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一、对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承财,查建平,章杰宽,陶玉国,王立国,王露,韩莹[1](2021)在《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评估预测、主要挑战与实现路径》文中提出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和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是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本文在评估1990—2020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状况基础上,预测2021—2060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分析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挑战、任务与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可分为4个阶段;碳排放结构特征显着,旅游交通及休闲度假是碳排放主体;旅游消费需求增长趋势下唯有以低碳情景推进,方能在2030—2035年间实现旅游业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减缓阻力。(2)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旅游碳排增速快、全球气候变化威胁、碳排放边界模糊、品质化旅游需求旺盛、减碳技术不足5大挑战;必须从宏观-产业、中观-目的地与企业、微观-游客3个维度确定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任务;坚守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尊重规律、推广科技、差异化实现5大发展原则。(3)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应从供给侧、消费端、政策支撑3方面突破,在供给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大减碳技术投入、增强碳汇能力,在消费端促进旅游消费主体、消费场所、服务组织的减碳全面响应,在政策支撑加快完善低碳政策、鼓励低碳政策创新。本文立足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研究前沿,初步建立了旅游"双碳"理论,丰富了低碳旅游理论,可为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决策参考。

徐正保[2](2021)在《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统计研究》文中指出旅游业凭借其经济效益高、带动效应强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受到多国政府的重视。近年来,在一些政策制度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旅游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并一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旅游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但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存在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日渐脆弱等问题,提高旅游业生态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地基础上,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通过构建合理完善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Super-SBM模型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反映黄河流域各省旅游业生态效率的发展情况;采用面板Tobit模型探索各因素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为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寻求提升途径;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从整体来看,2011-2018年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其中在2011-2014年有小幅提升,2015年有明显的回落,2016-2018年又呈现提升状态;从各区域来看,黄河流域各省旅游业生态效率水平存在一定的非均衡性;(2)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水平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共同作用,且规模效率对旅游业生态效率水平的影响作用略强于纯技术效率;(3)黄河流域各省间旅游业生态效率水平既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又存在空间相关性,并且省际间的差异性呈逐渐降低变化趋势;(4)在对旅游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探究中,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业生态效率间呈现“U型”关系,产业结构以及旅游服务水平对旅游业生态效率水平的提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科技发展水平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水平的提升并未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政策制度、对外开放水平两因素对旅游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影响不显着。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3](2020)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沿途许多国家充分利用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来促进本国经济、文化乃至旅游业发展。乌克兰作为欧洲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大部分土地领域在亚洲),也是最早响应倡议的国家之一,且作为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合作的程度如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战略背景下,乌克兰和中国之间旅游合作的现状如何,取得什么进展,今后双方合作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这些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关理论思考方面,本文对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国际旅游合作以及中乌旅游合作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而旅游业的外向性、关联性和国际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跨境性,国际及区域旅游合作符合当前发展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既遵循国际旅游合作的相关规律,也要符合好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要求。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研究了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以及中乌旅游业合作的现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中乌旅游合作领域、合作主体、合作模式和机制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和乌克兰2007年至2018年涉及旅游发展潜力因素指标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当前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潜力都处于上升期,双方旅游合作也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在充分讨论乌克兰与中国旅游合作存在的有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就乌克兰和中国在旅游合作的领域和内容、方式和模式以及机制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进一步促进中乌旅游合作的具体实施内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BUI THI THANH[4](2020)在《越南旅游业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闲暇时间的日渐增加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改善,促使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其产出规模和就业容量目前均稳居各产业的前列。虽然越南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才得到起步发展,但其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逐渐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背景下,近年来越南的旅游业发生了巨大转变。旅游业的发展在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定量研究越南旅游业发展情况、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有研究对旅游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大部分是基于某种单一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而不是在不同条件下,同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对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并对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效应进行探究。鉴于此,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旅游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检验,并基于时空视角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在大量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越南旅游业和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以相关年鉴中的数据为基础,以经济学、统计学、地理学、旅游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经典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计量模型等计量研究方法,将2005-2016年越南63个省市区旅游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越南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以及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经研究发现:(1)越南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越南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和省域尺度上表现出正相关关系;(2)越南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空间集聚性。对越南63个省2005-2016年期间的GDP和游客次数进行Moran指数计算,发现GDP的Moran值始终显着为正,说明各省市区GDP的空间分布并不是随机的状态,具有空间集聚的特征;(3)越南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在空间格局上呈现明显不平衡现象。从空间格局来看,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存在“平高的地区与平高的地区相邻,低的地区与低的地区相邻”的空间集聚现象。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始终集中在红河三角洲、东南、西北和东南的一部分,单极增长特征明显;而旅游业与经济增长较缓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中部和南部省份,且近几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4)从越南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来看,在时间维度上,越南旅游业的拉动效应增长不够平稳,在空间维度上,各省发展不够均衡,增速快慢不一;从空间溢出效应方面来看,越南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空间溢出效应,但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较弱,且表现为显着的局部特征,其影响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为:本文基于拉动效应将空间因素引入越南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分析中,从“外部性”与“内生性”两个角度构建评价指标和模型;在考虑相邻区域经济增长传导和相邻区域经济增长波动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分别运用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以及相关检验,构建了区域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度量了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具体量化关系,并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强度和方向进行了量化测算,局部分析中运用DR、GR和LR指标来研究越南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雷荣华[5](2020)在《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测算以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气候问题发生的越来越频繁,世界各国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现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旅游国。旅游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支柱性产业,对我国经济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增加。我国现阶段面临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如何在保持旅游经济继续增长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这是一个值得学者探索的问题。在旅游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本文阐述了研究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意义,对旅游业碳排放和影响因素研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对旅游业碳排放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定义。基于投入产出法(IO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构建旅游业碳排放测算和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的总量、结构以及发展趋势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和讨论结果对我国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社会作用进行描述,通过旅游业增加值和投入产出表行业相关数据估算出旅游业总产值,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2005年、2007年、2010年、2012年、2015年和2017年我国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和直接、间接和完全碳排放量。通过分析旅游碳排放的总量和发展趋势、部门结构、能源结构、游客结构以及旅游业占全国碳排放的比例发现,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不断上升,占全国碳排放的比例也在上升。旅游交通是碳排放最大的部门,其次是购物、餐饮和住宿,这四个部门的碳排放之和占总碳排放量的93.45%。煤炭和石油是旅游业两大主要能源,天然气的使用占比在逐渐提升。城镇游客是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它的碳排放占比处于上升的趋势。旅游间接碳排放占到总碳排放的70%,远超直接碳排放量,旅游业的节能减排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然后,本文结合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对旅游能源结构、旅游能源强度、旅游收入结构、旅游消费水平、游客结构和游客规模六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贡献程度分析。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影响因子对旅游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游客规模和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是最大的,游客规模对旅游业碳排放变化量的贡献率达到150.15%,能源强度的贡献率为-89.52%。旅游消费水平和收入结构的贡献率分别为31.27%和8.21%,而能源结构和游客结构的影响程度较小。最后,针对我国旅游业严峻的碳排放形势,本文基于政府、游客和行业的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童昀[6](2020)在《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研究:机理、事实与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成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式和动力。旅游业不仅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更是践行“两山理论”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国旅游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增强,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率均已超过10%,综合带动性明显,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愈发显着。置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显然具有特殊蕴意和使命——旅游业能够有效助推中国绿色发展吗?长久以来,针对这一问题,既有研究多停留于旅游发展本身是否绿色这一层面,包括旅游碳排放在内的旅游非期望产出研究,以及基于微观目的地实地调研测量的旅游业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已经对理性认知旅游业的绿色属性奠定了充实基础和经验证据。然而,上述研究忽视了“旅游业发展能否促进区域整体绿色发展”这一更加宏观的研究视角。鉴于旅游业良好的综合带动性以及产业融合性、示范性,考察这一命题,将推动我们形成对旅游业绿色溢出效应的理性认识,也将实现中国旅游发展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的必要呼应。对于绿色发展理论完善和中国绿色发展路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这一核心命题,本研究按照机理、事实和特征三个过程进行推进。通过全面梳理和评述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区域绿色发展测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现有研究空白和不足,在选题、视角与数据等方面加以创新和完善。具体而言:首先,通过文献计量研究,确定使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其次,依托遥感影像(PM2.5气溶胶反演遥感数据、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在内的多源数据,构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指标体系,并利用EBM-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测度和分解了2005—2016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从区域差异、时序变化、空间集聚等方面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接着,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机理进行理论阐释,并构建以旅游业为核心解释变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的面板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虑异方差、序列相关、截面相关等问题的初步估计,并进一步处理内生性问题与实施稳健性检验。同时,分别以绿色技术效率、绿色技术进步为被解释变量,进一步识别旅游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路径。在证实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空间视角构建面板杜宾模型揭示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空间溢出特征。从非线性视角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考察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非线性特征,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而且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将研究话题进一步拓展,探讨旅游业发展质量影响目的地城市绿色发展的非线性关系。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面:全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688%,绿色技术效率年均增长0.639%,绿色技术进步年均增长2.037%,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单一源泉”特征明显,即增长源泉为绿色技术进步,而非源于绿色技术效率。中部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都位列东部、西部之后,均呈现“中部塌陷”格局,但2013年后中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改善速度明显提升。绿色技术进步变化率与绿色技术效率变化率之间存在明显此消彼长的“相互嵌入”特征。(2)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基本分析:研究证实了旅游业能够显着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考虑内生性情况下,旅游业发展每提升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0189%-0.0285%。克服内生性之后,工具变量稳健固定效应2SLS估计的旅游业发展系数达0.174且在0.01水平显着,远高于不考虑内生性的估计结果。这一事实得到了四种稳健性检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代理变量、动态面板估计、滞后效应、剔除样本异常值)的验证。旅游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通过促进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综合实现的,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呈现“双轮驱动”特征,但固定效应估计结果表明,以促进绿色技术效率为主。(3)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空间视角分析:旅游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特征但不显着。但旅游业对绿色技术效率具有显着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本地旅游业发展每提高1%,分别促使邻近城市绿色技术效率提高0.0433%和0.0604%。考虑空间因素后,对于旅游目的地本地,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仍然表现为同时提升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双轮驱动”特征,但对于邻近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则表现为促进绿色技术效率的“单轮驱动”特征。(4)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非线性分析:城市经济异质性视角下,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呈现显着的平滑转换特征,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放大器”。随着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旅游业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系数由0.0264升至0.0523,对绿色技术效率的估计系数由0.0150升至0.0282,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估计系数由0.0093升至0.0279,且显着性逐渐增强。对应的面板门槛模型估计系数和显着性变化趋势与面板平滑回归估计结果吻合,验证了旅游业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平滑转换特征的稳健性。(5)旅游业发展质量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分析: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显示旅游业发展质量提高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系数为0.0418)、绿色技术效率(估计系数为0.0220)、绿色技术进步(估计系数为0.0198)均表现促进作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估计显示,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正向影响加强但其平滑转换机制不显着,旅游业发展质量对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均加强且平滑转换机制显着。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将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2)强化旅游业对区域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机制;(3)推动“城旅融合”发展,充分释放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4)综合促进旅游业“增量”“提质”与目的地自身发展。

王涵[7](2020)在《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评价研究 ——以中国主要旅游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绿色增长”理念的不断发展,中国各行业都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绿色增长理念提倡的是合理安排资源,提升资源效率、构建环境友好、社会包容与和谐的经济增长。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仅会阻碍自身的持续发展,也会为经济社会带来相关的负面影响。如何实现旅游业经济增长逐步向绿色增长转型对促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30个主要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1)采用文献研究法构建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评价体系,最终选取旅游业固定资产、旅游业从业人数、旅游业能源消耗、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作为评价体系中的投入指标,旅游业收入、旅游游客总人数和旅游业CO2排放量作为产出指标。(2)利用Super-SBM模型,应用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体系对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进行测算,并从时空的角度对城市的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进行分析。(3)在空间上,首先从传统区域角度分析中国各区域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水平,同时采用K-Means Cluster聚类分析方法依据各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发展水平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旅游业绿色增长发展不同水平的城市在中国各区域的分布情况。(4)在时间上,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8-2017年中国30个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绿色增长效率逐年上升,但仍有少数城市旅游业存在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旅游业绿色增长无效。(2)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中国东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的旅游业绿色增长发展状况较好,不同旅游业绿色增长发展水平的城市在中国地域内均匀分布,没有明显的集聚性。(3)从动态时间角度来看,中国城市的旅游业绿色增长发展趋势较好,在观察期内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年均提升5%。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对城市的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提升同时产生影响,但技术进步指数较低,有待提高。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投入产出结构,推进旅游业绿色增长技术进步来提升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的建议。各城市应针对自身状况和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挥各地旅游优势,利用地域优势并制定相关政策。本研究客观评价了中国城市旅游业的绿色增长发展现状,为评价其他行业绿色增长发展状况和提升绿色增长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林汉连[8](2020)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旅游业转型驱动力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习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2016年1月11日,汪洋副总理指出,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的规模不断地扩大,旅游产品的系统和体系日渐完善,旅游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环境得到了不断地优化。2018年,我国的旅游业收入为5.97万亿元,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1.04%,游客总数达到5539百万人次,增速也一直保持在10%以上,增速保持稳定。2020年,我国以及全球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居民旅游受到限制,旅游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旅游业更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旅游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旅游业转型驱动力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性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内涵进行分析,结合供给理论和旅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然后研究旅游转型驱动力理论分析;其次,从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中国经济以及国内旅游业发展状况、中国出入境旅游发展状况、中国旅游业消费情况四个角度分析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而分析旅游供给改革的问题;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转型驱动力影响因素;之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并绘制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因果反馈图以及建立相应的系统流图,并通过中国旅游业发展因素模拟未来旅游业发展状况;最后,通过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实证分析,提出中国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旅游新技术因子、旅游新产业因子、旅游新模式因子、旅游新经营因子、旅游新制度因子对消费者满意度因子皆具有正向影响,以及旅游转型驱动力对消费者满意度具有显着的地正向影响,消费者满意度对消费期待具有正向影响。第二,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根据系统仿真模型对未来旅游业的发展预测,需要从提升旅游高端供给、加大对旅游R&D与人才的投入、改善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制度与管理创新、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方面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期推进我国旅游供给侧改革,发展我国旅游业,推进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

冯斐[9](2020)在《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部门,两者既具有内在差异,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属性是旅游业更具魅力的产业属性,其文化比重及其价值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效用不断扩大,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产业发展趋势。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信息,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文化事业繁荣拓展了传播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40年起飞、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旅游业通过“涓滴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017年,我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1,可以说,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产业部门亟待通过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打造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增长新引擎。因此,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既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向国际社会积极倡议“一带一路”愿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由之路。长江经济带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在地理区位上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覆盖全国21%的国土面积,GDP和人口占比均超过全国的40%,域内拥有以长江流域文化为载体,丰富多元、底蕴深厚的文旅资源。伴随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旅经济也从单一扩张转向融合发展,开始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然而,“实践之树常青,但理论却是灰色的”,相比于如火如荼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对于文旅融合产业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将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对其文旅融合产业的体系性研究仍然较为匮乏。因此,本研究以资源创新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特征分析—能力评价—区域差异—效率测度—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为研究框架,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1)通过详实的文献梳理与概念辨析,对文旅产业的资源系统和融合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阐释;(2)借助历史分析法与知识图谱可视化,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该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识别;(3)基于专家访谈与统计分析,构建了系统而全面的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4)并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各要素维度的资源能级进行了有效评价,从而挖掘区域内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特征;(5)基于时空特征,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6)基于研究结果对未来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本文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在资源端存在阶段性特征,包括2007年以前的项目带动阶段、2008至2010年的要素驱动阶段;2011至2013年的融合发展阶段以及2014年之后的创新驱动阶段;(2)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具有多层级结构,由基底层、中间层、潜力层三个层级以及条件性资源、主体性资源、发展性资源3大体系构成;(3)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能级的区域特征呈固化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区域“多极均衡发展”、中游地区的“两翼互补拉动”、上游地区的“四川单极突进”总体发展态势;在时间序列上呈现稳态提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以来,文旅融合资源总体水平快速增长。(4)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时变性特征明显,且投入冗余情况较严重,具体表现为:1)总体层面及三大区域都表现出阶梯上升状的资源利用效率特征;2)主体性资源系统中的文旅企业规模、文旅人资规模以及发展性系统维度中的文旅生态资源、区域创新资源的投入冗余率较高;3)从区域来看,与上游和下游相比,中游地区的投入冗余情况相对较好,各项投入要素的冗余水平基本平衡。(5)资源要素对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不尽相同。其中,文旅市场规模HB与文旅生态资源ML对于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具有显着的带动作用;相反,区域交通条件FCD、对外依存度FTD、文旅品质资源QRS对现阶段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则具有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最后,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协调发展5个方面的建议:(1)建立全域视角的要素协调平台,探索文旅融合产业新形象与新品牌;(2)注重区域资源开发与产品创新,促进文旅市场主体内新业态的形成;(3)协同旅游、经济与生态间关系,提升区域文旅产业耦合度与融合性;(4)正视沿线省区的空间差异特征,通过跨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5)降低文旅融合过程的投入冗余,实现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高效发展。

艾利亚(Abakaeva Erkeley)[10](2019)在《中俄旅游合作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旅游业在各个国家的影响效应越来越大,其在经济发展中占主要地位。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旅游业往来愈发密切,尤其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同时也是我的祖国——俄罗斯。在旅游业往来过程中,两国区域旅游合作也会迎来大的发展机遇。虽然中俄两国之间具有旅游合作发展的天然优势,但两国在旅游领域的合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旅游合作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厘清中俄之间关于旅游合作的问题,为未来的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建议,比如:扩大中俄旅游市场、建立旅游产品贸易合作关系、加强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构建旅游信息平台等。本文第一章从研究中俄旅游合作的背景及意义出发,随后又阐述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合作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与方法,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创新点。本文研究创新点是在俄罗斯进行调查问卷。第二章再对两国旅游合作的相关理论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一系列的阐述。第三章对中俄旅游合作现状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中俄旅游合作主要领域、中俄旅游合作特点、最后对中俄旅游总体状况进行总结。第四章是对中俄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包括两国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人才、旅游信息交流四个方面:最后在第五章对中俄旅游合作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中俄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有助于促进两国建立旅游合作与发展的关系,也能推动更多研究者从事这一相关课题的研究,并且为今后这类课题的研究者提供比较有价值的信息。

二、对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评估预测、主要挑战与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评估与“双碳”预测
    2.1 旅游业碳排放状况评估
        2.1.1 评估方法
        2.1.2 数据来源
        2.1.3 碳排放态势与结构
    2.2 旅游业碳排放量预测
        2.2.1 预测方法
        2.2.2 预测结果
    2.3 旅游业碳达峰时间研判
3 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与任务
    3.1 主要挑战
    3.2 主要任务
    3.3 发展原则
4 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
    4.1 旅游供给侧的低碳发展路径
        4.1.1 加强低碳技术和低碳设备的应用
        4.1.2 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
        4.1.3 增强碳汇能力
    4.2 旅游消费端的低碳发展路径
        4.2.1 旅游消费者
        4.2.2 旅游消费场所
        4.2.3 旅游服务组织
    4.3 旅游业低碳政策
        4.3.1 政策现状
        4.3.2 政策建议
5 结论与讨论

(2)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生态效率和旅游业生态效率的内涵
        二、关于旅游业生态效率的测度方法和指标
        三、关于旅游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
        二、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旅游业
        二、生态效率
        三、旅游业生态效率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生态文明理论
        三、经济增长理论
        四、旅游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水平测度分析
    第一节 测度方法与指标选择
        一、测度方法与模型选择
        二、指标选择
    第二节 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水平实证测度
        一、数据来源
        二、碳排放及能源消耗测算
        三、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综合水平
        四、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分解水平
    第三节 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空间自相关分析
        一、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四章 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效应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一、面板Tobit模型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数据检验与模型估计
        一、模型检验
        二、模型估计
        三、估计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水平
        二、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水平影响因素效应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理论教育
        二、加速经济改革步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四、深化政策制度改革,加强环境治理力度
        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生态效率提升
        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文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国际旅游合作的文献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中乌旅游合作的文献
    第四节 理论基础
第三章 中乌旅游合作概述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条件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历程
    第三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现状
第四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和分析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函询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
    第三节 乌克兰和中国旅游业合作潜力分析
    第四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的合作范围
第五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构建中乌特色国际旅游合作新机制
    第三节 提升中乌合作开放度,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第四节 完善政府合作沟通机制,规范旅游运营程序
    第五节 加强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培训合作,提高旅游企业的声誉和影响力
    第六节 打造特色旅游和品牌化经营合作
结语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发展的愿景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越南旅游业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1.1 时间序列分析在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2.1.2 面板数据分析在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应用
        2.1.3 空间面板数据在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应用
    2.2 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2.1 在地理研究领域
        2.2.2 研究方法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3.1 经济增长
        3.1.1 经济增长理论
        3.1.2 经济增长的内涵
        3.1.3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3.1.4 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3.2 旅游业的发展
        3.2.1 概念
        3.2.2 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3.2.3 旅游业相关指标
    3.3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3.4 空间溢出效应
    3.5 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5.1 从时间序列角度来看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5.2 从面板数据角度来看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5.3 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4章 越南经济增长的现状
    4.1 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增长速度
    4.2 越南人均国民总收入
    4.3 越南经济结构
        4.3.1 国内生产总值、资本和就业的产业结构
        4.3.2 经济成分结构
        4.3.3 进出口
    4.4 ICOR指数
    4.5 TFP指数
        4.5.1 全要素生产率模型
        4.5.2 数据来源
        4.5.3 结果分析
    4.6 劳动生产率分析
    4.7 越南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
        4.7.1 全局空间自相关
        4.7.2 局部空间自相关
第5章 越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5.1 越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5.1.1 旅游资源
        5.1.2 经济-社会的特征
        5.1.3 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
        5.1.4 旅游人力资源
        5.1.5 旅游业的进入投资资本
    5.2 越南旅游业相关的经营业绩
        5.2.1 游客
        5.2.2 游客的停留时间
        5.2.3 游客的消费
        5.2.4 旅游业收入
        5.2.5 旅游业的竞争力
    5.3 越南旅游业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5.3.1 全局空间自相关
        5.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第6章 越南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6.1 全国的角度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结果
    6.2 全省的角度
        6.2.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6.2.2 面板协整分析结果
        6.2.3 面板数据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2.4 结论
第7章 越南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7.1 基于时间维度的拉动效应分析
    7.2 基于空间维度的拉动效应分析
    7.3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7.3.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7.3.2 数据分析及结果分析
    7.4 .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
        7.4.1 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
        7.4.2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负溢出效应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1.1 越南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的情况
        8.1.2 越南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8.1.3 越南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8.2 创新点
    8.3 缺点和未来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测算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现状与基本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旅游业碳排放研究
        2.1.2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2.2 理论方法
        2.2.1 投入产出法
        2.2.2 LMDI法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旅游业碳排放
        2.3.2 低碳旅游
第3章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测算
    3.1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3.1.1 旅游业发展概况
        3.1.2 发展旅游业的作用
    3.2 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3.2.1 计算模型构建
        3.2.2 数据来源和处理
    3.3 测算结果与分析
        3.3.1 旅游业能源消耗量
        3.3.2 旅游业直接碳排放量
        3.3.3 旅游业的间接碳排放量
        3.3.4 旅游业的完全碳排放量
        3.3.5 旅游业碳排放占比全国碳排放总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Kaya恒等式
        4.1.2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模型
    4.2 数据来源
    4.3 结果分析
        4.3.1 游客规模效应
        4.3.2 能源强度效应
        4.3.3 消费水平效应
        4.3.4 收入结构效应
        4.3.5 游客结构效应
        4.3.6 能源结构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1 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分析
        5.1.2 旅游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5.2 对策与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研究:机理、事实与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特色
        1.4.1 研究选题创新
        1.4.2 研究视角创新
        1.4.3 数据应用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研究
        2.1.2 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旅游业
        2.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2.2.3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测算: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3.1 测算方法设计
        3.1.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指标体系:基于多源数据
        3.1.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
    3.2 测算结果及分析
        3.2.1 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3.2.2 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分析
        3.2.3 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
    3.3 本章主要结论
第4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基本分析
    4.1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机理分析
        4.1.1 旅游业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
        4.1.2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空间溢出的机理
        4.1.3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非线性的机理
    4.2 旅游业与绿色发展关系的探索性分析
        4.2.1 一个直观感性认识
        4.2.2 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
    4.3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4.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相关分析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4.3.3 估计结果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4.4 旅游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分析
        4.4.1 旅游业对绿色技术效率的影响
        4.4.2 旅游业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
    4.5 本章主要结论
第5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空间视角
    5.1 空间自相关检验
        5.1.1 空间权重矩阵设置
        5.1.2 空间自相关检验
    5.2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空间溢出
        5.2.1 面板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与选择
        5.2.2 面板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
        5.2.3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5.3 本章主要结论
第6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非线性视角
    6.1 变量选取与非线性模型构建
        6.1.1 研究方法
        6.1.2 变量选取
        6.1.3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构建
    6.2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平滑转换机制
        6.2.1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估计前测
        6.2.2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估计结果
        6.2.3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非线性特征
    6.3 稳健性检验
        6.3.1 稳健性检验Ⅰ:基于面板门槛模型
        6.3.2 稳健性检验Ⅱ:一个拓展性研究
    6.4 本章主要结论
第7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1.1 中国GTFP增长呈现“单一源泉”和“中部塌陷”特征
        7.1.2 中国旅游业能够显着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7.1.3 旅游业对绿色技术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特征
        7.1.4 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放大器”
    7.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7.2.1 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7.2.2 强化旅游业对区域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机制
        7.2.3 推动“城旅融合”充分释放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
        7.2.4 促进旅游业“增量”“提质”与目的地自身发展
    7.3 研究展望
        7.3.1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机制路径的检验
        7.3.2 多种异质性下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考察
        7.3.3 丰富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适用情景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绿色技术效率与绿色技术进步测算结果
    附录2:绿色技术效率与绿色技术进步空间自相关检验
    附录3:绿色技术效率、绿色技术进步与旅游业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
    附录4:多源遥感影像处理过程
    附录5: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评价研究 ——以中国主要旅游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增长成为我国主要发展理念
        1.1.2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绿色”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增长概念及理论基础
        2.1.1 绿色增长概念
        2.1.2 绿色增长相关理论
    2.2 旅游业绿色增长及效率
        2.2.1 旅游业绿色增长
        2.2.2 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
    2.3 旅游业绿色增长影响因素研究
        2.3.1 绿色旅游影响因素研究
        2.3.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4 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研究
    2.5 现有文献评述
3 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3.1 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评价方法与模型
        3.1.1 DEA方法
        3.1.2 Super-SBM模型
        3.1.3 Malmquist指数模型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指标识别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4 研究对象确定与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3.4.1 研究对象确定
        3.4.2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效率测度与评价
    4.1 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1.1 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测算结果
        4.1.2 城市旅游业投入产出冗余分析
    4.2 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评价
        4.2.1 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静态空间评价
        4.2.2 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动态时间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创新点
    5.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旅游业转型驱动力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3.4 创新之处
第2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旅游业相关理论分析
    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概念界定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2.1.2 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2.2 旅游供给侧改革相关理论基础
        2.2.1 供给理论分析
        2.2.2 旅游经济学理论
    2.3 旅游转型驱动力的理论分析
        2.3.1 旅游新技术
        2.3.2 旅游新产业
        2.3.3 旅游新模式
        2.3.4 旅游新经营
        2.3.5 旅游新制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供给侧问题分析
    3.1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3.1.1 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
        3.1.2 中国经济以及国内旅游业发展状况
        3.1.3 中国出入境旅游发展状况
        3.1.4 中国旅游业消费情况
    3.2 中国旅游业供给侧问题分析
        3.2.1 旅游客体缺乏有效供给
        3.2.2 旅游供给技术不成熟
        3.2.3 旅游企业供给缺乏系统性规划
        3.2.4 旅游管理和政策不完善
        3.2.5 旅游假日制度不完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旅游业转型驱动力研究
    4.1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理论
    4.2 中国旅游业转型驱动力研究假设
        4.2.1 旅游转型驱动力因素影响分析
        4.2.2 旅游转型驱动力因素测量分析
    4.3 中国旅游业转型驱动力研究设计
        4.3.1 问卷设计及研究样本
        4.3.2 变量测量
    4.4 中国旅游业转型驱动力实证分析
        4.4.1 模型建立与假设检验
        4.4.2 模型修正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旅游业系统动态仿真研究
    5.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
    5.2 中国旅游业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5.2.1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系统分析
        5.2.2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因果关系图
    5.3 中国旅游业发展SD流图的构建
        5.3.1 系统流图模型的构建
        5.3.2 主要变量与方程的建立
    5.4 模型模拟分析
        5.4.1 有效性检验
        5.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3 不同方案模拟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
    6.1 创新旅游新技术
        6.1.1 创新驱动科技与培养旅游人才,改善旅游出行体验
        6.1.2 利用“互联网+旅游”,助推旅游业转型升级
    6.2 挖掘旅游新产业
        6.2.1 加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发展
        6.2.2 推动“夜间经济”与旅游业结合,延伸旅游新体验
    6.3 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全面推动旅游新发展
    6.4 打造旅游新经营方式
        6.4.1 政府、景区、旅行社统一协调发展,拓展旅游新经营方式
        6.4.2 推进新媒体营销新方式,精准定位旅游新需求
    6.5 完善旅游新制度
        6.5.1 完善旅游管理以及假日制度,保障旅游者安全出游体验
        6.5.2 完善旅游法律法规政策,保障旅游者消费权益
    6.6 完善交通与基础设施
        6.6.1 完善“旅游+交通”服务,提升旅游出行便利性
        6.6.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凸显旅游特色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思路创新
        三、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研究
        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研究
        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量化研究
        六、区域层面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实证研究
        七、长江经济带文化及旅游相关研究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长江经济带相关研究趋势
        四、文旅融合产业相关研究趋势
    第三节 研究评述与启示
        一、现有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二、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规模经济理论
        二、新资源理论
        三、资源基础理论
        四、发生学理论
        五、嵌入式理论
        六、区域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
        一、概念界定
        二、文旅融合产业主体类型及动力机制
        三、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定义及属性
        四、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的特征
    第三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理论分析框架
        一、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分析框架搭建依据
        二、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分析框架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脉络及历史变迁
        一、总体发展脉络
        二、发展历史变迁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现状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开发现状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区域演化特征
        一、空间功能演化特征
        二、区域政策演化特征
        三、文旅资源演化特征
    第四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特征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特征分析
        二、基于资源要素维度的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依据
        一、研究设计与技术路径
        二、现有研究中文旅融合产业评价体系的描述性统计
        三、基于扎根理论对现有文献指标的三阶段编码分析
    第二节 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维度分析
        二、“嵌入式”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要素系统结构
        三、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第三节 指标选择和评价赋权
        一、指标甄别与筛选
        二、指标评价模型
        三、指标赋权处理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综合评价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水平评价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二、长江经济带各发展阶段资源水平评价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整体水平评价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一、资源要素维度的耦合机理分析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三、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耦合协调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各子系统发展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要素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分析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效率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展效率分析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投入冗余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投入冗余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投入冗余分析
第八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实证结果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10)中俄旅游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中俄旅游合作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概念的界定
        2.1.2 “旅游合作”的概念
        2.1.3 “双边合作”的概念
    2.2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2.3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4 旅游合作影响因素
        2.4.1 经济因素
        2.4.2 贸易因素
        2.4.3 旅游合作信息交流因素
        2.4.4 旅游业服务性因素
第3章 中俄旅游合作现状
    3.1 中俄旅游合作现状分析
        3.1.1 中国旅游发展历程
        3.1.2 俄罗斯旅游发展历程
        3.1.3 中俄旅游合作总体状况分析
    3.2 中俄旅游合作主要领域
        3.2.1 旅游经济合作
        3.2.2 旅游产品贸易合作
        3.2.3 国际旅游信息合作
        3.2.4 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合作
    3.3 中俄旅游合作特点
        3.3.1 中俄旅游市场的开发拥有巨大的潜力
        3.3.2 旅游产品及其贸易具有长远历史
        3.3.3 中俄旅游服务质量有很大提升空间
        3.3.4 国际旅游信息的进一步交流
第4章 中俄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中俄旅游合作问题分析
        4.1.1 缺乏对两国市场的研究
        4.1.2 两国贸易合作中缺乏旅游产品
        4.1.3 缺乏旅游服务人才
        4.1.4 旅游信息交流不畅
    4.2 造成中俄旅游合作问题的原因
        4.2.1 两国之间举办的旅游交流活动较少
        4.2.2 两国贸易合作规模较小
        4.2.3 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不足
        4.2.4 双方对网络宣传缺少重视
第5章 促进中俄旅游合作的对策建议
    5.1 扩大中俄旅游市场
    5.2 增强旅游产品贸易合作关系
    5.3 加强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
    5.4 构建旅游信息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对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评估预测、主要挑战与实现路径[J]. 唐承财,查建平,章杰宽,陶玉国,王立国,王露,韩莹. 中国生态旅游, 2021(04)
  • [2]黄河流域旅游业生态效率统计研究[D]. 徐正保.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D].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越南旅游业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 BUI THI THANH.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5]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测算以及影响因素研究[D]. 雷荣华. 深圳大学, 2020(10)
  • [6]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研究:机理、事实与特征[D]. 童昀. 湖北大学, 2020(02)
  • [7]城市旅游业绿色增长效率评价研究 ——以中国主要旅游城市为例[D]. 王涵.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旅游业转型驱动力与发展路径研究[D]. 林汉连. 江苏大学, 2020(05)
  • [9]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冯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中俄旅游合作问题研究[D]. 艾利亚(Abakaeva Erkeley).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