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非全日制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一、非全日制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21)在《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学位[2020]20号)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旧面临诸多挑战”。提高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学位培养的首要责任。云南地处我国西南,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提升,结构逐渐优化,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够完备,培养质量还不能够很好满足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需求。研究并解决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有利于云南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创新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提升云南省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素质,服务创新型云南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并结合相关统计分析技术与方法,梳理我国和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调查发现高等学校层面存在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强、案例教学实施不力、专业实践执行不力、学位论文训练不足、导师队伍建设不强等问题。教育理念落后、省级层面统筹力度不足以及行业产业协同育人支持力度不足也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提高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本研究从促进专业学位培养系统性、整体性进行优化和改良,解决问题的路径在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从教育理念、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应当提高认识,树立全面、系统和协同的教育理念,教育主管部门应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高等学校应全面育人,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本研究对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丰富基于省份的、中观层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以期能为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全面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李再娣[2](2021)在《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始自1951年,迄今为止,已经整整走过了七十年的历程,回眸这段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全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锐意改革,不断完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为国家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方法,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结构迎来了新的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也给研究生培养质量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情况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领域中同样存在而且表现得较为突出。基于此,本文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入手,通过中俄两所具有代表性体育院校的比较研究,探索两国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启示,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并为其他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因素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中俄两国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体育大学和俄罗斯国立体育、运动、青年和旅游大学为个案分析对象,通过对两所体育院校在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的分析和对比,总结中俄两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和借鉴价值。研究表明:中俄两所体育院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互鉴性和启示性。互鉴性体现在:在专业设置上,“俄体大”保持了本科和硕士的连续性,而“北体大”则最大程度避免了内容的交叉和重叠;在培养过程方面,“北体大”的招考方式更利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俄体大”的培养方式则更显灵活。启示性表现在:在教育思想和理念方面,“北体大”的全面发展观更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培养目标方面,“俄体大”富于针对性,更注重学生高层次品质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方面,“俄体大”模块化课程值得借鉴,凸显了个性化教育、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社会个人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特点;在质量评价方面,“俄体大”的法治化和主体性较为突出,“北体大”则注重对毕业生质量的长效跟踪与反馈。

淮盼盼,王金玄,金瑞华,刘玉静,张津格,宁芸光[3](2020)在《我国非全日制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设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我国非全日制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设置,为进一步规范非全日制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官网和非全日制护理硕士招生院校官网查找2020年相关招生信息进行统计。[结果]34所院校招收非全日制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各院校在地区、性质、级别方向分布不同,其中26所院校明确了招生方向,在具体的招生研究方向中各研究方向院校数量各异,以各类临床护理方向为主。[结论]非全日制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院校教育领域和临床资质认证方向可有效衔接,基于研究方向探讨具有专科特色的非全日制护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

王思涵[4](2021)在《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人类社会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科间的交叉和重叠越来越多,各个领域都需要更多的交叉学科人才。尤其在对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生命科学领域,近年来对医工交叉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增强前沿学科和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但是,我国在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实践时间较短、经验不丰富,还存在较多的挑战和问题。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对我国改进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围绕跨学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等相关领域进行了文献综述,并根据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提出了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框架。其次对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医学工程和医学物理学项目、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创新与设计项目、日本东北大学医学工程研究生院项目等3个国外案例,从培养过程、条件支撑、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到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然后对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团队、资源配置、制度规范6个维度实证分析了我国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在借鉴国外案例经验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尚不明晰;培养过程有待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质量保障不够健全,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的对策建议,包括明确培养目标,深化学科融合;改进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方式;整合教育资源,保障条件支撑;完善质量保障,健全培养机制。本文基于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框架,采用了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方法,深入探索了国外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经验,实证分析了我国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较为系统科学的结论。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唐萍,谭强,张瑞源,况桃,夏茵茵[5](2020)在《中国与英国MPH教育的比较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从2002年我国MPH正式招生至今,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培养质量不断提升,MPH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虽然MPH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我们继续学习、不断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完善的MPH培养模式。英国的MPH教育处于国际前列,MPH培养模式成熟。通过对中国与英国MPH所属学位类型、招生模式、培养方式和就业情况进行深入对比,明确英国MPH教育的优势之处,发现我国在MPH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去粗取精,为完善和优化我国MPH教育,加速实现我国MPH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层次、理念全球化、知识复合型的全球健康和公共卫生高级专门人才提出参考意见,以期满足公共卫生学科与实践发展新趋势和新需要。

王青青[6](2020)在《贵州省高校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职业结构变迁加速,传统职业淘汰快,新职业不断涌现,迫使人们处于持续不断的学习之中,催生了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的刚性需求。在本科生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更是成为规模扩张的主体,为在职人员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学历提升通道;其中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在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规模的扩大,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日益成为突出的问题。本研究以贵州省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质量的关键环节—高校培养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生源入口、培养过程、毕业监控等方面存在问题。首先是培养方案同质化;然后是录取时生源“异质性”混搭;以及对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资源投入少;然后是培养单位过程性管理的缺失;最后再毕业输出阶段存在着学生学习自我评价较低、监督和约束制度不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力度弱和相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关于贵州省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培养单位应对生源变化准备不充分、忽视培养方案有效制定、过程性管理的缺失、毕业输出监控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原因。为解决当前贵州省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尝试完善培养目标、生源入口、培养过程、毕业监控等方面的不足,保障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首先是重视生源入口的管理工作、合理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健全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辅助支持系统、加强过程性管理,以及完善毕业输出的监控机制。

夏岚(Akhmetgaleeva Sabina)[7](2020)在《中乌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以广东海洋大学与塔什干东方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竞争能力重要衡量标准,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各国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培养是各国发展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方式,建立更科学更健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各国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国家,双方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交流更有利于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更有利于两国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密切合作。中国高素质人才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拥有一批理论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强、科研创性能力强、社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无论是课程体系、奖助力度、基础设施都在不断的完善,并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乌兹别克斯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乌兹别克斯坦深受欧洲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欧洲国家特色,对于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在教育公平理论、教育实践理论等基础上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广东海洋大学(GDOU)和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TSIOS)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等内容进行调研分析,通过比较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入了解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最终结合相关理论,针对相关问题,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手段、奖励力度、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改善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第1章主要对选题背景、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考核模式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第2章对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分类进行界定,并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要素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对教育公平理论、教育实践理论的理论内涵和运用进行分析。第3章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要素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手段、奖励力度、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研究生培养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第4、5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以广东海洋大学和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为例,分别对两国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模式、奖助力度、基础设施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为后文对比分析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做好数据和案例支撑。第6章结合总体情况介绍和调研分析对两国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模式、奖助力度、基础设置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和调研分析、文本分析,从而对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中国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未分层界定、课程设置偏理论、新式教学方式缺乏、教学互动欠缺、考核手段力度不足、奖助激励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缺位的问题,而乌兹别克斯坦存在培养目标单调、课程设置不合理、考核主体范围狭窄、奖助重点领域缺位、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并发现课程设置不合理、考核手段单一、基础设施不足是两国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第7章针对中乌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两国完善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中国研究生培养中要精准界定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充实教学方式、健全考核手段、提升奖助力度,完善基础设施;而乌兹别克斯坦要注重外部考核、重点领域激励、完善内部配套措施、丰富教学课程、建立特色培养目标。

于珈懿[8](2020)在《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学术型与专业型两种学位体系并行的结构体系,而且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问题越来越突显。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国家,经过百年多的发展,专业学位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学位体系趋于完善,学科结构、层次结构较为合理,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培养“专业型学术人才”的范本。本文首先对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规模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实践主导的一种培养模式,本文构建了培养模式的基本模型,结合不同学科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了培养目标、主要的培养过程、项目支撑条件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总结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并得出对我国的启示。相比学术型学位,专业学位有着自身的优势。本研究发现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突出,明确区别于学术型学位,旨在培养实践型、专业型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专业性的培养模式完善,培养目标明确,各个培养环节都有着严格的把控,教育质量较高;专业学位项目组织有着极大自主性;专业学位与就业之间架起了衔接的桥梁,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且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2009年后我国专业学位体系逐渐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进入新时期,并取得了一些新成就。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不够。因此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急需完善学位体系,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创新培养模式,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专业学位与就业之间的衔接机制。

李季[9](2020)在《教育供给侧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高等教育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高等院校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输出地,高等教育人才结构是构筑我国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市场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结构转型升级一直备受各界关注。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旨在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活力。为实现良好的高校与市场之间供需动态平衡,增强优质供给,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必须适应国家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本研究将从教育供给侧的视角,探究我国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与人才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系,分别从人才个体结构、人才群体结构和人才社会结构三个大方面切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结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归因,针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探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改革的实践路径,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避免或减少高校毕业生一岗难求、用人单位无人可招等供需错位现象的发生,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人才结构与社会人才市场实际需求的适应性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力更强。

王辉[10](2020)在《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自设立已来,发展迅速,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培养单位均保持较快增长,为国家发展进步、民族复兴繁荣,培养了大批工程人才。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契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懂技术的高级工程师,而且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潜质,具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格局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法治意识、工程伦理意识和生态意识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大国工匠,因此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研究,完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十分必要,这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对深化当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有一定现实意义,为此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的相关概念、理论与思想进行了综述。(1)相关概念方面,如能力的概念与构成、素质的含义与特征;(2)理论基础方面,大工程观包括基本概述及其理论构成(大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工程伦理),胜任力理论涉及胜任力的定义、胜任力结构模型(胜任力基本模型、模型的构建方法);(3)工程教育思想方面,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工程教育思想。第二,对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1)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改革举措方面,发展历程包括工程硕士教育摸索期、起步期、稳定发展期、繁荣期等四个阶段,改革举措包括成立全国工程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新增工程领域准入制度、制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等;(2)我国工程硕士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与特征方面,分析了国务院、教育部等颁布的相关工程教育的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等政策文本,总结出培养目标强调应用性、课程设置强调基础性、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方式注重产学结合等四个特征;(3)工程硕士能力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概括出“培养定位矮化,价值认同不足,工程硕士的教育属性、目标缺乏理念支撑”、“课程设置雷同,双导师制虚设,工程硕士的理论、实践质量缺乏机制保障”、“技能实践匮乏,研发参与不足,工程硕士的职业胜任能力缺乏应有配套”等问题。第三,设计了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结构。(1)大工程观下的工程硕士能力素质结构设计方面,包括大类工程领域的四大划分依据(行业分类、职业分类、专业分类、学科分类)、七大类工程领域及三方面培养目标;(2)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工程硕士能力素质结构设计方面,包括确立依据(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胜任特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人才标准等),能力素质结构(两大知识要求、三大素质要求、五大能力要求)。第四,开展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结构的实证分析。(1)针对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研究方面,包括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结构探索(探索性因子分析、能力素质结构测量),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验证性因子分析及路径分析、观测变量与潜变量关系分析、外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Ordinal回归分析(平行线检验和模型拟合结果、Ordinal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2)对专家的深度访谈分析方面,含有访谈对象确立、访谈提纲设计和访谈结果分析等内容。最后,提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建议,以及本文研究总结。改革建议主要包括“注重工程伦理教育,强化现代工匠培育,提高工程职业素养”、“加强知识技能供给,完善双师指导机制,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对标职业胜任需求,鼓励开展研发应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等三大方面;研究总结包括研究局限及展望等。

二、非全日制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全日制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专业学位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理论基础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二)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
第二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稳步发展、积极探索阶段(1990-2008)
        二、快速发展、制度完善阶段(2009 年—今)
    第二节 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开端起步阶段(1997-2000)
        二、缓慢增长阶段(2001-2008)
        三、稳步发展阶段(2009-今)
第三章 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别与规模
        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布局与规模
        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第二节 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二、问卷调查
        (一)问卷编制
        (二)问卷样本情况
        (三)问卷信效度
        三、访谈调查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强
        (二)案例教学实施不到位
        (三)专业实践执行不力
        (四)学位论文训练不足
        (五)导师队伍建设不强
第四章 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教育理念滞后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系统意识不足
        二、缺乏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第二节 教育主管部门质量保障统筹力度不足
        一、教育统筹力度不足
        二、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力度不足
    第三节 高等学校诸多因素制约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
        二、案例教学存在短板
        三、专业实践资源匮乏
        四、学位论文训练不够重视
        五、导师队伍资源匮乏
    第四节 行业产业协同育人支持力度不足
第五章 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对策
    一、提高认识,树立全面、系统和协同的教育理念
        (一)行业产业提高协同性认识,坚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二)教育主管部门深化系统性认识,树立整体性的教育理念
        (三)高等学校提高全面性认识,秉持全面质量管理教育理念
    二、教育主管部门: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扭转重学术轻教学的观念,做好顶层发展规划设计
        (二)围绕行业需求优化布局,完善类别设置和布局结构
        (三)构建联合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创业课程实施平台
        (五)完善评价机制,推进职业资格衔接
        (六)强化政府行业协同,构建多元联动保障机制
        (七)完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强化督导落实与组织领导
    三、高等学校:全面育人,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明确培养目标,探索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职业能力素养
        (三)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落实好导师立德树人职责
        (五)坚持质量导向,保障学位授予质量
        (六)创新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
        (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八)完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一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生培养日益发展,但尚需不断完善
        (二)俄罗斯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独具特色
        (三)两所“顶尖”体育院校具有代表性,比较结果具有互鉴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培养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俄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历程的回顾
    一、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历程
        (一)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起步阶段(1949-1959)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独立探索阶段(1960-1966)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停滞与恢复阶段(1967-1985)
        (四)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稳步与快速发展阶段(1986 年以后)
    二、俄罗斯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历程
        (一)二战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况(1804-1945)
        (二)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研究生的培养(1946-1991)
        (三)苏联解体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1992-2002)
        (四)“博洛尼亚进程”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003 至今)
第三章 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要素分析
    一、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要素
        (一)教育思想与理念
        (二)培养目标
        (三)专业设置
        (四)课程体系
        (五)培养过程
        (六)质量评价
    二、俄罗斯国立体育、运动、青年与旅游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要素
        (一)教育思想与理念
        (二)培养目标
        (三)专业设置
        (四)课程体系
        (五)培养过程
        (六)质量评价
第四章 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分析
    一、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思想的比较
        (一)共性方面
        (二)差异方面
    二、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比较
        (一)总体目标定位一致
        (二)具体目标存在差异
    三、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比较
        (一)体育类专业设置差异较大
        (二)非体育类专业设置相似度较高
    四、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比较
        (一)学制与学分不同
        (二)课程设计不同
        (三)实践、科研活动占比不同
    五、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比较
        (一)招考方式有很大区别
        (二)培养方式大同小异
        (三)毕业及学位授予基本相同
    六、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价的比较
        (一)外部质量评价体系方面的异同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的异同
第五章 中俄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互鉴与启示
    一、互鉴方面
        (一)两所体育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具有较强互补性
        (二)两所体育院校培养过程各具特色
        (三)两所体育院校在质量评价方面各具特色
    二、启示方面
        (一)“北体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俄体大”培养目标针对性较强且注重学生高层次品质培养
        (三)“俄体大”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灵活性和系统性更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我国非全日制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设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非全日制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分布不均衡,绝大多数院校明确研究方向
    3.2 非全日制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方向以多方向临床护理知识或技能方向为主,体现学科专业化
    3.3非全日制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置兼具中医、信息、心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内容,体现学科融合性
4 小结

(4)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
        (二) 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研究
        (三) 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医工交叉
        (二) 研究生培养模式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理论
        (二) 系统科学理论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外高校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案例研究
    一、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的医学工程或医学物理学(MEMP)
        (一) 背景概况
        (二) 培养过程
        (三) 条件支撑
        (四) 统筹管理
    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的创新与设计项目(IDP)
        (一) 背景概况
        (二) 培养过程
        (三) 条件支撑
        (四) 质量保障
    三、日本东北大学医学工程研究生院项目
        (一) 背景概况
        (二) 培养过程
        (三) 条件支撑
        (四) 质量保障
    四、经验与启示
        (一) 培养目标明确,注重医工交叉专业人才培养
        (二) 医工交叉课程设置合理,科研实践训练扎实
        (三) 医工交叉条件支撑配套,集结全方位资源
        (四) 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第三章 国内高校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
        (一) 问卷概况
        (二) 问卷发放与回收
        (三)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二、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的实证分析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 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三) 医工交叉影响因素分析
        (四) 相关分析
    三、小结
第四章 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和提升建议
    一、国内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的问题
        (一) 培养目标尚不明晰
        (二) 培养过程有待完善
        (三)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四) 质量保障不够健全
    二、国内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 明确培养目标,深化学科融合
        (二) 改进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方式
        (三) 整合教育资源,保障条件支撑
        (四) 完善质量保障,健全培养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卷内备考表

(5)中国与英国MPH教育的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英MPH学位类型
2 中英MPH招生模式要素比较
    2.1 招生管理
    2.2 选拔方式
    2.3 生源结构
3 中英MPH培养方式的比较
    3.1 培养目标
    3.2 学习年限(学制)
    3.3 课程体系及内容要求
    3.4 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
    3.5 专业定向及管理
4 中英MPH就业情况对比
    4.1 毕业后就业方向
    4.2 就业现状
5 总结
附录

(6)贵州省高校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目标
    五、理论基础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六、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分析
    七、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状况
    一、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现状分析
        (一)数据分析
        (二)个案分析
        (三)小结
    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录取时的异质性生源“混搭”
        (二)培养目标同质化
        (三)缺乏对学生的资源投入
        (四)简约式的过程管理
        (五)结果监测缺乏严格度
第三章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问题原因分析
    一、应对生源变化准备不充分
        (一)招生计划主导下的任务式调剂
        (二)忽视生源复杂化
    二、忽视培养方案有效制定
    三、学生资源投入不足
    四、过程性管理的缺失
        (一)缺乏有效课程教学体系
        (二)缺乏有效师资队伍
        (三)忽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四)日常管理意识的缺失
    五、结果监测机制不完善
        (一)学生认知存在不足
        (二)结果监测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贵州省高校完善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的相关建议
    一、重视生源入口管理工作
    二、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三、健全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支持系统
        (一)完善非全日制教育硕士激励制度和资助制度
        (二)提高培养单位质量保障主体意识
    四、完善过程管理工作机制
        (一)优化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及教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五、完善结果监测机制
        (一)进一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
        (二)细化毕业标准
        (三)完善内部管理评估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调查问卷
附件2:访谈提纲
致谢

(7)中乌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以广东海洋大学与塔什干东方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人才培养模式
        2.1.2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
        2.1.3 研究生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公平理论
        2.2.2 教育实践理论
3 中乌两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一般情况分析
    3.1 中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一般情况分析
        3.1.1 培养目标
        3.1.2 培养层次
        3.1.3 培养类型
        3.1.4 课程设置
        3.1.5 专业实践
        3.1.6 外部协作
    3.2 乌兹别克斯坦高校研究生培养一般情况分析
        3.2.1 培养目标
        3.2.2 培养层次
        3.2.3 培养类型
        3.2.4 课程设置
        3.2.5 专业实践
        3.2.6 外部协作
4 中国典型调研分析——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
    4.1 问卷调查主要内容
        4.1.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1.2 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情况
        4.1.3 高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情况
        4.1.4 高校研究生的教学模式情况
        4.1.5 高校研究生的考核模式情况
        4.1.6 高校研究生的奖助力度情况
        4.1.7 高校研究生的基础设施情况
    4.2 个案访谈: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个案访谈
        4.2.1 案例一: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境—学生自主意识不足
        4.2.2 案例二: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制约—已有教学模式限制
        4.2.3 案例三:研究生培养未来的方向—创新社会人才理念
    4.3 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5 乌兹别克斯坦典型调研分析——以塔什干东方大学为例
    5.1 问卷调查:东方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问卷调查
        5.1.1 培养目标
        5.1.2 课程设置
        5.1.3 教学方式
        5.1.4 考核手段
        5.1.5 奖助力度
        5.1.6 基础设施
    5.2 个案访谈:东方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个案访谈
        5.2.1 案例一:研究生培养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5.2.2 案例二:研究生培养教学方法—互动实践应用
        5.2.3 案例三: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多元模式结合
    5.3 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6 中乌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及问题分析
    6.1 中乌比较分析
    6.2 中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6.2.1 培养目标未分层界定
        6.2.2 课程设置偏理论
        6.2.3 教学模式落后化
        6.2.4 考核手段力度不足
        6.2.5 奖助激励程度低
        6.2.6 基础设施建设缺位
    6.3 乌兹别克斯坦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6.3.1 培养目标实践结合度低
        6.3.2 课程设置不合理
        6.3.3 教学方式互动不足
        6.3.4 考核主体范围狭窄
        6.3.5 奖助领域重点弱化
        6.3.6 配套设施保障缺乏
7 改善中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7.1 中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7.2 乌兹别克斯坦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7.2.1 设定特色培养目标
        7.2.2 深化培养课程改革
        7.2.3 丰富培养教学方式
        7.2.4 加强外部考核力度
        7.2.5 强调重点领域激励
        7.2.6 改善内部配套支撑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高校教师访谈大纲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拟突破的难题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专业取向: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一、职业需求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
        (一)萌芽时期
        (二)形成时期
        (三)成熟时期
        (四)完善时期
    二、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
    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
第二章 实践能力: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着力点
    一、培养目标:专业实践能力
    二、培养过程:强化实践能力
        (一)重视前期实践经验:招生机制
        (二)围绕实践能力:课程设置
        (三)实践能力检验:专业实践
        (四)倾向实践:毕业要求
    三、双导师:支撑条件
        (一)吸纳实践导师
        (二)项目制实施织
    四、多元质量保障
        (一)外部质量保障
        (二)内部质量保障
第三章 异而优: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专业性明确
    二、培养方式多元化
    三、专业项目管理灵活
    四、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
    五、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相衔接
第四章 实现专业性: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不足之处
    三、美国模式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突出专业学位的专业性,明确培养目标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实践
        (三)重视市场的作用,完整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9)教育供给侧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六、研究思路
第一章 供给侧结构与高等教育人才结构的关系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对高等教育人才结构的内在联系
        一、供给侧结构与人才个体结构的联系
        二、供给侧结构与人才群体结构的联系
        三、供给侧结构与人才社会结构的联系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改革对高等教育人才结构的作用
        一、提升人才个体结构综合素质
        二、推动人才群体结构健康发展
        三、促进人才社会结构协同共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结构的现状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设计
        三、调查实施
        四、问卷信度与效度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二、高校学生运行趋势分析
        三、市场需求整体趋势分析
        四、高等教育人才个体结构分析
        五、高等教育人才群体结构分析
        六、高等教育人才社会结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个体结构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群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社会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结构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
        二、社会层面
        三、企业层面
        四、高校层面
        五、个人层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人才结构改革的有效路径
    第一节 高等教育人才个体结构的改革
        一、知识结构
        二、素质结构
        三、智能结构
    第二节 高等教育人才群体结构的改革
        一、年龄结构
        二、性别结构
    第三节 高等教育人才社会结构的改革
        一、科类结构
        二、形式结构
        三、布局结构
        四、层次结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能力的概念与构成
        2.1.2 素质的含义与特征
        2.1.3 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大工程观理论
        2.2.2 胜任力理论
    2.3 工程教育思想
        2.3.1 美国工程教育思想
        2.3.2 欧洲工程教育思想
        2.3.3 日本工程教育思想
第3章 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现状
    3.1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改革举措
        3.1.1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改革举措
    3.2 我国工程硕士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与特征
        3.2.1 我国工程硕士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
        3.2.2 我国工程硕士能力素质培养的特征
    3.3 工程硕士能力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培养定位矮化,价值认同不足,工程硕士的教育属性、目标缺乏理念支撑
        3.3.2 课程设置雷同,双导师制虚设,工程硕士的理论、实践质量缺乏机制保障
        3.3.3 技能实践匮乏,研发参与不足,工程硕士的职业胜任能力缺乏应有配套
第4章 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结构设计
    4.1 大工程观下的工程硕士能力素质结构
        4.1.1 大类工程领域的划分依据
        4.1.2 大类工程领域及培养目标
    4.2 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工程硕士能力素质结构
        4.2.1 工程硕士能力素质结构的确立依据
        4.2.2 我国工程硕士能力素质结构的构建
第5章 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结构实证分析
    5.1 研究生问卷调查研究
        5.1.1 能力素质结构探索
        5.1.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1.3 Ordinal回归分析
    5.2 专家深度访谈分析
        5.2.1 访谈对象确立
        5.2.2 访谈提纲设计
        5.2.3 访谈结果分析
第6章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建议
    6.1 注重工程伦理教育,强化现代工匠培育,提高工程职业素养
    6.2 加强知识技能供给,完善双师指导机制,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6.3 对标职业胜任需求,鼓励开展研发应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第7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非全日制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研究[D]. 李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D]. 李再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我国非全日制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设置分析[J]. 淮盼盼,王金玄,金瑞华,刘玉静,张津格,宁芸光. 护理研究, 2020(23)
  • [4]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 王思涵.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中国与英国MPH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 唐萍,谭强,张瑞源,况桃,夏茵茵.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0(06)
  • [6]贵州省高校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D]. 王青青.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7]中乌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以广东海洋大学与塔什干东方大学为例[D]. 夏岚(Akhmetgaleeva Sabina).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3)
  • [8]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 于珈懿.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教育供给侧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结构研究[D]. 李季.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10]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D]. 王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非全日制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