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口RAM在低频时码信号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双口RAM在低频时码信号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一、双口RAM在低频时码信号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谢凯歌[1](2020)在《光纤光栅解调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相比传统机载天线,机翼一体化共形天线具有更优良的气动性能和电性能,然而当机翼结构变形时,天线性能会恶化,因此需实时监测机翼的变形情况,以进行电性能补偿。拟采用接触式测量方案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埋入机翼结构中,长期监测温度、应变等参量,然而现有的光纤光栅传感解调产品无法直接应用于该工程中,所以需研制解调范围大、通道数目多、便于功能拓展的光纤光栅传感解调系统。本文依据光纤光栅传感理论,深入研究解调方法、寻峰算法寻址方案等相关技术,结合工程实际,分析了影响解调精度及稳定性的多种因素,确定了系统的参数指标;完成了基于可调谐法布里珀罗滤波解调法结合高斯拟合寻峰算法及相对位置波长寻址方案的解调系统设计;开发了解调系统软硬件等模块,包括系统光路、硬件电路、控制程序等;优化了系统设计,减弱了噪声、系统非线性等干扰因素对解调精度的影响;构建了系统实验平台,进行了光纤光栅温度传感测试实验,并与标准解调仪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了该解调系统的测量精度,稳定性等性能指标,并对实验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案具体实现中,为减小因光源功率不稳定产生的误差波动,选用了不受光强影响的可调谐法布里珀罗滤波解调法,光路系统中选用了较为平坦的宽带光源和精细度较高的F-P滤波器,解调程序中通过高斯拟合寻峰算法进行波形数据处理,使得波长解调结果与波形峰值无关;为弱化F-P滤波器的调谐响应延迟、磁滞效应、温度漂移特性、光学反射不稳定性等特性的影响,光路系统中采用标准具作为参考光路,通过相对位置寻址方案进行解调修正,电路中采用频率较低的锯齿波电压驱动F-P滤波器;为减弱噪声及误差干扰等的影响,硬件电路中的光电信号转换、信号调理、AD采样等模块,都采用了稳定度高的固定输出的电压芯片,电压输入输出都接有滤波电容,F-P滤波器驱动电路、AD采样电路都加入了基准电压校准,此外根据光纤光栅反射谱的特点,通过高速AD采样电路同步过采样多个通道的光谱波形,对光谱波形数据进行时频分析、滤波、浮动阈值选点、寻峰拟合、寻址校准等解算处理,以确保系统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经实验测试系统的主要指标如下:通道数目为8,数据传输速率约为93.33Mbps,波长分辨率小于1pm,解调范围为1527~1565nm,波长变化量误差小于4pm,温度变化测量误差小于0.4℃,应变变化量测量误差小于4με,对比系统的主要设计指标可得出,本文设计的解调系统测量精度、稳定性等均符合设计要求。

王彦君[2](2020)在《单轴高精度转台控制系统设计与控制算法研究》文中认为转台是一种集电气、机械以及计算机等学科为一体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其在雷达伺服控制系统、飞行器云台与吊舱等高端领域技术研究有重要的作用,高精度转台研究技术的发展对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国家工业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与价值。本文讨论了转台系统的研究背景以及其研究现状,并介绍了目前针对转台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控制算法。根据转台的控制要求,对单轴转台的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进行研究设计,通过编程实现了转台控制系统控制以及可视化操作界面。硬件部分主要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思想,采用主控芯片与从芯片配合结构设计,从而分担了主控芯片的任务,并提升了主控芯片控制性能,同时采用双口RAM作为上位机与下位机并口通信桥梁。通过VC++6.0软件完成上位机可视化操作界面的编写,使用Keil u Vision5软件作为下位机控制程序开发平台,完成了单轴转台控制算法的具体设计。针对单轴转台系统的控制算法,本文详细介绍了传统PID控制算法以及变论域模糊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与控制器设计方法。采用MATLAB/SIMULINK工具,结合本文对单轴转台建立的数学模型,分别采用PID控制器与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对单轴转台在空载、负载、受干扰等运行情况下的控制性能进行测试,并测试了两种控制器对于不同频率正弦信号的跟踪性能。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与研究,表明转台系统的PID控制以及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均能对转台系统实现良好的控制性能,其中变论域模糊PID控制算法控制性能更为优良。以单轴转台为核心的离心式测试系统,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将两种控制算法应用于实体转台的控制,从实际控制结果来看,PID控制算法基本能够满足本文中对离心式测试系统的位置控制要求,转台位置控制精度在20″内,但在较高频率的正弦信号跟踪时,其跟踪误差相对较大。变论域模糊PID控制算法,相对于PID控制算法,其系统响应速度更快,控制精度更高,对于正弦信号的跟踪能够完全满足控制要求,控制性能更为优良。

杜方[3](2020)在《陆用捷联惯性导航计算机设计与对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化地面战争中,对于装甲车为主的陆用车辆,为了提升其作战能力,使其拥有灵活的机动性能以及精确的打击能力,这就需要以高精度的陆用惯性导航系统为基础,实时地为运载体提供姿态、速度和位置等信息。因此,陆用装甲车辆对高精度的惯导系统有重大需求。本文以陆用惯性导航系统实际应用需求为背景,针对导航计算机软硬件平台搭建和初始对准的相关算法进行研究,这两部分的研究内容将对陆用车辆的机动性以及其协同作战能力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导航计算机作为捷联惯导的控制运算中枢,其合理的设计对导航系统的精度及稳定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高精度惯导设备,为保证其精度,需要导航计算机对加速度计、陀螺仪的输出量有较高的采样能力,保持数据采集的同步性;同时,还要兼顾导航计算机的解算性能及通讯接口的扩展性。针对上述要求,本文提出了基于DSP、FPGA和ARM的三核架构导航计算机系统。其中,在硬件方面包括多核架构的最小系统设计,外围的采样电路、电源系统、通信电路等的电路设计;在软件方面针对各个处理器的特性及开发环境进行程序编写,包括基于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的FPGA端数据采样程序、基于C语言的DSP端数据解算程序和ARM端接口扩展程序。从而完成数据采集、解算及对外通讯导航计算机系统设计。在算法方面主要针对捷联惯导的初始对准进行研究。文中以陆用车载捷联惯导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静基座环境和动基座环境分别进行研究。首先完成捷联惯导基本方程和误差方程的推导,对IMU进行建模分析并完成分立式标定,对确定性误差进行补偿。接着设计捷联惯导系统的对准过程,针对静基座条件下,应用多矢量定姿的原理进行解析式粗对准和一步修正粗对准得到粗对准结果;应用卡尔曼滤波进行失准角的估计完成精对准过程;针对晃动基座条件下,模拟晃动环境的载体运动状态及IMU数据,应用凝固法完成粗对准,应用卡尔曼滤波求理想惯性系与计算惯性系失准角的方式完成精对准;并针对上述方法展开原理性研究和仿真验证。最后进行了导航计算机和初始对准的相关实验。对导航计算机进行信号采样和输出,证明其性能基本满足系统需求,且采样精度较为良好。对惯性器件进行分立式标定实验并进行误差补偿后,进行转台晃动基座初始对准实验和车载静止初始对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达到较好的初始对准精度,大致满足工程应用的需求。

柳炳琦[4](2019)在《基于塑料闪烁体的中子-伽马甄别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子探测技术在国防、核电、医疗、材料、核安全、环保和核物理学研究等领域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我国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起到重大作用。然而,无论是在核物理中子实验中,还是在国防、医疗、工业和空间科学等领域的中子探测过程中,由于中子与周围环境存在非弹性散射及慢中子的辐射俘获等相互作用,伽马射线总是与中子相伴存在,而且对中子灵敏的探测器对伽马射线也很灵敏,使得中子和伽马射线难以区分。因此,如何从中子-伽马混合辐射场中甄别中子和伽马射线是中子探测的一个关键问题。脉冲形状甄别是提高中子探测效率的重要方法,并作为评价中子探测器性能的重要指标,在中子探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探测器甄别性能的不断改进和数字化甄别方法的不断更新,使得中子-伽马甄别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然而,在脉冲形状甄别过程中,需要保证探测器输出的原始脉冲的形状在采集和传输过程中不能发生改变,由此对中子-伽马甄别设备的进步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尽管中子-伽马甄别方法日新月异,但是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性、准确性和实用性等都亟需考证研究,尤其是可应用于实时脉冲形状甄别分析仪中的甄别方法研究。针对复杂放射性环境下中子-伽马甄别的特殊需求,从进一步提高中子-伽马甄别能力为出发点,以中子-伽马甄别方法为指导,结合当前波形数字化技术在粒子物理实验中的优势,基于新型塑料闪烁体,围绕中子-伽马甄别方法研究与仪器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择EJ-276塑料闪烁体探测器作为研究主体,搭建中子-伽马甄别实验装置,在中子-伽马混合辐射场中获取中子-伽马测试数据,并将获取的核脉冲信号进行预处理,以满足中子-伽马甄别方法的需求。在预处理过程中,针对中子-伽马脉冲堆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脉冲堆积修正方法,并开展其原理研究和仿真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了该方法实现中子-伽马脉冲堆积的修正效果,讨论了该方法对中子-伽马甄别性能的影响。(2)提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和分形频谱的中子-伽马甄别新方法,并分别构建了两种方法的数学模型。在相同测试数据情况下,通过两种方法分别实现了中子-伽马的脉冲形状甄别。并引入数字化电荷比较法和脉冲梯度法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了四种甄别方法甄别能力的差异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引入高频噪声,探讨了四种方法的抗噪能力。(3)基于波形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中子-伽马甄别分析仪的硬件研制。采用高集成、低噪声电源管理方案为系统提供干净高效的供电电源;研制电流型前置放大器,解决电流信号到电压信号的稳定转换;利用高带宽、低噪声放大器实现中子-伽马脉冲信号的调理,保证其带宽高和时间响应快的信号特征;以高采样率、高分辨率ADC为核心设计高速采集卡,并通过FMC接口与高性能FPGA开发板相结合,实现对核脉冲信号的采集与处理;通过对信号采集卡的PCB走线模型仿真和性能评估,全面分析了系统硬件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4)基于高性能FPGA实现了中子-伽马脉冲信号处理。开发FPGA逻辑程序,针对时钟芯片AD9523、高速采集芯片AD9680和高速串行JESD204B协议进行配置,完成了脉冲数据流解析、脉冲识别、数据存储和脉冲甄别参数提取等功能,实现了高速核信号的数据采集、缓存和信号处理。同时,开发上位机软件,并通过异步串口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实现对数据采集系统的控制、测量数据的接收、甄别数据的显示等功能,上位机软件可以进行核脉冲信号的实时采集,并能够绘制和显示中子-伽马甄别效果图。研究中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脉冲堆积修正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较好的中子-伽马脉冲堆积修正效果,能够提升中子-伽马甄别性能,具有优异的抗噪能力。(2)分别提出基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法和分形频谱法的中子-伽马甄别方法,与传统的电荷比较法和脉冲梯度法相比,均能展现较好的甄别性能和抗噪能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法甄别效果最好,分形频谱法的抗噪能力最好。(3)提出一种基于波形数字化技术的脉冲形状甄别分析仪设计方法,将高速ADC、高速串行传输协议JESD204B与高性能FPGA应用于脉冲形状甄别的精准测量,可提高系统的采样性能和测量精度,提升中子探测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邹成晓[5](2018)在《航空总线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空机电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系统各设备之间通信数据总量增加的同时,传输电缆的使用量也大大增加。大量传输线的使用及恶劣的工作环境增加了设备间传输电缆发生故障的几率,而传统的测量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故障检测的需求。因此,急需一种航空电缆自动无损检测方案,实现对复杂环境中设备间通信电缆的故障检测和定位,以提高系统设计阶段以及设备维护阶段故障排查的效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本课题以航空1553B总线电缆故障检测为具体应用背景,深入研究总线网络结构及其电气特性并建立数学及电路仿真模型。根据总线系统检测的需求,提出一种总线故障无损检测和定位系统方案。最后在实验室的环境下,对总线电路模型及总线主电缆常见故障进行验证和分析。首先在充分理解现有1553B总线协议的基础上,根据电磁学知识、传输线理论及信号完整性(SI)的相关知识,分析总线网络结构及其电气特性,并分别对构成1553B总线网络的分立元件(耦合变压器、隔离变压器、双绞线、终端)建立电路仿真模型,然后根据总线拓扑结构搭建总线系统电路仿真模型。根据总线故障检测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结合高速AD、高速DA以及DSP+FPGA的嵌入式架构技术,提出一种总线故障无损检测和故障定位方案。最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对总线系统中常见的故障类型进行故障检测和定位。通过实验测量和电路模型仿真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总线各分元件及总线网络电路模型能很好的反映其电气特性。总线故障无损检测和定位系统也完全适用于航空1553B总线故障电缆的检测和定位应用。本文对1553B总线系统电气特性的分析,对总线网络故障电缆信号传输特性的研究成果,对具体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梁松[6](2016)在《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与工业的快速发展,交变磁场在军事、医学、无损检测和食品保鲜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磁场的测量技术及相关仪器也得到快速发展,但目前中高频交变电磁场的测量仍是一个难题。本课题源于食品工业中用于杀菌保鲜中高频交变磁场的测量与控制需求,目前对三维中高频交变磁场的测量主要集中于低频强磁场、高频弱磁场,仍然同时存在三个问题:高频率、大场强和点测量。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三维探头,提出了基于FPGA+ARM的双核心交变磁场测量系统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的方法与国内外现状,分析了交变磁场产生的原理及待测磁场的特点。在对比分析测量交变磁场的主要方法后,确定采用电磁感应法测量交变磁场,并提出基于FPGA与ARM的系统测量方案。设计了一套适用于交变磁场测量的硬件电路系统。按照测量需求制作了球形探测线圈,设计了 FPGA最小电路系统。结合限幅电路、程控放大、直流偏置、高速A/D等外围电路,实现每个测量点三个场强分量的同步测量。分析选用S3C6410 ARM芯片作为上位机处理器,完成了 ARM开发板与FPGA之间通信接口电路设计。根据FPGA与ARM处理器的特点,完成了任务分配及系统软件设计。对于FPGA软件设计,利用QUARTUS Ⅱ 13.0开发软件,采用层次化设计思想实现了 FPGA内部功能模块设计,主要包括双口RAM缓存模块、等精度测频模块、频谱变换模块、比值校正模块和串口通信等算法模块。ARM软件设计方面,主要定制了WinCE内核操作系统,利用NI Lab VIEW中的Touch Panel模块进行ARM应用软件开发,主要包括串口通信、数据解析与处理、波形显示、文件存储等模块。最后,完成了系统调试,搭建了实验系统。通过实验初步证明,本文提出的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探测准确度与稳定性,同时本测量系统可作为便携式仪器使用。

陆浩[7](2015)在《总线化电子测量系统的系列模块化仪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测量仪器的要求越来越高,通常需要对一个产品的多种参数进行测试,传统仪器显得力不从心,于是总线化、模块化仪器应运而生。模块化仪器将多种测试功能结合在一起,通过总线进行控制,采用这种方式不但减小了体积,同时简化了测试的复杂性。通过软件定义的模块化仪器已成为测量行业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用户可以对测试系统进行更灵活的配置去满足不断变化的测试需求。以软件为核心的模块化仪器能够帮助用户提高测试效率与降低测试成本,通过增加功能模块可满足未来不断升级扩展的需要,此外,通过软件定义使人机界面更加友好。虚拟仪器技术就是通过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与高灵活的软件相结合在总线上进行信息传递去实现各种测试目的。利用虚拟仪器环境和实际信号相连,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获得实用信息,共享成果。虚拟仪器提供的各式各样的工具,可以满足任何项目的需求。本文中的电子测量系统是吉林大学研发的,被命名为可重构测控系统,通过自定义的RMS(Reconfigurable Monitoring System)总线将各独立的模块化仪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测试工具。所有功能模块均采用3U标准尺寸,即插即用在可重构测控系统的机箱上。基于FPGA与单片机的方式,模块化仪器实现对硬件电路的控制,同时通过RMS总线与控制板卡进行信息传递,控制板卡通过USB总线与计算机进行通信。软件采用高灵活性与高效性的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对模块化仪器进行控制,同时可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显示。整个系统集合了计算机技术、虚拟仪器技术、电子测量技术,具有信号发生、信号的时域测量和频域测量、基本电参量测量、线性分立式元件测量、数字信号逻辑分析等功能,可作为高校实验教学仪器使用。在系列模块化仪器设计完成之后,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每一个模块进行测试,最后给出实验结果,验证该设计的可行性。

马晓瑞[8](2015)在《拖曳式成像声纳采集与传输系统硬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成像声纳技术用于对水下地形、地貌,水中障碍物,水下探测设备等进行细节特征探测,在海洋探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成像声纳的工作原理是接收不同频率的声波信号的回波,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合成,构成二维或三维图像。成像声纳的设计要点在于成像分辨率、声波数据量、成像速度和声通道数量等。本文研究开发了拖曳式成像声纳采集与传输系统,可以胜任水下复杂环境勘测和水中障碍物方位外观检测的任务,在采样频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上均具有明显优势。拖曳式成像声纳采集与传输系统以TI公司的TMS320DM8127低功耗数字媒体处理器为核心,通过内部集成的两个内存控制器,扩展8Gb DDR3颗粒,对128个声通道数据进行同步高速采样处理,最终通过内部EMAC模块扩展千兆以太网传输接口,将数据发送至控制中心系统,使用Xilinx公司的高性能Spartan-6系列FPGA作为声通道数据采样器件,对多个声通道的数据进行同步采样,并对数据进行实时缓存,通过PCI-Express通讯接口将声通道数据传输至处理器TMS320DM8127,实现大量数据的快速传输任务。经系统测试,系统声通道间相位一致性小于1°,系统声通道间幅度一致性小于1dB,整机工作正常稳定,系统满足设计要求。

余学俊[9](2013)在《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中高速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基于PCI总线接口的高速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是拉曼型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DOFS)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速采集卡完成对光电转换之后的信号进行调理、采样、存储和转发,其高效性和实时性,保证了DOFS系统能够准确地测量出一定分辨率下的温度信息,从而及时发现应用场合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光时域反射和拉曼测温的基本原理原理,理论上论证了格雷互补码和累加平均对提高信噪比的作用,并借用Matlab软件工具对其中关键的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了仿真。接着,本文对高速数据采集卡的设计原理和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设计了基于PCI接口和FPGA的高速采集卡的硬件电路,其中原理图和PCB印制板由Altium Designer Summer09软件设计实现。硬件电路按照DOFS系统的技术指标要求分五个模块进行了功能设计。软件下位机部分,利用Altera公司的开发工具软件,采用Verilog HDL描述语言进行编写,实现了各个硬件模块的驱动,设计了格雷互补码方式的调制脉冲,对数据转发之前进行了累加平均操作。软件上位机部分,利用PLX Technology公司的PLX SDK开发套件,在VS2005软件下,设计了PCI数据采集驱动,实现了80MB/s-120MB/s的高速数据传输,基本上达到了系统预期的设计目标。

高升[10](2013)在《智能高压开关柜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智能高压开关柜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控制与保护设备,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高压开关柜功能单一,需要人工巡检,特别是电流测量技术精度低、频带窄,与数字微机接口不兼容,因而不能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需要一种新的在线监测技术。智能高压开关柜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智能高压开关柜发展中的重要探索。首先对智能高压开关柜电流测量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磁传感阵列电流测量法,设计了一种平行式阵列拓扑结构,建立了测量的数学模型。通过设计的实验验证,磁传感阵列法在1200A的量程下,测量幅值精度达到0.1F.S.,相位误差在0.2‰以内,重复性极差小于2A。根据实验分析,阵列拓扑的优化方案应为aA=50mm,aB=40mm,aC=30mm,b=150mm。其次,完成了智能高压开关柜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包含现场监测单元、集中监测站的设计,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总体设计。简述系统功能需求和设计思路,采用面向对象的分布式总体架构,实时性与可靠性提高,更易实现。(2)系统硬件设计。提出一种共享内存式双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将硬件部分分为模拟输入调理模块、监测保护单片机模块、主控单片机模块和电源模块,实现了监测保护与运算控制在功能上的分离,降低了整个系统的硬件成本。(3)对测量与保护的数字算法进行了研究。选择半周积分法作为现场监测单元有效值计算方法,详述保护与报警的检测算法,使单片机能够在10ms内就可以完成一次计算,效率很高。另外给出了基于FFT的集中监测站电能参数计算方法。(4)系统软件设计。包含下位机、上位机软件两部分。现场监测单元软件部分给出系统各模块的软件流程,特别是详细设计了存储区分配、握手协议和命令字格式。集中监测站软件详述了自定义波形文件的格式和波形显示模块的实现方法。最后,完成了系统的抗干扰设计。通过分析高压开关柜监测系统的主要干扰源与传播形式,运用ANSYS数值仿真和实验的方法描述了母线室的磁场分布。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系统的机箱、线缆屏蔽方法、弱电信号走线布局以及监测单元的软、硬件抗干扰措施,使系统的运行安全、可靠。通过对系统的运行调试,证明所设计的方案有效可行。整个监测系统的电流测量量程1200A,精度0.2级以上,重复性极差百分比在3.5‰以内。系统能够实现智能高压开关柜的计量、保护等功能,每通道采样速率达到10kS/s,对短路和电流过冲的跳闸保护能在10毫秒内完成。完全能够满足智能高压开关柜的应用需求。

二、双口RAM在低频时码信号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口RAM在低频时码信号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光纤光栅解调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纤光栅传感解调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光纤光栅解调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解调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2.2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数学模型
    2.3 解调方法
    2.4 寻峰及寻址方案
        2.4.1 寻峰算法
        2.4.2 寻址方案
    2.5 系统总体设计
        2.5.1 光纤光栅波长解调系统硬件需求分析
        2.5.2 光纤光栅波长解调系统设计
    2.6 光路系统设计
    2.7 光路器件选型
        2.7.1 光源
        2.7.2 可调谐法布里波罗滤波器
        2.7.3 波长标准具
        2.7.4 光电探测器
        2.7.5 光路实验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纤光栅解调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硬件总体设计
    3.2 FPGA最小系统设计
    3.3 F-P滤波器驱动电路设计
    3.4 信号调理采样模块
    3.5 通信接口
        3.5.1 串口通信电路
        3.5.2 网口通信电路
    3.6 硬件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PGA控制程序设计
    4.1 控制程序总体设计
    4.2 F-P滤波器驱动控制程序
    4.3 A/D采样控制模块
    4.4 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4.5 以太网通信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解调系统性能测试
    5.1 解调系统上位机
    5.2 光纤光栅解调系统实验
        5.2.1 解调系统实验平台
        5.2.2 实验内容
        5.2.3 系统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单轴高精度转台控制系统设计与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转台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转台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转台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概述
    1.4 本文行文安排
第二章 转台硬件系统设计与数学模型建立
    2.1 引言
    2.2 转台系统介绍与控制要求
    2.3 转台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2.3.1 转台驱动系统设计
        2.3.2 转台的测角系统设计
    2.4 转台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2.4.1 控制电路板主控芯片及从芯片选择
        2.4.2 最小系统设计
        2.4.3 JTAG接口电路
        2.4.4 DA转换电路
        2.4.5 双口RAM通信接口电路
        2.4.6 驱动器控制信号输入输出电路
        2.4.7 CAN通信接口电路
        2.4.8 控制电路板具体实现及驱动器选择
    2.5 单轴转台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2.5.1 单轴转台系统控制结构
        2.5.2 转台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轴转台PID控制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PID控制原理
    3.3 数字PID控制
        3.3.1 位置式数字PID控制算法
        3.3.2 增量式数字PID控制算法
        3.3.3 PID算法改进与参数整定
    3.4 转台PID控制算法仿真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轴转台变论域模糊PID控制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模糊控制系统基本组成与原理
    4.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4.4 变论域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4.5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4.5.1 论域调整机构的规则设计
        4.5.2 模糊控制器机构规则设计
    4.6 变论域模糊PID算法仿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转台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方案设计与实现
    5.3 下位机主控芯片与从芯片通信方案设计与实现
    5.4 控制流程设计与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转台实体控制
    6.1 引言
    6.2 离心式测试系统
        6.2.1 离心式测试系统可视化操作界面
        6.2.2 离心式测试系统实物结构
    6.3 单轴转台PID控制
    6.4 单轴转台变论域模糊PID控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陆用捷联惯性导航计算机设计与对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陆用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
        1.2.2 导航计算机的发展现状
        1.2.3 初始对准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导航计算机硬件设计
    2.1 系统指标及总体构成
        2.1.1 功能需求
        2.1.2 性能需求
        2.1.3 系统构成
    2.2 多处理器的最小系统设计
        2.2.1 芯片选型
        2.2.2 时钟电路设计
        2.2.3 下载调试电路
        2.2.4 启动与复位电路
    2.3 系统电源设计
        2.3.1 防反接电路
        2.3.2 降压电路
        2.3.3 隔离电路
    2.4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2.4.1 陀螺信号采集
        2.4.2 加速度信号采集
        2.4.3 GPS信号采集
    2.5 通信电路设计
        2.5.1 FPGA与 DSP通信
        2.5.2 DSP与 ARM通信
        2.5.3 ARM对外部通信
    2.6 系统PCB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导航计算机软件设计
    3.1 总体方案设计
    3.2 FPGA软件系统设计
        3.2.1 陀螺与GPS串口采样
        3.2.2 加速度脉冲采样
        3.2.3 跨时域数据缓存与读取
        3.2.4 时钟与复位
    3.3 DSP软件系统设计
        3.3.1 BOOT启动流程
        3.3.2 SYS/BIOS操作系统裁剪
        3.3.3 系统初始化
        3.3.4 EMIF接口配置
    3.4 ARM软件系统设计
        3.4.1 系统初始化
        3.4.2 IDLE串口接收
        3.4.3 接口扩展输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捷联惯导的基本原理及误差分析
    4.1 捷联惯导基本原理
    4.2 捷联惯导系统方程
        4.2.1 姿态更新方程
        4.2.2 速度更新方程
        4.2.3 位置更新方程
    4.3 捷联惯导系统误差方程
        4.3.1 姿态误差方程
        4.3.2 速度误差方程
        4.3.3 位置误差方程
        4.3.4 系统误差方程
    4.4 捷联惯导惯性器件误差
        4.4.1 误差参数分类
        4.4.2 惯性器件模型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初始对准技术研究
    5.1 初始对准流程
    5.2 静基座粗对准
        5.2.1 解析式粗对准
        5.2.2 修正粗对准
        5.2.3 仿真分析
    5.3 静基座精对准
        5.3.1 卡尔曼滤波原理及基本方程
        5.3.2 静基座对准卡尔曼滤波模型
        5.3.3 仿真分析
    5.4 动基座粗对准
        5.4.1 凝固坐标系下粗对准
        5.4.2 仿真分析
    5.5 动基座精对准
        5.5.1 惯性坐标系下精对准
        5.5.2 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分析
    6.1 导航计算机信号采集及输出功能验证
    6.2 标定方案及实验
    6.3 三轴转台摇摆对准实验
    6.4 车载静止对准实验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塑料闪烁体的中子-伽马甄别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子-伽马甄别探测器研究现状
        1.2.2 中子-伽马甄别方法研究现状
        1.2.3 中子-伽马甄别分析仪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贡献
第2章 中子-伽马甄别技术概述
    2.1 中子-伽马甄别原理
        2.1.1 中子-伽马脉冲幅度甄别原理
        2.1.2 中子-伽马脉冲形状甄别原理
        2.1.3 中子-伽马甄别效果评价标准
    2.2 塑料闪烁体探测器
        2.2.1 塑料闪烁体探测器工作原理
        2.2.2 EJ-276 塑料闪烁体探测器简介
        2.2.3 EJ-276 塑料闪烁体探测器性能测试
    2.3 数字化中子-伽马甄别方法
        2.3.1 中子-伽马时域甄别方法
        2.3.2 中子-伽马频域甄别方法
    2.4 波形数字化技术
        2.4.1 波形数字化核仪器基本结构
        2.4.2 波形数字化在核测量中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子-伽马甄别新方法研究
    3.1 中子-伽马甄别实验装置
        3.1.1 中子源的选取
        3.1.2 脉冲信号预处理
    3.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脉冲堆积修正方法研究
        3.2.1 脉冲堆积修正方法原理
        3.2.2 脉冲堆积修正方法仿真研究
        3.2.3 中子-伽马脉冲堆积信号修正
    3.3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中子-伽马甄别方法研究
        3.3.1 卡尔曼滤波基本原理
        3.3.2 卡尔曼滤波法实现效果
        3.3.3 脉冲堆积对PSD的影响
    3.4 基于分形频谱法的中子-伽马甄别方法研究
        3.4.1 分形频谱法基本原理
        3.4.2 分形频谱法实现效果
    3.5 中子-伽马甄别方法对比研究
        3.5.1 甄别能力对比分析
        3.5.2 抗噪能力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子-伽马甄别分析仪硬件研制
    4.1 仪器总体方案设计
    4.2 低噪声电源管理
        4.2.1 供电站供电方案设计
        4.2.2 供电站基本电源转换
        4.2.3 电源纹波与噪声测试
    4.3 电流型前置放大器设计与实现
    4.4 高速核信号数据采集
        4.4.1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与实现
        4.4.2 信号采集卡设计与实现
        4.4.3 FPGA主板设计与实现
    4.5 信号采集卡性能测试
        4.5.1 信号采集卡硬件仿真
        4.5.2 信号采集卡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子-伽马甄别分析仪软件开发
    5.1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
        5.1.1 FPGA与外部电路关系
        5.1.2 FPGA内部硬件电路结构
    5.2 信号处理系统配置
        5.2.1 AD9523 配置与实现
        5.2.2 AD9680 配置与实现
        5.2.3 JESD204B配置与实现
    5.3 核脉冲信号数据处理
        5.3.1 AXI-stream数据流解析
        5.3.2 脉冲识别及数据存储
        5.3.3 实时中子-伽马甄别方案
        5.3.4 脉冲甄别参数提取实现
    5.4 中子-伽马可视化分析软件
    5.5 实时中子-伽马甄别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航空总线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航空总线发展现状
    1.3 电缆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航空1553B总线结构及相关理论
    2.1 航空1553B总线介绍
    2.2 传输线理论
        2.2.1 行波的传输及分布参数电路模型
        2.2.2 电缆传输特性
    2.3 时域脉冲反射法故障检测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1553B总线信道电路模型
    3.1 1553B总线网络结构
    3.2 总线网络分元件电路模型
        3.2.1 变压器电路模型建立
        3.2.1.1 脉冲变压器介绍与分析
        3.2.1.2 耦合变压器电路模型
        3.2.1.3 隔离变压器电路模型建立
        3.2.2 主电缆模型建立
        3.2.2.1 耦合传输线传输特性分析
        3.2.2.2 主电缆分布参数
        3.2.2.3 主电缆电路模型与验证
        3.2.3 终端建模
        3.2.3.1 典型收发器结构
        3.2.3.2 收发器模型
    3.3 系统模型
        3.3.1 系统的电路模型
        3.3.2 系统模型验证
    3.4 总线故障类型及传输特性分析
        3.4.1 主电缆故障
        3.4.1.1 开路故障
        3.4.1.2 短路故障
        3.4.2 总线支路故障
        3.4.2.1 耦合变压器连接故障
        3.4.2.2 隔离变压器故障
        3.4.2.3 短截线连接故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1553B总线故障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4.1 差分传输线特性阻抗分析
    4.2 1553B总线故障检测系统方案
    4.3 总线故障识别方案
        4.3.1 时频域分析方法
        4.3.2 专家数据库
    4.4 总线故障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4.1 信号控制与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4.4.1.1 处理器选型
        4.4.1.2 DSP和FPGA互联
        4.4.2 信号发生模块设计
        4.4.2.1 脉冲信号形状
        4.4.2.2 高速信号发生模块设计
        4.4.3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4.4.3.1 采样率选择
        4.4.3.2 信号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线网络系统故障检测
    5.1 系统故障检测环境
    5.2 主电缆故障验证
        5.2.1 主电缆双导线开路故障检测
        5.2.2 主电缆单导线开路故障检测
        5.2.3 主电缆两导线与屏蔽层短路故障检测
        5.2.4 主电缆单根导线和屏蔽层短路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交变磁场产生原理及其测量方法
    2.1 交变磁场产生原理
    2.2 待测交变磁场分析
    2.3 交变磁场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2.4 电磁感应法原理
    2.5 三维探头设计
    2.6 交变磁场测量系统方案
    2.7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硬件设计
        3.1.1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1.2 FPGA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2 基于ARM的嵌入式硬件开发板选型
    3.3 FPGA与ARM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4.1 等精度频率测量模块与A/D控制模块
    4.2 频谱变换模块设计
        4.2.1 FFT原理
        4.2.2 FFT的实现
        4.2.3 FFT IP核功能验证
    4.3 频谱泄露及加窗模块
        4.3.1 频谱泄露及加窗原理
        4.3.2 加窗模块的实现
    4.4 频谱比值校正模块
        4.4.1 频谱比值校正原理
        4.4.2 比值校正模块的实现
    4.5 后端数据处理与通信模块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ARM的嵌入式软件设计
    5.1 Windows CE系统简介
    5.2 Windows CE6.0内核定制与编译
    5.3 基于LabVIEW的WinCE应用程序开发
        5.3.1 LabVIEW Touch Panel模块
        5.3.2 串口通信模块
        5.3.3 数据导出模块
        5.3.4 数据解析与处理模块
    5.4 制作WinCE启动画面及启动程序
        5.4.1 WinCE启动画面制作
        5.4.2 制作开机运行程序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实验与分析
    6.1 探头标定实验
    6.2 磁感应强度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总线化电子测量系统的系列模块化仪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子测量仪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模块化仪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2章 可重构测控系统的设计规范
    2.1 系统的总体结构
    2.2 系统的软硬件平台
        2.2.1 系统的硬件平台
        2.2.2 系统的软件平台
    2.3 RMS 总线通信规范
        2.3.1 RMS 总线的定义
        2.3.2 多处理器间的通信
    2.4 USB2.0 控制器的设计
        2.4.1 控制器的总体设计
        2.4.2 控制器命令的解析与处理
第3章 测控系统的系列模块化仪器的设计
    3.1 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3.1.1 总体设计方案
        3.1.2 硬件与软件的设计
        3.1.3 设计实物图
    3.2 采集卡的设计
        3.2.1 总体设计方案
        3.2.2 硬件与软件的设计
        3.2.3 设计实物图
    3.3 频率特性测试仪的设计
        3.3.1 总体设计方案
        3.3.2 硬件与软件的设计
        3.3.3 设计实物图
    3.4 万用电工仪表的设计
        3.4.1 总体设计方案
        3.4.2 硬件与软件的设计
        3.4.3 设计实物图
    3.5 LCR 测试仪的设计
        3.5.1 总体设计方案
        3.5.2 硬件与软件的设计
        3.5.3 设计实物图
    3.6 逻辑分析仪的设计
        3.6.1 总体设计方案
        3.6.2 硬件与软件的设计
        3.6.3 设计实物图
第4章 系列模块化仪器的功能测试
    4.1 信号发生器的测试
    4.2 采集卡的测试
    4.3 频率特性测试仪的测试
    4.4 万用电工仪表的测试
    4.5 LCR 测试仪的测试
    4.6 逻辑分析仪的测试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拖曳式成像声纳采集与传输系统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概述
        1.2.1 成像声纳原理概述
        1.2.2 FPGA技术概述
        1.2.3 TI公司Davinci~(TM)技术概述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2 论文的章节结构
2 系统硬件总体架构设计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设计方案
        2.2.1 系统主要芯片选型
        2.2.2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2.2.3 系统FPGA设计方案
        2.2.4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详细设计
    3.1 数据处理发送模块
        3.1.1 DDR3 SDRAM接口
        3.1.2 NAND FLASH接口
        3.1.3 千兆以太网接口
        3.1.4 其他扩展电路及接口
    3.2 声通道数据模拟前端处理模块
        3.2.1 模拟电路设计
        3.2.2 A/D转换电路设计
    3.3 FPGA存储接收模块
    3.4 PCI-Express通讯模块
    3.5 电源模块
    3.6 时钟模块
    3.7 本章小结
4 系统硬件电路实现
    4.1 信号完整性分析
        4.1.1 信号完整性分析
        4.1.2 电源完整性分析
    4.2 PCB布局
    4.3 PCB布线
        4.3.1 PCB叠层设计
        4.3.2 PCB布线设计
    4.4 系统PCB设计结果
    4.5 系统硬件电路调试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FPGA设计与实现
    5.1 同步采样与控制模块
    5.2 存储模块
    5.3 时钟模块
    5.4 PCI-Express传输模块
    5.5 FPGA设计仿真
    5.6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方案
    6.2 系统功能测试
    6.3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中高速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拉曼测温传感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
    2.1 光时域反射技术原理
    2.2 基于拉曼散射的测温原理
    2.3 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2.3.1 格雷互补码原理
        2.3.2 格雷互补码信噪比分析
        2.3.3 累加平均技术及信噪比分析
        2.3.4 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理论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PCI数据采集卡的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总体方案论证
    3.3 信号调理模块的设计
    3.4 数模转换模块的设计
    3.5 数据缓存模块的设计
    3.6 核心控制模块的设计
        3.6.1 控制核芯片选型
        3.6.2 FPGA简介
        3.6.3 EP2C8Q208系列功能特点
        3.6.4 控制核接口电平设计
        3.6.5 控制核程序下载模块的设计
        3.6.6 本节小结
    3.7 PCI接口模块的设计
        3.7.1 PCI局部总线的性能及特点
        3.7.2 PCI局部总线的信号定义
        3.7.3 PCI芯片选型及功能特点
        3.7.4 PCI9054的电路设计
    3.8 电源模块的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PCI数据采集卡的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4.2.1 编程语言的特点
        4.2.2 FPGA设计开发工具
        4.2.3 Quartus Ⅱ编程与配置
        4.2.4 软件模块划分及框图
        4.2.5 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4.2.6 本节小结
    4.3 上位机PCI驱动设计
        4.3.1 引言
        4.3.2 PLX SDK简介
        4.3.3 用户模式下 PLX SDK下驱动开发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PCI数据采集卡软硬件调试
    5.1 引言
    5.2 高速PCI数据采集卡硬件调试
        5.2.1 EEPROM配置流程及注意事项
        5.2.2 PCI接口的EMC设计
        5.2.3 数字模拟地的EMC设计
        5.2.4 软硬件调试流程
    5.3 高速PCI数据采集卡软件调试
        5.3.1 PLX SDK相关API的调用
        5.3.2 关键参数设计代码说明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智能高压开关柜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压开关柜的类型与基本结构
        1.1.1 高压开关柜的基本类型
        1.1.2 高压开关柜的基本结构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电网背景下的高压开关柜
        1.2.2 电流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监测单元研究现状
        1.2.4 数据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2.5 集中监测站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2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智能高压开关柜电流监测技术研究
    2.1 大电流测量技术研究
        2.1.1 传统大电流测量技术
        2.1.2 磁传感器测量法
    2.2 磁传感阵列测量法的数学模型建立
        2.2.1 磁传感器测量法的基本原理
        2.2.2 磁传感阵列拓扑设计
        2.2.3 测量矩阵的数学模型
        2.2.4 系数矩阵的计算
    2.3 实验设计与实现
        2.3.1 实验目的
        2.3.2 实验主回路设计
        2.3.3 实验电流的实现原理
        2.3.4 实验流程及注意事项
    2.4 实验结论与拓扑优化
        2.4.1 线性度分析与拓扑优化
        2.4.2 重复性实验
        2.4.3 瞬态相位误差实验
        2.4.4 实验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高压开关柜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3.1 监测系统功能分析
    3.2 监测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1 几种监测系统架构的比较
        3.2.2 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监测系统架构设计
    3.3 系统设计思路及技术指标
第四章 智能高压开关柜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现场监测单元硬件总体设计
    4.2 模拟输入模块硬件设计
        4.2.1 磁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4.2.2 电压转换电路
    4.3 监测保护(#2)单片机模块硬件设计
        4.3.1 模数转换电路
        4.3.2 双口 RAM 接口电路
        4.3.3 跳闸保护驱动电路
    4.4 主控(#1)单片机模块硬件设计
        4.4.1 液晶显示接口电路
        4.4.2 用户键盘接口电路
        4.4.3 CAN 通信接口电路
        4.4.4 外部中断拓展
    4.5 电源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高压开关柜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5.1 监测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5.2 智能高压开关柜监测算法研究
        5.2.1 基于半周积分的有效值算法
        5.2.2 短路与过冲保护算法
        5.2.3 过载与欠压报警算法
        5.2.4 基于 FFT 的电能参数算法
    5.3 监测保护(#2)单片机软件详细设计
        5.3.1 主程序运行流程
        5.3.2 系统初始化与自检
        5.3.3 数据采集程序模块
    5.4 主控(#1)单片机软件详细设计
        5.4.1 主程序流程
        5.4.2 系统初始化与自检
        5.4.3 人机接口软件模块
        5.4.4 双 CPU 之间的握手
    5.5 集中监测站软件详细设计
        5.5.1 波形文件的管理
        5.5.2 波形显示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磁抗干扰与系统调试
    6.1. 智能高压开关柜电磁干扰分析
        6.1.1 采取抗干扰技术的必要性
        6.1.2 干扰源与干扰的传播
    6.2. 智能高压开关柜磁场分布研究
        6.2.1 母线室磁场分布仿真
        6.2.2 母线室磁场分布实验
    6.3. 监测单元抗干扰技术
        6.3.1 现场监测单元的机箱屏蔽
        6.3.2 弱电信号的走线与屏蔽
        6.3.3 硬件抗干扰措施
        6.3.4 软件抗干扰措施
    6.4. 系统调试及结论
        6.4.1 调试项目及其实现
        6.4.2 硬件调试结果
        6.4.3 软件调试结果
        6.4.4 系统调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双口RAM在低频时码信号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纤光栅解调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谢凯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6)
  • [2]单轴高精度转台控制系统设计与控制算法研究[D]. 王彦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陆用捷联惯性导航计算机设计与对准技术研究[D]. 杜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4]基于塑料闪烁体的中子-伽马甄别关键技术研究[D]. 柳炳琦.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航空总线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 邹成晓.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系统设计[D]. 梁松.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1)
  • [7]总线化电子测量系统的系列模块化仪器的研究与设计[D]. 陆浩. 吉林大学, 2015(10)
  • [8]拖曳式成像声纳采集与传输系统硬件设计[D]. 马晓瑞. 浙江大学, 2015(12)
  • [9]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中高速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D]. 余学俊.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10]智能高压开关柜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高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3(08)

标签:;  ;  ;  ;  

双口RAM在低频时码信号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