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轻碱水解法提取鱼油的改进

传统轻碱水解法提取鱼油的改进

一、传统淡碱水解法提取鱼油工艺的改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窦鑫[1](2021)在《大黄鱼鱼肝油的酶法制取与脱腥研究》文中认为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近海区域内非常重要的经济鱼类,其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集中于我国近海海域的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同时在朝鲜西海岸也存在大量的大黄鱼。由于大黄鱼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产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其副产物的产量越来越高,如果没有将这些副产物有效的利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大黄鱼肝的营养成分中脂质含量较大,也含有一定的蛋白质,且大黄鱼肝脏是其内脏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器官,比较具有开发潜力。因此,为使大黄鱼鱼肝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高值化利用,本文以大黄鱼鱼肝为原料,分析了其营养组成,并探究了酶法提取大黄鱼鱼肝油的最佳工艺,同时也研究了大黄鱼鱼肝油的脱腥精制方法对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大黄鱼肝脏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对大黄鱼肝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为大黄鱼肝脏的营养和功能性产品的后续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大黄鱼肝中水分含量较鱼肉低,为45.71%,蛋白质含量为8.25%,脂肪含量为37.97%,脂肪酸的测定结果也较为理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达62.63%,其中EPA和DHA占9.42%。与此同时,大黄鱼肝还富含磷脂、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且重金属元素(如汞,砷,镉等)含量均低于中国鱼类重金属限量标准。在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结果中也分析出形成鱼肝风味的关键成分,为醛、酮和醇类化合物。2、响应面法优化大黄鱼鱼肝油酶法提取工艺以大黄鱼肝脏为原料,将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酶法提取大黄鱼鱼肝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中性蛋白酶添加量2.5%、料液比1:2(g/m L)、p H 7.3、酶解时间4 h、酶解温度50.3℃。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率为78.39%,其品质较淡碱法好,油脂澄清,酸价为(5.83±0.15)mg/g,碘价为(142.65±0.22)mg/100g,含有13种脂肪酸(较淡碱法多5种),且不饱和脂肪酸为8种,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9.71 g/100g,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2.63 g/100g,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62 g/100g。酶法提取大黄鱼鱼肝油的提取率、品质及脂肪酸组成均优于淡碱法。3、阐明了三脱精制工艺对大黄鱼鱼肝油品质影响:为了开发优质大黄鱼鱼肝油,探究其在精制过程时的品质变化,对大黄鱼肝粗提油分别采用脱胶、脱酸、脱色处理,对各阶段鱼肝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IA、IT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脱胶、脱酸、脱色精制阶段的理化性质方面,脱色后鱼肝油的酸价与粗鱼肝油相比降低了60.42%,碘值提高了1.13倍,过氧化值降低了48.03%,其理化性质得到了显着的改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优化效果明显,大黄鱼鱼肝油的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14倍、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28倍以及EPA、DHA含量增加了1.33倍,且IA、IT值均相对较低。粗鱼肝油中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重,脱胶去除了鱼肝油中的溶胶型杂质、脱酸主要降低了鱼肝油的酸价,脱色显着的改善了鱼肝油的颜色,使其由红棕色变为浅黄色,且脱色工艺对鱼肝油的风味也略有改善。4、明确了不同脱腥方法对精制大黄鱼鱼肝油品质的影响:鱼肝油经过精制仍存在腥臭味,所以为了有效去除大黄鱼鱼肝油特殊的腥臭味,对三脱精制后大黄鱼鱼肝油进行不同脱腥方法(旋蒸、固相吸附、碱性稀醇、GTP处理。并对处理所得的精制大黄鱼鱼肝油进行理化性质、脂肪酸、IA、IT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脱腥工艺可以显着降低其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在不同脱腥方法的比较中,碱性稀醇脱腥可使鱼肝油酸价达到最低0.24±0.07 mg KOH/g,而GTP脱腥可有效降低鱼肝油氧化值(1.56±0.19mmol/kg)。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略有差异,但总体品质较为优质,均可保证其营养成分和功能特性。GTP由于本身带有抗氧化性,既可以抑制鱼肝油的氧化又可以保证其IA、IT值处于较低的水平,可以降低人体产生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且在风味中还会形成愉悦的清香味,总体效果更佳。相比脱色鱼肝油,经过脱腥的鱼肝油品质也得到了显着的提升。该研究为大黄鱼肝开发,生产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且风味品质均佳的鱼肝油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张渊超[2](2020)在《超高压辅助提取鱼油和富集n-3 PUFA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枪鱼的加工主要以生产生鱼片和罐头为主,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这些副产物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为了提高金枪鱼副产物的利用价值,本论文利用超高压结合酶解法提取金枪鱼鱼油,分析其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探讨超高压辅助提取鱼油的传质机理;以提取的金枪鱼鱼油为原料,利用碱催化法制备乙酯型鱼油,采用超高压辅助尿素包合法富集乙酯型n-3 PUFA,优化富集工艺参数,表征尿素包合物的理化性质;利用电子鼻分析乙酯型n-3 PUFA在贮藏期间酸值、过氧化值和挥发性气味成分的变化,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Rancimat油脂氧化稳定仪分析乙酯型n-3 PUFA的氧化稳定性。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超高压结合酶解法提取金枪鱼鱼油,并优化其工艺参数。在压强200MPa、保压时间10 min、加酶量1.0%、酶解时间60 min的条件下,鱼油提取率可达99.60%;金枪鱼鱼油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性质达到了粗鱼油的一级标准;鱼油中的饱和脂肪酸以月桂酸(C14:0)、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为主,含量为28.29%;单不饱和脂肪酸以棕榈油酸(C16:1,n-7)、油酸(C18:1,n-9)和花生油酸(C20:1,n-9)为主,含量为32.70%;多不饱和脂肪酸以EPA(C20:5,n-3)和DHA(C22:6,n-3)为主,含量为33.96%。超高压通过压力作用产生压力差和反向压力差,使得生物组织细胞发生疏松和破碎等结构性变化,提高了鱼油的提取率。(2)采用超高压辅助尿素包合法富集乙酯型n-3 PUFA,建立了工艺数学模型,优化了富集工艺参数。在尿酯比为3.5:1、醇脲比为2:1、处理压强275 MPa的条件下,乙酯型n-3 PUFA中DHA和EPA的含量达到了56.18%。通过红外光谱、差式扫描量热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尿素包合物进行表征,证明了超高压可以促进尿素包合物的形成。(3)利用电子鼻分析了乙酯型n-3 PUFA在贮藏期间酸值、过氧化值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在-20℃和4℃贮藏,乙酯型n-3 PUFA在贮藏期内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不显着。在25℃贮藏,乙酯型n-3 PUFA在贮藏期内挥发性成分发生了显着变化,且变化趋势与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变化趋势一致。(4)利用Rancimat法和DSC热分析法分析了乙酯型n-3 PUFA的氧化稳定性。根据Rancimat法预测乙酯型n-3 PUFA在25℃贮藏的货架期为12 d。通过Flynn-Wall-Ozawa法和Kissiger法对乙酯型n-3 PUFA的DSC曲线进行分析,计算出活化能分别为198.22 KJ/mol和190.64 KJ/mol。因此,超高压技术适宜用来辅助提取鱼油和富集乙酯型n-3 PUFA。

聂蔓茹,宁文杰,李佳洵,贺江[3](2020)在《淡水鱼油提取工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淡水鱼油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淡水鱼油提取工艺研究的深入,其技术更趋完善,提取工艺也多种多样,介绍了目前淡水鱼油的主要提取工艺,包括稀碱水解法、酶水解法、蒸煮法、溶剂萃取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展望了淡水鱼油提取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俞喜娜[4](2020)在《甲鱼油脂的制备与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鱼作为一种高价值的水产品养殖品种,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常以食物或补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据报道,甲鱼油中含有丰富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α-亚麻酸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能够抗炎、降低血黏度和降低胆固醇,有益于身体健康。在中国,随着甲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数量也不断增加,对副产物的加工利用不仅能减轻环境污染,还能减少资源浪费。本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甲鱼内脏为原料进行了甲鱼油提取,以脂肪酸组成、挥发性风味物质、感官实验等为评价指标,比较了淡碱水解法、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法、有机溶剂试剂法、酶解法、蒸煮法5种常用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显示,淡碱水解法和蒸煮法提取下,甲鱼油的过氧化值和酸值较高,而碘值较低;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法具有较好的提取效果,得到的甲鱼油颜色浅、鱼腥味弱,EPA和DHA含量很高;经甲鱼油挥发性成分变化的分析可知蒸煮法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鱼腥味和油脂味较重。因此从各指标看,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法得到甲鱼油的品质和提取效率均较高,为后续提取方法的优化和甲鱼废料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3种不同品系甲鱼油的磷脂进行了分析。甲鱼油最佳提取条件为洗脱溶剂体积2 mL,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50°C。优化流动相后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清溪乌鳖、浙新花鳖和浙乌二号甲鱼油样品进行了脂质表征,共检测到22种PC分子,23种PE分子和10种PI分子。同时通过提取离子流响应和相对含量归一化对不同的磷脂分子进行定量。然后进一步通过PCA发现不同的甲鱼样品脂质成分差异显着,可很好地聚类为3个组,由载荷图可见主要差异表现在m/z 816、790、818和866等脂质离子。3.基于激光促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测定了甲鱼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在激光照射功率10 W、照射时间5 min和样品添加量3 g的最优条件下,共检测到5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11种醛类物质,10种醇类物质,11种酮类物质,16种烷烃类物质和5种其他物质,其中己醛、壬醛、1-戊烯-3-醇等导致甲鱼油产生腥味和油脂味的风味物质含量较高,此外挥发性风味物质中还存在一些可修饰甲鱼油的整体风味的杂环化合物。此方法与传统热辅助解析提取方法相比效率更高,所需时间较短。4.在甲鱼油贮藏过程中,以挥发性成分、过氧化值、酸价和脂肪酸组成为指标,比较了茶多酚、VE和迷迭香提取物的抗氧化效果。通过优化得到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和VE这3种脂溶性天然抗氧化剂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0.06%、0.04%和0.08%。经贮藏研究后发现0.04%的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0.06%的茶多酚次之,0.08%VE的抗氧化效果最差。通过甲鱼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进一步探究在最佳添加量下,3种抗氧化剂的抗氧化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0.04%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0.06%茶多酚>0.08%VE。上述结果为后续进一步提高甲鱼油稳定性和延长甲鱼油货架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课题研究了甲鱼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3种品系甲鱼油的脂质组学进行分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后进一步探究了甲鱼油的挥发性物质和稳定性,有助于甲鱼油的生产开发,促进了对甲鱼副产物的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杨彩莉[5](2019)在《超临界CO2提取金枪鱼鱼油的工艺与品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金枪鱼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鱼头、鱼骨、内脏等副产物,约占金枪鱼总质量的50~70%。这些副产物一般用于生产鱼粉或者直接丢弃,既浪费了资源又形成新的环境污染因子。因此,提高金枪鱼副产物高值化加工与利用是目前研究的新方向。为了高值化利用金枪鱼加工副产物,本论文分析了金枪鱼鱼头的基本营养成分并评价了营养价值;利用超临界CO2提取金枪鱼鱼油,并分析了鱼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探究在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40、25、4、-20℃)鱼油的过氧化值、酸价、挥发性气味的变化规律;并采用Rancimat油脂氧化测定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鱼油的氧化稳定性和鱼油的货架期。研究结论如下:⑴金枪鱼鱼头中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矿物质。鱼头中鱼肉的粗蛋白含量较高,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合理,营养价值较高;而鱼皮和鱼骨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相对较低;鱼头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的总含量在20.55~27.71%之间,n-6与n-3 PUFA的比值在0.13~0.29之间,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鱼头中还富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物质元素Ca、Fe、Zn等。⑵采用超临界CO2提取金枪鱼鱼油,建立提取工艺数学模型并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在最佳提取条件下:物料填充量162.5 g、提取温度30℃、提取压强22.5 MPa、提取时间180 min时鱼油提取率可达97.66%,且该鱼油的感官和理化性质均可达到精制鱼油标准。对该鱼油脂肪酸分析可知,鱼油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以棕榈酸(17.45%)、硬脂酸(3.53%)、月桂酸(3.63%)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以油酸(24.99%)棕榈油酸(5.86%)、花生油酸(1.6%)为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DHA(24.79%)和EPA(4.71%)为主,n-6系和n-3系PUFA比值为0.2,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United Nations Foo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 tion,FAO/WHO)规定值,因此,该鱼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⑶采用电子鼻技术分析鱼油在贮藏过程中挥发气味的变化规律。在低温环境下(4、-20℃)鱼油的整体气味变化不明显,在高温环境下(25、40℃)鱼油的整体挥发性气味变化显着,且挥发性气味的变化与其对应酸价、过氧化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⑷利用Rancimat油脂氧化测定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金枪鱼鱼油的氧化稳定性。根据Rancimat法推导出金枪鱼鱼油在25℃的货架期为12 d,40℃的货架期2 d。通过对金枪鱼鱼油的DSC曲线图分析可知,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DSC曲线图形状和趋势之间具有相似性。采用Flynn-Wall-Ozawa法计算得到鱼油热氧化活化能为125.01 KJ/mol,Kissiger法计算鱼油热氧化活化能值为121.60 KJ/mol,两种方法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热氧化活化能值在120左右,说明该鱼油具有一定的氧化稳定性。

董合磊[6](2019)在《养殖暹罗鳄鱼油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人工养殖鳄鱼产业逐渐发展壮大,鳄鱼产业价值也不断增加。目前人工养殖鳄鱼主要用于鳄鱼皮革制品,鳄鱼其余部位如血、骨、肉、脂肪等开发力度不够,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鳄鱼油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目前有关鳄鱼油制备的研究与应用较少。本论文主要研究养殖暹罗鳄鱼油的制备工艺,通过对鳄鱼油提取、精制和防氧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品质较好的养殖暹罗鳄鱼油。论文采用的暹罗鳄来自江苏泰兴地区人工养殖场,通过测定其尾部和腹部的贮脂中粗脂肪含量高达82%,是提取鳄鱼油极好的原材料。对比隔水蒸煮法、淡碱水解法和酶解法三种鳄鱼油提取方法,发现酶解法是最适合鳄鱼油的提取方法。以鳄鱼油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酶解法提取鳄鱼油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中性蛋白酶添加量0.3%、酶解时间3 h、料液比1:0.45、酶解温度54℃,在此条件下鳄鱼油提取率达到87.42%。其外观呈浅黄色,略浑浊,具有鳄鱼油的特殊风味;粗鳄鱼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都达到SC/T3502-2016中粗鱼油一级标准。通过脱胶、脱酸和脱色脱臭三个工艺步骤对鳄鱼油进行精制工艺参数的研究,获得脱胶最佳工艺为磷酸浓度80%、磷酸添加量1%、水浴温度70℃;脱酸最佳工艺为NaOH浓度9%、NaOH添加量1.5%、水浴温度60℃;脱色脱臭最佳工艺为活性炭和活性白土复配比1:1、复配剂添加量5%、水浴温度50℃。得到精制鳄鱼油外观为极淡黄色,澄清透明且无特殊腥味。其理化指标基本达到SC/T3502-2016中精制鱼油的一级标准。通过与粗鳄鱼油理化指标的对比发现,精制工艺能够改善粗鳄鱼油的酸价、过氧化值、杂质等理化指标。对鳄鱼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发现,粗鳄鱼油中共检测出32种脂肪酸,主要由C10-C24脂肪酸组成,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1.10%,不饱和脂肪酸为58.34%,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量为2.42%。精制鳄鱼油共检测出30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9.64%,不饱和脂肪酸为60.01%,EPA与DHA总量为2.55%。精制后鳄鱼油的脂肪酸种类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略微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和EPA与DHA总量略微上升,总体变化不大,说明精制过程对鳄鱼油脂肪酸影响较小,很好保持了鳄鱼油的营养品质。以过氧化值为指标,采用烘箱贮藏法研究天然抗氧化剂对鳄鱼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复配抗氧化剂最佳组合为0.02%茶多酚、0.03%迷迭香提取物和0.01%VE。添加复配抗氧化剂鳄鱼油有较好的氧化稳定性,说明复配抗氧化剂能够有效防止精制鳄鱼油的氧化。本研究初步获得了鳄鱼油制备的最优生产工艺参数,以此工艺获得的鳄鱼油品质稳定且有较长贮藏期,可为养殖暹罗鳄鱼油商业化生产加工提供技术指导。

郑学超[7](2018)在《章鱼副产物中鱼油的提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我国章鱼(Octopus)捕捞产量达13.7万吨,且近5年在逐渐增长,章鱼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如内脏、眼与眼窝等,占章鱼总重量的50%左右,这些副产物除少数厂家进行简单的加工成鱼粉和提取粗鱼油外,其他都为渔民抛弃在海里,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为了对章鱼副产物进行高值化加工利用,选取章鱼副产物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对鱼油的提取和精炼研究,以期为章鱼副产物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了章鱼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分别利用干燥法、凯氏定氮法、高温灼烧法、索氏提取法与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章鱼副产物中水分、蛋白质、灰分、脂肪、总糖与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比较了不同部位各指标的差异。其中章鱼副产物中含有粗脂肪5.4%,可作为良好的提取鱼油的原料。2.确定了酶法提取粗鱼油的工艺。采用酶提取法提取章鱼副产物的粗鱼油,以章鱼鱼油提取率为试验指标,以碱性蛋白酶作为适宜的提取酶,研究了料液比、提取时间与酶添加量3个因素对章鱼副产物鱼油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得到酶法提取鱼油的适宜工艺条件:料液比为1∶2、酶解时间为3 h、酶添加量为1200 U/g,在此条件下的鱼油提取率为(53.50±1.04)%。3.确定了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粗鱼油的工艺的及精制。采用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章鱼副产物的粗鱼油,以章鱼鱼油提取率为试验指标,以乙酸乙酯作为适宜的提取溶剂,研究了料液比、提取温度与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章鱼副产物鱼油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得到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鱼油的适宜工艺条件:料液比为1∶7、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1.5h,在此条件下的鱼油提取率为(73.93±1.23)%。但是该法得到的粗鱼油未达到我国水产行业粗鱼油的二级标准。对超声辅助有机溶剂得到的鱼油进行了精制,对比精制前后鱼油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粗鱼油的酮类、低级酸类、醛类含量被除去,鱼油的腥味变淡,颜色变为浅黄色,外观由浑浊变得澄清,脂肪酸成分没有显着变化,表明精制之后的鱼油具有较高品质。4.比较了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与酶提取法2种提取方法。酶法得到的鱼油达到了粗鱼油的二级标准,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得到的鱼油未达到粗鱼油的标准,二者品质均未达到精制鱼油的品质。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的鱼油提取率显着高于酶提取法,感官品质劣于酶提取法,酸值、过氧化值低于酶提取法,碘值与酶法无显着差异,综合考虑,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优于酶提取法。精制章鱼鱼油中EPA与DHA总含量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市售鱼油,表明章鱼鱼油具有较高品质。本研究最终得到了品质较高的鱼油,使章鱼副产物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为章鱼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以期促进保健食品的发展。

张丽娟,张欣,胡巧云[8](2017)在《鱿鱼内脏油提取最新进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鱿鱼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鱿鱼内脏占鱿鱼体重的15%,含有丰富的粗脂肪,是加工鱿鱼内脏油的良好来源。鱼油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因此对鱼油提取工艺的研究十分重要。简要介绍从鱿鱼内脏中提取鱼油的最新工艺和研究动态,为今后鱿鱼内脏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

吴莹莹[9](2016)在《鳕鱼鱼头中鱼油的提取及EPA和DHA的分离纯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蓝鳕(Micromesistius poutassou)是经济价值极高的重要经济鱼类,在加工水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下脚料大部分被弃,只有小部分作为饲料低价出售,浪费资源的同时破坏了环境。蓝鳕的下脚料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鱼油、蛋白以及微量元素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在食品开发、医疗保健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鱼油中EPA和DHA在人类健康方面有突出作用,其在食品医药领域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以蓝鳕加工下脚料鱼头为实验材料,首次提出了尿素包合梯度冷却法提取EPA和DHA分离技术,并对提取鱼油的后续酶解液进行脱腥去苦研究,这将对加强海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提高产品档次与附加值,减少资源废弃污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首先对新鲜蓝鳕鱼头进行营养成分分析,蓝鳕鱼头含水量为75.34%,粗蛋白含量为13.72%,粗脂肪含量为6.72%,灰分含量为4.25%。蓝鳕鱼头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共含有17种氨基酸,包含7种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达40.07%。对不同方法从蓝鳕鱼头中提取鱼油的效果进行比较。碱性蛋白酶酶解法的鱼油提取率较高,鱼油品质较好,且碱性蛋白酶酶解法的酶解液中蛋白回收率较高。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出碱性蛋白酶酶解法提取蓝鳕鱼头的工艺条件:固液比1:1,pH 8.0,加酶量600 U/g,酶解温度50°C,酶解时间4 h,得到的鱼油提取率为72.10%。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Design-Expert构建了尿素包合法纯化EPA和DHA的二次多元回归模型,确定并验证了EPA和DHA含量最高的纯化条件,优化的纯化条件为:脲酯比3.5,包合温度-12°C,包合时间12 h,得到的EPA和DHA的含量为73.80%。在响应面基础上,进行梯度冷却,将EPA和DHA的含量提高到81.42%。与直接冷却和与其他方法联用相比,梯度冷却与尿素包合联用是一种更为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这将为EPA和DHA大规模生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比较3种不同脱腥去苦剂作用于蓝鳕鱼头蛋白水解液脱腥去苦的效果,最终选择活性炭与酵母发酵联合进行脱腥去苦研究。以蛋白质回收率和感官评价为指标优化酵母粉和活性炭对蓝鳕鱼头水解液脱腥去苦的条件,确定了工艺条件:酵母粉发酵温度30°C,酵母粉用量1.0%,酵母粉发酵时间1.0 h,活性炭用量0.6%,活性炭反应温度40°C,活性炭反应时间40 min,活性炭pH 7.0。此时蛋白质回收率达84.45%,感官效果良好。本论文通过碱性蛋白酶酶解法提取鱼油,开展了尿素包合梯度冷却法进行EPA和DHA的纯化分离的研究,并对提取鱼油后的酶解液进行脱腥去苦的研究。这些结果为深度开发下脚料蓝鳕鱼头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李梦凡[10](2015)在《酶解法提取罗非鱼头中鱼油及其微胶囊化研究》文中认为罗非鱼(Tilapia),是世界水产业的重点科研培养的养殖鱼类,中国是罗非鱼养殖大国。罗非鱼主要是加工成罗非鱼片,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果不加以利用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如何将这些废弃物合理利用,提高罗非鱼产品的附加值将会是未来罗非鱼开发的热点。罗非鱼头质量占整鱼质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并且罗非鱼头中脂肪含量为13.95%,是制备鱼油的良好来源。因此本文以罗非鱼头为原料,从鱼头中提取鱼油,并通过精制、微胶囊化制备微胶囊化罗非鱼油。研究鱼油提取、精制、微胶囊化的工艺以及对产品的品质进行评价,为罗非鱼油的工业化提供理论参考。因酶解法具有提取率高、反应条件温和、提取的鱼油品质好等特点。并且罗非鱼体肉一般加工成为冷冻鱼片供出口。因此本文采用酶解法提取冷冻罗非鱼头中的鱼油。以鱼油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对酶解提鱼油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复合蛋白酶(酶活力:1330IU/g)对罗非鱼头进行酶解。确定酶解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w/w)1.25%、料液比(g/m L)1:1、酶解温度56℃,酶解时间2.5 h,提取率为81.3%,相对误差1.3%。小试实验鱼油提取率达到80.4%,相对误差1.9%。粗鱼油经过脱色和除杂精制处理后制得精制鱼油,精制鱼油理化指标为:罗非鱼油为淡黄色,淡淡的鱼腥味,水分及挥发物:0.1%、酸价:0.40mg/g、过氧化值:0.95mmol/kg、不皂化物:0.30%、碘价:106.0g/100g、杂质:0.01%,除碘值外均符合SC/T 3502-2000精制鱼油一级标准。因为鱼油中的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容易受到外界的光、氧气、微生物、水等作用而发生腐败变质,将罗非鱼油制成微胶囊可以有效防止外界的干扰。因喷雾干燥法具有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可连续生产等特点,因此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罗非鱼油,以包埋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包埋壁材两种淀粉配比、载油量、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喷雾干燥进风温度、进料速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鱼油微胶囊化最佳工艺条件为:烯基琥珀酸酯淀粉Mira CAP与烯基琥珀酸酯淀粉Mira mist SE比例2:3(w/w)、载油量30%、均质3次、均质压力25MPa、进风温度170℃、进料速度10m L/min,包埋率达95.9%相对误差0.39%。微胶囊产品的感官及理化指标(水分含量:1.93%、表面含油量:0.59%、过氧化值2.10mmol/kg)均达到SC/T 3505-2006《微胶囊化鱼油水产行业标准》。通过扫描电镜可观察到微胶囊化罗非鱼油表面光滑平整、无裂痕,具有较好包埋效果。研究了分别添加维生素E、芝麻酚、复合抗氧化剂(维生素E+芝麻酚)、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的精制鱼油及微胶囊化鱼油的氧化稳定性。在添加抗氧化剂的鱼油中,添加TBHQ的精制鱼油的抗氧化效果最好,其次分别为复合抗氧化剂、芝麻酚和维生素E,经烘箱加速试验推测精制鱼油在常温条件下分别可贮藏8个月、7个月、6个月和5个月。罗非鱼油微胶囊在(65±1℃)条件下贮藏12天后,其过氧化值仅为5.22mmol/kg,低于行业标准(6mmol/kg),硫代巴比妥酸值(TBA)也明显低于精制鱼油。推测此微胶囊产品在常温条件可保持其品质达1年以上。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精制鱼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鱼油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72.16%),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6.05%,主要为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6.11%,主要为亚油酸。粗鱼油、精制鱼油和微胶囊化鱼油的脂肪酸组成没有明显差异。本文阐述了罗非鱼油提取、精制、微胶囊化的原理和操作技术;确立了酶解法提取罗非鱼油、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精制鱼油的工艺;分析了粗鱼油、精制鱼油和微胶囊化罗非鱼油的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对比了添加不同抗氧化剂的精制鱼油以及微胶囊化罗非鱼油的氧化稳定性。为罗非鱼加工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增值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

二、传统淡碱水解法提取鱼油工艺的改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淡碱水解法提取鱼油工艺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黄鱼鱼肝油的酶法制取与脱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大黄鱼简介
    1.2 大黄鱼副产物加工现状
    1.3 肝脏及其制品基本营养成分的研究现状
    1.4 鱼类肝脏脂质的研发现状
        1.4.1 磷脂
        1.4.2 脂肪酸
        1.4.3 不皂化脂质
    1.5 鱼类脂质的制备
        1.5.1 蒸煮法
        1.5.2 压榨法
        1.5.3 溶剂法
        1.5.4 淡碱水解法
        1.5.5 酶解法
        1.5.6 超声辅助法
        1.5.7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6 鱼油精制
        1.6.1 脱胶
        1.6.2 脱酸
        1.6.3 脱色
        1.6.4 脱腥
    1.7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黄鱼肝脏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原料预处理
        2.1.3 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2.1.4 氨基酸的测定
        2.1.5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
        2.1.6 感官评价
        2.1.7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1.8 磷脂组成的测定
        2.1.9 无机元素的测定
        2.1.10 维生素的测定
        2.1.11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基本营养成分的分析
        2.2.2 氨基酸组成的分析
        2.2.3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
        2.2.4 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2.2.5 磷脂组成的分析
        2.2.6 无机元素组成的分析
        2.2.7 维生素组成的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大黄鱼肝油的酶法提取工艺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响应面优化设计
    3.4 大黄鱼鱼肝油的品质分析
    3.5 大黄鱼鱼肝油的脂肪酸组成
    3.6 小结
第四章 脱胶、脱酸、脱色的精制过程对大黄鱼肝油品质的影响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大黄鱼鱼肝油脱胶工艺
        4.1.3 大黄鱼鱼肝油脱酸工艺
        4.1.4 大黄鱼鱼肝油脱色工艺
        4.1.5 鱼肝油理化特性测定
        4.1.6 脂肪酸的测定
        4.1.7 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4.1.8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
        4.1.8.1 样品制备
        4.1.8.2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4.1.9 感官评价
        4.1.10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三脱过程对大黄鱼鱼肝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4.2.2 三脱过程对大黄鱼鱼肝油脂肪酸的影响
        4.2.3 三脱过程对大黄鱼鱼肝油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IA)和血栓形成指数(IT)的影响
        4.2.4 三脱过程对鱼肝油感官评价的影响
        4.2.5 鱼肝油精制过程挥发性成分分析
        4.2.6 三脱精制过程对关键风味物质(OAV)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几种脱腥方法对精制大黄鱼鱼肝油风味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不同脱腥方法
        5.1.3 鱼肝油理化特性测定
        5.1.4 脂肪酸的测定
        5.1.5 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
        5.1.6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
        5.1.7 感官评价
        5.1.10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几种脱腥方法对大黄鱼鱼肝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5.2.2 不同脱腥方法对大黄鱼鱼肝油脂肪酸的影响
        5.2.3 不同脱腥方法对大黄鱼鱼肝油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的影响
        5.2.4 不同脱腥方法处理对大黄鱼肝油感官评价的影响
        5.2.5 不同脱腥方法挥发性成分分析
        5.2.6 几种脱腥方法对关键风味物质(OAV)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2)超高压辅助提取鱼油和富集n-3 PUFA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鱼油的价值
        1.1.1 鱼油成分及其营养价值
        1.1.2 鱼油的生理活性
    1.2 鱼油的生产
    1.3 鱼油的消费
    1.4 鱼油的提取方法
        1.4.1 鱼油的传统提取方法
        1.4.2 鱼油的现代提取技术
    1.5 n-3PUFA的富集方法
        1.5.1 尿素包合法
        1.5.2 冷冻结晶法
        1.5.3 分子蒸馏法
        1.5.4 银离子络合法
        1.5.5 超临界萃取法
    1.6 鱼油的保存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
2 超高压结合酶解法提取金枪鱼鱼油的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提取方法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2.2.2 蛋白酶种类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2.2.3 超高压处理条件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2.2.4 酶解条件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2.2.5 鱼油的理化性质
        2.2.6 鱼油的脂肪酸组成
        2.2.7 超高压辅助提取的传质机理
    2.3 本章小结
3 超高压辅助尿素包合法富集乙酯型n-3PUFA的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超高压辅助尿素包合法富集乙酯型n-3PUFA工艺参数的优化
        3.2.2 红外吸收光谱表征
        3.2.3 差式扫描量热表征
        3.2.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表征
    3.3 本章小结
4 乙酯型n-3PUFA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乙酯型n-3PUFA贮藏过程中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变化
        4.2.2 乙酯型n-3PUFA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4.2.3 乙酯型n-3PUFA的热氧化稳定性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淡水鱼油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稀碱水解法
2 酶水解法
3 蒸煮法
4 溶剂萃取法
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6 展 望

(4)甲鱼油脂的制备与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甲鱼概述及副产物研究现状
        1.1.1 甲鱼概述
        1.1.2 甲鱼副产物的研究现状
    1.2 甲鱼油的提取方法及研究现状
        1.2.1 酶解法
        1.2.2 淡碱水解法
        1.2.3 有机溶剂法
        1.2.4 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法
        1.2.5 蒸煮法
    1.3 甲鱼油挥发性成分及脂质组学分析研究
        1.3.1 甲鱼油挥发性成分分析
        1.3.2 甲鱼油脂质组学分析
    1.4 甲鱼油的氧化研究
        1.4.1 鱼油的氧化机理
        1.4.2 鱼油氧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危害
        1.4.3 鱼油氧化指标
        1.4.4 抗氧化物质对鱼油氧化的抑制作用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甲鱼油提取工艺研究及对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甲鱼油提取方法
        2.2.2 甲鱼油提取率计算
        2.2.3 甲鱼油理化指标测定
        2.2.4 甲鱼油感官评定
        2.2.5 甲鱼油脂肪酸含量测定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甲鱼油理化值分析
        2.3.2 甲鱼油感官分析
        2.3.3 甲鱼油脂肪酸
        2.3.4 甲鱼油挥发性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3种不同品系甲鱼油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仪器与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HILIC条件
        3.2.3 MS条件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方法优化
        3.3.2 脂质表征与定量
        3.3.3 数据分析
        3.3.4 方法验证
        3.3.5 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甲鱼油挥发性成分分析
    4.1 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仪器与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HS-SPME条件
        4.2.2 LID
        4.2.3 HAD
        4.2.4 GC-MS检测条件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4.3.2 甲鱼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4.3.3 LID和 HAD法比较
        4.3.4 激光照射作用机理
        4.3.5 方法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甲鱼油稳定性的分析
    5.1 材料与仪器
        5.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抗氧化实验
        5.2.2 POV和 AV测定
        5.2.3 脂肪酸组成分析
        5.2.4 HS-SPME-GC/MS检测条件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3种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分析
        5.3.2 3种天然抗氧化剂对甲鱼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5.3.3 3种天然抗氧化剂对甲鱼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超临界CO2提取金枪鱼鱼油的工艺与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金枪鱼资源
        1.1.1 金枪鱼
        1.1.2 金枪鱼加工副产物的利用
    1.2 鱼油的提取方法
        1.2.1 蒸煮法
        1.2.2 压榨法
        1.2.3 有机溶剂法
        1.2.4 淡碱水解法
        1.2.5 酶解法
        1.2.6 微波辅助提取法
        1.2.7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2.8 超临界CO_2提取法
    1.3 鱼油及其制品的标准现状
        1.3.1 中国标准
        1.3.2 国际标准
    1.4 鱼油在贮藏期间的挥发性气味和氧化稳定性
        1.4.1 鱼油氧化过程
        1.4.2 鱼油氧化稳定性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金枪鱼鱼头的基本成分分析和营养价值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金枪鱼鱼头的基本营养成分
        2.2.2 金枪鱼鱼头的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价
        2.2.3 金枪鱼鱼头的脂肪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2.2.4 金枪鱼鱼头的矿物质
    2.3 本章小结
3 超临界CO_2提取金枪鱼鱼油的工艺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分含量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3.2.2 物料填充量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3.2.3 提取压强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3.2.4 提取温度对鱼油得率和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3.2.5 提取时间对鱼油得率和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3.2.6 超临界CO_2提取鱼油工艺参数的优化
        3.2.7 鱼油的理化性质
        3.2.8 鱼油的脂肪酸组成
    3.3 本章小结
4 鱼油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气味的变化以及氧化稳定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鱼油贮藏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
        4.2.2 鱼油在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气味的变化
        4.2.3 鱼油的热氧化稳定性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养殖暹罗鳄鱼油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文献综述
    1 鳄鱼简介与发展现状
    2 鳄鱼食药用价值与加工利用现状
        2.1 鳄鱼肉
        2.2 鳄鱼油
        2.3 鳄鱼其他部位
    3 鱼油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3.1 鱼油提取工艺
        3.2 鱼油精制工艺
        3.3 油脂防氧化研究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鳄鱼油提取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内容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料分析
        2.2 不同方法提取鳄鱼油的对比
        2.3 蛋白酶的筛选
        2.4 酶解提取鳄鱼油单因素工艺参数研究
        2.5 酶解提取鳄鱼油工艺优化
        2.6 酶解提取鳄鱼油理化性质
    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鳄鱼油精制工艺及其品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内容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鳄鱼油脱胶工艺
        2.2 鳄鱼油脱酸工艺
        2.3 鳄鱼油脱色脱臭工艺
        2.4 鳄鱼油理化性质与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防止鳄鱼油氧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内容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粗鳄鱼油与精制鳄鱼油氧化稳定性的比较
        2.2 不同抗氧化剂对精制鳄鱼油防氧化效果的影响
        2.3 抗氧化剂添加量对精制鳄鱼油防氧化效果的影响
        2.4 抗氧化剂复配对精制鳄鱼油防氧化效果的影响
        2.5 复配和单一抗氧化剂对鳄鱼油防氧化效果的比较
    3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章鱼副产物中鱼油的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章鱼简介
        1.1.2 章鱼制品加工现状
        1.1.3 章鱼加工副产物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章鱼副产物研究进展
        1.2.2 鱼油研究进展
        1.2.3 章鱼鱼油研究进展
        1.2.4 鱼油的提取研究进展
        1.2.5 鱼油的精制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2.2.2 酶法提取鱼油工艺试验方法
        2.2.3 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鱼油工艺及精制试验方法
        2.2.4 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与酶提取法得到的鱼油的比较
    2.3 试验结果统计方法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营养成分测定
        3.1.1 常规理化指标测定
        3.1.2 氨基酸含量测定
    3.2 酶法提取鱼油工艺
        3.2.1 酶种类的选择
        3.2.2 酶法提取鱼油工艺
    3.3 超声辅助提取鱼油的工艺及精制试验
        3.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3.3.2 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鱼油工艺
        3.3.3 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得到的粗鱼油的精制
    3.4 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鱼油品质及理化性质的比较
        3.4.1 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率的比较
        3.4.2 不同鱼油感官品质的比较
        3.4.3 不同鱼油理化指标的比较
        3.4.4 不同鱼油的脂肪酸成分分析比较
        3.4.5 小结
4 结论
5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8)鱿鱼内脏油提取最新进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鱿鱼内脏油提取现状
2 鱿鱼内脏油提取主要方法
    2.1 酶解法
        2.1.1 工艺流程
        2.1.2 鱼油的精炼
        2.1.3 酶解工艺最优参数的确定
        2.1.4 鱿鱼内脏油理化性质的测定
    2.2 超临界萃取法
        2.2.1 工艺流程
        2.2.2 评价标准
    2.3 淡碱水解法
        2.3.1 传统的淡碱水解法
        2.3.2 经改进的钾法
    2.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3 结语

(9)鳕鱼鱼头中鱼油的提取及EPA和DHA的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鱼油的研究进展
        1.2.1 鱼油的来源及营养价值
        1.2.2 鱼油的提取工艺
    1.3 EPA和DHA研究进展
        1.3.1 EPA和DHA性质
        1.3.2 EPA和DHA功能
        1.3.3 EPA和DHA的来源应用
        1.3.4 EPA和DHA分离纯化方法
    1.4 水产蛋白脱腥去苦的研究进展
        1.4.1 酶法水解蛋白产生苦腥味的原因
        1.4.2 蛋白水解物脱腥去苦方法的研究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蓝鳕鱼头成分分析
    2.1 材料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水分含量的测定
        2.2.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3 脂肪含量的测定
        2.2.4 灰分含量的测定
        2.2.5 氨基酸组成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蓝鳕鱼头的基本成分分析
        2.3.2 氨基酸含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鳕鱼鱼头鱼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3.1 材料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方法
        3.2.1 淡碱水解法提取鱼油的条件探究
        3.2.2 酶法提取鱼油
        3.2.3 不同提取方法对鱼油品质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淡碱水解法提取鱼油结果
        3.3.2 蛋白酶选取实验结果
        3.3.3 酶法提取鱼油结果
        3.3.4 不同提取方法对鱼油品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鳕鱼鱼头中EPA和DHA的分离纯化条件探究
    4.1 材料
        4.1.1 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方法
        4.2.1 脂肪酸甲酯的制备及检测
        4.2.2 尿素包合法单因素实验条件探究
        4.2.3 响应面实验
        4.2.4 验证实验
        4.2.5 梯度冷却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蓝鳕鱼头脂肪酸组成
        4.3.2 尿素包合法单因素实验结果
        4.3.3 响应面实验结果
        4.3.4 验证实验结果
        4.3.5 梯度冷却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酶解液脱腥去苦的条件探究
    5.1 材料
        5.1.1 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方法
        5.2.1 感官评定方法
        5.2.2 酶解液脱腥去苦
        5.2.3 脱腥去苦的单因素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脱腥去苦剂的选择比较
        5.3.2 脱腥去苦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酶解法提取罗非鱼头中鱼油及其微胶囊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鱼油提取方法及微胶囊技术综述
    1.1 罗非鱼加工现状
    1.2 鱼油概述
    1.3 鱼油提取加工技术
        1.3.1 有机溶剂法
        1.3.2 蒸煮法
        1.3.3.水解法
        1.3.4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
    1.4 微胶囊技术概述
        1.4.1 微胶囊技术概述
        1.4.2 微胶囊方法
第二章 酶解法制备罗非鱼油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及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罗非鱼头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2.2.2 原料前处理
        2.2.3 酶解法提取鱼油工艺
        2.2.4 蒸煮法提取鱼油工艺
        2.2.5 稀碱水解法提取鱼油工艺
        2.2.6 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鱼油工艺
        2.2.7 提取率的计算
        2.2.8 脱色除杂工艺
        2.2.9 鱼油理化性质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罗非鱼头一般营养成分
        2.3.2 蛋白酶的筛选
        2.3.3 鱼油提取单因素实验
        2.3.4 鱼油提取工艺优化
        2.3.5 鱼油提取方法比较
        2.3.6 鱼油精制及小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罗非鱼油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鱼油微胶囊的制备
        3.2.2 壁材配比优化
        3.2.3 微胶囊生产工艺参数优化
        3.2.4 微胶囊化效果评定
        3.2.4.1 包埋率的测定
        3.2.4.2 表面含油量测定
        3.2.4.3 总油含量的测定:参照罗紫-哥特里法
        3.2.4.4 微胶囊质量评定
        3.2.4.5 超微结构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两种淀粉比例对罗非鱼油微胶囊化的影响
        3.3.2 载油量对包埋率的影响
        3.3.3 均质压力对罗非鱼油微胶囊化的影响
        3.3.4 均质次数对罗非鱼油微胶囊化的影响
        3.3.5 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对罗非鱼油微胶囊化的影响
        3.3.6 喷雾干燥进料速度对罗非鱼油微胶囊化的影响
        3.6.7 微胶囊感官及理化指标
        3.6.8 微胶囊超微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胶囊化罗非鱼油与抗氧化剂抗氧化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抗氧化剂对罗非鱼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4.2.2 微胶囊化罗非鱼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4.2.3 脂肪酸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抗氧化剂对罗非鱼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4.3.2 微胶囊化罗非鱼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4.3.3 脂肪酸组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5.3 创新和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传统淡碱水解法提取鱼油工艺的改进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黄鱼鱼肝油的酶法制取与脱腥研究[D]. 窦鑫.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2]超高压辅助提取鱼油和富集n-3 PUFA的研究[D]. 张渊超.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3]淡水鱼油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 聂蔓茹,宁文杰,李佳洵,贺江. 湖南农业科学, 2020(05)
  • [4]甲鱼油脂的制备与检测技术研究[D]. 俞喜娜.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5]超临界CO2提取金枪鱼鱼油的工艺与品质分析[D]. 杨彩莉.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6]养殖暹罗鳄鱼油的制备工艺研究[D]. 董合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章鱼副产物中鱼油的提取方法研究[D]. 郑学超. 河北农业大学, 2018(12)
  • [8]鱿鱼内脏油提取最新进展的研究[J]. 张丽娟,张欣,胡巧云.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7(06)
  • [9]鳕鱼鱼头中鱼油的提取及EPA和DHA的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 吴莹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10]酶解法提取罗非鱼头中鱼油及其微胶囊化研究[D]. 李梦凡. 上海海洋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传统轻碱水解法提取鱼油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