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库区雷珠园无污染治理技术

慈溪库区雷珠园无污染治理技术

一、慈溪市库区覆盖雷竹园的无公害经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薇[1](2019)在《3种典型散生竹凋落物和鲜叶植硅体碳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植硅体碳产生通量的估测》文中研究指明植硅体闭蓄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封存在植硅体中的有机碳,是陆地长期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中国是一个竹资源大国,竹种资源、竹林面积均居世界之冠,散生竹种植面积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81%,在世界竹林碳汇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和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3种典型散生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全年每个月份的凋落物,以及不同季节毛竹鲜叶,研究其全年凋落物量,凋落物中C、N元素含量、植硅体含量、植硅体碳含量的年动态变化,并通过分析毛竹不同月份鲜叶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与全年凋落物植硅体碳封存速率的相关性,找到典型毛竹林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估算的最佳鲜叶采样时间,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种典型散生竹凋落物C、N含量和C/N的动态变化:毛竹、高节竹和苦竹凋落物中的C含量分别变动于404.10460.65 mg·g-1、424.47487.25 mg·g-1和404.70468.05 mg·g-1;毛竹、高节竹和苦竹凋落物中的N含量分别变动于9.3312.70 mg·g-1、9.6515.80 mg·g-1和9.8012.78 mg·g-1;毛竹、高节竹和苦竹凋落物中的C/N含量分别变动于31.5145.97、27.4747.19和32.9345.97。不同竹种凋落物中C、N含量、C/N的年均值相近。3种典型散生竹凋落物中C、N含量及C/N在不同月份采集的样品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竹种凋落物中C、N含量、C/N、植硅体含量、植硅体碳含量均存在季节性变化,且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因竹种而异。2)3种典型散生竹林全年C、N元素归还量:3种竹种的凋落物生物量为高节竹(2063 kg·hm-2·a-1)>毛竹(1806 kg·hm-2·a-1)>苦竹(1445 kg·hm-2·a-1)。不同类型竹林的凋落物C元素年归还量为高节竹(907 kg·hm-2·a-1)>毛竹(763 kg·hm-2·a-1)>苦竹(610kg·hm-2·a-1);3种竹林凋落物N元素年归还量分别为高节竹(28.0 kg·hm-2·a-1)>毛竹(21.0 kg·hm-2·a-1)>苦竹(16.8 kg·hm-2·a-1)。不同竹种的凋落物、C、N元素的归还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3种典型散生竹凋落物生物量和凋落物植硅体与植硅体碳含量的动态变化:毛竹、高节竹和苦竹全年凋落物中植硅体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67.72128.12 g·kg-1、47.0899.98 g·kg-1和23.99112.38 g·kg-1。3种典型散生竹凋落物中植硅体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634.27 g·kg-1,不同竹种凋落物中植硅体碳含量的年均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大小顺序表现为毛竹(3.02 g·kg-1)>高节竹(2.02 g·kg-1)>苦竹(1.89g·kg-1)。相同竹种全年不同月份凋落物中植硅体碳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估算毛竹林植硅体碳封存速率的最佳鲜叶采样时间研究:凋落物的植硅体碳封存速率,毛竹(0.035 t-e-CO2 hm-2·a-1)和高节竹(0.032 t-e-CO2 hm-2·a-1)显着高于苦竹(0.025 t-e-CO2 hm-2·a-1)(p<0.05)。毛竹鲜叶中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3.45101.07 g·kg-1和0.731.98 g·kg-1,且不同月份间差异显着(p<0.05);不同月份毛竹鲜叶植硅体碳封存速率变动于0.757.68 kg·hm-2·a-1;2月份和12月份毛竹鲜叶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与全年凋落物植硅体碳封存速率间无显着性差异,因此可将2月份和12月份作为估算毛竹林植硅体碳封存速率的最佳采样月份。由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竹种的施肥管理应当根据其各自的凋落物C、N含量、C/N的季节变化来调整,而通过采集竹林鲜叶来估算植硅体碳封存速率时应当研究全年各个月份鲜叶样品所得的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与凋落物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之间的相关性来决定。

李玉恬[2](2018)在《施用石灰对雷竹林土壤重金属活性和部分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对土壤酸化严重的雷竹林地进行了不同石灰用量的处理,通过测定处理前后土壤及竹叶中Cu、Zn、Pb、Cd、Cr、Ni等6种重金属以及K、Na、Ca、Mg等4种矿质元素的含量,调查了雷竹林研究样地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分析了雷竹林地土壤及竹叶中重金属和矿质元素的变化,探讨了石灰施用量对于改良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雷竹林土壤中Cu为中度污染,Pb为轻度污染,其他元素总体上未受污染。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程度整体上处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尚且安全。2.在不同石灰施用量处理下,随着石灰用量的加大,雷竹林土壤酸化程度降低,同时,土壤矿质元素含量也随之变化,土壤内部生态和营养环境获得改良。3.在施用不同量的石灰后,Cu、Zn、Pb、Cd、Cr、Ni等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有效态含量显着降低,同时,重金属形态大多由腐殖酸结合态转化为铁锰氧化态。可见,石灰的施用抑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4.在不同石灰施用量处理下,雷竹新竹竹叶重金属含量明显减少,大多数矿质元素的含量显着增加,但当石灰施用量超过0.8kg·m-2时,效果下降。

程琳[3](2013)在《石灰施用对雷竹林土壤氮磷转化及流失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土壤酸化是雷竹林可持续经营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因此施用石灰改良酸化土壤,成了雷竹实际生产中重要的应对措施。然而,石灰施用对土壤氮磷转化及氮磷流失的影响尚不确定。因此,本研究采集了不同种植年限的雷竹林土壤,利用Stanford间歇性淋洗好气培养法,研究石灰处理对土壤氮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同时,在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黄岗村选择一块退化严重的雷竹林坡地,建立径流小区分析石灰处理对雷竹林土壤氮磷动态变化以及流失特征的影响。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雷竹林在强度集约经营条件下,由于长期大量施肥、冬季连续多年覆盖,使得土壤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pH值显着降低,有机质和氮素明显积累。石灰添加处理后雷竹林土壤的氮矿化过程较好地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添加石灰处理土壤累计氮矿化量和潜在氮矿化势均显着高于未施加石灰处理,土壤氮供应综合指数均显着提高,说明添加石灰可显着提高土壤氮的有效性。经估算,当前雷竹林每千克土壤施用石灰4-8g较适宜,当石灰施用过多时,会导致土壤矿质氮的过量积累,进而增加氮素损失。因此,在雷竹林土壤酸化状况下,需要合理施加石灰,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提高土壤pH,改善土壤供氮能力,从而使雷竹得以可持续生产。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雷竹林土壤在石灰处理后,硝态氮含量并未迅速提高。3月份施尿素后,石灰施用则显着提高了土壤NO3-N含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雨水淋溶作用的加强,这一作用逐渐减弱。在试验前期,土壤中NH4+-N含量最高,对照与石灰处理中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为68.06与60.93mg/kg,到1、2月份时NH4+-N含量则迅速下降,在施肥后的3月份NH4+-N则达到一年中的第二个峰值。石灰处理土壤NH4+-N含量基本上低于对照土壤,两者差值最大达81.84mg/kg。石灰处理与对照土壤有效磷含量在试验前期有所上升:从11月到4月,差异不大,都稳定在300mg/kg;从5月份开始石灰处理后土壤中有效磷要显着低于对照土壤。可见,施加石灰是会降低土壤中P的有效性。3)石灰处理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态总氮的流失总量分别为719.1g/hm2、88.58g/hm2、1058.6g/hm2,较对照各减少了148.1g/hm2、43.02g/hm2、180.8g/hm2。施石灰对硝态氮流失量的削弱效果在施石灰2个月后开始显现,而且施加石灰后削弱了硝态氮流失峰值。从11月开始石灰处理和对照的铵态氮流失量开始减少,石灰处理的土壤铵态氮流失量减少的速率要高于对照。试验期间,雷竹林土壤磷素的流失量除8月份流失量较对照有明显的上升外,其他月份较对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可以得出,翻施石灰减少了雷竹林土壤N、P的流失,然而此效果随施用时间而减弱。

孟勇,艾文胜,杨明,吴红强[4](2012)在《覆盖增温对黄甜竹出笋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选择竹林结构及立地条件相似的地点设置样地进行覆盖增温试验,对引种黄甜竹覆盖增温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增温措施对引种黄甜竹增产效果明显,竹林发笋时间延长35.29%,出笋数量提高40.89%,竹笋毛重提高25.27%,竹笋可食部分重量提高23.75%,可食部分长度增加3.76%。

李冰[5](2009)在《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健康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合国家林业局“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森林健康)试点项目”-“塔河林业局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以塔河林业局塔丰经营所为主要研究区,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成果,以现场调研、资料分析、统计分析、层次分析等手段,建立森林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该地区影响森林健康的主要因素,并对不同时期研究区森林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森林健康监测和防治。本文根据研究地区实际,结合森林健康监测国家行业标准,提出了大兴安岭落叶松林监测和评价一般性指标的,共分为七大类17个指标,并建立层次分析评价与综合评价模型。将森林健康分为四个等级:健康、亚健康、一般健康和不健康。四种兴安落叶松群落层次分析评价的结果表明:该地区影响兴安落叶松森林健康的主要因素的类比排序为: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发生与危害、森林土壤侵蚀状况、人为干扰、森林鼠害发生与危害、生物多样性、污染对森林的影响;其指标的排序为:森林阻隔带密度、地被物盖度、有害昆虫的植株虫口密度、坡度、受到有害昆虫危害的植株占总植株的百分率、人为采伐面积、森林鼠害发生面积、植被覆盖度、病虫害种类、乔木种类及树种组成、被害株率、人为采伐强度、灌木种类、森林受害面积、地被物种类、人工更新株数。对该地区四种兴安落叶松群落综合评价表明,草类落叶松林的健康等级为亚健康,其他三种林型的健康等级均为一般健康,因此需要对该地区兴安落叶松群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林分改造,加强抚育管理,促进森林健康经营。以二类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对该地区落叶松林不同林班的健康动态进行评价,森林健康评价表明,落叶松林的健康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为进一步进行森林健康经营,对影响森林健康的主要因素森林火灾和病虫鼠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每一类病虫鼠害建立了针对性的监测与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分析了森林可燃物因子与林分的关系,建立了相关模型,结果表明森林可燃物和主要林分指标呈显着相关关系。在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该地区的森林健康监测体系,共设立5块标准监测样地;监测方法为样地监测,以地面样地监测和调查为主,同时提出了促进森林健康经营的防治对策。

蔡荣荣[6](2008)在《强度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文中认为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强度集约经营是指大量施用肥料、冬季覆盖增温、强化田间管理的栽培模式,目标是实现竹笋早出、高产、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强度集约经营的雷竹林还是强大的碳汇,包含大量地上部分生物积累固持的有机碳和地下部分积累固持的更多的土壤有机碳,随着强度集约经营栽培年限的延长,雷竹林一土壤生态系统固定的二氧化碳量是相当惊人的。迄今,雷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仅有零星报道,至于雷竹林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组分及其变化的研究更是空白。2006年3月到2008年3月,我们以浙江省临安市不同乡镇、集约经营年龄(0-15a)长短不一的雷竹林为对象,着重研究了雷竹林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的时空变化、雷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土壤腐殖酸含量和光密度值随栽培年限延长和剖面深度增加的变化;此外,还运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了雷竹土壤中有机碳化学结构随土壤深度层次的变化及其表层土壤(0-10cm)有机碳化学结构随栽培年限延长的变化。研究得到的初步结论如下:1.强度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总有机碳的时空变化:通过对三口镇、横畈镇和西天目乡三个乡镇的雷竹林土壤共720个样品的研究发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栽培年限的延长而逐渐提高。三个乡镇雷竹林土壤表层的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与水稻土相比,种植10a后TOC提高了0.119倍,15a后提高了1.086倍,其中三口镇15a表层的TOC含量最高达到78.31g·kg-1。从空间上看,15a内表层土壤TOC含量受影响最大、提高最多,其次是亚表层,而底层土壤所受影响不大。从三个不同地理位置的乡镇来看,TOC含量以管理比较精细、技术比较到位的三口镇受影响最大、提高最多,西天目乡次之,而横畈镇则是最小。2.雷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时空变化:雷竹林土壤WSOC是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土壤WSOC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西天目乡的WSOC含量比横畈镇高。ROC呈随栽培年限延长逐渐递增的趋势,表层ROC/TOC的比值随着栽培年限延长基本呈递减趋势。ROC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表层最高,亚表层次之,底层最低,地区之间也有差异。随着强度集约经营雷竹林栽培年限的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MBC/TOC的比例也降低,横畈镇和西天目乡雷竹林地的MBC变化轨迹不同但趋势一致。3.雷竹林土壤腐殖酸组分及其光密度的变化:胡敏酸HA随栽培年限延长先下降后逐渐递增,其在腐殖酸中所占比例也相应地先下降后升高,与总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类似。HA/FA比值一般都在1.0以上,说明HA的活性小。HA/FA的比值随栽培年限延长逐渐升高,集约经营的栽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雷竹林土壤的HA/FA比值。HA、FA和HA+FA含量表层最高,亚表层次之,底层最低。随着雷竹林栽培年限延长,HA的光密度值E4(HA)和E6(HA)增加,E4/E6(HA+FA)也呈逐渐递增规律,反映出HA的分子复杂程度逐渐加强,芳化度增强,土壤腐殖质的性质越来越稳定。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光密度E4(HA)递减,说明表层土壤芳化度最高,分子最稳定。4.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法对雷竹林土壤中有机碳化学结构(组分)的研究:1a至15a雷竹林土壤有机碳的13CNMR波谱碳骨架基本类似,可分为四个明显的共振区。由于15a时间对土壤有机质的变化来说太短了,因此有机碳结构在大类型上没有显示有多大差别,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信号强度分布仍有一些变化。空间变化方面,在剖面深度上,15a雷竹林土壤亚表层A/O-A值最大,有机碳结构最稳定,最不容易释放和分解。在采样空间上的变化,葱坑村15a雷竹林土壤芳香度比三口镇的低,说明葱坑村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较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就没有三口镇土壤有机碳的高,从土壤固碳的角度来看,三口镇雷竹林土壤腐殖化程度更强,其固碳潜力更大。雷竹土壤A/O-A比值随栽培年限延长而逐渐递减,芳香度略微增加,从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碳汇的观点看是有利于土壤碳固定的。

巩万合,顾培,沈仁芳[7](2007)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竹林经营中的氮磷流失负荷概算》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竹林集约经营面积、竹林施肥情况及氮(N)、磷(P)流失率,对该区竹林经营中因施肥产生的N、P流失量进行了概算。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竹林中每年N、P流失量分别为37956067t、8281104t。其中,浙江省竹林地的N、P流失量分别为35735713t、7791039t,均占总流失量的94%。从单位面积上的流失量来看,浙江省竹林地N流失负荷(9.815.6kg/hm2)显着低于该省农田N流失负荷(57.4kg/hm2),而P流失负荷(2.12.8kg/hm2)稍高于农田(1.7kg/hm2)。在部分高度集约经营地区,竹林地每年的N、P流失更高。这些竹林地主要位于水源上游或河湖两岸,流失的N、P进入水体后,将对水体造成污染,降低水质,加速下游水体的富营养化。

蔡荣荣,黄芳,孙达,秦华,杨芳,庄舜尧,周国模,曹志洪[8](2007)在《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文中提出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林强度集约经营是大量施用肥料和冬季地表覆盖增温,使竹笋早出高产,给竹农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的管理栽培技术。在雷竹主产区浙江临安三口镇,采集种植时间分别为1,5,10,15 a的雷竹林土壤以及水田土壤(该区雷竹林主要是在这些水田上改制发展的)作为雷竹林的起始土壤(0 a),各4次重复,旨在分析雷竹林土壤有机质随雷竹种植时间和土壤剖面深度空间的变化情况,为雷竹林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些依据。结果表明:雷竹林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随种植时间先略微下降,再稳步上升。0,1,5,10和15 a的010 cm表层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为30.96,25.55,26.35,33.07和79.24 g.kg-1。10 a的雷竹林土壤有机质已超过起始土壤,15 a雷竹林土壤有机质已达到起始土壤的2.5倍,证明强度集约经营导致了雷竹林表层土壤有机质快速累积。雷竹林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剖面空间的变化呈随深度加深而递减的规律,以10 a为例,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和底层(2040 cm)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为33.07,27.64,13.73 g.kg-1,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分别是亚表层和底层的1.2和2.4倍,其他年限的也都有相同的趋势。不同年限雷竹林土壤剖面底层的有机质质量分数都表现为最初没有明显下降,随种植时间的增长略增的趋势,变动幅度很小,相对平稳。可见强度集约经营措施主要对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即生产雷竹笋的主要土层有显着的作用。还讨论了土壤有机质快速积累对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的可能影响。图1表2参20

高均凯[9](2007)在《森林健康基本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依托中美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建设,结合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分析,从中观和宏观角度,采用逻辑推理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生态学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等方法,讨论了森林属性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健康观,对森林健康进行了重新的定义,首次尝试建立了基于中国林情的森林健康基本理论体系,构建了森林健康的评价方法,结合文献研究对城市森林、农田防护林、马尾松林、笋用雷竹林的健康评价进行了理论验证,并通过江西信丰崇墩沟流域森林健康评价进行了案例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森林不仅具有环境属性和资源属性,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基础设施的属性,并表现为某种特殊的“结构体”。2.森林健康具有自然-社会复合性、非线性、多维性、动态平衡性等属性。3.中国森林健康的主要干扰为:人为干扰无林地转变为有林地、经营环节缺失、包括木材和林地占用等需求增加在内的高利用压力、受物流规模扩大和污染程度提高导致的高暴露风险、气候变化和高度社会关注。4.中国的森林健康理论的研究基础必须立足于恢复过程中的森林健康、结构重构和调整的森林健康、高生态风险的森林健康、高利用压力的森林健康。5.构建了包括森林健康属性、基础理论、主要干扰、评价方法在内的中国森林健康基本理论,并给出了森林健康的定义,即:森林作为一个结构体,在提供必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保持其良好存在和更新的能力和状态。6.针对森林健康评价对象的特点,提出了要素评价法和症状/功能评价法两个理论评价模型。其中,要素评价法主要针对结构相对简单或小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通过评价森林主要树种或结构的适宜性、安全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判断森林的健康状况。症状功能评价法主要是针对复杂度高或大尺度森林健康的评价。7.引进美国等国家评价森林健康的指标体系,包括森林生产力、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与活力、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森林碳循环等六类23项指标。8.提出了健康程度和健康趋势的概念及应用条件。并将健康程度进一步区分为确定性健康程度和不确定性健康程度。对于确定性健康程度建议分为健康、亚健康、不健康3级。对于恢复过程中的森林,研究认为其健康评价更适合采取健康趋势的概念。9.在对城市森林、农田防护林、马尾松林、笋用雷竹林以及江西信丰崇墩沟流域森林健康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在森林生态系统“白化”后,定性地评价健康与否并非很困难的事情,对于比较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虽然可以定性地确定森林健康程度,但主要应通过连续监测评价其健康趋势。

徐绍清,陈旭君,吕兆田[10](2003)在《慈溪市库区覆盖雷竹园的无公害经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从控制施肥总量、下调雷笋目标产量、限制农药使用、另选覆盖材料、及时清理覆盖残余物等方面,探讨了库区雷竹进行无公害栽培的具体措施,以减轻对水库水体的污染。

二、慈溪市库区覆盖雷竹园的无公害经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慈溪市库区覆盖雷竹园的无公害经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3种典型散生竹凋落物和鲜叶植硅体碳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植硅体碳产生通量的估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
        1.1.1 竹林碳库在森林碳库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组成
        1.1.2 中国竹林碳汇研究进展
    1.2 竹林凋落物研究进展
        1.2.1 竹林凋落物的概念及组成
        1.2.2 竹林凋落量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1.2.3 竹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2.4 不同类型竹种的年凋落量和凋落规律
    1.3 植硅体研究进展
        1.3.1 植硅体、植硅体碳的概念及性质
        1.3.2 竹类植物中的植硅体
        1.3.3 竹林植硅体碳封存量的估测
2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2.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3.1 样品C、N元素含量、植硅体含量及植硅体碳含量等测定
    3.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1 数据处理
        3.2.2 统计分析
4 三种典型散生竹凋落物中碳、氮元素含量动态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地概况
        4.1.2 样品与方法
        4.1.3 样品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三种典型散生竹凋落物C、N含量和C/N的年动态变化规律
        4.2.2 不同竹种凋落物C、N含量和C/N的年均值及变化规律比较
        4.2.3 三种典型散生竹林年凋落物量、C、N元素年归还量的比较
    4.3 讨论
        4.3.1 不同竹种凋落物C、N含量和C/N的年动态变化
        4.3.2 不同竹种凋落物C、N含量和C/N比较
        4.3.3 不同竹林全年凋落物C、N元素归还量的比较
    4.4 小结
5 三种典型散生竹凋落物植硅体碳动态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采样地概况
        5.1.2 样品与方法
        5.1.3 样品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三种典型散生竹凋落物量的动态变化
        5.2.2 三种典型散生竹凋落物植硅体含量的动态变化
        5.2.3 三种典型散生竹凋落物中植硅体封存有机碳含量和植硅体碳含量的动态变化
    5.3 讨论
        5.3.1 不同散生竹凋落物量、植硅体含量及植硅体碳含量的季节性特征
        5.3.2 不同散生竹凋落物植硅体碳封存潜力比较
        5.3.3 竹林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估算
    5.4 小结
6 毛竹林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估算的最佳鲜叶采样时间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采样地概况
        6.1.2 样品与方法
        6.1.3 样品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分析
        6.2.1 毛竹鲜叶植硅体含量、植硅体封存有机碳含量和植硅体碳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6.2.2 不同月份毛竹鲜叶植硅体碳封存速率比较
        6.2.3 不同月份毛竹鲜叶与全年凋落物植硅体碳封存速率的比较
    6.3 讨论
        6.3.1 毛竹鲜叶植硅体含量、植硅体封存有机碳含量和植硅体碳含量季节性变化特征
        6.3.2 不同月份毛竹鲜叶植硅体碳封存速率比较及鲜叶代表性采样月份的确定..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施用石灰对雷竹林土壤重金属活性和部分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雷竹集约经营对雷竹林土壤养分影响研究进展
        1.2.2 土壤酸化的现状及危害研究
        1.2.3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1.2.3.1 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状
        1.2.3.2 农田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及危害
        1.2.3.3 农田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1.3 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1.3.1 酸性土壤修复进展
        1.3.2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
        1.3.3 石灰做土壤改良剂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 测定方法
        2.4.1 土壤pH测定
        2.4.2 土壤重金属全量
        2.4.3 土壤重金属有效态
        2.4.4 土壤矿质元素可交换态
        2.4.5 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
        2.4.6 植物样品全量养分元素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及风险评价方法
        2.5.1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2.5.2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2.5.3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2.5.4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区土壤背景
        3.1.1 土壤重金属全量
        3.1.2 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
        3.1.3 土壤重金属有效态与重金属全量的相关性
        3.1.4 土壤矿质元素含量
    3.2 雷竹林重金属污染评价分析
        3.2.1 基于单因子污染指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3.2.2 基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的污染程度评价
        3.2.3 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3.3 石灰施用对雷竹林土壤性质的影响
        3.3.1 土壤酸碱度
    3.4 石灰施用对雷竹林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3.4.1 重金属有效态
        3.4.2 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
    3.5 石灰施用对雷竹林竹叶微量元素的影响
        3.5.1 不同用量的石灰处理下竹叶重金属含量
        3.5.2 不同处理下矿质元素含量
4 讨论
    4.1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4.2 不同石灰用量对雷竹林土壤基本性质的影响
    4.3 石灰施用量对雷竹林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及重金属形态特征的影响
    4.4 不同石灰用量对雷竹林竹叶矿质元素及重金属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致谢

(3)石灰施用对雷竹林土壤氮磷转化及流失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集约经营雷竹林退化研究概况
    1.2 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研究进展
    1.3 土壤氮磷流失研究进展
        1.3.1 雷竹林土壤氮磷流失途径
        1.3.2 雷竹林土壤氮磷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室内培养试验
        2.2.2 田间试验
    2.3 样品的处理及分析方法
        2.3.1 水样各项指标分析方法
        2.3.2 土样基本性质分析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自然条件下土壤养分及其流失特征
    3.1 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土壤养分的变化
        3.1.1 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土壤pH、有机质
        3.1.2 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土壤N含量的变化
        3.1.3 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土壤P含量的变化
        3.1.4 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土壤K含量的变化
    3.2 不同年限雷竹林地土壤有机氮矿化动力学特征比较
        3.2.1 雷竹林土壤氮矿化量
        3.2.2 雷竹林土的氮矿化动力学特征
    3.3 雷竹林土壤氮、磷径流流失通量及特征
        3.3.1 雷竹林土氮、磷径流输出
        3.3.2 氮、磷径流流失的动态变化
第四章 施用石灰条件下土壤养分及其流失特征
    4.1 不同石灰施加量对雷竹林地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4.1.1 施加石灰对土壤pH的影响
        4.1.2 施加石灰对土壤N矿化的影响
        4.1.3 合理的石灰用量
    4.2 施加石灰的雷竹林土壤氮、磷径流流失通量及特征
        4.2.1 施加石灰的雷竹林氮、磷径流输出
        4.2.2 施加石灰后雷竹林径流液氮磷浓度的动态变化
第五章 施用石灰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分析
    5.1 施石灰和不施石灰处理土壤表层氮、磷含量比较
    5.2 施石灰和不施石灰处理土壤氮、磷径流流失量比较
    5.3 施石灰和不施石灰处理土壤氮、磷径流浓度比较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覆盖增温对黄甜竹出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覆盖增温措施对黄甜竹笋期的影响
    3.2 覆盖增温措施对黄甜竹竹笋产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5)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森林健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森林健康的概念和内涵
        1.3.2 国外森林健康研究的发展历程
        1.3.3 森林健康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1.3.4 森林健康实践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水文
        2.1.5 野生动植物资源
        2.1.6 社会经济条件
    2.2 研究区兴安落叶松主要森林群落
        2.2.1 杜鹃兴安落叶松林
        2.2.2 草类兴安落叶松林
        2.2.3 杜香兴安落叶松林
        2.2.4 藓类兴安落叶松林
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回归分析法
        3.3.2 评价方法
4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判定标准
    4.1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
    4.2 各指标因子的判定标准
        4.2.1 森林病虫害发生与危害
        4.2.2 森林鼠害发生与危害
        4.2.3 森林火灾
        4.2.4 生物多样性
        4.2.5 森林土壤侵蚀状况
        4.2.6 污染对森林的影响
        4.2.7 人为干扰
5 兴安落叶松林森林健康层次分析和综合评价
    5.1 森林健康层次综合评价
    5.2 各指标层单因子层次评价
        5.2.1 森林病虫害发生与危害
        5.2.2 森林鼠害发生与危害评价
        5.2.3 森林火灾
        5.2.4 生物多样性
        5.2.5 森林土壤侵蚀状况
        5.2.6 污染对森林的影响
        5.2.7 人为干扰
    5.3 兴安落叶松林森林健康综合评价
6 基于小班的兴安落叶松林森林健康评价
    6.1 项目区森林资源二类清查
        6.1.1 二类资源调查的主要森林健康影响因子
        6.1.2 各小班评价
        6.1.3 各小班评价值的计算
    6.2 2000年与2005年兴安落叶松林健康状况评价对比分析
7 项目区森林健康主要影响因素
    7.1 森林病虫害、鼠害
        7.1.1 病害
        7.1.2 虫害
        7.1.3 鼠害
    7.2 森林火灾
        7.2.1 可燃物与负荷量的关系
        7.2.2 可燃物类型与密实度的关系
        7.2.3 活可燃物含水率
        7.2.4 死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因子的关系
8 森林健康监测与灾害防治
    8.1 森林病虫害、鼠害监测与防治
        8.1.1 森林病虫害、鼠害监测
        8.1.2 灾害防治
    8.2 森林火灾监测与防治
        8.2.1 林火监测
        8.2.2 营林措施防火
    8.3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
        8.3.1 生物多样性监测
        8.3.2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8.4 其他方面的监测与防治
        8.4.1 森林土壤侵蚀监测与防治
        8.4.2 人为干扰监测与防治
9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6)强度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土壤碳汇功能、意义及国际背景
    1.1 土壤碳汇功能和土壤有机质消长
    1.2 全球气候变化与《京都议定书》
    1.3 我国减排CO_2的任务及可行性
2 雷竹林丰产高效技术、土壤碳素和~(13)CNMR分析在土壤有机碳库上的应用
    2.1 集约经营雷竹林丰产高效技术
        2.1.1 施肥技术
        2.1.2 覆盖技术
        2.1.3 其他管理措施
    2.2 集约经营雷竹林的土壤碳素
        2.2.1 雷竹林土壤有机质
        2.2.2 雷竹林土壤活性碳研究进展
        2.2.3 雷竹林土壤碳汇能力的估算及意义
        2.2.4 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和碳固持
        2.2.5 我国南方扩大雷竹栽培面积的潜力分析
    2.3 核磁共振光谱(NMR)对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和组成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3.1 NMR对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和组成的研究现状
        2.3.2 展望
3 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总有机碳的时空变化
    3.1 试验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样区土壤基本性质
        3.2.2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雷竹林栽培年限延长的时间变化
        3.2.3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化
        3.2.4 表层土壤总有机质、全氮含量的相关关系及其比值
    3.3 讨论
4 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时空变化
    4.1 试验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变化
        4.2.2 土壤易氧化碳(ROC)的变化
        4.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变化
    4.3 讨论
5 雷竹林土壤腐殖酸及其光密度的时空变化
    5.1 试验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腐殖酸组分的时空变化及其在腐殖酸中比例
        5.2.2 雷竹林土壤HA光密度E的变化
    5.3 讨论
6 固态~(13)CNMR在雷竹林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6.1 试验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样品采集和HF前处理
    6.2 结果分析
        6.2.1 雷竹林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组分随土壤剖面深度和采样地点的空间变化
        6.2.2 雷竹林表层土壤(0-10cm)碳化学结构组分随栽培年限的变化
    6.3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图Ⅰ
附录图Ⅱ
附录图Ⅲ
附录符号表
个人简介
致谢

(7)长江三角洲地区竹林经营中的氮磷流失负荷概算(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竹林资源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竹林资源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浙江省竹林集约经营状况
    2.2 不同竹林施肥量的确定
    2.3 肥料流失率的确定
    2.4 肥料流失量的估算
3 讨论
4 结论

(8)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区自然条件
    1.2 施肥、覆盖增温及其他栽培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区土壤基本性质
    2.2 雷竹林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随雷竹种植时间的变化
    2.3 雷竹林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的空间变化
    2.4 雷竹林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相关关系及比值
3 结论

(9)森林健康基本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构建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理论体系的需要
        1.2.2 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现实需求
        1.2.2.1 森林人工化和森林景观破碎化,生态服务功能弱化
        1.2.2.2 林分结构简单,木材生产能力下降
        1.2.2.3 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呈上升趋势
        1.2.3 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森林恢复和经营理念的必然过程
2 森林健康理论研究进展及趋势
    2.1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进展
        2.1.1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历程
        2.1.2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2.1.3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内容和理论基础
        2.1.4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1.5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途径
        2.1.6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应用
    2.2 森林健康理论研究现状
        2.2.1 森林健康的概念
        2.2.2 森林健康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2.3 森林健康的评价方法
        2.2.4 森林健康的指标体系
        2.2.4.1 森林健康监测指标
        2.2.4.2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
    2.3 国内外森林健康的主要实践
        2.3.1 美国的森林健康实践
        2.3.2 加拿大的森林健康实践
        2.3.3 澳大利亚的森林健康实践
        2.3.4 中国的森林健康实践
    2.4 森林健康研究发展趋势
        2.4.1 关于森林健康概念和内涵的研究会继续深入
        2.4.2 基于中国森林恢复过程的森林健康理论研究会成为一个热点
        2.4.3 森林健康的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
3 研究内容及途径
    3.1 研究内容
        3.1.1 森林健康理论体系
        3.1.2 森林健康的评价方法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建设
        3.3.1.1 江西信丰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
        3.3.1.2 贵州麻江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
        3.3.1.3 云南丽江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
        3.3.1.4 陕西佛坪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
        3.3.1.5 北京八达岭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
        3.3.1.6 江西信丰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试点项目区
        3.3.1.7 泰山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
        3.3.2 文献和资料分析
        3.3.3 科学考察及学术交流
        3.3.4 理论归纳和逻辑推理
        3.3.5 实证分析
    3.4 数据来源与分析
        3.4.1 试点建设技术报告
        3.4.2 科学考察和研讨会的资料和成果
        3.4.3 项目调查监测
        3.4.3.1 河流泥沙淤积观测
        3.4.3.2 河道径流监测
        3.4.3.3 土壤调查和理化性质分析
        3.4.3.4 生物多样性样地调查
        3.4.3.5 坡面径流小区观测
4 森林健康基本理论体系
    4.1 森林健康的概念
        4.1.1 关于泛森林的概念
        4.1.1.1 森林属性的历史演变
        4.1.1.2 现代意义的森林属性的含义和特点
        4.1.2 关于现代意义的健康观
        4.1.2.1 关于人类健康
        4.1.2.2 关于动物的健康
        4.1.2.3 关于土壤、河流等非生物因素的健康
        4.1.2.4 两点基本启示
        4.1.3 森林健康的定义
    4.2 森林健康的属性
        4.2.1 自然—社会复合属性
        4.2.2 多维性
        4.2.3 非线性
        4.2.4 动态平衡属性
    4.3 森林健康的理论基础
        4.3.1 生态安全理论
        4.3.2 可持续理论
        4.3.3 生物多样性理论
        4.3.4 耗散结构理论
        4.3.5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4.3.6 潜在植被理论和新演替理论
        4.3.7 阶段定向经营理论
        4.3.8 森林恢复理论
    4.4 森林健康的主要干扰因素
        4.4.1 森林健康干扰的概念和分类
        4.4.2 干扰的作用机制
        4.4.3 中国森林健康的主要干扰
        4.4.3.1 人为干扰无林地转化为有林地
        4.4.3.2 经营环节缺失
        4.4.3.3 高利用压力
        4.4.3.4 高暴露风险
        4.4.3.5 气候变化
        4.4.3.6 高社会关注度
    4.5 森林健康的评价理论
        4.5.1 中国森林健康评价的复杂性
        4.5.1.1 评价结果的非唯一性
        4.5.1.2 模型化和数学化的误导
        4.5.2 森林健康指数的数学表达
    4.6 小结
5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及理论验证
    5.1 森林健康评价的原则
        5.1.1 科学性原则
        5.1.2 综合性原则
        5.1.3 主导性原则
        5.1.4 实用性原则
        5.1.5 差别性原则
    5.2 小尺度及结构简单森林健康的评价—要素评价法(4S)
        5.2.1 适宜性(Suitability,SUI)
        5.2.2 安全性(Security,SEC)
        5.2.3 稳定性(Stablization,STA)
        5.2.4 连续性(Succession,SUC)
        5.2.5 森林健康指数及其评价
    5.3 大尺度高复杂度森林健康的评价—症状/功能法(SYM/SER)
        5.3.1 症状/功能法表述
        5.3.2 森林健康的分类及定性描述
        5.3.2.1 健康程度
        5.3.2.2 健康趋势
        5.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3.4 大尺度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5.3.4.1 生物多样性
        5.3.4.2 生产能力
        5.3.4.3 森林健康和活力
        5.3.4.4 土壤资源
        5.3.4.5 水资源
        5.3.4.6 森林碳汇
    5.4 森林健康评价的程序
        5.4.1 系统分析阶段
        5.4.2 调查监测阶段
        5.4.3 森林健康评价阶段
        5.4.4 系统诊断阶段
        5.4.5 制定管理政策和措施阶段
    5.5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的理论验证
        5.5.1 城市森林健康评价分析
        5.5.2 农田防护林健康评价分析
        5.5.3 马尾松林健康评价分析
        5.5.4 笋用雷竹林健康评价分析
    5.6 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崇墩沟流域的基本情况
        6.1.1 自然条件
        6.1.2 土地利用情况
        6.1.3 水土流失情况
        6.1.4 主要生物治理措施
        6.1.5 预期治理效果及进展
    6.2 评价过程
        6.2.1 系统分析
        6.2.2 调查监测
        6.2.3 健康评价
    6.3 主要森林群落状况
        6.3.1 马尾松林群落
        6.3.1.1 马尾松低效纯林
        6.3.1.2 马尾松稀疏幼林
        6.3.2 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群落
        6.3.3 杉木林群落
        6.3.3.1 杉木低效纯林
        6.3.3.2 杉木人工林
        6.3.4 湿地松林群落
        6.3.5 湿地松—杉木混交林群落
        6.3.6 杉木—枫香混交林群落
    6.4 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6.4.1 马尾松群落空间分布格局
        6.4.2 杉木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6.4.3 湿地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6.5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6.5.1 乔木层物种多样性
        6.5.2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
        6.5.3 草本层物种多样性
        6.5.4 结果分析
    6.6 土壤理化性质
        6.6.1 土壤物理性质
        6.6.2 土壤化学性质
    6.7 崇墩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评价
    6.8 崇墩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趋势评价
        6.8.1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6.8.2 景观动态变化
        6.8.2.1 景观类型总体格局变化
        6.8.2.2 景观类型空间格局变化
        6.8.2.3 评价与分析
        6.8.3 水土流失变化
        6.8.3.1 水土流失调查评价结果的变化
        6.8.3.2 坡面径流小区径流和侵蚀量变化
        6.8.3.3 河流泥沙量变化
        6.8.3.4 结果分析
        6.8.4 其他方面的变化
        6.8.5 健康趋势分析结果
    6.9 小结
7 结论和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朱金兆教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慈溪市库区覆盖雷竹园的无公害经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慈溪市库区雷竹覆盖栽培的现状
2 慈溪市水库水质情况
3 库区雷竹无公害栽培技术
    3.1 控制施肥总量,调低雷笋目标产量
    3.2 控制农药的使用
    3.3 另选覆盖材料
    3.4 及时清理覆盖残余物

四、慈溪市库区覆盖雷竹园的无公害经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3种典型散生竹凋落物和鲜叶植硅体碳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植硅体碳产生通量的估测[D]. 胡晓薇.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2]施用石灰对雷竹林土壤重金属活性和部分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D]. 李玉恬.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7)
  • [3]石灰施用对雷竹林土壤氮磷转化及流失的影响研究[D]. 程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4]覆盖增温对黄甜竹出笋的影响[J]. 孟勇,艾文胜,杨明,吴红强. 湖南林业科技, 2012(03)
  • [5]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健康评价研究[D]. 李冰.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6]强度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D]. 蔡荣荣. 浙江林学院, 2008(08)
  • [7]长江三角洲地区竹林经营中的氮磷流失负荷概算[J]. 巩万合,顾培,沈仁芳. 土壤, 2007(06)
  • [8]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J]. 蔡荣荣,黄芳,孙达,秦华,杨芳,庄舜尧,周国模,曹志洪.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04)
  • [9]森林健康基本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D]. 高均凯.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10]慈溪市库区覆盖雷竹园的无公害经营技术[J]. 徐绍清,陈旭君,吕兆田. 浙江林业科技, 2003(06)

标签:;  ;  ;  ;  ;  

慈溪库区雷珠园无污染治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