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教学改进——兼论“推导”能力的培养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教学改进——兼论“推导”能力的培养

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教学改进——兼谈“推导”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姜占坤,彭翠娜,高道伟,于洁玫[1](2021)在《OBE理念在化工热力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为了改善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变。因此将成果导向教育(OBE)教育理念模型引入化工热力学课程中,探索一种有效的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明确课程定位和设计,多种教学形式和课程评价,注重与其他课程的交叉,通过配套实验和流程模拟软件辅助教学等方法,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热情。

陈斌,夏桂钱[2](2021)在《怡情·启思·臻美:转识成智的求索之道》文中研究指明在知识学习中生长智慧,是转识成智教育的价值追寻.物理教学中,当教师充分挖掘知识旨趣中的"情"、升华知识形式中的"思"、彰显知识内容中的"美",有效建构教学时空组织教学时,学生的学习便能在怡情悦性、启思益智、求真臻美中走向自由王国.由此,不断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探究力、腾飞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实现立德树人、转识成智的目标追求.

潘泽衡[3](2021)在《基于STEM理念的水火箭制作实验改进与教学实施》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基于STEM理念,在传统水火箭制作的基础上,结合AI仪器进行实验改进,目的是通过数据能够计算出射程的预估值。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完成项目的研究,并逐步提升学生的STEM学科核心素养及综合实践应用能力。

石锋,韩秀君,张灵翠,徐越,张川江[4](2021)在《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体物理学研究多体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涉及面极其广泛,也是包括材料科学等在内的多个技术学科的基础。本文论述了固体物理学的发展简史,包括初期发展史、对热性质研究、魏德曼–弗兰兹定律、晶体微观几何结构的研究历程、自由电子气体模型、固体能带论、对固体磁性的研究、信息时代、中国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固体物理学教材等多个部分,简述了固体物理学发展中的大事件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学家及其贡献。

张海波,张恒运[5](2021)在《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热力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热力学基础》是汽车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本文采用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指标——目标达成度,对《热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初步探讨目标达成度对《热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影响,以便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评价基本指标——目标达成度提出合理的建议。

范晓鹏[6](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居露,张天一,武清锋,尹志珺,张卫东,翁雨燕[7](2021)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深度学习——以“漏斗与球”为例》文中指出本文对初中演示实验之一"漏斗与球"进行了深度研究和分析.借助Comsol仿真模拟,实现小球在漏斗中悬浮过程的流场分布可视化,找到主要变量,简化模型,为学生利用伯努利原理量化"乒乓球被拾起"的实验现象提供可能.通过无粘性流体的模型,详细分析了乒乓球不同位置处风速与受力的关系;并巧妙设计实验,利用电子天平,实现了气流对乒乓球托力的完整测量,获得了理论与实验的一致性分析.

阳庆元,车羿臻,刘志平,陈晓春[8](2021)在《化工热力学基本关系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文中提出热力学基本关系式是建立状态函数与热力学偏导数之间联系的重要方程,而化工热力学课程中的热力学偏导数是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文章根据问卷调研结果分析了化工专业本科生在热力学偏导数推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种相对简单、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推导方法。教学实践表明,新的推导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热力学关系式的掌握程度,而且展现了化工热力学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包琴[9](2021)在《高中物理与化学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周连春[10](2021)在《高瓦斯矿井超长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教学改进——兼谈“推导”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教学改进——兼谈“推导”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OBE理念在化工热力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化工热力学》的特点
2《化工热力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3 OBE模式实施方案和方法
    3.1 明确课程定位和设计
    3.2 多种教学形式和课程评价
    3.3 注重于其他课程的交叉
    3.4 通过配套化工专业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3.5 流程模拟软件辅助教学
4 结语

(2)怡情·启思·臻美:转识成智的求索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旨趣,怡情悦性
    (一)感受发现之乐,顿生热爱之心
    (二)体悟探究曲折,培育科学精神
    (三)回望光辉历程,升腾强国豪情
二、知识形式,启思益智
    (一)思维方式,智慧闪光
    (二)检验方式,实验唯上
    (三)表达方式,简洁优美
三、知识内容,求真臻美
    (一)对称美,赏心悦目
    (二)和谐美,妙趣横生
    (三)统一美,美与共

(4)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I.固体物理学概述
II.固体物理学萌芽阶段
III.晶体微观几何结构的研究历程
IV.固体的热性质研究
V.魏德曼–弗兰兹定律
VI.固体的X射线衍射研究
VII.自由电子气体模型
VIII.固体能带论
IX.晶格动力学理论
X.对固体磁性的研究经典时代
XI.对固体磁性的研究量子时代
XII.对固体磁性的研究实用化阶段
XIII.信息时代半导体技术
XIV.信息时代超导技术
XV.中国固体物理学的发展
XVI.固体物理学教材

(5)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热力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对照表
3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热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4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简介
5 统计结果分析
6 结语

(6)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释义
        1.4.1 都市圈
        1.4.2 一体化
        1.4.3 高质量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1.6.2 研究特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2.4.1 人本化
        2.4.2 绿色化
        2.4.3 创新化
        2.4.4 网络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产业协同创新
        3.3.2 市场开放统一
        3.3.3 生态绿色共保
        3.3.4 城乡协调融合
        3.3.5 文化包容认同
        3.3.6 交通互联互通
        3.3.7 服务共建共享
        3.3.8 科技智慧引领
        3.3.9 治理现代高效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4.1.1 识别原则
        4.1.2 识别思路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4.2.1 基本特征判别
        4.2.2 基本范围选取
        4.2.3 中心城市界定
        4.2.4 识别方法选取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5.1 核心圈层识别
        4.5.2 扩展圈层识别
        4.5.3 辐射圈层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5.1 时空演化特征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5.2 区域现状解析
        5.2.1 自然地理
        5.2.2 经济社会
        5.2.3 城镇体系
        5.2.4 服务设施
        5.2.5 体制机制
    5.3 比较格局审视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5.4 核心问题研判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6.1.1 总体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来源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7.1 影响因子研判
        7.1.1 自然环境因子
        7.1.2 经济社会因子
        7.1.3 交通设施因子
        7.1.4 历史文化因子
        7.1.5 政策制度因子
        7.1.6 信息技术因子
    7.2 动力机制解析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7.3 既有模式梳理
        7.3.1 一般模式
        7.3.2 复合模式
        7.3.3 模式特征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7.4.1 模式建构思路
        7.4.2 空间模型建构
        7.4.3 适宜模式推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8.1.1 战略价值研判
        8.1.2 目标方向引导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8.2.1 城镇体系完善
        8.2.2 空间结构优化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9.1.1 规划思维转变
        9.1.2 规划目标转向
        9.1.3 规划基本原则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10.2 创新点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10.3 不足与展望
        10.3.1 不足之处
        10.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深度学习——以“漏斗与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情境分析与模拟初探
    1.1 情境分析
    1.2 模拟初探
2 模型建构与理论推导
    2.1 小球悬浮状态下的物理模型
    2.2 量纲分析
    2.3 理论推导
3 实验探究
    3.1 小球受力与漏斗口风速之间的关系
    3.2 小球位置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3.3 小结
4 总结思考

(8)化工热力学基本关系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情况调研
    (一)教学现状简述
    (二)学生学习情况调研及结果分析
    (三)调查情况总结
二、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方法改革
    (一)改进推导方法,体现教学改革的系统性与针对性
    (二)梳理推导策略,体现教学改革思路的逻辑性
        1.不含能量函数
        2.含1个能量函数
        3.含2个能量函数
        4.含3个能量函数
    (三)理论结合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四、结束语

四、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教学改进——兼谈“推导”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OBE理念在化工热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 姜占坤,彭翠娜,高道伟,于洁玫. 山东化工, 2021(23)
  • [2]怡情·启思·臻美:转识成智的求索之道[J]. 陈斌,夏桂钱.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21(11)
  • [3]基于STEM理念的水火箭制作实验改进与教学实施[J]. 潘泽衡. 教育信息技术, 2021(09)
  • [4]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J]. 石锋,韩秀君,张灵翠,徐越,张川江. 物理学进展, 2021(04)
  • [5]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热力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J]. 张海波,张恒运. 科技风, 2021(22)
  • [6]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深度学习——以“漏斗与球”为例[J]. 居露,张天一,武清锋,尹志珺,张卫东,翁雨燕. 物理教师, 2021(07)
  • [8]化工热力学基本关系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 阳庆元,车羿臻,刘志平,陈晓春. 化工高等教育, 2021(03)
  • [9]高中物理与化学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设计研究[D]. 包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10]高瓦斯矿井超长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理论及应用研究[D]. 周连春.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标签:;  ;  ;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教学改进——兼论“推导”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