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石油安全战略的启示

对外石油安全战略的启示

一、国外石油安全战略启示录(论文文献综述)

董少明[1](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提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李金国[2](2020)在《叙利亚内战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质,各国为了生存与发展不断进行着冲突与合作,自助体系下权力分配的极端不平等使得地缘政治理论应运而生,地缘政治理论通过分析相关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价值从而合理制定对外政策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叙利亚处于中东的交通要冲,属于新月地带的核心,并且对中东水塔戈兰高地拥有主权,波斯湾通往地中海的陆上能源线路几乎都处于叙利亚的战略影响之中,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缘价值使得叙利亚成为各国争夺中东地区影响力的必争之地。叙利亚内战正是在国内外势力的双重压迫之下爆发,国内由于政治变革和经济改革持续走向困局,哈菲兹·阿萨德的政治遗产进入新世纪虽然逐渐失去活力,但是基础稳固,巴沙尔·阿萨德对于经济和政治的掌控力明显不足,进而导致改革陷入停滞,由于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国外资金难以进入叙利亚,经济发展成果更是由于分配不公导致本已严重的教派矛盾和民族矛盾雪上加霜;国外由于中东剧变的影响,叙利亚国内反对派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借助国内民众对叙利亚政府的不满情绪诉诸内战以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叙利亚内战之前,第一层级是美国主导中东的地缘政治安排,俄罗斯处于边缘状态,相应的本地区的国家主要分为亲美国家和反美国家,反美国家处于明显弱势,美国经过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让中东地区的国家认识到美国既有意愿也有实力来主导本地区的事务。叙利亚内战使得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变化。叙利亚内战爆发之后,俄罗斯由于本世纪初石油红利实力大增,同时为了削弱乌克兰事件影响,俄罗斯选择介入叙利亚内战,并且迫使美国接受了巴沙尔政府,俄罗斯不仅保住了中东最后的战略抓手,而且影响力空前增强;同时由于叙利亚内战,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两大军事集团相继进行了代理人战争,库尔德人也异军突起,在多国获得自治权利;此外,由于美国退出伊核协议,推出世纪协议,以色列获得建国以来最好的战略环境。叙利亚内战后的地缘政治安排直接影响着中东主导权的归属,因此在美、俄未对叙利亚战后安排达成一致以前,叙利亚内战很难结束。

黄毓森[3](2019)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战争,是人类社会一种复杂且特殊的交往形式,其发展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战争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同的因素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战争造成不同的影响。经济,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则在战争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更为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无论是整体战略的确定、作战对象的认定,抑或是作战手段、作战模式的选择,无一不受到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与此同时,战争也会对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本论文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对现代战争的经济动因、经济基础、经济成本以及经济收益等方面展开论述。论文从自然空间利益、社会空间利益、认知空间利益三个层面出发,对战争的动因展开探讨。通过分析,论文认为现代战争的动因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网络的交融而显得愈发多元,但归根结底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随着现代战争技术含量的持续提升,战争对社会经济支撑的要求也正日益提高。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是基于知识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式,而非过去那种基于原料与劳动力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这一深刻转变,也会对建立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战争产生诸多影响。论文从战争物质生产、军事人力资源、战略战术制定三个方面出发,对现代战争的经济基础进行探讨。在人类的军事实践活动中,战争并非完全被动地决定于社会经济状况,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战争的社会经济功能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战争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阻滞的影响;另一方面,战争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这是战争与经济辩证关系研究最为基本的思考起点,也是战争与经济辩证关系研究的逻辑基础。按照时间维度展开,论文对现代战争准备期间——进行期间——结束之后的经济成本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现代战争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多维度透析,以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战争的经济成本。与此同时,论文还从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经济发展动力的增强以及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与社会转移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战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总结分析现代战争的动因、经济基础以及战争的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在未来应该以怎样的思维、怎样的方式来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杨晶[4](2019)在《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古巴的绿色发展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探索历程引起国内外学者,特别是西方左翼学者的关注。殖民破坏、大国依赖、单一种植等因素是导致革命胜利前古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美国长期封锁和苏东剧变加剧古巴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脆弱的生态系统、短缺的资源供给等困境,工业化程度尚且不高的古巴果断放弃传统的工业化农业模式,历经基础铺设、框架建立以及自我转型等发展过程,探索出一条自给自足的绿色发展之路。古巴在绿色发展方面的主要经验包括:在农业方面,打造具有古巴特色的永续栽培模式;在工业方面,实施石油替代计划并对垃圾及废弃物进行可再生处理;在劳动关系方面,重建粮食生产体系中的劳动关系;在社会发展方面,重视绿色医疗、绿色教育和绿色旅游的建设。古巴的绿色发展具有如下特色: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三是以政府为主导。经过多年努力,古巴的绿色发展实践取得显着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普遍改善,有效促进了国内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古巴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就,也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但古巴仍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领导层更迭、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不够协调、与美国复杂且不稳定的外交关系等,这些都是古巴当前需要应对的困境。古巴的绿色发展既是基于本国实际进行的生态环境治理,也是一种促进国家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向国际社会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路径,也为不同制度国家提供一种生态环境治理范式。不过,古巴的绿色发展模式并不稳定和成熟。古巴现有的经济水平限制了绿色发展的进一步转型,古巴的绿色发展尚缺乏深度的理论思考与制度建构。古巴的国情及其社会主义发展程度与我国差异不小,绿色发展水平不同,但其在都市农业、永续栽培模式、公众环境意识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农业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杜洋[5](2019)在《从英国能源战略调整看马岛战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石油不仅是衡量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国际斗争中的重要砝码;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更是现代国防的命脉;不仅是国际能源外交的目标,更是国家霸权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2年正值马岛战争30周年,英阿双方因为马岛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进行谈判,各自高调宣誓主权。2015年4月2号是马岛战争的纪念日,英国三家石油公司称在马岛海域发现新油田,阿根廷总统认为这是对阿根廷主权的挑衅,双方矛盾因为马岛油气资源持续升温。马岛主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本课题拟从石油的角度分析马岛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马岛战争的研究,学者们或是从英国和阿根廷的政治目的出发,认为阿根廷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才选择战争,英国政府则出于对主权的争夺而进行战争;或是从军事角度研究武器装备在整个战争中的作用,而从能源地缘政治角度分析的较少。因此,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英国能源战略角度梳理英国参与马岛战争的原因。本文的核心内容就是揭示石油在马岛战争中的潜在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煤炭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能源,煤炭行业也是英国重要的能源行业,但是由于煤炭行业大都为私人所有,规模很小,英国的煤炭行业逐渐衰落。面对这样的情况,艾德礼政府对煤炭行业进行了国有化改造,煤炭行业的情况稍有改善,但是改变不了煤炭行业衰落的局面。随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东石油的大量开采,国际油价下降,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各国的主要能源,西方国家完成了能源革命。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导致了能源危机,进而引发西方各国的经济危机,七十年代末的伊朗革命导致石油禁运,石油供应再次紧张,油价上涨。而此时的英国已经完成能源转轨,石油成为英国主要能源,其消耗远大于其它能源,为了确保英国的能源供应和更好地发展能源行业,撒切尔夫人便调整能源政策,对能源行业进行私有化改造。英国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二战后元气大伤,国内改革并没有挽救英国经济下降的局面,英国的实力不敌美国;石油国有化运动的发展致使英国的石油租借地被收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石油标价权转手到欧佩克国家中等因素,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石油霸主地位。这时的英国也在世界范围内勘探可以开发的油田以拯救大英帝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次能源危机使依赖中东石油的西方各国纷纷在世界范围内勘探和开发可供开采的石油资源,引发了世界石油勘探热潮,马尔维纳斯群岛便是在这个热潮下被勘探出存在大量的油气资源,而且马岛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麦哲伦海峡的交通要道,还是英国通往南极洲的中转站。由此可见,马岛是集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和现代意义上的能源地缘政治为一体,无论从交通要道和南极中转战的战略角度还是从控制油气资源的角度看,英国都会竭尽全力控制马岛。所以英国虽距马岛13000公里,但当1982年阿根廷人在南乔治亚岛升起阿根廷国旗时,撒切尔夫人以强硬的态度选择出兵,与阿根廷争夺马岛的主权。经过74天的战争,阿根廷最终宣布投降,英国获得了对马岛的控制权。马岛战争对英阿两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英国来说,政治上提高了撒切尔的政治声望,成功连任;经济上马岛战争使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得以实施,助推了英国经济的改革,使经济得以改善;撒切尔夫人在外交事务上更加积极主动,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对阿根廷来说,战败使军政府被迫下台,同时也促进了阿根廷经济的改革。本文以历史分析法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能源地缘政治角度探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重要地位以及能源在国际争端中的重要性。

陈志鹏[6](2018)在《俄军在叙利亚的侦察工作研究》文中指出叙利亚内乱爆发后,叙国内存在多年的民族、宗教、政治等矛盾持续发酵,周边国家、域外大国和国际组织纷纷介入,叙政府渐渐失去掌控全局的能力。与此同时,叙利亚境内外的恐怖组织趁机发展壮大,尤其是“伊斯兰国”(“IS”)竟一度控制了叙利亚超过70%的土地。2015年9月30日,俄联邦武装力量应叙总统请求对叛乱组织进行军事打击。经过近3年的战斗,叙利亚141个居民点被解放,超过8.7万名非法武装被消灭。这辉煌战绩的背后,俄军在叙利亚的侦察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情报保障,有效地配合了作战行动,达到了预期的战争目的。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主要难点、创新点和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俄军在叙利亚侦察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从环境陌生、气候恶劣,远离本土、不易受援,干扰太多、任务繁重,恐怖分子等四个方面论述;第三章从提前准备、统筹资源、明确权限、科学运用侦察手段等四个方面对俄军在叙利亚开展侦察工作的具体做法;第四章对俄军侦察工作进行评析,总结其指导思想、特点及不足;第五章主要结合我国军事侦察工作实际,谈谈俄军在叙利亚侦察工作对我的启示。

魏婷[7](2017)在《197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外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 ——以《人民日报》报道为例》文中认为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危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当下的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克服的“短板”和“瓶颈”。作为“过来人”的西方发达国家如何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是值得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何看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关系着中国共产党能否对工业化及发展道路有正确认识,关系着中国共产党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执政党。这一认识历程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实现这种发展”的认识过程,而1970年代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以1970-1979年即1970年代为研究阶段,以这一阶段《人民日报》所刊载的相关文章为文献依据,以"197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外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为研究对象,对1970年代前工业化时代的中国如何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后工业化时代的环境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喉舌和舆论工具,其刊文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重大事件和世界重大事件的看法和观点。本文选取了 1970年代《人民日报》刊发的与国外环境相关的150篇报道,这是当时国人接受和了解西方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的主要信息渠道,同时也能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对国外环境污染和治理的认识与态度,基本能够代表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外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除前言和结语外,正文为四章。前言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明确了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从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的环境危机和冷战格局下的东西方世界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开始关注国外环境污染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二章介绍了 1970年代《人民日报》国外环境报道的基本情况,并从四个方面全方位尽可能地还原报道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分析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国外环境污染认识的主要特征,并从两个方面探究了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第四章客观分析了 197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外环境污染认识的意义,阐述了作者研究中的一些思考和启示,认为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的代价,是一个大国崛起的代价之一。在认识环境污染问题上,要防止泛意识形态化。结语部分指出1970年代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西方发达工业国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泛意识形态化的问题,导致对环境污染根源的误读。

张昊[8](2015)在《国际危机管理中的合作问题研究 ——以国际核危机为例》文中指出合作问题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所要探讨的合作问题主要是国际危机管理中的合作问题、是一种国际合作。本文认为,国际危机管理中的国际合作主要就是指在综合运用一种或者多种手段对国际危机进行控制和处理的过程中,各国际行为体(国际危机管理的各方)之间通过相互的政策协调以实现集体行动的一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国际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的顺利达成往往需要国际行为体之间通过不断地谈判和讨价还价而得以实现。具体来说,在国际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研究中,相关的理论有很多。本文所涉及的国际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的理论,主要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不涉及建构和认知层面。为了进一步更切实际地探究国际危机管理中的国际合作问题,笔者想到了通过选择国际政治中的一个研究议题,再从这个研究议题着手,从中选取一组具有典型特征的发生于不同时间段的案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比较。经过反复地推敲,最终笔者选取了“国际核危机”这样的一个研究议题,来作为本文的主要案例分析对象。选取这样的一个研究议题,笔者主要的考虑是:国际核危机不仅会破坏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生命安全、国家秩序,国际秩序,而且,一旦发生,往往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和灾难性的后果。由于国际核危机的特殊性,又因为此类危机涉及到多个国家,因而需要参与到国际核危机管理中的各个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协同配合、共同努力,这也就产生了国际核危机管理中的合作问题。虽然,在目前的形势下,国际核危机管理也可以通过非合作的方式进行,但由于国际核危机的严重性以及紧迫性,并且当前拥有制造核武器能力的准核国家正越来越多,大国强制与干涉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能够彻底解决问题,所以在国际危机管理尤其是国际核危机的管理当中,各国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国际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基础已经明确、研究的主要议题(即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也已经有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要选取合适的案例来进行具体的解释和分析了。为此,回顾历史、经过筛选,笔者从中选取了古巴导弹危机、南亚核危机以及第二次朝核危机等三个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意义的三个案例(这样的三个案例刚好体现了国际核危机管理中三类国际合作的困难)。通过对这三个典型案例的具体研究,笔者分析出了古巴导弹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的情形(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主导的一种管理国际核危机的国际合作情形,属于一种核危机管理国际合作的胆小鬼博弈情形)、南亚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的情形(以南亚地区的两个地区性大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主导的一种管理国际核危机的国际合作情形,属于一种核危机管理国际合作的囚徒困境博弈情形)以及第二次朝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的情形(以美国和朝鲜为主导的一种管理国际核危机的国际合作情形,属于一种核危机管理国际合作的说服型博弈情形)等三种不同的核危机管理国际合作的情形。在对现实案例的纵向探讨之后,最后笔者进一步又分别从国际背景、各方利益、主要因素、其它因素等几个不同的方面对三种核危机管理国际合作的情形进行了一个横向的比较分析。在所有以上这些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之上,最后笔者对国际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之所以成功与失败的各种因素进行了一个总结:在国际核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当中,首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际背景的因素,正是每一个国际核危机所处于的不同国际背景,决定了其国际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除了国际背景之外,利益因素也是影响国际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共同利益是国际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国际背景和共同利益的因素之外,国际核危机管理中的国际合作还存在着多种博弈的情形。就本文所解释和分析的来看,比较典型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核危机管理国际合作的胆小鬼博弈情形。这一情形当中国际合作最大的难题主要就是利益的分配问题。要想解决这样的一个难题,相关的国际规制就要能够体现分配的功能。第二种是核危机管理国际合作的囚徒困境博弈情形。这一情形当中国际合作最大的困难主要就是可能的背叛问题。要想解决这样的一个困难,相关的国际规制就必须要具有监督和制裁的功能。第三种是核危机管理国际合作的说服型博弈情形。在利益的分配问题这一首要的难题之外,这一情形当中的国际合作还会存在着可能的背叛问题。要想解决这样的两个难题,相关的国际规制不仅要能够体现分配的功能,而且还必须要具有监督和制裁的功能;除了以上三种博弈情形当中可能会影响到国际合作的一些主要的因素之外,在国际核危机的管理当中还存在着其它七个方面的一些因素也在影响着国际合作。这其它七个方面的因素也都是影响国际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的一些重要的背景性因素,它们的存在也有可能导致国际核危机的管理过程当中即使存在着国际合作的规制,但国家之间仍然可能无法进行国际合作。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国际核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中,国际核危机的管理者应当比较全面地考虑到以上这些所有可能会影响到国际合作的各种因素,也只有比较全面地考虑到了以上这些所有的因素,未来国际核危机管理中的国际合作也才能够得到更好地实现。

李国选[9](2015)在《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海洋权益》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已成为国际性的议题。中国超越了历史上大国武力崛起的道路而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在现有国际秩序的框架内实现自身实力的增长,尽可能降低中国崛起对国际社会的不良效应,从而让国际社会乐于接受中国的和平发展。但客观的现实是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社会发展的绝大部分资源,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发生矛盾。如何获取资源就成了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陆地资源开发将尽的预期日益强烈,继续开发的成本太大,且边际效用严重递减。而在21世纪,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是世界重要的战略资源基地,是世界贸易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载体,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的重要舞台。从历史上看,海洋对国家发展的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海权与海洋权益。海权与大国武力崛起模式紧密关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国武力崛起模式受到限制越来越大。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势下,海洋权益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增大。虽然海权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并没有消失,只是其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限制。海权与海洋权益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二者都对国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海洋权益具有物质、观念与制度三种基本表现形式。物质形态的海洋权益主要表现为海洋政治权益、海洋安全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通道权益和海洋科研权益;观念形态的海洋权益主要表现为海洋空间观念、海洋竞争观念和海洋资源观念;制度形态的海洋权益主要表现为领海制度、专属经济区制度、大陆架制度、公海制度与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作为海洋权益的一个重要基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被称为“海洋宪章”,具有强大的规范性能力,是衡量国家海洋行为是否合法的重要标准。即使没有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国家也不敢公开反对它,也经常把其海洋行为视为追求和维护其海洋权益的行为。海洋权益的规范性能力主要体现在海洋权益观念的建构能力与制度性海洋权益及物质性海洋权益的因果塑造能力。海洋权益正是凭借其规范性的能力渗透到国家的发展之中。海洋权益不断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本质,促使中国和平发展的水平日益提高。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外向性明显,越来越突破国家领土的限制,通过海洋渗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海洋权益成为国家发展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对海外资源和海外贸易的依赖度空前提高。海洋权益中的安全权益、经济权益、政治权益、通道权益与科研权益对中国的和平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中国和平发展能够成功的基本条件。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洋权益产生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中国和平发展的前景与中国对海洋权益的维护、吸收和利用程度有明确的正相关关系。海洋权益作用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历经有限接触、全面对接与深入融合三个阶段。目前,这一进程虽然没有最终完成,但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和平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中国海洋权益的支撑是密不可分的。持续不断的海洋权益输入是中国和平发展必要条件,所以,中国周边的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是中国的和平发展最终成功的基本前提。随着中国海洋权益渗透到中国和平发展的因子和要素越多,中国的和平发展的实践水平就会越来越高。中国的海洋权益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合作性与合法性三个基本特征,这意味着中国维护与拓展海洋权益是以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国际海洋法为基础的,根本不会破坏现存的国际海洋秩序。全球性的中国海洋权益意味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不能局限于中国的大陆和领海,而应扩展于国际公共海域;合作性的中国海洋权益表明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维护与拓展海洋权益,并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海洋权益争端;合法性的中国海洋权益预示着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维护与吸收海洋权益的正当性。中国的海洋权益包括中国管辖范围内的海洋权益与管辖范围外的海洋权益。国际公共海域的面积约为2.5亿平方公里,是中国拓展海洋权益的重要空间,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资源来源地,和谐海洋理念的重要践行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与海上邻国存在的海洋权益争端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已产生抑制作用,尽管这些抑制作用不能根本改变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但应足以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鉴于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根本解决,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国际公共海域的海洋权益,维护、吸收和利用这些海洋权益来弥补中国周边海洋权益争端带给中国的损失。值得重视的是,中国应注重提升在国际公共海域中维护和拓展海洋权益的能力。海洋权益与中国和平发展良性互动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路径,也是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最佳选择模式。海洋权益能够提供中国的和平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的和平发展引导、保护和规范中国海洋权益的吸收和利用。这既是对历史上武力建设海洋强国道路的摒弃,又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持续、快速与健康的和平发展需要充分供给的资源、和平的海上安全环境与海洋战略通道的畅通等三项基本条件。当下及未来最大的问题是海洋权益争端影响了海洋权益对中国和平发展的供养,彻底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是和平发展的中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海洋权益融入中国和平发展进程的速度、深度与广度决定着中国和平发展的前景。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10](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指出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5.-ISBN978-7-5439-4861-7:$30.00A122毛泽东说名道姓/武志辉,高明珊编着.-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4.-ISBN978-7-5438-7402-2:$28.00A752韶山毛家英雄谱/龙剑宇着.-人民出版社,2011.-ISBN978-7-01-009807-4:$38.00A752

二、国外石油安全战略启示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石油安全战略启示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叙利亚内战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学者对地缘政治理论与叙利亚内战的研究现状
        2.国内学者对地缘政治理论与叙利亚内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和难点
        1.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本文的主要难点
一、叙利亚的地缘战略地位
    (一)叙利亚优越的地理位置
        1.叙利亚简介
        2.叙利亚形成过程
        3.中东的交通枢纽和能源出口要道
    (二)叙利亚独特的地缘价值
        1.战略要地戈兰高地
        2.新月地带的核心
二、叙利亚内战爆发和持续原因
    (一)政治变革和经济改革导致社会危机加重
        1.哈菲兹·阿萨德的威权体制基础稳固
        2.巴沙尔·阿萨德的锐意改革举步维艰
    (二)教派矛盾和民族矛盾基础上国家认同建构失败
        1.教派矛盾使得国家认同建设停滞
        2.民族矛盾进一步撕裂国家认同
    (三)金融危机激化叙利亚国内矛盾
        1.叙利亚经济韧性不足
        2.美国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
    (四)域外大国与地区强国的强力干预
        1.美、俄对叙利亚内战干预原因分析
        2.土耳其、沙特、伊朗等对叙利亚内战干预原因分析
三、叙利亚内战爆发前中东地缘政治格局
    (一)美国主导中东地缘政治格局
        1.美国主导中东地缘政治格局过程
        2.美国主导中东地缘政治格局背景
    (二)亲美阵营和反美阵营二元对立
        1.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激化阿拉伯国家内部矛盾
        2.伊拉克战争使得阿拉伯国家进一步分裂
四、叙利亚内战爆发后中东地缘政治格局
    (一)美国、俄罗斯主导中东地缘政治格局
        1.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政策
        2.俄罗斯实行战略进攻政策
    (二)以沙特、伊朗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峙
        1.沙特、伊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表现
        2.沙特、伊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原因
    (三)库尔德人异军突起
        1.库尔德问题的产生
        2.早期各国的库尔德运动
        3.叙利亚内战时期各国的库尔德运动
    (四)以色列全面压制巴勒斯坦
        1.阿拉伯世界碎片化加剧
        2.美国公布巴以和平计划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战争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战争经济基础的研究
        1.2.3 关于战争经济成本与收益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战争与经济理论概述
    2.1 战争的经济本源
        2.1.1 战争的经济根源
        2.1.2 战争的经济起源
        2.1.3 战争的经济动因
    2.2 战争的经济基础
        2.2.1 武器装备生产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2.2.2 军事人力资源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2.2.3 军队作战方式与组织结构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2.3 战争的社会经济功能
        2.3.1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
        2.3.2 对社会制度变革的催化
        2.3.3 对技术进步的牵引
第三章 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现代战争动因
    3.1 自然空间利益
        3.1.1 自然资源控制权
        3.1.2 战略通道控制权
    3.2 社会空间利益
        3.2.1 地缘政治主动权
        3.2.2 经济秩序主动权
        3.2.3 科技发展主动权
    3.3 认知空间利益
        3.3.1 社会安全认知
        3.3.2 意识形态传播
        3.3.3 战略威慑效应
第四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基础
    4.1 战争物质生产的经济基础
        4.1.1 军事工业生产能力
        4.1.2 民用部门生产能力
        4.1.3 国家战争动员能力
    4.2 军事人力资源的经济基础
        4.2.1 军事人员的队伍规模
        4.2.2 军事人员的职业技能
        4.2.3 军事人员的身体素质
    4.3 战争形态演变的经济基础
        4.3.1 军事战略的制定
        4.3.2 战争样式的变化
        4.3.3 军队体制的变革
第五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成本
    5.1 战争准备期间的经济成本
        5.1.1 战争准备期间的人员成本
        5.1.2 战争准备期间的物资装备成本
        5.1.3 战争准备期间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5.2 战争进行期间的经济成本
        5.2.1 战争进行期间的人员成本
        5.2.2 战争进行期间的物资装备成本
        5.2.3 战争进行期间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5.3 战争结束后的经济成本
        5.3.1 战争结束后的人员成本
        5.3.2 战争结束后的社会重建成本
        5.3.3 战争结束后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第六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收益
    6.1 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6.1.1 经济发展安全环境的改善
        6.1.2 社会制度的变革
        6.1.3 军事人员与设施的社会转移
    6.2 经济发展动力的增强
        6.2.1 社会消费需求增加
        6.2.2 拉动社会就业增长
        6.2.3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6.3 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与社会转移
        6.3.1 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
        6.3.2 军事技术社会转移的价值运动
        6.3.3 军事技术社会转移的溢出效益
第七章 对中国特色富国强军之路的启示
    7.1 以国家发展利益为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向
        7.1.1 确立与和平发展相适应的军事战略
        7.1.2 建设与和平发展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7.1.3 统筹运用军事力量营造有利战略态势
    7.2 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军队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
        7.2.1 系统论视角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7.2.2 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内涵剖析
        7.2.3 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实现路径与政策举措
    7.3 走军民融合道路实现富国强军
        7.3.1 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军事力量建设的未来走向
        7.3.2 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7.3.3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基本抓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起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第一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二、资本扩张与生态的对立
        三、城乡物质变换思想
        四、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解”的设想
    第二节 古巴共产党领导人的绿色思想
        一、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绿色思想
        二、劳尔·卡斯特罗的绿色思想
第二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当代世界生态环境问题
        一、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环境问题
        二、社会主义国家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古巴探索绿色发展的历史原因
        一、古巴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二、造成古巴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原因
第三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探索历程
    第一节 基础铺设时期
        一、社会主义初期政治建设
        二、社会主义初期经济建设
        三、社会主义初期社会文化建设
    第二节 框架建立时期
        一、生态环境保护法制框架确立
        二、生态领域科技研发获得发展
        三、公民环境意识教育持续推进
    第三节 自我转型时期
        一、“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
        二、科技领军发展阶段
        三、转型发展的意义
第四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主要经验与成效
    第一节 建立本土化的永续绿色农业
        一、引入都市农业的栽培模式
        二、实施有机替代的生态实践
        三、整合养分循环的空间体系
        四、恢复粮食生产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注重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寻求石油替代等可再生能源
        二、可再生系统和清洁能源利用
    第三节 绿色因素融入社会服务行业
        一、绿色医疗
        二、绿色教育
        三、绿色旅游
    第四节 古巴绿色发展取得的显着成效
        一、生态环境得到普遍改善
        二、国内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三、国际社会普遍赞誉认可
第五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二、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三、注重资源内源式发展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
        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党建思想
    第三节 以政府为主导的古巴特色绿色建设
        一、搭建绿色理念框架
        二、制定系列法律法规
        三、设置奖惩监管机制
第六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不足及应采取的时代应对
    第一节 古巴绿色发展的不足
        一、古巴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古巴绿色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第二节 古巴绿色发展应采取的时代应对
        一、找准发展中的定位
        二、结合新时期的特色
        三、注重多元化的运用
第七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当代价值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古巴绿色发展的当代价值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建设的绿色治理
        二、向国际社会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路径
        三、为不同制度社会提供生态治理的新范式
    第二节 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借鉴
        一、都市农业对绿色城市建设的借鉴
        二、永续栽培实践对农业发展的借鉴
        三、环保意识与民众生态素养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从英国能源战略调整看马岛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岛战争前英国的能源政策与石油霸权
    一、二战后英国能源战略的调整
        (一)战后初期的能源政策
        (二)英国能源转轨及经济发展
    二、撒切尔夫人时期英国的能源政策
        (一)背景
        (二)具体措施
    三、英国石油霸权的丧失
        (一)美国的竞争
        (二)石油国有化运动和欧佩克的挑战
第二章 马岛的能源地缘政治地位与马岛战争
    一、马岛的能源地缘政治地位
        (一)世界油气勘探热潮
        (二)马岛的能源地缘政治地位
    二、马岛战争
        (一)马岛争夺的由来
        (二)马岛战争的过程
第三章 马岛战争对英阿的影响
    一、对英国的影响
        (一)保守党得以连任
        (二)助力经济发展和石油勘探
        (三)提高国际地位
    二、对阿根廷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俄军在叙利亚的侦察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难点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
第二章 俄军在叙利亚的侦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2.1 环境陌生,气候恶劣
        2.1.1 俄军没有在叙利亚开展侦察工作的经验
        2.1.2 恶劣的气候条件影响侦察工作的开展
    2.2 远离本土,不易受援
        2.2.1 俄军在叙利亚本土实施可靠侦察的难度大
        2.2.2 俄本土对俄军在叙利亚侦察工作的支援难度大
    2.3 干扰太多,任务繁重
        2.3.1 武装反叛集团分散侦察重心
        2.3.2 强势邻国给侦察工作制造麻烦
        2.3.3 “国际联盟”影响侦察工作的正常开展
    2.4 恐怖组织内外勾联,擅长隐蔽
        2.4.1 恐怖组织在叙利亚根基稳固、规模庞大
        2.4.2 恐怖组织从外部获得支持
        2.4.3 恐怖组织熟悉地形,擅长隐蔽
第三章 俄军在叙利亚侦察工作的主要做法
    3.1 提前准备
        3.1.1 早有预案,提前演练
        3.1.2 派遣军事顾问进入叙利亚
        3.1.3 为部署侦察力量修缮俄驻叙军事基地
    3.2 统筹资源
        3.2.1 联合周边亲叙国家,成立四方信息交换中心
        3.2.2 利用冲突各方协调中心增加信息源
        3.2.3 利用“俄联邦国家防御指挥中心”统一侦察信息
    3.3 明确侦察指挥权限
        3.3.1 总参谋部统筹战略战役侦察工作
        3.3.2 俄叙联合作战司令部负责战役战术侦察工作
    3.4 科学运用侦察手段
        3.4.1 无人机群低空飞行,昼夜监视
        3.4.2 特种部队秘密部署,引导轰炸
        3.4.3 航空航天侦察站高看远,纵览全局
第四章 对俄军在叙利亚侦察工作的评析
    4.1 俄军在叙利亚的侦察工作体现的军事思想
        4.1.1 “格拉西莫夫战术”指导下的情报先行
        4.1.2 “网络中心战”为纽带的一体化侦察
    4.2 俄军在叙利亚侦察工作的特点
        4.2.1 采取开放合作的方式开展侦察工作
        4.2.2 侦察工作快速响应作战需求
        4.2.3 注意取长补短地构建一体化侦察网络
        4.2.4 实战中检验先进侦察装备
    4.3 俄军在叙利亚侦察工作的不足
        4.3.1 防范敌袭击的侦察意识有待增强
        4.3.2 部分侦察装备陈旧落后
第五章 俄军在叙利亚侦察工作对我军情报工作的启示
    5.1 人力侦察不可替代
    5.2 情报先行势在必行
    5.3 情报力量的质变贵在联合
    5.4 详细计划,紧贴需求地发展侦察装备
    5.5 术业有专攻,建设特种侦察力量刻不容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197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外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 ——以《人民日报》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的缘由
        (二)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 1970年代
        (二) 环境污染、公害
        (三) 意识形态、泛意识形态化
        (四) 发展
        (五) 生态、生态文明
    四、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本选题的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本选题的研究重点
        (二) 本选题的研究难点
        (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开始关注国外环境污染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的环境危机
        (一) 西方工业大国环境污染严重
        (二) 环境污染成为世界性难题
    二、冷战格局下的东西方世界
        (一) 两大阵营对立下的世界
        (二) 两大阵营对立下的中国
第二章 《人民日报》报道国外环境污染的基本情况
    一、报道的基本概况
    二、报道的主要内容
        (一) 国外环境污染的表现
        (二) 对国外环境污染影响的报道
        (三) 对国外环境污染原因的评析
        (四) 对国外治理环境污染的介绍
第三章 197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外环境污染认识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一、中国共产党对国外环境污染认识的主要特征
        (一) 正确与错误相互交织
        (二) 前期和后期认识差别较大
    二、中国共产党对国外环境污染认识特征的原因分析
        (一) 我国现代化发展处于探索阶段
        (二) 我国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
        (三) 两大阵营下的交锋
第四章 197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外环境污染认识的意义和当代启示
    一、197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外环境污染认识的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的环境意识逐渐萌芽并发展
        (二) 有助于开眼看世界,提高国人的环境知识水平
    二、197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外环境污染认识的当代启示
        (一) 中国共产党要理性客观地看待环境污染问题
        (二) 工业化时代的中国必须要高度重视环境污染的治理
        (三) 中国共产党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但要防止泛意识形态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国际危机管理中的合作问题研究 ——以国际核危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研究的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
    四、论文的总体框架与结构安排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际危机管理与国际合作的相关理论
    一、国际危机的基本概念、主要特性及其一般类型
        (一) 国际危机的基本概念
        (二) 国际危机的主要特性
        (三) 国际危机的一般类型
    二、国际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主要特性及其一般过程
        (一) 国际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
        (二) 国际危机管理的主要特性
        (三) 国际危机管理的一般过程
    三、国际危机管理中的合作问题
        (一) 合作的基本概念
        (二) 国际危机管理中的国际合作
        (三) 国际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的相关理论
    四、小结
第二章 国际核危机及其管理中的国际合作
    一、国际核危机的基本概念、主要特性及其一般类型
        (一) 国际核危机的基本概念
        (二) 国际核危机的主要特性
        (三) 国际核危机的一般类型
    二、国际核危机管理以及其中的国际合作
        (一) 国际核危机管理及其一般过程
        (二) 国际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三) 国际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四) 制约国际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的因素
    三、小结
第三章 古巴导弹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成功案例分析
    一、古巴导弹危机的基本过程
        (一) 古巴导弹危机的概况
        (二) 古巴导弹危机发展流程划分
        (三) 古巴导弹危机管理过程分析
    二、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管理与国际合作
        (一)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各方利益
        (二)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博弈情形
        (三)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主要影响性因素
        (四)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其它影响性因素
    三、古巴导弹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成功的经验
    四、小结
第四章 南亚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失败案例分析
    一、南亚核危机的基本过程
        (一) 南亚核危机的概况
        (二) 南亚核危机发展流程划分
        (三) 南亚核危机管理过程分析
    二、南亚核危机中的管理与国际合作
        (一) 南亚核危机中的各方利益
        (二) 南亚核危机中的博弈情形
        (三) 南亚核危机中的主要影响性因素
        (四) 南亚核危机中的其它影响性因素
    三、南亚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失败的教训
    四、小结
第五章 第二次朝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失败案例分析
    一、第二次朝核危机的基本过程
        (一) 第二次朝核危机的概况
        (二) 第二次朝核危机主要流程划分
        (三) 第二次朝核危机管理过程分析
    二、第二次朝核危机中的管理与国际合作
        (一) 第二朝核危机中的各方利益
        (二) 第二次朝核危机中的博弈情形
        (三) 第二次朝核危机中的主要影响性因素
        (四) 第二次朝核危机中的其它影响性因素
    三、第二次朝核危机管理中国际合作失败的教训
    四、小结
结语
    一、案例的比较
    二、全文的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海洋权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问题及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关于中国和平发展的研究
        (二) 关于海洋权益的研究
        (三) 关于和平发展背景下的中国海洋权益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取得的突破与存在的困难
        (一) 取得的突破
        (二)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第一章 海洋权益与中国和平发展:概念重构与战略解读
    第一节 海洋权益概念的重构
        一、海洋权益概念重构的依据
        二、重构后的海洋权益的分析框架
        三、海洋权益的观念体系
        四、海洋权益的制度内涵
        五、海洋权益的物质结构
        六、海洋权益三种内涵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解读
        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框架性分析
        二、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目标
        三、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手段
        四、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运行环境
        五、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绩效评估
    第三节 海洋权益作用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机理
        一、海洋在中国和平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二、海洋权益作用于中国和平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海洋权益作用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二章 中国海洋权益的分布现状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中国海洋权益的分布现状
        一、太平洋上的中国海洋权益
        二、印度洋上的中国海洋权益
        三、大西洋上的中国海洋权益
        四、中国北极海洋权益
    第二节 中国海洋权益的基本特征
        一、全球性
        二、合法性
        三、合作性
第三章 海洋权益作用于中国和平发展进程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有限接触阶段(1979-1993)
        一、海洋权益与中国和平发展开始接触的缘起
        二、海洋权益与中国和平发展有限接触的途径
        三、海洋权益与中国和平发展有限接触的效果
    第二节 全面对接阶段(1993-2002)
        一、海洋权益与中国和平发展全面对接的缘起
        二、海洋权益与中国和平发展全面对接的途径
        三、海洋权益与中国和平发展全面对接的效果
    第三节 深入融和阶段(2002-至今)
        一、海洋权益与中国和平发展深入融和的缘起
        二、海洋权益与中国和平发展深入融和的途径
        三、海洋权益与中国和平发展深入融和的效果
第四章 海洋权益之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 中国和平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及其面临的基本挑战
        一、中国和平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二、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基本挑战
        三、基本挑战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
    第二节 物质形态的海洋权益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物质准备
        一、海洋权益作用于中国和平发展的三大机制
        二、海洋权益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推动
    第三节 观念形态的海洋权益重塑和平发展的中国身份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二、海洋权益对和平发展的中国身份定位
        三、海洋现状型国家身份对和平发展的中国利益界定
        四、海洋权益对和平发展的中国行为建构
    第四节 制度形态的海洋权益规范中国和平发展的实践
        一、国际海洋制度:概念界定与变迁进程
        二、国际海洋制度对中国和平发展何以重要
        三、国际海洋制度如何塑造中国的和平发展
第五章 海洋权益争端对中国和平发展进程的干扰及克服
    第一节 中国海洋权益争端的主要内容
        一、南海权益争端
        二、东海权益争端
        三、黄海权益争端
    第二节 海洋权益争端如何干扰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
        一、海洋权益争端严重影响中国的资源供给
        二、海洋权益争端极大威胁中国的海洋安全
        三、海洋权益争端干扰中国的海洋通道顺畅
    第三节 中国的战略谋划与应对之策
        一、培育海洋权益与中国和平发展关联性理念
        二、以和平发展为核心理念建构或重构海洋制度
        三、和平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中国不断的海洋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国外石油安全战略启示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2]叙利亚内战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D]. 李金国. 郑州大学, 2020(02)
  • [3]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D]. 黄毓森.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4]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晶.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从英国能源战略调整看马岛战争[D]. 杜洋. 河南大学, 2019(01)
  • [6]俄军在叙利亚的侦察工作研究[D]. 陈志鹏.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7]197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外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 ——以《人民日报》报道为例[D]. 魏婷. 武汉大学, 2017(06)
  • [8]国际危机管理中的合作问题研究 ——以国际核危机为例[D]. 张昊. 南京大学, 2015(08)
  • [9]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海洋权益[D]. 李国选. 武汉大学, 2015(12)
  • [10]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6)

标签:;  ;  ;  ;  ;  

对外石油安全战略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