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英语学习心理学消极特征分析

成人英语学习心理学消极特征分析

一、成人英语学习心理的负面特征成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王天欣[2](2021)在《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学习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 ——以阜宁县某镇Y中心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当下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各小学中都存在着一些各类学科的学习不良学生,使得教育的全体性得不到体现。而且由于我国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农村中英语这一学科的教育中长期存在着英语学习不良的情况。针对农村小学中规模较多的英语学习不良群体,许多学者对英语学习不良群体从问题、成因、类型和干预策略进行研究,这对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效率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阅读、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韦纳归因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来对现阶段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在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计划、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评价与反思以及师生关系等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实际调查,发现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计划不明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方法不当、自评与反思不当和师生关系不够融洽。这些问题原因是来自于三个方面:农村英语课程教学素养不高;农村地区教学资源不丰富;农村英语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缺少家长的有效支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采取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端正学生不良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英语学习,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加强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重视学生的多元评价,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重视对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的分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陈莉[3](2021)在《中职学生学习困难现状、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以J校旅游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汪丽芳[4](2020)在《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学习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腾飞的现代化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职业教育更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供储备人才。在职业教育普及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英语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却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虽然英语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苦苦探索教学改革,却很难有突破性发展。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改革研究为中职英语教学的突破性进步提供了思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尤其是对中职英语“学困生”的学习提升策略,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追求的理念。而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科学合理地的运用,能为中职英语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研究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提升策略。研究目的在于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促进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改进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思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本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研究基础,重新审视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智能结构,优化强势智能,促进弱势智能转化,探索有效提升学习策略。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效率,从而优化教学质量。“学困生”从害怕英语学习转变为对英语学习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升英语学习成果,实现人生价值。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提出了本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综述、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创新点和难点。第二章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综合素质。分析“学困生”的群体特点,并根据特点提出电商专业“学困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对嘉兴市某中职学校电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做抽样调查并分析形成的原因。第四章根据实施策略,对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进行个案分析,并根据个案特点实施提升策略,记录提升过程和结果。第五章从抽样调查分析和个案提升分析得出教学启示,并从课前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对策、教学环境优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和“学困生”自身能力培养这几方面提出对“学困生”的提升策略。第六章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展望。

周思妍[5](2019)在《小学学困生成因和转化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是以株洲市某小学四年级范同学为研究对象。在两年研究时间里,本人通过查阅学习记录和学困生案例,观察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和行为,并通过走访范同学的父母、科任教师、同学以及与他本人进行沟通等方式,对范同学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全面的追踪记录,真实再现了范同学的学习过程,并以此为例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竭尽所能帮助范同学制定转化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针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有效策略和建议。首先,对范同学成为学困生进行归因分析。从范同学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对个人性格、学习状况和生活情况等方面进行诊断,得出研究对象问题如下:归属感与安全感的缺失、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策略不当、情绪不稳定等方面。其次,根据归因分析,分别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其他方面分析了研究对象学困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转化策略。学生角度有:1.学生接纳自己。2.学困生建立自信。3.改进学习策略,培养意志。4.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家庭角度有:1.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2.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校角度有:1.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评价标准多样化,善于发现学困生闪光点,及时表扬。3.真心关爱学困生。其他方面:1.端正班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2.加强同学之间的关爱互助教育。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最后,通过对学困生范同学的转化研究,笔者就小学学困生的转化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

石玲[6](2016)在《网络多媒体形态下大学英语词汇教与学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教育领域,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势不可挡。但是,网络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常常遭到质疑。人们对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教师的角色的定位、网络形态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其与学生学习成绩关联度等问题上存在较大的争议,支持与反对者各持己见,相关结论迫切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持。本论文以大学英语课程中词汇学习为切入点,通过实证方法研究网络多媒体形态下,大学生与电子媒体的相互关系、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同的教与学模式对词汇学习的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为深入理解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教学与环境、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存在的不协调现象提供了思路,也为大学英语教学如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思考。本论文主要研究如下:我们首先调查了2003年与2013年十年间东南大学本科生电子媒体拥有率与网络使用情况的变化。对比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电子媒体拥有率、上网地点、上网原因、上网时长、上网目的、用网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少变化。这些变化表明,网络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同时也为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使用提供了有力的心理环境、学习环境和技术支持,并佐证了多媒体的发展是如何促成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的。论文还研究了基于注意假设和输出假设理论的计算机凸显功能对大学生词汇学习的影响。做出四个假设1.在即时后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时(Reaction Time)和正确率,利用计算机突显功能进行输入加强的一班在识词测试和填词测试(输出)是否好于其他班?2.一班和二班同时通过计算机给予输入注意加强,但完成不同的输出任务,任务类型是否影响测试结果?3.伴随输出活动,在实义词学习时,借助计算机增强注意强化如字体、颜色、方位凸显、频率以及教师指导是否起着关键的作用?4.没有输出活动,通过计算机增强注意强化如凸显、频率颜色以及教师指导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词汇学习?研究以东南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年级的四个平行班作为被试,每班25名学生:分别采用增加输入注意和输出注意并重的方法(模式1);只采用增加输入注意的方法(模式2);只增加输出注意的方法(模式3);以及控制班(无注意与输出加强模式)。实验运用了两种测量方式对20个目标词汇进行测试,一是单词识别测试,二是单词填空测试,并根据学生词汇测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来判断学生词汇学习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控制班与其他三个班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在目标词汇的识别中,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利用凸显加强输入和输出的注意,对词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既有输入注意加强又有输出注意加强是提高学生输入性和产出性词汇学习的较好的方法。(2)模式1和模式2的差异显着(模式1反应时少于模式2,且正确率较高),证实了任务输出有利于促进词汇学习。在词汇识别测试中,除了学习者自身因素和输入特征之外,任务类型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3)模式1和模式3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反应时P>0.05)(正确率P>0.05),证明在单词识别测试和填词测试中,任务输出、计算机文本强化、频率加强以及教师指导在实义词学习中作用不显着。(4)模式2和控制班的差异显着(P<0.05)说明没有输出活动,只有文本强化、高频率呈现的目标词以及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实义词的学习上可以取得明显的进步,进而促进词汇学习。该研究表明,基于注意假设和输出假设的计算机的凸显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注意机制,促进学生的词汇学习。论文最后实证研究了在网络多媒体形态下,多种教学和学习方式共存的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效益问题。实验做如下假设:1.网络多媒体辅助传统课堂教学是否可以获得最大的词汇学习效益?2.眼下盛行的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词汇学习的作用有多大?3.在网络多媒体渐成常态的教学领域,传统教学是否还能与之相抗衡?4.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自主学习效果如何?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5.网络形态下自主学习辅以协作学习及网络实时答疑对词汇学习的影响如何?有何启示?根据不同授课和学习模式将被试分为五个平行实验班,分别为"网络多媒体辅助传统课堂教学班"(实验1班)、"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班"(实验2班)、"传统课堂教学班"(实验3班)、"自主学习辅以网上答疑班"(实验4班)以及"网络自主学习辅以协作学习与网络互动答疑班"(实验5班),并分别考察其词汇学习效果。研究发现:(1)实验1班的正确率最高,反应时较短,说明计算机网络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而产生的新的教学形式,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以及良好的交互性,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语言环境,从而能够有效地加强学习效果。(2)实验2班的成绩仅次于实验1班和实验3班,证明PPT课件凭借其信息传播快、内容含量多的优势,能适应现代教学所需,加之其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信息传输功能,对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确实起到促进作用,是建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载体。(3)实验3班成绩好于实验2班,说明在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以语言知识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如词汇学习,传统授课模式仍有其独特的优势,对需要面对面情感投入的语言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模式。(4)实验4班的词汇成绩最差,说明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学习中,自主学习辅以答疑模式并不适合大学外语学生的学习能力,其广泛使用应该给予有效的监控(5)实验5班的成绩好于实验4班,说明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监控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本文的创新点:1)在理论上,运用了多种语言学理论、教学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及和心理学理论,论证在网络多媒体形态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及效果。2)在研究方法上,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用系统的方法来看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特别是从整体的视角来论证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以及随之产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理清失调现象,提出优化策略。本论文研究范畴涉及与课堂教学诸多方面,研究方法具有鲜明的全面性特征。3)研究视角来自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在充分查阅中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失调现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对网络多媒体形态下的教学模式的效果和改进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本研究在同类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可以为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也有利于网络多媒体形态下的大学外语教学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叶剑[7](2013)在《中国扫盲教育的转型研究 ——从工具性扫盲教育到发展性扫盲教育》文中提出扫盲教育是成人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它在中国已经有100来年的历史,扫肓教育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扫盲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文盲人群的减少,扫盲教育面临着发展的危机,因为在传统观念中把扫盲教育等同于识字教育,于是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文盲问题就自然得以解决,没必要再发展了。笔者借助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发现,文盲和扫盲教育的概念存在着多种角度的解释,国内外对文盲和脱盲的标准都有自己的判断,这说明扫盲教育不是一个静止或孤立的概念,它存在着发展和变化。因此,笔者将扫盲教育的转型问题纳入研究视野,通过对扫盲教育现状的分析、文盲概念和特征的认识以及对教育本质理论的梳理,揭示出发展性扫盲教育的本质;又通过引入社会转型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批判教育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来探讨扫盲教育转型的理论支撑;同时又对扫盲教育的塑型探索进行了分析,并确定发展性扫盲教育作为转型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指引下,讨论需要转型的范畴和探寻实现转型的条件。围绕这个整体脉络,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的研究问题可概括如下:第一部分导论。这部分为是正式研究的准备,首先叙述了传统的扫盲教育开展方式难以继续、扫盲教育的发展在理论研究上不足、在政策层面也不明确这三方面危机;其次,对扫盲教育、发展性扫盲教育、转型三个核心概念在本文中的适用进行界定;再次,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已有扫盲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中存在不足,由此提出扫盲教育转型这一新论题。第二部分扫盲教育的现状与转型的时代要求。从教育统计视野进行了扫盲教育的现状分析,并找寻背后的原因;也从国家指导思想中发现了扫盲教育转型是时代的要求。第三部分发展性扫盲教育的本质。文自其实是一种知识贫乏的状态,这种状态又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区域乃至文化下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并且这种状态本身也是可变的,这说明文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而扫盲教育是以对象进行定义的教育,所以对象的内涵和特征对扫盲教育的本质产生直接影响。综合教育本质和文盲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发展性扫盲教育是基础性教育、是启蒙教育、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教育和发展的教育。第四部分扫盲教育转型的理论基础和塑型探索。社会转型理论提供了社会变迁的基础理论,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关于教育转型和人的转型问题自然就提上了日程。终身教育理论是成人教育变革发展的指导理论,该理论特别重视扫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扫盲教育作为一种成人学习,要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唤醒低文化群体主体意识,离不开批判的思想,所以批判教育理论要求扫盲教育在价值追求上进一步提升。而成人学习理论证明了成人文盲一样具备学习能力,通过激发学习内在的动机、以自我导向为主要方法,能够实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改变。转型意味着一种变迁的过程,所以很难割裂历史地谈转型。教育转型概念的分析,为扫盲教育转型提供了一些方法和途径上的参考。笔者根据保罗·朗格朗对扫盲教育是一种文化转型的判断,从精神的、制度的和物质的三个层次上,去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扫盲教育的塑型过程,提出了扫盲教育的两种同属工具性扫盲教育的类型划分,并发现发展性是现在转型的目标。第五部分发展性扫盲教育的转型分析。这部分是认识转型的重点,笔者先就发展性扫盲教育的内涵与特征进行揭示,然后对工具性向发展性转型分几个维度解读其中的内容和实现途径,同时也对转型动力场中的动力和阻力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发展性扫盲教育转型的实现条件。扫盲教育转型实现条件的选择难以独立于历史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之外,这种探寻既要明确探寻的结果,也要说明探寻的过程。通过制定扫盲教育规划、完善成人教育体系、建设扫盲师资队伍、鼓励民间组织参与等做法,可以为实现扫盲教育的转型提供条件上的保障。

刘智慧[8](2012)在《文学欣赏在成人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人们终身学习意识的增强,以及职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成人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离开校园的成年人选择回到学校继续充电,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技能。全球化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英语正

唐怡群[9](2011)在《培训学校成人英语学习观念与学习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语言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作为学习者个体差异中的两个重要部分已经引起国内许多研究者和外语教师的关注。然而,作者发现这些调查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和中学生,关于成人语言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很少,而对私立培训学校成人英语学习者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为了填充这一空白,本研究试图调查这一特殊群体的英语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以期能为中国成人英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用的教学启示。来自德州市三所知名外语培训学校的68名成人英语学习者参加了本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作者收集了关于这些成人学习者的英语学习观念,学习策略和个人背景信息三方面的数据,然后借助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工具,先后运用描述统计,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三种统计方法,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研究,分别分析和探讨了培训学校成人学习者的英语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的分布和使用情况,这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与成人学习者的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1)这些成人学习者持有既广泛又各异的英语学习观念。在Ilorwitz的五维的语言学习观念量表中,他们持有最强的是动机观念,其次是学习和交流策略观念,而持有最低的是语言学习性质观念。(2)这些成人学习者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的频率并不高,仅处于中等水平。在Oxford的六维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中,他们最常用的是补偿策略,紧接着的是元认知策略,而使用频率最低的是情感策略。(3)这些成人学习者的英语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使用之间的确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其中既有正相关的,也有负相关的。(4)不同英语水平的成人学习者持有不同的语言学习观念。而且高分组与低分组的成人学习者除了动机观念以外,在其他四个观念方面都存在着统计意义上的显着不同。(5)与低分组的成人学习者相比,高分组的成人学习者使用更加广泛的学习策略,而且高分者在所有策略使用频率上都高于低分者,其中,两组成人学习者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方面存在着显着差异。基于研究发现,作者为这群成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教学启示,希望能使各大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师意识到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及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念并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汤华[10](2010)在《非智力因素与高中生英语口语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而我国的外语教育发展至今,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口语是语言学习者达成语言交际目标最直接的途径和手段,也是衡量学习者语言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遗憾的是,在高中阶段,与读写能力相比,学生的口语能力一直为社会各界所诟病。说着“哑巴英语”的高中学生也不乏其人。口语教学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软肋。笔者在可能影响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选定非智力因素为研究焦点。通过问卷调查、测试、访谈等多种方法,希望以高中英语教师的视角,重点探究非智力因素中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与高中阶段学生口语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力求从教师改进自身教学的路径出发,总结规律,研究提升学生口语能力的对策和举措,为高中口语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阐述了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了选择非智力因素作为研究重点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以文献综述的形式简述了国内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包括各国相关研究的进展、国内该领域部分权威专家的研究成果,对非智力因素概念的争论以及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和功能等。本章还对国内外口语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述,对至今的多个口语教学发展阶段和部分流派作了介绍。第三章以久隆模范中学三个高中年级180位学生和笔者供职区域内三所不同层次学校的24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师生问卷,口语成绩采集,数据统计分析和学生访谈等方法,以研究数据和事实信息作为依据,揭示出非智力因素与被试高中学生口语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第四章在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之后,也客观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以及缺漏,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改进方向,同时,在本研究揭示了非智力因素对口语水平的重要性后,为广大教师提供建议,从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通过各种途径明确口语教学的真正目标,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的情感诉求;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最终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二、成人英语学习心理的负面特征成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英语学习心理的负面特征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3.2.1 推拉理论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3.2.3 承认理论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5.1.1 世界观考察
        5.1.2 政治观考察
        5.1.3 人生观考察
        5.1.4 法治观考察
        5.1.5 道德观考察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学习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 ——以阜宁县某镇Y中心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育公平要求城乡均衡发展
        三、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课程学习不良学生的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习不良学生的研究
        二、关于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不良的研究
        三、关于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的研究
        四、总结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教育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
        三、学习不良学生的教育
    第二节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一、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简单的技能
        二、基本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
        三、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
        五、乐于了解外国文化和习俗
    第三节 加强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教育指导的意义
        一、给予教育关怀以促进教育公平
        二、培养浓厚英语学习兴趣与良好学习习惯
        三、提高英语方面的综合素养
    第四节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归因理论
第二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态度与动机的调查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计划的调查
        三、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习惯的调查
        四、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课程听说读写学习方法的调查
        五、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调查
        六、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与英语教师的关系的调查
第三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动机不强
        二、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计划不明确
        三、英语学习不良学生预习、听课、作业和复习习惯不佳
        四、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不当
        五、英语学习不良学生未能有效自评与反思
        六、英语学习不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够融洽
    第二节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英语课程教师教学素养不高
        二、农村地区教学资源不丰富
        三、农村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学习缺少家长的有效支持
第四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教育策略
    第一节 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端正学生不良学习态度
        一、采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二、采取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第二节 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英语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一、合理规划英语学习
        二、运用“小目标”训练法
    第三节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一、搭建展示平台,重视整体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监督学习习惯
    第四节 加强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一、帮助学生掌握遗忘规律,形成自身的学习方法
        二、小组合作提高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效率
    第五节 重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一、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帮助树立信心
        二、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激发积极性与热情
    第六节 重视对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的分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
        一、备课分层
        二、教学方式的分层
        三、作业的分层布置
    第七节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教师要尊重和关怀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
        二、重视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师要指导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家长支持和配合英语课程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师教学状况调查
附录三: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家庭情况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学习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概念厘定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难点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提升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学习的重要性
    2.1 重新审视中职英语电商专业“学困生”
        2.1.1 传统教育观中的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定义
        2.1.2 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群体特点
        2.1.3 正确看待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重要性
    2.2 电商专业“学困生”的英语学习问题
        2.2.1 英语学习问题之一——语音
        2.2.2 英语学习问题之二——词汇
        2.2.3 英语学习问题之三——阅读
        2.2.4 英语学习问题之四——语法
    2.3 指导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提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3.1 为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2.3.2 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为“学困生”带来信心和希望
        2.3.3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融入新理念、新思维
        2.3.4 转变传统中职电商专业英语课教学模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2.3.5 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
第三章 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现状分析
    3.1 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基本情况
    3.2 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现状调查
    3.3 形成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3.3.1 非智力因素
        3.3.2 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
        3.3.3 学校和教师因素
第四章 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个案分析和转化
    4.1 个案转化对象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4.2 提升实施过程
        4.2.1 了解电商专业学生特点,走进“学困生”内心世界
        4.2.2 结合电商专业学生特点,帮助“学困生”建立信心
        4.2.3 结合电商专业特点学习英语,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2.4 根据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特点,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4.3 提升的成果
第五章 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学习提升对策
    5.1 课前教学策略
        5.1.1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5.1.2 激励点滴进步,增强自信心
        5.1.3 帮助“学困生”建立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5.2 课堂教学对策
        5.2.1 恰当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
        5.2.2 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挖掘“学困生”优势
        5.2.3 融入游戏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
        5.2.4 结合专业特点,使用微信等信息化教学手段
        5.2.5 开设丰富多彩的英语选修课,帮助提升英语兴趣
    5.3 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用放大镜欣赏“闪光点”
        5.3.1 评价内容多元化
        5.3.2 评价主体多元化
        5.3.3 评价方式多元化
    5.4 课后教学环境优化
        5.4.1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5.4.2 加强“学困生”日常管理
        5.4.3 与“学困生”形成良师益友
        5.4.4 结合专业特点,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5.5 培养自身学习的能力
        5.5.1 培养“学困生”有效学习能力
        5.5.2 指导“学困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小学学困生成因和转化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指示
        1.1.2 当前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1.2.2 对学困生成因的研究
        1.2.3 对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1.2.4 小学学困生转化的理论基础
        1.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1.2.6 本研究的创新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设计
        1.4.1 研究对象的确立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第2章 范同学学困的表现
    2.1 思维逻辑性不足
    2.2 基本的学习能力低下
    2.3 实际知识薄弱
        2.3.1 语文字、词、音等基础知识薄弱
        2.3.2 对阅读理解欠缺
        2.3.3 英语发音困难、书写有问题
    2.4 非智力因素存在缺陷
第3章 范同学学困归因分析
    3.1 内因
        3.1.1 归属感与安全感的缺失
        3.1.2 自我效能感低
        3.1.3 学习策略不当
        3.1.4 情绪稳定性差
    3.2 外因
        3.2.1 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当
        3.2.2 不良的教学方法
        3.2.3 评价标准单一
        3.2.4 教师忽视学困生的内心需求
        3.2.5 班级环境的影响
        3.2.6 各教育要素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第4章 范同学学困转化策略
    4.1 针对内因的转化策略
        4.1.1 鼓励学生接纳自己
        4.1.2 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
        4.1.3 帮助学困生改进学习策略,培养意志
        4.1.4 进行心理辅导
    4.2 针对外因的转化策略
        4.2.1 引导学困生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4.2.2 真心关爱学困生
        4.2.3 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2.4 评价标准多元化,善于发现学困生闪光点
        4.2.5 加强班风建设
        4.2.6 加强与任课老师及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第5章 效果与反思
    5.1 范同学转化的初步效果
    5.2 小学学困生转化的反思
        5.2.1 应高度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5.2.2 重视和加强学困生心理辅导教育
        5.2.3 建立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5.2.4 建立以赏识教育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5.2.5 建立家校共同体教育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研究对象访谈提纲
附录 B: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 D:研究对象同学访谈提纲
致谢

(6)网络多媒体形态下大学英语词汇教与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教育信息化与网络教学
        1.1.1 教育信息化
        1.1.2 网络教学
        1.1.3 国外网络教学的发展现状
        1.1.4 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
    1.2 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
        1.2.1 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主要特点
        1.2.2 国外网络辅助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现状
        1.2.3 国内网络辅助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现状
        1.2.3.1 辅助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1.2.3.2 多媒体教学研究现状
        1.2.3.3 多媒体外语教学现状
        1.2.3.4 对多媒体教学研究现状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与网络多媒体外语教学相关的文献综述
    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派
        2.1.1.1 桑代克的试误说
        2.1.1.2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2.1.1.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2.1.2 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观
    2.2 认知学习理论
        2.2.1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2.2.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2.2.3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2.3 建构主义理论
        2.3.1 建构主义核心观点
        2.3.2 建构主义学习观
        2.3.3 建构主义教学观
        2.3.4 建构主义知识观
        2.3.5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2.3.6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2.4 自主学习理论
        2.4.1 自主学习定义
        2.4.2 自主学习特征
        2.4.3 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2.5 人本主义
    2.6 更多相关理论
        2.6.1 输入假说
        2.6.2 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
        2.6.3 注意假设理论
        2.6.4 Skehan的认知法
        2.6.5 输入流技术
    2.7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
    2.8 网络多媒体辅助的外语教学设计
        2.8.1 信息输入的多维化
        2.8.2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基本特征
        2.8.3 个别化的学习环境
    2.9 超媒体注释模型
    2.10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对外语教学的认识重构
    2.11 网络多媒体形态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第三章 2003与2013年本科生电子媒体及网络使用情况比较及对教学的启示研究——以东南大学为例
    3.1 研究背景
    3.2 2003年东南大学学生电子媒体拥有率与网络使用调查
        3.2.1 调查方法
        3.2.2 数据分析
        3.2.3 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与好恶分析
        3.2.4 结论
    3.3 2013年东南大学学生电子媒体拥有率与网络使用调查
        3.3.1 调查背景
        3.3.2 调查方法
        3.3.3 问卷构成
    3.4 数据分析
        3.4.2 影响大学生上网的因素分析
        3.4.3 开放式问题分析
    3.5 讨论
    3.6 2003年-2013年大学生媒体与网络使用情况对比分析
        3.6.1 受试差异(年级,年龄,专业,性别)
        3.6.2 测试维度及实验结果异同
    3.7 对比研究的意义及启示
第四章 基于注意假设与输出假设理论的计算机凸显功能对大学生词汇学习的影响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问题的提出
    4.3 理论基础
        4.3.1 Krashen的输入假说
        4.3.2 Swain的输出假说
        4.3.3 信息加工和加工层次理论
        4.3.4 Skehan信息加工过程模式
        4.3.5 Gass的二语习得模型
    4.4 实验方法
        4.4.1 实验设计
        4.4.2 研究对象
        4.4.3 实验材料
        4.4.3.1 实验文本
        4.4.3.2 目标词汇
        4.4.3.3 任务类型
    4.5 实验工具
        4.5.1 词汇测试
        4.5.2 单词识别测试
        4.5.3 填词测试
        4.5.4 实验步骤
    4.6 数据收集
    4.7 数据分析
        4.7.1 前测结果
        4.7.2 单词识别测试的结果与讨论
        4.7.2.1 单词识别测试的结果
        4.7.2.2 单词识别测试结果讨论
        4.7.2.3 单词识别测试结果的结论
        4.7.3 填词测试的结果与讨论
        4.7.3.1 填词测试的结果
        4.7.3.2 填词测试结果的讨论
        4.7.3.3 填词测试结果的结论
    4.8 实验结论
第五章 网络多媒体形态下教与学模式对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问题的提出
    5.3 研究内容
    5.4 研究假设
        5.4.1 实验对象
        5.4.2 实验材料
    5.5 实验设计与测试程序
        5.5.1 设计原则
        5.5.2 课程设计
        5.5.2.1 实验一班—网络多媒体辅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班
        5.5.2.2 实验二班—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班
        5.5.2.3 实验三班—传统课堂教学班
        5.5.2.4 实验四班—网络自主学习辅以网上答疑班
        5.5.2.5 实验五班—网络自主学习辅以协作学习及网上互动答疑班
    5.6 东南大学"课程中心"
        5.6.1 课程中心的功能
        5.6.2 课程中心的作用
        5.6.3 测试程序
        5.6.3.1 词汇选择
        5.6.3.2 测试软件
        5.6.3.3 测试流程
    5.7 讨论与分析
        5.7.1 基本情况分析
        5.7.1.1 实验一班
        5.7.1.2 实验二班
        5.7.1.3 实验三班
        5.7.1.4 实验四班
        5.7.1.5 实验五班
    5.8 各相关维度分析
        5.8.1 多因素方差分析—正确题数
        5.8.2 多因素方差分析—反应时
        5.8.3 多重比较(SNK)—正确题数
        5.8.4 多重比较(SNK)—反应时
    5.9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局限性
    6.4 研究启示
    6.5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校对报告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奖励
第三章 附录
第四章 附录
第五章 附录

(7)中国扫盲教育的转型研究 ——从工具性扫盲教育到发展性扫盲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提出
        1. 传统的扫盲教育开展方式难以继续
        2. 扫盲教育的发展在理论研究上不足
        3. 扫盲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政策层面不明确
    (二) 概念界定
        1. 扫盲教育
        2. 发展性扫盲教育
        3. 转型
    (三) 对扫盲教育有关文献的综述
        1. 已有国内几种主要取向的扫盲教育研究
        2. 已有国内对扫盲教育转型的相关研究
        3. 国外对扫盲教育转型的相关研究
        4. 本文的创新之处
    (四)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丰富扫盲教育理论与提供转型思路
        2. 实践意义:促进扫盲教育在探索中发展
    (五) 研究重点、思路与方法
        1.研究重点
        2. 研究思路
        3. 研究方法
一、扫盲教育的现状与转型的时代要求
    (一) 扫盲教育的现状分析
        1. 教育统计视野下的扫盲教育现状
        2. 扫盲教育现状问题的成因分析
    (二) 扫盲教育转型是时代的要求
        1. “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扫盲教育转型坚持发展的方向
        2.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扫盲教育要有超越“工具”的价值
        3. “继续改善人民的生活”要求扫盲教育立足人的持续发展
        4. “增加人民的福祉”要求扫盲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性扫盲教育的本质
    (一) 文盲概念的认识
        1. 文盲内涵的发展
        2. 文盲产生的现实基础
        3. 文盲的国际共识与地区差异
        4. 文盲状态的可变性
    (二) 文盲个体特征的认识
        1. 文盲具有的正面特征
        2. 文盲具有的负面特征
    (三) 教育本质研究的观点与立场
        1. 分阶段对几种重要学说的梳理
        2. 本质研究上扫盲教育应有的立场
    (四) 发展性扫盲教育的本质
        1. 它是成人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教育
        2. 它是面向大众具有启蒙意义的教育
        3. 它是关注成人受教育权维护社会公正的教育
        4. 它是从多层面始终突出发展主旨的教育
三、扫盲教育转型的理论基础与塑型探索
    (一) 理论基础
        1. 社会转型理论
        2. 终身教育理论
        3. 批判教育理论
        4. 成人学习理论
    (二) 扫盲教育的塑型探索
        1. 关于转型的划分、动力与指标的认识
        2. 扫盲教育的塑型过程
        3. 新中国成立后两阶段扫盲教育的比较
四、发展性扫盲教育的转型分析
    (一) 发展性扫盲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1. 发展性扫盲教育的内涵
        2. 发展性扫盲教育的特征
    (二) 发展性扫盲教育的转型范畴
        1. 两个维度上的解读
        2. 从观念、制度、结构和质量上的进一步突破
    (三) 发展性扫盲教育转型的动力场分析
        1. 发展性扫盲教育的转型动力
        2. 发展性扫盲教育的转型阻力
五、发展性扫盲教育转型的实现条件
    (一) 制定扫盲教育规划来引领转型
        1. 教育规划概念与主要类型
        2. 扫盲教育规划的历史演进
        3. 当前扫盲教育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4. 转型目标下制定扫盲教育规划的思路
    (二) 完善成人教育的体系来确立扫盲教育的地位
        1. 扫盲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2. 扫盲后继续教育的三种取向
        3. 促进扫盲教育转型中成人教育体系完善的思路
    (三) 建设扫盲师资队伍来促进扫盲教育的转型
        1. 扫盲师资建设的历史演进
        2. 继续建设扫盲师资队伍的原因
        3. 扫盲教育转型目标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
    (四) 鼓励民间组织参与来加大扫盲教育转型推力
        1. 为什么要发展民间组织
        2. 民间组织对扫盲教育的意义
        3. 民间组织开展扫盲教育在法律上的问题
        4. 转型目标下民间组织参与扫盲教育的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科研成果及课题参与
后记

(8)文学欣赏在成人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人学习的特点
    (一) 目的明确, 实用性强。
    (二) 独立性强。
    (三) 精力有限, 较难腾出整块的时间集中学习。
    (四) 经验指导性强。
二、成人英语学习的特点
三、文学作品在成人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一) 应用文学欣赏提高成人外语语言能力。
    (二) 应用文学欣赏提高成人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 应用文学欣赏提高成人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9)培训学校成人英语学习观念与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ories on Language Learning Beliefs (LLB)
        2.1.1 Defin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Learning Beliefs
        2.1.2 Classifications of Language Learning Beliefs
    2.2 Theories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LLS)
        2.2.1 Defin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2.2.2 Classifications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2.3 Relevant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Beliefs
        2.3.1 Main Research Abroad
        2.3.2 Main Research in China
    2.4 Relevant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2.4.1 Main Research Abroad
        2.4.2 Main Research in China
    2.5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Learning Belief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Chapter Three Research Design
    3.1 Objectives
    3.2 Research Questions
    3.3 Subjects
        3.3.1 Subjects for Questionnaire
        3.3.2 Subjects for Interview
    3.4 Instruments
        3.4.1 Questionnaire
        3.4.2 Interview
        3.4.3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PETS3)
    3.5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3.5.1 Data Collection from the Questionnaire
        3.5.2 Data Collection from the Interviews
        3.5.3 Data Analysis
Chapter Four Findings and Discussion
    4.1 Subjects' General Learning Beliefs
        4.1.1 Motivations:the Most Popular Beliefs
        4.1.2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the Second Popular Beliefs
        4.1.3 The Difficulty of Language Learning:the Less Popular Beliefs
        4.1.4 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the Less Held Beliefs
        4.1.5 The Na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the Least held Beliefs
    4.2 Subjects'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4.2.1 Compensation Strategies: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Learning Strategies
        4.2.2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the Second Frequently Used Learning Strategies
        4.2.3 Social Strategies:the Third Frequently Used Learning Strategies
        4.2.4 Cognitive Strategies:the Fourth Frequently Used Learning Strategies
        4.2.5 Memory Strategies:the Fifth Frequently Used Learning Strategies
        4.2.6 Affective Strategies:the Least Frequently Used Learning Strategies
    4.3 Correlations between Learning Beliefs and Strategy Use of the Subjects
        4.3.1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4.3.2 Negative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4.3.3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4.4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Beliefs between High- and Low-achievers
        4.4.1 Differences in Beliefs about 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
        4.4.2 Differences in Beliefs about the Difficulty of Language Learning
        4.4.3 Differences in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
        4.4.4 Differences in Beliefs about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4.4.5 Differences in Beliefs about Motivations
    4.5 Differences in Strategy Use between High and Low Achievers
    4.6 Interview Finding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5.4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Bibliography
Appendix

(10)非智力因素与高中生英语口语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
        2.1.3 关于非智力因素概念的争论
        2.1.4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与功能
    2.2 英语口语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英语口语研究现状
        2.2.2 国内口语教学发展实例
        2.2.3 国内口语教学标准与现状
        2.2.4 阻碍高中英语口语发展的部分因素分析
3. 非智力因素与高中生英语口语水平相关性的调查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具体步骤
    3.5 研究阐述和分析
        3.5.1 学生问卷调查
        3.5.2 数据收集
        3.5.3 数据对比
        3.5.4 访谈
        3.5.5 教师问卷调查
4. 结论和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的不足
    4.3 建议和展望
    4.4 结束语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成人英语学习心理的负面特征成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2]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学习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 ——以阜宁县某镇Y中心小学为例[D]. 王天欣. 扬州大学, 2021(09)
  • [3]中职学生学习困难现状、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以J校旅游专业为例[D]. 陈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学习提升策略研究[D]. 汪丽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5]小学学困生成因和转化的个案研究[D]. 周思妍. 湖南大学, 2019(02)
  • [6]网络多媒体形态下大学英语词汇教与学的实证研究[D]. 石玲. 东南大学, 2016(12)
  • [7]中国扫盲教育的转型研究 ——从工具性扫盲教育到发展性扫盲教育[D]. 叶剑. 西南大学, 2013(05)
  • [8]文学欣赏在成人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 刘智慧. 芒种, 2012(23)
  • [9]培训学校成人英语学习观念与学习策略研究[D]. 唐怡群. 天津科技大学, 2011(04)
  • [10]非智力因素与高中生英语口语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汤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  ;  ;  ;  

成人英语学习心理学消极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