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

一、大学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丽[1](2020)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招录中职学校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数量的急剧增长带来一系列问题,学校适应便是其中之一。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已成为中职学生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生对大学生活适应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状况及健康,还影响他们未来发展。学生经历由中职到高职的转校,面临和中职阶段不一样的学习生活,需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群体。帮助中职学生如何快速的转换角色过渡到高职阶段,不仅是中职学生自身所要考虑的,也是教育工作者及社会所关注的。了解中职升高职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状态,进一步分析中职升高职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特点,探索提高学校适应水平的方法,对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职毕业指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并丰富职业学习阶段衔接过程中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了调研,用SPSS16.0进行分析,了解中职升高职新生的性别、学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与非留守、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差异,中职升高职新生以及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之间的差异,对适应不良的中职升高职新生进一步访谈发现在学习适应、自我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校园适应、满意度适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并通过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的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8次干预;再次利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团体辅导后的实验组和未做干预的对照组进行测试,从问卷评估、被试主观评估、观察评估中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水平的影响。本研究结论如下:1.性别、民族、留守与非留守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中,差异不显着。2.文科与理工科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满意度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4.贫困与非贫困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5.中职升高职新生、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上,差异显着,有着不同的适应特点;在学校适应上,差异不显着。6.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学校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显着。7.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方面,差异显着。但是情绪适应、自我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不显着。

王莹[2](2020)在《某医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巴林特小组的干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调查芜湖市某医学院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探索巴林特小组对医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为扩展巴林特小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720名医学院大一新生使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根据总分≥160分或阳性项目数≥43的标准,筛选出36名研究对象,并依据知情同意的原则,将其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和空白组三组,每组各12名成员。研究组每周开展一次巴林特小组的活动,持续8周;对照组每周进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共进行8次;空白组暂时不予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情绪表达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分别施测,比较各组前后及各组间的差异。根据空白组成员的意愿,补充进行巴林特小组的干预。结果:1.720名医学院大学新生的症状自评量表的平均得分为127.63±31.92。2.不同性别的医学院新生在人际关系因子(P=0.023)、焦虑因子(P=0.017)和恐怖因子上的得分(P=0.038)有显着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在人际关系因子分(1.47±0.50)上显着低于女性(1.56±0.51);男性在焦虑因子分(1.31±0.38)显着低于女性(1.38±0.43);在恐怖因子分上男性得分(1.27±0.38)显着低于女性(1.34±0.43)。3.不同专业类别的医学院新生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有显着的差异(P=0.036)。表现为非医学新生组(1.33±0.37)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显着低于医学新生组(1.40±0.40)。4.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医学院大学新生在焦虑(P=0.050)和偏执因子得分上(P=0.047)的差异有显着的意义,具体表现为非学生干部(1.38±0.42)在焦虑因子分上显着高于学生干部(1.30±0.37);非学生干部(1.35±0.43)在偏执因子得分上显着高于学生干部(1.27±0.34)。5.不同生源地的医学院新生在强迫(P=0.039)和恐怖因子(P=0.046)的得分上有显着的差异。城市组新生(1.61±0.47)在强迫症状的得分显着低于农村组(1.69±0.53);农村组新生(1.34±0.45)在恐惧因子得分上显着高于城市组(1.28±0.36)。6.干预前:研究组(168.75±5.34)、对照组(170.83±5.04)和空白组(173.25±7.79)在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0);研究组(54.92±3.09)、对照组(54.67±2.84)、空白组(55.00±3.28)在自我意识量表上的得分无显着的差异(P=0.963);研究组(62.08±1.78)、对照组(60.67±2.67)、空白组(62.00±2.00)在情绪表达量表上的得分无显着差异(P=0.166)。7.干预后:单因素卡方检验显示三组在症状自评量表(P=0.001)和情绪表达量表总分上(P=0.008)的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8.研究组干预前后在SCL-90量表总分(P=0.022)、自我意识量表总分(P=0.008)和情绪表达量表总分上(P=0.009)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前后在SCL-90量表总分(P=0.00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干预前后在各量表总分及因子分上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9.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在抑郁分量表(P<0.05)、其他分量表(P<0.05)和情绪表达量表(P<0.01)干预前后差值上的差异显着。结论:1.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能有效提高某医学院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情绪表达能力和自我意识;一般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某医学院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与团体心理辅导相比较,巴林特小组对某医学院大学新生情绪表达能力的干预效果更佳。

翁思洁[3](2020)在《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期的积极性探究》文中提出大学新生在由中学迈入大学的过程中,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变化,往往会产生心理不适。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开展的心理辅导形式,团体领导者以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激发辅导对象自我表达、自我认识、自我探讨,从而接纳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心理辅导教师应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入学适应期的作用和应用进行探究,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

雷媛瑛[4](2019)在《某大学新生健康状态、中医五态人格常模及其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借助前期研制的《大学生健康状态评估表》,连续2年调查某大学新生的健康状态,并建立常模;同时,借助《五态人格测验表》测评其人格类型,并建立常模;进而,分析不同健康状态与五态人格的相关性;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可供参考的大学新生健康维护的指导建议。方法:选用《大学生健康状态评估表》及《五态人格测验表》,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整群抽样,连续2年对某大学新生进行横断面调查;运用描述分析、差异分析等方法,评估大学新生的健康状态及五态人格特征,并建立健康状态及五态人格常模;借助关联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结构方程等方法,分析其健康状态与五态人格之间的相关性;根据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结合文献研究法,提出大学新生健康维护的指导建议。结果:1.大学新生健康状态得分由低到高依次是社会适应领域<心理领域<躯体领域;各方面提示,满意感、压力、免疫失调、疲劳、社会生活、焦虑、注意力、抑郁得分较低。并且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市/农村之间存在差异性,在不同民族之间不存在差异性。2.大学新生五态人格类型中,太阴型占比最多,太阳型占比最少。与全国同年龄常模相比,太阳型、少阳型、少阴型、太阴型人格维度得分均低于全国同年龄常模,而阴阳和平型人格维度得分高于全国同年龄常模。3.建立了不同性别的大学新生健康状态常模及五态人格常模。4.五态人格特征与健康状态相关。其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适应领域>心理领域>躯体领域;并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心理领域和社会适应领域。5.大学新生的健康维护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社会适应领域及心理领域。需重点关注满意感、社会生活、压力、注意力、焦虑、抑郁等方面。结论:1.大学新生潜在的健康问题主要以社会适应领域、心理领域为主。具体表现在满意感下降、压力增大、免疫失调、疲劳感增加、社会生活较差、焦虑倾向、注意力差、抑郁倾向等方面,这些方面值得关注。同时也需关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市/农村的因素。2.本次调查的大学新生中,男生偏阳性性格为主,女生偏阴性性格为主;与全国同年龄常模相比说明其人格特点较为平和稳定。3.建立的不同性别的大学新生健康状态常模及不同性别的大学新生五态人格常模,也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4.五态人格特征影响健康状态,主要体现在社会适应领域和心理领域;并通过对社会适应领域及心理领域的多重影响,进而影响大学新生的健康状态。5.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提出可供参考的大学新生健康维护指导建议的重点在于:增加社会适应性、调适心理健康、优化个性气质等方面。

蒋政[5](2019)在《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性调查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中职新生主要来自初中阶段的后进生,普遍表现出学业水平差、学习积极性低、问题行为多发等特点;加之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与初中和普高相去甚远,中职新生所面临的学校适应问题更为复杂。本研究旨在探索能解决中职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团体辅导干预方案。在运用《高中生学校适应问卷》对581名中职新生的学校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针对学校适应不良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选择30名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干预,有效改善其学校适应状况,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开展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教育提供依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职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总体较差,其中学习适应最差,学校态度和师生关系亲密次之。2.本文设计实施的《中职新生学校适应辅导》具有针对性,能有效地改善中职新生的总体学校适应状况。3.在学校适应的七个维度中,《中职新生学校适应辅导》对同伴关系的干预效果最为显着,其次是学校态度和集体适应。干预效果相对较差的是师生关系冲突和学习适应。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改善中职新生适应状况的建议学校和教师应引起重视,将学校适应性教育纳入常规工作体系;健全中职新生的心理档案,关注追踪重点对象的适应水平;点面结合,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共同干预学校适应不良。

王玉洁[6](2019)在《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入学适应是大一新生进入校园后,通过行为调整的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但部分学生由于面对新环境常表现出适应不良的问题,如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适应问题。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和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态度、观念和行为,被大量研究证实为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有效途径。

周艳[7](2019)在《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预测指标。大学新生面临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其学习、生活和人际模式都发生变化,其大学适应情况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值得关注。本研究对适应性较差的大学新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干预,选取主观幸福感自我报告得分较低的48名新生进行实验,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名。对实验组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开展两个月共八个单元的干预,对照组无任何干预。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实验组主观幸福感及其因子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两个月前后测试对比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是提升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的一种有效方法。

刘席文[8](2019)在《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工程构建研究 ——以J学院为例》文中提出此研究完成了一次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工程的构建,设计了一个具体可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用于提升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管理工作效率,具体而言,首先选取适用于J学院新生的心理调查工作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量表,分析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J学院对新生的管理提供了针对性的了解,明确管理的方向。然后设计出最适合J学院新生管理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然后对J学院新生实施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接下来对此方案进行效果评估。最后修正此方案并对此方案进行标准化,完成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工程的构建。此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量表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实验干预法。采用了统计学软件SPSS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此研究首先用量表调查选定了信效度较高的几种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J学院的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量,然后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了大学新生中年龄越大心理韧性也会越高;心理韧性越高,生活满意度也越高;心理韧性较高的人的积极情绪也较高;生活满意度越高,积极情绪也越高。生活满意度高,消极情绪、孤独感越低;男生比女生有更低的心理韧性、更高的心理病理症状以及孤独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各个心理健康相关变量上都不存在组间差异;单身与恋爱中的大学新生在各个心理健康相关变量上都不存在组间差异;不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的大学新生在各个心理健康相关变量上都不存在组间差异。认为有必要对大学新生进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管理,此时完成了PDCA管理循环的计划(Plan)阶段,然后制定出贴合实际的J学院大学新生的心理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依据此方案对J学院大学新生针对使用,即为PDCA管理循环的具体执行(Do)阶段,而后验证方案有效性,检查方案中的可改进的方向,并对此方案进行改进,即为PDCA管理循环的原因分析结果评估(Check)阶段。最后对完善后方案进行了效果评估与检验,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将完善后的方案作为以后日常管理工作的常备工具,即完成了PDCA管理循环的处理纠正并形成新的有效可靠的方案(Action)阶段。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是一次完整的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工程的构建过程,为以后J学院的新生管理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方案,也为其他有关院校的学生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图16幅;表11个;参56篇。

廖明英[9](2018)在《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现状,大学新生适应能力不容乐观。设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进行干预,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后测试的大学生适应能力与开始的适应能力有显着性的差异,说明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效果极其显着。实验追踪测验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效果持续时间长久。

徐敏,王广云[10](2018)在《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新生入校后建立一个团结有序,凝聚力强的班集体是高校入学教育、班集体建设和德育工作的重点。班级凝聚力是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有利于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建设,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探索团体心理辅导与班级凝聚力之间的关联,从目标明确、理论依据、参与人员及结构安排四个方面来设计大学新生的班级凝聚力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二、大学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论文提纲范文)

(1)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2.问题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学校适应的内涵研究
        2.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3 学校适应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
        4.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教育或辅导的相关研究
        5.研究评价
    (四)概念界定
        1.学校适应
        2.中职升高职
        3.团体心理辅导
    (五)相关理论阐释
        1.团体动力学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工具
        1.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介绍及选用
        2.有关人口统计学信息的学生情况调查表
        3.有关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4.甑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5.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6.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7.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测量法
        3.统计分析法
        4.访谈法
        5.实验法
        6.观察法
三、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
    (一)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人口统计变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1.不同性别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2.不同专业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3.不同民族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5.留守与非留守经历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6.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7.中职升高职学生、单招学生、高考学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二)调查结论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1.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自身学校适应情况分析
        2.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对比分析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
    (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依据
        1.学校适应问卷调查数据依据
        2.团体心理辅导前访谈依据
        3.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依据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性质
        1.团体心理辅导目标
        2.团体心理辅导性质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内容设计
        1.方案设计思路
        2.方案设计内容
    (四)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过程
    (五)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评估
        1.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问卷评估
        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被试主观评估
        3.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观察评估
    (六)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1.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关系适应的讨论
        2.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学习适应的讨论
        3.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校园适应的讨论
        4.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择业适应的讨论
        5.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情绪适应的讨论
        6.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自我适应的讨论
        7.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满意度适应的讨论
五、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新生适应调查问卷
    附录2 :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中职升高职学校适应的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附录4 :甄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5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
    附录6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附录7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附录8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2)某医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巴林特小组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工具
        3.1 基本情况调查表
        3.2 症状自评量表
        3.3 情绪表达量表
        3.4 自我意识量表
    4.研究设计与方案
        4.1 研究设计
        4.2 研究方案
    5.数据处理
        5.1 数据的收集和录入
        5.2 数据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某大学新生健康状态、中医五态人格常模及其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立论依据
1 大学新生健康状态调查及常模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
        1.2.2 问卷调查
        1.2.3 测量工具
        1.2.4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2017级大学新生健康状态调查结果
        1.3.2 2017级大学新生健康状态常模建立
        1.3.3 2018级大学新生健康状态调查结果
        1.3.4 2018级大学新生健康状态常模建立
    1.4 小结
2 大学新生五态人格调查及常模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
        2.2.2 问卷调查
        2.2.3 测量工具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2017级大学新生五态人格调查结果
        2.3.2 2017级大学新生五态人格常模建立
        2.3.3 2018级大学新生五态人格调查结果
        2.3.4 2018级大学新生五态人格常模建立
    2.4 小结
3 大学新生健康状态与五态人格的相关性研究
    3.1 spearman相关分析
        3.1.1 结果
        3.1.2 小结
    3.2 人工神经网络
        3.2.1 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3.2.2 结果
        3.2.3 小结
    3.3 结构方程
        3.3.1 五态人格-心理领域-社会适应领域模型
        3.3.2 五态人格-社会适应领域-心理领域模型
        3.3.3 小结
4 大学新生健康维护的指导性建议
    4.1 增加社会适应性
        4.1.1 提高满意感及社会生活
        4.1.2 释放压力
    4.2 调适心身
        4.2.1 中医心理疗法
        4.2.2 中医保健功法
    4.3 优化个性气质
5 分析与讨论
    5.1 健康状态与中医五态人格
        5.1.1 中医学对健康的认识
        5.1.2 中医学对人格的认识
        5.1.3 健康与人格的关系
    5.2 调查部分
    5.3 相关性研究
    5.4 研究方法部分
6 结论
7 思考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大学新生健康状态评估与五态人格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附录三 大学生健康状态评估表
附录四 五态人格测验表

(5)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性调查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适应
        1.2 学校适应
        1.3 团体心理辅导
    2 研究现状
        2.1 学校适应
        2.2 团体心理辅导
        2.3 团体辅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2.4 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研究总体设计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法
        3.2 准实验
        3.3 访谈法
        3.4 观察法
第四章 研究一: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性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过程
    4 研究结果
        4.1 中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
        4.2 中职新生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比较
        4.3 是否是学生干部的中职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4.4 不同入学意向的中职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4.5 其他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中职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5 关于中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的讨论
        5.1 中职新生的学校适应总体水平较低
        5.2 不同类型的中职新生在学校适应水平上的差异
第五章 研究二:对适应不良群体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过程
    4 研究结果
        4.1 团辅前访谈结果
        4.2 关于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
        4.3 关于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的访谈结果
        4.4 团辅实施者的观察评估
    5 团体辅导对中职新生学校适应干预效果的讨论
        5.1 团体辅导能有效提高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水平
        5.2 团辅干预效果总体分析
        5.3 团辅效果产生的机制
第六章 针对中职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 学校和教师应引起重视,将学校适应性教育纳入常规工作体系
        1.1 成立学校适应工作小组,在中职开设始业教育班
        1.2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法指导
        1.3 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1.4 关心爱护学生,有针对性给予指导帮助
    2 健全中职新生的心理档案,关注追踪重点对象的适应水平
    3 点面结合,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共同干预学校适应不良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创新、不足与展望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何为入学适应?
2 高职大学生入学适应的问题表现
    2.1 自然环境适应
    2.2 文化环境适应
    2.3 人际关系适应
    2.4 学习环境适应
    2.5 心理环境适应
    2.6 网络环境适应
3 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入学适应教育的理论依据
    3.1 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3.1.1 解决浅层的认知、情感、行为障碍
        3.1.2 发展适应行为
        3.1.3 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促进自我反思, 形成自信等品质
        3.1.4 改善情绪体验, 积极感知生活
    3.2 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入学适应能力的证据
4 提升入学适应能力的团体心理辅导策略
    4.1 学习适应团体辅导
    4.2 网络使用团体辅导
    4.3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

(7)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测量工具
        1. 主观幸福感量表
        3.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组间比较结果
    (二) 组内比较结果
        1. 实验组在团辅实施前后, 进行幸福感测量的组内比较分析, 以下是实验组前后的幸福感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2. 对照组在团辅实施前后, 进行幸福感测量的组内比较分析, 以下是对照组前后的幸福感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四、讨论与分析
    (一) 团辅可以提升幸福感
    (二) 产生干预效果的原因
        1. 内容因素
        2. 组织结构因素

(8)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工程构建研究 ——以J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
        1.3.2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现状
        1.3.4 团体心理辅导工程构建的研究现状
        1.3.5 我国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关键问题与预期创新点
        2.3.1 关键问题
        2.3.2 创新点
    2.4 工程管理学理论基础
        2.4.1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2.4.2 PDCA管理循环理论
    2.5 实验设计与实施方案
        2.5.1 实验设计方案
        2.5.2 实验实施方案
第3章 PDCA管理循环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阶段
    3.1 团体心理辅导设计思路
    3.2 J学院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对象以及测量工具
    3.3 J学院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量表发放回收流程以及数据分析方案
    3.4 J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结果
        3.4.1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4.2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心理健康相关变量的关系
        3.4.3 心理健康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5 J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讨论
    3.6 J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结论
    3.7 针对J学院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论选取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第4章 PDCA管理循环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实施阶段
    4.1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测量工具以及数据分析方案
    4.2 两组被试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实施前的组间差异
        4.2.1 性别在心理健康相关变量上的组间差异
        4.2.2 干预组和等待组的基线水平差异
    4.3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实施流程
第5章 PDCA管理循环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评估阶段
    5.1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实施后的结果
    5.2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实施后的结果评估
    5.3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探讨改进
    5.4 团体心理辅导改进方案
第6章 PDCA管理循环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标准化阶段
    6.1 改进后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测量工具以及数据分析方案
    6.2 改进后两组被试实测前的组间差异
        6.2.1 性别在心理健康相关变量上的组间差异
        6.2.2 干预组和等待组的基线水平差异
    6.3 改进后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实施流程
    6.4 改进后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实施后的结果
    6.5 改进后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结论
    6.6 改进后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推广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一) 研究意义
        1. 适应性研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
        2. 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3. 干预大学生适应性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 研究目的
二、实验研究
    (一) 实验设计
    (二) 研究工具
        1.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
        2. 团体心理辅导评价表
        3.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三) 研究结果
        1. 两个班的学生适应能力现状
        2.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情况
        3. 后测情况
        4. 实验班前后测的比较
        5. 后测实验班和对照班是否有差异
        6. 实验班后测和追测的情况
三、结果分析
    (一) 大学新生适应能力差
    (二) 实验班与对照班适应能力同质
    (三) 大学新生半年后适应能力大大增加
    (四)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后测时适应能力差异显着
    (五) 大学新生适应性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六) 实验效果明显, 效果持久
    (七) 启示

四、大学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D]. 杨丽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某医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巴林特小组的干预作用[D]. 王莹.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3]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期的积极性探究[J]. 翁思洁. 大学教育, 2020(01)
  • [4]某大学新生健康状态、中医五态人格常模及其相关研究[D]. 雷媛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5]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性调查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 蒋政. 温州大学, 2019(01)
  • [6]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J]. 王玉洁.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1)
  • [7]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 周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 [8]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工程构建研究 ——以J学院为例[D]. 刘席文.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干预研究[J]. 廖明英.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0]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的研究[A]. 徐敏,王广云. Proceedings of 2018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ICHSSR 2018)(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VOL.213), 2018

标签:;  ;  ;  ;  ;  

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