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对翻译教学的推动

机器翻译对翻译教学的推动

一、机器翻译对翻译教学的促进(论文文献综述)

由建伟,李明明,史岚[1](2021)在《翻译技术背景下英语教师信念探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教师信念为视角探讨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的关系。研究采用解释型混合策略,以从事翻译教学的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质性深描,并基于扎根理论解析数据。研究发现:(1)教师对翻译技术的信念在学习观念层次与教学观念层次上不一致,这导致教师信念与行动出现偏差;(2)针对机器翻译技术,教师教学观念层次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过程中发挥突出作用,并与教师技术水平和教学经验不相关。文章建议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作为学生翻译能力提升的优先考虑要素。本研究探索技术环境介入前提下,课堂微缩环境中教师技术信念表征,视角具化,自下而上地增补教师信念在翻译教学领域的实证研究,后续可以增加取样以获取更具价值的结论。

王建煜[2](2021)在《英语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翻译与全球化》(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英语中,句子结构包含一个或多个主从结构,从句充当句子成分或短语成分的句子称为复杂从句。从构成来看,任何复杂从句都是在简单从句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的组合形式而形成的。通过关注从句的分类及其特点进一步理解英语复杂从句的结构,有利于英语复杂从句的理解与翻译。基于此,本文从英语复杂从句的相关理论界说入手,基于《翻译与全球化》(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的翻译实践,分析英语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并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案。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突出的翻译困难体现在从句层面。结合具体的章节,本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翻译问题体现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名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具体包括:主从句衔接关系不明显、从句成分杂糅、从句中被动句式频发。其次是形容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具体包括:从句并列成分过多、从句中存在多层嵌套、从句的结构过长。第三是副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具体包括:从句中逻辑关系复杂、从句中心语后置结构冗长、从句中关联项功能多样。针对上述翻译问题,结合翻译中的译例分析,本报告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名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采取衔接显化法、成分明晰法、语态转换法。针对形容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采取从句融合法、语序重组法、结构拆分法。针对副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采取逻辑显化法、结构换序法、和从句转换法。希望本报告所讨论的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能够为同类文本的复杂从句翻译提供一些借鉴。

杜磊,许钧[3](2021)在《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许钧教授访谈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记录了对许钧教授的专访。在访谈中,许钧教授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经验,分享了他对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思考。许钧教授提出,翻译过程的形态决定翻译教学的形态,因而翻译教学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对于翻译的选择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动态发展的翻译观和翻译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应加强译前准备与译后工作的教学与指导,将教学贯彻到整个翻译过程之中。在语言转换层面,许钧教授强调翻译教学应以"问题"为核心,提高学生发现与解决实际翻译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翻译策略,探索翻译理论。最后,许钧教授指出,未来应着力于"多样化"的翻译人才培养方略,促进翻译教学向"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并利用好"新技术"为翻译教育所带来的新思维与新资源。

肖维青,钱家骏[4](2021)在《翻译技术教学研究进展与趋势(2000—2020)——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教学导向的翻译研究分类框架,本文梳理了2000—2020年国内外翻译技术教学研究领域的241篇文献,构建了翻译技术教学研究框架。笔者使用UAM Corpus Tool 3.0软件对文献进行编码,重点探讨国内外学者在翻译技术教学实践研究、教学现状评估与对策研究、过程/产品研究、基于语言服务行业的翻译技术调查研究等领域的特征与差异,并展望了我国翻译技术教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蓝红军,董璐[5](2020)在《2019年中国翻译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2019年对于中国翻译学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翻译协会主办了新中国翻译事业70年论坛,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翻译事业和语言服务行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出翻译在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和传播"中国声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五四运动100周年,译学界举办了多场专题纪念活动,回顾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探讨五四以来翻译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以及五四运动推动的现代性潮流对中国翻译发展的影响。更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于这年9月专门致信中国外文局,感谢外宣翻译工作者秉承"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使命,在党政文献外宣、中华典籍外译和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上做了大量的翻译传播工作,对沟通中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边鸿倩[6](2020)在《基于目的论视角下科技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翻译与技术》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日新月异,翻译软件越来越成为翻译工作的得力助手,语料库方法的使用使计算机翻译技术更趋成熟。美国电子技术翻译专家C.K.Quah(Chiew Kin Quah)基于对翻译和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辅助人工翻译,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出版了Translation and Technoloy(《翻译与技术》)一书。该书由帕尔格莱夫麦克米兰公司2006年出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引进中国,已成为国内众多院校翻译硕士必选教材。翻译目的论详细阐述了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是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Katharina Reiss和Hans Vermeer提出的。其对于科技翻译工作有着较大的指导意义。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一书为科技类文本,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征,因此本文作者选用目的论作为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作者选取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 一书的第四章至第六章作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翻译材料,在目的论原则的指导下,分析和探讨科技文本翻译及其翻译方法。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五个部分,分别为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目的论概述、案例分析和总结。第四章的案例分析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作者分别从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结合科技文本的特点,系统地探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汉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词汇层面上,作者主要分析科技英语文本中的名词化和专业术语等翻译问题;句法层面上,作者聚焦被动语态和复合句的翻译策略;语篇层面上,作者详细探讨在翻译过程中语篇的内部连贯与外部连贯的实现途径。本文研究表明,基于目的论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不仅有助于译者从事科技英语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而且有助于拓宽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范围。

李晗佶[7](2020)在《哲学视阈下的翻译技术研究: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依托的现代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翻译,作为一项古老的人类职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技术化浪潮的驱动下,同样出现了技术化转向的趋势。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等翻译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广泛使用,不仅显着提升了翻译行业的生产力,同时还在翻译实践、翻译教育和翻译研究等相关领域引发了巨大变革。然而,在人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福祉的同时,其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同样值得关注。经过多年发展,为何仍难实现“全自动高质量”的翻译技术目标?技术化翻译实践过程中,翻译技术与译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新变化?翻译技术的广泛应用又给翻译职业、翻译产业和翻译教育领域带来了何种影响?由上述矛盾所共同构成的“翻译技术问题”不仅制约着技术的前进方向,同时对人类的自身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急需我们予以关注。虽然,翻译技术带来的广泛影响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但是当前的研究呈现出学科分裂的态势,即工程学与语言学之间的对立。为了弥合技术研发与使用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二者矛盾,本研究认为,应该从哲学进路对翻译技术进行审视。具体来说,需要对翻译技术整体过程进行分解,借鉴人工智能哲学、技术哲学与STS的理论成果,分别对研发、使用和应用阶段出现的技术维度、社会维度和人文维度问题进行全面反思,在认清翻译技术本质的前提下,厘清当前矛盾的内在动因,从而找到有效途径对其加以疏解。翻译技术研发阶段的技术维度问题主要来自于研发路径面临的理论难题。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翻译技术的发展方向依赖于人工智能的指导,而人工智能逻辑框架中的局限也同样限制着翻译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分析哲学、现象学和认知科学哲学的观点来看,沿着“基于规则”、“基于统计”乃至“基于神经网络”研发路径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本质上来,只是数据、算法和硬件层面的进步,而非技术本质层面的突破。在技术层面之外,翻译技术的最终实现还有赖于我们对翻译活动复杂性和自然语言不确定性的理解。也就是说,依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仅将翻译问题视为一个工程学意义上的“统计问题”,避开“智能”难题进行研发,等价于甚至超越人类译员的翻译技术将很难实现。翻译技术使用阶段的人文维度问题主要表现为译者主体性的缺失。随着智能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技术与人之间替代关系也从最初体力层面逐渐转移到智力层面。译者,作为技术使用主体,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早期机器翻译的技术目标企图完全将译者驱逐出翻译活动,由此翻译技术与译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对立,译者的主体性被试图泯灭;但是由于种种理论和现实困难,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得以兴起,由此译者与翻译技术之间关系得到缓和,译者的主体性开始复苏;但是在翻译技术日趋智能化的当下,其所表现出的“全自动”和“高质量”的特征开始再度对译者的主体身份产生威胁,因此也造成了翻译技术和译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翻译技术应用阶段的社会维度问题主要来自于翻译职业、翻译产业和翻译教育等领域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首先,翻译职业受到了威胁,译者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其次,翻译技术促使翻译产业得以发展,全新的翻译内容与翻译组织形式有待规范。最后,翻译教育领域受到翻译技术影响,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都需要进行更新。虽然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变化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但是如何应对职业危机、如何规范翻译产业发展、如何变革翻译教育也是同样应该正视的问题。鉴于翻译技术问题的多维性与复杂性,从单一学科视角出发难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正是由于翻译技术活动中责任意识淡薄、伦理规约缺失以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才导致了多维问题得以产生。因此,本文认为责任伦理无疑为消解上述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具体来说,就是从翻译技术的研发、使用和应用3个环节出发,对技术化翻译活动中多元主体所应肩负的责任进行探讨。首先,针对技术维度问题,工程师在技术研发阶段应该对翻译技术的使用范畴、翻译技术的可用性、翻译技术的研发方向以及翻译技术的价值敏感性等方面坚守责任。其次,翻译技术人文维度问题需要译者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认清自身优势、端正对技术的态度、革新自身能力并确保翻译质量。最后,社会维度问题需要从翻译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出发,职业译者应正视职业危机以应对职业转型、翻译行业从业者应规范模式管理、翻译教育从业者应完善培养体系。只有对翻译、技术与伦理三者进行多元整合,明确在技术研发、技术使用和技术应用等不同阶段工程师、译者以及产业和教育领域从业者所应肩负的责任,翻译技术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翻译技术与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才能够得以调和。

杨玉萍[8](2018)在《汉语述补结构机器翻译英译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汉语述补结构作为汉语中较为特殊的语法结构,在英文中并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语法成分。在现行的机器翻译软件中对汉语述补结构的翻译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收集了中国日报中带有述补结构的句子,并按照黄伯荣对述补结构的分类标准将其分成了七类进行研究,分别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情态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和程度补语。然后以有道翻译、谷歌翻译、百度翻译作为机器翻译实践工具,对上述中文句子进行了翻译实践。在机器翻译文本和人工翻译文本的对照下发现机器翻译问题。本文发现的述补结构中英文机器翻译问题主要集中于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和可能补语上。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成分漏译、选词不当、文本错译、语法问题和不合规范这五类。对于这几类问题,本文提出了扩大语料库范围、增加词典释义深度和融入语言学知识等改进建议。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述补结构机器翻译问题的改进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孙吉娟[9](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姚亚芝[10](2020)在《我国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语言服务产业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但却面临着逆向选择带来的严峻挑战。导致逆向选择的主要原因是语言服务市场交易双方关于语言服务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语言服务客户缺乏鉴别产品真实质量的有效信息,只能根据产品的平均质量水平决定支付意愿,由此导致优质语言服务产品被劣质语言服务产品逐出市场,帕累托最优难以实现,语言服务市场的运作效率越来越低。语言服务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治理语言服务市场的逆向选择、进而提升语言服务质量,已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信号传递是缓解逆向选择的一种重要机制。信号指的是产品的质量信号,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上传递的能够反映产品或服务真实质量水平并对消费者具有引导意义的信息。因语言服务产业含义广泛,所涉产品特征多样,本文主要以笔译服务为例,在定性和定量分析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的形成及表现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有效传递语言服务市场的质量信号,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1)本文首先对信息劣势方,即作为语言服务客户的国内企业和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网络爬虫和数据库等大数据技术,从互联网上自动抓取智联招聘近期发布的2万余条国内企业(包括语言服务企业)的语言服务类招聘广告,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招聘企业将职业翻译能力等同于外语能力,只对应聘者提出了外语水平等级要求,其中要求达到大学英语六级(CET6)的招聘岗位数量最多。由于市场上各种语言水平考试名目繁多,语言服务质量信号强度不一,大多数招聘企业并不了解职业翻译需要的能力要求远高于外语能力,因而选择依赖外语能力这一强度相对较弱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翻译资格认证这样的高强度信号却因与外语水平考试的区分度不明显以及普及度低等原因被企业忽视而失灵。此外,本文选取了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开发布的12份翻译服务采购标书,对评分部分的各类质量信号及其分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语言服务企业的服务流程、价格、业绩以及团队配备是位列前四的质量信号。由于对翻译项目的重视以及经常使用翻译服务,对于翻译服务的认识水平较高,这些单位的标书评分选择了有效的、符合翻译职业特征的高强度质量信号。(2)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标书表明,业绩和价格都是高强度的质量信号。因此,本文面向语言服务市场,建立了考虑价格和业绩两种因素的信号传递模型,研究了不完全信息情况下单个语言服务提供方与多个客户之间的动态博弈和分离均衡存在的条件,定量分析对比了价格信号和业绩信号对客户购买意愿的影响,制定了语言服务提供方应采取的“按质论价”的最优定价策略。价格-业绩信号传递模型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市场均衡状态和合理制定产品报价的有效手段。实现高质高价、低质低价这种理想的分离均衡状态,取决于模型中客户数量、客户购买意愿、保留价格、产品生产成本等一系列参数。因此,应用该模型解决现实问题时,可依据实际问题中的模型参数值判断是否可以达到分离均衡,可采取措施改变部分模型参数的取值,使市场状态趋向于分离均衡;此外,还可利用该模型分析分离均衡状态下产品的最优报价,实现语言服务提供方利润最大化。(3)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标书还表明,服务流程和团队配备也是语言服务市场的两个高强度的质量信号。二者通常需要通过认证才能得以有效彰显。因此,对语言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管理的认证和对译员任职资格的认证是一种高强度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本文构建了语言服务市场认证信号传递模型,定量分析了实现分离均衡、混同均衡的条件,推导出各种均衡状态下语言服务提供方的认证策略和客户的产品报价策略。然后,依据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分析译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的成本及其意愿。在对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以及中国译员认证制度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改革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提出了建议。最后,依据《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提供的框架,研究了语言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管理认证问题,建立了笔译服务质量管理流程和笔译服务质量SERVQUAL评价模型,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提供了确定模型中各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同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语言服务质量信号权重确定模型,便于对各种质量信号的影响进行量化评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以逆向选择为切入点,从信号传递角度探讨语言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方法,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语言服务产业研究视角。(2)采用大数据等技术,研究了国内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语言服务质量信号的需求特征,建立了基于AHP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权重确定模型。(3)构建了基于博弈论的语言服务市场价格-业绩信号传递模型和认证信号传递模型,提供了定量分析语言服务质量信号发送策略和定价策略的手段。(4)从译员和语言服务提供方两个视角,宏观上探讨了译员任职资格和语言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管理认证问题,建立了笔译服务质量SERVQUAL评价模型及基于AHP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模型。

二、机器翻译对翻译教学的促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器翻译对翻译教学的促进(论文提纲范文)

(1)翻译技术背景下英语教师信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文献回顾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4.数据结果与访谈分析
    4.1 教师在自身实践中对翻译技术的信念
        4.1.1 问卷结果
        4.1.2 访谈结果
    4.2 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对翻译技术的信念
        4.2.1 问卷结果
        4.2.2 课堂观察与访谈结果
5.研究发现
6.讨论
7.结语

(2)英语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翻译与全球化》(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英语复杂从句相关理论界说
    (一)英语复杂从句的定义与结构分析
    (二)本次翻译实践中从句的分类及其特点
三、《翻译与全球化》翻译案例概述
    (一)任务简介
    (二)任务过程
四、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
    (一)名词性从句翻译问题
        1.从句衔接关系不明显
        2.从句成分杂糅
        3.从句中被动句式频发
    (二)形容词性从句翻译问题
        1.从句并列成分过多
        2.从句中存在多层嵌套
        3.从句的结构过长
    (三)副词性从句翻译问题
        1.从句中逻辑关系复杂
        2.从句中心语后置结构复杂
        3.从句中关联项功能多样
五、针对复杂从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针对名词性从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1.衔接显化法
        2.成分明晰法
        3.语态转换法
    (二)针对形容词性从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1.从句融合法
        2.语序重组法
        3.结构拆分法
    (三)针对副词性从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1.逻辑显化法
        2.结构换序法
        3.从句转换法
六、翻译实践总结
    (一)翻译实践中的收获
    (二)翻译实践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翻译术语对照表
附录Ⅱ 原文和译文
致谢

(3)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许钧教授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 从教学翻译走向翻译教学:理论思考与个体实践
2. 翻译过程的形态决定了翻译教学的形态
3. 翻译人才培养的未来视野:多样化、高水平与新技术

(4)翻译技术教学研究进展与趋势(2000—2020)——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总体趋势
    3.2 教学实践研究
        3.2.1 教学思辨研究
        3.2.2 教学实证研究
    3.3 教学现状评估与对策研究
        3.3.1 教学现状评估研究
        3.3.2 对策研究
    3.4 过程/产品研究
        3.4.1 实验研究
        3.4.2 语料库研究
    3.5 基于语言服务行业的翻译技术调查研究
        3.5.1 翻译技术能力需求分析研究
        3.5.2 翻译技术使用情况与态度研究
    3.6 小结
4. 我国翻译技术教学研究展望
    4.1 注重翻译技术调查研究,完善翻译技术教学模式
    4.2 构建研究理论框架,开展教学实证研究
    4.3 加强过程/产品研究,增强学生思辨能力
5. 结语

(5)2019年中国翻译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面向理论问题的研究
    1翻译学科理论研究
    2基础翻译理论研究
        2.1概念阐发
        2.2内涵深化
        2.3理论建构
    3应用翻译理论研究
    4翻译史研究
三、面向实践问题的研究
    1面向翻译自身实践的研究
    2面向翻译行业实践的研究
    3面向社会实践问题的翻译研究
四、结语

(6)基于目的论视角下科技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翻译与技术》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1.1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Quality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2.1.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2 Translation Practice
        2.2.1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2.2.2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3 Post-translation Revision
Chapter3 Overview of Skopos Theory
    3.1 Brief Introduction of Skopos Theory
        3.1.1 Skopos Rule
        3.1.2 Coherence Rule
        3.1.3 Fidelity Rule
    3.2.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Skopos Theory in Scientific Text Translation
        3.2.1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Skopos Rule
        3.2.2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Coherence Rule
        3.2.3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Fidelity Rule
Chapter4 Case Study
    4.1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Nominalization
        4.1.2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4.2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at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4.2.1.1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assive Voice into Chinese Active Voice
        4.2.1.2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assive Voice into Chinese Passive Voice
        4.2.1.3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assive Voice into Chinese Non-subject Sentence
        4.2.2 Translation of Compound Sentences
        4.2.2.1 Literal Translation Method
        4.2.2.2 Reverse Translation Method
        4.2.2.3 Splitting Translation Method
    4.3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at Discourse Level
        4.3.1 Internal Discourse Coherence
        4.3.1.1 Repeating keywords
        4.3.1.2 Synonym unification
        4.3.2 External Discourse Coherence
        4.3.2.1 Sentence Logical Coherence
        4.3.2.2 Stylistic Coherence
Chapter5 Conclusion
    5.1 Finding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chievements
Appendix Ⅰ Glossary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ppendix Ⅲ Target Text

(7)哲学视阈下的翻译技术研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翻译技术研究综述
        1.2.2 哲学视阈下翻译技术研究综述
        1.2.3 当前国内外翻译技术研究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概念解释
    2.1 翻译、技术与哲学的三元关系
        2.1.1 翻译与哲学
        2.1.2 翻译与技术
    2.2 哲学视阈下翻译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翻译技术本质的人工智能哲学反思
        2.2.2 翻译技术与译者关系的技术哲学阐释
        2.2.3 翻译技术广泛影响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分析
    2.3 翻译技术的概念解释
        2.3.1 翻译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2.3.2 翻译技术的曲折发展史
        2.3.3 翻译技术的关键领域
    2.4 本章小结
3 翻译技术的技术维度问题:研发过程中的理论困境
    3.1 翻译技术研发路径的逻辑局限
        3.1.1 人工智能为翻译技术研发带来的启示与争论
        3.1.2 翻译技术研发路径中的意向性难题
        3.1.3 翻译技术研发路径中的身体性缺失
        3.1.4 翻译技术研发路径中的理解力不足
    3.2 翻译技术研发对自然语言不确定性的忽视
        3.2.1 语言哲学中逻辑语言与日常语言之争
        3.2.2 语言学中歧义与模糊现象
    3.3 翻译技术研发对翻译活动复杂性的误读
        3.3.1 翻译活动的文化性、社会性与心理性特质
        3.3.2 翻译活动的不可译特质
        3.3.3 翻译活动的解释性特质
    3.4 本章小结
4 翻译技术的人文维度问题:使用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失
    4.1 人与技术关系的主客演进
        4.1.1 古代手工技术与人的关系
        4.1.2 近代机器技术与人的关系
        4.1.3 现代智能技术与人的关系
    4.2 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问题
        4.2.1 主体性问题的哲学背景
        4.2.2 译者主体性问题的提出
    4.3 翻译技术使用对译者主体性带来的挑战
        4.3.1 早期机器翻译技术设想对译者主体性的泯灭
        4.3.2 现代计辅翻译技术实践对译者主体性的复苏
        4.3.3 当代智能翻译技术普及对译者主体性的取消
    4.4 本章小结
5 翻译技术社会维度问题:应用过程中的新兴挑战
    5.1 翻译技术应用对翻译职业造成的危机
        5.1.1 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冲击
        5.1.2 技术时代译者身份的再定义
    5.2 翻译技术应用对翻译产业产生的影响
        5.2.1 翻译流程规范化
        5.2.2 翻译模式多样化
    5.3 翻译技术应用对翻译教学带来的变革
        5.3.1 翻译教学形式技术化
        5.3.2 翻译教学内容技术化
    5.4 本章小结
6 翻译技术多维问题的应对策略:责任伦理的介入
    6.1 翻译技术多维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
        6.1.1 翻译技术活动中责任意识淡薄
        6.1.2 翻译技术活动中伦理规约缺失
        6.1.3 翻译技术活动中科学与人文对立
    6.2 翻译技术多维问题解决的理论依据
        6.2.1 责任伦理的理论脉络
        6.2.2 责任伦理指导下的翻译技术问题消解原则
    6.3 翻译技术多维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
        6.3.1 翻译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技术维度问题:工程师的责任坚守
        6.3.2 翻译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人文维度问题:译者的责任应对
        6.3.3 翻译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社会维度问题:多元主体的责任凸显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汉语述补结构机器翻译英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汉语述补结构的类型及其在英文中的对应表达形式
    2.1 述补结构的定义与分类
    2.2 汉语补语的分类描述
    2.3 述补结构的英文对应表达
第三章 述补结构机器翻译实践操作程序
    3.1 语料的收集
    3.2 机器翻译软件选取
    3.3 操作步骤与方法
    3.4 翻译结果评估标准
    3.5 述补结构机器翻译结果
第四章 述补结构英汉机器翻译问题分析
    4.1 各类翻译器翻译问题总述
    4.2 翻译问题分类描述
第五章 述补结构英汉机器翻译问题改进建议
    5.1 针对成分漏译问题改进建议
    5.2 针对选词不当问题改进建议
    5.3 针对文本错译问题的改进建议
    5.4 针对语法问题的改进建议
    5.5 针对不合规范问题的改进建议
第六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示例
致谢

(9)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1.3.3 研究所翻译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3.3.1 三要素整体观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4.1 中观策略概说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4.5.2 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5.2.3 理论发展性
    5.3 语法学视角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5.4 修辞学视角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5.5 逻辑学视角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6.1 创办过程
        6.1.1 创刊背景
        6.1.2 创刊特色
        6.1.3 创刊艰辛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6.2.2 做专家型主编
        6.2.3 与读者的互动
    6.3 引领前沿
        6.3.1 国际译学视野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7.1.1 衷怀辞书
        7.1.2 编纂历程
    7.2 译学辞典批评
        7.2.1 编纂译学观
        7.2.2 编者主体性
        7.2.3 读者意识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7.3.1 一体三环论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致谢

(10)我国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概念界定
        1.3.1 语言服务产业的定义及构成
        1.3.2 中外产业分类体系中的语言服务产业
        1.3.3 其他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语言服务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逆向选择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简要述评与本文的研究空间
3 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的形成与表现
    3.1 语言服务市场的质量信息不对称
        3.1.1 客户知识的有限性
        3.1.2 笔译质量的隐匿性和效用的滞后性
        3.1.3 笔译质量的难以标准化
        3.1.4 笔译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3.2 语言服务市场的逆向选择模型
        3.2.1 基本假设
        3.2.2 模型构建与分析
    3.3 逆向选择对市场和社会经济福利造成的影响
        3.3.1 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3.3.2 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语言服务市场的质量信号特征分析
    4.1 语言服务市场的质量信号特点
        4.1.1 质量信号的分类
        4.1.2 质量信号的特点
    4.2 基于大数据的企业质量信号需求特征分析
        4.2.1 研究方法
        4.2.2 SQL查询统计分析功能
        4.2.3 研究数据
        4.2.4 招聘企业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2.5 企业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需求状况与特征
    4.3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质量信号需求特征分析
        4.3.1 数据来源
        4.3.2 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质量信号强度统计
        4.3.3 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质量信号强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价格-业绩信号传递模型及其博弈分析
    5.1 语言服务提供方与客户
        5.1.1 语言服务提供方
        5.1.2 客户
    5.2 两阶段博弈及价格-业绩信号
        5.2.1 两阶段博弈
        5.2.2 客户收益分析
        5.2.3 提供方利润及最优定价分析
    5.3 信息不对称市场中的信号传递与分离均衡
        5.3.1 分离均衡条件
        5.3.2 单一价格信号下的分离均衡
    5.4 计算示例
        5.4.1 四种场景下的最优定价和利润
        5.4.2 参数λ对分离均衡的影响
        5.4.3 参数α对业绩信号和分离均衡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语言服务市场的认证信号传递策略
    6.1 语言服务市场的认证信号传递模型
        6.1.1 基本假设
        6.1.2 面向认证的质量信号传递模型
        6.1.3 质量信号的具体形式
        6.1.4 信息非对称市场的均衡分析
        6.1.5 语言服务提供方质量信号传递策略分析
    6.2 译员资格认证研究
        6.2.1 职业资格认证的作用及有效性分析
        6.2.2 语言服务人员从业能力构成要素
        6.2.3 国际译员资格认证制度案例考察
        6.2.4 我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制度与改革建议
    6.3 语言服务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研究
        6.3.1 概述
        6.3.2 语言服务质量认证标准
        6.3.3 笔译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
        6.3.4 基于PDCA循环的笔译质量管理流程
        6.3.5 笔译服务质量的度量
    6.4 基于AHP的质量信号与SERVQUAL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4.1 多层信号与评估指标体系
        6.4.2 信号/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与步骤
        6.4.3 计算示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可能的创新点
    7.4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购买2019-2020年中国专利文献英文翻译服务项目标书评标标准
附录B 第4章所用SQL查询语句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机器翻译对翻译教学的促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翻译技术背景下英语教师信念探究[J]. 由建伟,李明明,史岚. 上海翻译, 2021(03)
  • [2]英语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翻译与全球化》(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王建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许钧教授访谈录[J]. 杜磊,许钧. 外语教学, 2021(03)
  • [4]翻译技术教学研究进展与趋势(2000—2020)——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的对比分析[J]. 肖维青,钱家骏. 外语界, 2021(01)
  • [5]2019年中国翻译研究综述[J]. 蓝红军,董璐.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6)
  • [6]基于目的论视角下科技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翻译与技术》汉译为例[D]. 边鸿倩.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哲学视阈下的翻译技术研究:问题与对策[D]. 李晗佶.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8]汉语述补结构机器翻译英译问题研究[D]. 杨玉萍. 暨南大学, 2018(04)
  • [9]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10]我国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治理研究[D]. 姚亚芝.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机器翻译对翻译教学的推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