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典型土壤系统分类在大尺度土壤测绘中的应用——以彭州样区为例

成都平原典型土壤系统分类在大尺度土壤测绘中的应用——以彭州样区为例

一、成都平原典型土系的分类在大比例尺土壤制图中的应用——以彭州样区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恩熙,王倩娜,罗言云[1](2021)在《山地小城镇多尺度雨洪管理研究——以彭州市为例》文中提出山地小城镇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雨洪灾害特征呈现出特有属性,其发生机理涉及多尺度、多地域的要素影响。基于城市韧性与海绵城市等理论研究,构建山地小城镇雨洪管理模式,采用定量化、可视化的模拟分析方法,从宏观(市域)、中观(镇域)、微观(场地)3个空间尺度,层层递进地探究科学有效的雨洪调控方法。依次选取四川省彭州市、彭州市湔江龙门山镇河段、龙门山镇场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ArcGIS构建宏观尺度海绵生态安全格局、采用SWAT重构中观尺度汇水网络结构、借助SWMM实践微观尺度海绵设施调控。研究结果验证了各尺度空间基于软件模型模拟调控雨洪的可行性,并提出多尺度防洪防涝生态策略,对山地小城镇的雨洪管理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陈林[2](2019)在《重庆市石灰(岩)土的发生特征及系统分类研究》文中认为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土壤分类是认识土壤的基础,是研究土壤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土壤分类目前已进入定量的系统分类阶段,发展趋势是定量化、标准化、规范化。全国在诸多省份已经开展土壤系统分类工作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重庆市的土壤系统分类工作也在进行之中。为探明重庆市石灰(岩)土的发生特征,明确该类土壤的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和基层分类单元,本文以重庆市17个石灰(岩)土典型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分层采样和室内分析等方法,取得供试土壤典型个体的成土环境、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等相关信息和指标,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明确供试土壤典型个体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划定其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和基层分类单元,将重庆市石灰(岩)土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进行参比,为两种分类体系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诸多成土因素中,发现母质、地形、土壤水分状况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重庆市石灰(岩)土的发生特征和定量化指标有深刻影响。重庆市石灰(岩)土由于二氧化碳和水的长期溶解作用,其成土过程和特点与母岩的风化和碳酸盐的淋溶关系十分密切,其成土母质主要为三叠系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等风化残坡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3001150 m的中低山丘陵区,在低海拔区一般与黄壤镶嵌,另有7个剖面其下垫物质为整块石灰岩;人类活动通过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作用于土壤成土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过程,通过耕作改变了原有土壤结构、保水性、透气性等;降雨的季节性变化使土壤中铁的移动和形态发生改变;供试剖面颜色在干/润态下主要为浊黄橙色、浊黄棕色、浊黄色、黄棕色、橄榄棕色、浊棕色、亮棕色、棕色等;大部分石灰(岩)土土壤质地以粉质黏土、粉质黏壤土为主,兼有壤土、砂质壤土、黏土;土壤结构多为块状,少数为块状夹粒状。(2)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重庆市石灰(岩)土共检索出了1个诊断表层:淡薄表层;3个诊断表下层:黏化层、雏形层和钙磐;8个诊断特性:碳酸盐岩岩性特征、石质接触面、土壤水分状况、氧化还原特征、土壤温度状况、腐殖质特性、铁质特性和石灰性;1个诊断现象:钙积现象。(3)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重庆市石灰(岩)土共划分出3个土纲,分别为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5个亚纲,分别为常湿淋溶土、湿润淋溶土、常湿雏形土、湿润雏形土和正常新成土;6个土类,分别为钙质常湿淋溶土、钙质湿润淋溶土、钙质常湿雏形土、钙质湿润雏形土、铁质湿润雏形土、湿润正常新成土;7个亚类,分别为腐殖钙质常湿淋溶土、普通钙质常湿淋溶土、普通钙质湿润淋溶土、腐殖钙质常湿雏形土、棕色钙质湿润雏形土、普通铁质湿润雏形土和钙质湿润正常新成土。(4)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结合重庆市石灰(岩)土实地调查情况,选择土壤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类型、石灰性与酸碱反应级别、土壤温度等级作为土族划分的依据,选取土层深度和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中岩石碎屑、结核、侵入体等作为土系划分的依据,共划分出16个土族和17个土系。(5)将重庆市石灰(岩)土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进行参比,黄色石灰土对应普通钙质常湿淋溶土、普通钙质湿润淋溶土、腐殖钙质常湿雏形土、棕色钙质湿润雏形土、普通铁质湿润雏形土和钙质湿润正常新成土6个亚类;黑色石灰土对应普通钙质常湿淋溶土、棕色钙质湿润雏形土、钙质湿润正常新成土3个亚类。可以看出,在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之间,土壤类型并非呈现简单、单一的对应关系,土壤发生分类中同一亚类可对应土壤系统分类中不同亚类,土壤系统分类中同一亚类也可对应土壤发生分类中不同亚类。两者之间的参比只是近似的参比,不能简单一一对应,由于两种系统分类之间的差异,其对应关系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6)在石灰(岩)土系统分类过程中有些思考,碳酸钙结核不参与碳酸钙含量的测定分析,导致实验数据比实际土层中CaCO3相当物的含量低,会影响钙积层和钙积现象的判定;建议对钙积层和钙积现象的检索标准进行修订,考虑CaCO3相当物的合分研磨或次生碳酸盐的检索优先级。坡度较陡的地形部位对新成土土纲的划分有重要影响。在渝东南岩溶区海拔<1 000 m的地区,海拔越高,其水分状况越好,越容易形成黏化层,若海拔大致相同,坡度是影响土壤形成黏化层的首要因素。在按照质地区别土系时,建议可以使用更细的质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可以在加强系统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应用技术,扩大应用范围,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提供帮助,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樊瑜贤[3](2018)在《成德绵地区典型土壤的发生学性质与系统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定量化、标准化的土壤系统分类目前是国际上土壤分类的标准,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四川省成、德、绵地区其独特的气候、环境造就了该地区土壤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着定量化、标准化的分类原则,本研究选取了四川省成、德、绵地区不同区域位置的33个代表性单个土体。经过野外采集土壤剖面、收集相关材料、室内分析等步骤,依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确定出采集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确定出采集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样区土壤涉及的诊断表层有:淡薄表层、水耕表层,诊断表下层有:雏形层、水耕氧化还原层、黏化层,诊断特性有: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石灰性、氧化还原特征、潜育特征、铁质特性、岩性特征、石质接触面、准石质接触面。(2)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样区土壤划分为4个土纲:雏形土纲、淋溶土纲、人为土纲、新成土纲,6个亚纲:潮湿雏形土、冲积新成土、湿润雏形土、湿润淋溶土、水耕人为土、正常新成土,13个土类和14个亚类。调查的33个单个土体划分为33个土族,共建立了33个土系。

满海燕[4](2018)在《湘中地区典型旱地土壤的发生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湘中地区21个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通过土壤野外调查、剖面形态特征描述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探讨了其发生学特点,确定了典型土壤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划分了高级分类单元和基层分类单元,建立了新的土系。并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土壤发生分类进行参比。得出的主要结果有:(1)湘中地区不同类型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剖面形态之间差异较大。6种母质发育的土壤颜色存在差异,同一母质不同发育程度的土壤颜色也有一定差异。6种母质发育的土壤深度有深有浅。砂岩和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较其它母质发育土壤的孔隙度高。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更易形成黏粒铁锰胶膜或铁锰结核,但是砂岩风化物发育土壤则很难有斑纹或胶膜等土壤新生体产生。(2)土壤质地与成土母质有关,石灰岩风化物、紫色岩风化物、板岩风化物及第四纪红色黏发育的土壌黏粒含量较高,质地多为粉黏土、粘土;花岗岩风化物和砂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粉粒含量较髙,质地大多为粉壤土、黏壤土。(3)花岗岩风化物、板岩风化物及第四纪红色黏土3种母质发育的土壤均呈酸性或强酸性;石灰岩风化物、砂岩风化物、紫色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呈酸性,也有呈石灰反应的。石灰岩风化物、砂岩风化物、板岩风化物和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土壤交换性能较差。紫色岩和花岗岩风化物发育剖面土壤黏粒CEC7的各层次间差别较大。不同母质发育土壤全铁含量变化较大,但土壤游离铁含量和游离度均较高。(4)供试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层次之间变化较大。不同剖面的土壤肥力水平不一,但紫色岩风化物和花岗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土壤钾素含量比较高,磷素和氮素相对缺乏。(5)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研究区共鉴定出3个诊断表层,4个诊断表下层,8个诊断特性,1个诊断现象。(6)研究区土壤划分为4个土纲:富铁土纲、淋溶土纲、雏形土纲和新成土纲,5个亚纲,10个土类,13个亚类,21个土族和21个土系。(7)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土壤发生分类的分类结果是不对应的,即使个别紫色土的土纲和系统分类中的土纲相对应,但其在低级别的分类单元中也不对应。

李方鸣[5](2018)在《干旱区盐成土和干旱土诊断特征与检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分类是土壤的基础研究之一,是土壤科学的基础。土壤分类体系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土壤分类意义重大。作为国内外土壤学术交流的媒介,如何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同时又符合自身特性的土壤分类系统对今后的国内外交流以及我国自身土壤分类的发展至关重要。现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中的干旱土想法来源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中的干旱土,同时又根据我国的特殊需求,借鉴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中的盐土和碱土划分出了盐成土。但这样同时借鉴两种不同分类体系的做法导致干旱土在定义上包含了部分盐成土,从而扩大了干旱土的面积,使盐成土减少。本文基于以上背景,针对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三种土壤分类体系中对于干旱土、盐成土分类的不同。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研究区,以干旱土、盐成土作为研究对象,在本研究已有3个剖面的基础上,收集现有研究中出现过的干旱土、盐成土剖面14个,共17个土壤剖面。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层、诊断特性对每个剖面进行分类归属研究,找出现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干旱土与盐成土的检索提出合理建议,并对17个剖面进行重新分类,探讨修改前后两种分类结果的异同。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中,盐土和部分碱土都划入了干旱土纲,并未在土纲一级出现。而我国为了强调易溶盐对土壤性状的改变和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危害,借鉴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中的盐土和碱土,在土壤系统分类的最高级别(土纲)单独划出盐成土纲,但这样同时借鉴两种不同分类体系的做法,使得在对某些土壤进行系统分类时,会将具有盐成土特征的土壤划入干旱土纲中,从而导致盐成土数量减少。(2)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关于干旱土和盐成土检索的具体建议方案:首先将盐成土土纲放在干旱土土纲前检索。同时修改盐成土中盐积层出现的深度。修订干旱正常盐成土和盐积正常干旱土土类的定义。修订干旱表层、干旱土纲的判定条件。最后在石膏—盐磐干旱正常盐成土亚类和石膏干旱正常盐成土亚类中间新增“盐磐干旱正常盐成土”亚类。(3)按照建议方案,9个原属于盐积正常干旱土的土壤全部划入了盐成土纲,增加了盐成土数量的情况下体现了盐渍化的成土过程。这样的分类结果符合实践研究中盐积正常干旱土与干旱正常盐成土的特点,为农业生产以及土壤的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鞠兵[6](2016)在《河南石灰性土壤积钙特征及其土系划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建立了亚类以上的高级单元分类标准与检索,但是在基层分类研究方面尚待系统建立和完善,尤其作为我国北方农耕土壤的主体之一,石灰性土壤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半干润地区。在这类土壤中,积钙过程往往受母质、地形、水分、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发育强度和剖面形态特征。因此,在对这类土壤进行实证研究并探讨基层分类的划分方法,将有益于我们进一步在高级分类单元和基层分类单元中描述、解释和利用土壤,推动土壤系统分类的进展。本研究以河南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的石灰性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土壤调查和室内分析数据为基础,分析石灰性土壤中的积钙过程的特征,并尝试从高级分类单元的检索和分类以及基层分类的方法角度,探讨如何在高级、基层分类中认识和划分石灰性土壤;并基于土壤-景观模型,通过样区的实证研究,探索石灰性土壤的不同土系在景观中的特征。研究发现,本文选取的弱发育石灰性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中,以石灰底锈干润雏形土和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为主;而后者包含的土壤中,具有钙积层、钙积现象和石灰性等不同的积钙过程和剖面形态特征。从成土环境角度分析,石灰性土壤的积钙过程主要受到母质类型、地形(海拔、坡度)、水分条件等影响,尤其在山地、丘陵及岗地区,钙积层更多地发育在坡脚、洪冲积扇下缘等物质汇聚的地形部位。在基层分类中,结合河南省土壤特征,提出“特定土层”的涵义、成因划分及半定量化的表达,阐述了“土系划分的逻辑方法”,以规范土系的划分工作;并据此,对研究区内的石灰性土壤共划分了26个土族、40个土系。同时,在小样区(郑州)建立了典型土系与景观的环境要素组合的特征。本研究首先提出了对“钙积层”的修订建议,即首先检索可辨认次生碳酸盐的体积是否满足钙积层的要求,然后再检索碳酸钙含量是否满足钙积层的要求。其次,首次提出在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亚类中,新增一个“钙积简育干润雏形土”亚类,以区分土体中钙积层有无的土壤,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四版)》提供依据。在高级单元划分基础上,新建的26个土族和40个土系代表了河南地区典型石灰性土壤在基层分类中的主要剖面形态特征。通过野外验证说明,已有的景观推理结果基本反映了典型土系在研究区的主要分布范围和相应的环境要素阈值;同时,验证过程中也发现,推理结果并不能完全与现实土壤的分布情况相一致。

唐红娟[7](2014)在《福建省典型土壤的系统分类研究及土系数据库的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土壤发生分类已不能满足现实生产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以定量化、系统化、标准化和统一化为特征的土壤系统分类的应用日趋普遍。因此,全面开展区域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对土壤性状数据及成土因素资料进行有效科学管理,将有助于推动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与应用。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我国土壤分类与调查研究开展得比较早的一个省份,对土壤发生与分类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至今尚未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为全面了解该省土壤的系统分类类型及分布特点,建立省内典型土系类别及鉴定依据,为今后该省全面开展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定量化调查打好基础,本论文结合中国土系调查课题,在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鉴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福建省土壤系统分类的主要高级分类单元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结合福建省的实际,研究了福建省土族、土系的划分与鉴定依据,并建立了福建省土系数据库。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对福建省代表性土壤的系统分析研究,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壤分类的要求,共划分出了8个土纲、18个亚纲、38个土类、67个亚类、140个土族和157个土系。8大土纲分别是:人为土土纲、铁铝土土纲、变性土土纲、盐成土土纲、富铁土土纲、淋溶土土纲、雏形土土纲和新成土土纲。其中人为土土纲分为水耕人为土和旱耕人为土。(2)福建省土壤分布在区域上有明显的规律:人为土主要分布在闽东海积平原及闽江、九龙江的冲积平原和闽西、闽北的低山丘陵区;铁铝土主要分布在南平和漳州两市的丘陵缓坡地或台地上;变性土在该省分布较少,仅零星分布于漳州市漳浦县沿海平缓低丘和台地上;盐成土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局部静水海湾和河口滩涂高潮区的近岸地段;富铁土广泛分布于福建省闽西南和闽西北丘陵坡麓或台地等平缓地带;淋溶土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低丘和台地、闽西北低丘坡麓地带上;雏形土广泛分布在闽西北中低山缓坡地或低凹地或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山地丘陵、闽东南沿海溪流峡谷冲积平原或高河漫滩等地;新成土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滨海平原和冲积平原、闽江沿岸河漫滩及闽西北和闽东中低山丘陵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3)本次研究共在福建省共建立了157个土系。其中,水耕人为土中建立了以马家围系为代表的38个土系;旱耕人为土中建立了星村系和硖门系2个土系。铁铝土土纲中建立了东游系、邵武系和长桥系3个土系。变性土土纲中仅有佛昙系一个土系。盐成土土纲中建立了以谭头系为代表的8个土系。富铁土土纲中建立了以漳浦系、延平系和赖源系为代表共28个土系。淋溶土土纲中建立了以上林系、石屯系和吴家坊系为代表的17个土系。雏形土土纲中建立了以郑源系、马坪系和泗桥系为代表的36个土系。新成土土纲中建立了以陈城系、汰口系和赤锡系为代表的24个土系。在土系鉴定与区分中,主要考虑了土体厚度、土壤酸碱度、表土质地、土壤颜色、潜育特征及潜育层出现的深度、土壤水分状况、表土有机质、黏化层厚度、铁质特性,土壤物质来源等土壤特性。(4)在土壤高级分类单元与土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福建省土系数据库,构建了土壤类型与成土因素、土壤性状的关系;论文还对福建省的土壤发生类型与系统分类类型进行了参比。

荆长伟[8](2013)在《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土壤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管理土壤资源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数字土壤”是土壤学融合现代地学和信息科学的产物。建设“数字土壤”是国情所需,也是教学、科研以及农业、国土、水利、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迫切要求。从目前我国土壤信息化的发展状况看,土壤数据库建设是我国数字土壤急需优先开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及相关资料为基础,建立覆盖浙江全省的大、中、小系列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并对当前土壤数据库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包括土壤图的数字化修复与更新、不同土壤分类体系的参比等进行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关理论与方法,应用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分别对土壤分类多样性及景观格局特征、土壤可蚀性K值及分布特征、城区扩张和土壤资源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建立浙江省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大部分。空间数据库包含1:100万、1:50万、1:25万和1:5万四种比例尺。属性数据库中包含全省2677个剖面数据及表耕层数据。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成实现了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浙江省“数字土壤”的基础。(2)传统土壤图的数字修复与更新基于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后期完善更新的需要,针对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图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修复和更新传统土壤图的研究。1)传统土壤图修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数学基础修复解决原有土壤普查图件坐标缺失问题;图斑要素修复是通过判读历史遥感影像解决要素模糊、图件破损、要素编绘不合理等问题:符号注记修复是解决图例符号陈旧和不规范问题。2)土壤图更新从三个方面进行:数学基础更新是将图件地理参考从北京54坐标更新到西安80或国家大地2000坐标系,以匹配测绘、国土等行业空间数据;行政区划更新是将土壤普查图件按现有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满足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和使用的需要;图斑要素更新是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或土地利用图对土壤普查图件中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包括水系、交通、建设用地等要素进行更新。从而,保持土壤图斑的现势性。(3)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参比利用浙江省1:5万土壤详查数据库,对土壤发生分类土种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类进行参比,编制土壤系统分类亚类分布图。结果表明,发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归属较为清楚,但高级单元关系较为复杂。99个土属有62个参比归属唯一,277个土种有252个参比归属唯一。通过土壤分类系统参比,将大比例尺土壤普查成果转换成系统分类体系是可行的,可以满足1:10万的系统分类亚类制图要求。浙江省土壤参比后归属于8个土纲,以雏形土土纲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1.3%;人为土土纲次之,占总面积的21.4%,有机土土纲面积最小,土壤区域分布规律较为明显。这些结果对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省域范围的系统分类制图与应用提供了范例。(4)浙江省土壤多样性研究以全省1:5万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多样性分析理论与方法,对浙江省不同地市范围的土壤多样性、土壤类型景观分布格局特征、普查土种的稀有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分类单元级别是影响土壤多样性评价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区域土壤多样性的评价必须明确土壤分类级别;2)在土种层次,浙江省11个市的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绍兴、台州、宁波、杭州、金华、湖州、舟山、温州、衢州、丽水、嘉兴;3)在全省的10个土类中,红壤面积最大,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1%;水稻土图斑个数最多,占全省图斑总数的51.3%;黄壤平均图斑面积最大,约为2.85km2;各土类形状指数仍属简单;4)根据斑块个数、分布面积及分布多样性指数分别评选出20个代表性土种及稀有土种,相关结果可作为土壤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依据。(5)浙江省土壤可蚀性利用EPIC模型估算了浙江省277个土种的土壤可蚀性K值,编制了全省30m格网分辨率的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图。结果表明,1)浙江省277个土种的可蚀性K值变化范围为0.116-0.425;2)红壤可蚀性K值与有机碳含量、砂粒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黏粒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3)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以中低侵蚀、中可蚀为主,其土壤面积分别占浙江省土壤总面积的64.2%和26.4%。(6)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基于长时间序列历史遥感影像和1:5万土壤数据库,对浙北平原区1969-2009年间,20个城市的主城区扩张占用土壤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浙北平原主城区面积由1969年的165km2增加到2009年的1171km2,年均扩张25.8km2;2)不同阶段的扩张速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1995-1999年是谷点,1999年至2005年扩张最快,此6年期间扩张面积占总扩张面积的42.7%;3)1987-2009年间,城区扩张导致土壤资源面积缩减835.6km2,侵占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113个土种遭受侵占,乌潮土、乌松土和黄松土三个土种消失,不同阶段和不同城市侵占的土壤类型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证明,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在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限于时间等因素,在土壤数据库的更新,特别是土壤图斑属性的更新,以便保持数据的现时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土壤数据库的应用也是极为广泛的。本论文仅尝试了在土壤多样性、土壤可蚀性和土壤资源动态等三个方面的应用,还有其他众多领域、学科和部门亟需进行相关的应用研究。

王虹,黄标,孙维侠,胡文友,赵永存,龚子同[9](2012)在《江苏省如皋市土系及其生产性能和生态环境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江苏省如皋市为例,在收集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经过野外土壤观察和调查、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微量元素性质分析,进行了该市土系划分及其生产性能和生态环境特征的研究。研究确定了土系划分的原则和依据、特征土层等,划分出9个土系。各土系土壤基本理化和微量元素性质的差异很好地验证了土系划分的可靠性。各土系在颗粒组成、化学性质、养分性质、微量元素含量等方面均具有显着差异,反映出各土系独特的生产性能和生态环境特征。

雷学成[10](2012)在《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划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中国科技部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项目编号:2008FY110600)子课题“江苏省北半部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江苏卷》编制”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并得到该项目资助。土壤发生分类推动了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在土壤资源利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了分类模棱两可、缺乏定量化、易出现同土异名或同名异土等无法弥补的劣势。土壤系统分类的发展,为此提供了解决的途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高级分类级别体系,在全国多个典型地区建立了样区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针对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的研究较少,已有的少量研究仅仅提出了土族和土系划分的原则,并据此划分出了土族和土系,而没有具体的划分方法。同时,江苏省北部地区作为重要的农业区,土壤资料仍然停留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阶段,尚无任何有关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及要求,研究江苏省北部地区的典型土壤,确定其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选择一个较小的样区,研究土系划分的影响因子及划分方法,建立土系。本文以土壤系统分类理论为指导,通过查询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土种,在野外按照地形、母质、生物等成土因素的空间变化布置了多个剖面并采样,确定了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所具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及其在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中的位置;对江苏省新沂样区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利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相关功能,选取、确定了土系划分因子及其指标,最后采用检索方法划分出了土系。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有:1经初步调查研究,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分布于人为土、盐成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五个土纲中,具有的诊断层包括水耕表层、漂白层、雏形层、耕作淀积层、水耕氧化还原层、黏化层、钙积层及盐积层,诊断特性有紫色砂、页岩岩性特征、碳酸盐岩岩性特征、石质接触面、人为扰动层次、半千润土壤水分状况、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潜育特征、氧化还原特征、热性土壤温度状况、石灰性和盐基饱和度等。2运用差异性、相关性分析及其它方法,选择①控制层段内特征土层种类、排列、厚度;②土壤表层质地;③有机质含量高低三个影响因子划分土系。3土系划分检索先后顺序具体如下:(1)紫红色砂砾岩类风化半风化物土层、铁锰胶斑层和石灰结核层等特征土层是否出现,及其出现深度;(2)土壤表层质地是否一致,不同质地类型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土系;(3)按照有机质分级指标,结合供试土壤表层有机质状况,按照>30、20-30、10-20、6-10(g/kg)四个级别划分土系。

二、成都平原典型土系的分类在大比例尺土壤制图中的应用——以彭州样区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都平原典型土系的分类在大比例尺土壤制图中的应用——以彭州样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山地小城镇多尺度雨洪管理研究——以彭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背景
2研究方法
    2.1宏观尺度:基于AHP的海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2中观尺度:基于SWAT的汇水网络布局
    2.3微观尺度:基于SWMM的径流控制
3案例应用—四川省彭州市
    3.1研究区概况
    3.2宏观尺度:彭州市域海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3.2.1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综合水生态敏感性评价
        3.2.3海绵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3.3中观尺度:湔江龙门山镇河段汇水网络结构空间布局
        3.3.1土壤数据库的构建
        3.3.2水文响应单元的生成
        3.3.3输出变量分析
    3.4微观尺度:龙门山镇场镇海绵网络景观体系构建
        3.4.1地块概况
        3.4.2场地雨洪模型的建立
        3.4.3海绵方案总体规划设计
        3.4.4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雨洪管理措施和策略
    4.1宏观市域—安全格局构建
    4.2中观镇域—汇水网络布局
    4.3微观场地—海绵设施调控
5总结与讨论

(2)重庆市石灰(岩)土的发生特征及系统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外近现代土壤分类研究动态
    1.2 中国近现代土壤分类研究现状
    1.3 重庆市石灰(岩)土分类研究进展
    1.4 小结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气候
        3.1.2 地形地貌
    3.2 供试土壤概况
    3.3 野外调查
        3.3.1 背景资料和历史数据的收集
        3.3.2 野外调查样点的布设
        3.3.3 土壤调查与样品采集
    3.4 土壤样品分析
第4章 重庆市石灰(岩)土典型个体的发育特性
    4.1 成土环境
    4.2 剖面形态
    4.3 供试土壤的机械组成和质地
    4.4 供试土壤的基本化学性质
    4.5 小结
第5章 重庆市石灰(岩)土的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5.1 重庆市石灰(岩)土的主要诊断表层
    5.2 重庆市石灰(岩)土的主要诊断表下层
    5.3 重庆市石灰(岩)土的主要诊断特性
    5.4 小结
第6章 重庆市石灰(岩)土的系统分类
    6.1 重庆市石灰(岩)土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6.2 重庆市石灰(岩)土土族的划分
        6.2.1 土族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6.2.2 土族的鉴别特征
        6.2.3 土族的建立
        6.2.4 典型土族的对比分析
    6.3 重庆市石灰(岩)土土系的划分
        6.3.1 土系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6.3.2 土系划分的控制层段
        6.3.3 土系的建立
        6.3.4 典型土系的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重庆市石灰(岩)土发生学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3)成德绵地区典型土壤的发生学性质与系统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发展
    1.2 WRB的发展
    1.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建立和发展
    1.4 四川省成德绵地区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现状
    1.5 土壤分类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内容
    2.2 预期目标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土壤调查与采样
        2.4.2 室内理化性质分析
第三章 成土条件分析
    3.1 气候
    3.2 地形
    3.3 成土母质
    3.4 人为活动
第四章 土壤发生学性质分析
    4.1 颜色
        4.1.1 色调
        4.1.2 彩度
        4.1.3 明度
    4.2 土壤质地
    4.3 土壤酸碱度
        4.3.1 pH
        4.3.2 碳酸钙相当物
    4.4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
        4.4.1 有机碳
        4.4.2 全氮
        4.4.3 碳氮比
    4.5 全磷和速效磷
        4.5.1 全磷
        4.5.2 速效磷
    4.6 土壤全铁和游离铁
        4.6.1 全铁
        4.6.2 游离铁
    4.7 土壤交换性能
第五章 土壤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分析
    5.1 土壤诊断层分析
        5.1.1 诊断表层
        5.1.2 诊断表下层
    5.2 诊断特性
第六章 研究区土壤高级分类
    6.1 土纲的确定
    6.2 亚纲以下高级分类单元的确定
        6.2.1 人为土纲的进一步分类
        6.2.2 淋溶土纲的进一步分类
        6.2.3 雏形土纲的进一步分类
        6.2.4 新成土纲的进一步分类
第七章 研究区土壤基层分类
    7.1 土族的划分
    7.2 土系的划分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土系剖面描述

(4)湘中地区典型旱地土壤的发生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土壤分类研究进展
        2.1 世界土壤分类发展概况
        2.2 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
        2.3 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1.2 地质地貌
        1.3 成土母质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典型单个土体位置的确定
        3.2 实地调查与采样
        3.3 样品农化分析和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湘中地区典型土壤剖面形态及理化性质
    1 石灰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剖面形态与理化性质
        1.1 石灰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剖面形态
        1.2 石灰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物理性质
        1.3 石灰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化学性质
        1.4 石灰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养分状况
    2 砂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剖面形态与理化性质
        2.1 砂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剖面形态
        2.2 砂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物理性质
        2.3 砂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化学性质
        2.4 砂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生产性能与养分状况
    3 紫色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剖面形态与理化性质
        3.1 紫色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剖面形态
        3.2 紫色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物理性质
        3.3 紫色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化学性质
        3.4 紫色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生产性能与养分状况
    4 花岗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剖面形态与理化性质
        4.1 花岗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剖面形态
        4.2 花岗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物理性质
        4.3 花岗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化学性质
        4.4 花岗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生产性能与养分状况
    5 板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剖面形态与理化性质
        5.1 板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剖面形态
        5.2 板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物理性质
        5.3 板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化学性质
        5.4 板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生产性能与养分状况
    6 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土壤的剖面形态与理化性质
        6.1 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土壤的剖面形态
        6.2 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土壤的物理性质
        6.3 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土壤的化学性质
        6.4 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土壤的生产性能与养分状况
第四章 湘中地区典型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1 石灰岩风化物发育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1.1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1.2 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1.3 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2 砂岩风化物发育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2.1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2.2 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2.3 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3 紫色岩风化物发育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3.1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3.2 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3.3 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4 花岗岩风化物发育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4.1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4.2 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4.3 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5 板岩风化物发育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5.1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5.2 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5.3 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6 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6.1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6.2 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6.3 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第五章 湘中地区典型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1 石灰岩风化物发育典型土壤的参比
    2 砂岩风化物发育典型土壤的参比
    3 紫色岩风化物发育典型土壤的参比
    4 花岗岩风化物发育土壤典型土壤的参比
    5 板岩风化物发育典型土壤的参比
    6 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典型土壤的参比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干旱区盐成土和干旱土诊断特征与检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土壤系统分类应用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盐成土分类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干旱土分类研究概况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土壤剖面描述和理化性质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新疆盐成土的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
        2.2.1 新疆盐成土的形成条件
        2.2.2 新疆盐成土的形成过程
    2.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描述
    2.4 土壤理化特征分析
        2.4.1 土壤颗粒组成
        2.4.2 土壤含盐量
        2.4.3 土壤化学性质
3 高级分类单元的划分
    3.1 土壤分类理论基础
    3.2 诊断表层及诊断现象
    3.3 诊断表下层
    3.4 诊断特性
    3.5 土壤类型的归属
4 对干旱土、盐成土在CST中位置的修订意见
    4.1 现行干旱土、盐成土分类方案
    4.2 建议干旱土、盐成土分类方案
    4.3 按建议方案上述土壤的分类归属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可能的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河南石灰性土壤积钙特征及其土系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1.3 本研究中常见的基本概念与说明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石灰性土壤积钙过程及其在分类中的研究进展
        1.2.2 中国土壤分类简述
        1.2.3 我国基层分类中的土种与土系
        1.2.4 我国土系的应用进展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4.1 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方案
2 研究区概况与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成土环境
        2.1.2 代表性成土过程与土壤类型
        2.1.3 小样区(郑州)概况
    2.2 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
        2.2.1 代表性单个土体的选择与分布
        2.2.2 野外剖面描述与样品采集
        2.2.3 室内样品分析项目与方法
        2.2.4 数据获取、处理及制图方法
3 典型景观石灰性土壤的形态学特征
    3.1 代表性单个土体所在景观的特征
    3.2 豫西地区山地、丘陵
        3.2.1 黄土丘陵岗地
        3.2.2 丘陵区
        3.2.3 山地区
    3.3 太行山前冲积平原
        3.3.1 自太行山东麓向东
        3.3.2 自太行山东麓向南
    3.4 豫南湖积平原区
    3.5 豫东黄淮海冲积平原区
    3.6 本章小结
4 石灰性土壤的机械组成特征
    4.1 风积黄土母质中的土壤机械组成
    4.2 冲积物母质中的土壤机械组成
    4.3 洪积物母质中的土壤机械组成
    4.4 坡积物母质中的土壤机械组成
    4.5 发育在固定、半固定沙丘上的土壤机械组成
    4.6 本章小结
5 石灰性土壤的高级分类诊断
    5.1 河南石灰性土壤积钙过程
    5.2 供试单个土体的诊断与分类
        5.2.1 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5.2.2 高级分类单元的划分
    5.3 本章小结
6 干润雏形土的积钙特征与诊断
    6.1 供试土壤高级单元的诊断
    6.2 干润雏形土积钙过程与景观环境因子的关系
    6.3 典型景观中的单个土体
        6.3.1 具有钙积层的单个土体
        6.3.2 具有钙积现象的单个土体
        6.3.3 具有石灰性的单个土体
    6.4 积钙过程在景观中的特征
    6.5 “钙积层”修订建议
    6.6 “简育干润雏形土”的分类修订
        6.6.1 新增“钙积简育干润雏形土”及定义
        6.6.2 修订后的简育干润雏形土及检索
    6.7 增设“石质简育干润雏形土”的商榷
        6.7.1 山地区土壤的“雏形层”与“石质接触面”
        6.7.2 剖面形态对比与诊断
        6.7.3 讨论
    6.8 本章小结
7 石灰性土壤的土族划分
    7.1 土族的诊断依据与标准
        7.1.1 原则
        7.1.2 控制层段的设置
        7.1.3 颗粒大小级别
        7.1.4 土壤温度状况
        7.1.5 矿物学类型
        7.1.6 石灰性与酸碱性
    7.2 土族的诊断与命名
        7.2.1 颗粒大小级别的控制层段与检索
        7.2.2 土壤温度状况的检索
        7.2.3 矿物学类别控制层段与检索
        7.2.4 石灰性与非酸性
    7.3 本章小结
8 土系划分研究与河南典型土系的建立
    8.1 土系划分的研究
        8.1.1 控制层段的设置
        8.1.2 相关土层概念辨析(土层、发生层、诊断层、特征土层和特定土层)
        8.1.3 特定土层成因划分与定量化表达
    8.2 新建土系的逻辑分析
    8.3 典型土系的确立与简述
        8.3.1 壤质(或黏壤质)混合型温性-普通钙积干润淋溶土
        8.3.2 壤质(或粗骨壤质)混合型温性-钙积简育干润雏形土
        8.3.3 壤质(或黏壤质)混合型温性石灰性-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
        8.3.4 黏壤质混合型热性-普通砂姜潮湿雏形土
        8.3.5 壤质(或黏壤质)混合型温性-石灰底锈干润雏形土
    8.4 本章小结
9 基于土壤-景观模型的典型土系景观特征
    9.1 基于模糊逻辑的景观模型与方法
    9.2 研究区与环境要素概况
        9.2.1 研究区(郑州)
        9.2.2 环境要素概况
    9.3 代表性土系的景观特征与模型
        9.3.1 古荥系
        9.3.2 渑池系
        9.3.3 白沙系
        9.3.4 花园口系
        9.3.5 郑森系
    9.4 典型土系的景观推理模型
        9.4.1 古荥系
        9.4.2 渑池系
        9.4.3 白沙系
        9.4.4 花园口系
        9.4.5 郑森系
        9.4.6 小结
    9.5 典型土系的景观模型的外业验证
        9.5.1 验证方法
        9.5.2 验证样点的分布
        9.5.3 验证结果
    9.6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1.1 修订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钙积层”
        10.1.2 新增了“钙积简育干润雏形土”亚类
        10.1.3 提出了基于石灰性土壤的特定土层的分类及定量化表达
        10.1.4 提出了石灰性土壤中典型土系的景观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
    10.2 创新性
    10.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一
附表 二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7)福建省典型土壤的系统分类研究及土系数据库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土壤分类与土壤数据库建设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1 土壤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1.2 土壤分类的方法
    1.3 国际上代表性土壤分类系统
        1.3.1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1.3.2 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
        1.3.3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1.3.4 俄罗斯土壤分类
        1.3.5 西欧国家的土壤分类
        1.3.6 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1.4 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4.1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特点
        1.4.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在资源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
        1.4.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
        1.4.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的研究现状
    1.5 土壤数据库的研究概况
        1.5.1 建立土壤数据库的意义与作用
        1.5.2 土壤数据库建立的方法
        1.5.3 国内外代表性土壤数据库的概况
        1.5.4 土壤数据库的发展趋势
2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意义
    2.2 研究区概况
        2.2.1 气候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土地利用概况
        2.2.4 福建省土壤的发生学类型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土壤调查与剖面观察研究
        2.4.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 福建省土壤的主要诊断层、诊断特性及高级分类单元的鉴定
    3.1 福建省土壤的主要诊断层
    3.2 福建省土壤的主要诊断特性
    3.3 福建省土壤的高级分类单元确定
4 福建省土族和土系的建立
    4.1 土族
        4.1.1 土族的定义
        4.1.2 土族划分的原则与依据
    4.2 福建省土族的划分指标与主要类型
        4.2.1 福建省土族的划分指标
        4.2.2 福建省土族主要类型
    4.3 土系
        4.3.1 土系的定义
        4.3.2 土系的划分原则与方法
        4.3.3 代表性土系举例
5 福建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的参比
6 福建省土系数据库的建立
    6.1 福建省土系数据库的结构、内容和建立的方法
        6.1.1 数据的收集
        6.1.2 建立数据库
        6.1.3 连接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
    6.2 福建省土系数据库的潜在应用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8)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目录
表目录
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壤数据库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
    2.1 区域概况及数据基础
        2.1.1 浙江省概况
        2.1.2 基础图件和数据
        2.1.3 技术路线
    2.2 土壤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2.1 底图扫描预处理
        2.2.2 图件几何配准
        2.2.3 数字化采集
        2.2.4 空间数据检查与入库
    2.3 土壤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2.3.1 数据搜集与整理
        2.3.2 属性数据采集
        2.3.3 属性数据入库
        2.3.4 元数据库建设
    2.4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介绍
        2.4.1 浙江省小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4.2 浙江省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4.3 浙江省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土壤图的数字化修复与更新
    3.1 引言
    3.2 土壤图修复
        3.2.1 数学基础修复
        3.2.2 图斑要素修复
        3.2.3 符号注记修复
    3.3 土壤图更新
        3.3.1 数学基础更新
        3.3.2 行政区划更新
        3.3.3 图斑要素更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现行土壤分类
        4.2.2 土壤分类参比
        4.2.3 土壤分类转换
        4.2.4 土壤图制图综合
    4.3 结果分析
        4.3.1 基层分类单元参比
        4.3.2 高级分类单元参比
        4.3.3 土壤系统分类制图评价
        4.3.4 土壤系统分类单元空间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浙江省土壤多样性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基础
        5.2.2 计算指数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行政区域土壤多样性比较
        5.3.2 土壤类型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5.3.3 稀有土壤和优势土壤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研究
    6.1 引言
    6.2 数据基础
    6.3 研究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
        6.4.2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图编制
        6.4.3 市县区域土壤可蚀性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7.1 引言
    7.2 区域概况
    7.3 数据基础及研究方法
        7.3.1 数据基础
        7.3.2 研究方法
    7.4 结果分析
        7.4.1 不同阶段城市扩张变化
        7.4.2 浙北平原土壤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7.4.3 城区扩张侵占土壤资源时空变化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构建
        8.1.2 传统土壤图的数字修复与更新
        8.1.3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8.1.4 浙江省土壤多样性分析
        8.1.5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分析
        8.1.6 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10)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世界土壤分类发展
        1 世界近代土壤分类
        2 世界现代土壤分类
    第二节 我国土壤分类发展
        1 我国古代土壤分类
        2 我国近现代土壤分类
        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2) 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
        (3) 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4) 充分注意我国特色
        4 土壤系统分类较发生分类的优势
        (1) 土壤发生分类的不足
        (2) 土壤系统分类的优势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1 气候条件
        2 地形条件
        3 成土母质
        4 植被状况
        5 人为活动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 剖面布置与野外调查
        2 土壤类型划分
        3 实验室分析技术
        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高级分类
    第一节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1 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具有的诊断层
        2 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具有的诊断特性
    第二节 高级分类单元划分
        1 人为土
        2 盐成土
        3 淋溶土
        4 雏形土
        5 新成土
第四章 典型样区土壤基层分类
    第一节 剖面基本信息
    第二节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1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颗粒组成
        2 土壤有关化学性质
    第三节 土族的划分
        1 划分土族的原则
        2 土族控制层段
        3 土族划分指标依据
        4 土族的划分
    第四节 土系划分因子
        1 土系划分影响因子的选取
        (1) 土系划分影响因子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2) 土系划分影响因子的选取
        2 土系划分因子的归纳
    第五节 土系的划分
        1 土系控制层段
        2 土系划分方法
        3 土系命名
        4 土系划分
        5 土系记述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展望
附页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四、成都平原典型土系的分类在大比例尺土壤制图中的应用——以彭州样区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地小城镇多尺度雨洪管理研究——以彭州市为例[J]. 刘恩熙,王倩娜,罗言云. 风景园林, 2021
  • [2]重庆市石灰(岩)土的发生特征及系统分类研究[D]. 陈林. 西南大学, 2019(01)
  • [3]成德绵地区典型土壤的发生学性质与系统分类研究[D]. 樊瑜贤.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4]湘中地区典型旱地土壤的发生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D]. 满海燕. 湖南农业大学, 2018(10)
  • [5]干旱区盐成土和干旱土诊断特征与检索研究[D]. 李方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6]河南石灰性土壤积钙特征及其土系划分研究[D]. 鞠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5)
  • [7]福建省典型土壤的系统分类研究及土系数据库的建设[D]. 唐红娟. 浙江大学, 2014(01)
  • [8]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D]. 荆长伟. 浙江大学, 2013(05)
  • [9]江苏省如皋市土系及其生产性能和生态环境特征[J]. 王虹,黄标,孙维侠,胡文友,赵永存,龚子同. 土壤学报, 2012(05)
  • [10]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划分研究[D]. 雷学成.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成都平原典型土壤系统分类在大尺度土壤测绘中的应用——以彭州样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