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业的四大误区

关于失业的四大误区

一、失业认识的四大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沈思远[1](2021)在《“新人口红利”与大国内需型发展道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持续四十二年经济高速增长期,其中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同时出现且持续数十年的成就令人惊叹。原因是中国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特别是起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释放了大量的处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尽管当时的经济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中国经济与贸易仍存在由于劳动力的过剩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加之政府政策调控相对稀缺的资本资源使得经济得以稳定增长。但近年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和具有符合社会持续生产需求的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及其规模分别在2010年和2013年相继进入转折点。自从2004年中国东南沿海及珠三角地区初现“民工荒”以后,招工难的问题显现,出现了工资上涨现象。中国人口结构形势发生重大转变,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传统“人口红利”丧失。这引发劳动力日益短缺进而导致工资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资本边际报酬出现较大幅度递减,传统有招工需求的职位发布者成本逐渐增高,成为当下有招工需求的职位发布者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传统“人口红利”是大量廉价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与产业转移的数量型结合转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人口机会窗口时期通过制度与环境发展实现的经济效益,即当适龄劳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占比较大时,该经济主体将拥有充足的生产力供给并带来较大的边际资本回报率。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国需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中国可依据大国优势发展--“新人口红利”,并通过庞大未被激活内需带动产业升级,进而带来大量人力资源培养的消费型与质量型结合的良性经济内需型循环。本文衍生职业搜寻模型DMP模型和代际交叠模型OLG模型,证明了在当前国情下,通过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内需推动和质量型发展模式,中国更高生产力的人力资源可以带来的内需发展潜力巨大。消费数量扩大、质量升级与产业升级有助于中国形成更高的的供给需求均衡点,形成国内经济内需型循环。这是在当前人口结构下中国可以利用社会的消费的扩大达成新的经济增长均衡,也就是“新人口红利”。通过模型推导,显示了中国应该发展“新人口红利”下走大国国情下高质量的内需型发展道路。

苏颂兴[2](2018)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青年劳动就业研究——解读一段研究史、纪念一个研究所》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在青年劳动就业研究领域聚焦"待业""失业"之争与思想解放的深入、"就业""吃饭"问题与人口政策调整、"个体""集体"创业与所有制结构改革等重要理论问题;先后实施"城镇青年就业问题调查""城镇青年就业意识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制度的改革"等重大研究项目;形成的基本观点如:视自谋职业为社会的光彩事业、变消极待业为积极的就业培训、发展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制度同步改革等,其历史价值至今影响深远。笔者参与了这些课题的研究。尽管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成立四年后因特殊原因撤消,但其开创的青年劳动就业研究从一开始就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至今一刻不停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前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义不容辞担负起组织全国青年劳动就业研究的重任,紧紧围绕青年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青年人力资源开发、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政策研究、全球化与青年就业,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方面,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胡安荣[3](2015)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文中提出优化经济结构,保持可持续的长期增长,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的经济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给就业增长带来压力;而在人口结构老龄化和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背景下,就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升级成为紧迫而长远的问题。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机制非常复杂,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在现有文献的经验研究中尚未得到一致结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现状基础上,通过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总量与就业结构的机理及效应,提出扩大就业总量与优化就业结构的对策,形成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理论层面,本文首先总结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库次涅茨产业结构论、钱纳里“标准结构”理论。其次分析了影响中国就业的一般因素,包括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等。然后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的作用机理,产业间的升级是运用Lilien的部门转移理论框架分析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失业率的影响,基于不同部门之间劳动力的转移是耗时的基本假设,建立了一个失业流入与流出的理论模型,理论分析的结论是跨部门就业增长率离差与总体失业率正向相关。产业内升级的就业效应主要是在国际垂直专业分工背景下,分析产业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中间投入品模型,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二是扩大了高技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差距。最后,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的途径及条件。产业结构升级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收入机制和技术关联机制形成对就业调整的拉动,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背景下工人流动的障碍、工作流动的障碍、工资谈判的成本及人岗匹配的效率都会影响就业在产业间的转移。实证层面,首先运用一系列指标考察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现状。比如,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产业结构效率、投入产出关联特征、产业结构偏离度、二元对比系数、就业弹性、就业总量、就业结构等。通过结合国际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标准模型”,对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现状做出基本判断。然后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效应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文中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基础就业模型的拓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及投资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估算。文中测算了1992-2012年29个省级区域的资本存量,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估算了全要素生产率,采用的是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了估算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共同作用,计量模型中引入了这两个变量的交互项。最后,通过产业结构与就业之间的灰色关联分析考察三次产业及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灰色关联分析包括总体分析、四阶段分析和第三产业的内部分析,对产业或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判断主要是基于产值序列与就业序列的曲线拟合程度,即关联度的大小。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的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但推动了就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增加了就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总量关系不显着,与就业结构升级负相关,主要是基于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作用不大;技术创新和实际工资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表明技术创新的规模效应与效率改善状况不佳,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继而带动就业增长的能力弱。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拉大。同时,文中结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国际标准模型,现状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逐渐减小,尤其是2002年以后偏离度减小的速度加快。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总体就业吸纳能力仍然是第三产业最强,但分阶段来看,近年来工业产值结构与就业关联程度最高,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联度分布格局,也表明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据此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引导投资结构向第三产业转移;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兴办职业教育与精英教育;完善市场机制与社会保障制度等。

冯素华[4](2011)在《2010-2020年我国劳动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的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就业矛盾突出,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措施。虽然目前我国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0—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的重要阶段,各种因素的影响将会使我国就业压力持续存在。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促进劳动就业进一步发展是我国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劳动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运用国内外经典的就业理论分析我国就业现状和2010—2020年我国劳动就业总体形势,提出促进我国劳动就业的政策措施。我国目前就业现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失业人口现状、就业结构现状、就业素质现状、就业体制现状。首先,作者通过详细分析我国目前就业现状,来正确把握当前我国就业失业状况。其次,作者在认真阅读有关学者对未来就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十年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和对比,预测2010—2020年我国劳动就业总体形势,并剖析未来十年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最后,作者提出了促进2010—2020年我国劳动就业的总体思路、宏观政策和微观措施。在对目前就业现状、2010—2020年我国劳动就业形势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促进我国劳动就业的对策建议。希望本文的结论能为缓解我国今后劳动就业形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丽娟[5](2010)在《新形势下江西劳动力供求预测分析及就业政策的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劳动力就业量增加以及遭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劳动供给大于需求的形势进一步加剧,农民工、大学生和困难群体就业矛盾更加突出。江西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同时,随着江西省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江西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遭受金融危机影响后,江西省经济虽然开始复苏,但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如何切实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已经为江西省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立足于后危机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以经济增长理论、失业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为指导,对新形势进行了相关界定,论述了新形势下江西省就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从定量化的角度,预测了江西省“十二五”期间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对江西省就业政策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江西省就业政策的意见和建议。本文研究得出如下几点结论:(一)目前江西就业的现状是: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失业率呈显着上升趋势;劳动参与率偏低,劳动就业压力大以及产业结构水平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江西省就业面临着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①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与工业化的进程不匹配;②金融危机加重了江西省的就业形势,弱势群体的就业压力加大;③江西正处于人口红利时期,要使人口红利给江西经济的发展带来经济的作用,就必须要解决江西的就业问题,否则人口红利会变成人口负担;④江西省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差距造成优质的劳动力外流现象明显,使得江西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⑤江西城市化发展滞后,制约了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使江西省的结构性失业严重。(二)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对江西省劳动力供给预测研究表明:“十二五”期间江西省劳动力供给将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供给总量将由2011年的3574万上升到2015年的3877万。采用PDL模型对劳动力需求预测表明,“十二五”期间江西省劳动力需求虽有一定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劳动力需求总量将由2011年的2473.5万上升到2015年的2558.7万。综合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相关预测得出,“十二五”期间江西省劳动力供求矛盾较为严重,就业问题较为突出。(三)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就业政策演变研究表明:江西省由农村就业、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逐渐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多元化的就业政策演变,“十五”以来就业政策重点始终是围绕劳动力供大于求这一主要矛盾。结合对新形势江西就业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江西省劳动力供求状况的预测分析,以及新形势下江西省就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劳动力供给量;建立劳动者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建立区域劳动力转移机制,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调节等五大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江西省的就业政策。

詹浩勇,杨毅[6](2010)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与人口红利关系辨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热烈讨论的人口红利,对我国来说更接近于一种"人口机会窗口"。它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提高储蓄率等渠道推动经济增长。但这种经济增长并非一定是现代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践证明,粗放式低层次地利用"人口机会窗口",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已经遇到严峻挑战。印度自20世纪80年代起采取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培养与积累人力资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值得中国参考。应深层次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优势,积累人力资本,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发展道路,真正分享人口红利。

赵爱红[7](2010)在《兵团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紫泥泉种羊场为例》文中指出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制度安排,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处西北边陲新疆自治区,是我国唯一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尤显重要,但由于兵团体制的特殊性,加上兵团人才的匮乏以及改革和研究的滞后,兵团社会保障制度在理论上表现为研究空白点多,已有的研究不系统不深入;在实践中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制度政策不配套的情况。为此,有必要对兵团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为兵团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论文宏观上分为五大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相关的理论与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创新之处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介绍了社会保障的涵义、历史渊源、内容和功能,并对兵团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对兵团社会保障进行历史的回顾和分析,即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及其计划经济下人员生活保障的历史考察入手,进而对改革开放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制度改革进行回顾。第三章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即是通过对田野调查和实地结果的分析,对兵团社会保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兵团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第四章立足兵团的特殊性,从战略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对兵团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有针对性地设想。本文提出:新疆兵团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应把握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这四方面的制度体系的架构。

杨艳红,熊刚,戴烽[8](2009)在《试析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培训的系统性管理》文中认为全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金融危机失业,培训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农民工培训效果并不明显。农民工培训必须建立系统型培训模式。在培训内容上,应注意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在培训管理上,应注意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培训评估上,应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培训战略设计上,应注意内外环境相契合。

刘进[9](2009)在《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湖北高校的分析》文中认为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既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而与此同时,来自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带来的不平等对于在就业困境中的大学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如何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保障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权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证调研等方法,分别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内在原理、组织机理、价值定位和可能走向,从学理上探寻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理论逻辑。深度考评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促进的成功得失和经验教训,从实践上探寻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促进的现实依据。通过对湖北高校的实证调研,分析总结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法制运行现状和困境因素,进而将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纳入法律视野,从主体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市场规制法律制度、社区就业法律制度、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做出了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具体制度回应,体现了对大学生权益保护的人文关怀与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诉求。本文考察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具体特征与现实情况,融合了以法学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合理有效途径。对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相关立法工作以及和谐社会构建和人力资源建设相结合的实践工作,提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于乐[10](2009)在《东营市城镇就业问题探讨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营市的经济飞速发展,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就业作为一种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的实现。本文主要运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搜集了东营市城镇就业的相关数据后,一方面对东营市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东营市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东营市目前城镇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劳动人口增多;新增就业岗位少;就业、再就业困难;供求矛盾突出;弱势群体就业难度加大;就业观念转变滞后;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者收入不均衡;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东营市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明显,但是近些年来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下降较多,因此今后在大力发展经济时要注意以就业为导向;政府财政投入对就业也具有带动作用,但是作用不太大,因此政府应着重就业效应的财政投入;预测东营市在今后的10年间劳动力供给会继续大于需求,矛盾突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蔓延,新增就业难度加大,劳动者失业风险增加。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局势,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营市政府要切实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调动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安排主要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时,优先考虑对扩大就业的影响。着重发展吸纳劳动力强的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以人为本,建立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护劳动力中的弱势群体;缩小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另外要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将帮扶困难企业与稳定就业岗位相结合,着重做好企业职工稳定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工作。

二、失业认识的四大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失业认识的四大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新人口红利”与大国内需型发展道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人口红利
        (二)DMP模型与城市收入预期
        (三)OLG模型与人力资源
        (四)文献评述
    四、研究结构与框架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六、论文创新
    七、本文不足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人口红利”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人口红利”与人口结构现状分析
        一、中国适龄劳动人口
        二、中国生育水平变化
        三、中国老龄化程度变化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与产业转移程度现状
        一、中国城镇化
        二、中国产业转移程度
    第三节 传统“人口红利”正在减少
第三章 中国发展大国内需的现实逻辑
    第一节 中国内外需发展道路的现状与优势
        一、逆全球化趋势的冲击
        二、国际政治及疫情对中国的冲击
        三、外向经济下形成的产业结构限制
        四、中国内需导向型发展模式存在较大改革空间
        五、中国发展内需的资源与市场优势
        六、中国内需未被激发的现状
        七、总结
    第二节 “新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源培养
        一、中国人力资源现状
        二、我国人力资源政策
        三、人力资源下经济内需型道路的优势
    第三节 中国内循环的均衡发展
第四章 DMP分析框架
    第一节 经典的DMP模型
        一、构造匹配效用函数
        二、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最优化
        三、空缺职位的需求最优化
        四、工资弹性与调整
        五、人力资源匹配均衡
    第二节 拓展城乡匹配效率提升下的DMP模型
        一、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预期收入差异理论
        二、较低生产率适龄劳动人口的流向分析与预算约束
        三、DMP前提假设与匹配函数的设定修正
        (一)现实假设
        (二)匹配函数假设
        四、人力资源提升下的人力资源供给曲线
        五、产业升级下的人力资源需求曲线
        六、人力资源职位匹配均衡
        (一)稳态均衡
        (二)比较静态分析
第五章 OLG分析框架
    第一节 经典的OLG模型
        一、经典戴蒙德模型下家庭与个人的行为
        (一)假设条件
        (二)效用函数
        (三)约束条件
        (四)经济含义
        二、k的运动方程
        三、OLG模型中的政府
        四、资本技能互补假说
    第二节 拓展人口结构变化下构建的OLG模型
        一、基本假设
        二、代表人行为决策
        三、政府
        四、厂商行为决策
        五、市场出清
    第三节 内生变量的比较
        一、人力资源的生育数量与储蓄率
        二、传统剩余劳动力的生育数量与储蓄率
        三、人力资源和传统剩余劳动力相关属性的比较
        四、人力资源所占比例
        五、人口增长率
        六、资本的稳态均衡
    第四节 模型求解分析
        一、变量选取
        二、外生变量数据校准
        三、内生变量数值计算
第六章 匹配效率提升与产业升级的政策效果
    一、外生变量退休金率的变化
    二、工资比与利率因子的变化
    三、初始人均资本的变化
    四、生育水平的变化
    五、照顾老人的时间比例的变化
    六、生产时间比例的变化
    七、人力资源在适龄劳动人口中的占比及消费的变化
    八、模型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一、发表论文
    二、获奖情况

(2)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青年劳动就业研究——解读一段研究史、纪念一个研究所(论文提纲范文)

(一) “待业”“失业”之争与思想解放的深入
(二) “就业”“吃饭”问题与人口政策的调整
(三) “个体”“集体”创业与所有制结构改革
    (一) 视自谋职业为社会的光彩事业
    (二) 变消极待业为积极的就业培训
    (三) 发展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制度同步改革
    (一) 劳动就业形势出现四大矛盾
    (二) 非公经济中的青年发展问题
    (三) 大学生就业高峰期就业压力
    (四)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遭“瓶颈”

(3)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
        1.2.2 就业总量与就业结构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
        1.3.2 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
        1.3.3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的机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就业理论
        2.1.1 就业总量理论
        2.1.2 就业结构理论
    2.2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2.1 平衡与非平衡增长理论
        2.2.2 主导产业理论
        2.2.3 雁行发展模式
    2.3 产业结构与就业演进一般规律
        2.3.1 配第——克拉克定理
        2.3.2 库茨涅茨产业结构论
        2.3.3 钱纳里“标准结构”理论
    2.4 二元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流动
        2.4.1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2.4.2 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2.4.3 托达罗劳动力流动模型
3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理论分析
    3.1 影响中国就业的一般因素分析
        3.1.1 经济增长
        3.1.2 技术创新
        3.1.3 产业结构调整
        3.1.4 人口增长
    3.2 产业间升级影响就业的作用机理
        3.2.1 部门转移理论模型
        3.2.2 部门转移理论的解释
    3.3 产业内升级影响就业的作用机理
        3.3.1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模型
        3.3.2 产业内升级的就业效应
    3.4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的路径与条件
        3.4.1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的路径
        3.4.2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的条件
    本章小结
4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现状分析
    4.1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
        4.1.1 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
        4.1.2 产业结构变动速度
        4.1.3 产业结构效率
        4.1.4 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
    4.2 产业结构主要特征
        4.2.1 总体上产业结构适应需求
        4.2.2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需优化
        4.2.3 高技术产业实际比重低
        4.2.4 过早重工业化和资本深化
    4.3 中国就业总量与就业结构
        4.3.1 就业总量
        4.3.2 就业结构
    4.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升级偏差
        4.4.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阶段
        4.4.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标准模式
        4.4.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测算
    本章小结
5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实证研究
    5.1 实证思路与就业基本模型
        5.1.1 实证思路
        5.1.2 就业基本模型
        5.1.3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5.2 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的影响
        5.2.1 实证模型设定
        5.2.2 变量测量与数据来源
        5.2.3 模型拟合结果与分析
    5.3 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5.3.1 实证模型设定
        5.3.2 变量测量与数据来源
        5.3.3 模型拟合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6 三次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分析
    6.1 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关联度测算
        6.1.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6.1.2 产业结构与就业关联度测算
    6.2 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分阶段关联度测算
        6.2.1 产业结构与就业四阶段关联度
        6.2.2 产业结构与就业关联度变化趋势
    6.3 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关联度测算
        6.3.1 第三产业关联度测算思路
        6.3.2 第三产业关联度测算结果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4)2010-2020年我国劳动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0.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0.2 国内外就业研究综述
        0.2.1 国外就业研究综述
        0.2.2 国内就业研究现状
    0.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0.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0.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1章 劳动就业理论阐释
    1.1 劳动就业及相关概念
        1.1.1 就业及充分就业
        1.1.2 失业及失业率
    1.2 劳动就业理论
        1.2.1 马克思劳动就业理论
        1.2.2 西方主要劳动就业理论
        1.2.3 我国劳动就业理论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当前我国劳动就业现状
    2.1 失业人口现状
        2.1.1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
        2.1.2 农村剩余劳动人口
        2.1.3 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口
    2.2 就业结构现状
        2.2.1 就业的产业结构
        2.2.2 就业的所有制结构
        2.2.3 就业的区域结构
    2.3 就业素质现状
    2.4 就业体制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2010—2020 年我国劳动就业形势分析
    3.1 2010—2020 年我国劳动就业总体形势
        3.1.1 2010—2020 年劳动力供给趋势
        3.1.2 2010—2020 年劳动力需求趋势
        3.1.3 2010—2020 年我国劳动就业总体形势
    3.2 2010—2020 年我国劳动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
        3.2.2 就业结构矛盾越来越明显
        3.2.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挑战与机遇并存
        3.2.4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3.3 2010—2020 年我国劳动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3.3.1 人口原因
        3.3.2 经济原因
        3.3.3 体制原因
        3.3.4 技术原因
        3.3.5 个人观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2010—2020 年促进我国劳动就业的对策
    4.1 促进我国劳动就业的总体思路
        4.1.1 指导思想——以人为本
        4.1.2 基本原则——公平正义
    4.2 促进我国劳动就业的宏观政策
        4.2.1 保证经济稳步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4.2.2 落实积极财政税收政策,加大就业资金投入
        4.2.3 健全就业配套措施,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4.3 促进我国劳动就业的微观措施
        4.3.1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就业容量
        4.3.2 优化经济结构,拓宽就业渠道
        4.3.3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就业
        4.3.4 大力发展教育,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4.3.5 转变就业观念,增加就业机会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新形势下江西劳动力供求预测分析及就业政策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拟达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2.1 本文拟达的创新
        1.2.2 本文的不足之处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就业政策研究综述
        1.3.2 劳动力供求预测研究综述
        1.3.3 评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理论
        2.1.1 经济增长核算方程
        2.1.2 经济周期理论
    2.2 失业理论
        2.2.1 失业的定义及失业率
        2.2.2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2.2.3 失业的相关理论
        2.2.4 失业的影响及奥肯定律
    2.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
        2.3.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2.3.2 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经济理论
        2.3.3 乔根森的二元经济理论
        2.3.4 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理论
第三章 新形势下江西省就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 新形势的界定及其特征
        3.1.1 新形势的界定
        3.1.2 新形势的特征
    3.2 新形势下江西就业现状分析
        3.2.1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失业率呈显着上升趋势
        3.2.2 劳动力参与率偏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3.2.3 产业结构水平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3.3 新形势下江西省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3.1 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与工业化进程不匹配
        3.3.2 受金融危机影响,弱势群体就业压力加大
        3.3.3 红利型人口结构开始显现,结构性就业问题突出
        3.3.4 优质劳动力外流现象明显,经济发展受阻
        3.3.5 城市化发展滞后,就业结构难以调整
第四章 江西省劳动力供求预测分析
    4.1 江西省劳动力供给现状
        4.1.1 劳动力的数量供给
        4.1.2 劳动力的质量供给
    4.2 江西省劳动力供给预测分析
        4.2.1 灰色预测模型构建的步骤和方法
        4.2.2 江西省劳动力供给变动趋势预测
    4.3 江西省劳动力需求预测分析
    4.4 江西省供求预测结果综合评价
第五章 江西省就业政策演变及新形势下就业政策的调整
    5.1 江西省就业政策的演变
        5.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十五”之前江西的就业政策
        5.1.2 “十五”期间江西的就业政策
        5.1.3 “十一五”期间江西的就业政策
    5.2 江西省“十五”以来就业政策不足之处
        5.2.1 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
        5.2.2 就业政策机制不健全
        5.2.3 积极的就业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就业形仍不乐观
    5.3 新形势江西省就业政策的调整
        5.3.1 江西省就业政策在新形势下的调整重点
        5.3.2 新形势下江西就业政策调整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与人口红利关系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无法获取人口红利的困境
三、印度新型发展模式的启示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回顾
    (二) 对印度新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 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产

(7)兵团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紫泥泉种羊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社会保障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目标
        (二) 本文的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历史渊源
        (一) 社会保障的涵义
        (二) 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
    二、社会保障的内容及功能
        (一) 社会保障的内容
        (二) 社会保障的功能
    三、建立兵团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一) 是保证兵团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稳定器
        (二) 能够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三) 是稳定职工队伍的需要
        (四) 是提高兵团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 兵团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回顾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概述
    二、兵团社会保障的历史考察
        (一) 计划体制下兵团人员社会保障的历史考察
        (二) 改革开放后兵团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三) 小结
第三章 紫泥泉种羊场社会保障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紫泥泉种羊场概况
        (一) 区域位置
        (二) 行政建制
        (三) 人口来源及民族构成
    二、紫泥泉种羊场社会保障现状
        (一) 社会保险方面
        (二) 社会救济方面
        (三) 社会福利方面
        (四) 社会优抚方面
    三、紫泥泉种羊场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一)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效率,企业负担过重
        (二) 城乡之间、不同职业状况之间的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
        (三) 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参保人群不稳定,断保现象严重
        (四) 基本医疗保障保证不足,大额医疗保险覆盖率低
        (五) 团场的失业保险尚未完全建立
第四章 健全和完善兵团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一)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到兵团全民社保
        (二) 适当降低企业费率、实现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二、社会救济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一) 社会救济制度体系的完善
        (二)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
        (三) 灾害救助体系的构建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一) 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的构建
        (二) 老年人福利制度的完善
    四、社会优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一) 完善军人抚恤制度
        (二) 完善退役军人就业培训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湖北高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1.3.1 基本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3.4 研究框架
        1.3.5 创新点
第二章 促进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基本理论
    2.1 促进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理论缘起
        2.1.1 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及特征
        2.1.2 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本质要求:平等就业
    2.2 促进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法学理论
        2.2.1 实质平等理论
        2.2.2 利益和谐理论
        2.2.3 就业权理论
        2.2.4 发展权理论
        2.2.5 社区利益理论
    2.3 促进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经济学理论
        2.3.1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就业理论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国外促进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状况考察与借鉴
    3.1 发达国家促进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状况分析
        3.1.1 美国全方位多层次促进模式
        3.1.2 英国人力培训与供求促进结合模式
        3.1.3 德国社会化促进模式
        3.1.4 日本法律促进模式
    3.2 发展中国家促进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状况分析
        3.2.1 印度就业保障体系模式
        3.2.2 巴西多项并举促进模式
        3.2.3 匈牙利协调论坛模式
    3.3 国外促进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状况的经验借鉴
第四章 我国促进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湖北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现状的实证分析
        4.1.1 研究背景与研究过程
        4.1.2 本研究调查样本分析
        4.1.3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归结
    4.2 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法制运行现状分析
        4.2.1 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主体法律分析
        4.2.2 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客体法律分析
        4.2.3 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其他法律分析
    4.3 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法制运行困境因素分析
        4.3.1 政策因素
        4.3.2 经济因素
        4.3.3 制度因素
        4.3.4 文化因素
第五章 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制度构建
    5.1 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主体法律制度
        5.1.1 政府角色定位制度
        5.1.2 用人单位歧视规制制度
        5.1.3 高校就业促进制度
        5.1.4 大学生就业维权教育制度
        5.1.5 就业中介规范制度
    5.2 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客体法律制度
        5.2.1 大学生劳动关系建立的促进制度
        5.2.2 大学生平等劳动关系的确认制度
    5.3 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监管制度
        5.3.1 大学生人才市场管理制度
        5.3.2 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制度
        5.3.3 大学生平等就业的配套制度
    5.4 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保障制度
        5.4.1 大学生自主择业保障制度
        5.4.2 大学生劳动合同短期化补偿制度
        5.4.3 大学生劳动报酬保障制度
        5.4.4 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险制度
    5.5 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社区就业法律制度
        5.5.1 大学生就业的社区利益导向制度
        5.5.2 大学生就业的社区就业协调制度
        5.5.3 大学生就业的社区文化驱动制度
    5.6 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的纠纷解决机制
        5.6.1 大学生就业纠纷解决的非讼机制
        5.6.2 大学生就业纠纷解决的诉讼机制
        5.6.3 大学生就业纠纷解决机制新探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样卷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附录4 研究生期间的社会工作及奖励
致谢

(10)东营市城镇就业问题探讨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理论依据
    0.2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法
    0.3 本文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0.3.1 本文的技术路线
        0.3.2 本文创新点
    0.4 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0.4.1 国外研究综述
        0.4.2 国内研究综述
1 就业理论基础
    1.1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1.2 古典和新古典学派就业理论
    1.3 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
    1.4 现代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
    1.5 理论回顾的目的
2 东营市城镇就业概况
    2.1 东营市人口与经济现状
    2.2 东营市劳动力市场概况
    2.3 东营市城镇就业现状
        2.3.1 就业状况的整体态势
        2.3.2 城镇就业人口的分布
        2.3.3 从业人员素质状况
        2.3.4 从业人员收入情况
3 东营市城镇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就业形势严峻
        3.1.1 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
        3.1.2 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3.2 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3.3 劳动力素质偏低
    3.4 劳动者收入不均衡
        3.4.1 国有经济单位工资总额占主导
        3.4.2 行业间差距较大
    3.5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
4 东营市城镇就业实证分析
    4.1 东营市经济增长对就业弹性的影响
        4.1.1 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模型及测算
        4.1.2 结果分析
    4.2 东营市政府投资对就业的影响
        4.2.1 政府投资对就业影响模型及测算
        4.2.2 结果分析
    4.3 东营市劳动力供需对就业的影响
        4.3.1 劳动力供求预测
        4.3.2 结果分析
5 扩大东营市城镇就业的对策研究
    5.1 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
    5.2 打造服务型政府
    5.3 多措施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
    5.4 建立规范、高效、公平的劳动力市场
    5.5 提高劳动者素质
6 结论与不足之处
    6.1 结论
    6.2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失业认识的四大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人口红利”与大国内需型发展道路的研究[D]. 沈思远.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青年劳动就业研究——解读一段研究史、纪念一个研究所[J]. 苏颂兴. 青年探索, 2018(02)
  • [3]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D]. 胡安荣. 武汉大学, 2015(07)
  • [4]2010-2020年我国劳动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D]. 冯素华. 燕山大学, 2011(12)
  • [5]新形势下江西劳动力供求预测分析及就业政策的调整[D]. 高丽娟. 南昌大学, 2010(02)
  • [6]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与人口红利关系辨析[J]. 詹浩勇,杨毅. 当代经济管理, 2010(06)
  • [7]兵团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紫泥泉种羊场为例[D]. 赵爱红. 石河子大学, 2010(02)
  • [8]试析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培训的系统性管理[J]. 杨艳红,熊刚,戴烽.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8)
  • [9]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平等就业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湖北高校的分析[D]. 刘进. 华中农业大学, 2009(S1)
  • [10]东营市城镇就业问题探讨及实证研究[D]. 于乐.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关于失业的四大误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