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

穴位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

一、穴位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夏方妹,徐敏芳,赵勇,左新河[1](2021)在《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按摩、针灸、传统功法等,在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及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有确切疗效。该文概述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刘琼[2](2021)在《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属中医“消渴痹症”的范畴,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随着病情进展,约有一半以上的成年患者遭受DPN,出现如感觉消失,麻木,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DPN检查普及率的升高和器械检查灵敏度的不断改进,DPN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目前DPN的发病机制复杂且不明确,其中高血糖是主要病因,其他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免疫机制,代谢异常等。目前,现代医学对DPN的治疗,暂无明确的特效药,治疗目的主要是稳定血糖,改善症状。中医药对DPN的治疗,基于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从病因病机出发,如阴虚燥热、瘀血阻络、脾虚气弱、肾气亏虚等;辨证其证型,如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阳虚寒凝证、湿热阻络证等;从而选择不同的方药治疗,如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等,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中医药治疗DPN具有副作用少,多靶点、多通路等特点,可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本研究前期运用网络药理学等方法,通过国际公认的疾病蛋白数据库建立了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复杂分子相互作用网络,然后运用“模块药理学”、“种子筛选方法”、“网络控制”、“处方优化”等方法,筛选出中药复方;再结合临床经验,进而确定其临床使用剂量,最终形成“六味络痹颗粒”,拟定具有补肾、活血、清热、化瘀、通络等功效,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和其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了六味络痹颗粒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db/db小鼠模型上,对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方面的影响;然后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给药第12周小鼠血清中靶标代谢物的浓度,找到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代谢物靶点,进而结合化学空间中的拓扑描述符的研究思路和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中显着特征加权(Weighted Feature Significance,WFS)模型等研究方法,构建六味络痹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空间”,以预测六味络痹颗粒作用于DPN的靶点与疗效的关系,为中药复方作用于疾病的多靶点疗效评价体系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随机选取180尾斑马鱼于烧杯中,每个烧杯30尾,水溶给予六味络痹颗粒1 1 1、333和1000 μg/mL,阳性对照组水溶给予辛伐他汀0.04 μg/mL浓度,同时设置正常组和模型组,每个烧杯(实验组)容量为25 mL。正常组水溶给予斑马鱼开口饲料,其余组别均水溶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六味络痹颗粒与高脂饲料共同处理30 h,在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分别采集斑马鱼泄殖孔上方三个体节所在区域的外周运动神经的荧光强度和周围中性粒细胞数量评价六味络痹颗粒对高糖高脂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和炎症消退作用。2选取检疫合格的SPF级雄性12周龄db/db小鼠(自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120只,体重40-50 g,按血糖值兼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木丹颗粒组,依帕司他组,六味络痹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共6个剂量组,每组20只动物,另取20只同周龄的db/m小鼠为正常组。各剂量组按20 mL/kg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给药12周,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纯水。给药期间每周监测小鼠体重。于给药第4周、6周和12周监测小鼠空腹血糖。于给药第4、6、8、10、12周,对小鼠进行机械痛阈值测定;于给药第6、12周分别测定小鼠右侧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3在给药第12周对db/db小鼠测定完神经传导速度后采集小鼠血清,首先运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来检测小鼠血清中存在的代谢物,然后对检测出来的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以确定靶标代谢物;然后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靶标代谢物的浓度,从而确定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作用靶点。4以靶标代谢物为节点,基于代谢物在血清中的浓度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定义节点间的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靶点网络和运用MCODE方法对靶点网络进行模块划分;然后运用Network Analyzer软件计算每个靶点的拓扑描述符,进而运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确定不同网络的特异性靶点;然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最后建立WFS模型,以预测不同治疗组中模块/靶点对疗效的影响,且WFS模型的性能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影响:(1)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模型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荧光强度为226708像素,正常组为275609像素,两组比较P<0.05,提示造模成功;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组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荧光强度为270724像素,与模型组比较P<0.001,其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为90%,提示辛伐他汀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六味络痹颗粒在111 μg/mL、333μg/mL和1000 μg/mL浓度下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荧光强度分别为258442、273003和278570像素,与模型组比较均P<0.01,其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分别为65%、95%和106%,提示六味络痹颗粒对高糖高脂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对外周运动神经的炎症消退作用:模型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周围中性粒细胞个数为13.10,与正常组(4.80个)比较P<0.001,提示模型构建成功;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周围中性粒细胞数为4.80个,与模型组比较P<0.001,其对斑马鱼炎症消退作用为63%,提示辛伐他汀对斑马鱼具有明显的炎症消退作用。六味络痹颗粒在111 μg/mL、333 μg/mL和1000 μg/mL浓度下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周围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7.10、6.80和5.60个,与模型组比较P均<0.001,其对斑马鱼炎症消退作用分别为46%、48%和57%,说明六味络痹颗粒对高糖高脂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具有明显的炎症消退作用。2对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的影响:(1)对血糖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给药前及给药后空腹血糖值均增加。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依帕司他组和木丹颗粒组无明显差异;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的血糖随着给药周期而持续降低,且在给药第12周时差异明显;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在给药第4、6、12周时空腹血糖值无明显差异,且无随给药周期而降低的趋势;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在给药第4、6、12周时空腹血糖值随给药周期持续增加,且在给药第12周时明显差异(P<0.05)。(2)对体重的影响:同一时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给药前及给药后体重均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在给药第4周小鼠体重降低,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在给药第3、4、5周小鼠体重均降低,但这些体重降低值均在正常生长波动范围内;其余各给样组小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3)对机械痛阈值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给药前及给药期间模型组小鼠后肢机械痛阈值均明显增加,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在给药第6、8、12周痛阈值均降低(P<0.05);六味络痹颗粒中、高剂量组在各给药周期痛阈值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木丹颗粒组在给药第6、8、10、12周痛阈值均降低,依帕司他组各给药周期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4)对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各给药期模型组小鼠MCV和SCV均降低。在给药第6周: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小鼠MCV明显增加;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小鼠SCV明显增加。在给药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六味络痹颗粒中、高剂量组小鼠MCV和SCV均增加;低剂量组MCV显着增加;阳性药木丹颗粒组和依帕司他组小鼠MCV和SCV均增加;提示六味络痹颗粒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鼠的周围神经功能传导障碍。3对用药第12周时db/db小鼠的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1)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正离子模式下共29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共44个代谢物,其中5个代谢物在两种模式下均存在:N-甲基-L-组氨酸,L-精氨酸,牛磺酸,(11E)-十八烯酸,(9Z)-十八烯酸和牛磺胆酸。(2)木丹颗粒组与模型组比较:正离子模式下共29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共47个代谢物,其中6个代谢物在两种模式下均存在:L-苏氨酸、N(pi)-甲基-L-组氨酸、L-精氨酸、牛磺酸、(11E)-十八烯酸、(9Z)-十八烯酸和牛磺胆酸。(3)依帕司他组与模型组比较:正离子模式下共25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共47个代谢物,其中5个代谢物在两种模式下均存在:N-甲基-L-组氨酸,L-精氨酸,牛磺酸(11E)-十八烯酸,(9Z)-十八烯酸,牛磺胆酸。(4)分别对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木丹颗粒组和依帕司他组中检测出的代谢物建立代谢网络进行通路分析,发现六味络痹颗粒改善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22条通路相关:氨基糖代谢,胆汁酸的生物合成,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维生素B1代谢等;木丹颗粒改善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23条通路相关: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嘌呤代谢,三羧酸循环等;依帕司他改善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26条通路相关:白三烯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维生素B3(烟酸酯和烟酰胺)代谢等。4对用药第12周时db/db小鼠血清中靶向代谢物的定量检测:通过对同型半胱氨酸、N-乙酰-L-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精氨酸、牛磺酸、甘氨酸、牛磺胆酸、胆酸、烟酰胺、谷氨酰胺等15个靶标代谢物定量检测和分析,六味络痹颗粒在不同剂量组的作用靶点不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烟酰胺、N-乙酰-L-苯丙氨酸、亮氨酸和糖类化合物具有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发现木丹颗粒组中谷氨酰胺、天门冬氨酸、精氨酸和甘氨酸差异明显;依帕司他组中无具统计学意义的代谢物。与模型组比较,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中差异明显的代谢物为糖类、同型半胱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为组氨酸、牛磺酸;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中为牛磺酸、同型半胱氨酸。5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Cytoscape 3.7.2软件分别对正常组、模型组、木丹颗粒组、依帕司他组、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和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建立了 7个节点数均为15,边数分别为78、69、75、82、62、68和68的靶点网络。6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中MCODE cluster插件分别对7个网络进行模块划分,发现正常组、模型组、木丹颗粒组、依帕司他组、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和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这7靶点网络中分别得到了 2、3、3、1、2、2、2个模块,且发现N-乙酰-L-苯丙氨酸和糖类这两个节点总是在同一个模块中,处于稳定状态。77个靶点网络划分模块后计算网络的基本参数显示:网络直径(Network diameter)和网络半径(Networkradius)这两个参数值在所有网络中均相同。连通分量(Connected components)、网络中心性(Network centralization)、网络异质性(Network heterogeneity)和孤立节点数(Isolated nodes)这四个参数值是随着六味络痹颗粒剂量的升高而逐渐增加。最短路径(Shortestpaths)、节点平均邻居数(Avg.number of neighbors)和网络密度(Network density)这三个参数值随着六味络痹颗粒剂量的升高而逐渐减少。8运用Kolmogorov-Smirnov test来筛选每个组靶点网络中划分模块后,与模型组比较的特异性靶点,木丹颗粒组靶点网络中胆酸、精氨酸和谷氨酸是其特异性靶点,依帕司他组靶点网络中共有2个特异性靶点,即胆酸和苏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的特异性靶点有3个:胆酸、苏氨酸、精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有1个特异性靶点:天门冬氨酸;而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中有3个特异性靶点:天门冬氨酸、组氨酸和牛磺胆酸。其中天门冬氨酸在六味络痹颗粒中、高剂量组这两个靶点网络中均是特异性靶点。9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与模型组比较后,每个组靶点网络中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靶点网络中,2号模块和1号模块分别对MCV和SCV的贡献度为最高的;依帕司他组靶点网络中,孤立靶点精氨酸对MCV和SCV的权重因子均为最高;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的靶点网络中,对MCV影响最大的为孤立节点谷氨酸,而对SCV影响最大的为1号模块;在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的靶点网络中,对MCV和SCV影响最大的均为网络中的孤立节点,且分别为胆酸和天门冬氨酸;在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的靶点网络中,孤立节点牛磺酸对MCV和SCV影响均为最大。10运用显着特征加权模型预测每个靶点网络中模块/孤立节点对疗效的影响分数: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中与疗效WFS-MCV和WFS-SCV最相关的靶点组合可能是天门冬氨酸、胆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组氨酸这6个靶点;依帕司他组中无论是WFS-SCV,还是WFS-MCV,均是苏氨酸最高;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中,苏氨酸的WFS-MCV和WFS-SCV均是最高的;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中,胆酸对MCV和SCV的WFS分数最高;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WFS-MCV最高的是牛磺胆酸和天门冬氨酸,而WFS-SCV最高的是2号模块(由N-乙酰-L-苯丙氨酸、糖类、亮氨酸组成)。11通过运用小鼠给药第6周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来判定WFS模型构建的性能是否稳定: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中WFS-MCV和WFS-SCV分数最高的为三个孤立节点,分别为精氨酸、天门冬氨酸、牛磺酸;依帕司他组中WFS-SCV和WFS-MCV分数最高的靶点也为三个,且均为孤立靶点,且分别为谷氨酸、甘氨酸和组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中,1号模块(同型半胱氨酸、N-乙酰-L-苯丙氨酸、糖类、谷氨酰胺、牛磺酸、烟酰胺)的WFS-MCV最高,苏氨酸的WFS-SCV为最高;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中,胆酸和谷氨酸这两个孤立靶点的WFS-MCV最高,牛磺胆酸的WFS-SCV最高;同理,在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WFS-MCV最高的是牛磺胆酸和天门冬氨酸,而WFS-SCV最高的是胆酸和天门冬氨酸。结论1六味络痹颗粒对高脂高糖斑马鱼的外周运动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和炎症消退作用。2六味络痹颗粒,主要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瘀热阻络证,具有清热凉血,补肾通络的功效,可改善DPN神经传导速度和麻木、疼痛等症状。3六味络痹颗粒可增加db/db小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同时可降低小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空腹血糖,提示六味络痹颗粒可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且主要改善其神经传导功能障碍。4基于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发现六味络痹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作用靶点主要是糖类、同型半胱氨酸、组氨酸和牛磺酸,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该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烟酰胺、N-乙酰-L-苯丙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和糖类代谢物。5通过构建WFS模型,有效的将靶点在网络中的拓扑结构信息与其疗效信息相关联,从而来预测模块(多靶点组合)/节点随网络结构的变化对疗效的影响,直观的将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靶点”和“效应”联系起来,构建了“靶效空间”。6基于“靶效空间”的构建方法,六味络痹颗粒在治疗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过程中,N-乙酰-L-苯丙氨酸和糖类这两个靶点联系紧密,且所在模块对SCV疗效的影响分数呈现随着中药复方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提示N-乙酰-L-苯丙氨酸和糖类这一靶点组合可能是该中药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靶点组合。

吕红蕾[3](2021)在《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观察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阳虚寒凝证,探讨相关的药效机制,评估其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有效方剂。方法: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病区病房收集就诊的68例DPN阳虚寒凝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降糖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甲钴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温阳除痹汤,治疗8周。收集两组患者的资料,观察其在接受治疗前后的各种临床症状、血糖、神经传导速度等增减变化情况,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对两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本次临床实验纳入患者68例,脱落1例,最终治疗组纳入患者34例,对照组纳入33例。在首次接受临床治疗前,经过临床统计学数据分析,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其临床症状、血糖、神经传导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有可比性。1.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空腹血糖(FPG):(1)治疗组FPG改善;对照组FPG改善没有差异(P>0.05)。(2)较单纯用甲钴胺,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治疗更能改善FPG(P<0.05)。餐后2小时血糖(2h PG):(1)治疗组改善2h PG;对照组改善2h PG上无差异(P>0.05)。(2)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更能改善患者2h PG(P<0.05)。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组内及组间比较,P均>0.05,说明两组改善Hb A1c上无差异。2.单项症状分析中医临床症状方面:(1)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均有改善;对照组仅多食易饥、肢体麻木、口渴多饮和畏寒怕冷症状较治疗前改善;(2)对照组改善患者症状情况差于治疗组(P<0.05)。3.神经传导速度分析神经传导速度方面:(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双侧胫神经MCV、胫神经SCV),治疗组P均<0.05,表明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可以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对照组P均>0.05,表明单纯口服甲钴胺在提高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上无统计学差异。(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后,结果为P<0.05,表明在提高双侧胫神经MCV和胫神经SCV方面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优于单纯口服甲钴胺。4.中医临床症状总体疗效分析两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4.11%,对照组78.79%。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疗效明显(P<0.05)。5.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药物有害反应,使用药物有较好安全性。结论:采用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治疗阳虚寒凝证DPN,在改善患者口渴多饮、肢体麻木、多食易饥和畏寒怕冷症状方面疗效显着,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FPG及2h PG,能提高双侧胫神经MCV和SCV,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较单独口服甲钴胺治疗有显着优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张倩雯[4](2021)在《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梅花针配合温和灸与单纯口服弥可保片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求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案。方法:选择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先选取双侧膈俞、气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并按照此顺序,进行温和灸,灸至皮肤潮红,再取梅花针,对麻木部位进行消毒后,进行弱刺激,以局部皮肤略见潮红,而无疼痛感为度。每天1次,每次50分钟,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天。对照组:口服弥可保片,0.5mg/次,1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状总积分: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能降低中医症状总积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组内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均能降低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改善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多汗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单项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组内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均能降低多伦多临床评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多伦多临床评分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组内比较,两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不显着(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相较于口服弥可保片能够更好地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且梅花针配合温和灸疗法在改善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多汗症状方面更具优势,值得肯定和研究。2.梅花针配合温和灸与口服弥可保片在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传导速度方面疗效相当,运动传导速度方面改善均不显着。

程瑞丹[5](2021)在《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加减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并验证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DPN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遴选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内分泌二科就诊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6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32例)。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胶囊口服,疗程为3个月;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加减口服、注射用血栓通穴位注射,选穴为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疗程为18天;中药免煎颗粒冲服,疗程为3个月。应用IBM SPSS25.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麻痹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的评分变化;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全血粘度:高切200(1/S)、全血粘度:低切1(1/S)和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次研究患者配合度尚可,64例纳入病例中4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未完成试验,最终6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30例,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30例,经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符合预期判断:(1)疼痛、麻痹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及麻痹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传导速度比较:两组患者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SOD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流变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粘度:高切200(1/S)、全血粘度:低切1(1/S)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电图、生化全项,血、尿常规、血凝七项等安全性指标检查均未见异常,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通过本次试验,初步得出中药联合穴位注射能有效的改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评分,提高腓总神经麻痹评分,使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增加体内SOD含量,降低血流变,且在应用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滑东[6](2021)在《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对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对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挖掘祖国非药物疗法,以期更快改善肢体麻木疼痛症状,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2019年1月-2020年9月在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内分泌二科门诊或病房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后针刺郄、原穴,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甲钴胺片口服,以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神经传导水平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6项(肢体麻木、肢体刺痛、乏力倦怠、失眠多梦、肌肤甲错、腰膝酸软)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项(头晕耳鸣、少气懒言、自汗或盗汗)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8项(肢体刺痛、肢体麻木、头晕耳鸣、少气懒言、自汗或盗汗、失眠多梦、肌肤甲错、乏力倦怠)中医证候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1项(腰膝酸软)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FBG、2h PG、TG、TC、LDL-C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Hb A1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组内FBG、2h PG、Hb A1C、TG、TC、LDL-C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FBG、2h PG、TG、TC、LDL-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b A1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后各组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后各组内Toronto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Toronto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6)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及不适反应。结论:本课题证实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同时能降低血糖、血脂水平,优于口服甲钴胺片。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沈金睿[7](2021)在《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些年来,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糖尿病(DM)的患病率呈逐步升高趋势,其慢性并发症也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公共卫生系统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在DM起病时间较长的患者中,大部分人群都易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且经西医诊治对其症状的改善效果常不佳。本文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观察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治疗阳虚血瘀型DPN的临床效果,并比较和分析其用药安全性,研究其组方思路、方药配伍意义以及现代药理研究证据,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辨证治疗阳虚血瘀型DPN在临床应用中提供客观的理论基础依据。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病例观察对象全部选取自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住院部内分泌科,观察时间从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经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降糖方案,配合适当饮食运动,糖化血红蛋白≤8%(维持2周以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型患者共80例。根据随机对照试验的随机、对照和重复三原则,将80例患者按照随机化抽样的方法以1:1的方式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予口服甲钴胺片(0.5mg/次,3次/天)联合基础降糖方案,治疗组40例患者予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方(200ml/次,2次/天)中药汤剂联合基础降糖方案,均由湖北省中医院中药房代煎,每天1剂,早晚餐后半小时温服。连续进行12周的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动情况分别记录并比较中医证候积分、血糖变化水平、多伦多临床评分、神经传导速度等数据指标,研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以评估疗效。结果(1)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疗法均可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且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更佳。(2)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两组患者各40例,经过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92.5%,通过软件比较分析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改善中医证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影响血糖水平方面: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Hb A1c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血糖水平接近,且在治疗期间血糖无显着变化及波动,表明两组患者近期血糖水平控制稳定。(4)改善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方面: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TCS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TCS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疗法均可有效降低TCSS评分,且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分析提示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均可加快神经传导速度,且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联合基础降糖方案加快神经传导速度的效果优于甲钴胺片联合基础降糖方案。(6)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均未有毒副作用、变态反应等不适现象出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安全性评价均为1级,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分析、生化全套、心电图、肝胆脾胰肾彩超等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表明DPN患者运用基础降糖方案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结论 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血糖变化水平、TCS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等数据进行临床观察,可初步证实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联合基础降糖方案较甲钴胺片联合基础降糖方案治疗阳虚血瘀型DPN的疗效更佳。本文总结了肖师治疗DPN的临床经验,探索并分析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的组方思路、方药配伍意义及现代药理研究等,本方能够显着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TCSS评分,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并保持血糖水平稳定,且其临床应用中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更好,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水平质量,值得更深入地在临床进行探索和推广。

徐明月[8](2021)在《电针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雪旺氏细胞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电针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病变的防治效果以及作用机制,为电针的临床应用以及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0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糖尿病模型组(B组)10只、电针组(C组)10只、电针加抑制剂组(D组)10只。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再予高脂高糖喂养6周,喂养完成后予以链脲佐菌素(STZ)30mg/kg(浓度3.0mg/ml)腹腔注射造模,同时D组大鼠连续7天腹腔注射LY294002溶液。检测造模成功后开始干预:B组模型鼠不对其进行电针,但每次将其进行与C组、D组同等方式捆绑。C组、D组大鼠,取双侧胰俞、后三里(即足三里)、三阴交进行电针干预4周,每周6次。各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每周电针干预后测体重、测尾尖血糖,干预结束后取双侧坐骨神经,一份用多聚甲醛固定用于切片观察;另一部分取后放入液氮冻存用于检测蛋白表达。用LFB髓鞘固蓝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坐骨神经髓鞘改变情况;以及TUNEL法(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雪旺氏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各组坐骨神经中PI3K、AKT、mTOR的表达情况。结果:1.体质量:STZ注射前,模型组与电针+抑制剂组间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电针组与电针+抑制剂组大鼠组间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造模完成后,模型组与电针+抑制剂组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干预4周结束后,三组体质量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每组大鼠组内前后对比差异不显着(P>0.05);2.血糖:各组大鼠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组内空腹血糖组间对比差异不显着(P>0.05)。3.蛋白表达:C组PI3K、AKT、mTOR蛋白表达量高于B和D组,B组最低。4.LFB染色:B组坐骨神经组织见髓鞘断裂,出现脱髓鞘现象;C组坐骨神经组织局部出现弯曲,局部少见髓鞘断裂,未见明显脱髓鞘改变;D组坐骨神经组织局部见髓鞘断裂,伴有脱髓鞘现象。5.TUNEL检测:C组大鼠细胞凋亡情况较B组、D组少,D组大鼠较B组细胞凋亡稍减少。结论:1.电针足三里、三阴交、胰俞对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糖作用不明显;2.电针可改善雪旺氏细胞凋亡及坐骨神经损伤;3.电针可能是通过上调PI3K、AKT、mTOR蛋白的表达改善神经损伤。

张志勇[9](2021)在《Hcy、CysC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该相关性的临床意义,以期为DPN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参考依据,为中医药治疗DPN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提供鉴,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治疗DPN。方法:本课题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DPN患者共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仝小林主编的《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对240例DPN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检测Hcy、Cys C、糖化血红蛋白Alc(Hb 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水平,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着重探讨Hcy、Cys C与DPN中医证型之间相关性。同时选取糖尿病(DM)未合并并发症患者30例作为DM组,选取我院体检中心体检正常者15例作为健康组,DM组及健康组均为对照组,完成资料收集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分别与DPN组患者比较分析。结果:(1)三组之间一般情况比较:在性别、年龄上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DPN组病程总体长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PN患者中医辨证结果:240例DPN患者经辨证分型,分为气虚血瘀型61例、阳虚寒凝型35例、阴虚血瘀74例、痰瘀阻络型52例、肝肾亏虚型18例,以气阴虚血瘀型最多,肝肾亏虚型最少。(3)DPN各证型组之间一般情况比较:性别及年龄上无明显差异(P>0.05);病程上,肝肾亏虚组>阳虚寒凝组>痰瘀阻络组>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间Hcy、Cys C比较:健康组基本都在正常值范围内,而DM组及DPN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DPN组>DM组>健康组,差异显着(P<0.05)。(5)DPN组各中医证型与Hcy、Cys C的相关性:在Hcy、Cys C水平方面,肝肾亏虚组>阳虚寒凝组>痰瘀阻络组>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DN各中医证型演进与Hcy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952,与Cys C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871,呈正相关关系。(6)各组间Hb Alc、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Hb Alc方面,DM组及DPN各证型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传导速度方面:DPN各证型组神经传导速度较DM组均显着降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各证型组间神经传导速度两两互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阴虚血瘀组>气虚血瘀组>痰瘀阻络组>阳虚寒凝组>肝肾亏虚组。(7)各组间UA、TC、TG的比较:DPN各证型组、DM组均高于健康组,DPN各证型组高于DM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间比较两两比较并不是都有统计学意义,UA、TC、TG水平与DPN的证型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但肝肾亏虚型的UA、TC、TG均值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8)Hcy水平与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929,与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917,Cys C水平与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812,与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803,Hcy、Cys C均与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二者显着性检测P<0.05。结论:(1)DPN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为阴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阳虚寒凝型→肝肾亏虚型,阴虚血瘀型是DPN的主要证型,病程日久可逐渐进展至阳虚、肝肾亏虚。(2)Hcy、CysC与神经传导速度联合检测有助于尽早发现神经病变和判断损害程度,对明确DPN的病情进展以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Hcy、CysC水平与DPN中医证型密切相关,不同证型间Hcy、Cys C水平差异明显,且随病情进展逐渐升高,提示或可将Hcy、Cys C作为DPN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有助于DPN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并为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及疗效评估提供有益借鉴。

李欣[10](2021)在《姜黄素对高糖诱导的RSC96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药姜黄有效成分姜黄素对高糖诱导的RSC96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常规培养RSC96细胞,按随机原则分为正常组(Normal组)、模型组(400 mM High glucose组)和药物组(400 mM High glucose+25μM Curcumin组)。1.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cleaved caspase 3、caspase 3和炎症相关因子IL-1β、NF-κB、p-NF-κB的蛋白表达。3.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含量。4.免疫荧光法观察NF-κB核易位情况。结果:1.CCK-8结果显示:0~400 mM葡萄糖处理RSC96细胞,细胞存活率与葡萄糖浓度呈负相关,且在400 mM时明显下降;400 mM葡萄糖处理细胞0~10 h,随时间推移,细胞活力逐渐下降,在6 h时,约为50%;0~100μM姜黄素预处理细胞30 min后,加入400 mM葡萄糖共同作用细胞6 h,与其他浓度组相比,25μM姜黄素组细胞存活率最高,有统计学差异。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400 mM葡萄糖处理细胞0~10 h,在4~10 h时,cleaved caspase 3、IL-1β、NF-κB蛋白表达呈现不同程度增多,且均在6 h时达到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0.05);0~100μM姜黄素预处理细胞30 min后,400 mM葡萄糖共同作用细胞6 h,与其他浓度组相比,25μM姜黄素组caspase 3蛋白表达最低(P<0.01);以25μM姜黄素预处理细胞,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IL-1β、NF-κB、p-NF-κB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3.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含量显着增多;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IL-1β水平降低(P<0.01)。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胞核内NF-κB表达增强(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NF-κB核内表达减弱(P<0.01)。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通路改善高糖诱导的RSC96细胞炎症反应。

二、穴位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熏洗
    1.1 以固定方和辨证方为主
    1.2 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双重作用
    1.3 水温及浸泡时间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2 穴位贴敷
    2.1 选穴以足三里、涌泉为主
    2.2 药物配伍以活血化瘀药和祛风湿药为主
3 穴位注射
    3.1 具有多重作用机制
    3.2 中药制剂以活血化瘀及补益类为主
    3.3 注射穴位以足三里、三阴交为主
4 穴位按摩
    4.1 按摩方式多样,以肢体穴位为主
    4.2操作简便,耐受性好
5 针灸
    5.1 针刺治疗疗效突出,易被接受
    5.2 艾灸通过温热性刺激及经络传导起作用
6 传统功法
    6.1 八段锦能改善血糖、血脂及神经传导速度
    6.2 太极拳可提高有氧运动能力,有效改善DPN
7 小结

(2)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概况
    定量构效关系与化学空间网络、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1 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2 化学空间网络的研究进展
        3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第一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的处方来源及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影响
    前言
    1 六味络痹颗粒的处方来源、组成和中医理论分析
        1.1 处方来源
        1.2 组成
        1.3 中医理论分析
    2 六味络痹颗粒对斑马鱼模型外周运动神经的影响
        2.1 六味络痹颗粒的耐受浓度的确定
        2.2 六味络痹颗粒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
        2.3 六味络痹颗粒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炎症消退作用
    3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医案
    小结
第二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作用于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研究 .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对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2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 对小鼠后肢机械痛阈值的影响
        4 对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代谢组学研究
    前言
    1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2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四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空间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靶点网络构建
        3 靶点网络模块的划分
        4 模块中靶点拓扑描述符的计算
        5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6 计算多靶点组合(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
        7 靶效模型的建立
        8 靶效模型的验证
    结果
        1 靶点网络的构建
        2 靶点网络模块的划分
        3 拓扑描述符的计算
        4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5 多靶点组合(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
        6 WFS分数
        7 WFS模型的验证
    讨论
        1 靶点的确定
        2 靶点网络的构建
        3 拓扑描述符的计算
        4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5 WFS分数的比较
        6 WFS模型的验证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
    1.一般材料分析
    2.疗效分析
    3.安全性分析
讨论
    1.传统中医学对DPN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3.导师对DPN的认识
    4.现代药理研究
    5.疗效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附表1 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表2 临床观察
    附表3 神经肌电图
致谢
个人简介

(4)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量表
        3.2 神经传导速度
    4 临床疗效评定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研究结果统计
        3.1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2 TCSS比较
        3.3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DPN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DPN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DPN的认识
        2.1 概况
        2.2 发病机制
        2.3 DPN的西医治疗
    3 证型选择依据
    4 艾灸的相关理论基础
    5 穴位选择依据
    6 梅花针选择依据
    7 梅花针配合温和灸选择依据
    8 弥可保片选择依据
    9 神经传导速度选择依据
    10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10.1 中医症状积分
        10.2 TCSS比较分析
        10.3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分析
        10.4 疗效结果分析
    11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现代针灸治疗浅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及相关材料
    2.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病例脱落标准
        3.4 终止试验标准
    4.样本含量估计
    5.治疗方法
    6.观察指标
        6.1 一般临床资料
        6.2 疼痛症状评价指标
        6.3 腓总神经麻痹的评价指标
        6.4 中医证候积分
        6.5 神经传导速度
        6.6 血清学指标
        6.7 安全性指标
    7.疗效判定标准
    8.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1.立题依据
    2.立法依据
    3.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的制方机理
    4.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的组方原则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穴位注射的作用机理
    6.选穴原则及穴位的作用
        6.1 足三里穴
        6.2 三阴交穴
    7.注射用血栓通的药物作用
    8.疗效分析
        8.1 疼痛及麻痹症状治疗前后评分分析
        8.2 中医证候总积分及证候疗效分析
        8.3 神经传导速度疗效分析
        8.4 SOD疗效分析
        8.5 血流变疗效分析
        8.6 安全性分析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证候积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6)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对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分组方法
        4.2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安全性指标
        5.3 疗效性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入组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比较
    3 入组基线一致性比较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血脂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4.1 两组疗效比较
        4.2 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3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4.4 糖代谢指标比较
        4.5 脂代谢指标比较
        4.6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4.7 多伦多积分比较
    5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2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3 祖国医学对DPN的认识
    4 立题依据
        4.1 关于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探讨
        4.2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的作用分析
        4.3 针刺郄穴、原穴理论探讨
        4.4 单个穴位分析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的分析
        5.2 中医证候分析
        5.3 糖脂代谢指标分析
        5.4 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5.5 多伦多积分分析
        5.6 安全性评价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2.2.1 常规基础治疗
        2.2.2 药物治疗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观察指标
        2.3.2 疗效观察指标
        2.3.3 安全性观察指标
    2.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2.7 操作流程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3 两组治疗前后Hb A1c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3.2.4 两组治疗前后多伦多临床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2.5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4.1.1 中医病名
        4.1.2 中医病因病机
    4.2 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4.2.1 发病机制
        4.2.2 西医对DPN的治疗
    4.3 立论依据
        4.3.1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的组方思路
        4.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的配伍意义
        4.3.3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现代药理研究
    4.4 试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电针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雪旺氏细胞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DPN的流行病学
    2.2 DPN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
        2.2.1 DPN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2.2 DPN的病理改变
    2.3 DPN的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
        2.3.1 中医病因病机
        2.3.2 代谢紊乱因素
        2.3.3 微血管功能异常
        2.3.4 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障碍
        2.3.5 胰岛素和神经生长因子的缺乏
        2.3.6 雪旺氏细胞的损伤
        2.3.7 其他因素
    2.4 DPN的治疗
        2.4.1 一般治疗
        2.4.2 针对DPN的内科治疗
        2.4.3 其他疗法
    2.5 电针与DPN的临床研究进展
        2.5.1 临床效果研究
        2.5.2 作用机制研究
    2.6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2.7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思路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耗材
        3.2.4 实验试剂
        3.2.4.1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置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分组及造模
        3.3.2 干预方法
        3.3.3 实验样本的制备及保存
        3.3.4 样本的检测方法
        3.3.4.1 体重及血糖的检测
        3.3.4.2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大鼠坐骨神经中PI3K、AKT、mTOR蛋白的表达。
        3.3.4.3 LFB髓鞘固蓝染色法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学的变化
        3.3.4.4 TUNEL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雪旺氏细胞的凋亡及损伤情况
    3.4 统计学结果处理
        3.4.1 体质量、血糖处理
        3.4.2 蛋白表达的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4.1 结果
        4.1.1 各组大鼠体质量的比较
        4.1.2 各组大鼠血糖的比较
        4.1.3 各组大鼠PI3K/AKT/m-TOR蛋白表达的比较
        4.1.4 各组糖尿病鼠LFB髓鞘染色切片的比较
        4.1.5 各组糖尿病鼠雪旺氏细胞凋亡的比较
    4.2 分析与讨论
        4.2.1 血糖体质量变化分析讨论
        4.2.2 蛋白表达差异、LFB 髓鞘染色切片、LFB髓鞘染色切片的分析讨论
    4.3 小结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9)Hcy、CysC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健康组入组标准
        1.2.2 糖尿病诊断标准
        1.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1.2.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2.5 纳入标准
        1.2.6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基本信息
        2.1.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2 研究步骤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三组之间一般情况比较
        3.2 DPN各证型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3.3 三组间Hcy、CysC的比较
        3.4 DPN组各中医证型与Hcy、CysC的相关性
        3.5 各组之间Hb Alc、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
        3.6 Hcy、CysC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
        3.7 各组之间UA、TC、TG的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讨论
        1.1 DPN的概述
        1.2 DPN的发病机制
        1.3 中医对DPN病名的认识
        1.4 DPN的中医病因
        1.4.1 病久失治
        1.4.2 饮食不节
        1.4.3 情志失调
        1.4.4 劳欲过度
        1.5 DPN的中医病机
        1.6 DPN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1.7 DPN的中西医治疗
        1.7.1 西医治疗
        1.7.2 中医治疗
        1.8 DPN与Hcy的关系
        1.9 DPN与CysC的关系
        1.10 DPN与HbAlc的关系
        1.11 DPN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
        1.12 DPN与TC、TG的关系
        1.13 DPN与UA的关系
        1.14 DPN与病程的关系
        1.1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姜黄素对高糖诱导的RSC96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DPN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3 姜黄素的神经保护作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线粒体途径凋亡机制及相关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四、穴位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概述[J]. 夏方妹,徐敏芳,赵勇,左新河. 中国民间疗法, 2021(24)
  • [2]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代谢组学研究[D]. 刘琼.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D]. 吕红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倩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程瑞丹.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6]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对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D]. 滑东.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7]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沈金睿.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电针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雪旺氏细胞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D]. 徐明月.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9]Hcy、CysC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张志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姜黄素对高糖诱导的RSC96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李欣.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穴位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