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套接字开发网络通信程序

使用套接字开发网络通信程序

一、利用套接字开发网络通信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马政[1](2021)在《永磁磁浮列车远程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及智慧交通建设的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磁浮列车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轨道交通工具,其运行监控系统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目前,针对磁浮列车的远程监控系统都只是对列车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而忽略了对车厢环境的视频监控,但随着客流量的增长,车厢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虽然车载监控系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已经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列车运营中心对列车车厢环境的视频监控已经成为了现代轨道交通系统的新需求。本文以新型悬挂式永磁磁浮列车研究对象,结合悬挂式永磁磁浮列车的结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永磁磁浮列车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了对列车悬浮状态的异常监控和车厢环境的视频监控,主要包含如下工作:(1)通过对悬挂式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总体方案,然后完成了智能监控终端的硬件设计,并对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2)根据列车车厢监控环境的特点,对复杂场景下运动目标检测算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传统SACON算法与LBP算子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SACON与LBP算子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对复杂的监控场景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相对于传统SACON算法,其在光照恒定和在伴有光照变化的监控场景中的检测准确度分别提高了6.23%和36.72%。(3)设计并实现了智能监控终端软件,具体包括界面程序、网络通信程序、列车悬浮状态采集程序和视频处理程序,实现了对列车悬浮状态数据和车厢视频监控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上传。在视频处理部分,首先以本文提出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对摄像头采集的视频数据中的运动目标进行检测,然后将存在运动目标的视频帧进行压缩上传,对于不存在运动目标的视频帧,系统将其判定为冗余数据,直接舍弃。(4)设计并实现了系统远程监控中心服务端程序和客户端软件。服务端主要完成对智能监控终端上传数据的接收、存储和转发,客户端软件具体包含界面模块、网络通信模块、视频预览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了对列车悬浮状态数据的实时监控和车厢环境的视频监控。(5)对系统各模块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智能监控终端可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上传;服务器端程序对监控终端和客户端的数据处理正常,可实现对智能监控终端上传数据的接收、存储和转发;客户端软件可实现对列车悬浮状态数据的实时监测,同时可实现对车厢监控视频的远程预览及列车悬浮状态数据的历史查询,达到了系统的预期目标。

丁宇勋[2](2021)在《面向云平台的Windows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人们第一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距离今天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几年间,云计算技术获得了飞快的发展以及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云平台被投入使用。但随着云平台中虚拟机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平台运维人员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面对数量成百上千的虚拟机集群,传统的人工操作和运维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传统方式带给工作人员的只有枯燥重复的工作,极易在过程中出现人为错误,而且耗费大量时间。本文主要针对于云平台中Windows虚拟机集群,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虚拟机集群监控与控制系统,带有硬件资源监控、用户会话监管、文件传输、命令传输和远程调控等功能,以解决面对庞大虚拟机集群不易管理的问题。通过该系统减轻云平台运维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云平台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文首先对目前国内外的虚拟机管理工具进行调研,再结合本系统的实际使用环境与需求,抽取出系统所需要的功能模块并进行实现。设计监管系统的三级网络拓扑结构,实现监管系统自动化部署功能,通过划分分组和集合,以及采用选举算法选取代理主机来协助进行管理工作,提高了系统的伸缩性能;通过使用Windows平台下的IO复用模型来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减少响应时间;实现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和用户会话监管,使工作人员能够对虚拟机负载情况和用户会话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文件传输功能和命令传输功能,以达到批量操作和应用快速部署的能力;实现远程调控功能,使运维人员可以突破机房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直接远程解决问题;实现消息推送功能,使在特殊情况下对虚拟机中的每一个用户进行消息提醒。最后对系统的运行以及每个功能的使用情况进行测试,判断系统是否可以正常使用。在论文最后部分对文章的全部内容进行总结,然后对本论文后续的工作做出展望。

金琛[3](2020)在《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连续挤压技术由于其具有材料利用率高、节省能源、工序少、生产效率高、组织性能均匀性好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由组态软件开发出的监控系统的功能不够完备,同时价格比较高。因此尝试开发一个功能强大、界面美观的SCADA系统,并开发出一个基于Android手机的远程监控软件对生产线进行远程监控。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基于Visual Studio 2017开发平台,运用C#高级语言,采用GDI+绘图技术、TCP/IP通信协议、数据库管理等技术,通过研究西门子S7-1200型号PLC基于以太网的通信报文,运用套接字编程,实现工控机与PLC通信并实时读写数据;根据Modbus RTU通信协议实现与电能表通信并实时读取数据,开发出了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在该SCADA系统中,对现有的组态软件的故障报警模块进行了改进,利用表格来代替现有的指示灯显示,操作者可根据表格内故障处理的提示进行故障排查;对组态软件的实时曲线模块也进行了革新:将原有的一个坐标系变为三个坐标系,方便操作者对数据的分析;添加了现有的组态软件所没有的功能:PLC状态监控和清理数据库,方便操作者可以随时查看PLC状态,并可以节省查询历史数据的时间。基于Android Studio平台,运用Java高级语言,采用TCP/IP通信协议、流以及套接字编程技术开发出连续挤压生产线远程监控软件。进行了模块设计,并编写了相应的程序,可以流畅的完成远程数据监控和故障报警任务。最后,针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本系统的成功设计和实现对同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薛辉[4](2020)在《基于WAVE协议栈的车联网通信终端原型产品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国内车辆数量直线攀升并保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数量水平,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问题,如交通拥堵、频发的交通安全事故等问题。人们希望利用如今发展迅速的先进技术来对此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因此,汽车电子界与学术界把研究焦点集中聚焦到车联网(Vehicular Adhoc Network,VANET)领域的研究和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的实现上。由于车联网环境下的无线通信对通信条件的要求较传统网络通信来说更为严苛,车载环境下的无线通信需要通信节点接入速度更快、数据传输时延更短。然而传统的网络通信不能在车载环境中提供安全、快速稳定的无线通信服务。对此,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于2013年正式完成制定WAVE(Wireless Access in Vehicular Environment)协议栈的工作,此协议栈完全能满足车载环境中对通信条件的苛刻要求。虽然车联网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是目前市场上并没有一款成熟可用的系统级车联网终端产品。因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研制一款以WAVE协议栈为通信协议的车联网通信终端原型产品,并能基于BSM消息实现必要的车辆安全预警功能。基于上述内容,对本文工作做如下说明:1、在充分熟悉了解WAVE协议栈与车联网终端通信需求的基础上,详细阐述说明了车联网系统的总体拓扑结构与RSU路边单元的路边部署方案,并对终端设备OBU(车载单元)与RSU(路边单元)的硬件组织架构进行了合理的分析设计。除此之外,对此款车联网终端原型产品的基本软件架构也进行了合理设计。2、在重点分析理解WAVE协议栈机理的基础上,并在编程实现的层面上,详细说明了WAVE协议栈中WSMP的实现原理。3、应用层编程实现V2V通信与部分安全预警功能:1)、车联网终端对BSM消息的构建与发送;2)、车联网终端对BSM消息的接收与内容提取处理;3)、根据提取到的BSM消息的内容,实现对车辆驾驶员的安全预警功能,实现车联网终端设计的最终目标。4、为实现车联网终端的多元功能,在非安全功能层面上,实现了各个终端节点间语音传输、文本传输、视频传输等功能,提升了驾乘体验。

闵高阳[5](2020)在《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互联网正在飞速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但是由于传统TCP/IP网络基于知名端口号进行传输的管理与控制,传输中连接的发起与建立简单静态,其在可管可控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凸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标识网络中服务标识统一注册的理念,提出了一种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其核心特征包括:1)通过引入传输控制中心,对TCP网络传输的主体进行认证与授权,增强了网络的可管可控性;2)通过标识的注册与动态更新,在网络传输中动态地改变地址与端口,解决了现有TCP/IP网络中协议与端口绑定,知名端口号暴露易受攻击的问题,提供了网络层面的负载均衡手段,增强了网络安全性;3)通过引入连接授权信息,实现了TCP监听端口的隐藏,防止了端口扫描等手段对系统网络信息的收集,进一步增强了网络安全性。首先,本文分析了网络安全现状,阐述了服务标识统一注册的理念,并对相关理论技术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可控传输机制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的设计方案,其框架包括以下四个主要部分:1)内核动态标识模块,制定了动态标识相关报文的格式,设计了标识信息维护的结构,引入了若干定时器进行标识注册信息切换,对标识的产生和清理时机进行了分析设计;2)内核标识查询模块,制定了标识查询相关报文的格式,设计了查询消息队列,并分析了阻塞式和非阻塞式的标识查询流程;3)传输控制中心,阐述了对于传输主体身份认证、标识注册与查询的权限控制,以及传输授权的方案;4)内核底层消息模块,通过对消息收发需求的分析,明确了消息收发的模型,设计了模块的内部结构与对外接口。其次,本文利用Linux内核开发技术和Python开发技术,对机制中的内核与传输控制中心进行了实现。内核实现,分为三个主要模块:1)内核动态标识模块,以listen、accept和close系统调用内部实现的修改和定时器的驱动,实现了标识动态跳变;2)内核标识查询模块,通过修改connect系统调用的内部实现,实现了标识查询的嵌入和其响应报文的处理。3)内核底层消息模块,利用内核态套接字编程技术,实现了连接管理与消息处理接口。传输控制中心,借助事件驱动机制,对请求处理与响应、消息对象与包处理器,以及身份认证与动态标识管理进行了实现。最后,本文对机制进行了测试,搭建了测试原型系统,对动态标识、标识查询、标识管理、权限控制等进行了验证,并从外部对系统进行扫描,验证了机制对于传输控制和系统端口隐蔽的有效性,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徐常新[6](2020)在《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轧管性能优越、精度高,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许多领域。新型冷轧管机采用三个直流电机实现轧辊和回转、送进驱动,其性能和运行状态直接决定了冷轧管的质量。已有的冷轧管机现场监控器通过采集驱动电机的电压电流信号实现了对生产过程中冷轧管机运行状态的监控,并能够连接上位机实现监控数据存贮和管理。随着新型冷轧管机的技术升级和普及应用,轧管厂和制造商在设备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故障维修、质量跟踪等方面都面临挑战,需要能够跨地域全方位提供运行监控、数据管理、信息交互的技术手段,满足不同阶段的应用需求。针对以上情况,本文研究和设计了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以期提高冷轧管机在安装、使用、维护、管理方面的技术水平,为轧管厂和制造商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文分析了轧管厂和制造商在现场安装调试、正常生产、设备维护计划与管理、故障维修、售后服务、设计质量反馈等不同阶段的应用需求,并针对调试维修、监控管理、质量管理等三种典型应用场景,提出了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总价体设计方案,提出了系统各部分的设计要求。接着,将系统的设计开发分为系统通信、服务器软件、客户端软件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系统通信设计包括现场监控器硬件设计、通信模块(蓝牙4.0、GPRS、RS485)软硬件设计、自定义串口通信协议和网络通信协议;后台远程服务器设计主要由应用服务器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两部分组成,应用服务器实现与PC客户端、移动客户端和现场监控器终端的网络通信以及数据库读写事务的处理。数据库负责存储冷轧管机现场监测数据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数据;移动客户端基于Android平台进行开发,实现与现场监控器设备的BLE通信以及借助于后台服务器与远程移动客户端的双向通信,同时为用户提供数据监测、数据上传等功能;PC客户端基于Qt平台开发,实现与现场监控器设备的RS485通信以及与后台服务器端的网络通信,同时为用户提供信息管理、数据监测等功能。整个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基于C/S架构进行开发,用户通过各类客户端实现与服务器端的网络通信。为了验证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是否满足设计指标,在系统搭建完成后进行了系统的通信测试和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设计工作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今后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徐鹏程[7](2020)在《磁共振成像谱仪多通道数据获取与传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nance Imaging,MRI)有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磁共振成像已经成为了一种稳定、成熟,并且被广泛使用的医学临床成像技术。与常见的医学成像如CT、X光不同,采用磁共振成像对人体几乎是没有伤害的。不仅如此,由磁共振得到的图像拥有更高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人体各种组织也因此更加容易进行区分。近些年来,因为磁共振成像的种种优势,有关技术和设备都得到了大力发展。近年来,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多通道相控阵线圈技术和并行采集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在高场磁共振成像上,而相控阵子线圈的数量通常都在8个以上,有些甚至多达32个。因此为了满足高场多通道的成像需求,研发多通道的磁共振成像谱仪就显得尤为必要。提高磁场强度以及增加采集通道数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磁共振图像的信噪比,还可以缩短成像的扫描时间,有效加快成像速度。本课题开发了一套适用于自研多通道磁共振成像谱仪的软件通信系统,主要实现了多通道磁共振成像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功能。该自研多通道谱仪可以支持挂接4个数据模块,每个模块包含4个通道,一共可以达到16个通道。自研谱仪运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因此本课题是基于Linux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开发内容可以分为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两部分。驱动程序主要实现了硬件设备操作、数据采集等功能,而应用程序主要实现了网通通信、系统控制、数据传输等功能。软件通信系统开发完毕后,首先进行了基础功能和关键性能指标的测试,最后将搭载本软件通信系统的自研多通道谱仪集成到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中去。经过反复多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谱仪的软硬件性能也完全满足需求,最终的成像质量也完全符合预期。

陈垚臻[8](2020)在《振动台电源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产品可靠性要求的提高,振动试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振动台作为可靠性测试的重要设备,对其进行状态监控是保证测试正常进行的必要手段。目前,大多数振动台电源监控系统采用PLC控制箱作为监控单元,设备成本高、功耗大、集成度低、人机交互性偏差;另外,对于数据的管理依赖PC机实现。针对以上不足,本文采用基于ARM平台的嵌入式Linux系统,在Qt系统软件开发环境下,设计了一种既能实现对振动台电源运行数据实时监测和管理,又能够对其运行进行控制的监控系统软件,来满足工业现场应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远程监控软件,实现远程监控功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国内外振动台监控系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需求,给出基于ARM的振动台电源监控系统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监控系统软件整体架构,并对本地与远程监控软件界面和通用功能进行设计实现。其次,根据设计方案开发本地监控软件。本地监控软件设计时采用模块化的思想,分别对各模块进行功能设计、软件编程和综合优化。数据通信模块主要通过对GPIO与CAN通信的开发完成对数据的传输;数据处理模块利用多线程数据处理方法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与校准方法解决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噪声干扰与准确性问题;数据存储过程中,利用数据压缩方法解决数据存储量大的问题;最后通过内核的裁剪优化本地监控软件的运行环境。再次,在本地监控软件的基础上完成远程监控软件设计与实现。远程监控软件设计主要完成远程监控模块的开发、应用层协议的制定与实现、文件系统数据的同步。其中采用TCP、UDP通信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使用多端口通信机制实现不同类型数据的分类传输。最后,在实验室环境下搭建测试平台,对监控系统进行通信功能测试和软件主要功能测试,并在现场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监控系统界面显示良好,通信功能正常,运行稳定,能够实现对电源的运行控制、数据监视与管理、远程监控的功能,已达到最初的设计要求。本文运用内核配置与裁剪、数据交互与存储、多线程应用、数字滤波等技术,结合Qt可视化系统软件开发,实现振动台电源的监控系统。本设计有效提高了监控系统的集成度、人机交互性,提升了振动台电源监控的数字化水平,满足实际工程的应用需求。

杜长江[9](2020)在《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经济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层面也相继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重大战略举措以加快海洋强国建设。而船舶工业是集水路交通、海洋经济开发以及国防建设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制造产业。船舶机舱监控系统是船舶设备智能化升级重点改造对象之一,肩负着机舱机电设备工作状态感知的使命,主要负责获取机电设备状态数据、状态监测与控制。而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是全船综合分布式监控处理系统的一部分,也是极为关键的底层,其对于船舶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设计中首先重点参照了钢质海船入级规范自动化篇章、国家船舶行业标准以及船舶工业标准体系等技术规范准则,同时还对康斯伯格K-Chief700、海兰信VMS 200等当前主流机舱监控系列产品设计思路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了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的技术趋势及需求分析。总体遵循IEEE802.3标准、UDP协议以及TCP协议,提出了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方案,借助以太网进行指令发布与数据传输,通过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实现应用的多任务管理,并采用文件系统实现过程数据的格式化存储与记录。在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基础上,对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进行软硬件设计。方案设计主要分为系统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两大部分,采用EDA工具软件Altium Designer18.07进行硬件电路设计,硬件设计主要包括24V-5V电压转换模块、5V-3.3V电压转换模块、时钟电路模块、系统复位模块、以太网通信模块、数字量和模拟量采集与输出控制模块、SD卡存储电路模块等;在Keil μVersion 5.29集成开发环境中进行下位机软件设计,主要完成了 ARM Cortex-M7内核启动分析、软件开发环境搭建、软件任务流程设计、各硬件驱动模块设计、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移植、FATFS文件系统移植、数字量和模拟量采集与输出任务设计、通信协议设计等工作。最后基于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进行联合测试,结合Windows10平台PC端、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以及交换机等组建测试平台进行联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设计方案能够准确采集信号、通信稳定、可靠性高、实时性好、数据存储与记录完整且与测试上位机良好交互,系统整体运行良好,符合方案预期并满足船舶行业相关体系准则。

徐粮[10](2020)在《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无人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面对任务问题的多样化、复杂化,一个单一的无人平台由于自身智能化水平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于日益增长的任务需要。因此,研究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地面无人平台和空中无人平台为背景,详细的分析了各无人平台的任务能力,对地面无人平台和空中无人平台的协同进行了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实现了地面无人平台和空中无人平台协同控制的软件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简称控制软件)进行了总体设计。对控制软件进行了需求分析,制定了控制软件各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案,并设计了友好美观的人机交互界面。(2)研究了基于Djikstra的地面无人平台路径规划算法,设计并研制了多无人平台运动路径规划模块,实现了地面无人平台的最短路径规划以及空中无人平台的航线规划。(3)深入研究了ArcGIS Engine的体系结构,构建了基于ArcGIS Engine的控制软件地图平台,实现了电子地图基本操作、地理信息获取、态势标绘和路径规划显示。(4)研究了网络数据通信技术,编制了控制软件与地面无人平台和空中无人平台之间的网络数据通信协议。利用Windows Socket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控制软件与多无人平台之间的网络数据传输,利用CSerialPort串口通信类实现了控制软件与多无人平台之间的控制指令传输。(5)设计了控制软件数据库模型和数据库访问接口。基于Oracle数据库,设计了多无人平台的关键数据信息表,利用ADO数据库访问接口实现了对地面无人平台和空中无人平台关键数据信息的存储及查询。(6)研究了基于DirectShow的网络视频监控技术,制定了远程视频采集、传输、播放的视频监控方案。设计了数据接收Filter,实现了地面无人平台对视频数据的采集、压缩和发送;设计了网络接收Filter和H.264解码Filter实现了控制软件对视频数据的接收、解码并显示。本软件采用了C/S的架构模式,以Visual Studio 2015为开发平台进行软件设计,对控制软件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软件调试,调试结果表明: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设计合理,程序运行稳定,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利用套接字开发网络通信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套接字开发网络通信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永磁磁浮列车远程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的研究现状
        1.2.3 无线通信技术在列车领域的应用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相关技术分析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1 系统监测对象与功能需求
        2.1.2 系统总体框架
    2.2 系统硬件设计
        2.2.1 Hi3519V101 芯片
        2.2.2 摄像头模块
        2.2.3 激光测距传感器
        2.2.4 4G模块
    2.3 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2.3.1 物联网技术
        2.3.2 4G技术
        2.3.3 视频编码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ACON与 LBP算子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3.1 常用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3.1.1 混合高斯模型算法(GMM)
        3.1.2 视觉背景提取算法(ViBe)
        3.1.3 SACON算法
    3.2 LBP算子介绍
    3.3 基于SACON与 LBP算子的运动目标检测
    3.4 算法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4.1 光照不变时的运动目标检测
        3.4.2 光照突变时的运动目标检测
        3.4.3 算法性能评价与定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监控终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
        4.1.1 交叉编译链的安装
        4.1.2 NFS服务器的搭建
        4.1.3 Open CV库的移植
    4.2 监控终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传输协议的设计
        4.2.2 网络通信程序
        4.2.3 智能视频采集程序的设计
        4.2.4 列车悬浮数据采集程序的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远程监控中心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远程监控中心软件总体设计
    5.2 服务端数据处理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5.3 客户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5.3.1 网络通信模块的设计
        5.3.2 视频预览模块的设计
        5.3.3 数据查询模块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平台
    6.2 视频采集模块测试
    6.3 系统功能测试
    6.4 数据传输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面向云平台的Windows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国外现状
        1.1.2 国内现状
    1.2 研究意义与工作内容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研究
    2.1 高并发网络IO模型
    2.2 ZAB分布式选举算法
    2.3 MFC编程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平台下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性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架构
        3.2.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3.2.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3.3 系统模块设计
        3.3.1 自动化构建模块设计
        3.3.2 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模块设计
        3.3.3 虚拟机用户会话监管模块设计
        3.3.4 文件传输模块设计
        3.3.5 命令传输模块设计
        3.3.6 远程调控模块设计
        3.3.7 消息推送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平台下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实现
    4.1 系统网络通信模块实现
    4.2 自动化构建模块实现
        4.2.1 主机发现功能实现
        4.2.2 分组管理功能实现
        4.2.3 集合管理功能实现
        4.2.4 主机动态加入退出管理功能实现
    4.3 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模块实现
    4.4 虚拟机用户会话监管模块实现
    4.5 文件传输模块实现
        4.5.1 管理主机向代理主机传输阶段
        4.5.2 代理主机向应用主机传输阶段
        4.5.3 大文件传输及断点续传
    4.6 命令传输模块实现
    4.7 远程调控模块实现
    4.8 消息推送模块实现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系统自动化构建测试
        5.2.2 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测试
        5.2.3 虚拟机用户会话监管测试
        5.2.4 文件传输测试
        5.2.5 命令传输测试
        5.2.6 远程调控测试
        5.2.7 消息推送测试
    5.3 性能测试
        5.3.1 系统高响应及并发性能测试
        5.3.2 系统硬件资源消耗性能测试
        5.3.3 文件传输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连续挤压技术概述
        1.1.1 连续挤压技术原理简介
        1.1.2 连续挤压生产线简介
    1.2 SCADA系统发展概况
    1.3 远程监控系统发展概况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编程语言及主要技术
    2.1 C#语言及其主要技术
        2.1.1C#简介
        2.1.2 计时器的应用
        2.1.3 GDI+技术
        2.1.4 网络编程
        2.1.5 PLC通信简介
        2.1.6 数据库的简介及配置
        2.1.7 电能表通信简介
    2.2 Java语言及其主要技术
        2.2.1 Java简介
        2.2.2 网络编程
        2.2.3 PLC通信
    本章小结
第三章基于C#的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的设计
    3.1 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的需求分析
    3.2 系统与PLC通信
    3.3 系统与电能表通信
    3.4 对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的设计
        3.4.1 切换菜单
        3.4.2 首页界面
        3.4.3 参数设定界面
        3.4.4 状态显示界面
        3.4.5 实时曲线界面
        3.4.6 历史曲线界面
        3.4.7 故障报警界面
        3.4.8 数据报表界面
        3.4.9 PLC监控界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Java的连续挤压生产线远程监控软件的设计
    4.1 连续挤压生产线手机远程监控软件的需求分析
    4.2 对连续挤压生产线手机远程监控软件的设计
        4.2.1 状态显示界面
        4.2.2 故障报警界面
    4.3 软件打包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WAVE协议栈的车联网通信终端原型产品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车联网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WAVE系列协议及车联网研究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与创新点
第二章 车联网系统和终端设备的总体设计
    2.1 车联网系统的总体拓扑设计
    2.2 车联网终端设备OBU/RSU的架构设计
        2.2.1 车载终端OBU平台详细架构设计
        2.2.2 路边单元RSU平台详细架构设计
    2.3 路边单元RSU的拓扑部署方案
    2.4 车载终端原型产品应用层软件框架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AVE协议栈原理分析与协议实现
    3.1 WAVE协议栈总体架构
        3.1.1 IEEE802.11p协议
        3.1.2 IEEE1609.4协议
        3.1.3 IEEE1609.3协议
        3.1.4 IEEE1609.2协议
        3.1.5 SAEJ2735标准
    3.2 应用层SAEJ2735标准的研究与实现
        3.2.1 基本安全消息BSM的原型结构应用层定义与解析
        3.2.2 基本安全消息BSM内容获取机制的实现
        3.2.3 基本安全消息BSM的压缩编码实现
    3.3 WSMP协议的机理探究与协议实现
        3.3.1 WSM消息传输机理设计
        3.3.2 WSMP协议的开发实现
    3.4 信道模式的设计与设置
    3.5 文件系统中WAVE协议栈的文件组织架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本安全消息集的功能实现
    4.1 BSM消息概述
    4.2 OBU/RSU的平台初始化配置
    4.3 BSM消息构建与发送功能的编程实现
        4.3.1 构建并发送基本的BSM
        4.3.2 构建并发送带有事件标志的BSM
    4.4 BSM消息接收与处理功能的编程实现
    4.5 基于BSM消息的安全预警功能实现
    4.6 BSM消息收发功能测试
        4.6.1 实验测试平台搭建
        4.6.2 收发功能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2V用户通信与V2I通信的应用层实现
    5.1 V2V非安全层面数据通信需求
    5.2 非安全层面数据通信功能应用层编程实现
        5.2.1 用户文本传输功能实现
        5.2.2 用户语音传输功能实现
        5.2.3 用户视频传输功能实现
    5.3 非安全层面数据通信功能测试
    5.4 V2I通信应用层实现
        5.4.1 V2I通信需求分析
        5.4.2 V2I通信功能应用层编程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终端研制过程中的部分核心代码
附录2 :车联网终端研制过程中重要实验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与技术介绍
    2.1 标识网络体系与服务标识
    2.2 套接字系统调用
    2.3 内核协议栈实现相关概念
    2.4 内核开发相关技术
    2.5 小结
3 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的设计
    3.1 总体设计
        3.1.1 需求分析
        3.1.2 设计框架
    3.2 内核动态标识模块
        3.2.1 动态标识报文
        3.2.2 动态标识信息维护
        3.2.3 动态标识定时器
        3.2.4 标识产生和清理时机
    3.3 内核标识查询模块
        3.3.1 标识查询相关报文
        3.3.2 查询消息队列
        3.3.3 阻塞式连接的查询流程
        3.3.4 非阻塞式连接的查询流程
    3.4 传输控制中心
        3.4.1 传输主体的身份认证
        3.4.2 标识注册查询的权限控制
        3.4.3 传输的授权
    3.5 内核底层消息模块
        3.5.1 设计需求分析
        3.5.2 模块内部结构设计
        3.5.3 模块对外接口
    3.6 小结
4 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的实现
    4.1 总体实现框架
    4.2 内核动态标识模块的实现
        4.2.1 标识信息维护的核心数据结构实现
        4.2.2 动态标识的执行流程
    4.3 内核标识查询模块的实现
        4.3.1 标识查询的核心数据结构实现
        4.3.2 标识查询的执行流程
    4.4 传输控制中心的实现
        4.4.1 请求处理与响应
        4.4.2 消息对象与包处理器
        4.4.3 身份认证与动态标识管理
    4.5 内核底层消息模块的实现
        4.5.1 消息模块的主要数据结构
        4.5.2 消息模块的执行流程
    4.6 小结
5 系统评估测试
    5.1 测试环境及测试说明
        5.1.1 测试环境
        5.1.2 测试说明
    5.2 动态标识测试
        5.2.1 标识注册测试
        5.2.2 标识更新测试
        5.2.3 标识清理测试
    5.3 标识查询测试
    5.4 标识管理测试
    5.5 端口扫描测试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冷轧管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远程监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和相关技术
    2.1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3 系统模块功能分析与设计
        2.3.1 现场监控器模块
        2.3.2 后台远程服务器模块
        2.3.3 移动客户端模块
        2.3.4 PC客户端模块
        2.3.5 系统通信
    2.4 相关技术
        2.4.1 Socket网络通讯技术
        2.4.2 开发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通信的设计
    3.1 系统通信总体架构
    3.2 现场监控器
        3.2.1 现场监控器硬件
        3.2.2 现场监控器功能
        3.2.3 监控器监测数据
    3.3 通信模块硬件电路
        3.3.1 蓝牙4.0 通信模块
        3.3.2 GPRS通信模块
        3.3.3 RS485 通信模块
    3.4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3.4.1 蓝牙4.0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3.4.2 GPRS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3.5 自定义通信协议
        3.5.1 自定义串口通信协议
        3.5.2 网络通信协议的制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4.1 后台远程服务器整体结构设计
    4.2 应用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4.2.1 应用服务器功能分析
        4.2.2 应用服务器整体结构设计
        4.2.3 应用服务器通信模块设计
        4.2.4 数据库事务处理模块设计
    4.3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4.3.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3.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3.3 数据库的存储与优化
    4.4 服务器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客户端软件设计
    5.1 移动客户端软件设计
        5.1.1 移动客户端整体架构设计
        5.1.2 蓝牙连接模块设计
        5.1.3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5.1.4 数据监测模块设计
        5.1.5 网络通讯模块设计
        5.1.6 参数设置模块设计
    5.2 PC客户端软件设计
        5.2.1 本地PC客户端整体架构设计
        5.2.2 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5.2.3 数据监测模块设计
        5.2.4 网络通讯模块设计
        5.2.5 系统设置模块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远程监控管理系统通信测试
        6.1.1 串口通信安装调试
        6.1.2 网络通信测试运行
    6.2 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6.2.1 移动客户端测试运行
        6.2.2 PC客户端测试运行
    6.3 系统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7)磁共振成像谱仪多通道数据获取与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1.2 磁共振成像系统介绍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通道磁共振成像谱仪架构
    2.1 自研多通道磁共振成像谱仪总体结构介绍
    2.2 谱仪通信系统硬件结构
    2.3 谱仪通信系统功能需求
    2.4 软件开发环境
        2.4.1 主机环境
        2.4.2 交叉编译工具
        2.4.3 makefile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通道磁共振成像谱仪驱动程序开发
    3.1 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介绍
        3.1.1 Linux设备驱动介绍
        3.1.2 应用程序、库、内核和驱动程序之间的关系
        3.1.3 嵌入式Linux驱动程序的开发流程
    3.2 多通道磁共振成像谱仪的中断系统
        3.2.1 PowerPC处理器与外部设备的交互方式
        3.2.2 Linux中断处理程序架构
        3.2.3 嵌入式Linux中断编程
    3.3 内存映射
        3.3.1 mmap内存映射介绍
        3.3.2 驱动程序中mmap函数的实现介绍
    3.4 谱仪驱动程序开发
        3.4.1 Linux驱动程序开发基础介绍
        3.4.2 谱仪驱动程序主要内容
        3.4.2.1 谱仪驱动基础功能函数开发
        3.4.2.2 谱仪中断系统开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通道磁共振成像谱仪应用程序开发
    4.1 Linux系统编程基础介绍
        4.1.1 Linux文件介绍
        4.1.2 文件操作方式
    4.2 Linux网络编程和多线程开发介绍
        4.2.1 Linux网络编程
        4.2.1.1 TCP/IP协议介绍
        4.2.1.2 套接字编程
        4.2.2 多线程开发
        4.2.2.1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4.2.2.2 多线程开发
    4.3 谱仪应用程序开发
        4.3.1 谱仪工作机制
        4.3.2 应用程序工作流程
        4.3.3 网络通信功能开发
        4.3.3.1 I/O多路复用
        4.3.3.2 自定义应用层协议
        4.3.4 基础功能开发
        4.3.4.1 中断开发
        4.3.4.2 mmap应用
        4.3.4.3 信号机制的使用
        4.3.5 性能优化
        4.3.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基本功能测试
    5.2 数据采集性能测试
    5.3 谱仪集成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8)振动台电源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关键技术概述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振动台电源监控软件总体设计
    2.1 振动台电源监控系统概述
    2.2 振动台电源监控软件运行环境设计
        2.2.1 硬件平台设计
        2.2.2 软件平台设计
    2.3 振动台电源监控软件整体功能设计
    2.4 显示界面设计与通用功能的实现
        2.4.1 界面设计准则与总体结构
        2.4.2 主界面设计
        2.4.3 分柜信息界面设计
        2.4.4 状态记录界面设计
        2.4.5 设置选择界面设计
        2.4.6 主柜开关量界面设计
        2.4.7 辅助功能的实现
    2.5 本章小结
3 振动台电源本地监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1 本地监控软件设计方案
    3.2 主控内部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2.1 内核中GPIO模块的开发
        3.2.2 GPIO驱动程序的开发
        3.2.3 接口控制策略
        3.2.4 数据收发的实现
    3.3 基于CAN总线的大量数据传输管理机制
        3.3.1 CAN应用层通信协议的制定
        3.3.2 数据最佳传输周期的计算
        3.3.3 主/模控CAN通信的实现
    3.4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3.4.1 基于多线程的数据处理方法
        3.4.2 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应用
        3.4.3 校准功能设计
    3.5 数据存储与压缩功能设计
        3.5.1 数据存储功能设计
        3.5.2 数据压缩功能设计
    3.6 功放流程的实现
    3.7 本地监控软件运行环境的完善与优化
        3.7.1 根文件系统配置
        3.7.2 内核的裁剪
    3.8 本章小结
4 振动台电源远程监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远程监控软件设计方案
    4.2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4.2.1 基于TCP/IP协议的通信模块设计
        4.2.2 多端口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4.3 远程监控模块设计
        4.3.1 应用层传输协议的制定
        4.3.2 远程监控功能的实现
    4.4 文件系统数据的同步
    4.5 本章小结
5 整体功能测试与试验验证
    5.1 监控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
    5.2 通信功能测试
        5.2.1 GPIO通信功能测试
        5.2.2 CAN通信功能测试
        5.2.3 网络通信功能测试
    5.3 监控软件功能测试
        5.3.1 本地监控软件功能测试
        5.3.2 远程监控软件功能测试
    5.4 监控系统性能及稳定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机舱DPS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2 嵌入式技术理论与系统总体设计
    2.1 嵌入式系统技术基础
        2.1.1 嵌入式系统技术概述
        2.1.2 μC/OS-Ⅲ操作系统分析
        2.1.3 FATFS文件系统研究
    2.2 关键网络通信技术分析
        2.2.1 以太网技术分析
        2.2.2 UDP通信协议
        2.2.3 Socket通信技术
        2.2.4 HTTP通信协议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 分布式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原理图电路设计
        3.1.1 主处理器选型
        3.1.2 电源模块电路
        3.1.3 复位与时钟电路
        3.1.4 数字量处理电路
        3.1.5 模拟量处理电路
        3.1.6 以太网接口电路
        3.1.7 存储模块电路
    3.2 PCB印刷电路板设计
4 分布式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4.1.1 STM32系列开发方式选择
        4.1.2 基于KeiluVersion的开发环境搭建
        4.1.3 STM32F767IGx引导分析
    4.2 系统模块驱动软件设计
        4.2.1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移植
        4.2.2 文件系统FATFS移植设计
        4.2.3 以太网卡W5500驱动设计
    4.3 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4.3.1 系统软件工作流程设计
        4.3.2 系统内部任务介绍
        4.3.3 电源任务设计
        4.3.4 时间任务设计
        4.3.5 数字量采集/输出任务设计
        4.3.6 模拟量采集/输出任务设计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硬件测试与分析
    5.2 以太网模块测试与分析
    5.3 数字量采集与输出测试分析
    5.4 模拟量采集与输出测试分析
    5.5 SD+FATFS读写测试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的总体设计
    2.1 控制软件的需求分析
    2.2 系统结构
    2.3 控制软件开发环境
    2.4 控制软件的设计方案
        2.4.1 软件界面设计
        2.4.2 电子地图导航与路径规划模块
        2.4.3 远程视频监控模块
        2.4.4 数据通信模块
        2.4.5 数据管理模块
    2.5 控制软件的工作流程
    2.6 本章小结
3 电子地图导航与路径规划
    3.1 电子地图导航技术
    3.2 电子地图基本功能
        3.2.1 电子地图导航模块的搭建
        3.2.2 电子地图的加载
        3.2.3 电子地图放大、缩小、漫游
        3.2.4 电子地图标注
    3.3 多无人平台的运动路径规划
        3.3.1 空中无人平台航线规划
        3.3.2 地面无人平台最短路径规划
    3.4 本章小结
4 数据通信与数据管理
    4.1 数据通信与数据管理技术
        4.1.1 数据通信技术
        4.1.2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
    4.2 网络数据通信协议的制定
        4.2.1 地面无人平台的数据上传协议包制定
        4.2.2 空中无人平台的数据上传协议包制定
        4.2.3 控制软件下发指令的协议制定
    4.3 基于Windows Socket的网络数据传输
    4.4 基于CSerialPort类的串口通信实现
    4.5 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数据库的设计
        4.5.1 数据表的设计
        4.5.2 数据库的操作
    4.6 本章小结
5 远程视频监控
    5.1 Direct show技术
    5.2 视频数据传输
        5.2.1 视频编码格式
        5.2.2 视频数据发送
    5.3 视频数据解码显示
        5.3.1 网络接收过滤器的设计
        5.3.2 H.264 解码过滤器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的实现
    6.1 网络初始化
    6.2 加载电子地图数据
    6.3 地面无人平台的运动路径规划
    6.4 多无人平台的协同控制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利用套接字开发网络通信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永磁磁浮列车远程监控系统研究[D]. 马政.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面向云平台的Windows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D]. 丁宇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设计[D]. 金琛.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基于WAVE协议栈的车联网通信终端原型产品研制[D]. 薛辉.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5]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研究[D]. 闵高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徐常新. 东南大学, 2020(01)
  • [7]磁共振成像谱仪多通道数据获取与传输研究[D]. 徐鹏程.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振动台电源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陈垚臻.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D]. 杜长江.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徐粮.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使用套接字开发网络通信程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