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档案馆概念的一些思考

对国家档案馆概念的一些思考

一、关于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的一些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罗红廷[1](2020)在《公共卫生运动与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1937-1945)》文中提出“卫生”,在近代中国的语境中被赋予了国家、民族等多重意蕴,成为近代中国摆脱落后、贫弱的重要工具,由此引发了“卫生救国”思潮的广泛传播。在“卫生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真正导致国人病弱的原因并非是个人卫生的不讲求,而是缺乏“公共卫生”的推行,故自20世纪初,公共卫生事业开始在国内被大力推广,成为城市市政和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抗战爆发后,作为战时中国首都的重庆无论是其政治地位,还是国际地位都得以空前提高,然而此时重庆的城市卫生状况却与其陪都的城市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此前虽经过战前重庆城市卫生治理以及新生活运动的开展,但城市内部的清洁状况依然堪忧,市民的卫生观念也十分缺乏,从而使得市民的健康状况以及城市的宜居程度都大打折扣。基于此,国民政府及社会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当局改进陪都重庆的城市公共卫生,并希望借此能够实现强健市民身体、促进陪都城市发展以及为抗战服务等目的。为保障公共卫生事业开展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同时也能够完成国民政府有关陪都卫生的行政命令起见,战时重庆市政当局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运动,这些卫生运动不仅开展频繁,而且种类多样,几乎涉及了公共卫生的各个领域。在运动开展的具体过程中,首先通过清洁运动、疫病防治运动的实施,进一步充实了战时重庆城市的公共卫生设施和环卫系统,实现了对重庆市政建设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其次,凭借疫病防治运动、夏令卫生运动以及民族健康运动的推行,充分带动了市民对公共卫生运动参与,让市民在亲身参与卫生运动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我的公共卫生意识,改造自身的不良卫生习惯,从而促进对市民现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培养,改变其过去“只讲私而不顾公”的落后卫生认知;此外,鉴于重庆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对建设战时中国首都城市形象的重要意义,战时重庆市政府推动实施了灭鼠运动、清洁运动以及规矩运动,通过此三大公共卫生运动的开展,不仅极大缓解了市内的鼠患以及由鼠患带来的居住问题,也改造了战时重庆的市容市貌以及市民的陈规陋习,推动了清洁整肃的首都形象得以形成。透过战时重庆市政当局对陪都城市公共卫生的治理,可以看出战时重庆城市公共卫生运动的实施虽是基于对城市卫生问题的改良,但其最终的实施效果却达到了促进城市市政完善、市民观念进步以及城市形象良好等多个方面。而就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而言,无论是市政的完善还是市民观念的进步,抑或是城市面貌的良性发展,都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都市的必由之路。由此,根据战时重庆城市公共卫生运动对重庆城市发展的促进,我们可以说:城市公共卫生进步的意义不仅停留于卫生本身,实则也意味着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提升。所以,卫生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促进意义是应当,也是值得被肯定的。

平伟[2](2019)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传承中积淀的精髓,是高校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是高校文化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新时代高校的有力代言人。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生产要素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管理方式与管理效率,以信息化技术作为载体与支撑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可复制的宝贵信息资源,相比于管理学的其他领域,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问题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崭新课题,其不仅涉及到档案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教育变革,许多高校在历史发展上大都变迁频繁,面临着校史追溯复杂,早期档案资源散失等尴尬境遇;随着1999年国家政策的实施——高等院校扩招,不少高校相继开拓新校园,亦或是立足老校园就地扩建、改造,不少历史文化悠久、特色鲜明、人文积淀深厚的老校园、老建筑,正逐渐失去其继续传承与发展的土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越来越多地遭遇管理体制缺位、信息化建设缺少等方面的桎梏。在此背景下,加快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基于高校档案馆藏、高校文物、历史建筑等信息资源研究之上,适时完善“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概念,并明晰其外延与内涵。首先,追本溯源,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史,探讨国内外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与实践演进过程,从中找寻与之关联的保护思想与行动之鉴;其次,将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对象一分为三: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不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无形高校教育遗产资源,进而分析其所蕴含的价值与特征、体系分类及资源评选原则;再次,论述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原则,制定不同载体遗产资源信息化规范,以挖掘资源、即时拍摄、口述访谈、宣传征集、补充采集五条主线为一体开展遗产资源采集工作,对其资源进行编目,以期达到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研究。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笔者以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应用案例,针对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的采集、鉴定、整理等全过程模型展开论述,验证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构建的可操作性,并以山东科技大学宋振骐院士档案资源采集实例为现实依据,为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提供参照作用;进而提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模型,期望实现实体与信息传承和保护的有机统一;依照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特性,倡导政府、高校等相关保护主体实施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应用技术。

张婷[3](2019)在《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近代以来,上海以港兴商,以工商业市,从中国的地理划分区域来看,是近现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相对聚集的地区。对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长期以来,海外相关研究整体上受限于“西方中心”的研究视角,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着作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宏观叙事,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突破口。本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角,以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为研究背景,审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剖析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渊源与历史缘由,重点探究上海对中央宏观政策的具化和实践,突出上海地区“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分析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特点。期待能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外延的理解,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之处。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工作的重心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如何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正确解答的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汲取了苏联对资产阶级政策的若干经验与教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对中国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若干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的确立,为新中国建立之初上海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逐步形成了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政策。依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市政府在接管在沪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在沪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通过对在沪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收购、统购、包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使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了深刻的改组和发生了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为以后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1951年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最早就在上海得到了实践,给以后全国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不断推进。上海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加强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的同时,积极推进在沪同业公会和在沪私营工商业企业的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夺剥削者”的科学假设和苏联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了“和平赎买”的政策,这一阶段的公私合营是在“和平赎买”政策下开展的。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在“和平赎买”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典型示范效应先行、以“和”为贵的理念、“赎买”形式多样化等若干特点,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平稳推进。在“和平赎买”政策的推动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得以顺利进行。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伟大的变革曾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嬗变产生过重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从过渡形式到具体步骤,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上,应当充分肯定。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奠定了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强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联盟,这些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成果。然而,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在方法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在改造过程中,过早地追求基本上消灭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的目标,则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半个多世纪以来,如何认识和处理中国过渡时期社会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因素,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当今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条件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追溯过渡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感受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当下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性,它所带给后人的思考,仍不失为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牛永骎[4](2019)在《学者科研学术记录数据集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科研信息交流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传统的科研成果逐步演变为内涵更加丰富的科研学术记录。但就当前对科研学术记录的组织管理现状来看,仍然以正式出版的论文与专着为主要组织对象,以数据库、机构库等形式进行集中管理。这种组织管理方式不仅涉及数据类型单一且仍采用一维线性与简单链接方法,使得除论文和专着外的大量科研学术记录被忽略或被孤立,呈现出信息“孤岛”现象,为信息的共享、检索与利用等带来阻碍。学者是科研活动的基础与动力保障,是大量宝贵学术思想和成果的源头,也是各种科研活动、科研关系的连接纽带。有鉴于此,面对零散而又包含诸多非正式且有价值的科研学术记录,本研究主要借鉴档案全宗理论和关联数据技术,从学者角度出发,探索完整采集、保存、组织与管理科研学术记录的方法与技术。首先,论文在介绍了档案全宗理论、科学交流以及关联数据等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科研学术记录不断演变的轨迹,进而提出学者科研学术记录集的概念,并将其与机构知识库、VIVO学者网络进行对比分析;其次,论文在详细阐释了科研学术记录特点、范围和内涵的基础上,设计了3组共22个实体对象,分别是学者、学术记录以及关键词,其中学术记录包含论文、专着及其章、课题、工作日记、工作书信、工作照片、专利、实验记录等共20个实体。此外,论文还定义了属种、等同、引用、创造等共10种较为常见的语义关系,从而构建了学者科研学术记录集的关联组织模型,以更深层次、细粒度地组织与挖掘科研学术记录中的知识信息;最后,论文制定了URI生成规则,选择D2R平台和MySQL数据库发布了学者科研学术记录关联数据集,以进行实证研究。为体现科研学术记录数据采集的普适性与代表性,论文筛选出两位图情领域知名学者,作为新老两代学者的典型代表,围绕两位学者的学术经历,对其线上、线下相关科研学术记录进行全方位采集与整理,并按照本研究提出的关联组织模型,对学者的科研学术记录进行规范化处理与关联映射。由于两位学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性,需按各自特点进行针对性处理以满足现实需要,最终实现了两位学者不同类型科研学术记录的数据关联组织及其访问查询。综上,本研究针对学者科研生涯中产生的所有正式、非正式发表的科研学术记录进行全方位探究,构建了学者科研学术记录关联组织模型,并选择代表性学者进行实证研究,发布了学者科研学术记录数据集,共包含6971个三元组,实现了对学者科研学术记录多角度、多层次的揭示与利用,具有较强的实践与示范意义。学者科研学术记录数据集可为信息有效整合、科学交流、学者评价以及数字人才档案建设等工作提供便利与借鉴。

王艺美[5](2018)在《“全宗”一词源流考》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全宗”一词正式出现于1955年12月8日国家档案局向全国发出的《关于改‘芬特’为‘全宗’的通知》,而“全宗”的概念在中国建国初期时就已经从前苏联引入进来,当时音译为“芬特”。前苏联的“芬特”最早也是外来词,来源于法国的“全宗”(Fonds)。法国的“Fonds”一词最早应用于银行金融行业,起初是“基金、总数”的意思。1841年法国在《各省和各地区档案管理分类基本条例》中首次提出并使用了“全宗”(Fonds)一词,将它引入到档案管理领域,并给它下了第一个定义,之后欧洲各国先后效仿,泛用于欧洲,开启了近现代资产阶级管理档案工作的新纪元。在建国初期“全宗”的概念又经前苏联传入中国,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借鉴欧美档案管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全宗”一词的含义又进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增添了新的补充形式。本论文以语言学尤其是词汇学的角度对“全宗”一词的起源及词义变化发展进行探究与分析,总结词义发展变化规律及特点。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二部分为并列结构,是本文最主要的部分,分别对“全宗”一词在欧美及中国的产生及词义变化发展进行探究。第三部分对“全宗”一词在欧美和中国的词义变化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本文从“全宗”的最早起源法国的“Fonds”着手,阐述了“全宗”是如何起源于法国,并应用在档案界领域,后来逐渐被欧洲各国所借鉴,在传入苏联后又被引入我国的这一系列中国化的过程。

陈洁,张晨文[6](2017)在《后保管时代来源原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来源原则是档案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在后保管时代,来源原则面临新的挑战,具有新的内涵。文献调查表明,中外学者对后保管时代来源原则的研究聚集于:对来源原则中的"来源"进行重新定义、对不同来源档案整体分类研究、国家档案全宗在新时期的适用性、来源原则在档案鉴定中的综合应用、来源原则在保证电子文件凭证性方面的应用以及来源原则在档案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学者们积极探索、乐于交流,但是借鉴有余、创新不足,重视理论、疏于实践。

崔思宇[7](2016)在《建国初期我国对前苏联档案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融合》文中指出我国现代档案学研究与档案工作发展的初期,以学习前苏联作为新中国建立后档案事业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其理论和实践均曾受到前苏联档案学理论与档案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本文首先从前苏联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示范性,建国初我国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环境两个角度切入,对选择学习前苏联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工作方法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继而细致地梳理与展现了我国移植、吸纳和融合前苏联档案学理论与方法的具体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我国学习前苏联档案学理论和方法所取得的实际成效,并客观分析了我国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启示。本文期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与重新阐释,为我国未来在档案事业建设发展进程中的“洋为中用”提供可能的参考与镜鉴。

徐拥军,蔡美波[8](2016)在《中国对苏联全宗理论的借鉴、修正与创新》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档案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深受苏联档案学的影响。本文以全宗理论为例,分析了我国对苏联档案学从直接借鉴、修正完善到创新发展的过程,启示我们对于外国档案学的"洋为中用""以我为主"态度。

杨洁[9](2015)在《“国家档案全宗”在我国的引入、演变与发展》文中指出"国家档案全宗"于20世纪50年代引入我国,曾在我国档案学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如今出版的档案学教材中,已经看不到这一表述。文章追本溯源,从社会经济改革的视角追溯国家档案全宗的引入、演变与发展历程。

车秋菊[10](2013)在《建国以来中国全宗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建国之初至今中国档案事业的建设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档案事业的稳定蓬勃发展为国内档案工作及档案学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60年来中国档案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而关于全宗理论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档案学界研究和关注的一个焦点和热点问题。随着人们对全宗理论的不断深入探讨和研究,人们对全宗理论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与之同时人们更加关注目前国内档案学者进行的全宗理论研究涉及的具体问题并对一些争议问题的焦点进行了一番探讨和争论。文章主要以建国后至今为论文研究的主要时间范畴,集中研究建国以来国内形成的关于全宗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对其进行系统地文献数据统计和分析,总结、归纳出关于全宗理论研究的若干争议问题,采用争鸣介入法有针对性的对这些争议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论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对文章所涉及的概念及范畴进行一下界定,同时也介绍了国外全宗理论的发展概况以及国内全宗理论的研究概况。第一部分对建国以来中国全宗理论研究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概述,运用统计分析法分别论述了全宗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时通过对国内19种主要档案学学术期刊进行文献检索并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国内关于全宗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及若干争议问题。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建国以来国内关于全宗理论研究的几种主要争议问题并将其划分为两个层面的问题—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问题来进行研究分析。第三部分阐述了国内关于全宗理论若干争议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提出研究全宗理论的主要研究思路。

二、关于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的一些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的一些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卫生运动与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及相关概念阐释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第一章 “卫生公共化”: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战前重庆公共卫生的概况
        二、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动因
    第二节 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推行政策与措施
        一、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推行政策
        二、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推行措施
    第三节 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概况
        一、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重要组织机构
        二、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三、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力求完善”:公共卫生运动与战时重庆市政建设
    第一节 清洁运动与公共卫生设施的完善
        一、清洁运动的推行
        二、清洁运动与清洁设施问题的解决
        三、清洁运动与重庆公共卫生设施的完善
    第二节 疫病防治运动与城市环卫系统的改良
        一、疫病防治运动的推行
        二、疫病防治运动与城市粪污处理系统的优化
        三、疫病防治运动与城市环卫系统的改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乎卫生”:公共卫生运动与重庆市民卫生观念和习惯培养
    第一节 疫病防治运动与市民疫病观念的改变
        一、疫病防治运动与落后疫病观念的摈弃
        二、疫病防治运动与科学疫病观念的养成
    第二节 夏令卫生运动与市民卫生习惯的培养
        一、夏令卫生运动的推行
        二、夏令卫生运动与市民卫生陋习的改造
        三、夏令卫生运动与市民卫生习惯的养成
    第三节 民族健康运动与市民卫生观念的形成
        一、民族健康运动的推行
        二、民族健康运动与市民落后卫生观念的革除
        三、民族健康运动与市民现代卫生观念的树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俾壮观瞻”:公共卫生运动与重庆城市形象塑造
    第一节 灭鼠运动与重庆居住环境的改造
        一、灭鼠运动的推行
        二、灭鼠运动与重庆鼠患问题的缓解
        三、灭鼠运动与重庆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
    第二节 清洁运动与重庆公共环境的整洁
        一、清洁运动与重庆城市清洁问题的解决
        二、清洁运动与重庆市容的改善
    第三节 规矩运动与陪都公共秩序的整顿
        一、规矩运动的推行
        二、规矩运动与重庆城市秩序的整改
        三、规矩运动与陪都城市秩序的改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演进脉络
    2.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及文化遗产形成简述
    2.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认知与实践演变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理论概述
    3.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研究对象
    3.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体系分类
    3.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及特征
    3.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评选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
    4.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原则
    4.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机制
    4.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
    4.4 本章小结
5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规范
    5.1 文化遗产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5.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原则
    5.3 不同载体类型数字化工作规范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与整理编目
    6.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途径
    6.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与编目
    6.3 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采集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建设实例——以高校名人档案为例
    7.1 高校名人档案制度建设
    7.2 高校名人档案建档标准
    7.3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采集
    7.4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鉴定
    7.5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整理
    7.6 本章小结
8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8.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模块设计
    8.2 相关技术实施方案
    8.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8.4 本章小结
9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
    9.1 健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法律规范
    9.2 积极引入国外文化遗产登录制度
    9.3 引导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9.4 提升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宣传水平
    9.5 本章小结
10 结语
    10.1 论文总结
    10.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过渡时期
        1.2.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1.2.3 社会主义改造
        1.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3 研究回顾与现状
        1.3.1 海外相关研究回顾
        1.3.2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1.4 研究重点和思路
        1.4.1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资料来源
    1.6 研究的原创性与不足之处
        1.6.1 研究的原创性
        1.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建国前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2.1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轫
        2.1.1 外资的进入和发展
        2.1.2 官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2.1.3 民族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2.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特点
        2.2.1 在沪外资的垄断性与掠夺性
        2.2.2 在沪官僚资本的买办性与投机性
        2.2.3 在沪民族资本的不平衡性与落后性
    2.3 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政策的确立
        2.3.1 监督和管制在华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
        2.3.2 接收和管理在华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2.3.3 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三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3.1 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理论和相关政策在上海的形成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基本观点
        3.1.2 列宁对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深化
        3.1.3 中国共产党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与发展
        3.1.4 上海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政策不断具化
    3.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步改造
        3.2.1 接管在沪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3.2.2 改造在沪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
        3.2.3 调整在沪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3.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3.1 在沪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3.2 在沪国家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4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整顿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3.4.1 三大政治运动对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教育
        3.4.2 “四反”、“五反”对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洗礼
        3.4.3 “五反”后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历史转折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4.1 关于过渡时期理论与上海若干政策的形成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基本观点
        4.1.2 苏联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深化
        4.1.3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1.4 上海在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相关政策的制定
    4.2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推进
        4.2.1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在沪上工业中进一步发展
        4.2.2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在沪上商业中进一步发展
    4.3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资本家及其行业组织的改造
        4.3.1 在沪同业公会的逐步改造
        4.3.2 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改造
    4.4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上海资本主义的反响
        4.4.1 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举步维艰
        4.4.2 在沪资本家的矛盾心态和消极行为
第五章 “和平赎买”政策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 “和平赎买”政策的来源与在上海的确立
        5.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夺剥夺者”的科学假设
        5.1.2 苏联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和实践
        5.1.3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拓展
        5.1.4 上海对“和平赎买”的政策具化
    5.2 “和平赎买”政策在上海的实践
        5.2.1 公私合营申请的主动化趋向
        5.2.2 公私合营的试点和扩展
        5.2.3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到来
    5.3 上海实践“和平赎买”政策的影响
        5.3.1 上海资本主义的快速转变和消失
        5.3.2 促进了上海国民经济结构的变迁
        5.3.3 推动了上海部分工商业的外迁
    5.4 上海实践“和平赎买”政策的若干特点
        5.4.1 典型示范效应先行
        5.4.2 以“和”为贵的理念
        5.4.3 “赎买”形式多样化
第六章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启示
    6.1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贡献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
        6.1.2 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
        6.1.3 强化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联盟
    6.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代局限性
        6.2.1 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6.2.2 社会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单一化
        6.2.3 社会中间阶层的弱化与缺失
    6.3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的启示
        6.3.1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
        6.3.2 保障政府和市场的优势互补
        6.3.3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放松
附录
    表1:1949-1956 上海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表2:1949-1956 上海商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表3:1949-1956 上海私营工业加工订货变化情况
    表4:1949-1956 上海私营商业经销代销变化情况
    表5:1949-1957 上海公私合营工业与私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
    表6:1949-1956 上海公私合营及私营工业户数与产值增长情况
    表7:1949-1957 上海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
    表8:1952-1957 上海主要消费品零售量统计
    表9:1950 上海工厂和商店申请停业、歇业数
    表10:1949-1956 上海上层资产阶级人士安排情况
    表11:1952-1957 上海市工业生产情况
    表12:私营工商业者区别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期刊论文
    课题参与情况

(4)学者科研学术记录数据集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技术基础
    2.1 档案全宗理论
    2.2 科学交流理论
    2.3 关联数据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者科研学术记录数据集定义与相关概念辨析
    3.1 演变中的科研学术记录
    3.2 学者科研学术记录数据集定位
    3.3 与机构知识库之比较
    3.4 与VIVO网络之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学者科研学术记录数据集模型构建
    4.1 科研学术记录特点分析
    4.2 实体对象的确立
    4.3 数据关系的定义
    4.4 学者数据集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者科研学术记录数据集发布与利用
    5.1 发布平台选择
    5.2 数据筛选与采集
    5.3 数据表的生成与控制
    5.4 词表复用
    5.5 URI生成规则
    5.6 学者数据集的检索与利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全宗”一词源流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概况
        0.2.2 国外研究概况
    0.3 选题目的与意义
        0.3.1 理论意义
        0.3.2 现实意义
    0.4 创新与不足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之处
1“全宗”(Fonds)一词在欧美的产生及词义发展
    1.1“全宗”一词的早期起源及应用
        1.1.1“全宗”一词的早期起源
        1.1.2“全宗”一词的早期应用
    1.2“全宗”一词的词义演变过程
        1.2.1“全宗”词义演变的背景
        1.2.2“全宗”一词的词义演变
    1.3“全宗”一词的词义发展过程
        1.3.1 德国对“全宗”的词义发展
        1.3.2 荷兰对“全宗”的词义发展
        1.3.3 英美国家对“全宗”的词义发展
        1.3.4 前苏联对“全宗”的词义发展
2“全宗”一词在中国的产生及词义发展
    2.1“全宗”一词的产生
        2.1.1“全宗”一词产生的历史背景
        2.1.2“全宗”一词的引入
    2.2“全宗”一词的中国化发展
        2.2.1 建国初期词义发展及应用
        2.2.2 建国后期词义发展及应用
3 中外“全宗”一词的词义发展规律之总结
    3.1 欧美国家“全宗”一词的词义发展特点及规律
        3.1.1 “全宗”概念的灵活性和含义各有不同
        3.1.2 各国的“全宗”概念具有本国特点
    3.2 中国“全宗”一词的词义发展特点及规律
        3.2.1 引入方式先音译后意译
        3.2.2 随时代发展而增加新内涵
        3.2.3 增加了“全宗”新的补充形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外档案学术语词典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后保管时代来源原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统计分析
二、主要研究成果
    1. 概念来源与广义来源。
    2. 主客体全宗理论。
    3. 国家档案全宗。
    4. 来源鉴定。
    5. 电子文件管理。
    6. 档案信息系统。
三、评价与展望
    1. 积极探索, 乐于交流。
    2. 借鉴有余, 创新不足。
    3. 重视理论, 疏于实践。

(7)建国初期我国对前苏联档案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建国初期借鉴前苏联档案学理论及方法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前苏联档案学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具有示范性
        一、前苏联的档案学理论成果
        二、前苏联的档案工作方法
    第二节 政治环境及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国内外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对前苏联档案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融合
    第一节 对前苏联档案学理论的借鉴
        一、对前苏联全宗理论的借鉴
        二、对前苏联档案鉴定原则的借鉴
        三、档案期刊对前苏联档案学理论的宣传和普及
    第二节 对前苏联档案工作方法的借鉴融合
        一、对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的融合
        二、效仿前苏联开展档案馆网建设工作
        三、学习前苏联发展档案高等教育工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借鉴前苏联档案学理论及方法的成效与启示
    第一节 借鉴前苏联档案学理论和方法的成效
        一、档案学理论的发展
        二、档案管理方法的确立
        三、档案馆网建设工作有序的开展
        四、档案高等教育事业的建立
    第二节 借鉴前苏联档案学理论及方法的不足与启示
        一、学习前苏联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二、学习前苏联引发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对苏联全宗理论的借鉴、修正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直接借鉴:从全宗概念到国家档案全宗
    2.1 全宗概念
    2.2 全宗原则
    2.3 国家档案全宗
3 修正完善:从国家所有档案到主客体全宗
    3.1 国家所有档案
    3.2 全宗群与科技档案成套性
    3.3 主客体全宗理论
4 创新发展:从概念全宗到国家档案资源理论
    4.1 概念全宗
    4.2 国家档案资源理论
5 总结

(9)“国家档案全宗”在我国的引入、演变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档案全宗”的引入(1949 年至1955 年)
二“、国家档案全宗”的演变(1955 年至2003 年)
三“、国家档案全宗”的发展(2003 年至今)

(10)建国以来中国全宗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0.1 相关概念与范畴的界定
        0.1.1 相关概念界定
        0.1.2 相关范畴的界定
    0.2 国外全宗理论概述
        0.2.1 国外全宗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0.2.2 国内全宗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0.3 本文研究的意义
    0.4 创新之处
1 建国以来中国全宗理论研究发展历程
    1.1 全宗理论研究初步形成阶段
    1.2 全宗理论重新探讨研究阶段
    1.3 全宗理论深入研究发展阶段
    1.4 全宗理论平稳研究阶段
2 建国以来中国全宗理论研究的主要争议问题
    2.1 理论层面争议问题研究
        2.1.1 关于全宗概念界定的研究
        2.1.2 关于全宗理论实质的研究
        2.1.3 关于全宗不可分散性的研究
    2.2 实践层面争议问题研究
        2.2.1 关于构成全宗的立档单位条件研究
        2.2.2 关于全宗类型划分研究
        2.2.3 关于档案全宗划分研究
3 全宗理论研究主要争议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3.1 全宗理论地位的特殊性
    3.2 对全宗理论认识的角度不同
    3.3 社会体制与全宗理论
    3.4 全宗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
    3.5 全宗理论与交叉学科的融合
4 全宗理论问题的研究思路
    4.1 保持全宗理论命题的一致性
    4.2 把握全宗理论的发展方向
    4.3 尊重全宗的完整性研究
    4.4 注重全宗理论的抽象和具体性
    4.5 体现全宗理论的理论内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的情况

四、关于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的一些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卫生运动与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1937-1945)[D]. 罗红廷. 西南大学, 2020(01)
  • [2]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D]. 平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D]. 张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学者科研学术记录数据集构建研究[D]. 牛永骎. 东南大学, 2019(06)
  • [5]“全宗”一词源流考[D]. 王艺美. 辽宁大学, 2018(01)
  • [6]后保管时代来源原则研究进展[J]. 陈洁,张晨文. 兰台世界, 2017(13)
  • [7]建国初期我国对前苏联档案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融合[D]. 崔思宇. 黑龙江大学, 2016(03)
  • [8]中国对苏联全宗理论的借鉴、修正与创新[J]. 徐拥军,蔡美波. 档案学通讯, 2016(01)
  • [9]“国家档案全宗”在我国的引入、演变与发展[J]. 杨洁. 兰台世界, 2015(17)
  • [10]建国以来中国全宗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D]. 车秋菊. 辽宁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对国家档案馆概念的一些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