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合理化

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合理化

一、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情入理(论文文献综述)

何美子[1](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之问”。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重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的侵袭、个体自我意识的萌发,使得人们遭遇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如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价值观乃文化之核心。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认同教育。本研究着眼于大学生群体,使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系统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方法,以文化认同为研究视域,探究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议题,既拓展了研究思路,又为其提供了学理性依据。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概念的界定与梳理,对其进行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的划分,制定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问卷”。通过对上海、武汉、成都、大连地区不同层次的12所高校1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三个维度的1 1个指标,除“行为体验”之外10个指标均显着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三个维度、“四个自信”的认同度以及样本基本情况变量中的7个变量均显着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多因素影响综合模型,并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与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当前认同的总体状况较好,但仍存在认知认同与行为认同的错位、内涵认同与现状认同的不平衡、主体内部差异等问题,究其原因,包括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因素。本研究聚焦高校,基于价值性、结构性、群体性、阶段性的目标导向,以“分别提高,协同整合”为基本思路,在“大思政”、文化育人以及知行合一的原则下,建立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以及行为认同的“三位一体”立体化教育模式。一是以认知认同的“三性”为主线增强认同的引导力,包括认知认同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及连续性三个方面;二是以情感认同的“五融合”为着力点增强认同的驱动力,包括主体融合、情感融合、视域融合、话语融合以及场域融合五个维度;三是以行为认同的“两个实践”为依托增强认同的践行力,包括生活化的实践与社会化的实践两个层面。

王喆[2](2020)在《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焦点内容和重要命题,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新媒体是网络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迅速改变了社会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极大地缩短了空间距离,推动了世界领域的跨文化交流,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安全危机。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日常学习、工作、娱乐、购物及出行等多种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媒介,而世界领域的意识形态博弈正借助网络新媒体而衍生出新的变体。部分西方国家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借用网络新媒体向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试图弱化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当前,我国已经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对建设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为关键。在新媒体方兴未艾的环境下,研究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界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深化思想安全理论研究,拓展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领域,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和逻辑相统一法、系统科学研究法,对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框架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重点分析论文的研究基础及研究效用,通过剖析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形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体认识,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的思路,阐述研究方法,从而搭建本研究的基本架构,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概述。其一,分析新媒体基本概念,分析和归纳新媒体的内涵及发展历程,总结新媒体的特点,对新媒体的类型进行划分,并从新媒体发展的主要规律和社会影响的角度,分析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异同。其二,着重阐述意识形态的概念、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并分析主流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功能。其三,重点分析新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逻辑关系。新媒体领域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载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建立新媒体秩序的应有之义。新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关系。其四,分析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发展趋势,包括思想抗衡的信息化、思想话语的碎片化、思想渗透的隐蔽化。第三部分,分析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理论资源。研究新媒体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重点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安全理论、西方媒体信息传播理论为核心的相关理论,为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四部分,阐述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意蕴。在新媒体时代中,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其一是维护国家安全追寻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家价值。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筑牢根基,并在世界视野下增强“四个自信”的新媒体话语权,营造安全环境,进一步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时代回归。其二是应对复杂社会思潮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价值。从社会价值角度而言,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可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中的传播与践行,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心理认同,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凝聚中国精神力量的必然选择。其三是提升公民媒介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公民价值。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能够有效提升公民新媒体意识形态安全危机的意识,提高公民对新媒体复杂信息的识别、判断及选择能力,并增加主流舆论力量,引导公民追求个人与集体价值的统一。第五部分,分析新媒体不断发展给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机遇、挑战及挑战的成因。一方面,新媒体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机遇,新型生活方式营造活力开放的社会氛围,有效地提升了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力,同时新媒体技术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从挑战角度来看,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体现为新媒体时代大众思想引导难度加大,政府部门无法较好的把控信息传播发展方向,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模式面临转型之困,新媒体复杂舆论场分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力量。此外,从挑战的成因来看,在新媒体时代中,多元文化的交织埋下潜在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危机,媒介的不断融合,使新媒体自身正在遭遇复杂价值的冲击,意识形态安全的固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信息碎片增大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认同的困难性。第六部分,提出维护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则与对策。在新媒体时代中,应从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重点突出国家层面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强大力量,从社会层面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整体网络、文化环境,从个人层面突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这一侧重点,使公民素养教育、不同职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及家庭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得到有机统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创新,将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建设网络强国的背景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研究的时代性和时效性,并提出了运用新媒体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实践的主要方法,对新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界定。

张振卿[3](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语言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实效生成,更加突出语言艺术在理论和实践教育中的鲜明、独特作用。语言艺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有机构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行过程中有着锦上添花之妙用。故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具有理论与现实双重价值。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语言艺术实践在改进中加强,相关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前路开阔。在此形势下,系统深入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对于语言艺术的创新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均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把握研究动态,阐明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难点等。第二部分,着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概念,阐释了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类型、运用原则等。第三部分,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跨学科借鉴;探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艺术运用之间的相互关联;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功能与经验。第四部分,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归纳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挑战,主要从语言艺术的供需矛盾、语言艺术形式、遣词造句、语言转换、话语效应等方面展开分析。第五部分,基于前文研究,从丰富语言艺术资源、凝练话语表述细节、革新语言艺术形式、灵活改进语言转换、生成强劲话语效应等维度,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应时代和现实所需的语言艺术创新举措。

屈桃[4](2019)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为我们党制定大政方针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中亲和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亲近感、接受性和吸引力的重要表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得以发挥铸魂育人实效的基础前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疏离、教育亲和力薄弱的突出问题。如何因应新时代要求,顺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需要,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无疑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和质量提升的重大现实问题。本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立场为指导,直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薄弱的现实问题,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系统研究法等方法,聚焦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本研究认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仅是回应时代价值诉求、实现教育主体价值协同的现实需要,也是激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本研究的具体逻辑理路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科学内涵出发,紧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构成要素与形成机理,剖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具体实践路径。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基础。其一,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科学内涵,明确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价值旨归。其二,重点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吸收借鉴心理学、教育学有关亲和力的成果,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亲和力思想资源,为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供理论支撑。第二,解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构成要素与生成机理。重点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构成要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亲和力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亲和力之中,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继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入手,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成所遵循的“期待——参与——认同”的逻辑路线,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新思路。第三,实践调研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状。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调查问卷,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状,并针对性别、政治面貌、年级、是否学生干部、成绩排名进行比较研究,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供实证支撑。第四,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实践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应遵循“高举旗帜、明确方向”原则、“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原则、“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原则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原则。重点围绕顶层建设、主体建设、基础建设和机制建设,通过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等措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周娟[5](2018)在《赏识教育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永续发展的根基,诚如人民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作为构成国家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大批量技能型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方面,越来越发挥着自身独特而显着的作用。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课则主要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道德培养、情感共鸣与生命关怀的教育,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方面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中职学校的学生是具有相对特殊性的教育对象,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中学阶段时学习和行为习惯相对欠缺,对知识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许多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后表现为自我认知度低,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情感态度比较冷漠,自我感觉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似乎备受失败、挫折与打击,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厌校、厌教等情绪。而赏识教育作为一种以“爱”为核心,以“尊重和宽容”为前提,以肯定、鼓励与赞赏为主要途径的教育方法,提倡教师转变教育心态,理性看待学生的错误和失败,从情感和行为上更多关注、关爱学生,这种教育方法比较适合应用在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方面。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真诚持续的关怀、恰如其分的赞扬与鼓励,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亲近学生,从心灵上唤醒学生,从行为上感动学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认可、真心接受并愿意在社会生活中身体力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即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成为高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

阳作林[6](2018)在《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充分说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骨干力量,开展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迫切要求、是提升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的现实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精神复兴大任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为此,本文主要对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内涵、体系与作用,以及对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培养与发挥等问题进行研究。第一,论文回答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是什么”这一问题。对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分析其能力体系,主要是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辨识能力、宣传能力、教育能力和引领能力。第二,论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实然状况”。此部分主要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体系。将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探索,具体的构成了10个基本信息题和62个观测点的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自评问卷(辅导员卷),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领导卷,辅以访谈,将定性和定量结合,对各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现状进行扫描,查找问题,进而剖析能力不足的原因。第三,论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生成”。分析能力生成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内外条件;对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第四,论文提出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养与发挥”的对策和建议。根据第二部分现状扫描的结果,剖析问题,找准原因。进一步提出培养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目标包括辅导员能够有效传播先进思想文化、能够坚定支持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够正确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的原则包括坚持思想教育与意识形态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自主学习与组织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线上能力与线下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引导辅导员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定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意识、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知识、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主要是在事业发展中、在学习研究中、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各子能力主要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挥功能,分析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辨识能力、宣传能力、教育能力以及引领能力的发挥。

李丽[7](2018)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推销其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体工具。“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因此,如何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如何抢占思想舆论制高点,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问题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运用文献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厘清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构成要素、生成过程,并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新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提升对策。全文共五章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厘清基本内容,夯实学理基础,重在研究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什么”的问题。首先,在系统梳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话语”的角度提出网络思想教育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本质是思想引领权、价值塑造权和话语主导权;主要特征是话语内容的权威性、话语表述的大众性、话语影响的持久性和话语传播的广泛性;构成要素是网络议题设置权、网络舆论引导权、网络交锋主动权和网络空间治理权。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尤其是总结提炼出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由网络舆论观、网络安全观、网络利益观和网络治理观四个部分构成,实现最新理论成果介入;此外,对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传播过程理论、“把关人”理论、意见领袖理论进行梳理。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探究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主要因素、生成过程和形成机理,重在从动态、过程性角度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如何生成”的问题。首先,基于传播过程理论(5W),分析了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主要因素包括话语主体的主导力、话语内容的说服力、话语方式的亲和力和话语载体的辐射力;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阶段包括网上互动、价值博弈、主体主导和客体内化四个阶段;凝练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形成机理包括形成上的多元耦合机理、过程上的引领认同机理、结果上的整合共生机理。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聚焦现实境遇,提出提升对策,重在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机遇、挑战、困境提出对策。首先,从国际地位看,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历史方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理论基础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日益成熟;从技术支撑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这些都为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供了机遇和条件。然而当前,“西强我弱”的整体格局没有改变,西方话语霸权和多样化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有待完善、话语主体和话语载体建设亟待增强等因素都极大的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基于此,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总体思路、主要策略和具体任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总之,本文认为,新时代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应以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指引;以“培育向上向善网络文化、画出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为方向;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加强话语主体和载体建设为主要策略;以争夺和抢占网络议题设置权、网络舆论引导权、网络交锋主动权和网络空间治理权为具体任务,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凝聚正能量。

磨然[8](2017)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兴起,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无论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还是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同时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所以,本文以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为大背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调查总结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本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研究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总结选题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含义概述部分,主要对本文相关含义进行界定,同时重点分析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三部分为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因素的调查与结果分析部分,主要研究分析调查结果,为对策的提出提供支持;第四部分为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部分,主要根据上文研究分析的问题及原因,以及现状信息的支持,提出相应的对策。

张博[9](2017)在《思想政治教育疏导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深刻变化表现为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各种矛盾凸显,人们思想观念众多纷杂,极易产生各种思想困惑及矛盾。面对众多思想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来疏通不良情绪,化解思想矛盾、解决思想困惑,振奋人们的精神状态。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进行深入探析,既丰富了疏导的理论内涵,又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策略,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方法适应教育对象思想意识变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的要求。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将人们思想统一于主流意识形态,进而汇聚价值共识,凝聚民心,坚定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研究疏导的概念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内涵进行了界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是教育者在遵循教育对象思想规律的基础上,广开言路,让教育对象的意见、观点得以充分表达,帮助教育对象理顺不良情绪,疏通思想障碍,化解思想矛盾,提高思想认识,进而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具有导向性、主动性、交互性、共情性的特征,其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论述以及西方心理学相关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能够发挥凝聚社会精神力量构筑精神家园、疏通不良情绪化解思想矛盾、引导思想启迪调节个体行为、调整人的精神状态等功能。在历史层面上,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历程,总结了疏导在党的历史上取得的成功经验,包括围绕中心工作结合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疏导,确立团结—批评—团结的教育方针,针对不同阶层和对象有针对性地疏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现实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成绩,通过疏导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价值共识方面凸显重要作用、化解思想矛盾效果显着、作为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基本方式取得了巨大成效以及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方法地位不可替代。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教育主体运用疏导能力不佳、教育客体对疏导接受力不高、疏导方法不完善、疏导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其影响主要有教育主体因素、教育客体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机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应坚持的原则、遵循的规律,疏导的过程和机制。疏导遵循的原则即正面引导、平等尊重、情理结合、对症下药、循序渐进的原则并进一步从规律、过程和机制上进行了深入分析。继而,探索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实践路径,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主体的疏导能力、提升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接受能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条件、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良好环境,以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有效应用,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孙雨臣[10](2017)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文中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处在矛盾突显期和发展机遇期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而产生浮躁情绪、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这就给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对象是人,因此,必须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教

二、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情入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情入理(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2.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理论阐释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新时代大学生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3 文化认同与价值观认同
    2.2 文化认同与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辩证关系
        2.2.1 文化认同是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
        2.2.2 核心价值观决定文化的根本性质与深层意义
        2.2.3 文化认同与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2.3 文化认同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
        2.3.1 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2.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2.3.3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
        2.3.4 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
    2.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维度
        2.4.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内涵
        2.4.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维度
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设计
    3.1 研究框架的构建
        3.1.1 维度指标设计与操作化定义
        3.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1.3 理论模型的构建
        3.1.4 主体维度的全面分析
    3.2 预调查问卷的形成与修正
        3.2.1 预调查问卷的设计
        3.2.2 预调查样本的构成
        3.2.3 统计分析工具
        3.2.4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3 正式调查问卷的构成
        3.3.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总量表设计
        3.3.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量表设计
        3.3.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量表设计
        3.3.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量表设计
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证研究结果
    4.1 正式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描述
        4.1.1 学校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 家庭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4.1.3 个人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正式调研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假设检验
        4.3.1 量表的相关分析
        4.3.2 量表的回归分析
        4.3.3 假设检验结果
    4.4 理论模型的修正与解释
        4.4.1 理论模型的修正
        4.4.2 理论模型的解释
        4.4.3 实证研究小结
5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5.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成效
        5.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高的知晓度与情感认同度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较高认同度
        5.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词内涵的较高认同度
        5.1.4 “四个自信”的较高认同度
    5.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
        5.2.1 认知认同与行为认同之间存在错位
        5.2.2 内涵认同与现状认同存在不平衡性
        5.2.3 大学生群体内部存在差异性认同
        5.2.4 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存在价值认同的危机
    5.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与主体自觉之间存在内在张力
        5.3.2 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效性与思想文化主阵地之间存在内在张力
        5.3.3 国家发展的现实性与大学生的理想性之间存在内在张力
        5.3.4 世界大变局与意识形态安全之间存在内在张力
6 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6.1 紧扣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核心目标
        6.1.1 抓牢价值性目标
        6.1.2 实践结构性目标
        6.1.3 发展群体性目标
        6.1.4 夯实阶段性目标
    6.2 遵循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原则
        6.2.1 全面坚持“大思政”的原则
        6.2.2 全域落实文化育人的原则
        6.2.3 全程贯彻知行合一的原则
    6.3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施路径
        6.3.1 以认知认同“三性”为主线增强认同的引导力
        6.3.2 以情感认同“五融合”为着力点增强认同的驱动力
        6.3.3 以行为认同“两个实践”为依托增强认同的践行力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问卷
附录B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依据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和创新及不足
        1.4.1 论文的框架结构
        1.4.2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2章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概述
    2.1 新媒体概述
        2.1.1 新媒体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2.1.2 新媒体的特点及基本类型
        2.1.3 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异同
    2.2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概述
        2.2.1 意识形态的概念
        2.2.2 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
        2.2.3 主流意识形态的特点
        2.2.4 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
        2.2.5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2.3 新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分析
        2.3.1 新媒体场域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载体
        2.3.2 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建立新媒体秩序的应有之义
        2.3.3 新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相互促进的内在统一关系
    2.4 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发展趋势
        2.4.1 意识形态博弈的信息化程度加深
        2.4.2 意识形态话语趋于碎片化
        2.4.3 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化
        2.4.4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较之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2.5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经验
        2.5.1 始终坚持党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
        2.5.2 立足人民立场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理论创新
        2.5.3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宣传教育需常抓不懈
第3章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理论
        3.1.1 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
        3.1.2 “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不等同于“错误的观念”
        3.1.3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1.4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理论
        3.2.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指导地位
        3.2.2 坚持实事求是注重意识形态安全的与时俱进
        3.2.3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地位
        3.2.4 坚持改进和加强宣传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立场
    3.3 西方媒介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
        3.3.1 沉默的螺旋理论
        3.3.2 “5W”模式理论
        3.3.3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第4章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意蕴
    4.1 维护国家安全追寻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家价值
        4.1.1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4.1.2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筑牢根基
        4.1.3 在世界视野下增强四个自信的新媒体话语权
        4.1.4 营造安全环境助推优秀民族文化的时代回归
    4.2 应对复杂社会思潮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价值
        4.2.1 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中的传播与践行
        4.2.2 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心理认同
        4.2.3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凝聚中国精神力量的必然选择
    4.3 提升公民媒介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公民价值
        4.3.1 有效提升公民的新媒体意识形态安全危机意识
        4.3.2 提高公民对新媒体复杂信息的识别判断及选择能力
        4.3.3 强化主流舆论力量引导公民追求个人与集体价值的统一
第5章 新媒体时代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双重影响
    5.1 新媒体时代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机遇
        5.1.1 新型生活方式营造开放活力的社会氛围
        5.1.2 提升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力
        5.1.3 新媒体技术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5.1.4 助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5.2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5.2.1 新媒体时代大众思想引导难度加大
        5.2.2 政府部门无法较好的把控信息传播发展的方向
        5.2.3 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模式面临转型之困
        5.2.4 新媒体复杂舆论场分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力量
    5.3 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成因
        5.3.1 多元文化的交织埋下潜在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危机
        5.3.2 媒介融合之下新媒体自身存在的价值冲击
        5.3.3 固化思想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效度
        5.3.4 信息碎片增大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认同的困难性
第6章 新媒体时代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则及对策
    6.1 新媒体时代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则
        6.1.1 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则
        6.1.2 坚持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原则
        6.1.3 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结合原则
        6.1.4 坚持大众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原则
    6.2 新媒体时代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6.2.1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之度
        6.2.2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之维
        6.2.3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个人之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概述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内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主要类型
        一、口头语言艺术
        二、文本语言艺术
        三、图像语言艺术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原则
        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为根本原则
        二、以语义、语境、语用的精准科学把握为基本原则
        三、以语言富有的审美体验和语言个性突出为重要原则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借鉴、功能与经验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跨学科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及语言艺术理论
        二、语言符号学与修辞学理论
        三、传播学与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艺术运用的关系辨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语言艺术功能发挥创设空间及语境
        二、语言艺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生成催生动力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功能
        一、促使教育者更好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动权
        二、增强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
        三、彰显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性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方式方法上的亲和力
        五、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话沟通上的互动性
        六、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言语表达上的实效性
    第四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经验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美感营造
        二、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灌注丰富情感
        三、讲求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语境的创设
        四、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语用技巧
        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个性特征
        六、用语言自身所承载的真理打动人心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时代转向中语言艺术供需矛盾突出
        一、语言艺术的诉求与回应难以同步
        二、语言艺术的扬弃过程中阻力尚存
        三、语言艺术素材利用存在一定缺位
    第二节 教育现实中有效语言艺术形式单调
        一、语言冲突的矛盾化解不够顺畅
        二、教育内容的受众吸引不够强烈
        三、教育思想的教化感染不够深刻
    第三节 教育者遣词造句的凝练“工夫”不足
        一、语言传递的信息与价值匹配度有待提高
        二、语言表达的目标与预期实现度有待提高
        三、话语讯息的发出与接收精准度有待提高
    第四节 教育过程中语言转换能力略显薄弱
        一、语言艺术综合应用的灵活性欠佳
        二、语言艺术的拿捏与运用不够娴熟
        三、语言艺术时机的把控不完全科学
    第五节 语言艺术指向的强劲话语效应不显
        一、对语言表达的认识与实践逻辑存在误区
        二、重理论轻艺术影响了语言的审美体验感
        三、语言背后的价值观念难以入脑、入心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创新
    第一节 善用最新语言素材充实语言艺术资源
        一、及时回应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实践中的师生诉求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资源“素材库”
        三、语言艺术创新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案例分析:一个从无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素材库”
    第二节 巧用多样语言范式创新语言艺术形式
        一、借鉴主流语言范式及成熟的语言表达
        二、强化语用实践中的形式创新及形式吸引
        案例分析:中纪委评《哪吒·魔童降世》、人民日报推文《“电子土豆大学”来了!》
    第三节 聚焦话语表述细节实现语言千锤百炼
        一、把握好情理交融、雅俗共赏、虚实结合三个着力点
        二、把握好启发性、细腻感、凝练度三个切入点
        三、把握好化抽象为具体、从理论到现实、由独白到对话三个关键点
        案例分析:“思修女神”陈果的语言之“美”
    第四节 挖掘话语内在关联促进语言灵活转换
        一、把握主体需要、语境转移、创新自觉的语言转换逻辑
        二、娴熟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换的各种技巧技能
        三、科学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换的恰当时机
        案例分析:从《流浪地球》到《自然辩证法》,刘建军对语言转换的把握
    第五节 巩固语言受众基础生成强大话语效应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自圆其说的逻辑自洽性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审美过程当中的体验感
        三、增进教育对象对语言艺术及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感
        案例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2020年新年贺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亲和力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第一节 亲和力
        一、亲和力的词义解析
        二、亲和力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词义解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科学内涵
        三、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价值旨归
        一、对科学理论的认同和信仰
        二、在实践中的坚守和践行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的理论视域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
    第二节 心理学、教育学视域中的亲和力理论
        一、心理学视域的亲和力论述
        二、教育学视域的亲和力论述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亲和力思想教育资源
        一、“仁者爱人”的民本思想
        二、“人是万物之灵”的主体意识
        三、“事异备变”的创新精神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构成要素与生成机理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构成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成要素的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亲和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亲和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亲和力
        六、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亲和力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机理与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机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成机理的启示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调查问卷的频率分布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调查结果频率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基本原则和需把握的重要关系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高举旗帜、明确方向”的原则
        二、坚持“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原则
        三、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
        四、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需把握的重要关系
        一、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二、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坚持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顶层建设: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二、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的策略
    第二节 主体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
        一、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的提升途径
    第三节 基础建设: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一、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必要性
        二、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策略
    第四节 机制建设:推进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
        一、推进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价值意蕴
        二、推进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赏识教育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有助于实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期望
        1.1.2 有助于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殊性的需要
        1.1.3 有助于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和实现角色转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课堂观察法
        1.4.3 比较分析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5 研究的特色与可能创新之处
        1.5.1 研究特色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赏识教育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赏识教育
        2.1.2 中职学校
        2.1.3 思想政治课
    2.2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2.2.1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需要赏识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2 学生基础理论薄弱,需要赏识教育挖掘潜能
        2.2.3 学生以往学习经历,需要赏识教育重构自信
        2.2.4 学生自控意识弱,需要赏识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2.2.5 学生处于青春期,需要赏识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心态
        2.2.6 巩固家庭教育,需要赏识教育强化学生自我成长能力
    2.3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赏识教育的意义
        2.3.1 有利于内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想性
        2.3.2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2.3.3 有利于延伸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性
        2.3.4 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性
3、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赏识教育的现状
    3.1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赏识教育取得的成效
        3.1.1 赏识教育理念逐渐走入学校
        3.1.2 教师对赏识教育理念逐渐认识
        3.1.3 赏识教育促进校园环境日益和谐
    3.2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实施赏识教育的主体有待整合
        3.2.2 应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有待提高
        3.2.3 赏识教育的评价途径有待多元化
    3.3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赏识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学校层面的原因分析
        3.3.2 思想政治课教师层面的原因分析
        3.3.3 学生层面的原因分析
4、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赏识教育的具体策略
    4.1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赏识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4.1.1 赏识与惩戒并非对立
        4.1.2 赏识不等于放纵
        4.1.3 赏识应有“度”
    4.2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赏识教育的具体策略
        4.2.1 教学准备阶段
        4.2.2 教学实施阶段
        4.2.3 教学评价阶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的现实要求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理论阐释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内涵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概念阐释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辅导员能力的要求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关系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体系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构成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体系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作用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有利于引领大学生对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
        (三)有利于确保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良好态势
        (一)高校辅导员能够开展与意识形态有关的辨识
        (二)高校辅导员能够开展与意识形态有关的宣传
        (三)高校辅导员能够开展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
        (四)高校辅导员能够自觉进行意识形态的引领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总体水平不高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水平不均衡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个体发展不平衡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高校辅导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知有差距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素养欠缺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欠科学
        (四)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动力还不足
        (五)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外部支撑体系欠完善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依据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政策依据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理论依据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现实依据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条件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内在条件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外在条件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过程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辨识能力生成过程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宣传能力生成过程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能力生成过程
        (四)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引领能力生成过程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的目标
        (一)能够有效传播先进思想文化
        (二)能够坚定支持共产党长期执政
        (三)能够正确引领学生成长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原则
        (一)坚持思想教育与意识形态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自主学习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线上能力与线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要求
        (一)引导辅导员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定力
        (二)引导辅导员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意识
        (三)引导辅导员丰富意识形态工作内容
        (四)引导辅导员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
        (五)引导辅导员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
    四、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途径
        (一)在事业发展中培养
        (二)在学习研究中培养
        (三)在工作实践中培养
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发挥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辨识能力的发挥
        (一)在排查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辨识能力
        (二)在鉴别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辨识能力
        (三)在形势把握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辨识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宣传能力的发挥
        (一)在传播科学理论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宣传能力
        (二)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宣传能力
        (三)在讲清中国梦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宣传能力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能力的发挥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教育能力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教育能力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教育能力
    四、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引领能力的发挥
        (一)在把握舆论导向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二)在控制大学生舆情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三)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四)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情况

(7)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
        (二)“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
        (三)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内容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一)话语和话语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要特征
        (一)话语内容的权威性
        (二)话语表述的大众性
        (三)话语传播的广泛性
        (四)话语影响的持久性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成要素
        (一)网络议题设置权
        (二)网络舆论引导权
        (三)网络交锋主动权
        (四)网络空间治理权
第二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想
        (一)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二)先进的“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三)“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思想
        (一)“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二)“必须牢牢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重要原则”
        (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三、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一)网络舆论观——“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二)网络安全观——“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三)网络利益观——“让互联网更好的造福人民”
        (四)网络治理观——“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四、传播学相关理论
        (一)议程设置理论
        (二)传播过程理论
        (三)“把关人”理论
        (四)意见领袖理论
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过程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影响因素
        (一)生成基础——话语主体的主导力
        (二)生成核心——话语内容的说服力
        (三)生成关键——话语方式的亲和力
        (四)生成重点——话语载体的辐射力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四个阶段
        (一)网上互动
        (二)价值博弈
        (三)主体主导
        (四)客体内化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三个机理
        (一)多元耦合机理
        (二)引领认同机理
        (三)整合共生机理
第四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实境遇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时代机遇
        (一)国际地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二)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三)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日益成熟
        (四)技术支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自身问题
        (一)话语体系有待完善
        (二)话语主体建设亟待增强
        (三)话语载体建设有待提升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外部挑战
        (一)西方话语霸权挤压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多样化社会思潮弱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三)网络的自身特征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第五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对策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用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指引话语方向
        (二)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三)画出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体建设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载体建设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具体任务
        (一)争夺网络议题设置权
        (二)抢占网络舆论引导权
        (三)掌握网络交锋主动权
        (四)落实网络空间治理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和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含义与方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第二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含义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文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宏观环境方面的原因
        二、社会微观环境方面的原因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原因
    文章小结
第三章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一、明确研究内容
        二、完善课程体系
        三、加强研究保障机制
        四、提升认知水平
        五、开拓学习视野
    第二节 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一、加强高校论坛管理
        二、打造新型教育载体
        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建设
    文章小结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9)思想政治教育疏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综述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概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内涵及特征
        2.1.1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内涵
        2.1.2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特征
    2.2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疏导的论述
        2.2.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疏导的论述
        2.2.3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疏导的观点
        2.2.4 西方心理学关于疏导的理论借鉴
    2.3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功能
        2.3.1 凝聚社会精神力量构筑精神家园
        2.3.2 疏通不良情绪化解思想矛盾
        2.3.3 引导思想启迪调节个体行为
        2.3.4 调整人的精神状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历程及经验教训分析
    3.1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历程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功运用
        3.1.2 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前曲折发展
        3.1.3 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不断完善
    3.2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经验
        3.2.1 围绕中心工作结合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疏导
        3.2.2 确立团结—批评—团结的教育方针
        3.2.3 针对不同阶层和对象有针对性地疏导
    3.3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教训
        3.3.1 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手段应用尚不成熟
        3.3.2 与法律法规相配合互为左右手功能发挥不到位
        3.3.3 对疏导与灌输关系认识不清有时处理不得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现状
    4.1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取得的成绩
        4.1.1 凝聚价值共识凸显重要作用
        4.1.2 化解思想矛盾效果显着
        4.1.3 作为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基本方式取得了巨大成效
        4.1.4 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方法地位不可替代
    4.2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 教育主体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能力不佳
        4.2.2 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接受力不高
        4.2.3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不完善
        4.2.4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条件不能得到满足
    4.3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疏导问题的影响因素
        4.3.1 教育主体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影响
        4.3.2 教育客体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影响
        4.3.3 社会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影响
        4.3.4 文化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影响
        4.3.5 机制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理论分析
    5.1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应坚持的原则
        5.1.1 正面引导原则
        5.1.2 平等尊重原则
        5.1.3 情理结合原则
        5.1.4 对症下药原则
        5.1.5 循序渐进原则
    5.2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规律
        5.2.1 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
        5.2.2 主导价值规范与个人多样价值取向对立统一规律
        5.2.3 思想内在要素层次递进协同规律
        5.2.4 过程充足规律
    5.3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过程
        5.3.1 共情与移情阶段
        5.3.2 理解与反应阶段
        5.3.3 接受与内化阶段
        5.3.4 迁移与整合阶段
        5.3.5 外化与践行阶段
    5.4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机制
        5.4.1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理论宣传机制
        5.4.2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主体责任机制
        5.4.3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长效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实践路径
    6.1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主体的疏导能力
        6.1.1 提高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工作水平
        6.1.2 因事因时因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疏导
        6.1.3 善于捕捉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有利时机
        6.1.4 突出问题意识切中教育对象思想结症
        6.1.5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话语表达能力
    6.2 提升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接受能力
        6.2.1 提高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自觉意识
        6.2.2 提升教育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自身素质
    6.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方法
        6.3.1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的多样性
        6.3.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的艺术性
        6.3.3 在疏导方法运用中注重发挥正面教育引导
    6.4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条件
        6.4.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物质条件
        6.4.2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精神条件
        6.4.3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技术条件
    6.5 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良好环境
        6.5.1 发挥大众传媒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
        6.5.2 健全法律法规构建良好法治环境
        6.5.3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个体环境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人为本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加人性化内涵
三、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灵活多样的方法手段
    (一)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
        1.价值取向失衡
        2.教育缺乏长远目标
        3.形式简单化,机械化
    (二)在党务工作方面进行创新的建议
        1.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理念
        2.树立服务理念,动真情,办实事
        3.区别层次与方法灵活
        4.道德思想教育上的规律

四、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情入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 何美子.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王喆. 吉林大学, 2020(01)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研究[D]. 张振卿.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D]. 屈桃.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赏识教育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周娟.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3)
  • [6]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D]. 阳作林. 西南大学, 2018(01)
  • [7]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 李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8]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磨然.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7(03)
  • [9]思想政治教育疏导问题研究[D]. 张博.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7(02)
  • [10]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J]. 孙雨臣. 中国集体经济, 2017(12)

标签:;  ;  ;  ;  ;  

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合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