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涂有 PEI 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

使用涂有 PEI 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

一、Use of PEI-coated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as Gene Vectors(论文文献综述)

唐越[1](2021)在《超顺磁性壳聚糖载IGFBP5纳米粒靶向治疗骨肉瘤肺转移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制备了超顺磁性壳聚糖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GFBP5)纳米粒(SPCIONPs/pIGFBP5),以研究其作为基因载体的有效性及其生物安全性,用磁场辅助作用下的磁转染系统对骨肉瘤的肺转移进行靶向治疗。方法: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超导量子干涉仪和原子力显微镜对SPCIONPs进行表征;使用CCK8、体内心肝脾肺肾HE染色、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其体内外生物安全性;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体外转染效果;克隆集落形成检测SPCIONPs/IGFBP5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SPCIONPs/IGFBP5对细胞迁移的作用,transwell实验来检测SPCIONPs/pIGFBP5对细胞侵袭的作用;体内实验组织普鲁士蓝,及肺组织的HE染色检测雾化吸入SPCIONPs/pIGFBP5并在外加磁场辅助下靶向于骨肉瘤的肺转移。结果:FTIR与AFM结果示羧基化的超顺磁性氧化铁与壳聚糖以酰胺键的形式接枝成功,制备的SPCIONPs平均粒径约为22 nm,Zeta电位为11.3 m V,凝胶电泳结果示SPCIONPs能与质粒紧密结合并保护其免受DNA酶降解;CCK8、体内心肝脾肺肾HE染色、血常规、CRP和肝肾功结果均显示体内外不会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体外转染结果显示SPCIONPs/pIGFBP5组比壳聚糖负载IGFBP5(CS/pIGFBP5)组有更多的红色荧光表达。体外恶性生物学结果示SPCIONPs/pIGFBP5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侵袭。在体外磁场辅助下,组织切片的普鲁士蓝染色示,在肺内有大量的蓝色颗粒沉积,体内肺组织的HE染色示SPCIONPs/pIGFBP5组肺转移灶的个数少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所制备的SPCIONPs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可以有效地将pIGFBP5转移到143B细胞中抑制骨肉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在外加磁场辅助作用下在体内可以靶向治疗骨肉瘤肺转移。

蒲宇[2](2021)在《胰腺癌多功能影像分子探针构建及性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通过化学合成方式构建具有磁共振成像和胰腺癌基因沉默作用的多功能影像分子探针的合成条件,并在体内外评价该分子探针的生物特性、显影条件和治疗效果。方法:1.PEI/SPION基因载体的构建。通过有机高温热分解法制备尺寸均一可控的有机相SPION晶体,通过动态光散射法(DLS)检测了其粒径大小和分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晶体的分布与晶面间距。用N,N’-羰基二咪唑(CDI)对胆固醇(Chol)分子中的羟基进行活化制备中间体,并进一步与支链聚醚酰亚胺(PEI,2 k Da)上的氨基反应,获得部分疏水分子接枝的双亲性PEI分子(PEI-g-Chol)。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该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接枝率,通过CCK-8实验检测其细胞毒性。应用该双亲性分子PEI-g-Chol在水溶液中包裹有机相SPION制备PEI/SPION纳米复合物,复合siRNA后检测其纳米粒度和电位,通过临床1.5T MRI测试其体外弛豫效率和对比增强效果。2.PEI/SPION/siRNA多功能影像分子探针体外验证。通过人黏蛋白4(MUC4)m RNA序列设计出沉默效果最好的siRNA序列。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检测PEI/SPION与siRNA的复合效率。采用肝素释放实验,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EI/SPION/siRNA纳米分子探针在肝素钠的作用下siRNA的释放情况以及是否有结构变化。通过血清稳定性实验,检测PEI/SPION/siRNA纳米分子探针在血清中的稳定性。在体外通过PEI/SPION/siRNA纳米分子探针标记胰腺癌细胞株,再进行普鲁士蓝染色,检测胰腺癌细胞对纳米分子探针的吞噬效率并确定安全有效的细胞吞噬浓度。同时分别用脂质体和PEI/SPION做为载体,装载相同浓度的siRNA并转染胰腺癌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胰腺癌细胞MUC4-m RNA和MUC4蛋白的表达量,观测应用不同载体对胰腺癌细胞的沉默效率。3.PEI/SPION/siRNA多功能影像分子探针体内验证。采用胰腺癌细胞株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通过瘤体原位注射PEI/SPION/siRNA纳米分子探针,观测肿瘤生长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裸鼠肿瘤组织中MUC4蛋白的表达情况,评价PEI/SPION/siRNA纳米分子探针在胰腺癌动物模型体内的基因沉默效果。结果:1.动态光散射法(DLS)显示PEI/SPION纳米基因载体在水溶液中的粒度为61.7±18.5 nm,Zeta电位为46.7±0.8 m V。1H-NMR显示以PEI和胆固醇特征氢1H-NMR积分含量计算PEI-g-Chol中胆固醇接枝率为5%。磁共振成像显示PEI/SPION纳米基因载体具有较高的T2弛豫效率(423 Fe m M-1s-1)。CCK-8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Fe浓度为0,1.5,3,6μg/m L时,PEI/SPION纳米基因载体对细胞无毒性,Fe浓度为12μg/m L时,具有细胞毒性。2.PEI/SPION/siRNA多功能影像分子探针体外实验表明,通过MUC4 m RNA序列设计的siRNA序列为5’-GAACAACUUCAGUCCAACUTT-3’,将PEI/SPION与siRNA以氮磷比(N/P)为25的条件进行复合,PEI/SPION基因载体能够有效的复合siRNA。通过1%凝胶电泳证实肝素钠与siRNA质量比在(10,20,40)的情况下均能完全释放PEI/SPIO/siRNA复合物中的siRNA,并且释放的siRNA与自由siRNA的电泳位置相同,证明siRNA原有结构没有发生变化。PEI/SPION/siRNA血清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PEI/SPION/siRNA复合物与50%血清孵育48小时后siRNA条带明显,PEI/SPION基因载体可以很好的保护siRNA免受核酸酶降解。PEI/SPION/siRNA复合物细胞吞噬实验表明,复合物能够被细胞吞噬且6 ug/m L的Fe浓度为安全有效的细胞吞噬浓度。PEI/SPION/siRNA复合物对胰腺癌细胞株MUC4基因沉默实验表明,装载同等浓度的siRNA转染胰腺癌细胞,对比Lipofectamine 2000脂质载体,PEI/SPIO载体对MUC4基因有更好的沉默效应,能够减少胰腺癌细胞MUC4蛋白的表达。3.PEI/SPION/siRNA多功能影像分子探针体内实验表明,在裸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原位注射该分子探针,能够抑制胰腺癌瘤体的生长和降低瘤体中MUC4蛋白的表达。结论:1.对PEI/SPION载体进行表征证实,该载体为带正电荷的纳米团簇结构,能够自动复合和释放siRNA,具有较高的磁共振T2弛豫效率和增强效果。2.PEI/SPION/siRNA分子探针体外实验证实,该分子探针具有较高的血清稳定性,能够通过细胞吞噬作用进入细胞,转染人胰腺癌细胞后对MUC4基因产生良好的沉默效应。3.PEI/SPION/siRNA分子探针体内实验证实,该分子探针能够抑制胰腺癌动物模型瘤体生长和降低瘤体中MUC4的表达。4.PEI/SPION载体有望成为磁共振对比剂或医学影像可视化基因载体,PEI/SPION/siRNA多功能影像分子探针为诊断和治疗胰腺癌提供了新方法。

闫列梅[3](2020)在《特殊形貌多糖/无机复合纳米颗粒在肿瘤和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肿瘤和细菌感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制备安全高效的材料用于肿瘤和细菌感染治疗十分必要。有机/无机复合纳米颗粒由于其良好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以及多功能性在生物应用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天然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易修饰以及便宜易得等优点成为生物医用材料的优良选择。特殊形貌的纳米颗粒已经被证明与肿瘤细胞或者细菌有更强的相互作用,可提高其在肿瘤细胞中的内吞以及在细菌上的粘附等来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利用水溶性良好的天然多糖葡聚糖分别与多功能的四氧化三铁、硒化铋纳米颗粒复合,制备具有特殊形貌的多功能多糖/无机复合纳米颗粒分别用于肿瘤和抗感染治疗。一维形貌的纳米颗粒在肿瘤细胞中具有更好的内吞,同时磁性的一维纳米颗粒在旋转磁场下产生的剪切力可以对细胞产生杀伤,因此我们在磁场诱导下制备了一维形貌的氨基化葡聚糖包裹四氧化三铁(Fe3O4@Dex)纳米颗粒,随后用戊二醛交联形成酸响应的希夫碱键固定一维形貌。通过主客体自组装修饰上阳离子聚合物CD-PGEA作为高效低毒的非病毒基因载体。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球形,一维Fe3O4@Dex-PGEA具有更高的基因转染效率和更高的细胞内吞效率,施加静态磁场可以进一步增强转染效率和内吞。并且体内外实验表明一维Fe3O4@Dex-PGEA在施加近红外光照、旋转磁场后具有良好的MRI引导的光热/基因/磁力三联合治疗效果。同时在酸环境下希夫碱键发生断裂实现一维结构降解,进一步提高了材料在体内应用的安全性。具有光热性能的Janus结构复合纳米颗粒在近红外光下产生自驱动会提高其光热性能。我们利用非溶剂辅助静电作用的方法制备出了 Janus结构的葡聚糖包硒化铋(Bi2Se3@Dex)复合纳米颗粒。其中葡聚糖可以靶向细菌生物膜加快渗透,同时材料和细菌静电结合后可以增强细菌在生物膜中的流动性实现了对生物膜的消散。Bi2Se3是一种光热稳定性和光热转换效率良好的光热材料。此外,具有还原性的Bi2Se3还具有减轻感染部位炎症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Bi2Se3@Dex相对于Bi2Se3@CS具有更快更好的生物膜渗透性,Bi2Se3@Dex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良好的结合。由于Janus结构带来的光热性能提升和葡聚糖的靶向和消散作用,Bi2Se3@Dex相对于Bi2Se3@CS和Bi2Se3具有更好的光热溶液抗菌、光热抗生物膜以及生物膜消散性能。该工作表明所构建的Janus结构Bi2Se3@Dex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应用前景。

钱海洋[4](2020)在《基于MR监控下SPION驱动miR-326抑制子宫内膜癌干细胞体内成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作为基因载体负载miR-326抑制子宫内膜癌干细胞在小鼠体内生长及利用磁共振体内检测肿瘤大小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径仪检测了 SPION的理化性质。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了 miR-326的潜在调控靶基因及其特异性结合位点序列。使用Luciferase report asssay技术检测了miR-326与靶基因3’非编码区域(3’UTR)的结合情况。将miR-326表达载体和其突变序列载体(miR-mut)体外加载到SPION上,并转染人Ⅱ型子宫内膜癌肿瘤干细胞(HuECSCs)。将两组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皮下。在第10周左右,对荷瘤鼠麻醉后,行MRI多序列扫描,并记录检查结果。检测完,断颈处死裸鼠,分离荷瘤鼠体内的肿瘤组织,并检测肿瘤组织的重量和体积大小。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肿瘤组织内,超顺磁性氧化铁体纳米颗粒在细胞内聚集和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情况。利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病理学检测手段评估肿瘤特征及肿瘤细胞的活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各组肿瘤细胞内,GPR91/STAT3/VEGF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测试分析,SPION内核的大小位于2nm到20nm之间。当SPION表面经过聚乙烯亚胺(PEI)修饰后,可以与表达miR-326的质粒高效结合,形成“核酸-纳米颗粒”复合物。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可知,成熟的miR-326与琥珀盐酸受体1(SUCNR1/GPR91)的特定位点(+121bp~+127bp)上的7个碱基可以完全互补配对,提示GPR91有可能是miR-326的靶点之一。Luciferase report assay分析可知,野生型成熟的miR-326可以通过靶向结合野生型GPR91基因3’UTR的特定位点,抑制荧光素酶蛋白的表达量,说明SUCNR1/GPR91是miR-326的潜在靶点之一。裸鼠MRI扫描结果提示,可以清晰的追踪到裸鼠体内的肿瘤组织影像,且miR-326@SPION-HuECSCs 所形成的肿瘤组织显着小于 miR-Mut@SPION-HuECSCs所形成的肿瘤。肿瘤组织切片H&E染色病理学检测结果提示,两组细胞所形成的肿瘤都符合人类Ⅱ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miR-326@SPION-HuECSCs所形成的肿瘤内,Ki67蛋白的阳性率显着低于miR-Mut@SPION-HuECSCs所形成的肿瘤。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显示,两组细胞所形成的肿瘤组织内,都存在圆形颗粒物质聚集的高密度电子云,而大多数的高密度颗粒物均存在于细胞的吞噬小泡中,提示该细胞内存在金属纳米颗粒。qPCR和Western blot都证实,过表达miR-326可以显着的降低HuECSCs内GPR91/STAT3/VEGF通路的表达,同时,也降低了该通路上关键分子的活性(磷酸化修饰水平)。结论:SPION是一个高效的核酸纳米载体,其可以通过负载miR-326,抑制GPR91/STAT3/VEGF信号通路的活化,显着削弱子宫内膜癌干细胞体内活性。同时,利用MRI可以实现其体内的示踪和肿瘤状态评估。

党景卿[5](2020)在《非球形α-Fe2O3荧光纳米粒子基因载体的设计、制备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些年基因治疗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选择合适的载体将治疗基因安全高效地递送至肿瘤部位并实现表达是基因治疗成功的关键。其中由阳离子聚合物和无机纳米材料组成的无机/有机复合纳米颗粒结构稳定、容易制备修饰且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使得它作为载体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以生物相容性的无机α-Fe2O3纳米粒子为模型体系,通过水热法结合溶胶-凝胶法,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的四苯撑乙烯硅氧烷衍生物(AIEgen-Si(OCH3)3)引入到纳米粒子表面新形成的Si O2薄层中,合成了两种非球形(即椭球形和纺锤形)荧光α-Fe2O3纳米粒子。然后,用聚乙烯亚胺(PEI)和三乙胺对其进行修饰得到了四种基因载体,并进行了性质表征,主要内容如下:1、椭球形荧光α-Fe2O3纳米粒子基因载体的制备与性质研究。采用水热法,通过调节水溶液p H值制备出了椭球形α-Fe2O3纳米粒子(HNP);将纳米粒子与正硅酸乙酯(TEOS)和四苯撑乙烯硅氧烷衍生物(AIEgen-Si(OCH3)3)两种硅烷化试剂混合,进行溶胶-凝胶反应,制备出有发光特性的复合荧光α-Fe2O3纳米粒子(FHNP);随后将PEI和三乙胺与荧光纳米粒子表面的碘丙基基团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得到了两种椭球形荧光α-Fe2O3纳米粒子基因载体(FHNP-PEI和FHNP-NEt3)。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TG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动态光散射(DLS)、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等多种检测手段表征了其性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荧光α-Fe2O3纳米粒子基因载体呈现出均一的椭球形,形貌规整,平均粒径分别为232nm和223.1 nm,Zeta电位分别为+33.9 m V和+6.13 m V。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证明了纳米粒子基因载体对小牛胸腺DNA有着很好的结合能力。细胞毒性实验证明两种纳米粒子基因载体对Hela细胞有着较低的毒性,生物相容性较好,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纳米基因载体。2、纺锤形荧光α-Fe2O3纳米粒子基因载体的制备与性质研究。同样的,我们也制备了两种纺锤形荧光α-Fe2O3纳米粒子基因载体(FSNP-PEI和FSNP-NEt3)。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荧光α-Fe2O3纳米粒子基因载体呈现出均一的纺锤形,形貌规整,平均粒径分别为282.1 nm和280.2 nm,Zeta电位分别为+23.9 m V和+9.34 m V。对小牛胸腺DNA有着很好的结合能力,生物相容性较好。

郭玲玲[6](2019)在《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及其用于药物递送影响因素的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Iron oxide nanoparticles,IONPs)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生物相容性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尤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为了充分发挥IONPs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哪些因素影响并如何影响IONPs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包括纳米颗粒对生理条件的响应以及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等。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研究了IONPs的粒径、表面化学性质以及生物体液的成分对IONPs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从载药能力、释放药物模式和体外抗癌细胞增殖几个方面对比研究了不同表面修饰IONPs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粒径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首先,对比研究了水动力直径为205 nm和486 nm的IONPs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的抑制作用;然后,对比研究了两种粒径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效率和内吞作用机制;最后,对比研究了两种粒径IONPs对细胞自噬的干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小粒径IONPs引起乳腺癌细胞内吞作用的效率更高,不同粒径的IONPs引起细胞内吞作用机制不同;大粒径IONPs对细胞膜产生更大的破坏作用,从而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强;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与细胞自噬密切相关,随着细胞内吞的IONPs增多,细胞内自噬小体也显着增多。结果表明:粒径显着影响IONPs与细胞相互作用,包括IONPs的细胞毒性、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和细胞自噬;散射光和荧光显微术结合的方法适用于追踪观察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进程,并能够区分膜上粘附的IONPs,方法简单有效。2.生物体液的成分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影响首先,初步研究了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对IONPs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然后,研究了介质中的血清蛋白与盐离子对IONPs与细胞磷脂膜相互作用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对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机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血清蛋白抑制了IONPs与细胞磷脂膜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了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效率;血清蛋白还改变了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机制;介质中的盐离子增加了IONPs与磷脂膜间的非特异性作用。结果表明: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和盐离子是IONPs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用电形成法制备得到的巨型脂质体可以模拟细胞磷脂膜,用于研究介质中的成分对细胞磷脂膜与IONPs相互作用的影响;散射光和荧光显微术结合的方法适用于观察巨型脂质体和IONPs相互作用的过程,方法简单有效。3.表面化学性质与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首先,制备了三种不同表面修饰的IONPs,分别为柠檬酸修饰的IONPs(CA-IONP)、壳聚糖修饰的IONPs(CS-IONP)和偶联叶酸的壳聚糖修饰的IONPs(FA-g-CS-IONP);然后,表征了三种IONPs的物理化学性质,并研究了介质pH与离子强度对IONPs分散态的影响;再然后,研究了三种IONPs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正常成纤维细胞L929活性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对这三种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三种不同表面修饰的IONPs均表现出反尖晶石结构和超顺磁特性,但它们的饱和磁化强度随表面有机包覆物比重增加而减弱;介质离子强度与pH显着影响IONPs的分散态,当在低离子强度或低pH的介质中,三种IONPs分散良好,而在高离子强度或高pH介质中IONPs易团聚;颗粒表面化学性质显着影响IONPs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表面进一步修饰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壳聚糖或偶联叶酸的壳聚糖的IONPs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和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共同影响着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上述结果表明颗粒表面化学性质与介质中的血清蛋白是IONPs与细胞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4.三种不同表面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应用的初步研究首先,制备了三种不同表面修饰的载有抗癌药物阿霉素(DOX)的IONPs:DOX@CA-IONP、DOX@CS-IONP和DOX@FA-g-CS-IONP;然后,研究了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对IONPs载DOX能力的影响,并且研究了介质pH对载药IONPs释放药物模式的影响;再然后,研究了三种不同表面修饰的载药IONPs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正常成纤维细胞L929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后,研究了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对这三种载药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比表面带正电荷的IONPs,表面带负电荷的IONPs表现出更高的载抗癌药物阿霉素的能力;对比小分子柠檬酸修饰的IONPs,多聚糖修饰的IONPs可以将药物包埋更深从而表现出更缓慢的药物释放过程;对比壳聚糖修饰的载药IONPs,偶联叶酸的壳聚糖修饰的载药IONPs对乳腺癌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更强。结果表明:颗粒表面化学性质显着影响IONPs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包括IONPs的载药能力、释放药物模式与抗癌细胞增殖;颗粒表面化学性质、介质中的血清蛋白与细胞种类共同影响载药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

代晓光[7](2019)在《天然多糖/金纳米棒复合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Janus粒子因具有两种或多种不对称的组成导致整体某些性能有所提高而引起广泛的关注。由于它独特的双重表面性质:在构成、形状、表面化学存在各向异性从而在靶向、多功能成像、载药等方面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目前将Janus粒子应用于医用治疗领域将成为一个极大的热点。此外,天然多糖由于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毒性低、生物可降解性、表面带有丰富的活性基团可以用作反应位点进行功能化修饰等特点应用于生物领域。金纳米棒(Au NR)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质以及光声成像功能,利用二者的优势成功构建一系列的天然多糖/Au NR纳米结构实现光热和基因的联合治疗。具体工作如下:1、通过在不良溶剂的作用下,利用戊二醛对壳聚糖进行交联包覆金纳米棒,调整不同的乙醇/水比例合成核壳的纳米结构(C-Au-CS)和偏心的纳米结构(E-Au-CS),然后在类似的合成方法上在反应体系里引入HS-PEG把金纳米棒拉出来合成不对称的纳米颗粒(J-Au-CS)。然后调控在反应体系里金纳米棒的含量合成两三个金纳米棒贴在糖球的结构(T-Au-CS)和一圈金纳米棒贴糖球的结构(R-Au-CS),在相同金含量进行它们在H20、Medium、Cell里的光热性质的测试。最后选用C-Au-CS、E-Au-CS、J-Au-CS三种纳米颗粒利用壳聚糖表面还残余的氨基与Ad-Cl反应在糖球表面修饰金刚烷(Ad),然后利用主客体自组装修饰上阳离子聚合物CD-PGEA得到阳离子聚合物/天然多糖/金纳米棒的基因载体。研究三者在基因转染、细胞内吞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J-Au-CS比不含有HS-PEG的C-Au-CS、E-Au-CS具有更高的基因转染效率,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2、在具有肝靶向性的普鲁兰(Pul)和无靶向性葡聚糖(Dex)天然多糖上修饰上氨基,采用上述类似的方法合成具有靶向性R-Au-Pul和无靶向性的R-Au-Dex的纳米颗粒,选择在Au一端进行修饰阳离子聚合物LA-PGEA从而得到PGEA-Au-Pul、PGEA-Au-Dex得到阳离子聚合物/金纳米棒/天然多糖的基因载体。研究两者在基因转染、细胞内吞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治疗效果。

陈欣妍[8](2019)在《粗糙表面的多功能有机/无机复合纳米载体用于癌症的成像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纳米颗粒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其表面形貌密切相关,粗糙的表面可以增加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的接触,并增强纳米颗粒的吞噬作用,提供纳米载体的递送效率。另外,金纳米粒子因为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光学性质,是目前纳米医学中被使用最广泛的金属纳米颗粒。纳米结构的不同使得金等离子共振的改变导致不同的吸收光谱。具有近红外光吸收的金纳米颗粒如金壳、帽型金、金纳米棒等已被广泛研究,它们都具有光声成像(PA)/X射线断层扫描(CT)成像和光治疗的肿瘤诊疗性能。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导致单一疗法不能够彻底消除肿瘤,因此设计纳米多模式联合治疗系统至关重要。二氧化硅形貌可控且易于表面修饰,经常用于负载小分子药物或治疗剂。具有独特磁性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在治疗平台和磁共振(MR)成像等生物医学领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可以通过设计粗糙表面的基于金、二氧化硅和四氧化三铁的复合纳米颗粒并对其进行表面修饰阳离子基因载体,构建多功能纳米诊疗剂,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粗糙/光滑表面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壳作为纳米反应器,在其中原位生长金纳米棒构建摇铃结构纳米胶囊,未占用的空腔被用作装载药物索拉菲尼,表面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CD-PGEA(乙醇胺功能化的二臂CD-PGMA)修饰以实现癌症的三模态联合治疗。该设计结合了表面粗糙的优势、近红外响应和药物控制释放针对肝癌的治疗。我们对不同表面粗糙度的两种纳米胶囊在体外基因转染能力上进行了比较,发现粗糙表面的纳米胶囊优于光滑表面的纳米胶囊,随后通过比较癌细胞对两种纳米颗粒的摄取,证实粗糙表面促进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在体内体外对不同表面形貌纳米胶囊对肝癌的基因/化学/光热联合治疗与PA/CT成像进行了详尽的评估,并发现存在光热治疗与基因治疗和化疗之间的多种协同效应。2、以油相四氧化三铁和水溶性的帽型金纳米颗粒为基元,通过苯乙烯的乳液聚合过程引发四氧化三铁自发组装在帽型金纳米颗粒的外侧,形成树莓结构复合物。形成乳液时,油相液滴中的巯基硅烷偶联剂捕捉到水相中的帽型金纳米颗粒,苯乙烯以帽型金为核聚合,导致油相中硅酸四乙酯和四氧化三铁与PS相容性降低发生相分离,硅酸四乙酯水解后形成二氧化硅包覆四氧化三铁的突起。组装后的纳米颗粒保持了帽型金的碗状结构,并且具有粗糙表面,可以观察到光谱特征吸收峰红移。在修饰阳离子聚合物后,验证了材料的光热升温和循环性能,同时材料具有良好的基因络合能力和转染效率,证实了该多功能载体在体内体外的PA/MR成像性能和对癌症的光热与基因协同治疗效果。

张力[9](2019)在《双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载体应用于种植体表面siRNA修饰的研究》文中指出钛种植体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牙齿缺失患者的临床治疗。但现有钛种植体仍存在愈合时间长,在疾病条件下骨结合形成差等问题。通过种植体表面改性,促进早期、良好的骨结合,成为种植体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向。小干扰RNA分子(siRNA)的加载能够实现种植体表面功能化,其通过特异性地靶向并沉默目标基因的表达,提高种植体成骨活性,是改善种植体骨结合的新策略。基因载体系统是影响siRNA生物学功能的关键因素,siRNA功能化种植体成骨活性的发挥,依赖于安全性高、转染活性强的载体系统对siRNA的高效加载、保护和递送。氧化石墨烯(GO)是一种新型的纳米基因载体,功能化修饰的GO具备独特的理化和生物特性,在siRNA分子递送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创新性地将聚乙二醇(PEG)和聚乙烯亚胺(PEI)双功能化氧化石墨烯(nGO-PEG-PEI)作为载体,实现种植体表面siRNA功能化修饰。该载体在种植体表面发挥对siRNA分子安全、高效的转运,从而达到提高种植体骨结合的目的。我们首先制备了纳米尺寸的nGO-PEG-PEI载体,通过优化配比参数,得到nGO-PEG-PEI/siRNA转染复合物。随后,通过阴极电沉积法,将该转染复合物加载在二氧化钛纳米管(NT)表面,成功制备siRNA功能化种植体NT-GPP/siRNA。在对该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及siRNA转染效率进行评价后,引入具有骨形成促进作用的Ckip-1 siRNA,通过一系列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估NT-GPP/siCkip-1的成骨能力。通过该研究,为种植体表面siRNA功能化修饰提供依据,为功能化种植体的表面设计提供指导。第一部分双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目的】制备PEG、PEI双功能化氧化石墨烯nGO-PEG-PEI,作为后续研究siRNA的载体。【方法】1.通过改良的Hummers方法,以石墨粉为原料,制备氧化石墨烯(GO);2.GO碱化后,亲水性聚合物PEG和带正电荷的聚合物PEI通过酰胺键以GO/PEG/PEI=1:1:5的重量比共价修饰,得到nGO-PEG-PEI;3.nGO-PEG-PEI的表征: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GO、nGO-PEG、nGO-PEG-PEI的结构;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GO、nGO-PEG和nGO-PEG-PEI的水合粒径和表面zeta电位;通过红外光谱观察三组材料官能团的变化;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计算nGO-PEG-PEI中PEG和PEI的加载量;考察GO、nGO-PEG和nGO-PEG-PEI在水、PBS(磷酸盐缓冲液)、α-MEM(10%FBS)(含10%胎牛血清的基础培养基)中的溶解性。【结果】1.通过改良Hummers方法,制备得到了氧化石墨烯。其粒径约为560 nm,厚度约3 nm,呈负电性,在生理溶液中溶解度较差,易形成沉淀;2.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等结果的变化表明,PEG及PEI能够加载在GO表面,得到nGO-PEG-PEI。nGO-PEG-PEI中N元素含量约为12.84%,PEG及PEI的加载量分别为15.7%和36.9%;3.nGO-PEG-PEI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其具有纳米结构,粒径约53.9 nm;表面带正电,zeta电位约为30.5 m V;nGO-PEG-PEI表现出良好的溶解性,在水、PBS、α-MEM(10%FBS)中均匀分散。【结论】通过改良的Hummers法制备得到GO。将PEG、PEI加载于GO表面,成功制备出nGO-PEG-PEI,其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如纳米粒径、正电性及在生理条件下良好的稳定性。通过该部分研究,为后续siRNA加载在种植体表面提供了载体。第二部分nGO-PEG-PEI/siRNA功能化种植体的制备与表征【目的】筛选适宜的载体基因配比(N/P比),形成nGO-PEG-PEI/siRNA转染复合物,并将其加载于种植体表面,制备siRNA功能化种植体。【方法】1.以不同的N/P比(5、10、20、40和80),形成nGO-PEG-PEI/siRNA转染复合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评估不同N/P比时nGO-PEG-PEI结合siRNA的能力;2.使用CCK-8法评价nGO-PEG-PEI/siRNA复合物在不同N/P比时的细胞活性,筛选用于细胞转染的N/P配比;nGO-PEG-PEI/siRNA(FAM)细胞转染后,激光共聚焦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表达,评价转染效率。PCR进一步分析各组siRNA细胞转染后的基因沉默效应,确定最终N/P比例;3.应用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制备仿生二氧化钛纳米管结构。通过阴极电沉积法,将nGO-PEG-PEI/siRNA转染复合物加载在钛纳米管表面,得到siRNA功能化修饰的种植体NT-GPP/siRNA;4.检测不同电压下siRNA的表面沉积效率,筛选出合适的阴极电沉积电压;检测该电压下制备的NT-GPP/siRNA植体的siRNA体外释放特性,绘制释放曲线;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亲水性测量等方法对NT-GPP/siRNA进行表征。【结果】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nGO-PEG-PEI可以在N/P比≥20时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完全结合siRNA。制备的转染复合物nGO-PEG-PEI/siRNA在N/P 20-40的比例范围内时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综合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及PCR检测结果,在N/P 20-40范围时,siRNA的细胞摄取及基因沉默能力与N/P比例呈正相关。N/P 40组基因转染及基因沉默的效率最高,靶基因m RNA沉默达70%;3.通过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成功构建仿生二氧化钛纳米管结构。应用阴极电沉积法,将nGO-PEG-PEI/siRNA(N/P 40)加载在该纳米管结构表面,制备出NT-GPP/siRNA功能化种植体,且10 V电压时加载效率最高;4.应用10 V电压制备NT-GPP/siRNA,并对其进行表征,siRNA能够从该材料表面持续释放,维持约16天。同时,加载nGO-PEG-PEI/siRNA后,材料表面形貌发生明显变化,粗糙度、亲水性等显着提高。【结论】1.筛选出具有高siRNA结合能力、良好生物相容性及高效基因转染能力的N/P比,制备nGO-PEG-PEI/siRNA转染复合物;2.应用阴极电沉积法,将nGO-PEG-PEI/siRNA转染复合物加载到钛纳米管表面,成功制备siRNA功能化种植体NT-GPP/siRNA。3.优化nGO-PEG-PEI/siRNA转染复合物加载电压,该电压制备的NT-GPP/siRNA能够实现siRNA稳定、持续的释放。同时,材料表面形貌及理化特性发生显着变化。第三部分NT-GPP/siRNA的体外转染研究【目的】评价NT-GPP/siRNA的生物相容性,检测该种植体表面的siRNA转染和基因沉默效率,为后续体内外应用奠定基础。【方法】1.NT-GPP/siRNA生物相容性研究:BCA蛋白定量检测NT-GPP/siRNA表面蛋白吸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材料表面黏附细胞的形态及F-actin细胞骨架分布;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2.NT-GPP/siRNA表面siRNA转染研究:选择FAM-siRNA,激光共聚焦观察siRNA入胞效率及入胞后定位;GFP+MC3T3-E1在NT-GPP/si GFP试样表面接种后,观察GFP荧光表达的变化;引入Ckip-1 siRNA制备siRNA功能化种植体NT-GPP/siCkip-1,PCR检测NT-GPP/siCkip-1细胞转染3天及7天后的siRNA沉默效率。【结果】1.NT-GPP/siRNA表面蛋白吸附能力显着上升,约为PT组的2倍,NT组的1.3倍;2.在NT-GPP/siRNA表面,细胞伸展良好,面积增大,细胞间丝状伪足连接增多;胞浆内细胞肌动蛋白丝F-actin表达增多,排列规则有序;在接种后的1、3、7天,NT-GPP/siRNA组均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未见明显细胞毒性;3.NT-GPP/siRNA表面siRNA转染入胞后,siRNA绿色荧光在胞质中大量表达,围绕细胞核排列;NT-GPP/si GFP表面接种GFP+MC3T3-E1后,细胞内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显着降低;NT-GPP/siRNA发挥基因沉默作用,使靶基因Ckip-1的表达在转染后3天及7天均下调约70%。【结论】1.NT-GPP/siRNA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促进了表面蛋白吸附、细胞早期黏附及细胞骨架的分布,且未见明显细胞毒性。2.NT-GPP/siRNA能够实现siRNA的高效转染。siRNA入胞后,到达细胞内特定的位置,发挥基因沉默作用,显着下调靶基因的表达。第四部分NT-GPP/siCkip-1的体内外成骨活性研究【目的】评价NT-GPP/siRNA种植体的体外细胞成骨分化及体内骨结合。【方法】1.体外成骨分化的评价:NT-GPP/siCkip-1表面接种细胞后,在特定时间点,进行成骨碱性磷酸酶(ALP)、胶原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矿化染色及半定量分析,并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COL-1、BMP2和Runx2的表达;2.体内骨结合的检测:将NT-GPP/siCkip-1种植体植入C57BL/6J小鼠股骨内,1月后,应用Micro-CT重建分析、组织学VG染色、SEM观察、EDX线扫描等评价体内骨结合。【结果】1.NT-GPP/siCkip-1种植体表面ALP表达、胶原分泌、ECM矿化染色及半定量分析的结果均表现为NT-GPP/siCkip-1>NT-GPP/si NC≈NT-GPP>NT>PT组。PCR结果显示,NT-GPP/siCkip-1组ALP、COL-1、Runx2和BMP2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均显着提高。2.Micro-CT重建分析,NT-GPP/siCkip-1试样周围新骨形成量明显增高,致密的新骨几乎完全覆盖并包绕在在整个种植体周围;组织学VG染色可见,NT-GPP/siCkip-1组在植体表面形成的新骨形成量最多,且显示出最好的骨连续性,骨接触率也最高;对骨种植体界面进行SEM观察及EDX线扫描,材料表面富含Ca、P元素的新骨与NT-GPP/siCkip-1种植体之间表现出直接且紧密的结合,未出现纤维组织等结构。【结论】1.NT-GPP/siCkip-1种植体能够显着提高ALP合成、胶原分泌、ECM矿化能力及成骨相关基因表达,促进体外成骨分化。2.NT-GPP/siCkip-1种植体体内应用时,新生骨组织量最多,且骨组织致密、连续,与种植体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骨结合。

张倩[10](2019)在《阳离子载体介导的铁蛋白基因用于肝细胞癌MRI分子影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安全高效的MRI分子影像技术早期诊断肝细胞癌对降低其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由甲胎蛋白(AFP)启动子启动的铁蛋白基因(Fth)作为MRI报告基因,以阳离子材料作为基因载体,转染肝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产生MR对比成像,在分子水平实现肝癌细胞的影像诊断。材料与方法:合成阳离子聚合物PEI-β-CD(PC)作为载体;通过凝胶电泳阻滞、粒径测量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表征实验确定PC与质粒DNA(pDNA)复合的最佳氮磷比(N/P);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及普鲁士蓝染色实验证明由铁蛋白过表达所引起的细胞内铁聚集;通过体外细胞MRI扫描检测对比成像效果。结果:经环糊精(CD)修饰的阳离子聚合物PC在浓度为100μg/ml时细胞存活率接近 95%,与高分子量 PEI(HMW PEI,PEI25kD)及阳离子脂质体 Lipofectamine2000(Lipo)相比毒性明显降低;PC在N/P为50时可紧密复合pDNA,并形成具有适宜理化性质的纳米体系有助其顺利被细胞摄取:粒径143.25±2.49nm,多分散性指数0.211±0.02,Zeta电位17.94±0.20mv,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显示为紧密的类球型的纳米颗粒;PC/pDNA在N/P为50时可达到与阳性对照(PEI25kD)及Lipo相近的转染效率,三者分别为:13.1%,15.3%,15.3%;阳离子聚合物PC携带AFP启动子启动的Fth在转染的肝癌细胞内过表达,代偿性上调转铁蛋白受体,增加细胞内铁负荷,而在AFP阴性的正常细胞中不启动表达,无细胞内铁富集作用,最终引起肝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MR1信号对比,其信号强度与阳性对照(PE125kD)组及Lipo组的转染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上述结果表明,阳离子聚合物PC是安全有效的基因载体,它携带的被调控的铁蛋白基因有望成为MRI内源性对比剂被应用于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该分子影像技术安全性高,并可为后续的药物治疗提供高特异性的靶点。

二、Use of PEI-coated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as Gene Vector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se of PEI-coated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as Gene Vectors(论文提纲范文)

(1)超顺磁性壳聚糖载IGFBP5纳米粒靶向治疗骨肉瘤肺转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超顺磁性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体外转染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超顺磁性壳聚糖纳米粒的体内外生物安全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超顺磁性壳聚糖载IGFBP_5纳米粒体外抑制骨肉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及体内靶向治疗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骨肉瘤肺转移抑制基因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胰腺癌多功能影像分子探针构建及性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PEI/SPION基因载体的构建
    1.4 PEI/SPION/siRNA复合物体外验证
    1.5 PEI/SPION/siRNA复合物体内验证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EI/SPION基因载体的构建
    2.2 PEI/SPION/siRNA复合物体外验证
    2.3 PEI/SPION/siRNA复合物体内验证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SPION)在胰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3)特殊形貌多糖/无机复合纳米颗粒在肿瘤和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肿瘤诊疗
        1.1.1 基因治疗
        1.1.2 光热治疗
        1.1.3 磁力治疗
        1.1.4 多模式治疗
        1.1.5 成像
    1.2 抗感染治疗
        1.2.1 药物治疗
        1.2.2 光治疗
        1.2.3 化学动力学治疗
        1.2.4 气体治疗
        1.2.5 其他治疗
        1.2.6 多模式治疗
    1.3 特殊形貌的纳米颗粒在肿瘤和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1.3.1 特殊形貌纳米颗粒的合成与性能
        1.3.2 特殊形貌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3.3 特殊形貌纳米颗粒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1.4 多糖/无机复合纳米颗粒的优势
    1.5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可降解一维葡聚糖/四氧化三铁复合纳米颗粒用于肿瘤的基因/光热/磁力三联合治疗
    2.1 引言
    2.2 原料和仪器
        2.2.1 原料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制备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颗粒
        2.3.2 合成Dextran-NH_2
        2.3.3 合成Fe_3O_4@Dextran
        2.3.4 合成CD-PGEA
        2.3.5 合成一维和球形Fe_3O_4@Dextran-PGEA纳米颗粒
        2.3.6 Fe_3O_4@Dextran在酸环境下响应降解
        2.3.7 1D FDP、s-FDP以及1D FDP/pDNA、s-FDP/pDNA复合物的表征
        2.3.8 细胞毒性测试
        2.3.9 转染测试
        2.3.10 细胞吞噬测试
        2.3.11 抑制迁移、抑制增殖和Western blot
        2.3.12 材料旋转毒性、光热性能以及体外联合治疗
        2.3.13 体内外MR成像
        2.3.14 体内基因/光热/磁力三联合治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2.4.2 1D FDP和s-FDP络合DNA能力的表征
        2.4.3 1D FDP和s-FDP的细胞毒性测试
        2.4.4 1D FDP和s-FDP的基因转染效率测试
        2.4.5 1D FDP和s-FDP在细胞中的内吞测试
        2.4.6 1D FDP抑制细胞迁移、增殖和Western blot测试
        2.4.7 体外1D FDP的磁力治疗,光热性能及联合治疗
        2.4.8 1D FDP的体内外MR成像
        2.4.9 ID FDP的体内抗肿瘤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anus葡聚糖/硒化铋复合纳米颗粒用于光热与消散抗生物膜治疗
    3.1 引言
    3.2 原料和仪器
        3.2.1 原料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制备硒化铋纳米颗粒
        3.3.2 合成Dextran-NH_2
        3.3.3 制备葡聚糖-硒化铋和壳聚糖-硒化铋复合纳米颗粒
        3.3.4 Bi_2Se_3、Bi_2Se_3@Dex和Bi_2Se_3@CS的表征
        3.3.5 Bi_2Se_3、Bi_2Se_3@Dex和Bi_2Se_3@CS光热性能的表征
        3.3.6 Bi_2Se_3@Dex-cy5.5和Bi_2Se_3@CS-cy5.5的合成
        3.3.7 Bi_2Se_3@Dex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互作用
        3.3.8 Bi_2Se_3@Dex-cy5.5和Bi_2Se_3@CS-cy5.5的渗透性的表征
        3.3.9 Bi_2Se_3、Bi_2Se_3@Dex和Bi_2Se_3@CS溶液光热抗菌表征
        3.3.10 Bi_2Se_3、Bi_2Se_3@Dex和Bi_2Se_3@C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互作用
        3.3.11 Bi_2Se_3、Bi_2Se_3@Dex和Bi_2Se_3@CS光热抗生物膜
        3.3.12 Bi_2Se_3、Bi_2Se_3@Dex-cy5.5相Bi_2Se_3@CS-cy5.5消散生物膜
        3.3.13 Bi_2Se_3、Bi_2Se_3@Dex和Bi_2Se_3@CS对L929细胞的毒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4.2 材料的光热性能测试
        3.4.3 Bi_2Se_3@CS和Bi_2Se_3@Dex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中的渗透性表征
        3.4.4 材料的溶液光热抗菌测试
        3.4.5 材料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互作用
        3.4.6 材料的光热抗生物膜性能测试
        3.4.7 材料消散生物膜测试
        3.4.8 材料的细胞毒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4)基于MR监控下SPION驱动miR-326抑制子宫内膜癌干细胞体内成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点及治疗进展
    二、磁性纳米材料的特征、研发及医疗应用进展
    三、MICRORNA对子宫内膜癌的调控机制
    四、分子影像学定义及进展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病人组织来源及信息
        1.2 实验动物来源及信息
        1.3 试剂
        1.4 引物
        1.5 抗体
        1.6 耗材
        1.7 仪器
    2. 方法
        2.1 原代人子宫内膜癌干细胞(HuECSCs)分离、富集和培养
        2.2 SPION负载质粒DNA
        2.3 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2.4 细胞移植及荷瘤鼠构建
        2.5 HE染色
        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7 免疫荧光染色
        2.8 Western blot
        2.9 RNA抽提
        2.10 RNA逆转录及cDNA生成
        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2.12 影像学检测
        2.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14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1. 琥珀盐酸受体1(SUCNR1/GPR91)基因是MIR-326的潜在靶点之一
    2. SPION驱动的MIR-326显着抑制子宫内膜癌干细胞在裸鼠中的致瘤能力
    3. 磁共振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组织并可评估疗效
    4. MIR-326@SPION显着抑制GPR91/STAT3/VEGF信号通路的表达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非球形α-Fe2O3荧光纳米粒子基因载体的设计、制备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因载体研究进展
        1.2.1 基因载体简介
        1.2.2 病毒型基因载体
        1.2.3 非病毒型基因载体
        1.2.4 非病毒型基因载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1.3 课题的提出、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课题的创新性
第二章 椭球形荧光α-Fe_2O_3纳米粒子基因载体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2.1 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表征方法
    2.3 实验部分
        2.3.1 基因载体的制备
        2.3.2 光谱实验
        2.3.3 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
        2.3.4 细胞毒性实验
        2.3.5 细胞成像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纳米粒子基因载体的形貌表征
        2.4.2 纳米粒子基因载体的结构表征
        2.4.3 纳米粒子基因载体与ctDNA相互作用研究
        2.4.4 纳米粒子基因载体的细胞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纺锤形荧光α-Fe_2O_3纳米粒子基因载体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3.1 试剂与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表征方法
    3.3 实验部分
        3.3.1 基因载体的制备
        3.3.2 光谱实验
        3.3.3 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
        3.3.4 细胞毒性实验
        3.3.5 细胞成像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纳米粒子基因载体的形貌表征
        3.4.2 纳米粒子基因载体的结构表征
        3.4.3 纳米粒子基因载体与ctDNA相互作用研究
        3.4.4 纳米粒子基因载体的细胞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及其用于药物递送影响因素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概述
        1.1.1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
        1.1.2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
    1.2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2.1 体外生物分离
        1.2.2 基因转染
        1.2.3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1.2.4 干细胞示踪
        1.2.5 肿瘤热疗
    1.3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3.1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内吞作用
        1.3.2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自噬
        1.3.3 纳米颗粒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1.3.4 血清蛋白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1.4 基于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载药系统的设计
        1.4.1 靶向机制
        1.4.2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聚合物修饰
        1.4.3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结合抗肿瘤药物的方式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论文选题背景
        1.5.2 论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5.3 本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粒径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2.1 引言
    2.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用细胞株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粒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2.3.2 不同粒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3.3 基于多种表征方法分析不同粒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
        2.3.4 不同粒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自噬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
        2.4.2 粒径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4.3 粒径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
        2.4.4 粒径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自噬水平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体液成分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用细胞株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介质中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化学组成表征
        3.3.2 常规培养温度下不同介质中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细胞内吞作用效率分析
        3.3.3 低温培养时不同介质中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3.3.4 不同介质中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机制
        3.3.5 电形成法制备巨型脂质体
        3.3.6 不同介质中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巨型脂质体的相互作用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介质中的血清蛋白改变了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的化学组成
        3.4.2 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经细胞内吞作用的效率
        3.4.3 低温培养时介质中的血清蛋白改变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3.4.4 制备巨型脂质体模拟细胞磷脂膜
        3.4.5 介质中的血清蛋白与离子强度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巨型脂质体的相互作用
        3.4.6 介质中的血清蛋白改变了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机制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表面化学性质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用细胞株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高温热分解法制备油酸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OA-IONP)
        4.3.2 配体交换法制备二巯基丁二酸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DMSA-IONP)
        4.3.3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裸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IONP)
        4.3.4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柠檬酸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CA-IONP)
        4.3.5 CA-IONP表面进一步修饰壳聚糖或者偶联叶酸的壳聚糖
        4.3.6 不同pH与离子强度介质中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分散态
        4.3.7 表面不同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4.3.8 水分散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体系中铁离子浓度的测定
        4.3.9 表面不同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4.3.10 不同介质中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量
    4.4 结果与讨论
        4.4.1 OA-IONP与 DMSA-IONP的物理性质
        4.4.2 裸IONP的物理化学性质
        4.4.3 CA-IONP的物理化学性质
        4.4.4 表面壳聚糖修饰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CS-IONP)与偶联叶酸的壳聚糖修饰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FA-g-CS-IONP)的物理化学性质
        4.4.5 介质的pH与离子强度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分散态
        4.4.6 铁的标准曲线
        4.4.7 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4.4.8 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和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应用的初步研究
    5.1 引言
    5.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用细胞株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阿霉素标准曲线的测定
        5.3.2 载有抗癌药物阿霉素的不同表面修饰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
        5.3.3 不同表面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载药能力分析
        5.3.4 不同表面修饰的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
        5.3.5 不同表面修饰的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水动力直径与表面电位表征
        5.3.6 不同pH与离子强度介质中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分散态
        5.3.7 不同pH介质中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释放药物模式
        5.3.8 不同表面修饰的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3.9 不同介质中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量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阿霉素的标准曲线
        5.4.2 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5.4.3 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水动力直径和表面电位
        5.4.4 表面化学性质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载药能力
        5.4.5 介质的pH与离子强度影响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分散态
        5.4.6 介质pH影响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释放药物模式
        5.4.7 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影响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4.8 介质中的血清蛋白与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共同影响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天然多糖/金纳米棒复合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
        1.1.1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
        1.1.2 无机纳米材料及其性质
        1.1.3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的优势
    1.2 特殊形貌的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
        1.2.1 特殊形貌复合纳米材料的意义
        1.2.2 常见的特殊形貌复合纳米材料
        1.2.3 Janus复合纳米材料
    1.3 特殊形貌的天然多糖/无机复合纳米材料
        1.3.1 天然多糖以及在生物方面的应用
        1.3.2 金纳米棒以及在生物方面的应用
        1.3.3 特殊形貌的天然多糖/无机复合纳米材料在生物方面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
第二章 基于构建天然多糖/金纳米棒的Janus复合纳米复合物用于肿瘤的治疗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2.1 材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2.3.2 纳米复合物的光热性质表征
        2.3.3 纳米复合物表面组装阳离子聚合物
        2.3.4 纳米复合物以及组装阳离子聚合物后的表征
        2.3.5 纳米复合物/pDNA复合物表征
        2.3.6 细胞毒性
        2.3.7 细胞转染实验
        2.3.8 细胞内吞
        2.3.9 细胞划痕
        2.3.10 细胞增值
        2.3.11 细胞凋亡
        2.3.12 Western blot
        2.3.13 体外抗肿瘤实验
        2.3.14 体外抗肿瘤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2.4.2 纳米颗粒的光热效果
        2.4.3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4.4 细胞毒性分析和转染效率评价
        2.4.5 材料在体外的治疗效果
        2.4.6 PA成像
        2.4.7 材料在体内的治疗效果
    2.5 结论
第三章 基于构建普鲁兰/金纳米棒的纳米结构用于肿瘤的主动靶向性治疗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金纳米棒的合成
        3.3.2 天然多糖的改性
        3.3.3 Au-Pul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
        3.3.4 Au-Dex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
        3.3.5 复合纳米材料的表征
        3.3.6 动物预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3.4.2 原位肿瘤模型治疗
    3.5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8)粗糙表面的多功能有机/无机复合纳米载体用于癌症的成像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的诊疗
        1.1.1 肿瘤组织的特性
        1.1.2 多功能诊疗剂
        1.1.3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载体应用于癌症诊疗
    1.2 以金纳米颗粒为基础的多功能有机/无机复合载体
        1.2.1 特殊光学性质的金纳米颗粒
        1.2.2 金/二氧化硅有机/无机复合物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
        1.2.3 金/氧化铁有机/无机复合物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
    1.3 特殊表面形貌的有机/无机复合纳米载体
        1.3.1 粗糙表面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
        1.3.2 粗糙表面纳米材料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
    1.4 论文选题的意义
第二章: 粗糙表面金/二氧化硅纳米胶囊用于癌症的基因/化学/光热联合治疗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2.1 试剂
        2.2.2 表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金@二氧化硅(Au@HSN)纳米胶囊的合成
        2.3.2 纳米颗粒表面修饰阳离子聚合物
        2.3.3 材料BET表征
        2.3.4 细胞毒性测试和细胞转染
        2.3.5 细胞内吞
        2.3.6 材料/p53稳定性表征
        2.3.7 体外抗肿瘤实验
        2.3.8 体内体外PA/CT成像
        2.3.9 体内抗肿瘤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纳米颗粒的的合成与表征
        2.4.2 细胞毒性分析和转染效率评价
        2.4.3 细胞吞噬
        2.4.4 体外基因/化学/光热联合治疗
        2.4.5 体内光热效应与基因/化学/光热联合治疗
        2.4.6 体内PA/CT双模式成像
    2.5 结论
第三章: 树莓结构金/四氧化三铁纳米组装体的构建并应用于癌症的成像与治疗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帽型金和四氧化三铁的合成
        3.3.2 Au-PS-Fe_3O_4@SiO_2的合成
        3.3.3 纳米颗粒表面修饰阳离子聚合物
        3.3.4 APFS-PGEA/pDNA复合物表征
        3.3.5 光热效应
        3.3.6 细胞毒性测试和细胞转染
        3.3.7 PA/MR成像
        3.3.8 抗肿瘤实验
    3.4 结果讨论
        3.4.1 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3.4.2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4.3 细胞毒性和基因转染效率分析
        3.4.4 体外抗肿瘤实验
        3.4.5 体内抗肿瘤实验
        3.4.6 体外体内PA/MR成像
    3.5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和作者简介
附件

(9)双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载体应用于种植体表面siRNA修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双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
    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nGO-PEG-PEI/siRNA功能化种植体的制备与表征
    实验一 nGO-PEG-PEI/siRNA转染复合物的合成
        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nGO-PEG-PEI/siRNA在钛纳米管表面的加载
        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NT-GPP/siRNA体外转染的研究
    实验一 NT-GPP/siRNA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NT-GPP/siRNA表面的siRNA转染及基因沉默
        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小结
第四部分 NT-GPP/siCkip-1 的体内外成骨活性研究
    实验一 NT-GPP/siCkip-1 的体外成骨分化
        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NT-GPP/siCkip-1 的体内骨结合
        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小结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阳离子载体介导的铁蛋白基因用于肝细胞癌MRI分子影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阳离子载体/质粒DNA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2 阳离子载体/pDNA转染体系的制备
        2.3.3 阳离子载体/pDNA转染体系理化性质的表征
        2.3.4 数据分析
    2.4 结果
        2.4.1 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
        2.4.2 阳离子聚合物的氢谱表征
        2.4.3 质粒及阳离子材料/pDNA的制备
        2.4.4 阳离子载体/pDNA转染体系的表征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阳离子载体/质粒DNA的细胞毒性及转染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3.2 体外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3.4 结果
        3.4.1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4.2 体外细胞转染效率评价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阳离子载体/铁蛋白基因用于肝细胞癌的MR分子影像研究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检测
        4.3.2 细胞内铁染色
        4.3.3 体外细胞MRI检测
    4.4 结果
        4.4.1 Western Blot法检测铁蛋白的表达
        4.4.2 免疫荧光法检测转铁蛋白受体
        4.4.3 普鲁士蓝检测细胞内铁
        4.4.4 MRI对比成像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Use of PEI-coated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as Gene Vectors(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顺磁性壳聚糖载IGFBP5纳米粒靶向治疗骨肉瘤肺转移的实验研究[D]. 唐越.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胰腺癌多功能影像分子探针构建及性能的初步研究[D]. 蒲宇.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特殊形貌多糖/无机复合纳米颗粒在肿瘤和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D]. 闫列梅.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MR监控下SPION驱动miR-326抑制子宫内膜癌干细胞体内成瘤的研究[D]. 钱海洋. 苏州大学, 2020(02)
  • [5]非球形α-Fe2O3荧光纳米粒子基因载体的设计、制备及性质研究[D]. 党景卿.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6]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及其用于药物递送影响因素的基础研究[D]. 郭玲玲. 东南大学, 2019
  • [7]天然多糖/金纳米棒复合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 代晓光.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8]粗糙表面的多功能有机/无机复合纳米载体用于癌症的成像与治疗[D]. 陈欣妍.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9]双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载体应用于种植体表面siRNA修饰的研究[D]. 张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10]阳离子载体介导的铁蛋白基因用于肝细胞癌MRI分子影像的研究[D]. 张倩. 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使用涂有 PEI 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