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后呼吸系统的护理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后呼吸系统的护理

一、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系统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宋丽绅[1](2021)在《围手术期针对护理对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围手术期针对护理对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针对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可降低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风险,提高出院后生活质量。

王官玺[2](2021)在《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ritic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出生后早期就可能呈现危重状态,如不及时干预,自然病死率极高。随着先心病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低龄、低体重先心病的救治已成为当前心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随着胎儿超声心动图等产前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分娩前即可明确诊断。然而,目前我国不同医疗单位对围产期心脏畸形的诊治水平存在差异,产科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对先心病,尤其是复杂先心病的认识相对不足。因此,为患者家属提供明确的咨询和指导,开展适当有效的围产期转运机制和多学科临床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团队结合阜外医院自身特点,联合多家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创建危重胎儿、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救治平台”,包括“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两种模式,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治疗结果。本研究通过总结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120例新生儿救治经验,探索建设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危重先心病患儿救治体系,在最佳时间提供最优治疗,切实提高我国危重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水平。方法和结果该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阜外医院以小儿心脏外科为主体,联合多家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开展多中心多学科“产前诊断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共同救治CCHD的经验,即宫内诊断、产前咨询、围产期管理、出生后急诊转诊及外科干预后有效长期随访等。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共47例CCHD在胎儿期诊断并在新生儿期获得有效救治,院内“零”死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论文第二部分,即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通过“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模式”收治的CCHD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两种新生儿救治方式的患儿特点及外科治疗结果,明确“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优势,可节省出生后诊断及住院等待时间,并及时进行外科干预,降低死亡风险。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患儿经过及时的外科干预,也可取得不错的治疗结果。产前产后一体化救治是当前中国胎儿新生儿先心病领域的热门内容。第三部分综述分析当前胎儿超声心动图对CHD的影响,宫内介入治疗,新生儿期外科治疗,并探索未来中国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发展方向。可以明确的是随着未来中国产前诊断技术的普及,打造高水平“产前产后一体化诊治平台”,提升不同区域诊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是进一步提升未来我国先心病救治能力的重点任务。结论“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两种模式的“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平台对于救治危重先心病患儿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前者更有提高救治率的优势,可以在全国进一步推广,整体提升我国危重先心病的治疗水平。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全国肺动脉高压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专家组[3](2021)在《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文中认为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指由多种异源性疾病(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继而发展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PH领域诊断及治疗策略不断更新,国内外在不同领域发表了PH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为更好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本指南系统评价了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PH领域系列指南和相关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增加了基于国人循证医学研究的数据,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PH的诊断与治疗。

赵雪娇[4](2019)在《成人全麻患者麻醉前评估内容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麻醉前评估是患者围麻醉期的起始步骤,保障着患者的麻醉安全。但我国目前尚缺一套实用的、详细的门诊麻醉前评估内容。本研究旨在用内容分析法以临床麻醉前评估实践指南、目前麻醉前风险评估工具及临床麻醉评估单为分析单位构建麻醉前评估内容初稿,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完善麻醉前评估内容,最后通过个人访谈探讨其临床运用建议,以期为构建麻醉前评估信息系统提供内容基础。方法:1.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麻醉前评估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现存的麻醉前评估相关内容及推荐意见,构建麻醉前评估内容框架。2.采用文献检索对目前麻醉前风险评估工具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析出麻醉前评估风险因素,以增加麻醉前评估内容。3.采用方便抽样法调查国内外临床麻醉评估单,并进行内容分析,析出评估指标,增加麻醉前评估框架的内容。4.采用内容分析法将构建的麻醉前评估框架、评估指标、风险因素进行整理,构建出麻醉前评估内容初稿。5.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构建初稿的内容评价,以增加其临床实用性。6.采用个人深入访谈法了解专家对确立的麻醉前评估内容临床应用的建议。结果:1.经过系统地检索纳入20篇与麻醉前评估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英文17篇,中文3篇。析出人口学一般资料、现病史和既往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4个一级指标,55个二级指标。2.经过系统地检索纳入10个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效度最好的风险评估工具,包括查尔斯合并症、ASA、手术风险分级表、手术风险指数、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Hussmann麻醉手术风险评估量表、Lee改良心脏风险指数、心脏麻醉风险评估、欧洲心脏风险评估、Goldman心脏风险指数;析出人口学一般资料、既往史和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综合评估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3.临床麻醉评估单内容分析:纳入22份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的评估单和1份国外麻醉前评估中心的评估单,形成患者信息、疾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总体评估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107个三级指标。4.构建麻醉前评估初稿,构建小组按照全面性、互斥性、同质性、可管理性四个原则形成患者信息、个人史、疾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总体评估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239个;三级补充指标 207 个。5.德尔菲专家咨询:纳入31位副高及以上临床麻醉专家,最终形成患者信息、个人史、疾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总体评估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53个、三级指标106个。6.个人访谈得出4个建议:构建的麻醉前评估内容全面完整;建议构建结构化智能评估系统;建议构建引导式的评估流程;采集病史人员多元化。结论: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与麻醉前评估相关文献、指南、分析目前临床麻醉前评估单,构建的成人全麻患者麻醉前评估内容严谨、科学;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确立了成人全麻患者麻醉前评估内容,使得构建的内容符合临床特点;最后采用个人深入访谈法探索了成人全麻患者麻醉前评估内容临床适用性,可为未来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于玲姗[5](2019)在《对比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小儿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术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的收集我院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在超声引导下的经胸小切口封堵术中应用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镇痛的麻醉方案,通过对比、统计和分析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评价快通道麻醉在儿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经胸小切口封堵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心脏外科行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儿312例,根据使用的阿片类药物不同分三组,F组(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组)、S组(舒芬太尼组),F组60例,R组150例,S组102例。收集三组患儿的(1)术前一般情况资料;(2)全麻诱导前后、切皮、开胸、关胸、缝皮、拔管及拔管后1h、4h、8h、24h的平均动脉血压及心率;(3)拔管后1h、4h、8h、24h的CRIES(Crying,Requires O2 turation,Increased vital signs,Expression,Sleeplessness)评分:通过哭泣、呼吸、循环、表情和睡眠等进行评估,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认为疼痛越严重;(4)呼唤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5)术后肺部感染、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儿的术前一般资料中,年龄和体重R组大于F组,F组大于S组,但是在诱导前血压和心率方面,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诱导后、切皮、开胸、关胸、缝皮、拔管及拔管后1h、2h三组患儿的平均动脉血压及心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4h S组和R组的平均动脉血压及心率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8h、24h R组的平均动脉血压及心率明显低于S组和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组和F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各时间点疼痛评分明显低于S组,而S组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唤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方面,R组患儿低于S组,S组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肺部感染和喉头水肿的发生率,R组患儿低于S组,S组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而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R组和S组差异无同统计学意义(P>0.017),F组明显高于R组和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应用瑞芬太尼镇痛的快通道麻醉在小儿室间隔缺损经胸小切口封堵术中安全、有效、经济,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使更多患儿受益。

范丽娟[6](2019)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检查中的可行性:诊断能力、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对象与方法100例连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研究,年龄均小于3岁。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2天至32个月,使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天至27个月,使用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扫描。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并进行比较。分别测量两组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膈肌水平降主动脉及胸壁肌肉组织的CT值和图像噪声,并计算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双盲法评价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记录每一位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的诊断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现142和131处心血管畸形,两者诊断检出率分别为95.07%和94.6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877,P=1.000)。低剂量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82、4.69±0.51和3.28±0.90,对照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2±0.65、4.60±0.61和2.30±0.82,两组心内结构及心外结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升主动脉的CT值(565.15±184.55 vs.526.00±184.10)、图像噪声(28.07±9.64 vs.24.95±5.89)、SNR(21.43±7.96 vs.21.82±8.32)及CNR(19.06±7.72 vs.19.58±8.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肺动脉的CT值(575.95±259.78 vs.537.06±198.40)、图像噪声(25.62±10.87 vs.26.66±8.25)、SNR(23.66±8.66 vs.22.25±11.42)及CNR(20.94±8.19 vs.20.03±11.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的CT值(554.96±213.85 vs.520.57±173.34)、图像噪声(30.14±12.34 vs.26.71±8.18)、SNR(19.92±7.99 vs.21.13±9.40)及CNR(17.58±7.44 vs.18.92±8.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膈肌水平降主动脉的CT值(539.40±175.28 vs.524.90±189.52)、图像噪声(25.96±10.99 vs.23.29±8.54)、SNR(23.83±11.50 vs.26.47±15.98)及CNR(20.96±10.30 vs.23.74±15.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与对照组比较,CTDIvol(t=-14.856,P=0.000)、DLP(t=-12.595,P=0.000)及有效剂量ED(t=-11.64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扫描比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扫描辐射剂量下降了76%。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检查婴幼儿先心病,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和理想的诊断效能,尤其对诊断先心病中合并的冠状动脉异常具有独特优势,并能大幅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第二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取的先心病扫描数据,并将诊断结果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该技术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108例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男60例,女48例,平均年龄31.4±35.1月(中位数19.5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8±7.9kg(中位数9.7kg,范围2.5-56kg),平均身高84.6±23.6cm(中位数80.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5.9±21.3次/分(中位数115.5次/分,范围59-171次/分)。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复杂先心病的心内结构异常、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心外结构异常以及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并比较。记录每一位儿童的CTDIvol和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内结构异常291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诊断正确251处,诊断不正确共41处。TTE诊断正确273处,诊断不正确共1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86.25%、99.95%、0.862、99.60%、98.12%、98.27%及86.25%;TTE分别为93.81%、99.95%、0.938、99.64%、99.14%、99.20%及93.81%。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准确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2.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58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这58处畸形均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1处。TTE诊断正确55处,诊断不正确共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100.0%、99.79%、0.998、98.31%、100.0%、99.81%及100.0%。TTE分别为94.83%、98.76%、0.936、90.16%、99.37%、98.33%及94.83%。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准确率和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25)。3.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外结构异常175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174处畸形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2处。TTE诊断正确139处,诊断不正确共53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9.43%、99.95%、0.994、99.43%、99.95%、99.90%及99.43%。TTE分别为79.43%、99.09%、0.785、89.10%、98.10%、97.42%及79.43%。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4.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本组108例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2.18%、99.93%、0.921、99.38%、99.09%、99.11%及92.18%;TTE;分别为89.12%、99.46%、0.886、95.11%、98.73%、98.37%及89.12%。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准确率和检出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4)。5.108例患儿整体平均CTDIvol、DLP及ED分别为1.39±0.38m Gy,20.62±6.79m Gy·cm及0.57±0.15m Sv,三年龄组内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00),其中CTDIvol、DLP分别在三年龄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均随年龄增长而显着增加(表2-11,2-12)。三年龄组患儿的ED分别为0.64±0.17m Sv、0.53±0.12m Sv及0.49±0.08m Sv。其中在>1,≤5岁和>5岁两年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73);但在≤1岁与>1,≤5岁和≤1岁与>5岁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年龄越小ED越高,≤1岁患儿的剂量显着高于1岁以上儿童。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与TTE在儿童先心病的整体诊断效能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TTE对诊断心内结构异常更具相对优势,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诊断心外结构异常更具优势,预期二者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提高诊断效能。在本组患儿中,≤1岁年龄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较高。第三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与TTE对照,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紫绀属复杂先心病中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大小的测量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诊断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紫绀属先心病儿童48例纳入该项研究。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2±33.9月(中位数17.5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1±6.4kg(中位数10.0kg,范围2.8-41kg),平均身高82.2±20.7cm(中位数78.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6.3±20.5次/分(中位数115.0次/分,范围80-171次/分)。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两种检查方法对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室间隔缺损测量值的差别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进一步对本组病例中41例三岁以下患儿进行了年龄、体重和心率分组研究。分组标准年龄≤12月和>12月,心率<120次/分和≥120次/分,体重<10Kg和≥10Kg。分析年龄、心率和体重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及Mc Goon比值的影响。结果1.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9.6±3.8mm、8.7±3.4mm、7.8±3.1mm及9.2±2.3mm。TTE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8.3±3.2mm、6.2±2.7mm、6.2±2.4mm及7.7±1.8mm。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及降主动脉测量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324,P=0.000;t=7.663,P=0.000;t=4.290,P=0.000;t=8.026,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主动脉及肺动脉直径测量值显着高于TTE测量值。Mc Goon比值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1.8±0.5)与TTE(1.6±0.4)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721,P=0.009),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 Mc Goon比值显着高于TTE。VSD的大小在宽体探测器CT(11.5±3.5)和TTE(13.0±3.5)间比较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Z=-3.519,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VSD大小显着小于TTE结果。2.主肺动脉直径及室间隔缺损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比较与年龄有关,1岁以下患儿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无显着性差异。Mc Goon比值两种检查方法比较结果与体重有关,体重越大,两种方法Mc Goon比值一致性越好。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值均显着高于TTE。Mc Goon比值及VSD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与心率有关,心率越快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越好。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肺动脉的测量值及Mc Goon比值高于TTE获得的结果,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VSD测量值低于TTE获得的结果,年龄、体重和心率对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性有一定影响,在应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先心病时应予注意。第四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目的评估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各节段显示的可判读性、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评价其在临床儿童先心病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价值。对象与方法134例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检查的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其中男73例,女61例,平均年龄30.27±36.67月(中位数17.0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40±7.72kg(中位数9.15kg,范围2.48-53kg),平均身高83.73±24.25cm(中位数76.50cm,范围47.00-163.00cm),平均心率115.87±21.30次/分(中位数115.00次/分,范围59-171次/分)。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将冠状动脉分为11个节段,比较各节段的可判读性及图像质量评分。将所有病例按年龄不同分为四组,组1:年龄≤1岁,60例;组2:1岁<年龄≤5岁,48例;组3,5岁<年龄≤10岁,19例;组4,年龄>10岁,7例。比较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评分、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34例患者中共发现16例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11.9%,包括左侧单支冠状动脉2例,右侧单支冠状动脉3例,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3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1例,前降支-右室瘘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回旋支-右房瘘1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例,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1例。2.134例患者冠状动脉11节段2分以上共1180段,总可判读率80.8%(1180/1460)。可判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LAD1、RO、LAD2、RCA1、LCX1、RCA3、LAD3、RCA2、LCX2。可判读率最高的为LO,98.5%;此外在90.0%以上的依次为LM、LAD1、RO及LAD2;可判读率最低的两个节段为LCX2(41.8%)和RCA2(62.1%)。进一步按开口(LO、RO)、近段(LM、LAD1、LCX1、RCA1)、中段(LAD2、RCA2)、远段(LAD3、LCX2、RCA3)分析结果显示:从开口至远段可判读率依次下降,分别为96.9%(253/261)、88.5%(470/531)、76.3%(203/266)及63.5(254/400)。2.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RO、LAD1、RCA1、LAD2、RCA3、LCX1、LAD3、RCA2、LCX2。各节段评分多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值=359.105,P=0.000。进一步组内两两结果显示:LO、LM和RO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1评分显着低于LO(P=0.027)和LM(P=0.029),但与RO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2与LCX1、RCA1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3与LCX1及RCA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1与LAD2、LAD3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1与LAD2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2与LAD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3与LAD2、LCX1及RCA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2与其他所有10个节段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余各节段组内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各节段评分比较结果:LO、LM、LCX1及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8,14.390,10.650,10.134;P=0.005,0.002,0.014,0.017)。RO、LAD1、LAD2、LAD3、LCX2、RCA1及RCA3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见表4-12,结果显示四个图像质量客观指标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F=0.800,0.475,0.600,0.753;P=0.496,0.700,0.616,0.523),图像质量与年龄无关。5.随着年龄的增加,CTDIvol和DLP均显着性升高。有效辐射剂量E四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160,P=0.002),进一步两两比较辐射剂量E组1和组2,组1和组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和0.001;余各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辐射剂量越大,1岁以内婴幼儿辐射剂量最大,10岁以上儿童辐射剂量增加,辐射剂量最低的年龄组为5-10岁。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可在评估心脏大血管的同时完成。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在各年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冠状动脉11个节段的可判读率为80.8%,可判读性及评分在主干开口及各支近段较高,趋势是随着管径的减小而递减。左冠状动脉开口(LO)、左主干(LM)、回旋支近段(LCX1)及右冠状动脉中段(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随年龄增加,评分升高。1岁以内婴幼儿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最高(0.63±0.17m Sv)。

郝颖翠[7](2018)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11月90例小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患儿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开展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存活率;住院时间、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综合护理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存活率,降低并发症风险,缩短住院时。

任丽丽,佟瑞,苗春华,刘倩,刘一丹,张雪松,卢力亚[8](2018)在《量化评估策略在室间隔缺损患儿修补术后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量化评估在室间隔缺损(VSD)患儿修补术后气道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109例行VSD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54例和干预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方式,干预组予以量化评估后,根据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气道护理措施。观察2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时间、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记录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的呼吸机使用以及监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VT指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平均气道压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呼吸道黏膜损伤和或充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量化评估策略可以有效提高VSD修补术后患儿气道管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改善患儿预后。

刘菁菁[9](2018)在《Hybrid技术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合并心脏复杂畸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Hybrid技术在治疗儿童肌部室间隔缺损合并心脏复杂畸形的临床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6年1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外科应用Hybrid技术治疗的18例复杂心脏畸形伴肌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全组18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9例,平均年龄5(2,12.5)月,平均体重(5.94±2.05)kg。复杂心内外畸形主要包括:法洛氏四联症、主动脉弓缩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双出口、二尖瓣裂等。全组均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复杂畸形Ⅰ期解剖矫治及镶嵌封堵肌部室间隔缺损。结果:本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死亡。全组手术时间(255.67±71.60)分钟,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27.17±40.77)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4.50±29.90)分钟。术后4例患儿死亡,1例因术后感染,1例因复杂畸形未能修复,1例因封堵器移位致二尖瓣损伤,1例因不明原因心律失常。1例由于存在巨大膜部室间隔缺损行Ⅰ期手术时未发现肌部室缺,行非计划再次手术。余患儿均完成Ⅰ期手术矫治后顺利出院。随访1个月-5年无死亡。14例患儿中14例封堵器位置良好,12例无明显残余分流,2例封堵器下缘残余左向右纤细分流,约1-2mm。13例心功能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数:63.23±5.20%),1例心功能稍差(左心室射血分数:42%)。结论:Hybrid技术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可以减轻心脏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存活率及缩短术后患儿的恢复时间。尤其适用于合并其他心内、外复杂畸形的患儿或复杂的血管情况的患者。

周隆书,王云[10](2014)在《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总结影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分析72例10 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结果。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对7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采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中低流量)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采取补片修补53例(其中Dacron片48例,自体心包5例),直接缝合19例;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予以直接缝闭。结果治愈66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术后脱呼吸机困难死亡4例,病死率8.33%。66例患儿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未见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10 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术前治疗和准备后,应及时手术治疗,术中体外循环管理和保障、精细操作,以及良好的术后处理可有效地降低手术致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二、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系统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系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围手术期针对护理对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2)
3 讨论

(2)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研究部分一: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建立
    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部分二: 两种新生儿危重先心病救治方式的对比研究
    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进展:从胎儿到新生儿
    1.精细产前诊断降低危重先心病出生率,提高治疗效果良好先心病出生率
    2.产前诊断促进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
    3.新生儿先心病外科的治疗水平的提高
    4.宫内介入治疗
        4.1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伴有进展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4.2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伴有进展的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4.3 房间隔完整或限制型房间隔缺损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简历
致谢

(4)成人全麻患者麻醉前评估内容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问题
    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4 相关概念
    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构建成人全麻患者麻醉前评估内容的研究
    1.建立构建小组
    第一阶段 拟定成人全麻患者麻醉前评估内容初稿
        1 指南内容分析
        2 麻醉风险评估工具内容分析
        3 临床麻醉前评估表现况分析
        4 初步构建成人全麻麻醉前评估内容
    第二阶段 确立成人全麻患者麻醉前评估内容
        1 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阶段 麻醉前评估内容初步评价
        1 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小结
    1 主要研究成果
    2 主要创新之处
    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4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5)对比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小儿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术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资料
        1.1 对象
        1.2 纳入标准
    2.方法
        2.1 R组
        2.2 S组
        2.3 F组
        2.4 手术方法
        2.5 记录项目
        2.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1.药物的选择
    2.术后镇痛方式
    3.术后肺部并发症
    4.适应症的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检查技术
        1.1.3 图像后处理和分析
        1.1.4 图像质量评估及诊断效能
        1.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1.1.6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诊断检出率
        1.2.3 CT图像质量分析
        1.2.4 有效辐射剂量
    1.3 讨论
        1.3.1 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
        1.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中的优势
        1.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检查中的图像质量
        1.3.4 辐射剂量
        1.3.5 研究的局限性
    1.4 小结
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检查技术
        2.1.3 图像后处理
        2.1.4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TTE)
        2.1.5 图像及结果的评价和判定
        2.1.6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2.1.7 诊断效能
        2.1.8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2 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3 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4 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5 有效辐射剂量
    2.3 讨论
        2.3.1 先天性心脏病CT影像节段分析法
        2.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复杂先心病影像后处理方法
        2.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内结构异常的诊断
        2.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的诊断
        2.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外结构异常的诊断
        2.3.6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诊断
        2.3.7 辐射剂量
        2.3.8 研究的局限性
    2.4 小结
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检查技术
        3.1.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后处理
        3.1.4 TTE
        3.1.5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48例肺血少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结果比较
        3.2.2 按年龄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比较
        3.2.3 按体重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3.2.4 按心率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3.3 讨论
        3.3.1 心动周期与心房、心室大小及大血管管径的关系
        3.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评估的价值
        3.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肺动脉测量值的价值
        3.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室间隔缺损大小的评估
        3.3.5 研究的局限性
    3.4 小结
四、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检查技术
        4.1.3 图像后处理
        4.1.4 图像质量评估
        4.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4.1.6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4.2.2 冠状动脉异常
        4.2.3 冠状动脉11段可判读性及评分比较
        4.2.4 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比较
        4.2.5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客观图像质量
        4.2.6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辐射剂量
    4.3 讨论
        4.3.1 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方法
        4.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的可判读率
        4.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评分及病变诊断
        4.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客观图像质量
        4.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辐射剂量
        4.3.6 研究的局限性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小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存活率相比较。
    2.2 两组住院时间、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相比较。
    2.3 两组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的发生率相比较.
3 讨论

(8)量化评估策略在室间隔缺损患儿修补术后气道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监护时间与肺功能情况
    2.2 并发症情况
    2.3 护理满意程度
3 讨论

(9)Hybrid技术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合并心脏复杂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四、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系统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围手术期针对护理对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 宋丽绅.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1(02)
  • [2]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D]. 王官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全国肺动脉高压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专家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1(01)
  • [4]成人全麻患者麻醉前评估内容构建[D]. 赵雪娇.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对比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小儿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术中的应用分析[D]. 于玲姗.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D]. 范丽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小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J]. 郝颖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97)
  • [8]量化评估策略在室间隔缺损患儿修补术后气道护理中的应用[J]. 任丽丽,佟瑞,苗春华,刘倩,刘一丹,张雪松,卢力亚.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8(03)
  • [9]Hybrid技术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合并心脏复杂畸形[D]. 刘菁菁.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10]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J]. 周隆书,王云.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04)

标签:;  ;  ;  ;  ;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后呼吸系统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