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的深度净化与健康

饮用水的深度净化与健康

一、饮水的深度净化与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孙东雷,赵田禾,张遵真[1](2021)在《中国直饮水及相关卫生标准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优质饮用水需求的提高,直接饮用水(简称直饮水)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迄今尚无对"直饮水"进行明确定义的权威文件,现有的直饮水相关标准或规范并不明确,水质指标缺乏依据,甚至互为矛盾。本文详细阐述了直饮水在中国的由来,系统梳理了我国已有的直饮水规范及标准,从微生物指标、毒理学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3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标准中的重要参数。首次深入剖析了直饮水应用乱象,指出了直饮水规范及标准存在的问题,可为规范直饮水市场及直饮水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为直饮水含义界定、直饮水国家标准立项征集和标准制定工作提供参考。我们提出几点建议:(1)界定直饮水含义,尽快出台直饮水国家标准。(2)开展水质基准研究,为我国直饮水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3)加强直饮水微生物指标及限值的制定,考虑纳入病毒指标。

刘子奇[2](2021)在《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可靠的饮用水与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息息相关,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华北某区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与供水工程建设,对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华北某区农村供水工程进行调研,对比了饮用水水质评价方法,得出亟需处理的污染指标;分析了该地区饮水安全、供水管理以及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供水安全、供水管理和供水服务三个角度论述了供水工程可持续发展,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建议。在饮用水水质的评价中,国标法和综合水质指数(WQI)均是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为评价依据,分别定性和定量反映供水水质的评价方法。健康风险评估把污染物负荷与人类健康联系起来,是评估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的水质评价方法。通过上述3种方法对华北某区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评估,可从不同维度评估供水水质情况,并对水质评估方法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国标法和WQI评估结果显示水样合格率分别为51.4%和89.2%,对比国标法,WQI在解释地域饮用水的风险值大小以及判断该地水质是否适合饮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对比前两种方法,健康风险评估不受国标限值影响,能够指出了限值之下指标的潜在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As和六价铬为主要污染物,其中Cr6+浓度低于标准限值,二者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超过10-6。污染物对儿童的非致癌和致癌总风险分别是成人的10倍和2倍。WQI与健康风险评估两者共同运用于饮用水水质评估,既涵盖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重要指标,又对有较大危害的非致癌和致癌指标进行了饮用水摄入的暴露评价,可定量、全面以及客观的展示水质优劣,明确了该地区饮用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总大肠菌群数、As和Cr6+。在农村供水运行与维护方面,主要问题有:供水站有6%缺少水源保护措施,14%站区环境较差,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8%的供水站供水配套设施未能及时运维检修,导致部分水质不合格;供水工程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一般,缺少专业管理人员,未按要求公示的供水站高达85%;生产安全巡查监管力度弱,约10%的供水站巡查记录和档案保存不完整;入户计量表安装率仅为30%,水费收缴困难。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村民饮用水安全保护意识欠缺,相关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另一方面为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和供水服务落后。基于农村供水水质、运行和维护的调研与分析,对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如下:(1)在供水安全方面,应提高村民饮用水安全保护意识,政府及相关部门起统筹管理作用,形成“政府指导为主、监管为主,群众参与、监督为辅”的供水安全管理模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及供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增加纳滤膜处理设备等供水配套设施,改善重金属超标水质,保障供水安全。(2)在供水管理方面,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应推行企业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千吨万人以下供水工程应以小型工程委托管理模式为原型,委托专业机构辅助管理。定期开展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组织职能考核和交流活动。加强供水站消防管理和水质监测,构建卫生监督体系,进行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实现动态管理。(3)在供水服务方面,明确供水服务过程的角色和功能分配,实现供水工程硬件交付向服务交付转变。提高村民的水费收缴意识,优化计量设施,利用现代化手段缴费,落实水价补贴和运行管护费用等保障机制。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控制管理系统,促进水务数据融合与共享,打造农村智慧水务服务体系。

袁梦[3](2021)在《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类企业纷纷意识到社会效应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影响力,越发关注企业形象与文化所带来的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品牌窗口,却面临着强调利用率、忽视使用感、缺乏弹性设计等现实问题,正在给每天身处其中1/31/2时间的办公人员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健康建筑基于国家战略、民生发展和行业进步需求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截至2019年12月共计53个项目获得健康建筑评价标识,而办公建筑仅8项,《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仍有许多丰富和完善的余地,该类建筑的进步和发展能够充分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正确引导的作用,促进更多办公建筑走入健康行列,从而惠及更多的企业员工。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特殊性,即企业形象性、对象前瞻性、长期适应性、功能复合性、空间共融性、内外社交性和社会影响力及其所对应的健康要求。通过阐述建筑与健康的关系,对比绿色建筑与健康建筑概念及评价体系,指出现有相关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更多关注建筑安全要素,而对功能要素和行为要素的关注较少,更加重视建筑专业领域的硬性约束,而配合其发挥鼓励引导作用的软性指标缺乏。其次,结合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影响要素,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成果和调研情况,在我国既有《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框架的基础之上,初选适应性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指标筛选、修正工作,最终确定6项因素层、36项准则层及75项指标层构建而成的评价框架与指标内容。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权,通过多层次对比指标权重系数,有效识别出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健康性能影响因子,以便于建筑设计与更新过程中优先选择、优先实现。最后,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框架、指标内容、权重系数与评分程序,对建研院C座、AB座两栋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评价实例,计算得到C座在水、健身和人文三方面相较AB座较为欠缺,与访谈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该评价指标框架与内容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参考价值。本文探究适用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及相应权重,以便企业业主或设计人员有所参照地开展设计或改造工作,优先对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建筑健康性能影响因子给予实现,使之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健康需求,鼓励和引导健康行为,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陈敏[4](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苏利明[5](2021)在《某小区直饮水系统设计与经济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饮水安全是影响人类健康,国民经济和民生的重要问题。当前环境,水资源质量逐渐恶化,水中的污染类型,尤其是生态污染正在增加。消毒去除水中溶解的有机物和微量污染物的能力有限,同时消毒过程容易产生消毒副产物,从而导致饮用水安全隐患,饮用水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小区直饮水作为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从管网铺设到水质污染都存在一定问题。2012年7月,中国现行的《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06条新的饮用水水质指标,并且该指标的数量已从35个增加到106个。饮用水提出了新的要求,管道中的饮用水是供水的一种形式,对于尚未满足水质要求的区域,可以用作饮用水的补充形式。管道中的大部分直接饮用水是符合家庭饮用水标准的现有自来水或泉水。经过强化处理后,它会通过高质量的管道发送给用户,可以直接获取高质量的饮用水。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直接饮用水系统的优势。针对目前小区存在的实际问题,如饮用水中含有污染杂质、水质不够纯净、净化工艺落后、净水措施不够完善等现象通过查阅文献,对目标小区进行资料数据分析,对小区直饮水价值、实用意义、小区供水性能进行研究,对直饮水清洁技术进行创新,通过cad制图对小区直饮水管网铺设实现优化设计,运用实验法对造成直饮水二次污染实现消毒措施新改进,通过实验分析对各种消毒方法进行了论证说明,从中找到优缺点。通过对小区直饮水系统进行测试,从水质检验、出水指标到故障分析进行了详细计算,得出直饮水系统调试最优化方案。对小区直饮水系统工艺设计、直饮水系统组成、以及直饮水管道二次污染的诱因进行详细分析,最后研究得出结论可用于优化直接饮用水系统,并分析该系统的经济效益,以确定管道直饮水系统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实现小区直饮水管网铺设优化设计,对造成直饮水二次污染的成因,设计选出了UV/AC和O3/AC两种工艺作为预处理工艺,并对这两种工艺的进出水以及整套设备出水的样品进行了水质生物稳定性和遗传毒性实验,同时其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供选择的氯离子消毒、臭氧消毒等消毒方式。最后利用数据分析法粗略计算出直饮水的经济效益。本文的重点是分析直接饮用水系统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运用实验法和数据分析法通过一系列实验测试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重点对造成小区直饮水二次污染的诱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小区直饮水管网铺设进行了系统设计,以使系统设计更加合理。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优化直饮水供水系统,展望直饮水系统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对直饮水经济效益实现分析,并促进城镇小区管道中饮用水系统的推广和使用。

徐峰[6](2020)在《超滤+纳滤双膜法在管道直饮水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饮用水的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工、农业的迅猛发展,造成原水水质有机物污染严重。自来水厂通过增加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水质符合标准,但很多地区陈旧的输水管网及二次供水水箱,导致水质被二次污染。管道直饮水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饮用水二次污染问题,目前国内大多管道直饮水项目采用了反渗透过滤技术,在去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也除掉了对人体有益的钙、镁等矿物质。为了找到一种既能去除原水中有害物质,又能保留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直饮水处理工艺,结合作者多年在管道直饮水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营经验,本文分析了国内传统的饮水方式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了国内管道直饮水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管道直饮水系统组成及常用工艺组合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然后以作者所亲历的某办公园区管道直饮水项目实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原水水质的特点,找到了保留水中的锶、偏硅酸等矿物质元素的一种水处理工艺,通过管道直饮水系统的计算、现场调试及对后期运营数据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超滤+纳滤双膜法应用在管道直饮水系统中,通过调节超滤及纳滤出水的混水比例,既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氮、菌落总数等有害物质,同时能保留锶、偏硅酸、钙和镁等矿物质,出水水质稳定,优于《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以2017年度为时间段,对该园区直饮水项目进行了经济效益核算,费用主要包括总投资、年平均耗材费、年耗电费、水质检测费、维护人员工资等。设备以10年寿命周期计算,最终年平均费用为827768.1元,折合每升水的单价为0.16元,远低于大桶水的每升0.79元。该研究涉及办公园区管道直饮水项目的设计、运行及水质控制等过程,可为类似管道直饮水项目提供参考。

向鑫鑫[7](2020)在《沈抚新区地下水和土壤剖面层中多环芳烃的迁移、来源和生态健康风险评价》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建设逐步跨入一体化的进程,快速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趋势。沈抚新区在新时代东北振兴发展战略的政策和引导下,城市建设和区域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各类污染物质的排放和积累对当地环境容量带来挑战,也给居民健康带来威胁。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介质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难降解、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的特性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研究以沈抚新区丰枯两季的地下水以及土壤剖面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下水中的PAHs的残留、组成特征以及空间分布,探究了不同季节、不同土地类型以及城镇化因子等对地下水中PAHs分布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土壤剖面层中PAHs的分布和组成,揭示了在实地场地下土壤理化性质和PAHs物理化学特征对其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采用同分异构体比值法、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法(PCA-MLR)和正定因子矩阵法(PMF)对地下水和土壤层中PAHs进行源解析,并对地下水中的PAHs进行了饮水健康风险和环境生态风险评估,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域地下水PAHs浓度分别为:枯水期8.54~2195.53ng/L(均值466.98ng/L),丰水期13.38~963.98ng/L(均值139.56 ng/L),两季地下水中2~4环PAHs浓度较高。枯水期PAHs在区域内呈点状污染分布,丰水期呈面状分布。人口和交通密度对与地下水中PAHs的影响不显着。土壤剖面层中PAHs含量为:城镇点(1号)549.13~13355.77μg/kg、耕地点(旱田)40.51~7752.55μg/kg、耕地点(水田)372.75~2220.41μg/kg、城镇点(2号)37.40~1139.94μg/kg、林地点5.69~401.45μg/kg,3~4环PAHs含量占主要比例。有机质含量会显着影响PAHs在土壤层中的分布,PAHs的溶解度、蒸汽压和土壤-水分配系数等影响其在土壤层中的迁移行为。土壤剖面层中PAHs会迁移至浅层地下水中,与地下水中PAHs浓度和环数分布具有一定联系。2.来源解析的结果显示地下水中PAHs的主要来源是燃烧源,PMF模型的结果相对PCA-MLR法更具有实际意义。其中枯水期PAHs的主要来源为煤炭燃烧源(47.1%)和煤、汽柴油燃烧源(30%);丰水期PAHs的主要来源为煤燃烧源(37.8%)和石油泄漏、煤/生物质燃烧混合源(35.6%)。土壤剖面层中PAHs来源同样以燃烧源为主,城镇点(1号)、城镇点(2号)、耕地点(水田)、耕地点(旱田)、林地点中PAHs的主要来源分别为生物质、化石燃料燃烧源(95.1%),燃烧源(77.9%),石油泄漏源(55.3%),燃烧源(93.8%),石油泄漏、生物质燃烧混合源(53.9%)。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区域的土壤剖面层中的燃烧源占比高于地下水中燃烧源占比。3.内罗梅综合指数法、毒性当量法和生态风险熵值法的评价结果均显示枯水期地下水的环境生态风险高于丰水期。RAGS模型的非致癌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16种PAHs经不同暴露途径的非致癌风险指数HI值均远小于1,PAHs的非致癌风险处于极低水平;RAGS模型致癌风险评价的结果显示16种PAHs经不同暴露途径的致癌风险指数TCR值小于1×10-4,处于可接受风险水平。ILCR终生致癌风险评价的结果显示,枯水期中部分采样点中,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致癌风险评价结果范围处于10-6~10-4之间,显示出潜在健康致癌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致癌指数显示出成人>儿童>青年的规律,本地区整体致癌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许宝坪[8](2020)在《基于劝导式设计的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冰箱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居民的死因构成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所占比例由76.5%上升到88%,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本原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对人们的健康形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和便利已经成为全新的消费标签,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注重家电是否对自己的身体有益,家电领域由此迎来了健康升级风暴。同时,日益庞大的单身群体,让城市单身族成为目前家电消费群体中新的主力军之一,因此针对这部分人群的家电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冰箱作为集中体现生活方式的家电产品,也是城市单身族生活必需品,能否通过更好的冰箱设计给用户带来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冰箱产品创新的重大突破口,因而生活方式研究成为以健康为导向的冰箱设计的重要研究方向。论文主要内容是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出发,以劝导式设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城市单身族的饮食生活方式,挖掘可介入劝导式设计的机会点,分析出以健康为导向的冰箱设计的劝导模型与机制,结合冰箱产品的设计实践,为以健康为需求的冰箱用户提供一种基于劝导式设计的健康家电创新设计。首先,对劝导式设计理论进行阐述与总结,得到劝导式设计的劝导方式。接着从饮食生活方式指导冰箱设计理论角度,对冰箱和饮食生活内容进行了概述,同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然后,通过文献研究与系统方法论归纳出冰箱相关的健康饮食生活内容及特征,并对城市单身族的饮食生活进行调研,结合定性及定量的调研与分析得到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生活需求,再构建劝导模型。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进行冰箱产品的设计实践,再通过劝导模型进行设计方向的发散,从中选择部分设计点进行以冰箱产品、冰箱端的智能应用交互,手机端的智能应用服务三部分组成的产品系统设计,并根据健康饮食生活方式要素进行方案评估。

王莲[9](2020)在《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功能群时空演替规律及生态健康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龙湖水源生态净化系统以人工湿地为核心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进行预处理。受内部“非天然”环境和净化工艺不同的影响,浮游生物生境的时空异质性较强。本课题在掌握水源生态净化系统内部环境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基础上,探究浮游生物群落变化规律及功能群响应特征,利用Q指数评价系统内生态健康并探讨其适用性。为水源生态净化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也为浮游生物功能群及Q指数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浮游生物生境变化特征盐龙湖地处江苏盐城,夏季高温多雨,降雨量高达643.5 mm,冬季寒冷干燥,降雨量低至53.8 mm。受夏季集中强降雨影响,蟒蛇河水质较差,以Ⅳ类水为主,主要表现为:溶解氧含量低,平均浓度为3.28 mg/L;水体平均浊度高达59.11NTU;营养物质含量较高,TN、TP和NH4+-N平均浓度分别高达1.88 mg/L、0.19mg/L和0.88 mg/L,CODMn与BOD5平均浓度分别为6.10 mg/L和9.19 mg/L。总体上,出水水质除部分指标(TN、TP和BOD5)超标外,其他指标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Ⅲ类水标准。生态净化系统内部水环境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其中,水体DO、pH、浊度和SD存在显着空间差异(P<0.001),而水中WT、DO、EC、TP和NH4+-N的季节性差异最为显着(P<0.001)。2.浮游生物群落与功能群演替规律研究期间,水源生态净化系统中绿藻门和轮虫类物种最多,分别占总物种数45.84%和50.00%。全年占优势的FG功能群为:B、D、P、MP、X1、J和Lo;全年占优势的MBFG功能群为:GroupⅠ、GroupⅣ、GroupⅤ和GroupⅥ;全年占优势的浮游动物功能群为RF。冬季浮游生物优势功能群的群落结构单一且变化较小,夏秋季与之相反。水源生态净化系统内水质稳定性较低:一方面,总藻细胞密度(6.32×1052.94×106 ind/L)和Chl a平均含量(12.9642.55μg/L)呈升高的趋势,分别增至1.53×1063.00×106 ind/L和21.4655.88μg/L,水华风险增大;另一方面,浮游植物多样性降低,浮游植物物种最多减少了7属;浮游动物群落相对稳定,出水浮游动物总密度比进水减少0.991.60 ind/L,仅夏季增长了3.12 ind/L。3.浮游生物功能群生境响应特征优势浮游生物功能群能够有效响应水源生态净化系统内水环境的时空变化,主要响应特征为:冬季,FG功能群(B和P)、MBFG功能群(GroupⅥ)和浮游动物功能群(RF)分别响应了水体DO含量高、pH增大和BOD5浓度超标的生境变化;春季,WT是影响B、GroupⅥ、SCC和SC的关键环境因子,W1和W2响应了有机物浓度升高的变化,GroupⅠ响应了水体浊度降低,透明度提高,水下光照增强的环境变化;夏季,Tc(颤藻属)、M(微囊藻属)和SCC响应了WT高和富营养化加剧的变化,GroupⅦ、SCF和RC对浊度变化敏感;秋季,B和GroupⅥ指示了pH升高的变化,MCC与RC分别对NO3--N和BOD5含量的升高作出响应,RF响应了WT降低的变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MBFG的生境响应性优于FG,其中,影响绝对优势MBFG功能群演替的关键环境因子为WT、pH和BOD5。4.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水质评价结果及Q指数适用性分析综合三种水质评价结果可知,夏季盐龙湖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污染程度最高,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而秋季水质较优,生态状况良好,处于中营养状态。通过比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绝对优势FG功能群和Q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来看,水源生态净化系统的Q指数评价结果优于实际水质状况,并不适用于评价水源生态净化系统的水体状况。

许静蓉[10](2019)在《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饮用水卫生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础,农村饮水卫生问题更是受到重视和关注。卫生监管是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卫生的重要方式,研究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对策,对提升我省农村集中式供水监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查阅文献,整理分析问卷调查、监督检查搜集的相关数据资料,了解到集中式供水是我省农村居民的主要饮水方式,我省的农村供水水源以地表水为多,比较容易受周边环境或者工业的污染,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的卫生许可证持证率偏低、水净化消毒处理率低、水质自检的能力差;农村饮水卫生安全巡查率尚未达到国家要求,基层监督执法人员的配比和检测设备配置远远低于国家要求。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存在监管覆盖率较低、监管能力较弱、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部门协调不够有力等问题。究其原因,我省农村集中式供水设施分散位偏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卫生监管的难度大,监督执法能力不足,卫生监管法律保障不足,监管职责交叉,农村居民饮水卫生意识薄弱、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也导致了以上问题的产生。因此提出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格局,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协调促进农村饮水全行业监管,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从法律体系方面的保障、监督体系的建设、执法方式的优化、执法行为的规范等多个方面来提升我省农村集中供水卫生监督、监管能力建设;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等策略,为提升我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饮水的深度净化与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饮水的深度净化与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2)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村供水水质现状
    1.2 水质与健康风险评估
        1.2.1 国标法
        1.2.2 综合水质指数
        1.2.3 健康风险评估
        1.2.4 其他评价方法
    1.3 农村供水体系管理
    1.4 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
        1.4.1 常规水处理技术
        1.4.2 吸附技术
        1.4.3 膜分离技术
        1.4.4 其他水处理技术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路线
第2章 华北某区供水水质达标与健康风险评估
    2.1 水源地背景
    2.2 供水水质评估
        2.2.1 国标法
        2.2.2 综合水质指数
    2.3 健康风险评估
        2.3.1 非致癌风险
        2.3.2 致癌风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华北某区农村供水站运行与管理现状评估
    3.1 水源保护与站区环境
        3.1.1 水源保护
        3.1.2 站区环境
    3.2 输配水管网与供水配套设施
        3.2.1 输配水管网
        3.2.2 水泵机组
        3.2.3 净化设备
        3.2.4 消毒设施
    3.3 管理制度和人员
        3.3.1 管理责任
        3.3.2 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3.3.3 管理人员
    3.4 安全生产与消防
    3.5 水质检测与巡查管理
        3.5.1 水质检测与公示
        3.5.2 巡查管理日志与资料档案
    3.6 供水服务与计量收费
    3.7 应急供水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4.1 农村供水安全
        4.1.1 水资源保护
        4.1.2 供水设施建设及经济效益
    4.2 农村供水管理
        4.2.1 确立管理模式,加强人员培训
        4.2.2 保障生产安全,构建卫生监督体系
    4.3 农村供水服务
        4.3.1 供水工程硬件交付向服务交付转变
        4.3.2 建立合理水费收缴机制,全面落实水费收缴工作
        4.3.3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智慧水务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3)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现存问题
        1.1.2 健康建筑发展需求
        1.1.3 健康建筑适应性评价
    1.2 研究对象
        1.2.1 现代办公建筑类型
        1.2.2 企业动态发展与办公空间需求
        1.2.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的特点及健康需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现有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2.1 相关基础研究
        2.1.1 健康的定义
        2.1.2 人体健康影响因素
        2.1.3 人的健康需求
        2.1.4 健康建筑
    2.2 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联系与区别
        2.2.1 发展背景
        2.2.2 专业领域
        2.2.3 关注对象
        2.2.4 技术内容
        2.2.5 可感知性
    2.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健康指标
        2.3.1 英国BREEAM
        2.3.2 德国DGNB
        2.3.3 法国HQE
        2.3.4 美国LEED
        2.3.5 日本CASBEE
        2.3.6 中国ESGB
        2.3.7 比较分析
    2.4 国内外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2.4.1 美国WELL建筑标准
        2.4.2 美国Fitwel评价体系
        2.4.3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2.4.4 比较分析
    2.5 办公建筑健康认证案例分析
        2.5.1 中国石油大厦——健康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
        2.5.2 仲量联行上海办公室——WELL铂金级认证
    2.6 小结
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选取
    3.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影响要素
        3.1.1 身体层面
        3.1.2 心理层面
        3.1.3 社会层面
    3.2 评价指标初选
        3.2.1 指标来源
        3.2.2 选取原则
    3.3 评价指标筛选与修正
        3.3.1 指标筛选
        3.3.2 指标修正
    3.4 评价指标内容
        3.4.1 空气
        3.4.2 水
        3.4.3 舒适
        3.4.4 健身
        3.4.5 人文
        3.4.6 服务
    3.5 小结
4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权重
    4.1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4.1.1 指标权重
        4.1.2 赋权方法
    4.2 评价指标赋权步骤
        4.2.1 构建指标层次
        4.2.2 构造判断矩阵
        4.2.3 一致性检验与修正
        4.2.4 群决策
        4.2.5 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
    4.3 评价指标赋权计算
        4.3.1 数据来源
        4.3.2 因素层
        4.3.3 准则层
        4.3.4 指标层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比对
    4.5 小结
5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应用实例
    5.1 评价程序
    5.2 评价对象简介
    5.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C座
        5.3.1 评价分析
        5.3.2 评分汇总
    5.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AB座
        5.4.1 评价分析
        5.4.2 评分汇总
    5.5 评价结果及建议
        5.5.1 评价结果分析
        5.5.2 改进建议
    5.6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指标要素说明及评分表
    附录2: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3:图录
    附录4: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框架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1.4.1 数据来源
        1.4.2 数据处理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研究动态
        2.1.1 文献综述
        2.1.2 研究述评
    2.2 基础理论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2.3 相关概念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3.1 发展历程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3.2 比较分析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3.3 需求分析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3.4 基本特征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3.5 阶段特征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5.2.1 基本类型
        5.2.2 有效性分析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5.3.1 基本类型
        5.3.2 有效性分析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5.4.2 主要特点
    5.5 调查数据分析
        5.5.1 抽样调查分析
        5.5.2 典型调查分析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8.4 算例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5)某小区直饮水系统设计与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小区分质供水简介
        1.3.1 小区分质供水的提出
        1.3.2 小区分质供水的概念
        1.3.3 小区管道直饮水处理工艺
    1.4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管道直饮水处理工艺与消毒净化技术分析
    2.1 管道直饮水系统概述
    2.2 管道直饮水预处理工艺
        2.2.1 砂滤
        2.2.2 活性炭过滤
        2.2.3 软化过滤
    2.3 管道直饮水深度处理工艺
        2.3.1 膜分离技术
        2.3.2 高级氧化技术
    2.4 管道直饮水水质净化消毒技术
        2.4.1 活性炭处理
        2.4.2 臭氧-活性炭处理
        2.4.3 膜处理
    2.5 目前净水工艺存在的问题
    2.6 直饮水处理工艺流程
第3章 某小区管道直饮水系统工程简介
    3.1 工程概况
    3.2 管道直饮水水处理工艺
        3.2.1 工艺流程图
        3.2.2 直饮水系统管道部分
    3.3 配水管网的布局与分区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小区管道直饮水处理工艺与消毒技术的选择与优化
    4.1 管道直饮水处理工艺的选择与优化
        4.1.1 预处理工艺的比较选择
        4.1.2 预处理实验方案设计
        4.1.3 实验处理结果及讨论分析
    4.2 直饮水管道供水系统消毒的选择与优化
        4.2.1 直饮水管道供水系统的二次污染
        4.2.2 常用消毒技术简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直饮水供水系统的维护管理与效益分析
    5.1 标准的选取
    5.2 直饮水系统的运行管理
        5.2.1 制水设备运行管理
        5.2.2 直饮水系统清洗
        5.2.3 管网维护
    5.3 直饮水系统出水指标
    5.4 管道直饮水系统经济性分析
        5.4.1 成本分析
        5.4.2 直饮水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5.4.3 单栋住宅或住宅组团的情况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超滤+纳滤双膜法在管道直饮水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饮水方式及现状
        1.1.1 传统饮水方式
        1.1.2 饮用水水源
        1.1.3 水处理工艺
        1.1.4 供水管网
        1.1.5 桶装水
        1.1.6 净水器
    1.2 管道直饮水简介
    1.3 管道直饮水特点及必要性
        1.3.1 管道直饮水的特点
        1.3.2 管道直饮水的必要性
    1.4 我国管道直饮水现状
        1.4.1 住宅小区管道直饮水
        1.4.2 休闲场所管道直饮水
        1.4.3 校园管道直饮水
        1.4.4 办公场所管道直饮水
    1.5 锶及偏硅酸对人体的有益效果
    1.6 管道直饮水存在的问题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管道直饮水系统组成
    2.1 水处理系统
        2.1.1 多介质过滤器
        2.1.3 软化过滤器
        2.1.4 精密过滤器
        2.1.5 膜处理
        2.1.6 臭氧(O3)
        2.1.7 紫外线(UV)
    2.2 管道直饮水常用组合工艺案例
        2.2.1 预处理+微滤+超滤+臭氧组合工艺
        2.2.2 活性炭过滤器
        2.2.3 预处理+纳滤+臭氧+UV组合工艺
        2.2.4 预处理+反渗透+臭氧+UV组合工艺
    2.3 输水管网系统
        2.3.1 管材的选用
        2.3.2 管网系统设计
第3章 超滤+纳滤双膜法管道直饮水系统设计
    3.1 项目背景
    3.2 研究范围
    3.3 原水选择
        3.3.1 原水水质
        3.3.2 原水水质分析
        3.3.3 水源选择
    3.4 工艺选择
    3.5 水处理系统设计
        3.5.1 服务范围确定
        3.5.2 水量计算及建设规模
        3.5.3 工艺设备参数
        3.5.4 直饮水设备间
        3.5.5 废水收集与利用
    3.6 管网系统设计
        3.6.1 管网设计
        3.6.2 管网冲洗及消毒
第4章 管道直饮水调试及运行
    4.1 管道直饮水系统调试
        4.1.1 水质分析
        4.1.2 混水比例分析
    4.2 水质与水量的变化及分析
        4.2.1 用水量与月度之间的关系
        4.2.2 水质与月度之间的关系
第5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7)沈抚新区地下水和土壤剖面层中多环芳烃的迁移、来源和生态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多环芳烃概述及来源
        1.2.2 地下水中及土壤剖面层中多环芳烃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多环芳烃来源解析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多环芳烃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2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采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2.2.3 样品预处理及分析
        2.2.4 QA/QC质量控制
    2.3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3 多环芳烃在地下水中的分布及在土壤剖面层的迁移规律
    3.1 地下水中多环芳烃残留情况和分布特征
        3.1.1 地下水中多环芳烃残留水平分析
        3.1.2 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组成特征
        3.1.3 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特征
        3.1.4 城镇化因子对地下水中多环芳烃分布的影响分析
    3.2 多环芳烃在土壤剖面层的残留及迁移规律分析
        3.2.1 土壤剖面层中PAHs残留和组成
        3.2.2 PAHs垂向分布和迁移影响因素分析
        3.2.3 PAHs在土壤——地下水之间的迁移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及土壤剖面层中多环芳烃来源解析
    4.1 同分异构体比值法
        4.1.1 地下水来源分析
        4.1.2 土壤剖面层来源分析
    4.2 PCA-MLR分析法
        4.2.1 地下水来源分析
        4.2.2 土壤剖面层来源分析
    4.3 PMF模型分析法
        4.3.1 地下水来源分析
        4.3.2 土壤剖面层来源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生态及健康风险评价
    5.1 环境生态风险评价
        5.1.1 内罗梅污染指数法
        5.1.2 毒性当量法
        5.1.3 生态风险熵值法
    5.2 饮水健康风险评价
        5.2.1 RAGS健康风险评价
        5.2.2 ILCR终生致癌风险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劝导式设计的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冰箱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单身经济
        1.1.2 健康工业设计的机遇
        1.1.3 冰箱产品同质化严重
    1.2 课题领域研究现状
        1.2.1 劝导式设计研究现状
        1.2.2 健康饮食生活方式研究现状
        1.2.3 冰箱产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社会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4.3 实践意义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架构
第二章 劝导式设计理论与应用
    2.1 劝导与劝导技术
        2.1.1 劝导理论
        2.1.2 劝导技术
    2.2 劝导式设计
        2.2.1 劝导式设计的概念
        2.2.2 行为表格
        2.2.3 行为模型
        2.2.4 Stephen Wendel的行为改变设计
    2.3 劝导式设计的劝导方式研究
        2.3.1 劝导式设计案例分析
        2.3.2 劝导式设计的劝导方式
        2.3.3 劝导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冰箱产品与饮食生活方式
    3.1 冰箱产品的概述
        3.1.1 冰箱的发展历程
        3.1.2 冰箱市场信息调研
    3.2 饮食生活方式的概述
        3.2.1 饮食生活方式概念
        3.2.2 饮食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3.2.3 饮食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概述
    3.3 饮食生活方式与冰箱产品的关系研究
        3.3.1 饮食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与冰箱产品的发展演变
        3.3.2 饮食生活方式与冰箱产品的关系综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生活方式的劝导式设计
    4.1 健康饮食生活方式
        4.1.1 健康的概念
        4.1.2 健康饮食生活方式内容
        4.1.3 健康饮食生活方式的特征
    4.2 城市单身族饮食生活方式分析
        4.2.1 研究目的及内容
        4.2.2 目标群体定位
        4.2.3 用户访谈
        4.2.4 用户问卷调研
        4.2.5 人物角色创建
        4.2.6 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生活需求总结
    4.3 针对冰箱产品的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生活方式劝导模型构建
        4.3.1 目标成果与目标行为
        4.3.2 劝导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冰箱产品设计实践与评估
    5.1 冰箱产品系统
        5.1.1 产品系统构成
        5.1.2 设计定义
        5.1.3 设计方向分析
    5.2 冰箱产品方案设计
        5.2.1 应用技术分析
        5.2.2 冰箱智能化功能模式分析
        5.2.3 冰箱人机尺度分析
        5.2.4 冰箱设计初始方案
        5.2.5 冰箱设计改进方案
        5.2.6 冰箱CMF设计
        5.2.7 冰箱产品功能说明
        5.2.8 冰箱端食物智能管理界面设计
    5.3 手机应用关键功能界面设计
        5.3.1 现有智能冰箱应用APP分析
        5.3.2 信息架构图
        5.3.3 界面设计
        5.3.4 部分应用情景演示
    5.4 设计方案评估
        5.4.1 冰箱产品系统劝导设计评估
        5.4.2 设计改进意见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内容及入户调研情况记录
附录三 :问卷
附录四 :评估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功能群时空演替规律及生态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1.1 我国水源水污染现状
        1.1.2 水源生态净化技术
        1.1.3 浮游生物功能群研究现状
        1.1.4 Q指数在评价水体生态健康中的应用
    1.2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区域与采样点设置
    2.2 水质指标监测方法
    2.3 浮游生物监测方法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
第三章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生境变化特征
    3.1 水文气象特征及季节划分
    3.2 水生植物变化特征
    3.3 一般理化指标变化特征
    3.4 营养物质变化特征
        3.4.1 氮类营养盐变化特征
        3.4.2 总磷变化特征
        3.4.3 高锰酸盐指数变化特征
        3.4.4 五日生化需氧量变化特征
    3.5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水环境时空异质性分析
        3.5.1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水环境空间异质性
        3.5.2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水环境季节异质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浮游生物群落与功能群时空演替特征
    4.1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4.1.1 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4.1.2 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4.2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功能群划分
        4.2.1 浮游植物功能群划分
        4.2.2 浮游动物功能群划分
    4.3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功能群变化特征
        4.3.1 优势FG功能群演替规律
        4.3.2 优势MBFG功能群演替规律
        4.3.3 优势浮游动物功能群演替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浮游生物功能群生境响应特征
    5.1 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1 浮游植物FG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2 浮游植物MBFG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2 两种浮游植物功能群生境响应性比较
    5.3 浮游动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水质健康评价
    6.1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水质评价结果
    6.2 浮游植物功能群水质评价结果
    6.3 Q指数水质评价结果
    6.4 各评价结果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农村集中式供水
        二、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整体性政府理论
        三、多元治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情况
    第一节 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
        一、受益人口情况
        二、水源类型
        三、水处理设施及工艺情况
        四、消毒处理情况
        五、水质自检情况
    第二节 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基本情况
        一、卫生许可证持证情况
        二、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安全巡查情况
        三、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四、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督协管情况
        五、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督检测能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覆盖率较低
        二、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能力较弱
        三、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部门协调不够有力
    第二节 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集中式供水设施分散位偏
        二、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存在不足
        三、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法律保障不足
        四、农村集中式供水监管职能交叉
        五、农村居民饮水卫生意识较为薄弱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提升策略
    第一节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格局
        一、明确当地政府的主导地位
        二、畅通部门协调机制促进全行业监管
        三、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第二节 加强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能力建设
        一、完善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法律标准体系
        二、完善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三、优化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方式
        四、健全基层法律监督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第三节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一、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化
        二、加大对农村居民的饮水卫生宣教力度
        三、加大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督执法的宣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饮水的深度净化与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直饮水及相关卫生标准比较分析[J]. 王婷,孙东雷,赵田禾,张遵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5)
  • [2]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子奇.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D]. 袁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5]某小区直饮水系统设计与经济效益分析[D]. 苏利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超滤+纳滤双膜法在管道直饮水系统的应用研究[D]. 徐峰.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7]沈抚新区地下水和土壤剖面层中多环芳烃的迁移、来源和生态健康风险评价[D]. 向鑫鑫.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基于劝导式设计的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冰箱设计研究[D]. 许宝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功能群时空演替规律及生态健康评价[D]. 王莲. 江苏大学, 2020
  • [10]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许静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饮用水的深度净化与健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