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方法的比较

三种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方法的比较

一、三种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方法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周永林[1](2021)在《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形成已成恶性循环,同时诱导和加速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和流行,导致抗生素治疗日趋无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兽医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可导致乳房炎和肺炎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分泌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抗性,舒巴坦等竞争性酶抑制剂对B类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差,而MRSA如USA300携带多种金属β-内酰胺酶,这使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控难度加大。此外,在NDM-1耐药酶未报道之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直被用于治疗临床上严重耐药肠杆菌的感染。然而,随着NDMs和KPCs等碳青霉烯酶的出现和广泛传播,导致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感染后治疗无效。而且临床上已经出现同时携带ndm和mcr基因的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协同抗菌药物以控制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菌尤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细菌性溶血素是细菌在致病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类重要毒力蛋白,常见的细菌性溶血素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李斯特菌溶血素LLO、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和猪链球菌溶血素SLY等。细菌性溶血素可裂解组织细胞和协助细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和获取营养,在细菌感染建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敲除菌株在细菌性肺炎、乳房炎和肾炎等模型中毒力显着减弱,甚至缺失。因此,以细菌性溶血素为药物靶点进行抑制剂筛选是抑制细菌致病性的一种有效策略。综上,筛选获得一种可同时抑制耐药酶和毒力因子的天然化合物,这将可能极大的提高耐药致病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开发药物的成本。本研究最初的目标是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活性的抑制剂。经筛选发现,齐墩果酸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的水解活性,同时对主要碳青霉烯酶如NDM-1、KPC-2和VIM-1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头孢菌素酶Amp C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不显着。此外,加入不同金属离子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发现,齐墩果酸仅在锌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对NDM-1的抑制作用受到影响,在其它金属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无显着影响,提示齐墩果酸并非特异性金属离子螯合剂。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和细菌染色试验等验证了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可显着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霉烯酶阳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FIC≤0.33±0.07),而舒巴坦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而与美罗培南联合对NDM-1阳性大肠杆菌无显着的协同效果。齐墩果酸在远大于32μg/m L浓度条件下对受试菌株的生长无显着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单独使用不会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和NDM-1阳性大肠杆菌ZJ487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压力下可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确定齐墩果酸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模型,通过小鼠存活率、肺组织菌落定殖、肺组织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靶器官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等指标评价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与单独青霉素G钠治疗相比,齐墩果酸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提高50.0%,而舒巴坦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的存活率提高37.5%,略差于齐墩果酸联合组。此外,单独齐墩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提示齐墩果酸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还具有其它药理学作用,我们推测其可能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为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通过溶血试验和细胞保护试验等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在4μg/m L浓度条件下可显着抑制多种不同的细菌性溶血素的溶红细胞活性,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MH-S细胞和A549细胞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介导的损伤。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齐墩果酸单独使用可降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从而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分子动力学模拟、氨基酸定点突变和荧光淬灭等试验确定了齐墩果酸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蛋白的分泌和表达,而是与NDM-1蛋白和Hla蛋白通过范德华力直接结合发挥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对突变子蛋白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和突变子菌株最小抑菌浓度检测试验确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作为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双靶标抑制剂,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由细菌性溶血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和显着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为基于抑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双靶标抗耐药致病菌感染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前期试验基础和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章美娟[2](2021)在《类鼻疽菌Hcp1及外膜多糖的制备与免疫学性质研究》文中提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简称类鼻疽菌,属兼性胞内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存在于水源和土壤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呼吸道、消化道等)感染人和动物,引起一种称为类鼻疽(Melioidosis)的人兽共患病。类鼻疽的临床症状多样,包括难治性肺炎、坏疽以及致死性败血症等,治疗周期长,费用高,且存在较高的复发率。鉴于类鼻疽菌极易传播、致死率高、耐药性强,且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已被WHO列为B类生物恐怖剂,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类鼻疽病的诊断严重不足。目前,针对类鼻疽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如细菌学培养、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蛋白组学方法等)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没有商业化、可靠的类鼻疽菌快速诊断方法应用于临床,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迫在眉睫。ELISA是一种标准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也是进一步发展快速检测方法的基础。已有研究报道显示类鼻疽菌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ed protein 1,Hcp1)的表达水平在其感染宿主的过程中会显着升高,并且能够与类鼻疽患者血清发生强烈的抗原抗体反应,这提示我们该蛋白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具有作为血清学诊断抗原的潜在应用价值。基于此,本研究采用DNA重组技术,通过原核表达的方式获得了分子量大小为18 k Da左右的高纯度重组Hcp1(recombinant Hcp1,r Hcp1)蛋白。进一步,我们对r Hcp1蛋白的免疫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以r Hcp1蛋白免疫小鼠,利用间接ELISA实验检测抗血清效价,结果显示r Hcp1蛋白表现出较强的免疫原性,刺激动物产生的抗体效价可达1:512 000。接着利用免疫印迹实验、免疫荧光实验对r Hcp1蛋白及其抗血清的特异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r Hcp1蛋白能够与类鼻疽病人的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与来自疫区阴性血清(未感染类鼻疽菌体检者的血清)不发生结合,二者差异极显着;r Hcp1抗血清仅与类鼻疽不同临床菌株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而与其他病原菌不发生反应,说明r Hcp1蛋白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据此,我们初步认为r Hcp1可以作为类鼻疽血清学诊断的候选抗原靶标。类鼻疽菌表面含有丰富的多糖,包括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s,CPS)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等,这些外膜多糖作为重要的毒力因子,在类鼻疽菌的致病机制和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作为诊断抗原和疫苗候选抗原的潜能。由于类鼻疽菌可以表达多种LPS和CPS,而截至目前,尚无关于我国类鼻疽菌临床分离株表面多糖的相关报道,对其外膜多糖抗原类型及其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对不同临床菌株进行了外膜多糖的纯化、结构表征和免疫原性研究。首先采用分步提取的方式获得了不同类鼻疽菌临床菌株的胞外多糖,并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高效凝胶渗透色谱鉴定结果显示纯化后的三种抗原成分BPC004-BPPI-b1、BPC006-BPPI-b1和BPC010-BPPI-b1组成相对均一,分子量大小均分别为931 k Da,640 k Da和546 k Da。进而利用GC-MS、甲基化分析、FT-IR和1D/2D NMR进行精细结构的表征,结果显示BPC004-BPPI-b1的结构为[3)-2OAc-β-D-6-deoxy-Hepp-(1→3)-β-D-6-deoxy-Hepp-(1→]重复单元组成的线性多糖链;BPC006-BPPI-b1主要由[3-(a-D-Manp-1→3-a-D-Manp)4-2Me-a-L-6d Talp-1→]构成;BPC010-BPPI-b1的结构与BPC006-BPPI-b1基本相同。进一步,对这三种多糖抗原的免疫学性质以及抗原结构对其免疫活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采用间接ELISA法对多糖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三种糖抗原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且能够与类鼻疽病人的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而与疫区阴性血清不发生结合反应。接着采用间接ELISA法对多糖抗原的抗血清与不同临床菌株的交叉反应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抗血清可与本研究中所选取的80%临床菌株发生交叉反应,推测本文所表征的[3)-2OAc-β-D-6-deoxy-Hepp-(1→3)-β-D-6-deoxy-Hepp-(1→]和[3-(a-D-Manp-1→3-a-D-Manp)4-2Me-a-L-6d Talp-1→]两种抗原可能在类鼻疽菌的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开发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最后利用FT-IR、免疫印迹及竞争性ELISA法对多糖抗原表位上的乙酰化修饰基团对其免疫原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抗原表位上的乙酰化修饰基团对其免疫活性十分重要,脱去乙酰基的抗原丧失了与抗体的结合能力。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类鼻疽菌诊断抗原和疫苗候选抗原的筛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卢葛锦[3](2020)在《隐丹参酮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onocytogene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的机会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食用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肠胃炎、败血症、脑膜脑炎等疾病,细菌甚至能够穿过血-胎屏障,引起孕妇流产、死胎、胎儿脑炎等不良妊娠结局。针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临床上常用氨苄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联合疗法,尽管目前李斯特菌对此二类抗生素仍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仍能够造成20%-30%的致死率,因此仍存在开发其他抗感染策略的必要性。单增李斯特菌致病力的产生依赖于其分泌的一系列毒力因子,其中溶血素O(listeriolysin O,LLO)是协助单增李斯特菌完成胞内生活周期的关键毒力因子。作为一种营胞内寄生的病原菌,单核增生性李斯特菌有完整的细胞生存周期,而LLO是细菌从吞噬泡中逃逸和在胞间传播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临床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都具有溶血活性,而敲除LLO后的单增李斯特菌在细胞水平的感染试验中和小鼠感染试验中均丧失致病力,在体内被免疫系统清除。可以认为,LLO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决定了细菌的致病力。本研究针对LLO的成孔活性筛选出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剂隐丹参酮,能够显着减低共处理后LLO蛋白和单增李斯特菌培养物上清的溶血活性,而根据分子模拟对接判断,其最大可能结合在LLO分子的第四结构域,从而能抑制溶血素蛋白与细胞膜识别和结合的过程;同时通过寡聚化试验,证明隐丹参酮能够显着削弱LLO从水溶性单体组装为水不溶性寡聚体的过程,由此抑制了LLO的成孔活性,并且,隐丹参酮对另外的两种胆固醇依赖性细胞溶素(Cholesterol-dependent cytolysins,CDCs)家族蛋白SLY和PLY的成孔活性也表现了相似的抑制作用。通过最小抑菌浓度和生长曲线的测定,以及荧光定量PCR试验和Western Blot等试验,表明有效浓度下的隐丹参酮几乎没有影响细菌生存生长和hly基因的转录的作用,但能够减低抑制菌体和上清中LLO的含量。隐丹参酮能够抑制LLO造成的巨噬细胞损伤,同时显着限制了单增李斯特菌在巨噬细胞中的增殖,及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导致的巨噬细胞损伤。宿主细胞降解吞噬泡内细菌的过程伴随着氧化酶的产生,引起细胞的氧化应激。试验证明,隐丹参酮可以显着促进J774巨噬细胞中Nrf2的核转移,并促进受Nrf2/ARE调节的、以HO-1为主的一系列抗氧化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向细菌-细胞共感染体系中加入隐丹参酮同样显着激活了Nrf2信号通路。同时,隐丹参酮的加入抑制了感染体系中的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和成熟IL-1β的产生,此过程还可能与药物影响ASC形成二聚体有关。此外,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引起了MAPK信号通路呈现LLO依赖性的强烈激活,而隐丹参酮的处理抑制了MAPKs的磷酸化,并显着减少了TNF-α和IL-6两种促炎因子的分泌,起到了一定的抗炎作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孕妇后能够造成流产和胎儿感染,是其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安全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使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人胎盘绒毛膜细胞BeWo细胞,证明隐丹参酮的加入能够逆转单增李斯特菌感染造成的细胞紧密蛋白Occludin和ZO-1的减少,并抑制细胞内细菌的增殖。隐丹参酮预处理后的细菌对细胞的内化能力显着减低,同时生物被膜的产生也受到了抑制。通过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小鼠进行治疗学试验,证明口服隐丹参酮可以抑制感染引起的肝组织湿/干重比率的增加,缓解小鼠靶器官的病理学损伤,降低感染小鼠肝脏的菌落定植,同时显着抑制感染引起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增高,并在较低的给药剂量下提升了致死性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综上所述,隐丹参酮是一种有效的LLO活性抑制剂,能够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引发的一系列LLO依赖性的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同时能够在细胞水平和体内实验中都发挥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此外,鉴于其对CDCs的广泛抑制,可以推测其对其他革兰氏阳性菌的感染也有治疗效果。因此,隐丹参酮可以作为一种有潜力的抗感染药物或作为一种抗生素协同剂进行开发利用。

刘瀚泽[4](2020)在《猪链球菌2型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磷酸酶Stp1及折叠酶PrsA介导致病性的机制》文中指出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S S)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可引起人和猪的脑膜炎,败血病和心内膜炎等,严重威胁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在所有血清型中,猪链球菌2型(SS2)分布最广,致病性最强,对人的威胁最大。在中国,1998年和2005年先后在江苏海安和四川资阳爆发了严重的人感染猪链球菌2型疫情。尽管目前已经发现许多毒力相关因子在SS2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远不能彻底阐明其致病机制。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及已发现毒力相关因子的功能研究对于探明猪链球菌2型致病机制仍至关重要。近年研究发现,细菌真核样丝氨酸/苏氨酸激酶(Eukaryotic-like Ser/Thr protein kinase,eSTK)和磷酸酶(Eukaryotic-like Ser/Thrprotein phosphatase,eSTP)与致病性密切相关,底物谱广泛。有研究表明,猪链球菌2型eSTK(Stk)和eSTP(Stp1)在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仍缺乏二者底物谱的详细报道。有报道发现猪链球菌折叠酶(Foldase,PrsA)可能是Stk的潜在底物,但尚未验证。研究表明致病性革兰氏阳性菌的PrsA可调控毒力相关蛋白分泌,参与致病过程。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也发现,猪链球菌2型PrsA具有促炎效应和细胞毒性,但PrsA在猪链球菌致病中的作用及其是否调控猪链球菌毒力相关蛋白的分泌尚无报道。本研究的目的:(1)探明stk和stp1基因缺失对猪链球菌2型强毒株致病性的影响;(2)利用基因缺失株结合磷蛋白组学方法,解析Stk磷酸化和Stp1去磷酸化的底物及其生物学功能类型,并验证Stk和Stp1可能的共同作用底物;(3)探明PrsA是否能被Stk磷酸化,及是否对猪链球菌2型致病性和毒力相关因子分泌具有调节作用。1.stk和stp1缺失降低猪链球菌2型致病性我们分别构建了 SS2强毒株05ZYH33的stk和stp1无痕缺失菌株,Δstk和Δstp1。stk和stp1缺失株的链显着变长。stk缺失对细菌的生长无显着影响,而Δstp1与亲本株相比生长特性差异显着。Δstk和Δstp1对上皮细胞黏附能力均显着高于亲本株,而细胞侵袭能力、抗小鼠巨噬细胞吞噬以及在猪全血中的存活力均显着降低;Δstk的溶血能力显着高于亲本株,而Δstp1株变化不显着;两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显着增强;二者对小鼠的致病力显着低于亲本株。免疫印迹分析发现,SS2重要黏附因子GAPDH在Δstk和Δstp1株分泌蛋白和表面蛋白中的丰度均显着上升,可能是缺失株细胞黏附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的重要原因;而猪链球菌溶血素(suilysin,SLY)在Δstk分泌蛋白中显着增多,是造成其溶血能力增强的原因。透射电镜观察发现,Δstk荚膜变薄,而Δstp1荚膜增厚,这可能是分别引起Δstk在吞噬细胞中的存活能力减弱而Δstp1在吞噬细胞中存活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首次发现Stk和Stp1参与调节猪链球菌2型的胞外蛋白分泌和荚膜形成。2.Δstk或Δstp1与其亲本株的磷蛋白组比较分析将stk和stp1缺失株及亲本株的菌体蛋白进行酶解消化、TiO2磷酸化肽段富集和LC-MS/MS质谱分析。总共鉴定到315个磷酸化肽段,属于206个磷酸化蛋白,包含453个磷酸化位点,主要以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为主,酪氨酸磷酸化最少:比例为 Phos-Thr=48.3%,Phos-Ser=47%,Phos-Tyr=4.64%。Δstk 与亲本株相比,有47个显着性差异修饰位点,其中1个显着上调,46个显着下调,另外有68个位点仅在亲本株中发生修饰。Δstp1与亲本株相比,有34个显着性差异修饰位点,其中16个显着上调,18个显着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Stk和Stp1修饰调控对SS2多种生物进程均有影响,如调节生物被膜形成、胞外蛋白分泌和细菌的分裂过程等。我们筛选到8个可能被Stk和Stp1共同修饰调控的蛋白。其中两个蛋白——细菌分裂相关蛋白(cell division protein)DivIVA的199位苏氨酸和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Jag的116位苏氨酸均在Δstk中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调,而在Δstp1中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分别对Stk蛋白的N端激酶区、Stp1、DivIVA和Jag进行了原核表达,同时将Jag的116苏氨酸突变为不可被磷酸化修饰的丙氨酸(命名为Jag-116A)。体外磷酸化试验表明,DivIVA和Jag均可被Stk磷酸化并且被Stp1去磷酸化,证明二者是Stk和Stp1的共同底物;而Jag的1 16位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后,则不能被Stk磷酸化,证明116位苏氨酸是Stk对Jag的磷酸化修饰位点。3.PrsA通过调节毒力因子的分泌参与猪链球菌的致病过程已有报道发现PrsA可能是Stk的潜在磷酸化修饰底物。本研究中发现PrsA不能被Stk磷酸化。为探明PrsA在SS2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 PrsA的无痕缺失株ΔprsA和互补株CΔprsA。prsA缺失后菌株链变长,生长变慢;ΔprsA对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增强,但细胞侵袭能力、在巨噬细胞和猪全血中的存活能力均显着降低,且ΔprsA对BALB/c小鼠致死率显着低于亲本株。这些表型变化在基因回补后都基本恢复至亲本株水平。免疫印迹检测发现,SS2重要毒力因子溶血素SLY在ΔprsA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中极显着减少,溶血活性分析也发现ΔprsA溶血活性显着降低。SS2两个重要黏附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和烯醇酶[enolase])在ΔprsA菌体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中均显着增加。GAPDH和enolase的多克隆抗体处理ΔprsA则可以显着抑制其对上皮细胞的黏附。以上结果表明,PrsA可以调控SS2毒力因子分泌和转位,影响SS2与宿主的互作,从而参与SS2致病过程。综上所述:(1)Stk和Stp1参与猪链球菌细胞黏附、侵袭和抗吞噬杀伤过程,是猪链球菌2型的毒力相关因子。首次发现Stk和Stp1可以通过调控毒力因子分泌和荚膜形成参与猪链球菌致病过程。(2)应用比较磷蛋白组学方法得到了 Stk和Stp1的修饰底物谱。其中DivIVA和Jag蛋白被验证为Stk和Stp1的共同底物。(3)猪链球菌2型可通过PrsA蛋白来调控毒力因子的转位,影响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SS2致病性。

管玉[5](2020)在《牛源抗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素单链抗体的筛选及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乳腺炎作为奶牛养殖业中发病率较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疾病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下文简称金葡菌)是导致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β溶血素(βhemolysin,hlb)是金葡菌分泌的外毒素,可以协助金葡菌定植在牛乳腺细胞和造成乳腺细胞损伤。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ragment variable,scfv)是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的新型基因工程单价小分子抗体之一,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有研究表明,靶向阻断分泌性毒力因子可以为机体提供更有效的保护,通过筛选针对β溶血素的单链抗体并研究其保护作用对预防奶牛乳腺炎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针对金葡菌β溶血素的单链抗体筛选及其保护作用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重组β溶血素的表达、纯化及溶血活性验证。提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DNA为模板,PCR扩增编码β溶血素的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ET32a-hlb,诱导表达获得重组hlb蛋白。将重组hlb蛋白与2%奶牛红细胞孵育后,通过测定红细胞悬液离心后上清的OD450判定重组hlb的溶血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重组hlb具有溶解奶牛红细胞的活性,溶血作用随β溶血素浓度增高而增强(P<0.05)。2.针对β溶血素的单链抗体的筛选及体外活性的验证。利用重组hlb蛋白从牛源单链抗体噬菌体文库中筛选并原核表达、纯化获得了针对β溶血素的单链抗体。将单链抗体分别与重组β溶血素和金葡菌培养物上清孵育后加入2%奶牛红细胞反应,测定红细胞悬液离心后上清OD450判定单链抗体体外抑制β溶血素溶血作用的活性。实验结果证明,单链抗体能显着抑制重组hlb蛋白的溶血活性(P<0.001)。单链抗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葡菌培养物上清的溶血作用(P<0.05)。3.单链抗体对金葡菌感染小鼠乳腺具有保护作用。单链抗体可以抑制金葡菌在小鼠乳腺中的定植和扩增,减轻乳腺组织损伤,调节乳腺局部免疫反应。乳腺组织细菌计数结果显示,金葡菌感染后48h后,阴性对照组乳腺组织内细菌数量增加,而青霉素和单链抗体预防后再感染金葡菌,小鼠乳腺组织中的细菌数量显着减少(P<0.05)。HE组织切片染色结果显示,金葡菌感染后阴性对照组乳腺腺泡结构破坏严重,炎性细胞大量浸润,青霉素和单链抗体预防组的小鼠乳腺组织损伤减轻,腺泡结构较完整,腺泡内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减少。抗体生物安全组乳腺腺泡结构完整,腺泡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金葡菌感染小鼠后,阴性对照组乳腺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5)。青霉素和单链抗体预防组的乳腺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少(P<0.05),且集中在腺泡破坏的部位。抗体生物安全组巨噬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5)单链抗体调节了乳腺组织局部细胞因子的表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青霉素和单链抗体预防组的小鼠乳腺组织的IL-18含量显着减少(P<0.05),而青霉素预防组IL-8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单链抗体预防组IL-8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但无显着差异。抗体生物安全组IL-8和IL-18含量显着升高(P<0.05)。综上所述,抗金葡菌β溶血素单链抗体可以通过靶向阻断β溶血素的作用,抑制金葡菌在乳腺中的扩散,同时调节巨噬细胞浸润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乳腺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

杜敏[6](2019)在《定量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检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定量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检测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30例接受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季度儿童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检测的阳性率。结果男性患儿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阳性率为97.06%,高于女性患儿的2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经过检测后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阳性率分别为94.29%和96.88%,均高于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41.18%和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率与患儿自身性别以及季节可能有关,其中男性患儿以及冬春季节影响更甚。

林岚[7](2019)在《猪链球菌2型激活炎性小体致中毒样休克综合征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8年和2005年在中国爆发人感染猪链球菌的疾病引起了全世界对于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的关注。阐明该菌的致病机制以及病原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基于小鼠模型,揭示猪链球菌2型所致链球菌中毒样休克综合征(streptococcal toxic-shock-like syndrome,STSLS)与炎性小体、炎性因子“风暴”之间的关系。1.炎性小体激活在猪链球菌诱导的STSLS中发挥作用2005年四川疫情爆发时分离的菌株猪链球菌2型SC-19感染小鼠,造成小鼠STSLS的发生,以高炎性因子“风暴”、多组织损伤、高致死率为特征。而在感染中以caspase-1的抑制剂抑制炎性小体激活时,可以明显缓解猪链球菌2型感染所致链球菌样中毒样休克综合征的相关症状,提高小鼠的存活率。为了进一步探究炎性小体在猪链球菌感染中扮演的角色,实验中对炎性小体下游的信号通路进行了阻断,结果显示阻断IL-1β不能提高小鼠的存活率,而使用IL-18的抑制性抗体,可以缓解SC-19感染所引起的STSLS。证实,炎性小体的激活在猪链球菌感染所致的STSLS中发挥作用。2.NLRP3炎性小体激活促进了猪链球菌诱导STSLS的发生为了证实猪链球菌能激活炎性小体,并探究其激活炎性小体的类型,我们在293T细胞中重构了NLRP1b、NLRP3、NLRC4、AIM2四种主要类型的炎性小体,以MOI=10的SC-19感染细胞,结果发现,SC-19主要激活NLRP3炎性小体。在人的THP1细胞和小鼠的J774a.1细胞中,利用CRISPR技术突变了nlrp3基因使NLRP3蛋白表达缺失。SC-19感染细胞后显示SC-19只能激活野生型细胞而不能激活缺失NLRP3的细胞的炎性小体,证实SC-19激活了NLRP3炎性小体且这个过程依赖钾离子外流。为了进一步阐明炎性小体激活在猪链球菌所致的STSLS中的作用,在小鼠感染模型上使用了NLRP3炎性小体特异性的抑制剂MCC950,观察MCC950是否能缓解SC-19引起的STSLS。结果发现,使用MCC950能缓解STSLS的相关症状,包括炎症因子的降低、多组织损伤程度降低、致死率的降低。以上结果说明,猪链球菌感染诱导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促进了STSLS的发生。3.猪链球菌通过溶血素的溶血活性激活NLRP3炎性小体为了探究SC-19的何种组分激活了炎性小体,收集实验室保存的不同猪链球菌突变体并构建溶血素溶血活性突变体msly(P353L)。首先分别用活的和热灭活的SC-19感染PMA分化THP1而来的巨噬细胞,发现仅有活的细菌能刺激细胞炎性小体的激活。再用不同的突变体感染细胞后,发现只有溶血素相关突变株:溶血素缺失突变体、溶血素溶血活性突变体不能激活炎性小体。为了进一步探究溶血素和炎性小体之间的关系,实验使用了纯化的重组溶血素蛋白直接刺激细胞,发现溶血素能剂量依赖性激活炎性小体。最后,在SC-19感染模型中,加入不同浓度溶血素溶血活性抑制剂-胆固醇,结果显示胆固醇能够剂量依赖地抑制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炎性小体的激活。结果证实,猪链球菌SC-19激活炎性小体的主要成分是溶血素且依赖其溶血活性。4.猪链球菌激活炎性小体是STSLS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探究SC-19激活炎性小体在STSLS中的作用,利用野生株SC-19与溶血活性突变株msly(P353L)分别感染小鼠,结果显示在突变株感染组中,STSLS相关症状明显减轻,证实msly(P353L)诱发STSLS的风险降低,体内炎性小体激活是STSLS形成的重要因素。因该突变株msly(P353L)的毒力降低,我们尝试用该菌株作为弱毒疫苗,发现一次免疫即可提供完全保护,暗示该突变株有开发成为弱毒疫苗的可能性。5.流行毒株SC-19所致的STSLS与溶血素高表达相关比较流行株SC-19和欧洲强毒株P1/7溶血素的表达量,发现两者溶血素表达具有显着差异,且不同菌株炎性小体激活程度与溶血素表达量密切相关。为了探究溶血素的表达差异对猪链球菌诱发STSLS造成的影响,实验中构建溶血素表达质粒,并对溶血素缺失菌株进行回补,在相对低表达的菌株P1/7实现过表达。结果显示,回补菌株能表达溶血素且恢复毒力,而溶血素过表达的菌株能提高P1/7的致死率。这些结果显示溶血素的高表达在SC-19所致的STSLS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我们证实了猪链球菌2型分泌的溶血素能激活NLRP3炎性小体,诱导炎性“风暴”,促进了STSLS的发生。

高明,杨晓英,毛晓莉[8](2019)在《抗β2糖蛋白Ⅰ抗体、膜糖蛋白GPⅠb及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急性阶段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抗β2糖蛋白Ⅰ抗体、膜糖蛋白GPⅠb、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急性阶段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7例类风湿关节炎急性阶段患者为病例组,选取院内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的表达,免疫比浊法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进行相关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抗β2糖蛋白Ⅰ抗体、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抗链球菌溶血素O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急性阶段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病例组抗β2糖蛋白Ⅰ抗体、膜糖蛋白GPⅠb、抗链球菌溶血素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中,抗β2糖蛋白Ⅰ抗体、膜糖蛋白GPⅠb、抗链球菌溶血素O与类风湿关节炎急性阶段呈正相关(r=0.514、0.620、0.710)。ROC曲线分析显示,抗β2糖蛋白Ⅰ抗体、膜糖蛋白GPⅠb、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AUC分别为0.82、0.82、0.91,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21.84RU/mL、14.79%、51.32IU/mL。结论抗β2糖蛋白Ⅰ抗体、膜糖蛋白GPⅠb、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急性阶段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急性阶段的辅助诊断指标。

易进[9](2018)在《化脓性链球菌SLO对破骨细胞分化及其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骨骼是一个不断生长、修复损伤、调节体内钙和磷酸盐代谢的动态器官。骨感染是骨科领域的严重并发症。破骨细胞是骨骼系统中唯一具有骨吸收能力的细胞。骨感染如细菌性关节炎、骨髓炎和内植物相关感染可导致破骨细胞过度激活,导致病理性骨质破坏,引起骨折延迟不愈合和不愈合。化脓性链球菌(GAS)是引起骨感染的最重要的细菌之一,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相关骨感染,并导致关节和骨的炎性破坏。近年来化脓性链球菌引起骨感染不断增加,了解GAS与骨相互作用对于治疗抗生素耐药性和持续感染的新型治疗策略的发展至关重要。链球菌溶血素O(SLO)是化脓性链球菌分泌的一种标志性毒素,大多数临床GAS分离株可以检测到该毒素,并且其在侵袭性感染中过度表达。然而,SLO在GAS诱发的骨质破坏中的确切作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目的因此本次课题以Raw 264.7细胞作为破骨细胞前体,采用RANKL+M-CSF作为诱导因子,建立体外诱导破骨细胞分化模型,探索化脓性链球菌溶血素O是否影响OC的分化、细胞融合以及骨吸收能力;并进一步在mRAN及蛋白水平探索OC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及其有关蛋白通路的改变。方法以RANKL+M-CSF为诱导剂,促进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分化建立体外破骨细胞分化模型,根据CCK8检测结果,给予溶血素O(0.25、0.5、1、2.5μg/ml)分别处理Raw264.7细胞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并计数形成的TRAP阳性细胞数量,FAK染色检测破骨细胞的融合能力,使用胶原板检测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RT-PCR技术检测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TRAP,MMP9,Integrinβ3,CTR,ATP6v60d,DC-STAMP的表达,流式技术检测破骨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转录因子(c-fos,NFATc1)、NF-κB通路(IκBα,p-IκBα,p65,p-p65)、凋亡通路(Bax,Bcl-2,Caspase-3)等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溶血素O抑制RANKL诱导Raw264.7向成熟破骨细胞的分化及融合对不同浓度SLO处理的Raw264.7行TRAP染色及FAK染色。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阴性对照组(RANKL组)中有多核破骨细胞形成,且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加入溶血O处理后,实验组中多核破骨细胞数量较阴性对照明显减少,同时破骨细胞体积明显减少。且溶血素O(2.5μg/ml组)阳性细胞数最少,其对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CCK8检测结果:0.25-2.5μg/ml浓度的SLO对Raw264.7的增殖无明显差异。由此表明,RANKL在体外能够有效诱导多核破骨细胞的形成,并促进破骨细胞的融合,溶血素O能够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2、溶血素O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在空白对照组相比,加入RANKL处理后,阴性对照组中出现明显的骨吸收区域;加入溶血素O(0.25、0.5、1、2.5μg/ml)处理后,实验组中的骨吸收区域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减少,且随着溶血素O浓度的增大,骨吸收区域呈下降趋势。由此表明:RANKL在体外诱导破骨细胞骨吸收,SLO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3、溶血素O下调OCs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以PCR检测OCs分化相关的标志基因,如TRAP,MMP9,Integrinβ3,CTR,ATP6v60d,DC-STAMP;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ANKL组中各基因的表达量显着升高;加入溶血素O处理后,实验组中破骨细胞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较RANKL组明显降低。4、溶血素O诱导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凋亡流式技术用来检测SLO对破骨细胞凋亡的作用,与RANKL组相比,溶血素O(1、2.5μg/ml)中凋亡的OCs显着增加。可见:SLO能够促进OCs凋亡。5、溶血素O抑制RANKL诱导的转录因子(c-fos,NFATc1),NF-κB通路(IκBα,p-IκBα,p65,p-p65)RANKL能够促使Raw264.7细胞分泌转录因子c-fos,NFATc1,SLO(1、2.5μg/ml)能够明显减少这两种转录因子的表达。在破骨细胞分化NF-κB通路,溶血素O能够明显抑制IκBα,p65的磷酸化。同时,SLO能够显着上调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d3的表达,下调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这些表明溶血素O能够抑制RANKL诱导c-fos,NFATc1的表达,通过NF-κB通路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并促进破骨细胞凋亡。结论:SLO能够显着降低破骨细胞的分化、融合以及骨吸收的能力,该过程是由降低NF-κB通路蛋白的表达实现。同时溶血素O可以促进破骨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Bax/Bcl2-cleaved caspase 3实现的。小结:在本实验研究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证实了化脓性链球菌溶血素O能够抑制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向成熟OCs分化,并促进OCs的凋亡:(1)溶血素O抑制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表达,并减少其形成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量;(2)溶血素O能够抑制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相互融合,下调核/细胞的比例;(3)溶血素O能够抑制RANKL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OCs的骨吸收能力;(4)在mRAN水平,溶血素O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金属基质蛋白酶-9、β整合素3、降钙素受体、ATP酶H+运输V0亚基d2、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的表达;(5)在蛋白水平,溶血素O能够降低破骨细胞表达c-fos,NFATc1蛋白;(6)溶血素O能够下调NF-κB通路中IκBα,p65的磷酸化;(7)溶血素O能够促进破骨细胞凋亡并促进Bax/Bcl2,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综上所述,化脓性链球菌溶血素O能够抑制破骨细胞分化、融合以及对骨的吸收能力,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通路而实现。同时溶血素O能够通过Bax/Bcl2-cleaved caspase 3途径促进破骨细胞凋亡。

陈少隆[10](2017)在《猪溶血素在宿主脑膜炎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猪链球菌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自1968年首次在丹麦发现并确认了人感染猪链球菌的病例后,四百多例猪链球菌散发感染在随后的四十多年中被陆续的报道出来,并且大部分的临床病症包括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关节炎,肺炎等。脑膜炎患者在这些患者中的比例占到了70%以上,并且造成了一些死亡案例。之前中国两次大规模的猪链球菌疫情(1998年在江苏和2005年在四川)的爆发造成了两百多人的感染和53人死亡,几乎全部的死亡病例所表现出的症状为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因此,对猪链球菌造成的这两种主要疾病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大规模的猪链球菌疫情并且有助于我们对持续不断的散发病例的防控与治疗。猪链球菌从最开始的感染到最后的致病,是多步骤的、复杂的,并且各种不同的毒力因子在不同的时空上发挥相应的作用。关于脑膜炎,因为之前的研究集中在猪链球菌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猪链球菌引起脑实质的炎症反应上,所以我们的研究重点关注猪链球菌是如何穿过血脑屏障的这一问题,确认猪溶血素是否有助于猪链球菌穿过单层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屏障;关于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我们没有像之前的研究一样,把关注点放在爆发疫情的菌株新出现的89K毒力岛上,而是发现猪链球菌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最主要的临床特征和血管渗漏有关,并且通过文献调研以及病人血清中肝素结合蛋白含量的测量,确认猪链球菌引起的血管渗漏与肝素结合蛋白有关,并且在猪链球菌中猪溶血素被确认是引起中性粒细胞释放肝素结合蛋白最主要的因素,本研究的关注点在于猪溶血素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引起肝素结合蛋白从中性粒细胞中释放并试图通过动物模型确认关键分子的作用。因而本论文从如下两个部分探讨猪溶血素在猪链球菌导致的两种主要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为了验证猪链球菌是否能借助中性粒细胞的“改良的特洛伊木马”模型穿过血脑屏障,我们首先通过实时定量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细菌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后细胞因子的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发现由猪链球菌野生株05ZYH33敲除sly基因获得的Δsly敲除株不再能像野生株一样刺激细胞因子两种水平的表达,因而确认了猪溶血素是猪链球菌促使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最主要毒力因子;接下来我们通过中性粒细胞穿过单层内皮屏障的体外transwell模型和感染猪链球菌的CD1小鼠大脑病理切片证实猪溶血素有助于中性粒细胞穿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但猪链球菌野生株和敲除株在CD1小鼠血液和脑中的计数没有差异提示中性粒细胞穿过血脑屏障的过程中并没有通过“改进的特洛伊木马”模型帮助猪链球菌穿过血脑屏障。因此,猪链球菌在致脑膜炎的过程中,猪溶血素有助于中性粒细胞浸润等脑部炎症的发展,但并没有帮助猪链球菌穿过血脑屏障。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为了确认猪溶血素引起中性粒细胞释放肝素结合蛋白的具体机制,我们通过流式的方法检测了猪溶血素刺激后中性粒细胞表面脱颗粒标志物的表达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中性粒细胞颗粒内含物的释放,确认猪溶血素通过引起中性粒细胞脱颗粒的方式而非直接裂解细胞来释放肝素结合蛋白;接下来通过激光共聚焦检测中性粒细胞内钙离子含量,我们解释了由猪溶血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的肝素结合蛋白的释放是钙离子内流依赖性的;利用抑制剂途径的分析方式,我们认为猪溶血素会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TLR4受体结合,并激活下游p38 MAPK的磷酸化,从而激活核转录因子并促进ALOX5 mRNA的表达,转录合成5-脂加氧酶;5-脂加氧酶可以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白三烯A4,经水解酶作用合成白三烯B4并分泌到细胞外;白三烯B4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BLT1结合,激活细胞内的PI3K通路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物向细胞膜表面移动,释放肝素结合蛋白;通过构建小鼠局部皮肤渗漏的Miles Assay模型,我们确认了猪溶血素能在体内实验中引起小鼠的血管渗漏。5-脂加氧酶的抑制剂Zileuton能显着的降低由猪溶血素引起的肝素结合蛋白的释放和小鼠的血管渗漏,证实了5-脂加氧酶在上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的研究不仅阐释了由猪溶血素导致的中性粒细胞肝素结合蛋白的释放并引起血管渗漏的机制,丰富了由非A族链球菌引起的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的理论,也有助于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的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有助于未来猪链球菌疫情的防治工作。

二、三种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方法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1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3 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研究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磷霉素耐药性研究
        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氯霉素耐药性研究
        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它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第3章 细菌性溶血素研究进展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3.2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LO)
        3.3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
        3.4 猪链球菌溶血素(SLY)
        3.5 产气荚膜梭菌溶血素(PFO)
        3.6 大肠杆菌溶血素
    第4章 主要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4.1 齐墩果酸
        4.2 熊果酸
        4.3 山楂酸
        4.4 科罗索酸
        4.5 其它五环三萜化合物
    第5章 新型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5.1 现有抗生素的改造和联合使用研究
        5.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5.3 天然化合物在抗耐药菌感染中的替代策略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作用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齐墩果酸抑制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的发现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机制的确证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类鼻疽菌Hcp1及外膜多糖的制备与免疫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类鼻疽菌Hcp1 的重组表达及其免疫学性质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类鼻疽菌外膜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其免疫学性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总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细菌表面多糖的糖芯片技术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成果
致谢

(3)隐丹参酮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1章 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杆菌及其感染
        1 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杆菌及其流行病学研究
        2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治疗和耐药性现状
        3 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机体的过程和细胞生物学进程
    第2章 天然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
        1 固有免疫细胞中的模式识别受体
        2 炎症反应
        3 其他通过天然免疫抗感染的机制
    第3章 丹参及丹参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丹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2 丹参中重要丹参酮类成分的药理学作用
        3 丹参及主要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4 结语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1章 隐丹参酮对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2章 隐丹参酮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活性及对hly表达的影响
        1 材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3章 隐丹参酮对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4章 隐丹参酮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过程中胞内信号通路传导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5章 隐丹参酮对单增李斯特菌入侵血胎屏障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6章 隐丹参酮对单增李斯特菌引起小鼠全身感染的治疗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猪链球菌2型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磷酸酶Stp1及折叠酶PrsA介导致病性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猪链球菌研究进展
        1. 猪链球菌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2. 猪链球菌毒力相关因子与致病机理
        3. 猪链球菌调控型毒力相关因子研究
    二、细菌真核样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磷酸酶研究进展
    三、细菌折叠酶PrsA功能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
    本研究拟探索的科学问题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Stk和Stp1在猪链球菌2型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1. 材料
        1.1 菌株与质粒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Stk胞外区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2.2 stk和stp1无痕缺失株构建
        2.3 生长曲线测定及细菌形态观察
        2.4 细胞黏附与侵袭试验
        2.5 细胞吞噬与胞内存活试验
        2.6 猪全血存活试验
        2.7 生物被膜试验
        2.8 溶血活性分析
        2.9 小鼠致病性试验
        2.10 菌体表面或分泌蛋白提取及免疫印迹分析
        2.11 透射电镜观察
        2.1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tk胞外区表达和多克隆抗体鉴定
        3.2 stk和stp1缺失株验证
        3.3 stk或stp1缺失对生长和菌体形态的影响
        3.4 stk和stp1缺失影响细胞黏附和侵袭能力
        3.5 stk和stp1参与在巨噬细胞中的存活
        3.6 stk和stp1参与在猪全血中的存活
        3.7 stk和stp1缺失影响生物被膜形成
        3.8 stk和stp1对溶血活性的作用
        3.9 stk或stp1缺失降低对小鼠的致病力
        3.10 Stk和Stp1对溶血素和GAPDH分泌或转位的影响
        3.11 Stk和Stp1参与荚膜合成
        4. 讨论
    第二章 Stk和Stp1底物谱筛选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1. 材料
        1.1 菌株与质粒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菌体蛋白提取
        2.2 蛋白样品酶解
        2.3 磷酸化肽段富集
        2.4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2.5 质谱原始数据处理与定量分析
        2.6 生物信息分析
        2.7 Stk和Stp1潜在共同修饰底物表达与纯化
        2.8 蛋白磷酸化检测
        3. 结果
        3.1 猪链球菌2型蛋白磷酸化修饰谱
        3.2 stk和stp1基因缺失株差异磷酸化位点筛选
        3.3 差异修饰肽段层次聚类分析
        3.4 Δstk差异修饰肽段对应蛋白的基因本体分析
        3.5 Δstk差异修饰肽段对应蛋白的KEGG分析
        3.6 Δstp1差异修饰肽段对应蛋白的基因本体分析
        3.7 Δstp1差异修饰肽段对应蛋白的KEGG分析
        3.8 Stk和Stp1潜在共同修饰底物
        3.9 潜在磷酸化底物表达与纯化
        3.10 Stk和Stp1潜在共同底物验证
        4. 讨论
    第三章 PrsA在猪链球菌2型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与质粒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PrsA体外磷酸化验证
        2.2 无痕缺失株和互补株构建
        2.3 生长曲线测定
        2.4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2.5 细胞黏附与侵袭试验
        2.6 细胞吞噬与胞内存活试验
        2.7 猪全血存活试验
        2.8 小鼠致病性试验
        2.9 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提取及免疫印迹试验
        2.10 目的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2.11 溶血活性测定
        2.1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PrsA不可被Stk磷酸化
        3.2 革兰氏阳性菌PrsA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
        3.3 prsA缺失与互补验证
        3.4 prsA缺失影响生长和形态
        3.5 prsA缺失促进细胞黏附但降低侵袭
        3.6 PrsA参与巨噬细胞和猪全血中的存活
        3.7 prsA缺失降低对小鼠的致病力
        3.8 PrsA调控SLY、GAPDH和烯醇酶的分泌或转位
        3.9 PrsA参与调控溶血活性
        3.10 GAPDH和烯醇酶转位介导细胞黏附
        4.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5)牛源抗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素单链抗体的筛选及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乳腺炎概述
        1.1.1 发病现状及危害
        1.1.2 奶牛乳腺炎的病原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机制
        1.1.4 防治进展
    1.2 单链抗体研究进展
        1.2.1 单链抗体简介
        1.2.2 单链抗体的制备
        1.2.3 单链抗体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素(Hlb)原核表达抗原的制备
    2.1 材料
        2.1.1 菌种和质粒
        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Hlb基因的扩增
        2.2.2 重组Hlb蛋白的诱导表达和可溶性鉴定
        2.2.3 重组Hlb蛋白纯化和western-blot鉴定
        2.2.4 重组Hlb蛋白溶血活性验证
    2.3 结果
        2.3.1 PCR扩增hlb基因结果
        2.3.2 重组质粒p ET32a-hlb的双酶切鉴定
        2.3.3 重组Hlb蛋白的诱导表达和可溶性分析
        2.3.4 重组Hlb蛋白的纯化和鉴定
        2.3.5 重组Hlb蛋白溶血活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牛源抗金葡菌β溶血素单链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3.1 材料
        3.1.1 菌种和质粒
        3.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牛源scfv噬菌体文库的富集筛选
        3.2.2 富集的噬菌体文库中抗β溶血素scfv的噬菌体ELISA鉴定
        3.2.3 单链抗体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3.2.4 抗β溶血素scfv溶血活性抑制实验
    3.3 结果
        3.3.1 牛源噬菌体文库的富集筛选
        3.3.2 针对β溶血素单链抗体的噬菌体ELISA鉴定
        3.3.3 抗β溶血素scfv的原核表达和可溶性鉴定
        3.3.4 抗β溶血素scfv溶血活性抑制实验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牛源抗金葡菌β溶血素单链抗体对小鼠乳腺的保护作用研究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菌液制备
        4.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处理
        4.2.3 乳腺组织外观和病理学观察
        4.2.4 乳腺组织细菌计数
        4.2.5 乳腺组织切片免疫组化
        4.2.6 乳腺组织细胞因子测定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乳腺组织的细菌计数
        4.3.2 乳腺组织HE染色
        4.3.3 乳腺组织免疫组化
        4.3.4 乳腺组织细胞因子含量测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定量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试剂、仪器的选择
        1.2.2 检测方法
        1.2.3 检测原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率比较
    2.2 不同季度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率比较
3 讨论

(7)猪链球菌2型激活炎性小体致中毒样休克综合征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猪链球菌病概述
        1.2.1.1 病原学
        1.2.1.2 流行病学
        1.2.1.3 致病过程
        1.2.1.4 猪链球菌的毒力因子
        1.2.2 猪链球菌与STSLS
        1.2.2.1 从基因的角度解析SS2所致STSLS
        1.2.2.2 从毒力因子的角度解析SS2所致STSLS
        1.2.2.3 从宿主反应的角度解析SS2所致STSLS
        1.2.3 炎性小体
        1.2.3.1 炎性小体
        1.2.3.2 炎性小体与细胞焦亡
        1.2.3.3 经典炎性小体的类型
        1.2.3.4 非经典炎性小体
        1.2.3.5 炎性小体与疾病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本研究所用试剂
    2.2 引物
    2.3 其它常用试剂
    2.4 菌株
    2.5 实验小鼠
    2.6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7 细胞或改造细胞系培养方法
    2.8 本研究所涉菌株或突变体培养方法
    2.9 构建nlrp3缺失细胞系具体步骤
        2.9.1 构建Lenti-V2-m N3质粒
        2.9.2 转染 293T细胞,获得慢病毒粒子
        2.9.3 J774a.1 感染慢病毒并获得单细胞克隆
        2.9.4 挑选和筛选NLRP3表达缺失的细胞系
        2.9.5 NLRP3表达缺失的细胞系鉴定
    2.10 构建msly(P353L)突变菌株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2.10.1 突变株msly (P353L)-SC-19 的构建策略
        2.10.2 质粒构建
        2.10.3 溶血素部分基因含溶血活性关键位点的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2.10.4 溶血素溶血活性突变体的构建
        2.10.5 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溶血活性突变株msly(P353L)生物学特性分析
    2.11 溶血素蛋白的纯化
    2.12 小鼠感染与不同抑制剂处理实验
    2.13 在 293T细胞中重构炎性小体
    2.14 炎性小体激活检测实验
        2.14.1 THP1细胞炎性小体激活模型
        2.14.2 J774a.1 细胞炎性小体模型
        2.14.3 不同抑制剂抑制SC-19 感染THP1细胞NLRP3炎性小体激活实验
        2.14.4 鉴定猪链球菌激活炎性小体的组分
        2.14.5 重组溶血素蛋白激活炎性小体
        2.14.6 胆固醇剂量依赖抑制炎性小体激活实验
        2.14.7 △sly溶血素回补菌株和P1/7 的过表达菌株激活炎性小体
    2.1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NLRP3缺失细胞系、msly(P353L)溶血活性突变体的构建及溶血素蛋白的纯化
        3.1.1. 小鼠NLRP3细胞系的构建
        3.1.2. msly(P353L)溶血活性突变体的构建
        3.1.3. 溶血素蛋白的纯化
    3.2 炎性小体激活诱导炎性因子“风暴”促进STSLS
        3.2.1 炎性小体caspase-1 抑制剂提高SC-19 感染的小鼠存活率
        3.2.2 Caspase-1 的抑制剂明显缓解SC-19 感染所致STSLS相关症状
        3.2.3 阻断IL-18 能缓解链球菌引起的STSLS的症状
    3.3 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促进猪链球菌所致STSLS
        3.3.1 SC-19 激活NLRP3炎性小体
        3.3.2 SC-19 引起炎性小体激活依赖钾离子外流
        3.3.3 NLRP3是SC-19 引起炎性小体激活所必需
        3.3.4 NLRP3特异性的抑制剂能抑制SC-19 引起的炎性小体的激活
        3.3.5 NLRP3特异性的抑制剂能缓解SC-19 感染小鼠引起的STSLS
    3.4 猪链球菌是通过溶血素的溶血活性激活NLRP3炎性小体
        3.4.1 溶血活性是SC-19 激活炎性小体所必需
        3.4.2 溶血素蛋白可以直接激活炎性小体
        3.4.3 胆固醇抑制SC-19 引起的炎性小体的激活
        3.4.4 SC-19 引起的炎性小体激活后诱导细胞ASC“speck”的形成以及与NLRP3的共定位
    3.5 猪链球菌激活炎性小体是STSLS发生的重要原因
        3.5.1 溶血活性突变株msly(P353L)诱发STSLS的比例显着降低
        3.5.2 溶血活性突变株msly(P353L)有开发成为弱毒疫苗的可能性
    3.6 流行毒株SC-19 所致的STSLS与溶血素高表达相关
        3.6.1 不同菌株中溶血素表达及激活炎性小体程度差异
        3.6.2 溶血素回补菌株及P1/7 溶血素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3.6.3 溶血素回复菌株△sly+Csly毒力恢复
        3.6.4 P1/7 菌株过表达溶血素后毒力显着提高
        3.6.5 P1/7 菌株过表达溶血素后促进小鼠组织损伤的发生
4. 讨论
    4.1 揭示猪链球菌激活NLRP3炎性小体与STSLS之间的关系
        4.1.1 溶血素与细胞焦亡
        4.1.2 炎性小体特异性抑制剂降低机体的过度炎症反应及应用前景
        4.1.3 对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第一信号的探讨
        4.1.4 溶血素溶血活性突变菌株成为弱毒活疫苗的可能性
    4.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4.2.1 溶血素表达调控机制仍待解析
        4.2.2 NLRP3和AIM2炎性小体激活差异
        4.2.3 对于炎性小体激活后的下游效应探讨不够充分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资料
发表论文
致谢

(8)抗β2糖蛋白Ⅰ抗体、膜糖蛋白GPⅠb及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急性阶段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膜糖蛋白GPⅠb检测
        1.2.2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检测
    1.3 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抗β2糖蛋白Ⅰ抗体、膜糖蛋白GPⅠb、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表达水平分析
    2.2 病例组各项指标与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2.3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膜糖蛋白GPⅠb、抗链球菌溶血素O对ASRA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4 结论

(9)化脓性链球菌SLO对破骨细胞分化及其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破骨细胞体外分化模型
    2.1 材料
    2.2 方法
第三章 化脓性链球菌SLO抑制破骨细胞体外分化、融合及骨吸收活性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化脓性链球菌SLO促进破骨细胞凋亡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感染与链球菌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猪溶血素在宿主脑膜炎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猪链球菌的基本概况
    2 猪链球菌的流行病学
    3 猪链球菌致病机制的相关理论
    4 猪链球菌致脑膜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5 猪链球菌致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机制的研究进展
    6 猪链球菌溶血素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猪溶血素在猪链球菌穿血脑屏障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猪链球菌刺激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基因水平上细胞因子的毒力基因筛选及确认
        3.2 猪链球菌溶血素刺激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确认
        3.3 猪链球菌与人脑微血管细胞孵育后上清有助于中性粒细胞穿过单层内皮细胞屏障
        3.4 猪链球菌sly基因在CD1小鼠脑膜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猪溶血素在中毒性休克综合症过程中造成血管渗漏的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天然猪溶血素nSLY蛋白的纯化
        3.2 刺激后中性粒细胞表面脱颗粒标志物的表达
        3.3 刺激后中性粒细胞颗粒内含物释放情况的检测
        3.4 钙离子封闭能明显抑制由刺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脱颗粒
        3.5 猪溶血素SLY能引起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
        3.6 猪链球菌敲除株上清 Δsly不能引起细胞外钙离子内流
        3.7 猪溶血素引起的HBP释放依赖于TLR4受体
        3.8 其它常见脱颗粒过程抑制剂的作用
        3.9 G蛋白偶联受体和受体酪氨酸激酶在HBP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3.10 白三烯B4在由猪溶血素引起的HBP释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11 5-脂加氧酶(5-lipoxygenase,5-LO)是猪溶血素引起HBP释放的关键分子
        3.12 猪溶血素能引起小鼠的血管渗漏
        3.13 猪溶血素不能引起TLR4敲除小鼠的血管渗漏
        3.14 5-LO的抑制剂Zileuton可以抑制由猪溶血素引起的小鼠血管渗漏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三种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方法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周永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2]类鼻疽菌Hcp1及外膜多糖的制备与免疫学性质研究[D]. 章美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2)
  • [3]隐丹参酮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卢葛锦. 吉林大学, 2020(08)
  • [4]猪链球菌2型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磷酸酶Stp1及折叠酶PrsA介导致病性的机制[D]. 刘瀚泽. 浙江大学, 2020(01)
  • [5]牛源抗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素单链抗体的筛选及保护作用研究[D]. 管玉.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定量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检测分析[J]. 杜敏. 医学信息, 2019(17)
  • [7]猪链球菌2型激活炎性小体致中毒样休克综合征分子机制的研究[D]. 林岚.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8]抗β2糖蛋白Ⅰ抗体、膜糖蛋白GPⅠb及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急性阶段的诊断价值[J]. 高明,杨晓英,毛晓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05)
  • [9]化脓性链球菌SLO对破骨细胞分化及其功能影响的研究[D]. 易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10]猪溶血素在宿主脑膜炎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少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12)

标签:;  ;  ;  ;  ;  

三种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方法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