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饲料行业如何应对入世

我省饲料行业如何应对入世

一、我省饲料工业如何应对入世(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张琳[2](2014)在《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麦是一种生产面积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其适应性强、分布区域广,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栽培。二十世纪初中国大麦的栽培面积据世界首位,建国后在农作物的相互竞争中生产面积逐渐下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啤酒业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对啤酒大麦和饲料大麦的需求随之增加。国内生产难以满足需求,大量的供需缺口依靠进口弥补,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大麦进口量200万吨左右,占国内总需求的1/2左右。自2002年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啤酒生产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人均啤酒和禽畜肉类及其制品的消费增长潜力仍然很大,导致大麦的需求呈现―刚性‖状态。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大麦的供给、需求状况,深入研究影响大麦供给、需求和贸易的重要因素。利用近年来国内大麦具体的供求数据,预测2013-2025年中国大麦的供给、需求、价格和贸易状况。依据适应性价格预期理论,构建了以播种面积度量的中国大麦供给反应模型,并运用2009~2012年中国11个大麦主产区的面板数据对大麦供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滞后一期大麦价格、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大麦播种面积以及大麦—小麦价格比是影响大麦供给的重要因素;大麦供给缺乏短期价格弹性,但富有长期价格弹性;滞后一期大麦播种面积和滞后二期大麦播种面积都对当期大麦播种面积产生了显着正向的影响,表明大麦供给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大麦—小麦价格比对大麦供给也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说明比较收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大麦种植决策。分析中国大麦的需求状况,对各种不同用途大麦的需求变动状况进行描述,建立1990-2012年间中国大麦需求函数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方法分析影响中国大麦消费的各种因素,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对中国大麦的需求函数进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滞后一期大麦需求对当期大麦需求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大麦市场价格对大麦需求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大麦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20,这说明滞后一期大麦需求和大麦价格是影响中国大麦消费的主要因素,当大麦市场价格上升1%,中国大麦需求量下降0.2%。中国大麦贸易以进口为主,进口贸易依存度偏高。文中构建了反映相关因素与中国大麦进口之间关系的实证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大麦进口对国际市场价格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国内啤酒生产量、国内市场价格和滞后一期大麦进口量;当国际市场大麦价格上升1%时,中国大麦进口量下降0.82%;当国内啤酒产量增加1%,中国大麦进口量增加0.47%;当国内市场大麦价格上升1%,中国大麦进口量扩大0.22%,且中国大麦进口具有连续性。结合大麦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依据局部均衡理论建立1990-2012年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的局部均衡模型,模型由反应中国大麦供给、需求、价格、进口、出口、相关商品价格和市场出清七个方面的联立方程构成,运用系统估计方法确定模型中重要变量的参数,利用ARIMA模型预测模型中部分外生变量的数值,根据今后中国人均收入和人口增长率设定未来四种不同的发展情景,预测2013-2025年中国大麦的供给、需求状况。结果表明,2013-2025年中国大麦生产将会持续萎缩,国内大麦产量不断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短期内中国大麦的消费量将会扩大,长期内将趋于稳定;大麦市场价格将会持续上涨;大麦供求缺口将继续存在,进口规模将会有所扩大,短期内大量依赖进口的局势将很难改变。在当前中国大麦供给量波动下降,消费量持续增长,进口依赖程度偏高的发展趋势下,提高大麦生产的比较收益,保障国内专用大麦生产规模,充分发挥大麦进口贸易大国的地位对今后中国大麦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周勇[3](2007)在《河北省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省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禽肉生产大省。从年产量来看,河北省禽肉年产量达到了全国的7%,位居全国前三名。加入世贸组织后,河北省禽肉产业被置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之中,其发展将面临深刻的影响。在这一新阶段中,我省禽肉产品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禽肉产品争夺市场份额。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我省禽肉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防止进口禽肉产品对本国市场造成冲击,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首先对国际竞争力以及禽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做出简单的介绍,并提出本文对其内涵的理解。接着从历年来河北省禽肉产量、产值、肉类生产结构等方面分析河北省禽肉生产状况;从河北省居民历年人均禽肉消费量来分析河北省禽肉消费状况;从河北省历年禽肉以及加工制品的进出口来分析河北省禽肉贸易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在对河北省禽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上,本文首先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三项单项指标对河北省禽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然后采用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方法对河北省禽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找出影响河北省禽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直接因素,包括价格与成本、质量与安全;间接因素,包括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政府行为。最后,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总结出提升河北省禽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首先,应树立全球视野和市场战略思维,包括:深化体制改革,开发国际市场;其次,实行禽肉产品绿色生产,确保质量安全,包括:规范肉禽生产标准和管理标准,建立肉禽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禽病防疫体系建设,健全禽肉质量保障体系;再次,大力发展技术和培训,提高产品加工能力,包括:加快饲料工业体系建设提高饲料转化率,增强禽肉生产企业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就业人员素质;最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禽肉产品国际竞争力,包括: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建立健全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陆欣[4](2007)在《江苏省粮食安全形势分析及保障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稳定。2001-2003年我国农业生产连续三年出现了耕地面积、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三个连续减少,2003年秋,全国粮食价格开始上涨,粮食安全问题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的四个“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了农业的“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重新成为各级政府必抓的重要工作,确保粮食供应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农业的首要目标,粮食安全问题也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一个省的粮食安全与供需平衡问题,不能孤立地自求平衡,必须放在全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大局中统筹考虑。江苏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粮食安全问题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方面,发达地区粮食需求增长快。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和粮食发展政策、模式会对其它地区产生示范效应,影响全国粮食安全大局。本文试图在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大背景下,以江苏省粮食安全状况为研究对象,从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全省粮食生产、流通、贮备等粮食安全的各个层面,科学分析全省粮食安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本文追溯了粮食安全概念、基本内涵以及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阐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回顾了江苏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历史,并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江苏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一是口粮充分自给。即本地区粮食生产必须充分满足地区内部不断增长的口粮需求;二是供需长期平衡。即建立可靠的粮食调入或调出机制,实现粮食供应的长期稳定;三是储备规模适度。即要保证一定的粮食储备,形成较强的丰歉调节能力;四是兼顾品种结构。江苏口粮以粳米为主,相对于工业用粮和饲料粮,粳米往往是引发我省粮食供求失衡的先导性和敏感性品种,因此生产和贮备上都要兼顾粮食的品种结构。其次,总结了近年江苏粮食生产和消费特点,对未来几年我省粮食生产量和消费量进行了测算,提出我省粮食产需紧平衡的状态仍将持续。从江苏粮食生产发展轨迹可以看出近年来江苏粮食生产有如下特点:面积下降,单产提高,总量产不足需,品质效益提高;分析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来的消费情况可以得出江苏粮食消费特点:近期平衡,远期短缺,口粮自给有余,饲料粮严重不足;预测未来几年我省粮食生产能力仍然可以达到并保持3000万吨左右,粮食消费量包括口粮1650万吨、饲料粮1075万吨、工业行业用粮350万吨、种子用粮50万吨、新增储备50万吨,合计3175万吨左右。粮食产需紧平衡的状态仍将持续,表现为:稻米自给有余,小麦由基本自给到产不足需;玉米、大麦等饲料缺口较大,靠从外省(国)调(购)进。第三,分析了江苏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根据江苏未来城乡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变化趋势等,分析和测算全省中长期粮食需求总量仍然是刚性增长;对江苏省粮食安全的自然生产条件分析表明江苏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主要为:耕地面积减少,质量存在隐患;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不高;农田污染加重,生产环境恶化;对江苏省粮食安全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表明江苏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主要为: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新技术普及难度较大;农业科研与推广脱节,科技贡献率偏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支持手段有待完善;抗灾能力弱,市场风险大;农村经营管理体制落后于形势发展等。最后,提出了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即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稳定粮食发展政策、防止产量大起大落;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机制、确保物流畅通;建立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构筑粮食安全的后道防线。在政策措施方面,应确立口粮自给的粮食发展政策,建立健全粮食生产扶持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支持鼓励省内粮食产销区购销协作等;在粮食生产技术方面,应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实施良种育繁、病虫害防控、农机装备推进、标准粮田建设等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项目,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粮食市场流通机制,努力构筑完备的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灵敏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确保江苏粮食安全。

田国敏[5](2005)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把湖北饲料工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文中研究指明

李幼平[6](2004)在《加入WTO后政府对畜牧业投入支持与保护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省乃至全国目前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国内畜牧业支持政策。我根据长期从事畜牧业投资管理的经验,运用读研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多项课题调查研究,参考有关政策和入世资料,对加入WTO后政府如何应对入世挑战,完善畜牧业投入支持与保护政策,突破性发展畜牧优势产业,进行了专题分析和深入思考,并形成调研论文,供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和首批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也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已成为四川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多年来政府对畜牧业的投入一直很少,支持水平在数量、结构、对象和方式等方面,仍不能适应畜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和提高质量的迫切要求。一是投入支持水平低,总量不足;二是投入结构不尽合理:三是投入支持对象单一,方式简单;四是多头管理,投资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对国际竞争,四川畜牧业既有发展机遇如:有利于我省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有利于发挥我省畜产品的价格和规模比较优势,有利于畜牧业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有利于加强畜牧业在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等。又有严峻挑战如:畜产品生产水平低,卫生质量差,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动物保护体系不健全,疫病防制水平比较低,对兽医卫生质量的监控和管理也很差;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畜产品加工落后,流通不畅;兽药工业和饲料工业以及畜牧业机械工业将面临巨大的冲击等。但从总体上看,畜牧业是机遇大于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要发挥畜牧优势,加大畜牧业支持力度,加快畜牧业现代化步伐,就必须借鉴国外经验,认真研究和分析WTO规则。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和我国加入世贸所做出的承诺,我国在畜牧业支持政策方面可以享受的权利主要有:(1)绿箱政策,政府的一般服务和资源停用和环境保护是我国今后加强绿箱政策投入的重点所在;(2)不超过8.5%微量许可的黄箱政策,我国现有黄箱补贴空间十分巨

周林[7](2004)在《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在新的世纪提出了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山东农业也提出了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跃的目标,山东畜牧业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蓬勃发展,已有相当的生产能力和产值水平,但面对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山东农业发展的任务要求,还需要有新的更大的发展。除导论外,本文共分上、下两篇,由9章组成。上篇是对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总论”,下篇是对山东的几个代表性畜牧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分论”。在“总论”部分中,作为战略研究的前提,论文首先对山东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括(第二章),主要是回顾了山东畜牧业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畜牧业生产的总体水平、畜牧业在山东农业中的地位以及整个畜牧业的内部结构和省内畜牧业区域布局的特点,同时对山东畜牧业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评价。 在第三章,论文分析了山东畜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借此来寻找山东畜牧业的定位。一是对世界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二是对全国畜牧业发展状况及周边地区畜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以便明确山东畜牧业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的环境,通过比较,更清楚地看到了山东畜牧业的地位。 在第四章,论文对山东畜牧业的发展条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主要从自然条件、畜牧资源条件、人才和科技条件、管理体制条件、市场条件和产业组织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山东畜牧业的比较优势和不利因素,以便为制定山东畜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研究基础。 在明确了以上因素后,本文的重点是:按照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构想和建议(第五章)。一是畜牧业生产要素升级战略。主要是按照初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区别,就如何促使生产要素升级提出了结构调整战略、科技推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畜产品市场竞争战略。根据需求条件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畜牧经济国际化战略,强调畜牧生产要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同时认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最根本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畜牧生产标准化战略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战略。三是畜牧产业组织优化战略。认为畜牧业发展在体制上根本是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把畜牧企业和农户与市场有机联系起来,提高整个畜牧产业的竞争力。四是畜牧相关产业发展战略。认为畜牧业的发展也需要相关产业发展对它的提升作用,只有发达的相关产业,才可能带动畜牧业更好地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兽药工业和畜<WP=8>牧装备业。 要发展畜牧业,政府角色也十分重要,在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政府在发展畜牧业中的责任是调控、扶持、引导和保护。在宏观调控上,主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调节,同时辅之行政手段的调节;在扶持上,主要加强对畜牧业的投入;在引导上,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在保护上,主要通过推行畜牧业保护政策实现。 在“分论”部分中,本文根据畜牧业内部不同畜种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山东养猪业、养禽业、奶牛业、养羊业和养兔业这五个主要畜牧产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分论,对五个养殖业的特点、优势及发展战略做了具体阐述。分论部分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山东养猪业发展(第六章)重点要调整宏观区域性布局,实现农牧结合,合理进行猪场建设,加强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健全种猪繁育体系与规模化相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的开发,实施优质猪肉的标准化生产。山东养禽业发展(第七章)重点要加强疫病综合防制体系和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推进养禽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开拓多元化市场,创造新的出口空间。山东奶牛业发展(第八章)重点是发挥山东奶牛生产的资源科技优势,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积极推进规范化饲养,发展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立有效的奶牛联合育种体系,不断提高牛群的品质,并向精准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山东养羊业发展(第九章)重点是要优化生产结构、形成区域特色,健全良种繁育体系,重视养羊科学研究,提高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加强卫生检疫,健全市场和服务体系。山东养兔业的发展(第十章)重点是加快家兔良种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规模化家兔饲养,推进家兔标准化生产,搞好家兔内部结构的调整,加强兔产品加工企业的自身建设,提高养兔业的发展水平。

姜法竹[8](2004)在《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昌平[9](2004)在《应对入世 有所作为 努力把四川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文中研究表明

王文刚[10](2003)在《加入WTO对黑龙江省玉米、大豆、水稻生产与贸易的影响与对策》文中认为本文在查阅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数年的农业工作经验和体会,就入世对我国农业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为我省三大作物制定入世应对措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从贸易政策、生产流通等角度阐述对我省三大作物的影响,并做出优劣势分析,并从政策措施和具体措施两方面对我省三大作物入世后的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和讨论:旨在于就我省玉米、大豆、水稻入世后的挑战与机遇作以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面对WTO的挑战,使我省种植业三大作物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能有一个长足的进步和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我国加入WTO的背景,阐述了加入WTO农业谈判的有关协议,基本原则及关于农业贸易的基本规则;第二部分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有利影响。加入WTO可以为我国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和调整进出口结构。第三部分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加入WTO对国内农产品市场、农民就业和收入以及我国宏观调控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就加入WTO后对黑龙江省种玉米、水稻、大豆的影响。结合现状分析了加入WTO后对黑龙江省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的相关贸易政策、商品流通以及竞争中的优劣势。第五部分就加入WTO后,黑龙江省玉米、水稻、大豆应采取的对策。首先要制定正确的发展路线。再针对黑龙江省种植业中玉米、大豆、水稻等不同作物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作物优化与产业布局方面的具体对策。

二、我省饲料工业如何应对入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饲料工业如何应对入世(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供给反应的研究现状
        1.3.2 局部均衡的研究现状
        1.3.3 大麦供给需求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论文结构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
        1.6.2 研究中的不足
第二章 中国大麦产业概况
    2.1 大麦的起源和分类
        2.1.1 大麦的起源
        2.1.2 大麦的分类
    2.2 建国后大麦产业发展状况
        2.2.1 发展阶段
        2.2.2 生产分布特征
    2.3 大麦生产变动趋势
        2.3.1 生产区域状况
        2.3.2 主产区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2.3.3 分析结果
第三章 中国大麦供给分析
    3.1 中国大麦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
        3.1.1 中国大麦供给状况
        3.1.2 中国大麦供给的影响因素
    3.2 供给反应模型及数据说明
        3.2.1 供给反应模型
        3.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3.3 实证模型及估计结果
        3.3.1 模型构建
        3.3.2 估计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麦需求分析
    4.1 大麦需求状况
        4.1.1 数据说明
        4.1.2 中国大麦需求状况
    4.2 大麦需求分析
        4.3.1 大麦需求影响因素
        4.3.2 大麦需求模型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麦供需平衡及国际贸易分析
    5.1 中国大麦供求平衡发展趋势
    5.2 中国大麦国际贸易状况
        5.2.1 中国大麦进出口现状
        5.2.2 中国大麦进口结构
        5.2.3 主要大麦贸易国
    5.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大麦局部均衡分析
    6.1 中国大麦供需状况
    6.2 中国大麦供需模型及数据说明
        6.2.1 实证模型
        6.2.2 ARIMA 模型
        6.2.3 数据说明
    6.3 估计结果及分析
    6.4 中国大麦供求变动的模拟预测
        6.4.1 未来不同发展情境下预测假定的描述
        6.4.2 中国大麦供给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7.2.1 大麦供给环节
        7.2.2 大麦需求环节
        7.2.3 大麦贸易环节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河北省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立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结构框架
        1.3.3 论文创新点
2 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1 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2.1.2 国际竞争力的层次
        2.1.3 本文对国际竞争力内涵的理解
    2.2 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3 河北省禽肉业生产、消费及贸易概况
    3.1 河北省禽肉业生产概况
        3.1.1 禽肉业产值比重
        3.1.2 畜产品产量结构
    3.2 河北省禽肉业消费概况
    3.3 河北省禽肉业贸易概况
        3.3.1 禽肉以及杂碎进出口情况
        3.3.2 加工禽肉出口情况
4 河北省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禽肉产品的单项评价指标
        4.1.1 国际市场占有率(M_i)
        4.1.2 国际竞争指数(TC_(ij))
        4.1.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_(ij))
        4.1.4 河北省禽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测定
    4.2 禽肉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评价指标选择的条件
        4.2.2 指标综合与最终评价体系
    4.3 河北省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3.1 测算方法
        4.3.2 数据来源
        4.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5 河北省禽肉业国际竟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河北省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
        5.1.1 价格与成本
        5.1.2 质量与安全
    5.2 河北省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影响因素
        5.2.1 生产要素对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5.2.2 市场需求对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5.2.3 相关产业对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5.2.4 政府行为对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6 提高河北省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6.1 树立全球视野和市场战略思维
        6.1.1 深化体制改革
        6.1.2 开发国际市场
    6.2 实行禽肉产品绿色生产,确保质量安全
        6.2.1 规范肉禽生产标准和管理标准
        6.2.2 建立肉禽的良种繁育体系
        6.2.3 加强禽病防疫体系建设
        6.2.4 健全禽肉质量保障体系
    6.3 大力发展技术和培训,提高产品加工能力
        6.3.1 加快饲料工业体系建设提高饲料转化率
        6.3.2 增强禽肉生产企业产品加工能力
        6.3.3 提高就业人员素质
    6.4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禽肉产品国际竞争力
        6.4.1 培育龙头企业
        6.4.2 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6.4.3 建立健全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

(4)江苏省粮食安全形势分析及保障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依据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3 研究内容
    4 论文结构
    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5.1 论文的创新
        5.2 论文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粮食安全概述
    1 粮食安全概念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1.1 粮食安全概念的提出
        1.2 “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
        1.3 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内容
        1.4 江苏省“粮食安全”的基本内容
    2 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2.1 强调粮食安全是粮食供求关系和人们消费新变化的需要
        2.2 强调粮食安全是正确处理粮食安全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三者关系的需要
        2.3 强调粮食安全是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
    3 建国以来江苏粮食生产历史回顾
        3.1 江苏省粮食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3.2 江苏省粮食年单产变化趋势
        3.3 江苏省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
        3.4 江苏省粮食人均生产和消费量变化趋势
        3.5 江苏省粮食人均生产量和口粮消费量的变化趋势
        3.6 建国以来江苏粮食安全的历史分析
第二章 江苏省粮食安全现状与水平
    1 江苏粮食生产现状与特点
        1.1 面积的阶段性调整基本到位
        1.2 单产有所提高
        1.3 总产近期基本稳定
        1.4 优质、高效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目标
    2 江苏粮食消费现状与特点
        2.1 口粮消费量下降并趋于稳定
        2.2 饲料用粮消费量上升
        2.3 工业行业用粮消费需求有所增长
        2.4 种子用粮相对稳定
        2.5 新增储备粮相对稳定
    3 粮食贸易对江苏粮食安全保障的影响分析
        3.1 合理的粮食贸易有利于江苏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有效率的粮食安全
        3.2 江苏具备利用粮食贸易增强粮食安全水平的能力
        3.3 江苏粮食贸易格局:流通市场活跃和进出口水平不高
第三章 江苏省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分析
    1 粮食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1.1 人口的变化是粮食需求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1.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粮食商品性消费份额的不断增加
        1.3 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粮食间接消费较大增长
        1.4 江苏粮食中长期需求测算呈刚性增长
    2 江苏省粮食安全的自然生产条件分析
        2.1 耕地面积减少,质量存在隐患
        2.2 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不高
        2.3 农田污染加重,生产环境恶化
    3 江苏省粮食安全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3.1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新技术普及难度较大
        3.2 农业科研与推广脱节,科技贡献率偏低
        3.3 农村经营管理体制落后于形势发展
        3.4 抗灾能力弱,市场风险大
        3.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支持手段有待完善
第四章 江苏省粮食安全保障的对策与措施
    1 制定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的有效政策
        1.1 确立口粮自给的粮食发展政策
        1.2 建立健全粮食生产扶持制度
        1.3 强化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1.4 支持鼓励省内粮食产销区购销协作
    2 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1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
        2.2 实施优质专用良种育繁工程,提高良种扩繁供应能力
        2.3 实施病虫害防控工程,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减灾能力
        2.4 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提高技术集成能力和作业效率
        2.5 实施标准粮田建设工程,提高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
    3 建立完善的粮食市场流通机制
        3.1 加快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3.2 启动多种先进的交易方式
        3.3 扩大订单粮食面积,推进市场化进程
    4 努力构筑完备的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
        4.1 积极争取中央储备粮在江苏的储备规模
        4.2 建立规模合理、管理规范、调控有力的省、市、县三级粮食储备体系
    5 建立灵敏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
        5.1 建立粮食安全应急预警机制
        5.2 健全粮食流通信息体系
        5.3 建立粮食价格预警机制
第五章 结论
    1 强调粮食安全对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近期我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3 中长期看我省粮食安全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4 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技术措施,确保全省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致谢

(5)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把湖北饲料工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4年全省饲料工业生产情况
二、主要做的几项工作
    (一) 组织开展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对饲料工业的影响及对策的调研
    (二) 组织饲料企业与畜禽养殖小区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开展了产销对接活动
    (三) 组织召开了全省饲料工作会议暨饲料工业协会年会
    (四) 组织开展了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五) 增强了饲料工业协会的服务功能
    (六) 组织编制了《湖北省开发利用构树叶发展饲料工业规划》
    (七) 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八) 加强了干部作风和勤政廉政建设
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 发展不够
    (二) 饲料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1) 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现象有所抬头。
        (2) 违规现象不容忽视。
        (3) “疯牛病”风险增加。
    (三) 饲料管理机构和服务工作有待加强
四、2005年工作思路与主要措施
    (一) 坚持抓优化饲料产业区域布局和饲料科学利用, 为推进养殖小区发展服务
        (1) 调整和优化饲料产业区域布局。
        (2) 指导抓好饲料科学利用技术的推广。
    (二) 坚持科技创新, 实施名牌战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 坚持依法严格管理, 确保饲料和养殖品安全
        (1) 不断加强饲料管理队伍建设。
        (2) 不断强化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6)加入WTO后政府对畜牧业投入支持与保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3. 实证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分析
        3.2.1 政府对畜牧业投入支持与保护状况分析
        3.2.1.1 四川畜牧业发展现状
        3.2.1.2 政府对畜牧业投入支持状况
        3.2.1.2.1 投入支持水平低,总量不足
        3.2.1.2.2 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3.2.1.2.3 投入支持对象单一,方式简单
        3.2.1.2.4 多头管理,投资管理体制不完善
        3.2.2 入世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3.2.2.1 入世以后我省畜牧业面临的机遇
        3.2.2.1.1 有利于我省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3.2.2.1.2 有利于发挥我省畜产品的价格和规模比较优势
        3.2.2.1.3 有利于畜牧业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
        3.2.2.1.4 有利于加强畜牧业在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3.2.2.2 入世以后我省畜牧业面临的挑战
        3.2.2.2.1 畜产品生产水平低,卫生质量差,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2.2.2.2 动物保护体系不健全,疫病防制水平比较低,对兽医卫生质量的监控和管理也很差
        3.2.2.2.3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畜产品加工落后,流通不畅
        3.2.2.2.4 兽药工业和饲料工业以及畜牧业机械工业将面临巨大的冲击
        3.2.3 WTO规则下政府对畜牧业投入支持与保护政策取向分析
        3.2.3.1 绿箱政策
        3.2.3.2 黄箱政策
4. 讨论与结论
    4.1 加大动物保护体系建设力度
        4.1.1 深化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4.1.2 建立牲畜重大疫病预防与扑灭基金
        4.1.3 健全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监控体系
    4.2 建立畜产品出口基地
        4.2.1 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
        4.2.2 建立优质畜产品出口基地
        4.2.3 保护地方特色畜禽资源
    4.3 加大畜牧科技投入
        4.3.1 支持和加强畜禽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4.3.2 支持畜禽疫病预防控制、兽药饲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
        4.3.3 强化科技推广和培训
    4.4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4.4.1 扶优扶强,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极强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
        4.4.2 完善畜产品批发市场和信息体系
        4.4.3 尽快建立畜产品协会
    4.5 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
        4.5.1 建立“退牧还草和草原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4.5.2 深化牧区“人草畜”三配套和牧民新村建设
        4.5.3 建立以“经济”换“生态”的互利互惠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4.6 进一步深化畜牧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
        4.6.1 应当在畜牧业投资方向上深化改革
        4.6.2 应当在投资对象上深化改革
        4.6.3 应当在投资方式上深化改革
        4.6.4 应当在农业金融扶持政策上深化改革
        4.6.5 应当在农业投资管理体制上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致谢

(7)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内容体系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上篇 总论
    2 山东畜牧业发展概况
        2.1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2.2 山东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与地位
        2.3 山东畜牧业的内部结构
        2.4 山东畜牧业的区域布局
    3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3.1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3.2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国内环境
        3.3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国内周边地区环境
    4 山东畜牧业的发展条件
        4.1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4.2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人才与科技条件
        4.3 山东的畜禽品种资源及良种繁育体系
        4.4 山东省畜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条件
        4.5 山东省畜牧业发展的市场条件
        4.6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条件
    5 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构想与建议
        5.1 山东畜牧业生产要素升级战略
        5.2 山东畜产品市场竞争战略
        5.3 山东畜牧产业组织优化战略
        5.4 山东畜牧相关产业发展战略
        5.5 畜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下篇 分论
    6 山东养猪业发展战略研究
        6.1 山东养猪业的基本状况
        6.2 山东养猪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6.3 山东养猪业发展的战略
    7 山东养禽业发展战略研究
        7.1 山东养禽业基本状况
        7.2 山东养禽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7.3 山东养禽业的发展趋势与战略
    8 山东奶牛业发展战略研究
        8.1 山东奶牛产业基本状况
        8.2 山东奶牛生产的主要特点
        8.3 山东奶牛产业的比较优势
        8.4 山东奶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5 山东奶牛产业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
    9 山东养羊业发展战略研究
        9.1 山东养羊产业基本现状
        9.2 山东养羊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9.3 山东养羊业发展战略和对策
    10 山东养兔业发展战略研究
        10.1 山东家兔生产现状
        10.2 山东家兔生产的优势分析
        10.3 山东家兔产业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2.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2.3 简要小结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畜产品竞争力一般
    2.1 基本概念说明
        2.1.1 竞争与竞争力辨析
        2.1.2 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
        2.1.3 畜产品竞争力
    2.2 地区经济比较优势与竞争力
        2.2.1 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内涵与理论
        2.2.2 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变动趋势
        2.2.3 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运用
        2.2.4 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的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分析
    2.3 畜产品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一般分析
        2.3.1 产品质量安全与畜产品竞争力
        2.3.2 产品成本、价格与畜产品竞争力
        2.3.3 产品品牌、信誉、服务与畜产品竞争力
第三章 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演变的历史考察
    3.1 解放前黑龙江地区畜产品竞争力产生与形成过程
        3.1.1 古代社会黑龙江地区畜产品交换与竞争特征分析
        3.1.2 近代社会黑龙江地区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特点
    3.2 黑龙江解放至改革开放时期畜产品竞争力的特点
        3.2.1 黑龙江解放至1953年经济恢复时期畜产品竞争力的特点
        3.2.2 1954-1979年计划价格体制下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的特点
    3.3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的特点
        3.3.1 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9年)黑龙江畜产品竞争力的特点
        3.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分析框架
    4.1 分析的框架
        4.1.1 费用、成本的比较分析
        4.1.2 价格、产值的比较分析
        4.1.3 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
        4.1.4 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4.1.5 提升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的总体思考
    4.2 比较对象、产品与经营形式的选择
        4.2.1 比较对象与比较产品的选择
        4.2.2 经营形式的比较选择
    4.3 资料来源与选用
        4.3.1 资料的来源
        4.3.2 资料的选用
第五章 黑龙江省奶牛及主产品竞争力比较分析
    5.1 奶牛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5.1.1 农村专业户饲养奶牛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5.1.2 大中城市专业户饲养奶牛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5.2 奶牛主产品价格及产值比较分析
        5.2.1 农村专业户饲养奶牛的主产品价格及产值比较分析
        5.2.2 大中城市专业户饲养奶牛的主产品价格及产值比较分析
    5.3 奶牛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5.3.1 农村专业户饲养奶牛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5.3.2 大中城市专业户饲养奶牛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5.4 黑龙江省城、乡专业户饲养奶牛竞争力比较分析
    5.5 黑龙江省专业户饲养奶牛产品的质量安全竞争力分析
        5.5.1 原料奶质量安全竞争力的含义
        5.5.2 黑龙江省奶品质量安全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
        5.5.3 黑龙江省提升奶品质量安全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黑龙江省肉牛、肉羊竞争力比较分析
    6.1 黑龙江省肉牛竞争力比较分析
        6.1.1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牛的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6.1.2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牛的价格、产值的比较分析
        6.1.3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牛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6.1.4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牛的产品质量安全竞争力分析
    6.2 黑龙江省肉羊竞争力比较分析
        6.2.1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羊的费用、成本的比较分析
        6.2.2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羊的价格、产值比较分析
        6.2.3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羊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6.2.4 关于黑龙江省农户发展肉羊与肉牛的比较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黑龙江省生猪竞争力比较分析
    7.1 养猪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7.1.1 农户饲养生猪的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7.1.2 专业户饲养生猪的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7.2 养猪价格、产值比较分析
        7.2.1 农户养猪价格、产值的比较分析
        7.2.2 专业户饲养生猪价格、产值的比较分析
    7.3 生猪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7.3.1 农户饲养生猪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7.3.2 专业户饲养生猪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7.3.3 黑龙江省农户与专业户饲养生猪竞争力比较分析
    7.4 黑龙江省生猪质量安全分析及其提高途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黑龙江省肉鸡、蛋鸡竞争力比较分析
    8.1 黑龙江省肉鸡竞争力比较分析
        8.1.1 黑龙江省农村专业户饲养肉鸡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8.1.2 黑龙江省农村专业户饲养肉鸡价格、产值比较分析
        8.1.3 黑龙江省农村专业户饲养肉鸡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8.1.4 黑龙江省农村专业户肉鸡产品质量安全分析及提高途径
    8.2 黑龙江省蛋鸡竞争力比较分析
        8.2.1 黑龙江省农村专业户饲养蛋鸡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8.2.2 黑龙江省农村专业户饲养蛋鸡价格、产值比较分析
        8.2.3 黑龙江省专业户饲养蛋鸡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黑龙江省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9.1 畜产品国际竞争的背景及一般分析
        9.1.1 入世对中国农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约束
        9.1.2 入世对中国畜产品国际竞争的一般影响
    9.2 黑龙江省畜产品国际竞争力一般分析
        9.2.1 黑龙江省生猪及猪肉国际竞争力分析
        9.2.2 黑龙江省乳及乳制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9.2.3 黑龙江省牛羊肉国际竞争力分析
        9.2.4 黑龙江省禽肉、禽蛋国际竞争力分析
    9.3 黑龙江省畜产品对外出口实绩分析
        9.3.1 黑龙江省畜产品对外出口呈下降趋势
        9.3.2 黑龙江省畜产品对俄罗斯出口结构分析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提升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的总体思考
    10.1 总体思考依据:竞争力排序,振兴东北机遇
    10.2 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需求和畜产品竞争力强弱为依据,调整畜产品结构与畜牧生产布局
    10.3 实施质量安全入户(场)工程,严格控制畜禽疫病,减少产品药物残留,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10.4 坚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优化畜禽品种,强化科学养畜,全面提质增效,增强畜产品竞争力
    10.5 走联合竞争之路,整合先进资源要素,发挥协作互补优势,做大、做强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10.6 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加强草业与饲料工业建设,切实保护好草原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持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
    10.7 巩固粮食生产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树立新的粮牧结合的发展观和粮牧统一的竞争观,实现粮食产业和畜牧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0.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介

(10)加入WTO对黑龙江省玉米、大豆、水稻生产与贸易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2 我国加入WTO的背景
    2.1 WTO农业协议
    2.2 我国加入WTO农业谈判的基本原则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1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有利影响
        3.1.1 为我国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3.1.2 入世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3.1.3 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和调整进出口结构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
        3.2.1 加入WTO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不利影响
        3.2.2 对农民就业和收入产生较大影响
        3.2.3 入世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影响
        3.2.4 加入WTO对国内农业不同行业的影响
4 加入WTO对黑龙江省玉米、大豆、水稻的影响
    4.1 加入WTO对我省玉米的影响
    4.2 加入WTO对我省大豆及制品的影响
    4.3 加入WTO对我省水稻市场的影响
5 加入WTO黑龙江省玉米、水稻、大豆的应对措施
    5.1 制定正确的发展路线
    5.2 黑龙江省玉米、大豆、水稻的应对措施
        5.2.1 玉米的应对措施
        5.2.2 大豆的应对措施
        5.2.3 水稻的应对措施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省饲料工业如何应对入世(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研究[D]. 张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3]河北省禽肉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周勇.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4]江苏省粮食安全形势分析及保障措施研究[D]. 陆欣.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5]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把湖北饲料工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J]. 田国敏. 养殖与饲料, 2005(04)
  • [6]加入WTO后政府对畜牧业投入支持与保护政策研究[D]. 李幼平. 四川农业大学, 2004(03)
  • [7]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周林. 山东农业大学, 2004(01)
  • [8]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研究[D]. 姜法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1)
  • [9]应对入世 有所作为 努力把四川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J]. 李昌平. 四川畜牧兽医, 2004(01)
  • [10]加入WTO对黑龙江省玉米、大豆、水稻生产与贸易的影响与对策[D]. 王文刚. 东北农业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我省饲料行业如何应对入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