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心理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微[1](2020)在《衡水市hp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文中指出学困生的转化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教育转型的必然过程,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全体学生,学生只有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才可以实现多方面的进步。所以现阶段针对学校中存在的学困生的学习转化工作,是目前最紧要的研究问题,学困生的有效转化将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提升以及我国的教育综合实力的提高。衡水hp小学在建校45年来,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及教学经验,在以往的教学历程中,学困生问题是一个一直困扰各年级教师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既有助于提升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学困生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文化成绩差、缺乏良好行为习惯、性格自卑胆怯、不善于和同学老师交流等。而学困生情况的愈演愈烈不仅对学生的正常身心发育产生影响,而且对于学生正常心理成长、课程的学习以及教师教学进度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引起学生学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班主任及各科目老师的教育因素、学生家长的教育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学校管理方面,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现阶段普遍接受的应试教育很注重对孩子的智力教育,但单纯地追求智力教育无法激发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主攻程序化的课本理论知识教育,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最终使学生厌倦学习;教师能力的影响,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习率而放弃学习落后的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这使得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变得更糟;家庭方面,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与想法都各有差异,家长的教育方式和重视程度,都会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改变。学生自身因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支持学习的整个过程,没有好学习策略来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导致所掌握的知识量越来越少,最终形成学困生。

秦瑾若[2](2019)在《基于MOOC的大学生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具备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既是知识经济时代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高校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质量的关键。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学生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不适应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态度不积极、自身学习能力不足、学习环境的不适应、难以将线上与线下内容相结合、学习交流缺乏等方面。所以,探索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干预方案,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已经成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干预”这一主题,探究了四个核心问题:(1)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由哪些部分组成?如何测量大学生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2)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3)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这些因素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效应如何?(4)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系统干预措施如何设计?干预效果如何?如何进一步优化?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综合利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扎根理论、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确定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组成。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通过文献梳理、学生访谈与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组成。首先,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组成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交流、学习环境与身心健康六个部分。其次,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教学、学习支持、MOOC平台与课程内容质量六个方面。(2)编制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量表。在确定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基本组成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编制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量表。(3)构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六个影响因素均对学习适应性具有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显着影响,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237。学习自我效能感既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显着影响,又通过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影响,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397。教师教学分别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习支持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效应,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459。学习支持既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显着影响,又通过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影响,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611。MOOC平台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显着影响,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481。课程内容质量分别通过MOOC平台、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效应,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280。(4)设计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在理论基础、相关研究启发的基础上,根据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本研究设计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包括三个主要层次结构,从上至下分别为干预理念、干预策略和活动设计。首先,干预理念包括“内外兼顾,统筹全局”、“以人为本,民主和谐”、“互动交流,协作共赢”、“技术驱动,促进建构”四个方面。其次,干预策略包括教师层面、学生自身层面和课程资源层面三个部分。最后,活动设计方面,将干预理念与干预策略有机融入到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协作学习以及线上深化学习中。(5)验证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实施效果,并进行修正。根据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式课程,本研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检验干预的有效性。通过三轮迭代实验,分析学生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表现,根据每一轮的实施效果,对干预模型及其应用进行了反思与改进。干预模型效果验证发现:①过程性表现,线上方面,学生讨论次数逐渐增加,主动提问等讨论内容占比逐渐提高。线下方面,学生言语占比逐渐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与质量有所提高,主动提问的次数逐渐增多,高投入行为的持续时间和占比逐渐增多,非投入行为占比逐渐减少。②结果性表现,在多轮的干预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单元知识掌握水平和反思水平在逐渐提高。本研究的创造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形成了基于MOOC的大学生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成果。(1)理论层面。探索界定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概念,编制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量表,构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习适应性的理论体系;设计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拓宽了学习适应性的干预理论与方法。(2)实践层面。根据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开展三轮教学实践,从学生过程性表现和结果性表现两方面对干预模型的效果进行验证。并根据每一轮的实施效果,对干预模型及其应用进行了反思与改进,以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智晶晶[3](2019)在《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才可以引导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纵观学界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但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依然存在时效性弱化、认知性减弱、吸引力削弱、接受力降低、践行力变弱等问题。因此,研究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时代的伟大背景,首先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主要介绍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模式以及受众心理特征。此外,阐述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包括新时代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加新思想、新速度、新手段、新阵地,挑战包括西方话语挤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话语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流行文化解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接着从现实角度出发论述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困境:话语主体保守造成主流意识形态时效性弱化、话语创新不足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性减弱、话语方式落后致使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削弱、受众群体极化引起主流意识形态接受力降低、话语效果不佳引致主流意识形态践行力变弱。最后,阐述了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具体建构路径包括:提高主体能力,形成战斗力强的话语队伍、更新话语内容,创建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创新话语方式,搭建多向互动的话语平台、贴近话语受众,营造理性发声的话语氛围、增强话语效果,建设同向同行的育人环境。

柴雅婷[4](2019)在《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南昌市四所高校的校园琴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强,尤其在音乐文化方面倍受追捧。在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引导下,社会音乐文化发展迅猛,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得到蓬勃发展,随之涌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通过自身多年从事大学校园琴行的经营与管理,对已呈现的问题感触尤深,引发笔者对本论文的研究探讨。随后,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发现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关于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的系统调查以及理论研究极为稀缺。笔者期望通过此次调查研究为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笔者以南昌市四所不同性质的高校校园琴行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其管理者、授课教师以及学员进行了访谈、问卷式调查,并对相关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力图更全面的了解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文章通过对南昌市四所高校校园琴行的教育对象、师资情况以及机构自身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如:高校校园琴行管理制度的匮乏、经营管理的“功利性”、对教师、教学监管的不利,以及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视等。由此引发笔者关于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些深入性思考,并提出几点对策。第一,加强社会、学校对高校校园琴行的干预作用;第二,完善高校校园琴行自身的管理机制建设;第三,提升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更新教学模式;第四,充分调动学员在高校社会音乐教育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廉僖[5](2019)在《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技术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职业教育作为与国民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时代又赋予了它新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各项政策,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现实存在的一些情况是,在培养高水平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学生隐性逃课的情况,即学生来到教室上课,但只是身体坐在教室里,思维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做着与课堂教学没有关系的事情。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的行为危害极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将大打折扣,教师课堂教学热情受到打击,导致其积极性下降,这些都将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然而,隐性逃课的现象却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已有研究从各方面对隐性逃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就研究数量来说,研究偏少,不仅是对隐性逃课的研究数量偏少,对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数量也极有限。就研究内容来说,对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并没有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考虑,忽视了高职教师、学生的特殊性,忽视了高职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导致研究结果缺乏关于高职院校隐性逃课的针对性。因此,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在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四川省两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法对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状况进行深入了解。研究制定了《理论课课堂观察记录表》和《实验实训课课堂观察记录表》,共对六节课进行课堂观察,分别对学生和教师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记录。研究制定了针对学生的《隐性逃课调查问卷》,分别发放于两所高职院校中的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并对有效回收的370份问卷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也制定了针对学生、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对10名学生、5名任课教师、3名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通过调研发现,当学生不想听课时,超过六成的学生会出现隐性逃课情况。理论课和实践课上有半节课以上的时间出现隐性逃课的学生比例在三分之一左右。高职院校中隐性逃课最严重的课程类型是公共选修课。超过六成的高职院校学生认为隐性逃课原则上不对,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大部分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的行为没有采取较严格的管理手段,有一部分教师对这种现象置之不理。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的方式较多,但多为消遣娱乐型。在归因上,大部分学生认为,出现隐性逃课的原因在学生自身,另外也有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原因,而教师则认为,有来自各方面的原因。研究对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从学生、教师、高职院校自身、社会这四个角度。基于对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原因的分析,相应地,从学生、教师、高职院校自身、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改善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状况的建议。

巨雅琼[6](2019)在《兰州地区四所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对外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建设发展,处于中国和中亚地区交通要道上的甘肃省会城市兰州,迎来了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发展的大好契机。近年来,来华留学的人数急剧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更是纷纷选择兰州作为学习的重要地方,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合作加深,生源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成为新的热点,所以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兰州地区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目前能检索到的研究甘肃省留学生汉语教学情况的文章屈指可数,其中研究“兰州地区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的文章一篇都没有。兰州地区留学生相对集中在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四所高校,笔者对这些高校20位教师、157位留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校图书馆、院资料室及相关网络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本篇论文对兰州地区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从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从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基本情况入手,包括校方政策、教学机构设置、师资状况、生源情况进行了访谈,对四所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从宏观上进行全面展示、对比、分析,为下一步研究打好坚实基础。第二部分在对四所高校汉语教学基本情况掌握的前提下,对兰州地区高校留学生汉语最重要的阵地——课堂教学,从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展开,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出发发放调查问卷并对有效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汉语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满意度等,通过图表、结合第二语言相关理论就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的多角度分析,全经纬展示四所高校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的全貌和优劣势。第三部分对兰州地区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相关情况进行了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包括教学设施状况、文化活动开展、留学生管理、奖学金政策四个方面,作为对前面两部分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努力做到把影响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因素都考虑到、写入论文中,从而使对兰州地区高校汉语教学研究全面、综合。第四部分通过选取我国东部、中部的四所高校从教学机构、师资状况等方面与兰州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凸显出在全国范围内,兰州地区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定位。综合上述四部分的归纳分析、数据统计,由具体的教学情况出发,将其放在甘肃兰州千年深厚文化的背景下,上升提炼出本地区留学生汉语教学的政策、地域、文化优势。通过对前文的深入思考分析,本着促进兰州地区留学生汉语教育的目标,发扬甘肃本土文化,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宗旨,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交流,找出制约本地区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发展的瓶颈;结合四所高校实际,从细处、小处入手,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其发展思路,切实提高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水平,丰富第二课堂,完善不足之处,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兰学习,让甘肃省留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全国平均增长率,促进兰州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迈上新台阶。

徐子唯[7](2019)在《学生评教偏差行为及影响因素探索 ——以M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学生评教是教育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直接反映与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路径,各高校广泛的教育实践都证明了它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虽然评教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由于学生认知与偏差行为、评教手段的局限性等因素,评教的指标内容、方式方法与结果运用却经常遭到质疑。因此,本文聚焦于大学生评教偏差行为的研究,希望通过探索影响大学生评教偏差行为的影响因子提出干预大学生偏差行为的相应对策。笔者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此了解M大学学生对于评教的认知现状与行为表现,基于调查数据分析M大学学生群体在评教中产生偏差行为的内在结构因子并测量其偏差程度,尝试用因果推论理论解释学生产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与M大学的学生代表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交流,座谈主题围绕当前M大学学生评教活动中的不良行为、心理过程和改进方法,以访谈材料作为问卷调查数据的补充与支撑;最后,通过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探析影响学生评教偏差行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评教存在以下四种偏差行为,分别为认识不清消极评教、“善意”趋高评教、学生排斥随意评教、“恶意”趋低评教。(2)组织约束和人际冲突能正向预测四种偏差行为,是影响大学生评教偏差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对四种偏差行为的影响差异较大。(3)本文中组织约束主要包括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组织设计缺陷、信息反馈不畅等子因素;人际冲突主要指“教师对学生评教的不当干预”。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条对应学生评教偏差行为的干预对策,以期纠正学生在评教中的偏差行为,提高评教的客观性、科学性:(1)营造和谐、积极的评教文化;(2)构建时间自由、形式多样、更具科学性的评教体系;(3)构建公开透明的评教机制。

李智芳[8](2018)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T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本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安置就业岗位这一表层问题发展到如何解决质量就业的深层思考。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中占据重要部分的工科女大学生,由于其涉及工科类别与性别差异这两个独特性,其研究更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立意,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所取得的成果的归纳,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基本性认知,从中寻找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论文所研究问题试图依据工科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就业现状、就业背景、就业条件等视角,通过研究涉及衡量就业核心要素的就业率、就业期望、岗位匹配、性别歧视等指标,全面从学生自身、学校、企业雇主、社会四大领域进行系统认知与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形成针对求职者个人、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教学变革、雇主用工、社会法规制定等四大主题的基本性解决对策方案或举措及建设性的建议。论文针对就业学生自身问题,建议调整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多岗位及未来岗位转化的需要;针对院校,建议细化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特别是要强化工科女大学生的指导活动,开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深化教育教学内涵的质量变革,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培养;针对企业雇主,建议增强社会责任感、构建校企联动的培训与用工机制、实施男女平等的招聘理念;针对社会环境,建议落实与完善保护女性的政策法规,形成男女平等的社会舆论氛围与更加细化的法规。

王鑫[9](2016)在《H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研究 ——基于组织变革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在H省,作为承载本省大众化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公立新建本科院校共有B学院、D学院、H学院、S学院、J学院和G学院等6所。这6所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随着该省经济社会结构性转型发展,“先天性”办学基础薄弱的新建本科院校,都面临着就业率持续低迷的困境。困境的出现要求这些大学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致力于教学质量改进,以求新的发展。教学质量是大学组织系统的“涌现性”表征,即大学教学运行系统中各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以组织变革的视角研究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是从根源上解决教学质量改进问题的基本路径之一。目前,对于以组织变革的视角研究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的问题,尚无严谨的理论支持,有效的经验也不多。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将填补H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领域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为其他省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参考。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与问卷调查,对H省5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进行了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大学存在着人才培养理念社会适应性不足与同质化、课程设计与实施陈旧化、有效课堂教学建构性生成滞后、信息技术使用不当、组织结构制约教学发展、教学领导与组织文化尚需强化与改进等诸多现实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在组织变革和质量改进相关理论基础上,本研究进行了组织因素归因分析,并提出了选择差异化教学发展新战略、增强教学技术力、强化有效教学领导、优化组织结构和创新组织文化等五个方面的教学质量改进策略,以期实现教学质量的切实改进。

杨慧[10](2015)在《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受到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改变了高校在本国内部形成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状况,使高等学校自身与国际环境之间形成了一个沟通的网络。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一切,归根到底离不开高素质和高效率的教师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高等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国际水平接轨的主要策略。高校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其中聘请外籍教师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最便捷的做法,而能否建立一支科学、合理、高效的外籍教师队伍,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高校外籍教师队伍建设状况如何,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怎样完善管理工作,进而提升外籍教师管理效率,是高校外籍教师管理人员无法回避的问题。高校外籍教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活动过程,涉及高校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各种事务。随着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环境、对象、内容、方法、手段等发生显着变化,传统管理方式的不完善造成外籍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至今尚无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使高校外籍教师管理遭遇“被忽视”与“空心化”的命运。这既有历史传承的因素,又有现实制约的因素。破解高校外籍教师管理诸多现实困境,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必须进行理性的反思,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着重对管理要素进行识别与完善,进一步优化配置高校外籍教师管理资源,不断提高外籍教师管理实效。这是本文立足于现实展开研究的意义之所在。系统管理理论提出整体优化的管理新方法,是一个以系统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凸显了高校深化改革中要注重系统或组成部分之间关联性的意义。对管理要素进行识别是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发展的前提,确定影响高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之后,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点,然后有针对性地介入,进而提升管理效率。系统管理理论强调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系统是由各个要素结合而成的,从而能够完成特定的功能。基于此,本研究将系统管理理论中关于管理要素的理论应用到高校外籍教师管理领域,对高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界定与本文相关的核心概念,包括高等学校外籍教师、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以及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实现了研究问题的创新。第二,除了运用文献研究法与历史分析法以外,还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实证调研,以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掌握高校内部外籍教师教务行政、外事行政、后勤行政管理内容,结合国家外国专家局等高校外部主管部门的管理情况,全面探析高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现状,突出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第三,本研究的内容创新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历史的视角,首次对我国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发展进行阶段性划分,梳理了满清政府时期、民国政府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历史跨越,为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工作从经验化转向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在系统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围绕高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提出了科学的目标设计与时代价值彰显,常态化的社会心理调适,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机制以及建设信息化与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等对策建议,对于提升高校外籍教师管理效率,合理配置高校外籍教师管理资源,乃至确保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系统良性运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心理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心理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衡水市hp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衡水市hp小学
        1.2.2 学困生
        1.2.3 学习能力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衡水hp小学的发展状况
    2.1 衡水hp小学的历史
    2.2 衡水hp小学的现状
        2.2.1 衡水hp小学的办学与特色
        2.2.2 衡水hp小学的教学及成绩
        2.2.3 衡水hp小学的师资及构成
        2.2.4 衡水hp小学的管理及成效
第三章 衡水hp小学学困生的现状
    3.1 衡水hp小学学困生的规模与分布
        3.1.1 学困生判断标准
        3.1.2 学生规模分布
    3.2 学校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管理
        3.2.1 学校对学困生的转化重视度不够
        3.2.2 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管理不足
    3.3 教师关注不够,指导能力不足
        3.3.1 部分教师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注度
        3.3.2 部分教师教学指导能力不足
    3.4 学困生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方法不善
    3.5 家庭亲子关系不好,育儿能力欠缺
        3.5.1 部分监护人的缺位与失责
        3.5.2 父母缺少重视教育的意识
        3.5.3 普遍缺乏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四章 衡水hp小学学困生的成因
    4.1 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
        4.1.1 学校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注
        4.1.2 学校对教师培训不足
    4.2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4.2.1 教师缺少对学困生的关注
        4.2.2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水平不高
    4.3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3.1 家庭教育不得当
        4.3.2 家庭氛围不和睦
    4.4 学生自身缺乏主观能动性
        4.4.1 学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4.4.2 学困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五章 衡水hp小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5.1 学校加强学困生管理
        5.1.1 丰富教学设计,改变僵化教学
        5.1.2 关心留守儿童,鼓励学生参与
        5.1.3 改善学习环境,屏蔽不良信息
        5.1.4 加强沟通感化,重建学生信心
    5.2 教师提高教学指导能力
        5.2.1 强化师德师风,发扬奉献精神
        5.2.2 实施差异教学,重视因材施教
        5.2.3 尊重鼓励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5.2.4 联合家长学校,打破封闭教育
    5.3 家长积极参与学困生监管
        5.3.1 家长监管到位,重视孩子教育
        5.3.2 注重习惯培养,鼓励自主学习
        5.3.3 转变教学方式,提升转化效率
        5.3.4 构建和谐氛围,营造良好环境
    5.4 学生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5.4.1 遵循教师引导,培养学习兴趣
        5.4.2 勇敢正视弱科,克服学习恐惧
        5.4.3 运用科学方法,克服焦虑心态
        5.4.4 积极参与活动,拉近彼此距离
        5.4.5 养成良好习惯,逐步提升成绩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基于MOOC的大学生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诉求
        1.1.2 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质量的诉求
        1.1.3 现实问题:解决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诉求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MOOC
        1.4.2 混合式学习
        1.4.3 学习适应性
        1.4.4 混合式学习适应性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混合式学习研究概况
    2.2 技术支持的学习适应性研究现状
        2.2.1 技术支持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概貌
        2.2.2 技术支持的学习适应性研究的核心主题
    2.3 总结与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分布式认知理论
        3.1.1 分布式认知理论概述
        3.1.2 分布式认知理论的主要应用
        3.1.3 分布式认知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2 社会学习理论
        3.2.1 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3.2.2 社会学习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3.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问题的细化与聚焦
    4.3 研究内容
    4.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4.4.1 研究思路
        4.4.2 研究方法
    4.5 研究对象与研究环境
        4.5.1 研究对象
        4.5.2 研究环境
第5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组成变量的提出
    5.1 基于理论梳理的变量试拟
        5.1.1 学习适应性组成变量试拟
        5.1.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变量试拟
    5.2 基于访谈的变量试拟
        5.2.1 实施基础
        5.2.2 访谈具体设计
        5.2.3 资料具体分析
    5.3 理论梳理与访谈结论的总结
        5.3.1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组成总结
        5.3.2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组成总结
    5.4 专家咨询
        5.4.1 专家团队
        5.4.2 第一轮专家咨询——深度访谈
        5.4.3 第二轮专家咨询——专家问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量表编制与因素确定
    6.1 学习适应性量表的编制
        6.1.1 主要测量题项的初始设计
        6.1.2 学习适应性量表的试测与修订
        6.1.3 学习适应性量表的正式确定
    6.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6.2.1 主要测量题项的初始设计
        6.2.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的试测与修订
        6.2.3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的正式确定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7.1 调查研究设计
    7.2 大学生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基本情况分析
    7.3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7.3.1 影响因素模型假设
        7.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设计
    8.1 理论探索
        8.1.1 理论基础给予的启发
        8.1.2 相关研究给予的启发
        8.1.3 影响因素作用关系赋予的要求
    8.2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设计
        8.2.1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总体层次结构设计
        8.2.2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分项设计
        8.2.3 学习适应性初始干预模型的形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验证
    9.1 基本情况
        9.1.1 参与者
        9.1.2 实施课程
        9.1.3 实施环境
    9.2 行动研究设计
        9.2.1 设计思路
        9.2.2 设计内容与具体时间安排
    9.3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应用
        9.3.1 干预策略的实施
        9.3.2 课程资源建设
        9.3.3 学习活动设计
    9.4 干预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9.4.1 数据的收集
        9.4.2 数据的处理工具
        9.4.3 数据的具体分析
    9.5 行动研究实践
        9.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9.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9.5.3 第三轮行动研究
    9.6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验证的小结
        9.6.1 理论探索
        9.6.2 实践效果
    9.7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修正与完善
        9.7.1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进一步修正的建议
        9.7.2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形成
第10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
        10.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0.1.2 研究的创新点
    10.2 研究的不足
    10.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过程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主流意识形态
        2.1.2 话语权
        2.1.3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2.2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
        2.2.1 话语主体
        2.2.2 话语内容
        2.2.3 话语方式
        2.2.4 话语受众
        2.2.5 话语效果
第3章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模式与受众心理分析
    3.1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模式
        3.1.1 初始型模式
        3.1.2 互动型模式
        3.1.3 巩固型模式
    3.2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受众心理分析
        3.2.1 大学生参与意识彰显,政治要求民主化
        3.2.2 大学生群体意识增强,情感诉求圈层化
        3.2.3 大学生表达意识突出,话语方式流行化
        3.2.4 大学生认知意识不足,内容关注浅表化
第4章 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机遇和挑战
    4.1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机遇
        4.1.1 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加新思想
        4.1.2 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拓展新阵地
        4.1.3 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高新速度
        4.1.4 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新手段
    4.2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4.2.1 西方话语挤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4.2.2 网络话语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4.2.3 流行文化解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5章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困境
    5.1 话语主体保守造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时效性弱化
        5.1.1 话语主体结构失衡
        5.1.2 话语主体信息滞后
    5.2 话语创新不足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性减弱
        5.2.1 话语内容重复性较多
        5.2.2 话语内容突破性较弱
    5.3 话语方式落后致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削弱
        5.3.1 话语传播平台缺乏互动性
        5.3.2 传统教育方式缺乏交流性
    5.4 受众群体极化引起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接受力降低
        5.4.1 “沉默螺旋”的负面效应
        5.4.2 话语意见领袖引导不当
    5.5 话语效果不佳引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践行力变弱
        5.5.1 学科各自为政共振缺失
        5.5.2 教师协同育人标准缺失
第6章 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6.1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原则
        6.1.1 政治导向原则
        6.1.2 以人为本原则
        6.1.3 开放创新原则
        6.1.4 双向互动原则
    6.2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6.2.1 提高主体能力,形成战斗力强的话语队伍
        6.2.2 更新话语内容,创建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
        6.2.3 创新话语方式,搭建多向互动的话语平台
        6.2.4 贴近话语受众,营造理性发声的话语氛围
        6.2.5 增强话语效果,建设同向同行的育人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南昌市四所高校的校园琴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调查法
        1.4.2 文献分析法
        1.4.3 案例研究法
        1.4.4 比较分析法
        1.4.5 访谈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高校
        1.5.2 琴行
        1.5.3 高校校园琴行
        1.5.4 社会音乐教育
第2章 南昌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2.1 高校校园琴行背景概述
        2.1.1 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兴起背景解读
        2.1.2 南昌市四所高校校园琴行背景陈述
    2.2 南昌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设计及实施
        2.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2.2.2 授课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的制作
        2.2.3 负责人与经营者—访谈提纲的制作
    2.3 南昌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2.3.1 教育对象情况调查
        2.3.2 师资情况调查
        2.3.3 培训机构情况调查
第3章 影响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归因分析
    3.1 高校校园琴行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 经营管理的“功利性”
        3.1.2 收费混乱无序
        3.1.3 宣传与后期维护的滞后性
        3.1.4 管理制度杂乱无章
    3.2 高校校园琴行教师与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 教师学历与教学资历的参差不齐
        3.2.2 教师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3.2.3 部分教师价值观的急功近利
        3.2.4 教学对象的局限性
        3.2.5 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不完善
        3.2.6 教学教材的不明确
    3.3 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3.3.1 兴趣的缺失
        3.3.2 学习目标的不明确
        3.3.3 情感、情绪的消极
        3.3.4 意志力的匮乏
第4章 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对策
    4.1 加强社会、学校对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的干预作用
        4.1.1 重视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对社会音乐学习的诉求
        4.1.2 加强对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
        4.1.3 加强社会、学校对高校校园琴行的资源整合和整体调控
    4.2 完善高校校园琴行自身的管理机制建设
        4.2.1 削弱高校校园琴行经营管理的“功利性”
        4.2.2 制定高校校园琴行内部管理制度
        4.2.3 规划高校校园琴行的宣传方式,与时俱进
        4.2.4 乘“互联网”之风破“万里”浪
        4.2.5 增加对高校校园琴行的经费投入
    4.3 提高高校校园琴行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原则
        4.3.1 规范高校校园琴行教师聘用制度
        4.3.2 改善高校校园琴行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
        4.3.3 完善高校校园琴行教师的教学原则
    4.4 调动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社会音乐教育的主观积极因素
        4.4.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4.2 明确目标,坚定不移
        4.4.3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
        4.4.4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5)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
        1.1.2 高职课堂中隐性逃课现象普遍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的相关研究
        1.2.2 国外的相关研究
        1.2.3 评价与反思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高职院校
        1.3.2 逃课与显性逃课
        1.3.3 隐性逃课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2.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问题的分析基础
    2.1 开展教育活动的要素
    2.2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教育活动各要素
3.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设计
    3.2 调查实施
    3.3 调查结果
        3.3.1 高职院校学生显性逃课的频率
        3.3.2 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的时长
        3.3.3 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的课程类型
        3.3.4 高职院校学生对隐性逃课的态度及情感体验
        3.3.5 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隐性逃课的反应
        3.3.6 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的方式
        3.3.7 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的学生归因
4.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
    4.1 高职院校学生因素
        4.1.1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动机水平偏低
        4.1.2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4.1.3 高职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状况
    4.2 高职院校教师因素
        4.2.1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参差不齐
        4.2.2 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力不强
        4.2.3 高职院校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4.3 高职院校自身因素
        4.3.1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有待明晰
        4.3.2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4.3.3 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有待更新
        4.3.4 高职院校的师生评价有待改良
        4.3.5 高职院校课堂管理有待优化
        4.3.6 高职院校实训建设有待加强
    4.4 外部社会环境因素
        4.4.1 社会固有的观念降低了学生对高职学习的认同感
        4.4.2 社会发展使高职院校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依赖度降低
5.改善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的建议
    5.1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
        5.1.1 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
        5.1.2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指导
        5.1.3 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人生目标
    5.2 优化高职院校教师引导作用
        5.2.1 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
        5.2.2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课堂管理水平
        5.2.3 高职院校教师要欣赏、激励、肯定学生
        5.2.4 通过研修培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
    5.3 改进高职院校学校支持工作
        5.3.1 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自身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5.3.2 完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
        5.3.3 改良高职院校师生评价方式
        5.3.4 高职院校采取有效的课程管理措施
        5.3.5 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建设
    5.4 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兰州地区四所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其他地区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研究
        1.3.2 甘肃省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研究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 兰州地区四所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
    2.1 兰州地区四所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基本情况调查
        2.1.1 校方政策
        2.1.2 教学机构设置
        2.1.3 师资状况
        2.1.4 留学生生源
    2.2 兰州地区四所高校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调查
        2.2.1 教学方案
        2.2.2 教学内容
        2.2.3 教学方法
        2.2.4 教学效果
    2.3 兰州地区四所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相关情况调查
        2.3.1 教学设施状况
        2.3.2 文化活动开展
        2.3.3 留学生管理
        2.3.4 奖学金政策
    2.4 兰州地区与我国东部、中部地区部分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对比
        2.4.1 教学机构设置
        2.4.2 师资状况
        2.4.3 留学生生源
        2.4.4 课程设置
        2.4.5 文化活动开展
        2.4.6 留学生管理
        2.4.7 奖学金政策
3 兰州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3.1 兰州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优势
        3.1.1 政策优势
        3.1.2 地域优势
        3.1.3 文化优势
    3.2 兰州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2.1 制度不完善
        3.2.2 地域限制
        3.2.3 缺乏专业汉语教师
        3.2.4 生源单一
        3.2.5 课堂教学问题突出
        3.2.6 课外文体活动少
4 兰州地区四所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对策
    4.1 完善管理制度
    4.2 加强师资力量
    4.3 广开生源
    4.4 打造优势学科
    4.5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6 丰富第二课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兰州地区四所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 B 兰州地区四所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C Questionnaire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of Foreign Students in Four Universities of Lanzhou - Student Volume

(7)学生评教偏差行为及影响因素探索 ——以M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2 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2 研究假设
    2.3 理论框架
    2.4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 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与处理
    3.1 样本选取
    3.2 调查问卷的题项结构
    3.3 问卷信效度检验
4 学生评教偏差行为因子结构及偏差程度
    4.1 学生评教偏差行为因子结构测量分析
    4.2 学生评教偏差行为因子结构的均值比较
    4.3 学生评教偏差行为因子结构的频率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评教偏差行为影响因素探析
    5.1 评教偏差行为影响因素因子结构测量分析
    5.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和相关分析
    5.3 人际冲突对学生评教偏差行为的预测作用
    5.4 组织约束对学生评教偏差行为的预测作用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干预对策
    6.1 研究结论
    6.2 大学生评教偏差行为干预对策
7 研究创新与不足
    7.1 研究创新点
    7.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8)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T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
        一、工科
        二、就业
        三、性别刻板印象
        四、性别歧视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内涵
        二、人力资本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三、人力资本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启示
    第二节 统计性歧视理论
        一、统计性歧视理论的内涵
        二、统计性歧视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三、统计性歧视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启示
    第三节 互动理论
        一、互动理论的内涵
        二、互动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三、互动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启示
第三章 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第一节 就业率
        一、高校就业率的统计要素组成
        二、高校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率特征
    第二节 就业期望
        一、女性就业中的高期望
        二、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现状
    第三节 岗位匹配
        一、职业选择中的岗位匹配分析
        二、工科女大学生人岗匹配的现状
    第四节 性别歧视
        一、性别歧视现象的客观存在
        二、工科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表现
第四章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学生自身对其就业的影响
        一、自我认知偏差
        二、综合素质欠佳
        三、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第二节 学校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就业指导质量有待提升
        二、学生自主创业人群比重不大
        三、院校教育教学成效难以适应职场需求
    第三节 企业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企业人力资本最优配置的直接影响
        二、企业支付薪酬
        三、企业招聘考核性别因素的间接影响
    第四节 社会因素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女性用工法律保护
        二、国家就业政策
        三、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第五章 解决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调整就业观念,提升自身专业与综合素养
        一、调整自我认知期待
        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多岗位需求
        三、强化与锤炼专业技能,掌握专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第二节 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以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就业
        一、加强就业针对性指导,构建系统化就业服务体系
        二、启迪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开辟学生自主创业途径
        三、强化教育内涵质量建设,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建立企业用工保障制度,发挥企业招工积极作用
        一、构建实习与就业结合的用人机制
        二、构建优质岗前培训机制
        三、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四、构建良好的性别平等企业文化
    第四节 优化女性就业社会环境
        一、优化女性就业保障政策,落实并完善保护女性的法律法规
        二、加强男女平等观念宣传,建设男女平等社会文化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具有大学生就业共性与自身的特殊性
        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软技能是工科女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基本条件
        三、强化院校质量内涵训练是学生有效就业之本
        四、雇主与用工单位需要担当社会责任
        五、女性用工保护的政策与法规具体实操性还有提升与完善空间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H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研究 ——基于组织变革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内涵升本”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不断改进
        (二)增强“社会服务力”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逐步改进
        (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加快改进
        (五)现代组织变革理论为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启示与指导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四、概念界定
        (一)新建本科院校
        (二)教学质量
        (三)教学质量改进
        (四)组织变革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办学定位与教学质量观文献分析
        (一)办学定位与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观与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文献分析
        (一)教学质量形成系统因素
        (二)教师教学学术水平
        (三)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质量保障
    三、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文献分析
        (一)教学质量标准
        (二)教学质量评价
    四、教学质量改进相关文献分析
        (一)教学过程中“教”的改进
        (二)教学过程中“学”的改进
        (三)教学质量管理改进
        (四)教学质量改进中的组织变革
第三章 教学质量改进相关理论与启示
    一、系统论与启示
        (一)系统论基本内容
        (二)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
        (三)系统论的启示
    二、质量理论与启示
        (一)质量的定义
        (二)几个有影响力的质量理论
        (三)集成与权变视角下的质量理论启示
    三、组织变革理论与启示
        (一)组织变革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组织变革的过程
        (三)组织变革理论的启示
第四章 H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组织变革视角下测量因素结构图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调查实施
        (三)研究假设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二)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第五章 组织变革视角下的教学质量改进策略
    一、制订教学新战略,明晰教学质量改进路线
        (一)教学新战略制订的意义
        (二)教学新战略制订与选择
    二、增强教学技术力,促进教学质量改进
        (一)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水平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创设有效课堂教学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三、强化教学领导,引领教学质量改进
        (一)教学质量改进中的教学领导的作用
        (二)教学领导惯行和理论来源
        (三)教学质量改进中有效教学领导行为维度
    四、优化组织结构,支撑教学质量改进
        (一)组织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二)大学组织结构发展
        (三)基于教学质量改进的组织重构
    五、创新教学组织文化,激发教学质量改进“引力波”
        (一)教学组织文化
        (二)教学组织文化管理
        (三)创新教学组织文化步骤和策略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和背景分析
        1.2.1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
        1.2.2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背景条件
        1.2.3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工作的现实情况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综合评价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1.6.1 主要内容
        1.6.2 基本框架
    1.7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1.7.1 以系统管理理论为基点分析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的构成
        1.7.2 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进行深入研究
        1.7.3 基于历史的视角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进行阶段性划分
        1.7.4 以整体优化为目的提出完善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的策略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外籍教师
        2.1.2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
        2.1.3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
    2.2 相关理论基础及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2.2.1 系统管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2.2.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2.2.3 跨文化管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3章 我国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的发展历程
    3.1 满清政府时期是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的萌芽阶段
    3.2 民国政府时期是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的发展阶段
    3.3 新中国时期是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的创新阶段
        3.3.1 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的调整
        3.3.2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的创新
第4章 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的构成
    4.1 系统管理理论在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研究中的应用
        4.1.1 目标与价值要素
        4.1.2 社会心理要素
        4.1.3 组织结构要素
        4.1.4 管理分系统要素
        4.1.5 技术要素
    4.2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的构成
        4.2.1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目标与价值要素
        4.2.2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的社会心理要素
        4.2.3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组织结构要素
        4.2.4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分系统要素
        4.2.5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技术要素
第5章 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5.1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的实证调查
        5.1.1 调查目的
        5.1.2 调查对象
        5.1.3 调查的基本过程
        5.1.4 调查结果的呈现
    5.2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的现状分析
        5.2.1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目标与价值分析
        5.2.2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的社会心理分析
        5.2.3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组织结构分析
        5.2.4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分系统分析
        5.2.5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技术分析
第6章 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的完善与发展
    6.1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目标的科学设计与时代价值彰显
        6.1.1 体现全面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目标设计
        6.1.2 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高校外籍教师管理价值标准
    6.2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社会心理调适的常态化与跨文化
        6.2.1 高校外籍教师社会心理调适的常态化
        6.2.2 高校外籍教师社会心理调适的跨文化
    6.3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组织结构优化
        6.3.1 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组织结构层级简化与矩阵式创新
        6.3.2 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组织结构民主化与主体多元化
        6.3.3 加强高校内部外籍教师管理的组织结构协调
        6.3.4 促进高校外部与内部外籍教师管理的组织结构协同
    6.4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分系统的机制创新与协同运行
        6.4.1 设计以降低高校外籍教师频繁流动性为宗旨的聘用机制
        6.4.2 构建以促进高校外籍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的培训机制
        6.4.3 健全以保障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秩序与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督导机制
        6.4.4 建立以激发高校外籍教师的积极性与热情为宗旨的考评机制
        6.4.5 形成以发掘高校外籍教师的潜能为基础的激励机制
    6.5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技术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
        6.5.1 加强高校外籍教师管理信息库的建设
        6.5.2 重视向高校外籍教师普及校园互联网
        6.5.3 促进高校外籍教师现代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1.1 科学的目标设计与时代价值的彰显是保证高校外籍教师管理效率的前提条件
        7.1.2 常态化的社会心理调适是提高高校外籍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7.1.3 优化组织结构是合理配置高校外籍教师管理资源的必然选择
        7.1.4 创新管理机制是确保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分系统良性运行的关键
        7.1.5 信息化与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是实现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目标的有力保障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调查问卷(外籍教师专用)
附录B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调查问卷(管理人员专用)
附录C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访谈提纲(外籍教师专用)
附录D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访谈提纲(管理人员专用)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四、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心理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衡水市hp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D]. 刘微. 河北大学, 2020(08)
  • [2]基于MOOC的大学生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 秦瑾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D]. 智晶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4]大学生校园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南昌市四所高校的校园琴行为例[D]. 柴雅婷.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5]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问题研究[D]. 廉僖.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兰州地区四所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巨雅琼.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7]学生评教偏差行为及影响因素探索 ——以M大学为例[D]. 徐子唯.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T大学为例[D]. 李智芳. 天津大学, 2018(06)
  • [9]H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研究 ——基于组织变革视角[D]. 王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10]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管理要素研究[D]. 杨慧. 东北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