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吴新元老师

我的老师吴新元老师

一、我的老师吴辛园先生(论文文献综述)

沈静[1](2021)在《王鸣盛诗歌研究》文中提出

杨瑞[2](2021)在《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弘撰为明末清初关中地区着名的遗民,被顾炎武誉为“关中声气之领袖”。在他的一生中,有两大事件对其影响颇深:一为明清鼎革的历史巨变,这使他丧失了故国家园,也消解了其用世之心;一为康熙十七年被迫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试,此为清廷利用高压政策强迫其易志出仕。在出处进退之间,王弘撰毅然选择隐居不仕,坚守明遗民气节,得到士林一致赞誉。王弘撰既不肯做清廷臣子,便采取了以游为隐的生活方式,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结交了一大批当时的名士,不仅使自身声名远播,而且也沟通了关中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为南北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本课题属于地域文学研究视野中的个案研究,王弘撰作为“关中声气之领袖”,也是明末清初关中明遗民的典型代表,在时代的变革中,其人生轨迹、隐士心态与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文以“知人论世”为基本原则,采用文献描述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方法,对王弘撰的家世、生平、交游、着述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展现易代之际明遗民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为明遗民研究和明末清初关中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体事例。正文分为上下编,上编(第一、二章)为王弘撰生平、交游考。第一章为生平考述,主要以赵俪生《王山史年谱》为参照,对谱中讹误之处进行考证,缺脱之处加以添补,力图厘清王弘撰的行年事迹,展现其交游和生活状态。第二章为交游考。王弘撰在鼎革后曾四上京师,五下江南,一赴岭南,而在关中地区,也多次往来于西安、延安、三原、富平等地。在长期的漫游生涯中,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友人有明宗室、清廷官员、乡宦士绅、遗民群体、林下隐士等。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或互道对明故国的深情,或进行诗文切磋和学术交流,或赏玩金石书画,或宴饮雅集、共享友朋之乐。王弘撰深厚的家学渊源,仗义疏财、笃于朋友的人格特点,平心静气、不存门户之见的治学观念,坚守明遗民气节、不作两截人的忠贞节操,以及广泛游历以联络南北声气的桥梁作用,不仅使他获得了朋友们的真挚友谊,而且使自身声名远播,成为“关中声气之领袖”,还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下编(第三章至第六章)为着述考。王弘撰一生着述宏富,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故第三章至第五章对其现存各书的成书及版刻情况详加考述,以使读者明了其创作情况。此外,王弘撰工诗,然因其诗集前此未见,故学界关于其诗歌创作的研究甚少,论文第六章以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清抄本《待庵稿》为中心,对王弘撰诗作的内容、创作特色及艺术成就进行分析,以使学界对其诗歌作出恰当的定位。综合本课题研究,我们通过对王弘撰家世、生平、交游、着述的考察,认为他的一生行迹展现了清初关中地区明遗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对关中地域文学研究和明遗民研究不无裨益。

王静沉[3](2021)在《沈廷芳及其诗歌研究》文中指出

秦榕[4](2021)在《方濬师及其诗歌研究》文中提出

刘影[5](2020)在《20世纪转注学説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的转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20世纪学者们对转注研究的意义存有异议,或认为转注研究已经过时,或认为它无足轻重。其实,文字学史无法回避转注问题,文字学理论也以转注学説为重要源头之一。就20世纪转注学説的研究现状而言,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目前没有出现专门对20世纪“转注”学説进行全面研究的论着。对专人专书中转注学説的研究而言,存在研究面狭窄、不够深入的问题;而对转注学术史的研究而言,其研究广度深度有待於扩展和挖掘。因此,本文旨在对20世纪的转注学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整理,梳理出转注观点的承继脉络,总结其研究特点。这不但可以让学术界更清楚地把握20世纪的转注观点及其发展,有利於进一步研究转注问题,也为转注学术史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础,也有助於完善六书理论,还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字和汉语的关系,为“六书”学术史以及汉语文字学史的研究贡献力量。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全面搜集20世纪的转注研究材料,并进行筛选。其次,分析各种观点,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并进行客观描述。再次,探究各观点的异同。并从历时的角度分析各观点的来源及发展。最後,评论此时期转注研究成就和不足、继承和影响。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法、多学科相交融法等研究方法。本文从转注学説分类述评、转注性质、总体评价等三部分对20世纪的转注学説展开论述,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在对20世纪转注学説进行分类述评方面,从转注所涉字的字际关系和转注字的发展过程入手,把20世纪的转注学説分为形体构造类、意义关系类、音义关系类、形音义关系类、其他类等五大类。其中,“形体构造类”包括“部首统领説”“改字説”“合体部首説”“重文説”“形体变转説”等五小类观点。这几类主要以文字的形体为主讨论转注,间及字义。“意义关系类”包括“意同説”“同部同义説”“引申説”等三类观点。这几类主要以不同文字之间的意义关系为主体讨论转注,有的也指单个文字的不同意义之间的关系,某些观点涉及字形问题。其中,“意同説”可以细分为“互训説”“同义説”“同意説”“同意连用説”等四个小类。“音义关系类”主要指“同源孳乳説”,该观点多把语言研究和文字研究相结合,认为语言的变化造成了文字的孳乳或变易,形成了转注字。“形音义关系类”包括“形音义综合説”和“加注形符声符説”两类观点。其中,“形音义综合説”可以细分为“同部同源孳乳説”和“形通音近义同説”,它们是从文字三要素出发,认为转注相关字的形音义均要相同或相近;“加注形符声符説”可以细分为“加注形符説”“加注声符説”“加注形符、声符説”,它们是从文字发展角度出发,认为转注字是在原字形的基础上加注形符或加注声符而成,这样加注前後的两个字在形音义上往往相关。“其他类”是除以上四大类之外的观点,如兼书説、复辅音声母分化説、同形分化説等,均为新角度的阐释。以上各类每一类都详细阐释了代表性观点(含其影响),鉴定观点价值,分析各家观点的异同,追溯其首创者及承继关系,最後进行总体评析。最後指出:20世纪的学者研究转注,不仅仅是为了探求许慎转注之原意,更多的是借转注之名,阐发其对汉字形、音、义以及汉字与汉字之间关系的看法。以上观点中,“同部同义説”“音义关系类”“形音义关系类”数量众多,代表了转注研究的总趋势。从许慎定义以及“六书”的系统性来看,每种观点均有其合理之处,又有不合理的地方,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观点得到普遍认可的原因。二、在“六书”和转注的性质梳理部分,分为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在六书性质方面,得出20世纪的三个新认识:1.从“六书”功用看,共有造字法説、用字法説、识字法説三类观点,而後者是新观点。我们认为,识字法説是从“六书”的功用上来看的,并没有从文字发生发展的根本上探讨“六书”之本质。2.从字词关系看,不少学者从文字记词的角度认为“转注”是一种“写词法”。我们认为这也回避了“六书”的本质。3.四体六法説,此説是对造字法説和“四体二用”説的中和説法。其次,在转注的性质方面,本文整理出三类观点:转注为造字法,转注为用字法,转注非造字法、亦非用字法。由此可见,20世纪的学者试图调和以前学説的矛盾,逐渐走出传统的用字法和造字法説的藩篱,从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六书”功用上探讨,这也是此阶段研究的一大进步。三、20世纪的转注学説,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采用了众多新视角。如从古文字材料、音韵学理论等等多个角度研究。2.提出了众多转注新观点。如张汝舟的“重文説”等。这都丰富了转注的内涵。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研究求奇、不深入彻底、不系统,以今律古、人云亦云等五方面。目前我对材料的搜集以及对各家观点的评价尚不足,需进一步补足和研究。

王碧伦[6](2020)在《钱泰吉年谱》文中认为钱泰吉(1791—1863),字辅宜,号警石,又号深庐,浙江嘉兴甘泉乡人。青年时屡困场屋,援例为校官,选为海宁州学训导。官海宁近三十年,晚年辞官后乡人留讲安澜书院数年。尤好校勘,校《史记》、两《汉书》近三十年。精校者目为《曝书杂记》三卷百五十余条,自道所得,成一家之言。着有《甘泉乡人稿》二十四卷余稿二卷等。所纂《海昌备志》,人称佳志。学界对于钱泰吉生平经历和交游情况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钱泰吉之子钱应溥所编《钱泰吉年谱》为研究钱泰吉生平的重要史料,但空白之处尚多。本年谱在钱应溥所作《钱泰吉年谱》的基础之上,致力于钱泰吉一生经历的再现,对钱泰吉的仕宦经历、交游唱和、文学与学术活动加以梳理考证,为钱泰吉专人以及相关人物和资料的研究奠定基础。本谱为反映钱泰吉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将其人生分为四部分,再现钱泰吉早年辗转求学与屡困场屋(1791—1826)、为官海宁(1827—1844)、纂辑州志(1845—1852)以及晚年主讲书院与流亡江西(1853—1863),并将其交游经历贯穿其中。第一部分叙述钱泰吉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和科考经历;第二部分着重展现钱泰吉为官海宁的仕宦经历以及与海宁地区文人学者的交游;第三部分重点围绕钱泰吉主持编纂《海昌备志》的历程展开叙述;第四部分为钱泰吉晚年主讲安澜书院与太平天国背景下辗转流亡的过程。本谱以年份为纬,以人、事为经,试图在清代中晚期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和还原钱泰吉的真实人生。

翁建瑜[7](2020)在《百年沧桑中的城与人 ——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文中研究说明“城与人”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话题之一。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这一百年间,我们遭受了许多的曲折坎坷,也深刻地影响着城与人。这种影响使得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带来希望和创伤。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百年历史为跨度,呈现出百年沧桑中的城和人。《人面桃花》讲诉清末民初陆秀米等对革命的迷茫探索;《山河入梦》书写社会主义时期谭功达等人的社会主义实践;《春尽江南》叙述当下社会的精神建设。从江南乡村到转型中的乡镇到最后现代化的城市,陆秀米到谭端午,这些人的内心理想也在逐步变化。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将百年历史浓缩在三部小说之中,不仅仅是浓缩了城和人在历史中的境遇,也包含了作家对百年历史的感悟。格非从个人经验出发,回避重大事件,重新书写百年历史中“城市”的变化和人内心及精神世界的转变,呈现出他对百年历史、对当下社会的重新思考。本文拟从“江南三部曲”百年历史中不断转变的“城和人”为切入点,去重新挖掘“江南三部曲”中城和人的变迁过程,探索小说中城市转变的意义和几代人生活的真谛,探讨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世界的意义。本文主要分四章。第一章:从传统到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学书写变奏,试图从社会背景生活、当代文学和格非自身创作三个角度,以交待背景的前提下,聚焦到“江南三部曲”。第二章《人面桃花》:前现代乡村社会的图景与变革,论述在江南乡村中的故事生活和民国时期人对革命理想的追求。第三章《山河入梦》:革命年代的社会与人生,探讨五六十年代转型乡镇中的人们的理想建设。第四章《春尽江南》:现代化城市中的困境,阐释当下现代化城市中的人精神世界的空虚。格非以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以“江南三部曲”为载体,从城市更替到人物变迁体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新时期作品中对城与人书写新的思考。从传统的乡村到转型乡镇到现代化意义的城市,人物在时代的变迁中产生不同的精神世界。在三部曲中贯穿的是对人物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城与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外部的环境造就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变化,人的内心对未知世界的期待和向往引起了外部环境的巨变。格非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困境,从城市转变的书写和人物变化相互的关系传达着他对社会人类精神的关注,体现出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新思考。

段梦珂[8](2020)在《缪荃孙《秦淮广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缪荃孙(1844—1919),初字筱珊,号楚芗,后改字炎之,晚年又号艺风老人,是中国晚清民国初着名的藏书家、史学家、出版家、文献学家,尤以文献学上的成就引人瞩目。缪荃孙一生着述颇丰,编撰了大量书目、地方志、金石着作,对文献编撰的历史、理论与方法有较深入的研究,在缪荃孙众多着作中,《秦淮广纪》是缪荃孙基于缪氏独具特色的文献撰写主题即秦淮歌妓文化而辑撰的文献汇编,是汇聚秦淮文化材料内容丰富全面的一部文献汇编。它辑录明代洪武年间至清代宣统年间有关秦淮歌妓文化的史料,内容分三部分,其一“纪盛”,展示明清时期秦淮歌舞文化极度繁荣与衰败之景;其二“纪丽”,又分为八卷,采用纪传体撰写方式,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不同时代的秦淮歌妓人物约394个;其三“纪琐”,补录秦淮琐事旧闻史料。缪荃孙在幼年受清代传统考据学的影响,因而博学通达,治学严谨求实,中年至晚年又处于西学东渐时期,吸收了西方治学的科学性和多元开放性的特征,在搜集文献上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献编撰眼光。他注重保护和收集珍稀历史典籍的治学特征,是其在晚清民国之际成为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学者之一,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治学思想。《秦淮广记》一书的成书过程和体例内容,体现了其治学过程的艰辛与严谨,在辑录人物传记时旁征博引一百余种典籍中的史料,使人物形象更加全面立体,这些秦淮歌妓人物虽历来受到正统观念的批判,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所折射出的民族气节和自我意识觉醒,以及突破封建束缚的自由主义精神,也应该值得后人关注和尊敬。限于时代原因,缪氏对于每个人物的传记体式编撰仍有遗漏之处,因而对于这一部分的史料进行了整理和补录。《秦淮广纪》是缪氏在晚年在艰难境遇下依然勤于治学、坚韧求实的学术精神的写照,也对于研究明清社会史秦淮歌妓群体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冯璐瑶[9](2020)在《王熙诗文研究》文中认为明末清初政权更替,生于此际的王熙见证了明朝的衰亡以及清朝的定鼎。丰富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诸多好友的谈?切磋使他的文学创作不断成熟:南下避难期间,与复社名士宋琬、钱谦益、宋征舆等人雅集唱和;入仕之后,与徐乾学、冯溥、陈廷敬、张玉书等同僚交好。同时王熙官居翰林,作为帝王近侍亦进一步对自身文学创作进行自省,其文风诗风符合文治需求。本文结合其人生经历,对其诗文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特色及成因。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对本课题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理论意义、探索研究思路、确立研究方法。正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以王熙多次奉命为会试拟题,担任会试主考官、读卷官为立足点,研讨他对清初衡文标准“清真雅正”的具体理解与执行,探讨明末清初文风学风的变化,以及他在此过程中所起的催化作用。他自觉履行翰林词臣衡文督学的文学职能,根据帝王要求进行人才选拔,以“入理精纯”“行文雅正”的标准规范制义文风,推动清初文坛由萎靡凋敝的“变雅”之气向“温柔敦厚”的正统之风过渡。第二章以徐世昌对王熙诗歌“清丽芊绵,时有佳句”的评价入手。其诗歌清丽流畅,不事藻缛,具有明显宗唐倾向,这不仅受到其父王崇简“中和淡雅”“唐音不绝”的创作倾向的影响,与他亦师亦友的宋琬的诗学主张也对其诗风形塑具有引导作用,同时康熙推尊唐音,树立正统的文学审美亦促进了王熙诗学风貌的进一步定型。第三章以碑志文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张玉书的“典雅绝伦,不失欧阳虞揭之榘矱”的评价,分析他提出此评价的依据,探讨王熙碑志文对“欧阳、虞、揭”的追步。结语部分总结本文论述的三个问题,力求客观评价王熙在明末清初文坛所发挥的作用。

栾鑫[10](2020)在《潘曾沂《小浮山人年谱》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浮山人年谱》一卷,按年编次,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道光二年的三十二年为谱主潘曾沂自订,道光三年至咸丰二年为其子潘仪凤续订。年谱记言兼记事,展现了清中期吴中诗人、慈善家潘曾沂的一生。潘曾沂(1792-1852),字功甫,江苏吴县人,“吴中七子”之一,早有诗名,江南艺文家族贵潘群星璀璨时期代表人物,早年家族师长精心培养,青年居官京师,中年回苏闭门。潘曾沂的诗风格几经变化,其诗风由活泼飞动转向禅意的关键时期,曾请人题跋“临顿新居图”,从跋文既可见其交往范围之广亦能窥得其诗风转变机缘。潘曾沂早年诗学晚唐,诗风华美,中年辞官归乡,三次出游,途中写作大量山水诗,因其是诗人亦是享有盛名的慈善家,诗中饱含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显示出积极的生命观。这一时期,诗作风格近“诚斋体”,藴含理趣和思辩性,语言自由透脱。因他躬耕劳作亲近农桑,也具平民化特色。对比青年所作,中年诗风由“唐”入“宋”。分析潘曾沂诗风由唐转宋原因,“五应礼部试不第”的才名之劫引发潘曾沂自我反思,他尝试创作学人之诗;在京加入宣南诗社,诗友崇宋影响了他,使他诗风稳定;至交至亲相继过世对他内心造成重创,后耽味禅悦,精研佛理,诗中蕴含理趣。以上三个主因促使他诗风彻底转换成宋风。论文分上下两编,上编对谱主潘曾沂进行研究,介绍其家世、生平、着述、交游、诗歌特点,下编为《小浮山人年谱》补与注,先补后注,对原谱进行补充与注解,爬梳潘氏着作及相关文献,求详求实还原潘曾沂的人生轨迹。

二、我的老师吴辛园先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的老师吴辛园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2)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王弘撰相关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三、创新之处
上编:王弘撰生平、交游考
    第一章 《王山史年谱》补正
        凡例
        第一节 王弘撰家族世系
        第二节 《王山史年谱》补正
    第二章 王弘撰交游考
        第一节 居乡:与关中名士名宦的交游
        一、关中名士
        二、治陕名宦
        第二节 北行:与京晋冀豫名士的交游与论学
        一、北行途中论学取友
        二、与在京名士交游论学
        第三节 南游:与江南名人雅士的交游
        一、江南遗民士人
        二、其他江南名士
        第四节 与入关文人士大夫的交游
        第五节 “关中声气之领袖”——王弘撰交游的影响
下编:王弘撰着述考
    第三章 王弘撰经部着述考
        第一节 《周易图说述》版本考略
        第二节 《周易筮述》版本考述
        第三节 王弘撰在清代关中易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王弘撰子部着述考
        第一节 《砥斋题跋》版本考述
        第二节 《山志》成书及版本源流考
        第三节 《正学隅见述》版本源流考
        第四节 其他子部着述
    第五章 王弘撰集部着述考
        第一节 《砥斋集》成书过程及版本源流考
        第二节 清抄本《待庵稿》考述
        第三节 三种日札版本考
        第四节 《砥斋文录》述略
        第五节 其他集部着述
余论王弘撰的诗歌创作——以清抄本《待庵稿》为中心
    第一节 《待庵稿》的内容
    第二节 王弘撰诗歌的创作特色及艺术成就
    第三节 王弘撰诗歌创作的诗歌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弘撰诗文辑佚
附录二 友朋赠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5)20世纪转注学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对专人专着中转注学説的研究
        二、对转注学术史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转注学説相关文献概览
    第一节 着作类
        一、涉及转注研究的着作
        二、专门研究转注的着作
    第二节 论文类
    第三节 目录汇编类
第二章 20世纪转注学説分类述评
    第一节 形体构造类
        一、部首统领説
        二、改字説
        三、合体部首説
        四、重文説
        五、形体变转説
        小结
    第二节 意义关系类
        一、意同説
        二、同部同义説
        三、引申説
        小结
    第三节 音义关系类
        小结
    第四节 形音义关系类
        一、形音义综合説
        二、加注形符声符説
        小结
    第五节 其他类
第三章 转注与“六书”性质研究
    第一节 “六书”性质
        一、从“造字之本”到“四体二用”
        二、20世纪以来“六书”体用之争
        三、20世纪以来对“六书”性质的新认识
    第二节 转注性质研究
        一、转注为造字法
        二、转注为用字法
        三、转注非造字法,亦非用字法
第四章 对20世纪转注学説研究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20世纪转注研究取得的成就
        一、扩大了转注研究新视角
        二、提出了转注学説新观点
    第二节 20世纪转注研究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钱泰吉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二
    三
    四
凡例
谱前
    一、传略
    二、家传
    三、世系表
正谱
    卷一 乾隆五十六年至道光六年
    卷二 道光七年至道光二十四年
    卷三 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二年
    卷四 咸丰三年至同治二年
谱余
附录
    一、述赞
    二、海宁州训导钱君墓表
    三、清史稿·文苑传三·钱泰吉传
    四、清史列传·文苑传四·钱泰吉传
    五、甘泉乡人稿序
    六、藏书纪事诗·钱泰吉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百年沧桑中的城与人 ——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论题的来源和意义
    二 研究综述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二)创新之处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从传统到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学书写变奏
    一 晚清到新世纪的城乡生活变迁史
    二 当代小说中城与人的现代化书写
    三 格非小说创作新变中的城乡文明转换主题
第二章 《人面桃花》:前现代乡村社会的图景与变革
    一 江南小镇的传统生活与启蒙叙事
    二 启蒙—革命叙事中的冲动与迷失
    三 “人面”、“桃花”中的历史回眸
第三章 《山河入梦》:革命年代的社会与人生
    一 转型乡镇中的社会革命与个人追求
    二 激荡年代的个人生活与爱情
    三 “山河”如何化“梦”?:改造冲动与乌托邦理想
第四章 《春尽江南》:现代化城市中的困境
    一 城市化与鹤浦人的精神困境
    二 现实生活的清醒与无奈
    三 “春尽江南”中的社会人生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缪荃孙《秦淮广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 学术史研究回顾
    (三) 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缪荃孙与《秦淮广纪》
    (一) 缪荃孙家世生平与着述
    (二) 《秦淮广纪》成书背景
二、《秦淮广纪》的成书过程与体例
    (一) 成书过程
    (二) 编撰体例
    (三) 内容举要
三、《秦淮广纪》中的明清秦淮歌妓群体
    (一) 概念界定
    (二) 明清秦淮歌妓群体的产生与来源
    (三) 《秦淮广纪》中的明清秦淮歌妓群体形象
四、《秦淮广纪》的学术价值
    (一) 从缪荃孙学术史研究角度看
    (二) 从中国歌妓史研究角度看
五、《秦淮广纪》一书的史料考证补录
    (一) 《秦淮广纪》中未标出处的史料来源考证
    (二) 《秦淮广纪》缺漏史料补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王熙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王熙与清初学风文风
    第一节 王熙对“清真雅正”衡文标准的阐发
        一、理宗先圣入理精纯
        二、行文古雅文体清淳
    第二节 王熙对清初文风学风影响
        一、对清初文风嬗变的催化
        二、《严官学教习疏》与清初八旗官学教育
第二章 “才调高华”:王熙诗学观与诗风
    第一节 主性情
        一、“主性情”的内涵
        二、主性情诗学观的渊源
    第二节 宗唐诗
        一、“供奉遗法”
        二、宗唐倾向的成因
    第三节 “清丽芊绵”的诗风
        一、“清丽”与“芊绵”
        二、“清丽芊绵”与馆阁诗风
第三章 “典雅绝伦”:王熙碑志文创作
    第一节 碑志文的文体特征
        一、“立言有体”:韵散结合的体式
        二、“纪事有法”:章法井然的叙事
    第二节 碑志文中的史家笔法
        一、褒善贬恶的价值取向
        二、个性鲜明的传主形象
    第三节 王熙碑志文创作对“欧阳虞揭”的接受
        一、叙议结合的纪事手法
        二、简而有法的行文风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潘曾沂《小浮山人年谱》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上编:潘曾沂研究
    第一章 潘曾沂的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家世
        一、先世
        二、家族世系
        第二节 生平
        一、经历
        二、着述纂辑情况
    第二章 潘曾沂的交游网络——以“临顿新居图”题跋为中心
        第一节 “临顿新居图”的绘制缘由与题跋情况
        一、绘图缘由
        二、题跋内容选录
        第二节 “临顿新居图”题跋所见潘曾沂交游网络
        一、师长前辈
        二、宣南诗友
        三、同乡世交
        四、同官同道
        五、吴地僧人
        第三节 “临顿新居图”的社会文化内涵
    第三章 潘曾沂山水诗的特征及诗风转变
        第一节 潘曾沂山水诗的创作实践
        一、潘曾沂山水诗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观
        二、潘曾沂山水诗的艺术特徵
        第二节 潘曾沂诗风由唐入宋原因探析
        一、科场受挫
        二、宣南诗社诗友影响
        三、亲友离世
下编:《小浮山人年谱》
    一、凡例
    二、谱前
    三、正谱·潘曾沂自订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 一嵗(1792 年)
        五十八年癸丑 二嵗(1793 年)
        五十九年甲寅 三嵗(1794 年)
        六十年乙卯 四嵗(1795 年)
        嘉庆元年丙辰 五岁(1796 年)
        二年丁巳 六岁(1797 年)
        三年戊午 七岁(1798 年)
        四年己未 八岁(1799 年)
        五年庚申 九岁(1800 年)
        六年辛酉 十岁(1801 年)
        七年壬戌 十一岁(1802 年)
        八年癸亥 十二岁(1803 年)
        九年甲子 十三岁(1804 年)
        十年乙丑 十四岁(1805 年)
        十一年丙寅 十五岁(1806 年)
        十二年丁卯 十六岁(1807 年)
        十三年戊辰 十七岁(1808 年)
        十四年己巳 十八岁(1809 年)
        十五年庚午 十九岁(1810 年)
        十六年辛未 二十岁(1811 年)
        十七年壬申 二十一岁(1812 年)
        十八年癸酉 二十二岁(1813 年)
        十九年甲戌 二十三岁(1814 年)
        二十年乙亥 二十四岁(1815 年)
        二十一年丙子 二十五岁(1816 年)
        二十二年丁丑 二十六岁(1817 年)
        二十三年戊寅 二十七岁(1818 年)
        二十四年己卯 二十八岁(1819 年)
        二十五年庚辰 二十九岁(1820 年)
        道光元年辛巳 三十岁(1821 年)
        二年壬午年 三十一岁(1822 年)
        三年癸未 三十二岁(1823 年)
    四、正谱·潘仪凤续订
        四年甲申 三十三嵗(1824 年)
        五年乙酉 三十四嵗(1825 年)
        六年丙戌 三十五嵗(1826 年)
        七年丁亥 三十六嵗(1827 年)
        八年戊子 三十七嵗(1828 年)
        九年己丑 三十八嵗(1829 年)
        十年庚寅 三十九嵗(1830 年)
        十一年辛卯 四十嵗(1831 年)
        十二年壬辰 四十一嵗(1832 年)
        十三年癸巳 四十二嵗(1833 年)
        十四年甲午 四十三嵗(1834 年)
        十五年乙未 四十四嵗(1835 年)
        十六年丙申 四十五嵗(1836 年)
        十七年丁酉 四十六嵗(1837 年)
        十八年戊戌 四十七嵗(1838 年)
        十九年己亥 四十八嵗(1839 年)
        二十年庚子 四十九嵗(1840 年)
        二十一年辛丑 五十嵗(1841 年)
        二十二年壬寅 五十一嵗(1842 年)
        二十三年癸卯 五十二嵗(1843 年)
        二十四年甲辰 五十三嵗(1844 年)
        二十五年乙巳 五十四嵗(1845 年)
        二十六年丙午 五十五嵗(1846 年)
        二十七年丁未 五十六嵗(1847 年)
        二十八年戊申 五十七嵗(1848 年)
        二十九年己酉 五十八嵗(1849 年)
        三十年庚戌 五十九嵗(1850 年)
        咸丰元年辛亥 六十嵗(1851 年)
        二年壬子 六十一嵗(1852 年)
参考文献
附录 上图藏潘功甫友朋手札
後记

四、我的老师吴辛园先生(论文参考文献)

  • [1]王鸣盛诗歌研究[D]. 沈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D]. 杨瑞. 西北大学, 2021(12)
  • [3]沈廷芳及其诗歌研究[D]. 王静沉. 安徽大学, 2021
  • [4]方濬师及其诗歌研究[D]. 秦榕. 安徽大学, 2021
  • [5]20世纪转注学説研究[D]. 刘影.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6]钱泰吉年谱[D]. 王碧伦. 南开大学, 2020(04)
  • [7]百年沧桑中的城与人 ——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D]. 翁建瑜.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缪荃孙《秦淮广纪》研究[D]. 段梦珂.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王熙诗文研究[D]. 冯璐瑶.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10]潘曾沂《小浮山人年谱》整理与研究[D]. 栾鑫.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我的老师吴新元老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