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FSU925光纤熔接机的使用

爱立信FSU925光纤熔接机的使用

一、爱立信FSU925光纤熔接机的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雷成秀,朱永钦,张轩宇,于永森[1](2019)在《同时测量温度和应变的全单模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低成本的温度和应变同时测量,利用光纤熔接机的熔融放电原理制备了基于全单模光纤(SMF)的花生和J型结构级联的马赫-曾德尔干涉仪(CPJS-MZI)。首先利用光纤熔接机的球形程序将两段单模光纤的端面熔成球形,再将小球熔接到一起形成花生型结构;然后在距离花生结构15mm处,将两根单模光纤端面错位一定距离,对其进行熔接形成J型结构;最后对所制备的器件进行温度和应变传感性能的测试。实验发现,CPJS-MZI单个干涉峰强度和波长对应的温度灵敏度分别为-0.012 5dB/℃和52.9pm/℃,应变灵敏度分别为0.015 2dB/με和-11.44pm/με。结果表明,基于SMF的CPJS-MZI可利用单峰实现温度和应变的同时测量,且具有尺寸小、制备容易、成本低等优点,在同时测量温度和应变传感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陈鹏[2](2019)在《耐高温光纤FP压力传感器的研制》文中认为高温传感一直是各个国家科研人员研究的重要方向,其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轮机船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关系国家先进装备制造的前沿技术。但是由于应用环境的复杂、严苛,不仅要求传感器材料可以承受高温,而且要保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光纤传感器由于其本征安全、尺寸小、传感精度高、抗电磁干扰、易组网以及材料本身耐高温等特点,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而大量程、多参量、高灵敏度的传感更是光纤高温传感器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根据以上背景,结合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制备出FBG/EFPI温度压力传感器,能够同时测量复杂环境下的温度和气压,实现传感器的双参量传感。此外,还将Vernier效应运用到光纤FPI上,简单且高效的提高了传感器的气压灵敏度,实现高灵敏度传感。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调研了国内外关于光纤FPI应变传感器、光纤FPI气压传感器和FBG/EFPI复用传感器的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Vernier效应的增敏作用,最后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分析,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2)为了解决传统FBG/EFPI复合传感器在高温下光栅易擦除问题,采用高温退火的方法,在载氢光纤上制备出高反射率的耐高温再生FBG,并且对再生FBG的波长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经过最高温度为800℃的反复热处理后,光栅波长大小在相同温度下的误差仅为5pm左右。(3)把制备出的再生FBG应用到FBG/EFPI复合传感器上,然后把改良后的传感器粘贴到45号钢以及某大型飞行器模型表面进行逐步加热和瞬时加热实验,用来研究传感器的耐高温性能。两个实验中传感器反应迅速、准确,在高温下也未出现光强衰减,光纤受热变形等问题,显示出良好的耐高温性。(4)基于FBG/EFPI复合传感器的耐高温性能,利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在毛细玻璃管侧面加工出用于气体进出的方形开口腔,制备出一体式FBG/EFPI温度气压传感器。实验研究了传感器在常温、100℃、150℃、200℃的气压灵敏度,分别为4.11、3.21、2.79、2.18nm/MPa,FBG测得高温时的温度分别为108.8℃、160.3℃、213.6℃。串联的光栅不仅用于温度测量,还可以实现传感器的温度补偿,消除温度交叉敏感,提高传感精度。(5)利用Vernier效应的增敏作用,设计了一种能够主动调整导入光纤位置来产生Vernier效应的高灵敏度光纤EFPI气压传感器,解决普通开腔式气压传感器灵敏度较低的缺陷,并将包络周期最大的传感器分别放在0-0.16MPa和0-0.6MPa的气压范围内进行测试,传感器的灵敏度分别为86.58和86.64nm/MPa,计算出灵敏度放大倍数为32.8倍,能够很好地实现高灵敏度传感。

李超[3](2017)在《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传感特性及复合参数测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纤传感器是以光波为载体,光纤为媒质的新型传感器。相对于传统的电学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具有抗电磁干扰、耐腐蚀、灵敏度高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化学工业、石油存储和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光纤模式干涉仪具有结构紧凑、灵敏度高、易于复合参数测量等优点,是光纤传感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主要对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多模-多芯-多模光纤模式干涉仪,详细研究了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的光谱特性,通过实验验证了干涉仪应用不同物理参量的测量。重点研究了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不同参数交叉敏感问题,利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实现了多种结构新颖的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分析了复合参数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和分辨率。利用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和滤波特性,实现了多种类型的光纤激光传感器,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实验制作了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该干涉仪由一段无芯光纤熔接于两段单模光纤之间构成,实验研究了其应变、折射率的传感特性;利用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折射率敏感特性,将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固定于U型钢尺上实现了基于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液位传感器;利用无芯光纤的弯曲敏感特性,将无芯光纤固定于铝线上,实现了基于安培力和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电流传感器。该类型干涉仪具有结构简单、机械性能强的优点。(2)提出了一种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该干涉仪由一段多芯光纤熔接于两段单模光纤之间构成;该干涉仪具有较好的光谱特性,透射谱最大消光比达到了 23 dB;重点研究了该干涉仪的光谱特性和传感特性,将干涉仪分别应用于应变、温度、折射率、曲率等待测参数的测量,干涉仪对以上待测参数展示了较好的线性特性。提出了一种多模-多芯-多模光纤模式干涉仪,其中多芯光纤两端的多模光纤分别作为模式的分束器和合束器;通过和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对比可以看到由于多模光纤的接入,干涉仪的光谱特性得到了优化,而光谱的损耗并没有增加;对该干涉仪的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将干涉仪分别应用于应变、温度、折射率等参数的测量。该类型干涉仪具有高消光比、制作简单的优点。(3)提出一个基于非对称单模光纤模式干涉仪的液位传感器,非对称光纤模式干涉仪由细锥和偏芯熔接结构构成,同时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的温度敏感特性,对该液位传感器进行了温度补偿;当波长的分辨率为10pm,可以得到该传感器的液位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0.15 cm和1.01℃,该传感器制作采用单模光纤,具有制作成本低、操作性强的优点。(4)利用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和FBG的复合结构实现了一个应变和温度传感器,当应变和温度变化时,透射谱损耗峰和FBG的波长都会发生漂移,同时透射谱损耗峰和FBG对应变和温度的灵敏度不同,通过测量透射谱损耗峰和FBG的波长漂移可以实现应变和温度的同时测量,当波长的分辨率为10 pm时,该传感器的应变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8.4με和0.78℃。该传感器具有分辨率高、制作简单的优点,在双参数测量领域具有较大吸引力。(5)利用无芯光纤没有包层对折射率敏感特性,提出了一个基于无芯光纤和磁流体的磁场传感器。将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封装于毛细玻璃管内,毛细玻璃管内注入磁流体,并采用环氧树脂胶密封,当外界磁场强度变化时,无芯光纤的透射谱将会发生漂移,同时在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输出单模光纤写制FBG,利用FBG的温度传感特性,实现磁场测量过程中的温度补偿,当传感器工作于线性范围,且波长的最小分辨率为10 pm时,可以得到该传感器的磁场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1.09 mT和0.84℃。该磁场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温度补偿的优点,在磁场测量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6)利用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和FBG复合结构,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利用透射谱的两个损耗峰和FBG波长实现了折射率、应变和温度的多参数测量,当波长分辨率为10pm时,该传感器的折射率、应变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0.0004 RIU、11.06με和0.17℃。同时该传感器可以应用于液位、应变和温度的多参数测量,当波长分辨率为10 pm时,该传感器的液位、应变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0.034 cm、11.35με和0.19℃。相对于已有的光纤三参数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消光比高、信息处理简单的优点。(7)根据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将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分别作为滤波器应用于光纤环形腔激光器中,实现了光纤激光传感器;当待测参量变化引起光纤模式干涉仪的透射谱发生漂移时,将会导致激光输出波长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激光输出波长的变化实现多种待测参量的测量。光纤激光传感器不仅具有光纤传感器的优点,同时具有窄线宽、高功率的优点,在超远距离、高精度测量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张立岩,刘璐,齐尚波[4](2015)在《G.657光纤熔接和熔接损耗测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FTTx技术的快速发展,弯曲性能优化的G.657光纤光缆已大量应用于接入网建设。施工单位在进行G.657光纤熔接的时候,由于熔接机版本过低、操作不当或熔接参数选择不当,可能会出现熔接损耗偏大的现象,某些熔接机的单模熔接程序甚至不能辨认G.657.A2光纤。当采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设备测试熔接损耗时,由于G.657和G.652光纤模场直径(MFD)的差异,OTDR曲线会出现"大正大负"现象,单向测试无法得到正确的测试结果。本文针对G.657光纤熔接和熔接损耗测试,分别对G.657光纤识别、"黑线"和"晕环"现象、熔接操作、熔接参数调整、OTDR测试等方面进行了解释和汇总。

范磊[5](2015)在《一种能够提高光缆接续速度的新型光纤热缩管热缩机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广播电视和通信系统通过光缆远距离传输信号是目前有线传输主要手段。在光缆连接施工中,需要将光缆内光纤通过熔接机熔接并热缩保护后封装在接续盒内。通过一种新型光纤热缩管热缩机能够有效提高光缆连接施工速度,在光缆故障维护时,能更快的使光缆信号恢复畅通。

范磊[6](2015)在《一种能够提高光缆接续速度的新型光纤热缩管热缩机的设计和使用》文中研究表明广播电视和通信系统通过光缆远距离传输信号是目前有线传输的主要手段,在光缆连接施工中,需要将光缆内的光纤通过熔接机熔接并热缩保护后封装在接续盒内,使用一种新型光纤热缩管热缩机能够有效提高光缆连接的施工速度,在光缆故障维护时能更快地使光缆信号恢复畅通。

何晓红[7](2014)在《低损熔接技术及在线熔接数据采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光通信与光纤传感产业的迅速发展,众多新型光纤也随之出现。新型光纤的使用,极大降低了光束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提高了传输效率,为光通信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新型光纤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与传统单模光纤进行熔接耦合,熔接损耗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耦合质量的好坏。因此,降低新型光纤与传统普通单模光纤的熔接损耗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如何在光纤熔接过程中降低熔接损耗开展研究,通过控制熔接参数,实现被熔接光纤模场匹配,分析确定了不同熔接机的优化参数。同时,针对大规模工业化光纤器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结合光路熔接过程参数和产品测试数据的采集与记录需求,开发了一种熔接机数据采集系统。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一、调研了单模光纤低损熔接技术及不同模场直径条件下低损熔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二、介绍单模光纤熔接损耗相关理论与光纤熔接点损耗测量方法,分析影响光纤熔接损耗的主要因素,阐述了降低熔接损耗的方法。三、介绍增大光纤模场直径的方法,基于加热扩芯技术基本原理与理论模型的分析,通过采用熔接机放电加热扩芯技术,对HI1060光纤与普通单模光纤SMF28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分析,实现了不同模场直径的光纤熔接的低损耗。四、利用LabWindows/CVI集成开发环境,基于C语言开发,编写了大规模工业化光纤器件质量过程控制系统软件。实现了上位机工艺流程控制,熔接机数据采集,相关数据电子报表生成,光纤器件数据库存储访问等功能。

马明波,张贵东,张庆安[8](2013)在《浅谈信息通信光纤接续方法》文中认为随着通信业不断发展壮大,光纤通信越来越广泛采用。光纤接续越来越重要,接续质量的好坏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彭健[9](2012)在《新型特种光纤的制作及其应用》文中指出各种类型的特种光纤及相关器件已广泛应用于通信、传感、生物医学、材料加工和军工等科技领域。本论文在两项国家“863”项目“通信用特种光纤—稀土掺杂光纤”和“光纤制造新技术及新型光纤—新型特种光纤”以及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细粒度光路交换信息安全网的光纤器件”的支持下,对普通掺杂光纤的研制及其在DBR激光器的应用、多层芯大模场稀土掺杂单模光纤的分析和研制、双芯掺铒光纤的研制和应用以及色散渐变光纤的研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深入分析了石英玻璃的网络结构,研究了各晶型的二氧化硅之间的转变关系。进而研究了制作稀土掺杂光纤时疏松层的制备,指出了疏松层的质量与反应物的组成及沉积时的温度有关,其中疏松层中孔的“比表面积”是最关键的因素。进一步地分析了铋、镓、铝共掺的掺铒石英基光纤的掺杂浓度与疏松层沉积温度的关系,给出了最佳沉积温度为1560~1600℃。2.采用了新型的“在线”溶液掺杂方式,这种溶液掺杂法较之传统的悬挂浸泡法有节省成本、提高制棒的成功率以及减少工作量等优点。结合了多孔介质的表面物理和流体力学的理论,对稀土溶液掺杂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表明了溶液中的离子被疏松层吸附,是伴随在溶液对疏松层的浸湿和渗流的过程当中,并给出了每个阶段可以加强效果的改进方法。3.对自制的掺铒光纤进行氢载操作,实验结果表明退火后的氢载掺铒光纤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并且损耗较小,具有更高的激射光输出效率。利用氢载的掺铒光纤光纤制作了分布布拉格反射(DBR: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ive)光纤激光器,得到了单纵模、双偏振的输出激光,并且间接得到了掺铒光纤的双折射为0.89×10-6。为了实现单纵模、单偏振的输出激光,利用实验室自制的熊猫型保偏光敏掺铒光纤,搭制了物理腔长约为40mm、连同一体化的光栅对,长约130mm的DBR光纤激光器,最终利用电子频谱扫描仪验证了这种光纤激光器运转在单纵模、单偏振的状态下。4.为了制得具有低等效折射率的大模场、高浓度掺杂的稀土掺杂光纤,提出了一种利用多层芯折射率高低交替变化的光纤结构。通过理论验证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实验中,首先研制出了一系列多层芯大模场掺铒单模光纤,有单层掺杂多层芯结构、双层掺杂多层芯结构等光纤。结果表明要想获得高吸收、大模场的掺铒光纤,必须在纤芯的最中心引入掺杂层,提高模式在有源区的功率填充因子,并且还要通过掺氟来降低整个芯区的有效折射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采用了CCl2F2作为掺氟源,并多次实验找到了最佳的通入流量,最后制得了吸收系数为75dB/m@1530nm,且模场直径为14.5μm@1550nm的高吸收、大模场掺铒光纤。5.分析了对称双芯光纤中耦合系数同光纤自身的几何参数、光学参数的变化关系,表明在满足1.5≤V≤2.5,且其他条件固定时,耦合系数C随着信号波长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相对折射率差的增大而减小并随着两纤芯的中心到中心的标准化距离增大而减小。同时改良了双芯光纤的制作方法,这种方法制作出的双芯光纤与普通单模光纤熔接后的插入损耗能有效地控制在0.5dB。理论分析了单芯掺杂的双芯掺铒光纤的自动增益均衡特性。进而,利用实验室条件自制了单芯掺铒的双芯掺铒光纤放大器,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级放大之后,输入信号5dB的不平坦度降低为3dB,并且小信号还具有25dB的高增益。6.对色散渐减光纤用于光脉冲压缩做了理论分析,指出了在绝热压缩中,其压缩效率取决于DDF光纤始末端的GVD之比。为了提高利用DDF压缩脉冲的效率,实现1550nm波长处的高压缩因子,分析和设计了在1550nm处具有小色散的四包层光纤。并利用自有MCVD设备,经多次实验和改进,成功制作出了在1550nm处色散值为2.1ps/(nm·km)、色散斜率为0.125ps/(nm2·km)的芯径125μm的四包层光纤。最后利用实验室自行设计的专用拉丝设备,拉制了230m长的DDF光纤,其丝径变化为80μm到130μm,对应的色散变化为5.185ps/(nm·km)到0.172ps/(nm·km)。

吴闻迪[10](2012)在《高平均功率光纤脉冲激光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61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发明,激光技术由此飞速发展。激光器的种类由工作的物质的不同可分为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染料激光器等。光纤激光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激光器,与传统的固体激光器相比较,以光纤波导为工作介质的光纤激光器具有光束质量好、转换效率高、便于热管理和结构紧凑、使用轻便灵活等等许多优点,在工业加工、激光医疗、科学研究和军事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目前,国际上单根连续光纤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已经达到万瓦水平。但是Dawson等人的研究分析认为,按照目前的材料和条件,对于宽带光纤激光器,输出衍射极限激光的功率上限为36.6kW,对于窄带宽光纤激光器,输出上限则是18.6kW。采用脉冲工作方式的光纤激光器可实现极高峰值功率的激光输出,在激光与靶目标相互作用、非线性频率转化等应用方面弥补了连续光纤激光的诸多局限,是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对窄光谱宽度的脉冲光纤激光器、高平均功率光纤放大器及其倍频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第一章对掺Yb3+双包层光纤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分析了光纤激光获得脉冲激光输出的三种主要方法:调Q技术,锁模技术,种子光主振荡-放大(MOPA)技术,并给出了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一些典型研究成果。介绍了光纤激光倍频技术的典型结构和实验结果。第二章对基于掺Sm3+光纤可饱和吸收特性的被动调Q光纤激光技术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分析了被动调Q激光器的基本理论,并介绍了全光纤化被动调Q光纤激光器的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实验研究了以掺Sm3+光纤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全光纤化被动调Q脉冲光纤激光器技术,采用三种腔结构,分别实现了激光波长1064nm平均功率2.3W,脉冲宽度450ns,重复频率18kHz;激光波长1080nm平均功率2.26W,脉冲宽度648ns,重复频率310kHz;激光波长1080nm平均功率1.93W,脉冲宽度816ns,重复频率212kHz的典型实验结果。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全光纤化的高平均功率脉冲光纤放大器技术,采用电流直接调制的半导体激光器为种子光源,通过掺Yb3+光纤级联放大(MOPA)结构,获得了平均功率101W,脉冲宽度16.7ns,重复频率51kHz的高平均功率脉冲激光输出。采用被动锁模的皮秒级光纤激光器为种子光源,通过一级光纤放大器,成功获得了平均功率102W,脉冲宽度76ps,重复频率18.6MHz,中心波长1064nm,光谱半高宽度仅为0.16nm的激光输出。利用高平均功率的皮秒级脉冲光纤激光器,初步开展了激光精细加工的实验研究。第四章主要对脉冲光纤激光器的倍频技术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介绍了非线性频率转换的基本理论以及实现相位匹配的方法,分析了激光光谱宽度对倍频转换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以窄谱宽声光调Q光纤激光器为种子光源,以保偏掺Yb3+双包层光纤为放大器的脉冲光纤放大系统,得到了15W的窄谱宽线偏振的脉冲激光输出。采用非临界相位匹配的KTP晶体为倍频元件,通过腔外单通倍频,在基频光为13.7W时获得了3.5W的540nm的脉冲绿光激光输出。本工作的创新点有:(1)对于掺Sm3+光纤作为可饱和吸收体的全光纤脉冲激光器,分别实验研究了单、双腔结构的激光系统,并均得到了稳定的脉冲输出,并对其输出特性进行了分析;(2)实现了纳秒级全光纤激光器的工程化样机的装配;(3)采用一级MOPA结构,试验成功了102W高平均功率窄谱宽皮秒脉冲全光纤激光系统,并应用这套系统进行了工业加工实验。(4)使用非临界相位匹配的KTP晶体,对光纤输出的窄谱宽高平均功率线偏振纳秒级脉冲激光进行了倍频实验,光-光转化效率达25.5%。

二、爱立信FSU925光纤熔接机的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立信FSU925光纤熔接机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同时测量温度和应变的全单模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本原理
2 实验结果
    2.1 CPJS-MZI的制备
    2.2 CPJS-MZI的光谱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CPJS-MZI的温度传感性能测试
    3.2 CPJS-MZI的应变传感性能测试
    3.3 CPJS-MZI的传感性能测试
4 结论

(2)耐高温光纤FP压力传感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光纤法布里-珀罗应变传感器
        1.2.2 光纤法布里-珀罗压力传感器
        1.2.3 FBG/EFPI复用传感器
    1.3 Vernier效应的增敏作用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光纤FP传感器传感理论
    2.1 FP干涉仪传感理论
    2.2 FBG/EFPI复用传感器传感理论
        2.2.1 FBG温度传感理论
        2.2.2 光纤EFPI传感理论
        2.2.3 FBG与 EFPI复用传感器理论模型
        2.2.4 FBG与 EFPI复用传感器解调原理
    2.3 双FP腔串联的传感器传感理论
第3章 FBG/EFPI复用传感器耐高温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耐高温再生FBG的形成机理和制备
        3.2.1 再生FBG的形成机理
        3.2.2 高反射率的再生FBG制备
        3.2.3 耐高温的再生FBG稳定性研究
    3.3 FBG/EFPI复用传感器的耐高温实验
        3.3.1 FBG/EFPI复用传感器的设计
        3.3.2缓慢升温传感实验
        3.3.3瞬时升温传感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耐高温FBG/EFPI传感器压力传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传感器的传感理论
    4.3 传感器的传感性能测试
        4.3.1 传感器的制作过程
        4.3.2 传感器的温度交叉灵敏度
        4.3.3 常温下传感器的气压传感性能
        4.3.4 高温下传感器的气压传感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Vernier效应的光纤EFPI压力传感器研制
    5.1 引言
    5.2 传感器的结构和原理
    5.3 传感器的制备过程
    5.4 实验测量及性能分析
        5.4.1 实验测量装置
        5.4.2 传感器的气压响应
        5.4.3 传感器的温度响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3)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传感特性及复合参数测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纤传感器的概述和研究热点
    1.3 模式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1 单模光纤模式干涉型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2 特殊光纤模式干涉型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4 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4.1 同构结构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4.2 异构结构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2 基于模式干涉的光纤传感器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光纤模式理论
    2.3 模式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原理
        2.3.1 应变传感原理
        2.3.2 温度传感原理
        2.3.3 折射率传感原理
    2.4 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的原理及误差分析
        2.4.1 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的原理
        2.4.2 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的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分析
        3.2.1 应变传感特性分析
        3.2.2 折射率传感特性分析
        3.2.3 液位传感特性分析
        3.2.4 基于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电流传感器
    3.3 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分析
        3.3.1 应变传感特性分析
        3.3.2 温度传感特性分析
        3.3.3 折射率传感特性分析
        3.3.4 曲率传感特性分析
        3.3.5 液位传感特性分析
    3.4 多模-多芯-多模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分析
        3.4.1 应变传感特性分析
        3.4.2 温度传感特性分析
        3.4.3 折射率传感特性分析
        3.4.4 曲率传感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FBG、光纤模式干涉仪的复合参数测量
    4.1 引言
    4.2 基于FBG、非对称单模光纤模式干涉仪的双参数测量
        4.2.1 光纤光栅制作
        4.2.2 液位和温度双参数测量
    4.3 基于FBG、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双参数测量
        4.3.1 应变和温度双参数测量
        4.3.2 磁场和温度双参数测量
    4.4 基于FBG、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多参数测量
        4.4.1 折射率、应变和温度多参数测量
        4.4.2 液位、应变和温度多参数测量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的环形腔光纤激光传感器
    5.1 引言
    5.2 基于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环形腔光纤激光传感器
    5.3 基于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环形腔光纤激光传感器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6.2 下一步拟进行的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一种能够提高光缆接续速度的新型光纤热缩管热缩机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问题提出
2问题解决
3结束语

(7)低损熔接技术及在线熔接数据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纤熔接技术的发展
    1.3 单模光纤模场直径对熔接损耗的影响
        1.3.1 不同模场直径的光纤熔接低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单模光纤模场直径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单模光纤熔接损耗分析
    2.1 熔接损耗的理论分析
    2.2 影响单模光纤熔接损耗的主要因素
    2.3 测量光纤熔接损耗的方法
    2.4 降低熔接损耗的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模场直径光纤熔接损耗的研究
    3.1 增大光纤模场直径的方法
        3.1.1 熔接透镜光纤法
        3.1.2 加热扩芯法
    3.2 加热扩芯法的理论研究
        3.2.1 光纤加热扩芯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模型
        3.2.2 扩芯单模光纤的折射率分布特性
        3.2.3 扩芯后单模保持的特性
        3.2.4 扩芯后单模光纤的模场分布特性
    3.3 熔接机放电加热扩芯法
        3.3.1 熔接机的工作原理
        3.3.2 熔接机电弧放电分析
        3.3.3 热量传递分析
    3.4 熔接实验研究
        3.4.1 实验部分
        3.4.2 实验现象与数据处理
        3.4.3 实验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大规模光学器件生产的熔接机数据采集系统
    4.1 系统简介
    4.2 系统的硬件设计
    4.3 系统软件设计
        4.3.1 数据库软件
        4.3.2 上位机软件
    4.4 系统的调试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新型特种光纤的制作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掺杂光纤制作的工艺及相关激光器的制作
    1.3 稀土掺杂大模场面积单模光纤的研究
    1.4 芯掺铒光纤的制作及应用
    1.5 用于光脉冲压缩的色散渐减光纤的分析和研制
    1.6 本论文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2 普通稀土掺杂光纤制作工艺的研究及应用
    2.1 引言
    2.2 MCVD法制作光纤的设备和工艺研究
        2.2.1 制备预制棒原料的选取
        2.2.2 MCVD法制造光纤预制棒的设备及改进
        2.2.3 芯棒的再加工
        2.2.4 预制棒拉丝
    2.3 稀土掺杂光纤疏松层的制作及掺杂工艺
        2.3.1 石英玻璃的网络结构
        2.3.2 疏松层的质量与控制
        2.3.3 溶液掺杂工艺的改进
        2.3.4 稀土溶液掺杂机理的研究
    2.4 基于氢载掺铒光纤的DBR光纤激光器
        2.4.1 氢载掺铒光纤光栅的制作
        2.4.2 基于氢载EDF的DBR光纤激光器
        2.4.3 基于退火后的EDF的DBR光纤激光器
        2.4.4 自制DBR光纤激光器单纵模的讨论和实现
    2.5 基于保偏光敏掺铒光纤的DBR光纤激光器
        2.5.1 保偏光敏掺铒光纤光栅的制作
        2.5.2 基于保偏光敏掺铒光纤的单纵模、单偏振DBR光纤激光器
        2.5.3 基于保偏光敏掺铒光纤的DBR激光器的单纵模验证
    2.6 小结
    参考文献
3 多层芯大模场稀土掺杂单模光纤的研制
    3.1 引言
    3.2 多层芯光纤模场直径的计算
    3.3 多层芯大模场掺铒单模光纤的研制
        3.3.1 单层稀土掺杂的MLC-LMA光纤的制作及特性
        3.3.2 两层稀土掺杂的MLC-LMA光纤的制作及特性
        3.3.3 疏松层掺F的MLC-LMA稀土掺杂光纤的制作及特性
    3.4 小结
    参考文献
4 对称双芯光纤的理论分析、制作及应用
    4.1 引言
    4.2 普通单模对称双芯光纤的研究
        4.2.1 普通单模对称双芯光纤的耦合模理论分析
        4.2.2 普通单模对称双芯光纤的改良制作及结果分析
    4.3 双芯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研究
        4.3.1 单芯掺杂的双芯掺铒光纤放大器(TC-EDFA)的理论分析
        4.3.2 单芯掺杂的TC-EDFA的实验研究
    4.4 小结
    参考文献
5 用于脉冲压缩的色散渐减光纤的研制
    5.1 引言
    5.2 色散渐减光纤中脉冲压缩的理论模型
    5.3 1550nm波长处小色散四包层单模光纤的设计
    5.4 1550nm波长处小色散四包层光纤的研制
        5.4.1 制作芯棒时需要注意的工艺难点
        5.4.2 套棒及拉丝对折射率的影响
    5.5 基于自制四包层芯棒的色散渐减光纤的拉制
    5.6 小结
    参考文献
6 结束语
    6.1 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6.2 下一步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高平均功率光纤脉冲激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1 引言
    1.2 掺 Yb3+双包层光纤
        1.2.1 光纤简介
        1.2.2 双包层光纤
        1.2.3 掺 Yb3+光纤
    1.3 高平均功率脉冲光纤激光器的发展现状
        1.3.1 脉冲光纤振荡器
        1.3.1.1 锁模光纤激光器
        1.3.1.2 Q 开关光纤激光器
        1.3.2 高功率脉冲光纤放大器
    1.4 光纤激光器倍频技术
        1.4.1 腔外单通倍频技术
        1.4.2 腔外谐振倍频技术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6 参考文献
二 全光纤化被动调 Q 脉冲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被动调 Q 理论
    2.3 全光纤化激光振荡器的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
        2.3.1 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 FBG)技术
        2.3.2 光纤熔接技术
        2.3.3 包层泵浦技术
        2.3.4 光纤化的可饱和吸收体——掺 Sm3+光纤
        2.3.5 尾纤化的泵浦源
    2.4 掺 Sm3+光纤被动调 Q 脉冲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2.4.1 单 FBG 的被动调 Q 光纤激光器
        2.4.2 三 FBG 双腔结构的被动调 Q 光纤激光器
        2.4.3 双 FBG 双腔结构的被动调 Q 光纤激光器
    2.5 自脉冲现象
    2.6 小结
    2.7 参考文献
三 全光纤化高平均功率脉冲光纤放大器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高平均功率光纤放大器的关键技术
        3.2.1 种子光隔离技术
        3.2.2 激光耦合技术
        3.2.3 放大器自发辐射(ASE)的抑制
        3.2.4 光纤中非线性效应的抑制
        3.2.5 光纤端面处理技术
    3.3 百瓦级纳秒脉冲激光光纤放大器
    3.4 百瓦级皮秒脉冲激光光纤放大器
    3.5 高功率脉冲光纤激光器的应用实验
    3.6 小结
    3.7 参考文献
四 窄谱宽脉冲光纤激光器的倍频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倍频理论
        4.2.1 倍频
        4.2.2 相位匹配技术
    4.3 窄谱宽光纤激光倍频实验
        4.3.1 倍频晶体的选择
        4.3.2 窄谱宽声光调 Q 光纤激光器
        4.3.3 窄谱宽激光的保偏光纤放大及其倍频实验研究
    4.4 小结
    4.5 参考文献
五 总结
吴闻迪在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及专利
吴闻迪个人简历
致谢

四、爱立信FSU925光纤熔接机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同时测量温度和应变的全单模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J]. 雷成秀,朱永钦,张轩宇,于永森. 半导体光电, 2019(01)
  • [2]耐高温光纤FP压力传感器的研制[D]. 陈鹏.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3]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传感特性及复合参数测量的研究[D]. 李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9)
  • [4]G.657光纤熔接和熔接损耗测试[A]. 张立岩,刘璐,齐尚波. 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届五次理事会暨技术交流会文集, 2015
  • [5]一种能够提高光缆接续速度的新型光纤热缩管热缩机的设计和实现[J]. 范磊.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5(03)
  • [6]一种能够提高光缆接续速度的新型光纤热缩管热缩机的设计和使用[J]. 范磊. 中国有线电视, 2015(02)
  • [7]低损熔接技术及在线熔接数据采集系统研究[D]. 何晓红. 安徽大学, 2014(08)
  • [8]浅谈信息通信光纤接续方法[J]. 马明波,张贵东,张庆安. 科技视界, 2013(01)
  • [9]新型特种光纤的制作及其应用[D]. 彭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1)
  • [10]高平均功率光纤脉冲激光技术研究[D]. 吴闻迪. 曲阜师范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爱立信FSU925光纤熔接机的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