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租赁合同——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

反租赁合同——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

一、反租承包──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马玉姣[1](2021)在《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研究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镇梨园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研究梨园村所做的扶贫工作与成效出发,立足于探讨该地的扶贫工作内容,总结该地运用的扶贫模式,分析最后是否达到了真实的预期效果。论文内容共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对田野点概况的介绍,从基本情况、自然地理、历史、思想观念等方面解释了导致梨园村深度贫困的原因;第二部分为梨园村扶贫工作概况,里面涵盖了扶贫的模式、政策以及扶贫开发措施,通过对张家川县80年代中期至今的扶贫模式历程的总结研究,结合实际分析得出适用于梨园村并取得显着成效的扶贫模式为直接扶持贫困农户和参与式扶贫;也解读了新形势下习总书记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该部分还从资金扶持、就业扶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方面对梨园村实施的扶贫开发举措进行了分析,并举案例进行论证。最后一部分是扶贫成效研究,这一部分笔者将从两个标准出发:一个是按照政府验收的标准分析梨园村是否达到脱贫标准;另一个是站在笔者发放问卷,站在调研者的角度验收成效,最后得出结论:两个标准下得到的结果一致,梨园村确实达到了整村脱贫的标准,对比建档立卡时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最后通过全文的论述分析,笔者提出针对梨园村脱贫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建议。

龚缘[2](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各国要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在全球经济格局加速调整、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之际,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新一轮优化不断推进。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提升跨境次区域间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更是新形势下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战略支点。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同“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形成机制,探索跨境次区域间的经贸合作空间和方式具有必要性。论文首先对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形成机制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互联互通机制主要受市场准入、运输和基础设施、营商环境、边境管理和社会文化法律环境的影响,并通过以上五个因素作用于贸易投资便利化,进而影响跨境次区域间经贸分工与合作的生产链和价值链。然后,基于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内涵和框架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进行评估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尚处于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初级阶段,跨境次区域间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稳步提升,但市场准入和营商环境指标相对偏后,阻碍互联互通机制形成和分工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再次,构建拓展引力模型来探究影响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贸易投资便利化受市场准入、运输和基础设施、营商环境、边境管理和相对资源禀赋的正向作用,市场规模对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的正向作用小,相对自然资源禀赋、相对技术水平和相对劳动力成本对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的正向作用更为显着,而企业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对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出更高要求。最后,论文就如何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出对策。从完善跨境次区域互联互通机制入手,借助经贸合作倒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公平的营商环境扩大市场准入,推动跨境次区域间商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借助自贸区网络实现价值链升级,创新区域投资方式,建立健全深入分工与合作机制,以跨境次区域合作的方式加快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张荣锁[3](2020)在《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将“田园综合体”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并且决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保障当地的农民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运用SWOT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新型的农业开发知识,对良心谷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和发展对策。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查阅大量田园综合体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田园综合体概念、意义和发展对策等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全文的写作和研究积累了材料,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第二章为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一方面对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另一方面将产业融合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蒂蒙斯创业理论结合良心谷田园综合体的运行情况进行阐释和总结,为论文写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现状分析,本章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对良心谷田园综合体的创业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又基于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分析了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的运行情况以及发展存在缺乏政府有力支持、人才队伍建设难、融资渠道狭窄和同质化竞争激烈等困境。第四章为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竞争力分析,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良心谷田园综合体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其发展存在的优势有以泰山为核心的旅游带动作用强大、良好的茶产业基础和优质的有机农产品,劣势有园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和产业融合不充分,机遇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电商的兴起,威胁主要有资金压力大和园区经营季节性明显,环境问题突出。第五章为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影响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了排序,为园区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第六章为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保障措施,有针对性地从外部环境角度提出了要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科学技术引导的对策,从内部因素角度提出了建立融资与资金使用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增强品牌宣传的对策。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主要对论文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对下一步研究也进行了展望,并进一步提出研究的方向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钱佳萍[4](2019)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建筑统计制度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建筑业被认为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建筑行业的发展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是建筑业发展的“晴雨表”,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是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其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行,对建筑业的发展及统计报表制度的改革都提出了要求,这就更加凸显了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与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合称为建筑统计报表制度)与广义建筑业发展无法很好匹配的问题,导致了建筑统计报表制度无法反应广义建筑业真实的发展形态。同时,随着一些新业态的出现,建筑业与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且两者的统计制度未能很好的衔接,不利于展示广义建筑业的发展格局和发展规律。本文立足于建筑业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发展的现状,基于现行统计报表制度归纳选取主要指标对建筑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针对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分别以法人和业务为单位对其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论述了新形势新要求下对建筑业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发展的要求以及对统计的影响,揭示了现行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存在的问题:工程咨询服务行业未有统一的统计报表制度,细分行业的统计报表制度在表式设计上相似度高,在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情况下,企业重复填报现象严重。同时,随着设计施工总承包业务的推广,加大了跨建筑业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重复填报数据无法识别等主要问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针对性的建筑统计报表制度改革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路径,即在现行细分行业的统计报表制度基础上,首先实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的融合和统一,继而实行广义建筑业的统计,论文还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促进建筑统计报表制度改革,更好地适应建筑业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效地发挥其统计作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费明(Adegbola Olaide Firmin)[5](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贝宁的国际产能合作》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中国深化对外合作的重点战略,而对外产能合作已经成为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对外产能合作对于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产能合作的融合将会为中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产能合作的结合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全球其他国家实现经济合作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渠道以及机会,并将会成为国际产能和投资合作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力,能够更好的增强这个战略的有效性。还有就是,全球产能合作侧重于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完善全世界生产要素的合理化配置,增强中国于国际价值链当中的优势,增强全球竞争实力,构建出更加突出的优势。中国对国际性价值链的参与必须转向主观的劳动分工,并在客观上走到十字路口。通过调整国际生产体系,加强对外产能合作,将增强中国在“一带一路”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沿着皮带和道路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的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际生产能力合作带和道路项目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的深度集成在腰带和道路和国家,以及中国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和国家合作。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对外投资布局的逐步演变,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对外产能合作理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协作,不但属于中国扩大以及加强改革开放的战略需要,而且成为提高和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研究、合理推进和实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产能合作战略,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分析合作的模式,中国的优势和位置选择、战略适合有利于长期,中国应该积极推动战略与贝宁对接,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和工程承包,加速对外生产能力合作的进展,经贸合作区建设综合利用,促进中国的整体生产能力“走出去”。通过分析,中国应该利用现有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生产能力储备,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良好的产品质量,充足的外汇储备,与金融优势,地区交往密切,合作机制逐步完善等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能力与贝宁的合作。通过全面深入分析贝宁的分析,探索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产能合作的新途径。

赵会[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扶贫研究》文中认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小康建成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指标,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指出,东部和中部地区总体上如期脱贫不成问题,西部地区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突出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至2017年,广西已有3107万人脱贫,脱贫成效显着。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扶贫的基本经验,有助于为广西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小康建成,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参考,为西部地区农村扶贫提供经验借鉴。本文根据中国阶段性扶贫目标与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的相关性,把改革开放以来的广西农村扶贫历程划分为总体小康建设、全面小康建设和全面小康建成三个阶段。分别从各个阶段的广西农村贫困问题、扶贫政策的演变、扶贫实践的展开、取得的扶贫成就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扶贫的基本经验:一是以中国特色减贫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扶贫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立场、开发式的扶贫方针和精准扶贫方略。二是走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分阶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扶贫目标,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开展专项扶贫。动员全社会参与,凝聚各方力量。三是坚持符合广西实际的农村减贫政策,一方面因地制宜落实中央减贫政策,另一方面有的放矢出台广西减贫政策。四是开展有广西特色的农村扶贫实践,针对区域性人地矛盾实施移民搬迁,利用广东对口帮扶组织劳务输出,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开展产业扶贫,运用大会战方式解决区域贫困。

刘俊峰[7](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创新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都属于爱国统一战线性质,故始终称之为爱国统一战线。从理论形态上看,有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科学发展观统一战线理论,中共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伴随着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而发展,既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实际的新变化和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新要求,又立足于时代主题不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揭示了新时期以来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规律和基本要求。目前,学术界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党的领导人与统一战线研究方面,把爱国统一战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行整体综合研究的成果还不多,特别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发展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因而,本文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创新发展的研究视角,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确立的过程、主要内容、十八大以来的创新发展的成果及其意义,以期探索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第一章研究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形成的理论依据、社会基础和演进历程,通过分析爱国统一战线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期、科学发展观时期的丰富和发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特征和确立的历史过程。第二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基础理论、制度建设理论和各领域的方针政策,从整体上阐释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内容。不论是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还是江泽民关于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思考、新判断,还是胡锦涛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论述,都是基于同一时代主题下,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做出的解答,从而在整体上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内容。第三章研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爱国统一战线基础理论、制度建设理论和各领域方针政策等方面的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揭示十八届以来党中央对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贡献。第四章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就,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也为新时代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要随着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发展而不断开辟新领域、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还会遇到新问题、新任务,正所谓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创新不停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发展永远在路上。

胡玲玲[8](2017)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农村传播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农村的传播新形势,为不断改善和优化传播路径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为了适应新目标,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农村传播路径急需创新,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农村传播路径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如何发挥现有条件和基础应对解决新挑战,理论创新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农村传播的基本经验,直面传播过程中的问题,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农村有序、健康传播,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农村的传播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新民主革命时期,主要以思想启蒙、革命动员为目标,体现出以革命促宣传的传播路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为时代主题,表现出以学习促宣传的传播路径。改革开放时期,结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农村的传播路径与表现形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农村的传播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呈现出传播路径不足和弊端,由此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农村传播路径的优化与发展。而农村地区传播基础设施不完善、传播体制不健全、传播经费投入不到位、宣传队伍建设不足、农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是影响传播路径的原因。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领导和农民思想上的引领,巩固农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在农村传播路径中的制度设置,加大监管和奖惩力度、拓宽农民反馈渠道;进一步强化农村传播路径中宣传队伍建设,明确宣传责任主体;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保障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传播效果,既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农村传播路径的必然要求,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与理论指导。总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农村的传播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需要。只有建构好传播路径,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才会得到落实、创新和运用,才能提供理论思考和探索,促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宋庆森[9](2017)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是农村基层组织内外在对其价值理念、外部形象、行为绩效等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内外相互吸引以保证组织内外沿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运动和前进的力量与能力。从概念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分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与组织外部的凝聚力。本文主要论述农村基层党组织外部的凝聚力,即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凝聚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外部社会凝聚力的强弱关系党的农村政策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关系党的服务宗旨能否在农村得到及时践行,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否能够得到稳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多变性,不会自然形成,需要党中央的精心筹划,需要地方党委的通力配合,更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努力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广大农民的思想日益多元、利益日趋多样、诉求瞬息万变。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研究”,既是为了总结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成功经验,又是为了深入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内在规律,更好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持续、有效发挥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这一核心问题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一是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概念。围绕这一问题,首先对凝聚力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接着对政党组织凝聚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展开研究,从主体、客体、环境三个维度对政党组织凝聚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内涵进行了概括,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主要是农村社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朝组织既定目标前进的力量与能力。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和逻辑构成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和方向支撑。二是研究场域变化与组织凝聚的逻辑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具有多变性的特点,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该部分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实践探索,归纳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经验。三是研究社会认同与组织凝聚的逻辑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组织的认同特别是外部的认同是基础。可以说,没有社会的认同,就很难形成组织的凝集力。围绕组织社会认同的概念、构成要素等,主要论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价值认同、行为认同和绩效认同。四是研究组织权威与组织凝聚的逻辑关系。对于政党组织来说,其凝聚力的形成离不开组织的权威。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同未执政的基层党组织最大的区别就是拥有政权依托。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可以通过政策型、法治型、民主型、能力型的方式获得。只有灵活、巧妙、综合、合理地利用这些权威的手段才能形成理性的权威,才能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持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五是研究组织建设与组织凝聚的逻辑关系。组织凝聚力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大程度上是组织主观努力的结果。无论是社会认同还是组织权威的形成都需要一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践行。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与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紧密相连。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需要在组织设置优化、组织人员教育管理、组织带头人培育管理、组织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发展组织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和不可或缺性,从而不断扩大基层组织的社会认同,形成理性的组织权威,进而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六是研究外部环境与组织凝聚的逻辑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党中央的政策方针是否合理、地方党委的支持力度是否到位,都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根植于社会之中,社会特别农村社会的开放程度、民主程度、包容程度,也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研究不能忽视基层组织外部对其织凝聚力的影响,需要不断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的外部环境。

杨泽榆[10](2018)在《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研究》文中提出中东北非能源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现有成果主要针对该地区能源生产、供应和价格等要素进行研究,而本文从能源消费视角研究中东北非地区的能源消费政策,探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历程,研究视角与以往不同。本文所指能源消费,包括中东北非国家生产和生活所消耗的能源。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即是该地区各国为了实现经济生产目标和保障民众福利、满足人民生活所需的一种引导能源消费的方式和具体措施。在本文研究中,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主要表现为价格低廉的能源消费方式,以及国家为维持低价能源消费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本文将从对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历史发展及现状的分析为起点,找出能源消费增长快、增量大、人均能耗高等严峻形势的重要原因——价格低廉,探究该地区能源低价消费的政策性因素——能源价格补贴。能源补贴在中东北非地区运用广泛,影响深远。政府实施能源补贴的经济成本高昂,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制约,带来了系列社会发展问题。为了消除能源补贴的负面影响,中东北非国家大力推行能源补贴改革,核心是提高能源消费价格。此外,笔者在研究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过程中发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规律,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能源导向型经济增长促进了能源消费增长、能源消费增长制约了经济发展,同时,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需求最终推动了能源消费政策的变革。本文除了导论和结论部分共分为五章,遵循从历史和现有现象背后寻找原因、深入分析原因的基本研究思路。第一章分析了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历史发展和现有形势,是研究的起点;论述了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结构特点、部门分布特点和低价特点。第二章从政策性因素解释能源消费价格低廉的原因,分析了中东北非实施能源补贴政策的基础和目标,以及各国推行能源补贴的具体情况和特征,进一步回应了前章所述能源消费急剧增长的原因。第三章是承上启下的一章,其中能源补贴的负面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内容,是对上一章所述各国推行能源补贴政策影响的进一步论述;对能源低价消费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改革必要性的论述,又为后一章讨论能源消费价格调控做了铺垫。第四章概述了该地区国家能源补贴改革的情况,归纳了改革的特点、经验和改革面临的风险、挑战。第五章论述了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演进历程,归纳出该地区能源消费政策植根于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特征,以及能源消费政策调整与该地区经济改革和地区能源发展战略一脉相承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未来走向做出判断。结论部分采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对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变化进行解释,笔者认为,中东北非地区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该地区能源导向型经济结构的弊端,因此,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必须符合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规律。此外,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改革的部分成功经验,可对中国的能源补贴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反租承包──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租承包──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研究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镇梨园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贫困的概念
        二、贫困线与指标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梨园村基本情况
    第二节 造成梨园村深度贫困的原由
        一、自然地理原因
        二、历史原因
        三、主观原因
    第三节 梨园村贫困户调查情况
        一、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
        二、致贫原因及帮扶情况
第二章 梨园村扶贫工作概况
    第一节 扶贫开发研究
        一、脱贫攻坚新阶段指导思想
        二、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
        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源头的论述
        四、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总钥匙的论述
    第二节 扶贫开发措施研究
        一、资金扶贫
        二、就业扶贫
        三、产业扶贫
        四、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
        五、智力扶贫
        六、健康扶贫
    第三节 脱贫户个案展示
第三章 梨园村扶贫成效研究
    第一节 扶贫成效研究
        一、政府评价体系
        二、田野访谈
    第二节 脱贫后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对基础硬件设施定时勘查
        二、将抑制高价彩礼纳入立法
        三、加强劳动技能培训
        四、加大对梨园村的财政支持力度
        五、关注农民的心理健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与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1.2.2 与跨境次区域分工与合作相关的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形成机制理论分析
    2.1 贸易投资便利化形成机制的框架构建
        2.1.1 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涵
        2.1.2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形成机制
    2.2 贸易投资便利化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
        2.2.1 交易成本理论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2.2.2 经济一体化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2.2.3 自由贸易和投资理论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2.2.4 跨境次区域理论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2.3 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形成机制作用机理分析
        2.3.1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动力机制
        2.3.2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互联互通机制
        2.3.3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分工与合作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发展进程
        3.1.1 互联互通机制下的硬件建设进程
        3.1.2 互联互通机制下的软件建设进程
        3.1.3 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的评估与比较
    3.2 中国与沿线国家分工和合作的发展进程
        3.2.1 逐步打开双边和多边贸易通道
        3.2.2 对沿线国家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3.2.3 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态势良好
    3.3 制约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因素分析
        3.3.1 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扩大贸易壁垒
        3.3.2 市场准入限制贸易与投资规模
        3.3.3 融资挑战制约资金融通
        3.3.4 实体安全性影响营商环境
        3.3.5 跨文化冲突阻碍民心相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4.1.1 模型设定
        4.1.2 变量选取与说明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互联互通机制与贸易投资便利化
        4.2.3 动力机制、互联互通机制与贸易投资便利化
        4.2.4 贸易投资便利化形成的总机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对策
    5.1 加快完善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机制
        5.1.1 创造公平的营商环境扩大市场准入
        5.1.2 推动跨境次区域间商贸文化交流与合作
        5.1.3 借助经贸合作倒推基础设施建设
    5.2 建立健全中国与沿线国家分工与合作机制
        5.2.1 借助自贸区网络实现价值链升级
        5.2.2 探索金融支持创新机制
        5.2.3 创新跨境次区域投资合作方式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课题

(3)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田园综合体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蒂蒙斯创业理论
3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现状分析
    3.1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历程
        3.1.1 萌芽阶段
        3.1.2 创业阶段
        3.1.3 扩张阶段
    3.2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运作现状
        3.2.1 土地流转新模式促进园区发展
        3.2.2 形成标准化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3.2.3 多渠道开拓销售路径
        3.2.4 发挥良好带动作用,助力脱贫攻坚战
    3.3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困境
        3.3.1 缺乏有力的政府扶持
        3.3.2 人才队伍建设困难多
        3.3.3 融资渠道窄
        3.3.4 市场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
4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竞争力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以泰山为核心的旅游带动作用强大
        4.1.2 良好的茶产业基础
        4.1.3 优质的有机农产品
    4.2 劣势分析
        4.2.1 地理位置偏远
        4.2.2 产业融合不充分
    4.3 机遇分析
        4.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4.3.2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3.3 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兴起
    4.4 威胁分析
        4.4.1 资金投入压力大
        4.4.2 经营季节性明显,环境问题凸显
    4.5 战略分析
5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分析方法
    5.2 指标体系构建
    5.3 分析步骤与过程
        5.3.1 判断标度值制定及权重计算
        5.3.2 制定指标评分标准
        5.3.3 计算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5.3.4 组合权重和一次性检验
        5.3.5 综合分析
    5.4 指标结果分析
        5.4.1 准则层因子分析
        5.4.2 决策层因子分析
    5.5 研究结论
6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保障措施
    6.1 外部环境角度
        6.1.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6.1.2 加强科学技术引导
    6.2 内部因素角度
        6.2.1 增强品牌文化宣传
        6.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2.3 建立融资与资金使用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建筑统计制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目的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建筑统计制度的基本分析
    1.1 统计制度的基本分析
        1.1.1 统计制度的含义及意义
        1.1.2 统计制度的改革发展
        1.1.3 建筑统计制度的基本设置
    1.2 建筑业及其发展的基本分析
        1.2.1 建筑业的基本含义
        1.2.2 工程咨询的基本含义
        1.2.3 工程咨询行业的服务内容
    1.3 建筑业发展的新要求
        1.3.1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
        1.3.2 现行建筑业统计制度的不适应性
        1.3.3 现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制度的不适应性
第二章 基于现行统计制度的建筑业发展分析
    2.1 建筑业发展模式
        2.1.1 建筑业总产值
        2.1.2 建筑业增加值
        2.1.3 建筑业固定资产
    2.2 建筑业产业素质
        2.2.1 企业数
        2.2.2 劳动力
        2.2.3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
    2.3 建筑业组织结构
        2.3.1 国内承包能力
        2.3.2 产业集中度
        2.3.3 国际承包能力
第三章 基于现行统计制度的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发展分析
    3.1 以企业法人为单位分析
        3.1.1 行业产值
        3.1.2 人均营业收入
        3.1.3 企业规模
        3.1.4 工资水平
    3.2 以业务活动为单位分析
        3.2.1 工程咨询行业业务
        3.2.2 勘察设计行业业务
        3.2.3 工程监理行业业务
    3.3 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两个建筑强省为典型分析
        3.3.1 江苏、浙江两省总体发展情况对比
        3.3.2 江苏、浙江两省工程监理企业细分业务收入对比
第四章 建筑统计制度改革要求与路径分析
    4.1 建筑业发展要求及其对统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4.1.1 推行工程总承包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4.1.2 建立新型工程公司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4.1.3 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4.2 工程咨询行业发展要求及其对统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4.2.1 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4.2.2 推行电子招投标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4.2.3 强化个人执业资格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4.3 建筑统计制度改革的路径分析
        4.3.1 现行统计制度对建筑业发展的不适应分析
        4.3.2 建筑统计制度改革初步设想
        4.3.3 建筑统计制度改革原则
第五章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研究
    5.1 分设统计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5.1.1 统一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制度
        5.1.2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的深入优化
        5.1.3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后的功能实现
    5.2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之统计指标的创新构建
        5.2.1 “固定资产”和“设备投资”统计指标
        5.2.2 “建筑市场模式”统计指标
        5.2.3 “人才素质”统计指标
        5.2.4 “建筑信用”统计指标
    5.3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的配套措施建议
        5.3.1 完善建筑统计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
        5.3.2 放宽资质管理,允许市场准入
        5.3.3 完善建筑统计监督管理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贝宁的国际产能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4 研究创新之处
1 相关理论基础
    1.1 国际产能合作合作概念界定
    1.2 国际产能合作的实现途径
    1.3 国际产能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1.3.1 政治方面
        1.3.2 经济方面
        1.3.3 贝宁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2 中国“一带一路”与对外产能合作的对策分析
    2.1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生产力合作的关系
    2.2 “一带一路”与对外产能合作的发展瓶颈
        2.2.1 “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产能合作瓶颈的体现
        2.2.2 “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产能合作瓶颈的原因
    2.3 “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产能合作的对策分析
3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贝宁对外产能合作现状和问题
    3.1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产能现状分析
    3.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产能合作的优势分析
        3.2.1 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产能储备
        3.2.2 先进的科技水平和良好的产品质量
        3.2.3 外汇储备充足,具备资金优势
        3.2.4 区域交流密切,合作机制逐步健全
        3.2.5 需求方面,由贸易转向产能合作势在必行
    3.3 中国与贝宁对外产能合作问题分析
        3.3.1 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有待改进
        3.3.2 国外技术和技术标准等不兼容
        3.3.3 中国企业国际化能力有待提高
        3.3.4 贝宁各种风险长期存在
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贝宁对外产能合作策略
    4.1 跨区域战略对接
    4.2 对外直接投资
    4.3 对外承包工程
    4.4 经贸合作区建设
5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贝宁对外产能合作的区位选择
    5.1 富余产能区位转移情况分析
    5.2 “一带一路”贝宁合作意愿分析
    5.3 贝宁“一带一路”项目需求分析
6 结论、展望与建议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关于贫困标准与扶贫阶段的概述
        (一)贫困标准
        (二)扶贫阶段划分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总体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变迁(1978-2000 年)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广西农村贫困概况
        (一)存在普遍贫困问题
        (二)存在老少边山区域贫困问题
    二、总体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政策演变
        (一)救济式扶贫政策(1978-1984 年)
        (二)开发式扶贫政策(1984-1994 年)
        (三)落实“八七”扶贫政策(1994-2000 年)
    三、总体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实践
        (一)专项扶贫
        (二)社会扶贫
        (三)国际帮扶
    四、总体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成就
第三章 全面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开发(2001-2010 年)
    一、全面小康建设背景下广西农村贫困问题
        (一)巩固温饱的任务艰巨
        (二)贫困地区的发展滞后
        (三)扶贫面临新的挑战
    二、全面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政策
        (一)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
        (二)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政策
        (三)社会扶贫和参与式扶贫政策
    三、全面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行动
        (一)专项扶贫
        (二)社会扶贫
    四、全面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成果
第四章 全面小康建成阶段广西农村脱贫攻坚(2011 年至今)
    一、全面小康建成背景下广西农村贫困问题
        (一)贫困人口多群众增收困难
        (二)老少边山特困问题突出
        (三)贫困群体需求与扶贫之间存在矛盾
    二、全面小康建成阶段的广西农村脱贫政策
        (一)“十二五”期间的广西农村脱贫政策
        (二)“十三五”以来的广西农村脱贫政策
    三、全面小康建成阶段的广西农村脱贫行动
        (一)“十二五”期间的广西农村脱贫行动
        (二)“十三五”以来的广西农村脱贫行动
    四、全面小康建成阶段的广西农村脱贫成效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以中国特色减贫理论为指导
        (一)坚持共同富裕的扶贫目标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立场
        (三)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四)坚持精准扶贫方略
    二、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扶贫目标
        (二)出台利于贫困地区和人口的政策
        (三)坚持普惠和特惠政策相结合
        (四)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
        (五)动员全社会参与
    三、坚持符合广西实际的农村减贫政策
        (一)因地制宜落实中央减贫政策
        (二)有的放矢出台广西减贫政策
    四、开展有广西特色的农村减贫实践
        (一)针对区域性人地矛盾实施移民搬迁
        (二)利用广东对口帮扶组织劳务输出
        (三)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开展产业扶贫
        (四)运用大会战方式解决区域贫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依据与意义
        (一) 研究的依据
        (二) 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 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统一战线理论的研究
        (二) 关于新时期以来党的领导人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
        (三) 关于统一战线组织和制度化建设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 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来源
        (一) 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二) 列宁统一战线思想
        (三)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二) 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广大的依靠力量
    三、从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演进
        (一) 邓小平理论与爱国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爱国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
        (三) 科学发展观与爱国统一战线理论的与时俱进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确立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基础理论
        (一)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地位
        (二)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
        (三)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制度建设理论
        (一) 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
        (二)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 关于“一国两制”的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各领域的方针政策
        (一) 关于团结和依靠党外知识分子
        (二) 关于民族和宗教的政策
        (三)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四) 关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政策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统一战线基础理论的创新
        (一) 将民族复兴纳入统一战线的界定
        (二) 重新划分统战工作的范围和对象
        (三) 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凝聚共识和力量
    二、统一战线制度化建设理论的突破
        (一) 把统一战线纳入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范畴
        (二) 加强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制度化建设
        (三) 明确政党关系和政党协商的方式方法
    三、统一战线各领域方针政策的发展
        (一) 重点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二) 加强并改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和宗教工作
        (三)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两个健康”
        (四) 最大限度地团结港澳台海外同胞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发展的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三)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不断创新
    二、为新时代统一战线进一步壮大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 提高了全党对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 指明了统一战线制度化建设的方向
        (三) 确立了统一战线在各领域工作的着力点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各方面力量
        (一) 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 有利于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力量
        (三) 有利于促进“一国两制”和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8)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农村传播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农村传播路径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农村传播路径的历史演进
        一、新民主革命时期的传播路径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传播路径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传播路径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农村传播路径选择的基本经验
        一、结合农民利益实际选取传播路径
        二、结合共产党的中心任务选取传播路径
        三、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选取传播路径
        四、结合农村特点因地制宜选取传播路径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农村传播路径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农村传播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组织传播路径的缺陷
        二、农村人际传播路径的缺陷
        三、农村传统媒体传播路径的缺陷
        四、农村网络媒体传播路径的缺陷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农村传播路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基层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
        二、农村传播体制机制不完善
        三、农村传播基础设施不健全
        四、农村传播经费投入无保障
        五、农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农村的传播路径选择
    第一节 坚持传播路径运用的正确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农村思想文化教育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民生关注问题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农民技能培训相结合
    第二节 加强传播路径主体建设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
        二、明确以村支书为村级责任主体
        三、建立村级宣传小组
        四、健全“三支一扶”队伍建设
    第三节 构建传播路径制度保障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资金保障制度
        二、加大基层监管力度,落实领导管理制度
        三、加大传播奖惩力度,落实考核评价制度
        四、开通咨询反馈渠道,落实信息反馈制度
    第四节 创新传播路径,提升传播效率
        一、创新理论学习路径
        二、创新理论表达路径
        三、创新媒介传播路径
        四、创新理论示范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基本内涵
        一、凝聚力的基本概念
        二、政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挥的主体性因素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挥的客体性因素
        三、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挥的环境性因素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时代价值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进性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章 环境变化与组织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实践探索
        一、重视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农村党组织力量
        二、探索组织设置,不断扩大农村党组织覆盖
        三、实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群众的生存需求
        四、开展教育整顿,不断提升党组织素质能力
        五、加强理论研究,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
        一、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体系,夯实农村党组织凝聚力发挥的组织基础
        二、整顿改造农村基层党组织,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三、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制度,规范农村基层党员与干部的思想与行为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成功探索
        一、调整组织设置,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阵地保障
        二、加强教育管理,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素质能力
        三、创新活动载体,搭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平台
        四、创新选人方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五、健全机制机制,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法规建设
    第四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实践探索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必须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展开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必须围绕农民群众利益展开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必须围绕生产力的提升展开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必须围绕党的自身建设展开
第三章 组织挑战与组织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集体经济萎缩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挑战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观念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方向缺失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不畅,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路径受阻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差,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基础动摇
    第二节 信息技术普及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挑战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的挑战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的挑战
        三、信息技术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的挑战
    第三节 农村宗教蔓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挑战
        一、宗教的发展挑战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
        二、宗教的发展挑战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权威
        三、宗教的发展挑战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
    第四节 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滞后对凝聚力建设的挑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不够到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相对滞后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不够扎实
第四章 社会认同与组织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价值认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产生的客观基础
        一、意识形态是价值认同的开始
        二、利益因素是价值认同的基础
        三、价值认同是组织凝聚的手段
    第二节 行为认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的主观努力
        一、组织行为的先进性决定着组织凝聚力的程度
        二、组织形象是影响组织凝聚力实现的要素之一
        三、社会认同的行为内容是组织认同努力的方向
    第三节 绩效认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实现的现实动力
        一、组织行为的效果是衡量组织凝聚力的标准
        二、行为评价是党组织凝聚力发展的必经环节
        三、农村基层组织绩效认同具有很强的差异性
第五章 组织权威与组织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政治资源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挥需要政策型权威
        一、农村政策要体现农村发展的导向性和率先性
        二、农村政策要体现农村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农村政策要体现农村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四、农村政策要体现农村发展的约束性和严肃性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挥需要法治型权威
        一、通过党内法规的完善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
        二、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依法加强对农村社会的管理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挥需要民主型权威
        一、通过民主选举夯实组织权威的基础
        二、通过民主决策加速组织权威的塑造
        三、通过民主监督完善组织权威的保障
第六章 组织建设与组织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核心因素
    第一节 严把农村党员发展关,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的质量
        一、拓宽发展党员工作源头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充满活力
        二、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落到实处
        三、完善发展党员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整体质量
    第二节 注重优化组织的设置,夯实基层党组织凝聚农村各界的阵地
        一、建立联建型党组织,实现组织设置的横向联合
        二、建立功能型党组织,实现组织设置的纵向整合
        三、建立流动型党组织,实现组织设置的动静结合
    第三节 加强党员队伍的管理,逐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的能力
        一、创新党员教育,注重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
        二、加强教育管理,发挥流动党员的模范作用
        三、落实各项制度,增强党员政治参与的激情
    第四节 重视干部队伍的优化,建强凝聚农村基层各界的带头人队伍
        一、坚持选优配强,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质量
        二、加强教育培养,增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综合素质
        三、实行结对帮带,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工作能力
        四、强化管理监督,确保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正确履职
        五、落实激励保障,激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内生动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价值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东北非能源问题相关研究
        二、中东北非能源消费问题有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第一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历史发展
        一、1970~2015年能源消费与GDP增长
        二、能源导向型经济结构构建的历史原因
    第二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形势和结构特点
        一、日益严峻的能源消费形势
        二、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部门分布特点
        一、能源消费部门分布总体情况和特点
        二、发电部门
        三、海水淡化
        四、石油化工及其他高能耗产业
    第四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低价特征
第二章 中东北非国家实施的能源消费政策——能源补贴
    第一节 丰富能源资源禀赋及其财富累积
        一、丰富的碳氢化合物资源禀赋
        二、巨额能源财富的累积
    第二节 能源补贴及其初始目标
        一、能源补贴的定义和内涵
        二、能源补贴的经济发展目标
        三、能源补贴的社会保障目标
        四、能源补贴的政治因素考量
    第三节 能源补贴的推行运用及国别情况
        一、能源补贴的推行运用
        二、能源补贴的国别情况
    第四节 能源补贴的特点
        一、中东北非各国的差异性比较
        二、能源补贴的特点
第三章 中东北非能源低价消费的经济社会成本及其挑战
    第一节 中东北非地区宏观经济特点及形势
        一、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中东北非地区宏观经济的特点
    第二节 能源低价消费的经济成本分析
        一、能源、经济增长及其联系
        二、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政府不堪重负的财政负担
    第三节 能源低价消费的社会影响
        一、能源低价消费负面影响使国民财富的合理分配遭质疑
        二、边境能源走私问题
        三、能源低价消费的环境影响
    第四节 能源低价消费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改革的必要性
        一、能源低价消费与地区经济安全问题
        二、能源低价消费与地区能源安全问题
        三、能源价格补贴改革刻不容缓
第四章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调整——价格调控
    第一节 能源补贴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地区各国启动改革及改革历程
        二、能源补贴改革的具体措施
        三、补贴改革的初步成效
    第二节 能源补贴改革的特点经验及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能源补贴改革的特点和经验
        二、能源补贴改革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第五章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未来走向分析
    第一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演变及特点
        一、能源消费政策的演变
        二、能源消费政策的特点
    第二节 能源消费政策与地区经济改革和能源发展战略
        一、地区经济改革的推行情况
        二、地区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未来走向
        一、能源消费政策对地区经济改革和能源发展战略的意义
        二、能源消费政策的未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反租承包──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研究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镇梨园村为例[D]. 马玉姣.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形成机制研究[D]. 龚缘.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3]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D]. 张荣锁.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4]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建筑统计制度改革的研究[D]. 钱佳萍. 东南大学, 2019(05)
  • [5]“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贝宁的国际产能合作[D]. 费明(Adegbola Olaide Firmin). 辽宁大学, 2019(05)
  • [6]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扶贫研究[D]. 赵会.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创新发展研究[D]. 刘俊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9)
  • [8]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农村传播路径研究[D]. 胡玲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7(02)
  • [9]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研究[D]. 宋庆森.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10]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研究[D]. 杨泽榆. 云南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反租赁合同——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