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杰[1](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刘雪玲[2](2021)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的产物,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查阅古今中外教育史,关于人思想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从最初的单个观点到后来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学科,对于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也十分难做。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这种情况给高校立德树人提出了新要求。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迈入新的历史台阶。面对国内外风云变化的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改革研究不断深入,各种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关于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基于当前有关产教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分析得出,产教融合过程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以下挑战:首先,校企双方合作的理念难以协调统一,学校的着眼点在于人才培养,企业更重视自已的利益。其次,产教融合过程中缺少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都为精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考评体系不健全,难以把握产教融合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成效。最后,管理机构不健全,对校企合作复杂的教学环境缺少科学的管理体系。针对上述问题,完善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就尤为重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国外工学结合的实践范例,深入了解产教融合开展的具体情况,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从合作教学的共同价值追求、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完善的考评体系以及科学的管理机构入手,把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落实到产教融合的全过程。产教融合过程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提升个人综合实力水平,并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知识支持,储备优秀人才。总而言之,产教融合带给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机遇,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王纲[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欧阳润[4](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鄂义强[5](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认为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王渊[6](2020)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建党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为大学生法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大学生法治教育也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人才支持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充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重要功能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公民的需要,也是亟待提升的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大学培养方案普遍对法治素养不重视;高校没有开设单独的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学法治教育与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衔接不紧密;高校开展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较少;教育从业者的法治素养参差不齐。造成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困境,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可以从法治教育方案、法治教育环境、法治教育团队三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要科学制定大学生法治教育方案,应该将法治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并且建议单独开设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促进大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使全面依法治国真正落实;要发挥校园环境、社会力量、网络环境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法学专业和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还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作用,既要切实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法治教育公共课教师的法治教育水平,提高各个专业课教师的法律素养,也要努力提高校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发挥辅导员、高校行政人员的作用,让法治教育专业教师和辅助团队共同发挥作用。

王雯雯[7](2020)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提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力图改善当前大学生评价生态,以期实现人才培养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要满足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的诉求。由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不成熟,且评价工作开展有失规范,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当前国内外学生评价、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以了解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然追求与当前高校实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相结合,以期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并为其他高校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提供可借鉴参考的案例与方法。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分析,在丰富与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从实践角度出发寻求评价工作落地实施的有效路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首先,在理论层面阐释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核心概念,明确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以凸显其在高校学生评价中的优越性与独特性。探寻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依据,并分别从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的呈现与使用五个维度进行评价的基本架构,探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应然追求。其次,通过对H大学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其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现状,对相关数据与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深度剖析,发现其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存有一定的问题,如综合素质评价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评价内容较为偏重于传统学生评价、评价方法较为强调量化评价、评价结果的呈现运用单一刻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等。这是由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足、评价主体的评价素养较为薄弱和评价过程存有操作不当监管不力的现象等原因造成的。基于此,本研究提出H大学可以从加强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学校统筹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顶层设计、评价人员提高自身的评价素养与能力、优化评价氛围以促进综合素质评价的常态化实施、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以彰显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效果等方面入手,逐步解决综合素质评价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效果。

王梅桂[8](2020)在《“拔尖学生”综合素质课程研究》文中认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自2009年开始实施,目前即将进入2.0时代,其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L大学为了培养“拔尖学生”的综合素质,专门研发了综合素质课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拔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展开研究,有利于促进培养方式的优化和改进,从而在2.0阶段更有效地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L大学C学院综合素质课程的基本设置、实施管理等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展开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素质课程作为培养“拔尖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方式,有一定的优势和作用所在:(1)学位设置提供助力,推动学生积极发展;(2)课外活动缓解压力,兼并激发学习灵感;(3)全面要求突破限制,探索个体多种可能;(4)群体活动促进交流,加强学生沟通合作;(5)积极参与惠及学院,提高活力与竞争力。2.综合素质课程在设置和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满意度不高:(1)课程认同整体不高,部分学生态度消极;(2)课程结构稍显庞杂,必修课程设置偏多;(3)课程内容深化不足,实质收获较为欠缺;(4)执行过程公平有限,认证流程略显繁琐。针对以上研究结果,研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讨论和建议:(1)加强课程介绍,扭转固有观念,提高学生认同;(2)降低课程赋分,调整选修比例,坚持兴趣导向;(3)深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要求,切实保障收获;(4)保证过程公平,优化认证程序,建设认证平台;(5)强化学习交流,提升课程质量,适当宣传推广。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孙树彪[10](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方法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结论

(2)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产教融合
        2.1.2 思想政治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教育思想
        2.2.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2.3 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3.1 教育环境和主体的复杂化
        2.3.2 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新型化
        2.3.3 教育任务和要求的严格化
    2.4 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4.1 产教融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
        2.4.2 产教融合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式
        2.4.3 产教融合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4.4 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产教融合的引导作用
    2.5 本章小结
3 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3.1 学校和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教育导向不同
        3.1.1 学校方面的教育导向
        3.1.2 企业方面的教育导向
    3.2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3.2.1 学校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3.2.2 企业实习教员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
        3.2.3 学校与企业未形成通力合作的教学团队
    3.3 教育质量考评体系不健全
        3.3.1 考评内容片面化
        3.3.2 考评主体单一化
        3.3.3 考评结果均等化
    3.4 教育管理机构不健全
        3.4.1 管理机构不完善
        3.4.2 管理机构不专业
        3.4.3 管理机构缺少联合互动
    3.5 本章小结
4 产教融合过程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4.1 树立校企合作育人的共同价值追求
        4.1.1 学校提高对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4.1.2 企业要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4.2 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2.1 提高学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4.2.2 培育企业实习教员的思想政治素养
        4.2.3 推动校企教师合作团队融合建设
    4.3 切实推进教育考评体系建设
        4.3.1 推动考评内容多样化
        4.3.2 推动考评主体多元化
        4.3.3 推动考评结果科学化
    4.4 大力推进教育管理机构建设
        4.4.1 健全多层次的管理机构
        4.4.2 健全专门化的管理机构
        4.4.3 深化校企管理机构的融合共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概念
        2.1.1 法治
        2.1.2 大学生法治教育
        2.1.3 全面依法治国
    2.2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2.2.2 新中国历任领导人的法治思想
    2.3 大学生法治教育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
第三章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3.1 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3.2 充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重要功能的需要
    3.3 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公民的需要
    3.4 亟待提升的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需要
第四章 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和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
        4.1.1 大学培养方案普遍对法治素养不重视
        4.1.2 没有开设单独的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
        4.1.3 大学与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衔接不紧密
        4.1.4 开展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较少
        4.1.5 教育从业者的法治素养参差不齐
    4.2 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学校教育方面
        4.2.2 社会环境方面
        4.2.3 学生自身方面
第五章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对策
    5.1 科学制定大学生法治教育方案
        5.1.1 将法治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各专业培养方案中
        5.1.2 建议单独开设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
        5.1.3 大学的法治课程体系要与中小学相衔接
    5.2 优化高校法治教育环境
        5.2.1 发挥校园环境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陶冶作用
        5.2.2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作用
        5.2.3 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中的渗透作用
        5.2.4 发挥法学专业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5.3 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团队建设
        5.3.1 切实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水平
        5.3.2 努力提高校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附录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1.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益于培养高质量人才
        2.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需加强规范
        3.我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学理研究尚未成熟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已有研究现状
        1.国内外大学生评价研究现状
        2.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现状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的选取
        4.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识读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综合素质
        2.综合素质评价
        3.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相关概念辨析
        1.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学生评价
        2.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
        1.全面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2.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3.学术能力与非学术能力相结合
        4.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5.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发展性评价理论
    (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架构
        1.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
        2.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
        3.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4.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5.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与使用
三、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状况
    (一)H大学概况简介
        1.H大学基本情况介绍
        2.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程序
    (二)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1.调查工具
        2.调查实施
        3.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成效
四、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问题及成因
    (一)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问题呈现
        1.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2.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仍较为偏重传统学生评价
        3.在开展评价活动时过于强调量化评价方法的使用
        4.评价结果的呈现与使用方式较为单一刻板
        5.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相关配套措施设计不完善
    (二)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2.参与评价活动的相关主体缺乏较强的评价能力
        3.评价实施过程中存有操作不当监管不力的现象
五、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优化策略
    (一)加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研究
    (二)统筹全局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顶层设计
    (三)评价参与人员需切实提升自身的评价素养与能力
    (四)优化学校的评价氛围以促进评价的常态化实施
    (五)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以彰显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学生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B 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C 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D H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的访谈提纲
致谢

(8)“拔尖学生”综合素质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拔尖学生”
        2.1.2 综合素质
        2.1.3 综合素质课程
        2.1.4 相关概念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顾客满意理论
    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3.1 研究思路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工具
        2.4.1 问卷设计的基础与依据
        2.4.2 问卷的试测与调整
        2.4.3 问卷的计分方式
        2.4.4 访谈提纲
第三章 综合素质课程的基本情况
    3.1 综合素质课程的研发背景与依据
        3.1.1 徐光宪先生的七育理念
        3.1.2 岭南大学的实践经验
    3.2 综合素质课程的基本设置
        3.2.1 课程结构与基本内容
        3.2.2 课程形式
        3.2.3 课程数量
        3.2.4 课程考核
    3.3 综合素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3.3.1 前期讲解与建档
        3.3.2 全程协助与记录
        3.3.3 定期认证与毕业汇总
    3.4 综合素质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3.4.1 综合素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3.4.2 综合素质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3.5 对综合素质课程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综合素质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
    4.1 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
        4.1.1 信效度检验
        4.1.2 样本基本情况
    4.2 综合素质课程学生满意度总体概况
        4.2.1 整体课程满意度
        4.2.2 各维度课程满意度
    4.3 综合素质课程学生满意度具体分析
        4.3.1 课程数量维度
        4.3.2 课程内容维度
        4.3.3 课程支持维度
        4.3.4 课程投入维度
        4.3.5 课程考核维度
        4.3.6 课程效果维度
    4.4 背景信息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综合素质课程的优势与作用
        5.1.1 学位设置提供助力,推动学生积极发展
        5.1.2 课外活动缓解压力,兼并激发学习灵感
        5.1.3 全面要求突破限制,探索个体多种可能
        5.1.4 群体活动促进交流,加强学生沟通合作
        5.1.5 积极参与惠及学院,提高活力与竞争力
    5.2 综合素质课程的缺点与不足
        5.2.1 课程认同整体不高,部分学生态度消极
        5.2.2 课程结构稍显庞杂,必修课程设置偏多
        5.2.3 课程内容深化不足,实质收获较为欠缺
        5.2.4 执行过程公平有限,认证流程略显繁琐
    5.3 讨论与建议
        5.3.1 加强课程介绍,扭转固有观念,提高学生认同
        5.3.2 降低课程赋分,调整选修比例,坚持兴趣导向
        5.3.3 深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要求,切实保障收获
        5.3.4 保证过程公平,优化认证程序,建设认证平台
        5.3.5 强化学习交流,提升课程质量,适当宣传推广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10)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2]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刘雪玲.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5]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 王渊.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7]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王雯雯. 河南大学, 2020(07)
  • [8]“拔尖学生”综合素质课程研究[D]. 王梅桂. 兰州大学, 2020(12)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