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体操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一、体操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何卫,娄彦涛[1](2021)在《高水平竞技体操运动员损伤特征及预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备战东京奥运会的冲刺阶段,如何减少甚至消除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是我国竞技体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竞技体操运动损伤特征和预防策略的研究进行梳理,从损伤的发生率、部位、类型、程度、原因和潜在风险方面总结了体操运动员损伤特征和发生机制,并提出相应对策来帮助运动员和教练员正确审视和应对在比赛中的损伤风险,提前阻断、消除并抑制可能导致损伤的因素,为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员寿命、提高运动成绩和科学指导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赵婧怡[2](2021)在《焦虑、抑郁在心理扭力与体操类运动员自杀意念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激烈的竞争,运动员在竞赛中需要克服身体及心理上的种种困难,在日常训练生活中,伴随着超负荷的训练以及教练员对运动员的高要求,这将会在运动员身体上和心理上带来不小的磨难,同时,运动员这一群体要承受社会上的高度关注,这会给运动员在心理方面带来巨大压力,这些因素会导致运动员在心理健康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及其心理健康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自杀是一个多因素、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病态行为,例如心理、社会和生理方面等因素,这些因素促成了自杀意念的产生。通过对心理病理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整理,相关研究者提出了心理扭力理论模型。此外,研究还发现当个体在产生自杀意念之前,通常会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由此,我们预测在心理扭力解释自杀意念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一条链式中介作用。本文通过对272名现役体操类运动员进行研究调查,调查内容:人口统计信息和心理病理学因素,如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心理扭力量表、特质—焦虑量表、自杀意念问卷。描述性统计以及相关分析主要依托于SPSS21.0来实现,链式中介分析主要依托于AMOS 24.0来实现。研究结果显示:(1)采用的各心理测评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所有量表在研究样本中Cronbach’sα系数皆超过了 0.8,本文测量表的可信度以及准确性皆非常高。(2)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体操类运动员在自杀意念与抑郁上存在性别差异、户籍以及运动水平差异:男性与女性相比较,女性有更高的自杀率或自杀意念;优秀运动员比普通运动员自杀意念更高;出身城市运动员相对于农村运动员具有更高的自杀意念。另外,在体操类运动员群体,是否独生子女对各研究变量没有影响作用。(3)心理扭力与焦虑、抑郁和自杀意念间的正向相关关系非常显着。(4)在心理扭力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焦虑、抑郁表现出链式中介作用。此研究将有利于帮助体操类运动员更好地处理心理问题,为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在处理运动员的心理问题上提供解决思路,为相关研究者在理论层面上提供理论基础。

杨勤[3](2021)在《艺术体操运动员肌腱损伤治疗动物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艺术体操(Rhythmic Gymnastics)是一项奥运会比赛项目,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任务,可以分为一般性艺术体操和竞技艺术体操。在国际竞争激烈和比赛规则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从艺术体操运动长远发展来看,如何解决运动员损伤的治疗和康复问题理应得到重视,肌腱损伤是艺术体操运动员以及大多数运动员普遍出现的损伤问题,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同时,积极探索更加前沿的治疗方法。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潜能分化特性的细胞,随着近年干细胞技术的发展,通过干细胞移植修复损伤成为了可能,目前在运动损伤和运动医学领域里干细胞的再生治疗被寄予厚望。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艺术体操运动员易损部位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实验法对干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从而建立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以及小鼠肌腱损伤动物模型进行转化性研究,对干细胞治疗肌腱损伤的效果及受损肌腱恢复的治疗进行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本研究通过调查得出艺术体操运动员肌腱损伤的发生率占总比的30.26%,按严重程度排序为踝部、腰部、足部、膝部、髋部、胸部、肩部、颈部、臂部,明显可见,踝、腰为高发部位。按损伤类型主要表现在肌腱损伤和韧带损伤。对于艺术体操运动员各损伤部位恢复情况的结果得出,肌腱损伤为最难恢复的部位,其次是韧带损伤。调查得出肌腱损伤是艺术体操运动员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也是最难恢复的部位。2.使用酶消化羊胎来源的羊肝组织,分离纯化后的干细胞,体外培养至23代,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CD105、CD44、CD90呈阳性表达,CD34为阴性表达;RT-PCR结果显示:CD90、CD105、CD44、CD71阳性表达,CD34为阴性表达,表明研究细胞为羊LMSCs。并进行细胞活力检测,分别采用生长曲线和克隆形成能力完成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显示该细胞的增值能力较强。为鉴定羊L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特性,在体外将羊LMSCs分别向成软骨细胞、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进行诱导,随后进行鉴定,得出结果表明:RT-PCR检测相关基因呈阳性表达,利用染色液染色结果均呈阳性表达,对照组不表达。3.采用示踪剂标记好的干细胞进行胶原酶局部注射法构建小鼠肌腱损伤模型,分时段进行组织和血清相关检测。检测结果表明石蜡病理切片可观察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损伤组织得到较好的恢复,移植组CK值与损伤组相比明显一直有所降低,实验结果显示,干细胞治疗后检测到细胞能向损伤部位集中,表明羊肝间充质干细胞能修复受损的肌腱组织。4.对于干细胞治疗艺术体操运动员肌腱损伤进行可行性分析,目前,已有间充质干细胞药物被默许进入临床试验,逐渐出现较成熟的干细胞存储市场,多个正规储存中心库等。干细胞治疗肌腱损伤作为临床治疗手段还需大量样本量研究和实验依据支撑,必须进行反复动物基础实验,从而提供理论依据。由于人体实验伦理上的局限性,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构建动物模型解决了这些问题,为治疗艺术体操运动员肌腱损伤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途径。研究表明:本实验对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了研究,得出易损部位为肌腱损伤;其次成功建立了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对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以及构建以胶原酶诱导小鼠肌腱损伤动物模型;最后通过干细胞移植修复小鼠肌腱损伤部位,组织损伤部位经过修复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基于人体实验的局限性以及实验数据匮乏,对干细胞治疗艺术体操运动员肌腱损伤进行可行性分析。本研究以构建动物模型通过干细胞治疗肌腱损伤为细胞疗法奠定理论基础,为运动医学治疗肌腱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为艺术体操项目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孙永生[4](2021)在《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健身房出现以来,其训练理念与方法已逐渐推广应用于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等五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为提升普通人群与特殊岗位人群的身体运动功能之需提供了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与具体实践活动指导。然而,综观国内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可知,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应用的问题不容忽视,亟待加强。因此,本研究以构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为重点,并希望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立足于通过对国内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实践应用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效,以此理清楚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与分类等找到实践依据;二是立足于近10年来直接参与到多支(体操、跳水、摔跤、飞碟等)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科技服务工作过程中的亲身实践经历,并结合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所思与所析,为总结与提炼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特点与原则等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三是立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所面临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应用,特别是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本土化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等现实问题,以期初步构建起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基于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知识图谱分析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国内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厘清相关概念,对本研究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进行了释义,掌握身体运动功能理论基础,分析提炼身体运动功能分类、特点和原则,在此基础上以竞技体育领域为例构建了身体运动功能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并在国家飞碟射击队进行实践方面的应用探索。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初步构建起了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和内容范畴的界定、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分类与特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以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2.本研究首次从人的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进行了阐述,即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指运动是人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身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满足特定人群和特定岗位之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通过筛查与评估而专门制定和实施的固强、增弱和康损的针对性干预方案和实施的具体活动。其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定义对象为人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范畴。二是满足特定人群和特定岗位对运动功能之需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目的。其中固身体运动功能之强、增身体运动功能之弱、康身体运动功能之损是直接目的,而筛查与评估是基础。三是专业人士和特定岗位及人群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活动的主体;专业人士是筛查与评估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固强、增弱和康损干预方案的制定者和指导者;特定人群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积极配合并参与到具体的干预活动之中。3.以生命周期等视角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炼与归纳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特点包括:生命周期特征、明确的指向性与针对性、解决问题手段的综合性、系统的开放性、多平面与多角度性、多环节运动链的训练、强调核心柱的稳定性等12个方面。其原则包括:需求分析原则、筛查与评估先行原则、无痛训练原则、质量先于数量原则、训练与再生相结合原则等6个方面。4.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方面,本研究以竞技体育这一特定领域为例,构建起了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4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权重系数的确定;以此为据,通过在国家飞碟射击队训练方法(实践训练)层面的验证效果显示,比赛成绩提升,并获得了教练员和运动员认可。

张杰[5](2021)在《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运动损伤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体育舞蹈的不断发展,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舞蹈已成为中老年锻炼群体中最受欢迎的锻炼方式之一。体育舞蹈将体育与艺术完美结合,具有良好的健身、健心功能,但是由于体育舞蹈本身的技术特点,以及不正确的锻炼方法,极易造成运动损伤。而中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锻炼不当更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了解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运动损伤情况。并通过对比分析,比较不同的性别、年龄、舞种、锻炼年限、锻炼频率和锻炼时间运动损伤情况的差异。通过分析,找出导致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运动损伤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对策,改善锻炼方法,使锻炼更加科学,符合中老年的生理特征,给予中老年锻炼人群更多的保护,防止运动损伤,促进体育舞蹈在中老年锻炼群体中的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损伤次数上,锻炼年限越长,锻炼的频率和时间越多,损伤的次数就越多;损伤类型是摩登舞慢性损伤较多,拉丁舞急性损伤较多;损伤程度以轻度损伤和中度损伤为主;在损伤性质上,锻炼时间越长,锻炼的频率和时间越多,关节损伤越明显;损伤部位上女性比男性容易出现踝关节损伤,年龄越大,锻炼年限越长,踝关节节损伤越明显,锻炼的频率和时间越长,膝关节损伤越明显。2.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运动损伤的致因是力量和柔韧素质较差,缺乏与不重视准备和放松活动,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和意识不足,不良情绪较多,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理解有误区,不够重视场地和服装的安全性,缺乏专业的指导者。3.针对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运动损伤预防对策是增强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锻炼,加强与重视准备和放松活动,学习与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和意识,调节不良的情绪,加深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理解,重视场地和服装的安全性,培养专业的指导者。

刘月芯[6](2021)在《不同疲劳诱发方案对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单腿下蹲跳肢间不对称的急性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表明,超过一定程度的生理性肢间不对称对踢球准确性、跳跃高度、速度和变向速度具有一定负面影响,且超过15%的肢间不对称与运动损伤尤其是前交叉韧带损伤高度相关,基于有限的可用证据,运动性疲劳对肢间不对称影响的结论并不统一。因此,本研究拟比较两种符合体操运动项目特征的疲劳诱发方案(75%1RM负重深蹲、35m×6无氧冲刺跑)对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单腿下蹲跳肢间不对称的急性影响,拟为体操队教练员在选择疲劳方案进行训练时提供降低运动员在训练后期的损伤风险的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法,运用Smart jump与Polar心率带分别对受试者疲劳前后单腿下蹲跳跃高度、即时心率进行测量,使用IBMspss25.0统计软件将数据进行分析,对所有受试指标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显着性水平,计算科恩效应量以评估差异大小,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来比较不对称指数与运动表现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Graph Pad Prism 8进行图表分析。研究结果:(1)四组35m×6无氧冲刺跑疲劳方案对受试者跳跃表现及肢间不对称没有显着性影响;(2)75%1RM负重深蹲疲劳方案第三、四组实施完后受试者跳跃表现与基准值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第三组优势腿P<0.05,ES=-0.96,非优势腿P<0.05,ES=-0.99;第四组优势腿P<0.05,ES=-1.15,非优势腿P<0.05,ES=-1.36)。且三组和四组负重深蹲疲劳后肢间不对称程度与基准值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第三组:11.73%,P<0.05,ES=1.23;第四组12.01%,P<0.05,ES=1.23);(3)不对称指数与优势腿跳跃高度(P<0.05,r=-0.58)和非优势腿跳跃高度(P<0.05,r=-0.67)存在显着性负相关,与深蹲重复次数存在显着性负相关(P<0.05,r=-0.57);(4)35m×6无氧冲刺跑疲劳方案每组实施完后的心率和主观疲劳度均大于75%1RM负重深蹲,且每一组都存在显着性差异。随着75%1RM负重深蹲疲劳方案的不断累积,组一分别与组二、组三、组四的深蹲重复次数存在显着性差异。在35m×6无氧冲刺跑疲劳方案中每组重复冲刺跑平均冲刺时间较基准值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两种疲劳方案对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运动表现及单腿下蹲跳肢间不对称的影响程度不同。(2)35m×6无氧冲刺跑诱发的疲劳方案引起的肢间不对称程度不会造成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肢间不对称的显着性增加,也不会对跳跃表现产生显着性消极影响。(3)一组、三组或四组75%1RM负重深蹲诱发的疲劳会显着增加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肢间不对称,且三组或四组深蹲疲劳也会对受试者跳跃表现产生显着性消极影响。

宿元[7](2020)在《基于技术表现视角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是一项使用单板滑雪板在特定规格雪上U型场地内进行比赛的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型比赛项目。作为我国冬季运动的潜优势比赛项目,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已成为我国在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雪上项目中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又一突破口。深入认识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制胜因素有助于发挥理论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指导作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利于提高后备人才选拔和培育的科学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影响该项目制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运动员的技术表现视角着重探讨了决定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关键技术表现指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系统主要由主导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制约性因素和调节性因素4种类型的因素构成。其中,由运动员技术水平因素和动作编排战术因素所构成的技术表现因素是制胜系统的主导性因素;运动员的体能、心理、智能和经验所构成的支持性因素是运动技术表现的重要基础;场地条件和竞赛规则等外部制约性因素对运动员技术表现起到限制作用;教练员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调节和参赛战术调整等调节性因素对运动员技术表现起到调节作用。运动员之间的竞技比赛即是在这种制胜系统相互作用下的竞争。(2)单板滑雪U型场技巧运动员全套比赛动作由多个“滑行—起飞—滞空—着陆”循环构成,各环节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对上述四个技术环节的力学分析,研究认为:滑行环节是人体机械能在势能与动能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滑行技术不但是实现势能和动能转化的中介,而且是决定起飞高度和滞空时间的关键,运动员对人体重心位置、雪板转动力矩及雪板压力的控制决定了滑行技术的质量。在起飞环节中,运动员对雪板回弹力的控制以及对起飞角度的控制是决定运动员起飞质量和飞行轨迹的重要条件。在滞空环节中,人体转动惯量和滞空时长是决定运动员空中翻转角度的主要原因,通过改善滑行技术提高滞空时长能为空中动作的完成创造条件。在着陆环节中,对着陆位置、着陆面角度、雪板角度和身体姿态的控制是决定运动员能否顺利完成着陆动作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决定运动员能否连续完成参赛动作的关键。(3)通过对2010、2014、2018年冬奥会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比赛共计568例比赛视频样本研究后发现,严重失误率高是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比赛的特点之一,摔倒、失速、身体触及雪面等严重失误主要发生在着陆环节,然而造成失误则主要是由于空中翻转动作完成质量不高以及起飞时对雪板的控制力不足等间接原因所导致的着陆准备不足。(4)从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评价体系的高度、难度、多样性和完成质量4个维度中筛选出的9项技术表现指标对296例运动员参赛动作的视频样本进行视频分析和统计分析后发现,“平均滞空时长”、“平均翻转角度”“综合最大翻转角度”、“最大连续翻转角度”、“多样化”、“完成效果”6项指标是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的主要技术指标,运动员优异的比赛成绩的取得与上述指标均领先于其他运动员有关,但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起决定性的核心技术表现指标则是以“平均滞空时长”、“完成效果”和角度类指标为核心的技术表现指标群。(5)根据决定比赛成绩的技术表现指标所对应的指标维度,在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中对运动员比赛制胜起决定作用的运动技术表现因素可以归结为“高”、“难”、“稳”这三个特点。其中“高”即是要充分提高运动员的滞空高度和滞空时长;“难”即是要在平均翻转角度、综合最大翻转角度、最大连续翻转角度指标上都要达到一定的领先水平;“稳”除了要在整套比赛动作完成过程中保持流畅性以外,还包括在着陆阶段不出现严重失误。

郭旗[8](2020)在《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健康是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密切联系,使体育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石。本文基于全民健康理念,以提升大众体育建筑的全民健康服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存在严重的信息缺失,本文通过梳理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明确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阶段及数量分布。并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典型寒地城市为例,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Python网络爬虫大数据调查及Arc GIS地理数据分析法,24个大众体育建筑的实地调查及现场观察法,538份问卷调查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构方程模型建立(SEM)等数据分析法,进行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限制调查、现状问题调查及期望需求调查。本文解析了全民健康理念的外延理论,提出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全生命周期内涵及人类发展内涵,构建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完整人口覆盖、多元服务协同、高效资源利用的全民健康实现路径。总结归纳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及作用方式,在实践层面对设计对象进行原型解构,提出群体空间、个体空间及单一空间的设计层次。揭示不同设计层次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的设计导向,构建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框架。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群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设施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空间覆盖前提下,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城市大众体育建筑空间分布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规模分级模式。提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的策略方法。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个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需求覆盖前提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需求调查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需求等级及发展模式。提出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的策略及方法。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感知覆盖前提下,能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规范调查,提出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空间要素分类模式。提出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运动风险外因防御的保障性设计、环境舒适空间干预的增强型设计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立足于通过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社会意义,研究所得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调查方法体系、设计理论解析、策略方法集成可对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相关政策、标准制定、规划及设计提供指导,可为今后的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李峰[9](2020)在《功能性训练对提高适龄男体操运动员着地稳定性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探寻功能性训练对体操运动员身体稳定性的综合性影响,促进功能性训练在体能训练中的开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通过对体操运动员落地的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出行之有效,具有针对性切实提高运动员落地稳定性的功能性训练方案;通过对人体运动感知、运动和静态的身体平衡调控能力、核心肌肉群稳定性、腿部力量、动作属性和落地动作表达六个落地稳定性指标进行评价;选取泰安体校体操专业运动员18名为实验对象,设置实验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功能性训练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能训练方式,为期8周,通过所得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8周系统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显着提高了运动员的FMS测试、平衡盘单腿鹤立以及特定落地动作测试成绩(P<0.01),而传统体能训练对以上指标测试成绩提高作用不显着(P>0.05);(2)通过8周系统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显着提高了泰安体校体操运动员的闭眼原地踏步、两点平板支撑、立定跳远测试成绩(P<0.05),而传统体能训练对以上指标测试成绩提高作用不显着(P>0.05)(3)通过8周系统针对的功能性训练,运动员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提高非常显着(P<0.01),传统体能训练此项指标测试成绩也有显着提高(P<0.05);(4)8周的功能性训练。能够显着提高运动员坐蹬力量/体重测试成绩(P<0.05),传统体能训练对此项指标测试成绩的提高非常显着(P<0.01);(5)8周的功能性训练和传统体能训练对体操运动员的优势侧膝关节主动30°和非优势侧膝关节主动30°测试成绩提高都不显着(P>0.05)。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对落地动作以及过程的技术分析,应综合考虑触地前的准备姿势、着地时双脚落地位置、落地缓冲时间和着地后身体姿态的调控四个方面来考虑。(2)针对体操落地稳定性的功能性训练方案包括落地动作矫正训练、身体功能性训练之基础体能训练和动作功能性提高动作进阶提高升华段性训练三个阶段,综合完成三阶段训练,可以对运动员落地稳定性的提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3)综合性的筛选出,影响体操落地稳定性的四个体能评价指标、一个功能性动作指标和一个落地动作完成表达指标,分别为运动神经系统平衡感知能力、身体平衡调控能力、核心肌肉群的力量,耐力及稳定性、腿部肌肉群力量、FMS测试和落地动作完成表达,通过为期8周的系统实验,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以及通过在教练员动作训练分析会的充分讨论,所选指标能够有效评定体操运动员落地稳定性。(3)功能性训练和传统体能训练对落地稳定性的提高,侧重点不同,功能作用不一。主要表现在:功能性训练对动作功能性、身体平衡调控能力、核心肌肉群的力量,耐力及稳定性、腿部肌肉群力量和落地动作完成表达的提高比传统体能训练更加显着,而在运动神经系统平衡感知能力的促进作用上,实验数据显示,两者均不显着,促进功能相似;在腿部肌肉群力量的坐蹬力量/体重测试中,数据显示传统体能训练反而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实验数据,统筹分析,功能性训练对落地稳定性的训练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体能训练。功能性训练和传统的体能训练对提高落地稳定性有不同的强调。主要是对运动技能、身体均衡控制能力、核心肌肉群的强度、耐力和稳定性、腿部肌肉组强度和落地动作表现的技能训练的改善,比传统的身体训练更为有效。从增强运动神经系统均衡感知能力的角度来看,实验数据显示两种效果都不是很明显,促进功能相似,腿部肌肉群力量/体重测试中,数据显示传统的身体训练有明显的效果。结合实验数据及整体分析,功能性训练对着地稳定性产生的训练效果要比现有的体能训练好得多。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体操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操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水平竞技体操运动员损伤特征及预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检索和梳理方法
2 竞技体操的损伤特征
    2.1 竞技体操损伤发生率
    2.2 竞技体操损伤部位
        2.2.1 上肢损伤
        2.2.2 下肢损伤
        2.2.3 躯干损伤
    2.3 竞技体操项目中运动损伤的类型、程度
3 竞技体操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4 竞技体操运动员损伤的潜在风险
5 竞技体操运动员损伤的预防策略
    5.1 体能训练与监控
    5.2 训练恢复和物理治疗
    5.3 器械的安全性
    5.4 开展计算机仿真研究
6 结语

(2)焦虑、抑郁在心理扭力与体操类运动员自杀意念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自杀意念的研究综述
        2.1.1 自杀意念的概念
        2.1.2 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
    2.2 心理扭力的研究综述
        2.2.1 心理扭力的概念
        2.2.2 心理扭力的相关研究
    2.3 焦虑的文献综述
        2.3.1 焦虑的概念
        2.3.2 焦虑的相关研究
    2.4 抑郁文献综述
        2.4.1 抑郁的概念
        2.4.2 抑郁的相关研究
    2.5 运动员自杀问题的相关研究
    2.6 心理扭力理论对自杀意念的解释
    2.7 心理病理学因素在心理扭力和自杀意念中的关系
    2.8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研究流程和质量控制
        3.3.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结果
        4.1.1 样本中的人口统计变量
        4.1.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1.3 人口变量与心理扭力,自杀意念,焦虑和抑郁中的差异
        4.1.4 相关分析
        4.1.5 链式中介结构方程模型
        4.1.6 各路径分析结果
        4.1.7 Bootstrap法中介效应检验
    4.2 分析讨论
        4.2.1 研究变量在人口变量学上存在的差异
        4.2.2 心理扭力、焦虑、抑郁及自杀意念存在相关关系
        4.2.3 焦虑在心理扭力和自杀意念间起到中介作用
        4.2.4 抑郁在心理扭力和自杀意念间起到中介作用
        4.2.5 焦虑、抑郁在心理扭力和自杀意念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5 研究结论
本研究存在优势与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运动员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艺术体操运动员肌腱损伤治疗动物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相关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艺术体操运动员易损肌腱部位恢复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3.1.1 艺术体操运动员易损肌腱部位的损伤类型分布情况
        3.1.2 艺术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伤病率
        3.1.3 艺术体操运动员易损肌腱部位的恢复情况
        3.1.4 艺术体操运动员易损肌腱部位的治疗方法
        3.1.5 艺术体操运动员易损肌腱部位恢复研究的分析与讨论
    3.2 治疗肌腱损伤的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动物
        3.2.3 实验方法
        3.2.4 实验结果
        3.2.5 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分析与讨论
    3.3 肌腱损伤干细胞模型的建立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干细胞治疗肌腱损伤动物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3.4 干细胞治疗艺术体操运动员肌腱损伤的可行性分析
        3.4.1 艺术体操运动员肌腱损伤治疗的局限分析
        3.4.2 干细胞疗法治疗艺术体操运动员肌腱损伤的前景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任务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的现状
        2.1.1 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认识的研究
        2.1.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践应用研究
        2.1.3 国内研究综述小结
    2.2 国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的现状
        2.2.1 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认识的研究
        2.2.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践应用研究
        2.2.3 国外研究综述小结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知识图谱分析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测试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3.3.1 研究的创新点
        3.3.2 研究的难点
    3.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3.4.1 研究的内容
        3.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理论研究
        4.1.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的指导理论
        4.1.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逻辑起点
        4.1.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体系的主体构成
    4.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4.2.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产生的背景
        4.2.2 国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4.2.3 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4.3 相关概念解析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
        4.3.1 相关概念解析
        4.3.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
    4.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4.4.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人体发育学基础
        4.4.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4.4.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解剖学基础
        4.4.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人体生理学基础
        4.4.5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
        4.4.6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基础
        4.4.7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医学基础
    4.5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分类与特点
        4.5.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分类
        4.5.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特点
    4.6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
        4.6.1 需求分析原则
        4.6.2 筛查与评估先行原则
        4.6.3 无痛训练原则
        4.6.4 运动表现优先原则
        4.6.5 质量优于数量原则
        4.6.6 训练与再生结合原则
    4.7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
        4.7.1 构建原则
        4.7.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4.7.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的建立
        4.7.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4.8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体系的实践探析
        4.8.1 飞碟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筛查与评估
        4.8.2 飞碟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计划制定与调整
        4.8.3 飞碟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效果评定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结果统计方法分析说明
附件3 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第一轮)
附件4 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第二轮)
附件5 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第三轮)
附件6 信息采集说明、伤病风险诊断和身体素质的具体测试方案
飞碟运动员伤病风险诊断和身体素质测试期间资料
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情况
博士期间获表彰情况

(5)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运动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体育运动损伤相关研究
        1.4.3 全民健身关于体育舞蹈的相关研究
        1.4.4 体育舞蹈运动损伤的相关研究
        1.4.5 中老年运动损伤相关研究
        1.4.6 国外关于体育舞蹈运动损伤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基本情况分析
        3.1.1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3.1.2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锻炼年限
        3.1.3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练习舞种
        3.1.4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练习频率和时间
    3.2 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情况分析
        3.2.1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次数
        3.2.2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类型
        3.2.3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程度
        3.2.4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性质
        3.2.5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部位
    3.3 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致因
        3.3.1 力量和柔韧素质较差
        3.3.2 缺乏与不重视准备和放松活动
        3.3.3 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和意识不足
        3.3.4 不良情绪较多
        3.3.5 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理解有误区
        3.3.6 不够重视场地和服装的安全性
        3.3.7 缺乏专业的指导者
    3.4 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损伤的预防对策
        3.4.1 增强力量和柔韧素质
        3.4.2 加强与重视准备和放松活动
        3.4.3 学习与提高提预防运动损伤知识和意识
        3.4.4 调节不良的情绪
        3.4.5 加深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理解
        3.4.6 重视场地和服装的安全性
        3.4.7 培养专业的指导者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附件2

(6)不同疲劳诱发方案对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单腿下蹲跳肢间不对称的急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肢间不对称的定义
        2.1.2 疲劳的定义
    2.2 体操落地损伤调查
    2.3 人体肢间不对称及其评价方式
        2.3.1 人体肢间不对称现象及其对肢体造成的影响
        2.3.2 肢间不对称评价方式
    2.4 肢间不对称与运动表现以及运动损伤的相关关系
        2.4.1 肢间不对称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2.4.2 肢间不对称与运动性损伤的相关关系
        2.4.3 运动性疲劳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2.5 运动训练改善肢间不对称
    2.6 诱导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测试信度
    4.2 不同疲劳方案测试结果
    4.3 不同疲劳方案跳跃表现
    4.4 肢间不对称与运动表现的相关关系
    4.5 不同疲劳方案肢间不对称指数对比
    4.6 不同疲劳方案诱发的疲劳程度对比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5.1 两种疲劳方案诱发的疲劳程度
    5.2 不同疲劳方案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5.3 不同疲劳诱发方案对肢间不对称的急性影响
        5.3.1 75%1RM负重深蹲疲劳方案对肢间不对称的急性影响
        5.3.2 35m×6 无氧冲刺跑疲劳方案对肢间不对称的急性影响
        5.3.3 不同疲劳诱发方案间的对比
    5.4 运动训练对改善肢间不对称影响
    5.5 研究局限性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技术表现视角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5 研究的前期准备
2.文献综述
    2.1 竞技体育运动制胜系统的构成研究
    2.2 技能主导类难美型项目制胜因素的相关研究
        2.2.1 技术表现因素
        2.2.2 体能水平因素
        2.2.3 战术编排因素
        2.2.4 心理和智能因素
        2.2.5 场地环境和器材因素
    2.3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特征研究
        2.3.1 运动器材特征
        2.3.2 竞赛环境特征
        2.3.3 运动场地特征
        2.3.4 专项技术特征
        2.3.5 专项体能特征
        2.3.6 心理能力特征
        2.3.7 竞赛规则特征
        2.3.8 运动损伤特征
    2.4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的相关研究
        2.4.1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的研究视角
        2.4.2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的研究方法
    2.5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深度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视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系统的构成研究
    4.1 制胜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4.1.1 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因素
        4.1.2 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因素
        4.1.3 运动员的编排战术因素
        4.1.4 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因素
        4.1.5 运动员的智能因素
        4.1.6 教练员的难度战术安排因素和对运动员心理的调节因素
        4.1.7 场地环境和器材条件因素
        4.1.8 赛制因素和评分方法因素
    4.2 制胜系统各因素的分类及制胜系统的构成逻辑
    4.3 本章小结
5.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的运动技术力学理论支撑
    5.1 滑行技术环节的力学特点
        5.1.1 滑行的基本力学基础
        5.1.2 滑行技术的基本力学特点
        5.1.3 在雪上U型场地内滑行的力学特点
        5.1.4 在雪上U型场地内运动的机械能转化与能量损耗特点
        5.1.5 提高在U型场地滑行速度的理论与方法
    5.2 起飞技术环节的力学特点
        5.2.1 起飞技术的基本力学特点
        5.2.2 在雪上U型场地内起飞技术的力学特点
        5.2.3 在雪上U型场地内提高起飞技术效果的理论与方法
    5.3 滞空环节的力学特点
        5.3.1 在雪上U型场地内完成转体动作的力学基础
        5.3.2 在雪上U型场地内完成空翻动作的力学基础
        5.3.3 在雪上U型场地内完成复合翻转动作的力学基础
        5.3.4 提高空中翻转技术表现的理论与方法
    5.4 着陆环节的力学特点
        5.4.1 着陆技术的基本力学特点
        5.4.2 在雪上U型场地内着陆技术的基本力学特点
        5.4.3 提高着陆技术表现的理论与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的技术表现指标研究
    6.1 技术表现指标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6.1.1 有严重失误视频样本的指标分析
        6.1.2 无严重失误视频样本的技术表现指标分析
        6.1.3 无严重失误视频样本技术表现指标的组间比较
        6.1.4 无严重失误视频样本技术表现指标与比赛成绩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6.2 影响比赛成绩的主要技术表现指标分析
    6.3 决定比赛成绩的核心技术表现指标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范围内健康城市运动的兴起
        1.1.2 我国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张
        1.1.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4.1 健康
        1.4.2 大众体育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第2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
    2.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脉络
        2.1.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
        2.1.2 我国大众体育建筑的宏观数量分布
        2.1.3 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调研方法
    2.2 各国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规范资料对比
        2.2.1 建议模式对比
        2.2.2 场地标准对比
    2.3 规划布局的大数据调查
        2.3.1 Python网络爬虫的构建
        2.3.2 调查结果的可视化表达
        2.3.3 布局问题的提出
    2.4 设计问题的现场观察
        2.4.1 对象选取与现场观察
        2.4.2 空间问题的提出
    2.5 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2.5.1 功能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
        2.5.2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与检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架构
    3.1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内涵解析
        3.1.1 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
        3.1.2 全民健康理念的全生命周期内涵
        3.1.3 全民健康理念的人类发展内涵
    3.2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实现路径
        3.2.1 目标——完整人口覆盖
        3.2.2 手段——多元服务协同
        3.2.3 过程——高效资源利用
    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实现全民健康的原型基础
        3.3.1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
        3.3.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内部结构
        3.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作用方式
    3.4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
        3.4.1 设施系统的结构性调整
        3.4.2 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
        3.4.3 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
    3.5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导向
        3.5.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3.5.2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3.5.3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4.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网络分级设计原理
        4.1.1 设施分级的动力机制
        4.1.2 设施布局的组构法则
        4.1.3 设施类型的组合规律
    4.2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
        4.2.1 规模等级的模式建议
        4.2.2 潜在选址的框架适应
        4.2.3 设施数量的弹性调控
    4.3 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
        4.3.1 场域联系的柔性渗透
        4.3.2 道路连接的适停控制
        4.3.3 界面衔接的效率提升
    4.4 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
        4.4.1 季节特征的补偿开放
        4.4.2 运动类型的互补组合
        4.4.3 场馆组合的融合促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5.1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功能复合设计基础
        5.1.1 大众体育建筑的体育需求等级
        5.1.2 大众体育建筑的功能复合路径
        5.1.3 体育工艺的尺度要求
    5.2 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
        5.2.1 基础功能的单元衍生
        5.2.2 复合功能的分类路径
        5.2.3 空间组织的效率连接
    5.3 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
        5.3.1 结构选型的单元组合
        5.3.2 跨度转换的空间集约
        5.3.3 形态变形的结构适应
    5.4 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
        5.4.1 多义空间的设施预留
        5.4.2 可变设施的结构附加
        5.4.3 开放空间的模块转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6.1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环境舒适设计要素
        6.1.1 评价标准的指标差异
        6.1.2 相关规范的要素筛选
        6.1.3 建筑设计的干预效率
    6.2 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
        6.2.1 混合通风的健康风险规避
        6.2.2 过滤系统的污染物渗透管理
    6.3 运动风险外因预防的保障性设计
        6.3.1 运动界面的材料防护
        6.3.2 专项设施的运动辅助
        6.3.3 节点更新的安全提示
    6.4 物理环境靶向干预的增强性设计
        6.4.1 视觉环境的心理舒适性调节
        6.4.2 热舒适性能的分时分区控制
        6.4.3 空间氛围的可供性交流促进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国运动场地尺度对比
附录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结果
附录4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案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功能性训练对提高适龄男体操运动员着地稳定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关于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2.1.1 对功能性训练概念的界定
        2.1.2 关于功能性训练应用的研究
    2.2 关于体操落地稳定性的研究
        2.2.1 关于体操落地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2.2.2 关于体操落地稳定性训练方法的研究
        2.2.3 关于落地稳定性与运动损伤的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实验法
    3.3 技术路线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操落地过程技术分析
        4.1.1 着地前的准备姿势
        4.1.2 着地时双脚的落地位置
        4.1.3 落地缓冲的时间
        4.1.4 着地后身体姿态的调控
    4.2 训练方案及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训练方案设计
        4.2.2 体操落地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前后对比分析
        4.3.1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测试结果与分析
        4.3.2 运动神经系统平衡感知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4.3.3 身体平衡调控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4.3.4 核心肌肉群的力量,耐力及稳定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4.3.5 腿部肌肉群力量测试结果与分析
        4.3.6 落地稳定性动作表现的前后对比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B 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C FMS解决方案建议表
    附录 D 基础阶段和动作进阶提高升华阶段训练内容
    附录 E 功能动作筛查测试记录表
    附录 F 国际体联对男子体操落地错误扣分的规定
    附录 G 8-12岁年龄组规定动作及难度值
致谢

四、体操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水平竞技体操运动员损伤特征及预防策略研究[J]. 李雪,何卫,娄彦涛. 运动精品, 2021(06)
  • [2]焦虑、抑郁在心理扭力与体操类运动员自杀意念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D]. 赵婧怡. 山东大学, 2021(02)
  • [3]艺术体操运动员肌腱损伤治疗动物模型的研究[D]. 杨勤.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4]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D]. 孙永生.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5]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运动损伤研究[D]. 张杰.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6]不同疲劳诱发方案对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单腿下蹲跳肢间不对称的急性影响[D]. 刘月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基于技术表现视角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研究[D]. 宿元.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8]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D]. 郭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功能性训练对提高适龄男体操运动员着地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 李峰.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标签:;  ;  ;  ;  ;  

体操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