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系列的节选

“女朋友”系列的节选

一、《女友》精品系列选摘(论文文献综述)

王怡真[1](2021)在《国产网络动画中的女性消费符号研究》文中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彰显文化软实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为当下国产网络动画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随着国内网络动画技术人才的进一步增多和二次元动画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国产的网络动画愈发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主流文化和二次元文化之间的桥梁,肩负起了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有机结合的重要使命。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国产网络动画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提升空间及良好的发展前景,扩大国产网络动画的受众范围,在其娱乐价值与社会人文价值中寻求平衡,对于新时期树立文化自信、加深民族认同以及促进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的网络动画在女性角色的塑造方面仍然存在角色性别身份描述不均衡,女性角色被弱化、被消费、被刻板化等问题,其偶像化的商业运作模式也存在着诱导受众群体盲目进行消费的现象。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课题框架的梳理以及相关理论的综述。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进入消费社会后,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人们根据使用价值选择商品,而是商品中所包含的符号价值影响着人们对于消费的判断,人们通过消费来建立社会关系,丧失思考能力成为被消费符号所操控的消费机器。第二部分是对国产网络动画的诞生背景和风格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一方面,我国的网络动画在多元资本的注入、成人观众对动画的需求和较为宽松的网络环境下诞生。另一方面,图像资源过剩让人们对虚拟影像世界产生了依赖,受众希望借由动画所构建的超真实世界实现“替代性满足”以缓解生活压力。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当下国产网络动画中的女性角色的设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人物造型上追求眼球效应、偏爱年轻女性,以调动男性观众的情绪。人物属性上倾向于内在的多元和外在的妥协,总体上女性角色依然没有摆脱依附于男性角色的命运。人物身份上女性角色是男性主观意识形态中的“他者”。女性角色的命运在反复斗争后终将被男性决定,或从一开始就完全被男性主宰,部分女性角色只是男性的陪衬,完全没有任何作用。第三部分结合动画产业,对资本运作下女性角色消费符号的商业模式和粉丝文化进行了研究,结合拟态环境理论对资本通过媒介和受众在这个过程中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对当今社会虚拟与真实逐渐交织的现象进行了反思。一方面,资本通过媒介筛选信息,为人们搭建了一个超真实的拟态环境,以此诱导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受众在此过程中也并不是完全被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再生产中去,对作品本身进行“逆输入”。第四部分结合国产网络动画中的女性符号消费现象对动画产业进行了思考。经济效益方面,二次元IP发展、动画角色代言产品甚至进军时尚产业可以让动漫产业链从横纵两个维度得到拓展。社会效益方面,受众通过消费动画中的角色形象符号构建自我认同、获取情感慰藉,能够刺激国产网络动画构建更加完善的类型化体系,贴近受众的需求。而优秀的动画角色形象作为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有助于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传播,树立文化自信。但同时,受众对女性角色身体的过度观照导致网络动画中的软色情元素泛滥。资本借助大众媒介对信息进行编码和拼贴,诱导受众进行符号消费,导致青年群体养成了冲动而随意的消费习惯。娱乐至上的社会氛围让青年群体对虚假的认同感产生依赖,从而流于表面地进行对主流文化和权威的报复与颠覆。对于这些问题,监管层面需要引入分级制度、加强版权保护并规范二次元衍生品市场;商业层面需要拓宽产业链,完善动画IP培育机制,坚持内容精品,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创作层面需要关注角色的精神内涵,从服饰、道具、面部表情等多个角度优化角色设计思路,提升角色设计技巧。本课题基于符号消费视角,运用女性主义分析方法,对国产网络动画中的女性消费符号进行研究。从国产网络动画的诞生土壤和风格特征出发,对其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进行剖析,对比分析了以往国产动画中女性角色特征以及当前网络动画中女性角色的造型、属性、身份关系等特点。接着,对于网络动漫中女性角色符号消费的商业模式及粉丝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这一现象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对于我国网络动漫行业的长久健康发展也具有一定理论和借鉴作用。

杨国栋[2](2020)在《大作家们与北苑御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北苑御茶园地处福建建瓯的凤凰山,凤凰山因山峰形似凤凰而得名。五代闽国时,种茶富户张延晖把凤凰山方圆30里的茶山悉数献给闽王,列为皇家御茶园,因该园地处闽国北部,故称北苑御茶园。凤凰山种植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当时建州(今建瓯市)的老百姓就已经人工栽种茶叶并从事茶叶加工生产。到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建州生产的茶叶声名远播。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是北苑御茶发展的历史大好时期。那时节,茶田、茶山、茶园、茶

廖韵佳[3](2019)在《作为连接的技术:粉丝帝国的秘密 ——以“鹿饭”为例》文中认为新媒体技术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了人们新的生活空间,成为现实世界的延伸和补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之间交往、连接的方式。“粉丝”可以说是受新媒体技术影响最深的群体之一,在新的技术环境下,粉丝的追星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显然,如今的粉丝群体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活动、集体行动都已经无法脱离新媒体情境。本文基于技术/媒介视角对鹿晗的“粉丝帝国”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呈现鹿饭在具体事件中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探究粉丝的组织和行动,指出粉丝如何利用新媒体实现组织化的沟通网络和集结行动。本文认为,新媒体促成了一场连接革命,原本散落各地的粉丝得以进行大规模的汇聚,并通过基于信任、认同的新型连接形成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情感共同体。在新型连接下,粉丝自发形成的是一种扁平化的、网状的组织结构,新媒体技术在其中起到重要的勾连节点的作用。正是在新媒体技术的助力下,粉丝组织才得以突破疆域、遍地生长;也是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助力,粉丝个体与个体、组织与组织之间得以相互连接成网。该网状结构也使得粉丝群体能够在维持日常运作的基础上对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一切突发状况做出有效应对。

徐庆林[4](2019)在《《女子文学》(1985-1999)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期刊作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基础性环节,确定了当代文学的各种形态。《女子文学》是在1984年国家期刊改革政策背景下创刊的,是第一个以女性读者为受众的当代文学期刊,也是新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试验场地之一。本文以《女子文学》(1985-1999)为线索,通过梳理女性文学期刊在当代的发生与发展历程,分析《女子文学》提出的口号和推出的作家作品,重点审视《女子文学》在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话语建构中发挥的作用,尝试在回到文学现场的基础上,考察性别写作在当代的生存状态。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正文下设三章:第一章介绍《女子文学》的概况。首先论述《女子文学》在1985年创刊所包含的时间上的偶然性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性;其次论述期刊发展过中的出版与发行情况以及多次调整的期刊口号和栏目带来的期刊性别意识的逐渐消褪;最后论述在自身文学追求、国家政策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和女性意识及女性文学发展影响下《女子文学》的发生的调整与转变。第二章论述《女子文学》对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作用。具体论述《女子文学》通过对女性诗歌、女性散文和对身体写作、女性精神等方面的关注,发表一大批知名女作家的作品,同时注意培养女性文学新人,为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第三章考察当代文学现场中的《女子文学》。通过文学创作主题、创作手法和话语分析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女子文学》上发表的叙事性作品具有典型的女性叙事视角,但在具体的呈现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话语权力、男性话语权力以及女性自身性别体认的影响。结语部分探讨《女子文学》对女性文学发展产生的总体影响以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臧玉[5](2019)在《《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文中指出自中国第一份戏剧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诞生至今,大量戏剧类期刊相继涌现,它们以各自的风采记录了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曲折历程。本文所研究的《剧本》期刊便是其中的开拓者和领先者。论文全面梳理了2000年至2010年的《剧本》期刊及相关资料,采用整体观照和具体现象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中的“专栏”展开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论题的来源与创新点、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等。第一章,对《剧本》期刊进行概述,主要从期刊创刊缘起、历史沿革与当下发展三方面入手进行梳理整合。第二章,对《剧本》专栏设置概况进行研究,依托基本构成与风貌、专栏的编排特色与专栏的价值观念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三章则立足刊载剧作品的专栏,对《剧本》专栏中从“话剧剧本”专栏到“戏曲”专栏以及不同刊载戏剧作品专栏,对其中的种类与分布、选材与导向和立意与追求深入分析。第四章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刊载剧作家的专栏,对其中“剧作家研究”、“剧作家写真”和专题研讨会三部分专栏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与第二、三章研究内容相辅相成,第五章则立足于刊载戏剧评论的专栏,从“新作感觉·剧评”到“每月剧论”,对不同专栏反映出的独白与对话、群策与反思和兼容与抵牾进行分析与解读。第六章论述了《剧本》专栏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者是从知识分子的话语阵地和社会变迁的记录者两方面,具体探讨其与当下同类戏剧期刊以及戏剧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下戏剧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后者则从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入手,着重对期刊专栏进行宏观的审视与考察,以全面探讨其客观严肃的办刊态度和通俗而不媚俗的刊物品格。总的来说,2000年至2010年间的《剧本》期刊专栏以其丰富可观的数量、全面详实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理论研究在同类型戏剧期刊中自成一格、独树一帜。而且,期刊生存的外部环境与期刊自身的发展状态异于其他各个时期,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彭萍[6](2018)在《论李宗盛歌词中都市情感的演变》文中指出李宗盛,中国台湾着名歌手、制作人、知名歌词创作者。李宗盛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登上流行乐坛至今,创作歌词逾三百首,创作量并不大,却为华语流行乐坛留下众多经典之作。李宗盛的歌词白而不浅、哀而不伤,擅用精细简洁的文字表述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由于其歌词的情真意深,往往一举切中听众内心,得以盛行于各个年代而不衰。也因为其歌词记录了不同时代里人们情感需求的变迁,为台湾社会的变迁历史贡献出特别的历史符号。本篇论文主要围绕李宗盛歌词中不同时代里人们情感状态的体现,以台湾社会转型期间、台湾进入消费时代期间、以及李宗盛贯穿于不同时代的情感内核为主线,研究李宗盛的歌词如何体现都市情感的时代特征。第一章主要分析李宗盛在后民歌时代和台湾社会转型期间的情感变革书写,揭示民歌运动对李宗盛情感表达手法的影响,以及李宗盛初期创作对都市情感的精准把握。第二章聚焦李宗盛歌词中消费时代里情感的多元化,探索李宗盛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细致分析。第三章则是挖掘李宗盛歌词中贯穿于不同时代的情感内核,全面分析李宗盛超越时代环境对都市情感本质的哲理性思考。李宗盛的歌词看似浅白却有深意,可以多方面研究,本文的探讨仅着眼于李宗盛在不同时代里记录的都市情感内涵。从研究其歌词中情感变化的角度来映射台湾社会的情感走向,于其研究也是一个新的角度。

张超[7](2017)在《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小说部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学选本作为一种典藏文学珍品的集笥,承载着文学史上优秀作品的编选和典藏的任务。从孔子删诗而成的《诗经》,到《文选》,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文学选本。在选本编纂的过程中,又逐步形成一套完整而又成熟的编选理论,即选本批评理论。选本并非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文学现象,《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和出版是新文学选本的经典之作,《中国新文学大系》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整个史学学科的产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当代文学史上,也有不少新文学选本。少数民族文学选本出现在新时期,《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是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选本的集大成者,它展现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盛况。《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由中国作协主编的,以各个民族立卷的少数民族文学较为成熟选本,它是选本批评理论在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场域中的具体而有效地实践,该选集的编选和内容具有重要的选本批评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以选本编选理论为支撑,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进行研究。通过对全套选集内容的整体考量,以选集中的小说部分为具体例证,分层次、有条理对整个选本的进行阐释。首先,本选集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时代背景和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学发展的政策。其次,整体把握《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的编选概况,进而,从其编选目的、原则和编选机制的运作分析其编选的全过程。再次,考察了少数民族文学选本特有的主流意识形态性和时代性、平衡性和差异性、民族性和“去民族性”的特征。最后,研究了本选集的价值、意义和局限性。《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具有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大检阅的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经典化的建构,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逐渐成熟。《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的局限在于作家漏选、代表作品漏选,入选作品水准不一,个别作品质量不高,翻译文学作品缺乏民族特色。

赵婷婷[8](2016)在《当代文学场中的《小说选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本重要的文学选刊,《小说选刊》一直积极参与着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本文以《小说选刊》(1980-2010)为研究对象,借鉴布迪厄的“文学场域”理论,将《小说选刊》放置在当代文学场中,梳理其三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在文学场与政治场、经济场的互动格局中,发现当代文学场中文学自主原则的倾斜趋向,在此基础上对《小说选刊》的办刊策略进行反思,评估其文学史意义。论文第一章通过对《小说选刊》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评价三个方面对中国当代文学作用力的考察,揭示出《小说选刊》在当代文学场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代表当代文学走向的可能性。第二、三章梳理《小说选刊》从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到2010年的办刊历程。从80年代前期《小说选刊》对官方意识形态的主动迎合到80年代后期对其的突围努力,以及到90年代以后的市场化转型,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场在政治场与经济场影响下的变动。第四章则在前三章的基础上,通过《小说选刊》的“纯文学”标准在历时维度下的变化以及在共时维度下与《小说月报》的比较,揭示出文学场中“文学自主原则”的倾斜,在此基础上,对《小说选刊》的办刊模式与具体办刊策略作出反思,以期《小说选刊》在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维护文学场的“文学自主原则”。总之,作为文学场中的一个重要“占位”(根据布迪厄的理论,指在文学场中所处的位置),《小说选刊》肩负着展示当代文学发展实绩,引导当代文学创作和审美趋向乃至建构当代文学史的重任。因此,对以《小说选刊》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与反思尤为重要。

刘畅[9](2016)在《莫里斯符号学理论关照下的广告符号研究》文中提出广告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广告不仅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商品信息,并且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我们产生了影响。广告是如此的微小,它带不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辅助产品进行宣传与销售;广告又是如此的重要,它在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对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都可以产生微妙的影响。所以,在市面的广告符号中,受众需要筛选出优秀的广告加以好评,屏蔽掉失败的广告避免其不良的影响。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精髓在于其对符号学进行三分:研究符号与符号的联合不涉及所指示,是为符形学;研究符号与所指示之间的关系为符义学;一旦符号进入解释者范畴,产生解释就是符用学的研究范围。广告符号既为符号的一种,自然可以进行三分理论的分析。如何从莫里斯符号学三分理论中分析广告符号的特点即为本文的主旨所在。因此,本文在大量的例证中总结出莫里斯符号学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符号特点:符形上,应该做到形式新颖、吸人眼球;符义上,能够将场频的功能交代清晰、简洁、明确,并深化受众的记忆效果;符用上,能够满足受众心理及文化认同感。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莫里斯符号学指导下的成功广告范本”,希冀其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广告的制作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莹[10](2015)在《文学期刊与新世纪文学趋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新世纪文学期刊为主要考察对象,将新世纪文学期刊置于新世纪文学场域中,通过对重要的期刊行为、期刊事件和期刊现象的梳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形态、文学思潮、文学体制的分析,以达到对新世纪文学整体面貌和走向的把握。进入新世纪后,文学期刊格局逐渐发生重大变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综合类文学杂志的兴起;通俗文学期刊的复兴以及青春杂志的遍地开花。而文学期刊审美理想的摇摆,“泛文学”路径的实践,文学期刊的类型化生产,青春作家办刊现象以及文学期刊的跨媒介互动,新世纪文学期刊的新趋向对文学生产和审美风尚形成反制作用,推动了文学审美的泛化、类型文学的盛行、青春文学的崛起。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则意味着对新世纪文学期刊的研究必须突破传统文学期刊研究方法,在把握文学本体的基础上,对影响文学期刊多种因素进行综合鉴别和考量。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阐释了文学期刊对于新世纪文学的关键意义,对论文将要涉及的“新世纪文学”这一关键概念的来源、特质以及时间范围进行梳理并予以界定。此外,整理了学术界对此论题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一章着重描述新世纪文学期刊的新风貌和新走向。从新时期以来文学期刊的演变、文学期刊生产要素的变动、新世纪文学期刊动向三个方面把握新世纪文学期刊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展示新世纪文学期刊的整体风貌,并以此观察新世纪文学环境、格局、潮流的演变。第二章主要考察文学期刊审美理想的摇摆。新世纪的大部分文学期刊放弃了激进的形式实验,转向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和描摹,现实主义成为创作主潮。消费市场的沉重压力致使部分文学期刊丧失审美自主性,造成创作的萎缩和重复。与此同时,一些文体意识鲜明的文学期刊定位准确,迅速崛起,促进多种文体发展,平衡了文学创作力量。第三章主要考察文学期刊“泛文学”路径的探索。面对严峻危机,新世纪部分期刊打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大板块的限制,通过日记、书信、采访、调查、回忆录等多种文本形式,向综合化文学杂志发展。同时,文化类杂志书、纪实文学、“非虚构写作”的悄然兴起都意味着新世纪文学的转型和新变。文学创作群体随之扩张,文学审美则从精英化转向民间化,单一性转向多元性。第四章主要考察文学期刊和类型文学之间的关系。类型文学的盛行对于文学期刊的内容、定位、格局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文学期刊的类型写作倾向愈加明显,通俗文学期刊和青春文学期刊则借此迅速抢占新世纪期刊市场份额。新世纪文学从中汲取创作养分,弥补自身缺陷,却又极易陷入类型化生产的泥沼中。第五章主要考察新世纪青春文学的发展和青春写手办刊现象。以《萌芽》《最小说》两本青春文学刊物为中心,通过对期刊作者群、文学赛事、经营方针等不同内容的分析,探讨了在新的文学生态环境下青春文学期刊的发展方式,它们孕育了青春作家,推动了青春文学创作,改写了传统的文学生产机制,甚至影响了当代文化产业的消费形态、产品构成及衍生途径。第六章主要考察新世纪文学期刊的跨媒介行为。一方面,文学期刊呈现出图像化趋势,注重视觉包装,增加图像类栏目,促进文字和影像艺术的融合。同时,新世纪文学期刊的影视化、动漫化趋势比较突出。另一方面,新世纪文学期刊和网络媒介互动频繁。文学期刊借助新媒体挖掘文学资源、扩大刊物影响。新世纪文学的题材、体裁、风格、传播也由此发生变化。结语部分从三个方面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即新世纪文学期刊格局的变动,新世纪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向。纯文学期刊、通俗文学期刊、青春文学期刊在文学题材、文学类型、文学资源上逐步走向分享和共生。介入文学生产的元素愈来愈多,政治、市场、资本、媒介等多种力量的共同参与致使新世纪文学生产关系愈加复杂,这必将深刻影响新世纪文学的形态和走向。

二、《女友》精品系列选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友》精品系列选摘(论文提纲范文)

(1)国产网络动画中的女性消费符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2 网络动画中女性消费符号的成因及表现
    2.1 国产网络动画的诞生土壤
        2.1.1 多元资本的注入
        2.1.2 成人观众的需求
        2.1.3 宽松、多元、交互的网络环境
    2.2 网络动画受众的心理需求
        2.2.1 满足影像饥渴
        2.2.2 寻求身份认同
        2.2.3 获取情感慰藉
    2.3 国产网络动画中的女性角色设置
        2.3.1 人物造型——追求眼球效应
        2.3.2 人物属性——内在的多元与外在的妥协
        2.3.3 人物身份——男性主观意识形态中的“他者”
    2.4 本章小结
3 网络动画中女性消费符号的偶像化运作
    3.1 商业模式
        3.1.1 养成式的生产机制
        3.1.2 人格化的运营方式
        3.1.3 应援式的消费模式
    3.2 粉丝文化
        3.2.1 填补空虚的囤积消费
        3.2.2 封闭自我的群体极化
        3.2.3 消解真实的拟像沉溺
    3.3 资本力量与受众意志的博弈
        3.3.1 资本对受众需求的诱导
        3.3.2 受众对内容生产的反抗
    3.4 本章小结
4 结合女性消费符号对我国网络动画发展的思考
    4.1 经济效益
        4.1.1 培育二次元IP,增强变现能力
        4.1.2 联动多元产业,助力协同发展
    4.2 社会效益
        4.2.1 构建身份认同,提供情感慰藉
        4.2.2 助力文化传播,树立文化自信
    4.3 潜在问题及对策
        4.3.1 身体景观泛滥,完善政策监管
        4.3.2 诱导过度消费,树立健康消费观
        4.3.3 缺乏精神内涵,植入当代价值观
    4.4 走出符号化精神困境,升华文化消费观念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近五年订阅数量前十位的国产网络动画作品汇总表
附录B: 近五年订阅数量前十位的国产网络动画女性角色数量统计表
附录C: 近五年订阅数量前十位的国产网络动画作品衍生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大作家们与北苑御茶(论文提纲范文)

(3)作为连接的技术:粉丝帝国的秘密 ——以“鹿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作为网络节点的粉丝个体
    第一节 赛博人——网络化个人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节点:关系网络的传播主体
    第三节 节点的等级
第二章 新型连接下的粉丝组织
    第一节 从汇聚到连接——粉丝组织化
    第二节 粉丝帝国的诞生
    第三节 组织化后的观念传承
第三章 超越空间的“网状帝国”
    第一节 “遍地生长”的粉丝组织
    第二节 从“圈子”到“帝国”
    第三节 高度情感投入的自组织
第四章 结论
附录1 “这就是歌唱”事件简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女子文学》(1985-1999)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女子文学》的概况
    第一节 创办:1985年的偶然与必然
        一、从《新地》到《女子文学》
        二、社会现实条件的催生
    第二节 二十年浮沉变化
        一、刊物的出版与发行状况
        二、刊物口号和栏目的变化:性别意识的彰显与消褪
    第三节 转变: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女子文学》
        一、刊物的文学自主追求
        二、政策变化下的被动性
        三、市场规则下的妥协与变通
        四、《女子文学》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发展的滞后性
第二章 女性文学视域下的《女子文学》
    第一节 《女子文学》与八十年代女性诗歌
        一、“归来”的女诗人:爱与美的呼唤
        二、女性意识的集体飞扬:对抗与自省
        三、新人的女性诗歌创作:芸芸众生中的“我”
    第二节 《女子文学》与女性散文
        一、“自我”的复归:自我抒发与自我表现
        二、行走的“文化散文”
        三、“小女人”散文之外
        四、关于女性散文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私人化写作潜流的涌现
        一、对女性身体美学的关注
        二、对女性精神世界的发掘
第三章 当代文学现场中的《女子文学》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时代同奏
        一、创伤与记忆:伤痕反思小说
        二、历史与新解:新历史小说
    第二节 坚持现实主义传统
        一、报告文学:建模
        二、纪实文学:批判与训诫
    第三节 《女子文学》的话语建构
        一、国家话语权力下的“典范”
        二、男性话语权力下的“反叛”
        三、女性话语权力下的“自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女子文学》1985-1986 年发表的诗歌作品辑录
    附录 B《女子文学》1985-1986 年发表的新人女性诗歌作品辑录
    附录 C《女子文学》发表的女作家相关专栏作品辑录
    附录 D《女子文学》1985-1999 年度大事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章 《剧本》期刊概述
    第一节 创刊缘起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当下发展
第二章 《剧本》专栏设置概况
    第一节 基本构成与风貌
    第二节 专栏的编排特色
        一、获奖剧作的品牌化塑造
        二、新视野下的图文搭配
    第三节 专栏的价值观念
        一、宏观层面
        二、微观层面
    小结
第三章 立足剧作品:从“话剧剧本”专栏到“戏曲”专栏
    第一节 种类与分布
        一、博涉内外,广纳古今
        二、海纳百川,万类竞妍
    第二节 选材与导向
        一、旧瓶装新酒:旧史新说
        二、关注大事件:与时代同行
    第三节 立意与追求
        一、自成一格:新颖性
        二、见微知着:思辨性
        三、与时俱进,紧扣主旋律
    小结
第四章 聚焦剧作家:从“剧作家研究”专栏到“剧作家写真”专栏
    第一节 剧作家研究
    第二节 剧作家写真
    第三节 专题研讨会
    小结
第五章 重视戏剧评论:从“新作感觉·剧评”专栏到“每月剧论”专栏
    第一节 独白与对话
    第二节 群策与反思
    第三节 兼容与抵牾
    小结
第六章 《剧本》专栏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历史价值
        一、知识分子的话语阵地
        二、社会变迁的记录者
    第二节 现实意义
        一、指导意义:客观严肃的办刊态度
        二、借鉴意义:通俗而不媚俗的专业期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剧本》期刊开设专栏类目汇总(2000-2010)
附录二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的专栏汇总(2000-2010)
附录三 :《剧本》期刊剧评与剧论专栏汇总(2000-2010)
附录四 :《剧本》期刊剧作家研究专栏汇总(2000-2010)
附录五 :《剧本》期刊刊载的戏剧作品汇总(2000-2010)
附录六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专栏内话剧作品汇总(2000-2010)
附录七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专栏内戏曲作品汇总(2000-2010)
致谢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6)论李宗盛歌词中都市情感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社会转型期间的情感变革书写
    第一节 后民歌时代与李宗盛
        一、民歌运动的始末
        二、民歌运动对李宗盛情感表达的影响
        三、情感表达的初步实践
    第二节 社会变革期间的情感转变
        一、社会转型背景
        二、新型女性形象的塑造
        三、李宗盛“小我”情感记录
第二章 消费时代的情感多元化记录
    第一节 都市情感的欲望化
        一、欲望的矛盾化
        二、欲望的内敛
        三、欲望的接管
    第二节 现代都市里的情感失序
        一、都市情感的堕落
        二、多维都市空间的寂寥感
        三、男性的都市迷失
第三章 贯穿不同时代的情感内核
    第一节 爱情观内核
        一、都市女性独立爱情观
        二、都市男性“阴性”爱情面貌
        三、情爱智者的悲观论
    第二节 人生观内核
        一、奋斗不息的都市理想观
        二、洞达透彻的人生哲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7)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小说部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编选背景
    第一节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本的历史
    第二节 多重背景
第二章 生产机制
    第一节 编选概况
    第二节 编选目的和原则
    第三节 编选运作的机制
第三章 编选特点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性和时代性
    第二节 民族平衡性和差异性
    第三节 民族性与“去民族性”
第四章 价值、意义和局限
    第一节 多重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编选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当代文学场中的《小说选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文学场”中的《小说选刊》
    第一节 《小说选刊》与文学生产
    第二节 《小说选刊》与文学传播
    第三节 《小说选刊》与文学评价
第二章 1980-1989: 生机与隐忧的双重变奏
    第一节 80年代前期政治场政治场影响下的文学场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文学场对政治场的突围
    第三节 80年代后期经济场对文学场的压迫
第三章 1995-2010: 从积极探索到大胆改革
    第一节 办刊内容的变化
    第二节 办刊理念的改变
    第三节 经营策略的改变
第四章 三大场域博弈下《小说选刊》的再造
    第一节 文学自主原则的倾斜
    第二节 两难困境下的自救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莫里斯符号学理论关照下的广告符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论文研究的方法
    四、论文结构
第一章 广告符号概述
    第一节 广告的定义、发展及类别
    第二节 符号的定义及分类
        一、符号的定义
        二、符号的分类
    第三节 广告符号的定义及特点
        一、广告符号的定义
        二、广告符号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概述
    第一节 莫里斯符号学理论
        一、莫里斯符号学基本术语
        二、莫里斯符号学三分野理论
    第二节 在莫里斯符号学理论下构建成功广告的范本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莫里斯符号三分野理论解读广告符号
    第一节 从符形角度解读广告符号
        一、广告中符号的运用
        二、广告符号的联合
    第二节 从符义角度解读广告符号
        一、广告符号中的横向组合与纵向聚合
        二、广告符号中修辞的运用
    第三节 从符用角度解读广告符号
        一、受众心理对广告符号的解读
        二、广告内部语境对广告符号的解读
        三、文化认同对广告符号的解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莫里斯符号学理论指导下的成功广告特质
    第一节 失败广告案例分析
    第二节 成功广告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文学期刊与新世纪文学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世纪文学期刊的新风貌和新走向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文学期刊的演变
        一、20世纪80年代:文学期刊勃兴
        二、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的产业化改革
        三、新世纪以来:文学期刊新变
    第二节 文学期刊生产要素的变动
        一、走向市场:作家心态和代群的裂变
        二、掌握主动:编者角色的强化
        三、趋于中心:读者位置的转移
    第三节 新世纪文学期刊动向
        一、文学期刊经营策略的调整
        二、文学期刊与文学潮流的嬗变
第二章 文学期刊审美理想的摇摆
    第一节 “现实”兴盛与“先锋”式微
        一、现实书写的“全面胜利”
        二、审美困境
    第二节 文体风尚
        一、选刊趣味的倾斜
        二、创作的重复与萎缩——长篇小说的繁荣和短篇小说的衰落
    第三节 文体细分——市场和读者的双重认可
        一、新世纪小小说类文学期刊的繁荣
        二、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
第三章 文学期刊“泛文学”路径的探索
    第一节 新世纪纯文学突围
        一、世纪末的生存焦虑——“跨文体写作”
        二、填补市场空白——“大文学”策略的确立
    第二节 “泛文学”路径的探索
        一、《天涯》:一种文学期刊新模式
        二、文化类杂志书的悄然兴起
        三、报告文学的衰落和纪实文学的崛起
        四、成长之中的“非虚构写作”
    第三节 从“泛文学”期刊看新世纪文学的演进
        一、纯文学审美经验的泛化
        二、文学创作力量的多元化
第四章 文学期刊与类型写作的盛行
    第一节 日益消弭的距离——纯文学与类型文学
        一、消费语境中的传统文学和类型文学
        二、《当代》与类型小说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精神传播策略
        一、一刊多版的通俗文学期刊
        二、年龄细分的类型优势
    第三节 从文学期刊类型化生产看新世纪文学
        一、丰富整体文学布局
        二、市场主导的文本复制
第五章 青春路线的文化狂欢
    第一节 青春文学刊物的自救之路——以《萌芽》为中心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青春文学”的流水线
        二、产业化经营的初步尝试
    第二节 青春偶像办刊热潮——以《最小说》为中心
        一、以偶像引领市场
        二、打造专属作者群
        三、跨界经营:培育完整的产业链条
    第三节 从青春文学观察新世纪文学动向
        一、作家明星化和读者粉丝化
        二、分化与融合
第六章 媒介互动中的新世纪文学期刊
    第一节 新世纪文学期刊的影像化趋势
        一、文学期刊的视觉形象设计
        二、文学文本的影视化书写
        三、文学文本的动漫化书写
    第二节 网络资源的开辟与整合
        一、传统文学期刊的网络试水
        二、媒介激活——以文学期刊的新媒体平台为中心
    第三节 从文学期刊媒介交融现象看新世纪文学走势
        一、视觉文化语境中的文本美学
        二、孕育文学新兴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四、《女友》精品系列选摘(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产网络动画中的女性消费符号研究[D]. 王怡真.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2]大作家们与北苑御茶[J]. 杨国栋. 福建文学, 2020(08)
  • [3]作为连接的技术:粉丝帝国的秘密 ——以“鹿饭”为例[D]. 廖韵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女子文学》(1985-1999)研究[D]. 徐庆林. 河南大学, 2019(01)
  • [5]《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D]. 臧玉.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6]论李宗盛歌词中都市情感的演变[D]. 彭萍. 西南大学, 2018(01)
  • [7]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小说部分)研究[D]. 张超. 湖南大学, 2017(07)
  • [8]当代文学场中的《小说选刊》[D]. 赵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9]莫里斯符号学理论关照下的广告符号研究[D]. 刘畅. 黑龙江大学, 2016(03)
  • [10]文学期刊与新世纪文学趋向[D]. 刘莹. 南京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女朋友”系列的节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