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和骨髓分化蛋白2基因表达的变化

外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和骨髓分化蛋白2基因表达的变化

一、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和髓样分化蛋白-2基因表达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许琳[1](2021)在《基于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探讨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是炎症性肠病的常见亚型之一。UC以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特点,近10年来我国UC发病率迅速上升。UC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黏膜愈合是UC治疗的关键终点指标,但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促进肠上皮损伤后修复的调控机制尚未阐明。巨噬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效应细胞,在UC炎症损伤和上皮修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巨噬细胞失调是UC黏膜免疫紊乱的突出特征,同时是达到黏膜愈合和体内稳态的关键靶点。目前UC的治疗方案仍存在停药后难以长期维持临床缓解及部分患者无应答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了高昂的医疗负担。鉴于巨噬细胞强大的可塑性及其在肠道稳态中的调控作用,近年来巨噬细胞成为UC治疗的焦点。最近的研究表明β-catenin/FOSL2/ARID5A或为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关键通路,但其在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支持中医药治疗UC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预后,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清热利湿复方加味葛根芩连汤是导师唐旭东教授在对UC基本病机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制定的经验方。前期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加味葛根芩连汤能够减轻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状,改善结肠黏膜超微结构,但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由此,我们思考加味葛根芩连汤改善UC症状,减轻肠黏膜损伤的机制是什么,是否与调控肠巨噬细胞极化有关,其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促进肠上皮修复的通路和靶点是什么,是否与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相关,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第一部分UC患者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明确UC患者结肠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及β-catenin/FOSL2/ARID5A蛋白表达情况。研究方法1 采用多因子检测方法,对UC患者及健康受试者血清中炎症因子(IP-10、IL-12p70、TNF-α、IL-1β、IL-12p40、IL-23、IL-6、IL-4、IL-10、Arginase、TARC、IL-1RA)含量进行检测。2采用免疫组化检测UC患者及健康受试者结肠活检组织的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FOSL2、ARID5A的表达情况。3采用免疫荧光检测UC患者及健康受试者肠黏膜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CD68、CD163、iNOS,肠黏膜屏障关键蛋白 ZO-1、Occludin、E-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与健康受试者相比,UC患者促炎因子IP-10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抑炎因子 IL-10(p<0.05)、IL-4(p<0.05)、Arginase(p<0.001)、IL-1RA(p<0.0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与健康受试者相比,UC患者结肠组织中肠黏膜屏障相关蛋白ZO-1、Occludin、E-cadherin、β-catenin 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3与健康受试者相比,UC患者结肠组织中M1巨噬细胞标志蛋白iNOS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M2标志蛋白CD163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患者结肠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FOSL2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ARID5A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研究结论一1 UC患者存在炎症因子失衡,具体表现为促炎因子IP-10上调,抑炎因子IL-10、IL-4、Arginase、IL-1RA 下调。2 UC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黏膜屏障关键蛋白ZO-1、Occludin、E-cadherin、β-catenin表达水平降低。3 UC患者存在巨噬细胞极化异常及巨噬细胞极化相关通路β-catenin/FOSL2/ARID5A表达异常,表现为M1巨噬细胞增多,M2巨噬细胞减少,β-catenin、FOSL2表达水平下降,ARID5A表达水平上升。4 β-catenin/FOSL2/ARID5A信号通路的异常可能导致了巨噬细胞极化失调,继而导致炎症因子失衡及肠黏膜屏障的损伤。第二部分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效应机制研究在体实验加味葛根芩连汤对DSS诱导结肠炎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研究目的明确加味葛根芩连汤干预DSS诱导急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疗效,以巨噬细胞极化为切入点,阐明加味葛根芩连汤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以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为载体,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以小鼠体重,疾病活动指数,脾重,结肠长度,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电镜为指标评估加味葛根芩连汤的干预效果。2观察加味葛根芩连汤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检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结肠组织髓化过氧化物酶含量,丙二醛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结肠BrdU表达水平评估上皮增殖状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结肠E-Cadherin,β-catenin,Occludin,ZO-1表达,评估肠黏膜屏障损伤情况。3观察加味葛根芩连汤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及结肠组织中M1/M2巨噬细胞亚型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小鼠结肠组织F4/80、CD206 含量;采用 Elisa 检测结肠组织 TNF-α、IL-1β、IL-6、IL-10 含量。4基于β-catenin/FOSL2/ARID5A信号通路,研究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β-catenin、FOSL2、ARID5A 蛋白水平表达情况,采用 Realtime PCR 检测 β-catenin、FOSL2、ARID5A mRNA水平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小鼠一般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弓背、毛发竖起,活动减少,体重降低,腹泻,便血的状况,结肠长度明显缩短,脾重明显增加,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各给药组小鼠体重显着上升(p<0.001),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DAI评分显着降低(p<0.001),各给药组结肠缩短状况明显改善(p<0.05),脾重明显降低(p<0.05),各给药组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降低(p<0.05)。结肠电镜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的微绒毛发达。细胞充满了线粒体和囊泡。可在细胞与细胞接触的腔侧见到细胞间连接复合体。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结肠中,多数紧密连接的结构紊乱,融合点较少见,并且细胞间间隙增宽。加味葛根芩连汤干预组介于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2肠黏膜屏障评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升高(p<0.05),MPO含量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BrdU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肠黏膜通透性均降低(p<0.05),各给药组MPO含量显着降低(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BrdU表达显着上升(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E-Cadherin、β-catenin、Occludin、ZO-1表达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E-Cadherin、Occludin表达上升(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β-catenin表达上升(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ZO-1表达均显着上升(p<0.05)。4结肠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TNF-α、IL-1β、IL-6含量升高(p>0.05),IL-10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各剂量组IL-1β、IL-6含量降低(p<0.05);。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脾脏流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脾脏中M2巨噬细胞比例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白细胞比例下调(p<0.05),低剂量和中剂量组DC细胞比例下调(p<0.05),低剂量组M2比例上调(p<0.05)。结肠流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组织中巨噬细胞比例上调(p<0.05),M1巨噬细胞比例显着上调(p<0.05),M2巨噬细胞比例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和高剂量组Ml比例下调(p<0.05),高剂量组M2比例上调(p<0.05),高剂量组DC细胞比例下调(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F4/80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6β-catenin/FOSL2/ARID5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β-catenin表达降低(p>0.05),FOSL2表达显着降低(p<0.05),ARID5A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各组β-catenin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各组FOSL2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高剂量组ARID5A表达降低(p<0.05)。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β-catenin mRNA、FOSL2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ARID5A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β-cateninmRNA、FOSL2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ARID5A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研究结论二1加味葛根芩连汤可有效减轻DSS诱导的结肠炎症状,改善体重减轻,结肠缩短,下调MPO、MDA水平,改善肠黏膜超微结构,降低DSS导致的结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下调结肠组织促炎因子IL-1β、IL-6表达水平,促进肠上皮增殖,诱导E-Cadherin、β-catenin、Occludin、ZO-1表达上调,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2加味葛根芩连汤可调控结肠炎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状态,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上调β-catenin、FOSL2表达,下调ARID5A表达。离体实验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THP-1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研究目的明确加味葛根芩连汤体外干预M1巨噬细胞极化模型的作用,阐明加味葛根芩连汤发挥疗效的作用靶点。研究方法1构建M1巨噬细胞极化模型:采用PMA叠加LPS/IFN-γ刺激THP-1细胞建立M1巨噬细胞极化模型,镜下观察THP-1细胞形态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11b阳性表达率。2观察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M1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将细胞随机分为6组,分别是正常组(Con),模型组(Model),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低剂量组(GL),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中剂量组(GM),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高剂量组(GH),β-catenin抑制剂+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低剂量组(LW),β-catenin抑制剂+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中剂量组(MW),β-catenin抑制剂+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高剂量组(HW),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促炎因子IL-1β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1 以100ng/ml PMA 叠加 LPS(100ng/ml)/IFN-y(20ng/ml)构建 THP-1 M1巨噬细胞极化模型,采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孵育细胞24h后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血清浓度增高影响细胞活力,且10%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高剂量含药血清血清细胞活力显着高于20%血清细胞活力,本实验拟选用10%浓度的含药血清作为后续实验的给药浓度。2细胞上清IL-1β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各组IL-1β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IL-1β含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添加抑制剂后,各含药血清组IL-1β含量均显着高于未加抑制剂组(p<0.05)。研究结论三1 CCK8结果提示血清浓度增高影响细胞活力,本实验拟选用10%浓度的含药血清作为后续实验的给药浓度。2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可直接作用于巨噬细胞,抑制LPS/IFN-γ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M1方向极化,降低促炎因子IL-1β的释放。添加IWR-1抑制剂后,这一抑制作用减弱,提示β-catenin可能为加味葛根芩连汤的作用靶点,加味葛根芩连汤可通能过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抑制M1巨噬细胞的极化。研究结论加味葛根芩连汤可能通过调控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蛋白表达抑制M1巨噬细胞的极化,促进炎症因子的平衡及肠上皮损伤后修复,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缓解结肠炎症状。

王玉娇[2](2021)在《牛PBMCs及其对LPS反应的单细胞转录组和染色质可及性分析》文中提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主要组成包括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这些细胞与机体免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牛实际生产中,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是发生严重炎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炎症反应可能降低牛的生长速度增加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导致经济损失。LPS(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的主要成分,也是其最主要的致病物质。虽然前期已经进行了很多关于牛对LPS免疫应答的研究,但是牛PBMCs在单细胞水平上LPS反应的研究仍然缺乏。在本试验中,对4头牛PBMCs样品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和染色质可及性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使用细胞特异性标记基因,从处理不同时间的4个牛PBMCs样品的26141个单细胞RNA测序数据中获得了7个不同细胞类型的细胞群。另外使用两种方式验证了分群结果。2.通过进行细胞周期,伪时间,调节网络,基因共表达网络,基因本体(GO),差异表达基因(DEG)和染色质可及性分析,对这些免疫细胞类型进行了注释并研究了它们对LPS的免疫反应。研究结果表明LPS可以通过与TLR4受体结合诱导宿主B细胞增殖和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化,从而激活NF-κB等转录因子并促进促炎性细胞因子和其它因子的分泌,从而启动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3.通过将LPS包含的细胞标记基因和DEGs与荷斯坦牛45个复杂性状的大规模GWAS进行整合,研究了与性状相关的细胞类型,发现LPS诱导的DEGs与产奶量,免疫相关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构造特征显着相关。4.通过将其与人PBMCs样品进行比较确认了它们的细胞类型。综上所述,本试验在牛的PBMCs中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和染色质可及性分析,并展示了免疫血细胞类型及其在LPS作用下的反应,加深了对牛PBMCs对LPS反应的理解。为在单细胞水平上,发现具有经济价值的复杂性状中组织/细胞类型作用提供了依据。

金争[3](2021)在《TRIM59调节巨噬细胞吞噬和细胞因子表达及其在脓毒血症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脓毒血症是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疾病,影响着数百万患者的健康,尤其是住院患者。脓毒血症的死亡率高达25%,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无疑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卫生成本,因此,全面了解脓毒血症的发病机制及其缓解因素至关重要。脓毒血症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微血管功能障碍,其特征是血管屏障功能受损、免疫细胞浸润、过度炎症、过度凝血和缺血,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当固有免疫系统细胞上的TLRs识别出病原微生物时,固有免疫细胞被激活,通过转录因子NF-κB等触发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如TNF-α、IL-1、IL-2、IL-6、IL-8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激活补体,促进凝血,导致微血栓的产生。并且,当病原体入侵时,一些固有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也会通过吞噬作用而减少入侵的病原体,从而减轻脓毒血症。因此,固有免疫应答在脓毒血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是固有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疾病中起关键作用。巨噬细胞具有多种功能,包括:(1)分泌细胞因子,如IL-1、IL-6和TNF-α;(2)吞噬病原体;(3)抗原呈递。在固有免疫系统对感染产生的初始反应中,IL-1β、IL-6和TNF-α发挥重要作用。TNF-α和IL-1β能激活内皮细胞,并将循环中的多形核白细胞吸引到感染部位,然而,这些细胞因子也进入血液,引起发热和其他全身症状。IL-6刺激肝脏产生急性期反应物以刺激炎症反应,加剧炎症,因此,在脓毒血症早期,巨噬细胞产生的大量促炎细胞因子能加剧疾病的进展。巨噬细胞可通过表面多种受体介导吞噬并消化凋亡细胞和入侵的病原体,减少凋亡细胞释放内含物和机体的细菌载量,控制炎症进一步加重。以往的研究表明,脓毒血症患者巨噬细胞表面MHCII蛋白表达减少,抗原呈递功能减弱,导致T细胞不能有效激活,加重脓毒血症。因此,巨噬细胞通过抗原呈递、吞噬和产生多种细胞因子等多种功能在脓毒血症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TRIM59蛋白是TRIM家族的一员,它由一个RING结构域、一个B-Box结构域(B-Box2)、一个卷曲螺旋结构域和C端的跨膜结构域构成,TRIM蛋白家族的结构类似,呈高度保守状态,也被称为RBCC蛋白家族。TRIM蛋白参与固有免疫应答,近年来研究证实TRIM家族蛋白可以抑制逆转录病毒感染,影响IFN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TRIM59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并促进肿瘤的发展。也有研究证明,TRIM59在LPS刺激的单核细胞系及巨噬细胞系中低表达,且TRIM59影响LPS刺激的巨噬细胞的活化水平。还有研究发现,TRIM59可与ECSIT结合并相互作用,进而通过NF-κB和IRF3/7介导的信号通路调节固有免疫应答。我们之前的研究也发现,TRIM59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因此,TRIM59可能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在炎症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TRIM59通过与ECSIT相互作用,调控NF-κB和IRF3/7介导的信号通路进而影响固有免疫免疫应答,且TRIM59影响LPS刺激的巨噬细胞的活化水平,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可通过其抗原呈递、吞噬、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多种功能在脓毒血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巨噬细胞上的TRIM59在脓毒血症的作用尚未被探讨。因此,为探究巨噬细胞上TRIM59在脓毒血症中的作用及机制,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巨噬细胞缺失TRIM59蛋白对小鼠脓毒血症的影响为明确TRIM59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我们取C57BL/6N小鼠的骨髓干细胞诱导成BMDMs,用LPS对BMDMs和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进行时间梯度和浓度梯度刺激,结果显示经LPS刺激后,TRIM59的表达明显降低,且LPS在低浓度和短时间的刺激条件下即可降低TRIM59的表达。为明确巨噬细胞缺失TRIM59蛋白对小鼠脓毒血症的影响,我们采用Loxp-Cre系统成功构建出骨髓来源巨噬细胞条件性敲除Trim59基因的Trim59-c KO小鼠及其对照小鼠Trim59flox/flox小鼠,通过CLP手术对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构建了经典的小鼠脓毒血症模型,观察了小鼠7天的生存率;在CLP术后24h经麻醉后处死小鼠,取小鼠心、肝、脾、肺、肾、脑,检测小鼠主要器官的损伤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同时在术后24h取小鼠外周血、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这些组织中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数。结果显示,Trim59-c KO脓毒血症小鼠的生存率下降,血清ALT和AST均升高,肝脏出血增多,损伤加重;Trim59-c KO脓毒血症小鼠肺的结构破坏加重,炎性细胞浸润增多,外周血浸润的中性粒细胞也增多。这些结果提示,巨噬细胞缺失TRIM59蛋白后,小鼠脓毒血症加重。2.脓毒血症中TRIM59调控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相关研究为探究脓毒血症中TRIM59是否调控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我们在CLP术后24h收集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的外周血和腹腔液进行菌培养,并用LPS刺激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的BMDMs后,再加入Ig G预处理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大肠杆菌,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经上述处理后的BMDMs吞噬能力的变化。结果发现,Trim59-c KO脓毒血症小鼠外周血和腹腔液中的细菌含量均增加,且Trim59敲除后,BMDMs的吞噬能力明显降低,Ig G介导的调理性吞噬也明显下降。巨噬细胞的调理性吞噬是巨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的重要的一环。上述研究结果表明,TRIM59调控了巨噬细胞Ig G介导的调理性吞噬。为探索TRIM59调控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深层机制,我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BMDMs的Fcγ受体CD16/32、CD64的表达,当LPS刺激时,Trim59缺失的BMDMs Fcγ受体的表达明显下调。这些结果表明,在炎性环境中,巨噬细胞中Trim59的缺失与Fcγ受体表达下降有关。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在脓毒血症中也发挥作用。为探究BMDMs缺失Trim59后其抗原呈递相关受体的表达情况,我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BMDMs上抗原呈递相关分子MHCII、CD80和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LPS刺激下两种BMDMs上MHCII、CD80和CD86的表达无显着差异,表明巨噬细胞缺失Trim59不影响其抗原呈递相关受体的表达,提示在小鼠脓毒血症中,TRIM59可能不调控巨噬细胞抗原呈递功能。3.脓毒血症中TRIM59调控巨噬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相关研究除吞噬功能外,巨噬细胞也可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影响脓毒血症进展。在上述结果中,我们观察到Trim59-c KO脓毒血症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多,重要器官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也增多,提示脓毒血症中,TRIM59可能影响巨噬细胞表达炎性细胞因子。为明确脓毒血症中TRIM59是否通过影响巨噬细胞表达炎性细胞因子,我们取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CLP术后24h的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细胞因子的含量,发现Trim59-c KO脓毒血症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显着增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6和IL-1β表达上调,且在假手术组中,Trim59-c KO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也增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1β表达也上调。取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的BMDMs,并用LPS刺激后,发现在基因水平,Tnf-α、Il-6、Il-1β和Nos2的表达增加,在蛋白水平,TNF-α、和IL-1β表达增加,且未经LPS刺激的Trim59-c KO小鼠的BMDMs中IL-1β表达也增加。用LPS刺激Trim59敲低的RAW264.7细胞系及其对照细胞系,发现Trim59敲低后RAW264.7细胞不论是在基因水平还是蛋白水平,其表达的TNF-α、IL-6、IL-1β均增加。这些结果表明,不论是在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中,巨噬细胞缺失TRIM59促进其表达促炎细胞因子,且在正常状态下,TRIM59具有一定的抑炎作用。已有研究表明,TRIM59可以改变LPS介导的炎症反应,LPS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诱导巨噬细胞产生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为明确TRIM59对NF-κB通路的影响,我们用LPS刺激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的BMDMs,发现在TRIM59缺失的BMDMs中,IKKα/β、IκBα和p65的磷酸化水平上调,TRIM59缺失的BMDMs细胞核中p65的表达也增加,提示在巨噬细胞中,TRIM59通过NF-κB途径增强了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已有研究表明TRIM59可通过ECSIT调控NF-κB信号通路,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多种细胞的增殖,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IKKα激活NF-κB信号通路。为明确TRIM59是否通过ECSIT/MAP3K1蛋白及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LPS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我们用LPS刺激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的BMDMs,发现ECSIT和MAP3K1的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没有显着变化,提示TRIM59可以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节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但其作用的相关分子和特异性结合位点尚需进一步研究。我们的研究首次证明巨噬细胞缺失TRIM59蛋白可促进小鼠脓毒血症的进展,Trim59-c KO小鼠CLP手术后,生存率下降,肝和肺损伤增加,细菌负荷增加,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也增加;LPS刺激Trim59敲除的BMDMs时,Fcγ受体的表达下调,吞噬功能减弱,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NF-κB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本研究为脓毒血症相关研究拓宽了思路,为TRIM蛋白在炎症相关疾病中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罗秀丽[4](2021)在《铅暴露儿童血液细菌内毒素水平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铅暴露引起肠道粘膜屏障受损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研究表明,通过食物链进入消化道的铅,不仅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还可以直接损伤肠道上皮细胞的组织结构,导致肠粘膜通透性的改变,使肠道抗原、微生物及细菌产物(如内毒素)进入组织或血液。内毒素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4结合,激活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依赖性和MyD88非依赖性信号通路,诱导免疫细胞表达和转录促炎症细胞因子,引起肠道炎症和损伤,导致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临床症状。由于儿童正处于消化系统发育完善的重要时期,对环境重金属铅具有较高的吸收率和较低的排泄率,更易受到铅的毒性影响,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因此,开展环境铅暴露对儿童肠粘膜屏障功能影响的研究,成为环境科学与流行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目的:通过检测电子垃圾拆解区儿童血浆细菌内毒素、外周血炎症细胞以及血铅水平,探讨环境铅暴露对儿童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于2018年11月-12月期间,募集187名3-7岁儿童,平均年龄为4.90±0.87岁,其中暴露组82名(男44名,女38名),参照组105名(男64名,女41名)。对儿童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集儿童空腹肘静脉血,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细菌内毒素水平;全自动血球仪测定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指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水平。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资料和偏态分布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中位数(P25,P75)表示,其组间变量的比较分别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曼-惠特尼U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影响血铅水平的因素以及评估儿童血浆内毒素和外周血炎症细胞以及与血铅的关系。Graph Pad Prism 8.0软件进行图形绘制。结果:暴露组儿童血浆细菌内毒素含量高于参照组(中位数:2.24 EU/mL vs.1.85 EU/mL,P<0.05);暴露组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于参照组(中位数:0.43×109/L vs.0.37×109/L,P<0.05);暴露组儿童血铅水平高于参照组(中位数:4.49μg/d L vs.4.11μg/d L,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本地出生、食用铁皮包装罐头、父亲工作与电子垃圾拆解相关以及家庭收入与儿童的血铅水平相关。经过混杂因素校正后,中性粒细胞以及单核细胞计数的自然对数转换值与血浆细菌内毒素呈正相关,B(95%CI)分别为:0.052(0.014,0.090)和0.043(0.014,0.072),P<0.01;血浆内毒素的自然对数转换值的升高与血铅水平的升高相关,B(95%CI)=0.069(0.006,0.132),P<0.05。暴露组儿童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均低于参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儿童每月腹泻次数至少1次的频率(33.8%)高于对照组(16.8%)。结论:电子垃圾拆解区铅暴露干扰儿童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引起血浆细菌内毒素和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增加,可能会影响消化系统和机体的正常发育。本研究首次探讨了环境铅暴露对儿童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铅暴露引起儿童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倩琴[5](2021)在《IL-37通过Notch1和NF-κB途径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而延缓主动脉瓣钙化》文中认为第一部分IL-37通过抑制Notch1和核因子κ B途径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研究背景巨噬细胞Ml和M2极化失衡在主动脉瓣钙化中起重要作用,M1极化在主动脉瓣钙化(Calcific aortic valve desease,CAVD)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重组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 37,IL-37)可能参与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减轻炎症的功能,本研究旨在明确IL-37对M1极化的特异性调节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常规方法培养人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把干预药物加入细胞培养液,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试剂盒(R&D系统)检测IL-6、IL-10和MCP-1的表达。正常主动脉瓣叶取自6例接受心脏移植的男性患者,狭窄瓣膜取自6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男性患者,标本切成5μm厚的切片染色后进行组织学分析。免疫印迹法检测iNOS,CD11c,CD206,IL-6,MCP-1,NICD1,磷酸化和总NF-κ B表达。结果与正常瓣膜相比,钙化主动脉瓣中M1巨噬细胞积聚较多,而IL-37表达较少,提示IL-37与M1极化呈负相关。我们证明了较低的IL-37水平能引起更多的M1巨噬细胞浸润到钙化的主动脉瓣中。佛波酯可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静息巨噬细胞经,脂多糖和干扰素γ处理后THP-1细胞可分化为M1巨噬细胞。重组人IL-37可降低M1中iNOS、CD11c、IL-6和MCP-1的表达,增强M2巨噬细胞中CD206和IL-10的表达。IL-37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与抑制核因子κB(NF-κB)和Notch1信号通路有关。这些结果表明,IL-37通过抑制Notch1和核因子κB途径,抑制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结论IL-37可以通过调节M1巨噬细胞极化及其协调的炎症,成为治疗进行性CAVD的潜在候选药物。第二部分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白介素37水平与围术期各因素相关性分析研究背景血浆中IL-37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中的水平尚未有相关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监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血浆IL-37水平,并评价其与临床相关因素和生化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心脏的术后IL-37水平以及术前、围术期各个临床指标及生化检验结果,分析心脏术后IL-37水平与各个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纳入患者193例,与IL-37有相关性的连续性变量包括患者体表面积(p=0.000,r值=0.980),术后血小板计数(p=0.034,r值=0.152),术前血肌酐(p=0.000,r值=0.294),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血肌酐,分别为(p=0.000,r 值=0.390)、(p=0.000,r 值=0.327)、(p=0.000,r 值=0.305),BMI(p=0.002,r值=-0.225),心胸比(p=0.003,r 值=0.215),术后 EF(p=0.008,r 值=-0.191),术后 WBC(p=0.015,r 值=0.175),术前 CysC(p=0.000,r 值 0.257),术后前三天 CysC(p=0.000,r值=0.503)、CysC(p=0.000,r值=0.478)、CysC(p=0.000,r值=0.221)。对于离散资料等级数据,有显着性差异的结果与IL-37相关性包括患者的BMI(F=3.11,p=0.028),BMI与IL-37水平呈负相关。术前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IL-37水平升高(F=16.36,p=0.000);术后使用新活素的患者IL-37水平升高(p=0.008);术后的EF值与IL-37水平呈负相关(p=0.040);术中或术后的输注红细胞的患者IL-37水平升高(p=0.008);术后第一天WBC与IL-37水平呈正相关(F=3.494,p=0.032);机械通气时间与IL-37水平呈正相关(p=0.015),住院天数与IL-37水平呈正相关(p=0.014);术后肌酐清除率与IL-37水平呈负相关(F=33.56,p=0.028)。结论IL-37的水平与心脏患者心功能情况、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的、心脏患者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具有相关性。

张实[6](2021)在《IFIH1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在早期ARDS中的作用和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早期ARDS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关键分子的筛选目的:目前已知参与巨噬细胞M1极化的分子诸多,但缺乏在ARDS早期发挥作用的证据。本研究通过高通量实验筛选在ARDS中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的关键分子。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我院ICU、年龄大于等于18周岁、符合ARDS柏林定义诊断标准、发病48小时以内的患者。患者入组后记录性别、年龄、主要诊断、ARDS严重程度、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信息,同时留取外周血标本(入科24小时内)。通过芯片检测全转录组中m RNA的表达量,用于筛选与ARDS严重程度相关的分子。(2)基于GEO公共数据库中人肺泡巨噬细胞极化高通量实验数据,筛选参与巨噬细胞M1极化的候选分子。(3)采用交集分析,筛选既与ARDS严重程度相关又参与巨噬细胞M1极化的候选分子,并通过Hub gene算法确定关键分子。(4)基于GEO公共数据库中巨噬细胞极化高通量实验数据,验证关键分子参与巨噬细胞M1极化。(5)进一步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的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ARDS患者为验证队列研究对象,并纳入非ARDS机械通气患者为对照组。记录患者诊断、ARDS严重程度、性别、年龄等信息,收集患者肺泡灌洗液(BALF)。复制LPS-ARDS小鼠模型,采用q PCR检测关键分子在患者肺泡灌洗液(BALF)和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量,进一步验证关键分子参与ARDS发生发展;(6)进一步采用Robust Rank Aggreg算法确定与ARDS和巨噬细胞M1极化相关性最高的关键分子。结果:研究期共纳入32例ARDS患者(轻中重分别为9例、9例和14例),非ARDS机械通气患者6例。其中26例ARDS患者外周血转录组芯片检测用于ARDS严重程度相关的分子筛选,6例ARDS和6例非ARDS患者BALF用于验证关键分子参与ARDS。(1)ARDS患者外周血转录组芯片筛选出234个分子与严重程度显着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71,P=0.00006);(2)GEO公共数据库中人肺泡巨噬细胞极化高通量实验数据筛选出100个分子在M1型巨噬细胞中显着高表达,在M0和M2型巨噬细胞中显着低表达(Log FC>2倍,FDR<0.01);(3)交集分析确定36个分子既与ARDS严重程度相关又在M1型巨噬细胞中显着高表达;hug gene算法筛选出5个关键分子:干扰素诱导的含有解旋酶C域的蛋白1(IFIH1)、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C-X-C趋化因子10(CXCL10)、干扰素诱导的鸟苷酸结合蛋白1(GBP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TAT1);(4)对GEO公共数据库中小鼠及人单核-巨噬细胞高通量实验数据分析证实以上5个关键分子均在M1型巨噬细胞中显着高表达,在M0和M2型巨噬细胞中显着低表达(FDR<0.05);(5)临床和动物实验同时表明:与非ARDS患者相比,ARDS患者的BALF中STAT1、IRF1、GBP1、IFIH1显着高表达(P<0.05);与假手术小鼠相比,ARDS小鼠肺组织中Ifih1、Irf1、Ifit3、Gbp1和Stat1显着高表达(P<0.05);(6)Robust Rank Aggreg算法结果提示IFIH1与ARDS严重程度相关性最高(综合P值最小,相关系数最大)。结论:IFIH1可能是ARDS中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的关键分子。第二部分调控IFIH1表达对巨噬细胞M1极化的影响目的:通过调控IFIH1表达量,观察IFIH1对巨噬细胞M1极化的影响。方法:采用LPS和聚肌胞苷酸(Poly I:C)刺激巨噬细胞M1极化,分别通过IFIH1慢病毒干扰序列(sh IFIH1)和IFIH1过表达质粒(IFIH1),敲低和过表达巨噬细胞系(RAW264.7)和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s),评估IFIH1对巨噬细胞M1极化的影响。采用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FIH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评估IFIH1敲低和过表达效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6的表达,采用Western bot检测i NOS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培养基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IL-1)和趋化因子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的表达量。结果:(1)构建IFIH1低表达和过表达RAW264.7细胞系:与转染对照组细胞和RAW264.7细胞相比,sh IFIH1-RAW264.7细胞中IFIH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IFIH1蛋白的敲低效率为93%。与空白对照组和RAW264.7相比,IFIH1-RAW264.7中IFIH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IFIH1蛋白的过表达效率为533%。(2)构建IFIH1低表达和过表达BMDMs:与转染对照组BMDMs相比,sh IFIH1-BMDMs中IFIH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IFIH1蛋白的敲低效率为74%。与空白质粒转染的BMDMs相比,IFIH1-BMDMs中IFIH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IFIH1蛋白的过表达效率为412%。(3)敲低IFIH1显着减少巨噬细胞M1极化:Western blot分析显示,Poly(I:C)或LPS诱导下,与转染对照组细胞相比,i NOS在sh IFIH1-RAW264.7细胞和sh IFIH1-BMDMs中显着低表达,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Poly(I:C)或LPS诱导下,CD86在sh IFIH1-RAW264.7细胞和sh IFIH1-BMDMs中显着低表达,P<0.05。ELISA结果提示,Poly(I:C)或LPS诱导下,sh IFIH1-RAW264.7细胞和sh IFIH1-BMDMs分泌IL1β和CCL2的能力显着降低,P<0.05。(4)过表达IFIH1显着增强巨噬细胞M1极化,仅过表达IFIH1不能单独诱导巨噬细胞M1极化:Western blot分析显示,Poly(I:C)或LPS诱导下,与空白质粒转染的巨噬细胞相比,i NOS在IFIH1-RAW264.7细胞和IFIH1-BMDMs中显着高表达,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Poly(I:C)或LPS诱导下,CD86在IFIH1-RAW264.7细胞和IFIH1-BMDMs中显着高表达,P<0.05。ELISA结果提示,Poly(I:C)或LPS诱导下,IFIH1-RAW264.7细胞和IFIH1-BMDMs分泌IL1β和CCL2的能力显着增强,P<0.05。需要指出的是,仅过表达IFIH1,没有Poly(I:C)或LPS刺激,不能单独诱导巨噬细胞M1极化。结论:IFIH1是巨噬细胞M1极化的调控分子;仅过表达IFIH1,不能单独诱导巨噬细胞M1极化。第三部分MyD88/IFIH1/IRF3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的分子机制目的:探索IFIH1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的分子机制。方法:(1)IFIH1下游分子机制预测:分别基于GEO公共数据库中人肺泡巨噬细胞极化高通量实验数据和人单核起源-巨噬细胞极化高通量实验数据,采用GSEA算法分别预测IFIH1调控肺泡巨噬细胞M1极化和单核-巨噬细胞M1极化的机制,采用交集分析筛选肺泡巨噬细胞M1极化和单核-巨噬细胞M1极化的共同机制。(2)体外实验验证GSEA预测的机制:细胞分组为sh IFIH1-巨噬细胞、sh Ctrl-巨噬细胞、IFIH1-巨噬细胞、Ctrl-巨噬细胞。采用蛋白磷酸化Western blot检测通路中关键蛋白磷酸化程度,采用细胞核/细胞质分离Western blot检测通路中转录因子在细胞核内的表达量,验证GSEA的预测。(3)进一步明确LPS和Poly(I:C)激活IFIH1是否依赖MyD88途径:采用MyD88通路特异性阻断剂ST 2825,评估LPS和Poly(I:C)激活IFIH1是否依赖MyD88途径。细胞分组为:ST 2825-巨噬细胞、Ctrl-巨噬细胞。采用蛋白磷酸化Western blot检测通路中关键蛋白磷酸化程度,采用细胞核/细胞质分离Western blot检测通路中转录因子在细胞核内的表达量。结果:(1)GSEA预测IFIH1下游分子机制:GSEA分析提示,在肺泡巨噬细胞中,IFIH1通过亚麻酸代谢途径、亚油酸代谢途径和RIG-I通路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FDR<0.05;在单核-巨噬细胞中,IFIH1通过RIG-I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以及肠免疫网络途径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交集分析提示RIG-I通路是肺泡巨噬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M1极化的共同途径。(2)敲低IFIH1对RIG-I通路的影响:相同的LPS或Poly(I:C)诱导下,sh IFIH1-RAW264.7细胞和sh IFIH1-BMDMs中IRF3蛋白磷酸化程度显着降低,细胞核中IRF3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单纯慢病毒转染对IRF3蛋白的激活无影响。(3)过表达IFIH1对RIG-I通路的影响:相同的LPS或Poly(I:C)诱导下,IFIH1-RAW264.7细胞和IFIH1-BMDMs中IRF3蛋白磷酸化程度显着增强,细胞核中IRF3蛋白表达丰度显着增加,P<0.05。仅过表达IFIH1,没有LPS或Poly(I:C)刺激,不能单独激活IRF3。(4)进一步验证LPS激活IFIH1-IRF3途径是否依赖MyD88途径:在RAW264.7细胞和BMDMs中,阻断MyD88通路并不影响Poly(I:C)诱导的IRF3磷酸化,但显着降低LPS诱导的IRF3磷酸化,P<0.05。阻断MyD88通路并不影响Poly(I:C)诱导的IRF3入核,但显着降低LPS诱导的IRF3入核,P<0.05。结论:IFIH1通过激活IRF3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LPS激活IFIH1-IRF3依赖于MyD88途径,Poly(I:C)激活IFIH1-IRF3不依赖于MyD88途径。

吴慧茹[7](2021)在《LPS刺激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葡萄膜炎外周血单核细胞转录组测序和细胞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的抗核抗体(ANA)阳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葡萄膜炎(JIAU)、经治疗ANA转阴JIAU、健康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转录组测序和细胞因子分析,探讨LPS刺激后ANA对其差异基因的表达、功能及关键的生物学信息通路的影响,以及揭示JIAU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门诊就诊ANA阳性JIAU及经治疗ANA转阴JIAU患者20例,每组各10例患者。ANA阳性组男4例,女6例,年龄216岁(平均8.6岁),ANA阴性组男4例,女6例,年龄716岁(平均11.2岁)。同时选取相同时段内的健康志愿者10例作为对照组,其性别、年龄与实验组相匹配。抽取每组中的5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12ml静脉血并分离PBMCs,将PBMCs分别植入12孔板和24孔板进行LPS刺激培养,抽取每组余5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6ml静脉血并分离PBMCs,将其植入24孔板进行LPS刺激培养,LPS终浓度均为1ug·m L-1。12孔板PBMCs于LPS刺激12小时后提取RNA,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基因功能富集(GO)、KEGG信号通路和基因共表达网络等筛选出显着差异表达关键基因。Real-time PCR验证结果。24孔板内的细胞上清液在LPS刺激0h、3h、6h、12h、24h 5个时间点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IL-6、IL-1、TNF-α和IL-10的浓度。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LPS刺激后巨噬细胞的变形情况。结果:(1)分析LPS刺激PBMCs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经治疗ANA转阴JIAU组有2097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显着改变,其中有1822个基因表达上调,275个基因表达下调,GO分析发现重要功能包括细胞对LPS刺激反应,细胞通讯、炎症与免疫反应等,KEGG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炎症相关通路。通过分析得出8个重要基因,Real-time 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2)分析LPS刺激PBMCs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ANA阴性JIAU组相比,ANA阳性JIAU组共有640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272个上调基因和368个下调基因。显着富集的上调GO主要表现集中在细胞成分上,显着富集的KEGG通路有6条,包括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JAK-STAT信号通路等,其中SOCS1表达显着下调。(3)ELASE检测细胞因子结果:ANA阳性JIAU患者较ANA(-)JIAU及健康对照组在LPS刺激下分泌更高浓度的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在6 h达最高浓度,IL-10在24 h达最高浓度。(4)免疫荧光显示分离的单核细胞呈圆形。LPS刺激6h后,ANA(+)组非圆形细胞/圆细胞比例最高。结论:1.ANA(-)JIAU参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炎症与免疫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通过筛选获得多个重要基因及抗炎靶点,其中通过下调CLEC10A可能在发挥抗炎作用方面有研究价值;2.ANA(+)JIAU对LPS刺激的敏感性更高,更易产生炎症反应;SOCS1可能在ANA(+)JIAU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五且昆·吐尔逊[8](2020)在《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成员在流感病毒诱导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中的表达模式》文中研究说明流感病毒感染可诱发急性肺损伤(ALI)与其介导的大量I型干扰素(IFN-I)产生关系密切。干扰素调节因子(IRF)是负责IFN-I产生的转录因子家族,包括IRF1-9。尽管IRF3和IRF7被普遍认为是调控IFN-I产生的主要转录因子,IRF家族所有成员都能识别/结合其靶基因启动子上富含GAAA序列元件的特征提示可能都对流感病毒感染应答。本文以流感病人鼻咽上皮细胞和流感模型小鼠肺组织作为局部应答组织、流感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及其他组织如心、肠、肝、肾、脾、胃作为全身应答组织,观察了IRF家族成员对流感病毒应答的表达谱变化,并用专职产生IFN-I的人p DC样CAL-1细胞研究了流感病毒诱导IRF家族表达谱的变化规律及可能调控机制。本研究为流感病毒诱发急性免疫损伤如ALI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分子靶标。

伍莉红[9](2020)在《MiR-223/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信号轴调控NASH相关肝纤维化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包括肝细胞单纯性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由其进展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由于肥胖和代谢综合症发病率快速增加,NAFLD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与单纯性脂肪变相比,NASH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肝病的风险显着增加。目前,NASH发生及发展为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尚无特异性治疗NASH及NASH相关肝纤维化的药物。临床及动物研究结果已证实,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强是NASH的重要组织病理学特征之一[1]。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是中性粒细胞发挥免疫调控作用的重要因子。Micro RNA-223(miR-223)是一种在中性粒细胞中具有高丰度的micro RNA,其在多种炎症状态下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及炎性反应。研究miR-223及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调控NASH相关肝纤维化的功能和分子机制对于深入揭示NASH进展为肝纤维化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发现药物研发的新型、潜在靶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总体研究目标在于揭示miR-223/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信号轴调控NASH相关肝纤维化的功能和分子机制,具体包括:1.采用低蛋氨酸和胆碱缺乏及L-氨基酸限定的高脂饮食(CDAHFD),诱导可模拟NASH相关肝纤维化的关键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小鼠模型;2.研究miR-223调控NASH肝脏炎症及相关肝纤维化及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学功能;3.通过转录组测序鉴定出miR-223调控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的关键转录因子;4.利用miR-223敲除和野生型小鼠骨髓移植形成miR-223嵌合体小鼠,验证髓系细胞及其分化的中性粒细胞是否是介导miR-223调控NASH及其相关肝纤维化的关键细胞。三、研究策略与方法1.NASH相关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诱导及表型鉴定C57 BL/6J野生型的10周龄雄性小鼠以CDAHFD饮食饲喂10周诱导NASH相关肝纤维化。通过肝组织的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星红染色、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肝纤维化相关基因m RNA水平检测以及血清ALT和AST生化检测进行NASH组织病理学特征、肝纤维化及肝损伤程度分析。通过体重、瞬时血糖以及代谢耗氧量和体脂率的检测鉴定小鼠肥胖代谢表型。2.Mi R-223表达水平检测以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miR-223在标准饲料和CDAHFD饮食饲喂10周的野生型(wild type,WT)雄性小鼠肝脏中的表达水平。3.Mi R-223敲除和野生型对照小鼠NASH相关肝纤维化的评价C57 BL/6J背景的miR-223敲除(miR-223 knockout,miR-223 KO)小鼠和野生型对照小鼠按照与第1部分相同的方法诱导NASH相关肝纤维化。造模结束后,运用上述实验方法检测NASH组织病理学、肝纤维化、肝损伤及代谢表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中性粒细胞肝脏浸润及在LPS诱导炎症中的迁移能力、肝脏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的表达。同时运用蛋白印迹方法检测肝组织中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的表达。检测中药干预后的LPS激活的巨噬细胞中TNF-α、IL-1β、IL-10、IL-6、MPO、LCN2、PR3、NE的m RNA水平。4.转录组学筛选miR-223下游转录因子进行miR-223的转录组测序,筛选出miR-223调控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的潜在转录因子。通过检测野生型和miR-223 KO小鼠中性粒细胞和肝脏非实质细胞中m RNA水平验证并进一步筛选转录因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223是否直接与转录因子结合发挥其作用。利用RT-PCR的方法检测野生型和miR-223 KO小鼠骨髓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多个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MPO、LCN2、PR3、NE)的m RNA水平。5.骨髓移植形成miR-223髓系细胞嵌合体小鼠通过骨髓移植选择性改变小鼠骨髓中miR-223的表达,并诱导NASH相关肝纤维化。造模结束后,运用上述检测方法检测NASH组织病理学、肝纤维化程度及代谢表型。四、研究结果1.CDAHFD饮食诱导小鼠模型可模拟临床NASH相关肝纤维化的关键组织病理学和代谢异常模型小鼠表现出NASH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脂肪变性、气球样变以及肝组织炎症;并表现出明显的纤维化;该模型除体重及血糖外,其它代谢表型与NASH患者相符,包括体脂率升高和代谢耗氧量降低(n=5/组)。2.Mi R-223在小鼠NASH相关肝纤维模型的肝组织表达丰度显着升高Mi R-223在标准饲料和CDAHFD饮食诱导小鼠肝脏中的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miR-223在CDAHFD饮食诱导的NASH相关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脏中的表达显着升高(n=5/组)。3.Mi R-223在NASH相关肝纤维化中的病理生理学功能1)Mi R-223缺失显着加重CDAHFD饮食诱导的实验性NASH在CDAHFD饮食诱导的情况下,miR-223 KO小鼠肝脏NASH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脂肪变性、气球样变以及肝小叶炎症较野生型对照组显着加重(n=5/组)。2)Mi R-223缺失显着加重CDAHFD饮食诱导的肝纤维化在CDAHFD饮食诱导的情况下,miR-223 KO小鼠较野生型小鼠肝脏出现更加明显的胶原沉积及肝纤维化相关基因m RNA水平升高(n=4-5/组)。3)Mi R-223缺失显着加重CDAHFD饮食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在CDAHFD饮食诱导的情况下,miR-223 KO小鼠的血清肝细胞损伤指标ALT、AST水平较野生型小鼠显着升高(n=4-7/组)。4)Mi R-223缺失不影响CDAHFD饮食诱导的肥胖代谢表型在CDAHFD饮食诱导的情况下,miR-223 KO小鼠体重、血糖水平、体脂率和代谢耗氧量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无显着性差异(n=4-12/组)。4.Mi R-223缺失显着增强中性粒细胞肝脏浸润及炎症反应1)Mi R-223缺失明显增加CDAHFD饮食诱导小鼠肝脏中性粒细胞浸润在CDAHFD饮食诱导的情况下,miR-223 KO小鼠较野生型小鼠肝脏中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n=5/组)。2)Mi R-223缺失明显增强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在LPS诱导炎症的情况下,miR-223 KO小鼠较野生型小鼠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n=5/组)。3)Mi R-223缺失明显增加CDAHFD饮食诱导小鼠肝脏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表达在CDAHFD饮食诱导的情况下,miR-223 KO小鼠较野生型小鼠肝脏中MPO、LCN2、PR3蛋白水平升高(n=5/组)。4)化浊中药抑制免疫细胞中促炎因子及颗粒蛋白表达5.介导Mi R-223调控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关键转录因子的筛选1)Mi R-223调控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表达的关键转录因子测序筛选结果通过miR-223敲除和野生型对照小鼠原代中性粒细胞的转录组测序,我们筛选、鉴定出miR-223缺失时显着上调、作为miR-223靶基因并且与四种颗粒蛋白MPO、LCN2、PR3、NE相关的转录因子:Fosl2、Plagl1。2)Mi R-223调控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表达的关键转录因子测序筛选结果验证与WT小鼠相比,miR-223 KO小鼠肝脏非实质细胞及原代中性粒细胞中Fosl2、Plagl1的m RNA水平均升高,说明Fosl2、Plagl1是miR-223调控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的关键转录因子。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检测miR-223与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当与含有Fosl2基因3’-UTR序列的重组质粒共转染时,miR-223的过表达导致萤火虫荧光素酶的表达降低,提示miR-223直接作用于Fosl2 m RNA的3’-UTR序列,显着抑制Fosl2的表达。综合上述结果,miR-223通过抑制转录因子Fosl2的表达而抑制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表达。6.髓系细胞来源的miR-223在NASH相关肝纤维化中的病理生理学功能1)野生型小鼠骨髓细胞嵌合改变miR-223 KO小鼠经CDAHFD饮食诱导的NASH肝脏炎症及其相关肝纤维化2)野生型小鼠骨髓细胞嵌合不影响miR-223敲除小鼠CDAHFD饮食诱导的肥胖代谢表型五、结论1.本课题采用CDAHFD饮食饲喂10周诱导小鼠NASH相关肝纤维化,该模型小鼠表现出典型的NASH组织病理学特征、肝纤维化及多个肥胖相关代谢表型,可作为研究NASH及其相关肝纤维化病理生理机制和新药干预效果的小鼠模型。2.Mi R-223缺失显着加重模型小鼠的肝脏炎症、肝损伤及肝纤维化。3.Mi R-223缺失显着增强中性粒细胞肝脏浸润及迁移能力,上调NASH状态下肝组织中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表达水平。4.Mi R-223通过抑制转录因子Fosl2的表达而抑制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表达。5.髓系细胞及其分化的中性粒细胞是介导miR-223调控NASH及其相关肝纤维化的关键细胞。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课题揭示了miR-223通过直接抑制转录因子Fosl2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表达,显着减轻NASH肝脏炎症、肝损伤及相关肝纤维化。因此,miR-223、Fosl2和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可作为NASH及相关肝纤维化新药研发的潜在靶点。

金圣博[10](2020)在《基于Toll样受体信号介导炎症反应探讨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抗炎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动物模型,在“从脾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指导下,探寻温针灸足三里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机制,同时通过Toll受体信号通路(TLR4/My D88/NF-κB)介导下游炎症反应,从而探讨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抗炎机制及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机制,为高血压病中医药临床防治提供可靠的基础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将10只雄性京都种大鼠(WKY)纳入空白组,依照随机数字表格法将40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至模型组、温针灸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0只。常规饲料适应性喂养一周,采用智能无创血压计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血压,测量3次取平均值。开始实验,予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单纯固定20min,日一次,不予针灸干预;予温针灸组大鼠温针灸双侧足三里穴20min;予针刺组大鼠针刺双侧足三里穴20min;予艾灸组大鼠艾灸双侧足三里穴20min,日一次,连续治疗15天,同时测量实验开始后的第1、3、5、7、9、11、13、15、17、19、21天上午9点~11点的各组大鼠血压,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录入Excel并待统计。治疗结束,予各组大鼠水合氯醛(10%)腹腔麻醉,固定、脱毛、消毒,沿腹中线开腹,暴露腹主动脉并迅速采血,将血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放入无菌EP管中冻存备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6、IFN-β、TNF-α含量;血清免疫指标Ig A、Ig M、Ig G含量;血管收缩因子Ang-Ⅱ、ET-1、VEGF含量。取一段完整的腹主动脉1cm,漂洗后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HE染色法进行修块、包埋、制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腹主动脉壁病理形态学变化。探查腹部,迅速取脾脏组织50mg放入EP管中冻存备用,HE染色法将固定好的大鼠脾脏组织修块、包埋、制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状态;采用Western Blot法,取脾脏组织50mg,研磨、离心,吸取上清液,提取脾脏组织蛋白质,使用BCA检测法测定蛋白质浓度,通过Image J软件计算灰带条图片灰度值,定量分析出各组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取脾脏组织100mg,提取大鼠脾脏组织m RNA,采用q PCR法,通过逆转录反应、PCR扩增反应,导出q PCR数据并计算分析出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的表达水平。实验相关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各组大鼠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实验第2天温针灸组、针刺组血压开始逐渐下降,实验第7天血压开始显着下降,温针灸组下降幅度大于针刺组;实验第15天实验干预结束,血压降幅明显程度依次为温针灸组、针刺组、艾灸组;实验干预结束后继续测量血压至第21天发现,温针灸组与艾灸组血压较为平稳,无明显浮动,而针刺组、模型组、正常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上浮,其中针刺组血压上升幅度较为明显。2.各组大鼠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及淋巴细胞分布情况:正常组与温针灸组白髓面积相对较大,动脉周围淋巴鞘组织较厚,可清晰观察到鞘内侧淋巴小结,鞘外侧分布大量且密集的淋巴细胞;而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白髓和脾小结所占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动脉周围淋巴鞘显着缩小,鞘周围淋巴细胞分布也较为稀少,其中以模型组缩小程度最为明显。3.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6、IFN-β、TNF-α含量分析: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IL-6、TNF-α含量显着升高,IFN-β含量显着降低;温针灸组TNF-α含量显着升高,IFN-β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IL-6、TNF-α含量显着降低、IFN-β含量显着升高;针刺组TNF-α含量显着降低,艾灸组IFN-β含量显着升高。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与艾灸组IL-6、TNF-α含量显着升高,IFN-β含量显着降低。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TNF-α含量显着升高。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压异常与免疫炎症状态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且相互影响:大鼠收缩压、舒张压与IL-6、TNF-α含量之间呈正相关,与IFN-β含量之间呈负相关,说明随着大鼠血压值的升高,血清内IL-6、TNF-α含量也随之增加,加快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而IFN-β含量随之降低。5.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LR4/My D88/NF-κB)中的各信号分子蛋白表达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温针灸组只有TLR4蛋白表达和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而艾灸组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温针灸组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而艾灸组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LR4/My D88/NF-κB)中的各信号分子基因表达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大鼠脾脏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温针灸组TLR4、My D88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大鼠脾脏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针刺组TLR4表达水平有所降低,而艾灸组TLR4、My D88 m RNA表达水平下降;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大鼠脾脏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组腹主动脉壁HE染色结果分析:正常组主动脉壁内膜光滑完整,各层细胞排列有序,内皮细胞未见脱落、增生,中膜平滑肌细胞及弹性纤维紧密排列有序;模型组腹主动脉壁内膜明显增生、增厚、凸起,内皮细胞存在脱落情况,中膜平滑肌层排列混乱,有增生、肥大,部分区域出现变形、萎缩,弹性纤维间隔参差不齐,偶有断裂、皱褶现象,外膜细胞欠平整,偶有脱落情况;温针灸组腹主动脉壁内膜略粗糙,少许内皮细胞脱落,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偶有弯曲、褶皱,弹性纤维间隙大致均匀,部分出现缩小现象;针刺组大鼠腹主动脉壁内膜粗糙、欠平整,内皮细胞存在脱落现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排列紊乱,弹性纤维出现褶皱、变形,间隙欠均匀,部分外膜出现突起、变形及细胞脱落现象;艾灸组大鼠腹主动脉壁内膜褶皱、变形,内皮细胞有脱落现象,中膜平滑肌细胞部分萎缩、减少,排列欠整齐,弹性纤维间隙不均匀,外膜欠光滑,偶有增生现象。8.各组血清免疫学指标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艾灸组血清Ig A、Ig G含量显着降低,血清Ig M含量显着升高,而针刺组血清Ig A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血清Ig A、Ig G含量显着升高,艾灸组血清Ig G含量显着降低;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血清Ig A含量显着降低,艾灸组血清Ig A、Ig G含量显着降低;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血清Ig G含量显着降低。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各组血清AngⅡ、ET-1、VEGF含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艾灸组血清AngⅡ、ET-1、VEGF含量显着升高,温针灸组血清ET-1含量显着升高,针刺组血清AngⅡ、ET-1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AngⅡ、ET-1、VEGF含量显着降低,针刺组ET-1、VEGF含量显着降低,艾灸组ET-1含量显着降低;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ET-1含量显着增高,艾灸组AngⅡ、ET-1、VEGF含量显着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针灸足三里可显着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疗效平稳、持久。2血压异常与免疫炎症状态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且相互影响;温针灸足三里穴可显着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体内存在的炎症状态。3温针灸足三里穴可通过抑制大鼠脾组织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及m RNA表达调控信号传导。4温针灸足三里穴可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减轻血清炎症状态,提高血清抗炎能力,良性调控血管舒缩功能,从而降低炎性损伤程度,发挥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二、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和髓样分化蛋白-2基因表达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和髓样分化蛋白-2基因表达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探讨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巨噬细胞极化与肠黏膜屏障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UC患者巨噬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1 UC患者巨噬细胞极化特点
        2 巨噬细胞极化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3 巨噬细胞极化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影响
        4 β-catenin/ FOSL2/ARID5A通路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在体实验研究
        第一节 加味葛根芩连汤干预DSS诱导结肠炎模型的疗效观察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1 DSS诱导结肠炎疾病模型的构建与特点
        2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肠道炎症状态的影响
        3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4 加味葛根芩连汤的组方思路与特色
        小结
        第二节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DSS诱导结肠炎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1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
        2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3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的调控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离体实验研究 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THP-1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1 体外巨噬细胞极化模型的构建
        2 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3 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THP-1细胞IL-1β分泌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附件

(2)牛PBMCs及其对LPS反应的单细胞转录组和染色质可及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外周血细胞
    1.2 LPS研究进展
        1.2.1 LPS
        1.2.2 LPS受体
        1.2.3 LPS介导的信号通路
        1.2.4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LPS
    1.3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研究进展
        1.3.1 单细胞获取方法
        1.3.2 文库构建与测序
        1.3.3 单细胞数据分析
        1.3.4 单细胞数据分析软件
        1.3.5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外周血研究中的应用
        1.3.6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存在的一些问题
    1.4 sc ATAC-seq的研究进展
        1.4.1 染色质的可及性
        1.4.2 sc ATAC-seq
        1.4.3 sc ATAC-seq的试验方法
        1.4.4 sc ATAC-seq的应用
        1.4.5 sc ATAC-seq存在的不足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sc RNA-seq和 sc ATAC-seq高通量测序及数据预处理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和试剂
    2.2 方法
        2.2.1 scRNA-seq数据生成
        2.2.2 scATAC-seq数据生成
        2.2.3 低质量细胞过滤
        2.2.4 数据标准化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scRNA-seq和 sc ATAC-seq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细胞亚群分类
        3.2.2 细胞周期分析
        3.2.3 SCENIC分析
        3.2.4 伪时间分析
        3.2.5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2.6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2.7 峰值分析
        3.2.8 GWAS信号富集分析
        3.2.9 跨物种比较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eurat群集细胞类型分群
        3.3.2 PBMCs的细胞周期分析和SCENIC结果
        3.3.3 伪时间分析
        3.3.4 共表达分析
        3.3.5 PBMCs细胞群的差异标记基因表达
        3.3.6 峰值分析
        3.3.7 LPS处理期间基因表达模式
        3.3.8 性状相关细胞群
        3.3.9 跨物种比较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下一步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TRIM59调节巨噬细胞吞噬和细胞因子表达及其在脓毒血症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TRIM蛋白家族研究进展
        1.1.1 TRIM蛋白的RBCC结构域
        1.1.2 TRIM蛋白C端结构域及其分类
        1.1.3 TRIM蛋白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1.1.4 TRIM蛋白与泛素化
        1.1.5 TRIM蛋白与病毒
        1.1.6 TRIM蛋白与PRRs相关信号通路
    1.2 TRIM59 蛋白研究进展
        1.2.1 TRIM59 蛋白的结构
        1.2.2 TRIM59 蛋白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1.2.3 TRIM59 蛋白的功能
    1.3 巨噬细胞的研究现状
        1.3.1 巨噬细胞的来源和分布
        1.3.2 巨噬细胞的极化
        1.3.3 巨噬细胞的作用
        1.3.4 巨噬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1.4 脓毒血症的研究现状
        1.4.1 脓毒血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1.4.2 脓毒血症与免疫应答
        1.4.3 巨噬细胞在脓毒血症中的作用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主要试剂
    2.3 其他主要试剂的配制
    2.4 主要仪器
    2.5 实验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蛋白加重小鼠脓毒血症
        3.1.1 LPS刺激巨噬细胞后TRIM59 低表达
        3.1.2 Trim59~(flox/flox)及Trim59-cKO小鼠的繁育及鉴定
        3.1.3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蛋白加重小鼠脓毒血症
        3.1.4 Trim59-cKO脓毒血症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多
    3.2 脓毒血症中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抑制其吞噬作用
        3.2.1 Trim59-cKO脓毒血症小鼠的细菌载量增加
        3.2.2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后吞噬功能下降
        3.2.3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后其Fcγ受体表达下降
        3.2.4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不影响其抗原呈递相关受体的表达
    3.3 脓毒血症中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促进其表达炎性细胞因子
        3.3.1 Trim59-cKO脓毒血症小鼠炎性细胞因子均增加
        3.3.2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促进其表达促炎细胞因子
        3.3.3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增强NF-κB信号通路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铅暴露儿童血液细菌内毒素水平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主要仪器设备
前言
第一章 电子垃圾拆解区儿童血浆细菌内毒素水平的检测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子垃圾拆解区儿童血液炎症细胞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垃圾拆解区铅暴露儿童血液细菌内毒素含量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环境化学污染物对肠道粘膜屏障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IL-37通过Notch1和NF-κB途径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而延缓主动脉瓣钙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白细胞介素37通过Notch1和核因子κB途径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白介素37水平及围术期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IFIH1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在早期ARDS中的作用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巨噬细胞极化在早期ARDS过度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一、过度肺部炎症是早期 ARDS 发病的根本环节
    二、巨噬细胞激活是 ARDS 过度炎症的始动环节
    三、M1 型巨噬细胞过多是早期 ARDS 过度炎症反应的重要原因
    四、早期 ARDS 抗炎反应不足的重要原因是 M2 型巨噬细胞过少
    五、 探索巨噬细胞分子调控机制有助于推进 ARDS 免疫治疗
    六、总结
    参考文献
主要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一、实验材料
    二、主要仪器
    三、主要试剂
    四、主要试剂的配制
第一部分:早期 ARDS 调控巨噬细胞 M1 极化关键分子的筛选
    前言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调控IFIH1 表达对巨噬细胞M1 极化的影响
    前言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MyD88/IFIH1/IRF3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的分子机制
    前言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致谢

(7)LPS刺激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葡萄膜炎外周血单核细胞转录组测序和细胞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临床资料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临床资料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与培养
    3.2 实验分组及处理
    3.3 外周血单核细胞总RNA提取
    3.4 总RNA质量检测
    3.5 转录组测序分析
        3.5.1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3.5.2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3.6 通过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3.6.1 反转录
        3.6.2 定量PCR
    3.7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3.8 荧光免疫染色
    3.9 统计学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单核细胞鉴定
    4.2 LPS刺激后细胞形态的改变
    4.3 LPS刺激ANA阴性JIAU组和正常对照组转录组测序分析
        4.3.1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4.3.2 GO富集分析
        4.3.3 KEGG富集分析
        4.3.4 基因共表达网络图分析
        4.3.5 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4.4 LPS刺激ANA(+)JIAU 组和ANA(-)JIAU 组转录组测序分析
        4.4.1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4.4.2 GO富集分析
        4.4.3 KEGG富集分析
    4.5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托珠单抗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葡萄膜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成员在流感病毒诱导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中的表达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一)流感病毒感染与其相关免疫应答
        1.1 流感病毒简介
        1.2 流感病毒与固有免疫
        1.3 干扰素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1.4 Ⅰ型干扰素与炎症反应
    (二)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成员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2.1 IRF家族成员的结构特征
        2.2 IRF家族成员的生物学功能
        2.3 IRF3、IRF5和IRF7是TLR及 RLR信号传导中Ⅰ型 IFN表达的主要调控因子
    (三)寡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s,ODN)的研究进展
        3.1 免疫刺激性寡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 免疫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课题设计思路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流感病毒感染后对局部和全身IRF家族成员表达水平的影响
        前言
        第一节 流感病毒感染人局部组织中IRFs的表达水平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患者鼻咽拭子标本采集
        1.1.2 鼻咽拭子标本的病毒检测和分类
        1.1.3 IAV、IBV和非呼吸道感染者临床指标采集
        1.2 实验试剂与器材
        1.3 实验方法
        1.3.1 IAV、IBV和非呼吸道感染患者鼻咽拭子标本的收集及研究流程图
        1.3.2 鼻咽拭子标本的处理和病毒检测
        1.3.3 Trizol法提取IAV、IBV和非呼吸道感染者鼻咽上皮细胞内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
        1.3.4 RT-qPCR法检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鼻咽拭子标本中IRF家族成员的m RNA表达水平
        1.4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流感病毒感染的鼻咽上皮细胞分类
        2.2 IAV、IBV和非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2.3 流感病毒感染患者鼻咽上皮细胞中IRF家族成员的m RNA水平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局部和全身组织中IRFs的表达水平变化及GAAA ODN对其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1.2 流感病毒
        1.3 寡脱氧核苷酸
        1.4 实验试剂与器材
        1.5 实验方法
        1.5.1 流感病毒的扩增和血凝效价的测定
        1.5.2 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上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TCID50)的检测
        1.5.3 流感病毒感染小鼠LD50的检测
        1.5.4 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1.5.5 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及其他重要脏器组织中IRF家族m RNA水平的检测
        1.5.6 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经GAAA ODN M1 干预处理后,小鼠肺及其他重要脏器组织中IRF家族m RNA水平的检测
        1.6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H1N1流感病毒的扩增和血凝效价的测定
        2.2 H1N1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上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的测定
        2.3 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LD50测定
        2.4 H1N1感染小鼠肺等脏器中IRF家族的m RNA表达谱及GAAA ODN M1对IRFs表达的调控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后对IRFs,TLR3/7,RIG-Ⅰ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
        前言
        第一节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IRF-IFN-Ⅰ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
        1.2 流感病毒
        1.3 实验试剂与器材
        1.4 实验方法
        1.4.1 流感病毒H1N1 感染不同时间对人pDC样 CAL-1 细胞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1.4.2 流感病毒H9N2 感染不同时间对人pDC样 CAL-1 细胞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1.4.3 流感病毒H1N1 感染不同时间对IRFs上游PRR受体信号通路(TLR3、TLR7、RIG-Ⅰ)和下游IFN-Ⅰ及炎症因子表达影响
        1.4.4 分别用人重组干扰素(rIFN-α2b)和重组rIFN-γ处理CAL-1 细胞对IRFs及ISGs表达的影响
        1.4.5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流感病毒H1N1 感染对人pDC样 CAL-1 细胞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2.2 流感病毒H9N2 感染不同时间对人pDC样 CAL-1 细胞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2.3 流感病毒H1N1 感染不同时间对IRFs上游PRR受体信号通路(TLR3、TLR7、RIG-Ⅰ)和下游IFN-Ⅰ及炎症因子表达影响
        2.4 分别用人重组干扰素(rIFN-α2b)和重组rIFN-γ处理CAL-1 细胞对IRFs及 ISGs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流感病毒对CAL-1 细胞IRF家族及其上下游信号分子表达调控的可能机制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
        1.2 流感病毒
        1.3 寡脱氧核苷酸
        1.4 实验试剂与器材
        1.5 实验方法
        1.5.1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用人重组干扰素(rIFN-α2b)处理对IRF家族表达水平的影响
        1.5.2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用人重组干扰素(rIFN-α2b)处理对TLR3/7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1.5.3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同时用不同浓度的氯喹处理对IRF家族表达水平的影响
        1.5.4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同时用不同浓度的氯喹处理对TLR3/7 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1.5.5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同时用不同浓度的GAAA ODN A1 处理对IRF家族表达水平的影响
        1.5.6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同时用不同浓度的GAAA ODN A1 处理对TLR3/7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1.5.7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重组rIFN-α2b,氯喹和GAAA ODN A1对H1N1感染的CAL-1 细胞中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2.2 重组IFN-α2b,氯喹和GAAA ODN A1对H1N1感染的CAL-1 细胞中TLR3/7 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流感病毒感染CAL-1 细胞后对IRF3、IRF5和IRF7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
        1.2 流感病毒
        1.3 寡脱氧核苷酸
        1.4 实验试剂与器材
        1.5 实验方法
        1.5.1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及用GAAA ODN A1 处理对IRF3,IRF5,IRF7 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1.5.2 GAAA ODN A1对H1N1感染CAL-1细胞中IRF5核转位的影响
        1.5.3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及用GAAA ODN A1 处理对IRF3,IRF5,IRF7 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2.2 GAAA ODN A1对H1N1感染CAL-1细胞中IRF5核转位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单链RNA病毒对人pDC样 CAL-1 细胞中IRFs、TLR3/7和RIG-Ⅰ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
        1.2 不同ssRNA病毒
        1.3 实验试剂与器材
        1.4 实验方法
        1.4.1 不同流感病毒感染CAL-1 细胞中TLR3、7和RIG-Ⅰ及其下游信号分子m RNA水平动态变化
        1.4.2 不同ssRNA病毒对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1.4.3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流感病毒感染CAL-1 细胞中TLR3、7和RIG-Ⅰ及其下游信号分子mRNA水平动态变化
        2.2 TNF-和 IFN-m RNA表达水平有可能是决定流感病毒致病性强弱和炎症强弱的重要指标
        2.3 不同ssRNA病毒对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9)MiR-223/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信号轴调控NASH相关肝纤维化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NASH相关的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
        1.1.1 NASH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征
        1.1.2 组织病理学特征及诊断标准
        1.1.3 发病机制
    1.2 中性粒细胞与肝脏天然免疫反应、肝脏代谢性炎症及其纤维化
        1.2.1 中性粒细胞概述
        1.2.2 中性粒细胞与肝脏天然免疫反应
        1.2.3 中性粒细胞分泌的天然免疫介导因子
        1.2.4 中性粒细胞在NASH相关的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1.3 MiR-223与中性粒细胞功能、肝脏代谢性炎症及肝纤维化
        1.3.1 Micro RNA及 miR-223 概述
        1.3.2 MiR-223调节中性粒细胞功能
        1.3.3 MiR-223在肝脏代谢性炎症及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1.4 拟解决科学问题及研究意义
    1.5 研究策略
第二章 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1 实验方法
        2.1.1 动物来源及饲养环境
        2.1.2 样品收集
        2.1.3 样品处理
        2.1.4 病理学检测
        2.1.5 蛋白检测
        2.1.6 核酸检测
        2.1.7 生化检测
        2.1.8 肝非实质细胞(non-parenchymal cell,NPC)的分离
        2.1.9 原代中性粒细胞分离、骨髓细胞分离
        2.1.10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2.2 实验材料
        2.2.1 饲料
        2.2.2 化学试剂
        2.2.3 抗体
        2.2.4 引物
    2.3 仪器设备
    2.4 溶液配方
第三章 NASH相关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诱导与评价
    3.1 引言
        3.1.1 NAFLD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的现状与挑战
        3.1.2 NAFLD理想动物模型的标准
        3.1.3 目前NASH的动物模型及其优势和局限
        3.1.4 研究目标与对策
    3.2 NASH相关肝纤维化模型的诱导方案及结果
        3.2.1 模型诱导方案
        3.2.2 模型诱导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iR-223 介导NASH相关肝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学功能研究
    4.1 引言
    4.2 MiR-223 的肝内丰度在CDAHFD饮食饲喂小鼠中显着升高
    4.3 成功获得miR-223 敲除(miR-223 KO或 miR-223-/-)小鼠
    4.4 MiR-223 缺失对CDAHFD饮食诱导的NASH肝脏炎症及其相关肝纤维化的影响
        4.4.1 实验方案
        4.4.2 检测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MiR-223调控中性粒细胞肝脏浸润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功能研究
    5.1 引言
    5.2 MiR-223 缺失显着增加CDAHFD饮食诱导小鼠中性粒细胞的肝脏浸润
    5.3 MiR-223缺失导致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增强
    5.4 MiR-223 缺失显着增加CDAHFD饮食诱导小鼠肝脏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的表达
    5.5 多种祛湿化浊中药可抑制免疫细胞中促炎性因子及颗粒蛋白的表达
    5.6 小结
第六章 MiR-223调控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表达的关键转录因子鉴定
    6.1 引言
    6.2 技术路线
    6.3 MiR-223调控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的关键转录因子的转录组结果
    6.4 MiR-223调控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的关键转录因子的转录组测序结果的验证
    6.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检测miR-223与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
        6.5.1 实验方案
        6.5.2 实验结果
    6.6 MiR-223通过调控转录因子影响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的表达
    6.7 小结
第七章 髓系细胞来源的miR-223在NASH相关肝纤维化中发挥重要功能
    7.1 引言
    7.2 骨髓嵌合型小鼠的获得及NASH相关肝纤维化模型诱导
    7.3 野生型小鼠骨髓细胞嵌合改变miR-223 敲除小鼠经CDAHFD饮食诱导的NASH肝脏炎症及其相关肝纤维化
        7.3.1 野生型小鼠骨髓细胞嵌合改变miR-223 敲除小鼠经CDAHFD饮食诱导的NASH组织病理学特征
        7.3.2 野生型小鼠骨髓细胞嵌合改变miR-223 敲除小鼠经CDAHFD饮食诱导的肝纤维化
        7.3.3 野生型小鼠骨髓细胞嵌合改变miR-223 敲除小鼠经CDAHFD饮食诱导的肝损伤
    7.4 野生型小鼠骨髓细胞嵌合不影响miR-223 敲除小鼠CDAHFD饮食诱导的肥胖代谢表型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Toll样受体信号介导炎症反应探讨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抗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炎症状态的调控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温针灸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发挥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图1 Toll样受体家族及其信号传导通路
    附图2 Toll受体信号通路影响血压机制
    附图3 动物实验技术路线图
    附图4 qPCR实验过程中部分扩增曲线
    附图 5qPCR实验过程中部分熔解曲线
综述
    综述一 TLRs通路各层级在高血压病及免疫功能调节中的作用机理分析
    综述二 针灸调节血压及免疫功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高血压病与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和髓样分化蛋白-2基因表达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探讨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D]. 许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牛PBMCs及其对LPS反应的单细胞转录组和染色质可及性分析[D]. 王玉娇.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TRIM59调节巨噬细胞吞噬和细胞因子表达及其在脓毒血症中的作用研究[D]. 金争. 吉林大学, 2021(01)
  • [4]铅暴露儿童血液细菌内毒素水平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罗秀丽. 汕头大学, 2021(02)
  • [5]IL-37通过Notch1和NF-κB途径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而延缓主动脉瓣钙化[D]. 李倩琴.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6]IFIH1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在早期ARDS中的作用和机制[D]. 张实. 东南大学, 2021
  • [7]LPS刺激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葡萄膜炎外周血单核细胞转录组测序和细胞因子的研究[D]. 吴慧茹. 兰州大学, 2021(12)
  • [8]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成员在流感病毒诱导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中的表达模式[D]. 五且昆·吐尔逊. 吉林大学, 2020(01)
  • [9]MiR-223/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信号轴调控NASH相关肝纤维化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 伍莉红.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10]基于Toll样受体信号介导炎症反应探讨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抗炎机制[D]. 金圣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外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和骨髓分化蛋白2基因表达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