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名导师被暂停招收研究生

十三名导师被暂停招收研究生

一、十三位导师被停招研究生(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佐,李庆忠,程建波,徐秀峰[1](2020)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以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培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面临各种困境,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紧盯一个目标,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三个带动,即带动教学上水平、带动科研出成果、带动学科上层次,强化八项措施,即强化招生宣传、强化全程育人、强化目标引导、强化过程管理、强化人文关怀、强化师资建设、强化学科建设、强化联合培养,构建"138"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鸣[2](2020)在《我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立法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顶尖人才中重要的一环。高校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简称“导学关系”)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导学关系问题频发且难以解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在规制导学关系时效力不足的困境。导学关系失范不仅会降低研究生培养质量,而且会损害师生关系,甚至会对学校乃至国家的教育声誉和教育体系的良性发展形成重大威胁。为保证导学关系的健康发展,现有文献大多从伦理道德约束和政策引导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本研究试图从教育立法着手,研究如何从外部约束、引导和保障导学关系的健康发展。此将有助于丰富高等教育阶段导学关系模式构建的基础理论,同时有助于顺利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以及提高导师的指导效率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研究以高校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纠纷事项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访谈、个案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了我国高校导学关系立法规制的法理基础,归纳了导学关系失范行为的表现和成因,探讨了现行法律法规应对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立法规制导学关系的具体办法。导师制是公序良俗,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手段。为维护正常的导学关系,应当对学术权力进行立法监督,防止权力滥用,保证导师制的正常运行。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我国导学关系失范行为大致可分为学业发展指导不力、学生劳力使用不当、学术利益分配不义和私人关系纠缠不清等类型。通过分析导学关系失范行为的表现和成因发现,现行法规难以应对导学纠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部分导学纠纷未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尚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二是部分法律法规没有相关实施细则或定义模糊导致法律法规难以实施;三是高校在行使权力处理导学纠纷时的程序正当性缺乏审查。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加快制定特别法(例如研究生实习管理办法、高校反性骚扰条例)、严密设计法律规范和确认导学关系的监督机制的立法规制建议。

陈少卿[3](2019)在《任访秋与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文中研究说明着名文学史家任访秋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经历了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北大研究院文史部、北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三个时期,见证了中国研究生教育走向成熟的过程。在国学门和文史部时期,由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松散、混乱和个人谋生的需要,研究生的身份并没有对任访秋的学术研究产生实际助益。1934年北大研究院改革后,任访秋重回北大,不仅得到了周作人、黄节等学术巨匠的亲自指导,还经历了严格的考试、论文写作和答辩,让他的学问更上一个台阶,也使他获得了主流学术界的正式认可,可以说,北大研究院是他的学术生涯的真正起点。

郑崇峰[4](2019)在《江西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将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这两个学科合并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个学科,迄今为止该学科研究生教育历史正好两秩之久。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做到“质量并重、以质为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我国教育金字塔尖端部分研究生教育的一份子,承担着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高智力支撑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亟需进一步重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规范该学科的学科建设标准,增强该学科的师资队伍力量,完善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保障该学科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中都能有质的提升,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基于此,本文以江西省A、B、C、D四所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及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学科归属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生专业认同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接着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说明支撑论文研究的四个理论。第三章分别对我国及江西省A、B、C、D四所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进行概述。第四章分别从招考及生源分析与比较、师资力量分析与比较、培养过程分析与比较,这三个维度对江西省A、B、C、D四所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系列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第五章总结出了四所高校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共性与特性及其主要培养问题与原因分析。共性主要表现在招生方式相同,生源质量相当;学科地位不高,导师人数偏少;培养目标趋同,培养方式相似。特性主要为师资结构不同,师资力量不等;学校特色不同,研究方向不一;办学条件有别,培养质量有异。主要培养问题有学科属性有待明晰,专业发展方向亦管亦教;学科地位普遍不高,各类学术资源保障不足;生源来源结构多样,学生读研动机趋于功利;师资队伍规模不定,师资力量待优化或大补;培养方式传统单一,学生学习重理论轻实践。第六章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具体有(1)学术规范与学科建设方面:明确学科属性,凝练学科方向,统一学术规范;学校加强关注,提高学科地位,保障学术资源;(2)生源质量与学生认知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生源来源,优化生源结构;端正读研动机,强化专业认同,保障学习时间;(3)师资结构与师资力量方面:调适师资规模,调优师资结构,调强师资力量;(4)校际合作与社会认可方面:加强校际合作,强化实践培养,突出专业特色;社会加深认识,单位加强认可,充分利用人才。最后部分说明研究总结与展望。

霍东娇[5](2018)在《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无论是对师范教育制度进行历史维度上的梳理,还是对其进行制度维度上的考察,都是为进一步推动师范教育整体发展而进行的必要研究。通过对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发展历程的回顾,既为实现中国特色师范教育制度的本土创生,增强师范教育制度实践指导力提供了历史依据,同时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师范教育制度的民族特性、提升教育理论话语权的必然选择,以及帮助教师教育理论研究走出困境的现实需求。论文以历史的视角,对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进行考察。从师范教育制度的总体和各个基本组成部分变迁历程着手,结合全面与局部的师范教育的一般发展概况,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发现变迁过程中的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路径选择,阐释师范教育制度嬗变的启示,从而为当下师范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境,进行历史性的合理解读,从而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首先,在以学制为师范教育制度动态调整依据的基础上,总括百年师范教育发展的一般态势,以时间推移为阶段划分,本研究对师范教育在清末时期的初创,民国时期的定型,新中国成立后的不断革新和完善历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回顾、梳理,以窥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缩影。其次,根据师范教育制度的基本组成要素分类,对师范教育政策、师范教育课程制度、教师培养模式以及教师资格制度分别进行制度变迁的内容梳理、特点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最终归纳出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师范教育政策、师范教育课程、教师培养模式以及教师资格制度的变迁路径,实现对师范教育制度嬗变历程的深度把握。最后,在对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内容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结论,即在师范教育制度生成的过程中,既包含着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外生性因素的不断变化所带来的演进更迭,同时也深受其内生性因素,即制度本身的价值追求、功能的调整、以及与周边关系调整所带来的影响,这两种因素交叉融合,推动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在百余年的变迁历程中,师范教育制度自身更是在平衡国家利益与个人价值追求、调试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打破制度失范弊端以及寻求师范教育制度前瞻性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赜索隐,以史为鉴,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我国百余年师范教育制度的分析,从而提出当下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方向,即在完善师范教育政策体系下,夯实师范教育制度政策根基;在推动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的同时,打造师范教育制度内涵式发展,并不断创新师范教育模式,凸显师范教育制度专业化方向,规范教师资格制度,实现师范教育制度公平化建设,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张者[6](2015)在《桃夭》文中提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1这一天,师弟离婚了。师弟邓冰闹离婚已经很久了,如今终于成功,不容易。师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开心也不张扬,离婚这种事本属隐私,他居然有勇气公布于众了。师弟通过微信同学圈,向同学们高调宣布,内容如下:"本人邓冰与张媛媛同学已正式离婚,从即日起,本人和张媛媛之间只存在同学关系,没有了夫妻情分,在联系我们时应区别对待。离婚后,大学城的别墅归张媛媛所有,市区的三居室归本人所有,家

施瑛[7](2014)在《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文中认为华南地区建筑的发展,因远离政治中心而又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区位、以及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既“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华南地区建筑教育的主线是自1932年由林克明先生在广东省立工专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开始,历经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华南工学院(文革期间曾改名“广东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为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华南的现代建筑教育是中国整体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为主线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华南建筑教育从1932年创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这段早期发展历程,是华南建筑教育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重要时期,为华南建筑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产生必然影响的中外建筑教育早期状况,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厘清华南建筑教育早期经历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历史脉络,力求展示准确、客观的历史进程,填补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史整体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在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的带领下,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归纳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特点,探寻其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期为现在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开放、融合、务实、创新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们共同的内在学术品质。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及建筑创作中,这种文化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华南建筑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强调基础训练、注重理性分析、重视功能和建造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的教学思想,初步建立起以学为主,学、研、产“三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为华南建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孙崇涛[8](2013)在《小城戏缘(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钱从天外飞来"文革"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平阳县师生在社会上冲冲杀杀达三四年之久。1970年,上级指示"复课闹革命",师生回校,一边学习,一边继续搞"斗批改"。"斗批改"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学校遵照"五七指示"精神,进行了彻底改造。过去是学校办工厂,现在改做工厂办学校。原"平中"由平阳县化工厂接管,"工宣队"

杨仁敬[9](2011)在《老冉冉修名不立》文中指出在提倡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社会的大气候下,教育界普遍在思索如下一系列问题: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大师?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杨仁敬教授一篇"老冉冉修名不立",道出了一名虔诚求学者的挫折与艰辛,更描绘了一位国家级文学大师的成才之路。一位善良、厚道、勤奋、严格的父亲,扶正了不更事少年的人生坐标。一批博学敬业、诲人不倦的恩师,打下了青年人扎实的知识基础。一所所久负盛名、藏龙卧虎的学府,引导坚定的探索者走上科学研究的正途。学外语的人,无论是研究语言学的,还是研究文学的,都应该搞点翻译,这是责无旁贷的社会使命。搞文学的人,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通晓一国文学史,又要集中研究一两个感兴趣的作家,才能形成自己的专长。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要遵循语境、文本、理论三结合的原则,于大视野内钻研小问题。杨教授的成功秘诀发人深思,催人奋进。今天的中青年学者应该牢记杨教授的殷切教导:明确方向,不懈拼搏,打好基础,纵横博览,虚心请教,独立思考,淡泊名利,进取无限。

刁黎[10](2008)在《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现状调查及其改善策略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封闭式问卷研究等方法对硕士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现状进行了调查,以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从沟通主体双方的视角总结出了硕士生与导师沟通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针对硕士生与导师沟通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师生间沟通质量的对策及建议。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①硕士生与导师的沟通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硕士生与导师双方的沟通主动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2)师生间沟通重智育、轻德育;3)师生间沟通频率低,深度不足;4)与其他导师缺乏沟通。而沟通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硕士生、导师、制度及环境三个方面。②不同类别的硕士生在沟通现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1)不同性别的硕士生在沟通主动性、沟通内容的某些项目如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沟通充分程度和沟通整体满意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女性硕士生的沟通主动性、沟通充分程度和沟通整体满意度低于男性;2)不同年级的硕士生在沟通意愿、沟通内容某些项目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一年级的学生沟通意愿最强,而三年级最弱;3)不同学科的硕士生在沟通意愿、沟通内容某些项目、沟通效果、与其他导师沟通上存在显着差异,人文社科类硕士生的沟通意愿强于理工类硕士生,他们觉得与导师沟通后效果更好,但理工类学生与其他导师的沟通要更频繁一些;4)有无工作经验的学生仅在沟通内容中的专业书籍阅读目录、科研项目上存在显着性差异;5)不同入学目的的硕士生在导师的沟通主动性、就业问题的沟通、沟通充分程度与沟通整体满意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以“进行学术研究”为入学目的的硕士生感受到的导师沟通主动性、与导师沟通的充分程度及沟通整体满意度都较其他目的的学生高。③针对硕士生与导师间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及建议,包括:1)硕士生方面: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增进自身的沟通技巧。2)导师方面:明确导师职责、增强自身责任感;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改善指导方法,促进学生沟通主动性提高。3)研究生教育制度和环境方面:改革现有研究生教育体制,保障培养计划的执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优化导师队伍;建立多种有效沟通方式。

二、十三位导师被停招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三位导师被停招研究生(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以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挑战
2 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2.1 强化招生宣传
    2.2 强化全程育人
    2.3 强化目标引导
    2.4 强化过程管理
    2.5 强化人文关怀
    2.6 强化师资建设
    2.7 强化学科建设
    2.8 强化联合培养
3 成效与问题
4 结束语

(2)我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立法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述评
        1.2.1 文献综述
        1.2.2 文献评价
    1.3 概念界定
        1.3.1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
        1.3.2 立法规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立法规制导学关系的法理基础
    2.1 导师制是公序良俗
    2.2 学术权力是公权力
        2.2.1 学术权力需监督
        2.2.2 学术自律有局限
    2.3 规制导学关系的法规框架
        2.3.1 规制导学关系的法规类型
        2.3.2 法律规制的导学关系类型
第3章 导学关系失范的表现与成因
    3.1 学业发展指导不力
        3.1.1 导师敷衍塞责
        3.1.2 研究生消极应付
        3.1.3 双方各自放弃
    3.2 学生劳力使用不当
        3.2.1 学生被视为科研工具
        3.2.2 学生被视为廉价劳工
        3.2.3 学生被视为私人佣人
    3.3 学术利益分配不公
        3.3.1 学术成果归属不公
        3.3.2 经济利益分配不义
        3.3.3 毕业时间故意拖延
    3.4 私人关系纠缠不清
        3.4.1 不正当涉性关系
        3.4.2 非法拟制血缘关系
第4章 现行法规难以应对导学纠纷
    4.1 部分纠纷无法可依
        4.1.1 研究生实习无法可依
        4.1.2 性骚扰缺少法规规制
    4.2 部分法律难以实施
        4.2.1 性骚扰的定义不清
        4.2.2 学生法律身份不明
        4.2.3 各方关系不够明确
    4.3 程序正当性缺乏审查
        4.3.1 管理权责混乱
        4.3.2 监督管理不够
第5章 立法规制导学关系的主要建议
    5.1 加快制定特别法规
        5.1.1 制定研究生实习管理办法
        5.1.2 制定高校反性骚扰条例
    5.2 严密设计法律规范
        5.2.1 完善法规的执行细则
        5.2.2 关注法条的可操作性
    5.3 确认导学关系的监督机制
        5.3.1 高校外部监督机制
        5.3.2 高校内部监督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A:访谈表

(3)任访秋与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大国学门的研究生活
二、北大研究院文史部时期的休学
三、重回北大与1936年乙种论文考试
四、结语

(4)江西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科与专业
        2.1.2 培养与培养比较
        2.1.3 学科归属
        2.1.4 专业认同
    2.2 理论基础
        2.2.1 三螺旋理论
        2.2.2 专业设置理论
        2.2.3 课程设置理论
        2.2.4 戴明环理论
3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概述
    3.1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概述
        3.1.1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情况
        3.1.2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3.2 江西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概述
        3.2.1 江西四所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述
        3.2.2 江西四所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概述
4 江西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与比较
    4.1 招考及生源分析与比较
        4.1.1 报考条件及入学考试要求的分析
        4.1.2 生源情况分析与比较
    4.2 师资力量分析与比较
        4.2.1 导师人数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分析与比较
    4.3 培养过程分析与比较
        4.3.1 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及培养方式分析与比较
        4.3.2 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及考核情况分析与比较
        4.3.3 学习氛围、学术资源及学术交流分析与比较
5 江西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总结
    5.1 培养共性与特性
        5.1.1 培养共性
        5.1.2 培养特性
    5.2 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2.1 学科属性有待明晰,专业发展方向亦管亦教
        5.2.2 学科地位普遍不高,各类学术资源保障不足
        5.2.3 生源来源结构多样,学生读研动机趋于功利
        5.2.4 师资队伍规模不定,师资力量待优化或补充
        5.2.5 培养方式传统单一,学生学习重理论轻实践
6 完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6.1 学术规范与学科建设方面
        6.1.1 明确学科属性,凝练学科方向,统一学术规范
        6.1.2 学校加强关注,提高学科地位,保障学术资源
    6.2 生源质量与学生认知方面
        6.2.1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生源来源,优化生源结构
        6.2.2 端正读研动机,强化专业认同,保障学习时间
    6.3 师资结构与师资力量方面
        6.3.1 调适师资规模,调优师资结构,调强师资力量
    6.4 校际合作与社会认可方面
        6.4.1 加强校际合作,强化实践培养,突出专业特色
        6.4.2 社会加深认识,单位加强认可,充分利用人才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
    一、启蒙与肇端:清末师范教育制度的发轫
        (一) 师范教育产生的历史动因
        (二) 南洋公学的创建
        (三) 清末师范教育制度的肇始
    二、扬弃与发展:民国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
        (一) 民国师范教育宗旨的流变
        (二) 学制变革下师范教育独立地位的调整
        (三) 民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发展
    三、变革与调试:改革开放前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学制系统的厘定
        (二) 独立封闭的社会主义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
        (三) 改革开放前师范教育的曲折发展
    四、完善与革新:改革开放后师范教育制度的建设
        (一) 师范教育制度的恢复与重建
        (二) 师范教育制度的完善与革新
第二章 中国百年师范教育政策的演进
    一、百年师范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
        (一) 清末时期师范教育政策的萌芽与兴起
        (二)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政策的调适与丰富
        (三) 新中国时期师范教育政策的完善与发展
    二、百年师范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
        (一) 始终坚持国家对师范教育政策的有效干预与控制
        (二) 师范教育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
        (三) 始终重视教师思想道德的规范
        (四) 持续关注乡村师范教育政策体系建设
    三、百年师范教育政策演进的路径
        (一) 政策主体的价值取向由“工具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
        (二) 政策实施的手段由单一走向多元
        (三) 政策施行由关注“单一职业定向”转向“专业综合发展”
第三章 中国百年师范教育课程制度的嬗变
    一、百年师范教育课程制度的嬗变历程
        (一) 清末师范教育课程制度的输入与构建
        (二)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制度的确立与实施
        (三)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制度的完善与变革
    二、百年师范教育课程制度嬗变的特点
        (一) 课程体系变革中师范性与学术性博弈的常态化
        (二) 师范教育课程中国际视野与本土化碰撞的不间断化
        (三) 教育实习地位的逐渐提高
    三、百年师范教育课程制度嬗变的路径
        (一) 课程目标的厘定由“单一”向“综合”迈进
        (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由分科化向“分科+综合”转变
        (三) 课程价值取向由“完全工具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迁移
第四章 中国百年师范教育模式的变迁
    一、百年师范教育模式的变迁历程
        (一) 以“定向型”为主的清末师范教育模式的构建
        (二)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模式的动态调整与规范
        (三) 新中国时期师范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探索与革新
    二、百年师范教育模式变迁的特点
        (一) 师范教育模式从借鉴模仿到本土化探索
        (二) 多种办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索
    三、百年师范教育模式变迁的路径
        (一) 从“能力本位”向“标准本位”的师范教育模式移行
        (二) 职前、职后教育由“分离”走向“统一”
第五章 中国百年教师资格制度的沿革
    一、百年教师资格制度的沿革历程
        (一) 清末教师资格制度的萌芽与嚆矢
        (二) 民国师范教师资格制度的建构与完善
        (三) 新中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与标准化建设
    二、百年教师资格制度沿革的特点
        (一) 教师聘任与检定标准的不断规范与提升
        (二) 始终关注教师的专业理想,将道德标准融入到教师资格制度中
    三、百年教师资格制度沿革的路径
        (一) 资格认证标准由单一走向多元,注重教师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培养
        (二) 资格考试制度由“双轨”向“单轨”转变,打造教师教育新格局
        (三) 资格期限由“终身化”向“定期认证”过渡,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第六章 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一) 制度生成的环境因素
        (二) 师范教育制度的非均衡性
    二、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一) 制度本源的价值追求
        (二) 师范教育制度功能的调整
        (三) 制度变革与个人发展关系的明确
第七章 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
        (一) 兼顾国家利益与个人价值的利益诉求
        (二) 将教师教育的资源配置和效率公平放在重要位置
        (三) 加强对制度的监管和约束,减少制度执行失范的行为
        (四) 提升制度建设的前瞻性,把握世界教师教育发展动向
    二、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当代启示
        (一) 完善师范教育政策体系建设,夯实师范教育制度政策根基
        (二) 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推动师范教育制度内涵式发展
        (三) 创新师范教育模式,凸显师范教育制度专业化方向
        (四) 规范教师资格制度,实现师范教育制度公平化建设
        (五) 妥善处理师范教育制度中的对立统一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建筑教育本体研究
        1.2.2 建筑教育发展历程
    1.3 研究范围
        1.3.1 本课题研究的空间范围---华南地区
        1.3.2 研究的客体对象范围---华南理工大学
        1.3.3 研究的时间范围---(1932 年-1966 年)
    1.4 华南建筑教育研究现状
        1.4.1 相关着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
        1.4.2 期刊文章研究
        1.4.3 其他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架构
    1.7 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1.8 研究价值
    1.9 研究成果
    1.10 研究创新之处
        1.10.1 研究对象的创新
        1.10.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10.3 研究成果的创新
    1.11 文章结构
    1.12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2.1 学院派
        2.1.1 布杂学院(巴黎美术学院)
        2.1.2 宾夕法尼亚建筑学系
        2.1.3 苏联的学院派建筑教育
    2.2 现代主义设计教育
        2.2.1 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
        2.2.2 包豪斯
    2.3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2.4 TEAM X-反思国际现代主义建筑
    2.5 日本早期的现代建筑教育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3.1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3.2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3.3 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开设建筑课程
    3.4 中华民国教育部大学令
    3.5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3.6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
    3.7 东北大学建筑系
    3.8 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9 私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
    3.10 国立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
    3.11 私立之江大学建筑系
    3.12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3.13 香港早期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3.14 解放后的中国建筑院校早期“老八校”
        3.14.1 清华大学建筑系
        3.14.2 同济大学建筑学系
        3.14.3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3.14.4 天津大学建筑系
        3.14.5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
        3.14.6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7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8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3.1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建筑教育创立与探索时期
    4.1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系(1932-1933)
        4.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1.2 教学体系
        4.1.2.1 教学思想
        4.1.2.2 教学计划
        4.1.2.3 师资情况
        4.1.2.4 学生情况
        4.1.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1.3.1 开启华南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4.1.3.2 广东全省教育展览会
    4.2 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1933-1938)
        4.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2.2 教学体系
        4.2.2.1 教学思想
        4.2.2.2 教学计划
        4.2.2.3 教材建设
        4.2.2.4 教学方法
        4.2.2.5 教学条件
        4.2.2.6 师资情况
        4.2.2.7 学生情况
        4.2.3 学术科学研究
        4.2.3.1 科研论文与着作
        4.2.3.2 教授演讲
        4.2.3.3 对外交流
        4.2.4 建筑工程实践
        4.2.4.1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园建筑设计
        4.2.4.2 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4.2.4.3 其他建筑实践
    4.3 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抗战时期(1938-1945)
        4.3.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3.2 教学体系
        4.3.2.1 教学思想
        4.3.2.2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
        4.3.2.3 教学方法
        4.3.2.4 师资情况
        4.3.2.5 学生情况
        4.3.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3.3.1 举办展览
        4.3.3.2 中英文论文竞赛
        4.3.4 建筑工程实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建筑教育定位与起步时期
    5.1 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广州复课(1945-1952)
        5.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1.2 教学体系
        5.1.2.1 教学思想
        5.1.2.2 教学计划
        5.1.2.3 教材建设
        5.1.2.4 教学方法
        5.1.2.5 教学设施建设
        5.1.2.6 师资情况
        5.1.2.7 学生情况
        5.1.3 学术科学研究
        5.1.3.1 论文着作
        5.1.3.2 举办、参与展览
        5.1.3.3 访问交流
        5.1.4 建筑工程实践
        5.1.4.1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5.1.4.2 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
    5.2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建筑学系)(1952-1966)
        5.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2.2 教学体系
        5.2.2.1 教学思想
        5.2.2.2 教学计划
        5.2.2.3 教材建设
        5.2.2.4 教学方法
        5.2.2.5 师资情况
        5.2.2.6 学生情况
        5.2.3 学术科学研究
        5.2.3.1 科研机构
        5.2.3.2 展览会
        5.2.3.3 调查测绘
        5.2.3.4 民居调查与研究
        5.2.3.5 举办校内座谈会与学术讨论会
        5.2.3.6 科学报告会
        5.2.3.7 学术论文与着作
        5.2.3.8 设计竞赛
        5.2.3.9 对外学术互访和交流
        5.2.4 建筑工程实践
        5.2.4.1 生产实践的机构
        5.2.4.2 人民公社规划与建筑设计
        5.2.4.3 典型工程实践
    5.3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成就和特色
        (一)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华南建筑教育理念
        (二) 教学成就与特色
        (1)创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大学级别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
        (2)建立起以“全面型”建筑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标准
        (3)建立了注重基础训练、重视建造技术、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
        (4)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
        (5)为华南建筑教育的后续发展积蓄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三) 学术研究成就与特色
        (1)开启了华南建筑教育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2)树立了注重调查,理性分析的学术研究传统
        (3)确立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学术研究方向
        (4)取得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降温措施研究的丰硕成果
        (四) 建筑实践成就与特色
        (1)坚持功能实用、合理经济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
        (2)广泛运用适应华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降温措施
        (五) 建立起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文化特质
        (一)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呈现的开放多样性
        (1)师资的开放性
        (2)对外交流的开放性
        (3)学科建设的多样性、全面性
        (二)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包容并蓄性
        (1)教学思想的包容性
        (2)教学内容的兼容性
        (三)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务实性
        (1)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务实性
        (2)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性
        (四) 华南建筑教育的锐意创新性
        (1)“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
        (2)基于地域特色的学术科研创新性研究
    三、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历史沿革
    附录.2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大事记
    附录.3 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谭天宋生平
    附录.4 调研访谈录
        附 4.1 金振声访谈
        附 4.2 陆元鼎、魏彦钧访谈
        附 4.2.1 第一次访谈
        附 4.2.2 第二次访谈
        附 4.3 何镜堂访谈
        附 4.4 蔡德道访谈
        附 4.5 邓其生访谈
    附录.5 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之历届系主任、院长
    附录.6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之历届毕业生名单
    附录.7 教师担任历界中国建筑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名单(1993 年以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老冉冉修名不立(论文提纲范文)

1. 乡亲们促我学英文
2. 无悔选择英文专业
3. 毕业执教收获早期成果
4. 随名师走上学术道路
5. 学点外贸知识也不错
6. 重操教鞭干劲足
7. 入名校更上一层楼
8. 加盟厦大开辟学术新天地
9. 前赴后继申建博士点
10. 办好博士点再上新台阶

(10)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现状调查及其改善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际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沟通相关研究
        2.1.1 沟通的定义
        2.1.2 沟通的模式
        2.1.3 沟通的构成要素
        2.1.4 沟通的类别
    2.2 师生沟通相关研究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相关研究
        2.3.1 国内相关研究
        2.3.2 国外相关研究
    2.4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与抽样
        3.3.1 研究对象
        3.3.2 抽样方法、结果及问卷发放
        3.3.3 有效样本人口统计学分析
    3.4 问卷的设计
        3.4.1 问卷的编制
        3.4.2 问卷的信度检验
        3.4.3 问卷的效度检验
4 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硕士生与导师沟通现状调查
        4.1.1 硕士生与导师沟通意愿、沟通时机与沟通主动性分析
        4.1.2 硕士生与导师沟通氛围分析
        4.1.3 硕士生与导师沟通内容分析
        4.1.4 硕士生与导师沟通渠道分析
        4.1.5 硕士生与导师沟通频率分析
        4.1.6 硕士生与导师沟通效果及满意度分析
        4.1.7 硕士生与其他导师沟通情况分析
    4.2 不同类别硕士生与导师沟通现状比较分析
        4.2.1 不同性别硕士生与导师沟通现状比较
        4.2.2 不同年级硕士生与导师沟通现状比较
        4.2.3 不同学科硕士生与导师沟通现状比较
        4.2.4 有无工作经验硕士生与导师沟通现状比较
        4.2.5 不同入学目的硕士生与导师沟通现状比较
    4.3 硕士生与导师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硕士生与导师双方的沟通主动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4.3.2 师生间沟通重智育、轻德育
        4.3.3 师生间沟通频率低,深度不足
        4.3.4 与其他导师缺乏沟通
    4.4 硕士生与导师沟通问题的成因分析
        4.4.1 硕士生因素
        4.4.2 导师因素
        4.4.3 环境因素
5 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问题改善对策研究
    5.1 硕士生与导师沟通问题改善对策之数据分析
    5.2 硕士生与导师沟通问题改善建议
        5.2.1 给硕士生的建议
        5.2.2 给导师的建议
        5.2.3 给教育管理者和学校管理者的建议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十三位导师被停招研究生(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以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培养为例[J]. 李文佐,李庆忠,程建波,徐秀峰. 山东化工, 2020(20)
  • [2]我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立法规制研究[D]. 李鸣.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3]任访秋与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J]. 陈少卿.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9)
  • [4]江西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D]. 郑崇峰.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5]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研究[D]. 霍东娇.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6]桃夭[J]. 张者.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5(06)
  • [7]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8]小城戏缘(续)[J]. 孙崇涛. 剧作家, 2013(02)
  • [9]老冉冉修名不立[J]. 杨仁敬. 当代外语研究, 2011(11)
  • [10]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现状调查及其改善策略探析[D]. 刁黎. 重庆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十三名导师被暂停招收研究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