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之手引导深圳股市重组

政府之手引导深圳股市重组

一、政府之手引导深股重组(论文文献综述)

尹中立,齐心[1](2018)在《房企竞逐新领地——物业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多家房企将旗下物业服务公司分拆上市,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这是在融资环境整体偏紧的背景下,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内生需求;是存量房时代物业管理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趋势使然,是资本推动行业整合发展、提升集中度的必然选择。物业管理行业是弱周期性行业,不但不会受到影响,还会随着存量物业规模扩大,实现稳健发展。房企旗下物业服务公司,通过跟随政策引导、

杨萱[2](2018)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治理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混合所有制改革”迅速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司治理领域的重点和亮点。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今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发展路径。2015年国务院在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文件中多次强调,希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善其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效率。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政策主张。由此可见,混合所有制改革会对国有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从财务的视角关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的治理效应,具有独特的理论新意和重要的现实价值。目前学术界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战略层面,而事实上,宏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微观至企业层面,便是股权结构的优化问题。股权结构的变化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突破口。为此,本文以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股权结构变化作为切入点,围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首先较为系统地从理论上探讨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的产生机制;接着,根据Jensen and Meckling(1976)的经典理论,解析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的影响路径,即主要通过代理成本、R&D投入以及公司绩效等三方面发挥效用;最后实证检验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代理成本、R&D投入与公司绩效等三个方面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这三方面治理效应之间的内在逻辑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理论层面,本文在马克思经济理论指引下,运用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的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层层剖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的产生机制及影响路径。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通过股权结构混合化缓解企业股东之间以及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同时影响企业R&D投入行为,从而提升其生产效率,改善国有企业绩效。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分析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用于两类代理成本的机理,该机理表明混合多元的股权结构能为国有企业提供更好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从而缓解两类代理冲突。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引入不同性质的非国有股东,一般有非国有法人股东、外资股东、机构股东和自然人股东等。他们按股权比例获取剩余收益权,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非国有股东有较强的动力和能力参与公司经营活动,能对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起到一定积极效应,提高管理效率,并且股东的异质性越大,对管理层监督的可能性越高,更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机会行为,从而降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第一类代理成本。另外,在国有企业混合股权结构中,国有股东与非国有股东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制衡效应,根据股权制衡理论,适度的制衡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产生正向影响,进而缓解公司股东之间的第二类代理冲突。其次,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用于R&D投入的机理。该机制表明,代理成本影响企业的R&D投入决策和效率。在缺乏有效监督和激励机制下,国企管理者为了安稳避免风险,在R&D投入项目上不会那么积极。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混合股权结构安排可以促进R&D投入和降低企业R&D投入活动所需的高代理成本和高契约成本。主要表现为国有股东和非国有股东交叉持股可以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对管理者的约束机制,有助于抑制代理问题引发的管理者自利行为,能有效强化管理者选择具有风险性和挑战性等创新项目的意愿,从而开展更多有价值的R&D投入活动。另一方面,R&D投入项目在国有企业混合多元的股权结构中,其得以实施的限制性条件变得更加苛刻。国有股东和非国有股东相互制衡的股权安排,会减少无价值R&D投入项目被采纳的可能性,增加有价值R&D投入项目被拒绝的可能性。最后,本文理论分析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用于公司绩效的机理。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通过代理成本和R&D投入两条路径影响公司绩效。其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降低两类代理成本,提升企业内部治理效率,从而改善公司绩效。其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缓解了企业R&D投入中的代理冲突,促进企业研发激励和投入,最终提高公司绩效。基于以上分析,同时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MCCP)的理论研究框架。延续理论分析思路,在实证层面本文引入CSMAR、WIND以及CCER数据库中国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并手工收集和整理2008-2015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权结构和股东性质数据,先从静态的视角,以混合股权结构和混合股权制衡度作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衡量指标,实证检验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代理成本、R&D投入和公司绩效三方面治理效应的影响路径,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股权结构的变革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突破口。无论是在股权性质方面还是股权比例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都对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改变了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股权状况。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股权结构呈现多元混合性,不同性质的非国有股权,充分发挥股权的异质性作用,与国有股权形成互补,从不同角度对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发挥正向效应。第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得两类代理问题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本文在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股权结构变化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国有企业股东与经理人间以及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研究发现,非国有股权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股东与管理层的第一类代理成本以及股东之间的第二类代理成本。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混合股权制衡度与公司两类代理成本之间呈现先减后增的“U”型关系。进一步地,我们采用Hansen(1999)的面板门槛模型结果表明,混合股权制衡度对公司代理成本的影响效果会随着门槛变量国有股权比例的改变而改变。即当国有股权比例超过一定阈值时,混合股权制衡度对两类代理成本的影响由积极作用变为消极作用。上述研究结论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的比例设置提供政策参考,并从代理成本的角度验证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效应。第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促进企业R&D投入。本文检验发现,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引入非国有股权对企业R&D投入强度有促进效应,且不同性质的非国有股权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混合股权的制衡度有助于促进R&D投入。我们按照行政层级、公司行业和市场化进程进行分组检验,结果显示相对于中央国企组,在地方国企组中混合股权制衡度对企业R&D投入发挥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同时,混合股权制衡度可以提升竞争性行业类国有企业的R&D投入,但对垄断性行业类国有企业的R&D投入影响不显着甚至有弱化效应。在市场化进程分组中,我们发现非国有股权的制衡性有助于弥补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化不足,即在市场化进程相对较慢的情况下,非国有股权可以发挥其制衡效应更好地影响企业R&D投入。以上结论从R&D投入角度验证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效应。第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了公司绩效和生产效率。研究结果发现,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引入非国有股权对公司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且不同性质的非国有股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另一方面,混合股权的制衡度同样会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具体而言,我们按照行政层级、公司行业和市场化进程进行分组检验表明,就中央国企而言,混合股权的制衡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显着。就地方国企而言,混合股权的制衡度对公司绩效有正向显着影响。在行业分组样本中,相对于垄断性行业来说,竞争性行业类国有企业组中的混合股权制衡度对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较为显着。而在市场化进程相对慢的地区,其国有企业混合股权制衡度对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更加明显。以上结论从公司绩效的角度验证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效应。第五,本文分组检验结果论证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通过代理成本和R&D投入两条路径影响公司绩效。对于垄断性行业而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绩效的提升主要源于代理问题的降低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而对于竞争性行业来说,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绩效的提升则是两类代理冲突的缓解以及因此导致的R&D投入激励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更好地检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效应,本文同时运用DID-PSM法,从动态的视角考察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R&D投入和公司绩效的影响。检验发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R&D投入和公司绩效均具有积极效应。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第一,构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将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融合在一起,较为系统地解析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的产生机制,考察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代理成本、R&D投入以及公司绩效三方面治理的影响路径,并进一步揭示上述三方面治理效应之间内在逻辑影响关系。第二,丰富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文献研究。本文结论不仅从混合多元的股权结构视角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提供了新的解释,同时也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治理改革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三,运用动态和静态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对R&D投入和公司绩效的影响,降低了既有文献实证分析中的选择性偏差和内生性问题。同时在检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代理成本的影响中,采用了 Hansen的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测算混合股权制衡度的门槛变化水平,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非国有股权比例的设置提供经验证据。

谢明敦[3](2013)在《基于协同优势的ICT产业竞争机制及模型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趋势,使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已成为许多国家产业国际竞争的路径选择。究其原因在于技术创新是寻求提高竞争力的良方、知识产权是保持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技术标准更是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中的制胜宝典。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化战略也日益成为一国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核心基础和财富之源。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协同是衡量一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本文构建了基于ICT产业国际竞争的协同竞争力理论模型并以i-TMR评价模型验证了提升我国ICT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专利)和技术标准三者的协同机制。本文指出并论证指导ICT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知识产权优势的理论局限性和政策陷阱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将创新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并结合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网络化的国际竞争背景,协同技术标准优势,必将有利于ICT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并由此构建了知识产权新经济时代基于波特钻石模型改进和完善的协同竞争力一般理论模型。通过ICT产业国际竞争的聚焦点已集中在知识产权与创新和技术标准协同优势竞争考虑,本文提出了“技术-市场-规制”的i-TMR三维一体模型,提炼出评价协同竞争力指标体系,从理论上构建了ICT产业协同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难以量化的协同竞争力指标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量化分析。最后以ICT产业中的典型案例为对象,对本文提出的协同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

李明涛[4](2010)在《基于我国管理层收购(MBO)的寻租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国家实行国退民进、集体企业要求实现产权回归的大背景下,MBO被引入我国,以作为国企改革和产权改革的重要手段。虽然在西方国家,MBO对企业产权的明晰、内部人积极性的激励、代理成本的降低、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以及企业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MBO作为一个全新的企业产权变革课题,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与在西方国家相比,其实施效果有很大的不同。从我国已实施MBO的企业来看,在我国的MBO中大都存在着寻租行为。这些寻租行为不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侵害了公司、债权人以及中小股东的利益,而且还制约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对此,本文以寻租理论的视野,来分析研究我国MBO过程中的寻租行为,并力求找出抑制我国MBO寻租行为的策略。首先本文介绍了寻租理论、MBO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产权理论;然后以理论为基础,从MBO前的寻租行为、MBO中的寻租行为以及MBO后的寻租行为三个维度论述了我国MBO寻租行为的表现;接着,选取典型的MBO案例对MBO前管理层“做亏”企业的寻租行为、MBO中管理层与地方政府官员“共谋?寻租以及定价过程中的寻租行为、MBO后管理层进行高派现的寻租行为进行案例分析;最后,本文从我国经济体制、MBO定价机制、融资制度、监督惩罚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以及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缺乏针对MBO的法律法规和经济利益的驱动等方面,对我国MBO寻租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MBO主体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完善MBO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拓宽MBO融资渠道、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MBO公司的监管、加快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步伐、建立反寻租的意识形态等策略,以抑制现存的MBO寻租行为。

顾列铭[5](2003)在《政府之手引导深股重组》文中提出 于2002年6月21日,在1500点“政府底”上下低调整理多日的股市终于爆发向上,沪深大盘以超过30%的涨幅、于前一日3倍的成交金额,一举突破近30个交易日所形成的下降通道,初步宣告5月份以来的调整已经结束。

金民[6](2002)在《政府之手引导深圳本地股重组》文中指出

二、政府之手引导深股重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之手引导深股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1)房企竞逐新领地——物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多家房企分拆物业服务公司上市
房企分拆物业上市是企业内生需求,符合行业大势
物业管理稳健发展,有望“反哺”地产开发
结合城市更新,通过物业渗透,助推房地产企业扩大业务规模和覆盖范围。
结合租售并举,通过品牌打造,助力房企业拓展租赁业务实现区域深耕。

(2)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目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经济后果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公司治理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公司绩效
    第二节 股权安排与代理成本的相关研究
        一、股权安排与股东—管理者间的代理问题
        二、股权安排与大股东—小股东间的代理问题
    第三节 股权安排与R&D投入的相关研究
        一、持股比例对R&D投入的影响研究
        二、持股类型对R&D投入的影响研究
    第四节 股权安排与公司绩效的相关研究
        一、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
        二、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
    第五节 文献评析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产权思想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二、马克思产权思想和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及联系
        三、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节 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影响
    第三节 公司治理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契约理论
第三章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的产生机制及路径分析
    第一节 制度背景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缘起与进程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的产生机制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的作用机理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的MCCP框架构建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的影响路径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代理成本的影响分析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R&D投入的影响分析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代理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混合股权结构与两类代理成本
        二、混合股权制衡度与两类代理成本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系数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四、进一步分析:门槛效应回归
        五、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R&D投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混合股权结构与R&D投入
        二、混合股权制衡度与R&D投入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主要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系数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四、进一步分析:DID-PSM估计结果
        五、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混合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
        二、混合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系数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四、进一步分析:检验R&D投入的中介激励效应
        五、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政策启示与建议
    三、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基于协同优势的ICT产业竞争机制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摘要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现实背景
        1.2.2 理论背景
    1.3 主要研究方法
        1.3.1 文献与案例研究方法
        1.3.2 层次分析法(AHP)
        1.3.3 相关性分析
        1.3.4 格兰杰因果检验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章摘要
    2.1 协同优势概述
    2.2 协同优势的基本要素
        2.2.1 技术创新
        2.2.2 知识产权
        2.2.3 技术标准
    2.3 协同优势的理论基础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竞争优势理论
        2.3.3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
    2.4 协同优势的分析工具
        2.4.1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2.4.2 协同学的应用
    2.5 协同优势与ICT产业竞争
        2.5.1 ICT产业的地位
        2.5.2 ICT产业的经济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同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新内涵
    本章摘要
    3.1 知识产权新经济时代的来临
    3.2 协同优势的动态演进
        3.2.1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演进
        3.2.2 从竞争优势到知识产权优势的演进
        3.2.3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之“困境”
    3.3 协同优势理论的提出
        3.3.1 协同竞争规则:产业国际竞争的新规则
        3.3.2 协同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新内涵
    3.4 协同优势的形成机理分析——基于协同学理论
        3.4.1 ICT产业满足系统自组织的结构基础
        3.4.2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协同运行机制
    3.5 协同优势的优势联动效应
        3.5.1 横向优势联动效应
        3.5.2 纵向优势联动效应
    3.6 协同优势的具体表现形式
        3.6.1 协同控制优势
        3.6.2 协同评价优势
        3.6.3 协同商业优势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协同优势的ICT产业竞争机制
    本章摘要
    4.1 “钻石模型”:经典的产业竞争机制模型
    4.2 新经济时代波特“钻石模型”的研究及改进
        4.2.1 对波特“钻石模型”的评价
        4.2.2 全球化背景下波特“钻石模型”的研究及改进
        4.2.3 知识化背景下波特“钻石模型”的研究及改进
        4.2.4 网络化背景下波特“钻石模型”的研究及改进
    4.3 ICT产业视角下的“新钻石模型”
    4.4 基于协同优势的“新钻石模型”的释义
        4.4.1 纵轴: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协同策略
        4.4.2 核心:知识化(知识产权优势)
        4.4.3 横轴: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的ICT产业竞争特征
    4.5 “新钻石模型”体系下ICT产业竞争机制分析
        4.5.1 协同策略推动产业竞争优势六大要素升级的机理分析
        4.5.2 协同策略促进产业竞争优势关键要素协同作用的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协同优势的ICT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本章摘要
    5.1 协同竞争力评价文献综述
        5.1.1 协同优势相关的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5.1.2 协同优势与ICT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选择
    5.2 i-TMR协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提出
    5.3 i-TMR模型的指标体系
        5.3.1 技术层面的指标(T层面)
        5.3.2 市场层面的指标(M层面)
        5.3.3 规制层面的指标(R层面)
    5.4 基于AHP的协同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4.1 建立AHP的递阶层次结构
        5.4.2 确定AHP模型的指标权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协同优势的ICT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本章摘要
    6.1 ICT产业竞争案例实证
        6.1.1 TD-SCDMA的案例分析
        6.1.2 北斗星导航系统案例分析
        6.1.3 i-TMR评价指标体系ICT产业中应用
    6.2 ICT产业竞争数据实证
        6.2.1 实证思路
        6.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搜集
        6.2.3 实证分析与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中国ICT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协同战略
    本章摘要
    7.1 协同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7.2 发达国家的协同战略经验
        7.2.1 日本
        7.2.2 美国
        7.2.3 欧洲
    7.3 发达国家协同战略的启示
    7.4 中国ICT产业协同战略的构建思路
        7.4.1 三大战略的联动
        7.4.2 协同战略规划
        7.4.3 协同战略大纲
        7.4.4 协同战略重点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协同竞争力调查问卷(权重分析)
    附录2:协同竞争力调查问卷(竞争力评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课题

(4)基于我国管理层收购(MBO)的寻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1.2 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4 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
        1.4.1 学术构想与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5.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寻租理论概述
        2.1.1 租金的概念
        2.1.2 寻租理论
        2.1.3 寻利与寻租
        2.1.4 寻租活动的后果
    2.2 管理层收购(MBO)理论概述
        2.2.1 MBO的概念及特征
        2.2.2 MBO的理论基础
    2.3 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
        2.3.1 制度的起源
        2.3.2 制度的定义
    2.4 产权理论概述
    2.5 后股权分置时代概述
        2.5.1 股权分置及其改革
        2.5.2 后股权分置时代
第三章 基于我国MBO的寻租行为分析
    3.1 基于我国MBO的寻租行为分析
        3.1.1 MBO前的寻租行为——管理层在MBO前做亏企业进行寻租
        3.1.2 MBO中的寻租行为
        3.1.3 MBO后的寻租行为
    3.2 我国MBO寻租行为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新趋势
第四章 我国MBO寻租行为的案例分析
    4.1 中关村——管理层在MBO前"做亏"企业寻租的典型代表
    4.2 MBO中寻租行为的案例分析
        4.2.1 定价过程中寻租行为的案例分析
        4.2.2 管理层与地方政府官员共谋寻租的案例分析
        4.2.3 管理层通过违规融资进行寻租的案例分析
    4.3 MBO后管理层通过高派现进行寻租的案例分析
        4.3.1 宇通客车
        4.3.2 佛塑股份
        4.3.3 水井坊
        4.3.4 深圳华强
        4.3.5 张裕A
第五章 我国MBO寻租行为的成因分析
    5.1 我国MBO寻租行为形成的市场因素
        5.1.1 MBO寻租行为形成的市场基础
        5.1.2 MBO寻租行为形成的市场环境分析
    5.2 我国MBO寻租行为形成的制度因素
        5.2.1 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
        5.2.2 缺乏针对MBO的法律法规
        5.2.3 MBO定价机制的缺陷
        5.2.4 融资制度的缺陷
        5.2.5 监督、惩罚机制的缺陷
        5.2.6 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
    5.3 我国MBO寻租行为形成的利益驱动因素
        5.3.1 经济人假设
        5.3.2 利益驱动是MBO寻租的根本动力
第六章 抑制我国MBO寻租行为的策略
    6.1 对MBO主体资格进行严格审查
    6.2 完善MBO的法律法规
    6.3 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
    6.4 拓宽MBO融资渠道、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6.5 加强对MBO公司的监管
    6.6 加快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步伐
    6.7 建立反寻租的意识形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政府之手引导深圳本地股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没落的深圳本地股
重组是唯一的出路
破茧化蝶尚需时日

四、政府之手引导深股重组(论文参考文献)

  • [1]房企竞逐新领地——物业管理[J]. 尹中立,齐心. 城市开发, 2018(24)
  • [2]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问题研究[D]. 杨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3]基于协同优势的ICT产业竞争机制及模型研究[D]. 谢明敦. 北京邮电大学, 2013(04)
  • [4]基于我国管理层收购(MBO)的寻租行为研究[D]. 李明涛. 五邑大学, 2010(02)
  • [5]政府之手引导深股重组[J]. 顾列铭. 经贸世界, 2003(01)
  • [6]政府之手引导深圳本地股重组[J]. 金民. 管理与财富, 2002(08)

标签:;  ;  ;  ;  ;  

政府之手引导深圳股市重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