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kB家族蛋白对乳腺癌细胞发生及耐药的影响

NFkB家族蛋白对乳腺癌细胞发生及耐药的影响

一、NFkB家族蛋白对乳腺癌细胞发生及耐药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丰[1](2021)在《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目前,肺恶性肿瘤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之一,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肺癌的新发病例数为78.7万,死亡人数为63.1万,均列癌症首位。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的不同,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占13%)和非小细胞肺癌(占87%),其5年总生存率仅为18.2%。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但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均疗效不佳。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兴起,非小细胞肺癌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都得到了显着改善。具有敏感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分子靶向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而对于没有敏感突变或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发生靶基因耐药突变的患者而言,发现新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鱼精蛋白-1(PRM1)是肿瘤-睾丸抗原(CTA)的一种,CTA在正常情况下只在睾丸组织中表达,而其它组织不表达或极低表达,但当机体出现肿瘤时则可以在某些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也因此得名。既往对于PRM1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生殖领域。近年来,随着CTA在肿瘤领域研究的深入,关于PRM1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也逐渐被重视,研究发现PRM1是结肠癌相关的肿瘤-睾丸抗原基因,利用RT-PCR技术分析PRM1在结肠癌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发现肠癌组织中PRM1-m RNA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也有研究发现PRM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PRM1也被认为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CTA基因。另有研究表明,PRM1在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生长侵袭相关。在动物实验中,给裸鼠皮下注射PRM1蛋白可明显提高小鼠肠道肿瘤的发生率。目前为止,尚无关于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情况的报道,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已证实,与正常组织比较,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同时,P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了PRM1蛋白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评估了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通过过表达和敲低PRM1基因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建立非小细胞肺癌裸鼠转移瘤模型,检测转移瘤裸鼠外周血PRM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PRM1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旨在评估PRM1作为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P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并对其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1、收集110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配对正常组织、术前血清和健康者血清标本,应用RT-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ELISA法检测其中PRM1基因和蛋白水平,应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2、评估PRM1的诊断价值,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亚组肺腺癌、肺鳞癌的诊断价值,并与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CEA、SCC和CYFRA21-1进行比较,评估PRM1诊断价值的优劣性。3、观察细胞内PRM1表达水平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质粒构建技术及si RNA转染技术,过表达和敲低A549、NCI-H460细胞的PRM1基因,应用RTPCR和ELISA法检测细胞PRM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应用CCK8法和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4、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将人源重组PRM1蛋白和PRM1抗体加入到A549、NCI-H460细胞培养液中,应用CCK8法和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5、观察细胞在不同营养状态下PRM1的表达情况,将A549、NCI-H460细胞培养于含不同浓度血清的培养液中,应用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细胞的PRM1基因及蛋白水平。6、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动物转移瘤生长的影响,制备裸鼠转移瘤模型,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皮下注射到裸鼠背部偏右侧,肿瘤形成后,(1)应用ELISA法检测转移瘤裸鼠和健康裸鼠外周血PRM1蛋白水平,并分析其差异性;(2)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源重组PRM1蛋白、PRM1抗体及两者混合剂,每3日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3)第33天于麻醉下处死裸鼠,取出肿瘤组织,测量重量并计算肿瘤体积,分析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PRM1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PRM1的m RNA和蛋白水平较配对正常组织明显升高。统计分析显示:随着肿瘤组织中PRM1蛋白水平的增加,肿瘤T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越高,而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脉管及神经浸润无相关性;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较健康者显着升高。统计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和临床分期较晚的患者外周血中的PRM1蛋白水平更高,而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脉管及神经浸润不相关。3、PPM1对于非小细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SPSS软件统计分析显示:(1)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亚组肺腺癌、肺鳞癌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在肺腺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高于CEA;在肺鳞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明显强于SCC且与CYFRA21-1相当;(3)含有PRM1的肿瘤标志物组合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传统组合;(4)在早期的肺腺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高于CEA;在早期肺鳞癌中,PRM1诊断价值高于SCC且不劣于CYFRA21-1。提示PRM1具有较高的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价值。4、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460的PRM1 m RNA水平较人正常肺上皮细胞株BEAS-2B明显升高;同样,A549、NCI-H460细胞内和培养液中的PRM1蛋白水平较BEAS-2B细胞均显着升高。5、成功构建PRM1过表达和敲低的A549、NCI-H460细胞株模型,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PRM1促进A549和NCI-H460细胞的增殖,而敲低PRM1则抑制细胞的增殖。6、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能够促进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NCI-H460细胞的增殖,而PRM1抗体则抑制细胞增殖。7、不同营养状态下PRM1的表达存在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细胞培养液中血清浓度的降低,A549和NCI-H460细胞PRM1表达水平显着增加。8、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提示,过表达PRM1使细胞周期中G0/G1期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增加,肿瘤细胞增殖活跃;而敲低PRM1则使细胞周期发生G0-G1期阻滞,S期细胞比例降低,肿瘤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凋亡结果显示,敲低PRM1对A549和NCI-H460细胞的凋亡水平无显着影响。9、动物实验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转移瘤裸鼠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也证实了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结果与人体组织实验结果一致。(2)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具有促进裸鼠转移瘤生长的作用,而PRM1抗体则抑制转移瘤生长。实验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经尾静脉给予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快,肿瘤体积大,而给予PRM1抗体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较慢,且肿瘤体积较小。结论:1、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特异性高表达,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早期患者的诊断价值,使其具备了成为非小细胞肺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潜质。2、过表达和敲低PRM1基因双向验证了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460的促增殖作用,这种作用与增加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比例相关,而非抑制细胞的凋亡。3、细胞内外PRM1蛋白水平的增加均可促进细胞的增殖,提示PRM1促增殖作用可能存在多条途径,为进一步研究PRM1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4、营养供应差时细胞PRM1的表达水平反而增加,这种负反馈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非小细胞肺癌在血供不良的情况下仍快速生长的原因。5、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在生物体内验证了PRM1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PRM1抗体的抑瘤作用也为其成为肿瘤治疗靶点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持。

李成勋[2](2021)在《基干ERG结构的药物筛选与活性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ERG是ETS(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转录因子的家族成员。在前列腺癌中,TMPRSS2:ERG融合非常常见(在欧美国家的病人中大约有50%),与TMPRSS2基因的雄激素驱动启动子融合后,ERG在前列腺癌中会持续地高表达,促进前列腺癌的进展。不仅如此,ERG还与其他癌症有关,包括Ewing氏肉瘤和白血病。ERG靶向抑制剂的开发会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案。本研究以阻断ERG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为目标,选择ERG的ETS结构域为受体,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结合体外实验,筛选靶向ERG的活性化合物。方法:本研究选取ERG的ETS结构域作为靶向药物的结合位点。ETS结构域的主要作用是与DNA结合,从而发挥ERG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同时,为了获得具备足够临床适用性的药物,本研究选择上市药物和临床试验药物作为主要的筛选对象。这不仅可以发掘“老药”的新用途,还可以大大地缩短药物的开发进程。本研究将ERG的ETS结构域作为受体,DrugBank的小分子为分子对接库,以Ledock为分子对接软件,对约10000种药物(近200万不同构象)进行对接。结合药物化学专业知识,在对接结果中选定合适的小分子进行细胞增殖抑制实验。选择活性最好的小分子nifuroxazide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测得其对细胞的转录组调控数据,并通过KEGG富集分析,获得nifuroxazide对ERG融合阳性的前列腺癌细胞系VCap的影响通路图。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测得nifuroxazide与ERG的亲和力常数KD值。结合虚拟对接技术,研究nifuroxazide与ETS结构域的结合模式。通过western blot、RT-PCR、免疫共沉淀和免疫细胞化学等实验,从多个层面证实nifuroxazide的具体作用。结果:根据虚拟筛选和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本研究获得的强活性化合物nifuroxazide,对ERG融合阳性细胞系VCap的IC50值为2.56 μmol/L。通过转录组数据测序和KEGG富集分析,研究发现nifuroxazide可以下调VCap细胞内大量炎症因子(IL-1,IL-6和CCL2等),并且上调了多个DNA损伤修复通路的基因(BRCA1,PARP和FANCA等)。SPR结果显示nifuroxazide与ERG的亲和力常数KD值达到10.8μmol/L。对接结果表明nifuroxazide结合在ETS结构域中ASN319和PHE375所形成的孔洞内,结合能为-4.73 kJ/mol。研究证实nifuroxazide与ERG结合后,由于改变了 ERG的空间构象,使ERG与PARP1等多个蛋白无法顺利结合,激活了 parthanatos通路,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结论:Nifuroxazide作为一种成熟的临床药物,长期作为抗寄生虫药物使用。本研究发现nifuroxazide可以通过靶向结合ERG的ETS结构域来阻断ERG与PARP1的结合,从而使得PARP1过度活化,激活了 parthanatos通路。这不仅为开发ERG靶向药物奠定了结构基础,而且为治疗前列腺癌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寒偲翀[3](2021)在《莱菔素抗食管鳞癌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食管癌是所有肿瘤中死亡率排在第六位的癌症,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亚洲地区是其高发区域。食管癌分为两种亚型,即食管鳞癌与食管腺癌,其中前者的占比超过70%。罹患食管鳞癌的患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胸骨后或肩胛间区域疼痛,吞咽困难及由此引发的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现象。由于这些症状通常在肿瘤发展到中晚期时才会慢慢显现,很大一部分患者面临确诊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点的状况,所以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通常不太理想,五年生存率仅为10%-15%。因此进一步研究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相关机制并确认新的治疗手段和特定靶标对控制死亡率以及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十分必要。多项研究证实十字花科植物具有很好的抗癌防癌效果,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异硫氰酸酯类物质,可以下调多种类癌细胞的生长速率并推动细胞发生凋亡。莱菔素作为异硫氰酸酯家族成员之一,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它可以阻碍多条经典促癌通路的信号传导,并能激活在癌细胞中失活的明星抗癌因子,促进细胞周期阻滞与细胞凋亡,从而达到调控肿瘤增殖与侵袭转移能力的效果。本篇研究主要围绕着莱菔素抗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活性大小与相关作用机制展开。研究首先进行了移植瘤实验,发现莱菔素处理的裸鼠与对照组裸鼠相比,体内肿瘤的体积与重量显着减小,而裸鼠体重则没有太大差别,这说明莱菔素在不影响裸鼠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延缓体内食管鳞癌肿块的增殖速率。之后在两种食管鳞癌细胞中进行的细胞活性测定与克隆形成实验说明莱菔素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具有时间依赖性与剂量依赖性,而流式细胞仪检测及相关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莱菔素推动细胞发生凋亡和G2/M周期阻滞来抑制肿瘤的增殖生长。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实莱菔素对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同样有阻断作用。鉴于莱菔素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食管鳞癌活性,接下来通过基因芯片对莱菔素处理前后细胞中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以此寻找将莱菔素与食管鳞癌细胞表型变化连接起来的靶基因与靶信号通路。芯片结果与后续验证实验表明SCD和CDH3以及p53通路是药物处理细胞后表达量变化最显着的基因与信号通路,最有可能参与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过程。挽救实验确认莱菔素确实是通过调控SCD和CDH3表达来下调食管鳞癌侵袭转移速度,并且数据库预测与随后的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均表明Wnt/β-catenin通路位于这两个基因下游,莱菔素抑制基因表达后,Wnt/β-catenin通路随之失活。实验证明SCD和CDH3对细胞生长没有明显作用,这意味着还有其他莱菔素的靶基因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过程。莱菔素对p53的转录后调控作用提示了 p38通路等常见的p53激活子可能协助莱菔素发挥作用,而调节p38活性的上游基因GADD45B和MAP2K3在莱菔素作用下表达量明显提高,并且降低它们的表达会显着影响莱菔素对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co-IP实验表明GADD45B可以激活MAP2K3并发挥p38活化因子的作用,再加上GADD45B已被证实是p53靶基因之一,因此可以确定莱菔素激活细胞内正反馈调节环GADD45B-MAP2K3-p38-p53来降低食管鳞癌生长速率。过表达SCD,CDH3或降低GADD45B,MAP2K3表达量均会影响莱菔素对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但没有完全抵消这种抑制效果,说明还存在其他关键效应因子。利用GSEA富集方法重新分析基因芯片结果,可以发现NFκB通路与莱菔素发挥作用密切相关,并能通过与GEO数据库下载的数据集进行对比,确认了 CXCL10、INHBA、TNFAIP3和PLAU是莱菔素靶基因中推动食管鳞癌发展的重要因子。Cistrome数据库预测NFκB通路中的关键调控蛋白p65通过结合到这4个基因的启动子或增强子上发挥转录激活作用。接下来挑选莱菔素处理后表达量变化最明显的TNFAIP3和PLAU进行验证,确认莱菔素通过抑制NFκB作为转录因子与基因直接结合来调控基因表达,最终达到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与转移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莱菔素具有很强的抗食管鳞癌效果,本篇研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其体内体外抑制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地作用机制,为将来应用这一潜力巨大的抗癌药物治疗食管鳞癌打下了坚实基础。

赵金辉[4](2021)在《NSD2沉默对三阴乳腺癌基因表达谱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结合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方法及体外实验,在三阴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细胞系MDA-MB-231中沉默NSD2的表达,观察其对TNBC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探讨NSD2在TNBC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构建沉默NSD2表达的稳定细胞株,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沉默NSD2表达后MDA-MB-231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并筛选出改变具有明显差异的基因。使用KEGG、DAVID、STRING及Cytoscape等工具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并筛选相关的Hub基因,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对Hub基因进行预后分析。使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Hoechst(33258)细胞凋亡染色实验、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沉默NSD2后TNBC细胞生物学行为及死亡受体相关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成功构建沉默NSD2表达的MDA-MB-231稳定株,沉默NSD2表达后,TNBC细胞的表达谱发生明显改变,共发现483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24个,下调基因159个。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与NSD2相关的差异基因涉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程序性细胞死亡(Necroptosis)、TNF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等30条信号通路。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提示,上调基因一共富集到79个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14个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29个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CC),下调基因一共富集到166个BP、36个MF、56个CC(P<0.05),其中差异基因富集指向了多个肿瘤GO过程。通过Cytoscape中的Cytohubba插件对显着性差异基因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进行Hub基因筛选,我们共筛选出25个Hub基因。经过Kaplan-Meier Plotter进行预后分析,共发现CCL5、CXCL10、CXCL11、IFIT1、IFIT2、IFIT3、OAS1、OAS2、IRF1、ISG20、IFIH1、RSAD2、THBS1、DDX58、MX1、HERC6等16个NSD2相关的差异基因与TNBC预后显着相关(P<0.05)。CCK-8实验检测结果显示:紫杉醇(Paclitaxel,PTX)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且其作用具有药物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沉默NSD2表达后,与sh NC组相比,sh NSD2-1组与sh NSD2-2组的细胞存活率下降。PTX作用转染细胞后,Hoechst(33258)染色与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untreated组相比,PTX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增加;untreated组细胞中,sh NC组与sh NSD2-1组、sh NSD2-2组细胞凋亡率无差异;PTX处理组细胞中,与sh NC组相比,sh NSD2-1组、sh NSD2-2组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数量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提示:untreated组中,与sh NC组相比,sh NSD2-1组中TNFAIP3、DR5、Fas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CASP-1表达量略微升高,PARP1表达量下降(P<0.05),TRAIL表达量略微下降,Cleaved PARP1变化不明显;sh NSD2-2组中各蛋白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X组中,与untreated组相比,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sh NC+PTX组相比,sh NSD2-1+PTX组中TNFAIP3、DR5、CASP-1、Fas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Cleaved PARP1、TRAIL表达升高,PARP1表达量略微下降;sh NSD2-2+PTX组中各蛋白表达量均升高(P<0.05)。对上述蛋白进行预后分析发现,除PARP1外(P<0.05;HR>1),其余5个蛋白高表达均提示预后良好(P<0.05,HR<1)。结论:1.沉默NSD2可显着改变TNBC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与NSD2相关的差异基因涉及多条肿瘤相关信号通路。2.筛选出CCL5、CXCL10、CXCL11、IFIT1、IFIT2、IFIT3、OAS1、OAS2、IRF1、ISG20、IFIH1、RSAD2、THBS1、DDX58、MX1、HERC6等16个NSD2相关的差异基因可能成为TNBC预测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3.沉默NSD2可以抑制TNBC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其对PTX的药物敏感性,NSD2可能介导TNBC患者的PTX耐药,沉默NSD2联合PTX治疗可能改变患者预后结局。4.沉默NSD2与PTX之间具有协同效应,可以诱导TNBC细胞发生死亡。NSD2可能通过抑制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CASP-1介导的经典细胞焦亡通路等增强TNBC细胞增殖能力、抑制其发生死亡。5.TRAIL/DR5、Fas、CASP-1、TNFAIP3等可能与乳腺癌关系密切,其表达升高与患者预后之间呈正相关,可能是用于预测乳腺癌预后结局的分子靶标。

刘东岩[5](2021)在《BAK-MCL1复合物预测卵巢癌对紫杉醇和S63845的敏感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妇科肿瘤中,卵巢癌发病率排在第三位,死亡率居于首位。卵巢癌目前多采用传统的化疗药物治疗,包括铂类药物和紫杉醇等,其治疗有效率不高,而抗肿瘤药物敏感性预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或生存周期。目前抗肿瘤药物敏感性预测的手段包括基于遗传基因、体外药物筛选和PDX模型等多种方法。BCL2家族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在抗肿瘤药物诱导的细胞死亡中起重要作用。基于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或相互作用预测药物敏感性是目前的研究方向之一,一些研究采用BCL2家族蛋白表达水平预测药物敏感性,或者采用Dynamic BH3 profiling方法预测药物敏感性。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表明,基于BAK在细胞内的激活及相互作用状态可以预测血液及淋巴肿瘤细胞对BH3类似物的敏感性。但该方法是否适用于实体瘤以及是否可以预测传统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仍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卵巢癌为研究对象,分析肿瘤细胞内BAK的状态与该肿瘤对传统的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本研究首先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BAK在卵巢癌细胞株中有着部分活化或者不活化的状态,而部分活化的BAK又呈现BAK/BCLXL、BAK/MCL1、BAK/BCLXL+ BAK/MCL1 三种复合物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BAK的部分活化状态与卵巢癌细胞株的药物敏感性相关。其中,含有BAK/MCL1复合物的细胞对紫杉醇、S63845和卡铂更为敏感,而含有BAK/BCLXL复合物的细胞对紫杉醇和S63845更为抵抗。在这些分析中,含BAK/MCL1复合物细胞与紫杉醇敏感性最为显着相关。利用该方法比采用单一BCL2蛋白表达水平预测紫杉醇的敏感性更为有效。后续分子机制研究表明,BAK/MCL1类型细胞对紫杉醇更为敏感的原因可能是低浓度紫杉醇作用于这类细胞时,紫杉醇诱导的BIM更倾向于结合MCL1,并替换部分活化的BAK,从而激活细胞凋亡通路。由于紫杉醇具有神经毒性等副作用,我们接着采用MCL1抑制剂来联合增效。MCL1抑制剂能够显着增强卵巢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并且这种联合增效只发生于含有BAK/MCL1复合物的细胞中,对于不含有BAK/MCL1复合物的细胞则没有协同作用。进一步的小鼠荷瘤实验也获得同样结论。综上所述,肿瘤细胞中BAK/MCL1复合物的存在能够预测紫杉醇、MCL1抑制剂及其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因此检测肿瘤细胞中的BAK/MCL1复合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崔永佳[6](2021)在《化毒三阴方干预三阴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及miRNA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乳腺癌现已位居全球新发癌症的首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三阴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12%-17%,在完成手术、放化疗等治疗后无有效的维持治疗方法,而其具有侵袭性高、1-3年之内易复发转移等特点,故在首次治疗后的1-3年之内对三阴乳腺癌进行干预,预防复发转移,降低其病死率从而提高远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缺少分子靶点而缺少相应的治疗手段,这为中医药预防三阴乳腺癌复发转移提供了切入点。本研究旨在观察化毒三阴方防治三阴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患者一般状况、肿瘤特点、不同体质状态和复发转移的相关性,以及探究化毒三阴方治疗三阴乳腺癌患者的内在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纳入完成术后辅助治疗的三阴乳腺癌患者作为治疗组,予化毒三阴方为基础方辨证加减,随访3年,观察其3年无病生存率、评估生活质量及乳腺癌相关症状(包括睡眠、疲乏、焦虑抑郁)改变情况,并分析其一般情况、肿瘤特点、不同体质与肿瘤复发转移的相关性。采用Hiseq建库测序技术,检测不同体质患者(与肿瘤复发转移相关体质)差异表达的miRNA。利用生物信息技术,预测其关键靶基因及通路。收集不同体质患者(与肿瘤复发转移相关体质)外周血,检测服药前后其关键通路上核心基因表达水平改变。结果:1.共纳入141例三阴乳腺癌患者,年龄在30-70之间,平均年龄49.04±9.763岁,体质分布以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为主,比例分别为18.44%、13.48%、15.60%。141例患者共完成3年随访135例,失访7例(4.96%),其中淋巴结转移4例,肺转移6例,肝转移4例,骨转移2例,乳腺原位复发2例。2.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最短无病生存期6.7月,最长无病生存期36月,平均随访时间33.70±0.55月,3年无病生存率为8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中医症状、PSQI、RPFS、HADS评分有所下降,FACT-B总分有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FACT-B中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各项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气虚质患者生存曲线较非气虚患者生存曲线低,下降陡峭,说明气虚患者预后较非气虚患者差;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与三阴乳腺癌复发转移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是三阴乳腺癌患者独立预后影响因素。4.气虚质与平和体质差异表达的miRNA共有49个,上调16个,下调33个,取其差异最大的前20个miRNA,预测可调控靶基因共有7088个。并与三阴乳腺癌靶基因取交集共有1445个基因,PPI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关键基因主要有TP53、AKT1、EGFR、MAPK3、VEGRA、TNF 等,关键通路有 PI3K/AKT、MAPK、RAS 信号通路等。5.与服药前相比,服药后气虚质三阴乳腺癌患者PI3K/AKT信号通路上NFKB1、AKT1、PIK3CA表达下调,Bcl-xL表达上调,其中治疗前后的NFKB1、AKT1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辨病-辨证-辨体”诊疗思路指导下,化毒三阴方可以提高三阴乳腺癌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并且可以明显改善三阴乳腺癌患者疲乏、体力、焦虑抑郁等症状,缓解患者睡眠问题,安全性较好。2.三阴乳腺癌复发转移影响因素分析中,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体质状态与肿瘤复发转移有相关性,余因素无相关性;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大小是三阴乳腺癌复发转移独立预后影响因素。3.气虚质与平和质三阴乳腺癌患者差异表达的miRNA共有49种,涉及的主要靶基因有TP53、AKT1等,关键通路有PI3K/AKT信号通路等。4.化毒三阴方防治三阴乳腺癌复发转移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NF-KB通路上的基因表达水平而实现,与服药前相比,服药后三阴乳腺癌患者PI3K/AKT信号通路上NFKB1、AKT1、PIK3CA表达下调,Bcl-xL表达上调,其中服药前后NFKB1、AKT1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王亚伟[7](2021)在《Ring1b及其介导的染色质重塑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指出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致死率第二的恶性肿瘤。乳腺癌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肿瘤细胞发生远处转移的先决条件。Ring1b是真核生物中多梳蛋白抑制复合物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PRC1)的核心亚基。依赖于Ring1b的E3泛素化连接酶活性,PRC1能够通过单泛素化组蛋白H2A第119位赖氨酸(H2AK119ub),诱导染色质重塑,抑制基因转录,继而决定细胞命运。目前研究发现,Ring1b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Ring1b及其依赖的表观重塑在乳腺癌EMT及转移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本论文研究发现,在TGF-β诱导的乳腺上皮细胞EMT模型中,Ring1b及其介导的表观重塑标志分子H2AK119ub表达可被上调;在体内、外模型中,Ring1b能够通过下调EMT上皮标志分子E-cadherin表达,减弱细胞-细胞间黏附作用,诱导乳腺上皮细胞发生EMT,维持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通过对不同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解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发现,Ring1b能够被ATP依赖的RNA解旋酶家族(ATP-dependent DEAD-box RNA helicases,DDXs)成员DDX3X/DDX5和(或)EMT转录因子家族(EMT transcription factors,EMT TFs)成员Snail1/Twist2选择性募集,形成多种PRC1依赖的E-cadherin基因转录抑制复合物。进一步研究发现,DDX3X/DDX5-Ring1b复合物能够通过与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远端区域结合,抑制E-cadherin基因转录,诱导乳腺上皮细胞及上皮样乳腺癌细胞EMT起始;结合在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近端的Snail1/Twist2-Ring1b复合物能够协同DDX3X/DDX5-Ring1b复合物,进一步沉默间质样乳腺癌细胞E-cadherin基因表达,维持其高转移能力;Ring1b复合物还能够介导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发生多种表观标志分子重排。临床样本单/多因素分析证明,Ring1b复合物表达与乳腺癌组织E-cadherin缺失、转移行为及多种肿瘤不良预后等具有显着相关性。本论文研究从H2AK119ub介导的染色质重塑角度阐明了Ring1b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初步揭示了其在E-cadherin基因多层次转录调控中的复杂分子机制。本研究有望为揭示肿瘤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新的证据,为以Ring1b及其复合物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设计及临床分子诊治方案提供参考。

陈琼锋[8](2021)在《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中75%至85%的原发性肝癌为肝细胞癌。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肝炎病毒感染,由于全球对肝炎病毒的传染控制力度加大,使其发病率保持稳定,但肝癌的死亡率却在逐年上升,主要原因是分子机制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实施靶向治疗。Akt作为肿瘤生长的重要分子,受促癌因子和癌基因的调控,他的生物学功能与mTORC1和mTORC2的参与密不可分。一方面,Akt的许多生物学功能由mTORC1介导,后者磷酸化S6K1,调节蛋白质合成;另一方面,Akt与血清葡萄糖激酶(SGK)和蛋白激酶C(PKC)一样作为底物,其活性受mTORC2调节。研究发现,PEBP4在许多癌组织中上调,并发挥促癌作用;另外,有报道显示PEBP4与Akt结合并参与其活性调节。然而,PEBP4与Akt-mTOR在肝癌中的相互作用尚未见报道,故成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结果将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分子靶点。实验方法:1.观察PEBP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1)免疫组化:检测肝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EBP4的表达;(2)Western blot(WB)和qPCR:比较正常肝细胞(LO2)和恶性程度相对不同的肝癌细胞系,包括低恶性程度:MHCC97L,中度恶性程度:He PG2,SMMC-7721,高恶性程度:MHCC97H和HCCLM3中PEBP4的表达情况;(3)构建稳定细胞系:用sh RNA-PEBP4和PCMV6-PEBP4分别敲低MHCC97H细胞和过表达MHCC97L细胞中的PEBP4,WB和qPCR验证细胞系的成功构建;(4)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5)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6)皮下植瘤实验:在裸鼠皮下(腋窝)接种肝癌细胞,体内观察敲低和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7)肺转移模型构建:通过裸鼠尾静脉接种肝癌细胞,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2.观察PEBP4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1)WB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中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2)IGF-1刺激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3)Akt腺病毒(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4)Akt抑制剂MK-2206处理过表达PEBP4的MHCC97L细胞,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3.探讨PEBP4、Akt/mTOR信号通路在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中的作用(1)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采用CCK8、Transwell分别检测肝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2)Akt抑制剂MK-2206处理过表达PEBP4的MHCC97L细胞,CCK8、Transwell分别检测肝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4.观察PEBP4对EMT的影响(1)WB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系中EMT的变化;(2)免疫荧光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系中E-cadherin和N-cadherin的变化;(3)IGF-1刺激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WB检测EMT的变化;(4)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WB和免疫荧光检测EMT的变化;(5)Akt抑制剂MK-2206处理过表达PEBP4的MHCC97L细胞,WB和免疫荧光检测EMT的变化。5.探讨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1)免疫共沉淀检测MHCC97H细胞中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2)用N-myc-PEBP4转染HEK293T细胞,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3)在敲低PEBP4细胞系中,采用免疫共沉淀检测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4)siRNA-mTOR转染HEK293T细胞后,采用免疫共沉淀检测Akt、mTOR、PEBP4之间的关系。结果:1.PEBP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癌旁组织中PEBP4表达偏低,癌组织中PEBP4表达偏高;(2)WB和qPCR结果表明,与正常肝细胞(LO2)和恶性程度低的肝癌细胞(MHCC97L)比较,PEBP4在恶性程度高的肝癌细胞(MHCC97H,HCCLM3)中的表达要高;(3)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表明,敲低PEBP4使肝癌细胞较对照组的生长能力减弱,而过表达PEBP4使肝癌细胞生长能力增强;(4)敲低PEBP4后,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结果显示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而过表达PEBP4的结果与其敲低相反;(5)皮下移植实验结果表明敲低PEBP4的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能力较对照组下降,而过表达PEBP4的结果与其敲低相反;(6)肺转移结果显示:敲低PEBP4的肝癌细胞较对照组在裸鼠肺中形成的结节减少,而过表达PEBP4的结果与其敲低相反。2.PEBP4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WB结果显示,敲低PEBP4后(a)mTORC2 Ser2481的磷酸化以及mTORC2的底物SGK1、PKCα的磷酸化降低;(b)Akt Ser473和Thr308磷酸化被抑制;(c)Akt调节直接底物RSK2和mTORC1 Ser2448的磷酸化下降;(d)mTORC1介导的p-S6K1表达下降;(e)过表达PEBP4对以上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敲低PEBP4完全相反;(2)WB结果显示,(a)IGF-1不影响PEBP4的表达;(b)IGF-1不能逆转敲低PEBP4对结果(1)中各指标的影响;(3)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后,WB结果发现:(a)Akt-S473D不影响PEBP4的表达;(b)Akt-S473D对PEBP4敲低引起的mTORC2Ser2481磷酸化下调没有影响;(c)Akt-S473D逆转敲低PEBP4对Akt Thr308磷酸化的下调作用;(d)Akt-S473D抵消敲低PEBP4对RSK2和mTOR Ser2448磷酸化的抑制作用;(e)Akt-S473D逆转敲低PEBP4对p-S6K1表达的下调作用。(4)Akt抑制剂MK-2206处理过表达PEBP4的MHCC97L细胞后,WB结果显示:(a)MK-2206对PEBP4的表达没有影响;(b)MK-2206对过表达PEBP4上调mTOR Ser2481、SGK1、PKCα磷酸化没有影响;(c)MK-2206抑制过表达PEBP4对Akt Ser473和Thr308磷酸化的上调作用;(d)MK-2206抑制过表达PEBP4对RSK2和mTOR Ser2448磷酸化的促进作用;(e)MK-2206下调过表达PEBP4对p-S6K1表达的上调作用。3.PEBP4、Akt/mTOR信号通路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作用(1)CCK8结果显示,Akt-S473D可以部分逆转敲低PEBP4对肝癌细胞生长能力的抑制作用,而MK-2206可以抑制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2)Transwell结果显示,Akt-S473D可以部分逆转敲低PEBP4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而MK-2206可以抑制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4.PEBP4对EMT的影响(1)WB结果显示,敲低PEBP4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且下调N-cadherin,vimentin和integrin的表达,而过表达PEBP4的结果与其敲低相反;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与WB一致;(2)WB结果证明,IGF-1刺激PEBP4敲低的细胞并不能影响EMT等指的变化;(3)WB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kt-S473D可逆转敲低PEBP4对EMT的作用,且MK-2206可抵消过表达PEBP4对EMT的作用。5.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1)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无论是在MHCC97H细胞中还是在N-myc-PEBP4转染HEK293T细胞中,都能证明PEBP4,Akt,mTOR之间存在相互作用;(2)在敲低PEBP4细胞系中,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PEBP4与Akt和mTOR之间的相互作用消失,但Akt和mTOR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3)siRNA敲除mTOR后,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Akt与PEBP4之间的关系存在,而PEBP4与mTOR之间的关系消失。结论:本实验主要研究PEBP4对肝细胞癌的作用。结果表明,1.PEBP4促进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2.PEBP4促进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籍此调节肝癌细胞的生物行为学;3.PEBP4除了通过Akt发挥功能外,还参与调节其它信号分子,其可能的靶点是mTORC2;4.PEBP4,Akt,mTOR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发挥生物学功能。

李美慧[9](2021)在《βB2晶体蛋白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和化疗抵抗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死亡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对女性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卵巢恶性肿瘤中以上皮性卵巢癌最为多见。由于起病隐匿,70%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手术和化疗综合治疗是目前中、晚期卵巢癌治疗的主要方法。肿瘤复发转移及化疗药物抵抗则是影响卵巢癌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究卵巢癌复发转移、化疗抵抗的分子机制,探寻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十分迫切。晶体蛋白是哺乳动物晶状体细胞质中主要的结构蛋白,主要分为α、β、γ三大类,βB2晶体蛋白(βB2 crystallin,Crybb2)是β族晶体蛋白中的主要组成成分。研究显示,Crybb2不仅在晶状体内作用,在晶状体外也是一种具有生理和病理特征的多功能蛋白。课题组研究发现βB2晶体蛋白与生殖能力密切相关,且可以作为影响小鼠卵巢、睾丸生殖功能的独立因素,βB2晶体蛋白通过引起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及激素分泌改变,使卵巢相应结构及功能受损,从而影响小鼠生殖。近年来,Crybb2在肿瘤中的独特作用被逐渐认知,Crybb2在恶性肿瘤组织如乳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等肿瘤中亦存在表达,并在相应组织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提示,Crybb2与肿瘤细胞生长分化、侵袭转移相关,并且Crybb2过度表达与恶性肿瘤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尚未有报道提示Crybb2在卵巢癌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Crybb2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我们临床卵巢癌病人标本中发现Crybb2在肿瘤组织中同样存在表达。预实验研究发现,Crybb2表达水平上调后卵巢癌细胞迁移能力增加,并且在相同浓度化疗药物处理下,Crybb2过表达卵巢癌细胞其细胞凋亡率降低。因此,本研究将首先探索Crybb2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及化疗抵抗的影响。卵巢癌细胞干性特征与化疗耐药、肿瘤转移及复发密不可分。进一步研究发现,过表达Crybb2可促进卵巢癌细胞EMT(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换)能力,并且过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干性水平显着增强。上述结果提示,过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抵抗可能与介导卵巢癌细胞干性调控密切相关。相关研究提示,Crybb2作用与Wnt信号通路相关,Wnt信号通路是细胞存活的重要途径,与卵巢癌干细胞的耐药机制密切相关。那么Wnt信号通路是否在其中具有作用也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我们将探索Crybb2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及化疗抵抗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综上所述,我们将探究Crybb2对卵巢细胞侵袭转移及化疗抵抗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Crybb2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及化疗抵抗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第一部分:Crybb2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及化疗抵抗的影响我们选用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采用慢病毒细胞转染技术构建过表达Crybb2卵巢癌细胞模型,Western blot验证慢病毒转染效果后提示构建过表达Crybb2卵巢癌细胞模型成功,构建对照组及实验组:HO-8910、HO-LV-Ctrl、HO-LV-Crybb2;SKOV-3、SK-LV-Ctrl、SK-LV-Crybb2,分别为无病毒组、对照病毒组、实验病毒组。首先采用划痕实验处理HO-8910、HO-LV-Ctrl、HO-LV-Crybb2;SKOV-3、SK-LVCtrl、SK-LV-Crybb2组卵巢癌细胞,分别于0h、12h、24h记录细胞迁移改变,观察过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HO-LV-Crybb2、SK-LV-Crybb2组较Crybb2正常表达的卵巢癌细胞转移能力的改变;采用transwell实验观察48小时后,过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HO-8910、SKOV-3较Crybb2正常表达的卵巢癌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其次我们选用不同计量的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紫杉醇(PTX;Paclitaxel)处理过表达Crybb2及正常表达Crybb2的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采用cck-8实验观察过表达Crybb2的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在不同顺铂、紫杉醇药物浓度处理48小时后细胞增殖较正常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的变化;再次利用流式细胞学实验验证CCK8实验的结果,观察过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在顺铂、紫杉醇化疗药物处理48小时后细胞凋亡的改变。最后我们采用裸鼠构建裸鼠卵巢癌皮下成瘤模型,计量顺铂、紫杉醇化疗药物处理后裸鼠皮下成瘤大小的改变,体内实验观察过表达Crybb2的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与正常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在裸鼠皮下成瘤后对化疗药物治疗敏感性的差异。结果提示,过表达Crybb2的HO-LV-Crybb2、SK-LV-Crybb2组卵巢癌细胞,其细胞侵袭转移能力较对照组HO-8910、HO-LV-Ctrl组及SKOV-3、SK-LV-Ctrl组卵巢癌细胞增强;并且,在顺铂、紫杉醇化疗药物处理后,过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HO-8910、SKOV-3较Crybb2正常表达的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其细胞存活率高、凋亡率低;同时,裸鼠皮下成瘤结果提示在相同条件顺铂、紫杉醇化疗药物处理后,过表达Crybb2的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成瘤体积较大,对化疗药物敏感性较低,而正常表达Crybb2的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成瘤体积较小,对化疗药物敏感性高。综上,结果提示过表达Crybb2的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更强,对化疗药物敏感性较低。第二部分:Crybb2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及化疗抵抗影响的机制研究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及化疗抵抗均与卵巢癌细胞的干性特征密切相关,卵巢癌细胞的EMT水平也是影响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重要因素,本部分实验我们将初步探索Crybb2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及化疗抵抗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首先我们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过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与Crybb2正常表达的卵巢癌细胞,其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差异,观察过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较正常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EMT能力的改变。其次我们利用如下实验观察Crybb2对卵巢癌细胞干性水平的影响:细胞克隆实验观察在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中过表达Crybb2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q RT-PCR、Western-blot检测在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中过表达Crybb2对细胞干性标志物CD133、Nanog、Sox2表达的影响;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观察在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中过表达Crybb2对裸鼠皮下成瘤能力的差异;将裸鼠皮下成瘤取材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过表达Crybb2的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与正常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其成瘤后细胞干性标志物的表达差异。结果提示,在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中过表达Crybb2后,其EMT表型明显增强、干性水平也有显着提高。其次,我们利用Western-blot检测Wnt通路关键蛋白Cyclin-D1、c-Myc、Wnt3a在过表达Crybb2及正常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的表达水平。最后我们采用Wnt通路抑制剂Wnt-c59反向干预过表达Crybb2的HO-8910、SKOV-3卵巢癌细胞,再次通过CCK8实验观察Wnt通路抑制后过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在化疗药物顺铂、紫杉醇处理后细胞增殖、凋亡的改变,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观察Wnt通路抑制后过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干性特征的改变。结果显示,过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其Wnt通路关键蛋白Cyclin-D1、c-Myc、Wnt3a表达升高;并且,过表达Crybb2的卵巢癌细胞经过Wnt通路抑制剂Wnt-c59反向干预处理后,其在化疗药物顺铂、紫杉醇处理后细胞存活率降低,敏感性升高,提示了Wnt通路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综述所述,我们的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Crybb2可提高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促进EMT的发生;Crybb2可促进卵巢癌细胞化疗抵抗的发生;Crybb2可通过提高卵巢癌细胞干性水平促进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及化疗抵抗的发生;Crybb2可能通过介导Wnt信号通路提高卵巢癌细胞干性水平促进卵巢癌细胞化疗抵抗的发生。

李嘉亮[10](2021)在《乳腺癌中DMTF1异构体的功能及其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DMTF1基因是一个定位在7号染色体上“单倍剂量不足”(haplo-insufficient)的肿瘤抑制因子。DMTF1基因转录的前体mRNA有18个外显子,通过可变剪接形成编码DMTF1α,β和γ蛋白的三种剪接异构体。这三种剪接异构体的蛋白产物中,α蛋白发挥抑癌功能,β蛋白发挥促癌功能,而γ的功能仍未被确定。在癌细胞中,异常的剪接可通过上调促癌转录本和下调正常转录本以促进癌变进程。早期研究表明,DMTF1前体mRNA在约30%的乳腺癌中发生可变剪接的异常变化,从而升高DMTF1β蛋白水平的同时降低α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MTF1β蛋白的表达在60%的乳腺癌病人样本中升高;同时,DMTF1β mRNA和其编码的β蛋白水平与乳腺癌病人的生存率呈负相关。然而,调节DMTF1基因前体mRNA可变剪接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主要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RNA干扰介导的基因敲低实验、RT-PCR、Western blot和RT-qPCR证明,与DMTF1α相比,DMTF1β和γmRNA和蛋白的稳定性均显着降低;2.借助免疫荧光实验揭示DMTF1α,β和γ蛋白都定位在细胞核中,它们的N端均包含一个核定位序列,氨基酸K52和R53对它们的核定位起到关键作用;3.通过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分析、RT-qPCR、凝胶电泳迁移实验(EMSA)以及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DMTF1β或γ蛋白能够结合α蛋白并拮抗其介导转录的功能;此外,采取Kaplan-Meier分析法分析的病人总生存情况说明,DMTF1β和γ转录本的水平与病人生存率呈负相关,同时划痕实验显示这两种转录本编码的β和γ蛋白能促进乳腺癌细胞迁移;4.利用 minigene 分析、交联免疫沉淀-qPCR(CLIP-qPCR)、RT-qPCR、SRSF5表达的敲低实验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证明,高表达的SRSF5蛋白在乳腺癌细胞中通过与剪接增强元件βGAA结合,影响SF1蛋白对DMTF1内含子9的识别并潜在改变该区域RNA结构,从而促进DMTF1β和γ剪接异构体形成;5.采取双酶活剪接报告载体检测、RT-qPCR和Western blot揭示DMTF1α,β和γ蛋白通过负反馈调控影响自身前体mRNA剪接,造成β和γ转录本水平上升,且借助CLIP-qPCR、EMSA以及突变的双酶活剪接报告载体的检测验证DMTF1内含子9存在响应负反馈剪接调控的元件DMTF1-bs;6.利用分子对接预测、DMTF1α蛋白突变体的研究、双酶活剪接报告载体检测、RT-qPCR、Western blot以及EMSA实验证实,DMTF1α,β和γ蛋白包含核酸结合域(Nucleic acids binding region,即NBR),R212为NBR发挥功能的重要氨基酸;此外,利用细胞增殖实验证明DMTF1α蛋白的核酸结合能力对其抑癌功能是必需的。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出DMTF1β和γ在癌变过程中的潜在促癌功能,并发现DMTF1三种蛋白可以与RNA结合并调节剪接的新功能,首次解析了调节DMTF1前体mRNA可变剪接的分子机制,鉴定了剪接因子SRSF5促进DMTF1β和γ剪接的分子机制。这些实验结果填补了对DMTF1前体mRNA可变剪接机制认识的空白,增进了对DMTF1三种剪接异构体在癌变过程中所发挥功能的理解,为通过干扰可变剪接过程来开发新的癌症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NFkB家族蛋白对乳腺癌细胞发生及耐药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FkB家族蛋白对乳腺癌细胞发生及耐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肺癌的研究进展
        1.1.1 肺癌的分类
        1.1.2 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
        1.1.3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1.2 肿瘤-睾丸抗原(CTA)的研究进展
        1.2.1 CTA分类及特征
        1.2.2 CTA表达调控
        1.2.3 CTA作用和功能
        1.2.4 配子发生与恶性生殖
        1.2.5 CTA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1.2.6 肿瘤疫苗和免疫治疗
    1.3 人鱼精蛋白1(PRM1)
        1.3.1 PRM1 的作用
        1.3.2 PRM1 与恶性肿瘤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和试剂
        2.1.1 实验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细胞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样本的收集
        2.2.2 RT-PCTR法检测样本mRNA水平
        2.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2.2.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2.5 细胞株复苏与培养
        2.2.6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活力检测
        2.2.7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在不同血清浓度下孵育
        2.2.8 质粒转染和RNA干扰
        2.2.9 人源重组PRM1 蛋白孵育实验
        2.2.10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2.2.11 EdU法检测细胞增殖实验
        2.2.12 动物实验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
        3.1.1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与配对正常组织PRM1-mRNA水平的差异
        3.1.2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PRM1 蛋白水平及临床相关性
        3.1.3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PRM1 蛋白水平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3.2 PRM1 诊断价值的评估
        3.2.1 外周血PRM1 蛋白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3.2.2 PRM1 在肺腺癌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3 PRM1 在肺鳞癌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4 PRM1 在组合标志物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5 PRM1 对不同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评估
        3.2.6 PRM1 在Ⅰ-Ⅱ期肺鳞癌和肺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3.3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生物学作用的研究-细胞学实验
        3.3.1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3.3.2 PRM1 基因过表达和敲低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3.3.3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3.4 细胞营养状态对PRM1 表达水平的影响
        3.3.5 PRM1对A549、NCI-H460 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3.4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生物学作用研究-动物学实验
        3.4.1 构建A549 细胞裸鼠转移瘤模型
        3.4.2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 转移瘤裸鼠血清中PRM1 表达水平
        3.4.3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肿瘤生长曲线的影响
        3.4.4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干ERG结构的药物筛选与活性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药物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虚拟筛选
        1.1.2 细胞培养
        1.1.3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1.1.4 Western Blot
    1.2 结果
        1.2.1 结合细胞抑制实验和虚拟筛选获得阳性结构
        1.2.2 进一步筛选硝基呋喃类药物获得强阳性化合物
        1.2.3 通过western blot测定不同细胞系的ERG,STAT3和ALDH1的含量
    1.3 讨论
第二章 Nifuroxazide对VCap细胞的转录组调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RNA-Seq
        2.1.2 RT-qPCR
        2.1.3 细胞周期测定
    2.2 结果
        2.2.1 转录组测序获得NFZ对VCap细胞的宏观调控数据
        2.2.2 RT-qPCR验证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及NFZ对ERG调控基因的下调作用
        2.2.3 细胞周期测定证实NFZ增加了G1期的细胞数量
    2.3 讨论
第三章 Nifuroxazide与ERG相互作用的构效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表面等离子共振
        3.1.2 虚拟对接
        3.1.3 免疫细胞化学
        3.1.4 RT-qPCR
    3.2 结果
        3.2.1 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测定NFZ与ERG、STAT3和ALDH1的亲和力
        3.2.2 虚拟对接获得NFZ与ETS结构域的结合模型
        3.2.3 通过免疫细胞化学验证NFZ对ERG相互作用蛋白的影响
        3.2.4 NFZ可以显着上调Aurora A的mRNA水平
    3.3 讨论
第四章 Nifuroxazide阻断ERG与PARP1的结合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与PARP1抑制剂的联合应用
        4.1.2 免疫共沉淀(CO-IP)
        4.1.3 Western Blot
        4.1.4 RT-qPCR
        4.1.5 免疫细胞化学
        4.1.6 细胞坏死与凋亡测定
    4.2 结果
        4.2.1 与PARP1抑制剂联合应用可以抵消NFZ的抑制作用
        4.2.2 通过免疫共沉淀证明NFZ可以阻断PARP1和ERG的相互作用
        4.2.3 NFZ显着上调AIF和γ-H2A.X并且增加了cleaved PARP1的生成
        4.2.4 NFZ上调了AIF的mRNA的水平
        4.2.5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验证cleaved PARP1,γ-H2A.X和AIF的增加
        4.2.6 细胞坏死与凋亡证实NFZ造成了VCap细胞的坏死
    4.3 讨论
总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3)莱菔素抗食管鳞癌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食管鳞癌概述
        1.1.1 风险因素
        1.1.2 分子特征
        1.1.3 治疗手段
    1.2 异硫氰酸酯抗癌活性研究
        1.2.1 芥酸
        1.2.2 吲哚-3-甲醇
        1.2.3 莱菔硫烷
        1.2.4 莱菔素
    1.3 经典信号通路对肿瘤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
        1.3.1 p53通路
        1.3.2 p38通路
        1.3.3 NFκB通路
    1.4 立项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活性评价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莱菔素
        2.2.2 实验细胞株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体内移植瘤实验
        2.3.2 细胞培养
        2.3.3 细胞生长检测
        2.3.4 克隆形成实验
        2.3.5 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分布
        2.3.6 Caspase蛋白活性检测
        2.3.7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2.3.8 划痕实验
        2.3.9 Transwell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莱菔素抑制体内食管鳞癌生长
        2.4.2 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
        2.4.3 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侵袭转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基因芯片分析
        3.3.2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
        3.3.3 构建质粒和siRNAs
        3.3.4 细胞计数
        3.3.5 提取细胞核蛋白
        3.3.6 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确认莱菔素靶基因
        3.4.2 SCD和CDH3对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进程的影响
        3.4.3 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转移相关信号通路
        3.4.4 莱菔素抑制细胞增殖靶信号通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莱菔素阻断NFkB通路来抑制食管鳞癌进程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构建质粒和siRNAs
        4.3.2 染色质免疫沉淀-PCR(ChIP-PCR)实验
        4.3.3 报告基因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确认莱菔素的关键靶标
        4.4.2 分析基因表达特征
        4.4.3 莱菔素抑制NFkB通路的转录激活作用
        4.4.4 莱菔素抑癌作用与调控NFkB通路活性有关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NSD2沉默对三阴乳腺癌基因表达谱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课题资助情况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前言
    1 三阴乳腺癌
    2 NSD2 与肿瘤
    3 NSD2 与乳腺癌
第1章 NSD2 基因沉默对MDA-MB-231 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引言
        1 基因芯片技术
        2 生物信息学技术
        3 生物信息学常用数据库简介
    1.1 实验材料
        1.1.1 细胞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1.4 主要耗材
        1.1.5 常用试剂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细胞转染与稳定株筛选
        1.2.3 Realtime PCR
        1.2.4 基因芯片制作
        1.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1.2.6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1.2.7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1.2.8 GO功能富集分析
        1.2.9 Hub基因的筛选
        1.2.10 Hub基因的预后功能分析
        1.2.11 图像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慢病毒介导沉默NSD2的MDA-MB-231稳定细胞株的建立
        1.3.2 NSD2在MDA-MB-231 NC/KD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1.3.3 基因芯片样品总RNA质量检测评估
        1.3.4 基因芯片数据质量评估
        1.3.5 数据过滤
        1.3.6 基因表达谱芯片显着性差异分析
        1.3.7 显着性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NSD2 基因沉默对MDA-MB-231细胞生物学行为及PTX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引言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方案流程图
        2.2.2 细胞培养
        2.2.3 CCK-8 检测细胞对PTX的敏感性
        2.2.4 慢病毒转染NSD2 sh RNA及稳定细胞株的筛选
        2.2.5 Realtime PCR
        2.2.6 实验分组
        2.2.7 Hoechst(33258)细胞凋亡染色
        2.2.8 流式细胞术细胞凋亡检测
        2.2.9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
        2.2.10 细胞死亡受体通路相关基因预后功能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MDA-MB-231 细胞对PTX的药物敏感性
        2.3.2 慢病毒介导的sh RNA靶向沉默NSD2 MDA-MB-231 稳定细胞株的建立
        2.3.3 沉默NSD2 表达联合PTX培养对MDA-MB-231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3.4 沉默NSD2 表达联合PTX培养诱导MDA-MB-231 细胞凋亡
        2.3.5 沉默NSD2 表达联合PTX培养对MDA-MB-231 细胞中死亡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2.3.6 死亡受体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BAK-MCL1复合物预测卵巢癌对紫杉醇和S63845的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BCL2家族调控细胞凋亡及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1 BCL2家族蛋白调控细胞凋亡
    1.2 BCL2家族的三个亚家族蛋白的功能
        1.2.1 BAK/BAX的激活调控凋亡与部分线粒体功能
        1.2.2 抗凋亡BCL2家族蛋白抑制BAK/ BAX激活,并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1.2.3 仅含BH3结构域蛋白既激活BAK/BAX,又抑制抗凋亡BCL2蛋白
    1.3 基于BCL2家族蛋白的抗肿瘤药物研发
        1.3.1 抑制BCL2的BH3类似物
        1.3.2 抑制MCL1的BH3类似物
    1.4 BCL2家族蛋白与微管稳定性药物的敏感性
    1.5 BCL2家族蛋白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敏感性
    1.6 BCL2家族蛋白预测抗肿瘤药物敏感性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卵巢癌细胞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免疫沉淀
        2.2.3 细胞凋亡检测
        2.2.4 BAK/BCLX_L和BAK/MCL1与MCL1抑制剂敏感性相关分析
        2.2.5 对Broad和Sanger数据库中细胞株分析紫杉醇与MCL1抑制剂敏感性相关分析
        2.2.6 内源性BCL2蛋白表达水平与药物敏感性的相关统计分析
        2.2.7 BCL2家族蛋白在卵巢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检测
        2.2.8 BCL2家族单一蛋白表达水平与药物敏感性相关性统计分析
        2.2.9 利用生物信息工具基于Kaplan Meier-plotter分析BCL2家族蛋白mRNA水平与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相关性
        2.2.10 利用生物信息工具基于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分析BCL2家族蛋白mRNA水平与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相关性
        2.2.11 利用生物信息工具基于The Cancer Genome Atlas分析紫杉醇治疗患者BCL2家族蛋白mRNA水平与生存率相关性
        2.2.12 紫杉醇处理后,BH3蛋白与抗凋亡蛋白的结合情况分析
        2.2.13 S63845协同紫杉醇对卵巢癌细胞的凋亡影响
        2.2.14 动物水平S63845联合紫杉醇对卵巢癌细胞荷瘤小鼠的作用分析
        2.2.15 对肿瘤组织进行石蜡切片
        2.2.16 对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2.2.17 构建卵巢癌PDX模型,并进行小鼠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实验
        2.2.18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卵巢癌细胞株内,内源性BAK/MCL1、BAK/BCLXL复合物呈现多样化
    3.2 BAK/MCL1细胞对紫杉醇、S63845、长春新碱等药物更敏感
    3.3 BAK/MCL1复合物含量高的细胞对紫杉醇等更敏感
    3.4 小鼠PDX模型显示BAK/MCL1复合物卵巢癌积极响应紫杉醇
    3.5 BAK/MCL1复合物预测紫杉醇等药物敏感性优于单一 BCL2家族蛋白
    3.6 紫杉醇诱导BIM替代BAK结合MCL1
    3.7 S63845协同紫杉醇诱导BAK/MCL1型卵巢癌细胞凋亡
    3.8 S63845协同紫杉醇介导小鼠移植BAK/MCL1型卵巢癌的细胞凋亡
4.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化毒三阴方干预三阴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及miRNA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三阴乳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1. 三阴乳腺癌概念及其特点
        2. 乳腺癌的治疗现况
        3. TNBC相关通路研究
    第二节 中医治疗三阴乳腺癌的研究现状
        1. 中医对三阴乳腺癌的认识
        2. 中医体质学说、表观遗传学和miRNA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化毒三阴方防治三阴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及内容
        3.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复发转移情况
        3. 患者各个量表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4. 患者一般资料与复发转移情况
        5. 生存情况与影响因素
        6. 安全性
    第三节 三阴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后基因表达差异性检测
        1. 构建蛋白互作( PPI)网络
        2.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PCR定量分析基因表达
    第四节 研究结果
        1. 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
        2.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3. PCR定量分析基因表达
    研究结论
    讨论
        1. 患者一般资料与复发转移
        2. 化毒三阴方治疗TNBC临床思路及组方特点
        3. 化毒三阴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4. 化毒三阴方对PI3K/AKT/NF-KB通路的调节作用
    小结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Ring1b及其介导的染色质重塑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一、前言
    1.乳腺癌研究进展
        1.1 乳腺癌概况
        1.2 乳腺癌的病理特征简介
        1.3 乳腺癌的诊疗进展简介
        1.4 乳腺癌转移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Polycomb Group(PcG)蛋白家族研究进展
        2.1 PcG蛋白家族概况
        2.2 PcG蛋白的募集机制研究进展
        2.3 PcG蛋白抑制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4 Ring1b的结构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5 Ring1b对细胞命运的调控简介
        2.6 Ring1b与肿瘤研究进展
    3.DEAD-box RNA解旋酶(DDX)家族研究进展
        3.1 DDX家族概况
        3.2 DDX3X的结构、功能及在肿瘤中研究进展
        3.3 DDX5的结构、功能及在肿瘤中研究进展
    4.上皮-间质转化转录因子(EMT TF)家族研究进展
        4.1 EMT简介
        4.2 EMT标志分子与肿瘤转移简介
        4.3 E-cadherin与肿瘤EMT研究进展
        4.4 EMT TFs的结构、功能及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5.本研究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5.1 立题依据
        5.2 研究内容
二、实验材料及仪器
    1.实验材料
        1.1 乳腺癌组织芯片
        1.2 实验动物
        1.3 细胞系
        1.4 质粒
        1.5 抗体
        1.6 试剂
        1.7 耗材
    2.实验仪器
三、实验方法
    1.细胞培养
        1.1 培养条件
        1.2 细胞复苏
        1.3 细胞传代
        1.4 细胞冻存
    2.RNA提取及浓度测定
    3.cDNA文库构建
    4.普通PRC及产物纯化
        4.1 PCR反应
        4.2 PCR产物纯化
    5.凝胶DNA回收
    6.重组质粒构建
        6.1 pcDNA3.1(+)重组质粒构建
        6.2 p LVTHM重组质粒构建
        6.3 p WPXLD重组质粒构建
    7.质粒转化
    8.质粒小量提取
    9.重组质粒鉴定
        9.1 PCR验证
        9.2 质粒测序
    10.质粒大量提取
    11.质粒瞬时转染
        11.1 293T细胞转染
        11.2 其他细胞转染
    12.慢病毒制备及感染
    13.si-RNA转染
    14.实时荧光定量PCR
    15.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16.免疫印迹
    17.蛋白银染及质谱分析
    18.细胞免疫荧光
    19.细胞周期分析
    20.细胞增殖分析
    21.细胞迁移及侵袭
        21.1 细胞迁移
        21.2 细胞侵袭
    22.免疫共沉淀
    23.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23.1 DNA-蛋白交联
        23.2 细胞核提取及染色质消化
        23.3 染色质消化及浓度分析
        23.4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23.5 DNA-染色质解交联
        23.6 DNA纯化及定量分析
    24.乳腺癌转移小鼠模型
        24.1 乳腺癌转移小鼠模型构建
        24.2 肺转移GFP~+肿瘤细胞分析
    25.石蜡包埋及切片
    26.H&E染色
    27.IHC染色及分析
        27.1 IHC染色
        27.2 IHC阳性率分析
    28.图像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四、实验结果
    1.乳腺癌细胞转移伴随着Ring1b介导的染色质重塑
        1.1 乳腺癌细胞转移过程伴随着Ring1b表达激活及H2AK119ub依赖的染色质重塑
        1.2 Ring1b是介导乳腺癌细胞转移过程中H2AK119ub依赖的染色质重塑的关键因子
        1.3 Ring1b及 H2AK119ub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Ring1b通过调控EMT相关基因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转移
        2.1 Ring1b是 TGF-β诱导和维持的乳腺癌细胞EMT的必要条件
        2.2 Ring1b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发生体内远端转移
        2.3 Ring1b能够调控乳腺癌细胞EMT相关基因表达
    3.Ring1b在乳腺癌细胞中能够形成多种E-cadherin转录抑制复合物
        3.1 Ring1b能够与多种转录因子相结合
        3.2 Ring1b复合物能够选择性地表达于不同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中
        3.3 Ring1b复合物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E-cadherin表达
        3.4 Ring1b复合物组分的高表达可能是募集Ring1b的必要条件
    4.Ring1b介导的染色质重塑能够抑制进乳腺癌细胞E-cadherin基因转录
        4.1 Ring1b复合物能被选择性地募集至E-cadherin基因启动区
        4.2 Ring1b复合物能抑制乳腺癌细胞E-cadherin基因转录
        4.3 Ring1b蛋白复合物能够通过其介导染色质重塑抑制E-cadherin基因转录
        4.4 结合于E-cadherin 基因启动子不同位点的Ring1b复合物能够协同抑制E-cadherin 基因转录
    5.Ring1b复合物是乳腺癌转移及预后的潜在临床标志物
        5.1 Ring1b复合物能够预示乳腺癌转移
        5.2 Ring1b复合物的表达能够预示乳腺癌组织E-cadherin的表达缺失
        5.3 Ring1b复合物组分之间的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具有协同性
        5.4 Ring1b复合物的表达能够预示乳腺癌不良预后
        5.5 Ring1b复合物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其他临床意义
    6.Ring1b复合物是多种肿瘤不良预后的潜在临床标志物
        6.1 Ring1b复合物是肺腺癌不良预后的潜在临床标志物
        6.2 Ring1b复合物是肝癌不良预后的潜在临床标志物
        6.3 Ring1b复合物是肾癌不良预后的潜在临床标志物
        6.4 Ring1b复合物不能预示头颈部癌、胃癌及宫颈癌等肿瘤的不良预后
五、讨论
    1.Ring1b是TGF-β诱导乳腺癌细胞EMT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
        1.1 Ring1b的表达激活及其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可能在EMT发生中具有普遍性
        1.2 Ring1b能在多个层面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EMT进程
    2.Ring1b复合物的选择性结合与表达能够影响乳腺癌细胞转移
        2.1 Ring1b复合物在细胞中的选择性结合可能与E-cadherin表达水平及EMT“能级跃迁”有关
        2.2 不同Ring1b复合物对E-cadherin表达抑制具有协同性
    3.Ring1b复合物介导的染色质重塑与多种表观遗传标志分子有关
    4.Ring1b复合物的募集方式与其所属PRC1亚型密切相关
    5.Ring1b复合物能够作为多种肿瘤诊治的潜在临床标志物
        5.1 Ring1b复合物是乳腺癌转移潜在的临床标志性物
        5.2 Ring1b复合物是多种肿瘤预后潜在的临床标志性物
        5.3 Ring1b复合物不适用于预示综合性临床病理进程
        5.4 Ring1b复合物组分可能是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引言
    1.1 肝癌基本概况
    1.2 PEBP4 概况
        1.2.1 PEBP4 的结构,分布和功能
        1.2.2 PEBP4 在肿瘤中的作用
        1.2.3 PEBP4 参与的信号通路
    1.3 Akt概况
        1.3.1 Akt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和调节
        1.3.2 Akt与肿瘤
    1.4 mTOR概况
        1.4.1 mTOR复合物
        1.4.2 mTOR信号通路
        1.4.3 mTOR与肿瘤
    1.5 EMT概况
        1.5.1 EMT特征和功能
        1.5.2 诱导EMT因素和相关信号通路
        1.5.3 EMT与肿瘤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PEBP4 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
    2.1 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配制
    2.2 方法
        2.2.1 免疫组化
        2.2.2 细胞培养
        2.2.3 WB
        2.2.4 qPCR检测组织PEBP4的m RNA表达水平
        2.2.5 质粒扩增:
        2.2.6 sh-PEBP4 敲低 MHCC97H中 PEBP4,构建敲低 PEBP4 的稳定细胞系
        2.2.7 用PCMV6-PEBP4 过表达MHCC97L中的PEBP4,构建过表达PEBP4 的稳定细胞系
        2.2.8 细胞活力测定
        2.2.9 细胞划痕实验
        2.2.10 克隆形成实验
        2.2.11 Transwell实验
        2.2.12 增殖模型构建(皮下移植模型)
        2.2.13 肺转移模型构建
        2.2.14 形态学观察(肺部组织HE染色)
        2.2.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结果行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PEBP4 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
        2.3.2 构建敲低和过表达PEBP4 的稳定细胞系
        2.3.3 敲低PEBP4 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
        2.3.4 过表达 PEBP4 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
        2.3.5 敲低PEBP4 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3.6 过表达PEBP4 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3.7 敲低PEBP4 抑制异体移植瘤的生长
        2.3.8 过表达PEBP4 促进异体移植瘤的生长
        2.3.9 敲低PEBP4 抑制肝癌细胞肺转移
        2.3.10 过表达PEBP4 促进肝癌细胞肺转移
    2.4 讨论
第三部分 PEBP4 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3.1 材料
        3.1.1 实验细胞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2 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WB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 细胞系中Akt/mTOR信号通路以及EMT的改变
        3.2.3 免疫荧光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 细胞系中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
        3.2.4 IGF-1 刺激敲低PEBP4 细胞系,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以及EMT的改变
        3.2.5 Akt抑制剂MK-2206 处理过表达PEBP4 细胞系,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以及EMT的改变
        3.2.6 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 细胞系,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以及EMT的改变
        3.2.7 Akt-S473D和 Akt抑制剂MK-2206 分别处理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系,CCK8 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3.2.8 Akt-S473D和 Akt抑制剂MK-2206 分别处理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系,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3.2.9 Akt-S473D和 Akt抑制剂MK-2206 分别处理敲低和过表达 PEBP4细胞系,免疫荧光检测E-cadherin和 N-cadherin的表达
    3.3 实验结果
        3.3.1 敲低PEBP4 下调Akt/mTOR信号通路
        3.3.2 过表达PEBP4 上调Akt/mTOR信号通路
        3.3.3 PEBP4 参与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
        3.3.4 PEBP4 促进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
        3.3.5 PEBP4 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3.3.6 敲低PEBP4 抑制EMT进展
        3.3.7 过表达PEBP4 促进EMT进展
        3.3.8 PEBP4 可能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EMT的进展
        3.3.9 PEBP4 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E-cadherin和 N-cadherin的表达
        3.3.10 PEBP4 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EMT的进展
    3.4 讨论
第四部分 探讨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
    4.1 材料
        4.1.1 实验细胞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试剂配制
    4.2 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免疫共沉淀
        4.2.3 N-myc-PEBP4 质粒扩增
        4.2.4 N-myc-PEBP4 转染HEK293T用于免疫共沉淀
        4.2.5 siRNA-mTOR转染HEK293T细胞用于验证siRNA敲低效果
        4.2.6 siRNA-mTOR转染HEK293T细胞用于免疫共沉淀
        4.2.7 Western blot
    4.3 实验结果
        4.3.1 PEBP4、Akt、mTOR之间具有相互作用
        4.3.2 mTOR可能通过Akt与 PEBP4 发生作用
    4.4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NF-κB 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References

(9)βB2晶体蛋白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和化疗抵抗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Crybb2 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及化疗抵抗的影响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构建过表达Crybb2 卵巢癌细胞模型
        (二)Crybb2 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
        (三)Crybb2 对卵巢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四)Crybb2 对卵巢癌裸鼠皮下成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四、讨论
第二部分 Crybb2 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及化疗抵抗影响的机制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Crybb2 对卵巢癌细胞EMT水平的影响
        (二)Crybb2 对卵巢癌细胞干性水平的影响
        (三)Crybb2对Wnt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四)Wnt通路抑制后Crybb2 对卵巢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干性水平的影响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βB2晶体蛋白在多器官中的生理和病理功能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乳腺癌中DMTF1异构体的功能及其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DMTF1基因及其剪接异构体产物的介绍
        1.2.1 DMTF1基因
        1.2.2 DMTF1的可变剪接产物
    1.3 前体mRNA可变剪接的调控与失调剪接在癌症中的角色
        1.3.1 剪接的一般机制
        1.3.2 RNA结合蛋白与癌症中它们的失调
        1.3.3 可变剪接的不同模型与在癌症中的例证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细胞实验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瞬时转染
        2.2.3 慢病毒包装
        2.2.4 慢病毒侵染实验
        2.2.5 细胞筛选条件确定
        2.2.6 细胞表型分析
        2.2.7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分析
    2.3 抗体,核酸合成与载体构建
        2.3.1 抗体
        2.3.2 核酸合成
        2.3.3 载体构建
    2.4 RNA表达分析
        2.4.1 RNA提取
        2.4.2 RNA样品中基因组和DNA质粒的去除
        2.4.3 RNA反转录
        2.4.4 实时定量PCR
        2.4.5 半定量PCR
        2.4.6 RNA稳定性分析
        2.4.7 细胞核质RNA分离
    2.5 Minigene检测与内源DMTF1剪接异构体水平确定
        2.5.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5.2 Minigene检测
        2.5.3 内源DMTF1剪接异构体水平检测
    2.6 蛋白表达分析
        2.6.1 蛋白质定量
        2.6.2 蛋白质稳定性分析
        2.6.3 Western blot分析
    2.7 蛋白质和RNA的合成与纯化
        2.7.1 蛋白质表达与纯化
        2.7.2 RNA的体外转录与纯化
    2.8 分子互作研究
        2.8.1 凝胶电泳迁移实验(EMSA)
        2.8.2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P)
        2.8.3 交联免疫沉淀(CLIP)
        2.8.4 体外反转录阻滞分析
    2.9 荧光报告系统分析
        2.9.1 pGL4-Fluc报告系统分析
        2.9.2 剪接报告系统分析
    2.10 生信分析
        2.10.1 TCGA临床数据分析
        2.10.2 前体mRNA的序列中剪接元件与潜在结合的剪接因子的预测
        2.10.3 RNA结构预测
        2.10.4 CLIP数据分析
        2.10.5 细胞内RNA双链体描绘数据分析
        2.10.6 蛋白质与RNA分子对接预测
3 调节DMTF1β和γ表达的机制及其与DMTF1α的相互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1 DMTF1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水平的检测
        3.2.2 检测DMTF1β和γmRNA的稳定性受NMD调控的可能
        3.2.3 DMTF1α,β和γ蛋白的稳定性测定
        3.2.4 DMTF1三种蛋白亚型的亚细胞定位
        3.2.5 鉴定DMTF1β和γ蛋白对DMTF1α介导的转录活性的干扰
        3.2.6 检测DMTF1α蛋白与DMTF1β和γ的结合
        3.2.7 DMTF1β和γ蛋白的促癌角色鉴定
    3.3 结果分析
        3.3.1 DMTF1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水平的检测
        3.3.2 DMTF1β和γmRNA的稳定性受到NMD调控
        3.3.3 DMTF1β和γ的稳定性低于α蛋白
        3.3.4 DMTF1三种蛋白产物都定位在细胞核中
        3.3.5 DMTF1β和γ蛋白都可干扰DMTF1α介导的转录活性
        3.3.6 DMTF1α蛋白与DMTF1β和γ的结合
        3.3.7 DMTF1β和γ蛋白的促癌角色鉴定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SRSF5通过调节SF1的结合控制DMTF1前体mRNA的可变剪接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1 DMTF19号内含子上剪接元件的鉴定
        4.2.2 剪接因子与DMTF1前体mRNA内含子9中γU和βGAA结合的功能评估
        4.2.3 甄别乳腺癌中调控DMTF1前体mRNA的剪接因子
        4.2.4 检测SRSF5蛋白与DMTF1前体mRNA内含子9的结合
        4.2.5 探究SRSF5的结合促进DMTF1β和γ异构体剪接的分子机制
    4.3 结果分析
        4.3.1 DMTF1 9号内含子上剪接元件的鉴定
        4.3.2 剪接因子与DMTF1前体mRNA内含子9中γU和βGAA结合的功能评估
        4.3.3 乳腺癌中SRSF5是调控DMTF1前体mRNA的剪接因子
        4.3.4 SRSF5蛋白与DMTF1前体mRNA的内含子9结合
        4.3.5 SRSF5的结合改变DMTF1内含子9中SF1结合的选择以及对β和γ异构体剪接的调节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DMTF1蛋白能够作为RNA结合蛋白调节自身可变剪接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1 探究DMTF1蛋白在细胞内介导的负反馈剪接调节
        5.2.2 检测DMTF1蛋白与自身内含子9的结合
        5.2.3 鉴定DMTF1内含子9上响应DMTF1α蛋白介导的负反馈调控元件
        5.2.4 鉴定DMTF1α蛋白的RNA结合功能域
        5.2.5 甄别DMTF1α蛋白上对其介导的负反馈调控关键的氨基酸
    5.3 结果分析
        5.3.1 DMTF1α蛋白在细胞内介导的负反馈剪接调节
        5.3.2 DMTF1蛋白可以与自身内含子9结合
        5.3.3 DMTF1内含子9的5'末端响应DMTF1α蛋白介导的负反馈剪接调控
        5.3.4 DMTF1α蛋白包含RNA结合功能域
        5.3.5 氨基酸R212对DMTF1α蛋白介导的负反馈剪接调控至关重要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四、NFkB家族蛋白对乳腺癌细胞发生及耐药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D]. 李小丰.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干ERG结构的药物筛选与活性验证[D]. 李成勋. 汕头大学, 2021(02)
  • [3]莱菔素抗食管鳞癌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D]. 寒偲翀.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4]NSD2沉默对三阴乳腺癌基因表达谱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赵金辉. 大理大学, 2021
  • [5]BAK-MCL1复合物预测卵巢癌对紫杉醇和S63845的敏感性[D]. 刘东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化毒三阴方干预三阴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及miRNA机制探讨[D]. 崔永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Ring1b及其介导的染色质重塑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D]. 王亚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陈琼锋. 南昌大学, 2021(01)
  • [9]βB2晶体蛋白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和化疗抵抗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美慧.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10]乳腺癌中DMTF1异构体的功能及其可变剪接机制的研究[D]. 李嘉亮.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NFkB家族蛋白对乳腺癌细胞发生及耐药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