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聚焦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聚焦中小学

一、教育信息化:聚焦中小学(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2)在《与教育信息化同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刊20周年综述》文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周岁了,弱冠之年,风华正茂。20年,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园地里,我们初心不改,坚守付出,倾力打造,一本期刊从稚嫩走向成熟,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中的一面旗帜。作为教育专业期刊,我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参与者,是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见证者。

钟岑岑,余宏亮[2](2021)在《中小学数字教材研究20年:历程、特点与展望》文中指出数字教材作为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出版的核心资源,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日益增大。本研究聚焦我国中小学数字教材研究的20年发展历程,利用文献分析法探索其基本特点,以期为数字教材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中小学数字教材研究大体经历萌芽起步、迅速发展和回归冷静三个阶段,呈现出研究视角和方法趋于多样、研究范围和主题不断扩展、研究力量相对稳定且集中等特点。未来应聚焦基本问题,构建全面系统的数字教材理论体系;加强实证研究,彰显数字教材适切教学的实践品格;构筑研究高地,打造多元联动的数字教材研究专业队伍;深化技术赋能,开拓数字教材研究的创新方向;把握时代脉动,构建中国特色数字教材研究格局。

张黎,赵磊磊[3](2021)在《TPACK视域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J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技术工具的迭代升级与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教师TPACK框架,面向J省中小学教师群体进行调研,挖掘TPACK视域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受到教师的性别、年龄、TPK、TCK、TPACK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TPACK等复合知识要素的影响效应更大,且教师TPACK为TCK、TPK正向支持信息化教学实践的中介变量。针对研究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延展情境脉络包容边界,创设"同质异构型"信息化教学培训方案;构建技术核心的整合式发展架构,强化教师技术整合行为的实时反馈;建立衔接式TPACK发展体系,助推二维复合知识向TPACK的高效转化;落位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提升,自上而下提供信息化教学内外侧保障。

董玉琦,毕景刚,钱松岭,边家胜,乔沛昕[4](2021)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审视与战略调整》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十三五"期间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调研、本研究团队近三年开展的区域调研数据和国际比较数据,本研究发现,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应用不充分、政策不落地等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优质的顶层设计和有效的基础研究。为了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建议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作出如下调整:理念上从深度融合转为育人为本、导向上从应用驱动转为改善学习、机制上从独立运作转为协同创新、方略上从各自实践转为研究先行、政策上从以点带面转为依据标准。

康雯[5](2021)在《TPMK视角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视频课例研究 ——以2019年广西“一师一优课”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相关文件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现有的相关文献来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数学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指导和实践运用部分,如何评价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国家部署的、教育部力推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增进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具有鲜明的典型意义和样本价值,且该活动的初衷和落脚点均在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此,笔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平台中的初中数学优课课例为研究对象,以TPMK知识理论和SAMR模型为指导,采用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对相关课例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级别“优课”所呈现出的TPMK特征,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不同级别优课课例呈现出的教师TPMK结构整体差异不大,但TPMK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取向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高级别优课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2.初中数学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均未达到重塑水平,主要集中于替代和增强层次。3.高级别初中数学优课中信息技术应用更为频繁,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较低级别优课更高,多属于增强和修改水平,低级别初中数学优课多属于增强和替代水平。4.各级优课课例在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知识和整合技术的评价知识两大维度表现突出,在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知识维度主要表现为利用信息技术表征教学内容、处理学生错误,以及设置任务驱动等;在整合技术的评价知识维度主要利用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评价比较少。基于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的TPMK水平,本研究提出相关建议:1.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目标设定,深化利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统领性观念,提升创新数学教学模式的意识。2.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更有效地发挥数学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3.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深度融合,适应时代需求,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进行个性化评价,促进生成性教学。

武敏[6](2021)在《学习者中心导向下的高中数学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课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新媒体,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作为一种新型课程资源,它在教育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微课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了教育公平,它的“多样性”不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也给予了更多的选择性,学生能够按需学习。优秀微课的设计开发调动了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微课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有微课的质量却良莠不齐,“规范微课制作,提高微课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微课评价应运而生,微课评价指标是全面衡量微课好坏的工具,对规范微课的制作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目前微课评价的研究不够丰富,评价标准缺乏学科特点,没有考虑学习者的真实感受,学习者中心强调了关注学生需要,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基于此,以学习者中心为导向制定高中数学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专家、教师是微课的制作者和研究者,学生是微课的使用者,这两个主体的意见对于构建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因此本文将从这两个主体出发研究以下问题:第一,如何构建学习者中心导向下的高中数学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构建的高中数学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效果如何?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先梳理出高中数学微课的两种类型——知识建构类微课和问题解决类微课。两类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分为三步。第一步,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根据已有微课评价维度和评价原则的研究形成了包含一级、二级指标的评价框架,为了吸收学习者的观点,以石家庄市某高中不同层次班级中的26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观看两类高中数学微课视频后填写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优秀微课要素的认识,使用文本分析法对学生问卷内容进行词频统计,将学生重点关注的方面纳入评价框架,结合两类微课在教学目标及教学环节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包含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两类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初稿。第二步,修订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首先使用两轮德尔菲法对20名熟悉数学微课的专家进行指标合理程度咨询,然后从参与第一步研究的262名学生中选取60名学生,使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认同度,对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在意见趋于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两类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终稿。第三步,划定指标权重。为了科学规范地划分各项指标权重,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参与到第二步研究中专家和学生的意见反馈,根据主体特点不同,使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专家数据,使用秩和运算法分析学生数据,以学生和专家数据结果的均值作为最终权重,形成两类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版。综上确定了学习者中心导向下的高中数学微课评价指标体系。两类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均由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构成,从实际出发,将评价指标体系总分设定为100分,对各级指标权重分值取整数,并对微课得分进行了等级划分。为了检验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效果,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制作了一节知识建构类微课,从评价员依据评价体系评价微课和学生直接评价微课两个方面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效果。第一,选取3名熟悉高中数学微课的评价员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表对微课打分,通过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来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效果是否具有差异性,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效果越好;第二,选取部分学生观看微课,使用话语分类计量方式,对学生观看微课后作出的评价话语归类处理,从消极、积极、期望三种态度出发分析话语,归类结果与评价指标的一致性越高,并且积极话语数量比消极话语数量越多,则依据评价指标制作的微课与学生实际需求越吻合,即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效果越好。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不同评价员之间的肯德尔系数达到0.957,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学生评价话语经分类处理后得到的类别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与评价指标具有一致性,并且积极话语数量远远大于消极话语数量,均说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效果很好,可以作为制作微课、评价微课的标准,在此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下制作的微课是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本研究中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评价学生使用的微课,不同使用主体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对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调整。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笔者对制作微课提出建议。1.选题关注学生需求。2.精心设计微课教学内容。3.重视微课内容和语言的规范。4.考虑学习者视觉感受。

张笑辰[7](2021)在《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技与全球化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标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课程改革与教学转型。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并探索新型学习方式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项目化学习模式的引入为此提供了崭新的思路。项目化学习起源于1577年的欧洲艺术设计领域,经历了400年的发展。因其指向知识的应用和未来职业技能的培养,PBL成为当下职业教育最为关注的教学模式,成为培养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以PBL项目化学习的基本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并以其在美术学科教学与中国本土职业教育实施案例为可行性研究,思考PBL在我校剪纸校本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与PBL在职业教学中如何推广应用。通过对PBL项目化学习理论与思想内涵研究、辨析项目化学习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论述项目化学习的教学优势。通过分析项目化学习案例,探究其在中职剪纸校本课程中实践开展的可行性与总结实践经验。在PBL项目化学习教学实践环节,笔者开展了《化“剪”成蝶》单元项目化学习,并进行案例研究。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剪纸校本课程,通过设计单元化学材等一系列课程资源,并探讨建设项目化学习的合作式Tutor教学团队。本文对PBL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与分析,并通过学生调查问卷与学习测评、教师访谈等形式对PBL项目化教学成效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在PBL项目化教学的真实开展中,也产生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延伸成果,如PBL促进了剪纸实训室的改建、校园剪纸文化气氛的建设等。同时在疫情期间,剪纸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抗疫特色宣传作品。最后,通过分析基于PBL《化“剪”成蝶》单元教学教学实践,总结优质项目化学习设计的特质。并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归纳了项目化学习在职业教育开展的优势与展望。

刘梦梦[8](2021)在《乡镇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现状研究 ——以S市5所初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教师领导力发展方面有了新内容和标准,教师不仅要发挥教学领导力,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发挥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地域环境资源等多重因素制约了乡镇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发挥。2014年5月教育部办公室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针对本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区域失衡问题、师生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水平方面,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标准。本文对S市5所乡镇初中的201名在职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并对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开展访谈发现: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薄弱、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不足、信息化教学开展困难、信息化课堂教学管理不合理、信息化课外学习引领欠缺、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发挥的反思意识淡薄的困境。进一步分析原因后,提出了改善乡镇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发挥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变革教育信息化政策、投入教育信息化资源、提供完备信息化硬件和软件资源、搭建社会教育信息化平台;学校贯彻校本信息化教学培训、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共同体、提升信息化教学在教师评价中的指标;乡镇初中教师强化自身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认识、提升自身信息知识储量及信息素养、加强引导学生信息化课外学习、改善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反思方式。

李娜[9](2021)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兴技术飞速发展使得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化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水平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2.0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面对这一现状我国也逐步出台了相关教育政策来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尽快研制构建能满足合理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能力的评价工具,以评价促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并且深入了解当前社会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成及发展水平。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关注到教师能力的评价,但基本都倾向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测量,忽视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方面,对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水平、教师将技术与课堂紧密结合的能力等方面的调查尚不清晰。本研究认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了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应聚焦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课堂”中的技术能力,强调信息化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关注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交互式学习的情况。全景式地展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现状,精准定位发展短板、深入挖掘问题成因。以期更好地为落实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夯实基础,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测评研发工具,进而开创教育信息化2.0的新局面。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1)参考相关文件、文献,采用德尔菲法设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2)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经过研究发现,本研究构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备一定可行性。根据指标体系且遵循四条问卷题目设计原则以及请教相关的专家学者编制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具备较高的信效度,能够调查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水平。由本次调查结果分析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师多为一些年轻教师且教龄较短,教师主要以女教师为主,占比高达74.93%,教师性别分布是不平衡的。教师的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74%以上的教师为师范类院校毕业。从教师教育教育技术能力的三个维度来看,整体来说发展水平良好但是各维度之间发展不均衡。从区域来看,中心、近郊、远郊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水平差距不大。最后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即针对技术基础的发展,提出要深化基础研究,提供切实满足教师的工作需求的资源工具;针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出要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意识;针对专业发展的发展提出要重视教师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刘卫星[10](2021)在《汉中市中小学生编程学习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6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在中小学设立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开展编程教育后,中小学编程教育便得到广泛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随着《汉台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中小学编程教育推进工作在汉中市全面展开,汉中市各中小学以信息技术课程、社团活动等为载体,陆续开展编程课程,逐步形成以汉中市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陕西理工大学以及相关教育企业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推进模式,提升了汉中市中小学编程教育的发展速度。在编程教育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本研究从中小学生编程学习视角切入,探索中小学生编程学习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与推进策略,希望能为地方编程教育工作的推进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本研究立足汉中市,以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利用科学引文分析软件Cite space对国内外编程学习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技术接受度UTAUT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IDT)为理论指导提出研究假设,结合中小学生编程学习的实际特点设计信效度良好的测量量表开展调研,并依托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中小学生编程学习在绩效期望、社群影响、促成条件、可观察性维度的感知正向影响中小学生编程学习的行为意向,而且在汉中市推进中小学生编程学习进程中,中小学生在可观察性维度的感知对行为意向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498);其次,中小学生在社群影响维度的感知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尤为显着;另外,本研究中性别对中小学生编程学习接受度在可观察性、社群影响、绩效期望三个维度的差异表现显着;年级(学段)对中小学生编程学习接受度仅在可观察性维度的差异表现显着,且年级较低的中小学生更倾向开展编程学习。因此,根据研究结论在可观察性维度、社群影响维度、绩效期望维度以及促成条件维度分别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促进中小学生接受编程学习,提高中小学生的编程能力。

二、教育信息化:聚焦中小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信息化:聚焦中小学(论文提纲范文)

(1)与教育信息化同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刊20周年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专题策划,信息时代的教育了望者
人物访谈,记录信息时代的教育声音
教育改革前沿,信息技术助力创新教与学方式
技术应用,赋能教育改革创新动力
“杂志+”线上线下活动,架起沟通的桥梁

(2)中小学数字教材研究20年:历程、特点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小学数字教材研究的历程
    (一)2001—2009年:萌芽起步阶段
    (二)2010—2016年:迅速发展阶段
    (三)2017—2020年:回归冷静阶段
二、中小学数字教材研究的特点
    (一)研究视角和方法趋于多样
    (二)研究范围和主题不断扩展
    (三)研究力量相对稳定且集中
三、中小学数字教材研究的展望
    (一)聚焦基本问题,构建全面系统的数字教材理论体系
    (二)加强实证研究,彰显数字教材适切教学的实践品格
    (三)构筑研究高地,打造多元联动的数字教材研究专业队伍
    (四)深化技术赋能,开拓数字教材研究的创新方向
    (五)把握时代脉动,构建中国特色数字教材研究格局

(3)TPACK视域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J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设计
    (二)数据收集
    (三)信效度检验
四、研究发现
    (一)TK、TCK、TPK、TPACK与信息化教学有效性之间高度相关
    (二)整合技术的复合知识水平为影响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三)TPACK为TCK与TPK分别作用于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中介变量
五、对策与建议
    (一)延展情境脉络包容边界,创设“同质异构型”信息化教学培训方案
    (二)构建技术核心的整合式发展架构,强化教师技术整合行为的实时反馈
    (三)建立衔接式TPACK发展体系,助推二维复合知识向TPACK的高效转化
    (四)落位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自上而下提供信息化教学内外侧保障

(4)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审视与战略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均衡
    (二)应用不充分
    (三)政策不落地
二、问题成因
    (一)缺少优质的顶层设计
    (二)缺少有效的基础研究
三、战略调整
    (一)理念上从融合创新转为育人为本
    (二)导向上从应用驱动转为改善学习
    (三)机制上从独立运作转为协同创新
    (四)方略上从各自实践转为研究先行
    (五)政策上从以点带面转为依据标准

(5)TPMK视角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视频课例研究 ——以2019年广西“一师一优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
        (三)视频课例研究
    二、研究综述
        (一)视频课例研究综述
        (二)信息技术融合数学学科教学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及启示
第3章 研究设计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TPMK理论
        (二)SAMR模型理论
        (三)教学结构理论
        (四)交互影响距离理论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确定
        (一)课例选取说明
        (二)视频课例的整理分类
    三、研究工具
        (一)编码体系
        (二)编码分析软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4章 编码系统的制定与实施
    一、《初中数学教师TPMK课堂编码表》设计依据
        (一)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分析
    二、《初中数学教师TPMK课堂编码表》的制定
    三、《初中数学教师TPMK课堂编码表》的实施
    四、信效度检验
第5章 广西初中数学优课课例分析与结果
    一、广西初中数学课例视频教学资源数量情况分析
        (一)平台中不同级别优课教学资源数量情况分析
        (二)不同教学模块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分析
    二、基于TPMK视角的信息技术融合初中数学教学情况分析
        (一)整合技术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分析
        (二)课堂观察的实施结果与分析
    三、部级优课课例《信息技术应用——探究旋转的性质》分析
        (一)教学路线图
        (二)《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教师TPMK行为表现统计分析
        (三)《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教学过程局部分析
        (四)小结与启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教学资源使用情况方面
        (二)不同级别优课教师的TPMK特征方面
    二、研究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反思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数学教师 TPACK 观察记录表
附录2 探索旋转的性质(第一课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学习者中心导向下的高中数学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微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1.1.2 构建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微课发展现状研究
        2.1.1 发文数量
        2.1.2 研究主题
        2.1.3 学科分布
    2.2 微课内涵研究
        2.2.1 一般性微课
        2.2.2 不同类型微课
    2.3 微课评价研究
        2.3.1 评价原则
        2.3.2 评价框架
        2.3.3 评价方法
        2.3.4 评价研究的不足
    2.4 核心概念界定
        2.4.1 学习者中心
        2.4.2 微课
        2.4.3 高中数学微课
        2.4.4 知识建构类微课
        2.4.5 问题解决类微课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过程
4 高中数学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
    4.1 微课评价框架
    4.2 学生调查
        4.2.1 对微课认知的学生访谈
        4.2.2 优秀微课要素的学生调查
    4.3 评价指标体系初稿
5 高中数学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
    5.1 第一轮基于德尔菲法的咨询
        5.1.1 咨询对象的选择
        5.1.2 问卷制定
        5.1.3 咨询结果量化分析
        5.1.4 咨询结果质性分析
        5.1.5 指标体系的修改
    5.2 第二轮基于德尔菲法的咨询
        5.2.1 咨询对象的选择
        5.2.2 问卷制定
        5.2.3 咨询结果量化分析
        5.2.4 咨询结果质性分析
        5.2.5 指标体系的修改
    5.3 对评价指标体系认同度的学生调查
        5.3.1 问卷制定
        5.3.2 问卷结果分析
    5.4 评价指标体系终稿
6 高中数学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研究
    6.1 基于专家的权重研究
        6.1.1 确定权重系数调查表
        6.1.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6.2 基于学生的权重研究
        6.2.1 确定权重系数调查表
        6.2.2 运用秩和运算法确定指标权重
    6.3 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版
7 案例研究:知识建构类微课的设计与检验
    7.1 设计微课案例
    7.2 评价员评价微课
        7.2.1 评价员的确定
        7.2.2 评价表
        7.2.3 评价结果分析
    7.3 学生评价微课
        7.3.1 学生的确定
        7.3.2 话语分类计量
        7.3.3 结果分析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
        8.1.2 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效果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创新点
        8.3.1 研究选题
        8.3.2 研究主体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8.4.1 评价指标
        8.4.2 评价案例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观看的微课
    附录2 学生填写的问题
    附录3 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初稿
    附录4 第一轮德尔菲咨询问卷
    附录5 微课评价指标体系修改稿
    附录6 第二轮咨询专家基本情况统计表
    附录7 第二轮德尔菲咨询问卷
    附录8 学生认可度咨询
    附录9 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终稿
    附录10 专家权重调查表
    附录11 学生权重调查表
    附录12 学生权重结果计算
    附录13 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版
    附录14 微课案例相关材料
致谢

(7)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
        (二)现代美术教学中的剪纸
        (三)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校本课程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一)思想萌芽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发展与趋势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实践研究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PBL项目化学习与剪纸艺术理论概述
    第一节 PBL项目化学习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PBL的概念
        二 PBL理论基础
    第二节 PBL项目化学习与其他学习的区别
        一 PBL项目化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
        二 PBL项目化学习与任务引领式的活动教学的区别
        三 PBL项目化学习与基于问题学习(pbl)的区别
    第三节 PBL项目化学习本土实践情况
        一 核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
        二 美术学科与项目化学习
        三 职业教育与项目化学习
    第四节 剪纸艺术概述
        一 中国剪纸
        (一)起源
        (二)发展
        (三)地域特点
        (四)蕴意
        二 丰富的世界剪纸
        (一)起源与发展
        (二)各国剪纸艺术
        三 美术教材中的剪纸
第二章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 基于PBL的剪纸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一 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
        二 剪纸校本课程中项目驱动任务设计
        三 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
        四 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五 剪纸校本课程单元教学计划
        六 剪纸校本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第二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合作式tutor团队的创建
        一 合作性同事
        二 PBL Tutor的角色定位
        三 PBL合作式Tutor团队结构
        四 PBL合作式Tutor团队建设与工作计划
第三章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教学实践
    第一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初期
        一 教学内容与构思
        二 引入项目
        三 素养聚焦
        四 教学过程
        五 评价
        六 学习成果
    第二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中期
        一 教学内容与构思
        二 引入项目
        三 素养聚焦
        四 教学过程
        五 评价
        六 学习成果
    第三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终期
        一 微项目化学习《我们的创意剪纸》项目探究
        二 项目化学习《化“剪”成蝶》项目探究
    第四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 教学反思
        二 PBL对学生的影响
        三 PBL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四 优质项目设计的特质
        (一)情境的趣味性与真实性
        (二)过程复杂性与冲突性
        (三)成果的多样性与延伸性
        (四)其他特质
第四章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成效与分析
    第一节 PBL《化“剪”成蝶》教学实践反馈
        一 项目化学习学生调查问卷
        二 学生项目化学习测评
        三 教师访谈
        四 结论
    第二节 PBL《化“剪”成蝶》教学成效延伸
        一 PBL剪纸实训室建设
        二 校园剪纸文化节
        三 中小学职业体验日
        四 抗疫剪纸主题网课
        五 学生参赛获奖情况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中亮点与局限
        一 亮点
        二 局限
    第二节 职业教育是项目化学习的最佳土壤
        一 注重实践教学
        二 真实的职业情境
        三 明确的素养指向性
        四 宽松自主的课程空间
        五 丰富的项目化教学资源
    第三节 项目化学习在中职校本课程中的展望与发展
        一 发挥校企合作在项目化学习的作用
        二 运用信息化提高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性
        三 建立适用于项目化学习的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数据汇总
附录C 教师访谈提问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乡镇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现状研究 ——以S市5所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S市乡镇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发挥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S市乡镇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发挥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三、调查步骤
    第二节 S市乡镇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发挥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分析
        三、发展愿景的建立与计划现状分析
        四、信息化教学开展现状分析
        五、信息化课堂教学管理分析
        六、信息化课外学习引领分析
        七、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发挥情况的反思修正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S市乡镇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发挥困境及归因分析
    第一节 S市乡镇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发挥的现实困境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薄弱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不足
        三、信息化教学开展力度缺乏
        四、信息化课堂教学管理不合理
        五、信息化课外学习引领欠缺
        六、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反思意识淡薄
    第二节 S市乡镇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发挥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信息化政策及支持力度不均衡
        二、学校教育信息化教学氛围不浓厚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不够
        四、学生信息化接受程度不协调
        五、家校信息化衔接程度较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提高乡镇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发挥的策略
    第一节 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一、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落实
        二、均衡国家教育信息化资源
        三、完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服务
        四、搭建社会教育信息化平台
    第二节 改善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创设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共同体
        二、组织校本化信息教学培训
        三、提升信息化教学在教师评价指标中权重
        四、搭建信息化家校学习互动平台
    第三节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发挥的内在动力
        一、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观念
        二、提升自身信息知识技能及信息素养
        三、增强对学生信息化课外学习的引导
        四、注重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发挥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1.2 TPACK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2.2 研究综述
        2.2.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2.2.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
    2.3 概念界定
        2.3.1 教育技术
        2.3.2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2.3.3 信息化教学能力
        2.3.4 信息素养
    2.4 小结
第3章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问卷编制
    3.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3.2.1 二级指标的初步选择
        3.2.2 三级指标的初步选择
        3.2.3 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3.3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与修正
        3.3.1 专家咨询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3.3.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3.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数据分析
        3.3.4 第三轮专家咨询结果数据分析
        3.3.5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结果总结
    3.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3.4.1 问卷编制的原则
        3.4.2 问卷题目的确定
        3.4.3 问卷有效性的确定
    3.5 小结
第4章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水平的现状调查
    4.1 数据回收与处理
    4.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各维度发展水平分析
        4.2.3 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分析
    4.3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水平初步结论
        4.3.1 中小学教师技术基础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良好状态
        4.3.2 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4.3.3 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能力还需继续需加强,要使教师培训针对问题展开
    4.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建议
        4.4.1 深化基础研究,提供切实满足教师的工作需求的资源工具
        4.4.2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意识
        4.4.3 重视教师实际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4.5 小结
第5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发现与总结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不足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B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结果整理
附录 C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D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三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E 中小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调研问卷
附录 F 中小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调研问卷赋分规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汉中市中小学生编程学习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模型构建
    第二节 变量定义与维度测量
    第三节 问卷前测与信效度分析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模型修正
    第一节 问卷正式发放与数据分析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和验证
    第三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提升汉中市中小学生编程学习接受度的策略
    第一节 可观察性维度
    第二节 社群影响维度
    第三节 绩效期望维度
    第四节 促成条件维度
    第五节 其它维度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教育信息化:聚焦中小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与教育信息化同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刊20周年综述[J]. 本刊编辑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01)
  • [2]中小学数字教材研究20年:历程、特点与展望[J]. 钟岑岑,余宏亮. 教育科学, 2021(06)
  • [3]TPACK视域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J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J]. 张黎,赵磊磊. 开放学习研究, 2021(04)
  • [4]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审视与战略调整[J]. 董玉琦,毕景刚,钱松岭,边家胜,乔沛昕. 开放教育研究, 2021(04)
  • [5]TPMK视角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视频课例研究 ——以2019年广西“一师一优课”为例[D]. 康雯.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6]学习者中心导向下的高中数学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武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 张笑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8]乡镇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现状研究 ——以S市5所初中为例[D]. 刘梦梦.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现状调查[D]. 李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汉中市中小学生编程学习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D]. 刘卫星.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教育信息化:聚焦中小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