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联盟对象之间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

虚拟企业联盟对象之间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

一、虚拟企业联盟对象间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论文文献综述)

何亦儿[1](2019)在《基于虚拟企业联盟理论视角下的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研究》文中提出宁波港自2009年开通第一列海铁联运班列以来,于2017年业务量突破了40万标准箱大关,7年间平均增长46%,特别是最近两年保持了较高的业务增长率,但相对于欧美领先港口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文以虚拟企业联盟理论为视角,从虚拟企业联盟理论中的定位市场、构建联盟、联盟运营、利益分配四个方面出发,对目前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相关经验,并尝试就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或下一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对策。论文首先从虚拟企业构建流程中识别目标客户定位市场出发,具体分析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市场现状,并通过总结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目的城市合肥区域市场基本经济情况、各疏运方式比例及各疏运方式与海铁联运在运输时间、成本等的对比,为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市场开发提供相关建议对策。在确定目标市场和客户后,分析整个海铁联运联盟是如何组成更高效的运营组织,快速的切入市场相应客户需求的。同时简要分析海铁联运进入运营状态后,整个联盟的运营流程和运营成本,尝试为优化运营流程和降低成本提出优化建议。同时发现,在现有的操作模式下,对于企业联盟的利润分配方式还是不够明确,这将影响企业联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本文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建立一套符合现有操作模式的利润分配模型,模型将考虑实际操作中各参与企业的努力水平、贡献水平、风险承担、自身建设投入等方面,并结合操作案例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

曾兰[2](2016)在《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收益分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产业和健康产业与房地产业的结合已成为趋势,养老地产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但由于养老地产具有前期投资大、专业化程度高、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当前房地产开发商、保险机构、私募股权基金机构等对养老地产开发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角色分工的“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三方主体跨界联盟,并构建联盟收益分配模型,以实现联盟收益在联盟企业间的公平合理分配,从而提高联盟的稳定性。首先,根据养老地产联盟需要,设计了联盟概念模型,通过对比股权联盟与非股权联盟特点,将文章研究集中于非股权联盟。同时,通过综合多动因理论,对比股权联盟与非股权联盟之间的动因差异,并结合养老地产联盟特点,对养老地产联盟动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角色分工的养老地产“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跨界联盟模式,并对各联盟主体在联盟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并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确定了长期持有不动产并采用租赁或会员制模式进行运营的适用性。其次,通过对养老地产收益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了联盟收益形成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在分析收益来源的基础上,对收益的构成进行梳理,并对无形收益进行量化;同时,采用作业成本法对联盟成本进行评价与分摊,得出养老地产跨界联盟的收益形成机理。再次,在总结养老地产联盟收益分配特点的基础上,从风险、收益、操作难度等方面对当前使用较多的三种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适宜于养老地产联盟的收益分配模式,并对养老地产联盟进行假设,设计了养老地产联盟收益分配三阶段流程。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联盟收益分配影响因素权重,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原理构建了基于核心能力、投入资源、承担风险以及讨价还价能力的初始收益分配模型;通过设定基准努力水平,与实际努力水平进行对比,以利用奖励或惩罚实现对联盟企业的激励,从而构建了收益分配修正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整个模型进行验证和说明。

李汉飞[3](2015)在《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随机收益分配策略的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收益分配方法主要是根据各联盟成员的投资比例来确定,未考虑除投资额以外的其他对收益有影响的因素。而在考虑了多种影响收益因素的情况下,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相关研究理论得出了多种联盟收益确定已知条件下的收益分配方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联盟的收益通常是一个变化未知的随机变量,这就使得经典合作博弈理论的适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基于此,本研究将具有随机收益的随机合作博弈理论应用于求解联盟的收益分配问题中,旨在合作开发项目前确定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的收益分配方案。本研究以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随机收益的分配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在随机收益服从正态分布条件下,综合考虑随机收益的数学期望值、风险水平和联盟成员最低收益要求三个因素对随机收益偏好关系的影响,设定了联盟随机收益的偏好关系,并量化了联盟随机收益的效用值和建立了联盟随机收益等效用值的转换模型,以使得联盟成员能够对不同联盟随机收益进行比较选择;然后在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分析随机收益分配需要满足的基本性质,并将Shapley值的基本思想应用于解决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随机收益分配问题,以得出各联盟成员对整个战略联盟随机收益的贡献程度,从而确定了一个初步的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随机收益分配方案;接着分析了随机Shapley值在求解联盟收益分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投资系数和风险系数两个方面对随机Shapley值进行修正,设计出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随机收益分配策略;最后以杭州“之江一号”项目为例,利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收益分配模型并根据相关的数据进行演算分析,阐述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应用方法和步骤。

宋雪莹[4](2014)在《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动态化,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传统实体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其内在的问题和弱点愈来愈显着的暴露出来。同时,由于竞争的激烈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任何企业都难以在全部业务环节占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的出现,顺应了当前迅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求。虚拟企业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战略,它要求企业抛弃自己非核心的业务环节,集中资源于自己的核心能力上,广泛与其它企业和消费者、甚至竞争对手合作,组成虚拟企业进行运作。然而,虚拟企业作为一个没有实际总部和管理层的暂时性企业合作联盟,加之各成员企业之间差异较大,大大增高了虚拟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的可能性,使其协调管理变得极其复杂。因此,如何加强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并使其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对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进行研究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明确了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相关概念,并阐述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与共生理论的基本内容。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虚拟企业的发展及协调管理现状,并指出虚拟企业在协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组织和管理问题、信用问题、文化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论文针对以上问题进一步分析,得出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即成员企业目标的多重性、信息的不对称性、文化背景不统一、经济利益分配冲突、以及缺乏信任与有效的沟通,并结合这些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沟通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在内的虚拟企业协调机制。论文最后在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具体策略,包括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文化塑造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了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有效性。

高洁[5](2012)在《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价值链正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支配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并成为近20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现象。21世纪,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知识产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知识产权争夺的重心已经向农业及种子领域扩展,植物品种权正在演变成一种延伸着的权力和种子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种子企业的生存发展与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种质资源的存量、不断进行育种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将种质资源迅速产业化的能力,而这些仅仅依靠种子企业自身有限的技术和资源已经寸步维艰,越来越多的种子企业倾向于寻找合作伙伴(包括研发和销售)。因此,建立植物品种权价值链(Plant Varity Rights Value Chain, PVR-VC)已成为我国种子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价值链建立的同时,也意味这一个新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若能通过选择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设计出一套有效的利益分配契约,促使节点成员放弃投机行为,将大大提高价值链联盟的稳定性和竞争优势。因此,植物品种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问题具有很强的探讨性和研究的现实意义,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按照“理论研究→理论运用→理论拓展→政策建议”的路径,针对种子产业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上述问题,构建了“PVR-VC→PVR-VC利益分配契约→实证分析→利益分配契约设计的博弈分析”的研究框架。具体内容如下:(1)准确了解知识产权经济及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是本文问题提出的基础。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全面系统地剖析了PVR-VC对于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本文从植物品种权经济视角、价值链以及利益分配三个方面对评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2)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基础理论体系是本文立论的基础。植物品种权价值具有与有形物品不同的特点,植物品种权价值链也具有不同于一般价值链的特点、构建原则与结构模型。借鉴技术创新价值链、知识价值链、知识产权价值链的概念,本文较详细地界定了PVR-VC的概念,介绍了PVR-VC的构建原则及4种结构模型,强调了成员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基于基本链的PVR-VC利益分配研究。研究表明:PVR-VC的运行机制实质上是委托-代理实现机制,种子企业凭借自身优势成为PVR-VC上的核心成员,通过有效的利益分配契约设计来协调PVR-VC的稳定运行。(3)委托-代理模型、契约组合、分成制和契约参数设置构成了PVR-VC利益分配契约设计的基本要点。PVR-VC利益分配契约是指通过提供合适的信息共享和激励措施,来保证节点成员之间的利益协调、优化价值链绩效的有关协议。利益分配契约至少可以保证每一方的利益不比原来差。研究表明: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对价值链利益分配的不利影响,除了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思路设计利益分配契约外,在具体设计时,还应考虑不同契约的组合、分成制对风险分担的积极作用、合理的契约参数对价值链整体绩效的协调作用等问题。(4)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契约的影响因素与利益分配契约绩效之间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是PVR-VC利益分配契约参数设计的理论依据。利益分配契约设计的过程就是利益分配模型构建的过程,借鉴供应链契约设计的研究思路,选取与利益分配契约有关的决策变量设置为契约模型参数。本文选取了成员的工作努力水平、讨价还价能力、对价值链的投入与贡献、研发模式、返利模式等变量,通过讨论它们与利益分配契约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正向显着关系,来确定是否在契约模型设计时设置为模型参数。研究表明:在PVR-VC利益分配契约模型构建时,若在参数设置上尽可能地考量以上变量的参数设置,所设计出来的契约对PVR-VC的协调更为有效。(5)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契约的博弈分析是本文的理论扩展。整个PVR-VC的可分配利益通过事前约束、事后调节的方式在各成员间完成分配。研究表明:事前约束阶段,在利益分配系数的基础上,引入创新成本补贴因子和惩罚因子对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契约进行博弈模型分析,有效地激励育种方与分销商参与植物品种权价值链的积极性。事后调节阶段,选用Shapley值法,依照PVR-VC利益分配原则及利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契约并对原始Shapley值模型进行了修正。(6)结合对发达国家植物品种权价值链的分析,就改善我国植物品种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植物品种权价值链的运行及成员间的利益分配情况。并对本论文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程庆辉[6](2011)在《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铁路是一项技术新、标准高、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专业齐全、系统配套、设施一流、合作开放的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实体已经成为高速铁路建设的迫切需求。高速铁路科技创新合作实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运行机制以及合作绩效的评价事关合作实体本身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科学的分析方法,对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实体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主要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阐述了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对美国、英国、日本和我国产学研合作的5个卓有成效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和启示。在此基础上,指出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可以遵循技术转让模式、政府未参与的共同开发模式、政府参与下的共同开发模式、政府未参与的合作实体模式与政府参与下的合作实体模式这5种模式,经过合作模式的博弈分析,提出在我国现实国情下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政府参与下的合作实体模式)是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的理想模式,并且构建了我国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三重螺旋模型。第二,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包括伙伴选择风险、合作关系的风险、合作成果形成的风险、知识共享的风险和合作收益分配风险。论文阐述了其特点,提出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风险分担的探讨,构建了风险分担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的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分担模型,使用MATLAB编制了相关程序,并提出了合作风险的防范建议。第三,立足于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实体的运行,设计了激励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为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实体的有序高效运行打下了制度基础。第四,分析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收益分配目标、原则、影响因素和分配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提出了三种合作收益分配模型:基于修正Nash谈判模型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基于Shapley值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和基于MCRS法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分析了其利弊,然后引入了熵权的思想,提出了基于嫡权法的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收益分配协商模型,阐述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收益分配的主要实施思路,并提供了具体算例。第五,阐述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绩效评价的含义、目的和原则,构建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绩效的评价指标,确定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方法———基于白化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法,并提供了具体算例来详细说明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绩效评价的过程。第六,以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对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立项依据、建设思路、建设方针和内容、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总结了建设进展与成效,并得出了相关启示。论文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理论,对我国高速铁路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结论和指导意见,有利于提高我国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效率与水平。

孙宪丽[7](2010)在《基于分布式决策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虚拟企业逐渐成为企业的现实选择。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经营模式,虚拟企业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然而,在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以及正确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虚拟企业失败的概率较高。也就是说虚拟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其组织运行的复杂性,导致企业运行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的分析控制更加困难,管理更加复杂。虚拟企业要顺利运行,取得预期的利润,必须成功规避运行中的风险。因此针对虚拟企业的风险管理具有理论和现实的研究意义。本文在综述了虚拟企业、虚拟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分布式决策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虚拟企业各盟员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虚拟企业盟员之间关系的几种可能情况。指出盟员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虚拟企业运行中的各项管理工作,针对虚拟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盟员之间关系不同的虚拟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而分布式决策的优势是解决具有分布式特性的问题,并提供了统一的模型框架解决不同的问题。据此,采用分布式决策能够清楚直观的描述虚拟企业盟员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虚拟企业组成及运行的特点,以及运行过程中风险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与集中式决策相比,能够更加有效地对虚拟企业运行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因此,本文提出采用分布式决策解决虚拟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综述了虚拟企业风险管理及分布式决策的相关理论。首先,叙述了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内容及管理过程,总结了虚拟企业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应的诱发因素,介绍了虚拟企业风险评价方法以及虚拟企业风险分担原则,归纳了虚拟企业风险控制策略以及防范对策;其次,介绍了分布式决策系统的层次结构、信息状态、系统分类、耦合方程、预测种类以及模型求解思想,并简要叙述了如何应用上述分布式决策理论解决虚拟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针对各盟员构成团队关系的虚拟企业,分别探讨了风险信息对称与不对称情况下的风险管理问题。在风险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根据分布式决策提供的统一模型框架建立了结构化的分布式决策虚拟企业风险管理模型;在风险信息弱不对称的情况下,研究了在联盟组建的时候如何根据预测的风险预留合适的风险控制资金,以及在各个运行阶段如何充分利用预留资金进行风险控制的问题,建立了组织化的分布式决策虚拟企业风险管理模型。并采用禁忌搜索算法、遗传算法以及串行分段的方法分别对模型进行求解,同时对算法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3)针对各盟员构成强迫团队关系的虚拟企业,探讨了风险信息严格不对称情况下的风险管理问题,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化的分布式决策虚拟企业风险管理模型。并设计了GLS算法对模型求解。结果表明该模型与算法能够对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4)针对各盟员构成非团队关系的虚拟企业,分别探讨了风险信息对称与不对称情况下的风险管理问题。针对风险信息在各盟员之间对称的情况,研究了其风险管理的特点以及管理的基本思想,并建立了协调的分布式决策虚拟企业风险管理模型,同时分析了解的存在性,并比较了不同协调原则的优劣;针对风险信息在各盟员之间非对称的情况,研究了其风险管理可能出现的几种可能:隐藏行动、隐藏信息及隐藏行动和信息的委托代理问题,分别建立了委托代理的分布式决策虚拟企业风险管理模型。并采用枚举算法与LINGO结合的方式对上述模型求解,同时与采用集中式决策解决上述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对比,分析表明采用分布式决策解决虚拟企业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性。(5)设计了基于Web和多代理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分析了建立基于Web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优点;阐述了多代理技术在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系统中应用的优势;并叙述了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设计过程以及多代理系统的框架。

陈功玉,王珍珍[8](2009)在《虚拟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虚拟企业供应链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柔性供应链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在提出虚拟企业供应链模式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目前国内外在虚拟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进而得出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兰荣娟[9](2010)在《动态联盟风险识别、评估及防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市场环境的多变,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成为当今企业竞争的焦点;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凭自身的力量已难以成功把握市场机遇。企业需要整合外部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此背景下,动态联盟已成为企业整合外部资源的理想组织形式。动态联盟组织形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其成员主体多元性、地域分散性、组织临时性等特点,也使其具有比单体企业更复杂的风险,实践表明,该组织形式运用成功的比率并不高,其风险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动态联盟风险管理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企业实践中普遍存的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思想使其忽视了动态联盟组织形式中存在的风险,而导致企业合作中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损失。理论界,对动态联盟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组建、运行机制以及支持性技术等方面,虽然也有探讨动态联盟风险问题的相关文献,但大多是针对单一风险或是某些风险问题而提出的防控方法及对策措施,缺少针对性、专题性的研究工作,尚未形成系统的动态联盟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鉴于此,本文将风险管理理论与动态联盟管理理论相融合,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动态联盟风险识别、评估及防控研究”作为研究选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动态联盟风险管理过程框架和动态管理模式的构建。基于一般风险管理理论,将动态联盟风险管理过程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三部分;针对该过程框架,设计了动态的风险管理模式。(2)风险识别与统计分析基础上,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现有文献研究成果及企业访谈,对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制造业动态联盟共性风险因素进行分阶段识别假设,通过样本调查和统计分析,证实了识别假设所选取的指标的内部一致性,从而明确了动态联盟风险体系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粗糙集理论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最终形成包含7个风险因子具体27个风险子指标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3)基于RS理论和AHP组合定权的动态联盟模糊综合评估模型的构建。以优化后的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对动态联盟的总体风险水平和关键风险因素进行确定。在模糊综合评估模型中,基于RS理论确定客观权重,基于AHP方法确定主观权重,集成二者获得各指标的组合权重。(4)动态联盟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组织模式的设计。基于动态联盟组织结构的一般模型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路,构建了动态联盟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并设计了相应的组织模式。

吴朗[10](2009)在《产出分享模式下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为充分体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动态物流联盟收益分配应以产出分享模式为主。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的两阶段过程模型,即在联盟组建期综合考虑各种利益分配要素,提出基于满意度的综合集成方法确定初始利益分配方案,在联盟解体期依据联盟实际运行状况提出不对称Nash协商模型对初始利益分配方案进行协商,以确定最终利益分配协调方案。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合理分配提供切实可行途径。

二、虚拟企业联盟对象间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企业联盟对象间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虚拟企业联盟理论视角下的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海铁联运相关研究
        1.2.2 国内海铁联运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海铁联运相关研究文献述评和分析
    1.3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方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
2 虚拟企业联盟理论及海铁联运发展分析
    2.1 虚拟企业的定义
    2.2 虚拟企业的特征
    2.3 海铁联运虚拟企业联盟构建分析
        2.3.1 海铁联运企业结盟的必要性
        2.3.2 构建原则
        2.3.3 海铁联运联盟构建流程
    2.4 虚拟企业联盟利润分配相关理论
        2.4.1 企业结盟利润分配模式
        2.4.2 虚拟企业联盟理论分配的原则
        2.4.3 虚拟企业联盟利润分配相关理论研究
    2.5 国内外海铁联运发展分析
        2.5.1 欧美主要港口海铁联运发展现状及经验
        2.5.2 欧美主要港口发展海铁联运经验总结
        2.5.3 国内海铁联运发展现状
        2.5.4 宁波港海铁联运市场运营面临的问题
    本章小结
3 虚拟企业联盟视角下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市场分析
    3.1 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发展现状
        3.1.1 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发展历程
        3.1.2 当前主要运输货物类型分析
    3.2 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发展的优势
    3.3 合肥及周边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3.4 合肥及周边主要城市出口货物疏运方式分析
        3.4.1 各疏运方式比例
        3.4.2 各疏运方式分析对比
    3.5 宁波港-合肥市场开发的相关建议
    本章小结
4 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联盟构建及运营分析
    4.1 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市场开发模式特点
        4.1.1 现有操作模式分析
        4.1.2 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运营合作特点总结
    4.2 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平台参与主体
        4.2.1 联运平台商
        4.2.2 船公司
        4.2.3 货代企业
    4.3 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业务流程及运营成本
        4.3.1 业务流程
        4.3.2 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线路运营成本
    4.4 对当前宁波港-合肥海铁联盟构建及运营的建议
    本章小结
5 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企业联盟利润分配模型分析
    5.1 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产出分享模型构建
        5.1.1 海铁联运利润分配模型
        5.1.2 模型的分析
    5.2 模型系数的计算
    5.3 合肥江淮汽车-伊朗海铁联运案例分析
        5.3.1 操作平台各方主要职责
        5.3.2 联盟内各方收入成本确定依据
        5.3.3 现有固定利润分配下各参与方的利润
    5.4 模型模拟案例利润分配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专家打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2)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收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模式分析
    2.1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概念模型
    2.2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动因
    2.3 基于角色分工的养老地产联盟主体
    2.4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盈利模式
    2.5 本章小结
3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收益形成机理
    3.1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收益影响因素
    3.2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收益来源
    3.3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收益构成及量化
    3.4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联盟成本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收益分配流程设计
    4.1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收益分配模式选择
    4.2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收益分配假设
    4.3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收益分配流程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综合指数法原理的初始收益分配模型构建
    5.1 综合指数法原理
    5.2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5.3 基于单个影响因素的收益分配系数确定
    5.4 基于综合指数法原理的初始收益分配模型构建
    5.5 数据来源及处理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工作努力水平的联盟收益分配奖惩修正模型构建
    6.1 联盟企业工作努力水平的确定
    6.2 奖励与惩罚额度与工作努力水平的关系
    6.3 基于努力水平的修正模型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实证研究
    7.1 背景信息
    7.2 初始收益分配比例的计算
    7.3 基于努力水平的修正分配比例的计算
8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随机收益分配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2.1.1 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的研究
        2.1.2 基于确定性收益的联盟收益分配研究
        2.1.3 基于随机性收益的联盟收益分配研究
        2.1.4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评述
    2.2 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概述
        2.2.1 房地产合作开发的运行模式
        2.2.2 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收益分配的原则
    2.3 SHAPLEY值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随机合作博弈理论的随机收益等效用值转换模型构建
    3.1 基于博弈论的房地产企业战略
        3.1.1 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的要素分析
        3.1.2 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的博弈类型分析
        3.1.3 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的条件设定
    3.2 正态分布条件下联盟随机收益偏好关系的设定
        3.2.1 基于随机合作博弈理论的随机收益偏好
        3.2.2 联盟随机收益偏好关系的设定
        3.2.3 联盟随机收益效用值的量化
        3.2.4 联盟随机收益偏好关系的讨论
    3.3 正态分布条件下联盟随机收益等效用值的转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随机收益分配方案的设计
    4.1 基于SHIAPLEY值理论的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随机收益分配
        4.1.1 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随机收益分配的适用方法
        4.1.2 联盟随机收益分配的性质
        4.1.3 基于随机Shapley值的联盟随机收益分配
        4.1.4 随机Shapley值应用于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收益分配的评价
    4.2 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投资系数和风险系数的确定
        4.2.1 联盟成员投资系数的确定
        4.2.2 联盟风险分担的基本原则
        4.2.3 联盟风险因素权重的量化
        4.2.4 联盟风险分担系数的确定
    4.3 基于投资和风险系数修正的随机SHAPLEY值收益分配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的案例背景
    5.2 收益分配模型的建立与演算分析
        5.2.1 基于Shapley值理论的随机收益分配方案
        5.2.2 联盟成员的资源投入系数
        5.2.3 联盟成员的风险分担系数
        5.2.4 联盟成员的最终收益分配方案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虚拟企业的界定
        2.1.1 虚拟企业的概念
        2.1.2 虚拟企业特征
        2.1.3 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比较
    2.2 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内涵
        2.2.1 协调的含义
        2.2.2 虚拟企业协调机制及其作用
    2.3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2.3.1 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
        2.3.2 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
        2.3.3 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2.3.4 企业核心能力与虚拟企业
    2.4 共生理论
        2.4.1 共生理论的概念
        2.4.2 共生理论对虚拟企业成长的经济效应
    2.5 本章小结
3 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我国虚拟企业发展现状
        3.1.1 虚拟企业的起步阶段
        3.1.2 虚拟企业的发展阶段
    3.2 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现状
        3.2.1 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内容
        3.2.2 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特点
        3.2.3 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存在形式
    3.3 虚拟企业协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组织和管理问题
        3.3.2 信任问题
        3.3.3 文化问题
        3.3.4 利益分配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成员企业目标的多重性
    4.2 成员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
    4.3 成员企业文化背景不统一
    4.4 成员企业利益分配冲突
    4.5 成员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4.6 成员企业缺乏对彼此的信任
    4.7 本章小结
5 虚拟企业协调管理机制的构建
    5.1 虚拟企业沟通机制的构建
        5.1.1 虚拟企业沟通机制的构成要素
        5.1.2 虚拟企业沟通机制的运作
    5.2 虚拟企业信任机制的构建
        5.2.1 虚拟企业信任机制的框架模型
        5.2.2 虚拟企业信任机制的运作
    5.3 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
        5.3.1 利益分配原则
        5.3.2 利益分配的方法
    5.4 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
        5.4.1 风险分担的原则
        5.4.2 风险分担的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策略
    6.1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管理策略
        6.1.1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
        6.1.2 建立科学评价合作伙伴的指标
        6.1.3 虚拟企业伙伴关系的管理
    6.2 虚拟企业的文化管理策略
        6.2.1 虚拟企业文化管理的原则
        6.2.2 虚拟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6.2.3 虚拟企业跨文化塑造的对策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借鉴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的理论体系
    2.1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的内涵与特点
    2.2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的构建原则
    2.3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的结构模型
    2.4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成员间的合作关系
    2.5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的委托-代理实现机制
    2.6 本章小结
3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机制与契约分析
    3.1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3.2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契约
    3.3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契约的设计要点
    3.4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契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影响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契约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契约绩效的评价指标
    4.2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契约影响因素的选择
    4.3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说
    4.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5 数据分析
    4.6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契约设计的博弈分析
    5.1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契约设计流程
    5.2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第Ⅰ阶段利益分配契约的博弈分析
    5.3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第Ⅱ阶段利益分配契约的博弈分析
    5.4 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契约的事后调节
    5.5 本章小结
6 发达国家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6.1 发达国家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的经验借鉴
    6.3 启示
    6.4 政策建议
7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意义
    7.1 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6)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产学研合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基础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与借鉴
    2.1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
        2.1.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
        2.1.2 产学研合作的系统结构
        2.1.3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功能
        2.1.4 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
    2.2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2.2.1 国外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2.2.2 国内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2.2.3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和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3.1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选
        3.1.1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博弈分析
        3.1.2 演化路径与模式选择
    3.2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三重螺旋模型
        3.2.1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本质属性
        3.2.2 三重螺旋模型
        3.2.3 三重螺旋模型中各方的职能定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分析
    4.1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分类与特点
        4.1.1 合作风险的分类
        4.1.2 合作风险的特点
    4.2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风险的形成
        4.2.1 合作风险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4.2.2 合作风险的形成机理
    4.3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分担
        4.3.1 影响合作风险分担的因素
        4.3.2 合作风险分担原则
        4.3.3 合作风险分担主体
        4.3.4 合作风险的分担指标体系
        4.3.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的合作风险分担模型
        4.3.6 合作风险分担模型的MATLAB程序
    4.4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防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激励、监督制约与知识产权保护
    5.1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激励机制
        5.1.1 激励与激励机制的含义
        5.1.2 当前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5.1.3 产学研一体化的激励机制
    5.2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监督制约机制
        5.2.1 监督、制约与监督制约机制的含义
        5.2.2 产学研一体化的监督制约机制
    5.3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5.3.1 国家级高速铁路科技创新实体的类型
        5.3.2 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特点
        5.3.3 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收益分配
    6.1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收益分配概述
        6.1.1 合作收益分配的目标
        6.1.2 合作收益分配的原则
        6.1.3 合作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6.1.4 合作收益分配模型的前提条件
    6.2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
        6.2.1 基于修正Nash谈判模型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
        6.2.2 基于Shapley值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
        6.2.3 基于MCRS法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
        6.2.4 熵权的概念
        6.2.5 基于熵权法的合作收益分配协商模型
    6.3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收益的分配方式
        6.3.1 合作收益分配的主要思路
        6.3.2 协商分配比例的确定及各参与方收益的分配
        6.3.3 算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
    7.1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概述
        7.1.1 合作绩效评价的含义
        7.1.2 合作绩效评价的目的
        7.1.3 合作绩效评价原则
    7.2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体系
        7.2.1 合作绩效评价框架
        7.2.2 合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关键要素
    7.3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1 构建的依据
        7.3.2 构建的原则
        7.3.3 构建的程序
        7.3.4 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5 指标体系的内涵及考核标准
    7.4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方法
        7.4.1 合作绩效评价方法选取的原则
        7.4.2 合作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4.3 合作绩效评价方法
    7.5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绩效评价的算例
        7.5.1 合作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7.5.2 合作绩效评价过程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8.1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概况
        8.1.1 立项依据
        8.1.2 建设思路
    8.2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方针与内容
        8.2.1 建设目标与方针
        8.2.2 建设内容
    8.3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运行
        8.3.1 机构设置
        8.3.2 机构职责
        8.3.3 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8.4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进展与成效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基于分布式决策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虚拟企业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3 分布式决策研究现状
    1.3 论文总体研究思路
    1.4 论文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工作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虚拟企业风险管理
        2.1.1 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及内容
        2.1.2 虚拟企业风险管理过程
        2.1.3 虚拟企业风险分类及诱因分析
        2.1.4 虚拟企业风险评价
        2.1.5 虚拟企业风险分担原则
        2.1.6 虚拟企业风险控制策略
        2.1.7 虚拟企业风险防范对策
    2.2 分布式决策理论概述
        2.2.1 DDM的层次结构
        2.2.2 信息的状态
        2.2.3 分布式决策的分类
        2.2.4 耦合方程
        2.2.5 预测的种类
        2.2.6 DDM模型求解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团队型虚拟企业信息对称下的风险管理研究
    3.1 问题描述
    3.2 数学模型
        3.2.1 上层模型
        3.2.2 下层模型
        3.2.3 风险评价参数及评价过程
        3.2.4 风险控制
    3.3 求解思路
    3.4 算法设计
        3.4.1 禁忌搜索算法介绍
        3.4.2 禁忌搜索算法设计
        3.4.3 禁忌搜索算法步骤
    3.5 数值分析
        3.5.1 算例计算
        3.5.2 参数分析
        3.5.3 算法性能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团队型虚拟企业信息非对称下的风险管理研究
    4.1 不允许费用超支情况下虚拟企业分布式风险管理
        4.1.1 问题描述
        4.1.2 数学模型
        4.1.3 求解思路
        4.1.4 算法设计
        4.1.4.1 遗传算法介绍
        4.1.4.2 遗传算法设计
        4.1.4.3 遗传算法步骤
        4.1.5 数值分析
        4.1.5.1 算例计算
        4.1.5.2 参数分析
        4.1.5.3 算法性能对比
    4.2 允许费用超支情况下虚拟企业分布式风险管理
        4.2.1 问题描述
        4.2.2 数学模型
        4.2.3 求解思路
        4.2.4 算法设计
        4.2.5 数值分析
        4.2.5.1 算例计算
        4.2.5.2 参数分析
        4.2.5.3 算法性能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迫团队型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数学模型
        5.2.1 上层模型
        5.2.2 下层模型
        5.2.3 风险评价参数及评价过程
        5.2.4 风险控制
    5.3 求解思路
    5.4 算法设计
        5.4.1 GLS算法介绍
        5.4.2 GLS算法设计
        5.4.3 GLS算法步骤
    5.5 数值分析
        5.5.1 算例计算
        5.5.2 参数分析
        5.5.3 算法性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团队型虚拟企业信息对称下的风险管理研究
    6.1 问题描述
    6.2 数学模型
        6.2.1 上层模型
        6.2.2 下层模型
    6.3 求解思路
        6.3.1 上层模型求解
        6.3.2 下层模型求解
    6.4 数值分析
        6.4.1 算例计算
        6.4.2 关于混合策略NASH均衡解的分析
        6.4.3 不同协调原则比较
        6.4.4 结论
        6.4.5 集中式风险控制与分布式风险控制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非团队型虚拟企业信息非对称下的风险管理研究
    7.1 隐藏行动的委托代理问题
        7.1.1 问题描述
        7.1.2 数学模型
        7.1.3 求解思路
        7.1.4 数值分析
        7.1.5 集中式与分布式风险控制对比分析
    7.2 隐藏信息的委托代理问题
        7.2.1 问题描述
        7.2.2 数学模型
        7.2.3 求解思路
        7.2.4 数值分析
    7.3 隐藏信息及行动的委托代理问题
        7.3.1 问题描述
        7.3.2 数学模型
        7.3.3 求解思路
        7.3.4 数值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Web和多代理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系统设计
    8.1 基于Web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
    8.2 Agent技术在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8.2.1 Agent的特性
        8.2.2 Multi-agent系统
    8.3 基于Web和Multi-agent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系统
    8.4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8.4.1 Multi-agent系统体系结构
        8.4.2 Multi-agent系统的交互技术
        8.4.3 安全问题
        8.4.4 Multi-agent系统的协调与协商
        8.4.5 数据库的设计
        8.4.6 知识库的设计
        8.4.7 模型库的设计
        8.4.8 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结构
        8.4.9 系统功能结构
        8.4.9.1 风险数据管理模块
        8.4.9.2 风险任务管理模块
        8.4.9.3 协同工作模块
        8.4.9.4 在线监控模块
        8.4.10 Agent的设计
        8.4.11 实现Agent的开发框架
        8.4.12 开发环境的选择、安装与配置
    8.5 本章小节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虚拟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虚拟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的理论研究综述
    1.虚拟企业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2.虚拟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协调机制
    3.虚拟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原则和影响机制
    4.虚拟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的模式
三、虚拟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实证方法研究综述
    1.Shapely值法
    2.Nash谈判模型
    3.群体重心模型
    4.以案例视角研究虚拟企业供应链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四、虚拟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新型研究视角
五、未来研究展望

(9)动态联盟风险识别、评估及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及相关研究综述
        1.2.1 动态联盟相关研究综述
        1.2.2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综述
    1.3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2.1 动态联盟相关理论
        2.1.1 动态联盟相关概念
        2.1.2 动态联盟的生命周期与各阶段运行概念模型
        2.1.3 动态联盟组织结构的一般模型
    2.2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集成风险管理模式
        2.2.2 COSO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2.3 粗糙集相关理论
        2.3.1 粗糙集相关概念
        2.3.2 粗糙集理论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动态联盟风险管理过程框架及动态模式构建
    3.1 动态联盟风险及动态联盟风险管理内涵
        3.1.1 风险和风险管理
        3.1.2 动态联盟风险及动态联盟风险管理
    3.2 动态联盟风险管理过程框架构建
        3.2.1 一般的风险管理过程框架
        3.2.2 动态联盟风险管理过程框架的构建
    3.3 动态联盟风险管理的动态模式设计
        3.3.1 风险类型细分
        3.3.2 风险管理过程循环作业
    3.4 本章小结
4 动态联盟风险识别与实证分析
    4.1 风险识别方法比较分析
        4.1.1 风险识别方法比较
        4.1.2 风险识别方法在动态联盟各阶段的运用
    4.2 动态联盟风险分类方法确定
        4.2.1 分类方法分析
        4.2.2 本文分类方法确定
    4.3 面向生命周期的动态联盟共性风险因素识别假设
        4.3.1 外部风险因素识别假设
        4.3.2 内部风险因素识别假设
    4.4 动态联盟风险因素构成的实证分析
        4.4.1 动态联盟风险因素构成与问卷设计
        4.4.2 数据收集与统计实证
    4.5 本章小结
5 动态联盟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估
    5.1 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5.1.1 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分析
        5.1.2 本文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5.2 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2.1 指标内容及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
        5.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3 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5.3.1 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3.2 基于粗集的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优化
    5.4 基于RS和AHP组合定权的动态联盟风险模糊综合评估
        5.4.1 动态联盟风险模糊综合评估模型的构建
        5.4.2 基于RS理论和AHP的组合权重确定模型
    5.5 算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动态联盟风险防控及一体化风险管理支撑条件研究
    6.1 动态联盟的风险防控机制与工具
        6.1.1 动态联盟风险防控的目标
        6.1.2 动态联盟风险防控策略及选择流程设计
        6.1.3 动态联盟风险防控对策及选择优化组合模型分析
        6.1.4 动态联盟风险防控工具
        6.1.5 动态联盟风险防控的外生体系
    6.2 动态联盟一体化风险管理支撑条件分析
        6.2.1 动态联盟一体化风险管理的组织
        6.2.2 动态联盟一体化风险管理的文化
        6.2.3 动态联盟一体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产出分享模式下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模式与利益分配要素
    2.1 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模式的选择
    2.2 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要素的确定
3 产出分享模式下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的两阶段过程模型
    3.1 基于满意度综合集成方法的初始利益分配方案的确定
        (1) 考虑投资额大小的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
        (2) 考虑贡献的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
        (3) 考虑风险的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
        (4) 动态物流联盟初始利益分配方案的确定
    3.2 基于不对称Nash协商模型的最终利益分配方案的确定
        (1) 问题描述
        (2) 基本假设
        (3)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 应用实例
    (1) 初始利益分配方案的确定
    (2) 利益分配协调方案的确定
    (3) 应用效果分析
5 结论

四、虚拟企业联盟对象间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虚拟企业联盟理论视角下的宁波港-合肥海铁联运研究[D]. 何亦儿. 宁波大学, 2019(06)
  • [2]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收益分配研究[D]. 曾兰.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3]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随机收益分配策略的研究[D]. 李汉飞. 浙江大学, 2015(03)
  • [4]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研究[D]. 宋雪莹.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5]植物品种权价值链利益分配问题研究[D]. 高洁.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1)
  • [6]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D]. 程庆辉. 中南大学, 2011(12)
  • [7]基于分布式决策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D]. 孙宪丽. 东北大学, 2010(04)
  • [8]虚拟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综述[J]. 陈功玉,王珍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9]动态联盟风险识别、评估及防控研究[D]. 兰荣娟.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8)
  • [10]产出分享模式下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方法[J]. 吴朗. 系统工程, 2009(05)

标签:;  ;  ;  ;  ;  

虚拟企业联盟对象之间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