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富碱岩体(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滇西北富碱岩体(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一、滇西北地区富碱岩体(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孔志岗[1](2020)在《与弱分异氧化型Ⅰ型花岗质岩有关的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皖南竹溪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球范围内与W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主要有S型、A型和I型花岗质岩石,与高分异还原型S型或I型花岗质岩石及与A型花岗岩密切相关的W、Sn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较深入,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密切相关的W(Mo)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钨矿类型,其成岩成矿作用机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江南钨矿带的东部新发现了一批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闪长岩有关的W-Mo矿床(如东源W-Mo矿床,逍遥W矿床、竹溪岭W-Mo矿床等),成为研究该类型矿床成岩、成矿机制理想的基地。竹溪岭W-Mo多金属矿床是江南钨矿带东部新探明的一个大型矽卡岩型W-Mo多金属矿床,本文选择该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学、矿床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手段,深入剖析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Mo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探讨其动力学背景,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竹溪岭W-Mo多金属矿床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其中发育细粒闪长岩包体(以下简称MME)。花岗闪长岩贫Si,富Mg,为弱过铝质-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相对富集K、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Nb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具低Rb/Sr比值,高Zr/Hf比值和Nb/Ta比值特征。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化学计算结果显示,成岩温度690℃~841℃,主要侵位深度为4.8~7.9km,氧逸度主要处于MH缓冲线和NNO缓冲线之间,属高温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石。(2)成岩成矿年龄测试结果显示:MME的锆石U-Pb年龄为146.9±0.9 Ma,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44.6±0.8 Ma。辉钼矿的Re-Os年龄为141.45±0.94Ma,与白钨矿共生的白云母Ar-Ar坪年龄为141.46±1.51 Ma,成岩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3)花岗闪长岩及MME中矿物学证据和地球化学证据显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是竹溪岭花岗闪长岩的主要成因机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Sr-Nd-Hf同位素特征及继承锆石年龄数据示踪,长英质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镁铁质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分析认为成岩模式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Izanagi板块低角度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因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不协调运动导致板片撕裂,造成软流圈物质上涌,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富水的玄武质岩浆。富水的玄武质岩浆上侵至壳幔边界,引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形成长英质岩浆。长英质岩浆快速上侵至上地壳岩浆房,同时,幔源镁铁质岩浆沿一定通道也快速上侵至岩浆房中,发生岩浆混合,最终形成竹溪岭花岗闪长岩。(4)竹溪岭W-Mo矿床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热液石榴子石阶段、石英-白钨矿-硫化物阶段及方解石-白钨矿-硫化物阶段。白钨矿详细的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显示,白钨矿可划分为8个生长阶段,矽卡岩阶段生长了第1、2、3阶段白钨矿,退化蚀变阶段生长了第4、5阶段白钨矿,石英-白钨矿-硫化物阶段生长了第5、6阶段白钨矿,方解石-白钨矿-硫化物阶段生长了第7、8阶段白钨矿。从早期到晚期,白钨矿的Mo含量降低,轻稀土富集逐渐变成重稀土富集,温度降低,盐度降低,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混入岩浆流体的大气降水逐渐增加。(5)全球与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矿床时空分布特点显示,与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矿床主要分布在与俯冲相关的造山带,成岩成矿时间与俯冲时间或同碰撞、后碰撞时间一致。初步探讨了与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Mo)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认为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石形成于俯冲阶段,岩石显示弧岩浆的特征,俯冲或板片撕裂引起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是其主要的动力学背景;高分异I型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同碰撞或后碰撞阶段,俯冲板片的断离或加厚地壳的地幔岩石圈拆沉造成软流圈物质上涌是其主要的动力学机制。

马倩[2](2020)在《榍石激光原位U-Pb和Sm-Nd同位素分析及其在三江地区新生代富碱岩石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榍石是岩浆岩与变质岩中常见的副矿物之一,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热液活动等地质过程时空演化研究的重要对象。榍石通常含有中等含量的U(10~>100 μg g-1)和较高含量的 Nd(500~5000μg g-1),其 U-Pb 和 Sm-Nd 同位素体系具有较高的封闭温度,可以用来进行U-Pb定年和Sm-Nd同位素示踪。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因其制样要求简单、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已经成为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U-Pb定年和Sm-Nd同位素分析的重要工具。缺乏基体匹配的标准物质是限制该技术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选择了年龄在1840~20 Ma之间的六件目前广泛使用的榍石标准物质(Khan、BLR-1、OLT1、Ontario、MKED1、YQ82)和六件天然榍石样品(T3、T4、TLS-36、NW-IOA、Pakistan、C253),采用电子探针分析和激光原位微区同位素方法检验其均匀性,研发合适的榍石原位微区U-Pb年代学和Sm-Nd同位素分析标准物质,解决成分不同的标准物质和样品之间存在的基体效应问题。电子探针主量元素分析、激光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和U-Pb定年结果表明,榍石BLR-1、OLT1、Ontario、MKED1、T3和Pakistan的具有均一的主量、微量元素组成和U-Pb年龄,是原位微区U-Pb定年的理想标准物质。本文采用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Isotope Dilution-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ID-TIMS)定年技术对榍石Ontario、T3和Pakistan的U-Pb年龄进行准确标定,获得榍石Ontario的207PbP06Pb、207Pb/235U和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 1048.4±3.3 Ma(2σ,n=9)、1044.8±2.0Ma(2σ,n=9)和 1043.1±2.8 Ma(2σ,n=9);获得榍石T3的207Pb/206Pb、207Pb/235U和206Pb/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096.6±2.1 Ma(2σ,n=9)、1097.1±3.6Ma(2σ,n=9),和 1096.7±5.5Ma(2σ,n=9);获得榍石 Pakistan 的 U-Pb 谐和年龄为 20.77±0.05 Ma(2σ,n=10),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0.79±0.08Ma(2σ,n=10)。激光原位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榍石BLR-1、OLT1、Ontario、MKED1和T3的Sm-Nd同位素组成在空间上极为均匀,是理想的原位微区Sm-Nd同位素分析标准物质。本文采用ID-MC-ICP-MS技术标定其Sm-Nd同位素比值,获得 BLR-1 的 147Sm/144Nd 和 143Nd/144Nd 比值分别为 0.1921 和 0.512815±0.000004(2σ,n=1);Ontario 的 147Sm/144Nd 和 143Nd/144Nd 比值分别为 0.1928± 0.0011(2SD,n=4)和 0.512833± 0.000008(2SD,n=4);获得 T3 的147Sm/144Nd 和143Nd/144Nd 比值分别为 0.1958±0.0009(2SD,n=4)和 0.512611±0.000012(2SD,n=4)。因榍石OLT1数量有限,未使用溶液方法对其标定,采用LA-MC-ICP-MS方法长期反复对OLT1进行测试,获得其147Sm/144Nd和143Nd/144Nd 比值分别为 0.1237±0.0020(2SD,n=184)和 0.512214±0.000041(2SD,n=184)。采用建立的方法和研发的标准物质对三江地区富碱侵入岩(桃花、宁蒗-永胜、哈播、铜厂、十里村)中榍石微量元素、U-Pb年龄和Sm-Nd同位素进行了激光原位测定。测试结果表明三江富碱岩石中榍石微量元素具有典型岩浆榍石的特征。采用LA-ICP-MS方法获得石鼓黑云二长斑岩、宁蒗-永胜黑云二长斑岩、哈播黑云角闪正长岩、铜厂正长斑岩和十里村角闪正长斑岩中的岩浆榍石U-Pb年龄分别为 37.9±2.4Ma(2σ,n=21)、32.5±0.6Ma(2σ,n=40)、35.5±0.4Ma(2σσ,n=33)、33.7± 0.7Ma(2σ,n=19)和 35.6±1.5 Ma(2σ,n=42),与前人获得的锆石年龄一致,表明榍石的结晶年龄可以代表富碱侵入岩的侵位时代。此外,利用榍石Zr饱和温度计计算了榍石的结晶温度,限定了富碱岩浆发生分离结晶时的温度在667~846℃之间。本文采用LA-MC-ICP-MS方法获得富碱岩体中榍石的εNd(t)在-6.8~-2.1之间,和全岩的Nd同位素特征基本一致,表明这些富碱岩石具有相似的岩浆来源,结合前人的全岩Sr、Pb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表明这些富碱岩石是由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发生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同时同化混染少量的地壳物质,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板块碰撞、岩石圈大幅度缩短增厚的构造背景。铜厂岩体的εNd(t)明显低于其他富碱岩体,表明铜厂正长斑岩的岩浆源区更为富集,或岩浆同化混染过程中有更多壳源物质加入。就本文的三江地区新生代富碱岩石而言,榍石U-Pb年龄可以代表岩体的侵位时代,其Sm-Nd同位素与全岩Sm-Nd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代表了岩浆结晶时的Nd同位素组成。因此通过对榍石进行激光原位分析,可以在矿物颗粒尺度上同时获取化学组成、年代学和同位素组成等重要地质信息,为矿物和岩石的成因演化提供重要参数。

严清高[3](2019)在《滇中姚安板内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时空演化序列及成岩-成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滇中姚安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属于金沙江-哀牢山-红河富碱斑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于金沙江-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东侧稳定扬子板块西缘内部,因其富含Pb、Ag、Cu、Au等多金属成矿物质及特殊稳定板块内部斑岩型矿床构造背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杂岩体岩性组合的复杂性及期次多样性等,导致其侵位机制、时空序列及动力学背景少有研究。本文通过详细的压盖-侵位关系和构造-蚀变-矿化特征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相关年代学、地球化学等实验分析研究,对姚安杂岩体的时空序列、火山机构、物质来源及成岩-成矿过程等进行厘定,并探讨研究区岩浆作用深部动力学过程。获得以下认识:(1)通过杂岩体的野外侵位-压盖关系及锆石年代学综合研究,将姚安杂岩体划分为“同期5阶段”火山-侵入杂岩岩浆演化序列,认为杂岩体形成时代为渐新世;(2)根据区内火山-沉积岩岩相学填图、剖面测量及镜下观察,将姚安富碱火山杂岩划分出一套完整的粗面质火山机构,孔隙和定向构造发育的粗面质火山机构为第3阶段富碱正长斑岩含矿岩浆热液提供富集就位空间;(3)矿床深部坑道构造-蚀变-矿化特征和辉钼矿-黄铁矿Re-Os年龄等证据显示姚安老街子多金属矿床与第3阶段富碱正长斑岩岩浆侵位相关,浅部为中低温次火山热液Pb-Ag共生矿床,而深部发育斑岩型Cu-Mo多金属矿化作用;(4)岩石主、微量元素及Sr-Nd-Hf-O同位素表明杂岩体起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同时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黄铁矿Os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岩浆;(5)杂岩体岩脉、节理、断裂等构造行迹反映姚安地区渐新世经历NNE-SSW向伸展和NWW-SEE向挤压应力场,其就位受控于扬子西缘大型左行走滑剪切断裂,暗示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晚碰撞阶段,陆块间持续地挤压使岩石圈块体受热和变形,岩石圈重力不稳定性增加并最终导致加厚岩石圈地幔的拆沉作用,使岩石圈地幔和加厚下地壳减压部分熔融。应力场环境由压扭挤压向张扭伸展转换期间,浅地表形成NW-SE向走滑和一系列E-W向次级伸展构造,为深部岩浆活动提供运移通道及赋存空间。扬子板块内部姚安地区,岩浆沿深大断裂运移并侵位至E-W向次级构造薄弱带,成矿流体伴随第3阶段斑岩岩浆于第2阶段火山-沉积作用形成的角砾岩筒、裂隙、节理以及围岩接触带和斑岩体等构造空间内富集沉淀,形成典型的碰撞构造背景下板内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及相关Pb-Ag-Au多金属矿床。

李晨[4](2019)在《云南宁蒗新生代富碱斑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文中研究表明“三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跨滇西、川西、青海南部和藏东,因穿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重要的河流而得名。在45-50Ma,由于受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的影响,沿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两侧及附近出现了许多富碱侵入岩体。本文以宁蒗余家坪和四方村富碱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地球化学、年代学、同位素组成等研究,深入探讨新生代富碱斑岩源区性质和构造环境及岩石成因。研究区岩性主要为正长岩、黑云母正长斑岩和黑云母二长斑岩。富碱斑岩具有高碱高钾富铝的特征,个别岩体具有埃达克岩特征,但又不属于典型的埃达克岩。研究区富碱斑岩主要属于钾玄岩系列,显示准铝质—过铝质特征(A/CNK=0.801.08)。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TNT”异常。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54.465.5),具有微弱的负铕异常(δEu=0.920.98)。四方村富碱斑岩部分样品具有类似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学特征,具有富铝贫镁、贫Y和Yb、富Sr和无明显的负铕异常。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正长岩为33.51±0.58Ma,黑云母正长斑岩为34.9±1.2Ma、34.31±0.67Ma、33.67±0.65Ma,黑云母二长斑岩为33.89±0.51Ma、34.36±0.62Ma,与该区新生代岩浆活动的时间相吻合。研究区富碱斑岩形成于后碰撞的构造背景下,印度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造成地壳和岩石圈缩短加厚,增厚的岩石圈地幔发生减薄引起软流圈上涌,使岩石圈地幔和富钾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因而形成“三江”地区大规模富碱斑岩。

江小均,严清高,李文昌,李超,吴鹏,管申进,余海军,李金龙[5](2018)在《滇中老街子Pb-Ag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来自硫化物Re-Os同位素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中老街子Pb-Ag多金属矿床位于红河-哀牢山新生代富碱斑岩带的中段,是与富碱火山-岩浆热液密切相关的典型矿床。首次在该矿床深部发现70m宽的高Cu-Mo异常黄铁矿化蚀变正长斑岩和黄铁矿-辉钼矿矿脉(2073中段3#穿脉),认为该矿床深部存在明显的富碱斑岩-岩浆热液型铜-钼矿化叠加成矿作用。本文选取深部坑道内的辉钼矿-黄铁矿脉、黄铁矿-方铅矿脉和高Cu-Mo异常黄铁矿化蚀变正长斑岩进行辉钼矿-黄铁矿Re-Os同位素成矿年代研究,获得了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33.71±0.29Ma和加权平均值年龄33.99±0.22Ma,说明滇中老街子斑岩型铜-钼成矿作用时代为渐新世,与Cu-Mo异常黄铁矿化蚀变正长斑岩成岩年龄一致。黄铁矿的初始Os比值(0.30491.5549)及其γOs值(140.51126)指示老街子Pb-Ag多金属矿床金属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壳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岩浆。老街子Pb-Ag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年龄和区域上富碱斑岩-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年龄(3040Ma)大致相当,表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期后,构造应力场发生转变形成大规模区域左行走滑断裂系统,在稳定块体内部诱发壳幔过渡层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富碱岩浆和成矿流体,成矿流体沿着构造薄弱部位形成富碱斑岩-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

黄玉蓬[6](2017)在《滇西北甭哥碱性杂岩体成岩机制研究与成矿潜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西北香格里拉甭哥地区发育一套以正长岩、正长岩斑岩及煌斑岩为组合的碱性杂岩体,并产有金矿。野外岩石学特征显示,该岩体由数十个小岩株或岩枝集群式出露,不同类型岩石相互呈无序、混杂产出,岩相分带性不明显。此外还见有角砾状脉体、隐爆角砾岩脉、钾长石伟晶岩脉、石英脉及蚀变二长岩包块等特殊岩类,它们是深源流体强烈活动的产物。甭哥碱性杂岩体正长岩及正长斑岩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辉石(斑晶为正长石),煌斑岩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辉石+黑云母+角闪石(斑晶为辉石及黑云母),除蚀变二长岩包块见少量斜长石外,其余岩石类型均不含斜长石,而钾长石伟晶岩脉则由巨晶钾长石+石英(充填状)+黄铁矿+方铅矿等组成,完全不含暗色矿物。岩体中矿物自形程度中-高,可见熔蚀、反应边及交代蚕蚀结构。此外在正长斑岩中还见有角闪石岩、煌斑岩及黑云变粒岩包体,反映了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的混合作用。对杂岩体和包体中黑云母、长石、辉石及角闪石的矿物化学研究也显示,岩浆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甭哥碱性杂岩体以富碱高钾为特征,K2O/Na2O变化范围非常大,从0.38159.67,平均25.06,属钾玄岩和超钾质岩系列;正长岩及正长斑岩SiO2变化范围较大,从50.65%68.38%,而煌斑岩SiO2含量在53.94%58.20%,明显偏高,且岩石中K2O/Na2O值并不随SiO2及MgO的含量变化而变化,表明成岩过程存在富钾富硅源区部分熔融的熔体/流体的混入。另外,甭哥碱性杂岩体除钾长石伟晶岩脉及个别矿化强烈的样品外,REE总量较高,在150×10-6250×10-6之间,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REE/HREE及(La/Yb)N分别为8.230.4和4.4640.89),Eu异常变化较大,负Eu异常到Eu异常不明显到强烈的正Eu异常均有出现(δEu=0.531.92),大部分受蚀变及矿化作用影响的样品均表现出明显的正Eu异常(δEu=1.11.92)及正Ce异常(δCe=1.21.6),而相对新鲜的样品则表现出中等至弱的负Eu和Ce异常(δEu=0.530.9,δCe=0.850.9),表明甭哥碱性杂岩体既有继承上地幔源区Ce异常的特征,又有低氧逸度下流体长期而缓慢的交代岩石致使其出现显着的正Eu异常。岩石还富集LILE,亏损HFSE,显着亏损Ni、Cr等相容元素,具有Rb、Ba、Th正异常,Nb、Ta、Sr、Ti的负异常,而Zr、Hf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负异常与正异常。对甭哥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深入分析研究表明,该岩体与义敦岛弧带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体以及滇西新生代富碱侵入岩具有相似相近的源区及成因动力学机制。因此其并非由单一岩浆源区结晶分离而来,而是既有角闪石相加厚下地壳源区部分熔融的熔体,也有含金云母尖晶石相富集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的熔体,还有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及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部分熔融的混合熔体,多种熔体在不同阶段分别演化,出现了橄榄石+角闪石+单斜辉石+石榴石的结晶分异趋势,晚阶段熔体不断作用于早阶段熔体产物,并最终相互叠加、混杂同步上升侵位成岩。在此过程中,还伴随有一定程度的地幔流体交代及壳幔混染等作用。其中,钾长石伟晶岩脉代表了流体作用最晚期阶段富挥发分富集作用的结果,蚀变二长岩包块则代表了早阶段岩浆体在流体强烈交代改造后的残留。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甭哥碱性杂岩体具有从晚三叠渐新世的年龄信息(220200Ma,192Ma,16787Ma,89Ma,35Ma,28.2Ma)。这些年龄数据虽然是采用不同测试方法获得,但实际上反映了甭哥岩体多期多阶段演化的复合杂岩体的特点。结合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区域上具有类似特征侵入岩体的时空分布情况来看,可以认为,甭哥碱性杂岩体实际上是一个由晚三叠印支期开始,至新生代喜山期结束的叠加复合富碱侵入体。因此,该岩体主要成岩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初始岩浆期(220200Ma):由甘孜理塘俯冲洋片部分熔融以及交代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混合熔体在深部形成初始岩浆体;(2)逐步叠加期(20065Ma):主要为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早期定位的初始岩体,并与之发生叠加混染及混合等,同时携带其继续上升侵位;(3)富碱岩浆与流体作用期(4030Ma):受印度-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影响,由古俯冲交代富集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的富碱岩浆和流体在走滑拉张背景下快速上升,在甭哥地区遇到印支燕山期的叠加混合岩体,进而与之发生流体交代和物质交换等过程,同时受到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熔体的混入并伴随地幔流体交代的壳幔混染等作用,最终形成现今出露地表的碱性杂岩体,其中,正长岩体可能更多地代表了初始岩浆期的产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甭哥碱性杂岩体中与金成矿有关的石英脉中存在NaCl-H2O和NaCl-H2O-CO2两类体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124.1284.5℃和197.6296.9℃,盐度则分别为0.18%10.98%和1.43%7.97%,总体属于低盐度低温流体,但包裹体盐度及温度变化范围较大,表明有不同来源的流体加入及混合,且H2O(V)+H2O(L)气液两相包裹体、CO2(V)+H2O(L)气液两相包裹体和CO2(V)+CO2(L)+H2O(L)气液液三相包裹体共生,代表了流体不混溶体系,表明甭哥金成矿作用很可能与流体不混溶有关。综合研究认为,甭哥金矿成矿与正长岩关系不甚明显,其赋矿部位均为张性构造破碎带,成矿作用主要受制于该区多阶段岩浆与含矿地幔流体的相互作用及与之相伴的壳幔混染作用。与岩浆作用相伴的含矿地幔流体实际上是一种透岩浆流体,以不混溶独立相形式赋存于富碱岩浆且与其同步运移,并以交代作用方式参与岩浆结晶成岩过程,必然引发一定程度壳源物质混染的同时,促进岩体深部或其相邻部位的矿质富集;结合区域上典型的与富碱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特征,可以预测甭哥金矿富矿体可能定位于深部碱性杂岩体内外不同岩石类型接触部位尤其是作为物理化学边界层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的层间滑脱带等。

葛良胜,邓军,杨立强,王治华,郭晓东,袁士松[7](2012)在《滇西地区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对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滇西地区地处扬子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特殊地带,是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物理资料揭示该区深构造特征复杂:地壳呈相对稳定的三层结构,其内部存在不规则低速透镜体;莫霍面自北而南呈近东西向阶梯式逐渐抬升,形态上隆坳相间;壳-幔界面存在明显的壳-幔过渡带,软流层地幔具有多层次隆起现象。深浅部构造呈现明显的立交桥式多层架结构。深部构造与区域成岩成矿关系密切:空间上,岩体与成矿的集中区分布体现出受由幔坡带所推断的深大断构造所控制,并与壳内低速体和壳-幔混合带存在垂向上的对应关系。岩浆岩岩石组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岩浆形成于壳-幔混合带物质的部分熔融,而地幔流体上涌是激发壳-幔混合带发生部分熔融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滇西地区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及经历的区域构造动力体制时空转换是形成深部特殊地质结构的动力学条件,并是激发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重要前提。在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大量地幔流体携带成矿物质经由深大断裂上升至壳-幔混合带,激发其部分熔融,形成原始岩浆;随岩浆上升和分异演化,在构造有利部位成岩成矿,由此形成区域成岩成矿的一体化特点。而软流层幔的多期次脉动式上涌则是导致成矿多期性的内在因素。

邬明华[8](2009)在《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的金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滇西富碱斑岩是一套以富碱(K2O+Na2O>8%)为特点的岩石系列,与金成矿相关的富碱斑岩年龄主要在70~20Ma间。金平岩区为41.6~36.1Ma;姚安区为38.5~30Ma;永平—巍山区为55.7~19.17Ma;永胜区为59.24~23.34Ma;北衙—马厂箐区为64.8~24.3Ma;剑川区为66.2~22Ma;中甸区为89.35~28.2Ma。富碱岩体的87Sr/86Sr变化范围为0.705448~0.711624;143Nd/144Nd值变化为0.512296~0.512573,εNd(t)值变化为-6.75~-1.75;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18.045~18.791,207Pb/204Pb:15.47~15.719,208Pb/204Pb:38.327~39.138。不同地区富碱斑岩具有同源性,岩浆是以深部壳幔混合区物质为主,形成于非稳定板(陆)内相对张性的构造环境。本区主要金矿床(点)与富碱侵入岩具有密切空间关系,在富碱斑岩型金矿中,矿体呈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直接产出在富碱斑岩体(脉)内部或者矿体产在接触带上或者产在岩筒内部或周围的爆破角砾岩内。岩体和矿石的REE分别为44.01~710.98和9.79~650.58;δEu分别为0.7~1.26和0.44~1.64;LREE/HREE分别为2.45~16.82和1.96~21.86。两者总体形态相似,都仅具有微弱的铕负异常,轻稀土富集。富碱斑岩体微量元素特征相似,表明具有同源性;过渡元素曲线为相似的“W”型。金矿和富碱斑岩一样,具有相似的特征,两者具有同源性。但金矿的亲石元素形态更复杂,过渡元素含量要高于富碱斑岩,体现了后期成矿热液的改造作用。富碱岩体δ34S变化区间为-4~6.6‰,变化范围窄,说明硫源均主要为幔源。金矿床的硫同富碱岩体中硫的来源是相同的,即主要源于地幔,但受后期含矿热液活动,δ34S组成要更复杂一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与成岩关系密切,成矿流体来源与富碱岩浆来源是一致的,均与深部壳幔混合物质有关。

葛良胜[9](2007)在《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文中指出滇西北是西南三江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成矿作用与新生代富碱岩浆活动具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经特提斯复杂地质演化之后,本区处于一个由多陆块拼合形成的陆内环境之中。新生代特殊区域应力边界条件(地理位置)、青藏高原强烈碰撞造山过程、太平洋板块俯冲远程效应和深部多层架结构与分层受力条件下发生的壳-幔相互作用等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造就了本区复杂的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陆内深部古(近)东西向构造带重新活动(表现为张性)与地壳浅部其他方向构造活动(主要为压扭性)联合控制着富碱岩体成岩及相关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的时空一体化特征,表现为独立成区(滇西北)、东西成带、带内含多个集中区、成岩成矿形影相随。滇西北富碱岩浆岩是一套以富碱(K2O+Na2O>8%)为突出特点的从基性到中酸性的岩石系列,主体形成于50-20Ma。而与之相关的金多金属矿床(区)表现出多型集中、成矿元素组合复杂、控矿因素多样、成矿时代基本一致的特点。根据富碱岩体δ18):7.72~8.61‰;δ34S:1.7~6.6‰;87Sr/86Sr:0.7054~0.7111;143Nd/144Nd:0.512319~0.512573,εNd(t):-6.75~1.68;206Pb/204Pb:18.094~18.644,207Pb/204Pb:15.537~15.709,208Pb/204Pb:38.566~39.094;δ30Si:0.0~0.4‰;稀土总量较高,不具或仅具微弱的δEu异常,呈右倾的近平滑配分曲线,La/Ce值变化为0.40-0.63;Ce/Nd为1.88-2.81;Sm/Nd为0.11-0.20等综合分析认为,其源区为具有富集地幔Ⅱ型地球化学特点的壳幔混合带。成矿流体属于富碱(K+、Na+),高Cl-、CO2,低Ca2+、Mg2+、S,并以H2O为的地幔型流体。由近东西向构造活动激发并上升至岩浆源区,导致源区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富碱岩浆。地幔富碱流体同时富含Au-Cu等矿质,在流体致浆过程中,通过水岩相互作用又汲取了岩浆源区内的矿质,并随岩浆一起演化和上升,在合适的空间或介质条件下分别成岩成矿。同富碱岩体相比,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在总体相似的同时,还依不同矿床类型、元素组合、产出位置等而各具特点。由此构成了滇西北区域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及其构造体系-壳幔混合源区及富碱岩浆活动-地幔富矿质流体作用等复杂要素耦合的区域Fe-Cu-Mo-Pb-Zn-Au-Ag-As-Sb-Hg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并可划分为受扬子板块和兰坪盆地两个不同地质构造背景控制的Cu-Pb-Zn-Au-Ag-As-Co-Hg-Sb和Fe-Cu-Mo-Pb-Zn-Au(-Ag)子系统。在各成矿集中区则表现为由不同类型矿化体、蚀变、物化遥异常构成的复杂而有序的矿化网络,并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系统产物的变化和保存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根据成矿系统产物及其变化和保存特点,通过总结不同成矿产物的发现标志和找矿勘查方法组合的有效性,建立了与富碱岩体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区域找矿模型。

陈爱兵[10](2005)在《北衙金—多金属矿成矿系列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本博士论文“北衙金—多金属矿成矿系列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是结合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工业及高新技术部分)“矿产资源商业性数字化快速评价示范”(项目编号:2003GG01)的科研需要而选题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目前我们国家各主要矿种的资源保证程度相当低,矿产资源的形势非常严峻,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了改变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依赖于科技进步,积极探索新的、更有效的现代成矿预测理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的矿产资源预测体系,整体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水平和科学预测能力,寻找和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品种和类型,增加矿产资源的储备,为我国经济安全、高效、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证。 本博士论文结合课题的研究需要,瞄准我国矿业和地质勘探行业发展的前沿,在北衙成矿区采用成矿系列理论和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方法相结合,在计算机及高新技术(GIS和矿业专用软件)支持下,开展了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充分借鉴和吸收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广泛的野外及井下地质调查和室内的综合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矿床的宏观和微观地质特征研究、典型矿床的解剖、各种同位素资料的综合研究、矿床物质来源和成矿时代的分析、矿床成矿系列和矿床类型的厘定及成因模式的探讨、矿床地物化多源地学信息特征的分析和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研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的分析、基于GIS空间分析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基于数字矿床的矿床深边部成矿预测研究等,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 (1) 把成矿系列理论引入到北衙金—多金属成矿区,在罗君烈、葛亮胜等划分的滇西北地区与喜山期富碱岩浆活动有关的金矿成矿系列基础上,将北衙成矿区内矿床划分为喜山早-中期岩浆热液Au-Pb-Zn-Fe-Cu成矿亚系列和喜山中-晚期表生成矿亚系列两大矿床亚系列和接触带矽卡岩型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隐爆角砾岩筒型含金铁矿床、脉状及似层状热液充填型含铁金矿床、斑岩型含金铜矿床、河-湖沉积型金矿、古溶洞沉积型金矿和红土型金矿七种矿床类型(式)。 (2) 在成矿系列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研究区地层、岩体和矿床的宏观和微观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了北衙金—多金属矿的成矿系列成因模式:北衙与富碱斑岩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具有成岩成矿多阶段,形成矿种多的特点。总体而言,经历了两期成

二、滇西北地区富碱岩体(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西北地区富碱岩体(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与弱分异氧化型Ⅰ型花岗质岩有关的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皖南竹溪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科学问题
        1.2.1 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钨岩浆的形成机制
        1.2.2 S型、A型、I型花岗质岩石与钨成矿作用
        1.2.3 矽卡岩型钨矿的研究现状
        1.2.4 江南钨矿带东部与弱分异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研究现状
        1.2.5 皖南竹溪岭W-Mo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6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区域构造演化
        2.2.2 褶皱
        2.2.3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特点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3 岩浆岩及岩相学特征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矿物特征
    3.6 矿化蚀变分带
        3.6.1 蚀变分带
        3.6.2 矿化分带
    3.7 矿化阶段划分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岩作用研究
    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1 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4.1.2 全岩Sr-Nd同位素
        4.1.3 锆石Lu-Hf同位素
        4.1.4 锆石微量元素
    4.2 岩石分异程度
    4.3 岩石成因类型
    4.4 成岩时代
    4.5 成岩条件
        4.5.1 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学、矿物化学特征
        4.5.2 温度
        4.5.3 压力和深度
        4.5.4 氧逸度
    4.6 成岩作用机制
        4.6.1 寄主花岗闪长岩的成因
        4.6.2 MME的成因
        4.6.3 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成因机制
    4.7 成岩物质来源
    4.8 成岩模型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矿作用研究
    5.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1.1 石榴子石显微结构
        5.1.2 石榴子石主量元素特征
        5.1.3 石榴子石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5.1.4 石榴子石生长模式
        5.1.5 辉石
        5.1.6 角闪石类
        5.1.7 绿帘石
        5.1.8 硅灰石
    5.2 白钨矿特征及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5.2.1 白钨矿矿物学特征
        5.2.2 白钨矿矿物化学特征
        5.2.3 成矿过程的示踪
    5.3 W的成矿作用过程
    5.4 成矿时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成岩成矿机制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初探
    6.1 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时空分布
        6.1.1 江南钨矿带东缘W-Mo矿床成岩成矿时限
        6.1.2 全球典型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时空分布特征
    6.2 全球典型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钨矿床的岩体特征
        6.2.1 高分异I型花岗质岩特征
        6.2.2 弱分异还原型I型花岗质岩特征
        6.2.3 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特征
    6.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初探
        6.3.1 江南钨矿带东缘W-Mo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
        6.3.2 全球典型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W(Mo)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初探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榍石激光原位U-Pb和Sm-Nd同位素分析及其在三江地区新生代富碱岩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 完成的工作量
2 研究现状
    2.1 榍石原位微区U-Pb年代学
    2.2 榍石原位微区Sm-Nd同位素分析
    2.3 三江地区富碱岩石时空分布和岩石成因
    2.4 三江地区富碱岩石中的榍石应用
3 分析测试方法
    3.1 样品制备
    3.2 背散射图像和电子探针主量元素分析
    3.3 激光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和U-Pb定年分析
    3.4 ID-TIMS U-Pb定年分析
    3.5 激光原位微区Sm-Nd同位素分析
    3.6 同位素稀释法Sm-Nd同位素分析
4 榍石激光原位U-Pb定年、Sm-Nd同位素分析方法及标准物质研发
    4.1 样品描述和实验结果
        4.1.1 Khan
        4.1.2 BLR-1
        4.1.3 OLT1
        4.1.4 Ontario
        4.1.5 MKED1
        4.1.6 YQ82
        4.1.7 T3
        4.1.8 T4
        4.1.9 TLS-36
        4.1.10 NW-IOA
        4.1.11 Pakistan
        4.1.12 C253
    4.2 讨论
        4.2.1 普通铅含量与榍石成因
        4.2.2 榍石激光原位U-Pb定年标准物质评估
        4.2.3 榍石激光原位Sm-Nd同位素分析的基体效应
        4.2.4 榍石激光原位Sm-Nd同位素标准物质评估
    4.3 小结
5 三江地区富碱岩石中榍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5.1 区域地质背景和样品岩相学特征
        5.1.1 桃花岩体
        5.1.2 宁蒗-永胜岩体
        5.1.3 哈播岩体
        5.1.4 铜厂岩体
        5.1.5 十里村岩体
    5.2 实验结果
        5.2.1 榍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2.2 榍石激光原位U-Pb年代学
        5.2.3 榍石激光原位Sm-Nd同位素
    5.3 讨论
        5.3.1 榍石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因
        5.3.2 榍石Zr饱和温度计
        5.3.3 榍石U-Pb年代学和岩体侵位时代
        5.3.4 榍石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富碱岩石源区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3)滇中姚安板内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时空演化序列及成岩-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斑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2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富碱斑岩研究现状
        1.2.3 滇中姚安Pb-Ag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火山-侵入杂岩体(脉)侵位关系
        1.3.2 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
        1.3.3 成岩-成矿系统时空演化序列
        1.3.4 板内斑岩型成岩-成矿模式及动力学过程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矿床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火山-侵入岩
        2.2.3 构造背景
        2.2.4 矿床地质特征
第三章 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及成矿解剖
    3.1 火山机构划分
    3.2 杂岩体空间解剖及成矿相关性
    3.3 杂岩体侵位相关构造厘定
第四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4.1 样品及岩相学特征
        4.1.1 样品采集
        4.1.2 岩相学特征
    4.2 分析方法
        4.2.1 样品的选择与处理
        4.2.2 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
        4.2.3 全岩Sr-Nd同位素测试
        4.2.4 锆石U-Pb同位素测年
        4.2.5 锆石O同位素测试
        4.2.6 锆石Hf同位素测试
        4.2.7 硫化物Re-Os同位素测试
    4.3 分析结果
        4.3.1 主微量元素
        4.3.2 Sr-Nd同位素
        4.3.3 U-Pb同位素
        4.3.4 Hf-O同位素
        4.3.5 Re-Os同位素
第五章 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时空演化序列
    5.1 富碱火山-侵入岩浆活动时代
    5.2 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物质来源
        5.2.1 火山岩物质来源
        5.2.2 富碱斑岩类侵入体物质来源
        5.2.3 煌斑岩类基性脉岩体物质来源
    5.3 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岩石成因
        5.3.1 富碱火山岩岩石成因
        5.3.2 富碱侵入岩岩石成因
第六章 板内斑岩型矿床动力学过程探讨
    6.1 成矿时代
    6.2 成矿物质来源
    6.3 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动力学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附件

(4)云南宁蒗新生代富碱斑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滇西富碱斑岩的研究现状
        1.2.2 宁蒗地区富碱斑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与样品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三江”区域地质背景
        2.1.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3 区域地层
        2.1.4 岩浆作用
    2.2 样品特征
        2.2.1 余家坪岩体样品特征
        2.2.2 四方村岩体样品特征
3 分析测试方法
    3.1 样品的预处理
    3.2 全岩的主量元素测试
    3.3 全岩微量元素测试
    3.4 全岩Sr-Nd同位素实验
    3.5 锆石U-Pb定年及原位Hf同位素测试
4 宁蒗地区富碱斑岩年代学
    4.1 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4.2 锆石稀土元素特征
    4.3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4.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5 锆石Ti温度计
5 宁蒗地区富碱斑岩地球化学
    5.1 主量元素
    5.2 微量元素
        5.2.1 稀土元素
        5.2.2 微量元素
    5.3 Sr-Nd同位素
6 富碱斑岩成因讨论
    6.1 岩浆活动时代
    6.2 岩浆起源与岩石成因
    6.3 构造背景及动力学解释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滇中老街子Pb-Ag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来自硫化物Re-Os同位素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和采样位置
    2.1 矿床地质特征
    2.2 采样位置
3 分析方法
4 测试结果
5 讨论
    5.1 成矿时代
    5.2 成矿物质来源
    5.3 矿床成矿动力学
6 结论

(6)滇西北甭哥碱性杂岩体成岩机制研究与成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富碱火成岩的相关研究现状
        1.2.2 滇西富碱火成岩研究现状
        1.2.3 流体与成矿作用关系研究现状
        1.2.4 埃达克岩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研究现状
        1.2.5 甭哥岩体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3.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3.4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概况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主要构造单元及演化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地层概况
        2.2.2 构造特征
        2.2.3 岩浆岩概况
        2.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5 深部构造与地表构造的关系
    2.3 区域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概述
第3章 岩体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
    3.1 岩体地质特征
        3.1.1 岩石组合特征
        3.1.2 围岩特征
        3.1.3 岩体矿化特征
    3.2 主岩及包体岩相学特征
        3.2.1 寄主岩岩相学特征
        3.2.2 脉体显微特征
        3.2.3 包体岩石岩相学特征
    3.3 岩体矿物学特征
        3.3.1 黑云母
        3.3.2 长石
        3.3.3 角闪石
        3.3.4 辉石
    3.4 寄主岩与包体关系及其成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体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1.1 常量元素特征
        4.1.2 稀土元素特征
        4.1.3 微量元素特征
    4.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围岩与石英脉地球化学特征
    4.4 岩体成矿特征分析
    4.5 年代学结果讨论及对成岩时代的限定
第5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5.2 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及分类
    5.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4 流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
    5.5 流体不混溶与金矿化关系
第6章 岩体成岩成矿机制探讨
    6.1 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6.1.1 岩体成岩构造背景分析
        6.1.2 成岩过程地球动力学机制分析
        6.1.3 深部地质过程对甭哥岩体的影响
    6.2 多阶段成岩作用模型
    6.3 成矿潜力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滇西地区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对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深部构造特征
    2.1 莫霍面形态
    2.2 壳内低速层与壳幔过渡带
    2.3 软流层脉动式隆起
3 深部构造对区域成岩成矿的控制
    3.1 时空关系
    3.2 成岩-成矿控制
        3.2.1 H、O同位素
        3.2.2 S同位素
        3.2.3 Pb同位素
        3.2.4 Sr-Nd同位素
        3.2.5 富碱岩体的包体
4 区域成岩成矿作用动力学
    4.1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与多层架结构
    4.2 壳-幔相互作用与成岩成矿
    4.3 软流层的脉动式隆起与成岩成矿
5 结论

(8)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的金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滇西富碱斑岩成因研究现状
        1.2.2 滇西富碱斑岩与金成矿关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工作量
        1.3.1 研究思路
        1.3.2 工作量
2 滇西区域成矿背景
    2.1 区域构造分区
        2.1.1 腾冲-保山地块
        2.1.2 兰坪-思茅地块
        2.1.3 中甸地块
    2.2 控矿构造系统
        2.2.1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
        2.2.2 澜沧江断裂带
        2.2.3 怒江断裂带
        2.2.4 小金河断裂
        2.2.5 格咱断裂带
        2.2.6 盐源-丽江断裂带
    2.3 新生代构造演化
        2.3.1 晚始新世—渐新世末(38.6~23.3Ma)
        2.3.2 中新世(23.3~5.2Ma)
        2.3.3 上新世(5.2~1.64Ma)
        2.3.4 早更新世—全新世(1.64Ma 以后)
    2.4 区域富碱斑岩和金矿床空间分布
        2.4.1 富碱斑岩的区域分布
        2.4.2 金矿床的区域分布
3 富碱斑岩和金矿床基本特征
    3.1 富碱斑岩特征
        3.1.1 岩相学特征
        3.1.2 氧化物特征
        3.1.3 同位素地球化学
        3.1.4 富碱岩浆的构造环境背景
    3.2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2.1 长安金矿
        3.2.2 姚安金矿
        3.2.3 扎村金矿
        3.2.4 北衙金矿床
        3.2.5 马厂箐金矿
4 富碱斑岩的金成矿作用
    4.1 富碱斑岩与金矿年代学
        4.1.1 成岩时间
        4.1.2 成矿时间
    4.2 富碱斑岩与金矿体的空间分布关系
        4.2.1 矿体特征
        4.2.2 矿体的构造控制
    4.3 富碱斑岩与金矿床的成因联系
        4.3.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富碱斑岩的金矿成矿过程
5 结论
    5.1 初步认识
        5.1.1 成岩与成矿时间关系
        5.1.2 成岩与成矿空间关系
        5.1.3 成岩与成矿物质关系
    5.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范围、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碱性岩与富碱岩体
        1.3.2 斑岩型矿床与碱性岩型矿床
        1.3.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1.3.4 中国金矿床分类探讨
        1.3.5 金矿成矿地质环境专属性与成矿-找矿体系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结构
2 区域构造演化及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环境
    2.1 特提斯构造演化及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特征
        2.1.1 特提斯构造演化
        2.1.2 大地构造单元特征
    2.2 陆内构造演化及新生代构造体系
        2.2.1 陆内构造演化
        2.2.2 新生代构造活动
    2.4 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环境
3 富碱岩浆活动及成岩动力学
    3.1 时空分布
        3.1.1 时间分布
        3.1.2 空间分布
    3.2 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
    3.3 岩石化学特征
        3.3.1 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3.3.2 岩石化学分类命名
        3.3.3 富碱岩体(脉)演化系列
    3.4 岩桨起源
        3.4.1 富碱岩体(脉)同源性
        3.4.2 富碱岩体(脉)的源区
        3.4.3 讨论
    3.5 成岩动力学
        3.5.1 构造环境判别
        3.5.2 构造环境讨论
        3.5.3 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的成岩动力学
    3.6 成岩机制
4 金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与成因
    4.1 空间分布与应用类型
        4.1.1 空间分布
        4.1.2 应用类型
    4.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4.2.1 马厂箐金多金属矿床
        4.2.2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
        4.2.3 巍山扎村金多金属矿床
        4.2.4 小水井-大龙潭金多金属矿集区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3.1 同位素地球化学
        4.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3.3 包裹体地球化学
    4.5 矿床成因
        4.5.1 成岩成矿作用一体化
        4.5.2 成矿过程分析
        4.5.3 矿质在流体中的搬运与沉淀
5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
    5.1 成矿时代和理论类型
        5.1.1 成矿时代
        5.1.2 理论类型
    5.2 成岩成矿作用地质环境控制
        5.2.1 大地构造演化中的时空叠接与成矿地质构造环境
        5.2.2 大地构造演化中的物质交换与成矿地球化学环境
        5.2.3 小结
    5.3 成岩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
        5.3.1 岩(矿)带、集中区的构造控制
        5.3.2 岩(矿床)体(脉)产出的构造控制
    5.4 金多金属成矿的富碱岩浆活动控制
        5.4.1 与富碱岩浆活动相关的矿化谱系
        5.4.2 金多金属成矿富碱岩体岩石化学控制
    5.5 成岩成矿作用的地层控制
    5.6 成矿系统
        5.6.1 成矿系统属性特征
        5.6.2 成矿系统要素
        5.6.3 成矿系统作用过程
        5.6.4 成矿子系统
    5.7 成矿系统形成的深部构造基础及动力学
        5.7.1 深部构造基础
        5.7.2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动力学
6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产物和找矿系统
    6.1 成矿系统的产物
        6.1.1 区域金多金属成矿系列
        6.1.2 成矿集中区的矿化网络
    6.2 成矿系统产物的变化和保存
        6.2.1 成矿系统产物变化和保存的控制因素
        6.2.2 成矿系统产物变化的结果
    6.3 成矿系统产物的分布规律综述
    6.4 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与找矿系统
        6.4.1 区域成矿系统产物发现的标志体系
        6.4.2 部分成矿集中区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标志
        6.4.3 区域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思路
        6.4.4 找矿系统
7 结论
    1、金矿床从理论类型到应用类型的分类方案。
    2、基于地质环境成矿专属性的成矿一找矿体系
    3、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及新生代多元构造动力学体制及其表现。
    4、区域富碱岩浆活动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成因、形成环境及成岩动 力学
    5、金多金属矿床的应类型及典型矿床地质一地球化学特征。
    6、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
    7、基于成矿时间-空间(环境)的金多金属矿床理论类型和金多金属成矿区 城控制
    8、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
    9、区域成矿系统的成矿产物及其变化和保存。
    10、对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问题与找矿系统。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北衙金—多金属矿成矿系列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社会经济意义
        1.1.2 理论意义
    1.2 北衙金矿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工作简况
    1.4 主要认识与结论
第二章 成矿系列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述评
    2.1 成矿系列理论研究述评
        2.1.1 成矿系列的概念
        2.1.2 成矿系列研究现状
        2.1.3 成矿系列的分类和层次划分
        2.1.4 成矿系列的命名
        2.1.5 成矿系列的研究方法
        2.1.6 成矿系列理论的发展方向
    2.2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述评
        2.2.1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2.2.2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信息基础
        2.2.3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2.4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区域与矿区地质
    3.1 区域地质概况
        3.1.1 区域地层
        3.1.2 区域构造
        3.1.3 区域岩浆岩
        3.1.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1.6 区域矿产
    3.2 矿区地质特征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区岩浆岩
        3.2.4 蚀变特征
第四章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4.1 喜山早-中期岩浆热液Au-Pb-Zn-Fe-Cu成矿亚系列
        4.1.1 接触带矽卡岩型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4.1.2 隐爆角砾岩筒型含金铁矿床
        4.1.3 脉状、似层状热液充填型含铁金矿床
        4.1.4 斑岩型含金铜矿床
        4.1.4 矿床地球化学
        4.1.5 成矿时代
    4.2 喜山中-晚期表生成矿亚系列
        4.2.1 河-湖沉积型金矿
        4.2.2 古溶洞沉积型金矿
        4.2.3 红土型金矿
    4.3 矿床成因及成矿作用
第五章 地学多源信息特征
    5.1 地质信息特征
        5.1.1 地层岩性信息特征
        5.1.2 岩浆岩信息特征
        5.1.3 构造信息特征
        5.1.4 围岩蚀变信息特征
    5.2 地球物理信息特征
        5.2.1 重力特征
        5.2.2 电性特征
        5.2.3 磁性特征
        5.2.4 地球物理勘查及异常区特征
    5.3 地球化学信息特征
        5.3.1 区域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信息特征
        5.3.2 次生晕地球化学勘查信息特征
    5.4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第六章 成矿预测
    6.1 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
    6.2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2.1 研究区GIS空间数据库建设
        6.2.2 地质统计单元的划分
        6.2.3 地质变量的提取
        6.2.4 地质变量的赋值
        6.2.5 地学多源信息GIS空间分析
        6.2.6 靶区圈定及分级
    6.3 基于数字矿床的深边部预测
    6.4 结论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四、滇西北地区富碱岩体(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与弱分异氧化型Ⅰ型花岗质岩有关的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皖南竹溪岭为例[D]. 孔志岗. 长安大学, 2020
  • [2]榍石激光原位U-Pb和Sm-Nd同位素分析及其在三江地区新生代富碱岩石中的应用[D]. 马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3]滇中姚安板内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时空演化序列及成岩-成矿机制研究[D]. 严清高.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云南宁蒗新生代富碱斑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D]. 李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滇中老街子Pb-Ag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来自硫化物Re-Os同位素证据[J]. 江小均,严清高,李文昌,李超,吴鹏,管申进,余海军,李金龙. 地质学报, 2018(06)
  • [6]滇西北甭哥碱性杂岩体成岩机制研究与成矿潜力分析[D]. 黄玉蓬.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1)
  • [7]滇西地区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对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J]. 葛良胜,邓军,杨立强,王治华,郭晓东,袁士松. 岩石学报, 2012(05)
  • [8]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的金成矿作用[D]. 邬明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9]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D]. 葛良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10]北衙金—多金属矿成矿系列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 陈爱兵. 昆明理工大学, 2005(10)

标签:;  ;  ;  

滇西北富碱岩体(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