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药用价值评述

大黄药用价值评述

一、大黄的药用价值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广,贾春艳,王丹,张云鹤,苗小楼,冯银平,帖晓燕,胡芳弟,李芸[1](2021)在《大黄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资源价值发现与利用探讨》文中提出中药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是当前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大黄作为我国传统大宗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目前,3种大黄均已实现规模化栽培,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兽药等领域,年需求量达5 500余吨(1吨=1 000 kg)。然而,在生产及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非药用部位和药渣等废弃物,因无有效利用途径而废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大黄非药用部位有类似于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元素和常规营养成分,且使用历史悠久,某些资源性成分含量较根及根茎高,尤其是大黄茎叶安全性高、药食用价值潜力巨大;大黄药渣蒽醌类成分含量较高,具良好的抗菌活性。可见,大黄产业化过程废弃物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鉴于此,笔者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产地应用调研的基础上,对大黄药用部位和非药用部位的利用状况进行总结,对其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及其资源性物质和利用途径进行综述,并提出大黄废弃物多层次和多途径的资源化利用策略,以期为大黄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促进大黄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和绿色发展。

肖培根,李旻辉,郝大程,何春年,许利嘉[2](2021)在《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创新与应用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回顾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建立、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在寻找进口药的国产替代资源、药用植物新分类群的发现、新药源寻找和资源开发利用、中药(民族药)质量评价等方面研究内容及实践成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其将不断融合新知识、新技术,整理、总结药用植物研究开发经验技术,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中医药传承创新。

胡生彬,杨仕兵[3](2021)在《青海省班玛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调查青海省班玛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状况。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指导,采取实地走访调查与样方套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班玛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并对班玛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基于物种类型、科属构成、生活型及各植物药用部位进行多样性统计分析。此次普查队实地走访调查了班玛县全域八乡一镇,一共完成36块普查样地,180个普查样方套,采集标本1 268份。共发现班玛县蕴藏的野生药用植物4门51科154属317种。其中包括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重点药用植物品种2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种。班玛县药用植物物种以被子植物为主、蕨类和裸子植物相对稀少。药用植物科以菊科(Composit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豆科(Leguminosae)等为优势科。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一年生草本、灌木、藤本次之。用药部位则以全草为主,根及根茎类等次之。班玛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应充分给予保护和利用。

张云鹤,帖晓燕,冯银平,张文广,王丹,辛国雄,李芸[4](2021)在《新鲜唐古特大黄茎急性毒性及泻下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新鲜唐古特大黄茎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及泻下作用,为大黄茎的安全性评价和后续毒理药效实验提供参考。方法:以SPF级KM种小鼠为受试对象,测定其最大耐受量。给药后观察小鼠在14 d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死亡、中毒症状)及恢复情况等,同时记录各组动物给药后的体质量变化和摄食饮水情况;14 d后,测定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称量各组织质量并计算其脏器系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织脏器的病理学变化,评价其急性毒性。采用炭末排出时间、排便频率和小肠推进试验共同评价其泻下作用。结果: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唐古特大黄茎水提物的最大耐受量为300 g/kg,为成人日用剂量的2 333倍,且未见小鼠死亡、明显中毒症状和肉眼可见的脏器异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唐古特大黄茎300 g/kg组体质量、摄食摄水量、食物利用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雄鼠肺脏指数明显降低,大肠指数明显增加(P<0.05);雌鼠血清中Cr、TBIL、ALT、ALP含量明显降低(P<0.05),雄鼠血清中BUN、 AST含量明显降低(P<0.05);唐古特大黄茎300 g/kg组雄鼠大肠组织有明显炎症。泻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唐古特大黄茎667 mg/kg组炭末排出时间明显减少(P<0.05),排便频率明显增加(P<0.05);唐古特大黄茎667、2 000 mg/kg组小肠推进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唐古特大黄茎安全剂量大,属无毒级,具一定的通便作用,提示唐古特大黄茎具有一定的安全范围,可供药用。

杨舒佳[5](2021)在《《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文中认为《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训诂学则是沟通古今的桥梁,是解读古籍文献的重要工具。本课题以历代《本经》训诂类着作中《本经》的365味药物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本经》训诂的产生、发展等全过程进行梳理,揭示《本经》历代训诂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同时在对每个时代《本经》注释以训诂学视角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论述《本经》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归纳《本经》训诂中所体现的本草训释特点,以期为当今本草学、中医古籍训诂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学、历史学、训诂学的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综合研究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另外结合比较法,横向比较《本经》训诂与普通训诂及当时学术关系,纵向比较各时代《本经》训诂的继承与发展。论文主体按照《本经》训诂的历史分期进行研究,先秦两汉是本草训诂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本经》训诂的奠基时期,《本草经集注》的着成标志着“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隋唐五代是《本经》训诂的发展时期,表现为《新修本草》在训诂内容、方法上的突破;宋金是繁荣时期,主要是《证类本草》内部《本草图经》等对《尔雅》等训诂学成果的关注和应用,集解之训诂材料、为难字注音、本草名物训诂的极大丰富,以及在训诂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元明是转折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和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共同形成了《本经》训诂的转折,前者是在训诂内容上取得名物训诂巨大成就的同时,完成了由本草名物训诂、名实考订向阐释药理的转变,后者则是完成了训诂着作类型的转型,即由以《本经》为核心的层层补注转向了专于《本经》经文药性药理探讨的训诂;清代为《本经》训诂的鼎盛时期,训诂着作的大量增加,训诂内容的极大丰富,乾嘉考据学主要方法的正确使用等,使得《本经》训诂取得显着成就。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历代《本经》训诂对前代皆有所继承与发展,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共性特点。第二,宋金时期的《本经》训诂具有区别于普通训诂学的显着特点:递相补训,图文互释及以方释药;《本经》训诂在元明时期形成由本草名物训诂到本草药性药理解说的转折;清代乾嘉时期训诂学的兴盛对《本经》训诂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本经》训诂因本草具有药物属性,故可以通过临床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这一点是与普通训诂学的名物训诂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图文互释及以方释药是《本经》训诂的有效途径和特殊之处。第四,《本经》训诂的起源与发展,同时也体现出对本草药物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从名物训诂发展到药性药理阐释。本文首次对《神农本草经》的训诂史作出系统的梳理、归纳总结,有利于对古代《本经》训诂形成整体的观照。首先,本文提出了《本经》训诂着作具有两种类型:一是以陶弘景整理的《本经》为传承系统的主流本草着作,即《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二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以注疏《本经》为撰述思想的本草着作。进而通过对《本经》训诂的产生、发展等过程进行梳理,探讨了各个时期《本经》的训诂体例、训诂内容、训诂方法、训诂特点、训诂成就及不足,对于部分有争议的本草问题进行考证,有助于全面了解《本经》的训诂情况及本草训诂的独特之处,对于深入理解《本经》经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其次,本文对于宋金时期及清代的《本经》训诂研究具有独到之处,前者提出了该时期《本经》训诂有“整体训诂”与“内部训诂”之分,药图、药方是《本经》训诂的独特内容,图文互释、以方释药是《本经》训诂的独特方式,并指出为《本经》难字注音是在宋代时大量出现,是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重要特点;后者则对《本经》训诂内容详细探讨,总结其规律,归纳其方法,指出《本经》训诂的特有句式,对于理解《本经》经文,读懂经文注释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最后,本文从普通训诂学视角审视《本经》训诂,考察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反思二者存在的共性问题,揭示本草训释的独有内容(药图及药方)及特点(图文互释、以方释药、句式应用等),总结历代《本经》(药物)训诂的共性特点,并从历史学角度总结历代《本经》训诂的继承与创新,分析本草训诂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可以为当今本草学、中医训诂学研究提供借鉴。

李鹏飞,刘明珠,肖贺贺,余庆,许尤厚[6](2021)在《药用植物在水产养殖动物病原防控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药用植物富含多糖、生物碱、类黄酮、挥发油、有机酸和单宁等活性成分,以及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相对于传统的抗生素,具有天然、高效、价廉、无毒或毒性较低、易获得及对养殖动物和环境副作用小等优点,且药用植物及其提取物成分制成的药物一般很少产生耐药性,被认为是抗生素的有效替代品。鉴于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在水产养殖及其疫病防控领域的应用价值,文章重点综述药用植物抗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原、病毒性病原和寄生虫病原,以及作为免疫增强剂调节水产养殖动物机体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当前我国渔用药用植物功能产品多而不强,在水产养殖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受生长阶段和生长地点的影响,其准确用药剂量难以确定;(2)针对药用植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很少,传统复方制剂成分复杂,不同药用植物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机制尚未明确;(3)相同品种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质量不一致,实际用药过程中的药效差异明显。因此,今后应针对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使用方式、组合配比和复方剂型,以及中药材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充分发挥药用植物在水产养殖及其疫病防控中的作用和价值,利用药用植物研制开发出一批高效的绿色抗病渔药产品,大幅度提高化学药物替代率,有效降低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损失,以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

柳雨影[7](2021)在《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提高研究》文中提出四季三黄丸具有消炎退热、通便利水功效,由黄柏、大黄、栀子和黄芩4味药制成,用于口鼻生疮,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症,对实热火毒之症具有较好疗效,在临床上也受到医生和患者认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四季三黄丸现有执行标准缺少必要的[鉴别]、[含量测定]项,无法控制成品质量,故有必要对该标准进行提高,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近年来,四季三黄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中个别化学成分(大黄)的含量测定上,但4味药中的其它成分对制剂发挥疗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四季三黄丸的质量控制方面,目前这些研究还很片面,因此需要提高质量控制水平,为四季三黄丸内在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课题采用UPLC-Q-TQF-MS/MS联用技术对制剂的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进行探究。通过对四季三黄丸中化学、入血成分的快速分析,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效研究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质量控制指标,建立指纹图谱,拟定更加全面的四季三黄丸质量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1.四季三黄丸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研究(1)化学成分谱研究:采用UPLC-Q-TQF-MS/MS技术对四季三黄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表征,从一级质谱中推测可能的准分子离子峰,结合二级碎片离子信息及自建数据库,共发现76种化合物,包括蒽醌类12种,生物碱类15种,黄酮类34种,萜类15种,其中已有15个化合物经与对照品比对。(2)入血成分谱研究:采用UPLC-Q-TQF-MS/MS技术对大鼠口服四季三黄丸后的血浆样品进行定性分析。通过与空白样品、制剂样品及化学成分谱进行比对,从给药后大鼠血浆样品中初步推测出4味药分别对应的17个特征性成分,包括4种蒽醌类,8种黄酮类,3种生物碱类,2种萜类成分。2.四季三黄丸的定性鉴别研究实验在四季三黄丸现行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显微鉴别项,分别对大黄、黄芩、黄柏、栀子单味饮片进行显微鉴别试验,得到制剂中各味药的显微特点,初步确定四季三黄丸成药的显微特征。增加了制剂中4味药的薄层鉴别,首先对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进行优化及展开系统考察,确定初步的展开条件;然后再进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包括点样量、点样方式及不同厂家的薄层板等因素考察。结果表明,所建方法均能用于四季三黄丸的定性鉴别。同时也采用ICP-MS对四季三黄丸中铅、镉、砷、汞、铜进行检测,所有批次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远低于相应标准规定。3.四季三黄丸指纹图谱研究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四季三黄丸的质量,展现其整体特征,采用HPLC建立了制剂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确定21个共有色谱峰,通过14批次样品测定,生成对照指纹图谱,所有批次相似度均在0.90以上。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考察结果均良好,可用于四季三黄丸的质量控制。4.四季三黄丸中多种指标性成分同时测定研究四季三黄丸含大黄、黄芩、黄柏、栀子4种成分,目前相关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对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上,而大黄还存在二蒽酮苷类成分,这一成分对其发挥泻下功能起着关键作用;黄柏、黄芩、栀子在制剂中对抗菌抗炎、泻火除烦等也发挥着重要功效。本章在实验探索及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制剂中大黄总蒽醌、游离蒽醌、二蒽酮苷类(番泻苷A、B)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研究,建立了 HPLC法同时测定四季三黄丸中除大黄外其余3味药7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使四季三黄丸在含量控制方面的研究更加全面。

谭佳威,黄远英,殷光玲,张旭光[8](2021)在《腊肠树的成分、药理作用及非药用功能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腊肠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非药用功能进行综述,为腊肠树质量控制、产品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腊肠树的成分、药理作用及非药用功能的基础性研究文献,并归纳总结。结果腊肠树的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黄酮类、甾体类、萜类和挥发油类等成分,其果实、种子、叶、花、树皮和树根等部位均可入药,具有润肠通便、抗菌杀虫、保护肝肾、抗氧化、抗炎解热、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抗病毒和抗衰老等药理作用,还有染色与净化的经济价值。结论腊肠树是一种具有较高的药用、观赏与工业经济价值的天然药用植物。

张小惠[9](2021)在《青海大黄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程青云[10](2021)在《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党参、黄芪、大黄药材地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大黄的药用价值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的药用价值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大黄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资源价值发现与利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大黄资源利用状况
    1.1 传统药用部位的利用
    1.2 非药用部位的利用
        1.2.1 文献记载
        1.2.2 产地应用调研
2 大黄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及其资源性物质
    2.1种植过程
        2.1.1茎
        2.1.2叶片及叶柄
        2.1.3花序及种子
    2.2 产地加工过程
    2.3制药过程
3 大黄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利用途径
    3.1 大黄地上部分利用途径
        3.1.1 加强茎叶药食用价值挖掘
        3.1.2 安全性评价
        3.1.3 以活性为导向开发系列产品
    3.2 大黄根头、支根、根皮及细根利用途径
    3.3 大黄药渣利用途径
4 小结与展望

(2)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创新与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建立过程
2 研究内容及应用实践
    2.1 发现药用植物新类群,综合整理扩大药用植物资源
    2.2 对中国药用植物的传统功效进行创新性归纳和量化,获得不同分类群的疗效倾向性,指导了新药寻找和资源利用
    2.3 对常用中药(民族药)品种开展了系统研究,为中药(民族药)正本清源、质量评价及标准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2.4 首次提出药用植物的三级开发理论,开发出多个新产品(新药、保健食品及食品),产生显着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2.5 针对我国一批重要植物类群进行系统研究,融合多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提出药用基因组亲缘学新概念
3 展望

(3)青海省班玛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班玛县概况
    1.2 调查时间和范围
    1.3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班玛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2.2 班玛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具体组成情况
    2.3 班玛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分布情况
3 讨论

(4)新鲜唐古特大黄茎急性毒性及泻下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动物
    1.3 试剂
    1.4 仪器
    1.5 方法
        1.5.1 急性毒性实验方法[9, 10]
        1.5.1.1 预实验
        1.5.1.2 最大耐受量试验
        1.5.2 泻下作用试验方法
        1.5.2.1 小鼠炭末排出时间、排便频率试验
        1.5.2.2 小鼠肠推进试验
        1.5.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唐古特大黄茎最大耐受量试验
        2.1.1 唐古特大黄茎对小鼠一般状态、摄食饮水量及体重增长的影响
        2.1.2 唐古特大黄茎对小鼠肝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2.1.3 唐古特大黄茎对小鼠各脏器指数的影响
        2.1.4 唐古特大黄茎对小鼠各脏器病理形态的影响
    2.2 泻下作用研究
        2.2.1 唐古特大黄茎对小鼠炭末排出时间和排便频率的影响
        2.2.2 唐古特大黄茎对小鼠小肠推进的影响
3 讨论

(5)《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绪论
第一章 本草及其训诂发端时期:先秦两汉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时代及以前的药物知识
    第二节 《神农本草经》以前的本草训诂
        一、《尔雅》
        二、《方言》
        三、《说文解字》
        四、《释名》
    第三节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及名物训诂的发端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训诂兴起的学术文化背景
        一、《神农本草经》的传本及《本草经集注》的形成
        二、《本草经集注》以前的《神农本草经》注训
    第二节 陶弘景及其《本草经集注》
    第三节 《本草经集注》的训诂方法
        一、广征博引
        二、以今释古
        三、辨物释名
        四、善用譬喻修辞
    第四节 《本草经集注》的训诂特点
        一、以研访目验为据
        二、以传闻见识佐证
        三、求实指误存疑
    第五节《本草经集注》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
        二、“朱墨分书”标识法
        三、不足之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发展时期:隋唐五代——“音训”训诂方法及名物训诂的充实发展
    第一节 《新修本草》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新修本草》概要
    第三节 《新修本草》对《集注》训诂的继承
    第四节 《新修本草》对《集注》训诂的发展
        一、训诂体式
        二、训诂方法
        三、训诂内容
    第五节 《新修本草》形音义兼顾的训诂特点
    第六节 《新修本草》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纠误正用的训诂成就
        二、不足之处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繁荣时期:宋金——“集注”训诂材料的极大丰富及名物训诂的深入发展
    第一节 《证类本草》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从《新修本草》至《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一、本草要籍简介
        二、本草要籍传承关系
    第三节 《证类本草》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一、集注的训诂体式
        二、由“朱墨分书”到“阴阳别文”
    第四节 《证类本草》的整体训诂特点
    第五节 《证类本草》的内部训诂特点
        一、征引诂训,广及注疏
        二、递相补训,考辨名实
        三、图文互释,相辅而行
        四、难字注音,因音辨名
        五、以方释药,功用有征
    第六节 《证类本草》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集解训诂之丰
        二、名物训诂之盛
        三、不足之处
    第七节 《本草衍义》对《本经》训诂的意义
    第八节 南宋(金)本草训诂概况
        一、《绍兴本草》
        二、《纂类本草》
        三、《宝庆本草折衷》
        四、《本草成书》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转折时期:元明——训诂着作体例之变及名物训诂集大成后训诂重点向药性理论转移
    第一节 元明时期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本草纲目》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一、训诂着作的编撰体例
        二、训诂体例
        三、训诂内容
        四、训诂方法
    第三节 《本草纲目》的训诂特点
        一、引字辞之书,谨训名物
        二、重音声之系,详解异名
        三、秉格物之学,考释性理
    第四节 《本草纲目》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详尽释名,堪为名物训诂之峰
        二、综释本草,诚《本经》训诂之集成
        三、不足之处
    第五节 《神农本草经疏》对《本经》药物的训诂
        一、《神农本草经疏》概述
        二、《神农本草经疏》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三、《神农本草经疏》的训诂特点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鼎盛时期:清代
    第一节 清代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清代《本经》训诂概况
    第三节 清代《本经》训诂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一、训诂着作的编撰体例
        二、训诂体例和形式
        三、训诂内容
        四、训诂术语
    第四节 清代《本经》训诂内容
        一、训释实词
        二、分析语法
        三、呈现修辞
        四、标彰句读
        五、注音校勘
        六、揭示题旨
    第五节 清代《本经》训诂的方法与特点
        一、悉遵经旨,透发《本经》奥义
        二、切合实用,抉发《本经》精蕴
    第六节 清代《本经》训诂的成就与不足
        一、训诂有法,理有所宗,成果显着
        二、过于尊古,穷圆其说,反失于真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本经》训诂研究综论
    第一节 历代《本经》(药物)训诂的共性特点
        一、实事求是、尊古不泥的训诂原则
        二、以目验亲证为训诂依据
        三、纠正前代之误的训诂传统
        四、善用譬喻修辞
    第二节 本草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本草药物属性决定其区别
        二、名物之学的关联与融通
    第三节 本草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共性问题
    第四节 本草训诂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探讨
    第五节 《本经》训诂对本草学及训诂学的借鉴意义
    第六节 《本经》训诂疑点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药用植物在水产养殖动物病原防控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产养殖动物病原概述
2 药用植物在水产病原防控领域的应用
    2.1 药用植物抗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原的效果
    2.2 药用植物抗水产养殖病毒性病原的效果
    2.3 药用植物抗水产养殖寄生虫的效果
    2.4 药用植物调节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效果
3 展望

(7)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提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四季三黄丸研究背景
    1. 四季三黄丸处方简介
        1.1 历史沿革
        1.2 标准现状
    2.四季三黄丸处方中各药味的研究概况
        2.1 大黄研究概况
        2.2 黄芩研究概况
        2.3 黄柏研究概况
        2.4 栀子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化性质及鉴别检查项目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理化性质
    3. 显微鉴定
    4. 薄层鉴别
    5. 检查
        5.1 重金属检查
        5.2 非法成分——土大黄苷的检查
        5.3 水分检查
        5.4 装量差异
        5.5 崩解时限
    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四季三黄丸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研究
    1. 四季三黄丸化学成分谱的研究
    2.四季三黄丸入血成分谱的研究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四季三黄丸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色谱条件考察
        3.2 方法学验证
        3.3 指纹图谱分析
        3.3.1 指纹图谱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3.3.2 共有峰药味归属
        3.3.3 共有峰指认
        3.3.4 样品分析
        3.3.5 聚类分析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四季三黄丸多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四季三黄丸中大黄类成分含量测定
        2.1 总蒽醌含量测定
        2.1.1 实验方法
        2.1.2 样品前处理方法考察
        2.1.3 方法学验证
        2.1.4 样品测定及含量限度与理论塔板数的确定
        2.2 游离蒽醌含量测定
        2.3 二蒽酮苷A、B含量测定
    3. 黄芩、黄柏、栀子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现有标准)
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提高草案)
全文总结、创新和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腊肠树的成分、药理作用及非药用功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
    1.1 果实
    1.2 种子
    1.3 叶
    1.4 花
    1.5 树皮
    1.6 树根
    1.7 树枝
2 药理作用
    2.1 润肠通便
    2.2 抗菌杀虫
    2.3 保护肝、肾作用
    2.4 抗氧化作用
    2.5 抗炎、解热作用
    2.6 降血脂与血糖作用
    2.7 抗肿瘤作用
    2.8 抗病毒作用
    2.9 抗衰老作用
3 非药用价值
    3.1 染色
    3.2 吸附、净化
4 展望

四、大黄的药用价值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黄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资源价值发现与利用探讨[J]. 张文广,贾春艳,王丹,张云鹤,苗小楼,冯银平,帖晓燕,胡芳弟,李芸.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21)
  • [2]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创新与应用实践[J]. 肖培根,李旻辉,郝大程,何春年,许利嘉. 中国现代中药, 2021(09)
  • [3]青海省班玛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J]. 胡生彬,杨仕兵. 生物资源, 2021(04)
  • [4]新鲜唐古特大黄茎急性毒性及泻下作用研究[J]. 张云鹤,帖晓燕,冯银平,张文广,王丹,辛国雄,李芸.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1(04)
  • [5]《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D]. 杨舒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药用植物在水产养殖动物病原防控中的应用进展[J]. 李鹏飞,刘明珠,肖贺贺,余庆,许尤厚.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7)
  • [7]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提高研究[D]. 柳雨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腊肠树的成分、药理作用及非药用功能的研究进展[J]. 谭佳威,黄远英,殷光玲,张旭光. 西北药学杂志, 2021(04)
  • [9]青海大黄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研究[D]. 张小惠.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10]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党参、黄芪、大黄药材地理研究[D]. 程青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大黄药用价值评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