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

温度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

一、温度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罗林,徐婷婷,陈卫,杨春艳,张建武[1](2022)在《柴胡皂苷d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电生理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的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d,SSd)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动作电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将制备好的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置于标准任氏液中浸泡15 min后,随机分为SSd 18、36、72μmol/L组和任氏液组,应用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引导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测定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阈强度、幅度、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结果:药物处理后与加药前进行比较,不同浓度(18、36、72μmol/L)SSd均可减小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阈强度,增大其动作电位幅度,加快神经干的传导速度,且呈现较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同一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动作电位的阈强度不断减小,幅度不断增大,神经传导速度不断增快,与作用时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此外,SSd具有小幅度缩短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的药理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d可增强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的兴奋性,加速其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

徐彩云,李天舒,李晓慧,于慧美,郭新荣,张大维,崔佳润[2](2021)在《牛蛙替代蟾蜍在生理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牛蛙替代蟾蜍在生理学教学的实验效果,以探索这种实验动物替代的可行性。方法对牛蛙和蟾蜍分别进行蛙心灌流实验和坐骨神经-腓肠肌刺激收缩实验。结果蛙心灌流实验中,牛蛙和蟾蜍离体心脏活动在Na+、Ca2+、K+、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NA)、氯化乙酰胆碱(Ach)、乳酸(LA)及碳酸氢钠(NaHCO3)作用的影响,变化整体趋势一致;坐骨神经-腓肠肌相关实验中,肌肉收缩最小时的刺激强度是0.1 V; 0.15 V左右的刺激强度可使肌肉收缩幅度达到最大值且保持不变;伴随着刺激逐渐增强,骨骼肌由开始的单收缩,转变为不完全强直收缩,最后变为强直收缩。受到刺激后,牛蛙与蟾蜍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分别16.6 m/s和13.16 m/s。牛蛙与蟾蜍在上述实验中,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牛蛙替代蟾蜍开展生理学教学实验是切实可行的。

陈德多,王敏鑫,李娇,姜博奥,师小贻,徐长婷,顾丹,金会艳,边慧[3](2021)在《普鲁卡因对牛蛙离体坐骨神经干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普鲁卡因对牛蛙离体坐骨神经干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制备好的牛蛙离体坐骨神经干置于任氏液浸泡20 min,随机分为2组:即任氏液对照组和普鲁卡因实验组,实验组神经干浸泡普鲁卡因1 min。分别测定两组坐骨神经干传导速度、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幅度、阈强度和最大刺激强度、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等电生理学指标。结果:经普鲁卡因处理后,坐骨神经干传导速度明显减慢,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幅度明显减小;神经干阈强度和最大刺激强度明显增大;神经干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明显延长。结论:普鲁卡因可减慢牛蛙离体坐骨神经干传导速度,降低神经干兴奋性。

张瑞臻[4](2021)在《基于力电效应的大鼠神经功能性损伤研究及信号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路交通事故带来的人员伤残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每年全球有数以千万计人因交通事故而至残。交通事故引起的颅脑损伤己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颅脑损伤也是交通事故中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由于可以用于实验的、规则的脑组织样本难以获得,即使经切割获得的样本也难以保证健康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同时考虑到神经组织病生理存在相似性,故本文采用大鼠坐骨神经为研究对象。课题致力于研究交通事故中脑组织因应变/应变率加载导致的神经原发性功能性损伤。课题以SD大鼠坐骨神经为研究对象,基于力电效应,逐级递进地对表征神经功能特性的神经电信号进行时域、频域、时频域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神经纤维在不同应变/应变率作用下的神经功能性损伤机制,为下一步探索神经功能性损伤耐受指标的制定提供数据基础。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构建大鼠坐骨神经力学损伤及电学检测模型。以现有的力电效应平台为基础,根据实验参数,确定应变/应变率加载方法。根据已知的有限元仿真实验获得不同车速下车-人碰撞时脑组织最大应变/应变率,选取几组典型应变/应变率值加载至大鼠坐骨神经上,对损伤前后的神经进行近端刺激的同时,检测获取远端神经复合动作电位。2)对相关边界条件进行探索。由于测量复合神经动作电位时的电极间距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所以通过实验筛选出了电极间最优的距离。由于在实验中为了使神经前后两次放入屏蔽盒的位置保持一致,采用亚甲蓝标记物对神经干的电极放置位置进行染色,因此补充探究了亚甲蓝标记物对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影响。结论:离体记录大鼠坐骨神经CNAP的电极间距应设置为:刺激-刺激电极之间距离为0.5cm;刺激-记录电极之间距离为1cm;记录-记录电极之间距离为1.5cm。采用亚甲蓝标记物对神经干的电极放置位置进行染色,亚甲蓝染色物对于CNAP几乎无影响。3)根据已知的车-人碰撞有限元仿真实验数据,选取在三个既定应变即6%、9%、12%的情况下,分别对神经施加20s-1、30s-1、40s-1应变率,共9组应变/应变率致伤参数对神经进行损伤,研究了复合神经动作电位在损伤前后的信号变化情况。并且将损伤前后的复合神经动作电位分别放在时域、频域、时频域上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应变应变率乘积与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波幅下降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结论:时域上,在相同应变条件下,随着应变率的增加,波幅下降比例越大,时程增多比例越大,传导速度下降比例越大。在频域上,1k Hz截止频率以内,损伤后的CNAP频谱向低频段偏移。牵拉损伤后频谱峰值降低,峰值处对应的频率也有相应的降低。且损伤后的CNAP低频成分的占比增大。在时频域上,损伤后的CNAP高频信号作用时间明显降低,低频信号作用的时间明显增长。实验结果表明,神经损伤后CNAP信号在时域、频域、以及时频域上均有明显的变化。神经牵拉损伤除了与应变有关,还与应变率有关,随着应变、应变率的增加,神经功能丧失程度也逐步增加。4)将应变应变率乘积与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损伤前后的波幅下降比经Logistic函数拟合成一条曲线,并得到相应的数学关系式。实验表明,应变应变率乘积与复合动作电位幅值下降比率存在一定关系。5)将采用牛蛙坐骨神经与大鼠坐骨神经为不同研究对象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论:首先,大鼠作为哺乳动物,其突触为含递质的化学突触,与牛蛙的电突触类型不一样。第二,牛蛙的腿部较大鼠的腿部而言相对的来说更为发达,获取的牛蛙坐骨神经干样本较长。第三,在测量牛蛙的复合动作电位时,记录-记录电极的间距为2.5cm;而在测量大鼠的复合动作电位时,记录-记录电极的间距为1.5cm。第四,以一定的应变应变率对神经干进行损伤时,牛蛙的复合神经动作电位的幅值、时程、传导速度的变化小于大鼠坐骨神经复合神经动作电位的变化。第五,将应变与应变率乘积与损伤前后的波幅下降比例经Logistic函数拟合成曲线,二者的曲线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在小应变/应变率损伤时,牛蛙的坐骨神经经牵拉损伤后其波幅有小幅度的上升,在以大鼠坐骨神经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尚未发现这种现象。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SD大鼠坐骨神经牵拉损伤及力电效应模型,初步探索了神经损伤力学参数与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变化的关系。通过将应变应变率乘积这样的典型的用来衡量生物组织器官损伤风险的粘性准则,与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损伤前后的波幅下降比例进行Logistic曲线拟合,初步建立了损伤的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表征神经功能性损伤程度与受载应变应变率乘积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碰撞生物力学研究向神经功能性损伤领域的拓展,可为探索神经功能性损伤耐受指标的制定提供实验数据支持,为进一步探讨交通伤害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实验基础和数据支持。

夏清玲[5](2019)在《近红外激光调控大鼠皮层神经元电活动的光热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神经调控干预治疗神经功能性疾病是一种快速发展的医学工程技术,已经在癫痫、抑郁和帕金森等疾病的控制及治疗中得到成功应用。电、磁、热、光等物理因子都被证实能有效调控神经活动,其中电刺激应用最为广泛。但是,电刺激的电极与组织直接接触会造成组织损伤,且电流扩散会导致刺激空间分辨率低,因而人们不断探索损伤小且空间分辨率高的神经调控技术。近红外神经调控是正在发展的一种有潜力应用于临床的新神经调控技术。近红外神经调控的主要机制普遍认为是光热作用,即近红外激光照射神经组织或细胞时,光子能量被组织吸收引起局部温度变化从而改变神经电活动。目前近红外在中枢神经调控方面的研究较少,这使得其对中枢神经调控的温度条件尚不清楚。温度测量技术的局限性和大脑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使得通过在体实验研究近红外调控中枢神经元电活动的温度条件不太可能。虽然近红外刺激在坐骨神经和听神经等外周神经调控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由于两者结构和功能的差异,适合调控外周神经系统的温度条件并不适用于调控中枢神经系统。而众多神经疾病的发生均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因而认识和掌握近红外激光调控中枢神经活动的温度条件对推进其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论文通过建立近红外刺激离体神经元的实验平台和近红外刺激的温度场模型,以及通过探索近红外激光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电活动的抑制和激活温度参数的实验研究,构建近红外激光调控皮层神经元抑制和兴奋的温度条件,为选择性调控中枢神经元活动模式提供依据。本文首先通过自制反射镜装置,将近红外激光系统和离体多电极阵列(multi-electrodes arrays,MEA)记录系统与倒置荧光显微镜系统相结合,搭建了离体光刺激细胞和记录的实验平台。该系统以自制的在方向上可精确调节的反射镜装置替代荧光显微镜系统本身的滤镜装置,实现了将外部激光源的光束准确的反射至倒置显微镜的物镜中心,然后调节显微镜系统的调焦螺旋可以将光束准确的聚焦到MEA表面上的目标神经元处。通过测量表明光束在通过显微镜中20X的物镜后,光能量的传输效率约为59%,光束汇聚处的光斑约为240μm,光束在空气中传播的形状分布为4阶高斯分布。随后,基于光束形状分布和比尔朗伯定律推导出光束在MEA中传播的能量密度分布公式,为后续建立MEA内部温度场分布的模型做准备。基于经典的传热理论,本文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光照射神经元时MEA内部溶液的温度场模型,其中模型的热源来自于上述实验推导的能量密度分布公式计算的能量密度。随后采用空电极测温法对此温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同一功率下温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还是不同光功率下目标处的最大温度变化,温度模型计算结果与温度测量结果均有较高的吻合度,说明该方法可以预测不同激光参数的激光照射细胞时MEA中溶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温度变化。基于上述实验平台,本文随后采用波长为1550 nm、照射时间为30 s、功率为2–56 mW的连续激光照射培养在MEA上的大鼠皮层神经元。当功率从2 mW增加到56 mW时,温度模型估计细胞周围最大温度从37.4°C增加到46°C。损伤信号比率(damage signal ratio,DSR)表明此处的光刺激参数未对细胞造成热损伤。通过研究近红外激光对神经元自发电位的影响发现:(1)初始温度为37°C,激光照射30 s,温度升高5–9°C时可以快速有效的抑制神经元响应,神经元的抑制效率为40–80%;(2)神经元spike形状(spike的幅值和宽度)会随着激光引起的温度升高而变化,抑制率变化与spike幅值变化相关;(3)温度升高会使得spike波形末端明显凸出,据此推测近红外神经抑制的机制与K+外流相关。随后,通过药物荷包牡丹碱阻断抑制性神经突触电活动从而模拟神经网络的癫痫样电活动,并采用相同的激光刺激神经元。结果表明1550 nm激光同样可以用于抑制异常的癫痫样神经电活动,因此也说明近红外神经抑制有潜力应用于治疗特定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文最后采用波长为1940 nm、功率为600 mW、频率为10 Hz、脉宽为200μs–1 ms的脉冲激光照射皮层神经元。结果发现:(1)当脉宽为800μs和1 ms时,可以激活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此时对应的温度升高分别为18.5°C和23.9°C;(2)且诱发的电活动发放频率与激光刺激频率之间有较好的锁相关系;(3)近红外神经激活的机制与温度梯度(dT/dt)和局部的温度变化(ΔT)均相关;(4)当激光脉宽为1 ms时,DSR为2.41%(损伤阈值为5%的DSR),说明细胞无损伤。综上,本文搭建的实验平台实现了近红外激光对神经元的抑制和激活,证明了近红外调控皮层神经元电活动的可行性,也说明此平台适用于近红外神经调控的效率和机制研究。基于光刺激实验平台,建立了可靠的可用于预测光照射引起温度变化的仿真模型。通过温度模型和电生理结果,说明近红外激光照射30 s,温度升高为5–9°C时可以安全有效的抑制神经元电活动;在激光脉宽为800μs和1ms时,温度升高18.5°C和23.9°C可以安全的诱发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本文还发现不同温度下近红外抑制效率的变化与spike幅值的变化具有相关性,抑制神经元的存在并不是近红外抑制发生的必要条件,近红外神经抑制的分子机制可能涉及K+外流。另外也观察到近红外神经激活的机制不仅与温度梯度(dT/dt)相关也可能与温度缓慢升高(ΔT)有关。至此,本文实现了近红外对皮层神经元电活动的调控,并对近红外神经调控的有效温度、安全性和机制进行了相关说明。这些结果都为近红外神经调控应用于临床治疗某些特定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医学工程实验依据。

石红艳,易倩,李婷,孟仁丹,苏世梅,贾小东[6](2018)在《三个经典电生理实验刺激参数的设定》文中提出设置合适的刺激参数是电生理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本文借助Pclab-430C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探究了"牛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测定"、"牛蛙腓肠肌收缩特点"、"牛蛙心肌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三个经典电生理实验的阈刺激参数范围.结果表明:牛蛙坐骨神经干兴奋与腓肠肌兴奋的阈刺激强度差异不显着,而心肌产生兴奋需要的阈刺激比神经干和腓肠肌产生兴奋所需阈刺激强(p<0.01).心肌兴奋的最小阈刺激波幅(y)与波宽(x)符合y=2.766 9x-0.474(R2=0.936 5)关系.引起神经干兴奋及腓肠肌兴奋的电刺激基强度值均为(0.010±0.000)v;而引起心肌产生期外收缩的基强度值为(0.521±0.088)v.建议在蛙神经干动作电位和腓肠肌收缩特性实验中,将单刺激波宽设置在0.10.5 ms之间的一个值,波幅可从0.01 v逐渐增大;蛙心期外收缩实验中,建议将单刺激的波宽设置为15 ms之间的一个固定值,波幅从0.5 v逐渐增大.

周辰[7](2018)在《生理实验中使用牛蛙和蟾蜍的神经和肌肉标本的比较》文中认为传统的生理学实验经常使用蟾蜍制备离体组织和器官标本,但野生动物不能保证个体的均一性。随着动物伦理学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健全,应使用更符合规定要求的动物进行实验教学。牛蛙是一种可食用的两栖类动物,在各地都有广泛的养殖。本文对比了牛蛙的神经和肌肉组织在标本制备和实验结果等方面与蟾蜍的异同。经过教师的预实验以及学生课堂上的实际操作,表明可以使用牛蛙代替蟾蜍进行神经干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的实验。这种实验材料的改进是生理学实验的进步,有利于教学的规范开展。

王波[8](2017)在《青风藤水煎液对蟾蜍坐骨神经干电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青风藤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40只蟾蜍随机分成4组:任氏液对照组和青风藤低、中、高剂量组(0.2、0.10、0.05 g/ml)(n=10),通过RM6240C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其在不同浓度青风藤水煎分别浸泡15 min和30 min时,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幅度和动作电位阈强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的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显着减慢(P<0.01),中、高剂量组的幅度显着降低(P<0.01),高剂量组的动作电位阈强度显着增大(P<0.01)。结论: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幅度与青风藤剂量呈负相关,动作电位阈强度与青风藤剂量呈正相关。青风藤水煎液降低坐骨神经的兴奋性,阻滞动作电位的传导,可能发挥抑制坐骨神经痛的作用。

向德标,李胜华,伍贤进,付军伟[9](2017)在《多穗柯总黄酮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研究多穗柯总黄酮对中华大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我们将离体中华大蟾蜍坐骨神经分为4组,分别置于浓度为0.01 g/L、0.05 g/L、0.1 g/L、0.2 g/L的多穗柯总黄酮溶液中浸泡,用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定各组不同浸泡时间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幅度、传导速度、阈强度及绝对不应期。随着多穗柯总黄酮溶液浓度增加和浸泡时间的延长,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幅度升高(p<0.05或p<0.01),阈强度降低(p<0.01),绝对不应期缩短(p<0.05或p<0.01),传导速度加快(p<0.05)。因此,多穗柯总黄酮可增强神经的兴奋性,加速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

崔弘,宋婷婷,陶媛媛,幺雨含,李影,金惠珍,李秀国[10](2016)在《检测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和腓肠肌生理功能的简便有效辅助装置》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设计一种检测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和腓肠肌张力的简便有效辅助装置,并分析其实用性。方法:制作由固定坐骨神经和腓肠肌的坐骨神经槽和器官池组成的实验装置(L形管)。将蟾蜍离体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L形管中,利用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和腓肠肌张力。标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利多卡因神经组和肌肉组,每组6个标本。利多卡因组(0.05、0.2和1 g/L)用相应浓度的利多卡因处理后再用任氏液冲洗,通过分析其对神经和骨骼肌的可逆性麻醉作用,验证装置的实用性。结果:通过将标本固定于L形管,能够同时检测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和腓肠肌张力曲线,且易于更换坐骨神经槽和器官池内液体。与对照组比较,0.05和0.2 g/L利多卡因使坐骨神经的阈强度和最大刺激强度显着性增高(P<0.05),绝对不应期延长(P<0.01),传导速度减慢(P<0.01),1 g/L利多卡因完全阻滞神经传导。1 g/L利多卡因使腓肠肌的静息张力显着性升高(P<0.01),最大单收缩幅度显着性降低(P<0.01),但阈强度和最大刺激强度无统计学差异。冲洗后,坐骨神经和腓肠肌的观察指标完全或部分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作为辅助装置,L形管能够使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和腓肠肌收缩性的检测更为便利。

二、温度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度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柴胡皂苷d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试药制备
        1.3.2分组及处理
        1.3.3 标本制备
    1.4观察指标
        1.4.1 神经干动作电位阈强度测定
        1.4.2 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的测定
        1.4.3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
        1.4.4 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的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神经干动作电位阈强度
    2.2 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
    2.3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2.4 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
3 讨论

(2)牛蛙替代蟾蜍在生理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蛙心灌流实验牛蛙和蟾蜍离体蛙心制备:
        1.2.2 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与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的关系
        1.2.3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
2 结果
    2.1 蛙心灌流实验结果
        2.1.1 离子对心脏收缩的影响:
        2.1.2 药物对心脏收缩的影响:
        2.1.3 酸、碱对心脏收缩的影响:
    2.2 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结果
        2.2.1 刺激牛蛙与蟾蜍分离出的坐骨神经-腓肠肌,记录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实验结果见图4。
        2.2.2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刺激频率与反应的关系,如图5所示。
    2.3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3 讨论

(3)普鲁卡因对牛蛙离体坐骨神经干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品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牛蛙离体坐骨神经干标本制备及分组
        1.2.2 坐骨神经干CAP引导
        1.2.3 坐骨神经干电生理学特性指标测定
        1.2.3. 1 坐骨神经干传导速度
        1.2.3. 2 坐骨神经干CAP幅度
        1.2.3. 3 坐骨神经干阈强度和最大刺激强度
        1.2.3. 4 坐骨神经干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普鲁卡因对坐骨神经干传导速度和CAP幅度的影响
    2.2 普鲁卡因对坐骨神经干阈强度和最大刺激强度的影响
    2.3 普鲁卡因对坐骨神经干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影响
3 讨论

(4)基于力电效应的大鼠神经功能性损伤研究及信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生物电现象的起源
        1.2.2 常用的颅脑损伤评价方法
        1.2.3 研究动态分析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2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
    2.1 神经轴突动作电位产生机理
    2.2 从神经生理学探究神经功能性损伤实质
    2.3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分析方法
        2.3.1 神经信号时域分析的方法及意义
        2.3.2 神经信号频域分析的方法及意义
        2.3.3 神经信号时频域分析的方法及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设计
    3.1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信号采集装置
    3.2 应变/应变率加载装置
    3.3 应变/应变率选择依据
    3.4 实验方案
        3.4.1 实验动物与神经干获取
        3.4.2 实验分组
        3.4.3 构建神经损伤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边界条件研究与分析
    4.1 电极间距对复合神经动作电位影响
        4.1.1 不同刺激电极距离对CNAP的影响
        4.1.2 不同记录电极距离对CNAP的影响
        4.1.3 不同刺激电极-记录电极距离对CNAP的影响
    4.2 标记物对复合动作电位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应变/应变率致伤下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变化研究
    5.1 不同应变/应变率致伤下复合动作电位时域分析
    5.2 不同应变/应变率致伤下复合动作电位频域分析
    5.3 不同应变/应变率致伤下复合动作电位时频域分析
    5.4 实验小结
    5.5 应变与应变率乘积和CNAP波幅下降关系
        5.5.1 应变与应变率乘积
        5.5.2 PSSR与 CNAP波幅下降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讨论
    6.3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近红外激光调控大鼠皮层神经元电活动的光热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近红外神经调控的研究进展
        1.2.1 近红外神经激活
        1.2.2 近红外神经抑制
        1.2.3 近红外神经调控的机制
    1.3 近红外神经调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章节内容安排
        1.4.1 研究目的
        1.4.2 章节内容安排
2 近红外激光调控神经元电活动的理论基础
    2.1 神经元的电性质
        2.1.1 神经元的生理结构
        2.1.2 神经元的电活动
    2.2 近红外神经调控的光学理论基础
        2.2.1 激光的主要光学参数
        2.2.2 组织的光学特性
        2.2.3 光与组织的相互作用
    2.3 损伤信号比率评估光热引起细胞损伤的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3 近红外刺激离体神经元的实验平台设计及光束能量评测
    3.1 引言
    3.2 红外刺激和记录的细胞实验平台
        3.2.1 1550nm激光系统
        3.2.2 1550nm激光的P-I特性和能量传输效率
        3.2.3 1940nm激光系统
        3.2.4 多电极阵列记录和信号采集系统
    3.3 激光光束分布测量
        3.3.1 摄像法测量光束的基本原理
        3.3.2 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光束分布测量
        3.3.3 激光在MEA中传播的光束分布推导
    3.4 本章小结
4 近红外激光作用于神经元的溶液微环境温度场建模
    4.1 引言
    4.2 传热的理论基础
    4.3 温度模型的建立
        4.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3.2 模型材料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4.3.3 网格划分
        4.3.4 参数的设置
        4.3.5 求解
    4.4 局部温度测量
        4.4.1 空电极测温法的理论基础
        4.4.2 温度的标定实验
        4.4.3 激光照射下的温度测量
    4.5 温度模拟和温度测量的结果及讨论
        4.5.1 温度模型结果
        4.5.2 温度模型验证及相对误差
        4.5.3 误差来源分析
        4.5.4 温度模型的局限性
    4.6 本章小结
5 近红外激光形成缓慢温升对皮层神经元的热抑制效应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SD大鼠皮层神经元的原代培养
        5.2.2 细胞光刺激和神经信号记录
        5.2.3 数据分析
    5.3 基于安全性的激光刺激参数选择
        5.3.1 光刺激细胞安全性的预实验
        5.3.2 基于温度变化的损伤信号比率计算
        5.3.3 本章选择的激光刺激参数
    5.4 近红外光对神经元电活动的抑制效应
        5.4.1 温度对spike发放率改变的量化
        5.4.2 激光抑制神经元活动的重复性研究
        5.4.3 不同温度下的spike形状改变
    5.5 近红外激光抑制效应的应用
    5.6 缓慢加热神经元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5.7 本章讨论
        5.7.1 激光照射神经元的安全性
        5.7.2 激光抑制神经元活动的有效性
        5.7.3 激光抑制神经元活动的机制
    5.8 本章小结
6 近红外激光引起温度快速升高对皮层神经元的热激活效应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神经元的光刺激和电信号记录
        6.2.2 数据分析
        6.2.3 安全性测试
    6.3 实验结果
        6.3.1 近红外激光激活神经元活动
        6.3.2 溶液中细胞层的温度升高和温度梯度变化
        6.3.3 细胞安全性问题
    6.4 本章讨论
        6.4.1 近红外激活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有效性
        6.4.2 近红外激活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机制
        6.4.3 近红外激活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安全性
        6.4.4 本章实验的局限性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三个经典电生理实验刺激参数的设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试剂和实验动物
    1.2 实验方法
        1.2.1 牛蛙坐骨神经干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1.2.2 牛蛙心肌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实验标本的制备
        1.2.3 电生理实验过程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牛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测定实验阈刺激参数
    2.2 牛蛙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阈刺激参数
    2.3 牛蛙心肌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阈刺激参数
    2.4 三个电生理实验刺激参数的比较
3 讨论
4 结论及建议

(7)生理实验中使用牛蛙和蟾蜍的神经和肌肉标本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标本制备过程的比较
二、实验结果的比较
三、牛蛙的优点
四、牛蛙的缺点
五、使用牛蛙的教学实践
六、结语

(8)青风藤水煎液对蟾蜍坐骨神经干电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青风藤溶液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影响
    2.2 青风藤溶液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的影响
    2.3 青风藤溶液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阈强度的影响
3 讨论

(9)多穗柯总黄酮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多穗柯总黄酮增强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动作的电位幅度
    1.2 多穗柯总黄酮加快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1.3 多穗柯总黄酮缩短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不应期
    1.4 多穗柯总黄酮减小蟾蜍坐骨神经离体坐骨神经干的阈强度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动物
        3.1.2 药材
        3.1.3 仪器
        3.1.4 药品与试剂
    3.2 方法
        3.2.1 多穗柯总黄酮的提取与纯化
        3.2.2 离体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及电生理指标的测定
        3.2.3 统计学处理

(10)检测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和腓肠肌生理功能的简便有效辅助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坐骨神经-腓肠肌检测辅助装置的制做
        2.2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2.3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L形管中的连接
        2.4 仪器的连接和检测
        2.5 利多卡因对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和腓肠肌收缩性的影响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L形管中检测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和腓肠肌张力
    2利多卡因处理和冲洗后的坐骨神经动作电位
    3 利多卡因处理和冲洗后的腓肠肌收缩性
讨论

四、温度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胡皂苷d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电生理特性的影响[J]. 罗林,徐婷婷,陈卫,杨春艳,张建武. 西部中医药, 2022
  • [2]牛蛙替代蟾蜍在生理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J]. 徐彩云,李天舒,李晓慧,于慧美,郭新荣,张大维,崔佳润. 实验动物科学, 2021(06)
  • [3]普鲁卡因对牛蛙离体坐骨神经干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J]. 陈德多,王敏鑫,李娇,姜博奥,师小贻,徐长婷,顾丹,金会艳,边慧. 广东化工, 2021(09)
  • [4]基于力电效应的大鼠神经功能性损伤研究及信号分析[D]. 张瑞臻.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5]近红外激光调控大鼠皮层神经元电活动的光热效应研究[D]. 夏清玲. 重庆大学, 2019(01)
  • [6]三个经典电生理实验刺激参数的设定[J]. 石红艳,易倩,李婷,孟仁丹,苏世梅,贾小东.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 [7]生理实验中使用牛蛙和蟾蜍的神经和肌肉标本的比较[J]. 周辰. 教育教学论坛, 2018(01)
  • [8]青风藤水煎液对蟾蜍坐骨神经干电生理的影响[J]. 王波.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17(04)
  • [9]多穗柯总黄酮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J]. 向德标,李胜华,伍贤进,付军伟.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03)
  • [10]检测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和腓肠肌生理功能的简便有效辅助装置[J]. 崔弘,宋婷婷,陶媛媛,幺雨含,李影,金惠珍,李秀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6(09)

标签:;  ;  ;  ;  ;  

温度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