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与妥协:英国和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争夺(1780-1824)

扩张与妥协:英国和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争夺(1780-1824)

一、扩张与妥协:英、荷在东南亚的殖民争夺(1780—1824年)(论文文献综述)

胡德坤,王丹桂[1](2021)在《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文中研究指明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自1819年莱佛士提出后,直到1867年才得以最终形成。其间经历了颇多周折。出于短期利益考虑,英国东印度公司、海峡殖民地政府、印度总督府等机构多次试图挑战新加坡的自由港政策。从新加坡转口贸易当中获益巨大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新加坡商人先后成为扞卫自由港政策的主要力量,并努力争取得到英国殖民当局的认可。一次次的征税博弈,直接引发了新加坡商人争取新加坡"改辖"运动,并最终推动英国殖民当局于1867年决定,将以新加坡为首府的海峡殖民地由印度总督府管辖,正式"改辖"为英国殖民部直属。自此,新加坡作为英国直辖的殖民地,其自由港政策得以长期确立。从本质上看,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是英国殖民体系下以自由贸易为外衣进行殖民扩张的政策体现,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贸易政策由重商主义走向了自由主义,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自由港政策虽是英国殖民政策的产物,但它在连接和推动东西方贸易方面起了关键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芬[2](2021)在《19世纪英帝国孟买和哈利法克斯海军基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春杰[3](2021)在《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研究(1877-1946)》文中提出19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正式批准成立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关于该公司的相关研究,学术界主要专注于公司本身的个案研究,分析英国在北婆罗洲地区的殖民政策,对公司的发展历程与英国殖民政策之间的联系则缺乏整体性认识,进而忽视了公司在北婆罗洲历史上和英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探讨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兴衰历程,将公司的成立、主要活动和结束与英国殖民政策的演进联系起来,进一步探究公司在北婆罗洲历史上和英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论文主体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绪论部分是对论文选题缘由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介绍。正文部分以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成立、主要活动和结束为顺序,将公司的研究分为四章进行具体阐释:第一章是叙述北婆罗洲的地区形势,分析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成立的原因。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对婆罗洲的总体政策依然处于“重贸易而非领土”的传统“非正式帝国”殖民政策框架之内。70年代末期,北婆罗洲的地区形势发生了变化,西班牙政府和荷兰政府均加紧了在北婆罗洲的殖民竞争,该地区的战略和商业价值迫切要求英国采取干预措施。同一时期,英国执政的保守党提出的“正式帝国”殖民政策,支持与北婆罗洲建立领土上的联系,这导致保守党的“正式帝国”理念与自由党的传统“非正式帝国”理念产生冲突。在两种帝国理念争执不下的背景下,英国政府最终决定批准成立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在避免承担海外责任的情况下,阻止了其他欧洲大国插手北婆罗洲地区,维护了英帝国的海外利益。第二章主要叙述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领土扩张的进程和性质。公司成立后,其首要任务是扩张领土和巩固统治基础。公司的领土扩张导致北婆罗洲的地区形势愈加紧张,一是沙捞越和北婆罗洲竞相占领文莱领土,二是西班牙和荷兰加剧了在北婆罗洲的殖民扩张,北婆罗洲的这一形势需要英国政府进一步干预。同一时期,英国在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处于“正式帝国”殖民政策的扩张阶段,于是,1888年,北婆罗洲沦为英国保护国,该地区正式被纳入英国的殖民主义体系之内。这也意味着公司在北婆罗洲的领土扩张便正式具有了殖民扩张的性质,从而导致公司在领土扩张期间不断遭到文莱苏丹和当地人民的抵抗。沙捞越作为公司的竞争对手,从一开始就抗议公司的扩张行为。最终,在英国政府的庇护之下,公司成功地于1904年确定了北婆罗洲现如今的边界,同时巩固了在北婆罗洲的势力。第三章是论述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经济发展活动如何导致北婆罗洲的本土贸易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殖民贸易体系。公司在成功巩固领土后,其任务重心就转向发展经济,谋求商业利益。尽管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新的经济政策,但经济状况一直处于破产边缘。直到20世纪初,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尤其是得到英国“正式帝国”殖民政策下殖民地发展战略的支持,公司通过发展殖民地经济产品,将北婆罗洲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商品化,致使北婆罗洲传统的本土贸易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殖民贸易体系。这一新型殖民贸易体系通过开发北婆罗洲的资源使公司获取了大量利润,但这一利润主要流入英国,公司很少将产出转化为北婆罗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四章主要阐释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结束的原因,评价公司的作用和历史地位。二战后,英国的殖民政策和发展方向需要根据新的国际形势作出调整,公司在北婆罗洲的统治正式告终。文章认为,公司具有政治性和商业性,政治性体现在公司是英国殖民统治的代理机构,是英国间接控制北婆罗洲的工具;商业性体现在公司积极发展殖民地经济产品,追求商业利润。同样,公司不仅在大英帝国殖民统治历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也对北婆罗洲的地区发展有深刻影响。公司使得英帝国版图扩大,并扩展了英国的贸易范围。此外,公司在行政管理机制、贸易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也为北婆罗洲地区引入新的成分。结论部分总结了公司的成立、主要活动和结束与英国殖民政策演进的联系,以及公司在北婆罗洲历史上和英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胡庄园[4](2020)在《十九世纪英国殖民新加坡时期的华人自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方圆[5](2020)在《政治经济视野下的维也纳体系》文中研究表明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和奥地利联手构建了以“均势主义”为核心的维也纳体系。然而维也纳体系存续的原因并非只是欧洲列强间的势力均衡,而更加与工业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相关。维也纳体系实则是工业资本的英国和欧洲部分封建国家为维护经济利益或专制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英国通过调整其外交政策,在欧陆制造或协调列强之间的矛盾,阻碍欧陆的工业化进程,从而满足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在海外地区则是,欧洲将从殖民地夺取的资源用于国内的工业生产,通过商品输出的方式建立了与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纵向经济联系。发达世界的发达建立在对欠发达地区侵占的基础之上。十九世纪后期,欧洲内部的矛盾相对缓和,取而代之的是在海外地区殖民扩张的加剧。随着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转变,英国再也无力阻止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为占据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掠夺工业原料,势必与英国发生激烈冲突。欧洲的封建均势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维也纳体系也随之终结。

童林珏[6](2020)在《南洋荷属各埠设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派遣驻外使臣是清政府保护海外侨民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走向近代外交的关键环节。明清以降,闽粤两省移民南洋的人数众多,这些华民以血缘、地缘和神缘为纽带相互团结在一起,守望相助,共同开拓海外新家园。19世纪下半叶,更是出现了华工出国的高峰。然而人数众多的华人华侨在开发、建设南洋的过程中,却普遍遭受到殖民地政府的苛待。为了保护当地华人华侨,从1882年起,中国与荷兰两国围绕清政府在荷兰殖民地设立领事问题,断断续续进行交涉,历时长达三十年之久。通过李凤苞、吕海寰、陆征祥等驻外使臣的不懈努力,在解决了设领经费、人员选派和华人国籍归属等问题之后,中荷两国于1911年签订了设领协议。荷属殖民地的华人华侨终于结束了零落南洋、漂泊无依的状态。本文从南洋华人华侨、清政府、荷兰政府这三个维度,探讨了荷属各埠设领护侨问题的缘起和具体推动过程,重新审视在时代变迁中南洋华侨社会权力秩序的变化,并从荷属殖民地政策、南洋殖民势力竞争以及外交官个人能力素质等角度探究在荷属各埠设领困难重重的原因。对于南洋华民而言,设领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还在于维护殖民地的华人自治传统。对于清政府而言,设立领事不仅为了保护华侨、笼络民心,还为了争取南洋更多的华侨资金来支持国内的各项建设。对于荷兰而言,应对殖民地起义和其他西方殖民势力的挑衅已经使自己心力交瘁,自然不愿清政府设立领事以免扰乱现有秩序。正是由于存在不同的利益关切,因而清政府在荷属殖民地设领的交涉充满了矛盾与纠葛,波澜重重。荷属殖民地设领交涉的过程,既是清政府重新认识海外华人价值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的探索过程,其间留下了许多值得记取的经验教训和历史启示。

黄云川[7](2019)在《贡榜王朝时期缅甸对外关系研究 ——以清、缅、英三角关系为中心(1752-1885)》文中研究表明贡榜王朝是缅甸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一时期缅甸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就其对外关系来看,一方面,在东亚文化圈内部,缅王辛标信时期开始对缅甸北部领土的扩张,导致了清缅战争(1765-1769),中缅边境贸易封锁近二十年。清朝史料所载,1789年缅王波道帕耶向清朝请贡,第二年,清高宗册封波道帕耶为缅甸国王,缅甸正式进入中国“朝贡体系”,中缅朝贡关系形成;另一方面,在与西方的关系上,贡榜王朝初期,缅甸与英国主要是商业关系上的交往,而英国正是从签订商约开始,逐渐到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对缅甸的领土和主权进行侵犯。1785年缅甸将阿拉干纳入缅甸版图,导致缅甸与英属印度接壤,为英国入侵缅甸提供了关键的契机,也进一步推进了英国通过缅甸入侵中国西南边疆的战略意图。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双方签订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杨达波条约》。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前后,中国正式以缅甸宗主国的身份介入到英缅问题之中,英缅关系逐渐演变为中英关系在缅甸问题上的谈判。缅甸贡榜王朝时期的英缅关系和清缅关系的发展历程,既是缅甸作为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步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也体现了清缅之间的朝贡关系与英缅之间的条约关系在缅甸的较量,直至缅甸从清朝“朝贡体系”中退出。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由选题依据、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研究重点与难点构成,由于尚未有研究对这一问题从清、缅、英三角关系的视角进行系统分析,只能就现存资料以及中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论述。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论述缅甸在东吁王朝后期与英国、清朝的交往情况,指出该交往过程中对缅甸产生的影响和冲击。贡榜王朝初期,辛标信对清缅边境的扩张导致双方对于边境土司的争夺,引发了四年多的清缅战争,1769年清缅双方将领签订了“老官屯和约”,清缅战争终止,但是双方关系并未进入正轨。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开始尝试通过与缅甸签订条约的方式侵占缅甸的领土。但是,由于当时贡榜王朝的重点仍是对外扩张,对这种来自西方“外族”的危机并没有足够重视,在军事扩张中继续消耗着自己的国力。第二章:从1782年以后,清缅关系和英缅关系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而此时波道帕耶通过武力将阿拉干纳入缅甸版图,英缅之间的缓冲国消失,英属印度和缅甸的领土接壤,两国纷争开始。1790年缅甸和中国的关系开始缓和,清缅之间的朝贡关系确立,清缅关系进入正轨。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缅甸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杨达波条约》,英国正式开始通过迫使缅甸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对其进行侵略。在缅甸应对和处理与清朝和英国的对外关系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朝贡体系”和“条约体系”作为两种国家关系交往模式的体现在缅甸的对外关系中。第三章: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西方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此时英国和缅甸中断的联系已经恢复,英国在亚洲的扩张进一步加剧。1852年第二次英缅战争爆发,随后,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继续与缅甸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剧了对缅甸的侵略,并通过缅甸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中国西南边疆,1875年中缅边境地区发生了“马嘉里事件”,中英《烟台条约》签订。第四章:第二次英缅战争之后,缅甸的领土只剩下上缅甸,其东北部与中国相邻,下缅甸以及西部边界都被英国控制,缅甸残存的国土夹于中英之间,而此时清政府也已意识到缅甸对于西南边疆防御的重要性。在第三次英缅战争前后,中国以缅甸为清朝“朝贡国”的身份与英国谈判,但英国对缅甸的侵略势在必行,清朝已无力阻止,曾纪泽在中英缅甸问题的谈判中力争,以达到“存缅祀”,“继续朝贡”的目的,而英国最终以存“实利”、让“虚名”的策略与中国签订了《中英缅甸条款》。“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在缅甸的碰撞中,中国被英国钳住了重“虚名”这一要害,忽视既得利益,英国最终成功将缅甸从“朝贡体系”中拆减,使中国丧失了对西南边疆的整体防御。

张治国[8](2018)在《海上咽喉管控模式变迁——以马六甲海峡为例》文中提出管控海上咽喉的国家,能够凭借其地缘便利,比其他国家更加顺畅、高效地以更低的成本从海外获取国家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市场。管控模式的变迁意味着地缘主导权归属格局的根本改变,其中,海上咽喉地缘便利性的变化和使用国的实力竞争对这种变迁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新兴使用国在拓展海外联系时,会增强对海上咽喉地缘便利的依赖,往往会在这里增投实力资源以改变管控国数量、共管国实力竞争格局或独管国权威水平,从而使原有模式发生变迁。

李文光,陈永祥[9](2017)在《英帝国海洋战略与海峡殖民地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马来半岛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贸易转运中心。在全球海洋战略的支配下,英帝国谋求占领处于"十字路口"的东南亚海峡地区。随着英国在马来半岛先后击败荷兰、法国,英帝国逐渐控制了槟榔屿、新加坡和马六甲,并于1826年正式建立海峡殖民地。凭借这一点,英帝国获得了领先其他欧洲国家的商业地位,并迅速向马来半岛内陆扩张。这些重要属地逐渐连点成线,与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一起,形成一个全球战略防卫体系,同时亦成为英国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商业渗透的重要据点。

李文光[10](2017)在《英国在海峡殖民地的自由贸易政策(1786-1867)》文中研究表明十八世纪北美殖民地的独立使英国认识到贸易垄断已经不再适合这个庞大帝国的发展,英国由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实行重商主义开始向追求近代自由贸易转变。1815年拿破仑战争胜利之后,英国获得全世界最广大的殖民地并取得海洋霸权,有了实现自由贸易的基础。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对外贸易成为英国工业增长的发动机。为寻求广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其政策开始转向东方。占领印度之后,英国开始以其丰富的资源为后盾,逐步向东南亚的海峡地区扩张。自此,扩大势力范围而不是直接统治,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利益,成为帝国新的追求,即“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文章重点考察十九世纪英国在海峡殖民地的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是英国繁荣的秘诀,也是维系英帝国在全球优势地位的重要砝码之一。马来世界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贸易转运中心,作为连接欧洲与中国大市场的关键点,海峡地区早就成为西方殖民者争夺的焦点。在全球海洋战略之下,英帝国必须占领处于“十字路口”的东南亚海峡地区。随着英国逐步打破西班牙、荷兰在东南亚贸易航线的垄断,英属东印度公司1786年趁机占领槟榔屿,拿破仑战争期间控制马六甲,1819年莱佛士占领新加坡,英国逐渐控制整个海峡地区。1826年英国正式将三港合并为海峡殖民地。1786-1826年英国在马来地区稳步建立海峡殖民地是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关键一步。这一时期英国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十九世纪40-60年代自由贸易达到顶峰。紧接着英国通过逐步清除荷兰、法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加强对外防御以贸易优先,联合西方各国打击海盗,强力废除奴隶贸易,在新加坡建立自由贸易港,在海峡殖民地推行新的经济政策等措施,最终确立了十九世纪在海峡地区的自由贸易政策。1786-1867年整个时期海峡殖民地都在英印政府统治之下,始终坚持不干涉马来半岛内部事务的原则,但却处处奉行“贸易优先”原则。英国一系列自由贸易政策的顺利推行,使新加坡迅速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保持了与中国贸易的持续繁荣。而英国更是以海峡殖民地为基地,逐渐向马来半岛内陆扩张,最终卷入对马来半岛的全面干涉。帝国在东南亚的政策始终围绕其中心的一套制度——自由贸易制度。十九世纪英国在海峡殖民地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过程亦是确立在这一地区统治地位的过程。

二、扩张与妥协:英、荷在东南亚的殖民争夺(1780—1824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张与妥协:英、荷在东南亚的殖民争夺(1780—1824年)(论文提纲范文)

(3)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研究(1877-194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档案文献
        1.官方档案
        2.时人记载
    (四)研究意义
        1.学术意义
        2.现实意义
    (五)概念界定
    (六)思路框架
    (七)研究方法
    (八)创新点和不足
一、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成立(1877-1881)
    (一)英国在北婆罗洲的殖民扩张
        1.19世纪英国对婆罗洲地区的关注
        2.英商获得北婆罗洲的领土租借权
        3.英商在北婆罗洲地区的初期活动
    (二)大国在北婆罗洲的殖民竞争
    (三)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成立
        1.北婆罗洲公司特许状的申请
        2.北婆罗洲公司的成立原因探析
    小结
二、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领土扩张(1881-1904)
    (一)英国正式建立北婆罗洲保护国
        1.北婆罗洲公司成立后北婆罗洲的地区形势
        2.北婆罗洲沦为英国保护国
    (二)北婆罗洲公司巩固在北婆罗洲的势力
        1.北婆罗洲公司领土扩张的进程和性质
        2.北婆罗洲人民与北婆罗洲公司之间的斗争
        3.沙捞越和文莱对北婆罗洲公司领土扩张的抗议
    小结
三、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经济发展(1904-1942)
    (一)北婆罗洲本土贸易模式的变化
        1.北婆罗洲西海岸的贸易模式和变化
        2.北婆罗洲东海岸的贸易模式和变化
    (二)新型殖民贸易体系的形成
        1.殖民地经济产品的发展
        2.新型殖民贸易体系的形成
    (三)北婆罗洲公司的经济发展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小结
四、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结束和历史地位
    (一)二战对英国远东殖民体系的冲击
    (二)日本的占领与北婆罗洲公司统治的结束(1942-1946)
    (三)北婆罗洲公司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政治经济视野下的维也纳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案
第一章 维也纳体系下全球资本主义概述
    第一节 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
    第二节 欧洲封建均势与大英殖民帝国的共存与冲突
第二章 维也纳体系的起源(1789-1815)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经济动因
        二、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三、1815:维也纳会议的内容和本质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
        一、英国工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二、法国资本扩张的挫折与反应
        三、奥地利封建经济的保守与危机
        四、封建经济与工商业资本共存的普鲁士与俄罗斯
    第三节 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英法对美洲资源的争夺
        二、英国主导下诸强权对非洲黑奴的贩卖
        三、英国对原荷属海陆枢纽的抢占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成型(1815-1848)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梅特涅协调的政治经济本质
        二、1848:革命之年的冲击与影响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
        一、工业资本的英国:欧洲协调的幕后发动机
        二、封建经济的奥地利:欧洲协调的台前操盘手
        三、封建与资本并存的普鲁士与俄罗斯:欧洲协调的主要参与者
        四、资本恢复与重组中的法国:欧洲协调的受压制者
    第三节 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英法美对美洲殖民地市场与资源的争夺
        二、英法对亚非农业国市场与资源的抢掠
        三、英法俄对海陆交通枢纽与要道的抢占
第四章 维也纳体系的转型(1848—1871)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梅特涅协调体系崩溃的政治经济动因
        二、1871:《法兰克福和约》的政治经济意义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
        一、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英国:大英殖民帝国的欧洲战略
        二、领土扩张的俄国:英国制海权的挑战者
        三、资本复辟的法国:对欧洲事务的重新参与
        四、资本勃兴的德意志:商业推动下的统一之路
    第三节 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英国引领的诸强权对亚洲工业原料及市场的争夺
        二、英法对非洲边缘地区工业原料与市场的争夺
        三、英法美对海陆枢纽和要道的争夺
第五章 维也纳体系的再平衡(1871—1890)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政治经济本质
        二、1890:德国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的政治经济意义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
        一、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二、新兴工业国家德国: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操纵者
        三、封建与资本并存的俄奥: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同盟者
        四、再度挫折的法国资本: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受压制者
    第三节 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英国引领的诸强权对非洲殖民地资源与市场的瓜分
        二、英国引领的诸强权对亚洲市场与资源的侵占
        三、英美对美洲工业原料和市场的争夺
第六章 维也纳体系的终结(1890—1919)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俾斯麦外交体系终结的政治经济动因
        二、一战与《凡尔赛和约》的政治经济意义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和两大联盟集团的形成
        一、英国外交政策转变的政治经济动因:霸权守成者
        二、德国外交政策转变的政治经济动因:霸权挑战者
        三、俄法同盟成型的政治经济动因:德国的反对者
        四、奥意土加入德国同盟的政治经济动因:德国的支持者
        五、作为新型强权的美国与苏联:参战与退战
        六.日本崛起的政治经济动因:亚太地区新战场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诸帝国主义国家对非洲工业原料与市场的瓜分
        二、诸帝国主义国家对亚洲市场与资源的瓜分
        三、美英德对海陆枢纽和交通要道的抢夺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6)南洋荷属各埠设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华人移民史
        (二)遣使设领研究
        (三)荷属印尼殖民历史研究
    三、南洋荷属殖民地统治范围与地名介绍
    四、文章框架与主要资料
第一章 南洋华侨社会的权力与秩序
    第一节 从“故乡”到“他乡”:明清两代的移民潮
    第二节 华人公司、甲必丹制与秘密会社:南洋华人社会的自治逻辑
    第三节 华人在海外新家园的开拓与困境
第二章 在荷属各埠设领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设领护侨动议之始
    第二节 南洋考察团的巡访
    第三节 设领护侨动议再起
    第四节 华人国籍归属问题的拉锯战
第三章 在荷属各埠设领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荷兰的殖民地政策
    第二节 荷兰的殖民扩张
    第三节 清朝外交官的能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贡榜王朝时期缅甸对外关系研究 ——以清、缅、英三角关系为中心(1752-188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关于本选题国外研究状况
        (二)关于本选题国内研究的状况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朝贡体系
        (二)条约体系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贡榜王朝前期的清缅关系与英缅关系(1752-1782)
    第一节 贡榜王朝建立之前缅甸的对外关系状况
        一、缅甸地理和文化上的封闭状态
        二、东吁王朝与明、清两朝的关系
        三、贡榜王朝建立之前与西方国家的交往
    第二节 贡榜王朝前期与清朝的交往
        一、暹缅矛盾与清缅之间的关系
        二、清缅战争与清缅关系的发展
        三、清缅冲突所体现的国家观念差异
        四、清缅冲突的结果及其影响
    第三节 贡榜王朝初期与英国的交往
        一、尼格莱斯岛的争夺与《缅英条约》的失效
        二、英缅关系第一次中断
    小结
第二章 贡榜王朝中期的清缅关系与英缅关系(1782-1842)
    第一节 贡榜王朝中期清缅朝贡关系形成
    第二节 贡榜王朝中期的英缅关系
        一、英国与缅甸签订商约的意图失败
        二、英缅领土的接壤与英缅冲突
    第三节 从商约到国际法意义上的条约
        一、第一次英缅战争
        二、《杨达波条约》的签订
        三、缅甸对《杨达波条约》的反应
    第四节 马戛尔尼访华与第一次英缅战争之体现
        一、马戛尔尼访华所体现
        二、清朝对第一次英缅战争的反应
    小结
第三章 贡榜王朝后期的清缅关系与英缅关系(1842—1884)
    第一节 贡榜王朝后期的英缅关系——第二次英缅战争
        一、达尔豪西的对缅政策
        二、第二次英缅战争后缅甸的反应
    第二节 第二次英缅战争后的英缅关系
        一、英缅商约与英国在中国西南的勘探
        二、敏东王的改革与外交
    第三节 第二次英缅战争后围绕缅甸的中英关系
        一、清缅朝贡关系的继续
        二、“马嘉里事件”与英国对中国西南的企图
    小结
第四章 “条约体系”与“朝贡体系”在缅甸的碰撞(1885—1886)
    第一节 第三次英缅战争之前的英缅关系
        一、柚木案与英国的“最后通牒”
        二、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
    第二节 第三次英缅战争之前中国的介入
        一、清朝对英缅事务的分析与判断
        二、“实利”与“虚名”的提出与英国的拖延政策
        三、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对缅甸的处理
    第三节 围绕缅甸“朝贡国”问题的中英关系
        一、关于缅甸“朝贡国”身份的中英谈判
        二、《中英缅甸条款》的签订
        三、《中英缅甸条款》之后的英缅关系与中英关系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海上咽喉管控模式变迁——以马六甲海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分类
二、研究现状
    2.1管控主体数量变化
    2.2实力对比和敌友关系变化
    2.3管控依据和管控范围变化
    2.4既有解释的不足与弥补
三、管控模式变迁的理论解释
    3.1变迁的影响因素
    3.2变迁的机制
四、马六甲海峡管控模式的变迁
    4.1海峡管控模式变迁的动力与过程
    4.2当代围绕海峡的军事布局
五、结语

(9)英帝国海洋战略与海峡殖民地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国缘何进入海峡地区
    (一) 马来半岛的地理枢纽位置与丰富资源
    (二)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海峡地区的角逐
    (三) 英国在东南亚的扩张
二、英国殖民势力在海峡地区的渗透
    (一) 英帝国的全球海洋战略
    2.英国对马六甲海峡地区的占领
三、1826年英属海峡殖民地的建立
四、英帝国海峡殖民地政策的若干特点
    (一) 西方主要殖民国家在东南亚殖民早期的政策特点
    (二) “贸易而不是领土”成为英帝国殖民政策的核心
    (三) 海峡殖民地体现了英帝国的海洋优势

(10)英国在海峡殖民地的自由贸易政策(1786-186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背景和目的
    2. 国内外有关海峡殖民地的研究状况
        (1) 国际学界对东南亚海峡殖民地的相关研究
        (2) 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
    3. 论文的研究视角及创新之处
    4.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英国介入东南亚海峡地区缘起
    1. 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的早期殖民活动
        (1) 海峡地区历史上的贸易地位
        (2) 早期殖民者在马来群岛的贸易掠夺
        (3) 海峡地区与英帝国的全球海洋战略
    2. 近代英国贸易政策的发展
    3. 十八世纪末以来英国自由贸易的形成
        (1) 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
        (2) 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1786-1826年英属海峡殖民地的建立
    1. 十九世纪初期英荷在海峡地区的博弈
        (1) 英国向东南亚进一步扩张
        (2) 英属东印度公司早期在东南亚的政策
    2. 英属海峡殖民地的建立过程
        (1) 英国逐步占领海峡地区的三个港口
        (2) 1826年英属海峡殖民地的建立
第三章 1826-1867年英国在海峡殖民地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
    1. 对外防御和打击海盗
        (1) 加强对外防御以发展贸易为先
        (2) 打击海盗,保护海上航线
    2. 废除东南亚奴隶贸易
    3. 推行新的自由贸易经济政策
        (1) 在新加坡建立自由贸易港
        (2) 推行自由贸易制度促进东方贸易
第四章 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
    1. 自由贸易对“非正式帝国”的影响
    2. 对整个马来地区发展的影响
    3. 对英国在东南亚殖民体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地图
读硕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扩张与妥协:英、荷在东南亚的殖民争夺(1780—1824年)(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J]. 胡德坤,王丹桂. 历史教学问题, 2021(04)
  • [2]19世纪英帝国孟买和哈利法克斯海军基地研究[D]. 周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
  • [3]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研究(1877-1946)[D]. 刘春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十九世纪英国殖民新加坡时期的华人自治模式研究[D]. 胡庄园.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政治经济视野下的维也纳体系[D]. 方圆. 外交学院, 2020(07)
  • [6]南洋荷属各埠设领问题研究[D]. 童林珏.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贡榜王朝时期缅甸对外关系研究 ——以清、缅、英三角关系为中心(1752-1885)[D]. 黄云川.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海上咽喉管控模式变迁——以马六甲海峡为例[J]. 张治国. 太平洋学报, 2018(10)
  • [9]英帝国海洋战略与海峡殖民地的建立[J]. 李文光,陈永祥.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7(02)
  • [10]英国在海峡殖民地的自由贸易政策(1786-1867)[D]. 李文光.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扩张与妥协:英国和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争夺(1780-182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