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典评价原则与方法

英汉词典评价原则与方法

一、英汉词典评价原则及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园园[1](2021)在《俄英汉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中性词的语义偏移作为一种跨语言的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俄语、英语、汉语及其他语言中,属于词汇语义的常规变化,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本文以俄、英、汉三语中性词的语义偏移现象及语用层面的制约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例证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共时对比分析,描述其异同,使共性和特性更为突出,期望能为我国三语习得者的语言学习与研究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减少跨语言交流中的障碍。本论文分为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跨语言对比研究的必要性,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为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理论阐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该语言现象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本章试图将以上不同理论分为语言内、语言外以及语言内外结合三类对中性词语义偏移现象一一加以说明。第二章为俄、英、汉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类型及典型现象列举。首先选用合适的分类标准,将中性词语义偏移现象分为积极偏移、消极偏移和呈对应关系的积极偏移-消极偏移三类。其次分别列举俄语、英语和汉语三种语言背景下的典型偏移现象,从句法角度进行分析和对比。第三章为俄、英、汉中性词语义偏移现象的语用分析。本章将探讨礼貌原则、语言世界的零度偏离与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关系,并在语用层面对三种语言的共有现象进行分析对比。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应努力的研究方向。语言是在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文字系统,存在极大的共性。而人类对不同语言所做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并不相同,因此语言的对比研究将有助于语言间的相互借鉴和启发,更有利于语言研究的进步、文明互鉴与文化的传播。

潘瑞娟[2](2021)在《《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草本植物名词释义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同为各自语言范围内的优秀外向型学习词典,使用频率颇高。本文以两部词典中草本植物名词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两部词典中的草本植物名词分别进行数量统计并制成表格,从收词、义项设置、释义内容和释义方式四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分析《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在草本植物名词释义处理上的优劣,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其次对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词典释义研究现状与植物名词研究现状。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简单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针对两部词典的收词和义项设置进行比较。首先使用人工筛选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两部词典中草本植物名词的收录数量进行比较,统计得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草本植物名词数量远超《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其次,又对两部词典中草本植物名词的义项设置和义项排列进行比较,根据义项设置对比情况,分为义项设置相同、义项设置不同两大类,又可细分为四种类型。最后针对其在收词和义项设置上的差异,总结概括出四种差异原因:收词数量及义项设置数量受词典规模、语言编码度等的影响,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更是导致收词、义项设置数量以及义项排列顺序不同的重要原因。第三部分主要对两部词典的释义内容进行比较与分析。先将两部词典中共有草本植物名词释义中所包含的语义特征归类统计并进行比较,根据语义特征的差异情况,以《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为蓝本,分为语义特征相同、语义特征多、语义特征少三种类型,以便通过对比找出《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中草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的优点与不足。与《牛津高阶词典》相比,《学汉语词典》在释义内容的精确程度上还有细化的空间。第四部分主要对两部词典中草本植物名词的释义方式进行比较。首先分别对《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草本植物名词的释义方式进行整体分析,再将两部词典中共有草本植物名词的释义方式进行比较,最后分为释义方式相同、释义方式不同两大类分别进行论述。两部词典中草本植物名词的释义方式大致相当,都包括定义式、对释式、解说式等。定义式的数量在两部词典中拥有绝对优势,对释式、解说式所占比例很小。第五部分主要根据前三章在收词、义项设置、释义内容、释义方式的对比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商务馆学汉语词典》草本植物名词的释义提出一些优化建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收词和释义内容方面,笔者建议应继续补充使用频率高或有文化代表性的草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应适当增添文化信息,增加区别性特征等。

董彦霞[3](2021)在《《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汉语语文词典的一个类别,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相当程度的积淀和发展,但还存在着严重的内向型倾向的缺陷,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需要借鉴其他外向型学习词典的成功经验。“有比较才有鉴别”,又因为词典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释义的好坏,本文就从释义的角度出发,将2006版《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以下简称《学汉语》)与第9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以下简称《牛津高阶》)作为封闭域,比较两部词典对木本植物名词在收词、义项设置、释义内容、释义方式上的异同,以便《学汉语》从中获得编纂启示,进而提高词典的质量。本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统计分析了《学汉语》和《牛津高阶》收录木本植物名词的情况,还对两部词典共有的木本植物名词的义项数量和排列顺序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发现《学汉语》不仅在木本植物名词的收录上少于《牛津高阶》,义项数量总体也相对较少;对于义项的排列,两部词典都倾向于使用逻辑顺序和频率顺序。第二章从释义内容入手比较两部词典的释义内容差异,这个过程中,先提取了主要的语义特征,并且分为“义位对等”和“义位不对等”两大类进行分析。“义位对等”中,《牛津高阶》的释义内容总体要比《学汉语》更加丰富;“义位不对等”中,《学汉语》表示“植物、植物的部分”,《牛津高阶》表示“植物的部分”的情况居多。第三章在释义方式的比较中,两部词典对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时都采用了定义式的释义方式,但具体释义时又存在“属”和“种差”选择和排列上的差异,为了更为科学细致地进行对比,笔者在前人总结出定义式释义方式的基础上,对两部词典共有的木本植物名词进行了更为深入、具体的分析和分类,该部分的研究以义项为调查对象,发现《学汉语》的35个木本植物名词义项采用了“属+种差”“属+种差+属”“属+种差+属+种差”“种差+属+种差”“种差+属”五种具体的定义式释义方式,而《牛津高阶》中的38个木本植物名词义项采用了“种差+属”“种差+属+种差”“属+种差”三种定义式释义方式。另外,本文对以上的发现进行了量化处理和对比分析,得出相比之下《学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属+种差”和“属+种差+属”这两种定义式释义方式,而《牛津高阶》对“种差+属+种差”和“种差+属”这两种定义式释义方式更为青睐。第四章基于以上与《牛津高阶》比较中发现的《学汉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收词上,建议《学汉语》减少或者改换一些使用频率低的木本植物名词,增加部分使用频率高但未被收录的木本植物名词;义项设置上,建议将表示“植物”与“植物部分”的意义分别立项,在义项排列过程中涉及到义项数量较多的木本植物名词,可以借鉴《牛津高阶》中频率顺序进行排列;释义内容上,建议该词典在提高释义内容准确性的同时统一其释义模式;释义方式上,建议统一每个义项中属词的数量和选词标准,还需对种差的分合标准进行统一。

杨亚妮[4](2021)在《传教士辞书中“金”字及词语的历时演变与现实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民国时期传教士来华,西方的科学文化等新成果也随之传入中国。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西文明交流碰撞,西方文化的新概念、新语词进入汉语系统,促进了汉语的近现代转型。19世纪到20世纪是汉语新词新义大量峰出的阶段,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编纂的辞书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过渡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传教士辞书作为学习语言的工具书,在承上启下的特殊历史时期,能够反映出汉语近现代转型的过程。其次,传教士辞书是传教士们站在二语学习者的角度学习汉语的产物,作为二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和策略,通过研究传教士辞书,总结并借鉴传教士们的汉语学习策略,有助于对外汉语辞书的编纂和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推广。“金”字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作为哲学思想“五行”之一,它已经渗透到人们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汉语近现代转型过程中,被逐步赋予了近代科技色彩,成为化学元素之一;“金”字构成的词条涉及到财富、品格与意志,多为人们所用表达美好祝愿,在传教士辞书中也被大量收录和重视。本文选取晚清民国时期,传教士辞书中“金”字及词条释义作为研究内容,探究“金”字及其构词在这一过渡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从而梳理传教士辞书脉络、认识汉语近现代转型过程的特点。通过分析传教士辞书编纂的特点、汉语学习的释义策略,以期促进现今对外汉语辞书的编纂。通过对“金”字义项的分析,探索晚清民国时期的传教士辞书在义项上起到传承旧义项,为旧义项增添新内容,归纳新义项的作用。通过对“金”构词用语收录情况的分析,探究传教士辞书所收录的中国民风民俗词语的规律:部分不常见、随着语言发展淡出人们视野的词汇在传教士辞书中很少被收录,后来在近现代汉语系统中也渐渐消失;某些词语义项下的构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东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构词的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在释义策略上,总结并学习传教士通过“以词义带字义”“以句义带词义”的方式,利用语境记忆汉语词汇的方式。最后,通过分述传教士辞书影响语文辞书检索方式、释义;影响对外汉语辞书的收录义项及词条的传承、释义策略、文化内容、构字信息等,明确传教士辞书的意义和价值。晚清民国的传教士辞书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填补了早期国人辞书与近现代语文辞书之间的空白,对汉语近现代转型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从微观切入,从“金”字着眼,以此管窥传教士对“金”认识的深化过程;站在域外视角,研究传教士作为二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并从中汲取经验,给汉外辞书的编纂以启发,推进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李冬冰[5](2021)在《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But How Well Prepared?College Students’ Views on College Learning and Career Success 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通识教育与就业能力是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通识教育日趋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通识教育,但却缺少将通识教育与就业能力的整合性研究。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日后工作所需的能力奠定基础。本翻译实践选取教育类调查研究报告《通识教育与就业能力》(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But How Well Prepared?College Students’Views on College Learning and Career Success)进行英译汉翻译。该报告由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在其官方发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较高的研究价值,语言严谨,逻辑结构清晰完整。译者通过翻译过程中对表语形容词、范畴词以及无灵主语等进行分析,总结出文本的语言特征、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译者主要运用增译和转译两种翻译策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该翻译实践报告能够为翻译理论相关研究与翻译实践探索提供借鉴,同时也能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梁茜茜[6](2021)在《《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第5版)手部动作动词配例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向型学习词典是第二语言学习中重要的工具书,相较于国外,我国的辞书研究起步较晚,且长期受到内向型汉语词典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外向型学习词典编纂研究理论仍需要不断探索,而近些年汉语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急需要一部完备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问世。目前我国已有多部外向型学习词典问世,由鲁健骥和吕文华编纂的《商务馆学汉语词典》近年来广受好评,是水平较高的一部外向型学习词典。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部词典并非尽善尽美,仍有许多可优化之处。本文以《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以下简称为《商务馆》)与《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为《牛津中阶》)中手部动作动词为研究对象,从配例的角度入手,探求外向型学习词典在配例设置方面的特点。本文首先确定了“手部动作动词”的范围和标准,从两部词典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语料,在《商务馆》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手部动作动词145个,在《牛津中阶》中与之相对应的手部动作动词208个,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的方法对两部词典中配例的数量和类型做了数据分析。随后又结合配例的内容,对配例的语义功能、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对两部词典中配例的分析,为外向型学习词典编纂提供一些优化建议。在数量方面,外向型学习词典承担着词语解码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保证一定的数量的配例,已达到编码的示范作用,并且配例的数量应向高频词倾斜,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词语的功能。在类型方面,本文只从配例的形式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短语例在词典中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外向型学习词典在编纂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短语例的作用。配例的功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配例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外向型学习词典中的配例应与释义相符,即配例应具有典型性、简洁性。

冉妮[7](2021)在《英汉增补连接成分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增补”作为英汉两种语言所共有的语义范畴,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诸多相似性与相异性特征。我们以“增补”这个语义范畴为英汉对比的共有基础,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增补意义的连接成分进行全面比较研究。本论文既有系统研究,又有个案研究。在系统研究方面,我们从句法-语义-语用三层面综合探讨了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异同点。在个案研究中,我们选取了翻译平行语料库中最为对应的两组个案:“我是说”与I mean;“对了”与by the way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共时和历时上的全方位比较研究。通过系统的综合研究与细致的个案研究,我们希望为二语习得及英汉词典的编纂提供实践方面的指导,甚至为探求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特点作出贡献。全文一共分为七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目的和意义、前人研究综述、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等。同时,我们对研究中的相关术语进行界定,也对相关研究范围进行说明。其次是正文部分,正文部分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句法特点。我们对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句法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并从句法位置及与连词、语气词的搭配等方面来讨论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句法特征。第二章是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分类。我们根据各英汉词典,具体分析了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特点。文章以语义倾向和语义重心为标准,将英汉增补连接词分为极端型增补、主次式增补、附加式增补、并存式增补、解释性增补及转题连接增补六大类,并从语义上对英汉各类增补连接成分进行比较。第三章是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用功能。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从语用角度讨论汉英增补连接成分的异同点,主要包括补充功能、强调功能、提示功能和话语标记功能。第四章是“我是说”和I mean的比较研究。鉴于前人研究缺乏关于汉语“我是说”与英语I mean的比较研究,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对比语言学、话语标记和语法化、主观化等理论,对英语I mean和汉语“我是说”的表义功能与语法化过程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第五章是“对了”与by the way的话语标记功能及语法化主观化解释。鉴于汉语“对了”和英语by the way在翻译中对译程度非常高,且二者在功能上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对等性,但目前学界还未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因而,我们通过跨语言比较,探究二者在话语标记功能上的主要共同点与细微差异,并从历时角度出发,对“对了”与by the way的语法化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是结语。结语部分总结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沈思芹[8](2020)在《汉学史视野中的西方《尚书》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尚书》是最古老的儒家核心经典,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要籍,其所构建的民族话语和价值体系涵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全景,成为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之一。其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等丰富而深邃的中国智慧,不仅有益于当今国人,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本研究注重西方《尚书》英译的思想路径与汉学思潮的演变,因而参照有关研究,将西方汉学大致划分为:17-18世纪的汉学孕育形成时期、19世纪的西方汉学建立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的汉学现代化时期以及其后汉学的现当代发展时期四个阶段,以此为《尚书》英译研究的历史语境。主要依据吉迪恩·图里等(Gideon Toury,1995;Tymoczko,1999)的描述性翻译研究理论,采用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理论,并结合译者行为理论等现代翻译理论,对西方的《尚书》英译进行考察与分析。综合运用了汉学、翻译学、语言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首次对西方《尚书》英译的历史脉络进行全面、系统的描写与研究。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以1736与1738年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英文版中的《尚书》英译为代表形态,对西方汉学早期的《尚书》英译进行描写与研究。17-18世纪,随着西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欧洲学界出现“中国热”。早期《尚书》英译显示出归化的诠释路径,体现了西方学习、借鉴东方文化的诉求与热忱。译文的三个诠释层次具有以下特点:在语言层次,译文与汉语原文语义存在较大差异,但流畅自然;在理论层次,译者主要预设了基督教神学的观念。由于传教所需,译者在原文中融入了基督教思想,加之语言层次诠释部分失真,最终导致本体真理层次的诠释不足。西方的社会变革与东学西传的历史语境,译者的宗教思想,汉学早期对汉语言文化研究不足等都对这一时期翻译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章还对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译者行为进行了研究。早期《尚书》英译等典籍翻译为其后汉学研究提供了最初的翻译经验和资料,促进了西方汉学学科的建立。第二章,对西方汉学创建时期的《尚书》英译进行描写与研究。分别研究了英国传教士汉学家麦都思和理雅各的《尚书》英译。分析了二者翻译的主要历史语境:19世纪西方进行海外殖民扩张,随着欧洲“中国热”的消散,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盛行;一些西方国家建立汉学学科,英国汉学逐渐专业化。麦都思的主要翻译目的即为西人提供传教等在华活动所需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工具。麦氏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和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尚书》置于历史学的框架之中进行研究与翻译;理氏英译主要为了消解《尚书》历史纪年的真实性,以消除东西方历史纪年的矛盾对基督教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为西方提供获取中国知识的工具。为此,理氏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直译为主,将《尚书》的英译纳入西方历史学、比较宗教学研究,其翻译方法具有儒家诠释学、英国经验主义与早期实证主义等特点。本章还考察、分析了麦都思、理雅各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尚书》翻译的影响等。麦氏、理氏《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主要为:在语言层次,译文在意义和形式上均比早期英译更为贴近原文,皆带有注释,理氏注释尤为丰富厚重,而麦氏注释较之理氏更为客观。译本均显示出基督教神学色彩,而理氏英译更为鲜明;在理论层次,麦氏主要预设了历史学理论,肯定了原文的历史真实性;而理氏则主要预设了历史学、比较宗教学的理论与概念。两译本皆表现出对原文的经典价值的消解,理氏甚至对原文上古历史的真实性进行质疑,因此二者皆存在对原文本体真理诠释的较大不足。本章还分析了译者的务实行为、学术思潮等对英译的重要影响,并探讨了有关典籍英译对英国汉学的真正确立与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等。第三章,以英国的欧德、瑞典的高本汉的《尚书》英译为代表形态,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的《尚书》英译进行描写与研究。首先考察了二者英译的历史语境:西方中心主义思潮依然盛行,科学实证主义兴起,西方汉学走向现代化,中国传统经学消解,东方文化衰落。其次考察了译者的文化背景、翻译观和翻译经验等,研究了欧德英译的历史学思想方法、高本汉英译的比较语言学与科学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并分析了二者的翻译目的、策略等。欧德和高氏《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主要为:在语言层次,欧德的英译较为主观化,译文与原文语义差异较大,但流畅易读。高氏译文具有客观科学性,较其他译文有诸多更为准确之处,但在诠释中对历史文化语境的忽略也导致了某些误读;在理论层次,欧德英译主要预设了历史学理论,而高氏则主要预设了语言学理论;在本体真理层次,二者均表现出由于忽视原文的思想文化价值而造成本体论层次的诠释缺陷。本章还分析了两个译本的形成原因及其对西方汉学的影响、译者行为特点等。第四章,以彭马田的《尚书》英译为代表形态,研究与描写了当代的西方《尚书》英译。首先分析了翻译的主要历史语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与文化复兴,西方对东方文化价值回归的期待,当代汉学研究注重实用性等特点,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等。彭氏翻译显示了西方文学化的思想路径,意在抛开之前厚重的儒学诠释,将原文由一部政史经典打造为一本富于生活气息的古代故事集。彭氏译文的诠释特点主要为:语言层次主要采用了诗歌化的西方文学形式,生动、通俗、流畅,但语义与原文有较大差异。理论层次主要预设了西方文学理论,并否定了之前译者的基督教神学观念的预设,而代之以中国道德哲学等思想观念。译文注重当代社会和读者需求,但语义求真不足,对原文本体真理的诠释存在较大缺陷。彭氏英译形态表现出主要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译者务实行为的影响。本章还分析了彭氏文化背景、翻译方法和策略等。第五章,基于对西方《尚书》英译的历时性研究,对历史与学理、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文化价值的变化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此深化对西方《尚书》英译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为:采用了西方汉学的研究新视角;首次对《尚书》英译的历史作系统性的描写与研究;突破了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采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用了新文献,提出了新观点。如在《尚书》学研究领域首次使用了《中华帝国全志》英文版中的《尚书》英译资料,并使用了 19世纪的英文报刊与英文译者传记等新文献,提出了诸如早期《尚书》英译体现了西方对东方思想文化的仰慕与借鉴,理雅各的英译对《尚书》的上古历史真实性进行了消解,将翻译纳入比较宗教学研究等新观点。并给出了经典的翻译应该注重以对其本体真理进行真实、完整的诠释为目标,并结合现实之需,寻求翻译的最佳方法与合理路径等建议。

李孝龙[9](2020)在《国际关系学着作Sailing The Water’s Edge: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Chapter Five)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为了跟上发展的潮流,国际关系学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现实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该学科的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落后状态。本文为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所翻译的文本是由美国着名学者海伦·米尔纳与达斯汀·廷利合着的国际关系学着作《相得益彰:美国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Sailing Te Wh ater’s Eged:The Domestic Politicsof American Freign Po olicy)中的第五章。该文本主要描述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为此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权力的“抗衡”。通过统计,译者发现译文中分隔结构出现了48次,名词化结构出现了16次,复合词出现了23次,这充分说明它们存在的普遍性。对于分隔结构译者主要分析了定语(从句)与先行词的分隔,以及主语和谓语的分隔如何进行翻译;针对名词化结构,译者着重分析动词派生型、形容词派生型、句子派生型名词化的翻译;复合词方面,译者主要强调了直译法与意译法这两种翻译方法。作者希望通过该实践报告,借鉴国外的国际关系学理论,为后来者的国际关系学研究提供参考。

王晓亚[10](2020)在《管理学学术论文Diversity Initiative Effectiveness:A Typological Theory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取了一篇题为Diversity Initiative Effectiveness:A Typological Theory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多元化措施的有效性:关于非预期效果的类型论)的管理学学术论文作为翻译文本,该文本由Lisa M.Leslie(丽莎·莱斯利)于2018年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上发表。该文本主要针对组织中所采取的多元化措施有效性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以及应用价值。基于对该文本翻译及对翻译过程的描述,笔者完成了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并对学术翻译中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文本的具体特点,笔者主要围绕词汇的翻译、英语排比结构的翻译、英语双重定语从句的翻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首先,笔者分别采用词义引申、借译法来对专业术语进行翻译,采用根据语言语境确定词义的方法来翻译原文本中的观点类词汇,以及采用汉语四字格的方法来处理原文本中隐喻性词汇这一翻译难点。针对原文本中的两种英语排比结构类型,笔者运用了扩展译法、词性转换法、直译法、合译法来进行翻译。最后,针对原文本中不同类型的英语双重定语从句,笔者运用了拆译法、并列法、汉语“既是……也是……”结构进行处理。根据原文本中不同的词汇、排比结构类型以及双重定语从句类型,笔者总结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希望对后来同类体裁文本的翻译起到些许指导作用。

二、英汉词典评价原则及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词典评价原则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俄英汉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зюме
引言
一、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的理论阐释
    (一)语言内理论阐释
        1.语言的模糊性
        2.语频效应
        3.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及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
        4.适量准则
    (二)语言外理论阐释
        1.波丽安娜假说
        2.“标尺两极”规律
        3.认知凸显性
    (三)语言的世界图景
二、俄、英、汉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的类型及典型现象列举
    (一)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类型
        1.积极偏移
        2.消极偏移
        3.呈对应关系的积极-消极偏移
    (二)俄、英、汉语中的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典型现象列举
        1.俄、英、汉语中性词的积极偏移
        2.俄、英、汉语中性词的消极偏移
        3.俄、英、汉语中性词呈对应关系的积极-消极偏移
    (三)俄、英、汉语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的句法结构对比
三、俄、英、汉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的语用分析
    (一)礼貌原则与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
        1.在俄语中的体现
        2.在英语中的体现
        3.在汉语中的体现
    (二)语言学中的零度偏离与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
    (三)俄、英、汉语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的语用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草本植物名词释义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词典释义相关研究
        二、植物名词释义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词典》草本植物名词收录与义项设置比较研究
    第一节 草本植物名词收录比较研究
    第二节 草本植物名词义项设置比较研究
        一、义项数量的比较
        二、义项排列顺序的比较
    第三节 草本植物名词收录及义项设置差异原因分析
        一、词典的规模、适用范围存在差异
        二、英汉词汇编码度粗细不同
        三、民族文化差异
        四、其他因素
第二章 《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词典》草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比较研究
    第一节 释义内容的分类
        一、草本植物名词语义特征分类统计
        二、草本植物名词语义特征分析
    第二节 释义内容的比较
        一、差异类型数据统计
        二、差异类型分析
第三章 《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词典》草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比较研究
    第一节 释义方式整体分析
        一、《学汉语词典》草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分析
        二、《牛津高阶词典》草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分析
        三、《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词典》释义方式数据统计
    第二节 释义方式的比较
        一、释义方式相同
        二、释义方式不同
        三、释义方式差异统计
第四章 《学汉语词典》草本植物名词优化建议
    第一节 《学汉语词典》草本植物名词收录及义项设置优化建议
        一、补充词条
        二、增强义项设置的一致性
    第二节 《学汉语词典》草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优化建议
        一、为缺少释义的草本植物名词补充释义内容
        二、增添文化信息
        三、增加区别性特征
    第三节 《学汉语词典》草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优化建议
        一、定义式的优化
        二、对释式与解说式的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词典》草本植物名词释义汇总表
    附录二:《学汉语词典》草本植物名词语义特征描写汇总表
    附录三:《牛津高阶词典》草本植物名词语义特征描写汇总表
致谢

(3)《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学习词典比较研究
        二、词典释义研究
        三、木本植物名词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收词与义项设置比较分析
    第一节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收词比较研究
        一、《学汉语》和《牛津高阶》共有的木本植物名词
        二、《学汉语》中特有的木本植物名词
        三、《牛津高阶》中特有的木本植物名词
    第二节 《学汉语》和《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义项设置比较研究
        一、《学汉语》和《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义项数量比较分析
        二、《学汉语》和《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义项排列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比较分析
    第一节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语义特征选取情况
    第二节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比较
        一、义位对等
        二、义位不对等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比较分析
    第一节 《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分析
        一、属+种差
        二、属+种差+属
        三、属+种差+属+种差
        四、种差+属+种差
        五、种差+属
    第二节 《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分析
        一、种差+属
        二、属+种差
        三、种差+属+种差
    第三节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比较
        一、《学汉语》释义方式总结
        二、《牛津高阶》释义方式总结
        三、《学汉语》与《牛津高阶》释义方式总体比较
第四章 《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优化建议
    第一节 《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收词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一、《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收词的不足
        二、《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收词的优化建议
    第二节 《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义项设置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一、《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义项设置的不足
        二、《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义项设置的优化建议
    第三节 《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一、《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的不足
        二、《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的优化建议
    第四节 《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一、《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的不足
        二、《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的优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传教士辞书中“金”字及词语的历时演变与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教士辞书中“金”的释义情况
    第一节 传教士辞书中“金”字义项的收录情况
    第二节 传教士辞书“金”字义项纵向对比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传教士辞书中“金”的构词用语
    第一节 传教士辞书“金”字词语的收录情况
    第二节 传教士辞书“金”字词语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传教士辞书对语文辞书及对外汉语辞书编纂的意义
    第一节 传教士辞书对语文辞书的影响
    第二节 传教士辞书对对外汉语辞书编纂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传教士辞书中“金”字义项横向比较
    附录2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及外向型汉语辞书中“金”字义项变化情况
    附录3 各辞书中“金”字构词义项状况

(5)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But How Well Prepared?College Students’ Views on College Learning and Career Success 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一、文本翻译的目的
        二、文本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研究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翻译工具的选择
        二、参考文献的准备
        三、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翻译计划
    第四节 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的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表语形容词的翻译
        一、转译为名词
        二、转译为副词
        三、转译为动词
    第二节 汉语范畴词的增译
        一、增译名词性范畴词
        二、增译动词性范畴词
    第三节 无灵主语的翻译
        一、转译为宾语
        二、转译为状语
        三、转译为定语
        四、无灵主语拟人化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第一节 翻译经验总结
    第二节 翻译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及译文
附录二 平行文本
附录三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第5版)手部动作动词配例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六节 研究价值
第一章 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的界定与分类
    第一节 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的定义
    第二节 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的界定标准
    第三节 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的分类
第二章 《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中手部动作动词配例情况分析
    第一节 配例数量分析
    第二节 配例类型分析
    第三节 配例功能分析
第三章 《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手部动作动词配例分析
    第一节 目标词筛选
    第二节 配例数量分析
    第三节 配例类型分析
    第四节 配例功能分析
第四章 《商务馆》和《牛津中阶》手部动作动词配例对比分析
    第一节 配例数量对比
    第二节 配例类型对比
    第三节 配例功能对比
第五章 外向型学习词典配例设置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商务馆》配例设置优化建议
    第二节 《牛津中阶》配例设置优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英汉增补连接成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目的和意义
    0.2 相关研究现状
        0.2.1 篇章连接成分研究
        0.2.2 增补类连接成分研究概况
    0.3 语料说明和研究方法
        0.3.1 语料说明
        0.3.2 研究方法
    0.4 相关术语界定
        0.4.1 “补充”和“增补”
        0.4.2 “篇章”和“语篇”
        0.4.3 “连接”和“衔接”
    0.5 研究范围及创新价值
        0.5.1 研究范围
        0.5.2 创新价值
第一章 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句法特点
    1.1 句法表现形式
    1.2 句法位置
        1.2.1 位于句首,连接句子
        1.2.2 位于句中,连接分句
        1.2.3 位于句末
    1.3 与其他词的搭配与共现
        1.3.1 同词共现
        1.3.2 交叉连用
        1.3.3 相邻连用
    1.4 小结
第二章 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考察
    2.1 汉英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特点
        2.1.1 汉语增补连接成分的词典释义
        2.1.2 英语增补连接成分的词典释义
    2.2 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分类
        2.2.1 极端型增补
        2.2.2 主次式增补
        2.2.3 附加式增补
        2.2.4 并存式增补
        2.2.5 解释性增补
        2.2.6 转题连接式增补
    2.3 小结
第三章 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用功能
    3.1 补充新信息的功能
    3.2 强调功能
    3.3 提示功能
    3.4 话语标记功能
        3.4.1 有关话题和话轮方面的话语组织功能
        3.4.2 信息功能
    3.5 小结
第四章 解释性增补连接成分个案对比
    4.1 话语标记Imean与“我是说”的界定
    4.2 位置与搭配
        4.2.1 句法位置
        4.2.2 搭配
    4.3 表义与功能
        4.3.1 话语协调功能
        4.3.2 语篇衔接功能
        4.3.3 话语标记功能
    4.4 演变过程
        4.4.1 话语标记“我是说”的形成过程
        4.4.2 Imean的演变过程
    4.5 小结
第五章 转题性增补连接成分个案对比
    5.1 句法位置
    5.2 人际功能比较
        5.2.1 提示功能
        5.2.2 委婉礼貌功能
        5.2.3 认同激活功能
        5.2.4 小结
    5.3 语篇功能比较
        5.3.1 补充衔接功能
        5.3.2 话语组织功能
        5.3.3 小结
    5.4 语法化主观化解释
        5.4.1 话语标记“对了”的形成过程
        5.4.2 话语标记by the way的形成过程
    5.5 结论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余论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汉学史视野中的西方《尚书》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耶稣会士的《尚书》翻译
    第一节 文化接触、文化概念的趋同性和文化传播的媒介
        一、17-18世纪东西方的文化接触
        二、东西方文化的趋同性
        三、东西方文化传播的媒介
    第二节 东西方互相认识和探索的主要媒介:东方的经典与西方的《圣经》
        一、西学东渐的主要媒介:西方的《圣经》
        二、中学西传的主要媒介:东方的经典
    第三节 耶稣会士的《尚书》翻译
        一、最早的拉丁文译本
        二、三种法文译本
        三、德文、俄文及英文译本
    第四节 17-18世纪的西方《尚书》英译
        一、《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四、《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
        五、《尚书》英译形态的成因与译者行为特点
    第五节 17-18世纪的《尚书》翻译与西方汉学的孕育
        一、加深了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认知
        二、奠定了中国典籍英译的基础
        三、促进了西方汉学的形成
    小结
第二章 西方汉学的建立:新教传教士的《尚书》英译
    第一节 东方文化的认识价值实践
        一、西方汉学的建立
        二、英国汉学的专业化
    第二节 麦都思的《尚书》英译
        一、麦都思《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麦都思《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麦都思《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第三节 理雅各的《尚书》英译
        一、理雅各《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理雅各《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理雅各《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第四节 19世纪西方《尚书》英译的特点与成因
        一、麦都思、理雅各《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
        二、麦都思、理雅各《尚书》英译形态的成因
        三、麦都思、理雅各《尚书》英译的译者行为特点
    第五节 19世纪的《尚书》英译与西方汉学的建立
        一、麦都思首开《尚书》英文全译之先河
        二、理雅各《尚书》等英译为英国汉学奠定了基础
    小结
第三章 汉学的现代化:西方《尚书》译解体系的解析和建构
    第一节 东方文化衰落的诸多因素与《尚书》英译
        一、西方中心主义与日本脱亚入欧
        二、中国国内传统经学研究式微
    第二节 欧德的《尚书》英译
        一、欧德《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欧德《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欧德《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第三节 高本汉的《尚书》英译
        一、高本汉《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高本汉《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高本汉《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第四节 20世纪西方《尚书》英译的特点与成因
        一、欧德、高本汉《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
        二、欧德、高本汉《尚书》英译的形态成因与译者行为特点
    第五节 20世纪的《尚书》英译与西方汉学的现代化
        一、参与促进了西方汉学的现代化
        二、为汉学现代化发展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资料
    小结
第四章 当代汉学的复兴:《尚书》英译与东方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和再实践
    第一节 西方呼唤东方文化价值的回归与《尚书》英译
        一、西方早期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与借鉴
        二、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再认识与《尚书》英译
    第二节 彭马田的《尚书》英译
        一、彭马田的文化背景
        二、彭马田《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彭马田《尚书》英译的方法与策略
        四、彭马田《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
        五、彭马田《尚书》英译的形态成因与译者行为特点
    第三节 当代西方《尚书》英译的学术价值与汉学研究的大趋势
        一、当代汉学研究及其发展大趋势
        二、彭马田《尚书》英译的学术价值与当代汉学的发展
    小结
第五章 西方《尚书》英译研究的思考: 历史与学理、研究方法与文化价值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学术研究的学理逻辑
        一、西方社会发展之需与《尚书》英译
        二、社会学术思潮与《尚书》英译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变化与研究对象文化价值的变化
        一、17-18世纪《尚书》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方法
        二、19世纪《尚书》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方法
        三、20世纪《尚书》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方法
        四、当代《尚书》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方法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国际关系学着作Sailing The Water’s Edge: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Chapter Five)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和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评述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翻译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译文审校
        四、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分隔结构的翻译
    第二节 名词化结构翻译
    第三节 复合词的翻译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及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10)管理学学术论文Diversity Initiative Effectiveness:A Typological Theory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题材分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评述
        (一)国内相关翻译研究文献
        (二)国外相关翻译研究文献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一)国内相关翻译实践成果
        (二)国外相关翻译实践成果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一)翻译工具的准备
        (二)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管理学文本中词汇的翻译
        一、专业术语的翻译
        (一)词义引申
        (二)借译法
        二、观点类词汇的翻译
        三、隐喻性词汇的翻译
    第二节 英语排比结构的翻译
        一、词的排比
        (一)扩展译法
        (二)词性转换法
        二、句子的排比
        (一)直译法
        (二)合译法
    第三节 英语双重定语从句的翻译
        一、链式双重定语从句
        (一)拆译法
        (二)并列法
        二、并列式双重定语从句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第二节 翻译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四、英汉词典评价原则及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俄英汉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对比研究[D]. 王园园.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草本植物名词释义对比研究[D]. 潘瑞娟.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对比研究[D]. 董彦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传教士辞书中“金”字及词语的历时演变与现实意义[D]. 杨亚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But How Well Prepared?College Students’ Views on College Learning and Career Success 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冬冰.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第5版)手部动作动词配例对比研究[D]. 梁茜茜.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7]英汉增补连接成分对比研究[D]. 冉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汉学史视野中的西方《尚书》英译研究[D]. 沈思芹. 扬州大学, 2020(01)
  • [9]国际关系学着作Sailing The Water’s Edge: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Chapter Five)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孝龙. 黑龙江大学, 2020(06)
  • [10]管理学学术论文Diversity Initiative Effectiveness:A Typological Theory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晓亚. 黑龙江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英汉词典评价原则与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