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

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

一、光动力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1](2021)在《钆卟啉的光学和光化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被认为是一种最具潜力的非侵入式癌症治疗方法,适用于个体化精准治疗。光动力疗法的计量化实施需要能够精准地测量光敏剂以及氧分子在组织内的分布与剂量,钆(Gd3+)配位卟啉光敏剂不仅保留了卟啉的光敏性,同时具备磁共振造影增强功能与氧传感能力,利用此功能可以实现光敏剂的可视化检测以及组织氧浓度的监测。因此,钆卟啉极具成为光动力疗法用光敏剂的潜力。目前,钆卟啉在光动力疗法中的应用存在以下问题:(1)其单态氧量子产率较小;(2)由于缺氧造成的单态氧量子产率变化无法实时定量监测;(3)缺乏水溶液中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因此,本文详细地研究了钆卟啉单态氧量子产率的影响因素,单态氧量子产率的实时定量监测方法以及水溶液中的发光动力学规律。制备了以稀土离子Gd3+配位,以华卟啉钠(DVDMS)和血卟啉单甲醚(HMME)为基底材料的金属卟啉Gd-DVDMS、Gd-HMME。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两种金属卟啉进行表征,证明了Gd3+分别通过取代DVDMS和HMME卟啉环N-H键中的H原子与其配位成功,继而给出了Gd-DVDMS与Gd-HMME的化学结构。对Gd-DVDMS和Gd-HMME在甲醇溶液中的光致发光光谱以及时间分辨光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d3+配位后的产物不仅具有荧光发射,同时还具有磷光发射。开展了Gd-DVDMS和Gd-HMME的光敏性研究,发现当Gd3+与DVDMS和HMME配位后,DVDMS与HMME的单态氧量子产率均有明显的减小。分析了咪唑—合成过程中引入的小分子有机溶剂对Gd-DVDMS单态氧量子产率的影响规律和机制。提出了咪唑透析过程的监测方法,首次得到Gd-DVDMS透析完全后的单态氧量子产率高达0.97。研究了不同咪唑浓度下Gd-DVDMS的单态氧量子产率,结果表明其单态氧量子产率随咪唑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不变的变化趋势。为了研究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了Gd-DVDMS产生单线态氧的光物理化学过程,结合Gd-DVDMS在不同咪唑浓度下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证明了Gd-DVDMS单态氧量子产率减小的原因是由于咪唑对Gd-DVDMS分子与环境中氧分子之间能量传递的屏蔽作用。通过研究咪唑对DVDMS单态氧量子产率的影响规律和机制,证明了咪唑对Gd-DVDMS分子的吸附行为不是通过与Gd3+遗留在分子表面的悬键相连所致。此项研究证明了Gd-DVDMS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为光动力疗法提供了物质基础。建立了利用时间分辨光谱实时监测单态氧量子产率的方法。通过分析Gd-HMME产生单线态氧的光物理化学过程,理论上建立了磷光寿命与单态氧量子产率解析式关系。为了获得以上关系中需测量的参数,通过监测不同氧浓度下Gd-HMME的磷光寿命,获得其三重态辐射跃迁几率,利用对比法测量不同氧浓度下Gd-HMME的单态氧量子产率,获得了其三重态量子产率。基于以上结果,首次得到了以Gd-HMME为光敏剂,磷光寿命与单态氧量子产率之间的解析式关系。研究了以Gd-HMME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实施过程中氧分子水平判断方法。建立了以Gd-DVDMS为光敏剂的磷光寿命与单态氧量子产率关系和氧分子水平判断方法。对比低氧浓度下Gd-DVDMS和Gd-HMME的磷光寿命,证明了Gd-HMME更适用于临床中氧分子水平监测。此项研究为以钆卟啉为光敏剂的单态氧量子产率实时定量监测提供方法。研究了Gd-DVDMS在水溶液中的发光动力学规律。监测了Gd-DVDMS在水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结果显示吸收光谱形状和强度均不随溶解时间的增加而改变,但荧光强度不断增加,磷光强度不断减小。为了探究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分析了Gd-DVDMS荧光与磷光发射的物理本质,结合不同溶解时间下Gd-DVDMS水溶液中710 nm处以及624 nm处的时间分辨光谱,证明了随溶解时间的增加,Gd-DVDMS在水溶液中第一单重激发态到三重态的系间窜越被阻碍。对Gd-DVDMS在水溶液中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检测Gd-DVDMS溶液与Gd-DVDMS和DVDMS混合溶液在710 nm处的时间分辨光谱,证明了Gd-DVDMS在水溶液中结构稳定。研究了直接将Gd-DVDMS在水溶液中由基态激发至三重态的可能性,证明了其可被690 nm激发光有效激发并产生单线态氧。此项研究为钆卟啉在光动力疗法中的应用提供了光学性质研究基础。

方加萍[2](2021)在《黄连素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分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光动力疗法(PDT)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在抗肿瘤领域具有非常显着的疗效。恶性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恶性转化导致其在组织或器官的浅层部位高程度聚集而产生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黑色素瘤常病发于组织表层,正好与PDT治疗的适应症吻合。本课题通过研究黄连素(BBR)在PDT中的疗效,观察BBR-PDT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生长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的机制,为开发BBR的新用途以及开辟恶性黑色素瘤新的临床诊治方法奠定实验基础。通过MTT实验探究了 BBR-PDT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实验观察了 BBR-PDT引起的自噬和内质网应激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CHOP蛋白是激活内质网应激造成细胞凋亡的关键信号,利用Western Blot实验观察了 CHOP蛋白低表达时,BBR-PDT引起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内质网应激-自噬-凋亡通路指示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PDT或者BBR时相比,BBR-PDT能够显着减弱细胞增殖活性并且诱导细胞凋亡,激活自噬和内质网应激,抑制自噬和内质网应激的水平后发现BBR-PDT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效果显着下降,此外敲低CHOP蛋白表达量后发现,由BBR-PDT诱导的内质网应激-自噬-凋亡信号通路被阻断,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总体来说,BBR-PDT通过上调CHOP蛋白表达量,能够激活内质网应激-自噬通路,从而引起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

马海秀[3](2021)在《细胞骨架为靶点的二氢卟吩e6光动力抑制结肠癌细胞迁移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人结直肠原位癌SW480和转移癌SW620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二氢卟吩e6光动力(Chlorin e6 photodynamic therapy,Ce6-PDT)对原位癌SW480和转移癌SW620细胞迁移的影响,以细胞骨架为着眼点探讨抑制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结直肠肿瘤光动力治疗的机制提供科学资料。方法:1.MTT法检测Ce6-PDT处理后细胞的存活率;2.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光动力处理和紫杉醇(TAX)联合光动力处理后的迁移能力;3.扫描电镜观察Ce6-PDT处理后细胞形态伪足变化;4.通过激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观察Ce6-PDT处理后两种细胞微丝改变情况;5.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e6-PDT后两种细胞F-actin、alpha-tubulin、beta-tubulin、Vimentin、Cytokeratin18蛋白的表达情况;6.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e6-PDT组和Ce6-PDT+TAX组细胞微管束变化情况;7.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e6-PDT组和Ce6-PDT+TAX组两种细胞微管蛋白alpha-tubulin、beta-tubulin的表达量。结果:1.MTT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经Ce6-PDT处理后,相比对照组,两种细胞的细胞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W620=55162.92、FSW480=78753.78,P<0.05);2.在两细胞系中,与对照组相比,Ce6-PDT组细胞胞体萎缩呈圆形,伪足几乎消失;3.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两种细胞经Ce6-PDT处理48h后与对照组相比,两细胞系Ce6-PDT处理组细胞微丝骨架F-actin降解显着,细胞核破碎较明显;4.两种细胞经Ce6-PDT处理48h后比对照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减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W480=82.082、FSW620=11.794,P<0.001);5.蛋白质免疫印迹显示Ce6-PDT后Ce6-PDT组中F-actin、alpha-tubulin、beta-tubulin、Cytokeratin18和Vimentin的表达均显着减弱,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W620=4.207、4.144、10.724、31.775和20.883、P<0.05,FSW480=22.251、8.109、5.840、4.685和18.754,P<0.05)。6.Ce6-PDT+TAX组与Ce6-PDT组相比,两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FSW480=80.155,FSW620=26.338,P<0.001);7.Ce6-PDT组与Ce6-PDT+TAX组相比,SW480细胞alpha-tubulin和beta-tubulin的表达降低(F=41.140,18.171,P<0.05);SW620细胞alpha-tubulin和beta-tubulin的表达下降(F=72.254,35.698,P<0.005);8.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两种细胞经TAX干预后经Ce6-PDT处理,48h后Ce6-PDT+TAX组与Ce6-PDT组相比,Ce6-PDT组细胞微管蛋白发生降解,细胞核有破碎现象,两细胞Ce6-PDT+TAX组细胞微管蛋白有明显的聚合现象。结论1.二氢卟吩e6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可能通过引起细胞伪足消失抑制结直肠原位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的存活率、使该细胞的迁移能力降低。2.二氢卟吩e6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细胞骨架蛋白的破坏可能是Ce6-PDT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原因之一。

边楠[4](2020)在《光动力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光动力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痤疮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维 A 酸制剂(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他扎罗汀凝胶)、抗生素类(克林霉素、红霉素、氯霉素)以及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等口服抗生素治疗,研究组进行光动力疗法。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痤疮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光动力疗法,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马志强[5](2020)在《二氢卟吩类光敏剂&HDACi双模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在皮肤病、妇科以及泌尿系统等浅表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光动力疗法毒性小、起效快、无耐药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不会危及毗邻正常组织,因此,PDT凭借其独特优势已经成为肿瘤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三大常规治疗手段外的又一种成熟治疗技术,在肿瘤防治领域日益受到重视。PDT虽然在临床肿瘤治疗中成效显着,并且前景无限,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局限:(1)光敏剂是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缺乏具体明确的作用靶点,靶向肿瘤组织的特性有限,对正常组织皮肤存在一定程度的光毒性反应等;(2)最新研究发现,肿瘤组织在进行PDT治疗后,肿瘤细胞内组蛋白去乙酰化水平下降,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ases,HDAC)活性显着升高,进而引起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导致临床PDT治疗后肿瘤复发转移,是目前临床肿瘤PDT治疗急需解决的又一重要课题。因此,基于文献报道,PDT和HDAC抑制剂(HDACi)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本论文尝试将光敏剂和HDACi两种分子有机结合,采用药效团融合、前药设计和分子自组装等三种策略,开展了兼具PDT和化疗作用、广谱高效的新一代光化疗双模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和作用机制研究,从而有望克服传统肿瘤PDT存在的治疗后HDAC活性升高引起的肿瘤的复发转移以及缺乏特异性药靶等缺陷,以期实现单一药物分子化疗和PDT的双模靶向协同抗肿瘤作用,弥补单一抗肿瘤模式的不足,也规避了联合用药涉及复杂药代动力学和配方等问题,使肿瘤PDT治疗迈上一个在崭新台阶。一、药效团融合策略利用传统药物化学药效团融合原理,在光敏剂结构中引入HDACi的药效团来设计、发现广谱、高效的光化疗双模式抗肿瘤先导分子结构。本章基于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以第二代二氢卟吩类光敏剂二氢卟吩e4和二氢卟吩e6先导分子的二氢卟吩环药效团作为HDACi的芳香平坦区CAP基团,通过不同的连接基团连接两种HDACi的药效团ZBG(异羟肟酸和酰邻苯二胺)而成功设计合成得到了17个新型二氢卟吩-HDACi光化疗双模抗肿瘤光敏剂,并测定了它们的光理化性质以及体外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或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两种细胞株的暗毒(Dark cytotoxicity,即化疗)和光毒(Light cytotoxicity,即PDT)活性,从中筛选获得具有优秀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光化疗双模抗肿瘤目标化合物5d,其对A549细胞的暗毒(化疗)和光毒(PDT)的IC50分别达到1.5μM和0.026μM,其化疗活性(暗毒)与临床使用的HDAC抑制剂伏立诺他(vorinostat,SAHA)(1.67μM)相当,说明光敏剂先导分子缀合HDACi药效团后,成功实现了其作为HDACi的化疗功效;另外,其PDT抗肿瘤活性(光毒)远远大于SAHA及其自身化疗(暗毒)活性,且也显着优于目前临床使用的第二代二氢卟吩类上市光敏剂Talaporfin的光毒(4.71μM),说明光敏剂先导分子缀合HDACi药效团后的目标分子仍然保持了其PDT抗肿瘤特性,是一个以PDT抗肿瘤活性为主的光化疗双模抗肿瘤光敏剂。对高活性双模抗肿瘤化合物5d开展了肿瘤细胞内摄入、细胞凋亡和活性氧产率(ROS)、亚细胞定位和细胞周期阻滞等深入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化合物5d在肿瘤细胞内相比Talaporfin具有更高的摄取率,提示目标化合物5d相比单一光敏剂显着提高了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摄入;(2)在光照(PDT,光剂量:10 J/cm2)条件下,5d诱导肿瘤细胞内产生ROS水平显着升高,并呈良好的浓度依赖特性,且优于Talaporfin,提示化合物5d比Talaporfin具有更强的光敏活性;(3)在未光照(化疗)条件下,化合物5d于2.5?M浓度下可导致A549细胞几乎全部死亡,其中,凋亡和坏死分别占91.41%和8.18%,与HDACi可诱发肿瘤细胞产生凋亡机制相仿,提示化合物5d可作为HDACi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4)在光照(PDT,光剂量:10 J/cm2)条件下,化合物5d于0.01?M浓度下,只诱发A549细胞产生凋亡,其凋亡率为9.57%,当浓度提高到0.1μM时,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则高达88.95%,而Talaporfin于0.1μM浓度下,肿瘤细胞同样只发生凋亡,但其凋亡率仅为11.14%,提示化合物5d作为光敏剂介导的PDT可诱导肿瘤细胞只发生凋亡,并呈现浓度依赖特性,且作用优于阳性药Talaporfin;(5)化合物5d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和内质网,基于文献报道线粒体和内质网是与细胞凋亡直接相关的最重要的两个细胞器官;因此,该结果与上述细胞凋亡试验提示化合物5d介导的PDT可诱导肿瘤细胞只发生凋亡高度一致;(6)光照(PDT,光剂量:10 J/cm2)条件下,化合物5d作用于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后,细胞生长周期不仅阻滞在光敏剂通常阻滞的G2阶段,而且阻滞在HDACi通常阻滞的G1/G0阶段细胞的比例也明显上升,表现出其特有的双模抗肿瘤细胞周期阻滞特征。动物体内抗肿瘤实验结果显示:(1)在光照剂量为90 J/cm2条件下,化合物5d(2.0mg/kg)能显着抑制C57BL/6J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移植瘤的生长,且与Talaporfin的PDT抗肿瘤活性相当,值得下一步深入的结构优化研究;(2)在未光照条件下,化合物5d(10.0 mg/kg)和SAHA(10.0 mg/kg)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实体瘤均未表现出显着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P>0.05),这与文献报道SAHA对实体瘤不具抗肿瘤药效相一致,提示下一步应调整动物移植瘤种模型来进一步验证目标物5d作为HDACi的化疗模式抗肿瘤药效。二、前药设计策略考虑到药效团融合形成的分子可能由于二氢卟吩骨架作为HDACi的芳香平坦区CAP基团的空间位阻等原因会一定程度影响其抑酶及化疗效果,因此,我们基于传统药物化学前药设计策略,采用可水解化学键如酯键将光敏剂二氢卟吩e4和二氢卟吩e6分别与上市HDAC抑制剂SAHA和Chidamide(西达本胺)耦合,成功设计合成得到了4个光化疗双模抗肿瘤前药,并初步测定了它们的光理化性质以及体外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或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两种细胞株的暗毒和光毒活性,结果显示,4个目标化合物对2种受试肿瘤细胞株的暗毒(化疗)的IC50在118.6μM270.2μM之间,提示所有目标化合物均为前药,只能通过在体内代谢释放出SAHA才能发挥其HDACi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6作为SAHA前药仍具有较强的体外PDT抗肿瘤活性(IC50达3.59μM)。据此,我们选择酯键相连的体外PDT高活性双模抗肿瘤前药化合物6用以实现化合物6中酯键在内吞进入细胞后的水解,用一种常用药物高分子载体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对其进行包载,制备其TPGS胶束6@TPGS,开展其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和初步细胞周期阻滞等机制研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游离化合物6(G1/G0=65.33%),6@TPGS的细胞周期(G1/G0=68.42%)阻滞于G1/G0期,显示出明显的HDACi细胞阻滞特征,说明该前药分子依赖内吞途径进入细胞发挥其双模抗肿瘤的作用;另外,在光照和未光照条件下,化合物6都显现出了明显的S期阻滞特征。黑色素瘤B16-F10荷瘤小鼠的体内抗肿瘤药效研究结果表明:(1)在光照剂量为90 J/cm2条件下,化合物6(2.0 mg/kg)和6@TPGS(2.0 mg/kg)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生长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和P<0.01),提示化合物6可在体内发挥其PDT抗肿瘤药效;(2)在未光照条件下,化合物6@TPGS(10.0 mg/kg)和化合物6(10.0 mg/kg)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实体瘤均未表现出显着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P>0.05),说明6@TPGS和化合物6作为SAHA的前药分子尽管在体内均可以在体内代谢释放出游离的SAHA,但还是未能表现出其作为HDACi的体内抗实体肿瘤的药效,这与文献报道SAHA对实体瘤不具抗肿瘤药效以及上述光化疗双模抗肿瘤目标物5d的动物体内抗肿瘤药效试验中,SAHA(10 mgmg/kg)作为阳性对照药未显示体内抗黑色素瘤疗效高度一致,提示下一步应调整动物移植瘤种模型来进一步验证作为HDACi的前药分子6的化疗模式抗肿瘤药效。三、分子自组装策略为了进一步实现光敏剂和HDACi的双模抗肿瘤作用,本章构建了一种新型的p H和溶酶体内脂肪酶响应的叶酸(folate,FA)封端并连接有SAHA的高分子胶束复合物叶酸-聚乙二醇-聚[天冬酰胺-伏立诺他](folate-polyethylene glycol-b-poly(asparaginyl-vorinostat),FA-PEG-b-P[Asp(DET-SAHA)],简写为FPPS)用于光敏剂焦脱镁叶绿酸a(Pyro)载药,从而形成光敏剂Pyro和HDACi双模抗肿瘤载药体系。在p H7.4的PBS缓冲体系里中,因为Pyro可以和FPPS中疏水的聚天冬氨酸链段有较强的疏水相互作用,FPPS可以封装Pyro形成Pyro@FPPS胶束复合物。实验结果显示:(1)Pyro@FPPS的粒径与Zeta电位分别为径为167.6 nm和-0.0505m V;透射电镜下观察到Pyro@FPPS成球形形貌,且粒径均一;(2)Pyro@FPPS的Pyro载药量约为4.6%,在48 h时p H 5.2下,Pyro累积释放可达70.39%,p H 7.4下,Pyro累积释放仅有24.16%,具有显着的p H响应性;在脂肪酶催化下,约95.15%的SAHA会在24h内释放出来,而没有脂肪酶存在的环境,SAHA的释放量只有约21.27%;(3)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Pyro@FPPC能有效的被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及A2780细胞摄取,且摄取量较游离Pyro有明显增加;(4)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光照组Pyro@FPPC对A2780、B16-F10及HUVEC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059μM、0.116μM、0.106μM,避光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7.29μM、9.62μM与6.17μM体现出Pyro@FPPC增加了Pyro光动力治疗效果,同时,极大程度上降低了Pyro的暗毒性,与细胞凋亡实验结果相一致,并进一步通过流式技术观察到Pyro@FPPC细胞阻滞特征呈现出HDACi和PDT双模抗肿瘤特征;相比于游离Pyro,在Pyro@FPPC作用下,低浓度时细胞内ROS含量增加,表明细胞对的Pyro@FPPC摄取能力更强。(5)相对于空白细胞对照组,经FPPS处理过的B16-F10细胞,Acety-Histone H3的表达量显着增加,显示出Pyro@FPPS经内吞进入细胞后,在溶酶体可以自由释放出来,表现出了缀合SAHA的高分子前药表现出了良好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效果。(6)体内抗肿瘤活性通过对荷瘤C57小鼠的体重、肿瘤体积变化及生存曲线进行统计,Pyro@FPPC在FA靶向性的作用下增强了Pyro的光动力治疗作用。因为SAHA分子和Pyro在细胞中都会响应溶酶体内的环境释放出来,可在进行光动力治疗的同时,有效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表达,因而在小鼠实验中不仅表现出良好的双模抗肿瘤效果,并且可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的肺转移,显着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另外,虽然文献报道HDACi具有广谱抗肿瘤特性,但目前临床上仅对淋巴瘤等非实体瘤的治疗有确切效果,其原因为HDACi分子的溶解性、体内半衰期以及细胞穿透性都较差,很难在实体瘤组织中发挥作用。本设计中将SAHA和高分子通过酯键缀合成高分子前药,在实验过程中因其溶解性好、分子结构稳定,以及具有较高的细胞摄取率,有望在扩大HDACi的临床适应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之,光动力治疗后肿瘤组织中组蛋白去乙酰化水平下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显着升高,引起肿瘤细胞快速增殖,是PDT治疗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该问题,本论文基于药物化学、药剂学和高分子化学等知识体系,采用药效团融合、前药设计和分子自组装等三策略来实现目标药物分子发挥HDACi和PDT双重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1)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药效团融合策略设计的化合物5d基本实现了其分别作为HDACi和光敏剂的双模抗肿瘤作用,并在多种机制上得到了验证,是值得进一步优化和开发研究;(2)分子偶联前药设计策略设计合成的目标分子具有光化疗双模抗肿瘤细胞周期阻滞特征,并动物移植瘤实验中得到了一定程度验证,有待进一步详实地论证其前药分子的作用机制;(3)分子自组装策略设计的叶酸靶向溶酶体内酸激活高分子胶束复合物用于HDACi介导的光动力治疗药物传递系统,充分实现了同步释放、肿瘤靶向、高效协同的PDT和化疗双模抗肿瘤药效,有望解决临床肿瘤PDT治疗后HDAC活性升高导致肿瘤复发转移的科学难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潜在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王瑶[6](2020)在《光动力疗法联合去甲基化对宫颈癌细胞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有明显年轻化趋势,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育带来极大的威胁,目前对宫颈癌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化疗及放疗,尽管能有效去除和杀伤肿瘤细胞,但手术和放化疗对组织器官的损伤、生育能力丧失以及相关并发症的产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于年轻早期宫颈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不耐手术以及放化疗的患者,迫切需要寻找创伤小、能保留器官的治疗方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兴的非手术治疗癌症和癌前病变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口服或局部应用光敏剂,经过一段时间集聚在肿瘤细胞和周围组织中,在特定波长可见光的照射下,光敏剂被激活,在分子氧的参与下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ROS)等活性分子,从而对病变组织产生特异性杀伤作用,对周围器官损伤较小,可以保留组织器官的解剖和功能完整。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得到广泛应用和研究,在皮肤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显着的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极大的拓展了其适应症,在治疗食管癌、胆管癌以及早期肺癌中均有报道,并在疾病的诊断与定位方面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但光动力疗法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和研究刚刚起步,且由于激光的穿透力有限以及在光动力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耐受现象,光动力疗法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如何提高PDT治疗效果,对推动PDT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即由DNA序列以外的修饰而导致的基因表达的改变,被认为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重要的组成部分。DNA甲基化是导致肿瘤抑癌基因功能丧失的重要机制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AX1是PAX家族成员,在动物体内广泛存在。有研究发现在宫颈癌组织中存在PAX1基因的高度甲基化,且从癌前病变到宫颈癌的发展过程中,PAX1基因甲基化程度逐渐增加。5-Aza-Cd R是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通过去甲基化作用逆转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以往有研究表明5-Aza-Cd R可抑制宫颈癌Hela、Siha细胞的增殖,并且药物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但5-Aza-Cd R联合光动力疗法对宫颈癌细胞的作用效果尚不明确。因此本实验欲研究光动力疗法和去甲基化药物5-Aza-CdR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株增殖的影响,以及PAX1基因、5-Aza-Cd R和光动力疗法间的关系,以期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材料和方法1光动力疗法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的抑制作用(1)CCK-8法检测在单纯5-氨基乙酰丙酸(5-ALA)的不同浓度、单纯5-ALA不同孵育时间以及单纯光照的不同剂量处理下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抑制率的影响。(2)CCK-8法检测在不同5-ALA浓度、不同5-ALA孵育时间以及不同光照剂量下5-氨基乙酰丙酸介导的光动力疗法(5-ALA-PDT)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的抑制率的影响。(3)光学显微镜观察5-ALA-PDT作用前后宫颈癌Hela、Siha细胞的形态学改变2 PDT联合去甲基化药物5-Aza-Cd R对宫颈癌Hela细胞、Siha细胞抑制作用(1)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宫颈癌Hela细胞、Siha细胞PAX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2)CCK-8法检测单纯5-Aza-CdR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的抑制作用。(3)CCK-8法检测5-Aza-CdR联合PDT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的抑制作用。(4)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单纯5-Aza-Cd R、单纯PDT以及5-Aza-Cd R联合PDT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Siha细胞,并检测细胞PAX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5)Western Blot检测单纯5-Aza-CdR、单纯PDT以及5-Aza-CdR联合PDT时宫颈癌Hela、Siha细胞凋亡蛋白P53的表达。(6)Annexin V-FITC/PI双染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5-Aza-Cd R联合PDT时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光动力疗法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杀伤作用研究(1)根据CCK-8结果可得不同5-ALA浓度、不同孵育时间以及不同的光照剂量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抑制作用均较弱,宫颈癌Hela、Siha细胞抑制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当5-ALA与光照联合作用时,5-ALA-PDT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与单纯5-ALA、单纯光照处理对比,5-ALA-PDT对宫颈癌细胞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光学显微镜观察5-ALA-PDT作用后的细胞,宫颈癌Hela、Siha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细胞失去原有形态,变小,核固缩,细胞崩解坏死。2去甲基化药物5-Aza-CdR联合PDT对宫颈癌Hela细胞、Siha细胞抑制作用(1)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后发现宫颈癌Hela、Siha细胞PAX1基因均存在高度甲基化现象;(2)单纯5-Aza-Cd R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抑制无明显作用,Hela、Siha细胞的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DT联合5-Aza-Cd R时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杀伤作用明显增强,当5-Aza-Cd R浓度为5μmmol/L时,宫颈癌Hela细胞对联合作用更为敏感,与Siha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SP检测后发现,单纯PDT、单纯5-Aza-Cd R、以及5-Aza-Cd R联合PDT处理均可不同程度逆转宫颈癌Hela、Siha细胞PAX1基因甲基化程度;与对照组相比,PDT处理对宫颈癌细胞PAX1基因甲基化程度改变较弱;单纯5-Aza-Cd R组和PDT联合5-Aza-Cd R组甲基化状态逆转最为明显;单纯5-Aza-Cd R组、5-Aza-Cd R联合PDT组PAX1基因甲基化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凋亡蛋白后发现,单纯PDT、单纯5-Aza-Cd R以及PDT联合5-Aza-Cd R时宫颈癌Hela、Siha细胞凋亡蛋白P53均有表达,其中PDT联合5-Aza-Cd R组P53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6)Annexin V-FITC/PI双染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PDT联合5-Aza-CdR时宫颈癌Hela、Siha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5-Aza-Cd R联合PDT处理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宫颈癌Hela、Siha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1 PDT可诱导宫颈癌Hela、Siha细胞凋亡增加,其抑制效果显示出5-ALA浓度、孵育时间以及光照剂量依赖性。2宫颈癌Hela、Siha细胞中PAX1基因均呈高甲基化状态,单纯5-Aza-Cd R、单纯PDT以及5-Aza-Cd R联合PDT处理均可不同程度逆转宫颈癌Hela、Siha细胞PAX1基因甲基化程度,其中5-Aza-Cd R联合PDT抑制作用最为明显。3 5-Aza-CdR联合PDT对宫颈癌Hela、Siha细胞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引起细胞凋亡增加,联合作用较单独5-Aza-Cd R及单独PDT作用时抑制效果更为明显。

赵媛媛[7](2020)在《纳米药物体系的设计、组装及其协同抗肿瘤研究》文中提出癌症是一类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恶性疾病。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手术治疗,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单一的治疗方式难以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亟需开发安全、高效的多模式癌症诊疗方法。其中,光动力疗法因其非侵入性、低毒性、高选择性的优势而在肿瘤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应用潜力。受海洋贻贝启发的多巴胺基纳米材料,具有方便制备、易于修饰等特点,在生物医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本论文以小分子多巴胺为构筑基元,设计合成了两种刺激响应性的、兼具化疗和光动力疗法的纳米药物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多巴胺与生物交联剂京尼平之间的共价组装制备了生物相容的、水溶性的纳米粒子(DGNPs)。改变构筑基元的浓度、二者的比例等条件可以方便地调控纳米粒子的尺寸。并且,如此制备的多巴胺基纳米粒子具有光动力疗法本征光敏剂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利用邻苯二酚基团与硼酸之间形成可逆性硼酸酯键在多巴胺基纳米粒子表面负载化疗药物硼替佐米(Btz),构建了DGNPs-Btz纳米药物体系。研究发现,DGNPs-Btz纳米药物体系在635 nm激光的照射下,能够有效产生活性氧物种,通过光动力疗法杀死肿瘤细胞。硼酸酯键在肿瘤微酸性环境下响应性断裂,释放化疗药物Btz,发挥化疗的作用。相比于单一的治疗方法,该纳米药物体系表现出更为高效的协同抗肿瘤治疗效果。(2)利用多巴胺与戊二醛之间的共价组装制备了多巴胺基纳米药物载体。二者之间形成的动态共价键席夫碱键使其能够在酸性条件下可逆断裂,并且具有自发荧光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在纳米粒子组装过程中适应性封装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光敏剂二氢卟吩e6(Ce6),制备兼具化疗、光动力疗法于一体的DGNPs@DOX/Ce6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能够在肿瘤微酸性环境下响应性释放化疗药物阿霉素,并且在660 nm激光的照射下,光敏剂Ce6能产生大量的活性氧。体外纳米复合物与HeLa细胞共培养实验表明,DGNPs@DOX/Ce6纳米复合物能够很好地发挥化疗、光动力疗法的协同抗肿瘤治疗效果。

唐清宁[8](2020)在《宫颈尖锐湿疣HPV分型研究及其与CO2激光联合ALA-PDT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宫颈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宫颈HPV感染分型,探讨对宫颈CA患者进行宫颈HPV检测的必要性;观察CO2激光联合ALA-PDT治疗宫颈CA的临床治愈率、疣体清除率、复发率、HPV转阴率及不良反应,综合评价CO2激光与ALA-PDT联合疗法治疗宫颈CA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宫颈CA患者。用PCR-反向斑点法检测其宫颈脱落细胞HPV基因类型,分析检验结果。然后将所有宫颈C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CO2激光联合ALA-PDT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ALA-PDT疗法,每次治疗时间间隔7-10d,3次为一个治疗疗程。在末次治疗1周时评估临床治愈率及疣体清除率,末次治疗3个月时评估复发率、HPV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宫颈CA患者HPV感染情况共有46例宫颈CA患者,所有患者宫颈HPV感染均呈阳性,HPV阳性感染率为100.00%。其中,单一HPV感染29例(63.04%);多重HPV感染17例(36.96%)。低危型HPV出现频数46次,高危型HPV出现频数23次,低高危型出现频数比例为2:1。出现频率前5位依次是HPV11、HPV6、HPV18、HPV16、HPV52。2.末次治疗后1周比较两组临床治愈率观察试验组23例,治愈23例,治愈率为100.00%;对照组23例,治愈16例,治愈率为69.57%。试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7)0.05)。3.末次治疗后1周比较两组疣体清除率试验组疣体总个数为50个,清除疣体个数为50个,疣体清除率为100.00%;对照组疣体总个数为42个,清除疣体个数为34个,疣体清除率为80.95%。试验组疣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疣体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7)0.05)。4.末次治疗后3月比较两组复发率试验组中纳入人数为23例,复发人数1例,复发率4.35%;对照组中纳入人数为16例,复发人数5例,复发率31.2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7)0.05)。5.末次治疗后3月比较两组HPV转阴率试验组中纳入人数为23例,HPV转阴人数21例,HPV转阴率91.30%;对照组中纳入人数为16例,HPV转阴9例,HPV转阴率56.25%。试验组HPV转阴率高于对照组,两组HPV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7)0.05)。6.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29)0.05)。结论1.宫颈CA中以单一HPV感染为主,多重HPV感染亦不在少数;以低危型HPV感染为主,高危型HPV感染为辅;低危型主要是HPV11、HPV6,高危型主要是HPV18、HPV16、HPV52。2.CO2激光联合ALA-PDT治疗宫颈CA在临床治愈率、疣体清除率、复发率及HPV转阴率等方面优于单纯ALA-PDT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临床疗效确切。

唐清宁[9](2020)在《宫颈尖锐湿疣HPV分型研究及其与CO2激光联合ALA-PDT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宫颈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宫颈HPV感染分型,探讨对宫颈CA患者进行宫颈HPV检测的必要性;观察CO2激光联合ALA-PDT治疗宫颈CA的临床治愈率、疣体清除率、复发率、HPV转阴率及不良反应,综合评价CO2激光与ALA-PDT联合疗法治疗宫颈CA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宫颈CA患者。用PCR-反向斑点法检测其宫颈脱落细胞HPV基因类型,分析检验结果。然后将所有宫颈C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CO2激光联合ALA-PDT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ALA-PDT疗法,每次治疗时间间隔7-10d,3次为一个治疗疗程。在末次治疗1周时评估临床治愈率及疣体清除率,末次治疗3个月时评估复发率、HPV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宫颈CA患者HPV感染情况共有46例宫颈CA患者,所有患者宫颈HPV感染均呈阳性,HPV阳性感染率为100.00%。其中,单一HPV感染29例(63.04%);多重HPV感染17例(36.96%)。低危型HPV出现频数46次,高危型HPV出现频数23次,低高危型出现频数比例为2:1。出现频率前5位依次是HPV11、HPV6、HPV18、HPV16、HPV52。2.末次治疗后1周比较两组临床治愈率观察试验组23例,治愈23例,治愈率为100.00%;对照组23例,治愈16例,治愈率为69.57%。试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7)0.05)。3.末次治疗后1周比较两组疣体清除率试验组疣体总个数为50个,清除疣体个数为50个,疣体清除率为100.00%;对照组疣体总个数为42个,清除疣体个数为34个,疣体清除率为80.95%。试验组疣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疣体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7)0.05)。4.末次治疗后3月比较两组复发率试验组中纳入人数为23例,复发人数1例,复发率4.35%;对照组中纳入人数为16例,复发人数5例,复发率31.2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7)0.05)。5.末次治疗后3月比较两组HPV转阴率试验组中纳入人数为23例,HPV转阴人数21例,HPV转阴率91.30%;对照组中纳入人数为16例,HPV转阴9例,HPV转阴率56.25%。试验组HPV转阴率高于对照组,两组HPV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7)0.05)。6.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29)0.05)。结论1.宫颈CA中以单一HPV感染为主,多重HPV感染亦不在少数;以低危型HPV感染为主,高危型HPV感染为辅;低危型主要是HPV11、HPV6,高危型主要是HPV18、HPV16、HPV52。2.CO2激光联合ALA-PDT治疗宫颈CA在临床治愈率、疣体清除率、复发率及HPV转阴率等方面优于单纯ALA-PDT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临床疗效确切。

葛宇佳[10](2020)在《内镜下光动力治疗食管癌及癌前病变4例病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4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光动力治疗的诊治经过及术后随访情况,并回顾国内自2015年以来报道的多篇光动力治疗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内镜下光动力治疗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治提供经验及参考意见。方法:收集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自2019年6月以来收治的4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进行内镜下光动力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电话随访,并以“光动力治疗食管”为主题词搜索国内数据库(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查找自2015年以来发表的文献,用以了解目前国内关于光动力治疗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研究现状,同时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1,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镜示距门齿21-26cm食管粘膜粗糙、发红,累及食管2/3周,给予光动力治疗一次,功率为600mW,于21-24cm,24-27cm,27-30cm食管处分别照射12.5min,术后第2天胃镜示食管病变部位粘膜片状糜烂,浅溃疡形成,未在进行下一次光动力治疗。患者2,食管鳞状上皮原位癌,距门齿21-32cm食管可见片状粘膜发红,24-27cm呈环周改变,给予光动力治疗一次,功率为700mW,于19-24cm,24-29cm,29-34cm食管处分别照射15min,术后第2天胃镜示病变处粘膜粗糙,发红,于19-24cm,29-34cm食管处分别再次照射5min。患者3,晚期食管鳞癌,合并纵膈、小网膜囊区淋巴结转移,同时合并肝恶性肿瘤,距门齿27-37cm食管见一肿物,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结节感,充血糜烂,37-39cm食管可见环周粘膜粗糙,互相融合,给予光动力治疗一次,功率为600mW,于27-32cm,32-37cm食管处分别照射15min,术后第2天胃镜下见肿物表面略发白,后再次给予相同照射剂量。患者4,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复发,距门齿22-25cm食管见一肿物,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结节感,充血糜烂,管腔狭窄,镜身无法通过,更换鼻胃镜后勉强通过,给予光动力治疗一次,功率为600mW,于19-24cm食管处分别照射10min,术后第2天胃镜示肿物表面糜烂、溃疡形成,表面稍许发白,未进行第2次光动力治疗。1、疗效评估:4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经过光动力治疗后,患者4术后2个月复查胃镜示瘤体较前缩小,伴随瘢痕挛缩,内镜下评估困难,患者1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示肿瘤部分缓解,择期行第2次光动力治疗,患者3术后4个月因恶病质去世,患者2术后尚未行胃镜复查。2、临床症状(吞咽困难)改善情况:4例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有改善,治疗前评分分别为2分,1分,3分,3分,治疗后1个月评分为1分,1分,2分,2分,2例进展期食管癌患者3和患者4后期疗效不能维持。3、安全性评估:4例患者2例(患者1、患者4)术后24小时内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伴有白细胞、CRP升高,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未见光敏反应,患者1于术后10-15天出现皮肤瘙痒。患者4于术后5月行食管狭窄扩张术,术前即有食管管腔狭窄,胃镜镜身无法通过,更换鼻胃镜后才可勉强通过。所有患者术后均无食管穿孔、出血、胸痛、急性心包炎、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共收集2015年以来国内报道的光动力治疗食管癌相关文献8篇,包括光动力治疗食管癌病例报道、光动力与放疗疗效对比、光动力与化疗的协同作用、光动力与食管支架植入术疗效对比、光动力应用于食管气管瘘等。结论:与外科手术、ESD、放疗、化疗等其他治疗方案相比,内镜下光动力治疗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其独特优势,特别是对1.合并其他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及一般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及ESD等治疗的患者;2.术后及放化疗后复发患者;3.改善吞咽困难症状等。此篇论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有患者诊治治疗较少,随访时间不足,得出的结论具有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增加病例数量及完善后续随访工作,以便得出更具可信性的结论。

二、光动力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动力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钆卟啉的光学和光化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光动力疗法发展概况
        1.2.1 光动力效应的发现
        1.2.2 光动力反应机制
        1.2.3 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
        1.2.4 光动力疗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1.3 光敏药物的研究发展
        1.3.1 光敏药物的发展
        1.3.2 光敏药物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1.4 光动力疗法作用效果监测方法研究
        1.4.1 单线态氧的物理化学性质
        1.4.2 单线态氧检测技术
        1.4.3 单态氧量子产率测量方法
    1.5 金属卟啉在光动力疗法中的应用与局限性
        1.5.1 金属卟啉的光物理化学性质
        1.5.2 金属卟啉在光动力疗法中的应用
        1.5.3 金属卟啉在癌症光动力治疗方面的局限性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Gd-HMME与Gd-DVDMS的光谱性质与光敏性研究
    2.1 引言
    2.2 Gd-HMME与Gd-DVDMS的合成与表征
        2.2.1 试剂、仪器和方法
        2.2.2 傅里叶红外光谱
        2.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 Gd-HMME与Gd-DVDMS的化学结构
    2.4 Gd-HMME与Gd-DVDMS的光致发光性质
        2.4.1 光致发光光谱
        2.4.2 时间分辨光谱
    2.5 Gd-HMME与Gd-DVDMS的单态氧量子产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咪唑对Gd-DVDMS光敏性的影响规律及机制探究
    3.1 引言
    3.2 Gd-DVDMS的提纯以及提纯后的单态氧量子产率
        3.2.1 Gd-DVDMS提纯
        3.2.2 Gd-DVDMS提纯后的单态氧量子产率
    3.3 咪唑浓度与Gd-DVDMS单态氧量子产率关系
    3.4 咪唑对Gd-DVDMS单态氧量子产率影响机制研究
        3.4.1 单线态氧产生的光物理化学过程
        3.4.2 咪唑对Gd-DVDMS光学性质的影响
        3.4.3 咪唑对Gd-DVDMS单态氧量子产率影响机制
    3.5 咪唑对Gd-DVDMS分子吸附方式探究
        3.5.1 咪唑对DVDMS单态氧量子产率的影响
        3.5.2 咪唑对DVDMS单态氧量子产率影响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时间分辨光谱实时监测单态氧量子产率方法探究
    4.1 引言
    4.2 单态氧量子产率与磷光寿命理论关系的建立
    4.3 Gd-HMME磷光寿命与单态氧量子产率关系的获得
        4.3.1 Gd-HMME三重态辐射跃迁性质测量
        4.3.2 Gd-HMME三重态量子产率测量
        4.3.3 Gd-HMME磷光寿命与单态氧量子产率关系
    4.4 以Gd-HMME为光敏剂的氧水平判断方法研究
    4.5 时间分辨光谱监测Gd-DVDMS的单态氧量子产率
        4.5.1 Gd-DVDMS三重态辐射跃迁性质测量
        4.5.2 Gd-DVDMS三重态量子产率测量
        4.5.3 Gd-DVDMS磷光寿命与单态氧量子产率关系
        4.5.4 以Gd-DVDMS为光敏剂的氧水平判断方法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Gd-DVDMS水溶液中发光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Gd-DVDMS在水溶液中的光学性质
        5.2.1 Gd-DVDMS在水溶液中的光谱性质
        5.2.2 不同溶解时间Gd-DVDMS发光动力学
    5.3 Gd-DVDMS发光的光物理化学过程
    5.4 Gd-DVDMS发光动力学机制分析
    5.5 Gd-DVDMS在水溶液中稳定性探究
    5.6 Gd-DVDMS长波激发光敏性探究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黄连素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1.1 恶性黑色素瘤概述
        1.1.1 恶性黑色素瘤简介
        1.1.2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现状
    1.2 黄连素概述
        1.2.1 黄连素简介
        1.2.2 黄连素在肿瘤上的应用
        1.2.3 黄连素的光敏特性
    1.3 光动力疗法概述
        1.3.1 光动力疗法的简介
        1.3.2 光动力疗法的作用原理及影响因素
        1.3.3 光动力疗法在临床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4 细胞凋亡研究
        1.4.1 细胞凋亡的简介
        1.4.2 自噬介导的细胞凋亡
        1.4.3 内质网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
    1.5 项目研究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1.5.4 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常用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常用试剂配置
    2.4 常用实验方法
        2.4.1 细胞复苏
        2.4.2 细胞的传代
        2.4.3 细胞的冻存
        2.4.4 细胞内的总RNA的提取
        2.4.5 RNA的反转录
        2.4.6 实时荧光PCR (Real Time PCR反应,RT-PCR反应)
        2.4.7 细胞内总蛋白提取
        2.4.8 蛋白定量
        2.4.9 Western Blot实验
        2.4.10 MTT实验
        2.4.11 Annexin V-APC/7-AAD双染FCM检测
        2.4.12 质粒扩增和提取
        2.4.13 细胞瞬时转染
第3章 BBR-PDT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株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BR-PDT的荧光效果
        3.3.2 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3.4 实验结果
        3.4.1 BBR光敏活性的探究
        3.4.2 BBR-PDT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
    3.5 讨论
第4章 BBR-PDT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株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Annexin V-APC/7-AAD双染FCM检测细胞凋亡率
        4.3.2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内蛋白表达水平
    4.4 实验结果
        4.4.1 BBR-PDT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亡率的影响
        4.4.2 BBR-PDT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促凋亡指示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讨论
第5章 BBR-PDT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自噬和ER stress作用
    5.1 概述
    5.2 实验材料
        5.2.1 细胞株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主要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检测
    5.4 实验结果
        5.4.1 BBR-PDT引起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自噬水平的研究
        5.4.2 BBR-PDT引起恶性黑色素瘤细胞ER stress水平的影响
    5.5 讨论
第6章 BBR-PDT通过激活自噬-ER stress引起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
    6.1 概述
    6.2 实验材料
        6.2.1 细胞株
        6.2.2 主要实验试剂
        6.2.3 主要实验仪器
    6.3 实验结果
        6.3.1 BBR-PDT引起的自噬水平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6.3.2 BBR-PDT引起的自噬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6.3.3 BBR-PDT激活的ER stress-自噬通路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6.4 讨论
第7章 BBR-PDT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作用靶标的研究
    7.1 概述
    7.2 实验材料
        7.2.1 细胞株
        7.2.2 主要实验材料
        7.2.3 主要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构建CHOP蛋白敲低和过表达质粒
    7.4 实验结果
        7.4.1 CHOP蛋白敲低和过表达效率验证
        7.4.2 BBR-PDT中CHOP蛋白表达量对的细胞内ROS浓度的影响
        7.4.3 BBR-PDT中CHOP蛋白表达量对ER stress-自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7.5 讨论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细胞骨架为靶点的二氢卟吩e6光动力抑制结肠癌细胞迁移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二代光敏剂治疗结直肠肿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光动力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二氢卟吩类光敏剂&HDACi双模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光动力治疗机制、光敏剂及其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一、光动力疗法简介
    二、光敏剂概述
        (一)第一代光敏剂
        (二)第二代光敏剂
        (三)第三代光敏剂
    三、光动力治疗修饰策略
        (一)纳米技术用于光动力疗法
        (二)脂质体和脂蛋白的应用
    四、光动力治疗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五、课题总体设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氢卟吩-HDACi光化疗双模抗肿瘤光敏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一、设计思想
    二、化学合成
        (一)二氢卟吩e4-HDACi双模抗肿瘤化合物的合成
        (二)二氢卟吩e6-HDACi双模抗肿瘤化合物的合成
    三、目标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四、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五、化合物 5d 体外抗肿瘤作用性研究
        (一)细胞摄取
        (二)细胞凋亡检测
        (三)活性氧产率
        (四)亚细胞定位
        (五)细胞周期阻滞
    六 化合物 5d 体内抗肿瘤活性
    七、本章总结
    八、实验部分
        (一)化学合成
        (二)光物理性质测定
        (三)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
        (四)细胞摄取实验
        (五)细胞凋亡实验
        (六)活性氧水平检测
        (七)细胞周期检测
        (八)化合物 5d 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二氢卟吩-HDAC光化疗双模抗肿瘤前药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一、设计思想
    二、化学合成
        (一)二氢卟吩e4-17-chidamide双拼前药的合成
        (二)二氢卟吩e4-17-SAHA双拼前药的合成
        (三)二氢卟吩e6-15-Chidamide双拼前药的合成
    三、光物理性质
        (一)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吸收谱
        (二)目标化合物的荧光发射谱
    四、抗肿瘤细胞活性
        (一)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二)细胞周期阻滞
    五、前药化合物 6 体内抗肿瘤活性
    六、本章总结
    七、实验部分
        (一)化学合成
        (二)光物理化学性质测定实验
        (三)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
        (四)化合物 6 的细胞周期检测
        (五)化合物 6 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溶酶体内酸激活高分子胶束复合物用于HDACi介导的光动力治疗药物传递系统
    一、设计思想
    二、实验结果
        (一)Pyro@FPPS胶束的形貌表征及体外模拟释放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
        (三)体内抗肿瘤活性
    三、本章总结
    四、实验部分
        (一)实验材料
        (二)细胞培养
        (三)FPPS的制备
        (四)高分子胶束的体外表征
        (五)实验动物光动力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
    一、药效团融合策略
    二、前药设计策略
    三、分子自组装策略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6)光动力疗法联合去甲基化对宫颈癌细胞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索引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光动力疗法的原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纳米药物体系的设计、组装及其协同抗肿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治疗研究现状
    1.2 光动力疗法概述
        1.2.1 光动力疗法的简介
        1.2.2 光动力疗法的特点
        1.2.3 光动力疗法的发展
    1.3 多巴胺基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多巴胺基纳米材料的简介
        1.3.2 多巴胺基纳米材料的制备
        1.3.3 多巴胺基纳米材料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第二章 多巴胺与京尼平共价组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肿瘤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2.2.2 DGNPs纳米粒子的制备
        2.2.3 DGNPs纳米粒子的表征
        2.2.4 单线态氧的检测
        2.2.5 化疗药物Btz的负载
        2.2.6 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2.2.7 细胞内吞与成像
        2.2.8 细胞内活性氧的检测
        2.2.9 细胞毒性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GNPs纳米粒子的制备与形貌表征
        2.3.2 纳米粒子组装机理分析
        2.3.3 单线态氧的检测
        2.3.4 化疗药物Btz的负载
        2.3.5 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2.3.6 细胞内吞研究
        2.3.7 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情况
        2.3.8 细胞毒性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巴胺与戊二醛共价组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肿瘤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3.2.2 DGNPs纳米粒子的制备
        3.2.3 DGNPs@DOX/Ce6 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DGNPs的表征
        3.2.5 DGNPs的稳定性
        3.2.6 化疗药物DOX的响应性释放
        3.2.7 单线态氧的检测
        3.2.8 细胞内吞与成像
        3.2.9 细胞毒性研究
        3.2.10 小动物成像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形貌表征
        3.3.2 DGNPs组装机理分析
        3.3.3 DGNPs在不同环境中的稳定性
        3.3.4 药物的封装与释放
        3.3.5 单线态氧的检测
        3.3.6 细胞内吞研究
        3.3.7 细胞毒性测试
        3.3.8 DGNPs@DOX/Ce6 的体内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宫颈尖锐湿疣HPV分型研究及其与CO2激光联合ALA-PDT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流程
    3.方法
    4.观察指标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两组一般资料
    2.两组宫颈CA患者宫颈HPV感染情况
    3.临床疗效分析
    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5.病例分享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宫颈尖锐湿疣HPV分型研究及其与CO2激光联合ALA-PDT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流程
    3.方法
    4.观察指标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两组一般资料
    2.两组宫颈CA患者宫颈HPV感染情况
    3.临床疗效分析
    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5.病例分享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内镜下光动力治疗食管癌及癌前病变4例病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临床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诊治方法
        2.2.1. 仪器与药品
        2.2.2. 术前准备
        2.2.3. 治疗方法
        2.2.4. 术后治疗
        2.2.5.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分析
    2.4. 文献报道
3. 结果
    3.1. 治疗情况
    3.2. 随访
        3.2.1. 疗效评估
        3.2.2. 临床症状(吞咽困难)改善情况
        3.2.3. 安全性评估
    3.3. 文献报道
        3.3.1. 文献1
        3.3.2. 文献2
        3.3.3. 文献3
        3.3.4. 文献4
        3.3.5. 文献5
        3.3.6. 文献6
        3.3.7. 文献7
        3.3.8. 文献8
4. 讨论
5. 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光动力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钆卟啉的光学和光化学性质研究[D]. 刘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黄连素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分子机理研究[D]. 方加萍.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细胞骨架为靶点的二氢卟吩e6光动力抑制结肠癌细胞迁移实验研究[D]. 马海秀.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4]光动力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 边楠. 黑龙江中医药, 2020(06)
  • [5]二氢卟吩类光敏剂&HDACi双模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与作用机制研究[D]. 马志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6]光动力疗法联合去甲基化对宫颈癌细胞作用的研究[D]. 王瑶. 郑州大学, 2020(02)
  • [7]纳米药物体系的设计、组装及其协同抗肿瘤研究[D]. 赵媛媛.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8]宫颈尖锐湿疣HPV分型研究及其与CO2激光联合ALA-PDT治疗的疗效分析[D]. 唐清宁. 青岛大学, 2020(01)
  • [9]宫颈尖锐湿疣HPV分型研究及其与CO2激光联合ALA-PDT治疗的疗效分析[D]. 唐清宁. 青岛大学, 2020(01)
  • [10]内镜下光动力治疗食管癌及癌前病变4例病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复习[D]. 葛宇佳. 山东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