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CDMA2000反向信道采集的可实现算法

一种基于CDMA2000反向信道采集的可实现算法

一、一种基于CDMA2000反向信道捕获的可实现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范吟芸[1](2019)在《卫星编队的多接入与码分接入算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为了实现对宇宙黑暗时期的空间探测,引入了由1颗主卫星与8颗子卫星在300km绕月圆轨道线形“卫星编队”形成空间分布式干涉阵列,利用编队协同观测和轨道演化带来的基线变化。卫星编队需要在小卫星之间建立可靠的、有凝聚力的星间网络空间,通过星间通信链路来实现卫星编队的多接入,框架是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OSI),尤其是“多路访问控制子层(MAC)”,其中“以码分多址为中心的协议”,因其良好的抗干扰性、隐蔽性、低截获性和可复用等优点而被现代航天任务所采用。本文将详细介绍码分信号的接收相关的捕获问题,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概述了卫星编队多接入的方式,分析比较了这些方式的优缺点和异同。(2)采用基于多接入方式中的码分多址的码分接入系统来实现同步,概述了码分接入通信原理、码分信号组成,分析了卫星高速运动而引起的多普勒频率偏移和伪随机序列的良好的自相关性,为捕获算法的介绍提供了应用背景。(3)分析研究了“时域串行捕获算法”和“并行码相位捕获算法”的特性和异同,并通过相干积分法和非相干积分法来提升灵敏度,提高捕获成功概率,并探讨了信号检测算法。(4)提出了基于“最佳失真度”的量化方法和新的评价指标“载噪比”,可以在捕获前预先衡量量化损失。(5)仿真研究了基于最佳失真度量化的并行码相位的捕获算法的,验证了最佳失真度量化方法的可行性。

肖伟[2](2019)在《面向高精度测距的导航信道优化与信号质量评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导航信号体制的广泛应用,带宽的增加和多路复用方式的改变,使得信号收发通道和导航信号质量越来越成为影响系统服务性能的重要因素。在系统设备和终端设备研制过程中,必须考虑信道优化和信号质量评估问题。论文围绕非理想信道下伪距偏差抑制和接收机参数优化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在传统多级通道数据处理中,通常将各级通道测距偏差的线性叠加之和作为多级通道的测距偏差估计。但在非理想信道传输条件下,该估计值与实际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缺乏真实有效的级联通道测距偏差分析模型。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全局信道传输特性的星地多级通道测距偏差分析模型,并给出了非理想多级通道测距偏差满足线性叠加特性的约束条件。分析表明,对具有多项式群时延特性的双通道级联时,约束通道群时延波动小于100ns,可将上述估计误差控制在0.1m以内;当通道带内群时延波动增大至200ns时,估计误差将达1m以上。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星地系统设备研制与测试提供支撑。(2)针对卫星导航信号经过非理想信道产生失真导致相关峰变形,引入额外伪距偏差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导航卫星伪距偏差抑制的用户接收参数优化算法。通过建立导航卫星信号失真模型,在导航用户伪距偏差最小的准则下,优选接收机前端滤波带宽、相关器间隔、信号跟踪算法等技术参数,最大程度减小伪距偏差。在轨导航卫星信号实测表明,对于B1I信号,可将伪距偏差从4-7ns减小到1ns以内;对B1C、B1A等其他信号,也有一定程度改善。此外,利用特定类型接收机离线估计卫星伪距偏差,对同时段内的同类型接收机伪距偏差进行修正,可对用户三维定位结果改善1m左右。研究结果可为接收机参数优化设计提供参考。(3)通道自适应均衡算法是解决通道非理想问题的有效手段,常规均衡算法都是基于输出均方误差最小准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通道非理想对伪距偏差的影响。对时域均衡问题,提出基于理想导航信号跟踪偏差最小化的通道自适应均衡算法,在不同相关器间隔伪距跟踪偏差方差最小准则下,优化时域均衡器权系数。对本文某采集设备B3通道分析表明,相比于传统均衡算法,本文算法均衡后最大伪距跟踪偏差从0.7ns降低到0.04ns。对频域均衡问题,在通道群时延波动最小准则下,提出基于FFT全带宽和基于带宽分割的两种频域均衡算法,优化设计频域均衡滤波器系数。对某B2通道分析表明,均衡前后的最大伪距跟踪偏差从0.13ns降低到0.05ns。(4)现代化导航信号质量监测背景下,传统正交解调方法无法单独剥离多路复用信号中的每一路信号分量,尤其难以对授权信号质量展开精细化评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星座图模板的导航授权信号分量恢复算法,根据导航基带复信号与调制域星座图的映射关系,逆向利用星座相位查找表,能够有效恢复各导航信号分量。以采用相干自适应副载波调制的现代化GPS L1信号为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83dBHz以上的载噪比条件下P(Y)码和M码授权信号分量恢复的误码率在10-3以下,而传统正交解调方法无法恢复授权信号分量。并利用在轨实测信号对多路复用的GPS L1和B3信号展开分析,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在轨卫星载荷信号质量问题排查提供分析手段。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能够为导航信号质量监测评估、高精度接收机参数优化设计等提供参考,论文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北斗三号地面系统设备研制中。

陈丽飞[3](2015)在《降低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联合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是一种多载波调制技术,其凭借频谱利用率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在4G LTE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LTE三大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峰值平均功率比较高是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这就要求系统中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动态范围足够大,否则,将会引起信号非线性失真,导致整个通信系统性能下降。因此很有必要采取措施以降低OFDM系统的峰均比值。鉴于此,本文以降低OFDM系统的峰均比算法重点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首先阐述了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关键技术。分析了高峰值功率比产生的原因,给出了峰值均比的定义及其分布统计特性。然后对国内外抑制OFDM系统峰均比的算法进行了研究讨论,介绍了各类算法中常用算法的基本原理,对其抑制性能进了分析对比,并分析总结了各种算法的优缺点。重点对概率类技术中的部分传输序列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其计算复杂度及影响算法性能的因素,并进一步研究了改进的次优迭代搜索部分传输序列算法,其可以获得较好的峰均比抑制性能,同时大大减小了系统的计算量。其次重点研究了星座图扩展算法。其基本原理是对满足要求的星座点进行扩展,使得一个数据点与星座图中多个星座点有映射关系,从中选择出合适的星座点进行传输。并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其降低峰均比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则探讨其次优解。针对此问题引入了凸集投影算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凸集投影算法方法对系统峰均比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是其缺点是收敛速度较慢,不满足通信系统实时性的要求。进而在该算法的基础上,讨论了收敛速度较快的智能梯度投影算法,并着重讨论了智能梯度投影算法中最佳梯度步长的确定方法。并对智能梯度投影算法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证明其具有很好的抑制性能,且收敛速度较快。最后重点研究了将部分传输序列法与星座图扩展法进行级联的联合算法。将经次优迭代搜索的部分传输序列算法优选出的序列经一个FFT变换,再输入到采用收敛速度较快的智能梯度投影算法的星座图扩展模块。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的联合算法具有具有良好的峰均比抑制性能,而且复杂度较低。

刘雨非[4](2015)在《LTE-A系统中MIMO检测技术研究及其DSP实现》文中提出LTE-Advanced简称LTE-A,是LTE的后续演进,其整体技术指标都已超过4G的技术指标要求。MIMO技术作为LTE-A的关键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发射功率和系统带宽的情况下,通过分集发送方式提高系统可靠性,通过复用空间方式成倍增加系统的信道容量。但是随着需求的增加,LTE-A系统的天线数目和调制的阶数也随之增多,造成传统的MIMO检测算法的复杂度急剧增加。所以研究一种复杂度适当而性能优异的检测算法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首先本文对LTE-A产生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特性和优势。然后重点对LTE-A的物理层基础知识、MIMO-OFDM系统理论以及下行多天线技术进行了介绍,为之后的算法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本文对传统的MIMO检测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研究了线性的MIMO检测算法(ZF、MMSE)和非线性的MIMO检测算法(OSIC、PIC),分析了其优缺点,并通过在matlab仿真平台上搭建相应的MIMO检测算法链路进行仿真,用于验证其理论和性能测试。接着本文重点研究了球形译码算法(SD),并结合硬件实现的实时性和LTE-A对MIMO检测性能的需求,对球形译码进行了修改,引入了基于SINR的快速排序的QR分解和基于初始解的M算法,实现了在保证其性能损失极小的情况下,极大的减小了其复杂度,并且在matlab仿真平台上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和验证,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得知当M取4时,改进型球形译码的性能和复杂度能达到最好的平衡。最后本文对实现DSP所需的硬件平台MSC8156基带板进行了介绍,搭建了基于M取4的改进型球形译码的检测链路,并对复数矩阵乘法模块进行了优化从而提高了DSP平台的执行效率;通过与matlab仿真性能的对比以及对硬件处理时间的分析,得出改进型球形译码算法是合理而可行的,满足了LTE-A的要求。

陈明明[5](2014)在《基于Android的物联网家居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日趋强烈。家居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一部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的《智能家居引领未来世界》,提出了一种围绕小米手机展开的智能硬件生态链与软件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的物联网家居新模式,未来实现生活数据化、数据模型化、模型产品化是物联网家居的最终目标。现今的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为物联网家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论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中国电子熊猫集团物联网家居高新项目的任务需求,研究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ndroid的物联网家居系统。该系统包括客户端、智能网关单元、无线感知网络单元三个部分。客户端应用程序通过TCP/IP协议实现对物联网家居系统的控制。智能网关单元作为家庭网络的核心部分,实现网络接入、远程报警以及无线连接感知网络单元等功能。无线感知网络单元实现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串口与智能网关单元进行通信。当处于紧急状态下,智能网关单元可通过GSM模块发送信息到客户端实现远程报警的作用。本文根据无线物联网家居系统软硬件的需求以及对主流通讯方式的对比分析,选用Cortex-A8处理器为硬件平台,android操作系统为软件平台,zigbee技术作为无线通讯手段。选择TI公司AM335x为主控芯片配以扩展电路作为网关,CC2530系列的zigbee模块组建无线感知网络。在手机客户端与网关之间,论文分析了android 4.2系统内核在网关硬件平台上的移植和裁剪过程,完成了网关服务器程序编写与调试。针对局域网数据通讯安全性问题,论文利用协议的连接、会话、握手、密级转化等原理,在客户端和网关进行连接和数据传输时采用SSL协议加密技术,并给出了分级加密技术的实现方式,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在网关与无线感知网络之间,设计了基于TI CC2530开发板基础上的相应电路模块,包括RGB灯控电路、电机开关控制电路、智能插座电路等,并在zigbee的Z-stack协议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完成手机端应用程序的编写。本文设计的基于android的物联网家居系统,主要实现了对用户需要的温湿环境感知、厨房烟雾报警、家电控制、RGB多彩灯、电机窗帘的智能控制。其采用的分级加密手段,有效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靠,为用户生活带来方便。

袁昱[6](2013)在《基于匹配滤波器与FFT的扩频码快速捕获算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由于通信业务量的爆炸式增长和远距离通信需求的日益增加,卫星通信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其中又以低轨(LEO)卫星的发展最受关注。由于轨道较低,相较于GEO卫星,它有路径损耗较小的优点,同时远距离传输时时延也较小。在LEO卫星通信系统中,常用直接扩频作为信号传输方式,以此来抵抗传输过程中的多径衰弱、大量的电磁干扰等不利因素。那么要有效的通信则必须保证扩频系统接收过程中的伪码同步。但是LEO卫星有极大的运行速度,这就将较大的多普勒频移引入到整个系统中。因此LEO卫星通信中的扩频码捕获问题将不再是简单的伪码相位捕获过程。本文研究的基于匹配滤波器与FFT的扩频码快速捕获算法研究实际上就是着眼于解决大多普勒频移下的伪码捕获问题。首先,本文对扩频通信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直扩系统的实现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其工作过程和原理。研究了伪码产生的原理,分析了两种常用伪码序列的生成原理框图,给出了一定的性能仿真结果。着重研究了伪码捕获的原理,分析了一种常见的捕获算法即RASE算法。其次,分析了匹配滤波器与数字匹配滤波器捕获算法的基本原理。通过数学推导及仿真证明了传统DMF捕获方式很难抵抗大多普勒频移。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将输入数据加窗的算法,降低了的多普勒频移敏感度。又针对扩频码周期较长时系统实现困难这一缺陷提出了差动的改进算法。在几乎不损失性能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硬件复杂度。最后,本文就LEO卫星通信系统中扩频码捕获的二维性,提出并选择了合适本文的捕获策略。引入了FFT算法,通过分析得出其有利于DMF算法改进的结论。给出并分析了结合FFT与DMF的算法PMF-FFT算法,经过数学推导验证了其对多普勒频移的抗性远好于DMF。提出加窗方式,顺利解决了该算法存在的扇贝损失问题。再对PMF部分加窗进一步扩展了其主瓣带宽。最后对改进算法在AWGN信道下进行了一系列性能仿真,证明了其优越性。

贺茂飞[7](2013)在《多核处理器关键技术研究 ——LTE信道估计及均衡器的实现》文中认为伴随着工艺发展逐渐接近瓶颈,单核处理器的性能提升幅度越来越小。多核处理器的研究逐渐成为提升处理器性能的主流研究方向。对于移动通信应用来讲,多核处理器具有不可比拟的灵活性,更短的研发周期,同时又兼容更多的通信标准。最近,工业界也不断推出更多核的应用处理器,掀起了一股核战的竞争,4核乃至到8核的应用处理器都在近些年来广泛的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可见多核平台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光明。本文主要研究了LTE应用关键模块信道估计和MIMO检测的算法以及在多核处理器上的实现方法,比较分析了多核处理器在通信应用领域所拥有的优势劣势,研究了多核处理器在通信应用领域提升性能的一些途径。本文主要工作主要包括:1)分析了无线信道的特征及影响通信系统性能的非理想因素,介绍了引入了空间分集之后的MIMO信道模型。2)比较分析了在多种信道条件下最小二乘估计、线性估计、维纳滤波估计算法的性能及复杂度。针对移动应用的信道条件复杂多变的特征,本文采用了根据信道条件调整信道估计滤波器系数和滤波阶数的自适应算法。这种自适应性在算法性能和计算复杂度之间实现了有效的折中。3)对LTE信道估计器,多核处理器实现方法可以充分的利用算法的并行性,利用多核的SIMD特性、任务级并行、流水线结构、运算阵列等多种方式挖掘算法的并行性。而各个核之间的通信是影响系统性能的另一重要因素,通过合理的映射各个任务、选择合适的核间通信方式,文中的信道估计器充分的发挥了多核平台核本身带来的并行性加速。4) MIMO检测是现代通信系统能够成倍的提高系统吞吐率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度量值优先、广度优先、深度优先这三种经典球形译码算法的主要区别,并总结了各种算法在性能和复杂度之间折中的关键约束。在FDBF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不同的欧几里德距离约束以及最大展开节点数这两个约束条件,有效的降低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5) FDBF算法是一个典型的顺序执行的算法,因而需要更多的依赖于流水线结构带来的并行性提升,处理单一时频点时并不能利用多核的任务级并行和SIMD并行性。文中实现的基于多核的MIMO检测器对算法的划分过程考虑了各级子任务的计算负载,避免了流水线出现单个任务特别慢拖累整体性能的情况。文中实现的MIMO检测器还应用了多核处理器加速阵列中的Cordic单元和demap单元等对瓶颈环节进行加速。实际测试结果表明,阵列单元对LTE应用的加速效果明显。

张力[8](2013)在《基于星座图扩展的OFDM系统峰均比降低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对数据速率以及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正交频分复用(OFDM)由于其在抵抗多径及符号间干扰(ISI)方面的优异性能,在业界广受欢迎。OFDM信号最主要的缺点之一就是其存在过高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R)。由于实际的通信系统都是峰值功率受限系统,因此传输信号的幅度必须被限制在高功率放大器(HPA)的线性范围内。本论文即围绕OFDM系统的PAR降低算法与实现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从OFDM信号生成的原理出发,分析了其PAR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后分别对OFDM数字信号及模拟信号的PAR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在PAR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降低PAR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所以在实际系统中,需要根据系统指标选择合适的PAR降低方法。2.基于星座图扩展(ACE)方法,分别给出了实基带信号和复基带信号PAR降低的ACE数学模型。之后,由于复基带信号在无线通信中的广泛应用,探讨这类最优解是NP问题的次优解。在凸集映射(POCS)算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讨论了收敛速度更快的智能梯度投影(SGP)算法、迭代过程中投影的最佳梯度步长的计算、基于帧交织的ACE、预失真ACE(ACE-BD),并详细分析了这几种算法在收敛速度、算法复杂度、接收端BER等性能方面的优缺点。最后介绍了ACE在第二代地面传输数字视频广播标准DVB-T2中的应用,为后续的FPGA实现做准备。3.对DVB-T2提出的ACE进行了定点仿真,并将其性能与浮点仿真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定点化导致的性能损失小于0.1dB。之后,针对DVB-T2的应用场景及业务的速率需求,对ACE进行了FPGA设计及验证,给出了ACE电路的设计结构,并建立了MATLAB和ModelSim的联合仿真平台。最后,在硬件评估板卡上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时钟频率也能达到DVB-T2的要求。

高鹏[9](2011)在《基于位置聚类的GSM网络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移动通讯的发展,对人员、车辆、事件以及其他移动目标的定位需求已经提到了日程,并且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近年来,对手机等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出高效可靠的定位算法;另一个是针对特定算法,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无线环境中获取准确的所需参数。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位置聚类的快速定位技术。快速定位技术是对中国移动现有的LSP (Location Service Platform)定位技术的补充与增强,专门针对以手机客户端软件形式存在的各种大众类增值业务提供自定位的基础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快速定位技术具有响应快速、定位精确、可自学习式优化等特点,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业务体验。为了获取高质量的定位数据库、提高定位响应速度和定位精确度,本文在指纹定位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改进:1、按照配置好的处理周期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将无效数据以及重复的数据剔除掉,将有效数据存入有效数据表中,并根据基站的失效时间来更新基站的静态数据。2、提出了将聚类技术引入移动定位中,根据不同基站的覆盖半径来计算基站的阀值、聚类半径和聚类密度,并根据阀值来过滤基站的采集数据;对过滤后基站数据进行聚类处理,并按时间段进行划分。3、针对聚类形状不规则的情况,对聚类应用最小圆覆盖算法,将聚类的最小圆圆心和半径存入数据库,供快速定位平台使用。4、通过读取当前的算法配置信息来调用算法容器中的算法,算法容器中的算法通过调用最小圆覆盖后的聚类的数据来计算终端的实际位置信息,将聚类的最小圆圆心作为定位结果、最小圆半径作为定位误差返回给用户,并将最终的位置信息保存到相关数据库中。论文实现了快速定位原型系统,并针对算法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证实本文算法在城区67%的概率能达到96米,在郊区94%的概率能达到1000米。系统基本满足北京移动研究院的定位需求,已在北京移动和辽宁移动部署。

陈俊林[10](2011)在《基于“北斗”卫星信道的CDMA通信系统反向链路空口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轨的大部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都是欧美等国研制开发。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国外被当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来建设,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制和维护,但一直以来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这对我国紧急突发通信极其不利。当前我国尚没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能成功使用的民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因此研制开发国产民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正被做为一项可以和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以及下一代宽带网络等大型基础设施相提并论的重要系统得到国家大力支持。随着“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的发射,给我国卫星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利用“北斗”卫星的双向通信特性,使用“北斗”导航系统中的空闲频段和转发器资源,实现无线移动终端间的语音和数据通信。本文介绍了基于CDMA2000标准的卫星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的研究背景,进行了反向链路空口协议的设计,对反向发送基带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实现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设计,对反向接收端信号处理,特别是反向接收多用户中频信号的快速捕获、跟踪和信道均衡等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本文设计的卫星移动通信试验系统采用了数字中频设计,运用软件定义无线电思想,具有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强以及调试开发周期短等诸多优点。本文还设计了“北斗”卫星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的完整测试方案。由于实验系统庞大,基带处理单元需要和射频、CPCI接口、上层软件等联合调试。本系统分别经行了严格的实验室内测试和“北斗”卫星信道的上星实验。实验结果达到预期要求,实现了多用户的话音和短信通信,且误帧率在设计要求的范围以内。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反向链路接入信道前缀部分、消息体部分和业务信道的信道编码、扩频和加扰;(2)反向链路接入信道的快速捕获以及接入信道、业务信道的跟踪、解扩解扰等;(3)数字中频设计与实现。

二、一种基于CDMA2000反向信道捕获的可实现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基于CDMA2000反向信道捕获的可实现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卫星编队的多接入与码分接入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对照表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编队多接入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码分信号的捕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1.3.1 论文结构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卫星编队多接入
    2.1 卫星编队多接入概述
    2.2 多路访问控制子层概述
        2.2.1 基于竞争类协议
        2.2.2 无冲突类协议
        2.2.3 星间网络空间的影响因素
        2.2.4 选择并衡量多接入协议
    2.3 码分多址协议的讨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码分接入系统分析及信号模型
    3.1 码分接入通信原理
        3.1.1 码分接入通信原理
        3.1.2 码分接入系统的主要特点
    3.2 码分信号构成
    3.3 伪随机序列原理
        3.3.1 伪码定义
        3.3.2 码分信号产生
        3.3.3 码分信号自相关性
    3.4 多普勒效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码分信号捕获方法
    4.1 捕获概况
        4.1.1 中频信号模型
        4.1.2 二维搜索
        4.1.3 数据长度
        4.1.4 频率搜索步长
    4.2 捕获算法
        4.2.1 时域串行捕获算法
        4.2.2 并行码相位捕获算法
        4.2.3 基本捕获方法分析比较
    4.3 高灵敏度捕获方法
        4.3.1 相干积分
        4.3.2 非相干积分
    4.4 捕获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最佳失真度量化及载噪比评估方法
    5.1 码分接入系统A/D处理
    5.2 量化规则
    5.3 最佳失真度量化方法
    5.4 谱估计评估量化损失
    5.5 算法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最佳失真度量化的并行码相位捕获算法
    6.1 无量化捕获仿真分析
    6.2 量化捕获仿真分析
        6.2.1 算法仿真步骤
        6.2.2 算法仿真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面向高精度测距的导航信道优化与信号质量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
        1.1.1 宽带导航信号的应用及对理想接收通道的需求
        1.1.2 卫星导航信号质量监测评估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 课题来源及选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导航信道建模与校准技术
        1.2.2 导航系统伪距偏差建模与消除技术
        1.2.3 导航授权信号质量评估技术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星地多级通道的测距偏差及其线性约束分析模型
    2.1 引言
    2.2 星地多级通道的测距偏差建模
        2.2.1 星空地各部分通道模型
        2.2.2 非线性通道测距偏差分析模型
        2.2.3 级联通道测距偏差分析模型
    2.3 典型通道级联的测距偏差线性约束分析
        2.3.1 幅频响应对通道级联线性叠加特性的影响
        2.3.2 群时延响应对通道级联叠加特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导航卫星伪距偏差抑制的用户接收参数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导航卫星伪距偏差产生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
    3.3 基于伪距偏差估计与改正的用户定位性能分析
        3.3.1 伪距偏差估计算法
        3.3.2 各GNSS系统伪距偏差估计
        3.3.3 基于伪距偏差估计的用户定位性能改善
    3.4 基于伪距偏差抑制的用户接收参数优化设计
        3.4.1 在轨导航卫星信号失真模型参数估计
        3.4.2 面向伪距偏差抑制的典型用户接收参数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理想信号跟踪偏差最小化的通道自适应均衡算法
    4.1 引言
    4.2 基于导航信号跟踪偏差最小的通道时域均衡算法
        4.2.1 时域均衡算法原理
        4.2.2 面向导航信号跟踪偏差最小化的时域自适应均衡算法
        4.2.3 仿真对比
    4.3 基于带宽分割的通道频域均衡算法
        4.3.1 频域均衡算法原理
        4.3.2 基于FFT全带宽频域均衡算法
        4.3.3 基于带宽分割的改进均衡算法
        4.3.4 仿真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星座图模板的导航授权信号质量评估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传统时域正交分离法
    5.3 基于星座图模板的长码序列恢复算法
        5.3.1 现代化多路复用导航信号模型
        5.3.2 基于调制域星座图映射的长码恢复方法
        5.3.3 典型导航信号的仿真分析
    5.4 多路复用条件下在轨授权信号质量分析
        5.4.1 三路复用信号
        5.4.2 四路复用信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降低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联合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FDM系统的发展
    1.3 OFDM技术的优缺点
    1.4 峰均比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2章 正交频分复用基本原理及其峰均比
    2.1 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
        2.1.1 OFDM系统框图
        2.1.2 OFDM调制解调原理
        2.1.3 OFDM信号的DFT实现
        2.1.4 保护间隔与循环前缀
    2.2 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2.2.1 同步技术
        2.2.2 信道估计技术
        2.2.3 信道编码和交织
        2.2.4 降低峰值平均功率比
    2.3 峰值平均功率比
        2.3.1 峰值平均功率比的定义
        2.3.2 放大器的模型
        2.3.3 OFDM信号PAPR的分布统计特性
        2.3.4 过采样对OFDM系统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OFDM系统峰均比抑制技术
    3.1 信号预畸变技术
        3.1.1 限幅法
        3.1.2 压缩扩展变换法
    3.2 信号编码类技术
        3.2.1 互补格雷序列法
        3.2.2 线性分组码法
    3.3 信号扰码技术
        3.3.1 载波预留法
        3.3.2 选择映射法
        3.3.3 部分传输序列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部分传输序列法
    4.1 PTS方法的原理分析
    4.2 PTS-OFDM系统性能分析
        4.2.1 分割方式
        4.2.2 子数据块个数V
        4.2.3 边带信息P
    4.3 次优迭代搜索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星座图扩展技术
    5.1 ACE方法的数学模型
    5.2 ACE的可实现算法
        5.2.1 凸集投影算法
        5.2.2 智能梯度投影算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联合算法
    6.1 联合算法选择的依据
    6.2 PTS-ACE算法的具体实现
    6.3 仿真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LTE-A系统中MIMO检测技术研究及其DSP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1.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3 MIMO检测算法的研究现状
    1.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MIMO-OFDM系统和TD-LTE-A物理层介绍
    2.1.1 MIMO-OFDM系统
    2.1.2 MIMO-OFDM系统模型
    2.1.3 MIMO技术
    2.1.4 OFDM技术
    2.1.5 TD-LTE-A物理层
    2.1.6 TD-LTE-A帧结构
    2.1.7 TD-LTE-A下行物理资源
    2.1.8 TD-LTE-A下行多天线技术
    2.1.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MIMO检测算法和性能仿真
    3.1.1 MIMO系统中的信号检测模型
    3.1.2 最大似然(ML)检测算法
    3.1.3 线性检测算法
    3.1.4 ZF算法
    3.1.5 MMSE算法
    3.1.6 非线性检测算法
    3.1.7 OSIC算法
    3.1.8 ZF-OSIC算法
    3.1.9 MMSE-OSIC算法
    3.1.10 PIC检测算法
    3.1.11 传统检测算法仿真
    3.1.12 线性检测算法仿真
    3.1.13 非线性检测算法仿真
    3.1.1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球形检测算法和性能仿真
    4.1.1 QR检测算法
    4.1.2 球形检测算法
    4.1.3 SD算法推导
    4.1.4 SD算法分析
    4.1.5 QR检测算法和球形检测仿真
    4.1.6 改进型球形译码
    4.1.7 最优检测顺序的QR快速算法
    4.1.8 分支消减
    4.1.9 改进型球形检测算法
    4.1.10 改进型球形检测性能仿真
    4.1.11 本章小结结
第五章 改进型球形译码检测链路的搭建和DSP实现
    5.1.1 MSC8156 AMC及开发环境介绍
    5.1.2 MicroTCA机箱
    5.1.3 MSC8156 AMC
    5.1.4 MSC8156和SC3850子系统
    5.1.5 DSP集成开发环境
    5.1.6 DSP定点编程
    5.1.7 数的定标
    5.1.8 运算规则
    5.1.9 改进型球形译码算法的实现
    5.1.10 性能分析与测试结果
    5.1.11 性能测试
    5.1.12 DSP硬件测试
    5.1.1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1 工作总结
    6.1.2 展望未来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Android的物联网家居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国外发展状况
        1.2.2 国内发展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主要功能
    2.3 系统关键技术
        2.3.1 无线通讯zigbee技术
        2.3.2 嵌入式android技术
        2.3.3 通讯安全保障技术
    2.4 系统架构
    2.5 系统创新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入式智能网关设计
    3.1 智能网关架构
    3.2 智能网关的硬件设计
        3.2.1 硬件选型
        3.2.2 网关PCB布局
        3.2.3 GSM模块设计
    3.3 智能网关的软件设计
        3.3.1 android系统的移植与裁剪
        3.3.2 SSL分级加密的实现
        3.3.3 网关应用程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感知网络设计
    4.1 无线感知网络方案选择
        4.1.1 几种主流无线通信技术
        4.1.2 zigbee技术分析
    4.2 无线感知网络架构
    4.3 无线感知网络的硬件设计
        4.3.1 协调器硬件
        4.3.2 终端节点硬件设计
    4.4 无线感知网络的软件设计
        4.4.1.zigbee协议栈架构
        4.4.2.协议栈运行机制
        4.4.3 协议栈应用层软件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客户端App设计
    5.1 开发环境介绍
    5.2 多线程设计
    5.3 界面设计
    5.4 界面展示
    5.5 实验结果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匹配滤波器与FFT的扩频码快速捕获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扩频码捕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扩频码捕获国外研究现状
        1.2.2 扩频码捕获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扩频通信及捕获方式
    2.1 扩频通信
        2.1.1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2.1.2 扩频通信原理
        2.1.3 直扩系统模型分析
    2.2 伪随机序列原理
        2.2.1 伪码定义
        2.2.2 m 序列
        2.2.3 Gold 序列
    2.3 捕获方式原理
        2.3.1 搜索区域的确定
        2.3.2 顺序估计快速捕获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匹配滤波器算法研究
    3.1 匹配滤波器捕获算法
        3.1.1 匹配滤波器原理分析
        3.1.2 数字匹配滤波器
    3.2 对数字匹配滤波器的改进
        3.2.1 数字差动匹配滤波器
        3.2.2 加窗数字匹配滤波器
    3.3 高斯白噪声信道下性能仿真
        3.3.1 捕获概率和虚警概率数学分析
        3.3.2 捕获概率和虚警概率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FT 补偿 DMF 算法研究
    4.1 时频二维捕获策略
    4.2 FFT 算法分析
        4.2.1 基本原理及工作步骤
        4.2.2 FFT 算法性能仿真
    4.3 FFT 补偿 DMF 捕获算法
        4.3.1 PMF-FFT 算法
        4.3.2 FFT 部分算法改进
        4.3.3 PMF 部分算法改进
        4.3.4 改进后整体系统框图
    4.4 AWGN 信道下性能分析仿真
        4.4.1 检测概率
        4.4.2 虚警概率
        4.4.3 捕获时间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多核处理器关键技术研究 ——LTE信道估计及均衡器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LTE系统及多核处理器平台概述
    2.1 LTE标准协议
        2.1.1 LTE系统帧结构
        2.1.2 LTE系统导频结构
    2.2 LTE接收机数据流程
    2.3 第一版16核处理器平台特点
        2.3.1 单核介绍
        2.3.2 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2.3.3 多核平台网络结构
    2.4 第二版24核处理器平台介绍
        2.4.1 第二版24核平台概述
        2.4.2 处理器主要的新特性
    2.5 小结
第三章 LTE信道估计算法及多核实现研究
    3.1 无线信道特征
        3.1.1 多径效应
        3.1.2 多普勒效应
        3.1.3 信道模型
    3.2 信道估计算法研究
        3.2.1 OFDM通信系统模型
        3.2.2 最小二乘估计算法
        3.2.3 线性估计
        3.2.4 维纳滤波插值估计算法
        3.2.5 信道估计算法的性能比较
        3.2.6 本文采用的算法
    3.3 基于16核平台的LTE信道估计器物理实现
        3.3.1 任务划分
        3.3.2 多核并行性来源
        3.3.3 任务映射
        3.3.4 多核映射优化
        3.3.5 实现结果
    3.4 基于24核平台的LTE信道估计器物理实现
        3.4.1 任务划分映射
        3.4.2 阵列加速
        3.4.3 实现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LTE MIMO信号检测算法及多核实现研究
    4.1 MIMO系统模型
    4.2 MIMO检测算法简介
        4.2.1 线性检测
        4.2.2 序列干扰消除算法
        4.2.3 球形检测算法
    4.3 球形检测算法的改进
        4.3.1 算法概述
        4.3.2 算法仿真结果
    4.4 MIMO信号检测算法划分及其映射
    4.5 性能优化
        4.5.1 DMA优化
        4.5.2 阵列加速单元
    4.6 MIMO信号检测实现结果
    4.7 芯片验证
    4.8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学习期间录用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星座图扩展的OFDM系统峰均比降低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OFDM 的研究背景
    1.2 星座图扩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OFDM 的基本原理及其 PAR 问题
    2.1 OFDM 信号的产生
    2.2 PAR 分析
    2.3 OFDM 数字信号 PAR 的统计特性
    2.4 过采样对 OFDM 信号 PAR 的影响
    2.5 OFDM 模拟信号 PAR 的统计特性分析
        2.5.1 PAR 分布的闭式分析
        2.5.2 峰值分布的 Level Crossing Rate 近似
        2.5.3 基于 Level Crossing Rate 的 PAR 近似
    2.6 PAR 降低技术
        2.6.1 限幅
        2.6.2 相位优化
        2.6.3 编码
        2.6.4 子载波预留
        2.6.5 非双射的星座映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座图扩展技术
    3.1 ACE 的数学模型
        3.1.1 实基带信号情况下的 ACE
        3.1.2 复基带信号情况下的 ACE
    3.2 针对 ACE 的可实现算法
        3.2.1 凸集映射
        3.2.2 智能梯度投影
        3.2.3 以最小化峰值再生功率为目标的梯度步长的计算
        3.2.4 基于帧交织的 ACE
        3.2.5 预失真 ACE
        3.2.6 ACE 在 DVB-T2 中的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CE 电路的 FPGA 设计及验证
    4.1 定点仿真分析
    4.2 模块及接口设计
        4.2.1 顶层
        4.2.2 FFT 及 IFFT 模块
        4.2.3 限幅模块
        4.2.4 梯度映射模块
        4.2.5 星座图扩展限制模块
        4.2.6 星座图扩展模块
    4.3 ACE 电路的验证
        4.3.1 RTL 级仿真
        4.3.2 板级验证
    4.4 ACE 电路综合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9)基于位置聚类的GSM网络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GSM网络定位概述
        1.2.1 GSM系统概述
        1.2.2 GSM网络定位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各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技术
    2.1 移动定位技术
        2.1.1 Cell-ID定位
        2.1.2 AOA定位
        2.1.3 TOA定位
        2.1.4 TDOA定位
        2.1.5 E-OTD定位
        2.1.6 卫星定位
        2.1.7 指纹定位
    2.2 移动定位服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定位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移动定位系统需求分析
    3.2 原型系统整体设计
        3.2.1 整体结构设计
        3.2.2 整体数据流设计
    3.3 原型系统开发环境
    3.4 原型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3.4.1 网络适配模块设计与实现
        3.4.2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3.4.3 基站定位模块设计与实现
        3.4.4 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3.4.5 移动终端侧模块设计与实现
    3.5 原型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快速定位算法设计与实现
    4.1 快速定位算法流程
    4.2 数据预处理
    4.3 位置聚类
    4.4 误差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定位原型系统测试
    5.1 数据采集
        5.1.1 历史数据采集
        5.1.2 验证数据采集
    5.2 性能测试
        5.2.1 城区定位结果分析
        5.2.2 郊区定位结果分析
        5.2.3 总结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北斗”卫星信道的CDMA通信系统反向链路空口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意义和课题来源
    1.3 研究现状
    1.4 课题预期目标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贡献
第二章 反向链路物理层空口设计
    2.1 “北斗”卫星信道特性
    2.2 链路预算
    2.3 关键技术简介
    2.4 物理层系统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向链路发送端的设计与实现
    3.1 发送端总体设计
    3.2 接入信道信号处理
        3.2.1 编码尾比特添加模块
        3.2.2 卷积编码模块
        3.2.3 块交织模块
    3.3 业务信道信号处理
        3.3.1 帧头添加模块
        3.3.2 帧质量指示器模块
    3.4 接入前缀生成器
    3.5 定时控制器
        3.5.1 接入信道与业务信道读控制
        3.5.2 Walsh 码正交使能控制
        3.5.3 PN 码扩频使能控制
        3.5.4 导频信道使能控制
    3.6 正交扩频
    3.7 直接序列扩频
    3.8 成型滤波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向链路接收端的设计与实现
    4.1 接收端总体设计
    4.2 接入前缀捕获
        4.2.1 延迟抽头器
        4.2.2 长度511 匹配相关
        4.2.3 自适应门限判定
        4.2.4 长度31 匹配相关
    4.3 接入信道接收
        4.3.1 延迟抽头器
        4.3.2 延迟锁定环
        4.3.3 解 Walsh 与相位旋转
    4.4 业务信道接收
    4.5 part1 信号处理
        4.5.1 读取控制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向链路数字中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1 数字中频总体设计
    5.2 数字上变频设计
    5.3 数字上变频实现
        5.3.1 数字上变频时序设计
        5.3.2 数字上变频配置设计
    5.4 数字下变频设计
    5.5 数字下变频实现
        5.5.1 数字下变频时序设计
        5.5.2 数字下变频配置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设计验证与测试
    6.1 RTL 代码开发验证平台
        6.1.1 代码开发流程
        6.1.2 硬件平台
    6.2 实验室内测试
        6.2.1 实验室测试方案
        6.2.2 实验室测试结果
    6.3 卫星链路测试
        6.3.1 卫星链路测试方案
        6.3.2 卫星链路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硕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四、一种基于CDMA2000反向信道捕获的可实现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编队的多接入与码分接入算法研究[D]. 范吟芸.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9(08)
  • [2]面向高精度测距的导航信道优化与信号质量评估技术研究[D]. 肖伟.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降低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联合算法的研究[D]. 陈丽飞. 南昌航空大学, 2015(03)
  • [4]LTE-A系统中MIMO检测技术研究及其DSP实现[D]. 刘雨非.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5]基于Android的物联网家居系统研究与实现[D]. 陈明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6]基于匹配滤波器与FFT的扩频码快速捕获算法研究[D]. 袁昱.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7]多核处理器关键技术研究 ——LTE信道估计及均衡器的实现[D]. 贺茂飞. 复旦大学, 2013(03)
  • [8]基于星座图扩展的OFDM系统峰均比降低算法研究与实现[D]. 张力.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9]基于位置聚类的GSM网络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D]. 高鹏. 东北大学, 2011(05)
  • [10]基于“北斗”卫星信道的CDMA通信系统反向链路空口设计与实现[D]. 陈俊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一种基于CDMA2000反向信道采集的可实现算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