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壳贻贝苗期诱饵培育技术

厚壳贻贝苗期诱饵培育技术

一、厚壳贻贝苗期饵料培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任世太[1](2020)在《厚壳贻贝ABC转运蛋白两个亚型响应环境胁迫的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BC转运蛋白,即ATP结合盒式蛋白(ATP-bindingcassette transporter,ABC),是一类古老的转运蛋白家族。大多数ABC转运蛋白是主活性的转运蛋白,它们能够结合和水解ATP的初级活性转运体,同时跨脂膜转运大量底物。ABC转运蛋白的两个亚型,ABCB和ABCC,负责运输多种分子,包括肽,铁,胆盐,药物,有毒物质和磷脂。ABCB和ABCC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具有保守的结构域,行使多种生物学功能。本项研究在厚壳贻贝中克隆鉴定了ABCB和ABCC基因cDNA全长,并对其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铜(Cu2+)、以及苯并芘(benzopyrene,B[a]p)胁迫下的表达进行了分析。本项目旨在为深入了解厚壳贻贝转运蛋白响应外界胁迫下的应激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为将来抗逆育种提供分子靶标。具体研究成果如下:Mc-ABCB和Mc-ABCC与其他物种ABCB和ABCC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均包含Walker A motif,Walker B motif,Q-loop,D-loop,H-motif,the ABC-signature motif(LSGGQ-motif)等功能域。厚壳贻贝ABCB基因和ABCC基因在厚壳贻贝的七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消化腺和鳃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脂多糖刺激下,厚壳贻贝鳃中ABCB基因和ABCCmRNA的表达量逐渐升高,随刺激时间的推移又逐渐回归到了正常水平。在铜离子刺激下,Mc-ABCBmRNA表达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呈现一种适应趋势;Mc-ABCC在鳃中的表达量先是显着升高,随着刺激时间的推移缓慢下降。在苯并芘刺激下Mc-ABCB和Mc-ABCC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Mc-ABCB和Mc-ABCC均参与厚壳贻贝响应外界刺激的应激过程,可候选为厚壳贻贝抗逆育种的分子靶标。研究结果也为Mc-ABCB和Mc-ABCC作为环境污染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卢玮筱[2](2018)在《厚壳贻贝RACK1基因在脂多糖、铜离子、苯并芘刺激下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RACK1蛋白是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一种结合蛋白,其具有结合活性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的能力,能参与到信号转导、细胞发育、细胞生长、黏附和存活过程中,因此具有调节、穿梭、整合等的作用。厚壳贻贝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沿海地区及其日本海域和朝鲜半岛地区。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水资源受到污染,厚壳贻贝的产量也日趋减少。此文研究克隆厚壳贻贝RACK1基因的cDNA全长以及分别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铜离子(Cu2+)、苯并芘(benzopyrene,B[a]p)刺激下厚壳贻贝组织中RACK1基因的表达分析。主要是为了填补RACK1基因的研究分析在厚壳贻贝中的空缺,并且可以为提高外来因素刺激下厚壳贻贝的应对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增加其产量。成果研究如下:厚壳贻贝RACK1基因的cDNA全长为1143bp,ORF区全长为954bp。包含97bp的5’-UTR区,92bp的3’-UTR区。推导其编码317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量为35.0kDa,等电点为7.60。通过同源性比较表明,Mc-RACK1与Ma-RACK1的同源性相似度为95%,与Pm-RACK1的同源性相似度为93%。厚壳贻贝RACK1的进化地位与其生物学分类大体一致,揭示了其较强的保守性。RACK1基因比较常见的保守结构是7个色氨酸-天冬氨酸(Typtophan aspartic acid,WD)重复,厚壳贻贝RACK1基因也预测到7个WD重复,揭示了RACK1基因家族具有保守功能和作用。在系统发育树中,发现厚壳贻贝首先与软体动物的分支聚集在一起,这符合传统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用Q-PCR技术检测了RACK1mRNA分别在脂多糖、铜离子刺激下厚壳贻贝的消化腺、血细胞、鳃的表达变化,苯并芘刺激下厚壳贻贝中肝胰腺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Mc-RACK1mRNA在脂多糖、铜离子、苯并芘刺激下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厚壳贻贝RACK1基因在这一类免疫相关组织中出现的高表达揭示了其参与防御与免疫调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吕旭宁[3](2017)在《滤食性贝类规模化养殖的环境效应及可持续生产模式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海水贝类养殖业是我国沿海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海水养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海水贝类的养殖产量占到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且产量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海水贝类养殖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为提高养殖产量,追求单位面积的经济最大化,养殖户在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不断增加单位面积的筏架数量,这种高密度、大规模的养殖方式,不仅改变了自然海区的理化环境及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组成而且对养殖生物自身和养殖水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贝类养殖区的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入手,基于群落水平研究了紫贻贝和长牡蛎的群落结构、营养盐释放速率、摄食及代谢生理,甄别了生物沉积中有机质的来源,构建了物质收支、能量收支方程,阐明了紫贻贝养殖生态系统中颗粒有机碳(POC)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构建了滤食性贝类-刺参-篮子鱼综合养殖理论模型,探讨了凸壳肌蛤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有机质矿化的促进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规模化养殖区沉降颗粒物的沉降通量及群落水平的结构与能量、物质收支调查发现养贝区的沉降通量始终高于对照区,且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夏秋季节显着高于春冬季节(P<0.05);对照区沉降颗粒物中的有机质含量始终高于养贝区。在2015年9-10月份和2016年3-4月份差异显着(P<0.05),其余月份无显着性差异(P>0.05);养贝区和对照区的POC (颗粒有机碳),TN (总氮)的沉降通量在夏秋季节显着高于春冬季节(P<0.05),除3月份外,其他月份养贝区均高于对照区,且两区除6月份外均差异显着(P<0.05)。紫贻贝群落上可以鉴定的大型附着生物在4月份有18种,在6月份有21种,4月份的附着生物群落优势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光辉圆扇蟹(Sphaerozius nitidus),干重分别占到了总附着生物的20.24±2.53%,30.09±3.10%,15.28±0.34%; 7月份的附着生物群落优势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穿贝海绵(Cliona sponge),干重分别占到了总附着生物的11.47± 1.26%,8.38± 1.29%,48.28±2.07%,长牡蛎群落上可以鉴定的大型附着生物在9月份有9种,优势种为刺松藻(Codium fragile(Sur.)Hariot),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干重分别占到了总附着生物的4.77±3.13%,79.74±1.75%,7.41±1.11% (双壳贝类取软体干重,其他生物均为总干重)。紫贻贝群落水平的能量与物质收支及长牡蛎群落水平的能量收支结果如下:4 月份(16℃)能量收支:100摄食能=6.38生长能+30.94粪便能+4.34排泄能+58.34呼吸能碳收支:100摄食碳=5.10生长碳+15.60粪便碳+4.39排泄碳+74.91呼吸碳7月份(20℃)能量收支:100摄食能=2.29生长能+22.34粪便能+10.16排泄能+65.21呼吸能碳收支:100摄食碳=1.36生长碳+12.83粪便碳+9.38排泄碳+76.43呼吸碳9月份(25℃)能量收支:100摄食能=26.93生长能+29.88粪便能+1.06排泄能+42.13呼吸能依据全年养贝区和对照区POC的沉降通量、养贝区沉积物矿化速率及埋藏速率、两个月份紫贻贝群落水平碳收支的均值,构建了单位面积养贝区(0.62r/m2,一绳紫贻贝长度为2 m,平均壳长为68.33 mm,个数约为567 ind)的POC生物地化过程,结果表明贻贝群落中参与沉降的POC占到了总摄入POC的14.22%,这部分占到了总沉降POC的41.07%,所有沉降的POC大部分被矿化成CO2,占比为55.58%,埋藏的部分占比为33.19%。二、滤食性贝类-刺参-篮子鱼综合养殖理论模型的构建利用网箱进行刺参苗种的海上中间培育是大规格底播刺参苗种来源之一。但饵料成本及污损生物在网衣上的附着是限制该保苗方法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饵料成本过高的问题,利用养贝区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作为刺参的天然饵料,在自然海域中跟踪观测了以不同类型沉积物为食的刺参的生长速度,结果表明养贝区刺参的生长情况好于其他海区。系统研究了桑沟湾楮岛海域不同海区不同水层网衣附着生物量的月际变化、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对优势藻类的摄食能力以及黄斑篮子鱼对养殖网箱上网衣藻类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同一月份不同深度附着藻类生物量的日均增长量有一定差异,且不同水层在8月7 日-9月14日时间段内的藻类附着日均增长量均显着高于其他月份(P<0.01),各个月份海头红(Plocamium telfairiae)均为该区域的优势种类;构建了适温条件下黄斑篮子鱼对海头红的碳收支方程:100摄食碳=11.69生长碳+10.82粪便碳+6.06排泄碳+71.43呼吸碳;初始体重1.44±0.61 g的黄斑篮子鱼经过152 d的养殖,平均体重达到45.38±4.22 g,日均增重0.26 g,对不同月份网衣附着藻类的清除率在80.28%-90.15%之间。实验证明利用贝类的生物沉积饲喂刺参是可行的,且黄斑篮子鱼可以作为养殖区网衣附着藻类生物清除的工具种。三、凸壳肌蛤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有机质矿化速率的影响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是虾蟹类养殖优质的饵料生物,是极具养殖潜力的贝类品种。同时凸壳肌蛤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通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7℃时,相对于无扰动组NH4+-N,NO3--N,NO2--N,SiO32-,PO43-的改变比例分别为 18.55%,-41.56%,135.42%,0.00%,-46.11%,对矿化速率的提升为13.08%; 15℃时,相对于无扰动组NH4+-N,NO3--N,NO2--N,SiO32-,PO43-的改变比例分别为 42.99%,226.35%,-85.12%,-5.19%,67.86%,对矿化速率的提升为36.36%; 23℃时,相对于无扰动组NH4+-N,NO3--N,NO2--N,SiO32-,PO43-的改变比例分别为 8.90%,-153.51%,-18.32%,8.91%,1798.17%,对矿化速率的提升为102.31%。构建了不同温度下凸壳肌蛤的能量收支方程:7℃ 100C=58.12F+46.74R+2.54U-7.40P15℃ 100C=44.28F+29.14R+1.85U+24.73P23℃ 100C=17.18F+41.81R+6.64U+34.37P31℃ 100C=53.35F+28.26R+14.66U+3.73P

刘媛媛[4](2016)在《枸杞岛贻贝养殖区生态效应及修复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贝类养殖规模逐年增加的背景下,贝类养殖活动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选取枸杞岛后头湾贻贝养殖区营养盐及碳体系分布格局为研究对象,评估了养殖区富营养化水平,拟通过探明养殖活动与营养盐水平及碳体系分布格局的关系,分析贻贝养殖对海域环境的影响;调查研究了养殖区固生大型海藻的生物量,并结合营养盐及碳体系分布格局,探讨了固生大型海藻对养殖海域水环境的影响;最终就该养殖区养殖模式提出建议,为贻贝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对枸杞岛后头湾贻贝养殖海域生态健康水平进行了评价2014-2015年期间,枸杞岛后头湾贻贝养殖海域温度范围在13.3126.01℃,年平均温度19.56℃;盐度季节变化不明显,分布较稳定,在26.1828.52范围内;海水p H波动范围在8.038.77,6月份为最大值,达8.84,10月份为最低值,仅7.89;活性磷酸盐浓度变化范围为0.0270.038mg/L,铵态氮浓度变化范围为0.0440.111mg/L,硝态氮是溶解性无机氮的主要组成部分,浓度范围为0.1670.344 mg/L,,亚硝态氮浓度变化范围为0.0160.031mg/L;平均富营养化指数E为6.77,贻贝养殖区海水处于轻度至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整体呈现磷限制性富营养化。2.贻贝养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研究海域贻贝养殖种类为紫贻贝和厚壳贻贝,2015年产量分别为1.50万吨和3.32万吨,总产值约22亿;贻贝养殖区营养盐浓度整体呈现内部高外部低的趋势,8月份和2月份DIP、DIN浓度范围分别为0.0200.042 mg/L、0.0250.036mg/L,0.1680.388 mg/L、0.1710.314 mg/L,8月贻贝生长旺期无机氮、磷浓度高于2月份贻贝幼苗期;8月份研究海域p H、DIC、DOC及HCO3—浓度范围分别为8.368.72,10.9117.69 mg/L,10.5023.55 mg/L,11.5017.58 mg/L;2月份研究海域p H、DIC、DOC及HCO3—浓度范围分别为8.138.26,24.1527.12mg/L,7.1012.08 mg/L。贻贝成熟期养殖区内部p H显着低于非养殖对照区,8月份贻贝生长代谢旺期HCO3—平均浓度明显低于2月份代谢缓慢期,养殖区DIC浓度显着低于非养殖区,养殖区内部DOC浓度水平较高,贻贝养殖区呈明显的碳汇区;通过贻贝收获直接移除的碳量达5307吨,创收的碳税可达101.52万美元。3.养殖区固生大型海藻生态效应分析。养殖区固生大型海藻种类超过60余种,4月份生物量分布达到最大值1.58万吨;4月份养殖区DIN、DIP浓度范围分别为0.0260.047mg/L,0.210.37 mg/L,4月份与8月份相比,4月份DIN平均浓度水平较低,DIP平均浓度分布差异较小。大型海藻平均生物量分布与DIP、DIN分布呈负相关;4月份养殖海域p H、DIC、DOC及HCO3—浓度范围分别为8.068.38,13.9023.63 mg/L,4.4910.09mg/L,11.7123.13 mg/L,整体分布呈养殖区内部向外部降低的趋势,高值区分布在3、6、9号站位附近,大型海藻增殖及生物量分布对碳体系格局影响显着。

陆雅凤[5](2015)在《东极厚壳贻贝养殖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东极厚壳贻贝养殖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三个层次、采用三种分析方法研究该养殖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首先应用能值理论分析方法系统性研究贻贝养殖区生态系统与外界的联系,整体来讨论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接下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该贻贝养殖区的水质健康状况,了解贻贝在养殖过程中一年的水质环境变化情况,为以后贻贝的安全健康养殖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在了解了养殖区生态环境健康状态情况下,讨论如何在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前提下,达到贻贝养殖的经济效益,即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此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研究东极厚壳贻贝养殖群体生长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以达到优良选育提高产量的目的。本研究的贻贝养殖区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中的中街山列岛附近的海域上,中街山列岛是由庙子湖岛、青浜岛、黄兴岛、东福山以及西福山等岛屿组合而成,贯穿了整个舟山渔场。中街山列岛附近的海域海流十分复杂,其一方面受到了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径流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北上的台湾暖流和黄海南下沿岸流的交汇作用,受到冷暖水团的交汇影响,因此能够给附近海域的养殖区带来丰富的饵料,从而此地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首先本文研究以能值理论为基础,选择舟山市东极贻贝养殖区(30°11′1″N,122°41′2″E)为研究对象,在定量分析贻贝养殖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能值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东极贻贝养殖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东极贻贝养殖生态系统的太阳能值转化率TR为3.52E+08sej/g,环境负荷率ELR为0.45,能值产出率EYR为3.23,能值投入的生产效率PEEI为9.18E-09,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ESI为7.23。之后再与其它四种养殖生态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贻贝养殖生态系统的能值产出率和可持续性均较高。另一方面,在了解了东极贻贝养殖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后,本文又以该养殖区的海水水质状况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海水水质评价过程具有模糊性,因此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水域水质状况做出客观综合评价,并且运用专家打分法的主观赋权法以及熵权法的客观赋权法的综合赋权法得到研究区水质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来进行综合评价贻贝养殖区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这段时间内水质健康状况变化的整体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东极贻贝养殖区在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期间,水质健康评价指数最高的是2013年11月为0.773,水质健康评价指数最低的是2014年9月为0.412。最后,考虑到在维持贻贝养殖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还要保证厚壳贻贝在养殖过程中的产值和经济效益,以达到养殖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本文又随机选取了养殖区的125个2龄厚壳贻贝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了其壳长(SL)、壳宽(SW)和壳高(SH)等10个形态性状以及总体重(GW)、壳重(KW)和软体重(RW)这3个重量性状,并通过采用SPSS软件中的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等数学方法讨论了东极厚壳贻贝的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所测量的13个表型性状之间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相关系数范围为0.233到0.975。并进一步建立了关于东极厚壳贻贝运用形态性状估量总体重、壳重和软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GW=-34.511+10.058SH+5.844SW+2.121OC(R2=0.771);KW=-8.209+4.482SH+2.082SW(R2=0.771);RW=-9.549+2.274SH+1.648SW+1.025CD(R2=0.625)。因此,其研究结果可以为从事东极养殖区的厚壳贻贝的人工选育提供理论参考,主要是指在选育过程中以壳高为选择目标,并且重视对壳宽的协同选择。

黄振华,柯爱英,王瑶华,陈星星[6](2015)在《生态因子对厚壳贻贝眼点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实现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和推广,研究了海水盐度、温度、p H等生态因子对厚壳贻贝眼点幼虫的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繁育条件。结果表明:厚壳贻贝眼点幼虫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23.539.1,最适为27.435.3;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为1827℃,最适为2124℃;对p H值的适宜范围为7.59.0,最适为7.88.5。掌握了厚壳贻贝眼点幼虫对主要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对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飞[7](2014)在《微颗粒紫菜粉在枝角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枝角类又简称“溞类”、“水溞”,俗称“红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鳃足亚纲(Babchiopoda),枝角目(Cladocera),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内陆半咸水中。枝角类对食物的选择是关系生长、生殖过程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枝角类传统人工培养中一般以单细胞藻类、酵母、Banta液等作为饵料,比较费工费时,而以微颗粒紫菜粉作为枝角类饵料是一项新的尝试。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用紫菜粉大量培养枝角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间,研究了枝角类对紫菜粉的利用机制;探索微颗粒紫菜粉对枝角类的种群变化及生殖的影响;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牛粪1.5g+干稻草2g+沃土20g+水1000cm3)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分析了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对铜、镉毒性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检测了紫菜粉投喂下的蚤状溞、蒙古裸腹溞SOD与POD酶活力大小。获得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实验证实微颗粒紫菜粉在培养枝角类的过程中发生自然酶解,酶解微生物普遍存在于环境中,水源微生物占主导作用,72h时其降解能力是空气和藻源微生物的3倍,是溞源微生物的2倍。(2)研究发现,枝角类不能利用紫菜粉酶解后的单糖等营养物质,而是利用粒径小于25um的细胞碎片及原生质体等。(3)通过观察紫菜粉及其酶解液投喂后蚤状溞和蒙古裸腹溞种群生长与生殖状态,发现直接投喂紫菜粉0.15mg/ml时蚤状溞种群增长最快,峰值密度为5.5ind/ml,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净生殖力最大为72ind,仅为对照组的70%,蚤状溞的最大内禀增长率也出现在0.15mg/ml组,为1.6ind/d,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蒙古裸腹溞0.075mg/ml组种群增长最快,峰值为0.9ind/ml,只有对照组的1/5(p<0.05),0.75%组净生殖力最大,为14.67ind,仅为小球藻组1/2,最大内禀增长率在酶解液投喂0.75%组,且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因此认为紫菜粉可作为蚤状溞的合适饵料,但不能用于蒙古裸腹溞培养。(4)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蚤状溞的总脂含量依次为39.80mg/g、60.10mg/g、44.60mg/g、52.30mg/g。一共检测出脂肪酸14种,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SFA),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紫菜粉培养组PUFA含量显着高于酵母组和Banta液组(P<0.05),占总脂肪酸的1/3以上,酵母组MUFA含量最高(P<0.05),达55.73%, Banta液组以SFA含量最高(P<0.05),为52.45%。其中紫菜粉组的PUFA中缺乏C18:3,但C20:5(EPA)和C20:4(AA)百分含量高达22.67%和9.02%是小球藻组的1.6倍和4.5倍(P<0.05),而且EPA和AA的实际含量也显着高于小球藻组(P<0.05),达到9.02mg/g和3.59mg/g;实验证实紫菜粉投喂的蚤状溞脂肪酸营养较高。(5)分析Cu2+、Cd2+对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的影响,得到其24h、48h、72h、96h Cu2+对蚤状溞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93.3ug/l、192.4ug/l、127.1ug/l和90.5ug/l;Cd2+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32.1ug/l、191.4ug/l、135.7ug/l、79.8ug/l;Cu2+、Cd2+96h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9ug/l、0.798ug/l;蚤状溞的产仔量随Cu2+、Cd2+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少,Cu2+达到1.0ug/l时,存活周期、产仔总量、产仔胎数等指标显着降低(p<0.05);Cd2+达到5ug/l时,也出现明显的下降。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对Cu2+、Cd2+耐受力不及对照组,表明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对环境Cu2+、Cd2+的检测更加敏感。(6)通过对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蒙古裸腹溞SOD、POD活力的检测,发现紫菜粉投喂组的SOD和POD活力显着高于小球藻投喂组(p<0.05);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紫菜粉投喂的蚤状溞和蒙古裸腹溞随饥饿时间延长SOD活力显着升高,而蚤状溞POD活力下降,蒙古裸腹溞POD活力则无显着变化;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CuZn-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SOD活力想对应,显着高于小球藻投喂组(p<0.05)。与认为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抗氧化能力强于小球藻培养。综合以上多项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微颗粒紫菜粉完全可以替代传统饵料作为蚤状溞的新型合适饵料,并且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的抗逆性更强,对环境变化更敏感,但对于蒙古裸腹溞的人工培养,紫菜粉还不能作为合适饵料。

刘海娟,陈瑞芳,曾梦清,游出超[8](2014)在《单胞藻扩大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单胞藻的扩大培养技术进行综述,并对贝类育苗生产过程中的单胞藻培养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大规模单胞藻培养提供参考。

吕文刚[9](2010)在《华贵栉孔扇贝早期生活史温盐效应与选择育种及颜色性状遗传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及响应曲面和满意度函数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和盐度两个因子对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Reeve)]受精率、孵化率、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效应。通过实验量化了温度和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受精与孵化和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并建立了有效的回归方程,同时优化了利于受精与孵化,幼虫生长与存活的最佳条件。旨为华贵栉孔扇贝种苗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开展了华贵栉孔扇贝亲代选育对子一代影响效应研究。以壳长为选育的目标性状,在一定的选择压下,进行亲本大、中、小三种规格的歧化选择,采用常规育苗及养成方法,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一致前提下,进行三种格规亲代产卵量及受精率、孵化率、幼苗生长与存活及养殖期成贝的生长与存活等指标比较,以揭示亲代选择对后代的影响,评估遗传效应,为种苗生产选育优良亲贝提供理论依据。在家系培育中,考察了华贵栉孔扇贝中橘黄色,灰白色两种壳色与黄色和白色两种闭壳肌颜色的遗传规律,为华贵栉孔扇贝以壳色和闭壳肌颜色作为选择性状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温度和盐度两个环境因子对华贵栉孔扇贝受精率和孵化率,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华贵栉孔扇贝胚胎发育阶段,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受精与孵化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温度效应明显大于盐度效应。温度盐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互作关系不显着。随着幼体发育的进行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幼虫生长速度加快,但在实验的20d内(从幼虫的直线铰合期开始到附着变态期结束),即使在最佳的温度和盐度条件下存活率仍是逐步下降的。通过响应曲面和满意度函数的分析方法确定了华贵栉孔扇贝受精、孵化、生长与存活的有效回归方程。不同温度盐度组合对受精率、孵化率、幼虫生长与存活影响的数学模型表达式如下(P<0.0001):YF R= 14.5629 + 0.4162T + 0.6879 S 0.0019T S 0.0073T 2 0.0110S2Y HR= 7.4653 + 0.2093T + 0.3605 S 0.0010 TS 0.0037 T 2 0.0057S2102 2Log ( IGR SL2 0+ 0.10) = 22.5235 + 1.0406T + 0.7439 S 0.0023T S 0.0204T 0.0115S102 2Log ( AGR SL2 0+ 0.05) = 2 0.7681 + 1.0184T + 0.6450 S 0.0020T S 0.0204T 0.0100S2 2 2 2SR2 =2 489.0452 + 129.7093T + 131.6882S 5.1856T S 1.6921T 1.7926S + 0.0430T S +0.0115TS2 2 2 2SR1 1 = 2 191.3604 + 119.5690T + 94.1474 S 3.1964T S 2.1215T 1.1097 S + 0.0463T S +0.1334TS2 2 2 2SR2 0 =1 502.8306 + 63.9194T + 74.6224 S 1.7813T S 1.0338T 1.0720 S + 0.0192T S +0.1337TS式中T代表温度,S代表盐度,SR2,11,20代表第2d,第11d和第20d的存活率,IGR (Instantaneous growth rate)代表瞬时生长率,AGR (Accumulated growth rate)代表累积生长率。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找到适宜华贵栉孔扇贝受精和孵化的适应温度范围为22-27℃,盐度范围为26-30‰,最适的温度和盐度组合为24.7℃,29.3‰。生长(瞬时生长和累积生长)与存活的最佳温度盐度组合分别为25.04℃,29.53‰和24.6℃,28.03‰.2)在以壳长为选择目标对华贵栉孔扇贝实施歧化选择选育系的子一代(F1)的生长性能比较研究中,结果显示:各组在个体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变态率、稚贝育成率、海上过渡期存活率、等指标上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另外,各生长阶段的壳长、体重日增长量等指标上也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或显着差异(P<0.05),均显示大规格组显着优于中规格组(P<0.05);中规格组显着优于小规格组(P<0.05)。大规格组壳长的选择反应为9.47±2.01,中规格组为3.16±1.24,小规格组为-10.04±3.14,体重的选择反应大,中和小规格组依次是5.13±1.22,1.87±0.55和-19.24±4.78。壳长和体重的实现遗传力分别为0.96±0.24和0.44±0.13。以上结果表明,大规格组中的优良微效多基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并通过其子代的各经济性状表型值得以体现;相反,小规格组群体则是许多低值遗传基因得到了进一步纯合,一方面导致其子代环境适应能力变弱,从而死亡率提高,另一方面导致该贝生产性能降低。3)在华贵栉孔扇贝两种壳色和两种闭壳肌颜色遗传规律研究中,分别探讨了壳色和闭壳肌颜色的显隐性关系,发现黄壳色对灰白壳色为显性,闭壳肌白色对黄色为显性。黄壳色显性个体有显性纯合(后代全部为黄色)和杂合(自交F1黄:白=3:1,χ2<χ02.05,1)两种存在状态。同样白色闭壳肌也有纯合(F1全部为白色)和杂合(自交F1代白:黄=3:1,χ2<χ02.05,1)之分。灰白色壳色和黄色闭壳肌均为隐性纯合体。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10](2010)在《2010年浙江省主导品种:特色品种介绍》文中研究表明翘嘴红鲌【品种来源】选择太湖和大型水库野生翘嘴红鲌培育后获得。【特征特性】选择太湖和大型水库野生翘嘴红鲌,经六年适应性选育,遗传性状稳定,可自繁自育;生长速度快,鱼

二、厚壳贻贝苗期饵料培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厚壳贻贝苗期饵料培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厚壳贻贝ABC转运蛋白两个亚型响应环境胁迫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厚壳贻贝概述
        1.1.1 厚壳贻贝的生物学特性
        1.1.2 厚壳贻贝的养殖现状
    1.2 ABCB、ABCC基因的综述
        1.2.1 ABCB、ABCC基因结构分析
        1.2.2 ABCB、ABCC基因相关的毒理研究
        1.2.3 ABCB、ABCC基因在临床医药方面的应用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厚壳贻贝ABCB、ABCC基因的c DNA克隆表达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样品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厚壳贻贝总RNA提取
        2.2.1 准备工作
        2.2.2 提取总RNA
        2.2.3 RNA逆转录
        2.2.4 厚壳贻贝ABCB、ABCC核心序列扩增
    2.3 生物信息分析
    2.4 结果和讨论
        2.4.1 厚壳贻贝ABCB、ABCC基因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
        2.4.2 厚壳贻贝ABCB、ABCC进化树分析
第三章 厚壳贻贝ABCB、ABCC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器材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厚壳贻贝中各组织总的RNA的提取
        3.2.2 厚壳贻贝cDNA模板的合成
        3.2.3 厚壳贻贝荧光PCR引物设计
        3.2.4 实时荧光定量
        3.2.5 荧光数据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结果
        3.3.2 讨论
第四章 脂多糖、苯并芘以及铜离子刺激下厚壳贻贝ABCB、ABCC基因的表达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样品材料
        4.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脂多糖、铜离子、苯并芘刺激
        4.2.2 处理样品提取RNA以及c DNA的合成
        4.2.3 荧光定量PCR
        4.2.4 荧光定量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和讨论
        4.3.1 结果分析
        4.3.2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厚壳贻贝RACK1基因在脂多糖、铜离子、苯并芘刺激下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厚壳贻贝的概述
        1.1.1 厚壳贻贝的繁殖状况
        1.1.2 厚壳贻贝的生物学特性
        1.1.3 贻贝的营养价值
        1.1.4 贻贝的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1.1.5 外来环境因素的影响
        1.1.6 厚壳贻贝在不同方面的研究
    1.2 RACK1基因的综述
        1.2.1 RACK1结构
        1.2.2 RACK1的作用
        1.2.3 RACK1在不同物种中的研究史
        1.2.4 RACK1蛋白的医疗应用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厚壳贻贝RACK1基因的cDNA克隆表达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材料
        2.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厚壳贻贝总RNA的提取
        2.2.1 前期的准备
        2.2.2 总RNA提取
        2.2.3 RNA逆转录
        2.2.4 厚壳贻贝中RACK1核心序列的扩增
    2.3 RACE技术获得RACK1基因cDNA的全长
    2.4 RACK1基因的全长克隆及其测序
    2.5 生物信息的研究分析
    2.6 结果与分析
        2.6.1 厚壳贻贝 RACK1 基因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厚壳贻贝RACK1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厚壳贻贝中各组织的总RNA提取
        3.2.2 厚壳贻贝cDNA模板的合成
        3.2.3 厚壳贻贝PCR引物设计
        3.2.4 实时荧光定量
        3.2.5 分析数据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结果
        3.3.2 讨论
第四章 脂多糖、铜离子、苯并芘刺激下厚壳贻贝RACK1基因的表达
    4.1 实验材料
        4.1.1 样品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脂多糖刺激
        4.2.2 铜离子刺激
        4.2.3 苯并芘刺激
        4.2.4 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4.2.5 荧光定量PCR
        4.2.6 分析数据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结果分析
        4.3.2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滤食性贝类规模化养殖的环境效应及可持续生产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的地位和发展现状
    1.2 浅海规模化贝类养殖的环境效应
        1.2.1 生物沉降
        1.2.2 滤食性贝类对浮游植物的下行控制效应
        1.2.3 贝类养殖对营养盐循环的影响
    1.3 浅海规模化贝类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4 展望
第二章 基于群落水平滤食性贝类的生理研究及其环境效应
    2.1 材料及方法
        2.1.1 地点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计算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不同区域沉降颗粒物(SPM)的表观沉降通量
        2.2.2 不同海区沉降颗粒物中有机质(O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态总氮(TN)的含量
        2.2.3 不同类型养殖区沉降颗粒物中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态总氮(TN)的表观沉降通量
        2.2.4 紫贻贝和长牡蛎养殖绳的群落结构及种类组成
        2.2.5 不同月份紫贻贝和长牡蛎群落水平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的甄别
        2.2.6 紫贻贝与长牡蛎五项营养盐的释放速率与氧气的消耗速率
        2.2.7 紫贻贝群落水平的能量与物质收支及长牡蛎群落水平的能量收支
        2.2.8 单位面积贻贝养殖区POC的生物地化过程
    2.3 讨论与结论
        2.3.1 养贝区生物沉积的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
        2.3.2 不同温度下紫贻贝群落水平的代谢变化
        2.3.3 不同月份养殖贝类的群落结构及附着生物的危害与防治
第三章 滤食性贝类-刺参-篮子鱼综合养殖理论模型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计算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不同温度下刺参的摄食率和同化效率
        3.2.2 8-12 月份保苗期刺参的生长情况及其同化效率
        3.2.3 6-11 月份网衣附着藻类生物量的月际变化规律及优势种类
        3.2.4 适温条件下黄斑篮子鱼对海头红的摄食能力及碳收支
        3.2.5 黄斑篮子鱼在 6-11 月份的生长情况及对网衣清除效果的对比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凸壳肌蛤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五项营养盐扩散通量的改变及对生物沉积物矿化的影响
    4.1 材料及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计算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4.2 结果
        4.2.1 凸壳肌蛤对沉积物-水界面五项营养盐扩散通量的影响
        4.2.2 生物扰动对沉积物矿化速率的影响
        4.2.3 不同温度下凸壳肌蛤的摄食生理
        4.2.4 不同温度下凸壳肌蛤的代谢生理
        4.2.5 不同温度下凸壳肌蛤的能量收支
    4.3 讨论与结论
小结
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硕士期间的文章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4)枸杞岛贻贝养殖区生态效应及修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贝类养殖及大型海藻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 贝类养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现状
        1.1 贝类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1.2 贝类生态功能研究
        1.3 贝类养殖区环境现状
    2 大型海藻生态修复作用研究进展
        2.1 大型海藻生态修复能力研究
        2.2 大型海藻对养殖区生态修复研究
        2.3 利用大型海藻进行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前景展望
第二章 贻贝养殖区海水富营养化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贻贝养殖区概况
        2.1.2 采样点设置
        2.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4 数据处理
        2.1.5 评价指标及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贻贝养殖海域温度、盐度、pH分布
        2.2.2 营养盐分布特征
        2.2.3 富营养化评价
    2.3 讨论
第三章 贻贝养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2 贝类养殖碳汇效应估算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贻贝养殖生物量变化
        3.2.2 贻贝养殖对养殖区营养盐分布影响
        3.2.3 对养殖区无机碳分布影响
        3.2.4 贻贝养殖碳汇效应估算
    3.3 讨论
        3.3.1 贻贝养殖对水体无机氮、磷分布格局影响
        3.3.2 贻贝养殖对水体pH和碳分布格局影响
第四章 贻贝养殖区天然固生大型海藻生态效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主要固生大型海藻生物量
        4.2.2 海藻增殖对水域无机氮、磷浓度分布的影响
        4.2.3 海藻增殖对养殖区氮、磷收支及碳汇效应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东极厚壳贻贝养殖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能值理论分析
        1.2.2 水质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厚壳贻贝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通径分析在水产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东极贻贝养殖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2.1 能值分析在生态系统研究中应用
        2.1.1 贻贝养殖生态系统能值分析基本步骤
        2.1.2 贻贝养殖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2.2 东极贻贝养殖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2.2.1 东极贻贝养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
        2.2.2 东极贻贝养殖生态系统能值分析与结果
    2.3 结论
第三章 东极贻贝养殖区水质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采样点的设置
        3.1.2 采样的仪器和实验材料
        3.1.3 样品的分析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3.2.1 建立水质评价指标的集合
        3.2.2 建立等级评价隶属度矩阵
        3.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2.4 建立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东极贻贝养殖区和大黄鱼养殖区水质评价指标分析
        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东极贻贝养殖区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3.4 结论
第四章东极厚壳贻贝养殖群体表型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4.1 取样与测量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性状的参数分析
        4.3.2 各性状的相关分析
        4.3.3 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多元回归分析
        4.3.4 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4.3.5 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决定系数分析
    4.4 讨论
        4.4.1 影响东极养殖区厚壳贻贝主要形态性状的确定
        4.4.2 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在贝类形态性状研究中的应用..37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生态因子对厚壳贻贝眼点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盐度试验
        1.2.2 温度试验
        1.2.3 p H试验
    1.3 日常管理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盐度对厚壳贻贝眼点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2 温度对厚壳贻贝眼点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3 p H值对厚壳贻贝眼点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3 讨论
    3.1 盐度
    3.2 温度
    3.3 p H

(7)微颗粒紫菜粉在枝角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枝角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2 枝角类培养技术分类
        1.2.1 实验室培养
        1.2.2 小型水泥池培养
        1.2.3 工厂化大规模培养
        1.2.4 室外土池培养
    1.3 大型藻酶解液水产育苗中的应用
    1.4 琼胶酶菌株开发及利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2 菌源探索及枝角类对微颗粒紫菜粉的利用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2 液体发酵培养基
        2.1.3 斜面固体培养基
        2.1.4 DNS 试剂的配制
        2.1.5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2.1.6 菌种的扩大培养
        2.1.7 酶解液的制作
        2.1.8 实验设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2.2 自然酶解下葡萄糖浓度测定
        2.2.3 蚤状溞对紫菜粉酶解液的利用
    2.3 讨论
        2.3.1 微颗粒紫菜粉自然酶解的途径分析
        2.3.2 蚤状溞对紫菜粉酶解液的利用机制
    2.4 小结
3 不同紫菜粉投喂量对蚤状溞和蒙古裸腹溞生长繁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酶解液的制备方法
        3.1.4 实验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紫菜粉投喂量下枝角类的种群生长
        3.2.2 紫菜粉酶解液投喂下两种枝角类的种群生长
        3.2.3 紫菜粉及其酶解液投喂下两种枝角类的生殖力比较
        3.2.4 紫菜粉及其酶解液投喂下净生殖力和内禀增长率比较
    3.3 讨论
        3.3.1 微颗粒紫菜粉投喂对枝角类种群动态的影响
        3.3.2 微颗粒紫菜粉投喂对枝角类生殖的影响
        3.3.3 微颗粒紫菜粉对枝角类两性生殖的影响
    3.4 小结
4 投喂紫菜粉后蚤状溞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和试剂
        4.1.3 分析方法
        4.1.3.1 总脂含量测定
        4.1.3.2 脂肪酸含量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食物下蚤状溞的总脂含量
        4.2.2 脂肪酸组成比较
        4.2.3 主要脂肪酸的实际含量
    4.3 讨论
        4.3.1 饵料生物体内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与食物的关系
        4.3.2 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体内主要脂肪酸的实际含量
        4.3.3 紫菜粉作为枝角类饵料的应用价值
    4.4 小结
5 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对 Cu~(2+)与 Cd~(2+)的耐受力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预实验
        5.1.3 实验浓度的选择
        5.1.4 溞的移放与死亡判断
        5.1.5 实验设计
        5.1.6 数据处理及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蚤状溞对镉、铜的耐受能力
        5.3.2 蚤状溞对镉、铜的半致死浓度与安全浓度
        5.3.3 Cu~(2+)对蚤状溞生殖力的影响
        5.3.4 、Cd~(2+)对蚤状溞生殖力的影响
    5.4 讨论
        5.4.1 Cu~(2+)、Cd~(2+)对蚤状溞存活、生殖的影响
        5.4.2 环境检测中微颗粒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的应用价值
    5.5 小结
6 紫菜粉投喂下两种溞的 SOD、POD 活力及 CuZn-SOD 基因表达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培养和取样方法
        6.1.3 10%匀浆上清液的制备
        6.1.4 酶活检测方法
        6.1.5 实验设计
        6.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两种饵料投喂下蚤状溞与蒙古裸腹溞 SOD、POD 活力比较
        6.2.2 饥饿胁迫下蚤状溞、蒙古裸腹溞 SOD 与 POD 活力变化
    6.3 讨论
        6.3.1 紫菜粉投喂对蚤状溞、蒙古裸腹溞 SOD 活力的影响
        6.3.2 紫菜粉投喂对蚤状溞、蒙古裸腹溞 POD 活力的影响
        6.3.4 紫菜粉投喂对蚤状溞 CuZn-SOD 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创新点
    7.2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单胞藻扩大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扩大培养方法
    1.1 培养用海水
    1.2 培养设施
    1.3 培养方法
    1.4 培养管理措施
2 敌害生物防治方法
    2.1 培养用车间内的清理消毒
    2.2 培养用水的消毒
    2.3 接种
    2.4 培养管理
3 生产应用情况
4 生产实践总结

(9)华贵栉孔扇贝早期生活史温盐效应与选择育种及颜色性状遗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贝类研究现状
        1.1.1 温度、盐度对贝类的影响研究
        1.1.2 选择育种研究
        1.1.3 杂交育种研究
        1.1.4 贝类壳色遗传规律研究进展
    1.2 华贵栉孔扇贝研究现状
        1.2.1 温度盐度效应
        1.2.2 常规育种研究
        1.2.3 分子生物学方面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温度、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受精率、孵化率、生长及存活影响
        1.3.2 华贵栉孔扇贝不同规格亲本子代生长效应的研究
        1.3.3 华贵栉孔扇贝壳色与闭壳肌颜色遗传规律的研究
2 温度和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受精、孵化、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2.1 引言
    2.2 温度与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2.2.1 材料
        2.2.2 实验设计
        2.2.3 实验操作步骤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5 结果分析
        2.2.6 讨论
    2.3 温度与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设计
        2.3.3 实验操作步骤
        2.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5 结果与分析
        2.3.6 讨论
3 华贵栉孔扇贝不同规格亲本的子代生长效应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亲本的选择
        3.2.2 亲贝催产
        3.2.3 受精与孵化
        3.2.4 幼虫培育
        3.2.5 海上暂养及标粗
        3.2.6 养成
        3.2.7 数据测量与统计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和变态率
        3.3.2 不同规格亲本子一代幼苗壳长生长比较
        3.3.3 各组稚贝育成率及其生长
        3.3.4 海上养殖期各组壳长生长
        3.3.5 海上养殖期体重增长生长
        3.3.6 选择反应
        3.3.7 实现遗传力
    3.4 讨论
4 华贵栉孔扇贝壳色与闭壳肌颜色的遗传规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壳色与闭壳肌颜色的界定
        4.3.2 实验设计
        4.3.3 交配方法
        4.3.4 幼虫的培养
        4.3.5 海上中期培育及采样分析
    4.4 结果
        4.4.1 黄黄(♂)×黄黄(♀)
        4.4.2 黄白(♂)×黄白(♀)
        4.4.3 黄黄(♂)×黄白(♀)
        4.4.4 黄白(♂)×黄黄(♀)
        4.4.5 白白(♂)×白白(♀)
        4.4.6 白黄(♂)×白白(♀)
        4.4.7 白白(♂)×白黄(♀)
        4.4.8 白黄(♂)×白黄(♀)
        4.4.9 黄黄(♂)×白白(♀)
        4.4.10 黄黄(♂)×白黄(♀)
        4.4.11 黄白(♂)×白白(♀)
        4.4.12 黄白(♂)×白黄(♀)
    4.5 讨论
        4.5.1 华贵栉孔扇贝两种壳色遗传规律
        4.5.2 华贵栉孔扇贝两种闭壳肌颜色的遗传规律
        4.5.3 华贵栉孔扇贝壳色和闭壳肌颜色联合遗传规律
5 讨论与结论
    5.1 温度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受精率、孵化率、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5.2 华贵栉孔扇贝不同亲本大小对子一代影响效应
    5.3 华贵栉孔扇贝不同壳色与不同闭壳肌颜色的遗传规律初探
    5.4 主要结论
论文研究创新点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10)2010年浙江省主导品种:特色品种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翘嘴红鱼白
黄颡
乌鳢
大黄鱼
厚壳贻贝
坛紫菜

四、厚壳贻贝苗期饵料培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厚壳贻贝ABC转运蛋白两个亚型响应环境胁迫的表达研究[D]. 任世太.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2]厚壳贻贝RACK1基因在脂多糖、铜离子、苯并芘刺激下的表达[D]. 卢玮筱. 浙江海洋大学, 2018(07)
  • [3]滤食性贝类规模化养殖的环境效应及可持续生产模式探索[D]. 吕旭宁.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2)
  • [4]枸杞岛贻贝养殖区生态效应及修复策略研究[D]. 刘媛媛.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5]东极厚壳贻贝养殖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D]. 陆雅凤. 浙江海洋学院, 2015(12)
  • [6]生态因子对厚壳贻贝眼点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J]. 黄振华,柯爱英,王瑶华,陈星星. 水产养殖, 2015(01)
  • [7]微颗粒紫菜粉在枝角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 刘飞. 宁波大学, 2014(03)
  • [8]单胞藻扩大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J]. 刘海娟,陈瑞芳,曾梦清,游出超. 科技创新导报, 2014(17)
  • [9]华贵栉孔扇贝早期生活史温盐效应与选择育种及颜色性状遗传规律研究[D]. 吕文刚. 广东海洋大学, 2010(05)
  • [10]2010年浙江省主导品种:特色品种介绍[J].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 2010(01)

标签:;  ;  ;  ;  ;  

厚壳贻贝苗期诱饵培育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