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胶乳测试仪校准曲线的确定方法

微波胶乳测试仪校准曲线的确定方法

一、微波胶乳测试仪定标曲线的测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思佳[1](2020)在《电泳法絮凝橡胶机理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文中提出目前天然橡胶的工业化生产工艺主要采用加酸絮凝的方式使天然胶乳凝固,存在很多弊端。利用新技术制备具有高质量的天然橡胶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天然胶乳粒子带电的特性以及电泳法突出的优点,本课题创造性的提出了电泳絮凝天然胶乳的方法,从机理研究到工艺可行性探索再到设计改进电泳絮凝设备,完成了小试设备、中试设备、工业化设备及产业化工艺参数的研究。电泳絮凝出的天然橡胶各项性能跟烟片胶相当。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果如下:1.采用实验装置对电泳絮凝浓缩天然胶乳做可行性探索,将不同固含量天然胶乳絮凝后电泳胶性能与烟片胶性能对比。结果表明:电泳法絮凝天然胶乳不会破坏其结构,也不会引入其他物质,由TGA测试得出所含灰分为2.08~2.98%,比烟片胶所含灰分3.41~5.25%低;从硫化特性上,由T10可以看出加工安全性较烟片胶好;机械力学性能跟烟片胶相当,而且电泳胶拉伸强度可以达到35.6Mpa。2.采用新鲜的天然胶乳进行电泳絮凝实验,与传统酸絮凝工艺进行六项指标检测对比。结果表明:电泳胶六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且各项指标中,杂质含量为0.02%,氮含0.36%,灰分含量0.21%,稍优于烟片胶和酸絮胶,挥发物含量指标中烟片胶(0.64%)>电泳胶(0.38%)>酸絮胶(0.26%);塑性初值P0为39,塑性保持率PRI为85。3.通过板状电极设备,探究电絮凝效率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石墨电极絮凝效果最好,其次为不锈钢材料;施加30V电压,极板间隔15mm,絮凝6min,絮凝效果最佳。随后通过多次实验记录出胶量和耗电量,做了能耗实验,结果表明:每絮凝出1.5kg干胶耗1Kw·h的电量。4.对电泳絮凝设备进行工业化探索,完成了小型板电极设备设计、小型辊电极设备设计、中型辊电极设备设计。结果表明:将板状电极改进为辊状电极后,絮凝效率极大提高,而且能得到清澈余液,提取率可达99.9%。采用辊状电极设备,配套喷淋装置、烘干装置、卷取收集装置,可以实现连续性絮胶,易于实现自动化,可以实现同时絮凝出胶及析出澄清余液。5.通过对电泳余液烘干后得到的固体物质进行红外检测、DSC测试、薄层层析实验,并对余液进行旋光性检测以及HPLC检测。结果表明:电泳余液中有白坚木皮醇存在,最后通过HPLC检测检测到固含量为60%的浓缩胶乳中含有白坚木皮醇0.3%,固含量为30%的鲜胶乳中含白坚木皮醇0.64%,固含量为5%的胶清中含白坚木皮醇0.77%。6.本课题用到了 ansys电场仿真软件通过构建模型,对电泳过程中电场以及电场线的分布规律进行模拟与分析,仿真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结果表明将匀强电场改进为极强电场是可行的。

秦红梅[2](2020)在《石墨烯/白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指明以天然橡胶(NR)为基体,白炭黑(SiO2)为填料,再结合各类橡胶加工常用的助剂,所制备得到的“绿色轮胎”具有优异的抗湿滑性能、机械性能、耐磨性能,滚动阻力低,能大大降低轮胎在行进过程中的油耗。由于SiO2和NR均是电和热的不良导体,轮胎在行进过程中因大量生热加速了橡胶的老化,大大缩短了使用寿命。另外,轮胎表面与地面摩擦产生的静电容易导致火花和放电现象,对轮胎的行驶带来了安全隐患。石墨烯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导电性、导热性、光学特性、阻隔性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复合材料。因此,本文采用了环保高效的方法制备了石墨烯纳米片(GNs),将GNs与改性SiO2并用,研究了GNs用量对GNs/SiO2/NRs三元复合材料导热、抗静电、力学等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不同种类的偶联剂(KH550、KH570、KH580、NXT)对SiO2湿法改性,通过机械共混制备了SiO2/NR复合材料,探讨了不同结构的偶联剂对SiO2填充NR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改性前后的SiO2结构进行表征,并对SiO2/NR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参数、流变行为、力学性能、耐溶剂性能等方面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这几种偶联剂均能降低SiO2的表面能,与SiO2表面的羟基发生脱水缩合,使其由亲水性转变成疏水性,提高了填料与基体之间的相容性。与未改性SiO2/NR复合材料相比,改性SiO2/NR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耐溶剂性能、耐切割性能得到了提高,填料分散得更均匀。NXT因其结构中的长碳链结构,与NR相容性良好,巯基参与了硫化过程中三维交联网络的形成,因此,与其他几种偶联剂相比,NXT-SiO2/NR复合材料各项性能更佳。(2)以可膨石墨(EG)为原料,通过高温膨胀1min,得到长径比较高的石墨蠕虫(GW),大大降低了剥离过程的能量需求。通过O3对GW进行边缘氧化,通过改变氧化时间来控制GW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含量,得到含氧量不同的氧化石墨蠕虫(GWO)。选取含氧量适中的GWO分散在乙醇溶液中,在胶体磨机中研磨3h,得到石墨烯纳米片(GNs)浆料,通过旋转蒸发仪使溶剂挥发,得到GNs粉体。将GNs均匀分散在NR胶乳中,经絮凝、干燥等步骤制备GNs/NR浓缩母粒,最后以机械共混法制备GNs含量分别为0、0.2wt%、0.5wt%、1.0wt%、2.0wt%的GNs/NR复合材料。通过XPS、XRD、TEM、SEM对GN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EG成功转变成了GNs。对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电导率、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发现随着GNs在复合材料中用量的增加,以上性能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其中,与纯NR相比,2.0wt%GNs/NR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增加了50%,电导率提升了5个数量级。(3)选择对SiO2改性效果较好的偶联剂NXT对SiO2进行改性,以EG为原料通过边缘氧化和机械剥离等工艺制备了GNs,通过胶乳共混制备了20wt%GNs/NR浓缩母粒,最后采用简单的机械共混法制备了GNs/SiO2/NR复合材料,探讨了GNs与SiO2并用对NR性能的影响。对三元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加工性能、力学性能、导热性能、抗静电性能、动态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Ns与SiO2并用有助于改善彼此在NR基体中的分散性,随着GNs含量的增加,三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适当提升,加工性能也得到了改善。与SiO2/NR复合材料相比,2wt%GNs/SiO2/NR复合材料的面内导热率提高38.1%,面间导热率提高了36.21%,电导率达到4.2×10-8S/m,达到了可以作为抗静电材料的要求。

何跃[3](2020)在《增强橡胶体积拉伸形变连续混炼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橡胶基纳米复合材料因独特的高弹性而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建筑行业、电子电器等领域,然而橡胶与纳米补强填料的混炼是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橡胶加工业目前所采用分阶段、分工序及分批次的间歇式混炼工艺,存在混炼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大、单位能耗大、批料均度差等问题。以剪切形变流场为主导的传统橡胶混炼过程为了获得纳米填料均匀分散分布的胶料,不得不延长混炼时间和增加混炼工序,从而导致加工效率低、能耗高、橡胶分子链断链严重,过多降低橡胶分子量会损害橡胶制品的物理机械性能;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和高性能橡胶制品的迫切需求,研发高效率、低能耗、连续性的橡胶混炼新技术和装备迫在眉睫。本文首次提出了以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为主导的橡胶混炼加工方法,成功开发了体积拉伸形变双轴偏心转子(BERE)一步法橡胶连续混炼挤出新技术,并成功制备了橡胶基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模拟分析和大量的实验研究了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中纳米粒子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分布行为及纳米粒子与橡胶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并揭示了纳米粒子分散分布形态与硫化胶复合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利用Polyflow模拟分析了双轴偏心转子型腔内螺旋段和偏心直线段中胶料的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以及混合指数和第一主应力分布概率,发现速度沿胶料流动方向呈先发散再收敛的拉伸流动,胶料从双轴偏心转子下方靠近啮合处的速度最快、受到挤压作用最强;平直段产生的混合指数、拉伸形变作用指数和挤压作用均高于螺旋段,第一主应力随BERE转速、胶料模量和零切粘度的增加而增强;并阐述了纳米粒子在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中的分散机理。利用剪切形变流场支配的密炼机间歇式混炼工艺和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主导的BERE一步法橡胶连续混炼挤出新技术分别制备了天然橡胶/炭黑(NR/CB)复合材料。与密炼机间歇工艺相比,由于BERE的强拉伸、弱剪切作用,BERE一步法连续混炼挤出混炼胶的Payne效应较小,CB在极短混炼时间(1.5 min)内就能实现良好的分散分布形态,NR分子链更长,分子量提高23.0%,Mw/Mn更小,结合胶含量更多,NR与CB间的相互作用更大;其硫化胶的综合力学性能可媲美甚至超过密炼机最佳工艺条件(80 r/min混炼8 min)制备的硫化胶,与密炼机相同转速和混炼时间制备的硫化胶相比,BERE一步法制备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500%定伸应力和撕裂强度显着提升,显着突出了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主导的BERE一步法橡胶连续混炼挤出新技术的优势。研究了一步法连续混炼挤出工艺中BERE不同转速、不同温度、不同硫磺加料位置以及不同CB含量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发现提高BERE转速增强第一主应力,可改善CB在NR基体中分散分布形态,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均随BERE转速的提高先增大再减小,50 r/min时最大;降低BERE第四区温度和提高转速,可增强BERE产生的体积拉伸形变作用于团聚的CB使之破碎和扩散,从而显着改善CB在NR基体中的分散分布形态;BERE转速为50 r/min、温度为90-80-50-60℃时制备的NR/30phr CB混炼胶中NR的分子量较大,NR与CB间的相互作用较强。BERE转速为50 r/min、温度为90-80-50-30和90-80-50-60℃时制备的硫化胶都具有较优异的静态综合力学性能,其中温度为90-80-50-60℃时制备硫化胶的抗湿滑性能更高;第一和第二加料口加硫磺(S)对混炼胶的加工性能、CB的分散分布形态和力学性能影响不大,焦烧时间Tc10没有缩短,仍有足够的焦烧安全期;NR/CB硫化胶的抗湿滑性能随CB含量增加而提高的同时动态生热也增大,NR/40phr CB硫化胶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研究了不同Si69改性方法、SiO2含量和BERE加工工艺对天然橡胶/白炭黑(NR/SiO2)体系性能的影响,提高BERE转速和降低加工温度有利于增强体积拉伸形变作用于SiO2团聚体使之破碎和分散,增加Si69含量有益于改善SiO2与NR的相互作用,从而显着改善了SiO2的分散分布形态;混炼胶的Payne效应随Si69和Si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和增大,随BERE转速的提高而降低,门尼黏度随SiO2含量的增加和BERE转速的提高而增大和降低;硫化胶的动态生热随Si69和Si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和增大,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均随BERE转速的提高而增大,拉伸强度随Si69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再缓慢降低,于10wt%Si69时达到最佳,而撕裂强度随Si69含量的增加而增大;BERE转速为50 r/min、温度为90-80-50-30℃时制备10 wt%Si69改性的NR/30phr SiO2硫化胶综合力学性能最优。研究了不同CB含量和BERE工艺对溶聚丁苯胶/炭黑(S-SBR/CB)体系性能的影响,CB在其硫化胶中都有良好的分散分布形态,CB聚集体的粒径尺寸及其标准差都随CB含量的增加而减小,CB聚集体面积占比都呈现正态分布并且最可几分布随CB含量的增加向小聚集体移动;BERE转速为50 r/min、温度为90-80-50-30℃时在第一加料口加S制备硫化胶的CB分散分布形态最佳;拉伸强度和定伸应力都随CB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扯断伸长率、300%/100%和撕裂强度都随CB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300%/100%和撕裂强度于40phr CB时最大。研究了不同SiO2和Si69含量对溶聚丁苯胶/白炭黑(S-SBR/SiO2)体系性能的影响,S-SBR/SiO2混炼胶的ΔG′随SiO2和Si69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和减小,门尼黏度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Si69含量为10wt%时SiO2可实现均匀的分散分布形态,S-SBR/SiO2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和定伸应力都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定伸应力和300%/100%均随Si69含量的增加而增大,10wt%Si69改性SiO2制备S-SBR/30phr SiO2硫化胶的撕裂强度最大。基于Polyflow模拟分析和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为主导的BERE一步法橡胶连续混炼挤出新技术制备橡胶基纳米复合材料相对于剪切流场为主导的间歇式混炼工艺具有显着的优势,解决了传统橡胶间歇式混炼工艺难以克服的问题,制得了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分布、橡胶分子链长度得以保持和机械力学性能优异的橡胶基纳米复合材料。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橡胶加工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连续的一步法混炼挤出一体化解决方案,为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

王军军[4](2019)在《大剪切应变下高阻尼橡胶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文中提出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通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安装隔震支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能够有效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害。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应用最为广泛,主要有普通天然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两类,但二者存在天然橡胶阻尼性能较差及铅芯自恢复能力差、易发生剪切破坏、铅泄露污染环境等问题。开发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可避免铅的使用,解决上述问题。高阻尼隔震支座用橡胶材料要求在大剪切应变下具备较高的阻尼性能,传统的橡胶阻尼材料难以满足支座使用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利用高阻尼添加相共混改性、纳米阻尼技术等手段对橡胶材料进行阻尼改性。研究了不同改性方法的阻尼改性机理,探究了不同填料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机理。并且,制备了在大剪切应变下具备高阻尼性能的高性能橡胶复合材料。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次将新型的滑动接枝共聚物(SGC)用于丙烯酸酯橡胶(ACM)的阻尼改性。我们以SGC与ACM橡胶的共混比为变量,结合橡胶加工分析仪(RPA)等表征,探究了 SGC对橡胶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在较高的SGC填充量下,复合材料在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显着提高。ACM/SGC(100/40)复合材料的tanδ值约为纯ACM橡胶的1.94倍。随后,我们对SGC进行预硫化处理,改善了制备工艺,并探究了预硫化工艺对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硫化处理后,橡胶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和力学性能均有明显提高。预硫化SGC/ACM复合材料的tanδ值比ACM/SGC复合材料高出12%。此外,利用改进后的制备工艺,制备了不同SGC含量的橡胶复合材料。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表征,证实了 SGC与ACM橡胶之间存在氢键作用,两相界面处存在较宽的相互作用区。而界面氢键作用和SGC独特的滑轮效应正是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显着改善的原因。制备的ACM/SGC橡胶复合材料,在较大的剪切应变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阻尼性能。ACM/SGC(100/40)复合材料的tanδ值约为纯ACM橡胶的1.84倍。(2)开发了一种低成本、绿色环保、操作简便的制备薄层石墨烯纳米片的新方法。以膨胀石墨为原料,在茶多酚的辅助下,通过超声剥离,制备了一种薄层的改性石墨烯纳米片(TEG)。利用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等表征方法,证实了制备的TEG是一种多片层(6-7层)的、结构缺陷度较低的石墨烯纳米片。将制备的TEG纳米片和炭黑(CB)复合,制备了一种新型的TEG/CB杂化填料。采用乳液共絮凝法,制备了 TEG、CB和TEG/CB三种不同填料填充的丁苯橡胶(SBR)复合材料。结合万能材料试验机和RPA等表征手段,探究了不同类型填料对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TEG/CB杂化填料表现出显着的协同效应,SBR/TEG/CB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显着高于其他填料填充体系。SBR/TEG/CB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约为20.6MPa,要比纯SBR橡胶高587%;填充炭黑的橡胶材料,在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显着改善,其中SBR/CB(100/20)材料的tanδ值为0.277,是SBR橡胶的1.9倍。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阻尼性能、最高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综合性能优异。(3)探究了导电炭黑(GCB)对橡胶材料在剪切应变下阻尼性能的影响效果,并与其他类型填料作对比,得出GCB填料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机理。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XPS、BET 比表面积测试仪等表征手段对GCB的微观形貌等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与普通炭黑、氧化石墨烯的相关特性进行对比,得出了决定GCB高导电性的重要因素,分别为高比表面积、低密度、高结构度及表面洁净等。其次,制备了 GCB、TEG及二者杂化填料这三种不同填料填充的丁苯橡胶复合材料,表征了填料在基体中的分散情况,探究了不同填料对橡胶复合材料硫化性能、力学性能、导电导热性能及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GCB后,在橡胶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填料网络,由于填料网络破坏造成了界面摩擦耗能,橡胶材料在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显着改善。SBR/GCB(100/20)橡胶复合材料的tanδ值为0.527,约为纯SBR橡胶的6倍。此外,SBR/GCB橡胶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高达18.6MPa,是纯SBR橡胶的5.5倍。SBR/GCB橡胶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综合性能优异。(4)探究了茶多酚对炭黑在橡胶中分散性的改善效果及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结合RPA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表征,对茶多酚改性炭黑(TCB)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可以通过π-π共轭作用吸附在炭黑表面,防止颗粒团聚,改善炭黑在橡胶中的分散性。但是,添加过量的茶多酚会影响橡胶的硫化速度,降低交联密度。加入茶多酚后,橡胶复合材料在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显着改善,SBR/TCB的tanδ值为0.186,是SBR/CB复合材料的1.63倍,是SBR橡胶的2.07倍。此外,探究了茶多酚与炭黑的共混比对炭黑分散性及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力学性能及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茶多酚用量,可以获得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同时在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又得到显着改善的、综合性能优异的橡胶复合材料。

吴张民[5](2019)在《硫化天然橡胶靶向断链再生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前,虽然行业里采用了各种再生手段对废旧橡胶进行回收,但是一直存在解交联无选择性、污染严重等问题,得到的再生胶分子量低,极大的限制了再生胶的应用范围。因此,只有在再生过程中选择性断裂交联键,保护橡胶主链不被破坏,提升溶胶分子量,才能实现废橡胶真正意义上的回收。本文通过“化学探针”试剂二硫代苏糖醇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完全再生了硫化天然橡胶。采用二甲苯作为溶剂,在实验条件下,二硫代苏糖醇脱硫再生天然橡胶均符合Horiks理论断裂交联键的特性,特别的当二硫代苏糖醇浓度为0.03 mol/L,反应温度120℃,脱硫8小时,得到解交联度100%、完全再生天然橡胶。减少再生过程中热氧的影响,所得再生胶分子量与原胶基本相同,达到了 30万左右。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虽然硫醇与二硫键的反应是一个可逆的交换反应过程,但因DTT氧化后会形成稳定的六元环结构,所以能促使其与二硫键的反应不断向正向进行。对比了再生胶与天然橡胶的结构与性能,发现再生胶在再生过程并没有影响到其橡胶主链的基本结构,与原胶相比,其链段运动能力以及热降解性能并没有太大变化。将20份再生胶与原胶并用时,并用胶与原胶硫化后的力学性能相当。将100%再生胶直接硫化,在相同配方下,其力学性能恢复到原胶的60%。探索了基于热、氧、剪切等不同的加工过程对于橡胶分子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顺丁橡胶,氧气的存在能够促进其交联,在140℃之后分子链自由基交联形成了三维网状结构。对于天然胶乳合适的烘干温度为60℃,继续升高温度会使分子量急剧下降。利用橡胶加工分析仪模拟橡胶剪切过程,设置温度60℃,剪切频率1Hz,当剪切速率为0.52s-1剪切15min,天然橡胶分子量就已经下降到21万左右。

何双[6](2019)在《真空凝固天然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橡胶(NR)是由巴西三叶橡胶树通过生物合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顺式-1,4-聚异戊二烯,由于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生活中。天然橡胶的性能与其加工工艺紧密相关,其中凝固是加工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本课题对比自然凝固和酸凝固,采用真空凝固天然胶乳,探讨真空度、胶乳浓度对天然橡胶理化性能、门尼粘度、分子量及其分布、热稳定性、硫化特性、交联密度、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采用橡胶加工分析仪(RPA)分析不同凝固方法制得的生胶的加工性能,采用核磁共振交联密度仪和拉力试验机分析硫化胶结构与物理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结合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测试分析硫化胶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表明:真空凝固时,采用的真空度不同,天然橡胶的性能有一定的差异。随着真空度的增加,天然橡胶的氮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当真空度为-0.95MPa时,天然橡胶的氮含量最低。天然生胶的塑性初值(P0)基本一致,塑性保持率(PRI)则随着真空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最高达到85%。天然橡胶的分子量均呈双峰分布,但整体差距不大。随着真空度增加,胶料的硫化速率VC1、VC2越快。交联密度呈降低趋势,相邻交联点间的相对分子质量则随着真空度的增加而增加;硫化胶的拉伸强度稍有升高。探讨了胶乳凝固浓度对真空凝固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胶乳凝固浓度的增大,生胶的氮含量、灰分含量增加;P0变化不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PRI降低,在所研究的胶乳浓度范围内,当胶乳浓度低于26%时,制得的生胶耐老化性能较好。天然橡胶的分子量随着胶乳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胶乳的浓度越低,胶料的硫化速率越快。随着胶乳凝固浓度的增加,交联密度先减小后增大,硫化胶的拉伸强度逐渐降低,当胶乳浓度为24%时,NR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拉伸强度为20.37MPa,拉断伸长率为843%、撕裂强度为30.07kN/m。通过真空度和胶乳浓度的探讨可知,采用真空度为-0.95MPa、胶乳浓度为24%的凝固工艺,所制得的NR性能较好。探讨了真空凝固、乙酸凝固、自然凝固三种凝固方式对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理化性能,自然凝固胶样(NR-n)的氮含量、灰分含量最高,其次是真空凝固胶样(NR-v),再次是酸凝固胶样(NR-a),NR-v的塑性保持率最大。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大小顺序是:NR-a>NR-n>NR-v。采用RPA对三种不同凝固方式制得的天然橡胶进行应变扫描、频率扫描、温度扫描。综合分析可得:弹性模量(G’)的顺序是NR-v<NR-n<NR-a,损耗因子(tanδ)的大小顺序是NR-v>NR-n>NR-a,因此真空凝固得到的胶样的加工性能最好,自然凝固胶样次之,酸凝固胶样最差。真空凝固天然橡胶的t90比酸凝固和自然凝固都稍短,硫化速率也较快。酸凝固胶样的交联密度最低,真空凝固胶样的交联密度最高。从物理机械性能来看,NR-v的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均高于NR-n和NR-a。动态力学性能测试表明,真空凝固胶样和自然凝固胶样的损耗因子(tanδ)比酸凝固胶样的高;不同凝固方式制得的胶样储能模量(E’)与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当温度较低时,自然凝固制得的硫化胶的E’最高,真空凝固的NR次之,酸凝固胶样的E’最低。

方振华[7](2018)在《可见光波段银树枝超表面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超材料由周期性排列的人工亚波长复合结构组成,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单元结构,以实现自然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或反常性质,例如,实现平板透镜、隐身斗篷、完美透镜、超分辨全息图以及光声成像等新奇的功能。相较于超材料设计及理论领域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进展,超材料的制备发展则相对较慢,特别是光学超材料的制备受到了很大的技术制约。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二维的光学超表面,其有效地避开了三维光学超材料制备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又保留了优异的性能,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光学超材料的发展。目前所报道的光学超表面多为周期性结构,主要采用激光、离子束或电子束刻蚀等物理方法制备。可见光波段的超表面需要制备更加精细的纳米尺度单元结构,而采用物理制备方法遇到了许多技术瓶颈,例如,设备昂贵、成本高、制备过程繁琐、样品尺寸极其有限等等。化学方法制备光学超表面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在本论文中,我们提出了采用化学方法来制备可见光波段银树枝超表面,并研究了其制备工艺及光学性能。论文中以自下向上的电化学沉积方法为基础,设计并制备了可见光波段银树枝超表面;测量了其透反射性能以及反常古斯-汉欣(Goos-H?nchen,GH)位移等光学特性;设计了基于银树枝超表面的楔形光波导,并研究了光波在其中的传播行为;另外,本文还通过实验研究了树枝超表面的偏振转换以及反常光自旋霍尔效应。本论文的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可见光波段银树枝结构超表面的制备基于自下向上的化学制备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见光波段超表面。其主要由银树枝结构单元构成,树枝状结构单元随机排布。相比传统周期性排列的超表面结构,这种银树枝超表面具有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的优点。我们利用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精确制备了谐振范围在可见光波段可调的银树枝超表面样品;研究了实验过程中电化学沉积条件(例如,沉积电压、沉积时间、环境温度以及电解液浓度等)对银树枝形貌的影响,得到了制备银树枝结构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且通过调节电化学沉积条件实现了对银树枝超表面样品谐振波段的调控。2.银树枝超表面的反常GH位移效应采用干涉法测量了银树枝超表面在单色光入射时的GH位移。由测量结果发现,当入射光的波长与超表面的谐振波长相同或相近时,观测到样品的反常GH位移;而当入射光波长与样品谐振波长相距较远时,样品的GH位移值为正。反常GH位移是超表面实现光速减慢或停止的必要条件,以实验测量反常GH位移,也为后续研究超表面对可见光操控做好了必要的准备。3.银树枝超表面光波导的“彩虹捕获”效应设计组装了由银树枝超表面构成的楔形光波导,并从实验上观测到银树枝超表面光波导的“彩虹捕获”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入射复色光中不同波长部分在楔形波导不同位置分立停留,形成明亮的彩虹,即在室温下实现了可见光的光速减慢;通过测量单色光穿过波导之后端口的光能量变化我们发现,当单色光的波长与银树枝超表面谐振波长相同时,波导的出射光能量为0,而入射光的波长与谐振波长不同时,出射光能量大于0。4.超表面的偏振转换性能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了银树枝超表面的偏振转换性能。研究发现,当波长与样品谐振波长一致的线偏振光垂直入射到树枝状超表面时,得到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两束线偏振透射光,一束透射光偏振方向与入射光相同,且传播方向保持不变,而另一束交叉偏振透射光偏振方向垂直于入射光偏振方向,且传播方向改变为倾斜出射。树枝超表面虽然实现了偏振转换,但是其转换效率较低,为得到更高效率的偏振转换,又研究了反射模式的偏振转换超表面。提出了一种通过反射实现极化转换的超表面,模拟与样品测试结果表明,其可在8.4~20.7 GHz的超宽频段内高效地将x(y)极化波转换为y(x)极化波,在工作频段内转换率超过了92%。这为提高银树枝超表面的偏振转换效率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5.设计实验研究银树枝超表面反常光自旋霍尔效应采用干涉测量方法测量了K9晶体、银树枝超表面与球刺样品的光自旋霍尔效应。基于不同样品表面反射的测量结果发现,在入射光波长与样品谐振波长相同或相近时,树枝超表面及球刺样品的光自旋霍尔效应为反常光自旋霍尔效应。反之,当入射光波长与样品谐振波长差别较大时,得到正光自旋霍尔效应。

李允烨[8](2018)在《射线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新型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材料的制备》文中提出传统的屏蔽材料有很多,但是比较单一。例如混凝土仅能满足于固定式反应堆的射线屏蔽;纯的氧化硼屏蔽材料虽然可以有效的吸收中子辐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屏蔽效果会日渐减弱;含铅物质毒性较大;含铋材料虽然防护效果也不错,但是价格较高,不适合规模化生产。稀土/聚合物复合材料作为近年来新型的一种射线防护材料,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与射线屏蔽材料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在屏蔽材料的制备方面,有制备方法的改进,也有新屏蔽成分的替换。报道很多,但都是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屏蔽材料上的研究,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以及最新动态,对屏蔽材料进行了细致、合理、系统的综述。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还对一些典型的市售辐射屏蔽材料进行结构性能上的分析,以帮助购买者正确认识市面上的屏蔽材料。测试结果表明,稀土纤维的热稳定性最好、透气性最佳,但是其透湿性最差;银纤维面料的透湿性最好。在紫外线吸收方面,不锈钢纤维面料的防护相对较好。但上述这三种材料均只能屏蔽低能射线。而含铅橡胶与无铅橡胶的平均铅当量为0.50mm Pb,符合X射线防护服标准。总的来说,无铅稀土橡胶材料是力学性能最好、防辐射性能最好的一种材料,但这种材料比较笨重,透气性最差,穿着舒适度很差。研发密度小、透气性好、铅当量高的新型稀土材料是未来射线屏蔽材料的发展趋势。本文对新型的复配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材料的制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索。通过熔融纺丝法分别制备了相同添加质量份数的氧化镧(La2O3)、氧化钆(Gd2O3)、氧化铕(Eu2O3)3种单一稀土氧化物/聚丙烯纤维和配比相同的上述三种混合稀土/聚丙烯纤维,并对纤维作了SEM及X射线屏蔽性能等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含混合稀土纤维比含单一稀土纤维X射线屏蔽性能优异;稀土在聚丙烯中的分布较差,稀土颗粒团聚严重;稀土的添加降低了聚丙烯的熔点。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稀土进行有机改性后,所得复合纤维中稀土以纳米尺度均匀分散在聚丙烯基体中,呈现良好的结晶结构。与纯PP相比,改性稀土氧化物/聚丙烯纤维的Tg和热稳定性均有所下降,力学性能相比有所提高。采用多巴胺为改性剂对稀土进行有机改后,改性稀土粒径分布范围变小,且均匀分散在PP基体中。比较所制备熔纺改性稀土/PP复合纤维,发现多种稀土并用填充PP对复合纤维的热稳定性影响很小;单一稀土填充PP基体之中较多种稀土并用填充PP之中的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能更优;稀土并用填充PP所得复合纤维铅当量最高,具有更优异的屏蔽射线性能。比较所制备的改性稀土/PP复合无纺布,发现多种稀土并用较单一稀土填充PP的复合无纺布的致密性更好;多种稀土并用对热稳定性影响不大;稀土的总填充量越高,复合无纺布的屏蔽性能越好。

季美琴[9](2017)在《氢化天然橡胶及硅氢化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橡胶(NR)作为一种天然绿色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制品弹性大、断裂伸长率高、机械稳定性好。但是天然胶分子链中含有化学性质活泼的碳碳双键,容易受到热、氧、臭氧、光等的作用发生交联或断链反应,影响了它的应用范围。近年来,对NR中不饱和碳碳双键结构直接加氢引起人们关注,从分子结构上看加氢的NR,其类似三元乙丙橡胶(EPDM)。由于EPDM分子间内聚能低,分子结构中不含极性取代基,所以其在较宽温度范围内有良好的柔顺性。EPDM具备非常好的耐热氧老化、耐臭氧老化、耐气候老化、电绝缘性能、耐酸碱及优异的耐水性,这是由于其结构上的饱和性和非极性决定的。加氢的NR既能表现出EPDM的特性又保持了 NR的优异性能,是一种新型绿色橡胶。反式-1,4-聚异戊二烯(Trans-1,4polyisoprene,简称TPI),又称合成杜仲胶,是NR的同分异构体,结构规整度高,分子链高度结晶,常温下仅能作为塑料使用。本文对TPI进行硅氢化改性,破坏TPI结晶,以制备一种性能优异的改性TPI弹性体,扩大其适用范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采用水合肼/双氧水/硼酸催化体系对天然胶乳进行氢化改性,制备出了不同氢化度的氢化天然胶(HNR)。用1H-NMR,FT-IR表征HNR结构,索氏抽提法测定凝胶含量,DSC和TGA测定其热性能和热稳定性,膨胀计法研究HNR低温结晶性,平衡溶胀法测硫化胶交联密度。结果表明,该乳液法可制备出不同加氢度的HNR;凝胶含量和分解温度随着NR氢化度的增大而增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略有升高;硫化胶的交联密度随着氢化度增大而增加。2.采用三苯基膦氯化铑RhCl(PPh3)3 (威尔金森)为催化剂,使用溶液加氢法制备HNR。研究加氢反应温度、反应时间、H2压力、NR/甲苯溶液浓度和催化剂用量对加氢程度的影响,优选最佳反应条件。用1H-NMR,FT-IR表征生胶结构;以GPC测定不同加氢度HNR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加氢后HNR的分子量较NR分子量小,分子量分布指数MwD有所增宽。DSC和TG结果显示,随着加氢度增加,HNR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化不明显,分解温度升高。3.研制了不同加氢度的HNR硫化胶,其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加氢后的HNR物理机械性能较NR差;热氧老化实验显示,样品在100℃,72小时条件下,HNR耐老化性能优于NR。动态力学试验DMA结果表明,加氢后的HNR储能模量E’均小于未加氢的NR;当氢化度为9.5%、14.7%和29.6%时,E’变化不明显,当氢化度增大至74.6%时,E’明显下降;随着氢化度的增加,HNR损耗角正切tanδ峰值逐渐下降。4.以AFM法研究NR及HNR硫化胶的拉伸应变诱导结晶(SIC),在相同的应变条件下,NR中细纤维状的结晶区域最多,粗纤维状的取向无定形区最少;HNR随着加氢度增大,细纤维状晶区逐渐减少,而粗纤维状的取向无定形区逐渐增多,这是因为加氢度的增大使得C=C数量减少,HNR分子链柔顺性降低,分子链在拉伸过程中更难以进入晶格形成晶体,处于取向无定形的状态,因此随着加氢度增大,HNR应变诱导结晶越不明显,拉伸过程中取向无定形区占据了主要地位,承担了主要的应力分布。5.探讨TPI的硅氢化反应条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及三乙基硅烷对硅氢化度的影响,优选最佳工艺。运用1HNMR和SiNMR表征HsTPI的结构,确认三乙基硅烷接枝在TPI碳碳主链上。通过TG和DTG谱图分析可知,产品的热失重由TPI原有的一阶变为HsTPI的两阶,HsTPI的降解温度随硅氢化度的增加逐渐增大。DSC谱图表明,HsTPI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随硅氢化度的增大而升高。XRD测试结果表示,随硅氢化度增加,HsTPI的晶型发生转变,随后结晶能力变小。随着硅氢化度的增加,HsTPI硫化胶的拉伸强度以及定伸应力降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对比氢化TPI (HTPI)和HsTPI硫化胶中白炭黑的分布情况发现,白炭黑在HsTPI分散更好。

李宁宁[10](2016)在《天然鲜胶乳掺假物的检测及其对橡胶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守诚信的胶农在天然鲜胶乳中掺入一些非橡胶物质,以提高胶乳的浓度或重量,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天然鲜胶乳掺入这些物质后,会使天然鲜胶乳的物理性能、生胶的性能发生变化,这不仅影响天然橡胶的品质,也严重侵害了天然橡胶制胶厂的利益。非橡胶物质加入天然鲜胶乳后,很难通过肉眼直接分辨出来。为了保护制胶厂的利益和提高天然橡胶的品质,必须快速检测出天然鲜胶乳中掺入的非橡胶物质,并研究掺入物对鲜胶乳和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鲜胶乳掺假的研究少见报道。本文对天然鲜胶乳中常见的几种掺假物质进行了检测,其中包括淀粉、碳酸氢钠、氯化钠、明胶、底漆等物质,建立了一套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并研究了不同掺假物质对鲜胶乳的性能、生胶的理化性能、混炼胶的硫化特性以及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化学方法可以快速检测鲜胶乳中掺入的几种物质,鲜胶乳中常用的掺假物质淀粉、碳酸氢钠、氯化钠和明胶可以分别采用碘化钾溶液、氯化钙溶液、硝酸银溶液和重铬酸钾溶液滴定进行检测,底漆可以通过离心后观察胶乳颜色进行检测。在鲜胶乳中分别掺入淀粉、明胶和底漆,均可提高鲜胶乳的粘度,其中明胶粘度可提高1020%;碳酸氢钠掺入后,鲜胶乳的氨含量和电导率明显提高;氯化钠掺入后,鲜胶乳的密度和电导率提高明显。淀粉、碳酸氢钠、氯化钠、明胶和底漆掺入天然鲜胶乳后,生胶的杂质含量、灰分含量、氮含量、挥发物含量均提高,而塑性初值和塑性保持率均降低;混炼胶的转矩值下降,硫化时间延长:硫化胶物机性能降低。

二、微波胶乳测试仪定标曲线的测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胶乳测试仪定标曲线的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电泳法絮凝橡胶机理研究及产业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天然橡胶概述
        1.2.1 天然橡胶的历史及现状
        1.2.2 天然胶乳成分
        1.2.3 天然橡胶初加工
    1.3 天然胶乳传统絮凝方法
    1.4 天然胶乳的稳定及絮凝机理介绍
    1.5 电泳介绍
        1.5.1 电泳沉积
        1.5.1.1 电泳沉积机理
        1.5.1.2 电泳沉积影响因素
        1.5.2 电泳涂装
        1.5.2.1 电泳涂装机理
        1.5.3 电泳检测
    1.6 白坚木皮醇
        1.6.1 白坚木皮醇简介
        1.6.2 历史研究与现状
        1.6.3 生物活性
        1.6.4 作为手性药物合成原料
        1.6.5 提纯分析
    1.7 本课题选题创新点、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实验方案与测试表征
    2.1 原材料和配方
        2.1.1 原材料
        2.1.2 实验配方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案
        2.3.1 电絮凝设备设计与工艺条件摸索
        2.3.1.1 实验可行性探索
        2.3.1.2 工艺条件及影响电泳实验的因素
        2.3.2 不同固含量的胶乳的配制
        2.3.3 电泳法提取胶乳实验过程及提取效率实验
        2.3.3.1 间距对比试验
        2.3.3.2 絮凝时间对比实验
        2.3.3.3 浓度对比试验
        2.3.4 能耗实验
        2.3.5 电泳后胶乳余液中白坚木皮醇检测
    2.4 测试和表征
        2.4.1 生胶性能测试
        2.4.2 混炼胶性能测试
        2.4.3 工厂六项检测
        2.4.4 余液测试
        2.4.5 电场分析仿真模拟
        2.4.5.1 仿真模拟内容
        2.4.5.2 仿真模拟意义
第3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电泳絮凝橡胶机理研究、效率与能耗实验
        3.1.1 电泳絮凝橡胶机理研究
        3.1.2 电凝效率实验
        3.1.2.1 不同电极材料对比实验
        3.1.2.2 间距对比试验
        3.1.2.3 絮凝时间对比实验
        3.1.2.4 浓度对比试验
        3.1.3 能耗实验
    3.2 电泳絮凝设备设计
        3.2.1 板状电极连续性实验设计
        3.2.2 辊筒型石墨电极设计
        3.2.3 不锈钢电极设计
        3.2.4 放大辊筒不锈钢电极装置设计
        3.2.5 中试设备设计
        3.2.6 工业化设备设计
        3.2.7 小结
    3.3 板电极设备出胶测试
        3.3.1 生胶性能测试
        3.3.1.1 红外光谱分析
        3.3.1.2 TGA分析
        3.3.2 纯胶性能测试
        3.3.2.1 硫化性能测试
        3.3.2.2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分析
        3.3.2.3 rpa加工性能分析
        3.3.3 炭黑胶性能分析
        3.3.3.1 硫化特性分析
        3.3.3.2 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3.3.4 工业化六项指标测试
        3.3.5 不同固含量胶乳的出胶效率测试
        3.3.6 小结
    3.4 改进电极装置—石墨辊电极出胶质量测试
        3.4.1 电泳实验过程演示
        3.4.2 不同固含量胶乳的絮凝效率、提取率实验
        3.4.2.1 不同固含胶乳电泳絮凝出胶率和出胶含水率实验
        3.4.2.2 电泳前后胶液清澈度对比
        3.4.2.3 对电泳清夜进行电镜扫描测试
        3.4.3 对石墨辊电极出胶做性能测试
        3.4.3.1 生胶性能测试
        3.4.3.2 纯胶性能测试
        3.4.3.3 小结
    3.5 不锈钢放大辊电极电泳胶测试
        3.5.1 红外光谱分析
        3.5.2 TGA分析
        3.5.3 纯胶硫化特性
        3.5.4 纯胶配方机械物理性能检测
        3.5.5 交联密度分析
    3.6 中试工艺改进
        3.6.1 中试设备改进
        3.6.2 工艺改进
    3.7 余液检测
        3.7.1 对胶乳电泳余液液体进行红外测试
        3.7.2 对胶乳电泳余液真空烘干后得到的固体粉末进行红外测试
        3.7.3 对真空干燥后得到的固体进行DSC测试
        3.7.4 对胶乳电泳余液进行薄层层析
        3.7.5 旋光性检测
        3.7.6 HPLC检测余液中白坚木皮醇含量
        3.7.6.1 浓缩胶乳中白坚木皮醇含量检测
        3.7.6.2 鲜胶乳中白坚木皮醇含量检测
        3.7.6.3 胶清中白坚木皮醇含量
        3.7.7 余液中蛋白质含量测试
        3.7.8 小结
    3.8 电场分析仿真模拟
        3.8.1 仿真模拟机理与操作过程
        3.8.2 仿真结果分析
        3.8.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石墨烯/白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天然橡胶概述
        1.2.1 天然橡胶常用填料
        1.2.2 天然橡胶的应用
    1.3 白炭黑概述
        1.3.1 白炭黑的改性
        1.3.2 白炭黑的应用
    1.4 石墨烯概述
        1.4.1 石墨烯的制备及应用
        1.4.2 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
        1.4.3 石墨烯/白炭黑/橡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表征与测试
        2.2.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2.3 接触角测试
        2.2.4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AFM)
        2.2.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6 透射电镜分析(TEM)
        2.2.7 混炼胶的流变性能分析
        2.2.8 硫化特性测试
        2.2.9 力学性能测试
        2.2.10 溶胀度测试
        2.2.11 耐切割性能分析
        2.2.12 扫描电镜分析(SEM)
        2.2.13 热重分析(TGA)
        2.2.14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2.2.15 导热系数测试
        2.2.16 电阻率测试
        2.2.17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2.2.18 压缩疲劳生热测试
第三章 偶联剂种类对白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湿法改性白炭黑
        3.2.2 白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白炭黑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分析(FTIR)
        3.3.2 白炭黑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3.3 白炭黑的接触角分析
        3.3.4 混炼胶的硫化性能分析
        3.3.5 混炼胶的流变行为
        3.3.6 白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3.7 白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溶胀度
        3.3.8 硫化胶的耐切割性能
        3.3.9 白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3.3.10 白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4 小结
第四章 石墨烯/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高纯度石墨烯纳米片的制备
        4.2.2 石墨烯纳米片/天然橡胶浓缩母粒的制备
        4.2.3 石墨烯纳米片/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氧化石墨蠕虫表面的XPS分析
        4.3.2 石墨烯纳米片的结构与形貌分析
        4.3.3 混炼胶的流变行为
        4.3.4 石墨烯纳米片/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溶胀度
        4.3.5 石墨烯纳米片/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3.6 石墨烯纳米片/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4.3.7 石墨烯纳米片/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抗静电性能
        4.3.8 石墨烯纳米片/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4.3.9 石墨烯纳米片/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4.4 小结
第五章 石墨烯与白炭黑并用对天然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改白炭黑的制备
        5.2.2 石墨烯纳米片的制备
        5.2.3 石墨烯纳米片/天然橡胶母粒的制备
        5.2.4 石墨烯纳米片/白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白炭黑改性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5.3.2 石墨烯纳米片的结构与形貌分析
        5.3.3 混炼胶的硫化性能分析
        5.3.4 混炼胶的流变行为
        5.3.5 三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3.6 三元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5.3.7 三元复合材料的抗静电性能
        5.3.8 三元复合材料的溶胀度
        5.3.9 三元复合材料的的耐切割性能
        5.3.10 三元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5.3.11 三元复合材料的压缩疲劳生热
        5.3.12 三元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增强橡胶体积拉伸形变连续混炼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橡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1 橡胶/炭黑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2 橡胶/白炭黑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3 橡胶/纤维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4 橡胶/层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5 橡胶填料补强机理研究进展
    1.3 橡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混炼技术
        1.3.1 原位聚合法
        1.3.2 乳液共混法
        1.3.3 溶液共混法
        1.3.4 机械共混法
    1.4 橡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混炼设备
        1.4.1 间歇式橡胶混炼设备
        1.4.1.1 开炼机
        1.4.1.2 密炼机
        1.4.2 串联式橡胶混炼设备
        1.4.2.1 串联组合式混炼设备
        1.4.2.2 低温一步法混炼技术
        1.4.3 连续式橡胶混炼设备
        1.4.3.1 密炼挤出组合式连续混炼设备
        1.4.3.2 转子螺杆组合式连续混炼设备
        1.4.3.3 挤出机发展演变的连续混炼机
    1.5 拉伸流场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加工领域的优势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双轴偏心转子挤出机及其混炼特性分析
    2.1 双轴偏心转子基本结构
    2.2 加工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2.2.1 流场模型建立
        2.2.1.1 物理模型
        2.2.1.2 数学模型
        2.2.1.3 物性参数
        2.2.1.4 边界条件
        2.2.1.5 有限元模型
        2.2.2 速度场分布
        2.2.3 压力场分布
        2.2.4 混合指数分布
        2.2.4.1 BERE转速
        2.2.4.2 松弛时间
        2.2.4.3 零切粘度
        2.2.5 第一主应力
        2.2.5.1 BERE转速
        2.2.5.2 松弛时间
        2.2.5.3 零切黏度
    2.3 一步法连续混炼技术
        2.3.1 一步法连续混炼装备
        2.3.2 一步法连续混炼新技术
    2.4 体积拉伸流场作用机理
        2.4.1 体积拉伸流场分散机理
        2.4.2 体积拉伸流场取向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加工流场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3.1 NR/CB复合材料的制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1.3 实验配方
        3.1.4 实验工艺
        3.1.4.1 BERE一步法连续混炼挤出工艺
        3.1.4.2 密炼机混炼工艺
        3.1.5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混炼胶RPA分析
        3.2.2 混炼胶门尼黏度
        3.2.3 混炼胶GPC测试
        3.2.4 NR与CB相互作用
        3.2.4.1 结合胶含量
        3.2.4.2 弛豫时间
        3.2.5 混炼胶硫化特性
        3.2.6 硫化胶RPA分析
        3.2.7 炭黑分散形态
        3.2.7.1 宏观分散度
        3.2.7.2 SEM表征
        3.2.8 硫化胶力学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ERE一步法制备NR/CB体系结构性能研究
    4.1 NR/CB复合材料的制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
        4.1.3 实验配方
        4.1.4 实验工艺
        4.1.5 测试与表征
    4.2 BERE转速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4.2.1 混炼胶RPA分析
        4.2.1.1 应变扫描
        4.2.1.2 温度扫描
        4.2.2 混炼胶门尼黏度
        4.2.3 混炼胶硫化特性
        4.2.4 结合胶含量测试
        4.2.5 硫化胶RPA分析
        4.2.6 炭黑分散形态
        4.2.6.1 宏观分散度
        4.2.6.2 SEM表征
        4.2.6.3 TEM表征
        4.2.7 硫化胶力学性能
        4.2.8 本节小结
    4.3 BERE温度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4.3.1 混炼胶RPA分析
        4.3.1.1 应变扫描
        4.3.1.2 温度扫描
        4.3.2 混炼胶门尼黏度
        4.3.3 混炼胶GPC测试
        4.3.4 NR与CB相互作用
        4.3.4.1 结合胶含量
        4.3.4.2 弛豫时间
        4.3.5 混炼胶硫化特性
        4.3.6 硫化胶RPA分析
        4.3.7 炭黑分散形态
        4.3.7.1 宏观分散度
        4.3.7.2 SEM表征
        4.3.7.3 TEM表征
        4.3.8 动态热机械性能
        4.3.9 硫化胶力学性能
        4.3.10 本节小结
    4.4 硫磺加料位置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4.4.1 混炼胶RPA分析
        4.4.1.1 应变扫描
        4.4.1.2 温度扫描
        4.4.2 混炼胶门尼黏度
        4.4.3 结合胶含量测试
        4.4.4 混炼胶硫化特性
        4.4.5 硫化胶RPA分析
        4.4.6 炭黑分散形态
        4.4.6.1 宏观分散度
        4.4.6.2 SEM表征
        4.4.7 硫化胶力学性能
        4.4.8 本节小结
    4.5 炭黑含量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4.5.1 混炼胶的RPA分析
        4.5.1.1 应变扫描
        4.5.1.2 温度扫描
        4.5.2 混炼胶门尼黏度
        4.5.3 混炼胶硫化特性
        4.5.4 硫化胶RPA分析
        4.5.5 炭黑分散形态
        4.5.5.1 宏观分散度
        4.5.5.2 SEM表征
        4.5.5.3 TEM表征
        4.5.6 动态热机械性能
        4.5.6.1 BERE30 r/min
        4.5.6.2 BERE50 r/min
        4.5.7 硫化胶力学性能
        4.5.7.1 BERE30 r/min
        4.5.7.2 BERE50 r/min
        4.5.8 本节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ERE一步法制备NR/SiO_2 体系结构性能研究
    5.1 NR/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设备
        5.1.3 实验配方
        5.1.4 实验工艺
        5.1.4.1 SiO_2提前改性
        5.1.4.2 SiO_2原位改性
        5.1.5 测试与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混炼胶RPA分析
        5.2.1.1 未改性SiO_2
        5.2.1.2 不同Si69含量
        5.2.1.3 不同BERE转速
        5.2.1.4 10wt%Si69改性
        5.2.2 混炼胶门尼黏度
        5.2.3 混炼胶硫化特性
        5.2.3.1 未改性SiO_2
        5.2.3.2 不同Si69含量
        5.2.3.3 不同BERE转速
        5.2.3.4 10wt%Si69改性
        5.2.4 硫化胶RPA分析
        5.2.4.1 未改性SiO_2
        5.2.4.2 不同Si69含量
        5.2.4.3 不同BERE转速
        5.2.4.4 10wt%Si69改性
        5.2.5 白炭黑分散形态
        5.2.5.1 SEM表征
        5.2.5.2 TEM表征
        5.2.6 动态热机械性能
        5.2.6.1 未改性SiO_2
        5.2.6.2 不同Si69含量
        5.2.6.3 10wt%Si69改性
        5.2.7 硫化胶力学性能
        5.2.7.1 未改性SiO_2
        5.2.7.2 不同Si69含量
        5.2.7.3 不同BERE转速
        5.2.7.4 10wt%Si69改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B和 SiO_2 增强S-SBR体系的性能调控与优化
    6.1 S-SBR/CB和 S-SBR/SiO_2 复合材料的制备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设备
        6.1.3 实验配方
        6.1.4 实验工艺
        6.1.4.1 S-SBR/CB体系
        6.1.4.2 S-SBR/SiO_2 体系
        6.1.5 测试与表征
    6.2 炭黑含量及工艺对S-SB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6.2.1 混炼胶RPA分析
        6.2.1.1 应变扫描
        6.2.1.2 温度扫描
        6.2.2 混炼胶门尼黏度
        6.2.3 混炼胶硫化特性
        6.2.4 硫化胶RPA分析
        6.2.5 炭黑分散形态
        6.2.5.1 宏观分散度
        6.2.5.2 SEM表征
        6.2.5.3 TEM表征
        6.2.6 动态热机械性能
        6.2.7 硫化胶力学性能
        6.2.8 本节小结
    6.3 白炭黑改性及含量对S-SBR/SiO_2 体系性能的影响
        6.3.1 混炼胶RPA分析
        6.3.1.1 应变扫描
        6.3.1.2 温度扫描
        6.3.2 混炼胶门尼黏度
        6.3.3 混炼胶硫化特性
        6.3.4 硫化胶RPA分析
        6.3.5 白炭黑分散形态
        6.3.5.1 SEM表征
        6.3.5.2 TEM表征
        6.3.6 硫化胶力学性能
        6.3.7 本节小结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大剪切应变下高阻尼橡胶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建筑物抗震
        1.3.1 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方法
        1.3.2 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进展
        1.3.3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
        1.3.3.1 普通天然橡胶隔震支座(NRB)
        1.3.3.2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
        1.3.3.3 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HDR)
    1.4 橡胶阻尼材料
        1.4.1 橡胶材料的阻尼机理
        1.4.2 橡胶阻尼材料的传统改性方法
        1.4.2.1 共混改性
        1.4.2.2 共聚改性
        1.4.2.3 填充改性
        1.4.3 新型橡胶阻尼材料
        1.4.3.1 互穿网络结构阻尼材料
        1.4.3.2 压电型阻尼材料
        1.4.3.3 有机杂化阻尼材料
    1.5 滑动接枝共聚物
        1.5.1 聚轮烷材料简介
        1.5.2 滑动接枝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1.5.3 滑动接枝共聚物的应用
    1.6 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纳米阻尼技术
        1.6.1 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阻尼机理
        1.6.2 纳米填料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1.6.2.1 炭黑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1.6.2.2 白炭黑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1.6.2.3 黏土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1.6.2.4 碳纳米管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1.6.2.5 石墨烯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8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9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2 实验配方
    2.3 样品制备工艺
        2.3.1 丙烯酸酯橡胶/滑动接枝共聚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3.1.1 丙烯酸酯橡胶/滑动接枝共聚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2.3.1.2 丙烯酸酯橡胶/预硫化-滑动接枝共聚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2.3.2 茶多酚改性石墨烯纳米片的制备
        2.3.3 茶多酚改性石墨烯纳米片/炭黑杂化填料的制备
        2.3.4 改性石墨烯纳米片/炭黑杂化填料/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3.5 改性石墨烯纳米片/导电炭黑/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3.6 茶多酚改性炭黑/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5 性能表征及测试方法
第三章 滑动接枝共聚物/丙烯酸酯橡胶复合材料
    3.1 引言
    3.2 滑动接枝共聚物/丙烯酸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3.2.1 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相态结构及分子间作用力
        3.2.3 橡胶复合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
        3.2.4 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3.2.5 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3 预硫化工艺对滑动接枝共聚物/丙烯酸酯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3.1 预硫化工艺对橡胶复合材料硫化特性的影响
        3.3.2 预硫化工艺对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相态结构的影响
        3.3.3 预硫化工艺对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3.3.4 预硫化工艺对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预硫化滑动接枝共聚物/丙烯酸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3.4.1 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3.4.2 橡胶复合材料的分子间作用力
        3.4.3 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相态结构
        3.4.4 橡胶复合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
        3.4.5 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3.4.6 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石墨烯纳米片(TEG)/炭黑(CB)/丁苯橡胶复合材料
    4.1 引言
    4.2 茶多酚改性石墨烯纳米片(TEG)的制备及表征
        4.2.1 茶多酚对TEG纳米片的吸附及改性情况表征
        4.2.2 超声处理时间对TEG纳米片的性能影响
    4.3 TEG/CB杂化填料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4.4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4.5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性能
    4.6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
    4.7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导热性能
        4.7.1 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7.2 橡胶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石墨烯纳米片/导电炭黑(GCB)/丁苯橡胶复合材料
    5.1 引言
    5.2 导电炭黑的相关表征
        5.2.1 导电炭黑粒子微观形貌的表征
        5.2.2 导电炭黑的性能表征
    5.3 SBR/TEG/GCB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5.4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性能
    5.5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
    5.6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5.7 SBR/TEG/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他特性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茶多酚改性炭黑(TCB)/丁苯橡胶复合材料
    6.1 引言
    6.2 茶多酚对炭黑/丁苯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2.1 SBR/TCB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6.2.2 SBR/TCB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6.2.3 SBR/TCB橡胶复合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
        6.2.4 SBR/T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6.2.5 SBR/T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6.3 调节茶多酚用量对炭黑/丁苯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3.1 茶多酚用量对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的影响
        6.3.2 SBR/TCB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6.3.3 茶多酚用量对橡胶复合材料在大剪切应变下的阻尼性能的影响
        6.3.4 茶多酚用量对橡胶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6.3.5 茶多酚用量对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硫化天然橡胶靶向断链再生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符号和物理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橡胶资源的战略危机及环保问题
        1.1.2 废旧橡胶的回收再利用
    1.2 废旧橡胶解交联再生概述
        1.2.1 物理再生技术
        1.2.1.1 微波法
        1.2.1.2 超声波法
        1.2.1.3 电子束法
        1.2.1.4 螺杆挤出机法
        1.2.2 化学再生技术
        1.2.2.1 自由基型再生剂
        1.2.2.2 亲核型再生剂
        1.2.3 生物再生技术
    1.3 解交联再生的断链机理及模型
    1.4 靶向脱硫试剂DTT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用材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硫化天然橡胶靶向脱硫工艺研究
        2.2.1.1 制备用于靶向脱硫的硫化天然橡胶样品
        2.2.1.2 超临界CO_2运载靶向试剂DTT脱硫再生
        2.2.1.3 不同再生剂用量脱硫效果探究
        2.2.1.4 不同温度下再生剂脱硫效果探究
        2.2.1.5 反应时间对再生剂脱硫效果探究
        2.2.1.6 天然再生胶再硫化力学性能研究
        2.2.2 不同加工方式对橡胶分子量的影响
        2.2.2.1 基于平板硫化机的无氧热压过程
        2.2.2.2 基于不同温度热氧老化过程
        2.2.2.3 烘干温度对于胶乳分子量的影响
        2.2.2.4 基于RPA无氧热力剪切过程
    2.3 测试与表征
        2.3.1 交联密度表征
        2.3.2 溶胶含量测试
        2.3.3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2.3.4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2.3.5 热失重分析
        2.3.6 DSC测试
        2.3.7 FT-IR测试
        2.3.8 力学性能表征
第三章 硫化天然橡胶靶向断链再生机理及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二硫代苏糖醇靶向断链再生工艺研究
        3.2.0 再生剂载体的选择
        3.2.1 再生剂含量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3.2.1.1 交联密度的变化
        3.2.1.2 溶胶含量的变化
        3.2.1.3 Horikx曲线拟合
        3.2.2 再生温度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3.2.2.1 交联密度的变化
        3.2.2.2 溶胶含量的变化
        3.2.2.3 Horikx曲线拟合
        3.2.3 再生时间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3.2.3.1 交联密度的变化
        3.2.3.2 溶胶含量的变化
        3.2.3.3 Horikx曲线拟合
        3.2.3.4 再生过程中溶胶分子量的变化
    3.3 DTT脱硫再生的反应机理
    3.4 天然再生胶的表征
        3.4.1 再生胶的提取
        3.4.2 红外测试
        3.4.3 DSC测试
        3.4.4 再生胶的热稳定性
        3.4.5 再生胶的力学性能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热、氧、剪切不同加工方式对橡胶分子量的影响
    4.1 引言
    4.2 基于平板硫化机的无氧热压过程
        4.2.1 分子量的变化
    4.3 基于不同温度的热氧老化过程
        4.3.1 分子量的变化
        4.3.2 无氧热压与热氧老化过程对比
    4.4 烘干温度对于天然胶乳分子量的影响
    4.5 基于RPA无氧热力剪切过程
        4.5.1 剪切速率的影响
        4.5.2 剪切温度的影响
        4.5.3 剪切时间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真空凝固天然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天然橡胶概述
    1.2 天然胶乳的组分
        1.2.1 橡胶烃及其结构
        1.2.2 水
        1.2.3 蛋白质
        1.2.4 类脂物
        1.2.5 丙酮溶物
        1.2.6 水溶物
        1.2.7 无机盐
    1.3 天然胶乳的凝固
        1.3.1 自然凝固
        1.3.2 微生物疑固
        1.3.3 酸凝固
        1.3.4 微波凝固
        1.3.5 盐凝固
        1.3.6 其他凝固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样品制备
        2.3.1 不同真空度凝固NR样品制备
        2.3.2 不同浓度真空凝固NR样品制备
        2.3.3 酸凝固、自然凝固、真空凝固NR样品制备
        2.3.4 硫化胶制备
    2.4 实验测试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真空度对真空凝固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
        3.1.1 NR的理化性能及门尼粘度
        3.1.2 NR的分子量及分布
        3.1.3 NR的热稳定性
        3.1.4 NR的硫化特性
        3.1.5 NR的交联密度
        3.1.6 NR的物理机械性能
    3.2 胶乳浓度对真空凝固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
        3.2.1 胶乳浓度对真空凝固NR理化性能及门尼粘度的影响
        3.2.2 胶乳浓度对真空凝固NR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
        3.2.3 胶乳浓度对真空凝固NR热稳定性的影响
        3.2.4 胶乳浓度对真空凝固NR硫化特性的影响
        3.2.5 胶乳浓度对真空凝固NR交联密度的影响
        3.2.6 胶乳浓度对真空凝固NR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3.3 真空凝固、酸凝固、自然凝固对比分析
        3.3.1 凝固方法对NR理化性能及门尼粘度的影响
        3.3.2 凝固方法对NR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
        3.3.3 凝固方法对NR热稳定性的影响
        3.3.4 凝固方法对NR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3.3.5 凝固方法对NR加工性能的影响
        3.3.6 凝固方法对NR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3.3.7 凝固方法对NR硫化胶交联密度的影响
        3.3.8 凝固方法对N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3.3.9 凝固方法对NR硫化胶动态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可见光波段银树枝超表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光学超表面的研究进展
    2.1 光学超材料的概念
    2.2 光学超材料的反常性质
        2.2.1 反常折射
        2.2.2 反常多普勒效应
        2.2.3 反常切伦科夫辐射
    2.3 光学超材料的发展
        2.3.1 超材料实现负折射
        2.3.2 超透镜实现完美成像
        2.3.3 超材料实现电磁波隐身
        2.3.4 光学超材料的制备
    2.4 光学超表面
        2.4.1 光学超表面的提出
        2.4.2 光学超表面的概念
        2.4.3 光学超表面的特征
    2.5 光学超表面的实现
        2.5.1 Pancharatnam-Berry相位不连续
        2.5.2 间隙模式引起的相位不连续
        2.5.3 惠更斯超表面
        2.5.4 超透射阵列超表面
        2.5.5 双层光学超表面
        2.5.6 消色差光学超表面
        2.5.7 超表面中的损耗
    2.6 光学超表面的应用
        2.6.1 负折射与超透镜
        2.6.2 光学超表面实现偏振控制
    2.7 光学超表面的展望
第三章 银树枝可见光超表面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预处理过程
        3.2.3 电化学沉积过程
        3.2.4 PVA防氧化层涂覆过程
    3.3 银树枝的形貌及影响因素
        3.3.1 银树枝结构的形貌
        3.3.2 银树枝结构的影响因素
    3.4 单层与双层银树枝超表面样品的制备及表征
        3.4.1 超表面样品的制备
        3.4.2 超表面的表征实验
        3.4.3 超表面的表征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树枝超表面的反常GH位移
    4.1 引言
    4.2 GH位移与负GH位移
        4.2.1 GH位移的概念及理论解释
        4.2.2 负GH位移
    4.3 GH位移的测量
        4.3.1 主要实验仪器与光路
        4.3.2 实验过程
        4.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树枝超表面的“彩虹捕获”
    5.1 引言
    5.2 “彩虹捕获”的概念
        5.2.1 “彩虹捕获”的提出
        5.2.2 “彩虹捕获”的理论解释
        5.2.3 “彩虹捕获”的发展
    5.3 银树枝超表面楔形波导实现“彩虹捕获”
        5.3.1 银树枝超表面楔形波导
        5.3.2 楔形波导参数
        5.3.3 “彩虹捕获”实验设置
        5.3.4 “彩虹捕获”实验图像及分析
    5.4 银树枝超表面楔形波导光功率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偏振转换超表面
    6.1 引言
    6.2 树枝单元结构与模拟
        6.2.1 树枝结构单元
        6.2.2 树枝单元簇
    6.3银树枝超表面偏振转换实验
        6.3.1 偏振转换实验设置
        6.3.2 待测样品及表征
        6.3.3 实验过程与结果
        6.3.4 偏振转换效率
    6.4 反射模式超表面偏振转换研究
        6.4.1 模型设计及转换分析
        6.4.2 实验测量及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银树枝超表面的反常光自旋霍尔效应
    7.1 引言
    7.2 光学霍尔效应的本质
        7.2.1 光自旋霍尔效应特征
        7.2.2 光自旋霍尔效应与Imbert- Fedorov效应
    7.3 光自旋霍尔效应产生的原因
    7.4 霍尔效应的测量
    7.5 银树枝超表面反常光自旋霍尔效应实验
        7.5.1 实验设置
        7.5.2 测试样品与实验过程
        7.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8)射线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新型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材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辐射简介
        1.1.1 紫外线简介
        1.1.2 X射线简介
        1.1.3 γ射线简介
        1.1.4 α射线的简介
        1.1.5 β射线简介
        1.1.6 中子射线简介
    1.2 射线屏蔽原理
        1.2.1 光电效应
        1.2.2 康普顿效应
        1.2.3 电子对效应
    1.3 研究背景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2章 射线屏蔽材料研究进展
    2.1 低能射线屏蔽材料
        2.1.1 电磁波屏蔽材料
        2.1.2 紫外线屏蔽材料
    2.2 高能射线屏蔽材料
        2.2.1 混凝土材料
        2.2.2 含铅元素屏蔽材料
        2.2.3 含硼元素屏蔽材料
        2.2.4 含铋元素屏蔽材料
        2.2.5 稀土屏蔽材料
        2.2.6 PVA/PEO水凝胶屏蔽材料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几种市售射线屏蔽材料的结构性能表征
    3.1 原材料
    3.2 测试仪器
    3.3 表征方法
        3.3.1 密度测试
        3.3.2 扫描电镜测试(SEM)
        3.3.3 X射线能谱仪测试(EDS)
        3.3.4 红外光谱测试(FTIR)
        3.3.5 热失重测试(TG)
        3.3.6 透气性测试
        3.3.7 透湿性测试
        3.3.8 防紫外线性能测试
        3.3.9 力学测试
        3.3.10 铅当量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密度测试
        3.4.2 扫描电镜测试(SEM)
        3.4.3 X射线能谱仪(EDS)
        3.4.4 红外光谱测试(FTIR)
        3.4.5 热失重测试(TG)
        3.4.6 透气性
        3.4.7 透湿性
        3.4.8 防紫外线性能
        3.4.9 力学性能
        3.4.10 铅当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硅烷偶联剂改性稀土制备复合稀土/PP屏蔽材料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材料
        4.1.2 加工设备与测试仪器
        4.1.3 试样的制备
    4.2 结果与结论
        4.2.1 未改性稀土/PP纤维形貌表征
        4.2.2 改性后稀土/聚丙烯形貌表征(以La_2O_3/PP为例)
        4.2.3 纤维内部微观形貌表征
        4.2.4 La_2O_3改性前后的红外表征
        4.2.5 改性前后稀土氧化物/聚丙烯纤维DSC表征
        4.2.6 改性前后稀土氧化物/聚丙烯纤维TG表征
        4.2.7 改性前后稀土/聚丙烯纤维力学性能表征
        4.2.8 铅当量测试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巴胺改性稀土制备复合稀土/PP屏蔽材料
    5.1 实验部分
        5.1.1 原材料
        5.1.2 加工设备与测试仪器
        5.1.3 试样制备过程
        5.1.4 测试和表征
    5.2 改性复合稀土/PP熔纺复合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5.2.1 改性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红外表征
        5.2.2 改性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形貌表征
        5.2.3 改性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TG表征
        5.2.4 改性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DSC表征
        5.2.5 改性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5.2.6 改性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铅当量测试
    5.3 改性复合稀土/PP熔喷无纺布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5.3.1 熔喷复合无纺布实验SEM表征
        5.3.2 熔喷复合无纺布DSC表征
        5.3.3 熔喷复合无纺布TG表征
        5.3.4 熔喷复合无纺布铅当量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氢化天然橡胶及硅氢化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符号和物理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2.1 天然橡胶的化学改性
        1.2.2 TPI的化学改性
    1.3 橡胶加氢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乳液法加氢
        1.3.2 溶液加氢法
        1.3.3 本体加氢
        1.3.4 其他加氢法研究
        1.3.5 加氢度的计算测试方法
    1.4 聚合物硅氢化的研究进展
        1.4.1 烯烃的硅氢化均聚合
        1.4.2 烯烃的硅氢化共聚合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氢化天然胶乳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原材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自制毛细管膨胀仪
        2.2.4 样品制备和配方
        2.2.5 测试方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NR生胶结构表征
        2.3.2 HNR生胶性能
        2.3.3 HNR硫化胶交联密度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溶液法HNR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样品制备和配方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影响NR氢化反应的因素
        3.3.2 HNR生胶的结构与性能
        3.3.3 HNR混炼胶的硫化特性
        3.3.4 HNR硫化胶性能分析
        3.3.5 AFM法研究硫化胶的应变诱导结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硅氢化TPI聚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不同硅氢化度HsTPI的制备
        4.2.4 HsTPI硫化胶样品配方和制备
        4.2.5 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影响硅氢化反应的因素
        4.3.2 HsTPI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4.3.3 HsTPI硫化胶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天然鲜胶乳掺假物的检测及其对橡胶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天然橡胶概况
        1.1.1 天然橡胶的生产
        1.1.2 天然橡胶的性能
        1.1.3 天然橡胶的用途
        1.1.4 制胶工业的发展趋势
    1.2 天然新鲜胶乳
        1.2.1 天然新鲜胶乳的组成成分
        1.2.2 天然新鲜胶乳的物理性质
    1.3 农产品掺假物的研究现状
        1.3.1 乳制品的掺假研究
        1.3.2 天然新鲜胶乳掺假现状研究
        1.3.3 尚未解决的问题
        1.3.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仪器与设备
    2.3 硫化胶基本配方
    2.4 实验线路
        2.4.1 对鲜胶乳种不同掺假物质进行检测
        2.4.2 研究不同掺假物质对天然鲜胶乳、生胶、混炼胶、硫化胶的影响
    2.5 样品制备
        2.5.1 不同氨含量天然鲜胶乳样品的制备
        2.5.2 不同浓度天然鲜胶乳样品的制备
        2.5.3 不同掺假物质天然鲜胶乳样品的制备
        2.5.4 生胶样品制备
        2.5.5 硫化胶试样的制备
    2.6 测试与表征
        2.6.1 天然鲜胶乳性能测试
        2.6.2 生胶理化性能测试
        2.6.3 混炼胶硫化特性测试
        2.6.4 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测定
        2.6.5 热失重/微分失重(TG/DTG)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浓度与氨含量对鲜胶乳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胶乳浓度对天然鲜胶乳性质的影响
        3.1.2 氨含量对天然鲜胶乳性能的影响
    3.2 淀粉掺假天然鲜胶乳的研究
        3.2.1 淀粉掺假天然鲜胶乳的检测
        3.2.2 淀粉掺入量对天然鲜胶乳性能的影响
        3.2.3 淀粉掺入量对天然橡胶生胶性能的影响
        3.2.4 淀粉掺入量对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3.2.5 淀粉掺入量对硫化胶物机性能的影响
        3.2.6 硫化胶的热重(TG/DTG)分析
    3.3 碳酸氢钠掺假天然鲜胶乳的研究
        3.3.1 碳酸氢钠掺假天然鲜胶乳的检测
        3.3.2 碳酸氢钠掺入量对胶乳理化性质的影响
        3.3.3 碳酸氢钠掺入量对生胶性能的影响
        3.3.4 碳酸氢钠掺入量对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3.3.5 碳酸氢钠掺入量对硫化胶机械性能影响
        3.3.6 硫化胶的热重(TG/DTG)分析
    3.4 明胶掺假天然鲜胶乳的研究
        3.4.1 明胶掺假天然鲜胶乳的检测
        3.4.2 明胶掺入量对鲜胶乳理化性质的影响
        3.4.3 明胶掺入量对生胶理化性质的影响
        3.4.4 明胶掺入量对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3.4.5 明胶掺入量对硫化胶物机性能的影响
        3.4.6 硫化胶的热重(TG/DTG)分析
    3.5 氯化钠掺假天然鲜胶乳的检测及研究
        3.5.1 氯化钠掺假鲜胶乳的的检测
        3.5.2 氯化钠掺入量对胶乳理化性质的影响
        3.5.3 氯化钠掺入量对生胶理化性质的影响
        3.5.4 氯化钠的掺入量对生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3.5.5 氯化钠的掺入量对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3.5.6 硫化胶的热重(TG/DTG)分析
    3.6 底漆掺假天然鲜胶乳的研究
        3.6.1 底漆掺假鲜胶乳的检测
        3.6.2 底漆掺入量对鲜胶乳理化性质的影响
        3.6.3 底漆掺入量对生胶理化性质的影响
        3.6.4 底漆掺入量对生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3.6.5 底漆掺入量对硫化胶物机性能的影响
        3.6.6 硫化胶的热重(TG/DTG)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微波胶乳测试仪定标曲线的测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泳法絮凝橡胶机理研究及产业化应用[D]. 孙思佳.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石墨烯/白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 秦红梅. 贵州大学, 2020(04)
  • [3]增强橡胶体积拉伸形变连续混炼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 何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4]大剪切应变下高阻尼橡胶材料的设计与制备[D]. 王军军.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硫化天然橡胶靶向断链再生机理及应用研究[D]. 吴张民.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真空凝固天然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何双. 海南大学, 2019(01)
  • [7]可见光波段银树枝超表面特性研究[D]. 方振华. 西北工业大学, 2018
  • [8]射线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新型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材料的制备[D]. 李允烨. 北京服装学院, 2018(03)
  • [9]氢化天然橡胶及硅氢化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D]. 季美琴.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2)
  • [10]天然鲜胶乳掺假物的检测及其对橡胶性能的影响研究[D]. 李宁宁. 海南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微波胶乳测试仪校准曲线的确定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