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前途的微雨节水灌溉项目

一个有前途的微雨节水灌溉项目

一、前景广阔的微集雨节灌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王竣川[1](2018)在《四川旱山村治理的思考》文中指出我省多年实践证明,以山平塘、蓄水池、水窖等小型微型水利设施为主要形式的集雨节灌工程,既是我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广大旱区群众联系最紧密、要求最迫切、效益最显着的民生工程,是坚持以人本的直接体现。

袁自如[2](2017)在《陇南市武都区集雨节灌工程发展探讨》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陇南市武都区集雨节灌区发展概况,说明了雨水集蓄利用灌溉的现状、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发展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工程的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姗姗[3](2014)在《集雨节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温环境和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半湿润易旱区灌溉冬小麦为对象,通过设置田间根域集雨免灌种植、集雨补灌种植、传统平地旱作及水平畦灌等处理,对比分析不同栽培管理方式下的集雨节灌种植对农田水肥、温度等农田环境和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集雨节灌种植可有效改善020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在060cm浅层土壤表现最为明显。苗期至灌浆中期,集雨节灌各处理的蓄水保墒效应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加强,灌浆中后期至成熟期,随着降雨的大量增加,集雨节灌各处理的蓄水保墒效应逐渐减弱。灌溉显着改善作物返青期土壤水分状况和生育期耗水量,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蓄水保墒作用有所减弱。集雨免灌种植可较平地旱作显着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和生育期耗水量;集雨补灌较充足灌溉的畦灌土壤水分含量高,耗水量显着降低,对小麦生长的水分状况有较大改善。相同种植条件下,60cm垄沟宽集雨节灌种植土壤水分状况优于40cm垄沟宽;小麦生育期耗水量,二者无显着差异。2.不同栽培管理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效应不同,具体影响效应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弱。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期(出苗期和越冬期),不同栽培管理方式的温度表现为60cm垄沟宽集雨处理>40cm垄沟宽集雨处理>平作,即垄沟集雨处理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且宽带型的保温作用较窄带型好;在作物生长中后期(返青-成熟期),各处理的温度表现为平作>畦灌>60cm集雨免灌>60cm集雨补灌>40cm集雨免灌>40cm集雨补灌,即各集雨处理有一定的降温效应,可有效缩小作物生长期间的温差,避免作物生长后期的高温胁迫;各处理中同一栽培环境下,灌溉处理的土壤温度均小于免灌处理。3.集雨种植各处理对冬小麦全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均会产生显着性影响。在苗期,集雨处理可较平作提前出苗分蘖,返青之后,集雨处理的生育进程均较平作和畦灌有所推迟,全生育期天数延长23d;集雨补灌处理较集雨免灌处理各生育进程推迟12d。集雨各处理的株高、干物质和茎蘖数均高于平地旱作与畦灌,较好的促进了冬小麦的生长发育;集雨补灌可在集雨免灌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60cm垄沟宽的小麦生长发育状况优于40cm垄沟宽。4.集雨节灌种植各处理有效提高了作物对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肥料的无效损耗,较好地协调了土壤水肥关系,有效增加了养分向籽粒等“库”的运输。集雨免灌处理T1、T3较平地旱作T5氮、磷、钾肥利用效率均显着提高;集雨补灌处理并未因灌溉量的减少而较充足灌溉的畦灌肥料利用效率降低,T2氮、钾肥利用效率高于T6,T4较T6肥料利用效率无显着性差异。同一垄沟宽条件下,灌溉处理肥料利用效率均高于对应的免灌处理。不同垄沟宽之间相比较,60cm垄沟宽肥料利用效率显着高于40cm垄沟宽,与水分状况相一致。5.通过本研究发现,集雨免灌种植可较传统平地旱作显着增产节水,可实现对降雨的高效利用。试验进一步表明,集雨补灌可实现灌溉量减半的情况下与灌溉量充足的畦灌保持相同的产量水平,使水分利用效率显着增加,有效实现灌溉水的高效利用,实现节约灌溉的目的。同时60cm垄沟宽带型的增产节水效果优于40cm垄沟宽。由于灌溉对产量有显着的增产效应,故在该区,根域集雨种植结合较小灌溉量的集雨补灌种植,可以实现雨水与灌溉水的双重高效利用,是该区节水增产的理想种植模式。

任慧莲[4](2012)在《彭阳县集雨节灌模式及效益分析》文中提出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彭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当地群众有修建水窖集雨发展节水补灌农业的经验。彭阳县把水窖、集水场建设作为利用天然降雨,解决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用水的根本措施来抓,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天然坡面集雨水窖蓄水、道路路面集雨水窖蓄水、庭院屋面(人工集水场)集雨水窖蓄水3种集雨模式。文中通过对彭阳县水窖施工、集雨模式、节灌工程投资、运行管理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水窖集雨节灌工程具有管理费用较低,经济效益显着的特点,是解决干旱地区分散居住群众生产用水的有效途径之一。

杜玉斌[5](2010)在《宁夏彭阳县水窖集雨模式及节灌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彭阳县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当地群众有修建水窖集雨藏水的经验,水窖是这一地区集蓄雨水的主要设施。从1995年开始,彭阳县把水窖、集水场建设作为利用天然降雨,解决农业生产用水的根本措施来抓,形成了天然坡面集雨水窖蓄水、道路路面集雨水窖蓄水、庭院屋面(人工集水场)集雨水窖蓄水3种利用模式。通过对彭阳县水窖施工、集雨模式、工程投资、运行管理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水窖集雨节灌工程虽然单位面积投资较高,但日常管理费用较低,有经济效益显着的特点,是解决干旱地区分散居住群众生产用水的有效途径之一,蓄积雨水、发展节水农业在干旱地区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社会经济意义。

寇宝峰[6](2010)在《秦安县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秦安县属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雨水资源化是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以秦安县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为基础,以广泛调查研究为依据,分析了工程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效益,为今后继续推广雨水集蓄利用提供了基础依据。

何雪锋[7](2007)在《基于农户尺度的半干旱区集雨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行为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农户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用最大化动机的角度,用社会学、经济学等理论分析和定量方法揭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水型生态农业技术体系—集水补灌、草田轮作、禁牧舍饲技术与退耕还草政策的小规模农户的行为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筛选出决定性影响变量,为黄土沟壑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微观理论依据。结论与建议如下:1.农户是充满理性的,农户对生态技术或政策的行为响应是基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计理性之上的适应特定环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反应。如果不把半干旱区农户的生计系统现实纳入治理框架,其生态技术或政策的推行必将遭遇农户生计现实的反弹而导致低效或无效。因此集水型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应将研究主体从以生态环境为本转向以农户为导向,通过提升农户的“发展能力”去促使技术或政策的可持续采纳或推行。2.在社区入户调查等基础上用定量方法揭示了农户对集雨补灌技术行为响应的因素,结果表明: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及主观满意度、家庭劳动力数量、作物种类等变量与采纳意愿呈显着正相关度。农户人力资本质量(如教育水平、技能)与数量(劳动力)是发展集雨补灌农业的根本;农户对技术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该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应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鼓励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以提高农户收益,刺激农民采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政策与制度变量如技术推广、培训、信贷、补贴补助等政策配套机制也显示了重要的正向促进作用。还显示了退耕还草与集水农业是互动关系,能起到以经济效益启动生态效益的作用;另外,集水灌溉技术的区位适宜性也很重要。如距离变量显示,水窖距离家的距离越远,放弃使用该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村水土流失状况变量显示,集雨补灌技术面向水土高流失区,可使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达到最佳效果。3.在社区入户调查等基础上用定量方法揭示了农户对草田轮作技术的行为响应机理,结果表明:该技术的采纳与农户的微观变量如户主年龄、家庭规模、土地规模、主观满意态度等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只有解决好农户的永久性生存与增收问题,才有助于培养农户对农田水保技术的满意度,提高采纳的自愿性;农户拥有羊的数量、退耕还草等变量与技术的采纳呈显着正相关,草田轮作应与退耕还草、禁牧舍饲组装集成;结果也显示了推广服务及培训、参与式制度、信用制度能显着影响农户采纳草田轮作技术的意愿,为此,需要建立宏观政府支持启动与微观主体利益诱导相结合的双向驱动机制;结果还显示:坡度越大的耕地采用水土保持的积极性要比相对平缓的台地大;喜好乡土知识的农户对该技术更有兴趣;对水土流失的认知越高,农户采纳草田轮作技术的概率也越大。4.在调研的基础上,以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半干旱区影响农户自愿采纳舍饲圈养技术的社会经济因素,得出结论: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家庭劳动力数量和耕地越多,采纳舍饲的意愿越高;农民对禁牧舍饲技术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该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农户采纳该技术的动力;应坚持经济效益优先,生态效益为基础的原则,提高农户管理能力、技术水平,促进“农户能力建设”;家庭收入低、资金短缺是农户不愿采纳舍饲的重要原因;燃料变量有显着影响,解决农户燃料、饲料等问题是发展圈养舍饲的先导条件,否则技术的应用会遭遇生计现实的反弹;模型还显示,如果仍沿用当地劣种牲畜,农户舍饲圈养的兴趣就不大。在散养到圈养方式转变中,也要推进优质种引进和土种羊改良,既能保持当地土种羊适应性强的特性,又能发挥新品种生长速度快、效益高的优势,也就能得到农户积极的响应。草田轮作、退耕还草变量对采纳舍饲行为有显着影响,说明了退耕还草、草田轮作、舍饲养畜三者是互动与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草田轮作,将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转化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这是农户应对生计脆弱,实施避灾型舍饲畜牧的最佳选择。5.随着退耕补助期限将满,退耕户会不会迫于生计压力砍树毁草复耕,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本文在充分考虑退耕后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甄别影响毁草返耕决策关键点,给出确保退耕最终效果实现的路径。结论与建议如下:“可持续性生计框架”为黄土沟壑区退耕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手段,政策的立足点应该是“可持续生计”。模型结果显示,户主的年龄、教育程度、打工变量与退耕决策显着正相关,农户存在的“低素质屏障效应”,会阻碍收入途径转移,增加返耕的可能性;家庭供养人口越多,返耕可能性越大,为此可考虑将退耕政策与农村社会保障相结合;模型还显示,越是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网络(即“社会资本”)的农户,退耕后构建可持续生计策略的能力就越强,返耕可能性就越小;另外,政策与制度支持方面的变量与退耕决策呈显着正相关,补贴、贷款、技术等能提高农户运用资产组合谋求生计的能力;种苗适宜性变量也是影响可持续退耕的制约因素;从未来看,退耕成果的保持仍要看农户对未来退耕收益的预期;要使退耕不出现反弹,核心是要发展后续产业;农户养羊数量、采纳集雨补灌变量与可持续退耕决策呈显着正相关。还显示,退耕后农户如果积极进行基本农田建设,会减少返耕决策的可能性,因此要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使之具有生存方面的保障功能;本文认为,集水型生态农业模式指出了一条解决可持续生计的出路—实施退耕还草与圈养畜牧、草田轮作、集雨补灌互动战略。集雨补灌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弥补退耕引起的粮食减产,为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劲,同时还能降低干旱成灾风险,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此配置模式下,调整农业结构,推广粮草轮作,发展舍饲畜牧,建立“粮—草—经”模式,实现退耕区的产业转型,是巩固退耕还草工程成果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农户生计的贫困与脆弱、技术的收益性、社会性资本的短缺以及人力资本的缺失等现实因素是影响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决策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将贫穷农户的可持续生计系统纳入“生态治理政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框架中,同时进行“农户能力”建设,才能促进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或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既有规范性理论分析,又有实证研究,更具微观研究尺度的特色,在理论与应用上具有创新性。

褚文旭[8](2006)在《论集雨节灌在干旱地区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潭县干旱少雨,气候高寒,自然环境恶劣。集雨节灌工程是高效利用天然降水的一种较好形式,是干旱山区农业发展和水土保持治理的新方向,简述了“修梯田、搞集雨、铺地膜、用科技”具有临潭县干旱地区特色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阐述了集雨节灌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及效益、集雨节灌的水土保持作用、集雨节灌在水土保持中的发展前景,走出一条具有干旱地区特色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新路子。

魏文密,徐洁,刘建平,李万斌,刘学军,杨凌波,何治富[9](2006)在《宁夏彭阳县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成效与对策》文中认为宁夏彭阳县大力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与示范,采取示范引导、稳步推广,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群众积极参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强培训,强化管理、合理配套、注重实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集雨节灌技术的推广利用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局面,对同类地区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

徐洁,辛鹏科,刘建平,王维宝,杨万平,刘学军[10](2006)在《彭阳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与集雨节灌工程类型》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彭阳县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结合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实际,提出了6种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小流域集雨综合调配利用模式、坡面集雨与林草建设利用模式、道路路面集雨补灌农田利用模式、土圆井节灌工程节水利用模式、庭院经济集雨利用模式和旱作农田微集雨高效利用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6种集雨节灌工程:人工集水场集水、水窖蓄水节灌工程,水保骨干坝拦蓄、扬水站提水节灌工程,天然坡面集雨、拦引渠导引、水窖蓄水节灌工程,道路路面集雨、拦引渠导引、水窖蓄水节灌工程,土圆井水源节灌工程,田间微集雨节灌工程。

二、前景广阔的微集雨节灌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景广阔的微集雨节灌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2)陇南市武都区集雨节灌工程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集雨节灌工程现状
    2.1 集流工程
        2.1.1 利用庭院、场院、屋顶面集雨
        2.1.2 利用坡地、道路集雨
    2.2 蓄水工程
        2.2.1 水窖
        2.2.2 集雨池
        2.2.3 集雨罐
    2.3 节灌工程
3 成效与经验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推进集雨节灌工程发展的建议

(3)集雨节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温环境和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集水种植技术的概念与类型
        1.2.1 集水种植技术的概念
        1.2.2 微集水种植的类型
    1.3 国内外集水农业研究进展
        1.3.1 国外集水农业研究
        1.3.2 国内集水农业研究
    1.4 微集水种植技术效果
        1.4.1 微集水种植技术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4.2 微集水种植技术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4.3 微集水种植技术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4 微集水种植技术对产量的影响
        1.4.5 微集水种植技术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5 微集水种植技术与有限灌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水分含量
        2.3.2 土壤温度
        2.3.3 株高、干物质和茎孽数的测定
        2.3.4 土壤肥料利用效率
        2.3.5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2.3.6 水分利用效率
    2.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集雨节灌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1 不同种植方式下 0~200cm 土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3.2 冬小麦各生育期 0~200cm 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
    3.3 不同处理下冬小麦耗水状况分析
第四章 集雨节灌种植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4.1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4.2 各处理对冬小麦不同土层温度的影响
第五章 集雨节灌种植方式对生育进程、生长发育的影响
    5.1 各处理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5.2 各处理对冬小麦生育期株高的影响
    5.3 各处理对冬小麦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4 各处理对冬小麦单株茎蘖数的影响
第六章 集雨节灌种植方式对土壤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6.1 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氮肥利用效率
    6.2 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磷肥利用效率
    6.3 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钾肥利用效率
第七章 集雨节灌种植方式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1 各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7.2 各处理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彭阳县集雨节灌模式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窖形式及施工
    1. 球形水窖
    2. 圆柱形水窖
    3. 红胶泥防渗土水窖
    4. 窑式水窖
    5. 瓶形水窖
    6. 砖砌水窖
    7. 浆砌石水窖
二、集雨模式
    1. 天然坡面集雨+渠道引水+水窖蓄水补灌模式
    2. 道路路面集雨+公路边沟引水+水窖蓄水补灌模式
    3. 庭院屋面 (人工集水场) +引水管+水窖蓄水补灌模式
三、投资及运行费用分析
    1.水窖建设投资分析
    2.集水场建设投资分析
    2.集雨节灌工程投资分析
    3.集雨节灌工程运行费分析
    4.集雨节灌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四、结论

(5)宁夏彭阳县水窖集雨模式及节灌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窖施工
2 集雨模式
    2.1 天然坡面集雨、拦沿渠导引、水窖蓄水模式
    2.2 道路路面集雨节灌利用模式
    2.3 庭院屋面 (人工集水场) 集雨节灌利用模式
3 工程投资
    3.1 水窖建设投资分析
    3.2 集水场建设投资分析
    3.3 集雨节灌工程投资分析
    3.4 集雨节灌工程运行费分析
    3.5 集雨节灌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4 运行管理
    4.1 培训农民
    4.2 建立技术辅导站
    4.3 示范引导
5 结 论

(6)秦安县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综合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秦安县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发展概况
2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地位和作用
    (1)提高了雨水利用率,开辟了新水源。
    (2)拓宽了水利建设的路子。
    (3)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美化了环境,稳定了民心。
    (4)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5)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效农业的发展。
    (6)拦蓄了暴雨时的地表径流,调节有限降雨时空不均而造成的浪费。
3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综合评价
    (1)经济效益良好。
    (2)社会效益显着。
    (3)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荒坡变绿园。
4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在秦安县已经大规模推广使用并取得了显着成效,总结起来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 发展前景展望

(7)基于农户尺度的半干旱区集雨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行为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1.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水型生态农业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1.2 生态治理背景下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中出现的问题
    1.3 构建“农户导向型”的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势在必行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第二章 农户技术响应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2.1 经济学视角的农户技术采纳决策的理性问题
    2.2 行为心理学角度的农户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响应
    2.3 以农户为导向,培育农户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忠诚度
第三章 调研、数据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描述
    3.2 项目推广情况简介
    3.3 样本数据采集和分析
    3.4 实证计量方法
第四章 半干旱区生态农业技术—集雨补灌技术的农户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集雨补灌技术项目及推广背景
    4.2 集雨补灌技术经济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4.3 问题提出及研究目标
    4.4 研究区、项目及数据相关描述
    4.5 农户对雨水集蓄工程技术响应计量模拟
    4.6 农户采用集雨补灌技术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7 模型结果与讨论
    4.8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半干旱区可持续耕作技术—草田轮作的农户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背景
    5.2 草田轮作技术经济与生态社会效益分析
    5.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标
    5.4 农户采纳草田轮作决策模拟
    5.5 农户对草田轮作技术响应的影响变量与假设
    5.6 结果与讨论
    5.7 结论与应用
第六章 半干旱区生态畜牧--舍饲技术的农户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半干旱区推行禁牧舍饲的背景
    6.2 舍饲养畜技术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6.3 问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6.4 调研及发现的问题
    6.5 农户自愿采纳舍饲圈养技术的响应机理及模拟
    6.6 自愿采纳舍饲圈养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7 模型结果与讨论
    6.8 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退耕户返耕响应决策的影响因素及识别
    7.1 研究背景与意义
    7.2 基于农户退耕与返耕驱动力的经济学简析
    7.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标
    7.4 基于农户的可持续生计的退耕还草政策分析
    7.5 可持续性农户生计框架下农户返耕决策的实证分析
    7.6 模型结果与讨论
    7.7 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论集雨节灌在干旱地区水土保持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集雨节灌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及效益
二、集雨节灌的水土保持作用
三、集雨节灌在水土保持中的发展前景
四、结语

(9)宁夏彭阳县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成效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集雨节灌发展现状
2 主要措施
    2.1 示范引导、稳步推广
    2.2 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群众积极参与
    2.3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强培训
    2.4 强化管理、合理配套、注重实效
3 存在的问题
4 集雨节灌发展规划
5 几点建议和注意的问题
    5.1 要遵循自然规律, 统一规划,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5.2 必须采取“连动”措施, 重点突破, 滚动发展。
    5.3 在发展中必须坚持“四个结合”。
    5.4 必须从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 真抓实干, 讲求实效。

(10)彭阳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与集雨节灌工程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 示范区基本情况
2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
    2.1 小流域集雨综合调配利用模式
        2.1.1 集雨节水补灌工程形式
        2.1.2 配套技术措施
    2.2 坡面集雨与林草建设利用模式
        2.2.1 集雨节水补灌工程形式
        2.2.2 配套技术措施
    2.3 道路路面集雨补灌农田利用模式
        2.3.1 集雨节水补灌工程形式
        2.3.2 配套技术措施
    2.4 土圆井节灌工程节水利用模式
    2.5 庭院经济集雨利用模式
        2.5.1 集雨节水补灌工程形式
        2.5.2 配套技术措施
    2.6 旱作农田微集雨高效利用模式
3 集雨节灌工程类型
    3.1 人工集水场集水、水窖蓄水节灌工程
    3.2 水保骨干坝拦蓄、扬水站提水节灌工程
    3.3 天然坡面集雨、拦引渠导引、水窖蓄水节灌工程
    3.4 道路路面集雨、拦引渠导引、水窖蓄水节灌工程
    3.5 土圆井水源节灌工程
    3.6 田间微集雨节灌工程
4结语

四、前景广阔的微集雨节灌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旱山村治理的思考[A]. 王竣川. 2018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8
  • [2]陇南市武都区集雨节灌工程发展探讨[J]. 袁自如.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18)
  • [3]集雨节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温环境和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杨姗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4]彭阳县集雨节灌模式及效益分析[J]. 任慧莲.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12)
  • [5]宁夏彭阳县水窖集雨模式及节灌效益分析[J]. 杜玉斌.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0(06)
  • [6]秦安县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综合效益评价[J]. 寇宝峰. 中国西部科技, 2010(22)
  • [7]基于农户尺度的半干旱区集雨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行为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D]. 何雪锋. 兰州大学, 2007(04)
  • [8]论集雨节灌在干旱地区水土保持中的作用[J]. 褚文旭. 甘肃农业, 2006(10)
  • [9]宁夏彭阳县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成效与对策[J]. 魏文密,徐洁,刘建平,李万斌,刘学军,杨凌波,何治富.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6(02)
  • [10]彭阳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与集雨节灌工程类型[J]. 徐洁,辛鹏科,刘建平,王维宝,杨万平,刘学军. 中国水土保持, 2006(03)

标签:;  ;  ;  ;  ;  

一个有前途的微雨节水灌溉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