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迁伊犁锡伯营三代嵌红旗官兵》出版

《盛京迁伊犁锡伯营三代嵌红旗官兵》出版

一、《盛京移驻伊犁锡伯营镶红旗官兵三代丁册》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韩晓梅[1](2019)在《清代满文朱批奏折中的人名及其对音汉译》文中指出满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以满文记录的清代档案是清史和满语文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康雍乾三朝宫中满文朱批奏折中出现的责任者人名为例,通过对其进行梳理,总结出清代满洲人取名用词的特点,尝试探讨满文档案着录和翻译工作中满文人名对音汉译应遵循的准则,以期对现代满文档案及满语文翻译工作有所裨益。

欧阳琳[2](2018)在《清代东北旗人生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围绕东北各地方志与档案文献,针对东北旗人生计问题展开研究。论文前半段主要介绍东北旗人群体镜像。第一章探讨东北地区旗人的构成。第一节分别介绍了东三省驻防八旗的构成与分布,针对新满洲、水师营、台站壮丁、移住京旗等相关群体加以说明。第二节介绍内务府旗丁、陵寝旗丁、庄头壮丁等内三旗旗丁的设置与生活。第三节围绕旗人户籍管理制度,介绍旗籍类别,分析旗人地位差异。第二章介绍东北旗人的经济来源。第一节主要探讨俸饷钱粮的发放,可分为坐粮与行粮,其中坐粮包括支领俸饷、丁粮马乾、养廉银、公费银,分授旗地等,行粮包括整装银、盐菜银、饭食银、行军口粮等。第二节探讨分配旗地情况及其收益,介绍各类旗地名目,探讨旗人获取土地途径,旗地数额变化及征租情况。第三节介绍旗人福利政策。其一,清廷对旗人设立了丰厚的恩赏机制,年底国库盈余时恩赏旗人,年节旗人需用时赏给,制备出征行装时赏给,立军功时赏给,万寿节恩赏及东巡时赏给,还有旗人红白事例赏等。清廷还动用国帑回赎民典旗地,或赏与旗人耕种,或收租津贴旗人。其二,针对旗人的灾赈、抚恤机制也比较完善,包括逢灾荒之年对旗人加以赈济,养赡出征、差遣伤残老退旗人,抚恤阵亡旗丁家口等。其三为借贷机制,以及旗人教育体制。朝廷为旗人置备军需、购房置产、认买草豆、置办牛具等大额开销提供无息、低息借贷,或直接发放银两,或允许预支俸饷,基本能够应对旗人生活中的风险开支。并设立官学,开展旗人教育,实质上是为旗人提供进身之阶,求学过程中随时参与旗内官兵额缺的拣选,即使肄业也可挑补笔帖式等,期间还可享受国家发给廪食,补贴生计。论文后半段集中探讨东北旗人生计问题从形成到恶化的过程。第三章梳理东北旗人生计问题的形成过程。第一节介绍其形成表征。关于旗人生活贫困的记载早在顺治朝就屡见史册。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旗丁不断繁衍滋生,土地资源渐遭开垦,关内流民不断涌入,加上八旗制度束缚旗人等原因,到了乾隆朝,可以说东北地区旗人生计问题已经形成。而旗人生计问题的形成时间与严重程度,在开发较早、居民较多的辽沈地区与开发较晚、地广人稀的吉林、黑龙江地区间存在差异。第二节探究东北旗人生计问题形成的原因,针对旗人俸饷发放、旗地所有、征调频仍、差役烦劳、生齿日繁、流民涌入、粮价上涨、陋风恶俗等方面综合探讨。第三节总结清廷改善东北旗人生计的措施以及效果。首先,增发俸饷,添设甲缺,包括增发饷银,提高旗人支领钱粮数额;增设甲兵额缺,保障旗人挑甲比例;清理旗籍,保障正身旗人利益。其次,分配、保障旗地房产,包括勘查、丈量、统计旗人开垦地亩,登记造册,作为征收租赋以及处理田亩纠纷的依据;重新分配土地给旗人,保障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制定、调整法令,规范、控制旗地交易;施行旗民分界,制定封禁政策,严禁旗民交产。第四章探讨了东北旗人生计问题的恶化,第一节论述其普遍恶化的表现,包括饷银减少,兵差繁仍;旗地流失,赋税沉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罹陷兵燹,旗人哄抢。第二节探讨造成旗人生计恶化的原因,包括政府财政危机,行政体制变化影响,贼匪横行,地方秩序失控,剿匪造成旗兵伤亡,列强入侵,黎遭兵燹,战争破坏。第三节论述政府改善旗人生计的努力,包括保障兵额,恩赏旗人,明确旗界,开垦荒地,蠲免租赋,赈济天灾,优恤军属,兴办实业,推广教育等,以此减轻旗人的经济负担,增加就业渠道,教授谋生技能,稳定社会秩序。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东北旗人生计问题的严重程度在东北地区内部存在地域差异,但最晚于乾隆年间已经形成。造成东北旗人生计问题的因素众多,其根本原因在于清廷将东北视为兵源地、大后方的战略布局。清廷为改善旗人生计采取了诸多举措,对旗人生计恶化速度有所减缓,但未能最终解决旗人生计问题。

锋晖[3](2018)在《乾隆朝新疆八旗驻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乾隆时代(1736—1795),系清朝鼎盛时期,亦为中国传统王朝最后盛世,其标志之一便是统一西域,设置新疆驻军,建立军府体系。新疆驻军主体是八旗驻防,而在全国各直省、边疆地区的八旗驻防中,新疆驻防虽建立时间最迟,但管辖地域最广、官兵数目最多、驻防兵种最杂、管理事务最繁、历史影响最大,故其独特性也最多。本文于满汉文档案基础上,试就乾隆朝新疆八旗驻防制度的缘起、组建、格局、制度等专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勾勒其轮廓,概括其特征,阐述其影响,力图回归历史情景,进而把握乾隆期八旗驻防体制下人、地、制诸要素的连接与互动。论文重视满文档案的使用,着重就八旗驻防设置背景、格局形成、旗营差异、制度特征等前人较少涉及的专题展开探讨。论文共分六部分:导言,说明选题缘起,学术史梳理,研究资料收集与利用,论文框架结构。第一章探讨八旗驻防缘起。以八旗驻防创设战略目标为指向,概述清朝与准噶尔汗国对峙期间清廷用兵新疆及驻军始末,梳理平定准噶尔后清廷治疆政策的设计与调整过程,叙述“分封制”“直省制”“军府制”“双军府制”等治疆制度的探索、反复与定型,并结合清廷治疆理念,揭示新疆八旗驻防设置的背景因素。第二章探讨旗营组建及特点。新疆驻防八旗共有十营,其中满营有六,由满洲、蒙古八旗混编而成,另有伊犁四营,由察哈尔、厄鲁特、锡伯、索伦构成。伊犁四营与六满营既有共性职能,又个性分明,涉及族群、制度、生产、文化诸方面。其个性差异不但对新疆驻防影响甚大,且对各自命运亦影响深远。本章通过对满营与伊犁四营组建历程的梳理,重点考察二者的共性与特点,借以说明作为驻防主体的人员因素。第三章探讨八旗驻防格局形成。逐一考察新疆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域驻防、驻军形成历程,分析战略目标、防控对象、安全局势诸要素对上述四域驻防部署的影响。说明清朝统一新疆前后所面临的各类战略威胁与潜在威胁,指出准噶尔、哈萨克、土尔扈特为影响清朝驻防布设的三大外部因素。准噶尔的威胁在其统一蒙古,哈萨克的威胁在其越境侵踞,土尔扈特的威胁在其一统卫拉特。清廷为有效控辖新疆广大区域,因地制宜设置八旗驻防,屯牧城池随之布设,而前述威胁与安全问题,则贯穿康雍乾三朝新疆问题始终。故本章之重点,在于探讨新疆八旗诸驻防点的形成与缘由,借以揭示八旗驻防的地点因素。第四章探讨新疆八旗驻防的管理。首先考察乾隆帝对新疆管理系统的精心设计,其集中体现即“一将军·两军府·四军政区”格局的形成。其次梳理乾隆帝与军府的关系,即清廷中央与新疆地方军政制度间的互动、影响。再次,考察新疆八旗驻防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军政事务、军队管理、后勤保障、旗务管理等专题,借以揭示新疆驻防的“制度”因素。结语部分,在概括全文要点基础上,试从四个方面加以阐发,旨在从更为宏大的时空维度中把握乾隆朝新疆八旗驻防的历史定位。首先,就新疆驻防诸要素加以归纳,即防控对象缘于外部战略威胁,战略目标重在安全稳定,驻防财政在遵循便省原则。其次,通过两项对比彰显新疆八旗驻防基本特点,一是新疆驻防与蒙古、东北驻防的对比,二是新疆驻防与直省八旗驻防对比;同时,就新疆驻防八旗与绿营的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加以概括,这也是清代满汉关系在新疆地区的集中体现。再次,结合新疆八旗驻防兴衰始末,包括近代新疆动乱,阐明八旗驻防对维护新疆安全稳定,实施分治控辖政策的积极作用与显着效果。最后,联系晚清以来国内外形势巨变,说明军府制的历史局限,新疆建省的必然,以及八旗驻防走向衰落的命运。

王立[4](2017)在《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研究》文中指出满族家谱是承载着满族家族世系繁衍、强盛兴衰的家庭历史档案,它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仿效汉族修谱之俗的基础上产生的重要民族文化遗产。东北地区作为满族龙兴及驻防重地,至今积存有大量的满族家谱文献资料,其中不乏曾经地位显赫、钟鸣鼎食的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留存。这些珍贵的家谱资料蕴含着丰富的满族政治制度、经济开发、着姓宗族、民俗文化、社会变迁等内容,对八旗满族着姓家族史、相关人物史、满族史、清史研究等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渐为学界所重视。论文以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为研究对象。所说的“八旗满族着姓”即世人常言的“满族八大姓”,主要指的是今天仍活跃在东北地区的满族八大氏族——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钴禄氏。论文主要围绕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源起发展、编纂特点、内容功用及抢救整理等内容展开,并着力于此类家谱所呈现的特色家族管理、风俗祭祀研究及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家谱的比较问题上。力求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研究系列,望能够在挖掘满族家谱在历史学、民族学、人口学、社会学内涵价值的探索之路上,尽一丝绵力。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主要探讨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价值、研究依据资料、相关学术史回顾等;同时言明了论文的研究基础和方法思路。第二部分为论文第一章。本部分主要探讨了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起源与编纂。重点分析了满族家谱出现的原因,与汉族家谱相较产生的差异性;及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编纂过程和特点。通过典型着姓家谱个案分析,满汉家谱比较等方法,探寻满族家谱的内在传承与发展变迁。第三部分为论文第二章。本部分主要探讨了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基本内容及家族管理祭祀功能。主要从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基本结构内容组成出发,进而阐释其中折射出的特色家族管理与风俗祭祀功能。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三章。本部分是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东北地区与北京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分析比较;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新家谱、旧家谱的分析比较,探寻地理区域与时代的迁变给八旗满族着姓家谱修撰带来的影响。第五部分为论文第四章。本部分主要探讨了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抢救整理问题。结合实地田野调查,呈现东北地区满族家谱存续现状,针对家谱实际存续情态,阐明东北地区满族家谱尤其是八旗满族着姓家谱抢救与整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并探寻如何开展相关的抢救整理工作。

庆海涛[5](2016)在《基于史学视角的档案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图书资源库为数据来源,对基于史学视角的档案学研究进行分析,并总结了现阶段档案学史学研究方面的项目和着作,论证了基于史学视角的研究既是档案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档案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戴克良[6](2013)在《清代满语文及其历史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满族及其先世,不仅建立过政权,而且在文化上也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其中一个显着的成就是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族创制了“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延用了300多年;明末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噶盖依照蒙古字母创制“老满文”,皇太极时又由达海改进为“新满文”。满文在清代延用了近300年。女真语文和满语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极具比较研究的价值。本文系统地对满族语言文字发展史及其历史影响进行整体研究,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满语言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历史学、文献学、历史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以时间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主要围绕满语文的历史演变及相关问题;清代的“国语”政策及满语文的兴衰历程;清代满文文献的分类及价值;满语文对满族及东北其他民族、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历史影响几个主要问题展开,力争在理论层面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为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本文除绪论和结论外,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绪论部分回顾了关于满语文研究的学术史与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一章探讨满族先民的语言文字,重点是靺鞨和女真。以渤海族没有创制本民族文字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来分析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意识、文化自觉的关系,还论述了女真文的优缺点及其推广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女真语对汉语的影响,并从“汉字文化圈”的角度审视女真文化的历史变迁及比较。此外还论述了明代女真人逐渐使用蒙古文字,开始由“汉字文化圈”渐趋“蒙古化”,满文的创制就是“蒙古化”的结果。第二章探讨清代满语文的兴衰历程。重点是满语与女真语的关系,从满文的创制与改制所反映的满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与轨迹,清代“国语”政策及其历史演变,满语文的衰落状况及原因,以及从满汉语言文化的接触和融合分析中国古代文化融合的阶段特征及原因。清代,随着满汉民族的接触与融合,满语与蒙语的关系逐渐疏远,而与汉语的关系日益密切,最终在文字的发展道路走出了“汉化(金)——蒙古化(元明)——再汉化(清)”的历史轨迹。第三章对清代的各种满文文献进行评述。重点是满文文献主要分类方法的评述,满文档案文献及其史学价值,满文翻译文献及其所体现的满汉文化关系,从翻译《大藏经》看清代的宗教政策和文化政策,满文辞书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等问题。从清代满文辞书的体例演变历程既可以看出辞书编纂手段的进步,亦可以看出清代满汉两种文字彼此消长的关系。“清文鉴”系列对满文的成熟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三体”到“四体”、再到“五体”,体现了清代民族政策的发展和完善过程,是清前期(满文产生到乾隆末年)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第四章探讨满语文的历史影响,这是本文的重点和主体部分。主要分析满语文对满族文化、东北区域文化、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影响,还集中探讨了满语文与锡伯语文的关系以及锡伯族语文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等问题。重点解决满语文所反映的清代满族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东北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满语对北京“官话”的历史影响,清代外国学者研究满语文的状况、特点以及“满学”的相关问题。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了回顾和总结,并作了理论上的升华。通过满语文反映出语言与文字、满语文与满族文化认同、满语文与清代文化、满语文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这几个理论问题。最后总结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即语言的兴衰历程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民族的社会环境变迁密切相关,反过来语言又对民族、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永莉娜[7](2013)在《图伯特研究》文中提出图伯特(1754——1823),锡伯族杰出历史人物,曾任西迁锡伯营总管、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是西迁锡伯营第一个出任领队大臣并绘图紫光阁的大臣。他的主要贡献是在任锡伯营总管期间,倡议、主持、带领锡伯营军民修筑完成察布查尔大渠和在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任上的尽职守边。在汉文资料基础上,本文结合满文(锡伯文)档案史料,分析其一生活动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他的家庭出身、家庭成员情况,赴、卸任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的情形,行使领队大臣职能等,补充和扩展了对图伯特其人关于上述几方面内容的研究。在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其后人的口述资料以及对民间传说的搜集,探讨了其性格类型等。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介绍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和选题意义。第二部分图伯特生平概述,力求复原图伯特的生平活动,利用新获得的档案资料明确了他的家庭出身。第三部分图伯特与察布查尔大渠,介绍了图伯特倡议、主持、带领锡伯营军民修筑完成察布查尔大渠的过程和他在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察渠的影响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担任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探讨了图伯特在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任上的工作。第四部分影响及评价。论述了图伯特从清代至当代的影响;结合新获得的史料,探讨了其晚年生活居住地选择原因;结合其后人的口述资料以及民间传说,分析其性格特点。第五部分结束语,对图伯特精神进行总结,论述其精神体现的教育意义。本文在运用史料基础上,尽量分析了图伯特一生的活动,希望对图伯特有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今后的图伯特研究有所裨益。

黄彦震[8](2013)在《清代中期索伦部与满族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索伦部是明末清初对石勒喀河、黑龙江流域、外兴安岭一带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等族的总称,是黑龙江中上游的土着部族集团。其活动地域是从贝加尔湖以东、勒拿河以南,经石勒喀河、外兴安岭,到黑龙江中游的结雅河(精奇里江)、布列亚河(牛满江)一带。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索伦部在清代中期内迁到嫩江流域,分化成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过程,探讨在此过程中索伦部分化的三个民族与满族的关系。在明末清初,经济因素在索伦部民族分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经济形态的差异,鄂伦春、达斡尔先后在索伦部中被识别出来,各部族区别自我与他者,认同于自我。当满族作为他者与索伦部接触后,促使索伦部民族意识产生。由于场景的变换,索伦部民族意识具有多层次性,使得人们心理不同层面上的群组认同意识表现出差异。同时,索伦部民族精英对其民族意识有重大影响,明清之际,他们通过朝贡,频繁接触满族。清代前期索伦部民族精英的政治选择分为认同满族与反抗满族两种,清代中期索伦部崛起了一大批军功贵族,大多只知效忠满族统治者,不知顾及本民族利益,索伦部三个民族没有走向复兴。明朝末年,满族崛起于东北,以居住在辽宁东部的建州女真和吉林松花江沿岸至南部的海西女真为主体,联合东北其他少数民族形成满族共同体。满族的民族联合过程属于聚合过程,血缘、文化相近的民族或部落、部族汇聚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在满族民族联合的过程中,索伦部一些人员加入满族,成为新满洲,融入到满族共同体中,对于满族民族联合过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满族对于仍居住在黑龙江北的索伦部,实行朝贡赏赐、联姻、编旗设佐政策,淡化其民族认同,加强其对满族的政治认同。清代中期,索伦部南迁嫩江流域之后,其族体形态过程、民族经济过程和民族政治过程均向前发展,索伦部得以分化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三个民族,满族在此民族分化过程中制定了一些政策,保证了索伦部民族分化过程的顺利发展,并且将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纳入到清朝的管理体制当中,在政治与文化双重构建下,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在政治上认同满族统治,同时在文化上也存在对自身的民族认同。满族对索伦部政治上实行按族属编旗促进索伦部民族分化和民族认同,经济上帮助扶持,文化上进行满族化教育,强调国语骑射,体现了满族统治者开放的民族观和成熟的民族政策,从而加强了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国家认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事业奠定了基础。清代中期,清朝进行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军事实践,索伦部官兵战斗力强,被频繁征调,积极参加军事战争,起到了攻坚的作用。这些战争既有对外战争,也有对内战争,由国家发动、众多民族参与,是一种最为激烈的国家行为,其对清朝范围内的民族关系影响很大。战争是所有促进国内民族凝聚力的因素中最彻底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对于国民统一性形成的规约是多方面的。第一,对外战争增强了国内各族的国家认同;第二,对内战争为打破民族封闭、建立国家范围内的民族联合创造了条件;第三,国家征调索伦兵是按民族族属组建的军队,表现出满族对索伦部各族的信任。对清代中期索伦部参与的战争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索伦部在军事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观察索伦部与满族民族关系在军事领域中的表现,考察满族统治者制定的民族政策之效果。清代中期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关键时期,索伦部与满族同属于东北民族,具有强烈的地域认同,其民族关系的性质从清代前期到中期有一个从羁縻关系到主属关系的转变过程。索伦部与满族关系的特点是强制性、笼络性、防御性和灵活性。在羁縻关系下,满族只能名义上统治索伦部,力量无法直接到达,索伦部可以保存自身的实力,不会产生大的成员牺牲。在主属关系下,满族充分利用索伦部的特点,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索伦部的优势,为其服务,索伦部处于从属地位,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失。本文从民族关系的视角出发,遵循民族演进发展的过程,注重民族意识的变化,重视清朝实行的民族政策,最终总结出索伦部与满族关系的性质、特点和评价。通过现象,找出特点,总结规律,吸收清朝解决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以期为当代民族工作提供借鉴。

胡方艳[9](2012)在《伊犁锡伯人社会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上锡伯部曾是我国东北一个古老的部族,明末清初其隶属于科尔沁蒙古。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用重金从科尔沁蒙古赎回锡伯、卦尔察等部众,编入满洲八旗;并分派至东北各军事要地驻防,随后南迁至盛京及其周围各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盛京千余名锡伯官兵奉旨迁往西极伊犁,开始他们长达170余年的戍边历程。西迁伊犁后,满洲锡伯部开始独立建营,以锡伯之名称着于世。锡伯营八旗编制,在肥沃的伊犁河南岸建立八个牛录。锡伯八旗官兵主要的军事任务就是驻守卡伦、赴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换防和巡查布鲁特和哈萨克游牧地界,当边疆出现动乱与危机时,锡伯官兵作为八旗中坚往往出兵征讨与平抚;锡伯闲散则自耕自食,保障八旗官兵给养。锡伯官兵素以骁勇着称,民众则凭借善于农业经营而在其他各营中脱颖而出,成为伊犁各营的典范。锡伯部逐渐成为伊犁旗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作为维系伊犁旗人社会的重要力量,曾先后多次补充索伦营和新满营。在中国近现代西北边疆民族史上,锡伯部族是伊犁唯一一个作为民族群体较完整保留下来的满洲部族,其背后的较深层次的原因是值得探讨的。但就现今锡伯部族的历史而言,书写当中太多的矛盾,把想了解它的人们带进诸多困惑当中。对于锡伯的族源、固有语言问题,至今在本族学者内乃至学界,依然存在着矛盾与争议。本文从对锡伯见诸于史册的早期历史开始,聚焦于部分西迁伊犁的锡伯部族。对独立建营后的锡伯部的军事功能、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多有涉猎,剖析它们对锡伯从部落到形成民族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其为铺垫,重点阐述清末民国间锡伯部族内所发生的变革:锡伯族的诞生,锡伯文在满文基础上的改制,最终使锡伯部族脱离满洲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随后由其引发的诸多问题与争议至今未息;这也是让学人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

赵彦昌,黄娜[10](2012)在《论满文档案编纂的历史沿革》文中提出满文档案是指以满文或者满文与其他语言合璧的形式书写的反映清入关前和入关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历法、文艺、宗教、民俗等方面内容,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近百年来,国内外编纂出版了近百部满文档案编纂成果,我们对满文档案编纂的历史沿革进行深入考察,将其分为草创和发展两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中按其演变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二、《盛京移驻伊犁锡伯营镶红旗官兵三代丁册》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盛京移驻伊犁锡伯营镶红旗官兵三代丁册》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满文朱批奏折中的人名及其对音汉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代满文朱批奏折中出现的责任者人名
    (一)满文朱批奏折中的宗室王公贝勒
    (二)满文朱批奏折中的中央部院大臣
    (三)满文朱批奏折中的地方将军督抚
二、清代满文朱批奏折中满语人名的用词特点
    (一)以满语名词取名
        1.动物
        2.植物
        3.身体部位
        4.生活用品
    (二)以满语动词取名
        1.动词原形
        2.动词使动态
    (三)以满语形容词取名
    (四)以满语数词取名
三、清代满文档案中人名对音汉译应遵循的准则
    (一)满文人名对音汉译应遵循国家档案行业标准
    (二)满文人名汉译应注意满文特定字母、外加单字和变音现象
        1.特定字母
        2.满文外加单字
        3.变音现象
        (1)m变音成n
        (2)r变音成l
        (3)xui变音成zui
        (4)dei变音成de
        (5)tei变音成te
    (三)满文人名对音汉译应避免选用表示汉人姓氏的汉字
结语

(2)清代东北旗人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概念界定
    二、基础文献与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与要点分析
第一章 东北地区旗人的构成
    第一节 驻防八旗的构成与分布
        一、驻防八旗分驻情况
        二、新编旗丁及辅助体系
    第二节 内务府旗丁、陵寝旗丁、庄头壮丁
        一、内务府旗丁
        二、陵寝旗丁
        三、庄头壮丁
    第三节 旗籍类别与旗丁地位差异
        一、旗人户籍管理制度
        二、旗籍类别及其地位
第二章 东北旗人生计的来源
    第一节 俸饷钱粮
        一、驻防八旗官兵俸饷
        二、内务府旗丁的钱粮
    第二节 旗地收益
        一、地目种类
        二、获取途径
        三、旗地数额
        四、征收租赋
    第三节 旗人福利
        一、恩赏机制
        二、赈恤制度
        三、其他优待
第三章 东北旗人生计问题的发生
    第一节 东北旗人生计问题的表征
        一、辽沈旗人
        二、吉黑旗人
    第二节 东北旗人生计问题发生原因
        一、俸饷、征调、差役、人口
        二、旗地、流民、粮价、陋风
    第三节 清廷改善旗人生计诸措施
        一、增发俸饷、添设甲缺
        二、分配、保障旗地房产
第四章 东北旗人生计问题的恶化
    第一节 东北旗人生计恶化表现
        一、饷银减少、兵差繁仍
        二、旗地买卖、赋税沉苛
        三、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四、罹陷兵燹、旗人哄抢
    第二节 旗人生计恶化的原因
        一、清廷财政入不敷出
        二、行政体制变化影响
        三、贼匪横行地方动荡
        四、列强入侵战争破坏
    第三节 政府改善旗人生计的努力
        一、优先保障旗人兵额
        二、迁旗实边、拨地开垦
        三、赡、赏、赈、抚旗人
        四、大力发展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3)乾隆朝新疆八旗驻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收集与利用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八旗驻防的缘起
    第一节 清准对峙中的新疆驻军
    第二节 新疆八旗驻防的确立
        一、“分封制”的破灭
        二、“直省制”的舍弃
        三、“军府制”的确立
    小结
第二章 驻防旗营的组建
    第一节 六满营的组建
        一、伊犁惠远城满营
        二、伊犁惠宁城满营
        三、乌鲁木齐巩宁城满营
        四、巴里坤会宁城满营
        五、古城孚远城满营
        六、吐鲁番广安城满营
    第二节 伊犁四营的组建
        一、察哈尔营
        二、厄鲁特营
        三、索伦营
        四、锡伯营
    第三节 驻防旗营异同比较
        一、满营与伊犁四营
        二、伊犁四营之间
    小结
第三章 驻防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西路驻防
        一、驻防“蓝图”的设计
        二、驻防的调整与确立
    第二节 东路驻防
        一、东路驻防的调整
        二、东路驻防的再次强化
    第三节 北路驻军
    第四节 南路驻军
第四章 驻防体系的管理
    第一节 驻防的管理系统
        一、乾隆帝与军府的关系
        二、将军的军事指挥权
        三、两军府的军队管理权
        四、四军政区的军政管辖权
    第二节 军政管理制度
        一、官员任免
        二、军事训练
        三、军械制度
        四、巡边换防
        五、守卡制度
        六、台站制度
        七、马政管理
    第三节 军队管理制度
        一、伊犁四营“总管旗制”
        二、满营的管理
    第四节 后勤保障制度
        一、俸禄制度
        二、兵饷制度
        三、回屯制度
        四、军屯制度
        五、旗屯制度
        六、旗牧制度
    第五节 旗务管理制度
        一、旗学制度
        二、抚恤制度
        三、旌表制度
        四、官铺制度
    小结
结语
    一、新疆驻防的要点
        (一)驻防设置与战略威胁
        (二)驻防目标与安全稳定
        (三)驻防财政与便省原则
        (四)驻防布局与西域一体
    二、新疆驻防的特点
        (一)新疆、蒙古、东北驻防比较
        (二)新疆、内地驻防比较
        (三)新疆八旗与绿营关系
    三、新疆驻防的评介
        (一)新疆驻防的历史意义
        (二)新疆驻防的历史局限与归宿
参考文献
附录1:新疆八旗驻防大事年表
附录2:乾隆朝新疆五十座驻防城图表
附录3:乾隆朝新疆八十一座卡伦统计表
附录4:乾隆朝新疆一百四十八座台站统计表
附录5:富勒祜伦领队大臣交付领队档房文
附录6:新疆驻防城旧照
附录7:新疆八旗驻防田野调查照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鸣谢

(4)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价值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价值
    第二节 所依据的文献资料与学术史回顾
        一 依据的文献资料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基础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编纂
    第一节 满族家谱的起源
        一 从无字谱到有字谱
        二 满汉家谱起源比较
    第二节 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编纂
        一 编纂过程
        二 编纂特点
        三 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编纂典型个案分析
第二章 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内容及家族管理、祭祀功能
    第一节 基本内容组成
        一 谱名
        二 凡例
        三 谱序
        四 世系
        五 行辈字派
        六 家法族规
        七 恩荣录
        八 像赞
        九 坟茔
    第二节 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中的家族管理
        一 家族纯净性管理
        二 家族经济生活管理
        三 其他日常生活的管理
    第三节 宗族祭祀的延续
        一 满族家谱中萨满信仰与祭祀
        二 满族家谱中的家祭仪式
        三 祭祀典型个案分析
第三章 八旗满族着姓家谱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东北地区与北京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比较
        一 北京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编修
        二 两地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内在关联与变化
    第二节 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新旧家谱比较
        一 新旧家谱的界定
        二 编纂原因比较
        三 编修内容的传承与布新
第四章 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抢救整理
    第一节 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抢救
        一 东北地区满族家谱留存现状调查
        二 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的抢救价值
        三 东北地区满族家谱的抢救方法
    第二节 东北地区满族家谱的整理
        一 东北地区满族家谱整理的必要性
        二 东北地区满族家谱的整理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5)基于史学视角的档案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史学视角下中国档案学研究现状
    1.1 国家社科基金相关项目分析
    1.2 国家图书馆相关研究专着分析
2 史学视角下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内容
    2.1 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
    2.2 历史档案的整理和开发研究
    2.3 少数民族档案与历史研究
    2.4 档案与社会记忆
3 结语

(6)清代满语文及其历史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学术史与研究现状
    二、 本文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满族先民的语言文字
    第一节 女真以前满族先民的语言文字
    第二节 金代女真语言文字
        一、 金代女真文的创制
        二、 金代女真文的特点
        三、 金代女真文在创制方法上的缺陷及原因
        四、 金代女真文的使用和推广
        五、 金代女真文推广方式的不完善
        六、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女真语与汉语的融合
    第三节 元明时期的女真语言文字
        一、 元明时期女真语文概况
        二、 明代女真语文机构及主要文献
        三、 明代女真文与蒙古文的并行使用
        四、 明代女真语与汉语的接触与融合
        五、 从女真文看“汉字文化圈”的影响
第二章 清代满语文的兴衰历程
    第一节 满文的创制与入关前的使用状况
        一、 满语和女真语的关系
        二、 后金及清初对蒙古文的利用
        三、 老满文的创制
        四、 新满文的改制
        五、 清入关前满文的使用状况
    第二节 清代“国语”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 顺治时期的“国语”政策
        二、 康熙时期的“国语”政策
        三、 雍正时期的“国语”政策
        四、 乾隆时期的“国语”政策及乾隆帝对满语文的规范
        五、 嘉庆朝及其后的“国语”政策
    第三节 清代中后期满语文的衰落
        一、 关内满语文的衰落状况
        二、 关外满语文的衰落状况
        三、 满语文衰落的原因
        四、 从满语文的兴衰历程看语言的融合
第三章 清代满文文献
    第一节 清代满文文献的分类
        一、 乌兰其木格的研究成果
        二、 赵令志的分类方法
        三、 郭孟秀的分类方法
    第二节 清代满文档案文献
        一、 满文档案的含义
        二、 清代满文档案的相关制度
        三、 清代满文档案的学术价值
    第三节 清代满文翻译文献
        一、 清代满文翻译机构
        二、 清代满文翻译概况
        三、 满文《大藏经》的翻译与影响
    第四节 清代满语文学文献
        一、 满语民间文学
        二、 满语翻译文学
        三、 从“满汉合璧”到“满汉兼”的子弟书
        四、 满族说部及其价值
    第五节 清代的满语研究及满文工具书的编纂
        一、 清代的满语研究
        二、 清代满语文教材与教法
        三、 从“十二字头”到穆麟德夫罗马字注音
        四、 清代满文辞书的编纂与特点
        五、 “清文鉴”系列的编纂及影响
第四章 清代满语文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满语文对满族的历史影响
        一、 满文所反映的满族族称
        二、 满语文所反映的满族“国家意识”
        三、 满语文与满族的文化认同
    第二节 满语文对东北区域文化的历史影响
        一、 清代东北地区的满语文教育
        二、 满语文与清代东北区域文化的繁荣
    第三节 满语文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影响
        一、 蒙古族
        二、 达斡尔族
        三、 鄂温克族
        四、 鄂伦春族
        五、 赫哲族
    第四节 锡伯族对满语文的继承与发展
        一、 锡伯族语言文字概况
        二、 锡伯族选择满语文的过程
        三、 满语在新疆得以保留的原因
        四、 锡伯文的出现及影响
    第五节 满语对北京“官话”的历史影响
        一、 辽金以来北京“官话”发展演变概况
        二、 满语对北京“官话”影响的具体体现
    第六节 满语文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影响
        一、 清代朝鲜学者使用和研究满语文的状况
        二、 清代欧洲学者使用和研究满语文的状况
        三、 清代俄罗斯学者使用和研究满语文的状况
结论
    一、 从满语与满文看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二、 从满语文在清代的发展看语言文字与民族的关系
    三、 满语文与清代文化
    四、 满语文与作为国际性学科的满学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7)图伯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意义、目的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图伯特生平概述
    (一)随家西迁
    (二)早年成长经历
    (三)从锡伯营总管到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
二、图伯特与察布查尔大渠
    (一)力排众议提议修渠
    (二)带领军民修渠
    (三)察布查尔大渠修筑完成
三、担任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
四、影响及评价
    (一)图伯特的影响
    (二)关于图伯特的口述及传说
    (三)图伯特性格小议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清代中期索伦部与满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索伦部的概念、研究范畴与研究意义
    二、索伦部与满族关系研究概况
    三、本文的创新点、所用的材料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索伦部民族分化过程与满族对索伦部民族意识的影响
    第一节 索伦部的分布区域与族源
        一、黑龙江北岸的民族分布
        二、鄂温克
        三、鄂伦春
        四、达斡尔
    第二节 索伦部民族分化过程
        一、所谓“民族过程”
        二、明末清初索伦部的民族经济发展过程
    第三节 满族对索伦部民族意识的影响
        一、民族与民族意识
        二、满族进入对索伦部民族意识产生的影响
        三、索伦部民族意识的多层次性
        四、民族精英对索伦部民族意识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清入关前满族民族联合过程与满族对索伦部的政策
    第一节 满族民族联合过程
        一、满族崛起的文化因素
        二、东海女真在满族民族联合过程中的作用
        三、索伦部在满族民族联合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满族对索伦部的政策
        一、朝贡赏赐
        二、联姻
        三、编旗设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代中期满族对索伦部民族分化过程的影响
    第一节 按族属编旗促进索伦部民族分化
        一、顺治初年到清代中期以前的编旗设佐
        二、清代中期设立“阿巴”和“扎兰”
        三、保持民族特色的布特哈八旗
        四、索伦部成为黑龙江驻防八旗成员
        五、组建新疆索伦营
    第二节 索伦部与满族的文化关系
        一、索伦部与满族的族性比较
        二、索伦部与满族的居住地域比较
        三、索伦部的经济类型
        四、满族对索伦部的文化政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代中期对外战争中的索伦部与满族之军事关系
    第一节 早期抗俄战争中索伦部与满族的军事关系
        一、自发抗击波雅尔科夫,激起达斡尔人的民族意识
        二、哈巴罗夫入侵,加速索伦部等东北民族政治上认同清政权
        三、索伦部等黑龙江各族配合清军,消灭斯捷潘诺夫
    第二节 中俄雅克萨战争中的索伦部与满族的军事关系
        一、满族视索伦部等黑龙江民族为一体
        二、索伦兵等黑龙江军队是中俄雅克萨之战的主力军
        三、索伦兵等黑龙江军队在中俄雅克萨战争中的作用
    第三节 征服缅甸之役中的索伦部与满族的军事关系
        一、索伦兵参战的背景
        二、索伦兵参战人数考
        三、索伦兵在缅甸之役中的表现与牺牲
    第四节 平定廓尔喀战争中的索伦部与满族的军事关系
        一、征调索伦达呼尔兵的背景
        二、征调索伦达呼尔兵的数量考
        三、乾隆帝对索伦达呼尔兵体恤有加
        四、索伦达呼尔兵参加平定廓尔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代中期国内战争中的索伦部与满族之军事关系
    第一节 平定准噶尔战争中的索伦部与满族的军事关系
        一、康熙朝索伦部与满族的军事关系
        二、雍正朝索伦部与满族的军事关系
        三、乾隆朝索伦部与满族的军事关系
    第二节 平定回部战争中的索伦部与满族的军事关系
        一、阿敏道带领索伦兵招抚回部
        二、索伦兵参与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三、索伦兵战后驻防西北
    第三节 平定两金川战争中索伦部与满族的军事关系
        一、索伦兵与第一次金川战争
        二、索伦兵与第二次金川战争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索伦部与满族关系的时代变迁
    第一节 索伦部与满族关系的性质
    第二节 索伦部与满族关系的特点和评价
        一、索伦部与满族关系的特点
        二、索伦部与满族关系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伊犁锡伯人社会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关于选题及研究现状
    第一节 关于选题
        一、 选题缘由
        二、 问题的提出
        三、 对时间界定、考察对象与地域的一点说明
        四、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与研究综述
        一、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文献及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选题在文献上的突破
第二章 从降清到建营伊犁
    第一节 锡伯之名探源
    第二节 东北锡伯部
    第三节 西迁与建营
        一、 西迁
        二、 独立建营
        三、 锡伯营的军事职能
第三章 锡伯营众的经济生活
    第一节 东北的经济生活
    第二节 伊犁屯垦
    第三节 经济形态及经济功能
第四章 萨满教与藏传佛教信仰
    第一节 萨满教信仰
        一、 研究背景
        二、 萨满信仰实质是建立在万物有灵上的祖先崇拜
        三、 传承与变异
        四、 “相通”即北方民间信仰的“香头”
    第二节 藏传佛教信仰
        一、 西迁之前的藏传佛教信仰状况
        二、 西迁后的藏传佛教信仰考察
        三、 卡伦寺庙和寺院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民间信仰及其他
第五章 教育与文化
    第一节 鍚伯营众的教育
    第二节 留学俄、苏
    第三节 民国期间的教育
    第四节 朱伦呼兰比
第六章 清末民国之变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问题与矛盾
    第二节 清末民国之变
        一、 背景
        二、 变革
    第三节 锡伯部脱离满洲后所引发的相关争议与问题
        一、 族源之争
        二、 关于锡伯族使用固有语言之争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10)论满文档案编纂的历史沿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满文档案编纂的草创期
    1. 金梁的满文档案编纂
    2. 文献馆的满文档案编纂
二、满文档案编纂的发展
    1. 满文档案编纂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2. 满文档案编纂在台湾的发展
    3. 满文档案编纂在日本的发展

四、《盛京移驻伊犁锡伯营镶红旗官兵三代丁册》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满文朱批奏折中的人名及其对音汉译[J]. 韩晓梅. 民族翻译, 2019(04)
  • [2]清代东北旗人生计研究[D]. 欧阳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3]乾隆朝新疆八旗驻防研究[D]. 锋晖. 吉林师范大学, 2018(06)
  • [4]东北地区八旗满族着姓家谱研究[D]. 王立.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5]基于史学视角的档案学研究进展[J]. 庆海涛. 档案与建设, 2016(08)
  • [6]清代满语文及其历史影响研究[D]. 戴克良.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 [7]图伯特研究[D]. 永莉娜. 新疆大学, 2013(10)
  • [8]清代中期索伦部与满族关系研究[D]. 黄彦震.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9]伊犁锡伯人社会生活研究[D]. 胡方艳. 复旦大学, 2012(03)
  • [10]论满文档案编纂的历史沿革[J]. 赵彦昌,黄娜. 东北史地, 2012(05)

标签:;  ;  ;  ;  ;  

《盛京迁伊犁锡伯营三代嵌红旗官兵》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