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膜三丰大棚立体种植效益高

一膜三丰大棚立体种植效益高

一、大棚立体种植一膜三收效益高(论文文献综述)

刘薇薇[1](2015)在《阜城县脱贫成效提升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攻坚克难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连片特困地区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河北省阜城县地处黑龙港流域,被列入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县之一,扶贫开发成为该县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阜城县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本研究以此为背景,通过对阜城县扶贫开发现状的深入调查,较为全面地阐述分析该县扶贫开发的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效,同时指出其不尽完善的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推进该县扶贫开发上档次上水平建言献策,也为同类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本文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数量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等方法对资料和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阜城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做法和成效,发现了阜城县实施的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卓着,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还不完善的地方。阜城县扶贫经验主要在于坚持发展扶贫产业,依靠产业创造财富,而不仅是救济式的给予扶贫资金。阜城县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建立长远目标,为了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做出努力,通过工商资本的投入,加速了现代化的步伐。在种植方式上,阜城县所采用的间作轮作的多茬种植模式也极富创意,是值得称道的经验。改变了传统的一茬模式,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虽然阜城县目前扶贫成效显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主要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对蔬菜产业品牌建设、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少和产业化经营不完善这几方面。本文通过剖析不完善的地方,寻找到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本次研究首次以阜城县为研究范围,对其扶贫开发的做法和成效全面总结,挖掘出其依然存在不尽完善之处。本次研究填补了国内专家学者对于阜城县扶贫工作研究的空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司立英[2](2012)在《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聊城市是位于山东省西部的农业种植大市,借改革开放、通关入世、“菜篮子”工程的大力实施,聊城市委市政府将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着力推进蔬菜产业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服务社会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蔬菜种植面积连年扩展,产量产值大幅增加,产品质量逐渐提高,外贸经济崭露头角,被誉为“鲁西大菜园”。本文把聊城市蔬菜产业定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不同群体,制作了两种蔬菜种植结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走访、调查,对聊城市蔬菜生产栽培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流通市场、基地建设、加工出口等情况进行调查,详细了解蔬菜产业在聊城市的发展历史、现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其次,通过查阅聊城市内市外蔬菜产业相关资料,了解前人对蔬菜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山东省寿光市、泰安市等外地市在蔬菜产业发展进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找出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差距,认清聊城市蔬菜产业提升再发展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明晰聊城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最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综合各种利弊因素,结合蔬菜产业的各类优秀典型,参考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取得的相关先进经验,采取针对性、实质性措施,解决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提供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再次优先发展、展现聊城市蔬菜产业新面貌的建议和对策。因此,通过系统性对比和综合性分析,本文认为:聊城市蔬菜产业提升再发展应该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该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环境;应该多方位多层面开发国内外市场;应该多渠道宣传蔬菜产业发展优越性。

贾振旗[3](2007)在《涟水县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涟水县在生态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规划和实施一些工程和项目,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涟水县生态农业试点工作使涟水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3.09亿元,财政收入3亿元,三产比重为40.6:30.0:29.4,粮、经种植比调整到5.6:4.4,农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速加快,全县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得到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通过分析比较和研究表明,涟水县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生态农业起步早,并能因地制宜规划,分步实施,模式多样,效益明显;2)生态农业资源丰富,包括人力、自然和社会资源;3)历届县党政负责人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在国家、省等各级分别获得水利、绿化、生态等方面建设荣誉;4)生态农业规划起点高,能因地制宜,结合现代农业推广要求,运用生态、环境、循环、可持续等科学发展观规划生态农业建设;5)生态农业模式新,充分利用水面、空间和传统种、养业等特点和优势创新各种模式;6)生态农业发展潜力大。生态农业建设的模式可以总结为:1)农田生态模式,;2)水域生态模式;3)农-牧-渔生态模式;4)农牧-环保模式;5)园区生态模式;6)农林牧渔-加工-贸易产业化模式。实施后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针对涟水县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困难、矛盾和不足,结合涟水县实际和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提出以下对策:1)进一步完善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扬长避短;2)重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力度;3)注重农业招商引资,多元化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4)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完善服务体系;5)加快市场培育,创名优农产品品牌;注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扶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裴先文[4](2006)在《巴州地区日光温室结构选型及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对巴州地区日光温室发展概况、日光温室结构类型及栽培模式、日光温室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巴州地区今后发展日光温室的建议。经过对巴州地区八县一市日光温室生产情况的全面调查和研究,总结出巴州地区日光温室合理的结构参数为:日光温室前屋面角22°~24°;跨度7m~7.5m:矢高2.8m~3.2m;后墙高度1.8m~2 1m;后屋面仰角33°~45°;墙体厚度O.8m~1.3m:长度70~80m,墙体采用“干打垒”等结构,覆盖物为棉被或双层草帘。巴州地区日光温室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为:(1)围圈式日光温室春提早辣椒套种四季豆(苦瓜、结球甘蓝、油白菜)高产栽培模式,每667m2产值1.2-1.4万元。(2)围圈式日光温室春提早单茬辣椒高产栽培模式,每667m2产值1-1.2万元。(3)日光温室春提早辣椒和芹菜、四季豆(苦瓜)间套作高产栽培模式,每667m2产值2万多元。(4)日光温室冬季生产双孢菇高产栽培模式,每667m2单茬的纯利润达到3.6万元。各地可根据本地日光温室结构、覆盖材料、技术力量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栽培模式,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朱鹏程[5](2006)在《涟水县生态农业模式分析与发展思路》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为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农业集约化发达地区都面临着资源紧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压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尤其是物质循环与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生态农业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涟水县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已有的基础和实施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明确了生态农业是实现涟水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地分析涟水县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配套技术和效益,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生态农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探索出适合涟水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同时,根据涟水县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涟水生态农业应按照城郊生态农业区、沿废黄河生态农业区、盐河生态农业区、宁连路生态农业区、涟西生态农业区五大区域组织建设,重点发展猪-沼-菜(粮、鱼)生态模式、林-草-畜生态模式、农牧-沼气-能源生态模式和作物-食用菌生态模式等,大力推动农业服务体系、技术支持体系、环境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引导、项目支持、部门帮扶、受益人自身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国内同类型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模式。

闫春风,吴禹,安颖蔚[6](2002)在《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出发 ,依据辽宁省一季有余两季又不足的光热资源条件 ,紧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效益为中心 ,深入开展了立体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研究与开发工作。在新模式建立及大规模开发等方面取得创新和重大进展。 3年累计开发实现“吨粮田”4.2万hm2 ,双江田 5 6 .8万hm2 ,“双千田”2 1 .3万hm2 。同时研究开发种养结合面积 4.3万hm2 。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郜庆炉[7](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段红平[8](2000)在《我国三熟耕作区湖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趋势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定量分析、高产典型调研、农村调查,辅之以试验,总结了1949~1998年湖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并对未来到2015年耕作制度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探讨该省未来三熟耕作制度发展对策和实现高产高效的技术体系。1.湖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粮食生产分析:1)1949-1998年湖南省粮食总产量共登上4个500万吨的台阶,从第二个台阶起所用的时间增长,粮食总产量增加的难度增大;粮食生产与耕作制度改革关系密切。2)粮食增长分为四个阶段:1949-1957年是以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扩大为主要增产因素的阶段;1958-1979年品种、耕作栽培技术为主要推进产量因素阶段;1980-1989年是品种、生产条件、耕作栽培技术为重要增产因素阶段;1990-1998年现代化农业技术集成和市场需求是粮食产量增加主要因素阶段。3)湖南粮食增产1957年以后主要靠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科技贡献率从50年代初的7%增加到现在的50.5%。4)复种指数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从47%增加到81%,而1983年后复种指数增加的作物播种面积对种植业结构调整起了重要作用。稳定水稻生产面积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湖南现阶段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为0.0461hm2。耕作制度演变特征:1)作物布局、种植业结构趋于优化:粮作面积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经作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2)复种指数逐步提高:复种指数从114.3%上升到242.3%,之后徘徊上升,1997年达到峰值247.9%,1998年为246.6%;3)复种类型增加,吨粮田面积扩大到占耕地面积的38.3%;轮作方式和面积减少、连作面积增加;双季稻面积占作物播种面积的43%左右;4)养地方式从有机肥养地转变为化肥养地为主;绿肥面积比顶峰时期下降66%,仅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3.2%,纯化肥用量增加到播种面积227kg/hm2;5)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下降56.8%,人均粮食水平提高102.2%。6)影响耕作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水稻品种改良、更新和种植模式的组合优化,水肥条件的变化、市场需求,科学技术进步。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湖南耕作制度的发展除了遵循耕作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需求、作物品种与科学技术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生产、加工、销售体系的健全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本保障。2)复种指数的发展与粮食需求量成正比,与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粮食单产水平成反比。3)冬种作物缺乏适宜的作物品种。4)种植结构中主要作物双季稻的面积下降,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高效化。5)现代化技术不断组装、推广是耕作制度发展的推动力;6)多元化种植结构、吨粮田模式成为耕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7)养地方式逐步简化、逐步合理;8)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有利于挖掘三熟粮食产区生产潜力。2.湖南省2015年耕作制度发展预测: 1)耕作制度发展是以优质、高效益的农产品生产为目标,积极、稳定的发展多熟种植,走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资源保护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耕作制度,实现粮食增产和经济增收。2)资源预测:人均耕地面积将至少下降18%;劳动力进一步弱化,劳动力的数量、质量降低;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有效灌溉面积不会有大的改善;粮

太谷县人民政府[9](2000)在《以市场为导向 以增收为目标 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文中指出 太谷县地处晋中盆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太谷县委、县政府把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任务,工作重心,紧紧扭住不放,从而使太谷的农业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连续跨越。在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和农产品市场疲软等诸多不利因素下,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到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18元,高出全省48.8%,位于全区第二名。

王杰华,王金英[10](2000)在《大棚立体种植一膜三收效益高》文中研究指明

二、大棚立体种植一膜三收效益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棚立体种植一膜三收效益高(论文提纲范文)

(1)阜城县脱贫成效提升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
    1.6 可能创新点及不足
2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3 阜城县致贫原因
    3.1 阜城县概况
    3.2 阜城县的致贫原因
        3.2.1 自然灾害多发,地质环境恶劣
        3.2.2 农业人口众多,贫困人口基数大
        3.2.3 农民的思想陈旧,种植结构单一
        3.2.4 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条件落后
        3.2.5 自主探索失败,农户丧失积极性
4 阜城县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
    4.1 制定扶贫规划
    4.2 实施精准扶贫
    4.3 发展设施瓜菜扶贫产业
        4.3.1 应用先进技术,节约生产成本
        4.3.2 立体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3.3 注册产品品牌,提升产品档次
        4.3.4 拓展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
    4.4 引进工商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4.4.1 工商资本兴建农业园区
        4.4.2 农业园区的经营方式
5 阜城县扶贫开发的成效
    5.1 阜城镇等八个乡镇的一些案例分析
        5.1.1 收入明显提高
        5.1.2 生产效率提升
        5.1.3 生活条件改善
    5.2 阜城县扶贫成效案例分析——以许家铺村为例
        5.2.1 许家铺村的扶贫效果分析
        5.2.2 许家铺产业扶贫种植效益分析
        5.2.3 许家铺脱贫原因分析
6 阜城县扶贫开发效果提升的对策建议
    6.1 有待提升的重点
        6.1.1 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弱
        6.1.2 蔬菜品牌建设不完善
        6.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6.2 对策建议
        6.2.1 建立灾害防控预警机制
        6.2.2 注重品牌综合建设与推广
        6.2.3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扶贫效果调查表
附录B 贫困户基本现状调查表
作者简介
致谢

(2)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蔬菜及其蔬菜产业背景
        1.1.2 世界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1.1.3 我国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1.1.4 聊城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2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2.1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历史
    2.2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2.2.1 政府政策引路,效益连年频增
        2.2.2 科技品种趋新,种植结构优化
        2.2.3 区域布局合理,基地优势显现
        2.2.4 生产标准完善,产品认证增加
        2.2.5 企业龙头昂首,一企引领八方
        2.2.6 专业市场建立,营销网络畅通
        2.2.7 农民组织多种,专业合作社优
    2.3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特点
        2.3.1 蔬菜产业的布局:由分散到集中
        2.3.2 蔬菜产业的趋势:由低端到高端
        2.3.3 蔬菜产业的竞争:由劣势到优势
        2.3.4 蔬菜产业的方向:由单元到多元
第三章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3.1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自然优势
        3.1.1 聊城市行政区划及基本概况
        3.1.2 聊城市气候条件
        3.1.3 聊城市水利情况
        3.1.4 聊城市土壤情况
    3.2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3.2.1 聊城市交通情况
        3.2.2 聊城市信息网络
    3.3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
    3.4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产品优势
    3.5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的必要性
        3.5.1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是国内国外基本现实要求
        3.5.2 蔬菜产业是聊城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
        3.5.3 蔬菜产业是聊城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
第四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4.1 土地紧张,菜农经营分散
    4.2 温室大棚更新减少,产业基础夯实缓慢
    4.3 菜农思想观念难以更新
        4.3.1 菜农小农意识依然存在
        4.3.2 科学管理任重道远
    4.4 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
    4.5 蔬菜产业纵深发展受资金与科技短缺制约
    4.6 诸多信息滞后,产品流通不畅
        4.6.1 生产信息不畅
        4.6.2 销售信息不畅
        4.6.3 物流信息不畅
    4.7 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标准实施不力
    4.8 出口创汇能力差,向外发展意识不强
第五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5.1 政府领头,全面协调共发展
        5.1.1 明确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思路
        5.1.2 规划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5.1.3 协调解决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5.2 科技带路,求实创新促发展
        5.2.1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
        5.2.2 加强科技应用体系建设
    5.3 高标准生产,提升品牌优先发展
        5.3.1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及质量的标准制定与宣传
        5.3.2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加工高规范严要求的实施
        5.3.3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及产品的监测
        5.3.4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的多方向多种类发展
    5.4 高要求建设现代物流综合市场
    5.5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延长,效益增加
        5.5.1 新型龙头企业初建设
        5.5.2 现有龙头企业再发展
        5.5.3 重点支持的龙头企业
    5.6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
第六章 结论
    6.1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是必须和必然的
    6.2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的途径
        6.2.1 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6.2.2 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环境
        6.2.3 多方位多层面开发国内外市场
        6.2.4 多渠道宣传蔬菜产业发展优越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3)涟水县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
        1.1 能源消耗过度
        1.2 资源破坏
        1.3 环境污染
        1.4 其他方面
    2.生态农业的产生
        2.1 生态农业的定义
        2.2 生态农业的发展
        2.3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概况
        3.1 我国生态农业的兴起
        3.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3.3 我国环境问题面临着严重挑战
        3.4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
        3.5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新特点
        3.6 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3.7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模式
        4.1 回归自然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4.2 产业带动型农业生态建设模式
        4.3 中间型农业生态建设模式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6.本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涟水县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和现状
    1.涟水县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1.1 地理位置
        1.2 地质地貌
        1.3 气候
        1.4 土壤
        1.5 生物资源
    2.社会经济概况
        2.1 人口与行政区划
        2.2 农业生产概况
        2.3 经济总值
        2.4 基础设施
        2.5 社会事业
    3.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
        3.1 生态农业建设分区情况
        3.2 重点实施的生态农业工程
第三章 涟水县生态农业配套技术、模式和效益分析
    1.重点推广利用的生态农业技术
        1.1 水稻浅、湿调控灌溉技术
        1.2 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
        1.3 种植业高效高产栽培技术
        1.4 种养立体化技术
        1.5 秸秆还田及其综合利用技术
        1.6 小区域综合治理技术
        1.7 双油制技术
    2.主要生态农业模式
        2.1 农田生态模式
        2.2 水域生态模式
        2.3 农牧渔生态模式
        2.4 农牧—环保(沼气)—能源模式
        2.5 园区生态模式
        2.6 农林牧渔—加工—贸易产业化模式
    3.实施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比较
        3.1 经济指标运行状态良好
        3.2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3.3 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章 涟水县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 生态建设优势与制约因素
        1.1 生态建设优势
        1.2 主要制约因素
    2 生态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2.1 "三废"污染时有超标
        2.2 劳务输出的负面作用
        2.3 生态农业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2.4 土地流转难度,影响规模化发展
    3 生态农业建设主要对策
        3.1 高起点规划,强化综合决策
        3.2 政策激励措施,资金倾斜
        3.3 启动人才工程,完善服务体系
        3.4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推广
        3.5 以绿色产业为主导,做大示范项目,进一步发挥典型推动作用
        3.6 强化组织领导,部门协调配合
        3 7 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意识,促进公众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涟水县生态经济区划图

(4)巴州地区日光温室结构选型及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日光温室的特点
    1.2 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概况
    1.3 新疆日光温室发展概况
    1.4 巴州地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概况
    1.5 发展日光温室的意义
第二章 巴州地区主要日光温室结构类型及栽培模式
    2.1 简易围圈式日光温室及栽培模式
    2.2 普通简易日光温室
    2.3 辽宁海城式日光温室
    2.4 喀什式日光温室及栽培模式
    2.5 山东寿光式日光温室及栽培模式
    2.6 库尔勒市日光温室及栽培模式
第三章 巴州地区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方面开展的工作
    3.1 开展的工作
    3.2 巴州地区日光温室生产存在问题
    3.3 对巴州地区发展日光温室的建议
第四章 讨论及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涟水县生态农业模式分析与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
    2 世界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2.1 生态农业将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导模式
        2.2 生产和贸易将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2.3 各国农产品生态标准及认证体系将逐步统一
        2.4 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3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概况
        3.1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
        3.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3.3 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成就
        3.4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
        3.5 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6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涟水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区域态势
    1 自然资源
        1.1 地理位置
        1.2 自然条件
    2 经济与社会资源
        2.1 人口与行政区划
        2.2 经济发展概况
        2.3 基础设施
        2.4 社会事业
    3 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3.1 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3.2 发展生态农业的潜力
    4 小结
第三章 涟水县域生态农业主要模式结构及其效益分析
    1 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结构及其效益分析
        1.1 农田生态立体种植模式
        1.2 水域生态模式
        1.3 农牧渔生态模式
        1.4 农牧—环保(沼气)—能源模式
        1.5 景观农业生态模式
    2 生态农业模式主要配套技术
        2.1 水稻浅湿调控灌溉技术
        2.2 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
        2.3 种植业高效高产栽培技术
        2.4 种养立体化技术
        2.5 以沼气为核心的综合利用技术
        2.6 秸秆还田及其综合利用技术
        2.7 废黄河综合治理技术
        2.8 “双油制”种植技术
        2.9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
    3 生态农业模式的产业形成和培育
        3.1 生态农业模式的产业形成
        3.2 生态农业模式的产业培育
    4 小结
第四章 涟水县域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1 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
        1.2 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1.3 “三废”污染时有超标
        1.4 农业面源污染难以控制
        1.5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1.6 农业抗灾能力不强
    2 生态农业建设对策和建议
        2.1 调整布局和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规模
        2.2 加强生物、信息、能源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2.3 全面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2.4 强化生态农业的制度、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
        2.5 重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
2 主要技术内容
3 研究成果
4 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设想
    4.1 深入研究, 与现代高新技术接轨
    4.2 加强推广, 迅速把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7)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3.2.2 集约化程度高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4.4 多维用地原理
        §4.4.1 土地的多维性
        §4.4.2 多维用地
    §4.5 生物学原理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4.5.2 生态位原理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4.6 光能利用原理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5.1.1 我国的气候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5.3.3 温室栽培型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6.1 光照条件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2 温度条件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3 湿度条件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4 空气条件
        §6.4.1 二氧化碳
        §6.4.2 有害气体
    §6.5 土壤条件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7.2.1 轮作
        §7.2.2 连作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8.1.2 人工补光
        §8.1.3 遮光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8.2.1 增温
        §8.2.2 保温
        §8.2.3 降温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8.3.1 降低空气湿度
        §8.3.2 降低土壤湿度
        §8.3.3 加湿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8.5.1 深耕土壤
        §8.5.2 科学施肥
        §8.5.3 合理灌溉
        §8.5.4 生物除盐
        §8.5.5 合理使用农药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我国三熟耕作区湖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趋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耕作制度与中国南方粮食供求问题研究现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中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对耕作制度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2. 南方三熟地区对耕作制度改革的新要求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耕作制度规律研究
        2. 关于耕作制度发展历史及未来预测研究
        3. 关于间套复种方式
        4. 关于作物结构的研究
        5. 粮食生产的高产高效理论与实践研究
        6. 关于耕作制度量化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第三章 湖南省耕作制度(1949-1998年)变化规律研究
    第一节 湖南省农业和耕作制度的特点
        1. 湖南农业发展的概况和地位
        2. 湖南耕作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湖南1949-1998年粮食总产量增长过程分析
        1. 粮食生产的阶段性
        2. 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增加的作用因素
        3. 粮食生产要素的分析
        4. 科技进步对湖南农业的贡献率分析
    第三节 湖南耕作制度1949-1998年变化过程研究
        1. 湖南省耕作制度的发展过程
        2. 耕作制度发展主要特征
        3. 影响耕作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分析
    第四节 耕作制度的变化特点、经验和问题
        1. 耕作制度的变化规律
        2. 湖南耕作制度变化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 湖南省2000-2015年耕作制度发展预测
    第一节 资源状况和粮食需求预测
        1. 资源变化的预测
        2. 粮食供给量与需求量预测
    第二节 2015年种植业结构优化和发展预测
    第三节 湖南省耕作制度发展预测
第五章 湖南省及三熟地区耕作制度发展的对策与技术研究
    第一节 耕作制度发展的基本对策
        1. 耕作制度发展的原则
        2. 耕作制度的现存问题
        3. 湖南耕作制度发展的对策
        4. 我国三熟区耕作制度可持续的发展对策
    第二节 湖南省粮食生产潜力与技术
        1. 提高复种指数是三熟区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的重要手段
        2. 周年作物高产必须挖掘耕作制度改革的潜力
        3. 挖掘三熟制产量潜力的试验研究
        4. 周年作物高产高效技术
    第三节 南方三熟制作物高产高效模式
        1. 三熟制的模式类型
        2. 三熟制模式效益分析
        3. 三熟区主要高产高效模式类型
        4. 三熟制模式发展关注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大棚立体种植一膜三收效益高(论文参考文献)

  • [1]阜城县脱贫成效提升及对策研究[D]. 刘薇薇.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2]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司立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3]涟水县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及发展对策[D]. 贾振旗.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4]巴州地区日光温室结构选型及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D]. 裴先文. 新疆农业大学, 2006(02)
  • [5]涟水县生态农业模式分析与发展思路[D]. 朱鹏程.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6]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J]. 闫春风,吴禹,安颖蔚. 杂粮作物, 2002(04)
  • [7]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8]我国三熟耕作区湖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趋势与对策研究[D]. 段红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00(11)
  • [9]以市场为导向 以增收为目标 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J]. 太谷县人民政府. 山西农经, 2000(01)
  • [10]大棚立体种植一膜三收效益高[J]. 王杰华,王金英. 北京农业, 2000(01)

标签:;  ;  ;  ;  ;  

一膜三丰大棚立体种植效益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