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国唱片业的“交易员”

培养中国唱片业的“交易员”

一、培养中国唱片业“操盘手”(论文文献综述)

江湉[1](2017)在《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的政府作为研究 ——以电影产业为例》文中提出在国务院“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的大背景下,借助2015年以来不断的政策红利,资产证券化成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新方向。资产证券化拥有风险隔离的特性以及较高的融资自由度,是一种较为灵活便利的结构化融资工具。多年试点工作开展之后,伴随着注册制、备案制的实施,我国资产证券化已经逐渐进入常态化的发展。资产证券化扩大了可作为融资基础资产的范畴,纳入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文化产业借助资产证券化可以将知识产权、票房收入、门票收入等无形资产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融资。我国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早引入资产证券化的产业之一,其产业上游的电影拍摄制作及发行借助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进行了多种本土化的金融创新,而产业下游的院线端则已有成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出现并上市交易。本文将选取我国电影产业为例,研究文化产业中的无形资产证券化,找出文化企业结构化融资的途径。同时,结合国外案例和经验,探究我国政府在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应为之处。

乐进,周晓燕[2](2016)在《艺术、媒介技术还是文化产业——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属性及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是由艺术、技术和产业层面等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媒介技术既是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的外部环境,也是组成流行音乐文化的重要层面,它调节着流行音乐"艺术性—商品性"层面之间的平衡,既有助于显示流行音乐与技术共生的美好一面,推动流行音乐在中国成为事实上的主流音乐,又把流行音乐推向后现代感官文化的泥淖,迫使中国流行音乐生态系统发生了暂时的结构性倾斜。

乐进,周晓燕[3](2016)在《技术的悲剧维度:流行音乐研究的理论视野》文中研究说明流行音乐是解放大众感官的重要媒介,展现了现代技术的优越性,构成了辉煌的大众艺术景观,然而其制作、宣传和出版发行环节又受技术霸权的控制,反而加强了对文本自身艺术性层面的背离,放弃了追求艺术"显灵"状态的努力,导致大众对流行音乐更加广泛的漠视。这深刻体现了现代科技文化的悲剧维度,凸显了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矛盾性。从技术悲剧观念角度研究中国流行音乐,或是一个更富于成果的出发点,一种与悲剧的必然性进行调解的可能性。

顾楠华[4](2016)在《电视选秀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影响》文中提出电视歌唱选秀节目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深度影响着当下我国的流行音乐。但电视节目与流行音乐的生产和传播规律冲突明显。作为大众媒介产品的电视节目,需要在激烈竞争中博取收视率,内容和节奏编排上刻意设置"戏剧"和冲突,因而选秀选手所选歌曲及演绎、演唱,明显呈现出"躁""新""怪"的特点,这俨然成了当下我国流行音乐的审美趣味,极端化现象突出。电视选秀对电视台和经纪公司无疑是最营利的节目类型和模式之一,但却造成了流行音乐商业性与音乐性的严重割裂,对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无甚助益。

李红菲[5](2016)在《基于互联网下的音乐产业版权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音乐产业作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重要部分,一直以来是娱乐业,文化业,以及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音乐发展的道路,打破了传统产业链格局。音乐产业运作方式的改变正是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所产生的。它的发展由于受到了多方面因素影响,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还未形成较为系统的和成熟的产业盈利模式。互联网新技术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尤其是网络互联共享精神与音乐版权的冲突,使得版权问题成为音乐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互联网下的数字音乐版权保护不利,让整个行业陷入了窘境,传统的音乐产业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有新技术所带来的产业发展变化。本文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从音乐产业链出发,就版权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以及传统音乐版权流程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音乐产业版权的特殊性以及概括列举了音乐产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主要指出音乐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版权问题。从根本上提出各方的利益分配冲突点。文章最后提出了解决方法,电商模式的提出与构建力图建立新型产业结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音乐版权问题,将版权理论与产业实践相结合。改变音乐产业所面临的困境。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于互联网音乐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谢树莹[6](2015)在《中国音乐经济转型及健康发展的应对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呈现出很大的发展动力,因此从多方面来探讨中国音乐经济的转型与健康发展,将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围绕流行音乐的形成过程进行阐述,突出音乐与歌手之间的重要产业链条分析,阐述中国音乐经济的转型以及在产业化发展从低级阶段转向高级阶段的全新模式。并探讨了当前唱片公司在音乐转型中形成的经纪公司以及对经济健康发展形成的影响,建议采取积极有效的引领措施,促进中国音乐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周晓燕[7](2013)在《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流行音乐的复苏与兴盛推助了社会文明范式和文化生态的变更,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中国主流音乐。本研究属于文化研究范畴,既关注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内在价值,也爬梳了其在生产与消费关系中的诸多“事实与论争”,分别从消费、技术、意识形态、审美这四方面展现中国流行音乐的现代性特征,力图勾勒出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独特境遇和文化生态。第一章以“上海老歌”的“出场”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生与发展研究的起点,通过论述相关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文化身份、民族风、中国风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上海老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中国流行音乐从边缘走向了文化的中心地带,审美工具论范式淡出;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陆流行音乐逐步回归其商业性本质,迎来了“以人带歌”的偶像时代;1994年两岸三地流行音乐进入同步发展时期,提供专供流行的中国风和民族风,获得了主导意识形态和精英意识形态的认可;2000年以后,华语乐坛呈现出与传统迥异的瞬间性、流动性、眩惑性等后现代性症候。第二章以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与阐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关于大众的身份、技术与人文精神、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开始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通俗娱乐审美范式兴盛;中国流行音乐文化日渐成为解放大众的媒介,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现代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技术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霸权主导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还处在仅以高雅和民族素材做点缀的“文化粘贴”阶段;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复杂交错,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紧张的一面,也有关联甚至合谋的一面。第三章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意识形态策略研究,通过论述流行音乐文化审美意识形态性、摇滚主流化、网络歌曲低俗化等论争,得出如下结论:流行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公共领域逐步形成,审美批判范式初步发展;汪峰成为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成功者,把中国摇滚推向了主流市场;不健康的网络歌曲被误认为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对象,其实质是美学的堕落。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发展问题,从探究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因切入,厘清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大众审美经验,在2000年以后走向了极端,煽欲之风此起彼伏,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张力逐日减小;影响很大的周杰伦的合作者方文山的“中国风”词作是启蒙现代性方案被扭曲、异化以及审美现代性被恶搞的典型;民歌流行化是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实践的重要内容;艺术自律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前提条件。总之,虽然中国流行音乐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刺激下觉醒起来的,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现代性之路表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也是中国自身社会现代性的反映,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审美范式和价值规范的区别,是其作为现代性文化的特点。本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流行音乐表达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文化自觉,培育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知名流行音乐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其独有的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满足中国“文化大发展”这一现代性诉求。

李霆钧[8](2012)在《电影预告片尚需“个体”到“行业”的转变》文中研究说明在电影预告片制作人魏楠的工作室内,敲击鼠标的声音此起彼伏,三维、字幕、剪接、音乐、合成……电影《黄金大劫案》的第二款预告片正在“酝酿”当中。 不久前,《黄金大劫案》致敬“枪花乐队”的预告片在微博上的疯转,标志着这部国产大片的宣传前战正式打响。

张又丹[9](2011)在《三网融合时代数字音乐大有可为——以深圳原创音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深圳原创音乐迎来了数字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深圳拥有三网融合产业链的雄厚实力,在本地原创音乐的新媒体整合传播方面如能先行一步做出有效尝试,必将领跑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为我国音乐迈向数字化拓展出充裕空间。

秦然然[10](2011)在《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走向》文中提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目前学术界尚未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走向进行系统研究和学术梳理,也没有形成对这个产业的整体认知。数字音乐的兴起,带来了流行音乐从创作、传播、销售到消费的产业链整体的革新,但是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商业模式。为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道路需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走向进行梳理。自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唱片经济转变为娱乐经济的过程。唱片经济以唱片产业为主,唱片销售收入支撑整个产业发展。娱乐经济则综合了唱片产业、演唱会、艺人经纪等多项经营内容,演艺收入成为产业主要收入来源,歌手成为运作基点。传统唱片公司正在积极转型为以音乐和偶像为主的综合音乐公司。从产业链的角度审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上游是指唱片公司的组织和经营,主要包括歌手选拔和管理制度、唱片制作和唱片宣传;中游是指唱片的发行;下游是指唱片的销售和版权授权。并可对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走向分为以下三部分进行详细分析:1、1978—1990年的产业积淀期,流行音乐从地下状态走向社会主流被人们接受,流行音乐产业化开始萌芽,但是市场体制刚刚萌芽,管理、法律等方面都处于边缘地带,也为以后的问题埋下了隐患;2、1991—2000年的产业链形成期,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真正开始自立,产业环境不断改善,形成了从唱片公司选拔歌手制度和经纪管理体系到唱片发行和唱片销售、版权授权以及目标明确的消费者市场的传统流行音乐产业链;3、2001—2010年的产业链革新期,数字音乐兴起,对传统流行音乐产业链带来了冲击和革新,电视音乐选秀歌手带来了粉丝文化的职业化、规模化,出现了以当粉丝为职业的“职业粉丝”,演唱会、偶像所代言的产品等周边衍生产品都成为粉丝们进行消费的重要选择。大陆的流行音乐产业从最初的音乐消费为主转变为基于偶像进行的消费,电视音乐选秀歌手带来了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根本转型: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事实上,不管是传统流行音乐产业,还是数字音乐产业,音乐和歌手都是流行音乐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产业运作的核心和基础。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的转向,说明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正在从产业的低级阶段转向产业的高级发展时期。对青少年群体而言,流行音乐已经成为除了家庭、学校的教育之外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媒介,唱片公司在积极转型为以音乐和歌手为平台的综合经纪公司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之外,还应该承担起产业责任,避免流行音乐的低俗化。

二、培养中国唱片业“操盘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中国唱片业“操盘手”(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的政府作为研究 ——以电影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文化产业融资研究
        (二)资产证券化研究
        (三)基于无形资产的资产证券化研究
        (四)无形资产的评估及政府在文化金融中的作用研究
    四、主要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文化与金融理论
        (二)政府角色理论
    五、研究框架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概述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与特点
        一、资产证券化定义
        二、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流程
        三、资产证券化特点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和发展
        一、资产证券化的起源
        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价值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总体发展情况
        二、我国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在文化产业的应用
        一、资产证券化在文化产业应用的优势
        二、资产证券化在文化产业应用需突破的难点
第三章 资产证券化在文化产业领域应用的实践探析
    第一节 国外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证券化
        一、电影版权的资产证券化
        二、体育赛事门票收入的资产证券化
    第二节 中国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以电影产业为例)
        一、院线层面
        二、电影制片、发行层面
    第三节 对中国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实践的解析(以电影产业为例)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三、对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第四章 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的政府应为之处
    第一节 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与政府关联性分析
        一、市场失灵与非理性繁荣
        二、政府失灵
        三、有效政府
    第二节 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的政府应为之处
        一、加强文化产业相关立法工作
        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三、强化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者的宣传教育与评级机构管理
        四、无形资产评估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艺术、媒介技术还是文化产业——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属性及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流行音乐萌芽与发展期
二、中国流行音乐逐步进入技术殖民时代
三、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爆发期

(3)技术的悲剧维度:流行音乐研究的理论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重且矛盾的逻辑之间的撕裂性发展
二、技术的隐喻意义充满着人类自由的矛盾情踪
三、悲剧反思是一种重要的理论视野

(4)电视选秀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选秀已成为当下流行歌手的重要生产机制
二、电视选秀引领当下流行音乐审美趋向
三、电视选秀改变了流行音乐产业模式
四、结语

(5)基于互联网下的音乐产业版权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2. 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国内研究动态
        2. 国外研究动态
        3. 研究方法
第1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1.1 基本概念
        1.1.1 网络化数字音乐
        1.1.2 音乐版权
    1.2 基础理论
        1.2.1 产权理论
        1.2.2 版权管理理论
        1.2.3 长尾理论
第2章 传统音乐产业的特征
    2.1 我国传统音乐产业特征
        2.1.1 传统音乐创作形式
        2.1.2 传统音乐产业的优势与弊端
    2.2 传统音乐商业化流程
        2.2.1 创作路径
        2.2.2 分发渠道
        2.2.3 营销渠道
    2.3 传统音乐产业版权特征
        2.3.1 版权管理机构—音乐版权集体管理组织
        2.3.2 版权费的收取
        2.3.3 版权费的分配
第3章 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版权的特殊性及面临问题
    3.1 互联网音乐产业的特殊性
        3.1.1 网络的开放性
        3.1.2 复制的便捷性
        3.1.3 传播的快捷性
    3.2 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的技术特征
        3.2.1 互联网时代技术革新
        3.2.1.1 音频压缩技术
        3.2.1.2 互联网文件共享技术P2P
        3.2.1.3 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化—4G
        3.2.2 以中国特有的互联网音乐产业链为背景
        3.2.2.1 内容提供商(CP)
        3.2.2.2 服务提供商(SP)
        3.2.2.3 软件供应商—终端厂商
        3.2.2.4 网络运营商—OP
    3.3 网络音乐面临的问题
        3.3.1 互联网音乐的网络侵权
        3.3.2 网络盗版
        3.3.3 版权意识薄弱
        3.3.4 网络音乐盈利困难
        3.3.5 产业分配体制不协调
        3.3.6 原创音乐经济激励不足
第4章 互联网时代音乐版权模式的培育与发展
    4.1 新型版权授权模式与原有版权模式的转换冲突
    4.2 音乐版权模式的培育与发展
        4.2.1 充分的市场化竞争
        4.2.2 健全法律
        4.2.3 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
        4.2.4 简化政府职能
        4.2.5 建立成熟的产业运行机制
        4.2.5.1 政府在音乐产业中的角色
        4.2.5.2 政府在音乐产业中管理现状
第5章 互联网时代音乐版权模式建构——在线交易平台
    5.1 网络音乐在线交易平台实现的现实性意义
        5.1.1 网络音乐在线交易平台改变原有授权模式
        5.1.2 平台拥有更为灵活的自主选择权
        5.1.3 激活音乐创作的原动力
    5.2 网络音乐在线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5.3 网络音乐在线交易平台理念与建构
        5.3.1 网络音乐在线交易平台的基本理念
        5.3.2 网络音乐在线交易平台建构图
        5.3.3 网络音乐在线交易平台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音乐经济转型及健康发展的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关概念例释
    (一) 流行音乐
    (二) 流行音乐的产业化形态
二、中国大陆音乐经济的发展演化阶段
    (一) 产业积淀期 (1978—1990年)
    (二) 产业链形成期 (1991—2000年)
    (三) 产业链革新期 (2001年至今)
三、音乐经济发展演变分析
四、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 改善政策环境
    (二) 健全法律体系
    (三) 发展支撑产业
五、结语

(7)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从边缘到中心: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上海老歌”的出场与中国流行音乐萌芽
        一、上海老歌: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二、海派风情:肉眼看不到的现代化工程
        三、浅唱低吟:岂止怀了十里洋场的旧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与社会的互动
        一、半明半昧 1978-1985:邓丽君、李谷一、许冠杰
        二、全面发轫 1986-1988:西北风、苏芮、罗大佑
        三、从谷至峰 1989-1994:摇滚、卡拉 OK、94 新生代
        四、偶像时代 1995-2012:周杰伦、选秀、神曲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及其文化身份战略
        一、祛魅与赋魅:“流行音乐”界定与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特殊功能:解放文学的一种力量
        三、专供流行的“中国风”、“民族风”:一种文化身份战略
第二章 从艺术到技术: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物质技术的演进
        一、黑胶唱片和卡带时代: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二、CD 与数位下载并存时期:音乐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
        三、彩铃单曲时代:大众迎合论盛行
    第二节 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媒介的隐喻功能
        一、卡拉 OK:一种改变了亚洲夜晚的影子音乐
        二、MTV:把身体消费推向极致
        三、Ipod:作为艺术品潜入了大众日常生活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互动
        一、新闻报道的反智倾向:流行音乐流行的不是音乐
        二、选秀:布道场、名利场、公共领域的纠葛
        三、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中的“无法传播”现象
第三章 从先锋到媚俗:中国流行音乐意识形态策略及其解码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声音共同体的建构
        一、流行音乐意识形态性及其公共议程设置功能
        二、流行音乐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三、苏皖民歌《茉莉花》兴盛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政治
    第二节 当代中国摇滚的意识形态角力
        一、崔健:19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标志人物
        二、汪峰: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摇滚歌手
        三、旭日阳刚:中国摇滚与社会的互动
    第三节 当代中国网络歌曲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一、网络歌曲:后工业背景下的城市民谣
        二、网络歌词:大众文化花园里“一条不要名分的蛇”
        三、“十大坏文本”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第四章 从同途到歧路: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与大众审美的崛起
        一、古典美学思想的突破: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
        二、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成因探寻
        三、西方审美情感范式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影响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困境及其审美现代性实践
        一、深情冷眼: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后现代境遇
        二、“中国风”词作: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冲突的重要产物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
    第三节 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合谋
        一、民歌流行化: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化实践的重要内容
        二、艺术自律: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基础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追求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三、相关概念例释
        (一) 流行音乐与流行歌曲
        (二) 唱片产业、音像产业与流行音乐产业
        (三) 数字音乐与网络音乐
    四、研究现状
        (一) 理论文章
        (二) 理论着作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1978-1990年:产业积淀期
    一、产业环境
        (一) 社会环境:娱乐需求的增长
        (二) 竞争环境:港台风潮的兴起
        (三) 政策环境:有限的监管
        (四) 科技环境:新技术的传入
        (五) 传媒环境:传媒商业化
    二、流行音乐产业链
        (一) 产业链上游
        (二) 产业链中游
        (三) 产业链下游
        (四) 主要收入流:唱片销售
    三、目标消费市场:分化和参与
第二章 1991-2000年:产业链形成期
    一、产业环境
        (一) 社会环境:迈向大众文化时代
        (二) 竞争环境:欧美日韩齐登场
        (三) 政策环境: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四) 科技环境:P2P和MP3蓬勃发展
        (五) 传媒环境:大众媒介时代
    二、流行音乐产业链
        (一) 产业链上游
        (二) 产业链中游
        (三) 产业链下游
        (四) 主要收入流:唱片销售+艺人经纪
    三、目标消费市场:消费结构确立
第三章 2001-2010年:产业链革新期
    一、产业环境
        (一) 社会环境:文化消费渐成主流
        (二) 竞争环境:文化市场的全方位开放
        (三) 政策环境:法律建设尚待完善
        (四) 科技环境:新媒体,新革命
        (五) 传媒环境:新媒体,新传播
    二、流行音乐产业链
        (一) 产业链上游
        (二) 产业链中游
        (三) 产业链下游
        (四) 主要收入流:艺人经纪+版权授权
    三、目标消费市场:主动组织,高度参与
结语: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
参考文献
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培养中国唱片业“操盘手”(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的政府作为研究 ——以电影产业为例[D]. 江湉.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2]艺术、媒介技术还是文化产业——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属性及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J]. 乐进,周晓燕. 大众文艺, 2016(15)
  • [3]技术的悲剧维度:流行音乐研究的理论视野[J]. 乐进,周晓燕. 美与时代(下), 2016(07)
  • [4]电视选秀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影响[J]. 顾楠华. 学术交流, 2016(06)
  • [5]基于互联网下的音乐产业版权探究[D]. 李红菲.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6]中国音乐经济转型及健康发展的应对措施[J]. 谢树莹. 生产力研究, 2015(06)
  • [7]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 周晓燕. 苏州大学, 2013(09)
  • [8]电影预告片尚需“个体”到“行业”的转变[N]. 李霆钧. 中国电影报, 2012
  • [9]三网融合时代数字音乐大有可为——以深圳原创音乐为例[J]. 张又丹. 大舞台, 2011(10)
  • [10]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走向[D]. 秦然然. 山东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培养中国唱片业的“交易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