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航运潮流,拓展现代物流

顺应航运潮流,拓展现代物流

一、顺应航运潮流 拓展现代物流(论文文献综述)

南京市人民政府[1](2021)在《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宁政办发[2021]3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9月26日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南京"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南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穗府办[2021]1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2021年9月16日广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二)发展环境

张晨瑶[3](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邵君[4](2020)在《G市港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港口物流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港口物流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相互协同的效应,港口物流能够带动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扩大港口物流的辐射范围。本文以G市为例,研究G市港口物流发展策略。G市港口物流和G市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在我国参与世界性经济商贸往来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采用科学的方法,推动G市港口物流发展,拉动G市经济不断增长,成为了本文的工作重点之一。首先第一步是对国内外关于港口物流的研究进行整理阅读,了解现阶段港口物流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步,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G市港口物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结合G市港口的基本情况,分析G市港口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因素,使用PEST分析法和SWOT模型对G市港口的宏观环境和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客观评价,得出S.O.,W.O.,S.T.,W.T.战略组合。最后,根据SWOT战略组合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G市港口现代物流的对策,从而对G市港口物流及G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G市港口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评价和分析,还借鉴了世界上港口现代化运输的行业标杆是如何选定发展方向的,最后为G市港口制定了切合实际且具有发展空间的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战略和策略。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他港口物流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兰筱琳[5](2020)在《“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是陆海联动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一带一路”的陆海统筹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它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而贸易通道是陆海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跨区域互联互通的经络骨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将着眼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陆海均衡发展,既重视陆域和海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又注重二者的互动衔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陆海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构筑“一带一路”跨区域经贸合作“快车道”、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因此,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发展是“一带一路”陆海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就多次对包括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等在内的多个“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枢纽节点进行参观考察并发表重要言论,充分肯定了这些港口对构建全球贸易网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就多项陆海贸易通道的建设发展达成了合作意向;在2019年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也展出了“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的相关图片。这些都充分说明,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中国,“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国家意义和战略价值。鉴于“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对其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目前,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本文以“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和国际贸易理论为指导,在积极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陆海经济联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精髓和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特征、具体内容、作用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了统计学相关方法,以耦合协调模型对2007-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陆海贸易通道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以GML指数模型对2007-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进行测度。此后,本文又以福建省“丝路海运”为案例,分析了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并使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的发展前景和演进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功能布局、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从耦合协调情况来看,2007-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无论在陆域、海域还是陆海综合方面,贸易通道的耦合协调情况都得到了显着改善,“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国家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更为均衡协调。从陆海贸易通道联动效率来看,2007-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呈现无效率状态,但近年来效率变化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一带一路”倡议对其沿线国家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经历了增长期、波动期而后又回归增长期,各省份2018年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效率远高于2007年,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愈发有效率。结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未来应遵循多层次多角度调整发展格局、扩展交汇试点与示范、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与开放平台、探索全球化的“中国方案”的联动发展思路,围绕港口展开功能布局,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发展。

赵粲[6](2018)在《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征及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背景下自贸区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载体和新平台。与此同时,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自贸区还是中国经济产业转型的新契机。从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至今四年多的时间内,我国相继成立了三批共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与推广并进。在梳理和回顾了自贸区实践与科研的相关成果后,本人发现目前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产业和空间发展布局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且空间规划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和归纳分析、定性与定量结合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国际自贸区发展趋势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按照“产业-功能-空间”的研究思路尝试对目前国内自贸区的特征和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其空间布局模式,从而为我国自贸区的建设和优化提供参考。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通过文献和资料对国际自贸区的发展历程、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同时进一步通过国际典型案例总结分析国外自贸区空间的布局特点:交通依赖、衍生业态丰富、高效便利、政府主导拓展等,从而给国内自贸区一定的启示和借鉴。然后,从我国自贸区的产业特征入,通过对比各自贸区的《中国(XXX)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XXX)自由贸易试验实施方案》、产业规划、总体规划等资料,总结自贸区主要产业类型集中在“六大集群”,重点打造“五大新业态”;并对自贸区区位和形态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目前国内自贸区主要有两种空间形态类型:“集中拓展式”和“多元组合式”,且前者有着较为完整的空间结构和代表性。于是,紧接着通过案例样本对集中拓展式自贸区的空间布局进行对比,发现自贸区有着产业功能主导空间布局的特征,可归纳为国际货贸物流平台和自贸综合服务平台,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双平台主导,多集群整合”的空间布局模式。最终围绕研究成果和空间模式对集中拓展式自贸区从产业发展、优化布局、双平台构建、辅助设施布局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秦书平[7](2017)在《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社会生产、物流、商品贸易及其管理也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港口在国际贸易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它具有陆上和海上中转站的特点。与此同时,被认为是减少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三利润来源”的现代物流业在全球广泛涌现。港口企业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装卸,运输,仓储等服务功能,而是向现代物流转型,提供广泛的现代物流服务。2014年以来,青岛港提出创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发展战略。在做强港口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新业态,完善现代物流产业链,青岛港具有发展港口物流的优势:港口交通条件好,位置条件优越,发达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政策支持。目前,青岛港拥有良好的港口物流发展基础设施,在港口经营方面,建立了青港货运物流公司,整合港口资源,发展现代物流。本文从青岛港集团港口物流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分析了青岛港集团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首先,分析了青岛港集团港口物流发展的内部条件。从青岛港口港口吞吐量增长情况,港区泊位分布,集港疏港系统和招揽货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了青岛港集团港口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了世界经济,国内经济,腹地经济对港口吞吐量的影响;分析国内外大的港口物流发展趋势;然后,分析了青岛港集团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外部面临的机遇。最后,从内陆物流园区建设、集疏港物流通道建设、港口电子商务物流、港口合作联盟等方面给出青岛港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王玉福[8](2017)在《QD港建设智慧港口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港口物流是一个国家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辅助条件,它的发展水平与兴衰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行业高速发展,2016年全球吞吐量百强港口中,我国已超过20座,充分显示出我国港口与经济的强大综合实力。但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港口仍有显着不足,突出表现在港口综合技术水平仍处于三代港标准、港口运营缺乏核心技术,甚至部分技术受制于国外公司。而世界先进港口自90年代便已实现装卸作业自动化,伴随着2008年前后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转入工业应用,“智慧港口”的升级趋势成为港口发展主流。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港口开始了智慧港口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在标准不统一、技术发展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的智慧港口建设,为我们观察思考如何发展智慧港口提供了经验。本文以QD港建设智慧港口为对象,在对智慧港口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情况梳理的基础上,对智慧港口概念内涵与所运用的技术进行了归纳阐述。随后,本文通过对QD港建设智慧港口的基础条件、QD港建设智慧港口对标差距、QD港建设智慧港口存在问题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梳理出QD港建设智慧港口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在阐述QD港建设智慧港口的目标与内容后,提出了建立统一规划组织架构、建设QD港智慧港口支撑保障体系、研发实施以自动化装卸为重点的智能化港口操作模式、建立统一平台的智慧港口运营管理体系、打造QD港智慧理货服务等对策,以期为QD港建设智慧港口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胡凤乔[9](2016)在《世界自由港演化与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由港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贸易促进工具,是世界自由区的初始形态。自由港的产生与演化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演进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是国际关系体系和国家经济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对自由港的关注,并不断尝试吸纳和借鉴自由港制度中的理念和规则,满足不同时期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启动,引发了关于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园区研究的新高潮。本文在总览以往对自由港及其制度的研究后发现,现有研究从不同侧面对以自由港为代表的各类自由区的功能特征、运作模式、管理制度和经济作用进行了现状描述和分析,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对以自由港为代表的自由区的整体认识较为模糊,甚至存在混淆和误判。②对自由港制度的理解不全面,且制度研究层次比较单一。③对自由港及其制度的演化趋势缺乏系统性的、动态性的把握。针对上述不足,本文以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国际公共物品理论、非传统安全理论为指导,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较分析和整体分析相结合、现状描述和历史追溯相结合,围绕自由港概念、功能、形态和制度的演化展开研究。本文将以自由港为代表的自由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辨析各种自由区的概念、功能、类型入手,搭建自由区概念体系,点明自由港功能演化的路径,提出以港口发展形态为基础的“海、陆、空”三型自由港分类方法,总结自由港的代际演化规律,以此形成对世界自由区的整体认识。在对自由港制度的研究中,本文分析了自由港制度的内涵、属性和构成,创新性地采用国际公共物品理论辨析自由港制度的属性;将自由港的演化视为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变迁,在国际体系下研究影响自由港制度变迁的因素。最后,本文讨论了自由港制度的外溢效应,从“国际公共物品”视角分析了自由港制度外溢效益的形成原理、作用机理;从“非传统安全”视角分析了自由港制度的风险及其外溢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由港制度外溢效应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建设的启示。

杨大海[10](2009)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2003年提出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这为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东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在东北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正在建设中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必将成为拉动东北地区快速发展的引擎。论文从区域经济学中有关互动发展的理论入手,分析国内外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在深入论述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地区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在互动发展方面的情况,深入挖掘双方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开展互动的现实依据、空间与产业等互动优势,以及在互动合作中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探索和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地区进一步互动发展模式,并提出推进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分八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论文的内容和技术路线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二部分是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评述。区域互动发展的理论主要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港口与腹地互动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共生理论等。这些理论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国内外区域互动发展的经验借鉴。对国内外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指出了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的启示。明确了一是城市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二是一个经济区或城市群必须有一个或两个龙头城市,通过龙头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三是制定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四是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五是建立区域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六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第四部分是互动现状分析。运用城市流方法对东北地区各城市的城市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沿海地区与东北腹地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状况。同时,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指出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第五部分是互动效应分析与评价。应用logistic模型,通过对沿海港口货运量与腹地GDP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对沿海与腹地互动所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指出沿海与腹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动方式由单向向双向转变,互动模式也由单一模式(港口和腹地)转向多种模式(混合)互动。第六部分是进一步互动的模式构想。明确提出了产业互动、港口与腹地互动、功能互动、区域互动、要素互动、基础设施一体化等六种模式。产业互动主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展开,并就海洋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现代金融业等互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进一步明确港口分工和互动层次,提升腹地经济水平等方面提出港口与腹地互动的构想。从明确沿海与腹地各自功能为突破口,提出推进沿海地区与腹地功能互动的构想。从加强沿海地区与辽宁中部城市群、辽西经济区、长吉城市群、哈大齐城市群等重点区域互动,提出了区域互动的构想。从加强沿海与腹地资本、人才、项目、信息、市场等要素互动,提要了沿海与腹地要素互动构想。从加强交通、通讯、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一体化,提出沿海与腹地基础设施一体化模式构想。第七部分是互动的对策措施。从推进全面创新、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全域谋划东北区发展、建立东北各大中城市战略联盟、培育区域利益共同体、发挥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作用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八部分是结论与努力方向。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

二、顺应航运潮流 拓展现代物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顺应航运潮流 拓展现代物流(论文提纲范文)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G市港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现代港口物流战略相关理论概述
    2.1 港口物流的内涵
    2.2 港口物流的特点
    2.3 港口物流的影响因素
    2.4 现代港口物流的相关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经验分析
    3.1 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
    3.2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问题分析
    3.3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经验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市港口物流现状
    4.1 G市港口物流现状
        4.1.1 G市港口生产规模
        4.1.2 G市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4.1.3 G市港口物流业务发展水平
        4.1.4 G市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
    4.2 G市港口物流存在的问题
        4.2.1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4.2.2 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
        4.2.3 物流服务质量老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G市港口物流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5.1 G市港口物流外部环境分析
        5.1.1 政治环境分析
        5.1.2 经济环境分析
        5.1.3 社会环境分析
        5.1.4 技术环境分析
    5.2 G市港口物流内部环境分析
        5.2.1 优势分析
        5.2.2 劣势分析
        5.2.3 机遇分析
        5.2.4 威胁分析
    5.3 G市港口物流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G市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路对策与建议
    6.1 G市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6.2 G市港口物流发展的具体举措
        6.2.1 推进大型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物流支持体系
        6.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
        6.2.3 搭建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提高港口物流营运效率
        6.2.4 鼓励港口科技创新,提高物流技术水平
        6.2.5 增强与邻近港口的战略合作
        6.2.6 提升内陆无水港建设速度
        6.2.7 建设G市国际航运中心
        6.2.8 树立先进的港口文化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范围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综述
        二、陆海关系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六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内涵与理论
    第一节 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及功能
        一、贸易通道的内涵
        二、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及功能
    第二节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联动发展的内涵
        二、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三、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具体内容
        四、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作用机制
        五、推动“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观
        二、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
        三、陆海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贸易通道的建设情况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
        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三、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五、中巴经济走廊
        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第二节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贸易通道的建设情况
        一、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
        二、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
        三、北冰洋蓝色经济通道
    第三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建设情况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总体情况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情况
    第四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对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影响分析——以中欧班列为例
        一、中欧班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基于贸易强度指数的中国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贸易联系分析
        三、基于贸易潜力指数的中国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分析
第三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评价模型设计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理论选择
        一、理论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二、理论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实证筛选
        一、筛选依据
        二、实证指标体系构成
    第三节 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象
第四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和权重
        二、评价方法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效率评价
    第一节 评价方法
        一、变异系数法
        二、归一法
        三、GML指数模型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案例分析——以福建“丝路海运”为例
    第一节 “丝路海运”的构建意义
        一、深化港航合作,加速形成便捷高效物流网络
        二、务实陆海联动,无缝衔接“一带一路”贸易通道
        三、推出中国标准,优化服务水平和营商环境
        四、夯实合作基础,打造经贸投资新高地
    第二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实践模式
        一、“港口+互联网”联动发展模式
        二、“港口+城市”联动发展模式
        三、“港口+港口”联动发展模式
        四、“港口+服务”联动发展模式
    第三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建设成效
        一、优化航线网络布局,组建“丝路海运联盟”
        二、推进陆海通道联动,延伸“丝路海运”物流链条
        三、深化对外经贸合作,提升“丝路海运”营商环境
    第四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环境保障
        四、服务保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预测分析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前景预测
        一、灰色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
        二、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一带一路”沿线陆海贸易通道运输量预测
        三、基于预测结果的“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前景分析
    第二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传统安全风险
        二、非传统安全风险
    第三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陆海贸易通道网络布局加快形成
        二、陆海贸易通道外部环境持续改善
        三、陆海贸易通道结构更加合理
        四、陆海贸易通道配套设施协同建设
第八章 加强“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经济地理重组和发展格局调整
        二、扩展陆海贸易通道交汇试点与示范
        三、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与开放平台
        四、助力国内发展的同时拓展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第二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功能布局
        一、以港口整合提升为重点,优化陆海贸易通道集疏运体系
        二、以临海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形成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增长极”
        三、以“港口+腹地”为纽带,打造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助推器”
        四、以港口规模效应、错位竞争为原则,扩大“一带一路”辐射作用
    第三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从国际维度来看
        二、从国内维度来看
    第四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投融资机制
        二、安全保障机制
        三、法律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征及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全球化背景下自贸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载体、新平台
        1.1.2 国内:自贸区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重大战略
        1.1.3 自身:国内自贸实验区的产业和空间发展布局处于探索阶段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自由贸易区(FTA)
        1.2.2 自由贸易园区(FTZ)
        1.2.3 自由贸易试验区
        1.2.4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1.2.5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1.2.6 总结
    1.3 相关研究状况
        1.3.1 自贸区研究的整体状况
        1.3.2 自贸区的政策制度研究
        1.3.3 自贸区的产业发展研究
        1.3.4 总结与评价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框架
    1.6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6.1 研究对象
        1.6.2 数据来源
        1.6.3 研究方法
2 国际自贸区的特征与趋势
    2.1 建设发展历程
        2.1.1 萌芽:十六世纪转口自由港横空出世
        2.1.2 发展:二十世纪60年代出口加工区快速发展
        2.1.3 繁荣:二十一世纪多样自贸区综合化发展
        2.1.4 总结
    2.2 最新发展趋势
        2.2.1 由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转变
        2.2.2 由贸易功能为主向贸易功能与投资功能并重转变
        2.2.3 由在岸业务为主向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并重转变
        2.2.4 由区域物流中心向全球供应链枢纽发展
    2.3 空间布局的特征
        2.2.1 类型
        2.2.2 空间布局
        2.2.3 总结
    2.4 经验借鉴与启示
        2.4.1 找准定位明确腹地,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资源浪费
        2.4.2 以实体产业为基础,以国际贸易和服务作为带动
        2.4.3 加强城市规划协调,以空间高效运作为主要原则
        2.4.4 强化交通枢纽建设,发挥区域重要交通设施功能
3 自贸区的经济产业特征
    3.1 自贸区经济产业发展背景
        3.1.1 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
        3.1.2 自贸区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
    3.2 产业类型特征
        3.2.1 产业类型主要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
        3.2.2 沿海及内陆产业发展类型差异明显
    3.3 产业业态特征
        3.3.1 重点发展五大新业态
        3.3.2 服务型业态是核心业态
    3.4 小结
4 自贸区区位及空间形态特征
    4.1 规划建设情况概述
        4.1.1 一二批发展较成熟,第三批陆续展开
        4.1.2 规模严守统一上线,各片区面积不等
        4.1.3 政策产业备受关注,空间承载被忽视
        4.1.4 建设基础参差不齐,空间布局多复杂
        4.1.5 封闭海关特殊监管,突破与继承共存
    4.2 与母城区位空间关系
        4.2.1 国家战略联动,优势政策区域叠加
        4.2.2 产业功能外溢,区内区外联动发展
        4.2.3 临港临空临铁,坐落区域主干动脉
    4.3 空间形态类型及特征
        4.3.1 空间形态识别与分类
        4.3.2 多元组合式自贸区(片)
        4.3.3 集中拓展式自贸区(片)
    4.4 小结
5 集中拓展式自贸区的空间布局模式
    5.1 双平台主导自贸区空间布局
        5.1.1 双平台主导空间布局
        5.1.2 高效整合的集群配置
        5.1.3 总结
    5.2 国际货贸物流平台的布局
        5.2.1 功能构成
        5.2.2 空间组织模式
        5.2.3 规模
    5.3 自贸综合服务平台的布局
        5.3.1 功能构成
        5.3.2 空间组织模式
        5.3.3 规模
    5.4 双平台主导,多集群整合的布局
        5.4.1 双平台并列
        5.4.2 双平台融合
        5.4.3 空间模式变化
    5.5 小结
6 集中拓展式自贸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6.1 综合选择产业发展方向
        6.1.1 科学定位
        6.1.2 优选门类
        6.1.2 集群打造
    6.2 构建优化整体空间结构
        6.2.1 合理布局国际货贸物流平台
        6.2.2 合理布局自贸综合服务平台
        6.2.3 合理组织区内其他产业集群
        6.2.4 科学创新建设辅助功能设施
    6.3 提升空间发展协调水平
        6.3.1 推动区内区外一体发展
        6.3.2 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6.3.3 强化交通枢纽多港联动
7 总结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国际自贸区发展历程、趋势及空间特征
        7.1.2 国内自贸区的产业呈现“六大产业集群、五大新业态”的类型和业态特征
        7.1.3 国内自贸区呈现出中国特色的区位和空间形态特征
        7.1.4 集中拓展式自贸区“双平台主导,多集群整合”的空间布局模式
        7.1.5 “双平台”为主导的自贸区空间布局构建和优化策略
    7.2 创新点
        7.2.1 揭示了国内自贸区经济产业及空间形态特征
        7.2.2 提出了“双平台主导,多集群整合”的集中拓展式自贸区布局模式
    7.3 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7)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港口物流
        2.1.1 港口物流的概念
        2.1.2 港口物流的特征
    2.2 内陆物流园区
        2.2.1 内陆物流园区的概念
        2.2.2 内陆物流园区的特征
    2.3 电子商务物流
        2.3.1 电子商务物流的概念
        2.3.2 电子商务与港口物流
第3章 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青岛港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3.1.1 港口地理位置
        3.1.2 港口周边的交通状况
        3.1.3 吞吐量完成情况
        3.1.4 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3.2 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3.2.1 港口货源腹地严重不足
        3.2.2 港口货物到港及离港物流成本较高
        3.2.3 港口物流集装箱运输体系落后
        3.2.4 忽视了与港口物流链上其他企业的合作
        3.2.5 港口电子商务物流业务发展缓慢
    3.3 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3.3.1 当前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面临的机遇
        3.3.2 当前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4章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
    4.1 国内港口企业物流发展状况
        4.1.1 注重港口内陆腹地建设
        4.1.2 注重提高港口物流效率
        4.1.3 注重港口物流各环节的联合与合作
    4.2 国外先进港口物流发展经验
        4.2.1 注重建设完善的集疏运网络
        4.2.2 注重港口信息化建设
        4.2.3 注重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
    4.3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启示
第5章 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对策分析
    5.1 加强港口内陆物流园区腹地建设
        5.1.1 扩大内陆物流园区覆盖区域
        5.1.2 健全内陆物流园区发展体制
        5.1.3 改善内陆物流园区发展环境
        5.1.4 内陆物流园区运营模式
    5.2 搭建低成本的重进重出集疏港物流运输通道
        5.2.1 搭建进口矿石—出口钢材港口物流集疏港通道
        5.2.2 搭建进口原油—出口成品油港口物流集疏港通道
        5.2.3 搭建化肥“重进重出”港口物流集疏港通道
    5.3 完善集装箱运输体系拓展集装箱物流业务
        5.3.1 立足区域营销中心提高服务质量
        5.3.2 延伸供应链寻找合作伙伴
    5.4 构建港口物流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联盟
        5.4.1 建立港口战略联盟的基础
        5.4.2 构建港企纵向联盟
        5.4.3 构建港港横向联盟
        5.4.4 港口战略联盟实现的路径
    5.5 借助互联网+物流提升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水平
        5.5.1 加强电子商务对港口物流的拉动作用
        5.5.2 借助互联网+推动港口物流转型升级
第6章 打造青岛港港口物流的保障措施
    6.1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6.2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6.3 加强资源配置平台建设
    6.4 改善区域口岸环境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QD港建设智慧港口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智慧港口理论及概述
    2.1 智慧港口概述
        2.1.1 智慧港口内涵
        2.1.2 国内智慧港口发展
    2.2 智慧港口技术概述
        2.2.1 物联网在智慧港口中的应用
        2.2.2 云计算在智慧港口中的应用
        2.2.3 大数据在智慧港口中的应用
        2.2.4 人工智能在智慧港口中的应用
第3章 QD港建设智慧港口基础分析与所存在的问题
    3.1 QD港建设智慧港口基础分析
        3.1.1 QD港建设智慧港口装卸工艺基础分析
        3.1.2 QD港建设智慧港口物流服务基础分析
        3.1.3 QD港建设智慧港口管理基础分析
        3.1.4 QD港建设智慧港口网络信息安全分析
    3.2 QD港与国内外智慧港口对标差距分析
        3.2.1 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装卸工艺
        3.2.2 港口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较低
        3.2.3 物流信息服务碎片化制约外部协作效率提升
        3.2.4 信息化基础设施滞后于发展需要
    3.3 QD港智慧港口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3.3.1 信息化建设缺少系统性统一规划
        3.3.2 缺少完备的智慧港口建设支撑体系
        3.3.3 自动化装卸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知识产权匮乏
        3.3.4 缺少统一平台整合现有信息系统
        3.3.5 智慧理货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第4章 QD港智慧港口建设完善措施分析
    4.1 建立QD港智慧港口统一的规划与组织架构
        4.1.1 明确QD港建设智慧港口的内容
        4.1.2 建立QD港智慧港口建设组织架构
    4.2 建设QD港智慧港口支撑保障体系
        4.2.1 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4.2.2 建立资金支撑体系
        4.2.3 建立管理支撑体系
        4.2.4 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4.2.5 建立服务支撑体系
    4.3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QD港智能化港口操作模式
        4.3.1 研发实施QD港自动化装卸工艺
        4.3.2 建设与自动化码头匹配的QD港辅助作业体系
    4.4 建立统一平台的智慧港口运营管理体系
        4.4.1 构建物联互通的一体化QD港智慧港口运营体系
        4.4.2 建立高效的QD港智能办公管控体系
    4.5 打造QD港智慧理货服务
        4.5.1 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QD港智慧理货发展理念
        4.5.2 打造QD港智慧理货工艺
        4.5.3 建立QD港“互联网+理货服务”的创新服务模式
        4.5.4 开发QD港理货内部信息管理平台
第5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世界自由港演化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学者对自由港的奠基性研究综述
    1.3.2 国内学者自由港研究的焦点变迁与评述
    1.3.3 关于自由港演化及其制度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视角与方法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自由港概念演化及自由区概念体系构建
2.1 自由港相关概念综述:演化与辨析
    2.1.1 自由港研究术语演化概述
    2.1.2 自由港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2.2 自由港分类研究:综述与补充视角
    2.2.1 自由港(区)分类研究综述
    2.2.2 自由港(区)分类视角的补充——基于港口发展形态
2.3 自由区概念体系构建:理论基础与步骤
    2.3.1 构建自由区概念体系的术语学理论简介
    2.3.2 构建自由区概念体系的步骤
2.4 本章小结 3 自由港功能概述及基于功能的代际演化研究
3.1 自由港功能研究:内涵、演化及定位
    3.1.1 自由港(区)功能的理论内涵
    3.1.2 自由港(区)的功能演化
    3.1.3 自由港(区)的功能定位
3.2 自由港代际演化研究:规律与展望
    3.2.1 港口代际划分理论概述
    3.2.2 自由港代际演化阶段性特征分析
    3.2.3 第四代自由港演化趋势与中国机遇展望
3.3 本章小结 4 自由港制度的理论诠释:属性与构成
4.1 经济自由与经济制度双重视角下的自由港制度
    4.1.1 自由经济思想对自由贸易的阐释及其局限性
    4.1.2 制度经济学对自由贸易制度的理论解释
    4.1.3 自由港制度内涵解析——制度约束下的自由贸易
    4.1.4 自由港制度的构成分析
4.2 国际公共物品视角下的自由港制度
    4.2.1 国际公共物品理论概述
    4.2.2 自由港制度的国际公共物品属性辨析
4.3 本章小结 5 国际体系中的自由港制度变迁
5.1 自由港制度的变迁:分析框架与影响因素
    5.1.1 制度变迁理论概述与分析框架
    5.1.2 自由港制度变迁影响因素探析——以汉堡港为例
5.2 自由港制度变迁与其他相关制度安排的互动研究——以欧洲海关关税制度为例
    5.2.1 古代欧洲——海关关税和自由港的起源
    5.2.2 中世纪欧洲——贸易关税特权与商业自由市的发展
    5.2.3 近代欧洲——海关制度变革与自由港的诞生和发展
    5.2.4 现代欧洲——关税一体化与自由港的转型和消失
    5.2.5 欧洲海关体系与自由港的互动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自由港制度的外溢:效益与风险
6.1 制度外溢的原理和途径
    6.1.1 制度外溢的原理
    6.1.2 制度外溢的途径
6.2 自由港制度的效益及其外溢途径
    6.2.1 自由港制度的综合效益
    6.2.2 自由港制度效益的外溢
6.3 自由港制度的风险及其外溢特征——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
    6.3.1 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制度风险
    6.3.2 自由港制度的缺陷与风险
    6.3.3 自由港制度风险外溢的非传统安全特征
6.4 自由港制度外溢对中国自贸区制度建设的启示
    6.4.1 中国自贸区制度建设的初步成果
    6.4.2 中国自贸区制度建设的改进空间和优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
7.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已有研究基础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3.1 研究意义
        1.3.2 学术价值
        1.3.3 应用价值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总体评价
    1.5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基础理论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1.1 世界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
        2.1.2 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明显
    2.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开发理论
        2.2.3 网络开发理论
        2.2.4 核心—边缘理论
        2.2.5 梯度推移理论
    2.3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4 港口与腹地互动理论
    2.5 比较优势理论
    2.6 竞争优势理论
    2.7 产业集群理论
    2.8 共生理论
    2.9 小结
3 国内外沿海地区与腹地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3.1 国外实证分析
        3.1.1 世界五大都市圈
        3.1.2 都市圈的特点
        3.1.3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3.2 国内实证分析
        3.2.1 我国三大经济区
        3.2.2 三大经济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做法
    3.3 对东北经济区的启示
    3.4 小结
4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现状分析
    4.1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的历史沿革
        4.1.1 阶段划分
        4.1.2 综合评述
    4.2 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
        4.2.1 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
        4.2.2 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作用
    4.3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现状分析
        4.3.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
        4.3.2 东北地区发展现状
        4.3.3 基于城市流理论的东北地区各城市空间联系定量测度
        4.3.4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现状及SWOT分析
    4.4 小结
5 辽宁沿海港口与东北腹地互动的效应评价
    5.1 Logistic模型
    5.2 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
    5.3 相关模型的建立
    5.4 对计算结果的分析
    5.5 小结
6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模式构想
    6.1 产业互动模式
        6.1.1 互动基础
        6.1.2 产业互动的思路及原则
        6.1.3 产业互动构想
        6.1.4 主要产业互动
    6.2 港口与腹地互动模式
        6.2.1 沿海港口与腹地互动发展现实基础
        6.2.2 推进港口与腹地互动策略
    6.3 功能互动模式
        6.3.1 发挥大连保税港区对东北腹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辐射带动作用
        6.3.2 进一步提升东北腹地产业承接能力
    6.4 区域互动模式
        6.4.1 沿海地区与辽宁中部城市群互动
        6.4.2 沿海地区与辽西地区互动
        6.4.3 沿海地区与长吉城市群互动
        6.4.4 沿海地区与哈大齐城市群互动
        6.4.5 沿海重点工业园区与腹地互动
    6.5 要素互动模式
        6.5.1 资金(本)互动
        6.5.2 人才互动
        6.5.3 项目互动
        6.5.4 信息互动
        6.5.5 市场互动
    6.6 基础设施一体化模式
        6.6.1 交通一体化
        6.6.2 通讯一体化
        6.6.3 能源一体化
        6.6.4 水资源一体化
        6.6.5 环境保护一体化
    6.7 小结
7 推进沿海与东北腹地互动的对策措施
    7.1 推进区域全面创新
    7.2 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7.3 全域谋划东北经济区发展大计
    7.4 建立东北各大中城市战略联盟
    7.5 大力培育区域互动利益共同体
    7.6 发挥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作用
    7.7 小结
8 结论及努力方向
    8.1 结论
    8.2 今后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图表一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四、顺应航运潮流 拓展现代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 [1]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南京市人民政府. 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2]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30)
  •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4]G市港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D]. 邵君.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D]. 兰筱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征及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D]. 赵粲.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7]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秦书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QD港建设智慧港口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玉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世界自由港演化与制度研究[D]. 胡凤乔. 浙江大学, 2016(12)
  • [10]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 杨大海. 辽宁师范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顺应航运潮流,拓展现代物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