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韶岭隧道F7断层主支护接触压力估算

五韶岭隧道F7断层主支护接触压力估算

一、乌鞘岭隧道F7断层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估算(论文文献综述)

邹昌磊[1](2021)在《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台阶法施工初支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断层破碎带是山岭隧道修建过程中常见地质,隧道在穿越断层破碎带时经常会发生变形量过大,导致隧道在修建过程中出现初支侵限甚至坍塌,大大增加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施工成本,因此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影响带施工过程中的力学响应及变形控制标准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后续的类似工程做出参考。本文依托东天山特长公路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大变形段,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台阶法施工时初支变形机理及变形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制定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Ⅴ级围岩初支分阶段变形控制标准,提出相应的预警值。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隧道初支变形破坏特征及隧道挤压因子的分析计算,确定了东天山特长公路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段为挤压性软岩大变形;并结合现场地质勘查资料,分析了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发生挤压性大变形的影响因素。(2)针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发生大变形段两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及三台阶法,在不同施工参数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两种工法的围岩变形、塑性区范围以及初支最大最小主应力的大小,并给出适用于穿越断层破碎带两种工法的最佳施工参数。(3)对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左洞两台阶预留核心土工法进行现场初支位移及受力监测,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总结台阶法施工隧道各阶段的初支变形规律。(4)利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穿越断层破碎影响带变形较大段隧道双层初支系统的不同厚度组合以及不同施作时机对围岩变形的作用效果,比选出适用于穿越断层破碎带的双层初支施工参数。(5)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影响带各断面围岩变形进行统计分析及正态分布拟合,制定出穿越断层破碎影响带隧道预留变形量及分阶段控制标准,结合对二次衬砌的优化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初支变形预警值。论文部分研究成果在东天山特长公路隧道得到应用,效果良好,可为穿越断层破碎带Ⅴ级围岩初支变形控制标准提供借鉴参考。

余旭[2](2020)在《煤系软岩隧道变形特征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依托工程为新建成都至贵阳高速铁路高坡隧道,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监控量测和数值分析等手段对高坡隧道煤系地层拆换段大变形发生机理,变形段拆换过程中隧道受力变形情况,新支护方案下高坡隧道安全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基于以上研究对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进行了探讨。论文具体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查阅隧道软岩大变形相关文献,对隧道软岩大变形研究现状、围岩压力理论计算方法、层状围岩变形机制及隧道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等已有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对高坡隧道前期地址勘察资料、现场施工揭露围岩与支护结构变形破坏情况、隧道施工方法、新旧支护方案结构参数、和已有的隧道变形特征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根据以上资料文献对高坡隧道在原支护方案下变形破坏机制、大变形等级、破坏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2)结合新支护方案确定高坡隧道试验段现场监控量测方案,监测项目包括围岩应力、钢架应力、混凝土应力、锚杆轴力、围岩内部位移和二次衬砌钢筋应力,对以上监测项目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包括绘制各项目监测数据随隧道施工变化的时程曲线,各项目监测数据稳定后沿断面的空间分布图,以此作为分析高坡隧道煤系地层变形段拆换过程中隧道受力变形的重要依据。(3)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高坡隧道进行数值分析,首先整理出高坡隧道前后初期支护主要区别,以此确定二维数值分析的不同工况,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不同工况下围岩位移和塑性区分布、初期支护应力的变化情况;其次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根据现支护方案建立三维模型,模拟隧道在实际应力状态及地质情况下围岩与支护结构随隧道开挖的受力与变形情况,提取目标断面下围岩位移、初期支护结构应力、钢架应力、锚杆轴力和二次衬砌应力变形受力稳定后数值结果,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同类型监测项目的变化规律和稳定后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现支护方案下隧道的安全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4)结合高坡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以及隧道施工时揭露围岩和支护结构变形情况,提出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控制原则,对高坡隧道变形段变形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和总结。

陈子全[3](2019)在《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围岩变形机理与支护结构体系力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困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艰险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与地层岩性条件等因素,未来十年内,一大批具有“超大埋深、高地应力、高次生地质灾害风险、高压富水”特性的深埋特长层状软岩隧道群将从我国第二地貌阶梯(地面高程1000~2000 m)向第一地貌阶梯(地面高程3000~5600 m)修建。复杂地质环境下大埋深层状软岩隧道的围岩稳定性与支护结构安全性问题将会愈发突出,高地应力作用下层状软弱围岩的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控制理论技术与相应对策、支护结构体系的承载机理及其在施工期与长期服役状态下的受力特征与力学行为演化规律亟待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资助下,选取我国中西部地区多座典型的大埋深层状软弱围岩特长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调研、理论分析、现场测试、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围岩变形破坏机理、支护结构在施工期与服役状态下的安全性能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开展了不同围压与不同含水状态下碳质千枚岩、砂岩与泥岩、碳质板岩的单轴压缩与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对其力学性质及其破坏机制、遇水软化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层理构造、高围压、含水状态对软岩力学特性及其损伤演化过程的影响;并基于岩石释能与储能理论,研究了不同性质软岩的能量损伤演化过程,提出了软岩进入能量硬化与能量软化阶段的应力阈值点,并建立了一种新的岩石能量脆性评价指标。2、揭示了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非对称围岩变形破坏规律,通过93个典型高地应力深埋层状软岩隧道的变形资料,探讨了隧道最大变形量与地应力、岩体强度、埋深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大变形预测分级指标。3、依托于四川藏区高速公路,选取典型的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软弱围岩隧道、浅埋偏压隧道、高地应力硬岩隧道、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对其开展了支护结构受力的现场测试研究,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揭示了不同危险源环境下隧道施工期围岩压力、钢拱架应力、二次衬砌轴力与弯矩的演化规律,探明了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地形偏压、高地应力、层理构造等因素对隧道支护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4、开展了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非对称大变形与非对称受力特性研究,采用离散元模拟方法,揭示了侧压力系数、层理角度、层理厚度、剪应力场对支护结构非对称力学行为的影响。提出了采用双层初期支护方法合理应对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挤压性大变形灾害,并基于流变损伤演化模型,分析了双层初期支护的承载机理。5、以汶马高速鹧鸪山隧道为依托工程,开展了围岩压力与二次衬砌力学行为的长期健康监测。同时,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在围岩流变荷载作用下的全服役周期结构安全性能演化规律。

王晓[4](2017)在《断层破碎带地段隧道稳定性分析与施工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大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时容易出现变形、坍塌等灾害问题,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和进度、危害人员的安全。目前,安全快速穿越断层破碎带的施工技术尚不成熟。因此,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所面临的安全快速施工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建某铁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首先总结了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围岩稳定性分析、隧道支护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其次对隧道穿越不同倾角断层破碎带的围岩及支护结构变形、受力、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再次对该工程施工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最后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断层破碎带倾角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研究结合依托工程的地质构造,通过三维数值模拟,首先分析并总结了隧道穿越不同倾角(如75°、90°、105°)断层破碎带时隧道结构变形和受力的变化规律,然后探讨了隧道开挖做与不做初期支护的可行性,分析并总结出超前加固的必要性,最后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的超前加固作用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对隧道结构进行安全性评价,验证了超前加固的有效性。(2)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参数优化研究结合新建某铁路隧道具体的施工方法及支护设计,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对隧道开挖进尺和加固区厚度进行优化,从隧道结构变形、受力、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不同施工参数对隧道的影响规律,最终确定了合理施工参数,以保证隧道工程安全快速施工。(3)隧道变形及受力监测数据分析结合隧道典型断面的现场监测数据,首先分析了上下台阶开挖支护对隧道产生变形的贡献,然后对比分析了初衬和二衬分别对隧道结构变形和受力的作用及它们各自功能和贡献,初期支护的荷载分担比例为69.3%,二次衬砌的荷载分担比例为30.7%,最后将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和分析思路的合理性,以便更好地指导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总之,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断层破碎带对隧道开挖的影响规律,验证了断层破碎带地段隧道开挖“管超前、短进尺”的合理性,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的研究思路作了补充和完善,同时也为本工程和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张雄伟[5](2017)在《挤压性围岩复杂隧道结构 ——小间距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及适用工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挤压性围岩(squeezing rocks)大变形问题作为世界难题,一直是隧道建设中相当棘手的工程难点。而在小间距隧道施工中,挤压性围岩的大变形问题会更加突出,其典型表现为“先挖先裂、左挖右裂”,即不仅先行隧道开挖产生大变形,而且后行隧道开挖还严重影响先行隧道支护结构的安全,施工相当棘手。作为工程的重难点,国内外在解决挤压性围岩的大变形问题上已积累了不少科研成果和工程经验。但在小间距问题的研究目前还仅限于一般围岩环境。因此,针对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尤其是依托典型挤压性围岩小间距大变形案例的工程背景。本文关于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及适用工法的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研究依托新建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出口喇叭口段典型挤压大变形隧道案例,对出口喇叭口段F32-1断层碎裂岩采用超前导洞应力释放方法成功通过两单线隧道小间距段的工程试验,从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的角度开展衬砌结构受力测试、初期支护变形量测及数值模拟分析。主要通过不同工况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的对比分析,验证和论证超前导洞应力释放方法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对试验工况进行总结提炼,分析工法的适用性,论证和完善超前导洞应力释放方法。超前导洞应力释放的作用机理是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形成二次应力释放,使原本由初期支护承受的一次应力释放,通过超前导洞先期释放一部分压力,从而减轻支护结构压力,这对解决挤压性围岩中二次衬砌长期安全的风险尤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解决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的工程问题,超前导洞应力释放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不仅可行而且确实有效。测试显示,相对常规三台阶,采用超前导洞应力释放可使二次衬砌受力无论最大值、最大增长速率还是三年的长期增长趋势均明显减小,初期支护变形尤其是侧向变形也明显减小。数值模拟分析表明,相对一线采用超前导洞、邻线采用三台阶的试验工况,相邻两线隧道施工均采用超前导洞的应力释放效果将更显着而且均衡,对挤压性围岩小间距大变形问题比较严重的环境是比较完善的适用方法。针对超前导洞应力释放方法,本文还提出了施工技术关键。目前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采用超前导洞应力释放的小间距段二次衬砌,施做最长已有两年半时间,为考察长期效果,本研究的测试项目将继续跟踪进行下去。

周明[6](2010)在《大变形破碎岩体中锚杆的支护作用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公路建设向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岭地区发展,穿越大变形破碎岩体的长、大隧道不断涌现,对其采取有效合理的支护措施显得十分紧迫与重要。而锚杆作为地下工程主要支护形式之一,对隧道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节理、裂隙发育的破碎岩体中,其对岩体的加固作用明显。然而,对锚杆支护技术及理论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大变形破碎岩体中其作用机理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本文以FLAC 3D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手段,对锚杆在大变形破碎岩体中支护作用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选用不同材料本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隧道开挖后变形及塑性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大变形破碎岩体选用应变硬化-软化模型能够更好反映围岩变形特征。2、通过大变形破碎岩体条件下锚杆的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锚杆在大变形破碎岩体中支护作用明显,能够有效控制隧道变形,在该条件下锚杆的作用机理是组合拱作用与悬吊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3、通过对锚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验证了锚杆在大变形破碎岩体中支护作用;同时通过数值模拟与监控量测对比分析,得出了两者存在的差异并对其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雷军,张金柱,林传年[7](2008)在《乌鞘岭特长隧道复杂地质条件下断层带应力及变形现场监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乌鞘岭隧道是我国迄今为止已建成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隧道总长约为20.05 km,而F7断层是乌鞘岭隧道中最长、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活动断层,对隧道施工十分不利。根据F7断层特点及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在乌鞘岭隧道岭脊地段F7断层区段,对洞室开挖后的围岩及支护衬砌结构进行各项应力监测和收敛变形监测,分析了围岩、衬砌系统受力及变形变化趋势,从而探究围岩挤压大变形的机制,掌握围岩应力释放与围岩压力的作用规律;并根据现场监测结果,提出对隧道穿越F7断层区段的断面采用动态优化设计方案及改进的施工措施,避免隧道出现大变形,从而保证隧道穿越F7断层区段安全、快速的进行。

晏莉[8](2008)在《并行隧道施工相互影响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并行隧道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隧道结构形式,在实际工程中被广泛地采纳,尤其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地铁建设中十分常见。由于并行隧道施工的相互影响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影响因素很多,而且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又存在非常复杂的互制行为,因此,目前迫切需要针对并行隧道施工的相互影响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求解半无限弹性平面内双孔圆形断面隧道开挖问题的理论方法,并且,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双孔并行隧道施工的相互影响程度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即并行隧道间距的确定原则、并行隧道施工的围岩稳定分析、并行隧道施工的相互影响因素以及双孔并行隧道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详细地分析了并行隧道施工所表现出的特性。并且,重点针对国内外多个双孔并行盾构隧道工程中现场量测得到的41个地表沉降分布曲线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盾构法施工的双孔并行圆形隧道开挖产生的地表沉降分布特点。2、提出了求解半无限弹性平面双孔并行隧道开挖问题的复变函数与交替法理论计算方法,并且通过计算机编程,顺利实现了该求解过程,得到了双孔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应力和位移解,并且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进行了验证。3、利用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在不同隧道间距以及不同埋深的情况下,双孔并行圆形隧道开挖后产生的地表位移以及中间岩柱体上的垂直应力分布。同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单孔隧道计算结果的叠加值进行比较,最终得出了反映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差异的关系曲线图,通过这些曲线图,可以对双孔并行隧道施工的相互影响程度进行直接的判断。4、针对双孔并行隧道施工由于相互影响产生的与单洞开挖不同的断面变形情况,提出了适合于小间距双孔并行隧道的断面收敛模式,并且推导出与该隧道断面收敛边界条件相对应的极坐标下的函数表达式。此外,利用数值计算,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对该收敛模式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5、结合双孔并行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值模型,通过50种不同的计算工况,考虑了影响双孔并行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程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即:双孔隧道的间距、围岩条件以及埋深,重点分析了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双孔并行隧道施工由于相互影响,其衬砌结构所表现出的不同内力分布特征。6、提出了隧道衬砌安全性评价方法,并且成功地运用到并行多孔隧道施工的实际工程中,针对后续隧道开挖对先建的相邻隧道结构安全性影响进行了有效的评价。7、结合湖南省常吉高速公路湘西段水平层状岩体下双孔并行隧道的现场量测情况,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不同间距及围岩互层类型对水平互层岩体下并行隧道施工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中间岩柱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最终将计算结果直接用于指导实际工程施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邹晋华[9](2007)在《乌鞘岭特长隧道F7断层正洞二次衬砌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鞘岭隧道穿越F7断层时,由于隧道埋深大、断层岩体破碎、围岩自稳能力弱等原因,开挖后产生较大变形,且长时间不能收敛,故在此条件下施做的二次衬砌结构的安全性也值得进一步的探讨.通过现场监测手段,对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处理,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对已施工的二次衬砌结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的评价,结果认为,目前阶段正洞二次衬砌结构的设计参数是可行和安全的,服务年限内隧道仰拱处则需采取进一步的加强措施.

赵旭峰[10](2007)在《挤压性围岩隧道施工时空效应及其大变形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高地应力、大变形、特软岩隧道的挤压变形(Squeezing)是与时间密切相关联的,运用岩土流变力学的观点和方法,能以更充分阐明这类挤压性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机理的实质,使力学计算分析参与隧道信息化设计施工。论文以乌鞘岭隧道岭脊段围岩挤压性大变形为工程背景和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解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足尺试验等手段,对挤压性围岩隧道稳定性及其大变形动态控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论文结合国内外挤压性围岩隧道工程实例,总结并分析了挤压大变形所表现出的力学特性,从流变学的角度对挤压变形定义进行了阐释,将挤压变形归属为变形速率较快而收敛速率慢的流变变形范畴,进而系统地分析了挤压大变形发生的力学机理。提出采用初步设计阶段的挤压潜力(Squeezing Potential)预测与施工阶段的大变形等级评定的双重控制措施来克服挤压大变性。在挤压性地层中开挖隧道,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动态变化的过程,论文阐述了挤压性围岩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时空耦合非线性作用。考虑挤压隧道掘进过程中开挖面空间效应,计入软岩流变时效特性,推演了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解析解,拓展了已有的理论解析推导,有助于对挤压性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的认识。合理确定挤压性岩体力学性态的诸有关参数,是正确认识岩体力学属性并确保数值计算结果可靠性的关键。本文把隧道现场监测变形时间序列作为据以选择数学模型,并阐明其物理概念的技术基础。根据位移反分析理论,获得对隧道围岩稳定分析结果影响的流变参数,进而进行流变本构模型辨识,为隧道工程稳定性分析提供合理的本构模型和切合实际的计算参数。挤压隧道大变形现象可由四维时空几何学来描述。本文通过构建三维粘弹塑性大变形数值模型,进行隧道施工时变力学数值模拟,分析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变形随时间、空间、工序逐渐发展演化的非线性时空历程,进一步丰富了隧道工程施工时变力学理论。挤压性围岩隧道支护的设计、施工,实质是围岩稳定性控制的及时性与有效性的问题。本文将岩石流变学理论用于合理选择内衬构筑时机、优化隧道施工与支护设计中,并结合现场足尺试验研究,对挤压性围岩隧道设计、施工的动态反馈与控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一种适用于软岩挤压性变形地压的控制原理和方法。

二、乌鞘岭隧道F7断层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估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鞘岭隧道F7断层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1)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台阶法施工初支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大变形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隧道变形控制标准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主要研究内容
        1.3.2.研究技术路线
2.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初支变形特征分析
    2.1.东天山特长公路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工程概况
        2.1.1.工程基本情况
        2.1.2.工程水文及地质条件
        2.1.3.隧道结构设计及施工参数
    2.2.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初支变形破坏特征
        2.2.1.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初支变形特征
        2.2.2.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初支破坏特征
    2.3.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围岩及初支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2.4.隧道围岩挤压性判定
    2.5.本章小结
3.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两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参数优化研究
    3.1.概述
    3.2.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两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模型建立
    3.3.两台阶预留核心土不同侧压力系数下隧道围岩变形对比
    3.4.两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不同台阶长度对比
        3.4.1.围岩变形
        3.4.2.塑性区范围
        3.4.3.初支最大最小主应力
    3.5.两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不同封闭距离对比
        3.5.1.围岩变形
        3.5.2.塑性区范围
        3.5.3.初支最大最小主应力
    3.6.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3.6.1.试验段概况
        3.6.2.试验段试验方案
        3.6.3.围岩变形
        3.6.4.围岩-初支接触应力
        3.6.5.钢拱架受力分析
    3.7.本章小结
4.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三台阶法施工参数优化研究
    4.1.概述
    4.2.东天山特长公路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三台阶设计施工参数
    4.3.三台阶工法分析模型建立
    4.4.三台阶法不同封闭距离对比
        4.4.1.围岩变形
        4.4.2.塑性区范围
        4.4.3.初支最大最小主应力
    4.5.三台阶法不同台阶长度对比
        4.5.1.围岩变形
        4.5.2.塑性区范围
        4.5.3.初支最大最小主应力
    4.6.两台阶预留核心土与三台阶工法对比研究
    4.7.本章小结
5.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三台阶法双层初期支护效果评价
    5.1.双层初支结构受力机理分析
    5.2.现场施工概况
    5.3.分析模型建立
    5.4.双层初支系统在不同施工参数条件下作用效果分析
        5.4.1.不同厚度组合初期支护对围岩变形作用效果分析
        5.4.2.第二层初期支护不同施作时机对围岩变形作用效果分析
    5.5.实测数据分析
    5.6.本章小结
6.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初支分阶段变形控制标准值研究
    6.1.概述
    6.2.基于现场变形统计的预留变形量的设置
    6.3.控制基准总量及阶段变形控制标准值研究
    6.4.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Ⅴ级围岩二次衬砌厚度验算
        6.4.1.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6.4.2.二衬截面验算
        6.4.3.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初支变形预警值研究
    6.5.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7.2.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煤系软岩隧道变形特征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研究现状
        1.2.2 围岩压力的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1.2.3 层状岩体变形机制研究现状
        1.2.4 隧道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5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定技术方法
第2章 高坡隧道大变形机制探究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1.2 隧道地应力测试
        2.1.3 高坡隧道变形段原支护方案
        2.1.4 隧道变形破坏特征
    2.2 大变形机制探究
        2.2.1 隧道大变形等级研究
        2.2.2 变形段层状围岩受力分析
        2.2.3 高坡隧道大变形原因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高坡隧道大变形拆换段应力监控量测
    3.1 高坡隧道变形段新支护方案
    3.2 高坡隧道变形段监控量测技术
        3.2.1 监测内容
        3.2.2 监测方案
    3.3 变形拆换段监测成果分析
        3.3.1 围岩压力
        3.3.2 混凝土应变
        3.3.3 钢拱架应力
        3.3.4 锚杆轴力
        3.3.5 围岩内部位移
        3.3.6 二次衬砌钢筋计应力
    3.4 小结
第4章 高坡隧道大变形拆换段数值分析
    4.1 概述
    4.2 新旧支护结构受力情况二维数值分析
        4.2.1 模拟工况及建模实现
        4.2.2 二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 高坡隧道大变形段新支护方案三维数值分析
        4.3.1 三维有限元模型
        4.3.2 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煤系地层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5.1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控制原则
    5.2 高坡隧道变形控制工程技术
    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3)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围岩变形机理与支护结构体系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其预测分级
        1.2.2 软岩力学特性及其损伤演化机理
        1.2.3 软岩隧道支护结构力学行为及其承载机理
        1.2.4 全生命周期隧道结构安全性能演化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依托工程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性质软岩力学特性及能量损伤演化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岩性对软岩力学特性及其损伤演化机理的影响
        2.2.1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案
        2.2.2 砂岩与泥岩力学特性对比分析
        2.2.3 砂岩与泥岩遇水软化特性对比分析
        2.2.4 砂岩与泥岩的单轴蠕变损伤对比分析
        2.2.5 砂岩与泥岩的能量损伤演化机理分析
    2.3 层理构造对软岩力学特性及其损伤演化机理的影响
        2.3.1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案
        2.3.2 不同层理方向下千枚岩力学特性及破坏模式分析
        2.3.3 不同含水状态下千枚岩力学特性及破坏模式分析
        2.3.4 基于能量机制的碳质千枚岩损伤演化过程分析
    2.4 高围压对软岩力学特性及其损伤演化机理的影响
        2.4.1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案
        2.4.2 碳质板岩力学特性及其破裂演化过程
        2.4.3 碳质板岩储能与释能的演化过程分析
        2.4.4 碳质板岩损伤演化机理及其能量脆性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变形特性及预测分级研究
    3.1 引言
    3.2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3.2.1 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
        3.2.2 水平层状围岩隧道变形特征
        3.2.3 斜倾层状隧道变形特征
        3.2.4 陡倾层状隧道变形特征
    3.3 隧道变形特性与地应力的相关性分析
    3.4 隧道变形特性与围岩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3.5 隧道变形特性与埋深的相关性分析
    3.6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分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支护结构施工期力学行为
    4.1 引言
    4.2 隧道健康监测技术与现场测试方案
        4.2.1 隧道结构长期健康监测技术
        4.2.2 现场测试方案与典型断面选取
    4.3 软弱围岩对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4.3.1 卓克基隧道工程地质背景
        4.3.2 围岩接触压力
        4.3.3 钢拱架应力分析
        4.3.4 二次衬砌受力分析
    4.4 地形偏压对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4.4.1 日地隧道工程地质背景
        4.4.2 围岩接触压力
        4.4.3 钢拱架应力分析
        4.4.4 二次衬砌受力分析
    4.5 断层破碎带对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4.5.1 紫石隧道工程地质背景
        4.5.2 围岩接触压力
        4.5.3 钢拱架应力分析
        4.5.4 二次衬砌受力分析
    4.6 高地应力对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4.6.1 二郎山隧道工程地质背景
        4.6.2 围岩接触压力
        4.6.3 二次衬砌受力分析
    4.7 层理构造对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4.7.1 鹧鸪山隧道工程地质背景
        4.7.2 围岩接触压力分析
        4.7.3 钢拱架应力分析
        4.7.4 二次衬砌受力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非对称挤压特性与双层初期支护承载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
        5.2.1 层状软岩隧道变形破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5.2.2 鹧鸪山隧道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
    5.3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非对称支护结构力学行为
        5.3.1 离散元模拟方法与模型的建立
        5.3.2 侧压力系数对力学行为的影响
        5.3.3 层理角度对力学行为的影响
        5.3.4 层理厚度对力学行为的影响
        5.3.5 剪应力场对力学行为的影响
        5.3.6 鹧鸪山隧道非对称支护结构力学行为机理分析
    5.4 双层初期支护方法在高应力层状软岩隧道中的应用
        5.4.1 围岩变形破坏规律及其诱发因素分析
        5.4.2 单层初期支护方法的承载机理与力学行为
        5.4.3 双层初期支护方法的承载机理与力学行为
    5.5 基于流变损伤演化模型的双层初期支护承载机理研究
        5.5.1 一种层状岩体流变损伤演化本构模型
        5.5.2 基于智能算法的围岩流变参数辨识
        5.5.3 考虑流变损伤的双层初期支护力学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围岩流变效应的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鹧鸪山隧道支护结构受力现场实测结果分析
        6.2.1 围岩压力实测结果分析
        6.2.2 钢拱架应力实测结果分析
        6.2.3 二次衬砌轴力与弯矩实测结果分析
        6.2.4 二次衬砌安全系数结果分析
    6.3 考虑软岩流变效应的隧道结构长期安全分析
        6.3.1 流变模型与数值模型的建立
        6.3.2 流变模型参数的辨识分析
        6.3.3 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4)断层破碎带地段隧道稳定性分析与施工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层破碎带地段隧道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隧道超前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3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所面临的问题
    1.4 依托工程所面临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及隧道结构失稳判据
    2.1 工程概述
    2.2 工程特点
    2.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3.3 水文地质
    2.4 隧道围岩分级
    2.5 隧道开挖方法及支护设计
    2.6 隧道失稳判据
        2.6.1 力学判据
        2.6.2 支护结构的安全判据
    2.7 本章小结
3 断层破碎带倾角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研究
    3.1 模型建立
        3.1.1 隧道断面设计和参数选择
        3.1.2 隧道数值模型建立
        3.1.3 施工过程及工序模拟
    3.2 无支护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2.1 横向围岩位移分析
        3.2.2 纵向围岩位移分析
        3.2.3 围岩塑性区分析
        3.2.4 围岩应力分析
        3.2.5 断层破碎带倾角影响原因分析
    3.3 超前加固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3.1 围岩位移分析
        3.3.2 围岩应力分析
        3.3.3 初期支护位移分析
        3.3.4 初期支护应力分析
        3.3.5 初期支护安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参数优化研究
    4.1 模拟工况
    4.2 开挖进尺优化分析
        4.2.1 围岩位移分析
        4.2.2 初期支护位移分析
        4.2.3 初期支护应力分析
        4.2.4 初期支护安全性分析
        4.2.5 二次衬砌安全性分析
    4.3 超前加固参数优化分析
        4.3.1 初期支护位移分析
        4.3.2 初期支护应力分析
        4.3.3 初期支护安全性分析
        4.3.4 二次衬砌安全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隧道变形及受力监测数据分析
    5.1 结构变形规律监测
        5.1.1 监测方案
        5.1.2 拱顶沉降结果分析
        5.1.3 水平收敛结果分析
    5.2 结构受力规律监测
        5.2.1 监测方案
        5.2.2 围岩与初期支护接触压力结果分析
        5.2.3 初支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结果分析
        5.2.4 钢支撑内力结果分析
        5.2.5 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结果分析
        5.2.6 初支与二衬结构荷载分担比
    5.3 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挤压性围岩复杂隧道结构 ——小间距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及适用工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挤压性围岩
    1.2 小间距问题
    1.3 兰渝铁路隧道挤压大变形案例
    1.4 关于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问题的研究
第2章 依托工程背景
    2.1 新城子隧道概况
    2.2 地质概况
    2.3 施工中出现的大变形问题
    2.4 超前导洞应力释放试验概况
第3章 支护结构力学特性测试与分析
    3.1 衬砌结构受力测试及初期支护变形量测
    3.2 衬砌结构受力的对比分析
    3.3 初期支护变形的对比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分析
    4.1 分析方法与模拟工况
    4.2 计算参数
    4.3 不同工况下衬砌结构受力的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施工方法及适用性分析
    5.1 试验段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
    5.2 实施情况
    5.3 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5.4 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工法适用性分析
    5.5 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施工技术关键
第6章 主要结论
第7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详情摘要

(6)大变形破碎岩体中锚杆的支护作用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锚杆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1.2.2 大变形破碎岩体的定义
        1.2.3 隧道围岩大变形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手段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锚杆的力学机制分析
    2.1 锚杆的种类及其特征
        2.1.1 锚杆的含义
        2.1.2 锚杆的种类及其特征
    2.2 锚杆的支护基本理论
        2.2.1 传统锚杆支护理论
        2.2.2 锚杆支护理论的新发展
    2.3 锚杆的作用力分析
        2.3.1 锚杆失效类型
        2.3.2 锚杆的作用力分析
        2.3.3 锚杆承载能力的计算
    2.4 锚杆的作用力对锚固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2.4.1 锚固体内聚力的变化
        2.4.2 锚固体内摩擦角的变化
        2.4.3 锚固体横向抗压强度的变化
        2.4.4 锚固体抗弯强度的变化
        2.4.5 锚固体变形模量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变形破碎岩体力学机制分析
    3.1 大变形隧道的分类及变形特征
        3.1.1 工程实例
        3.1.2 变形破坏特征
        3.1.3 大变形隧道的分类
    3.2 挤压性围岩大变形的机制分析
        3.2.1 挤压性围岩大变形的工程特征
        3.2.2 挤压性围岩大变形的破坏机理分析
        3.2.3 隧道发生挤压性围岩大变形的影响因素
    3.3 围岩稳定力学状态分析
        3.3.1 考虑软化的大变形破碎岩体的解析分析
        3.3.2 大变形破碎岩体的FLAC数值模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锚杆在大变形破碎岩体中数值模拟分析
    4.1 锚杆的数值模拟方法
        4.1.1 现有数值分析方法模拟锚杆支护存在的问题
        4.1.2 几种数值模拟软件的锚杆模拟比较
    4.2 显式有限差分法FLAC中锚索(Cable)单元
        4.2.1 锚索(Cable)单元力学性能
        4.2.2 锚索(Cable)单元的参数
    4.3 锚杆在大变形破碎岩体中数值模拟分析
        4.3.1 计算模型
        4.3.2 计算参数的选取
        4.3.3 计算方案
        4.3.4 计算结果分析
        4.3.5 大变形破碎岩体中锚杆作用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应用分析
    5.1 锚杆在乌鞘岭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5.1.1 工程地质概况
        5.1.2 隧道大变形特征
        5.1.3 锚杆的应用分析
    5.2 隧道大变形的控制技术
    5.3 隧道穿越大变形破碎岩体的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5.3.1 模型的建立
        5.3.2 参数的选取
        5.3.3 计算结果分析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控量测数据对比分析
        5.4.1 隧道变形结果对比分析
        5.4.2 锚杆轴力对比分析
        5.4.3 有限差分软件数值模拟存在的问题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乌鞘岭特长隧道复杂地质条件下断层带应力及变形现场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F7断层地质概况及隧道动态设计
3 现场测试项目及测试方法
4 监测结果及分析
    4.1 锚杆轴力
    4.2 初次支护围岩压力
    4.3 初支混凝土应力
    4.4 二衬接触压力
    4.5 二衬混凝土应力
    4.6 位移量测
5 F7活动断层区段隧道动态优化设计与施工
    5.1 施工方法
    5.2 工艺控制
6 结论

(8)并行隧道施工相互影响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并行隧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分析研究
        1.2.2 数值分析研究
        1.2.3 试验研究
        1.2.4 现场测试与施工方法研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意义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二章 并行隧道施工特性分析
    2.1 并行隧道间距的确定原则
    2.2 并行隧道施工的围岩稳定分析
        2.2.1 破坏作用机理
        2.2.2 中间岩柱体失稳过程
    2.3 并行隧道施工相互影响因素
        2.3.1 隧道间距
        2.3.2 隧道埋深
        2.3.3 围岩级别
        2.3.4 隧道支护类型
    2.4 双孔并行隧道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
        2.4.1 双孔并行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的预测方法
        2.4.2 双孔并行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的现场监测资料
        2.4.3 双孔并行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分布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半无限平面双孔并行隧道开挖弹性问题解析解
    3.1 引言
    3.2 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法原理
        3.2.1 应力函数的复变函数表示
        3.2.2 应力和位移的复变函数表示
        3.2.3 边界条件的复变函数表示
        3.2.4 保角变换与曲线坐标
    3.3 Schwarz交替法的基本原理
    3.4 半无限弹性平面双孔并行圆形断面隧道开挖的解析解
        3.4.1 问题的描述
        3.4.2 半无限弹性平面存在洞1的解
        3.4.3 洞2周边附加面力的确定
        3.4.4 在均布径向应力及反面力作用下只存在洞2的解
        3.4.5 应力场和位移场的求解
        3.4.6 求解半无限弹性平面双孔并行隧道开挖问题的实现
    3.5 计算精度的讨论
        3.5.1 附加面力的逼近精度
        3.5.2 迭代计算的精度分析
        3.5.3 洞周位移的分析
        3.5.4 理论与数值计算方法的比较
    3.6 工程实例分析
    3.7 双洞开挖影响因素分析
        3.7.1 考虑不同洞室间距的影响
        3.7.2 考虑不同洞室埋深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孔并行隧道施工断面收敛模式研究
    4.1 引言
    4.2 单孔隧道开挖的断面收敛模式
    4.3 双孔隧道开挖的断面收敛模式
    4.4 工程实例分析
        4.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4.4.2 隧道开挖效应的模拟
        4.4.3 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孔并行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的数值计算分析
    5.1 引言
    5.2 有限差分法FLAC软件基本原理介绍
        5.2.1 增量弹性法则
        5.2.2 屈服函数和势函数
        5.2.3 塑性修正
    5.3 双孔并行隧道施工的数值模拟
        5.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3.2 计算参数的选取
        5.3.3 隧道施工过程模拟的FLAC实现
        5.3.4 模拟的开挖顺序
    5.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1 考虑不同围岩条件的影响
        5.4.2 考虑隧道不同埋深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并行多隧道开挖对相邻隧道衬砌安全性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工程概况
    6.3 乌鞘岭隧道F7断层带施工进度分析
    6.4 现场量测分析
        6.4.1 施工第二阶段选取的典型断面
        6.4.2 施工第三阶段选取的典型断面
        6.4.3 施工第四阶段选取的典型断面
    6.5 并行多孔隧道开挖的数值模拟
        6.5.1 数值模型的建立
        6.5.2 计算参数的选取
        6.5.3 模拟的开挖顺序
        6.5.4 隧道衬砌的安全性评价
    6.6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6.6.1 工况一(正洞先于迂回导坑施工)
        6.6.2 工况二(迂回导坑先于正洞施工)
        6.6.3 工况三(三孔隧道施工)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层状岩体并行隧道施工相互影响分析
    7.1 引言
    7.2 工程概况
    7.3 现场实测情况及分析
        7.3.1 现场监控量测内容
        7.3.2 现场监控量测方法
        7.3.3 量测断面布置及测点埋设
        7.3.4 现场监控量测数据采集频率的选择
        7.3.5 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和分析
        7.3.6 数值模拟分析
    7.4 水平层状岩体下并行隧道施工的数值模拟
        7.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7.4.2 计算参数的选取
        7.4.3 模拟的开挖顺序
    7.5 并行隧道施工的特征分析
        7.5.1 塑性区分析
        7.5.2 位移分析
        7.5.3 中间岩柱垂直应力分析
        7.5.4 不同围岩条件对中间岩柱垂直应力分布影响
        7.5.5 中间岩柱稳定性分析
        7.5.6 层面存在的影响分析
        7.5.7 支护结构安全性分析
    7.6 工程应用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挤压性围岩隧道施工时空效应及其大变形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文献综述
        1.2.1 岩石流变学研究现状
        1.2.2 软岩大变形研究现状
        1.2.3 地下结构计算理论研究
    1.3 选题背景
    1.4 本文工作内容
第2章 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力学机理研究
    2.1 乌鞘岭隧道挤压大变形力学特征
        2.1.1 挤压大变形时空表现
        2.1.2 挤压大变形力学特性
    2.2 挤压性围岩大变形定义
    2.3 挤压性围岩隧道挤压潜力预测与评定
        2.3.1 挤压潜力预测
        2.3.2 挤压等级评定
    2.4 挤压大变形力学机理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挤压性围岩隧道施工时空效应与理论解析研究
    3.1 概述
    3.2 隧道施工时空效应
        3.2.1 挤压性软岩时间效应
        3.2.2 开挖面空间效应
        3.2.3 软岩隧道施工力学性态
    3.3 考虑时空效应的理论解析
        3.3.1 计算模型
        3.3.2 开挖释放荷载
        3.3.3 围岩变形粘弹性分析
        3.3.4 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3.3.5 支护结构与围岩变形协调分析
        3.3.6 计算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挤压性岩体流变参数反演与本构模型辨识
    4.1 概述
    4.2 挤压性岩体粘性参数反演
    4.3 挤压性岩体流变模型辨识理论
    4.4 乌鞘岭隧道挤压性围岩流变参数反演与模型辨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挤压性围岩隧道动态施工时变力学行为研究
    5.1 概述
    5.2 复合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5.3 挤压型大变形分析理论
    5.4 挤压性围岩隧道动态施工力学行为
        5.4.1 计算模型
        5.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挤压性围岩隧道动态设计与大变形控制研究
    6.1 概述
    6.2 挤压性围岩隧道动态设计
        6.2.1 二次衬砌构筑时机优化
        6.2.2 仰拱闭合时机优化
        6.2.3 台阶长度优化
        6.2.4 锚杆参数优化
    6.3 挤压性围岩隧道现场足尺试验研究
    6.4 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动态控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乌鞘岭隧道F7断层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估算(论文参考文献)

  • [1]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台阶法施工初支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D]. 邹昌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煤系软岩隧道变形特征及稳定性研究[D]. 余旭.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围岩变形机理与支护结构体系力学行为研究[D]. 陈子全.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4]断层破碎带地段隧道稳定性分析与施工参数优化研究[D]. 王晓.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2)
  • [5]挤压性围岩复杂隧道结构 ——小间距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及适用工法研究[D]. 张雄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6)
  • [6]大变形破碎岩体中锚杆的支护作用及应用技术研究[D]. 周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7]乌鞘岭特长隧道复杂地质条件下断层带应力及变形现场监测分析[J]. 雷军,张金柱,林传年. 岩土力学, 2008(05)
  • [8]并行隧道施工相互影响分析及应用研究[D]. 晏莉. 中南大学, 2008(12)
  • [9]乌鞘岭特长隧道F7断层正洞二次衬砌安全性评价研究[J]. 邹晋华.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7(04)
  • [10]挤压性围岩隧道施工时空效应及其大变形控制研究[D]. 赵旭峰. 同济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五韶岭隧道F7断层主支护接触压力估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