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保护区脊鸟生态观察

骊山保护区脊鸟生态观察

一、历山保护区脊鸟令鸟生态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胡珂[1](2021)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物种多样性监测》文中认为为摸清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群落结构,根据全国生物多样性(鸟类)示范观测项目《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项目》的要求,于2011年5月至2020年6月,通过可变距离样线法在保护区内设置7条鸟类监测样带(线),对繁殖期鸟类进行长期监测,通过监测结果探究保护区内繁殖期鸟类群落的种类、数量、分布、多样性及动态变化等特征,为保护区内鸟类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参考依据。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侧面反映当地环境的变化。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是目前保存比较好的少数地区之一[2],已成为湖南省鸟类繁殖期重要的栖息地。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记录到繁殖期鸟类15目55科235种32401只,其中雀形目37科164种,优势鸟种为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区系方面以东洋界物种为主,共记录到鸟类138种,占58.72%。居留型以留鸟为主,有124种,占52.77%。在235种繁殖期鸟类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种: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s);国家Ⅱ级保护鸟类34种。监测过程中还记录到湖南省鸟类新纪录15种。(2)在7条繁殖期鸟类样带中,其中07样带(壶瓶山主峰)记录到的繁殖期鸟类种数最高,02样带(龙池口)记录的鸟种数最少;05样带(咸泥—神水溪)记录到的繁殖期鸟类个体数最高,06样带(吴家池)记录的鸟类个体数最少。群落多样性方面,01样带(四方—平洞)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都是最高的;02样带的多样性指数最低,06样带的均匀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都是最低的。科与属层面上的G-F指数具体情况为01样带>04样带(鹰子尖)>05样带>03样带(黄虎港-望月湖)>06样带>02样带。主要生境类型较相似的样带,群落相似性就越高,例如05和04(鹰子尖)样带;而02样带(龙池口)与其他样带之间的鸟类群落相似性都较低。(3)在不同生境中,常绿针阔混交林生境中记录到繁殖期鸟类物种数和个体数量均是最多的;池塘与小型水库生境中记录到鸟类种类和个体数都最少。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生境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为最高,常绿针阔混交林生境的优势度指数最高;溪流生境中的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为最低,河流与河滩生境的均匀性指数最低。科与属层面上的,农田的G-F指数最高,而水体类生境的G-F指数明显偏低。不同生境间群落相似性最高的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与灌丛,最低的为池塘与小型水库与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4)在连续10年的监测过程中,壶瓶山保护区记录到繁殖期鸟类种类和个体数在2014年明显增加之后,呈小幅波动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2014年明显增加之后,呈小幅波动状;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变化不明显。2014至2020年间,相邻年间的群落主成分较相似,年份差距越大,群落相似性就越低。监测结果表明: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资源丰富,是湖南省森林鸟类较理想的繁殖场所。监测样带上的生境类型、海拔跨度、人为干扰强度、距离、监测时间都会影响所观察记录到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种类和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繁殖期鸟类群落结构随着时间正发生缓慢的变化。

毛春凤[2](2018)在《广西王岗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与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广西王岗山自然保护区于2015年7月获得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北热带季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王岗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他自然资源面临的已有或潜在威胁较多,主要为旅游活动、周边社区生产生活、人工林种植等。根据目前的资料,对王岗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基础性研究是空白的,而研究王岗山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可揭示该地区陆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规律,分析动物地理区划特征,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广西王岗山自然保护区的陆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开展调查,并运用G-F指数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得知:(1)王岗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资源丰富,共记录陆生脊椎动物193种,隶属于4纲22目75科149属,其中哺乳类动物18种,隶属于6目12科16属;鸟类动物122种,隶属于13目44科87属;爬行类动物39种,隶属于2目13科36属;两栖类动物14种,隶属于1目6科10属。(2)王岗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种,广西重点保护动物59种,部分物种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保护区内的凤头鹰、松雀鹰、红隼等鹰形目、隼形目和鸮形目猛禽,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位于食物链顶端,取食蛙、蛇、鱼及鸟类等,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很重要,保护这些物种意义重大。(3)王岗山自然保护区已发现的陆生脊椎动物中,列入CITIS附录Ⅰ的野生动物1种,列入CITIS附录Ⅱ的野生动物23种;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极危等级的物种3种,濒危10种,易危10种,近危11种。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均由于受到栖息地破坏、人为猎捕等威胁而持续衰退,一些物种如平胸龟、三线闭壳龟、中国豪猪、赤麂、小麂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其种群数量非常稀少,几乎在保护区内由于人为猎捕和栖息地破坏而带来灭绝的危险。调查期间保护区灌丛农区的生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烧荒耕种,或者种植一些经济林,人为活动干扰程度大,对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是不利的。因此,加强生境的保护刻不容缓,保护生境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珍稀濒危物种。(4)王岗山自然保护区193种陆生脊椎动物的地理区系组成复杂,其中东洋界物种有152种,古北界物种35种,广布物种6种,分别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78.76%、18.13%、3.11%。东洋界中华南区代表成分122种,华中区代表成分29种,广布华南华中西南区1种。王岗山保护区动物区系以东洋界华南区为主,还有少数的华中区代表种及古北界物种,体现出该保护区内南北各区动物相互渗透的特点,以及保护区野生动物区系成分和演化历史的复杂性。将王岗山保护区的哺乳类动物区系与大明山保护区比较,鸟类动物区系与弄岗、邦亮和大明山保护区比较,两栖爬行类与十万大山、弄岗、岑王老山、龙滩、元宝山和猫儿山保护区比较,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结果表明,王岗山保护区哺乳类与大明山保护区为周缘关系,鸟类与邦亮和大明山保护区为密切关系,两栖爬行类与十万大山和弄岗保护区为密切关系。(5)应用G-F指数测度王岗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并分别与大明山保护区的哺乳类,弄岗、邦亮和大明山保护区的鸟类,十万大山、弄岗、岑王老山、龙滩、元宝山和猫儿山保护区的两栖爬行类进行比较:王岗山哺乳类物种数量比大明山保护区少,物种多样性程度较低;四个保护区中,王岗山鸟类物种数最少,G-F指数也最低,但是均在0.7以上,物种多样性均较丰富;七个保护区中,龙滩保护区两栖类G-F指数最低(0.01),十万大山保护区最高(0.57),王岗山保护区与龙滩保护区接近(0.06),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程度偏低;而猫儿山保护区爬行类G-F指数最低(0.29),龙滩保护区最高(0.62),其他5个保护区均接近龙滩保护区,爬行类物种多样性程度均较高。王岗山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为爬行动物,再者为两栖动物,最后为哺乳动物。122种鸟类中,候鸟45种,占保护区鸟类物种总数的36.89%,其中夏候鸟23种,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18.85%,冬候鸟22种,占18.03%。王岗山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候鸟在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息点之一。通过对王岗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进行调查,掌握了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资源的基础数据,为保护区生态系统和脊椎动物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数据。结合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的濒危情况和保护现状,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建议。

赵雪冰[3](2015)在《云南夜间迁徙鸟类研究》文中提出云南省处于我国鸟类迁徙的西部通道上,境内分布有众多的候鸟夜间迁徙聚集点,每年迁徙季节大量候鸟从这些点上经过,此时很多候鸟迁徙聚集点也成了周边群众的“打雀山”,每年数十万候鸟丧生于此。本研究对云南省多个候鸟夜间迁徙聚集点进行了16年实地调查,并收集了前人关于“打雀山”的相关资料,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手段,较详细的研究了云南候鸟夜间迁徙聚集点的分布、夜间迁徙鸟类多样性、鸟类夜间趋光习性、夜间候鸟的保护和管理等问题。主要结果如下:(1)到目前为止,在云南省境内共发现夜间鸟类迁徙聚集点21个,分布于23县,其中开远大黑山和砚山黑巴2点是本研究首次发现。这些聚集点大都分布在云南省的两条夜间鸟类迁徙通道上,即西部云岭-哀牢山-红河通道和东部乌蒙山-文山迁徙通道。(2)通过对云南省的主要夜间鸟类迁徙聚集点长期的实地调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共记录到云南省夜间迁徙鸟类275种,分属于15目37科。占云南鸟类记录目、科、种的71.4%、42.0%和30.6%。其中捕获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为雀形目鸟类,共捕获到183种,58903只,分别占总捕获种类和数量的66.7%和68.7%。捕获数量最多的科为鸫科,共捕获49种,18510只,分别占捕获种类和数量的17.9%和21.6%。捕获数量最多的鸟类为红点颏,共捕获9623只,占到总捕获量的11.2%,其它捕获数量较多的种类还有红喉姬鸫、红尾伯劳和树鹨等。迁徙聚集点上的夜间迁徙候鸟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且各点的鸟类多样性指数多年间保持相对稳定,多样性指数反映了迁飞过该聚集点的鸟类种群特点,对各点多样性进行比较也可以反映出该聚集点在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程度。(3)夜间迁徙鸟类中发现许多过去在云南记录为留鸟的种类,通过研究认为它们中的大多数应该属于替代型迁徙候鸟。(4)在云南各候鸟迁徙聚集点夜间捕获的鸟类中,东洋型分布的鸟类种类最多,有97种,占总捕获种数的35.3%。东北型、古北型、东北—华北型的鸟类以候鸟为主,捕获鸟类的个体数量最多,喜马拉雅-横断山型、南中国型的鸟类以留鸟为主,捕获鸟类种类较多但个体数量较少。迁徙聚集点捕获鸟类的分布型及种类、个体数量状况,反映了捕捉地的候鸟迁徙通道特性。(5)候鸟在夜间迁徙过程中受月相和气候的影响明显。在月黑、大雾、逆风的夜晚,鸟类迁飞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一般降低飞行高度,如果此时有光源吸引,鸟类会偏离正常的飞行方向朝光源飞去。候鸟春秋迁徙季节均表现出趋光性,秋季表现最为突出;夏季和冬季有大雾的夜晚也有鸟类偶然被灯光诱捕。鸟类的趋光性与其迁徙节律有关。(6)目前云南省多个候鸟迁徙聚集点仍未得到有效管理,打鸟作为打雀山周边村寨传统习俗的一部分,每年在打雀山上都上演着鸟类哀嚎人们欢呼的悲喜剧。只有加强政府的有效监管(如依托环志站),并通过先进文化思想的宣传灌输,教育水平的提升,经济条件的改善等综合措施的实施,才有望使打雀山成为鸟类迁徙路途中的安全驿站。

范宗骥[4](2013)在《北京西山静福寺林区与地坛公园鸟类群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北京西山静福寺林区和地坛公园为研究地,针对区域内鸟类群落、植物群落进行研究,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习性及其生境等,同时对研究地植被组成情况进行调查,继而阐释鸟类群落与植物群落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了以侧柏古树为主的北京西山静福寺林区侧柏古树群及北京地坛公园的鸟类名录。通过对鸟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分析,探讨鸟类对古树健康维持的机制,以及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固定样点法,全天候对鸟类进行野外监测,此方法改进了常规的样线法。1.北京西山静福寺林区从2011年04月到2012年04月,已确定有鸟类8目27科65种,其中雀形目51种,非雀形目14种。根据鸟类居留型来划分,以留鸟和夏候鸟居多,留鸟28种,夏候鸟有23种;按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分,其古北界鸟类种类最丰富,其次为广布种和东洋界鸟类;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被列为北京市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各9种和32种,受保护鸟类占总种数的69.23%;优势种共5种,以鸦科和山雀科鸟类为主;鸟类生态类型以鸣禽类优势最大,攀禽次之;春、秋迁徙期鸟类多样性最高,越冬期优势度最低;按森林类型划分,其中落叶阔叶林鸟类物种丰富度最高,多样性、均匀性指最大,且优势度最低,是所有林型中鸟类群落结构最稳定的系统,而侧柏古树林与落叶阔叶林相似度最差,鸟类群落系统最不稳定。2.北京地坛公园从2012年03月到2013年03月,已确定有鸟类6目19科38种,其中雀形目29种,非雀形目仅9种;鸟类居留型以留鸟居多,夏候鸟次之;按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分,古北界鸟类最显着;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被列为北京市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各6种和20种,受保护鸟类占总种数的71.05%;优势种共8种,分属于5科;鸟类生态类型同西山静福寺林区相似,均以鸣禽为主。园内共设有五个样点,其中样点1和样点4鸟类多样性、均匀性最高,优势度低,稳定性较高;以侧柏纯林为主的样点3和以植物丰富的样点1相似性最差。鸟类丰富度最高的时期为春季迁徙期,而越冬期鸟类数量最多。

许亮[5](2012)在《山口红树林区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对滨海生境的利用》文中提出野外调查工作时间选择一年为一个调查周期,分四个季节进行调查工作,分别于2011年3-4月、7-8月、10-11月和2012年的1-3月在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不同生境的固定样带内对四个季节的鸟的种类、数量、空间分布及其活动情况等方面做仔细的监测。主要研究繁殖期鸟类群落、越冬季节鸟类群落的组成结构情况以及比较分析鸟类在利用桉树人工林和混交林方面的异同。采用样带法对山口红树林区海陆交错带的5种生境夏季的鸟类多样性及群落相似性以及冬季鸟类群落的生境分布情况等进行了研究。其中,夏季共记录到鸟类31种,隶属于9目20科。在5种生境的鸟类群落中,红树林生境的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农田生境的均匀度指数最高,农田生境和红树林生境的鸟类群落相似性指数最高,为0.759,桉树林生境和农田生境的相似性指数最低,为0.240。同时还对海陆交错带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和相似性方面的问题和多样性指数的应用局限性方面进行了一些讨论。冬季,共记录到鸟类58种,隶属于9目24科。从种类组成上看,雀形目种类居多,有14科32种,占该季节鸟类种数的55.2%。非雀形目共有10科26种,占该季节鸟类种数的44.8%。对14个生态影响因子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针对四个季节鸟类群落各自的特点,进行了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同时还对滨海地带鸟类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余辰星[6](2011)在《迁徙季节鸟类对滨海人工湿地的利用》文中研究说明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途停歇地,也是连接亚洲大陆和中南半岛的枢纽地带,对鸟类的迁徙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处在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山口红树林湿地,如何应对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的矛盾将会对鸟类及其生境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主要研究鸟类对山口保护区农田、盐田和养殖塘等滨海人工湿地的利用,鸟类对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利用方式比较,了解迁徙季节利用滨海人工湿地的鸟类组成情况,滨海人工湿地生境各项环境因子对鸟类的影响,探讨了水鸟利用滨海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的状况,并提出适合当地的滨海人工湿地管理模式以增加水鸟对滨海人工湿地的利用度。2010年3月、4月、9月、11月和2011年3月,对山口保护区鸟类对滨海人工湿地的利用进行野外调查,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迁徙季节鸟类对农田的利用;迁徙季节鸟类对盐田和养殖塘的利用;不同湿地类型鸟类的组成与行为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农田为大量鹭类以及迁徙陆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生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在农田生境共记录到鸟类7目21科61种鸟类,主要种类为白鹭、池鹭、家燕和丝光椋鸟。其中生境类型与陆鸟丰富度和多度,鸟类出现位置与陆鸟丰富度、总丰富度和其他水鸟多度,植被高度与其他水鸟丰富度和其他水鸟多度,水面比例与陆鸟多度,植被比例与其他水鸟和陆鸟多度,与道路距离与鹬鸻类丰富度均有显着(p<0.05)的相关关系。植被环境和水环境是水鸟进行栖息地利用最先选取的环境因子。2.盐田和养殖塘给鹭类和鹬鸻类的休息和觅食提供了良好的替代场所。迁徙季节在盐田和养殖塘中共记录到鸟类8目19科56种鸟类,其中生境类型与鹬鸻类丰富度和鹬鹤类多度,出现位置与其他水鸟丰富度,水深与其他水鸟多度和总多度,堤岸材质与总丰富度和总多度,面积与总丰富度、鹭类多度和总多度,植被比例与总丰富度,与道路距离与总多度,潮位与鹬鸻类丰富度、总丰富度鹭类多度、鹬鸻类多度和总多度均有显着的相关关系。鹭类对盐田养殖塘环境因子无明显的选择性。水深、潮位和植被比例是鹬鸻类是否出现在盐田养殖塘的关键因子。3.山口保护区内的滨海人工湿地是水鸟在高潮期间天然湿地良好的替代栖息地。在迁徙季节天然湿地共记录到水鸟6目8科39种,人工湿地有6目9科50种。从物种种类来看,天然湿地比人工湿地有较少的物种数。从整体数量上看,春季人工湿地拥有数量更多的水鸟群落,秋季则为天然湿地水鸟数量更多。鹬鸻类在不同湿地类型中觅食行为比例差异极显着(t=3.986,p<0.001),在天然湿地中觅食比例达到76.67%,而在人工湿地中则以休息和睡眠等非觅食行为为主。天然湿地是鹬鸻类的重要觅食地,而人工湿地则是鹭类和鹬鸻类的主要休息地。鹭类在两种湿地类型中觅食个体的数量不随潮汐的涨落而相应的增减。而鹬鸻类随潮汐高度越高,在两种湿地类型中觅食的个体数量越少。为了更好的发挥山口保护区对鸟类迁徙的作用,提出以下管理建议:加强现有天然湿地的保护,提高农田生境的异质性,保持盐田养殖塘水深和植被的多样性。

张青霞,潘得江,连蒲红[7](2004)在《历山自然保护区机关大院的繁殖鸟类》文中研究说明工作中对位于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机关大院内的繁殖鸟类的特性及成效进行了观测研究[1 ] .已知区内共有 1 2种鸟类繁殖 ,其中留鸟 5种 ,夏候鸟 7种 .

郎彩勤,史荣耀,薛红忠[8](2002)在《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树鹨的繁殖习性》文中研究表明树鹨(Anthus hodgsoni)为中日两国政府协定保护鸟类。1999~2001年的4~10月,在历山保护区(东经111°51’~112°6’,北纬35°16’~35°27’)对该鸟的生态作了观察。选定富玉河8km的河谷阶地,每年4月上旬和10月下旬隔日观察树鹨最早迁来和最晚迁离的个体;每年5月和8月以富玉河(海拔1550~1750m)、后文堂(海拔1750~2050m)、舜王坪(海拔2050~2358m)3条路线统计其个体数量。

樊龙锁,张青霞,赵贵峰[9](2001)在《山西省阳城县鸟类调查名录》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直接观察和采集标本相结合的的方法 ,对山西省阳城县的鸟类资源进行了为期 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 ,该县内已知鸟类 2 14种 ,隶属于 16目 4 2科。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 2种 ,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 2 8种。

杨道德,吴宏道,朱德冲,张应扬[10](2001)在《广东象头山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保护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为掌握资源现状 ,受惠州市林业局委托 ,于 1999年 5~ 6月对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综合考察 ,共发现野生动物 2 0 3种 ,隶属 4纲 2 5目 6 9科 ,其中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分别有 19、42、113和 2 9种 .东洋界种类占 77.33% ,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 .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 2和 2 3种 .最后分析了资源状况 ,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二、历山保护区脊鸟令鸟生态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山保护区脊鸟令鸟生态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物种多样性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鸟类群落研究概况
        1.2.2 国内鸟类群落研究概况
        1.2.3 壶瓶山鸟类群落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历史沿革
    2.2 地理位置
    2.3 地质地貌
    2.4 气候
    2.5 土壤
    2.6 水文
    2.7 动物资源
    2.8 植物资源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3.2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繁殖期鸟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4.1.1 物种组成
        4.1.2 区系分析
        4.1.3 居留型分析
        4.1.4 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4.1.5 物种数量及重要性特征
        4.1.6 湖南省鸟类新纪录
    4.2 不同监测样带繁殖期鸟类组成及多样性
        4.2.1 不同样带繁殖期鸟类群落组成
        4.2.2 不同样带繁殖期鸟类群落多样性
        4.2.3 不同样带繁殖期鸟类群落相似性
    4.3 不同生境繁殖期鸟类组成及多样性
        4.3.1 不同生境繁殖期鸟类群落组成
        4.3.2 不同生境繁殖期鸟类群落多样性
        4.3.3 不同生境繁殖期鸟类群落相似性
    4.4 繁殖期鸟类群落多样性及动态
        4.4.1 繁殖期鸟类物种多样性
        4.4.2 繁殖期鸟类物种多样性动态
        4.4.3 各年间繁殖期鸟类群落相似性
5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名录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广西王岗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与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外动物多样性研究
    1.3 国内动物多样性研究
    1.4 广西自然保护区概况
    1.5 广西动物多样性研究
    1.6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范围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植被
        2.1.7 社会经济状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方法
        2.3.2 物种鉴定方法
        2.3.3 物种多样性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组成及分布
        3.1.1 哺乳类
        3.1.2 鸟类
        3.1.3 爬行类
        3.1.4 两栖类
    3.2 区系组成及分析
        3.2.1 哺乳类及鸟类区系组成
        3.2.2 两栖爬行类区系组成
        3.2.3 动物区系组成基本特点
    3.3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3.3.1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3.3.2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3.3.3 其它濒危野生动物
        3.3.4 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第四章 广西王岗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分析与比较
    4.1 物种多样性
    4.2 与广西其他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比较
        4.2.1 哺乳类比较
        4.2.2 鸟类比较
        4.2.3 两栖爬行类比较
    4.3 讨论
        4.3.1 生物多样性
        4.3.2 动物区系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保护区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照片及说明
致谢

(3)云南夜间迁徙鸟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夜间迁徙鸟研究
        1.2.3 云南夜间迁徙鸟类研究
    1.3 本研究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鸟类迁徙聚集点的确认
        2.1.1 历史资料收集
        2.1.2 访问调查
        2.1.3 实地调查
        2.1.4 聚集点数量
    2.2 候鸟捕获与环志
    2.3 多样性及数据处理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处理
    2.4 居留型划分
    2.5 鸟类趋光因素及数据处理
        2.5.1 不同季节鸟类的夜间趋光活动性调查
        2.5.2 月相和气候因子
        2.5.3 数据分析
    2.6 社区调查及数据处理
        2.6.1 调查区的选取
        2.6.2 调查问卷表的设计
        2.6.3 社区调查
        2.6.4 数据处理
3 云南鸟类夜间迁徙聚集点概况
    3.1 巍山隆庆关
        3.1.1 自然环境
        3.1.2 人文历史
        3.1.3 鸟类研究史
    3.2 南涧凤凰山
        3.2.1 自然环境
        3.2.2 人文历史
        3.2.3 鸟类研究史
    3.3 洱源鸟吊山
        3.3.1 自然环境
        3.3.2 人文历史
        3.3.3 鸟类研究史
    3.4 新平者奄“打雀山”
        3.4.1 自然环境
        3.4.2 鸟类研究史
    3.5 新平金山垭口
        3.5.1 自然环境
        3.5.2 鸟类研究史
    3.6 巧家“打雀山”
        3.6.1 自然环境
        3.6.2 人文历史
        3.6.3 鸟类研究史
    3.7 富宁鸟王山
        3.7.1 自然环境
        3.7.2 人文历史
        3.7.3 鸟类研究史
    3.8 其它鸟类夜间迁徙聚集点
    3.9 小结
4 夜间迁徙鸟类多样性
    4.1 种类组成
    4.2 云南省几个主要夜间迁徙聚集点鸟类种类组成及多样性
        4.2.1 金山垭口
        4.2.2 南涧凤凰山
        4.2.3 巍山隆庆关(鸟道雄关)
        4.2.4 富宁鸟王山
    4.3 多样性分析
    4.4 小结
5 云南夜间迁徙鸟居留型及分布型
    5.1 居留型
    5.2 分布型分析
    5.3 小结
6 夜间鸟类趋光活动的影响因素
    6.1 季相对鸟类夜间趋光活动性的影响
    6.2 月相和气候对夜间网捕迁徙候鸟的影响
        6.2.1 月相
        6.2.2 雾
        6.2.3 风向
    6.3 小结
7 云南夜间迁徙鸟类的保护管理
    7.1 云南省夜间迁徙鸟受胁现状
    7.2 现场调查
        7.2.1 富宁鸟王山问卷调查
        7.2.2 开远大黑山
        7.2.3 洱源罗坪山风电场和大理大风坝风电场
    7.3 保护建议
    7.4 小结
8 讨论和结论
    8.1 讨论
        8.1.1 云南候鸟夜间迁徙路线
        8.1.2 各类群鸟类的趋光性
        8.1.3 迁徙聚集点间的鸟类相似性分析
        8.1.4 季节和风向对候鸟趋光的影响
    8.2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4)北京西山静福寺林区与地坛公园鸟类群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现状
    1.2 北京地区鸟类群落的研究现状
        1.2.1 城区鸟类群落研究概况
        1.2.2 近城区鸟类群落研究概况
        1.2.3 远城区鸟类群落研究概况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北京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概况
        2.1.5 水文条件
        2.1.6 植被概况
        2.1.7 鸟类概况
    2.2 西山静福寺概况
        2.2.1 历史概况
        2.2.2 地理位置
        2.2.3 地形地貌
        2.2.4 气候条件
        2.2.5 土壤概况
        2.2.6 植被概况
        2.2.7 野生动物概况
    2.3 地坛公园概况
        2.3.1 地坛公园历史概况
        2.3.2 地坛公园自然环境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地的选择
        3.2.2 鸟类调查方法及数据分析
        3.2.3 植被调查方法及数据分析
        3.2.4 相关性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北京西山静福寺林区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4.1.1 植物物种组成
        4.1.2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4.2 北京地坛公园植物资源特征研究
    4.3 北京西山静福寺林区鸟类群落特征研究
        4.3.1 静福寺林区鸟类基本组成
        4.3.2 静福寺林区鸟类群落居留型、区系特点及生态类群分析
        4.3.3 静福寺林区鸟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4.3.4 静福寺林区鸟类群落Renyi指数与Pielou指数分析
    4.4 北京地坛公园鸟类群落特征研究
        4.4.1 地坛公园鸟类基本组成
        4.4.2 地坛公园鸟类群落居留型、区系特点及生态类群分析
        4.4.3 地坛公园鸟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4.4.4 地坛公园鸟类群落Renyi指数与Pielou指数分析
    4.5 北京西山静福寺林区与地坛公园鸟类群落结构比较
        4.5.1 鸟类群落组成特征比较
        4.5.2 鸟类群落数量特征比较
    4.6 北京西山静福寺林区鸟类群落与植物群落相关性分析
        4.6.1 空间尺度相关性分析
        4.6.2 时间尺度相关性分析
        4.6.3 时空尺度相关性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鸟类群落结构组成
        5.1.2 空间尺度上鸟类群落结构
        5.1.3 时间尺度上鸟类群落结构
        5.1.4 时空尺度上鸟类群落结构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北京西山静福寺林区鸟类调查名录
附录2 北京地坛公园鸟类名录
附录3 北京西山林场静福寺林区植被调查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山口红树林区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对滨海生境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概况
    1.2 海陆交错带的概念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3 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2.1 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建设过程及管理机构
    2.2 自然地理
    2.3 山口红树林的种类
    2.4 生物多样性
        2.4.1 植物多样性
        2.4.2 动物多样性
    2.5 保护区沿岸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鸟类统计方法
    3.2 生境的划分
    3.3 数据处理和运算
        3.3.1 群落多样性指数
        3.3.2 生境利用
第四章 迁徙季节鸟类对桉树林生境和混交林生境的利用
    4.1 春季鸟类对桉树林生境和混交林生境利用的研究
        4.1.1 春季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1.2 春季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4.1.3 常见鸟类和因子相关性分析
    4.2 秋季鸟类对桉树林生境和混交林生境利用的研究
        4.2.1 秋季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2.2 秋季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4.2.3 常见鸟类和因子相关性分析
    4.3 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 繁殖季节鸟类群落及生境利用的研究
    5.1 鸟类的组成与分布
        5.1.1 鸟类群落组成
        5.1.2 生境鸟种分布情况
        5.1.3 鸟类多样性分布格局和均匀性
        5.1.4 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的相似性
    5.2 夏季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5.3 夏季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4 常见鸟类和因子相关性分析
    5.5 结果分析
    5.6 讨论
        5.6.1 多样性指数的使用分析
        5.6.2 桉树人工林分析
第六章 越冬季节鸟类群落及生境利用的研究
    6.1 鸟类的组成与分布
        6.1.1 鸟类群落组成
        6.1.2 生境鸟种分布情况
        6.1.3 鸟类多样性分布格局和均匀性
    6.2 越冬季节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6.3 冬季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6.4 常见鸟类和因子相关性分析
    6.5 分析和讨论
第七章 滨海地带鸟类保护建议
    7.1 滨海地带各种生境的重要性
    7.2 桉树人工林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野外调查图片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迁徙季节鸟类对滨海人工湿地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天然湿地的丧失和退化
    1.2 鸟类对人工湿地的利用
        1.2.1 鸟类对农田的利用
        1.2.2 鸟类对盐田和养殖塘的利用
        1.2.3 管理模式对鸟类种群的影响
    1.3 迁徙鸟类对中途停歇地的利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位置与范围
    2.2 气候特征与潮汐情况
    2.3 农田区域概况
    2.4 盐田和养殖塘区域概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鸟类调查
    3.2 生境类型
    3.3 数据处理
        3.3.1 鸟类组成指标
        3.3.2 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
        3.3.3 相关性分析
        3.3.4 因子分析
        3.3.5 回归分析
第四章 鸟类对农田的利用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研究方法
        4.2.1 鸟类调查
        4.2.2 环境因子及样方设置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迁徙季节鸟类组成
        4.3.2 环境因子对鸟类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鸟类组成
        4.4.2 环境因子和鸟类组成的关系
        4.4.3 水鸟对环境因子的权衡
        4.4.4 陆鸟对环境因子的权衡
第五章 鸟类对盐田和养殖塘的利用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研究方法
        5.2.1 鸟类调查
        5.2.2 环境因子及样方设置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盐田和养殖塘鸟类组成结构
        5.3.2 环境因子对鸟类的影响
    5.4 讨论
        5.4.1 鸟类组成
        5.4.2 环境因子和鸟类组成的关系
        5.4.3 鹭类和鹬鸻类对环境因子的选择
第六章 不同湿地类型水鸟组成与行为比较
    6.1 研究区域
    6.2 研究方法
        6.2.1 鸟类调查
        6.2.2 行为观察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不同湿地类型水鸟组成结构比较
        6.3.2 不同湿地类型水鸟组成季节变化
        6.3.3 不同湿地类型水鸟行为比较
    6.4 讨论
        6.4.1 不同湿地类型水鸟组成和季节变化
        6.4.2 栖息地利用方式
        6.4.3 潮汐对水鸟觅食强度的影响
        6.4.4 天然湿地的重要性
第七章 总结及管理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湿地的管理建议
        7.2.1 天然湿地的保护
        7.2.2 人工湿地的科学管理
        7.2.3 加强宣传
    7.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附图: 野外调查图片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历山自然保护区机关大院的繁殖鸟类(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区自然概况
2 结果与简析

(8)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树鹨的繁殖习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迁徙时间
2 相对种群密度的垂直差异
    2.1 相对种群密度
    2.2 垂直变化
3 繁殖
    3.1 巢前期活动
    3.2 营巢环境与巢
    3.3 卵及孵卵
    3.4 育雏
    3.5 孵化率和成活率

(10)广东象头山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物种多样性丰富
    3.2 区系分析
        3.2.1 两栖纲
        3.2.2 爬行纲
        3.2.3 鸟纲
        3.2.4 哺乳纲
    3.3 珍稀保护动物
    3.4 生态分布及资源现状
        3.4.1 在山下农田及居民区的分布 (海拔30~300 m)
        3.4.2 在山地常绿阔叶林带的分布 (海拔300~1 024 m)
4 小 结
    (1) 物种多样性较丰富
    (2) 珍稀动物种类较多
    (3) 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南区
    (4) 人为干扰大、生境具脆弱性
5 建 议
    (1) 尽快组建管理机构
    (2) 加强普法宣传和执法管理
    (3)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4) 加强野生动物生境恢复和保护
    (5) 实行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方针

四、历山保护区脊鸟令鸟生态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物种多样性监测[D]. 胡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广西王岗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与多样性分析[D]. 毛春凤. 广西大学, 2018(01)
  • [3]云南夜间迁徙鸟类研究[D]. 赵雪冰. 云南大学, 2015(09)
  • [4]北京西山静福寺林区与地坛公园鸟类群落研究[D]. 范宗骥. 北京林业大学, 2013(S2)
  • [5]山口红树林区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对滨海生境的利用[D]. 许亮. 广西大学, 2012(03)
  • [6]迁徙季节鸟类对滨海人工湿地的利用[D]. 余辰星. 广西大学, 2011(07)
  • [7]历山自然保护区机关大院的繁殖鸟类[J]. 张青霞,潘得江,连蒲红.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
  • [8]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树鹨的繁殖习性[J]. 郎彩勤,史荣耀,薛红忠. 四川动物, 2002(04)
  • [9]山西省阳城县鸟类调查名录[J]. 樊龙锁,张青霞,赵贵峰.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03)
  • [10]广东象头山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保护对策[J]. 杨道德,吴宏道,朱德冲,张应扬.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1(01)

标签:;  ;  ;  ;  ;  

骊山保护区脊鸟生态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